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635b 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卷之二
敕建西天寺武林后学沙门性起述
【△二藏教分摄三。一总标。】
「第二藏教分摄者。」
【△二释文二。初略释。】
「藏即三藏二藏。教即五教。分即十二分。」
【△二广释三。一释三藏二藏。文二。一释三藏。文二。
一列名释义。又二。初列名。】
「言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摩藏。」
卷二 第 635c 页 X25-06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5.png)
【△二释三藏义三。一释经藏名义三。初标名。】
「今初。修多罗藏者。梵语。」
【△二释名义。】
「此云契经。谓上契二谛三谛四谛之理。下合异类众
生之机。方名契经。即贯义.摄义.常义.法义。谓贯穿一
切义理。摄持所化众生。常。即古今不易。法。即十界同
归。」
【△三引馀名證。】
「更有杂心五义。或曰涌泉。注而无竭故。或曰出生。则
辗转滋多义味故。或曰显示。以佛圣教。显示事理真
俗故。或曰绳墨。楷定邪正无偏曲故。或曰结蔓。能贯
能摄。如结蔓故。总上五义。不出贯摄常法。四义等故。
馀义等名。恐烦不引。」
【钞。馀义等名者。西域更称云席经。或曰线。或曰圣
教。古德见此儒墨。皆称为经。遂借彼席经。以目圣
教双含二义。俱顺两方。借义助名。更加契字。拣异
席经甚为允当。故曰恐烦不引。
△二释律藏名义
三。初标名。】
「一毗奈耶藏者。梵语。」
【△二释名义。】
「此名调伏。调练三业。通于止作.制伏。唯明于止。止。即
三业七支各各防非。作。是三业七支各各俱善。是以
不但永断十恶而防非。转更勤修十善而培德。即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义也。」
卷二 第 636a 页 X25-06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6.png)
【△三引馀名證。】
「或曰毗尼。此翻灭义。从因至果有灭义故。或云尸罗。
此翻清凉。除烦恼热有清凉义故。或云波罗提木叉。
此翻别解脱。离诸过恶。有解脱义故。虽梵音楚夏。而
大旨无殊。悉调伏义故。」
【钞。从因至果有灭义故。一灭业非。谓不杀盗等。故
律中云毗尼。二灭烦恼。是发业之本。故律云为调
伏贪等令尽。是故世尊制增戒学。三得灭。果即无
为果。故戒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故前二
是因。后一是果。解脱者。梵语波罗木叉。此翻别解
脱。此就因得名。然有二义。一拣定道。名之为别。二
三业七支各各防非。故名为别。亦翻随顺解脱。此
据果立。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果故。亦云性善。
如十诵律。亦名守信。如昔所受实能持故。
△三释
论藏名义三。一标名。】
「三阿毗达摩藏者。梵语。」
【△二释名义。】
「此云对法。然法有二种。一胜义法。谓涅槃是善是常。
故名胜义法。二法相法。通四圣谛。相者。性也。状也。二
俱名相。法既有二。对亦有二。一者对向。谓向前涅槃
故。二者对观。观前四真谛理故。其能对者。皆无漏净
慧。及相应心所故。由对果对境。分二名故。故慧但是
对。而非是法。非所对故。旧译为无比法。以诠胜慧故。」
【钞。慧者。是五别境中慧。相应心所。即五遍行心所。
卷二 第 636b 页 X25-06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6.png)
下。谓涅槃为果。四谛为境。涅槃四谛二种为所对。
无漏净慧为能对。故云。慧。但是能对属心。而非是
果法及四谛境法为所对故。由斯净慧心。能对果
境二法。而成论之义故。
△三引馀名證。】
「或曰优波提舍。此翻论义。宾主问答有往复故。或云
磨怛理迦。此翻本母。以教与义。为本母故。或曰磨夷。
此翻行母。以依教义而成行之母故。虽梵音不同。皆
属对之义故。」
【钞。教为能诠。义为所诠。为依教义而成诸乘行故。
△二摄属所归。】
「今此经者。正属修多罗藏。兼律论。故文云。如来灭后。
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
为实。岂非般若之法。总以持戒而为其本。兼律义故。
前后上下之文。全以宾主问答。往复穷通。断疑生信。
兼论义故。」
【钞。前五百年解脱坚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第
三五百年持戒坚固。第四五百年多闻坚固。第五
五百年塔寺坚固。后五百岁者。近于斗诤坚固。又
前两个五百年。正是正法一千年。次两个五百年。
乃像季一千年。次后两个五百年。正是末法一万
年初季。尚有持戒修福者。言此经有大根机而受
持者。总以多生劫来。即持戒定人为本基故。义兼
律仪故。须菩提谒而问之。世尊答而断之。斯为宾
卷二 第 636c 页 X25-06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6.png)
义竟。
△二释二藏文二。一正释二藏名义。又二。初
标立名。】
「言二藏者。」
【△二释义。又二。一示名义。】
「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即前三藏之教。诠示声闻理行
果故。名声闻藏。诠示菩萨理行果故。名菩萨藏。」
【钞。声闻者。因闻若集灭道四谛法音。而依教奉行
修自利法。名为声闻。行六度万行等。修二利法。名
为菩萨。即前经律论三藏教典。诠示小乘生空理。
诠示小乘戒定慧行。诠示小乘偏真涅槃果德。由
斯诠示小乘教行理果四法。摄属声闻藏故。又前
教是能诠。理行果等为所诠。又菩萨藏中。教。即十
二分。理。即二空真如理。行。即六度妙行等。果。即是
无馀大涅槃果德。由斯四法。摄属菩萨藏故。
△二
摄归半满。】
「又由缘觉之人。多不习教。出无佛世时。摄属声闻故。
但分为二。即大小半满之不同耳。」
【钞。缘觉有二。一闻十二因缘悟得果者。名为缘觉。
二出无佛世时。如释迦往昔。为忍辱仙人。独自了
明。名为独觉。独觉又二。一不发大乘者。自真独觉。
二巳发大乘者。是假名独觉。因由不籍教故。摄归
声闻藏。若巳发大乘者。摄归菩萨藏。半满之不同
耳者。一九部法为半。法花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
卷二 第 637a 页 X25-06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7.png)
判一代时教。一有相教。二无相教。三同归教。四常
住教。前有相教为半。后之三教为满。又三教中。前
无相教为半。以无相者。未纯显中道义故。后之二
教为满。以纯显常住中道了义故。是知半满。未局
声闻。故曰不同耳。
△二摄属所归。】
「今此经者。属菩萨藏摄。文云。此经如来为发大乘等。
即菩萨藏摄故。」
【钞。此般若法。是诸佛母。三藏之骨髓。万行之本源。
菩萨之所归。诸佛之所證。非菩萨藏摄而何。如来
为大乘等。等者。等下文故。经云。如来为发大乘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又云。乐小法者。不能听受读诵。
为人分别解说等。故不属声闻藏。属菩萨藏摄。以
愿示大乘。二空真如。圆顿法故。
以上释三藏二藏。
若名若义一科巳竟。
△二释五教。文二。初释五教
名义。分三。初标。】
「言五教者。」
【△二释名义。文五。初释小乘。又二。初立名。】
「一小乘者。」
【钞。贤首大师。依华严经。判一代时教。立为五教。初
小乘法。即天台藏教。以天台立藏教名。故受招难。
以滥三藏名义。故贤首立小教名耳。
△二释。】
「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以依六识三
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
卷二 第 637b 页 X25-06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7.png)
【钞。初小乘中四。一约法数多少。二约二空差别。三
约所依根本。四结成有馀。
今初言七十五法者。五
类法中。有多少故。
谓色法十一。俱舍颂云。色者。五
根.五境.及无表色。
二心法。一即是意识。
三心所有
法。共四十六。谓大地法有十。俱舍颂云。受想思触
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大善地
法有十。颂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
害。勤唯遍善心。大烦恼六。痴.逸.怠.不信.昏掉.恒唯
染。大不善有二。谓无惭及无愧。小烦恼法有十。颂
云。忿覆懢嫉恼。害恨謟诳骄。如是类名为烦恼地
法。不定有八。谓悔.眠.寻.伺.贪.嗔.并慢.疑。上之六类。
有四十六。
四者.不相应行法十四。一得.二非得.三
同分.四无想异热.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
生.九住.十异.十二名.十三句.十四句文。故颂云。得
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及生住异灭。并名句文身。
五者.无为有三。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
总上五
类之法。合七十五法。
于此大乘欠二十五。次下当
明。今文中虽不云数。义含在内。所说唯是人空下。
二明二空差别。谓二乘人。以其根劣。未堪闻说二
空真理故。故智论三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
众说生空。起信论云。法我见者。依二乘根纯故。如
来但为说人无我等。纵说二空。少未明显。以依六
识三毒建立下。三明所依根本。
然小乘计生死根
本。虽有多种。略举其三。
一计识心。如正理论第八
卷二 第 637c 页 X25-06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7.png)
中。第八为所熏故。
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中。明
前七识为能熏故。令引阿含。但證三毒耳。而云等
者。谓以三毒为因缘故。起于三业。三业因缘故。起
于三界。是故一切法中。论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
所覆。为后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等。即
其义也。
三者.今取上二义。同有能所熏。熏方流转
故。若尔。焉异大乘。然则以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
识非第八为所熏纵说赖耶。伹有名字。能熏又非
七识。故全不同。
四者.未尽法源故者。谓由无为法
只有择灭。非择灭.虚空等三种。而未有真如等无
为。明二空故。所以未尽法源故耳。
△二释始教。文
二。初列名。】
「二大乘始教。」
【钞。大者。简小为义。乘者。运载为义。由前小乘教中。
只能自利。今大乘中。而普运一切。故云为大。始者。
因对后巳尽之说。今此教中。未尽之说。故名为始
耳。
△二释文二。一释名义。】
「由第二时。但明于空。第三时。说三乘。不许定性阐提
成佛。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
佛。复名为分。」
【钞。第二时但明于空者。依智光论师判一代时教。
由前第一时小乘教中。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为中
根人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显唯识道理。以中根
卷二 第 638a 页 X25-06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8.png)
于空。第三时。为最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
平等一味故。疏第三时说三乘不许下。非智光论
师第三时义。即单取戒贤大师依深密经中意云。
初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馀不说有。故皆
不成。次一向成。是第二时中。唯说一乘。一切众生
皆得成佛。为一向成。若尽成。为太过。若尽不成。为
太不及。故皆为方便。并为不了。以初未堪闻大。一
向抑故。第二时劝令欣佛。一向扬故。第三时中。说
三乘依理正说。有性皆成佛。无性不成佛。非太过
也。故称为了。以普发一切乘故。此依深密经中意。
是权说也。何则。夫深密中指第二时。云许一切众
生成佛。是法华最上一乘之实说。焉可依深密中
云。第二时暗指法华为不了义乎。故清凉云。谁判
法华为不了义耶。又深密经中云。一切趣寂声闻
种性。虽蒙诸佛教化。终不能当得阿耨菩提。斯皆
决定不许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成佛。岂实说耶。
故云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今取智光论师。第二
时判义。谓境空心有。法相大乘。及依深密经中第
三时教义。今贤首大师。总合一教。乃大乘之初门。
俱即不了。故立为始。复名为分。以有成佛。云有不
成佛故。乃立分耳。
△二释教义。】
「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以
依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诸义类故。」
卷二 第 638b 页 X25-06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8.png)
【钞。所说则广谈法相下。云大乘法相。有一百数。
谓
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心不相应行
有二十四。无为有六。故成百数。
于前小乘七十五
中。加二十五。谓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识故。心所
加五。不相应行加十。无为加三。并如彼说。
疏少及
法性者。法相法有九十四数。而无为属性。只得六
数。故少及法性云耳。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今无为
法。是法性义。尚以决择分明。而有六数者。则可知
虽云其性。亦在名相数耳。疏以依八识下。谓小乘
法以第六意识为染净因。今始教中以依第八识
而有涅槃。故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
诸趣。及涅槃證得。界即因义。谓种子等。疏云。诸义
类者。即总结始教中多义也。乃是疏中敝烦意耳。
若欲广知。具如唯识论及花严玄谈中说。
△三终
教。文二。初立名。】
「三大乘终教。」
【钞。前大乘始教中。未尽之说。故此教中巳尽之说。
故名为终。若依智光论师判义。正是第三无相大
乘中义。虽后顿圆二教。亦在义中。少分摄耳。
△二
释文二。初释名义。】
「由出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
之说。故名为终。称实理故。复名实教。」
【钞。由出中道妙有下。以实相离相。中道妙有。非色
非空。故虚相本尽。真性本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卷二 第 638c 页 X25-06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8.png)
教中。有成佛有不成佛故。今此教中许一切众生
悉当成佛。比前义胜。故云。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
为终耳。由纯显实相妙理。故复名为实教。
△二释
教义。】
「所说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于性。
以依如来藏。随缘成立。诸义类故。」
【钞。所说则多谈法性下。以唯显实相第一义故。其
所云相。亦会归于性者。如说五蕴。五蕴即空。空即
法性。又华严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
世间。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
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说心。心即离念。
即如此经。虽云行施度等行。皆归离相妙行。是般
若性。故云其所云相。亦会归于性耳。以依八识如
来藏。随缘成立诸义类故者。如来藏随缘成立。有
二义。起信论云。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
二种门。皆名总摄一切法。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
有生灭心依。所谓依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
非异。一切众生平等一性。俱是真如随缘成立。依
他无性。即圆成故。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不减。佛界
不增。如是义类。广多无尽故。
△四顿教。文二。初立
名。】
「四顿教者。」
【钞。由前小始终三教。总名为渐。今此中离言绝待。
卷二 第 639a 页 X25-06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9.png)
△二
释文义二。初释名义。】
「总不出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无渐
次故。说名为顿。」
【钞。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以触处逢真。无渐次义故。
立顿字名耳。
△二释教义。】
「五法三自性俱无。八识二无我俱遣。诃教劝离。毁相
泯心。诸义类故。」
【钞。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者。一
遍计.二依他.三圆成。即三自性也。二无我。一者人
无我。二者法无我。诃教劝离者。以达摩西来不立
文字。以心印心。以法印法故。五法三自性。及八识
二无我理。一切俱扫。以言语道断故。如是义类。广
如楞伽.金刚等经诸妙义故。
△五圆教。文二。初立
名。】
「五圆教者。」
【钞。由前以渐而立顿名。以顿而立渐名。以渐而立
顿名者。即小始终三教。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
灭故。是名为顿也。以顿而立渐名者。一切圣贤皆
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名为渐也。是以顿不碍渐。
即行布次第故。渐不碍顿。即触处圆成故。由是顿
渐无碍。得入圆宗。故今第五。立圆教名也。
△二释
文义二。初释名义。】
「统该前四。圆满具足。得名为圆也。」
卷二 第 639b 页 X25-06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9.png)
【钞。统该前四者。即小始终顿四义。摄归圆故。如海
百川。以普同一味。名圆满具足也。是以圆信.圆解.
圆修.圆行.圆證。以因该果海。果彻因圆。得名为圆
义也。
△二释教义。】
「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
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故。」
【△三结五教名义。】
「以上五教之义。广如华严玄谈中辨。恐烦不引。」
【钞。恐烦不引者。指略在广。义有所陈。
△二摄属所
归。文三。初正属所归。】
「今此经者。正属于终。兼通于顿。义该小始。」
【△二引證。分三。初證终教义。】
「文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
如来。又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等。
斯为事理圆融。二谛无碍。特显中道。即法华诸法实
相之妙义也。又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摄终教义也。」
【△二證顿教义。】
「又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即顿教毁相泯心之旨也。
又云。以无我等四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菩提等。亦
顿教义也。」
【△三證始教示显性义。】
「又云。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者。斯借小乘心外有
法。以探尊者。是该小教义也。尊者领意。即转破云。不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破相显性。即借始教之义
卷二 第 639c 页 X25-063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39.png)
指一乘无二法故。」
【△三释通妨难。】
「问。何得不摄归圆教。答。但属圆教少分。以不陈之。故
贤首大师。判华严为圆教一乘。有二义故。一同教一
乘。二别一乘。同教一乘者。则同顿同终。别教一乘者。
则不可思议。今此经者。即华严同教一乘所摄。非别
教一乘摄也。」
【△三释十二分。文三。初列名。】
「言十二分者。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孤起.五因缘.
六无问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
譬喻.十二论议。」
【△二摄属所归。】
「今此经者。以属八分所摄。此经既属修多罗藏。岂非
契经所摄故。尊者因请而说。即因缘所摄故。若以色
见我及一切有为法等偈。即孤起所摄故。歌利王割
截身体。即本事所摄故。如来为发大乘者说。即方广
所摄故。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即
未曾有所摄故。如梦幻泡影等。即譬喻所摄故。宾主
往复问答。即论议所摄故。虽文中过去然灯授记及
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俱属本事所摄。非授记及本生
所摄故。至于应颂文义全无。故非所摄。是以十二分
中。惟属八分之所摄故。」
【△三总结。】
卷二 第 640a 页 X25-064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c0087/buddhist/X25-0640.png)
「以上第二藏教分摄一科巳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