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03-A¶ 第 734a 页
* No. 503-A
序
从古圣人之书。皆所以垂教也。而统智愚圣。凡胎卵
湿化而胥度之者。莫如金刚经。是经也。以无念为宗。
以离相为旨。以断除贪妄为功夫。以清净涅槃为究
竟。诚昏衢之巨烛。苦海之慈航也。自西域传人中华。
上自王候绅士。下迄牧竖樵夫。靡不家置一编顶礼
而供奉之。较四书六经。倍加尊重。然虽明衣洁裳。净
体端容。敲碎木鱼。而口之所诵。非心之所知。目之所
暗。非意之所会。如入暗室。不见一物。如游蛮邦。莫辨
何言。亦安能起大坚固。生大智慧。而臻无上菩提之
岸哉。门下士黄子正元。(闽总戎号泰一)悯世人但诵经文不
晓经义。请直解于予。予瞿然曰。此经为我 佛之传
灯。微妙秘密。予何人斯。敢以蠡测之见。妄语高深哉。
黄子请甚力不获辞。因节取昔贤之论。而增损之。谬
参巳见。而串合之。前载注语。既字诠而句释。后列讲
旨。复缕晰而条分。或过递下卷。不凌不躐。或回顾上
意。不漏不遗。务使口吻顺适。脉络贯通。俾诵者对其
文。晓其义。如亲历祇树园中见 佛与空生。娓娓问
答。向之在暗室者。处处开明。向之游蛮邦者。言言尽
解。亦一大快事也。盖佛书谈空。儒书言实。解佛之书。
以解儒书者解之。则理顺诃通。后学之人。一见了然
503-A¶ 第 734b 页 X25-0734.png
易于遵循。若于经中之章节。问答起伏联贯处。概置
不讲。而多引棒喝堂参之语。以作训诂。如镜中华。探
之不得。如水中月。捉之不能。揆之我 佛传经之心。
断不如是。兹刻寿世。必有寻文究义。而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者。黄子之功。将与佛土并永。岂特胜于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者哉。
时
大清乾隆元年律次夹钟之月纯阳子沐手敬序
* No. 503-B
夫斯经者。乃大雄氏之准绳。昔孔圣之大易。老子之
道清。斯三者。窃阴阳之造化。夺宇宙之精华。诚雨粟
夜哭之再发明也。故其后略[掘*ㄆ]门墙者。无不以奉此
三者为尺璧寸珠之奇珍焉。然而履其国。历其阶。虽
千万人。无一往矣。其孔老之教。一以理数匡时。为万
世之木铎。一以修真度众。作九转之金针。惟佛氏之
书。皆以庄严借喻。空寂传宗。自有为而彻无为。因四
相而参灭相。其意奥。其旨玄。欲求洞其一班者解矣。
虽有昭明之缕分。纯阳之笺释。自六朝以至今日。纷
纷解晰。不巳千百馀家。各了各乘之奥妙。其不能特
不讲。而多引棒喝堂参之语。以作训诂。如镜中华。探
之不得。如水中月。捉之不能。揆之我 佛传经之心。
断不如是。兹刻寿世。必有寻文究义。而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者。黄子之功。将与佛土并永。岂特胜于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者哉。
时
大清乾隆元年律次夹钟之月纯阳子沐手敬序
* No. 503-B
夫斯经者。乃大雄氏之准绳。昔孔圣之大易。老子之
道清。斯三者。窃阴阳之造化。夺宇宙之精华。诚雨粟
夜哭之再发明也。故其后略[掘*ㄆ]门墙者。无不以奉此
三者为尺璧寸珠之奇珍焉。然而履其国。历其阶。虽
千万人。无一往矣。其孔老之教。一以理数匡时。为万
世之木铎。一以修真度众。作九转之金针。惟佛氏之
书。皆以庄严借喻。空寂传宗。自有为而彻无为。因四
相而参灭相。其意奥。其旨玄。欲求洞其一班者解矣。
虽有昭明之缕分。纯阳之笺释。自六朝以至今日。纷
纷解晰。不巳千百馀家。各了各乘之奥妙。其不能特
503-A¶ 第 734c 页 X25-0734.png
赠与人也。不过按图索骥。究其省识。则庐山面目失
其本真矣。但其不可思议之硕果。定不以异语谎后
学人也。努志者贵坚修持诵。何必以穷章彻句。摘底
搜源。作禅门之苦恼乎。奚不悟如如不动。一旦慧觉
而不知焉。故非法非非法。即可以识西来意之本源
者也。
时
道光辛丑年仲春月
定光佛降笔于西江芝阳同善堂
「 何须远慕见莲台
但把菩提心地栽
悟得真空无一物
此身便是活如来」
** 金刚经启请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
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常拥护。
** 净口业真言
脩利脩利 摩诃脩利 脩脩利 萨婆诃
** 净三业真言
唵 娑(音梭)嚩(音娃)婆嚩秫(音述)驮 娑嚩达摩婆嚩 婆
嚩秫度(音陀)憾(音酣)
**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多 母(音□)驮(音陀)喃 唵 度噜度噜 地
其本真矣。但其不可思议之硕果。定不以异语谎后
学人也。努志者贵坚修持诵。何必以穷章彻句。摘底
搜源。作禅门之苦恼乎。奚不悟如如不动。一旦慧觉
而不知焉。故非法非非法。即可以识西来意之本源
者也。
时
道光辛丑年仲春月
定光佛降笔于西江芝阳同善堂
「 何须远慕见莲台
但把菩提心地栽
悟得真空无一物
此身便是活如来」
** 金刚经启请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
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常拥护。
** 净口业真言
脩利脩利 摩诃脩利 脩脩利 萨婆诃
** 净三业真言
唵 娑(音梭)嚩(音娃)婆嚩秫(音述)驮 娑嚩达摩婆嚩 婆
嚩秫度(音陀)憾(音酣)
**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多 母(音□)驮(音陀)喃 唵 度噜度噜 地
503-A¶ 第 735a 页 X25-0735.png
(音寨)尾萨婆诃
** 普供养真言
唵 誐(音耶)誐曩(囊上声) 三婆嚩 袜(音娃)日(音子)啰(音楋)斛
(音吽)
** 奉请
* 南无青除灾金刚(除一切众生。宿世灾殃。主大海)
* 南无辟毒金刚(除一切众生。瘟毒病患。主灾毒)
* 南无黄随求金刚(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主功德)
* 南无白净水金刚(除一切众生。熟恼苦。主一切宝)
* 南无赤声火金刚(除一切众生。无明见。主生风)
* 南无定持灾金刚(除一切众生。灾难苦。主琉璃)
* 南无紫贤金刚(令一切众生。开解悟。主坚牢)
* 南无大神金刚(令一切众生。智芽成就。主龙)
** 奉请
* 南无金刚眷菩萨(慈也)
* 南无金刚索菩萨(悲也)
* 南无金刚爱菩萨(喜也)
* 南无金刚语菩萨(舍也)
** 发愿文
「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云何梵
** 普供养真言
唵 誐(音耶)誐曩(囊上声) 三婆嚩 袜(音娃)日(音子)啰(音楋)斛
(音吽)
** 奉请
* 南无青除灾金刚(除一切众生。宿世灾殃。主大海)
* 南无辟毒金刚(除一切众生。瘟毒病患。主灾毒)
* 南无黄随求金刚(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主功德)
* 南无白净水金刚(除一切众生。熟恼苦。主一切宝)
* 南无赤声火金刚(除一切众生。无明见。主生风)
* 南无定持灾金刚(除一切众生。灾难苦。主琉璃)
* 南无紫贤金刚(令一切众生。开解悟。主坚牢)
* 南无大神金刚(令一切众生。智芽成就。主龙)
** 奉请
* 南无金刚眷菩萨(慈也)
* 南无金刚索菩萨(悲也)
* 南无金刚爱菩萨(喜也)
* 南无金刚语菩萨(舍也)
** 发愿文
「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云何梵
503-A¶ 第 735b 页 X25-0735.png
「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 开经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503-A¶ 第 735c 页 X25-0735.png
金刚经
孚佑帝君 注解
后学培真道人校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音钵惹。下仿此)」
【【注】金刚。金中之刚。利而能断之意。般若。智慧也。波
罗蜜。到彼岸也。即诸佛菩萨。超脱究竟之地。经径
也。言此经为修行之径路也。
○石天基注凡。系如
来语句。用圈○。须菩提语句。用黑圈●阿难结集
语。用尖圈△。问答起语。用连点点。语句分明。便于
初学。】
* ○法会因由分第一(说法聚会由此起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
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
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巳。还至本处。饭食
讫。收衣钵。洗足巳。敷座而坐(著音酌。钵音拨。饭食音反四)。」
【【注】如是。指全经而言。我。阿难自称也。言此经之所
云。乃我亲闻于佛。者也。佛。教主之称。舍卫国。波斯
匿王所居。树。为匿王太子祇陀手种。故曰祇树。给
孤独。名须达拿。乐善好施。人皆称为给孤独长者。
须达深重佛教。向祇陀借园建精舍。用黄金布地。
请佛说法。故佛常住园中。比邱。乞士也。上乞法于
孚佑帝君 注解
后学培真道人校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音钵惹。下仿此)」
【【注】金刚。金中之刚。利而能断之意。般若。智慧也。波
罗蜜。到彼岸也。即诸佛菩萨。超脱究竟之地。经径
也。言此经为修行之径路也。
○石天基注凡。系如
来语句。用圈○。须菩提语句。用黑圈●阿难结集
语。用尖圈△。问答起语。用连点点。语句分明。便于
初学。】
* ○法会因由分第一(说法聚会由此起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
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
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巳。还至本处。饭食
讫。收衣钵。洗足巳。敷座而坐(著音酌。钵音拨。饭食音反四)。」
【【注】如是。指全经而言。我。阿难自称也。言此经之所
云。乃我亲闻于佛。者也。佛。教主之称。舍卫国。波斯
匿王所居。树。为匿王太子祇陀手种。故曰祇树。给
孤独。名须达拿。乐善好施。人皆称为给孤独长者。
须达深重佛教。向祇陀借园建精舍。用黄金布地。
请佛说法。故佛常住园中。比邱。乞士也。上乞法于
503-A¶ 第 736a 页 X25-0736.png
诸佛菩萨。下乞食于善信之谓。世尊。佛号也。三界
共仰之意。敷。排布也。
【讲】阿难说。我向者尝闻我佛如来。在舍卫国祇树
给孤独长者园中。座下乞士。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时方正午。当进食之际。佛乃著和柔忍辱之衣。持
四天王所献之钵。率诸大众。于舍卫城中乞食。不
越贫而从富。不舍贱而后贵。平等无相。次第乞巳。
还至园中。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毕。排布高座。而坐
焉。】
* ○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长老启请佛训)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
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
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
然世尊。愿乐欲闻(乐音要)。」
【【注】长老。年高有德之称。梵语须菩提。华言善现。一
名空生。左为邪道。右为正道。故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白。启也。希。少也。希
有世尊。先叹其少有。又呼佛号也。下仿此。如来。佛
之通称。谓真性自如。随所来而现也。菩。觉也。萨。情
也。义理先具能觉一切有情之意。阿。无也。耨多罗。
共仰之意。敷。排布也。
【讲】阿难说。我向者尝闻我佛如来。在舍卫国祇树
给孤独长者园中。座下乞士。共一千二百五十人。
时方正午。当进食之际。佛乃著和柔忍辱之衣。持
四天王所献之钵。率诸大众。于舍卫城中乞食。不
越贫而从富。不舍贱而后贵。平等无相。次第乞巳。
还至园中。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毕。排布高座。而坐
焉。】
* ○善现启请分第二(善现长老启请佛训)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
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
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
然世尊。愿乐欲闻(乐音要)。」
【【注】长老。年高有德之称。梵语须菩提。华言善现。一
名空生。左为邪道。右为正道。故偏袒右肩。右膝著
地。合掌。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白。启也。希。少也。希
有世尊。先叹其少有。又呼佛号也。下仿此。如来。佛
之通称。谓真性自如。随所来而现也。菩。觉也。萨。情
也。义理先具能觉一切有情之意。阿。无也。耨多罗。
503-A¶ 第 736b 页 X25-0736.png
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菩提。正觉也。云何应住者。
言此心当住于何处。谛。详审也。唯然。既诺而复是
其言也。
【讲】当佛敷座而坐之时。有长老名须菩提者。于大
众中从座而起。袒其右肩。屈其右膝。合掌恭敬。白
佛言曰。希有哉世尊。座下诸菩萨。有一千二百五
十人。不为不多。倘如来不护持眷念。俾信受是法。
则外诱得以扰乱之矣。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
则宗传有时而断绝矣。但真性虽人同具。而妄念
未易消除。三千大千之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
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此心当住于何处。方得降
伏其妄念乎。佛曰。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云如来善
教诸菩萨。此言深合我心。汝其详审静听。当为汝
说除妄之道。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
等正觉之心者。当绝去外缘。一尘不染。念念常住
清净。则能自见其性。而降伏其心矣。维时须菩提
心开意解曰唯。曰然。曰世尊。曰愿乐欲闻。极致其
倾会而赞叹焉。】
* ○大乘正宗分第三(最大之乘至正之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
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
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
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
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
言此心当住于何处。谛。详审也。唯然。既诺而复是
其言也。
【讲】当佛敷座而坐之时。有长老名须菩提者。于大
众中从座而起。袒其右肩。屈其右膝。合掌恭敬。白
佛言曰。希有哉世尊。座下诸菩萨。有一千二百五
十人。不为不多。倘如来不护持眷念。俾信受是法。
则外诱得以扰乱之矣。不付委嘱托。俾奉行是法。
则宗传有时而断绝矣。但真性虽人同具。而妄念
未易消除。三千大千之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
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此心当住于何处。方得降
伏其妄念乎。佛曰。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云如来善
教诸菩萨。此言深合我心。汝其详审静听。当为汝
说除妄之道。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
等正觉之心者。当绝去外缘。一尘不染。念念常住
清净。则能自见其性。而降伏其心矣。维时须菩提
心开意解曰唯。曰然。曰世尊。曰愿乐欲闻。极致其
倾会而赞叹焉。】
* ○大乘正宗分第三(最大之乘至正之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
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
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
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
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
503-A¶ 第 736c 页 X25-0736.png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涅槃音扛盘)。」
【【注】摩诃萨。梵语也。即华言心体广大。不可测量之
意。卵生禽鸟也。胎生。人与兽也。湿生。水中鳞甲也。
化生。蝇蚊等类也。有色。谓但有色声。而无情欲也。
无色。谓但有灵识。而无色身也。有想。方寸之中。尚
有计虑也。无想。静涵万有。一念不动也。非有想非
无想。虽一念不动。不似木石之无知也。后五者。皆
天上之人。无馀。此外无馀也。涅。不生也。槃。不死也。
灭度者。灭尽一切诸相。而度化之也。
【讲】须菩提闻佛所说。心意开解。佛于是复告之曰。
须菩提。诸菩萨。性量广大。应如是降伏其心。固巳。
然我之心。即人物之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世
间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天上之有色。无色。有想。
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虽品类不同。见地各异。我皆
令其不生不死。消灭其种种诸相。而度化之使之
亦如是降伏其心焉。如是无尽量无数目无边界
之众生。悉皆灭度。亦众生之自灭自度。于我何功
哉。所以者何。盖众生之灭度。若归功于我。则此心
便有所著。而不免于四相之累矣。如心著于贪一
边。则为巳。计私。而有我相。心著于瞋一边。则分别
尔汝。而有人相。心著于痴一边。则愿生诸天。而有
众生相。心著于爱一边。则希冀长年。而有寿者相。
有此四相。尚得谓之菩萨乎。】
* ○妙行无住分第四(奥妙之行本无住著)
【【注】摩诃萨。梵语也。即华言心体广大。不可测量之
意。卵生禽鸟也。胎生。人与兽也。湿生。水中鳞甲也。
化生。蝇蚊等类也。有色。谓但有色声。而无情欲也。
无色。谓但有灵识。而无色身也。有想。方寸之中。尚
有计虑也。无想。静涵万有。一念不动也。非有想非
无想。虽一念不动。不似木石之无知也。后五者。皆
天上之人。无馀。此外无馀也。涅。不生也。槃。不死也。
灭度者。灭尽一切诸相。而度化之也。
【讲】须菩提闻佛所说。心意开解。佛于是复告之曰。
须菩提。诸菩萨。性量广大。应如是降伏其心。固巳。
然我之心。即人物之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世
间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天上之有色。无色。有想。
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虽品类不同。见地各异。我皆
令其不生不死。消灭其种种诸相。而度化之使之
亦如是降伏其心焉。如是无尽量无数目无边界
之众生。悉皆灭度。亦众生之自灭自度。于我何功
哉。所以者何。盖众生之灭度。若归功于我。则此心
便有所著。而不免于四相之累矣。如心著于贪一
边。则为巳。计私。而有我相。心著于瞋一边。则分别
尔汝。而有人相。心著于痴一边。则愿生诸天。而有
众生相。心著于爱一边。则希冀长年。而有寿者相。
有此四相。尚得谓之菩萨乎。】
* ○妙行无住分第四(奥妙之行本无住著)
503-A¶ 第 737a 页 X25-0737.png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
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
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
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
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不音否。不音弗。下仿
此)。」
【【注】复次。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问答之言也。菩萨
于法之法。指心与身之所运用酬酢者而言。住。执
著也。布。普也。施。散也。色。形像。声。音乐。香。芬芳之气。
味。烹炮之品。触。动也。或云男女之欲亦通。法者。事
物之则也。诸法皆缘心生。故属于意。
【讲】佛承上无相之义。又告须菩提曰。菩萨于一切
心之所运用。身之所酬酢者。皆当无所住著。而布
施为尤甚。何也。凡夫布施。往往希求利益。如目之
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
之于法。一不如其所欲。则必布施以求快其所欲。
此住相布施也。菩萨六根清净。无诸欲之求。惟以
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如水在地中。行所无事。所谓
不住相布施也。须菩提。菩萨布施。必须如是。无六
尘之累。方为真布施。方获大利益。此何故哉。盖财
施为凡。法施为圣。菩萨无住相布施。毫无希冀之
心。纵脱生死苦。受大快乐。历万劫而不毁。超三界
503-A¶ 第 737b 页 X25-0737.png
以长存。其福德虽大。亦听其自然。实不可思维较
量。以一经思量。则此心便住于相。而福德反小矣。
夫福德固不可思量。而思量亦属无益。吾试问尔。
东方虚空可谓大矣。尔思量不。须菩提曰。此等虚
空之处。想之何用。吾不思量也。佛又曰。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尤为大矣。尔思量不。须菩提曰。此
等虚空之处。想之亦无用。吾不思量也。佛曰。尔知
虚空不可思量。则知菩萨之无住相布施。其福德
亦如虚空一般。断不可思量也。但须依吾之教。心
住于无相。则自获超證矣。】
* ○如理实见分第五(自如之理乃见真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
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
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注】于意云何。发问之词。身相。谓现具之色身。见。犹
看也。非相见之见。
【讲】佛谓须菩提曰。汝知福德不可思量。则布施当
不住于相明矣。岂独布施为然哉。即吾现具之形
体。亦非真实。吾试问尔。可以执四大色身。遂谓如
来在是不。须菩提曰。色身滞于官骸。佛与比夫无
异。殆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也。何以故。佛以法为身。
清清净净。如太虚之不著形迹。虽有身相。而实无
身相。今如来所说身相。是法身。非色身也。法身可
量。以一经思量。则此心便住于相。而福德反小矣。
夫福德固不可思量。而思量亦属无益。吾试问尔。
东方虚空可谓大矣。尔思量不。须菩提曰。此等虚
空之处。想之何用。吾不思量也。佛又曰。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虚空。尤为大矣。尔思量不。须菩提曰。此
等虚空之处。想之亦无用。吾不思量也。佛曰。尔知
虚空不可思量。则知菩萨之无住相布施。其福德
亦如虚空一般。断不可思量也。但须依吾之教。心
住于无相。则自获超證矣。】
* ○如理实见分第五(自如之理乃见真实)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
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
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注】于意云何。发问之词。身相。谓现具之色身。见。犹
看也。非相见之见。
【讲】佛谓须菩提曰。汝知福德不可思量。则布施当
不住于相明矣。岂独布施为然哉。即吾现具之形
体。亦非真实。吾试问尔。可以执四大色身。遂谓如
来在是不。须菩提曰。色身滞于官骸。佛与比夫无
异。殆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也。何以故。佛以法为身。
清清净净。如太虚之不著形迹。虽有身相。而实无
身相。今如来所说身相。是法身。非色身也。法身可
503-A¶ 第 737c 页 X25-0737.png
见如来。色身岂可见如来乎。佛曰。须菩提。尔之言
是也。凡人所有之相。皆属虚妄。虚则不实。妄则不
真。以不实不真之相。欲见如来譬若认外寇作家
人。终无是处。若人能见诸相非相。则见色身中有
法身。而如来在是矣。】
* ○正信希有分第六(生正信心最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
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
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
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
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
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
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
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
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如是言说章句。指上数章而言。五百岁约举之
词。言其远也。持戒。诸恶莫作。修福。众善奉行。以此
为实。确信不疑也。种善根。即持戒修福之意。净信
者。心常清净而为信之也。如来悉知悉见。心合于
佛。佛合于心也。无法相。万法皆空。无非法相。外缘
悉净。如来常说云者。盖古佛有是语。而佛复述之
是也。凡人所有之相。皆属虚妄。虚则不实。妄则不
真。以不实不真之相。欲见如来譬若认外寇作家
人。终无是处。若人能见诸相非相。则见色身中有
法身。而如来在是矣。】
* ○正信希有分第六(生正信心最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
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
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
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
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
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
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
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
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如是言说章句。指上数章而言。五百岁约举之
词。言其远也。持戒。诸恶莫作。修福。众善奉行。以此
为实。确信不疑也。种善根。即持戒修福之意。净信
者。心常清净而为信之也。如来悉知悉见。心合于
佛。佛合于心也。无法相。万法皆空。无非法相。外缘
悉净。如来常说云者。盖古佛有是语。而佛复述之
503-A¶ 第 738a 页 X25-0738.png
也。筏。船也。喻。譬也。佛法济度众生譬以船渡人也。
【讲】须菩提恐佛灭后。传法无人。后来众生。未能生
信。故白佛曰。世尊以大慈之心。著希有之论。座下
诸比邱。固莫不尊奉矣。倘佛涅槃之后。后来众生。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未知亦能生实信之心否。佛
曰。须菩提。性体常明。心灯不灭。尔莫作是说也。盖
此言说章句。至微至妙。即如来灭后。至五百馀岁
之遑。犹有持净戒修天福之人。以此为真实妙谛。
而确信不疑者。夫能确信于五百馀岁之后。则其
善根必预种于五百馀岁之前。当知是人。不于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不但持戒修
福者善根不可胜记。即世间众生。闻是章句。乃至
一念之间。生净信心。此心便与如来相合。如亲受
教于如来一般。如来佛慧佛眼悉知之而悉见之。
是诸众生。所得福德。如是无量。此何故哉。盖巳得
生法二空之妙义故也。是诸众生。虽止一念净信。
而此一念。巳无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
生空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法空也。生法二空。
其义云何。盖不著相也。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
执生。便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为执法。便
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亦为执法。亦著我
人众生寿者。生相固不可执。法与非法亦不可执
如此。是故持戒修福之人。须令此心空空洞洞一
【讲】须菩提恐佛灭后。传法无人。后来众生。未能生
信。故白佛曰。世尊以大慈之心。著希有之论。座下
诸比邱。固莫不尊奉矣。倘佛涅槃之后。后来众生。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未知亦能生实信之心否。佛
曰。须菩提。性体常明。心灯不灭。尔莫作是说也。盖
此言说章句。至微至妙。即如来灭后。至五百馀岁
之遑。犹有持净戒修天福之人。以此为真实妙谛。
而确信不疑者。夫能确信于五百馀岁之后。则其
善根必预种于五百馀岁之前。当知是人。不于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量千万佛所。
种诸善根。见佛多。闻法多。修行多也。不但持戒修
福者善根不可胜记。即世间众生。闻是章句。乃至
一念之间。生净信心。此心便与如来相合。如亲受
教于如来一般。如来佛慧佛眼悉知之而悉见之。
是诸众生。所得福德。如是无量。此何故哉。盖巳得
生法二空之妙义故也。是诸众生。虽止一念净信。
而此一念。巳无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
生空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法空也。生法二空。
其义云何。盖不著相也。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
执生。便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为执法。便
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亦为执法。亦著我
人众生寿者。生相固不可执。法与非法亦不可执
如此。是故持戒修福之人。须令此心空空洞洞一
503-A¶ 第 738b 页 X25-0738.png
物不有。不应取法相。亦不应取非法相。此种义理。
最为微妙。所以古之如来。常谓大家曰。尔等诸比
邱。知我以法度人。譬如以筏济渡。人既登岸。筏即
无用。人能了悟。法亦无用矣。由此观之。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之外道乎。】
* ○无得无说分第七(空则无得寂则无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
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
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
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差音雌)。」
【【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者。了却真空。无定
法可得也。有所说法耶者。因人而教。无定法可说
也。不可取。不可以色相取。不可说。不可以口舌说。
非法。虽有而却无。非非法。虽无而却有。皆以之以
字。作用字解。
【讲】佛告须菩提曰。吾教固以无上菩提为第一义。
然或由持戒而得之。或由禅定而得之。功失不同。
获效各别。尔之意以为如来于无上菩提。有一定
之法可得耶。佛门广大。固不择人而教。然智者与
之言深。愚者与之言浅。资禀不齐。施诲亦异。尔之
意以为如来有一定之法可说耶。须菩提答曰。如
我解佛所说义。知佛以无上菩提之义自修。无一
定之法可名。以无上菩提之义教人。亦无一定之
最为微妙。所以古之如来。常谓大家曰。尔等诸比
邱。知我以法度人。譬如以筏济渡。人既登岸。筏即
无用。人能了悟。法亦无用矣。由此观之。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之外道乎。】
* ○无得无说分第七(空则无得寂则无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
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
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
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差音雌)。」
【【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者。了却真空。无定
法可得也。有所说法耶者。因人而教。无定法可说
也。不可取。不可以色相取。不可说。不可以口舌说。
非法。虽有而却无。非非法。虽无而却有。皆以之以
字。作用字解。
【讲】佛告须菩提曰。吾教固以无上菩提为第一义。
然或由持戒而得之。或由禅定而得之。功失不同。
获效各别。尔之意以为如来于无上菩提。有一定
之法可得耶。佛门广大。固不择人而教。然智者与
之言深。愚者与之言浅。资禀不齐。施诲亦异。尔之
意以为如来有一定之法可说耶。须菩提答曰。如
我解佛所说义。知佛以无上菩提之义自修。无一
定之法可名。以无上菩提之义教人。亦无一定之
503-A¶ 第 738c 页 X25-0738.png
法可说也。何以故。如来所说之法可以性修。而不
可以色相取。可以心悟。而不可以口舌说。以为有
法耶。虽有而不滞于有。以为无法耶。虽无而不论
于无。此所以无一定之法可得也。所以者何。法本
无为。自古圣贤皆用无为之法诲人。而浅者见浅。
深者见深。不能不有差别。此所以无一定之法可
说也。】
* ○依法出生分第八(诸佛之法依此生出)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
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
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
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
非佛法(偈音忌)。」
【【注】普天之下。谓之小世界。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
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
千。其实一大千耳。斯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琉璃。
玻瓈。珍珠。玛瑙。珊瑚。金。银。福德。修布施之德。享现
在之福。福德性。修性中之德性。弥六合。其受福亦
如是也。四句偈。当指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方有著落。谓此偈。不必说破者。似属空滑不可从。
【讲】前言法无为矣。佛意欲显无为之福。乃先与之
论有尽之福。因设问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
可以色相取。可以心悟。而不可以口舌说。以为有
法耶。虽有而不滞于有。以为无法耶。虽无而不论
于无。此所以无一定之法可得也。所以者何。法本
无为。自古圣贤皆用无为之法诲人。而浅者见浅。
深者见深。不能不有差别。此所以无一定之法可
说也。】
* ○依法出生分第八(诸佛之法依此生出)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
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
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
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
非佛法(偈音忌)。」
【【注】普天之下。谓之小世界。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
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
千。其实一大千耳。斯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琉璃。
玻瓈。珍珠。玛瑙。珊瑚。金。银。福德。修布施之德。享现
在之福。福德性。修性中之德性。弥六合。其受福亦
如是也。四句偈。当指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方有著落。谓此偈。不必说破者。似属空滑不可从。
【讲】前言法无为矣。佛意欲显无为之福。乃先与之
论有尽之福。因设问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
503-A¶ 第 739a 页 X25-0739.png
于此。用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以为布施。是人所
得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曰。凡人布施。原欲希求
利益。所得福德。岂有不欲其多。但所得者。身外之
福德。而非性中之福德也。何以故。聚宝布施。不过
借物而修。物有限而其福德亦有限。非性中之福
德可比。然如来犹谆谆以是人之福德为问者。以
彼所得虽多。犹可以数计故也。佛曰。须菩提。尔言
诚然也。藉物而修。不若率性而修。而性修之法。不
外此经。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之不忘于心。持之
不厌其久。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宣说。不但觉一
巳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福德。岂不胜彼布
施之福德乎。何以故。盖此经乃修行之径路。凡一
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之法。皆从此出。夫无上
菩提之法。即佛法也。而佛法岂可泥乎。所谓佛法
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开悟众生耳。宁有真实之
佛法哉。】
* ○一相无相分第九(只此一相本自无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
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
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
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
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
得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曰。凡人布施。原欲希求
利益。所得福德。岂有不欲其多。但所得者。身外之
福德。而非性中之福德也。何以故。聚宝布施。不过
借物而修。物有限而其福德亦有限。非性中之福
德可比。然如来犹谆谆以是人之福德为问者。以
彼所得虽多。犹可以数计故也。佛曰。须菩提。尔言
诚然也。藉物而修。不若率性而修。而性修之法。不
外此经。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之不忘于心。持之
不厌其久。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宣说。不但觉一
巳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福德。岂不胜彼布
施之福德乎。何以故。盖此经乃修行之径路。凡一
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菩提之法。皆从此出。夫无上
菩提之法。即佛法也。而佛法岂可泥乎。所谓佛法
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开悟众生耳。宁有真实之
佛法哉。】
* ○一相无相分第九(只此一相本自无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
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
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
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
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
503-A¶ 第 739b 页 X25-0739.png
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
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
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
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
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
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
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
阿兰那行(洹音完那音奴)。」
【【注】能作是念。谓尚萌得道之念也。前四我字。乃代
须陀洹等设想之词。非佛自称也。梵语须陀洹。华
言预流。谓初人真流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
色身一住天上。一生入间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
来。谓不来受生欲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
相灭生尽也。无诤。毫无争竞之意。梵语三昧。华言
正见。谓远离邪见也。乐。好也。阿兰那。即无诤也。乐
阿兰那行者。盖佛尝有是语。而须菩提举以为證
也。
【讲】前言无为之法。不可取。不可说。则诸菩萨修行。
俱当以无念为宗。而不可存得果之心。故佛设问
曰。吾教大众。修阿罗汉道者。大约有四等。曰须陀
洹。曰斯陀含。曰阿那含。曰阿罗汉。用功不同。得果
亦异。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当修行之时。若预
作得果之念。便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曰。不也。世
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
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
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
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
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
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
阿兰那行(洹音完那音奴)。」
【【注】能作是念。谓尚萌得道之念也。前四我字。乃代
须陀洹等设想之词。非佛自称也。梵语须陀洹。华
言预流。谓初人真流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
色身一住天上。一生入间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
来。谓不来受生欲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谓
相灭生尽也。无诤。毫无争竞之意。梵语三昧。华言
正见。谓远离邪见也。乐。好也。阿兰那。即无诤也。乐
阿兰那行者。盖佛尝有是语。而须菩提举以为證
也。
【讲】前言无为之法。不可取。不可说。则诸菩萨修行。
俱当以无念为宗。而不可存得果之心。故佛设问
曰。吾教大众。修阿罗汉道者。大约有四等。曰须陀
洹。曰斯陀含。曰阿那含。曰阿罗汉。用功不同。得果
亦异。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当修行之时。若预
作得果之念。便得须陀洹果否。须菩提曰。不也。世
503-A¶ 第 739c 页 X25-0739.png
尊。何以故。须陀洹。得预圣人之流。名为入流。而心
无所得。不著入流之相。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六
尘境界。谓之须陀洹。其以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
云何。斯陀含。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
斯陀含果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
色身一往住天上。一来生人间。虽曰一往一来。而
心无所得。不著生灭之相。实无往来。谓之斯陀含。
其以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当修行
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阿那含果否。须菩提
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内无欲心。外无欲境。
不来世界受生。名为不来。而心无所得。不著不来
之相。谓之阿那含。其以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云
何。阿罗汉。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阿
罗汉道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罗汉。万
缘悉净。无烦恼可断。无贪瞋可离。无得果之心也。
既无得果之心。即无道可得无法可名矣。谓之阿
罗汉。其以斯与。世尊。若此四等之阿罗汉。稍萌所
得于心。谓我之修行。可以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
众生寿者四相。尚得谓之阿罗汉乎。即如弟子当
日。会蒙我佛许过谓哉。与人无竞。与物无忤。远离
邪见。得无诤三昧。在大众之中。极为难得。是第一
离欲阿罗汉。世尊所以许我为第一离欲阿罗汉
者。以我不存得果之念故也。若我稍存得果之念。
谓我可以得阿罗汉道。则此心便有所著。世尊不
无所得。不著入流之相。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六
尘境界。谓之须陀洹。其以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
云何。斯陀含。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
斯陀含果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
色身一往住天上。一来生人间。虽曰一往一来。而
心无所得。不著生灭之相。实无往来。谓之斯陀含。
其以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当修行
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阿那含果否。须菩提
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内无欲心。外无欲境。
不来世界受生。名为不来。而心无所得。不著不来
之相。谓之阿那含。其以斯与。佛曰。须菩提。于意云
何。阿罗汉。当修行之时。若预作得果之念。便得阿
罗汉道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罗汉。万
缘悉净。无烦恼可断。无贪瞋可离。无得果之心也。
既无得果之心。即无道可得无法可名矣。谓之阿
罗汉。其以斯与。世尊。若此四等之阿罗汉。稍萌所
得于心。谓我之修行。可以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
众生寿者四相。尚得谓之阿罗汉乎。即如弟子当
日。会蒙我佛许过谓哉。与人无竞。与物无忤。远离
邪见。得无诤三昧。在大众之中。极为难得。是第一
离欲阿罗汉。世尊所以许我为第一离欲阿罗汉
者。以我不存得果之念故也。若我稍存得果之念。
谓我可以得阿罗汉道。则此心便有所著。世尊不
503-A¶ 第 740a 页 X25-0740.png
应称我为乐阿兰那行者矣。以我乐阿兰那行而
实无所行。故佛深契之。而以乐阿兰那行名之也。
则凡欲得果者。可不去其所得之心哉。】
* ○庄严净土分第十(成就庄严净明心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
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
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
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
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如来。佛自称也。然灯佛。释迦牟尼授记之师。一
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曰。佛土庄严。如写经造
寺。供养布施之类。是故须菩提诸菩萨。皆概称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心当住于无所住处也。
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非身
法身也。乃如如不动之真心。
【讲】前须菩提。自言所證之果。既不存得心矣。佛终
恐其所得之心未尽。故又从而点化之曰。须菩提。
于意云何。尔谓我昔日在然灯佛所受记。于法有
所得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如来一心清净。虽在
然灯佛所受记。于法实无所得也。佛曰。一大世界。
必有一佛设化。故谓之佛土。不知菩萨居是土。亦
实无所行。故佛深契之。而以乐阿兰那行名之也。
则凡欲得果者。可不去其所得之心哉。】
* ○庄严净土分第十(成就庄严净明心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
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
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
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
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如来。佛自称也。然灯佛。释迦牟尼授记之师。一
大世界。必有一佛设化。故曰。佛土庄严。如写经造
寺。供养布施之类。是故须菩提诸菩萨。皆概称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心当住于无所住处也。
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非身
法身也。乃如如不动之真心。
【讲】前须菩提。自言所證之果。既不存得心矣。佛终
恐其所得之心未尽。故又从而点化之曰。须菩提。
于意云何。尔谓我昔日在然灯佛所受记。于法有
所得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如来一心清净。虽在
然灯佛所受记。于法实无所得也。佛曰。一大世界。
必有一佛设化。故谓之佛土。不知菩萨居是土。亦
503-A¶ 第 740b 页 X25-0740.png
写经造寺。供养布施。使佛土庄严否。须菩提曰。不
也。世尊。庄严。不过外相。于自性无涉。菩萨必不为
此也。何以故。盖佛土。即净土也。净土。不事修饰。所
谓庄严者。非真庄严也。不过虚名为庄严而巳。是
故吾教之。须菩提。诸菩萨虽性量广大。俱应如是
生清净之心。清净云何。不应住于有形色者而生
心。不应住于有声音馨香滋味。及触与法而生心。
惟应屏绝六尘。于无所住处。而生其心也。佛又曰。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似须弥山王。尔之意以为大
否。须菩提曰。甚大。世尊。但此身虽大。究不定为大。
何以故。凡有形相者。皆属有尽。色身纵如须弥山
王。毕竟还有生灭。必如佛所说之非身。方可名为
大身耳。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心也。可以包太虚
藏世界。岂仅如须弥山王而巳哉。】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修无为福胜于布施)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
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
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
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
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
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恒河周四十里。在西土。人所共见。故佛取以为
喻。等。同也。
也。世尊。庄严。不过外相。于自性无涉。菩萨必不为
此也。何以故。盖佛土。即净土也。净土。不事修饰。所
谓庄严者。非真庄严也。不过虚名为庄严而巳。是
故吾教之。须菩提。诸菩萨虽性量广大。俱应如是
生清净之心。清净云何。不应住于有形色者而生
心。不应住于有声音馨香滋味。及触与法而生心。
惟应屏绝六尘。于无所住处。而生其心也。佛又曰。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似须弥山王。尔之意以为大
否。须菩提曰。甚大。世尊。但此身虽大。究不定为大。
何以故。凡有形相者。皆属有尽。色身纵如须弥山
王。毕竟还有生灭。必如佛所说之非身。方可名为
大身耳。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心也。可以包太虚
藏世界。岂仅如须弥山王而巳哉。】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修无为福胜于布施)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
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
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
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
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
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恒河周四十里。在西土。人所共见。故佛取以为
喻。等。同也。
503-A¶ 第 740c 页 X25-0740.png
【讲】前第八分。言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不
如持经。佛又推广其义而言曰。须菩提。恒河。周四
十里。可谓大矣。其中所有沙数。难以悉计。若一沙
各为一河俱等于恒河之大。尔之意。以为此诸恒
河之沙。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一沙即为
一河。一河各有其沙。河尚无数。何况其沙乎。佛曰。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七
宝满尔所说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是人得福可云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布
施得福虽多。究竟不若持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
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非特受持。自见其性。且为
他人解说。使之亦见其性。则彼此共證无上妙道。
此种福德。视彼七宝布施福德。岂不相悬万万乎。】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
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
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
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随说随顺众生而为说法。心无分别也。此处即
此心也。世间世上之人。天人。天上之人。阿修罗。阿。
无也。罗。众也。即不修之众生魔王等类是也。殡佛
之身为塔。供佛之像为庙。尊重弟子。弟子中之可
尊可重者。若诸菩萨是也。
【讲】上言特说福德。胜于布施。则经不可不说。故佛
503-A¶ 第 741a 页 X25-0741.png
又呼须菩提曰。经功甚大。不可思议。如有善信之
人。随顺众生高下。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为之讲解
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多方演说。当知说经一偈之
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以香华璎珞幢幡
宝盖。香油酥灯。恭敬供养是人。如藏佛身之塔与
供佛像之庙一般。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一经
全文者乎。须菩提。当知是人所成就者。为世间第
一希有之法。若是经所在之处。便是佛在之处。人
皆清净奉持。即与佛无异。与可尊可重之弟子。诸
大菩萨无异矣。】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当如此法承受行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
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
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
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
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
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
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
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
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
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人。随顺众生高下。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为之讲解
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多方演说。当知说经一偈之
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以香华璎珞幢幡
宝盖。香油酥灯。恭敬供养是人。如藏佛身之塔与
供佛像之庙一般。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一经
全文者乎。须菩提。当知是人所成就者。为世间第
一希有之法。若是经所在之处。便是佛在之处。人
皆清净奉持。即与佛无异。与可尊可重之弟子。诸
大菩萨无异矣。】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当如此法承受行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
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
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
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
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
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
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
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
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
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503-A¶ 第 741b 页 X25-0741.png
【【注】微尘。尘中之微者。譬众生妄念之多也。佛分身
成化。于诸世界之中。示现无边大神力。使一切众
生。在尘离尘。在世出世。故云非微尘非世界。三十
二相庄严端好。指全身而言。俗本谓头如何。脚如
何。未免太拘。盖佛不一佛相不一相故也。末言布
施不如持经。重言以结上文之意。
【讲】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持说是经。成就希有之法。
既闻命矣。不识此经当以何命名。我等云何受持
乎。愿明以教我。佛曰。须菩提。是经当名为金刚般
若波罗蜜。盖明是经者。其智慧如金刚之坚利。断
绝外妄。直达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其
遵奉而持守之。然真性本空。无可执著。智慧达彼
岸之说。吾性中亦岂有是哉。何以故。须菩提。佛所
说般若波罗蜜。实非般若波罗蜜。不过虚名为般
若波罗蜜。以引诱众生耳。真性本来清净。如此则
知一切诸法。总属外相。更有何法可说乎。吾试问
尔。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曰。如来万法皆空。有
何可说。即不得巳而有说。亦与无说等也。佛曰。须
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
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须菩提。我今明言告
汝。微尘虽多。而无定体。世界虽大。数尽则坏。皆为
虚妄。如来所说微尘。非真实微尘。是虚名为微尘。
如来所说世界。非真实世界。是虚名为世界。惟真
性至真至实。自古及今。无变无坏也。去真性。即法
503-A¶ 第 741c 页 X25-0741.png
相。非身相也。佛恐须菩提不解。故又曰。须菩提于
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曰。不也。
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曰。三十二相。乃
现具之色身。而不可以此见如来者。此何故哉。盖
如来虽现色身。涅槃则尽。不能久存。如来说三十
二相。非真实相。是虚名为三十二相。由斯以观。色
身既属空虚。则著相布施。获福宁有几何。益信持
说之福胜矣。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舍身命
布施。并恒河沙布施。俱属著相因果。何益于事。若
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自利利他。其福甚多。可见人法两空。吾前言所谓
不著相布施。于此益信矣。】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离诸形相自得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
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
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
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
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
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
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
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
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
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曰。不也。
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曰。三十二相。乃
现具之色身。而不可以此见如来者。此何故哉。盖
如来虽现色身。涅槃则尽。不能久存。如来说三十
二相。非真实相。是虚名为三十二相。由斯以观。色
身既属空虚。则著相布施。获福宁有几何。益信持
说之福胜矣。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舍身命
布施。并恒河沙布施。俱属著相因果。何益于事。若
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自利利他。其福甚多。可见人法两空。吾前言所谓
不著相布施。于此益信矣。】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离诸形相自得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
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
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
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
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
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
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
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
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
503-A¶ 第 742a 页 X25-0742.png
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
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
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
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
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
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
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
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
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
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
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
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
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
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
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
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实相。法身也。前屡言福德。此独言功德者。盖功
成果满。福不足道也。波罗蜜有十种。一布施。二持
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
便。十不退。今云第一波罗蜜者。指布施而言也。非
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
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
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
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
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
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
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
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
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
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
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
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
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
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
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实相。法身也。前屡言福德。此独言功德者。盖功
成果满。福不足道也。波罗蜜有十种。一布施。二持
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
便。十不退。今云第一波罗蜜者。指布施而言也。非
503-A¶ 第 742b 页 X25-0742.png
第一波罗蜜者。拂去假名不住于相也。下言非忍
辱波罗蜜。亦是此意。梵语歌利王。华言无道极恶
君也。歌者慧也。利者刀也。王者心也。是用慧刀。断
除无明烦恼之心也。割截支解等句。俱系喻意。不
可认作实有其事。应生无所住心者。谓凡有住著
处。不得起心也。此即第十分之义。而推广言之。
【讲】上言受持之法。尔时须菩提。深解无相义趣。涕
泪悲泣。伤值遇之晚。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
甚深经典。我从昔来修行。虽其慧眼。闻法甚多。未
曾有如是之妙者。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生笃
信心。湛然清净。则色身中。有法身。即生如来实相。
此人成就功德。识为第一希有。世尊是实相者譬
若大虚。所谓有相。即是非相。是故如来所说实相。
总属镜华水月。岂真有实相之可名哉。世尊。我今
闻是经典。信而不惑。解而不疑。受而不辞。持而不
厌。不足为难。若当来世。五百岁后。其有众生闻是
经者。亦能信解受持。此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也。此
人依是经修行。屏除妄念。不著诸相。无我相。无人
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盖了悟四
相皆空。方能离一切诸相。成无上菩提。名为诸佛
不难矣。佛曰。须菩提。信如尔之言也。盖大乘之法。
非具大乘根器者。闻之未免惊焉而恐惧不宁。怖
焉而忧疑不定。畏焉而退缩不前。若不惊不怖不
辱波罗蜜。亦是此意。梵语歌利王。华言无道极恶
君也。歌者慧也。利者刀也。王者心也。是用慧刀。断
除无明烦恼之心也。割截支解等句。俱系喻意。不
可认作实有其事。应生无所住心者。谓凡有住著
处。不得起心也。此即第十分之义。而推广言之。
【讲】上言受持之法。尔时须菩提。深解无相义趣。涕
泪悲泣。伤值遇之晚。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
甚深经典。我从昔来修行。虽其慧眼。闻法甚多。未
曾有如是之妙者。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生笃
信心。湛然清净。则色身中。有法身。即生如来实相。
此人成就功德。识为第一希有。世尊是实相者譬
若大虚。所谓有相。即是非相。是故如来所说实相。
总属镜华水月。岂真有实相之可名哉。世尊。我今
闻是经典。信而不惑。解而不疑。受而不辞。持而不
厌。不足为难。若当来世。五百岁后。其有众生闻是
经者。亦能信解受持。此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也。此
人依是经修行。屏除妄念。不著诸相。无我相。无人
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盖了悟四
相皆空。方能离一切诸相。成无上菩提。名为诸佛
不难矣。佛曰。须菩提。信如尔之言也。盖大乘之法。
非具大乘根器者。闻之未免惊焉而恐惧不宁。怖
焉而忧疑不定。畏焉而退缩不前。若不惊不怖不
503-A¶ 第 742c 页 X25-0742.png
畏。谛听受持。永无退转。此人甚为希有。何以故。如
来到彼岸之法。第一曰布施。次则曰忍辱。如来有
布施之名。而不著布施之相。是知如来所说。第一
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不过假名为第一波罗
蜜而巳。如来有忍辱之名。而不著忍辱之相。是知
如来所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不过假
名为忍辱波罗蜜而巳。由斯以观。人苟不惊。不怖。
不畏。则布施忍辱。二相皆空。诸相从此俱空。谓为
希有。宁为过与。即如我昔日会为歌利王。割截身
体。若非得无相妙义。则被伊节节支解时。应生瞋
恨心。乃我则毫无瞋恨。以忍辱力。身复如故。非惟
无苦。且复乐也。然忍辱岂仅一世哉。又念过去五
百世后。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虽遇外侮。亦无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岂独我然哉。须菩提。凡
属吾教之诸菩萨。俱应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
觉心。不应住于色而生心。不应住于声香味触法
而生心。应生无所住之心。若心有住。则住非所当
住。即为非住。而非菩萨之心矣。所以古之如来。尝
有言曰。菩萨之心。莫不欲布施。但众苦之本。眼根
不净为先。不应住于色而为之布施也。须菩提。菩
萨布施。原为利益一切众生。若心住于色。便是眼
有财物。则布施有时而穷。故应如是无住相布施。
方获真利益。然心无住矣。若稍存施受之念。终为
著相。故如来常说一切诸相。毕竟虚妄。而非真实。
来到彼岸之法。第一曰布施。次则曰忍辱。如来有
布施之名。而不著布施之相。是知如来所说。第一
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不过假名为第一波罗
蜜而巳。如来有忍辱之名。而不著忍辱之相。是知
如来所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不过假
名为忍辱波罗蜜而巳。由斯以观。人苟不惊。不怖。
不畏。则布施忍辱。二相皆空。诸相从此俱空。谓为
希有。宁为过与。即如我昔日会为歌利王。割截身
体。若非得无相妙义。则被伊节节支解时。应生瞋
恨心。乃我则毫无瞋恨。以忍辱力。身复如故。非惟
无苦。且复乐也。然忍辱岂仅一世哉。又念过去五
百世后。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虽遇外侮。亦无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岂独我然哉。须菩提。凡
属吾教之诸菩萨。俱应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
觉心。不应住于色而生心。不应住于声香味触法
而生心。应生无所住之心。若心有住。则住非所当
住。即为非住。而非菩萨之心矣。所以古之如来。尝
有言曰。菩萨之心。莫不欲布施。但众苦之本。眼根
不净为先。不应住于色而为之布施也。须菩提。菩
萨布施。原为利益一切众生。若心住于色。便是眼
有财物。则布施有时而穷。故应如是无住相布施。
方获真利益。然心无住矣。若稍存施受之念。终为
著相。故如来常说一切诸相。毕竟虚妄。而非真实。
503-A¶ 第 743a 页 X25-0743.png
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能悟真空。离众生相。即
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此语。是真语。而非假也。是实
语。而非虚也。是如语。而当理也。是非诳语。而欺人
也。是非异语。而骇听也。夫一切诸相。既非真性所
有。则一切诸法。又岂真性所有哉。须菩提。如来所
得法。为众生而说。原非真实。然又不可不藉此以
悟真性。又非虚假。有而不有。无而不无。真空之妙
如此。须菩提。若菩萨之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则教
化众生。无由开悟。如人入暗室。昏昏冥冥一无所
见。若菩萨之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则教化众生。
皆得开悟。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照。种种诸色。无
不毕见。夫真空无相。莫如此经。须菩提。当来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非但为
口耳之功。抑亦究心学之妙。即为如来所眷顾。用
无上智慧。知见是人。而照鉴之。不但利于一身。且
将普于群生。不但利于一时。且将及于千万亿劫。
而无量无边功德皆得成就矣。】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受持此经功德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
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
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
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
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
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此语。是真语。而非假也。是实
语。而非虚也。是如语。而当理也。是非诳语。而欺人
也。是非异语。而骇听也。夫一切诸相。既非真性所
有。则一切诸法。又岂真性所有哉。须菩提。如来所
得法。为众生而说。原非真实。然又不可不藉此以
悟真性。又非虚假。有而不有。无而不无。真空之妙
如此。须菩提。若菩萨之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则教
化众生。无由开悟。如人入暗室。昏昏冥冥一无所
见。若菩萨之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则教化众生。
皆得开悟。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照。种种诸色。无
不毕见。夫真空无相。莫如此经。须菩提。当来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非但为
口耳之功。抑亦究心学之妙。即为如来所眷顾。用
无上智慧。知见是人。而照鉴之。不但利于一身。且
将普于群生。不但利于一时。且将及于千万亿劫。
而无量无边功德皆得成就矣。】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受持此经功德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
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
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
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
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
503-A¶ 第 743b 页 X25-0743.png
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
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
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信心不逆者。生笃信心。不相违背也。乘。车也。阿
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谓之小乘缘觉之人。半
为人。半为巳。谓之中乘。菩萨普度一切。谓之大乘。
发犹启也。最上乘者。兼菩萨而载度之。佛乘也。荷
担。仔肩之意。乐。好也。小法。外道也。诸华香。即法华
经所载未利青莲白莲等香是也。
【讲】佛恐世人执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堕入贪痴
障中。故呼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
寅卯辰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日分。巳午未
时。复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后日分。申酉戌时。亦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一日三分历无量百
千万亿劫。以身行布施。世间所断无之事。即有之。
亦不过得世间福耳。若复有人。闻是经典。信之于
心。顺而不逆。其所得之福。尚胜于彼。何况更能书
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乎。须菩提。要而言之。此
经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不可以器物称量。功
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
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信心不逆者。生笃信心。不相违背也。乘。车也。阿
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谓之小乘缘觉之人。半
为人。半为巳。谓之中乘。菩萨普度一切。谓之大乘。
发犹启也。最上乘者。兼菩萨而载度之。佛乘也。荷
担。仔肩之意。乐。好也。小法。外道也。诸华香。即法华
经所载未利青莲白莲等香是也。
【讲】佛恐世人执忍辱之说。徒以身布施。堕入贪痴
障中。故呼须菩提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
寅卯辰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日分。巳午未
时。复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后日分。申酉戌时。亦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是一日三分历无量百
千万亿劫。以身行布施。世间所断无之事。即有之。
亦不过得世间福耳。若复有人。闻是经典。信之于
心。顺而不逆。其所得之福。尚胜于彼。何况更能书
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乎。须菩提。要而言之。此
经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不可以器物称量。功
503-A¶ 第 743c 页 X25-0743.png
德广大。无有边际。然非遇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
者。如来断不与之说也。若果有人受持读诵。逢凡
说凡。逢圣说圣。广为阐发。便后学。各见性中无相
之理。则是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来佛智佛慧。
悉知之。悉见之。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
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无上菩提。不难以一身荷担
之矣。岂乐小法者。所可同日语哉。盖乐小法之人。
迷于外道。恒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
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不知此经普度一切。
至微至妙。须菩提。在在虚处。有此经典。便如摩尼
宝珠。瑞光灿烂。一切世间。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
道者莫不至心供养。当知此处与藏佛真身舍利
宝塔一般。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
处。所谓一人辨心。诸天办供者。此类是也。】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若能清净业障尽消)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
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
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
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
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
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
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
者。如来断不与之说也。若果有人受持读诵。逢凡
说凡。逢圣说圣。广为阐发。便后学。各见性中无相
之理。则是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来佛智佛慧。
悉知之。悉见之。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
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无上菩提。不难以一身荷担
之矣。岂乐小法者。所可同日语哉。盖乐小法之人。
迷于外道。恒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
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不知此经普度一切。
至微至妙。须菩提。在在虚处。有此经典。便如摩尼
宝珠。瑞光灿烂。一切世间。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
道者莫不至心供养。当知此处与藏佛真身舍利
宝塔一般。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
处。所谓一人辨心。诸天办供者。此类是也。】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若能清净业障尽消)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
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
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
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
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
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
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
503-A¶ 第 744a 页 X25-0744.png
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
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轻贱。谓疾病贫穷诸衰相。为人所憎恶也。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也。梵语阿僧祗。华言无央数。梵语
那由他。华言一万万。具说。详言也。
【讲】持诵此经。宜为天人恭敬供养。而往往不免人
之轻贱。鲜不以持诵为无益矣。故佛曰。须菩提。若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反为人所轻贱。是
人生前罪业深重。当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
以今生持诵之功故。祇为人轻贱而巳。前生罪业。
即为消灭。来世无上正等正觉佛果当得成就。须
菩提。即如我往日曾历无量无央数劫。于燃灯佛
前。得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
事。无空过者。然祇求福而巳。不能出离苦海。若复
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自悟本性。永脱
轮回。其所得功德。以我所供养诸佛功德较之。百
分不能及其一分。极而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
譬如微尘恒沙皆不能及。盖供养为财施。受财施
之报者日渐少。而终至于有尽。持诵为法施。受法
施之报者。日益增。而终至于成佛。然则此经岂人
所易闻者乎。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者。其所得功德。我若详言其妙。
下根之人闻之。甚者心即狂乱。次者狐疑不信。皆
以我言为夸而惊怪矣。须菩提。当知此经之义趣
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轻贱。谓疾病贫穷诸衰相。为人所憎恶也。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也。梵语阿僧祗。华言无央数。梵语
那由他。华言一万万。具说。详言也。
【讲】持诵此经。宜为天人恭敬供养。而往往不免人
之轻贱。鲜不以持诵为无益矣。故佛曰。须菩提。若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反为人所轻贱。是
人生前罪业深重。当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
以今生持诵之功故。祇为人轻贱而巳。前生罪业。
即为消灭。来世无上正等正觉佛果当得成就。须
菩提。即如我往日曾历无量无央数劫。于燃灯佛
前。得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
事。无空过者。然祇求福而巳。不能出离苦海。若复
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自悟本性。永脱
轮回。其所得功德。以我所供养诸佛功德较之。百
分不能及其一分。极而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
譬如微尘恒沙皆不能及。盖供养为财施。受财施
之报者日渐少。而终至于有尽。持诵为法施。受法
施之报者。日益增。而终至于成佛。然则此经岂人
所易闻者乎。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者。其所得功德。我若详言其妙。
下根之人闻之。甚者心即狂乱。次者狐疑不信。皆
以我言为夸而惊怪矣。须菩提。当知此经之义趣
503-A¶ 第 744b 页 X25-0744.png
与功德之果报。皆不可以心思而日议。我又何庸
具说为哉。】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成佛究竟本无我相)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
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巳。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
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
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
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
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
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
具说为哉。】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成佛究竟本无我相)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
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巳。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
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
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
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
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
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
503-A¶ 第 744c 页 X25-0744.png
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
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
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
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
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
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
说名真是菩萨。」
【【注】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牟尼。华言寂默也。由
尔时以下。至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句。虽与第三分相似。但第三分。言灭度一切。在生
如是心。此言生如是心。亦非真实。语同而意有浅
深。由于燃灯佛所以下。至无实无虚句。虽与第七
分第十四分相似。但第七分。言无有定法。尚有法
在。此言实无有法。则并法俱空矣。第十四分。不著
四相。专指布施忍辱而言。此则兼一切而言也。较
前更觉精深阔大。由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句。以下
至末。虽与第十分相似。但第十分。非庄严。非大身
等语。虚论其理。此言通达无我法。便可直登彼岸
兼论其效。更得引诱后学之意。
【讲】此经既不可以心思而口议。则受持读诵。不容
巳矣。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
无上正等正觉心者。此心当住于何处。方能降伏
其妄念乎。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
等正觉心者。当生如是超證一切众生心。举一切
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
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
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
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
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
说名真是菩萨。」
【【注】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牟尼。华言寂默也。由
尔时以下。至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句。虽与第三分相似。但第三分。言灭度一切。在生
如是心。此言生如是心。亦非真实。语同而意有浅
深。由于燃灯佛所以下。至无实无虚句。虽与第七
分第十四分相似。但第七分。言无有定法。尚有法
在。此言实无有法。则并法俱空矣。第十四分。不著
四相。专指布施忍辱而言。此则兼一切而言也。较
前更觉精深阔大。由是故如来说一切法句。以下
至末。虽与第十分相似。但第十分。非庄严。非大身
等语。虚论其理。此言通达无我法。便可直登彼岸
兼论其效。更得引诱后学之意。
【讲】此经既不可以心思而口议。则受持读诵。不容
巳矣。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
无上正等正觉心者。此心当住于何处。方能降伏
其妄念乎。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
等正觉心者。当生如是超證一切众生心。举一切
503-A¶ 第 745a 页 X25-0745.png
众生。皆消灭其妄想。而度化之。灭度一切众生。尽
巳成佛。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良由众生。自灭
自度我无功也。所以然者何也。盖存灭度之念。即
为著相。若菩萨之心。一著于相。即有我人众生寿
者之见。而即非菩萨矣。夫无相可著。则无法可名。
不但尘缘外感尽属空虚。即所谓发无上正等正
觉心者。亦吾性中自具。岂是循途守辙。依于法而
后然哉。吾试问尔。我昔日在燃灯佛所。多蒙授记。
得无上菩提。尔谓有一定之法否。须菩提曰。不也。
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空诸一切。则知于燃灯佛
所。无有法得无上菩提也。佛深以其言为然曰。如
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无上菩提。若如
来得无上菩提。果有一定之法。燃灯佛。即不与我
授记。当即传以成佛之法矣。何待沾沾然向我言
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乎。惟实无有
法得无上菩提。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谓汝
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云云也。夫记乃如
来得果之妙谛。而如来者。即真性也。真性贯彻三
世。绵亘十方。即诸法皆得自如之义。岂有定法之
可名哉。若有人言。如来得无上菩提。必有定法。此
皆妄语而不足信也。庸讵知如来得无上菩提。皆
由积功累行之久。具心领神会之妙。万缘净而诸
相空。实无有法可得。然无法可得。而又不可谓非
得。得而无得之中。实而不实。虚而不虚。所以如来
巳成佛。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良由众生。自灭
自度我无功也。所以然者何也。盖存灭度之念。即
为著相。若菩萨之心。一著于相。即有我人众生寿
者之见。而即非菩萨矣。夫无相可著。则无法可名。
不但尘缘外感尽属空虚。即所谓发无上正等正
觉心者。亦吾性中自具。岂是循途守辙。依于法而
后然哉。吾试问尔。我昔日在燃灯佛所。多蒙授记。
得无上菩提。尔谓有一定之法否。须菩提曰。不也。
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空诸一切。则知于燃灯佛
所。无有法得无上菩提也。佛深以其言为然曰。如
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无上菩提。若如
来得无上菩提。果有一定之法。燃灯佛。即不与我
授记。当即传以成佛之法矣。何待沾沾然向我言
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乎。惟实无有
法得无上菩提。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谓汝
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云云也。夫记乃如
来得果之妙谛。而如来者。即真性也。真性贯彻三
世。绵亘十方。即诸法皆得自如之义。岂有定法之
可名哉。若有人言。如来得无上菩提。必有定法。此
皆妄语而不足信也。庸讵知如来得无上菩提。皆
由积功累行之久。具心领神会之妙。万缘净而诸
相空。实无有法可得。然无法可得。而又不可谓非
得。得而无得之中。实而不实。虚而不虚。所以如来
503-A¶ 第 745b 页 X25-0745.png
常说一切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
夫用以修行。即虚而不虚也。而成佛初不在是。即
实而不实也。此岂可泥乎。须菩提。如来所言一切
法。非真实一切法。不过假此修行。虚名为一切法
耳。此义可借喻而知之矣。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果真实否。须菩提曰。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然有
生灭有限量。非真实大身。不过虚名为大身而巳。
佛曰须菩提。菩萨教化众生。非为真实。亦如大身
之不真实。若菩萨作是言。谓无量众生皆由我而
灭度之。知此见识是成佛有法矣。尚得名之为菩
萨乎。何以故。盖真性空空洞洞。非雅无法。并菩萨
之名。亦属虚假。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
切诸法。无我人众生寿者。既无四者。又安得有所
谓菩萨乎。至于离相以度众生。使一切世界。皆为
清净。正是真庄严处。若菩萨不于此是求。反曰我
当以金珠等宝。庄严世间佛土。值凡夫之见耳。不
得名为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不过外
饰之庄严。非真庄严。但强名为庄严而巳。夫起度
化心。著庄严相。不得名为菩萨。毕竟发何等心。方
得名为菩萨乎。必也四通八达深明无我之法。远
离一切诸相。人法两忘。则度化之心与庄严之心。
俱不起矣。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万法归一更无异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夫用以修行。即虚而不虚也。而成佛初不在是。即
实而不实也。此岂可泥乎。须菩提。如来所言一切
法。非真实一切法。不过假此修行。虚名为一切法
耳。此义可借喻而知之矣。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果真实否。须菩提曰。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然有
生灭有限量。非真实大身。不过虚名为大身而巳。
佛曰须菩提。菩萨教化众生。非为真实。亦如大身
之不真实。若菩萨作是言。谓无量众生皆由我而
灭度之。知此见识是成佛有法矣。尚得名之为菩
萨乎。何以故。盖真性空空洞洞。非雅无法。并菩萨
之名。亦属虚假。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
切诸法。无我人众生寿者。既无四者。又安得有所
谓菩萨乎。至于离相以度众生。使一切世界。皆为
清净。正是真庄严处。若菩萨不于此是求。反曰我
当以金珠等宝。庄严世间佛土。值凡夫之见耳。不
得名为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不过外
饰之庄严。非真庄严。但强名为庄严而巳。夫起度
化心。著庄严相。不得名为菩萨。毕竟发何等心。方
得名为菩萨乎。必也四通八达深明无我之法。远
离一切诸相。人法两忘。则度化之心与庄严之心。
俱不起矣。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万法归一更无异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503-A¶ 第 745c 页 X25-0745.png
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
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
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
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
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
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
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
心不可得。」
【【注】见众生形色。名曰肉眼。见大千世界。名曰天眼。
见自性般若。名曰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名曰
法眼。无自性可守。无诸佛可求。放大光明。破诸黑
暗。名曰佛眼。如是世尊。既然而复称之也。若。如也。
干。数也。谓众生之心。种种有差别也。非心。妄想之
心也。是名为心。不起妄想。即是本心也。过去现在
未来。谓之三世。不可得。犹言不可有也。
【讲】上言通达无我法。而后可名为菩萨。然真空之
中。自有实见。故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观
见众生之肉眼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有肉
眼。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普照世界之天
眼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佛曰。须菩
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
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
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
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
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
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
心不可得。」
【【注】见众生形色。名曰肉眼。见大千世界。名曰天眼。
见自性般若。名曰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名曰
法眼。无自性可守。无诸佛可求。放大光明。破诸黑
暗。名曰佛眼。如是世尊。既然而复称之也。若。如也。
干。数也。谓众生之心。种种有差别也。非心。妄想之
心也。是名为心。不起妄想。即是本心也。过去现在
未来。谓之三世。不可得。犹言不可有也。
【讲】上言通达无我法。而后可名为菩萨。然真空之
中。自有实见。故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观
见众生之肉眼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有肉
眼。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普照世界之天
眼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佛曰。须菩
503-A¶ 第 746a 页 X25-0746.png
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返观内照之慧眼否。须菩提
曰。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见诸法皆空之法眼否。须菩提曰。如是。世
尊。如来有法眼。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真
性常昭。上自诸天。下至九幽。毫无障碍之佛眼否。
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佛既具此五眼。
则所知极广。岂有不能觉一切众生之心乎。故佛
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之沙。佛说
是沙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曰。须
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之沙。分之各为
一恒河。而诸恒河中。所有之沙。分之各为佛世界。
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
须菩提。彼佛世界虽多。所有一切众生。若干种心。
总名妄心。如来悉能知之。诚以性体光明无不遍
照也。无不遍照者。常住之真心。历万劫而不变者
也。何以故。如来说一切诸心总属虚假。皆为非心。
若识诸心非心。是名为心。又安有过去现在未来
之妄想哉。所以者何。须菩提。凡思念前事。为过去
心。思念今事。为现在心。思念后事。为未来心。此三
种心。本来无有。乃因事而生。今真心常住。则万法
背空。三种心。于何而有哉。】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身遍界通化无边)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
曰。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见诸法皆空之法眼否。须菩提曰。如是。世
尊。如来有法眼。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真
性常昭。上自诸天。下至九幽。毫无障碍之佛眼否。
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佛既具此五眼。
则所知极广。岂有不能觉一切众生之心乎。故佛
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之沙。佛说
是沙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佛曰。须
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之沙。分之各为
一恒河。而诸恒河中。所有之沙。分之各为佛世界。
佛世界如是。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尊。佛曰。
须菩提。彼佛世界虽多。所有一切众生。若干种心。
总名妄心。如来悉能知之。诚以性体光明无不遍
照也。无不遍照者。常住之真心。历万劫而不变者
也。何以故。如来说一切诸心总属虚假。皆为非心。
若识诸心非心。是名为心。又安有过去现在未来
之妄想哉。所以者何。须菩提。凡思念前事。为过去
心。思念今事。为现在心。思念后事。为未来心。此三
种心。本来无有。乃因事而生。今真心常住。则万法
背空。三种心。于何而有哉。】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法身遍界通化无边)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
503-A¶ 第 746b 页 X25-0746.png
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
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因缘。即因由也。福德有实者。只福德为有。而妄
生希冀也。福德无故者。以福德为无。而不著一切
相也。此与第八分相似。但第八分言七宝布施。不
如持经。是望人藉经行布施。此言七宝布施。福德
有限。是望人离相行布施。较第八分。更觉空阔。
【讲】心有所著。即为非心。可见福德不宜执著而生
希望矣。故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
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
福多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是人以是因缘得福
甚多。佛曰。修因得果。报应之常。七宝布施。得福甚
多。理固然也。但下乘之人。以福德为有。藉布施。以
乘遂其私。此为妄心福德。虽多终属小果。未免有
尽。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惟大慧之人。以福德为
无。藉布施。以修巳之性。此为佛心所得福德。譬如
虚空无有边界。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岂彼著相
布施。所可同日而语哉。】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色相皆妄离妄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
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
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因缘。即因由也。福德有实者。只福德为有。而妄
生希冀也。福德无故者。以福德为无。而不著一切
相也。此与第八分相似。但第八分言七宝布施。不
如持经。是望人藉经行布施。此言七宝布施。福德
有限。是望人离相行布施。较第八分。更觉空阔。
【讲】心有所著。即为非心。可见福德不宜执著而生
希望矣。故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
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
福多否。须菩提曰。如是世尊。是人以是因缘得福
甚多。佛曰。修因得果。报应之常。七宝布施。得福甚
多。理固然也。但下乘之人。以福德为有。藉布施。以
乘遂其私。此为妄心福德。虽多终属小果。未免有
尽。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惟大慧之人。以福德为
无。藉布施。以修巳之性。此为佛心所得福德。譬如
虚空无有边界。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岂彼著相
布施。所可同日而语哉。】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色相皆妄离妄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
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
503-A¶ 第 746c 页 X25-0746.png
具足。」
【【注】具足。毫无亏欠也。色身。三十二相也。具足诸相
变化神通。不止三十二相而巳也。此与第五分。第
十三分相似。但第五分。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
欲人于有相之如来。见无相之如来。此言具足色
身。又云具足诸相。是欲人于神妙不测之如来。见
真性一定之如来。第十三分。言与其见如来三十
二相之假。不如持经之真。是引人持经。此言不但
三十二相是假。即变化神通亦非真也。是极赞如
来。语同而意自别。
【讲】前言诸佛所證。乃无为福德。又何身相之可见
乎。故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具足
之色身见佛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一切色身。皆
为虚假。不应以此见佛也。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
身。即非具足色身。惟真性无变无坏。方可名为具
足色身。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具足色身既不可
以见如来。可以变现神通具足之诸相见如来否。
须菩提曰。不也。世尊。色身诸属虚假。诸相亦非真
实。亦不应以此见如来也。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
足。即非具足。惟真性静涵万有。方可名为诸相具
足。总之身相华也。真性实也。欲见如来。奈何不求
之于其实。而徒求之于事华哉。】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法无可说所说非法)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
【【注】具足。毫无亏欠也。色身。三十二相也。具足诸相
变化神通。不止三十二相而巳也。此与第五分。第
十三分相似。但第五分。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
欲人于有相之如来。见无相之如来。此言具足色
身。又云具足诸相。是欲人于神妙不测之如来。见
真性一定之如来。第十三分。言与其见如来三十
二相之假。不如持经之真。是引人持经。此言不但
三十二相是假。即变化神通亦非真也。是极赞如
来。语同而意自别。
【讲】前言诸佛所證。乃无为福德。又何身相之可见
乎。故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具足
之色身见佛否。须菩提曰。不也。世尊。一切色身。皆
为虚假。不应以此见佛也。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
身。即非具足色身。惟真性无变无坏。方可名为具
足色身。佛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具足色身既不可
以见如来。可以变现神通具足之诸相见如来否。
须菩提曰。不也。世尊。色身诸属虚假。诸相亦非真
实。亦不应以此见如来也。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
足。即非具足。惟真性静涵万有。方可名为诸相具
足。总之身相华也。真性实也。欲见如来。奈何不求
之于其实。而徒求之于事华哉。】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法无可说所说非法)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
503-A¶ 第 747a 页 X25-0747.png
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
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
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
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莫作是念者。教须菩提不可存此念也。慧。以德
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称。此分前半。与第七分。如
来无所说之义相似。后半。与第十四分。一切众生。
即非众生之义相似。但第七分。乃须菩提自作答
语。此则就须菩提所巳明者。而复进之也。第十四
分。言之略。此则言之详也。
【讲】色身诸相。既不足以见如来。则为人说法。又岂
足以见如来乎。故佛曰。须菩提。汝见如来日与众
生讲解。遂谓如来有法可说耶。汝莫作是念也。何
以故。盖明真性者。则无法可说。若人言如来有所
说法。是谓如来不明真性。即为谤佛。良由不能解
我所说法空之义故也。须菩提。所谓说法者。不过
为众生为除外妄。不得巳而有说耳。若众生既悟。
则此法应舍。实无可说。但虚名为说法而巳。尔时
长老须菩提。心开意解。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
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佛曰。须菩提。彼具真
一之性。与佛同源。非众生也。然现具众生之相。又
不可谓非众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真
实众生。但虚名为众生而巳。若众生能生信心。了
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
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
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注】莫作是念者。教须菩提不可存此念也。慧。以德
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称。此分前半。与第七分。如
来无所说之义相似。后半。与第十四分。一切众生。
即非众生之义相似。但第七分。乃须菩提自作答
语。此则就须菩提所巳明者。而复进之也。第十四
分。言之略。此则言之详也。
【讲】色身诸相。既不足以见如来。则为人说法。又岂
足以见如来乎。故佛曰。须菩提。汝见如来日与众
生讲解。遂谓如来有法可说耶。汝莫作是念也。何
以故。盖明真性者。则无法可说。若人言如来有所
说法。是谓如来不明真性。即为谤佛。良由不能解
我所说法空之义故也。须菩提。所谓说法者。不过
为众生为除外妄。不得巳而有说耳。若众生既悟。
则此法应舍。实无可说。但虚名为说法而巳。尔时
长老须菩提。心开意解。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
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佛曰。须菩提。彼具真
一之性。与佛同源。非众生也。然现具众生之相。又
不可谓非众生。何以故。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真
实众生。但虚名为众生而巳。若众生能生信心。了
503-A¶ 第 747b 页 X25-0747.png
悟真性。亦即是佛。又安有众生之名哉。】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悟性空故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注】上言无法可说。即无法可得。此言真性清净空
虚。不但无法可得。并无上菩提之名。亦属虚假。较
第七分之义更深。
【讲】须菩提闻佛无法可说之义。恍然有悟。白佛言。
世尊。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谓解脱。今
佛得无上菩提。于法殆无所得耶。佛深以其言为
然曰。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无上菩提。毫不著稍。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亦并无名可名。但虚名为无
上菩提而巳。盖万法皆空。故得而无得也。】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以清净心行诸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
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是法。指真性而言。平等。佛与众生无高下也。修
一切善法。谓常行方便。随顺众生而为说法。令悟
真性也。
【讲】如来无少法可得。则诸相皆空。尚安有人巳之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悟性空故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注】上言无法可说。即无法可得。此言真性清净空
虚。不但无法可得。并无上菩提之名。亦属虚假。较
第七分之义更深。
【讲】须菩提闻佛无法可说之义。恍然有悟。白佛言。
世尊。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谓解脱。今
佛得无上菩提。于法殆无所得耶。佛深以其言为
然曰。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无上菩提。毫不著稍。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亦并无名可名。但虚名为无
上菩提而巳。盖万法皆空。故得而无得也。】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以清净心行诸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
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是法。指真性而言。平等。佛与众生无高下也。修
一切善法。谓常行方便。随顺众生而为说法。令悟
真性也。
【讲】如来无少法可得。则诸相皆空。尚安有人巳之
503-A¶ 第 747c 页 X25-0747.png
见哉。故呼须菩提曰。人皆以佛为高。以众生为下。
不知法皆平等。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含真性。无
所分别。盖色身有高下。而真性无高下。是以名为
无上菩提也。然所以名为无上菩提者。以真性中。
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故也。若能悟此四相皆空。而
修一切善法。则得无上菩提不难矣。然一切善法。
佛不过借此以开悟众生耳。究竟本来无是也。须
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虚名为善
法而巳。善法者。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真性
我所本有又岂可谓之得哉。】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福智甚大无物可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
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
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此分之义。第八分言之。第十一分。第十九分言
之。至此又言之。但第八分。言聚宝布施。不如持说。
重在持说。此言持说福德。胜于布施。重在福德。第
十一分。以恒河沙譬。极言福德之多。此以须弥山
王譬。极言福德之大。第十九分。归重福德。无故。言
福德亦属虚假。兴此毫不相复。总之后十数分。与
前十数分。语同而意别者甚多。世人不察。谓如来
为续到者重言之。不知如来敷宣妙义。著而为经。
诸大弟子。皆可按简寻求。何必为续到者。覆说一
不知法皆平等。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含真性。无
所分别。盖色身有高下。而真性无高下。是以名为
无上菩提也。然所以名为无上菩提者。以真性中。
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故也。若能悟此四相皆空。而
修一切善法。则得无上菩提不难矣。然一切善法。
佛不过借此以开悟众生耳。究竟本来无是也。须
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虚名为善
法而巳。善法者。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真性
我所本有又岂可谓之得哉。】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福智甚大无物可比)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
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
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注】此分之义。第八分言之。第十一分。第十九分言
之。至此又言之。但第八分。言聚宝布施。不如持说。
重在持说。此言持说福德。胜于布施。重在福德。第
十一分。以恒河沙譬。极言福德之多。此以须弥山
王譬。极言福德之大。第十九分。归重福德。无故。言
福德亦属虚假。兴此毫不相复。总之后十数分。与
前十数分。语同而意别者甚多。世人不察。谓如来
为续到者重言之。不知如来敷宣妙义。著而为经。
诸大弟子。皆可按简寻求。何必为续到者。覆说一
503-A¶ 第 748a 页 X25-0748.png
遍乎。且此经为阿难尊者所记。若有复语。自应删
去。岂有重为叙入之理。
【讲】前言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则持说福德。
宁有限乎。故呼须菩提曰。大世界中。所有须弥山
王。若有人聚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如须弥山王
之高。持以布施其福德似不可量矣。然非性中之
福德也。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修自性福德。聚自身七宝。
不但自利。亦且利他。如此无量福德。以前七宝布
施之福德较之。百分不能及其一分。极而至于百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譬如微尘恒沙。皆不能
及也。盖世间福。有时而尽。出世间福。无时而穷。岂
可相提而并论哉。】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圣凡同性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
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
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此与第三分。第十七分相似。但第三分。言灭度
众生。如来不居其功。第十七分。言灭度众生。如来
实无有法。此言众生。本非凡夫。所以能自灭度。语
句虽同。各有精义。
【讲】持说有无量福德。则此经洵能灭度一切矣。然
去。岂有重为叙入之理。
【讲】前言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则持说福德。
宁有限乎。故呼须菩提曰。大世界中。所有须弥山
王。若有人聚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如须弥山王
之高。持以布施其福德似不可量矣。然非性中之
福德也。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修自性福德。聚自身七宝。
不但自利。亦且利他。如此无量福德。以前七宝布
施之福德较之。百分不能及其一分。极而至于百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之多。譬如微尘恒沙。皆不能
及也。盖世间福。有时而尽。出世间福。无时而穷。岂
可相提而并论哉。】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圣凡同性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
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
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此与第三分。第十七分相似。但第三分。言灭度
众生。如来不居其功。第十七分。言灭度众生。如来
实无有法。此言众生。本非凡夫。所以能自灭度。语
句虽同。各有精义。
【讲】持说有无量福德。则此经洵能灭度一切矣。然
503-A¶ 第 748b 页 X25-0748.png
与如来无与也。故呼须菩提曰。于意云何。汝等勿
谓如来作是念。我当以此经度众生。汝莫作是念
也。何以故。盖众生自灭自度。如来不过为之指示
出头路耳。实无有众生为如来度者。若有众生为
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矣。如来
既无四相。因何有时而称我。须菩提。当知如来说
有我者。乃对凡夫而言。所谓有我者。即非有我。而
凡夫之人。以为如来有我耳。然佛此性。凡夫亦此
性。佛与凡夫。宁有异乎。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
非凡夫。是名凡夫。盖凡夫能悟自性。便是如来。不
过虚名为凡夫而巳。岂有真实之凡夫哉。】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清净法身非属相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
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
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转轮圣王。即四大天王。管四部州。如车轮之转。
邪道。外道也。此与第五分。第十三分相似。但前二
分。乃须菩提巳悟三十二相。不可以见如来之旨。
自作注语。此则佛恐须菩提。执相之见未除。故就
其巳悟者。而复申明之也。
【讲】真性中。既无佛与凡夫之别。则相之不可执也
谓如来作是念。我当以此经度众生。汝莫作是念
也。何以故。盖众生自灭自度。如来不过为之指示
出头路耳。实无有众生为如来度者。若有众生为
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矣。如来
既无四相。因何有时而称我。须菩提。当知如来说
有我者。乃对凡夫而言。所谓有我者。即非有我。而
凡夫之人。以为如来有我耳。然佛此性。凡夫亦此
性。佛与凡夫。宁有异乎。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
非凡夫。是名凡夫。盖凡夫能悟自性。便是如来。不
过虚名为凡夫而巳。岂有真实之凡夫哉。】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清净法身非属相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
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
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转轮圣王。即四大天王。管四部州。如车轮之转。
邪道。外道也。此与第五分。第十三分相似。但前二
分。乃须菩提巳悟三十二相。不可以见如来之旨。
自作注语。此则佛恐须菩提。执相之见未除。故就
其巳悟者。而复申明之也。
【讲】真性中。既无佛与凡夫之别。则相之不可执也
503-A¶ 第 748c 页 X25-0748.png
明矣。故佛呼须菩提曰。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
观如来否。须菩提疑佛与凡夫。既无异性。则凡夫
有身。佛亦有身。故答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
观如来。佛曰。三十二相。外貌也。非真性也。若以此
观如来。则色身庄严者莫如转轮圣王。彼亦可谓
之如来矣。如来恐不在此区区外貌间也。须菩提。
疑心顿释。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则知色
身有尽。法身无穷。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有断
然矣。佛于是迎其机而作偈曰。如来者。真性也。真
性即我也。视之不见。以形色相见不可也。听之不
闻。以音声相求不可也。若见我求我于形色音声
之间。是人徒观外貌。而不识真性。则所行者邪道。
岂能见常住之如来。闻无上之妙义哉。】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依法修持不应断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
灭相。」
【【注】诸法断灭者。谓一切法。皆不用也。于法不说断
灭相者。谓未悟时。必须依佛法修行也。此分凡二
段。前段是宝。后段是主。前段首句。不以具足相故。
不字系衍文。古本皆无此字。
观如来否。须菩提疑佛与凡夫。既无异性。则凡夫
有身。佛亦有身。故答曰。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相
观如来。佛曰。三十二相。外貌也。非真性也。若以此
观如来。则色身庄严者莫如转轮圣王。彼亦可谓
之如来矣。如来恐不在此区区外貌间也。须菩提。
疑心顿释。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则知色
身有尽。法身无穷。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有断
然矣。佛于是迎其机而作偈曰。如来者。真性也。真
性即我也。视之不见。以形色相见不可也。听之不
闻。以音声相求不可也。若见我求我于形色音声
之间。是人徒观外貌。而不识真性。则所行者邪道。
岂能见常住之如来。闻无上之妙义哉。】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依法修持不应断灭)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
灭相。」
【【注】诸法断灭者。谓一切法。皆不用也。于法不说断
灭相者。谓未悟时。必须依佛法修行也。此分凡二
段。前段是宝。后段是主。前段首句。不以具足相故。
不字系衍文。古本皆无此字。
503-A¶ 第 749a 页 X25-0749.png
【讲】如来常言无法可说。又恐人执著无字。流入空
寂。故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是念。谓如来以具足相
故。得无上菩提。是以有相视如来。汝莫作是念也。
盖如来之无上菩提。不以具足相而得者也。然万
法虽空。而修行有径。法又岂可断灭乎。须菩提。汝
若作是念。谓发无上菩提心者。说一切法皆当断
灭。是以空寂视如来。汝莫作是念也。何以故。盖发
无上菩提心者。于一切法相。不说断灭故也。譬如
渡水。既渡之后。不须舟楫未渡之先。岂可无舟楫
乎。】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一尘不染何贪何受)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
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
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聚宝布施。福德有限。前屡言之。俱是虚论其理。
此则示以下手工夫。使学者有所遵循。不致浮空
掠影。
【讲】法固不可断灭。若欲受福德。又未免食著。故呼
须菩提曰。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之七宝持
以布施。福德终属有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本来
无有我相。忍之于六尘未接之先。忍之于六尘方
接之际。忍之于六尘既寂之后。忍之又忍。至于成
503-A¶ 第 749b 页 X25-0749.png
佛而后巳。此菩萨所得功德。胜前七宝布施之菩
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之心。活泼
泼地。洞若太虚。不受世间一切福德故也。尔时须
菩提。得闻妙义。白佛言。世尊。菩萨济渡众生。原为
希求福德。今反云不受何也。佛曰。须菩提。菩萨本
不为作福德而度众生。此心不应少有贪著。是故
说不受福德。究之不受福德。而福德随之。有不期
然而然者巳。】
*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真性寂净不假威仪)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
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
名如来。」
【【注】若来。若去。犹云若住若行。无所来。无所去。二句。
形容赞叹之词。三如来。俱指真性而言。
【讲】菩萨之心。既不求福德。则诸相皆空。尚何威仪
之外著乎。故佛曰。须菩提。来去坐卧。谓之四威仪。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以有相视
如来。而于我所说无相之义殊未解也。何以故。所
谓如来者。即真性也。真性放之弥于六合。无所从
来敛之藏于一心。亦无所从去。去来皆得自如。方
可名为如来。既无来去。自无坐卧。盖空空洞洞而
威仪寂净也。】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之理实无有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之心。活泼
泼地。洞若太虚。不受世间一切福德故也。尔时须
菩提。得闻妙义。白佛言。世尊。菩萨济渡众生。原为
希求福德。今反云不受何也。佛曰。须菩提。菩萨本
不为作福德而度众生。此心不应少有贪著。是故
说不受福德。究之不受福德。而福德随之。有不期
然而然者巳。】
*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真性寂净不假威仪)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
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
名如来。」
【【注】若来。若去。犹云若住若行。无所来。无所去。二句。
形容赞叹之词。三如来。俱指真性而言。
【讲】菩萨之心。既不求福德。则诸相皆空。尚何威仪
之外著乎。故佛曰。须菩提。来去坐卧。谓之四威仪。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以有相视
如来。而于我所说无相之义殊未解也。何以故。所
谓如来者。即真性也。真性放之弥于六合。无所从
来敛之藏于一心。亦无所从去。去来皆得自如。方
可名为如来。既无来去。自无坐卧。盖空空洞洞而
威仪寂净也。】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一合之理实无有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503-A¶ 第 749c 页 X25-0749.png
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
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
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
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
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
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注】微尘。妄念也。众。犹多也。一合相。真性也。贪著。依
恋也。事。即色身中六根也。
【讲】凡夫妄念纷纭。不可胜计。故佛借喻曰。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尔
之意以为是微尘众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
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是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
尘众。所以不说者何故。盖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
众。是虚名为微尘众而巳。知微尘众。非真实则知
世界矣。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亦非实有。
不过末劫之人。强名为世界耳。何以故。若世界是
实有者。即与一合。相无异矣。一合相者真性也。真
性弥沦六合。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故一而不可二。
合而不可分也。若世界则是假合。劫尽则坏。故不
可与真性相比也。然所谓一合相。岂果有相乎。如
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亦虚名而巳。岂真有一
合相哉。佛曰。须菩提。一合相者包涵万有。是诚不
可以言说也。所以不可说者。因凡庸之夫。贪著性
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
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
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
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
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注】微尘。妄念也。众。犹多也。一合相。真性也。贪著。依
恋也。事。即色身中六根也。
【讲】凡夫妄念纷纭。不可胜计。故佛借喻曰。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尔
之意以为是微尘众宁为多否。须菩提曰甚多。世
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是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
尘众。所以不说者何故。盖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
众。是虚名为微尘众而巳。知微尘众。非真实则知
世界矣。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亦非实有。
不过末劫之人。强名为世界耳。何以故。若世界是
实有者。即与一合。相无异矣。一合相者真性也。真
性弥沦六合。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故一而不可二。
合而不可分也。若世界则是假合。劫尽则坏。故不
可与真性相比也。然所谓一合相。岂果有相乎。如
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亦虚名而巳。岂真有一
合相哉。佛曰。须菩提。一合相者包涵万有。是诚不
可以言说也。所以不可说者。因凡庸之夫。贪著性
503-A¶ 第 750a 页 X25-0750.png
中所现之事。如目遇色。则为色引。耳闻声。则为声
诱。六根不净了悟无期。即与之说彼亦不解。故不
如不说之为愈也。】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如是知见法相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
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
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
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如来言不著四相之见屡矣。始则令诸学人。除
去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所说是也。次则令
诸学人。见性之后。复除细微四相。如究竟无我分
中所说是也。此言理中清净四相。由浅而深。循循
善诱。所以开悟学人者至矣。
【讲】凡夫贪著其事。以有我人众生寿者之见也。故
呼须菩提曰。诸相皆空者。佛也。苦有人言。佛尚说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等妄议之人。汝之意。
以为是人解我所说无相之义否。须菩提曰。不也。
世尊。妄议之人堕于痴迷。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
故。盖此四相之见。真性中本来无有。世尊说我见
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是虚名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巳。须菩
诱。六根不净了悟无期。即与之说彼亦不解。故不
如不说之为愈也。】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如是知见法相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
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
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
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如来言不著四相之见屡矣。始则令诸学人。除
去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中所说是也。次则令
诸学人。见性之后。复除细微四相。如究竟无我分
中所说是也。此言理中清净四相。由浅而深。循循
善诱。所以开悟学人者至矣。
【讲】凡夫贪著其事。以有我人众生寿者之见也。故
呼须菩提曰。诸相皆空者。佛也。苦有人言。佛尚说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等妄议之人。汝之意。
以为是人解我所说无相之义否。须菩提曰。不也。
世尊。妄议之人堕于痴迷。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
故。盖此四相之见。真性中本来无有。世尊说我见
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是虚名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巳。须菩
503-A¶ 第 750b 页 X25-0750.png
提悟佛不著四相之见。则知见广而信解深矣。故
佛又曰。须菩提。四见既属空虚。则发无上菩提心
者。凡于一切法。皆应如是知。如是见。应如是信解。
而后人巳胥忘。畛域俱化。不生一切法相。须菩提。
所谓法相者。如来说非真实。是虚名而巳。盖初入
道时。不假法相。无门可九。既见性后。当离法相。不
宜执著。所谓波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船者也。】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应现设化亦非真实)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
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巳。长老须菩提。及诸比邱。比邱尼。优婆塞。
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注】如如者。自如之极也。有为法。布施等类是也。梦
幻泡影露电。皆不长久者也。全经大旨。无非欲人
由法相而悟真空。持说之功。胜于聚宝布施。故于
篇末。重言以结之。男僧。谓之比邱。女僧。谓之比邱
尼。居士。谓之优婆塞。道姑。谓之优婆夷。
【讲】上言发无上菩提心者。在不生一切法相。然则
无上菩提。于何而得哉。则莫若持说此经。故终呼
须菩提而告之曰。若有人以满无量无央数世界
佛又曰。须菩提。四见既属空虚。则发无上菩提心
者。凡于一切法。皆应如是知。如是见。应如是信解。
而后人巳胥忘。畛域俱化。不生一切法相。须菩提。
所谓法相者。如来说非真实。是虚名而巳。盖初入
道时。不假法相。无门可九。既见性后。当离法相。不
宜执著。所谓波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船者也。】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应现设化亦非真实)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
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巳。长老须菩提。及诸比邱。比邱尼。优婆塞。
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注】如如者。自如之极也。有为法。布施等类是也。梦
幻泡影露电。皆不长久者也。全经大旨。无非欲人
由法相而悟真空。持说之功。胜于聚宝布施。故于
篇末。重言以结之。男僧。谓之比邱。女僧。谓之比邱
尼。居士。谓之优婆塞。道姑。谓之优婆夷。
【讲】上言发无上菩提心者。在不生一切法相。然则
无上菩提。于何而得哉。则莫若持说此经。故终呼
须菩提而告之曰。若有人以满无量无央数世界
503-A¶ 第 750c 页 X25-0750.png
之七宝。持以布施。其所得之福。可谓多矣。然所得。
乃世间之福。有时而尽。况因受福而又作恶乎。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于此经中。乃至四句
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此出世间福。历劫无穷。
殊胜于彼也。云何谓人演说。如欲为天人演说。则
现而为天人。欲为异类演说。则现而为异类。随感
而应。不拘定相。自如之极。而实寂然不动。此所谓
无为法也。何以故。凡一切法。皆属有为。纵得世间
福。不过如梦耳。幻耳。泡耳。影耳。露耳。电耳。应作如
是等观。而不得长久也。惟知万法皆空。悟真性为
实。则智慧生而到彼岸不难矣。前所谓应如是住
者。正住此如如不动之真心也。如是降伏者。正降
伏此有为之妄心也。全经大义。不于此而益明哉。
佛说是经巳毕。长老须菩提。及一切大众。闻此妙
义。尽生欢喜。敬信承受。而奉行不怠焉。盖圣凡悉
济。而人天胥度云。】
** 阎罗天子敕取藏中补阙真言
唵 呼嚧呼嚧 社曳穆契 莎(音梭)诃
** 补阙真言
南无喝啰怛那 哆啰夜耶 祛啰祛啰 俱住俱
住 摩啰摩啰 虎啰吽 贺贺苏怛拿吽 泼抹
拿娑婆诃
** 赞
金刚般若 功德难宣 四句妙义广无边 须菩
乃世间之福。有时而尽。况因受福而又作恶乎。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于此经中。乃至四句
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此出世间福。历劫无穷。
殊胜于彼也。云何谓人演说。如欲为天人演说。则
现而为天人。欲为异类演说。则现而为异类。随感
而应。不拘定相。自如之极。而实寂然不动。此所谓
无为法也。何以故。凡一切法。皆属有为。纵得世间
福。不过如梦耳。幻耳。泡耳。影耳。露耳。电耳。应作如
是等观。而不得长久也。惟知万法皆空。悟真性为
实。则智慧生而到彼岸不难矣。前所谓应如是住
者。正住此如如不动之真心也。如是降伏者。正降
伏此有为之妄心也。全经大义。不于此而益明哉。
佛说是经巳毕。长老须菩提。及一切大众。闻此妙
义。尽生欢喜。敬信承受。而奉行不怠焉。盖圣凡悉
济。而人天胥度云。】
** 阎罗天子敕取藏中补阙真言
唵 呼嚧呼嚧 社曳穆契 莎(音梭)诃
** 补阙真言
南无喝啰怛那 哆啰夜耶 祛啰祛啰 俱住俱
住 摩啰摩啰 虎啰吽 贺贺苏怛拿吽 泼抹
拿娑婆诃
** 赞
金刚般若 功德难宣 四句妙义广无边 须菩
503-A¶ 第 751a 页 X25-0751.png
提 信力坚 无说无传 应作如是观。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毕)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