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96-A¶
496-A¶ 第 566a 页

* No. 496-A
金刚直说序
东樵山人迹删鹫著

迈迈时运。凛凛其秋。大林落木。危绿飘丹。老景履霜。
怵然兴慨。掩室避风。哀如充耳。俄而商飙逸响。众窍
怒号。恍然有得。于前闻。三世诸佛。是传语人。触类旁
通。传会其说。天何言哉。无故于太虚空中。发为天籁
人籁地籁之声。佛何言哉。无故于大般若中。演作佛
说法说僧说之教。皆传语也。我佛世尊。为一大事因
缘。出现于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信口说出。三乘十
二分教。五千四十八卷。一大藏经。无法可说。是犹天
籁之传语也。奈诸菩萨。地有高下。悟有浅深。乘示方
便。护念付嘱。大乘小乘。随机接引。必如其量满其愿
而后巳。虽云直指。早巳曲矣。是犹地籁众窍之传语
也。佛灭度后。义解者流。人各一师。师各一说。藏通别
圆。判为四教。分门立户。合喙争鸣。是犹人籁比竹之
传语也。自有比竹以来。天籁不可复闻矣。此金刚真
经。佛与空生。于般若场中。啐喙同时。金针妙叶。正言
之。复反言之。翻覆不巳。不为异同。一言之。复再言之。
絮叨不巳。不为烦琐。唯之。不之。是之。即之。建埽不巳。
不为支离。或抑或扬。或印或破。酬唱不巳。不为漫衍。
无非因乎。众生根器之有胜劣。诸菩萨造就之有顿
496-A¶ 第 566b 页 X25-0566.png
渐。而施之教。直指曲成。随缘善诱。是犹天籁之吹万
不同。合于地籁之众窍。使其自巳。咸其自取。三世诸
佛。所以称为传语人者。以此之故。老病无聊。目诵心
惟。于是乎有得。爰依经文。约略大义。著为直说。以示
吾徒。非敢雷同于比竹也。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 凡例六则


* 按经名金刚。表佛性也。金刚乃众宝之王。至坚至利。世界坏时。七宝俱坏。性金刚宝伏藏秘密。不可破坏。此经乃法宝之王。佛性寓焉。器界坏时。经与佛性。常在法藏之中。亦坚固不可破坏也。注经者。无识佛性。许谈佛法。阅经者。自性佛性。非一非二。不可徒作文字领会。始与金刚指趣。少分相应云尔。
* 按此经。古本分作三十二分。各标题目。最初作俑于梁昭明太子。现受苦报。后来注疏。未及删去。分数割裂。经旨断续。文理互相乖违。血脉全无贯串。非佛意也。今注不敢效尤。删改前谬。合一经为一章。务令问答照应。机解融通。间于承接阖辟处。略为节段。庶令操觚者。便于注脚。阅经者。易于寓目耳。
* 按此经。旧本分作上下二卷。照前分数割截。十四分以前为上卷。十五分后为下卷。藏本因之。袭于前文。便于编帙。习焉不察耳。愚意倘须分卷。当从经
496-A¶ 第 566c 页 X25-0566.png
* 按此经文。合作一卷。不分分数卷次者。止见近代憨祖决疑。独立一格。惟于经中。承接段落。不无可议。今注多从憨祖定本。段落少别。
* 按此经解注。诸家不一。细阅诠义。未免互相矛盾。少见贯通。往往问答重复。次第参错。观者易至望洋。近代憨祖决疑。拂去前文。别出一解。披卷燎然。一览洞达。愚意解因疑起。应先疑后决。空生未问。预出疑情。似未甚妥。今注多从憨本。拈出经文。前后承接。络绎不断。合一经为一章。似于佛心不大悖谬。识者教之。
* 按此经。不一家言。宗师提唱宗旨。教家牵引教相。各出所见。显露家风。究于金刚真谛。尚隔一层。今注不及宗语。不参教乘。务契佛心。直指见性而巳。注中间或援引宗教。用资證据。亦造车合辙之解也。
496-A¶ 第 567a 页 X25-0567.png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宗旨

凡一经必有一经宗旨。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
以无相为宗。经中提唱。所言四句偈者。凡十有四。
确见指定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此四句
偈。为一经之宗旨也。诸家解注。多涉儱侗。历代宗
师。不欲以实法与人。多从向上句。末后句。提唱宗
纲。不肯说破。令初机禅人。从空摸索。向自巳分中
四句偈参取。直至山穷水尽时。忽然豁开金刚正
眼。放出般若真光。原来四句偈。是我本来面目。无
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一部金刚经横说竖说。权说
实说。无非欲人空却四相。收归自巳般若分中。我
人众生寿者诸相。如水中捉月。镜里寻头。了无可
得。所以当日。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
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
者相是也。此是慈氏婆心亲切。开口一句道破了。
后来六祖大师。以摩诃般若波罗蜜为是。傅大士
496-A¶ 第 567b 页 X25-0567.png
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心。从上圣贤。千言万语。
无非欲人直下承当。识取无相真宗。一部金刚经
顿成剩语。后来解经。不一家言。或以色见声求四
句为偈。或以梦幻泡影四句为偈。未尝不是。当知
经中二偈。不过欲人离却色相。一切有为法。识取
无相之相。为真。有相之相。为幻尔。细绎此经。一经
如一分。一分如一句。一句如一字。且道这一字。从
何处下注脚邪。昔日赵州禅师。每遇学人入室。令
参无字为话头。这一无字。函盖乾坤。森罗万象。识
得金刚宗旨。参禅悟道。始有少分相应也。

* 教意

此经大意。专为初地圣贤。大心菩萨巳悟未悟。著
相修行。不达无相本体而发。非为一切凡外迷心
邪见设也。经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
者说。两种圣贤。实非寻常可比。巳于大乘最上乘
发菩提大心矣。无奈人法二执。未能尽忘。四相未
空。三心未了。未能降伏。未知住处。纵知住处。未免
住在一处。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世尊哀悯。为说
是经。首令空生发问。会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
禅定如饮光。多闻如庆喜。神通智慧。说法第一。一
切贤圣僧。弗与焉者。盖以是经。专为解空而发也。
初地圣贤。大心菩萨。未得心空及第。往往向外驰
求。其最上者。日以度生为念。必欲尽大地众生。度
令成佛而后巳。孜孜兀兀。尽人提撕警觉。止知有
496-A¶ 第 567c 页 X25-0567.png
能度者属我。所度者属人。一切含灵众生。一切福
德寿命。俱从人我起见。佛说此经。先从度生发端。
良以法界众生。度脱不了。自性众生。总以无馀涅
槃而灭度之。收归四句偈中。千了万当。故云无有
众生得灭度者。降伏其心。而使之住。莫先于此。心
既住矣。不免住在一处。从众生起见。或布施求福。
或礼拜供养求福。或庄严佛土以求福。一切有为
法。无非著相修行。不若受持四句偈之为实相也。
复次。住在一处。或證因果。或修六度。或开五眼。似
有实相之可据。究竟不如我佛世尊。昔日在然灯
会所。亲受记莂。于法实无所得。到此地位。方称四
相全空。万德庄严。视彼种种布施。种种供养。种种
礼敬。种种建立修福。皆是有为之法。如梦幻泡影
露电等耳。故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为众生说。则教他布施。教他供养。教他礼拜庄
严塔庙。以求福报。在所不免。四果六度。五眼等法
门。非是若辈境界。无劳建埽矣。

* 经题

金刚表义也。西域有金刚宝。至坚至利。不可破坏。
而能破坏一切物。故取此以喻般若真智。历劫不
坏。能断一切烦恼也。金刚为般若之体。般若为金
刚之用。体用合一。彼此同归。谓到彼岸。彼岸是觉
地。此岸是迷津。众生汩没苦海。陷生死流不能自
渡。金刚般若。如渡海之浮囊。中流之航筏。凭此得
496-A¶ 第 568a 页 X25-0568.png
渡。佛说是经。欲人空却四相。无能度之我。无所度
之人。无此岸之众生寿者。无彼岸之乐土福城。一
大藏经。不离此义。故曰。经者。径也。直指人心见性
成佛之径路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
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
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巳。还至本处。饭食
讫。收衣钵。洗足巳。敷座而坐。」

【初序所闻。次序其时。次序其主。次序其地。次序其
众。乃从主位边。详序其日用寻常。著衣吃饭。行住
坐卧。悉从般若光中。次第流出。四相销归无相。静
观得之。以下问答经文。乃佛与空生。啐啄同时。眉
毛厮结。四相平等。默契无相之宗。或未答而先问。
或未问而先答。或随问随答。或即问即答。或离问
离答。或非问非答。总是一期建立。一期扫荡。针芥
相投。水乳和合。寓言之。不为泛。重言之。不为复。详
言之。不为繁。约言之。不为略。合一经而为一句。摄
有句而归无句。此金刚般若。法宝其光。所以照天
照地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
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空生礼敬赞佛。起经首问答之端也。世尊日用
496-A¶ 第 568b 页 X25-0568.png
云为。一真如如。空却四相。任运随缘。无甚奇特。空
生一见。便赞叹希有。于顶门上。别开一眼。与白毫
相光。眉毛厮结。发端起问护念付嘱之佛慈。住心
降心之佛教。此未答而先问也。佛于发大乘心。与
发最上乘心者。如王子初生。先以四大海水。而灌
沐之。是护念义。及其长大。付以家业。授以王位。仍
以四大海水。灌其顶门。是付嘱义。初心菩萨。四相
未空。二执未忘。譬如商贾居奇。过都越国。水宿山
行。了无栖泊之处。良由驰逐之心未息也。故先问
住。后问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
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
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此随问随答也。谛听为说。授受常仪。如其所问而
答之云。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会得如是句。方知
四句偈。俱从真如中来。不落有无。不涉知解。空生
所以倾心信受。愿乐欲闻也。先发誓愿。心生喜乐。
恳求所欲。得闻妙法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
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
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
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
496-A¶ 第 568c 页 X25-0568.png
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破诸菩萨度生之执。诸菩萨所以不能住心降
心者。由于度生念切。多作痴想。发弘誓愿。众生无
边誓愿度。舍巳为人。思以藐然之我。置四生十类
之中。人人普度。物物曲成。佛有三不能。尧舜其犹
病诸。是故我佛立教。于众生无边誓愿巳。即收归
自巳分中云。自性众生誓愿度。盖以大地之众生。
即自性之众生也。著相菩萨分而二之。实相菩萨
合而一之。我能度自性之众生。则自性涅槃。无欠
无剩。众生涅槃。亦复如是。此即儒教所谓致中和。
天地位。万物育也。梵语涅槃。此云寂灭。寂是不动。
灭是无生。能以寂灭而度众生。则六合一家。八荒
一闼。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无量无数无
边众生。不出自性众生之中。无有众生而不灭度
者。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识得自性众生。菩萨痴
念。一期降伏矣。到此一句说明。我人众生寿者四
相本空。无所则圣。有所则凡。菩萨者以智度人之
名也。舍巳从人。顾子失母。非大菩萨矣。故四句偈
为金刚般若宗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
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
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
496-A¶ 第 569a 页 X25-0569.png
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
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破诸菩萨住相布施求福之执。求造福修德之
人。心存四相。住在布施边。渐成窠臼。不能当下掀
翻。必须不住四相而行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
复次须菩提者。再叙问答之词。呼空生而语之。菩
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者。四相本无。三轮体
空。不见有能施之我。不见有所施之人。不见有布
施之众生。不见有功德之寿者。眼之于色。耳之于
声。鼻之于臭。舌之于味。身之于触。意之于法。一切
不住。内净六根。外净六尘。大地众生。日扰扰于根
尘器界之中。希求布施。其在我者。法住法位。寂然
不动。感而遂通。不必尽人布施。而有过化存神之
妙。无有一物。不得其所。是之谓不住相布施。福德
不可思议也。复呼空生而徵诘之。世界有相。故有
四维上下。成住坏空等劫。如其无相。四维上下虚
空无物。不可思量。空生遂于言下领解。信知无住
相布施。所有功德。亦复如是。佛乃印可。一切菩萨
皆应如所教而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
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
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此因诸菩萨著相见佛。礼拜求福。不知栴檀金色
496-A¶ 第 569b 页 X25-0569.png
之外。有个非相真佛。不可以著相见者。古德云。金
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经中所云非身相者。即真佛之谓也。诸菩萨认取
四相。不识无相真空。故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如
我人众生等。皆是虚妄。纵饶勤参默观。能所未忘。
犹是虚妄之见。若见诸相非相。方许亲见如来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
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
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
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
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
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
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
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
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反复问答。申言菩萨于四相之外。别生法执。取
法相与非法相。究竟未解真空也。昔如来自言。吾
住世四十九年。未曾说著一字。经云。知我说法如
筏喻者。皆因初心菩萨。法执未忘。得闻如是言说
章句。便生实信。从持戒修福起见。谛信受持。所种
善根固因宿植。虽具实信。未为究竟。待闻是章句。
496-A¶ 第 569c 页 X25-0569.png
乃至一念不生。而生净信者。福德无量也。所云实
信者。取相也。持戒修福。种有漏因。纵饶历劫善根。
从一佛至千万佛所修种得来。犹是人天福报。究
竟所得。终有限量。不若一念净信之为胜也。一念
则四相全空。净信则六尘不住。无有一法可得。是
名真得。昔日傅大士。登座讲经。抚案尺一声。便云
讲经巳竟。此是一念净信榜样。具佛知见。成佛知
见。感应道交。说者听者。皆有无量福德。不可思议
也。何以故下。是申明四句偈义。倘能空却四相。则
法与非法。销归无有。反是。著相取相。便是法执。决
与非法。皆所不应取著也。又恐法执菩萨。受持经
典。依教奉行。如佛所说。不识佛心。殊不知佛所说
法。称般若船。未渡迷津。必须船筏。既登彼岸。何用
舟航。六祖云。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得鱼忘筌。得兔
忘蹄。通达法要者。当如是尔。识得四句偈。方可诵
经阅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
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承上文。申前法执之义。恐初心菩萨。坚执佛言。以
为究竟。谓佛巳得无上正等正觉矣。执为定法。遂
成法执。故不待空生之问。先徵诘之。空生果能解
496-A¶ 第 570a 页 X25-0570.png
佛所说。无有定法。名为无上菩提者。亦无有定法
之可说。何以故。如来说法。皆从般若光中流出。听
者不可取。说者不可与。若诸众生。心取于相。即著
四相。取于法相。与非法相。皆著四相。是法非法。皆
非法故。未了人法二空。皆属有为之法。空此二执。
方是无为。无为之法。无相之宗。如水传器。得之浅
者。则为贤人。得之深者。则为圣人。虽有差别。实无
差别。后篇四果圣贤。皆从无为法中。而有差别者。
直至如来极果。四相全空。方称于法实无所得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
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
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
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
非佛.法。」

【承上文。再遣著相布施之执。谓住在六根六尘。分
别我人众生寿者诸相。而行布施。是谓法执边事。
以诸菩萨。多从求福恒情起见。倾财竭力。所有七
宝。而行布施。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遍及三千
大千世界众生。所得功德。宜与之等。不待空生致
问。先徵诘之。空生果能谛信。明知福德分中。有事
有性。七宝布施。福德事也。事有多少。故如来说福
德多。经中四句偈。为人演说。福德性也。性无增减。
496-A¶ 第 570b 页 X25-0570.png
以法施彼。闻者听受。言下领悟。是能自尽其性。尽
人之性者。此中福德。非大千七宝之所能及。故云
胜彼。昔日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对御
云。事佛本无功德。不谓功德本无。乃是本性中。无
有功德之相也。又呼空生以晓之云。经中四句偈
所以胜于七宝者。盖以一切诸佛。无上正觉妙法。
从此经出。为他解说。是以法施胜财施多多也。前
以无相破住相之执。此以法施破财施之执。意旨
不同。又恐诸菩萨。认取法施。为殊胜功德。故再语
空生言。所谓佛法者。非真佛法。乃经中四句偈之
佛法耳。要识佛法所在。吾教西来。不立文字。文字
之法。乃众生法。所谓法法本无法。无法无非法。方
是真佛法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
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
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
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
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
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
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
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
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
496-A¶ 第 570c 页 X25-0570.png
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
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
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
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
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
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
实无所得。」

【此承上文。所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随机问答。渐次深入。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由分
别名相。次第分疏。须陀洹。名为入流。谓初入其门
得预圣人之流。能舍粗重烦恼。未能离细微烦恼
者。是谓初果。斯陀含。名一往来。盖自观诸境。止有
一生一灭。更无第二生灭。实无生灭可得。是谓第
二果。阿那含者。名为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心无
所得。实无不来之相。是谓第三果。阿罗汉者。此云
无学。谓诸漏巳尽。不须修习。虽有法。实无有法可
得。是谓第四果。须菩提乃是四果圣贤。自呈见地。
故云。阿罗汉不著四相。不作是念。自谓我得阿罗
汉道也。忆承佛授记云。我得无诤三昧。人中第一。
谓之离欲阿罗汉。我若于授记时。直下承当。自谓
我是离欲阿罗汉。便是有所修行实法。世尊必定
不与我授记。是乐寂静行者。四果圣贤于无为法
而有差别如此。此尚属罗汉地位。迨至如来极果。
斯为极则。当知。世尊当日从然灯佛所亲授记莂。
496-A¶ 第 571a 页 X25-0571.png
味于无为法。实无所得。虽云授记。但印此心而巳。
非谓有可得之法。有可成之佛也。此破诸菩萨。心
求證果。成佛授记之执。】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
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
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破住相庄严佛土之执。是义该管粗细。细为佛
性自心之上万德庄严。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目睹。
道是庄严。即非庄严。是则名为庄严者性分中自
有之庄严也。粗如造寺建塔塑像书经等。一切有
为法。道是庄严。即非庄严。必须能所两忘。乃名庄
严也。如来垂问。空生解悟。当知佛土庄严。是清净
心。无住相心。一有住著心。为外尘所缚。不能活泼
自在。如朽木不复萌。死灰不复燃一般。自谓庄严。
非真庄严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正眼涅
槃妙心。直指单传。最亲最切句。昔日六祖从柴担
上一闻便悟。入黄梅室。直下承当。凡属祖师门下。
须从无住生心处讨个落著。不得作语言文字。拍
盲承当。要与祖师西来意相应。方是庄严佛土也。
按古作字。生心为性。性如流水。不生则竭。性如林
木。不生则折。性如活火。不生则灭。性如月轮。不生
则缺。天地之运。昼夜不停。万物之机。循环不息。为
无所住。故无不生。自性如如。本无住著。本无生灭。
496-A¶ 第 571b 页 X25-0571.png
识得无住生心。便是无生法忍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
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承上文庄严佛土而言。随机问答。悟得佛土庄严
不著实相。不落大小。假令有人从相作观。由空入
假。丈六金身。忽而大等须弥。犹是法执边事。何以
故。清净法身无有大小。佛说非身。是真法身。故名
为大身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
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
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
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
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
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三破著相布施求福之执。由诸菩萨。皆以七宝
布施。多者为胜。佛就空生发问。谓恒河最多。河中
之沙。非计较算数之所能及。是为多不。空生随问
随答。不容拟议。佛以宝喻沙。尽沙满界。用以布施。
得福之多。自不容说。乃告之以受持经中四句偈。
为人解说者。此以法施。彼以财施。福德殊胜。非恒
河七宝之所能及也。受谓谛信领受。持谓持守遵
行。非泛泛念诵之比。为他人说者。四相全空。不说
而说。人法两忘。说而不说。我以不说说之。彼以不
496-A¶ 第 571c 页 X25-0571.png
闻闻之。是名真解说。真福德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
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
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
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承上文。告空生言。闻说此经。至四句偈等。当生希
有难遭之想。非但诸菩萨众。所当恭敬受持。世间
天人。乃至阿修罗等皆当恭敬供养。如佛在塔在
庙一般。法宝光明。照天照地。不可思议。何况盲人
受持是经。行解相应。诵读是经。心口如一。如是之
人。便能不离本处。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法法流通。
不令断绝。经典所在。即佛所在。金刚会上。尊重弟
子。如须菩提等。逼塞虚空。无在无不在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
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
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
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法会未毕。遽请经名。盖空生到此。巳领妙悟。当中
一问。截断众流。别通一路。结集前文。更进一解。学
者当知。华屋之门。从此深入。未可得少为足也。奉
持解义如上。所云佛说般若波罗蜜经云云者。谓
是法亲出佛口。故云佛说。默传佛心。超出言外。虽
有所得。实无可得。故云即非。即非即是。强与安名。
496-A¶ 第 572a 页 X25-0572.png
故云是名。经题解说无容添足。出经名后。世尊说
法巳竟。却恐诸菩萨众。同时听受。领略粗旨。皆谓
如来有所说法。故呼空生而徵诘之。空生果能密
望其旨。直下承当。一句道破。如来实无所说。何等
直截。所是所说之法。能是能说之人。如来人法两
空。能所双泯。岂复更有说法之相邪。到此方知黄
面老子。婆心叨怛。】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
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
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承上文。无所说法。不是顽空。盖尘界销镕。合成
一体。是非粉碎。摄入真空。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
郁黄花。无非般若。现大为小。微尘即界。现小为大。
世界即尘。金刚全体。无处而非法身。般若真光。随
在皆成法宝。是无所说。无非所说之法也。佛于□
坐。一徵一答。针芥相投。宫商妙叶处。悟者方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
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
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此承上文尘界销镕。是故法化如一。依正三身实
相非有非无。奈诸菩萨众仰睹慈容。皆从三十二
相起见。殊不知此乃色相如来耳。当知别有一个
真性如来。非色非空。超然万象之表。无变无坏。消
归四相之中。故云。是相即非相。识得非相。是名真
496-A¶ 第 572b 页 X25-0572.png
相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甚多。」

【四言福报。遣著相布施之执。前言七宝布施。是舍
外物。向外驰求。此言身命布施。识破幻身。从幻作
福。虽舍幻躯。究非实际也。须信受奉持四句偈。悟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全无。三轮体空。为他人说。人
法两忘。自他兼利。乃为究竟。其福甚多者。般若之
福。遍及众生。不可思议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
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
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
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上文言其福甚多。此云第一希有功德。较前得福。
实为希有也。空生得闻是经。悟入真空实相。非前
福报之比。欢喜到极。转生悲泣。自幸闻法之深。转
伤际遇之晚。不待徵诘。而白佛言。悟后呈解也。空
生巳得慧眼。于有见真。未曾得闻是经。犹有空障。
闻是经巳。于空亦遣。了达中道。洞见实相。白世尊
言。若复有人。闻我所闻。亦应得我所得。经中功德
不求自至。遂于万象森罗诸相虚幻之中。指出实
相。为一切功德根本。即自性也。自性若无。功德亦
496-A¶ 第 572c 页 X25-0572.png
无。识得自性。功德本有。所谓实相者。乃是信心清
净。妙湛总持。常空常寂。一大藏教收归自性分中。
无法可说。无佛可成。无生可度。是名实相成就第
一希有功德也。经中所言。福德兼举。为中根人说
耳。此独言功德者。是功成果满之候。福报不足道
矣。坛经有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语。正谓此也。

恐诸菩萨闻说实相。以为实有。著相求之。去道远
矣。故空生再白佛言。所谓实相者。心如太虚。无相
可求。故云即是非相。又恐闻说非相。舍实取空。认
作龟毛兔角。不知本来实相。即是非相。非有非无
非空非实。正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
见其形。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
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
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
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
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
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承上文第一希有功德。此但言希有。功德不足道
矣。空生既悟之后。为众生说法。使同归于悟也。先
陈我得闻是经典。信解受持。未足为难。愿与当来
五百年。为一小劫。所有众生。同一信解。同一受持。
乃为希有难得之缘。何以故。此信解受持之人。识
496-A¶ 第 573a 页 X25-0573.png
得经中四句偈。即能空诸四相。我人众生寿者。道
是无相。即是非相。是相非相。二见俱离。与佛平等。
故言即名是佛。佛乃印可。如是如是者。深契如来
法要也。空生又恐后世众生。于大乘经典。河汉其
言。望洋而退。信受奉持难得其人。良由众生心量
狭劣。少见多怪。遇大而惊。逢高而怖。见难而畏。审
能从闻入信。因信遣疑。安然不惊。怛然不怖。毅然
不畏者。信受奉持。固为第一希有功德。当知是人。
甚为希有。非功德之可比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
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此承上文。更进一解。上文空生闻经得悟。更发大
愿。以此经偈。流通法界。直至五百年后众生。人各
闻经。人各信解受持。空诸四相。不惊不怖不畏。此
是空生一片婆心法施。最为极则。世尊呼而告之
云。汝所法施。是第一究竟。当知一切众生。尽人有
此一部真经。秘在如来藏中。悟则为佛。迷则众生。
究竟无佛可成。无生所度。无法可施。无岸可到。佛
说布施。是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不过假
借名字。使人识取彼岸。先登直到耳。按波罗蜜有
十。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此云第一者。指布施言。
前为求福说。此度生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
496-A¶ 第 573b 页 X25-0573.png
辱波罗蜜。」

【承上文。身命布施。更进一解。前属布施分摄。此属
忍辱者。盖舍身断命而行布施。是布施极则。不瞋
不恚。不烦不恼。是忍辱极则。是能究竟到彼岸之
人。当知更有向上一步。四相非有。三轮体空。无施
者。无受施者。无辱可忍。无岸可登。方是极则之极
则。故语空生云。如来说忍辱非忍辱。不过假借名
言。使人承当耳。】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
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
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
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
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承上文忍辱言。世尊现身说法。向自巳分中。拈出
忍辱榜样。到此方是极则也。昔世尊五百世前作
忍辱仙人。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猎。王暂憩息。左
右彩女。往见仙人围绕礼拜。王既觉知。大怒割截
仙人肢体。仙人欢喜纳受。自发愿云。愿生生世世
度王成佛。此便是身命布施。当节节支解时不生
瞋恨。无甚奇特不过空诸所有。无受割截之我。无
施割截之人。无业报之众生。无痴恋身令之寿者。
尚要解冤释结。度令成佛而后巳。是能忍辱。而行
布施也。念过去下。乃追述前因。为后人布施榜样耳。】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496-A¶ 第 573c 页 X25-0573.png
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
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
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
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
生。即非众生。」

【承上文。布施忍辱。离一切相而言。告须菩提。如来
离相度生。诸菩萨亦应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心
也。所云离相者。非是脱空之谓。谓于六尘扰扰。诸
相交集中。万象森罗。一真独露。见色闻声不应住
著。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前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者。境与心融。今云应生无所住心者。心随境化。若
心有所住。便是不融不化。著意安排。即为非住矣。
是故佛说菩萨度生真心。不应住在六尘边。而行
布施。住相布施。利益有限。离相布施。利益无穷。故
云应如是布施也。又恐菩萨从众生著相。认相为
我。众生为人。相与众生。分而为二。故佛随建随扫。
说是相即非相。说是众生即非众生。众生即相。相
即众生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
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上文出经题后。佛为空生说法。深入一层。说到因
果皆空时。却恐闻者。发起疑情。谓果空不必用因。
因空不能得果。且因中行施。不住生心。则无实果
可證矣。世尊不待请问。诫以勿疑。但当谛信。佛言
496-A¶ 第 574a 页 X25-0574.png
真语无伪。实语无虚。如语无变。不诳语无欺。不异
语无别。空生所闻之法。即如来所得之法。说实说
虚。皆为戏论。不可妄起疑情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
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
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此语空生重申法施玄旨。以菩萨心化度众生者。
心住于法而行布施。便成法执。而生法障。如入暗
室。了无所见一般。若能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豁开
法眼。睹见法光。如有目人。见地分明。更藉日光。种
种色相。照烛无遗。乃呼空生而付嘱之。受持此经。
传与当来。尽人皆得受持读诵。其人智慧。入佛知
见。如来智慧所照亦复如是。感应道交。悉知悉见。
成就无量功德。不可思议。此无住相。而行布施之
妙用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
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
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
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
持.读诵.为人解说。」

【承上文。不住相布施而言。前浅后深。前经所说。不
及时分。与等身分。此言一日三时。及恒河沙数等
496-A¶ 第 574b 页 X25-0574.png
身分不及命根者。意此非前文身命布施之解。盖
谓随时随地种种现身。历劫行施也。前经止云受
持。此云信心不逆。是与般若契合。直至不疑之地。
一心随顺。依教奉行。非徒受持而巳也。书写受持
为人解说。是从般若光中。流出语言文字。代佛宣
扬。非徒纸上陈言。依文解义之可比。是能不住于
法而行布施者。其福胜彼。谓般若经中。自然本具
之福德。四句妙偈。包括恒沙身根器界一切众生。
皆在如来福德之中。胜彼现身布施者相去远矣。】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
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
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
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
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
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此要言一经旨趣。超出凡情世见之外。故不可思。
超出语言文字之外。故不可议。超出算数计较之
外。故不可量。充满十方。遍周三界故无边。所云功
德。即前不住相布施者是。此是佛法极则。非小根
小器之人所能承当。如来特为菩萨乘.佛乘而说。
能发大乘心者。即是菩萨。发最上乘心者。即同如
来。无上法门。需人荷担。倘或畏大乐小。必不能堪
任负荷。儒教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也。乃复
496-A¶ 第 574c 页 X25-0574.png
申言。受持读诵演说功德。具佛知见。当为如来之
所护念付嘱。成就大功德藏。一肩负荷。无上菩提
无有退屈。若是喜乐小法之人。自甘下劣。便著我
见。分别彼巳。便著人见。置四生于度外。期身命之
延长。著众生寿者见。四见存于隐微。四相积为生
灭。不能契此经旨。信受读诵。为人解说。如上所云
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赞般若法身常住。世人但知敬信法宝。殊不知
法宝即是法身。三世诸佛。慧命所寄。一切众生。性
命所关。在在处处有此法宝。在在处处有此法身。
天人修罗同具同有。所当供养。如来灭度后遗下
舍利真身。天上人间建塔庄严。实为恭敬。此经乃
如来遗教。亲口亲言。非等閒文字之比。所当恭敬
围绕散华香于其处者。恭敬表皈依。围绕表回向。
散华香表一切功德。庄严佛土。处处皆然。无非般
若也。】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
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
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赞般若功德。有离障出缠之益。上明生善。今明
灭恶。造作定业。不可逃避者。修般若因。前生罪业
496-A¶ 第 575a 页 X25-0575.png
应堕三恶道者。乘般若力。转重为轻。不过馀残宿
报。定业难逃。为人轻贱。入般若门。宿生罪业即为
消除。而得无上菩提也。置此论者。缘世间有信心
行善。信经修性之人。现生轗轲。名位屈辱。衣食艰
难。受人骂辱轻贱者。亦复不少。俗眼视之。便谓佛
法无灵。不知此一轻贱。正是转因易果。直趋无上
菩提时节。不可因此而退屈也。佛语空生。宣布此
义。】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
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
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
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
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是如来现身说法。极言般若胜因。非供养承事
一切诸佛所及。自念我在过去无量劫。然灯佛所
得值若干数万亿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唐捐者。
此种功德。实非前文身命布施之比。若复有人。于
末后世。称经功德。胜我供养承事功德。百不及一。
乃至多数等分。所不能及者。盖谓无相功德胜有
为法万万也。极言此经功德。不可思议如此。功德
无尽。我说无尽。众生无尽。疑信无尽。如来随其根
496-A¶ 第 575b 页 X25-0575.png
器而善导之。不可不说。不容尽说。所谓止止不须
说。我法妙难思。一句道尽闻者易起疑情。心狂惑
乱。反生诽谤。堕三恶道。利之适所以害之。起下文
空生再问之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
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巳。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
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节问答。颇涉重复。憨山决疑略云。初问应住降
伏以来。通破凡夫修菩萨行者。所执之疑。当知我
法二执。有粗有细。前破凡夫粗执。以所执五蕴色
身为我执。执我所依为缘尘。六度之行。希求菩提
者为法执。缘此二执。皆著相故。是故破初发心菩
萨未悟般若之疑。但显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也。此
后乃破细微我法二执。是巳悟般若之菩萨。但执
有能證之智。为我。有所證之真如。为人。能證能悟。
为众生。證悟未忘。潜续如命。为寿者。以此四相。最
极微细。故为微细二执。所谓存我觉我也。故向下
发挥。独标一我字。但破我执。上不见有佛果可求
也。此与前文。问同意别。观者应知。
经中初问。云何
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谓初心菩萨.大心凡夫。始
496-A¶ 第 575c 页 X25-0575.png
发度生之心。种种著相。依著自巳五蕴色身修行。
其所布施。执著六尘粗相而求福报。其所求菩提。
执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则众宝庄严之土。种种
修行。皆不离相。去般若远矣。空生发问。被佛重重
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离。方契真如。般若实智。到
此。空生巳悟。大众疑消。经文不可思议巳前。皆是
此意也。
今此经文以下。乃是破巳悟般若菩萨微
细之执。四相皆细。到此。独标一我字为首。但云。我
应灭度众生。再不复言及布施。是知巳悟菩萨。功
行巳圆。惟有生.佛之见未泯耳。然此细智为我。又
问应住降伏。似与前问同意何也。盖此菩萨。巳离
五蕴。但习气未忘。故于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谓
菩提有所住处。求而不得。致心不安。故问降伏。此
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见未泯。不达平等一如
之故。问同意别。故世尊破云。发菩提心者。当作如
是观。我灭度一切众生巳。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
者。良以众生。本自如如。不待更灭更度。若执有灭
度。便著四相。非菩萨矣。此不见有众生可度也。生
佛本来平等。众生既无可灭。此中实无有法可求
菩提者。何以故。以众生本自寂灭。即是菩提。不得
更求。此不见有佛果可求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
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
496-A¶ 第 576a 页 X25-0576.png
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
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
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
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
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
一切法。」

【此承上文言。无上菩提。实无有法可得。佛呼空生
而徵诘之。昔从然灯受记。尽人皆谓无上菩提。有
法可得也。空生领悟。解佛所说妙义。信知无上菩
提无法可得。是名真得。佛为印可。如是如是云者。
盖谓实无有法可得。方是无上菩提极则。然灯授
记。当得成佛。以此之故。倘我于法。实有所得。不名
如来。不蒙授记矣。反复申明无法可得之义。如来
授记当作释迦牟尼者。以如来洪名。乃十号之一。
如是诸法如义。谓真如性。无得无失。无去无来。故
云如来。世尊成佛。然灯授记。即是此义。非更有所
得也。若复有人言。无上菩提实有所得。殊不知无
有法可得者。是名真得。无实无虚。是名实无所得。
如来所说一切法。正是无实无虚之妙谛。是法非
496-A¶ 第 576b 页 X25-0576.png
法。皆名佛法。要而言之。名为佛法。即非佛法。古德
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则寂而常知。方契妙觉。是
故名为一切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
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
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
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
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
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
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
说名真是菩萨。」

【此借大身以喻法身。不可著相求也。如来徵诘。空
生领悟。大身之外。别有非身。非身者法身也。菩萨
若存我执。我灭度众生。犹执认大身为我。不复知
有真我。即不名之为菩萨也。何以故。实无有法。名
为菩萨。无有大身。是名非身。法即非法。身即非身。
相即非相。我人众生寿者。同归于无。岂复更有一
法可得耶。又借佛土为喻。佛土者。心土也。佛土无
相。云何庄严。若有可庄严者。便是有法可得。不名
菩萨。当知如来所说庄严者。是庄严法身。非庄严
大身。法身非身也。识得非身。是名庄严。通达无我
之法。无有一法可得。是则名为真菩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
496-A¶ 第 576c 页 X25-0576.png
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
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
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
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
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
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承上文。菩萨既悟之后。尚存人法细执。佛于诸
相之中。独标一我。复于我相之中。表出法身。又曰
非身。种种破除。无法可执。却恐菩萨深信无相之解。
沉空滞寂。堕在空执。未免偏枯。故呼空生而徵诘
之。历举五眼。證明前解。即今青莲绀目。现在如来
面上者。肉眼也。上见诸天。下彻十地者。天眼也。照
见众生。根性深浅。识阴轮回者。慧眼也。照见法身。
遍周法界。辨别一切有无空假者。法眼也。照见佛
土。无边世界。放光普遍。破诸黑暗。圆满十方。无障
无碍者。佛眼也。肉眼属如来报身。四种圣眼。属清
净法身。法身无相。非藉报身。不能度人。圣眼无形。
非藉肉眼。不能见物。若执定是无。便落空亡外道。
故历举五眼。以徵诘之。空生领悟。随机答问。不生
知解。如来再以恒河沙为喻。空生信为甚多。乃晓
496-A¶ 第 577a 页 X25-0577.png
之以众生心量。如来悉知悉见者。以有五眼之故。
究竟众生心量。万别千差。尽属妄想。皆为非心。非
心之心。即名为心。犹肉眼之眼。圣眼所寄。即名为
眼也。又恐闻说诸心。谓有实心。更须破遣。过去巳
灭。现在虚妄。未来未起。三际推寻。求心了不可得。
五眼所见。瞥地成空。有无俱遣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
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
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经中屡言福报。此于菩萨既悟之后。似不须说。如
来再三徵诘者。却恐巳悟菩萨。于人法细执之中。
未忘修福之见。仍是法执边事。重重破遣。有者取
相也。无者离相也。离相见性。性如虚空。其福无量。
比前受持读诵解说。更深一层。】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
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
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
相具足。」

【上文扫除相见。不得取有。不得落空矣。却恐菩萨
悟后起疑。谓布施福德乃成佛之因。故感具足庄
严之果。今谓福德实无。是无果也。无佛可成。是无
496-A¶ 第 577b 页 X25-0577.png
果也。即今现身如来。具足色相从何而有耶。故呼
空生而徵诘之。空生言下领悟。谓不应从色身诸
相见如来者。盖以如来法身。具足三十二行。是故
成此报身。具足三十二相。识得法身。便不应从报
身上起见也。复自解悟如来所说具足色身者。无
非赤肉团中。幻化之躯。当知中有一个无位真人。
清净妙色之身。乃名法身。故云非具足色身。即非
即是也。具足诸相。则八十种好。万德庄严。又不止
于三十二相矣。复次徵诘。空生领悟。一如前解。谓
诸相具足。依旧报身边事。故云即非具足。离却诸
相。不见如来。故云是名具足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
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
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承上文言。妙相无相。固非诸相可见。即今说法。亦
是无说之说。非言说可求。语空生言。如来诸相非
相。所固然也。即今说法。不得著相。勿谓如来超心
作念。自言我当有所说法。说者不作此念。听受者
亦不应作此念。若人从语生解。便谓如来有所说
法。不是信佛。乃是诸佛。何以故。我所说法。不在言
说。著相之人。但以言说为说。不能解我不说之说
也。复告空生以晓之云。凡说法者。本无法可说。特
为众生去除外妄而说。是以妄遣妄。非有真实。众
生既悟。则不用此法矣。】
496-A¶ 第 577c 页 X25-0577.png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
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
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
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承上文。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而言。空生妙悟法身。
能信能受。能续佛慧命矣。尔时故称慧命须菩提。
此示生法一如。无法可说。无众生可度也。空生领
悟无法可说之旨。但恐未来众生。闻此妙法。未知
能信受不。问佛。蒙答云。若作此解。便是众生佛法。
分而为二矣。当知众生本如。与法平等。无有众生
之相。故云彼非众生。但以真如随缘而成众生。故
云非不众生。复语空生。发明其故。所谓众生者。谓
我说一切法。为度一切生。既无一切生。即无一切
法。法生众生。众生生法。是谓众生生者。是故如来
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空生意谓。佛法因于众生。
而后有法。既无所得矣。今佛所得无上菩提。是有
耶。是无耶。佛决其无。故印可之。告空生言。无上菩
提。我与众生。同具真性。本无得失。无所得固尔。即
496-A¶ 第 578a 页 X25-0578.png
一切细微少许之法。皆无所得。是故名为无上菩
提也。复告之言。所谓法者。乃是众生平等正觉之
法。悟之为佛。无有高相。迷为众生。无有下相。故名
为无上菩提也。若著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则非平
等矣。离却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无上菩提矣。善
法者。即经文所谓布施供养礼敬严土等。皆名善
法。亦名有为法。故云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
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
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承上文云。善法既非。则宝聚布施亦非善法。惟般
若功德。方称殊胜。盖以般若经中。四句偈等。乃是
如来慧命所寄。众生迷悟所关。若受持读诵演说
者。便能续佛慧命。能令众生背迷合觉。福德广大。
比之宝聚布施。相去多多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
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
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承上文云。经中四句偈为他人说。是为度生功德。
恐人错解。谓如来有意于度生也。故呼空生而晓
之言。勿谓如来作念度生。汝亦勿作此念。谓如来
496-A¶ 第 578b 页 X25-0578.png
实有度生之相。若有众生为如来所度者。如来便
有能度之我。有所度之人。人等众生。我为寿者。则
非如来真我矣。如来说法。实非有我。而凡夫之人。
自生人我。以为有我。遂疑如来亦复有我耳。要之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悟则为圣。迷则为凡。说是凡
夫。却非凡夫。而名之为凡夫者。平等性智无圣无
凡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
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
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

【此遥承具足身相而言。三十二相即具足身相也。
因上文度生之解。诚恐众生起疑。谓佛现身说法。
不离报身。身属色相。法是音声。离却色声二者。从
何说法。从何闻法耶。呼空生而徵诘之。空生信能。
言下领悟。不可以身相观如来也。佛再举转轮圣
王以实之。盖以转轮圣王。亦具有此三十二相。犹
是凡夫。唤作如来不得。空生再申前悟。如来不可
以相观者。无相方是如来。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
音求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按经中四句偈。似指此四句而言。一经之中。无一
496-A¶ 第 578c 页 X25-0578.png
偈字。今明明说偈。解当属此。要知此偈。即前文无
我人众生寿者四句。前句是标出名相。此偈乃埽
荡邪解。行邪行者。即著相众生。从色声边。横生人
我等见。不见自性真如来。即不见现前说法如来
也。味二我字。当识真我。即如来四德中。常乐我净
之我。】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
灭相。」

【前文说偈巳。又恐诸菩萨。悟后起疑云。如来不可
以色见。不可以声求。经中所言。如来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离却色声。谁是得者。岂非断灭诸相。
并无上菩提。同归断灭。乃是究竟耶。此语空生。总
是反覆叮咛。不可作断灭会去。以具足相而得菩
提。固然不是。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亦是断灭邪
见。当知无上菩提本无断灭。说法度生。总是扫除
四相。不曾教人。并无上菩提。同归断灭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
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
496-A¶ 第 579a 页 X25-0579.png
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经中屡言福报。或浅或深。或粗或细。不一而足。总
是如来善观众生心量。凡夫之人。固然着相求福。
就是大心菩萨。未得悟入时。未免从法执上。频起
福报之见。菩萨既悟之后。人法粗执巳忘。尚存微
细法执。未能尽化。孜孜汲汲。修行布施。又复劝人
布施。犹有细微受福报之见在。故说经至此。重申
明之。说一不受二字。盖谓福报若无。固无可受。福
报若有。亦不容受。三轮体空。四相全无。了达一切
诸法无我。成就无生法忍。一切福报。皆不可得。无
有与者。亦无受者。世界空。七宝空。能施所施皆空。
受与不受。皆不可得。到此方是福报极则。受持经
偈。读诵演说。不消再说矣。空生又虑菩萨法执。如
佛所说。不受功德。一切功德。尽舍尽弃。方成菩萨。
是断绝世人作福之念矣。故有此问。如来晓之云。
所言不受者。乃当作福之时。不起一念贪求著相
之心。是名不受。即六祖所云。不思善。不思恶。初祖
云。布施本无功德。皆此意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
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
名如来。」

【承上文。不受功德。恐人起疑云。即今如来行住坐
卧四威仪中。去来自在。岂不是纳受福德之人。故
呼空生而晓之云。若作如是见解。便不解我前所
496-A¶ 第 579b 页 X25-0579.png
说不受功德之义。盖谓之如来者。是诸法如义。虽
云若来。无所从来。虽云若去。无所从去。无去不灭。
无来不生。乃是自性真佛。无功德之可受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尘。于意云何。是微微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
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
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
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
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
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承上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谓佛身充满于法界。随
处和合。假如粉世界而作微尘。佛与尘合。而不为
多。所谓合大于小也。聚微尘为世界。佛与界合。而
不为大。所谓合小于大也。究竟如来实性。非一非
二。无离无合。合于微尘。尘中有界。合于世界。界中
有尘。故云非微尘。非世界。合于微尘。尘中有佛。合
于世界。界中有佛。故云是名微尘。是名世界。一者
法身也。合者法界也。非实非虚。非有非无。若以为
实有者。是法身合于法界。故云即是一合相。法界
异于法身。故云。即非一合相。法身不离法界。故云
是名一合相。究竟是与非。皆不可说。悟者得之。若
是凡夫之人。未免贪著。执理碍事。执事碍理。所谓
一合相者。落在事为边。贪恋执著。不得自在矣。佛
496-A¶ 第 579c 页 X25-0579.png
语空生。反覆发明。解菩萨悟后。人法细微二执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
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
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
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遥承上文。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更进一解。埽除细微法执知见也。前说小法。乃
为乐小乘者说。见有五蕴色相之我。见有对我之
人。见有无明烦恼之众生。见有留形住世之寿者。
种种痴见。遂成种种著相。欲空诸相。先空诸见。方
不堕于小乘凡夫也。说经至此。乃为大乘菩萨。巳
入悟门。不复更有我人生寿诸相。但于微细惑中。
少存知见。见有巳悟之我。同悟之人。未悟之众生。
悟后接续慧命之寿者。此见尚存。真见便著。不能
一超直入。直取菩提矣。故呼空生而诘之云。我前
曾说我人等见。乃为乐小法者说。若人说我果有
此说。是解我所说义不。空生领悟。信知是人。不解
如来妙义。盖如来说法。随人根器利钝。而施法药。
彼乐小法者。破其邪见。乃说诸见。所说诸见。是众
生见。不是佛见。因众生之有邪见。是故随其所堕。
而名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耳。若是大乘
496-A¶ 第 580a 页 X25-0580.png
菩萨。既悟之后。发无上菩提心者。一切知见。即一
切法。如是知。便是真知。如是见。便是真见。如是信
解。便是深信解悟法门。不复更生法相。盖此法相。
著于四相。便非法相。不著四相。乃名法相也。再语
空生。当从诸见。而求真见。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
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是之谓真见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
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说经至此。复言布施。菩萨悟后。不受福德。受持经
偈。为人演说。殊胜异常。惟演说妙义。非寻常名言
章句。依文解义之比。盖谓演说真如。不取著外边
语言文字之相。不动著中道如如之性。能阐扬佛
心。续佛慧命。乃谓之演。语默一如。无法可说。炽然
常说。乃谓之说。说经至此。一切语言文字。即真即
幻。即幻即真。三乘十二分教。总是有为之法。故说
偈以结之。】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何以故。佛自发挥言。何故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
如不动乎。乃说偈言。一切佛法。皆有为法。虚妄不
实。如梦者。寐时为有。寤后全无。如幻者。幻术而有。
真实则无。如泡者。外边似有。中间实无。如影者。随
496-A¶ 第 580b 页 X25-0580.png
光而有。光灭则无。如露者。依草而有。见现则无。如
电者。先雷而有。雷后则无。如是观想非真。一切有
为之法都无实相。一部真经。总在真如实相之中。
说有说无。皆为戏论也。】

「佛说是经巳。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此是结经常仪。所云皆大欢喜者。乃妙契于心。信
之真。受之切。奉行不虚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