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会因由分第一¶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0a 页
No. 49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奉佛弟子(翁春 王锡琯)解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释 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
利能断物。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
想。梵言般若。此云智慧。梵云波罗蜜。此云到彼岸。
欲到彼岸。须凭智慧。经者。此经乃学佛之路径也。】

* ○法会因由分第一

此分叙说法聚会因缘之所由起。考大般若经有
六百卷。凡说十六会。此则五百七十七卷。给孤园
第二处第九会也。按前此佛在鹿野苑转四谛十
二行法轮。恐人遂著有相。因于般若会上。阐无相
正宗。要人见性成佛。不许向心外一丝著取。所以
扫求佛相。埽取菩萨相。埽能度生相。埽泥言说相。
埽著修行相。而并不生断灭相。空而不空。有而非
有。见性如如。法会大事毕于斯矣。

(佛有大弟子阿难.迦叶二人。共述此经。其言曰)。如是(经之所言乃)(亲)(之于佛者。彼)
一时(也)。佛在舍卫(波斯匿王之)国。(城外有太子)(陀所施之)树。给孤
(长者须达拿所买之)园。(内建精舍。请佛说法。佛)(得道深者)大比丘(之徒)众千
二百五十人俱(在焉。于)(之)时。(佛为)(界之)尊。(当将午)食时。著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0b 页
(僧伽之大)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往)入舍卫大城。(向人家)乞食。

于其
城中。(不择贵贱。作平等观)。次第(而)乞。(乞食)巳(竟。)还至本处(园中。将乞来之
食。各)饭食讫。收(其)衣钵。洗(其跣)足巳(毕。乃)敷(陈高)座。而(结跏趺以)坐。
(于是可以随宜明道矣)。」

【释 佛灭度时。阿难启请。一切经首。当置何语。佛
命置如是我闻四字为句。
佛者。梵云婆伽婆。唐言
觉。自觉觉他周遍法界。
舍卫国有一长者。名须达
拿。常周给孤贫茕独。因有是称。彼欲卜胜地供佛。
惟祗陀太子园方广庄严。往问太子。太子戏曰。若
布金满园。我当卖之。须达拿运金侧布八十顷园
并满。太子不受。因同建精舍。故统明祗树给孤独
园。
梵云比丘。此云乞士。乞法以明巳之心。乞食以
种人之福。
佛为三界之尊。故称世尊。三界者。欲界.
色界.无色界也。】

* ○善现起请分第二

此分。空生致敬起请。所问皆菩萨分上事。三.四分
佛亦以菩萨之事答之。如是指所问三藐三菩提
心。故十七分问答仍前。正增应生如是心及无有
法二句。其寔无有法正以离四相故而降伏之问
以明。

(维)(有年)(而)(者名)须菩提。在(于)大众中。即从座(上)
(立。)偏袒(而露其)右肩。(以示奉持之便)。右膝(跪)(于)地。合掌(以致其)
恭敬(之心。)(启)(于)(前。乃)(曰。我佛万法圆融。真三界)希有(之)世尊
(也。以真)(之性。明慧通彻。随所而)(现。)(能)(卫眷)念诸(学佛之)菩萨。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0c 页
(俾信受是法。不受魔侵。)善(能委)付嘱(托)诸(学佛之)菩萨。(俾奉行是法。无时断绝。其
慈悲导引如是。今敢请问)世尊。(有奉佛子)善男子.善女人。(思断尘缘。求生定慧。因)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如之)何(。得安)住(此心。只在真性
内。)云(如之)何。降伏其(一切妄想之)心。(不使动摇真性乎。)佛(叹美之而)言(曰。)
善哉。善哉(。如尔之问也。)须菩提。(果)如汝所说。如来(慈悲导引。)
护念诸菩萨(。恶魔不侵。)善付嘱诸菩萨(。退转不生。我将说此广大之法)。汝
(审)谛听(受。)(如汝所问。)为汝(详)(之。今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欲求安住真性。)(知)如是
(安)住(。欲求降伏妄心。即当)如是降伏其心。(何也。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灭矣。词未毕。
而须菩提即应曰。)唯(唯)然(哉。我)世尊(之言。乃弟子心)愿(爱)乐。(所)欲闻(者也)。」

【释 梵云须菩提。此云善吉.善现.空生。尊者初生
时。相师占之。唯吉.唯善。后解空法以显前相。
如者。
佛之真性。变现自如。明以照无量世界。慧以通无
量劫事也。来者。真如发现。随处显应也。二字者。兼
体用言之。
梵云菩提。此云觉。梵云菩埵。此云有情。
言能觉悟在有情之中也。
梵云阿。此云无。梵云耨
多罗。此云上。梵云三。此云正。梵云藐。此云等。梵云
菩提。此云觉。总云无上正等正觉也。】

* ○大乘正宗分第三

大乘者。言如大车之无不载也。正宗者。言为嫡裔
而非旁枝也。空生以安住降伏并举。今惟标降伏
者何。盖欲安住真心。须先降伏妄心。然趋寂犹易。
若推向度生。则心与境接。倘降伏稍不得力。此中
微细无明。隐隐生动。即离真常。不得名住矣。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1a 页

「佛(因呼而)(之曰)。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欲求安住此心。须先降伏妄心)
应如是(不思善.不思恶)降伏其心。(心灭境灭。如我度脱众生然。岂可著一毫尘相乎。世
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其类有九。则有)若(迷性造业而为)卵生(者。有)若
(习性流转而为)胎生(者。有)若(邪气结聚而为)湿生(者。有)若(触趣变化而为)化生(者。此
四种皆欲界众生也。离此则天人矣)。若(夫分别是非。未契无相之理。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巳
绝情欲矣。此谓色界。)
(夫执著空相。不修福慧。惟有灵识而全)无色(身。)(夫口说佛法。心
不依行。静寂无为。而惟)有想(念此二者。皆谓无色界。)若无想(者。坐禅除妄。无有作用。)
若非有想非无想(者。不著二法想。故云非有。求理心在。故云非无。此于三界诸天为极
高。寿为极长。不止八万劫而巳。凡此皆有不生灭之妙心。仗佛法力)
。我皆令(悟)(圆满清净
义。毫)无馀(剩习气烦恼与形相知识。直到不生谓)涅(。不死谓)槃(之地。将历劫受生之累)
而(断)灭(净尽)。度(脱生死苦海。至此。则佛与众生本性自如。同登彼岸矣。然众生虽有本性。不能
自度。今全仗道力开悟)
之。(及至)如是灭度无(限)量.无数(目.)无边(岸如
许)众生(。可云多矣。其)实(众生自明。本性自度。苦海.佛法原不曾有。增加于彼。本)无众
生得灭度者。

(此)何以故(哉。总为佛心平等。不将众生分别形相耳)。须菩提。
(设)若菩萨(心有能所。轻慢众生。是)有我相(也。自恃持戒。轻破戒者。是有)人相
(也。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有)众生相(也。心爱长年。勤修福业。执法不忘。是有)寿者相
(也。则巳堕贪嗔痴爱四恶业矣。有相即众生。无相即佛。惟不以度众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相尽除也。设
若起能度众生之心。是众生之见。)则非菩萨(也。只这无相之心便是降伏妄心之法矣)。」

【释 梵云菩萨摩诃萨。此云觉众生也。摩诃言大
也。】

* ○妙行无住分第四

上问如何住。此答无住者何。常住者体也。无住者
用也。无住之住。是名真住。又言如所教住即答安
住降伏意。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1b 页

(两大弟子)(叙)(佛言。佛又呼而告之曰)。须菩提。菩萨于(此)法。(要)
(当绝)(方)所住(著此心。将此无住著之心)。行于布施(之事。是)所谓不住
(著于目之)(尘。冀有所获而)布施。不住(著于耳之)声.(鼻之)香.(舌之)味.(身之)触.(心之)
(诸尘。冀有所获而)布施。须菩提。(夫布施而住著于六尘。与我本性何与)。菩萨
(受如来无相教法。但以法施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物我两空。)不住(著)
(形)相。(是)何以故。(盖凡人布施。止为求满情欲。先施财于人。后得福于巳。施财有尽。则得福
亦有尽。)若菩萨(一心清净。利益一切。)不住(著于形)(。内不见我之能施。外不见我之
受施)
。布施(遍满虚空。斯)其福德。(诚)不可思(想度)(也。)须菩提。(我谓
菩萨功德莫量其)于意云何(哉。盖菩萨不著形相。法施广大。世界万有。包含无遗。今试看)
东方虚空可(能)思量(穷尽)(乎。须菩提答曰。虚空而以思量尽之乎。)不也。
(果如)世尊(之言也。佛又曰。)须菩提。南西北方(以及)四维上(至天.)下(至地。
其)虚空(处所)可(能)思量(穷尽)不(乎。须菩提答曰。虚空而以思量尽之乎。)不也。
(果如)世尊(之言也。佛因告之曰。)须菩提。菩萨无住(著形)相(之)布施。(其应
受)福德。亦复如是(十方虚空之)不可思量(也)。须菩提。菩萨
(今欲受如来教得住心妙法。)但应(依不住相之言。)如所教(以存)住(此性真可也。盖有住
著。都是六尘。无住著者。乃是本心安住之所。故无住为住。乃真住也)。」

【释 触法之法。非谓佛法。是凡夫心中思想的法
术也。】

* ○如理实见分第五

如者犹俗言自在也。性体常常自在。全无更变。此
为真性之理。故曰如理。凡夫不能认著如理。只为
眼见虚妄形相。将真寔本性撇去脑后。就见如来
三十二相。与我真性有何干涉。

(佛又呼)须菩提(欲明无相真性。)于意(果是)云何。(我试问。汝如来既全佛。性又有佛身。)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1c 页
可以(三十二种庄严)身相(。谓即此是)见如来不(乎。须菩提答曰。但见如来身相。岂可
谓便见如来)。不也。世尊。(盖如来原不在身相上发现。是)不可以身相得见
如来(也。)何以故(哉。)如来所说(之)身相。(原非形色。盖是虚空中法身。)
即非(有真寔)身相(可见也)。佛(又)告须菩提(曰。)凡(世上)有所(一切
诸形)相。(虽然有此躯著。而无真寔本性。须臾消化。还归虚空。岂非)皆是虚妄。若(能识得此
理。)
见诸(形)(都)(寔)相。(则如来法身真相。立便现前。)则见如来(矣。就
色身中看出法身。盖自性原有个如来也)。」

【释 太子名悉达多。汉言顿吉。生时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 ○正信希有分第六

此分说人正心信受。绝去一切形相。良为希有也。
前空生初执有相。因佛以不住相破之。后疑无相。
因不能契有相果。是执佛有相矣。佛以如身非相
破之。以无相因。契无相果。岂不因果俱空。人法双
泯。此义甚深。殊难信解。故疑而问佛云云。大祗众
生情念所动。一有取著。便涉非法。诚使情念忘而
智慧开。降伏安心。直下诚当矣。

「须菩提(又)白佛言(曰。)世尊。(今世人多迷少悟。不诚众迷之中)。颇有众
生。得闻(我佛)如是言说(之一)(一)句。生(真)实信(心。当下了悟)
(耶。)佛告须菩提(曰。如来以度脱众生为心。深愿其听受我言。汝切)莫作是(信否
之)说(也。)如来灭(度之)后。后(经)五百岁。(此时)有持戒(而诸恶不作)。
修福(而众善奉行)者。于此(一)(之大意。一)(之解说。)能生信(受之)心。
以此为(真)实(而无疑。)当知是(信心之)人。(自度度人。利益无穷于将来作佛之
众生)。不(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令之如我信心)而种善根。巳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2a 页
(能)于无量千万佛所(皆令信心无二而)种诸善根(也。可见此众生)
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清)净信(心。去尘绝垢)者。须菩提。(此岂犹人
之福德巳乎)。如来悉知(之。)悉见(之。)是诸(信心之)众生。(便)得如
是(种)无量(善根之)福德(是果)。何以故(哉。因为)是诸众生(闻佛妙法。
本性圆明。形相都化)。无复(有执定之)我相。(对立之)人相。(厌苦之)众生相。(贪爱
之)寿者相。(且)无(有傍依佛)法(智识)相。亦无(舍去佛法。块守空寂之)非法
相。(诸相尽捐。斯名净信。必须无相。方是无量。又)何以故(哉。盖以)是诸众生。若
(中)(有形)相。(是)则为(牵)著我人众生寿者。(岂能真性到处圆满。)
若(心中)取(有)法相。即(为牵)著我人众生寿者。(岂能了悟真性无为自在。
夫)何以故(也。良以真性原无容一毫牵著也。岂惟是哉。即令心中)若取(有)非法
相。(亦是)(牵)著我人众生寿者。(岂能使真性空明。方便应现乎。职)(之)
故。(所以)不应取法(。而有法执。并)不应取非法(。而有空执。总)以是(无妙
相)义。(原无可著)故(耳。试观)如来(度人。)常说汝等(学佛之)比丘。(须)知
(所)(之)法。(未明性时。不可无言。如未渡河。不可无筏。然一渡则弃之矣。犹)(取)
(为)喻。(可见到彼岸)者。(佛)法尚应舍(去。)何况非(佛正)法(乎。真实生净信
者。宜直下见性。不受诸相隔碍矣)。」

【释 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能成
就一切出世功德。能生出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
本来清净。无有污染。与佛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
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 ○无得无说分第七

真性空寂。无有形相。人若能悟性空。即佛法与我
何干。却得个甚么。佛所说。都是方便指迷的引子。
及到真性上。一切言语总用不著。却又说个甚么。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2b 页
此双遣佛法知见也。文中无有定法四字。正是宗
眼。不但为空生指示无为法三字同。

「(法尚应舍。则佛将安在耶)。须菩提。(汝)于(佛法大)意。(亦知其)云何(哉。如来无上正
觉。本自空寂。岂于心外别有所得。若指此觉性为如来所独有。则)如来(真有所独)得(之)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且如来以此正觉。广为人说。即谓如来之法。直在言语上
见。则)如来(果曾)有所说法耶。须菩提(答)言(曰。)如我(之意)解(说)
佛所(发问言)(之)义。(要知无上正觉深妙难名。随人證入。)无有(一)(之)法。
(斯)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如来寔无所得也。如来悯众生沉迷。以
方便法引导性真。所谓依病发药。可见)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斯)何以
(。法既不定。则听法之人。又何可执以为定乎。须知)如来所说法。(可以性修)。皆不
(以色相)取。(可以心传。亦)不可(以言)(求。必人自悟自解。乃得之耳。盖法原无法。斯云)
非法。(亦不离法见性。斯云)非非法。(有法.无法俱不是。从此得一是处。方是真法。)所以
(学佛人。不能立见如来)者何。(止因)一切(修行)贤圣。皆以(真性)无为(之)
(为證向。但根器有浅深。意解有偏正。毫釐千里。)而有差(等分)别。(不能齐一。与如来同体也。是空
生深契无相之理如是)。」

【释 或持戒忍辱。或精进禅定。或聚沙塔顶礼。或
念南无佛号。随人所修。是无定法。或为志求胜法
者说。或为求无上慧者说。或为求声闻者说。或为
求辟支者说。应机而酬。是无定法。】

* ○依法出生分第八

此分言诸佛妙道。皆因此经生出。教人依从法要。
总此一念。散为千法万法。所谓福德性也。

(空生固契无相之理矣。而未契无相之理得无相之福也。佛告之曰。)须菩提。(佛法究竟)。于(大)
意云何(解说也。试以身外享用之福德。与心内自有之福德。相提而论。便见虚寄在形。为有尽。真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2c 页
寔在心。为无量矣。设)若(有)人(广以财施。直到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之)七
宝。(都)以用布施。(如此浩大。)是人所得福德(。亦当如布施之数。)宁为
多不(乎。)须菩提言(曰。此福德)甚多。(有如)世尊(之言也。然我说其福德多者。)
何以故。(盖)(等)福德。(都是身外享用。与真性无干。)即非福德(出于真)
(者。著在形色。终是有数可算。)是故如来(但)(其享用)福德(如许之)
(耳。佛因须菩提巳知身外福德如此。乃取心内福德示之曰。设)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所说真寔性义。了悟明白。一心承)受。(时时把)持。(勿令怠忘。又能省却经文多句)。乃(归)
(直明性体之)四句偈等。(自巳明悟。又)为他人(解)说。(令人共明本性。如此。则利
人利巳。较之施财。)其福胜彼。(夫)何以故(哉。)须菩提。(汝当知经文直明真
性。圆满完足。世上)一切诸佛(得成佛果。)乃诸佛(所说)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之)法。皆从此经(中悟)出。(然此经文。亦如河筏耳。直认本性。尚在语言文
字之外也。)须菩提。(若人错会经文所说法。便是佛法。不曾于性真寔有体认。则其)所谓佛
法者。(皆有相之见耳)。即非(真寔明心见性之)佛法(矣)。」

【释 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
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腰运行。南为阎浮提。
东为弗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
下。此山之高。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有
八所。中间为一所。谓之三十三天。梵云忉利天是
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
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
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故
云三千大千。其寔一大千耳。七宝者。金.银.琉璃.珊
瑚.玛瑙.赤真珠.玻瓈也。四句偈诸解不一。唯弥勒
指无人我众生寿者。言要当活看等字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3a 页

* ○一相无相分第九

此分言四果菩萨各有一相。然不过就他地位略
有次第。其寔悟到真空。岂有形可执。

(佛告)须菩提。(今巳證四果之菩萨。各有名目。岂彼尚有分别形相心耶。)(其)(果)
何(也。如第一果之)须陀洹。(巳离欲界。去凡入圣。将其心尚)能作是念(。见得)我(巳證
入)。得(此)须陀洹果(位)不(乎)。须菩提(答)言(曰。须陀洹无得果之念。)
不也。世尊。(是)何以故。盖须陀洹(离尘见性)。名为入(圣之)(辈)
而(真性本空。原)无所入。(只此)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尘。便为入流。岂是
真有所入。)是名须陀洹(耶。佛又曰。)须菩提。(其他亦复如是。汝)于意(中亦知其)
云何(也。又有第二果之)斯陀含。(巳离尘生天。将其心尚)能作是念。(见谓)
(巳證入)。得(此)斯陀含果(位)不(乎。)须菩提(答)言(曰。斯陀含无得果之
念。)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色身一往天上。一来人〔来〕不复再来人间)。名
一往来。(而其前念起妄。后念即觉。止见一生灭。无第二生灭。虽有往来。不著往来之相。)而实
无往来(。岂真著尘缘去留之相。而始曰)(我才得)名斯陀含(耶。佛又曰。)须菩
提。(汝)于意云何(也。复有第三果之)阿那含。能作是念。(谓)我(巳證
入)。得(此)阿那含果不(耶)。须菩提(答)言。(阿那含无此念。)不也。世
尊。何以故。(盖)阿那含(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巳离欲界。心无执著。虽)名为不
来。而实无不来(之相。)是故(但)名为阿那含(耳。岂遂有得果之见哉。佛
又言)。须菩提。(汝)于意云何(也。复有第四果之)阿罗汉。能作是念。
(谓)(巳證得)。得阿罗汉道不(也)。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以故。(佛法本空。有何定法。唯其)实无有法。(故第)(为)阿罗汉(耳。)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
寿者(四相之妄念矣。岂得成人法双遣之阿罗汉道乎。且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皆言果。而阿罗汉言道
者。至此方为證道也。夫阿罗汉与须陀洹造就不同有浅深而异名耳。即道与法。亦是假名。在教为法。在行为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3b 页
道。无法则无道。无道则无得矣。且)世尊(不常念之乎。我)佛说我(无争念。无人我之相。有正
定。故能)得无诤三昧。人中(明了真性。)最为第一。是第一(等)离
(去六)(超出物表之)阿罗汉(也。佛虽如此称道我乎。)(却)不作是念。(得见)
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自谓)我得阿罗汉
道。(便是执法不忘。著于有相。)世尊即不(称许)说须菩提(巳證无诤三昧)。是(悦)
乐阿兰那行者(之人矣。今之称许者。正)以须菩提(法性都空。)实无(有)
所(执之道)行。而名(之以)须菩提是(能)乐阿兰那行(也。我佛以为何
如。可见四果菩萨。既空尘相。犹恐一丝未断。故如来与须菩提反覆问答。一一解破。使之悟彻无相。真寔了义。
不受纤毫牵挂耳)。」

【释 梵云三昧。亦云三摩地。亦云王摩提。此云正
定。言入定之法正也。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种邪
见也。亦云正受。言定中所想境界而受之。非是妄
想也。梵云阿兰那。此云无诤。】

* ○庄严净土分第十

真性不散乱。便是庄。邪妄不能入。便是严。净土者。
清净心也。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生清净心也。此经
十七分应生如是心。即此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无
所住之心。便是无心。而如是生清净心。便是不灭
无生之生。何碍于生知不灭。便是生。不必更求生
相矣。二十七分中于法不生断灭。即此义也。

「佛告须菩提(曰。人到修行成佛时。)(彼)(中。是)云何(等心境乎。即我)如来
(往)昔(之时。)在(本师)然灯佛所。于(佛)法(果寔)有所得不。(须菩提答曰。我
佛心空万有。岂尚存有得之心。)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虽有传授。然返
观本性。原所自有。)于(佛)法实无所得(也。佛又言曰。)须菩提。(法既无得。其)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3c 页
于意(中。毕竟是)云何(等乎。)菩萨(住之所在。果是)庄严佛土不(也。须菩提答曰。)
不也。世尊。(我说菩萨不是庄严佛土。)何以故(哉。盖以)庄严佛土者。(止在
真性中清净自如耳。不著形相。)即非(有)庄严(迹象。独见真性光明。)是名(为)庄严
(佛土也。佛许可其言。因曰。以此非庄严。)(名庄严之)故。须菩提。(彼)诸菩萨摩
诃萨。应(当亦)如是(自)生(其)清净(本)心。(离去一切尘相。)不应住(著目
之见)色。(别)生(其)心。不应住(于)声香味触法(而)生(种种尘)心。
(我之本心。原来清净。众物灵明独照)。应(当于六尘中一切)无所住(著。本心孤露。时时发现。)
而生其(清净之)心。(则此所生之心。方是我本心之自生耳。此心一生。遍满虚空矣)。须菩
提。譬如有人(焉。其)身如须弥山王。(高广至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是之大。)
(汝)意(中)云何。(见如)是(等之)身。(信)为大不(乎。)须菩提(答)言。(若止
言形骸之身。果然)甚大(矣。然仅形体耳。)世尊。(是)何以故。(盖)(所)说。(是指
人本性。不著形相。乃法身。)非(色)身(也。法身到处应现。)是名(为)大身(耳)。」

【释 然灯即定光佛。须弥于山中最尊。故曰王。】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前言无證.无得.无严。似乎因果涉空矣。不知无为
之修。其福更胜。盖法施总就他本然之性。令人自
悟。原无施为也。

「(一切空相。乃现成公案。不假施为。故佛又呼而告之曰。)须菩提(。世人求福。系是身外作为。究竟
有尽。)如(彼)恒河中所有沙(石之)数。(不可计量。又)如是沙等(之)恒
河。于(汝)(中)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耶。)须菩提
(答)(曰。为数至此。可谓)甚多(矣。)世尊。但(说)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愈不可计量乎。佛因呼)须菩提(曰。)(非泛论河沙也。)(以真)
(之)言告汝。(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尔(中处)
所(之)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都)以(之)用(为)布施。(如此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4a 页
则)得福多不(乎。)须菩提(又答)言(曰。布施至此。亦云)甚多(矣。)世尊
(以为多乎。)(又)告须菩提(曰。布施如河沙。虽得福德多。毕竟有尽期。设)(有)
男子.善女人。于此(所说)经中。乃至(承)受持(诵)四句偈等。
(尽)为他人(解)说。(令人巳各明本性。同登彼岸。)而此福德(无量)。胜前(所说
施财)福德。(可见法施岂落有为之迹乎)。」

【释 恒河。西方河名。】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此分足上未尽之旨。分两截看。先从说经之处。以
及于持经之人。自四句偈至全经。是由浅以入深。
后又从持经之人。以及于经所在处。自成就菩萨。
至有佛与弟子。是由深而入浅也。

(两大弟子重)(编)(。佛言曰。)须菩提。(若有人)(身所到之处。即为他人解)
是经。乃至四句偈等(法语。尽皆为人解说。)当知此(说经之)处。(不著形象。
行一无所得心。)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欢喜敬信)供养(此说经之
人。即其说时。皆如来全身舍利所发现)如来塔庙。(咸生严敬说法者。尊重加此。)何况
有人(奉此经文。)尽能(一身承)受。(一心谨)持。(对卷而)读。(离卷而)诵。(其法力更
何如耶。)须菩提。当知是人(巳到无相之地。)成就(世间)最上第一希
有之(佛)法。(悟到性空。与佛无二。)若是(持诵)经典(。此人)所在之处。即为
有佛(在之处。自性即佛也。为人说法亦佛也。了悟不疑。如亲受如来传示者。岂非此人。即)若(如来
之可)尊(可)重(之大)弟子(乎)。」

【释 阿修罗。嗔恨心重者。天人畜生中皆有之。】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此分标般若实际也。根上无相无住。福德无量。来
要人知佛所说法。在人自悟。不在语言文字寻取。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4b 页
连名目总是假象。人当照依此法受持也。

(当)尔时。须菩提白佛言(曰。)世尊。(目前所说之经文。)当何名此
经。我等(既闻是经旨。又当)云何奉(行)(守于心也。)(因)告须菩提
(曰。)是经(当)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之意。)汝当
奉持。(其)所以(奉持之)(宜)(如。)须菩提。佛(所)(之)般若
波罗蜜。(正以本性空明。不著尘相。还我本来。佛法都假。若有一定之智慧可称彼岸可到。)
(此)(是)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也。)须菩提。(汝)(此)意云
(。须会)如来(住世。普度群迷。到处为人说法。其寔真法自在人本性中。非语言文字所能了其)
有所说法不(耶。)须菩提白佛言(曰。)世尊。(法自在人性中。)如来
(实)无所(可)(也。佛又告之曰。)须菩提。(我思世界都空。原是如此。)(我所见之)意。
(又)云(如)何(哉。试观)三千大千世界。(亦至广矣。其中)所有微尘。(处处
布满。)是为多不(乎。)须菩提言(曰。)甚多。世尊。(佛因言曰。)须菩提
(。是)诸微尘。(总是众生心上因缘转流变现。若性本清净。一尘不染。则万象俱空。故)如来
(所说微尘。是)说非微尘(所能污之本性。)是名微尘。(而在尘离尘也。积尘成世。倘微
尘都空。世界何有。故)如来(所)说世界。(是说)非世界(所能囿之性法。)是名世
界。(而在世离世也。微尘世界若不如此理会。便逐幻相生死轮回。不得出头矣。)须菩提。于
(汝)意(中)云何(理会。今要见如来者。)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耶。须
菩提答曰。)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者。)何以故。
(盖如来三十二相。皆从三十二行得之。非实有形相也。所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
是非(众生所见之)相。(乃其法性圆明自然形体光辉。)(则)(为)三十二相。
(夫然则要见如来。定须于本性寻取也。佛因告之曰。)须菩提。(设)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以恒河沙(相)(之)身命(用为)布施。(助行善事。设)若复有
(世)人。于此经中(所说。)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法意。尽)为他人
(解)说。(指迷成觉。以视身命布施。虽得福报。毕竟不明本性。岂如自度度人共登彼岸。)其福(为)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4c 页
甚多(乎)。」

【释 如来妙相。一足下有平满相。二足下千辐轮
文无不圆满。三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四两足
一一指间犹如雁王。文同绮画。五手足诸指圆满
纤长可爱。六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七足趺修
高光满与跟相称。八双腨渐次纤圆如鹿王腨。九
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藏密。十一毛孔
各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右旋宛转。十三身
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光晃耀。诸宝
庄严。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肩
项圆满殊妙。十七膞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
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二
十一额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狮子王。二十二
如来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
根深。白瑜珂雪。二十四四牙铦白锋利。二十五如
来常得味中上味。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
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
不等闻。二十八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
眼睛绀青鲜白红环。三十面轮犹满月。眉相皎净
如天帝兮。三十一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瑜
珂雪。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
三十二行者。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
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于意根中。修
无住.无为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5a 页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此分分四段。自白佛言至第一波罗蜜乃是印契
佛心。入佛知见。自忍辱波罗蜜至即非众生。乃逆
空生疑施身命之难破以五蕴寔法暗结无住之
问。自真语至无寔无虚又结令谛信佛心莫起疑
念。自菩萨无住法至无边功德也总是尘相之宜
空。受持功德之难及。

(于)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其意)义趣(味。自恨解悟之晚也。)
泪悲泣而白佛言(曰。此经真世所)希有(者乎。)世尊。佛(今)说如是
甚深(奥之)经典。我从昔(日受生以)来所得(智)(法)眼。未曾得
闻如是之经(义。)世尊。(设)(如今)复有人得闻是经。遂起(信)
心。(悟得本性)清净。(埽除幻影。真体发现。)即生(自有之)实相。当知是人。(巳能)
成就第一(等)希有之功德。世尊。(然)是实相者。(岂真实有之。)
即是非相(就其本性圆明。与向外之幻相迥别。)是故如来(信)说名(之为)
相(耳。)世尊。我今(亲在佛前。)得闻如是经典。(真)信(不疑。晓)解(妙义。
合下领)受。(永久)持(守。)不足(以)为(烦)难(。设)若当(将)来世(界。)后
(此)五百岁。(佛巳灭度。仅存像法。)(时倘)有众生。得闻是经。(如我之)
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哉。盖)此人(从经悟入。即巳)
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与)寿者相(矣。)所以(能无四相)者何(也。种
种幻相。本性原无。知)我相即是非相。(方得真空其一切)。人相众生相寿
者相即是非相。(总可例观之也。又)何以故。(盖形相俱六尘染著之空华。故有此
形相。便巳埋藏本来真性。所以)离一切诸相。(便是佛性)。则名(为)诸佛(矣)。佛
(因)告须菩提(曰。汝之所解果然)。如是如是。(设)(后世)复有人得
闻是经。(欢喜领受。绝)不惊(疑。沉思静悟。了)(恐)怖。(勇猛精进。毫)不畏(阻。)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5b 页
当如是人。甚为希有。(又)何以故。须菩提。如来(所)说(之波
罗蜜。原有十种。只此等布施为)第一波罗蜜。(盖此布施。并不著相。巳能直明本性。万行都圆。
岂但无四相。并无法相。)即(此)非(有)第一波罗蜜(之心。尽空无相。)是(方可)名
(为)第一波罗蜜(也。)须菩提。(且如凡人最难遣者。瞋恨之心。极能坏乱性行。所以
学佛之人。忘人我相。任行凌虐。付之不闻。此为)忍辱波罗蜜。(然使形相未空。根芽尚在也)。
如来说非(有)忍辱波罗蜜(心。此)何以故。(盖忍辱亦极难耳)。须菩
提。如我昔(在前世。曾)为歌利王割截身体。(辱亦至矣。)我于尔时。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何以故(而能然也。)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之)时。(设)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尘心未尽。)应生嗔恨。(如何似刀斫虚空乎。)须菩提。(我)(思)
过去于五百世(前。曾)作忍辱仙人。于尔(时处)(之)世。无我
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能作忍辱功行耳。知)(之)故。
须菩提。(凡求佛性之)菩萨。应离一切(形)相。(而)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之)心。不应住(著于)(而)(其)心。不应住(著于)
声香味触法(而)(其)心。应生(一切形相)无所住(著之)心。若(此)
(一)有住(著。便失真性。)则为非(我本来常)(之妙体矣。)是故佛说(。求)
菩萨(之)心。不应住(有)色(相方行)布施。须菩提。(若)菩萨(六根
清净。心无住著。岂是欲求福利。不过慈悲众生。皆有佛性。故以法施开悟之。)为利益一切
众生。应如是布施。

(所以)如来(常)说。一切诸相。即是非(有真
寔形)
相。(总为虚幻。)又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迷则众生。悟即是佛。)即非(有一定不
移)众生(之相也。)须菩提。如来(所说之法。)是真(切)语者。(是诚)实语
者。(是)(如不动之本性非幻妄无常之)语者。(是真心慈悲)(为欺)(之)语者。
(是至常之理)(为怪)(之)语者。须菩提。如来(真性中)所得(之)法。
此法(尽灭形相。不可谓真实。法性普现。不可谓虚空。)无实.无虚。(斯真法性耳。)须菩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5c 页
(。凡所说性。总随人迷悟浅深。迎机化导。若悟本性。佛法都假。)若菩萨(之)心住(著)
于法(解)而行布施。(是将法障遮蔽性体。)如人入(黑)(中。)即无所
见。若菩萨(之)心不住(著于)(解)而行布施。(法本无法。真性独露。)
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形)色。(此其所以无住心也。)须菩提。当
(将)来之世。(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即)于此经(典)
持读诵。(契悟无相无住妙义。便知巳性)即为如来。(此人智慧即佛智慧。)以佛(之)
智慧(普照众生。)悉知是(等)人。悉见是(等)人。(若悟无相。便得真如。永劫自在。)
皆得成就无(限)量无边(岸之)功德(也)。」

【释 歌利王是梵语。此言无道极恶君也。昔如来
修忍辱行。證初地。菩萨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即
憍陈如。出施猎。王乃憩息。睡醒不见左右彩女。遂
亲入山。寻见众妃宫人。围绕礼拜仙人。王乃大怒。
问曰。云何恣情观我女色。仙人曰。于诸女色。实无
贪著。王曰。云何见色不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
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持刀割仙人身。
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寔不痛。王即节节支解之。
问曰。还可痛否。仙人曰。寔不痛。其时辅相大臣谏
曰。彼之大士。逢斯患苦。颜色忻然。无所摇动。奈何
大王如斯刑害。王乃止。】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此分两言功德。前言经所有之功德。后言人所成
就之功德。一日三时。言其勤。以恒河沙。言其多。以
身布施。言其难。如是无量劫。言其久。人为荷担之
人。是人以经重也。处为供养围绕之处。是处亦以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6a 页
经重也。

(佛又言曰)。须菩提。(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初日(出时)分。以
恒河沙等身(体行方便)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后日(晚时)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有)如是无(限)
百千万亿劫(数。都)以身(体行方便)布施。(可云多矣。然受福报。止在一身。终有尽期。
岂)若复有(求佛之)人。闻此经典。信心(顺受。曾)(拒)(。悟明真性。
何止享用顽福)。其(获)福(巳为)胜彼。何况(不止利益一身。又将此经)书写受持
读诵(。广)(众)人解说(。其获福更何如乎)。须菩提。(设)(经中切)
(旨意)言之。是经有不可(心)(论)议。不可称(数计)量。无(有)
(岸之)功德。(盖人能受持经典。自度度人。此岂小乘因果。所以此经)如来(不止教人修身出世
成就一巳而巳。寔)
为发大乘者说。(大乘者。普载一切众生同到彼岸。巳是菩萨地位矣。
犹未也。直)
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则不止普度众生。并菩萨而兼载之。方是成佛地
位也。其法力广大如此。故设)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便是了彻
原来真性开悟无穷众生)。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
(计)量。不可称(数。)无有边(岸)。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信经)
人等。即为(一肩)荷担(得)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矣。
是)何以故。须菩提。若(喜)乐小(乘)法者。(止知有巳。何知有人。便是)著
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惑于幻相。迷失真空)。即于此经(中无相妙
义。毫无领受。于巳)
不能听受读诵。为人(不能)解说(开悟。是将不可思议功德
轻弃之矣。)须菩提。(随世界)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
人阿修罗所应供养(者也。)当知此(经所在之)处。即为是(佛住之)
塔。(众生)皆应(起)恭敬(心。)作礼围绕(以致恭。)以诸(种)华香(供养)
而散(满)其处。(盖此经为无相真性。佛与众生。同向此中皈依。乌得不信受奉行也)。」

【释 后日分。晚时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6b 页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福罪从来相对。言福不言罪。则此疑不破。但能生
清净心。业障自无处安著。总显受持之益耳。

(两大弟子)(编)(。佛言曰。)须菩提。(设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
读诵此经。(宜有福报矣。)(反)为人轻贱。(必)是人先世(造有)
孽。(今世)应堕恶道(中。)以今世人轻贱(之)故。(准抵得)先世罪
孽。即(尽)为消灭。(免受恶报。罪孽既消。真性亦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是皆持经之报也)。须菩提。(即以我證之)。我(思)念过去无量
阿耨祗劫(数。在)于然灯佛(之)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
由他诸佛。(我)悉皆供养承(接奉)事无空过者。(以此求福。恒情必以
为多。设)若复有人。于后(来)末(法之)世。能受持读诵此经。(其)
所得功德。于(以较)我所供养诸佛(之)功德。(我)百分(。尚)
(其)(分。直推到)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穷尽之数。亦)
不能及。(盖供佛止求福报而持经则圆明本性。永脱轮回。是岂有可较量者耶)。须菩提。
(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
得功德。(以前所论亦约略言之耳。)我若(详细)具说(此持经功德)者。或有人
闻(我所说。将惊怖其言。阿汉无极。反致其)心即(颠倒)狂乱。狐疑不信。(以故我尚
未具说耳)。须菩提。当知是经义(深远)。不可(以心)(意)(穷尽。则持经功
德。其)
果报亦不可(以心)(意)(穷尽也。盖经义为般若本性无相无住非有非无之
妙法。悟后境界。固有如是耳)。」

【释 梵云阿僧祗。此云无央数也。梵云那由他。此
云一万万也。】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此问重兴。较前深邃。辞句不移。意不相侔。因从前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6c 页
都是破除我执。纤尘不留。真如界内。绝无佛生之
假名。故无佛可成。无生可度。无法可建。无土可严。
前言降住。至此则降住之法亦不可有也。总之。究
竟来只是无我。菩萨通达无碍。觌体真如故耳。

(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曰)。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者。)云何应(是我性所安)住。云何
降伏其(幻妄之)心。佛告须菩提(曰。)善男子.善女人(能)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之)心。我应灭
(一切众生不善之心)。度一切众生(皆悟本性)。灭度一切众生巳(毕矣)。而
(我心中不起一念)。无有一众生实(是我)灭度者。(此)何以故。(能忘故也)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是妄想现前。
岂是真空本性)。即非菩萨。所以(如此)者何。须菩提。(真性本来具足)。实无
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耳。)须菩提。于意
(将)云何(哉。如法可得。宜如来先得之矣。试观)如来(昔)于然灯佛(处)所。(曾传)
(何)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乎。须菩提知之。答曰)。不也。
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之)义。佛于然灯佛所。(寔)无有法
(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良由本性止在自求故耳)。佛(印可其)
(。曰。)如是如是。须菩提。(果是)实无有法(令)如来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也。)须菩提。(设)若有法(而)如来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当以法相授)即不(当)与我(空)
授记(号。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为)释迦牟尼。(以此本性只在
自修自證。略借言语解说。总属扫除)。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以)(之)故。然灯佛(但)与我授记(。因)作是言(云)。汝
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此外别无付嘱也)。何以故。(所称)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7a 页
如来者。即(此一切)诸法(空得净尽。便是我真)(妙)(卓卓现前也。设)(世)
人有言如来(是明真性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菩提(乎。是真知)。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也。
佛说只是浑话。菩萨总是假名。)须菩提。(须识)如来所得(之)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其)于是(个)(万相尽空。即是)无实。(真如独露。种种现前。即是)
虚。(无寔无虚。真如来所得法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若有
分别。便著形相。有弃有取。都是错认)。须菩提。(我)所言一切法者。(以我真性无相
可著。)即(此一切法。原非寔有。若论真空。法尽消灭)。非一切法(者)。是(即法之本来面目也。)
故名(为)一切法(耳。)须菩提。譬如人身。(若据形相。不过寻丈。岂可言为)
长大(乎。)须菩提(深契佛旨。乃)(曰)。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
即(其真性)为(能遍满虚空。)非(是形色之)大身。是(故)名(为)大身(也。佛因言
曰。)须菩提。菩萨亦(同)如是(大身不著形相。)若(其)作是言。(谓)我
当灭度无量众生。(则是我相未除。真性隔碍。)即不名(为)菩萨(矣。夫)
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存我本性中。斯)名为菩萨。是故佛说。
(只此世间)一切法。(都是虚假。若论真性。浑然无别。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
寿者(耳。)须菩提。(设)若菩萨作是言(云。)我当(离却尘俗。别求)
严佛土(境界。便落幻相。未契真如。)是不名(为)菩萨(矣。此)何以故。如来
(所)说庄严佛土者。(只在本性净清)。即非(在形色上见)庄严。是名(为本
性)庄严(也。)须菩提。若菩萨(不著形相。遍现真如。四)通(八)达(。总是佛法。)
(有执定)我法(之心。以迷障虚空法性)者。如来(方)(此菩萨之)名真是
菩萨(耳。究竟末后一段一切尽空。方完本性也)。」

【释 梵云释迦。此云能仁。谓其包含一切。梵云牟
尼。此云寂默。谓其如如不动。一是作用。一是本体
也。】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7b 页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此根上不见众生可度。无土可净。通达无我。而来
见得真性妙明。与众生过现来一体同具。众生不
露本来心眼。遂至种种。菩萨只一如如。摄五为一。
以一束万。无所不见。无所不照。三际平等。万法归
一。绝不分别看待也。

(佛言曰)。须菩提。于(汝)(中果且)云何。如来(无法之法。圆照不穷。可)
(照见众生胎卵湿化起灭因缘之)肉眼不。(须菩提答曰。诚)如是(也)。世尊。如来
有肉眼(也。佛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照见天界。日月风云运行
因缘之)天眼不。(须菩提答曰。诚)如是(也。)世尊。如来有天眼(也。佛又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照见二乘慧性浅深。轮迥度脱之)慧眼不。
(须菩提答曰。诚)如是(也。)世尊。如来有慧眼(也。佛又曰。)须菩提。于意
云何。如来有(照见菩萨法身广大。充满三界之)法眼不。(须菩提答曰。诚)如是
(也。)世尊。如来有法眼(也。佛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
(照见佛身放光。普照了无障碍之)佛眼不。(须菩提答曰。诚)如是(也。)世尊。如来
有佛眼(也。佛又曰。)须菩提。(如来何以能普照如是乎。)(汝)(中将)云何(也。)
如恒河中所有沙。(固巳纤细无数。)佛说是沙不。(须菩提答曰。)如是。
世尊。如来说是沙(也。佛又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
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合)是诸恒河所有(之)
数。(以数)佛世界(亦复)如是。宁为多不(乎。须菩提答曰。果)甚多(也。有如)
世尊(之言也。)佛(因)告须菩提(曰。即)尔所(在)国土中。(犹恒河之一沙
耳。其)所有众生。(又复无数。各自有心。各成起灭。)若干种心。如来悉(能)知
(之。)何以故。(盖)如来说(。众生之)诸(种)心。(总从六尘影现)。皆为非(真寔
本)心。(若本心。则历无量劫圆明不变)。是(则)名为(本)心(耳。)所以(然)者何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7c 页
(哉。)须菩提。(汝试观众生巳)过去之心。(当时则有。一往便无。能常留不灭乎)。不可
得(也。再观众生)现在(之)心。(忽然著相。究成虚妄。能寔守不变乎。)不可得(也。又观众
生)未来(之)心。(时事未临。于何疑议。能豫设不失乎。)不可得(也。可见一切妄心。尽是幻
相。若能除却三心。便是佛心。又何菩萨通达无我法者。而不能灭度之耶)。」

【释 过去.现在.未来。所谓三际也。】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此分言佛身充满法界。无不流通度化。不住相布
施然也。修菩萨心者。亦复如是。前言福德皆以布
施与持经较量。此不言比量。但言布施者。以是因
缘从上无心生来。能施人.所施物.受施人三缘和
合而有。既知缘合。则全体是空。故无我也无住无
相。可与持经等。第八分中言福德即同此义。如来
知空生巳悟到此。而又重言之者。欲再发明无住
色福德不可量耳。

(佛言曰。)须菩提。(汝)于意云何。(设)若有人(布)满三千大千
世界七宝以(之)(为)布施。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可为)
多不。(须菩提答曰。)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佛因
曰。)须菩提。若(是等)福德(所)有(但)实(在。财施享用有尽。)如来不说
得福德多(也。如来所说福德多者。是说本性菩提。自度度人。各悟无相真空。)以福德
(原)(所著。)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耳)。」

【释 佛以大悲为因。众生为缘。】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此分与五分.十三分相呼应。总为众生每每以色
相求佛。故以是破之耳。十七分内如来以巳分上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8a 页
事示菩萨教其亦如是。至十八分言如来以五眼
观众生。通因彻果。皆是无相。十九分之福德因无
相。二十分之具足果无相。向后二十一分之于法
无说。二十二分之于法无得。一一皆如来事。至二
十三分。显是法平等。教菩萨以无相行善。正以明
佛果也。故二十四分。仍以福德结之。

(佛言曰。)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人欲见)佛。可以(三十二相)具足(之)
身色见(之)(耶。须菩提答曰)。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
身见(也。是)何以故。如来(所)说具足色身。(乃至三十二行中所呈露。)
非(从形色上见此)具足色身(也。而真相无相。巳在其中。)是名具足色身(耳。佛
又言曰。)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八万四千)具足诸相见
(耶。须菩提答曰。)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也。是)
以故。如来(所)说诸相具足。(乃智慧光明。神通广大)。即非(外貌上见此)
具足(也。而无相无法。巳具于是。)是名诸相具足(耳。则离却色相。反观自性。如来真面
目在此矣)。」

【释 诸相者。种种变现之相也。又不止于三十二
相而巳。如来离色离相。以净行则具足三十二。以
智慧则具足八万四千。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此
之具足。即非诸相之所谓具足也。然此之具足乃
其寔。而诸相具足乃其华耳。充其寔则华自副之。
是以有诸相具足之名。】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佛为觉悟众生。只得以言语化导。其寔都是借来
的比方。若认定言语就是真法。便像指人影子说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8b 页
是真形。反把真形瞥眼失之。要知所说法。正在那
非说处。方是佛之真性也。空生巳悟法身无说矣。
又恐此法甚深。未来众生不信。故如来破其众生
之见。令知本自如如也。

(佛言曰。)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谓)我当(为众生另)有所
说法。(是法障也。切)莫作是念(也。)何以故(哉。设)若人言。如来有
所说法。(反是违背真谛。)即为傍佛。(盖如来说法。本意原欲人明心见性。不欲人依文傍
义。如拘滞言下。是)不能解我所说(真谛之)故。(便为傍佛也。)须菩提。(当知
如来)说法者(。法在人心。本)无法可说。是名(真)说法(耳。)尔时(具智)
(。通)(源之)须菩提(。深契佛旨。因)白佛言(曰。)世尊。颇有众生。
于未来世。闻说是(无法之)法。(能)生信心(。当下明悟)(耶。)佛言
(曰。)须菩提。彼(众生总是业相变现。业尽即空)。非(寔有)众生(形相与佛异性。然而业相
现在。不得解脱。又)非不(是)众生(。是)何以故。须菩提。(此亦一)众生。
(彼亦一)众生。(虽有种种不同)者。如来说(咸)非(寔有)。众生(形相俱有佛性。隐于
其中。)是(以)名众生。(形相自假。本性自真。则安得闻佛所说。不生信心也)。」

【释 命者。寿之意。寿者。老之意。慧命者。言须菩提
既得慧眼。且年高矣。唐长庆二年。僧灵幽入冥所。
加此慧命以下六十字。】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此等前巳言之。前标般
若之法。此则以自巳分上事。示菩萨故不妨重言
也。

(无所说者。为真说。则亦无所得者。为真得矣。故)须菩提白佛言(曰。)世尊。(我)
(妄尽觉满)。得(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非以万法俱空。一灵独炤。正)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8c 页
无所得(乃为真得)耶。佛(深然之。因)(曰。)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直觉廓然空寂。无名无相。)乃至无有(纤毫)
法可得。(止为觉世故。)是(以)名(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使人
知所皈依耳。倘错认有法可得。便失之矣)。」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上言菩提无法可得。正以是法平等。故是佛劝化
众生。绝去尘想。净心行善。便證菩提也。既曰无法
可得。恐人落无。故曰平等。不妨修一切善法。既曰
修一切法。恐人执有。故又言一切善法。即非善法。
步步回顾无相法。不失无寔无虚之旨。而下分又
以福德结之。

(无法可得。是名无上菩提。而菩萨欲得无上菩提。当以何修耶。弟子因)(编)(佛言曰。)
菩提。是法(性原自)平等。(佛与众生同然。)无有高下。(若是空去根尘。真性显露。
无论佛与凡夫。总)是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盖此真性本来清
净。一切众生都)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相。)修一切善法。(则以
平等心合平等法。与如来同一。无法可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
须菩提。(要知)所谓善法者。(不过借以接引众迷耳。及到彼岸。善法俱空)。如来
说即非(胶滞此)善法。(方是真寔了义。)是名善法(也。要之得无所得。亦修无所修
故耳)。」

【释 一切善法。如布施.忍辱.持戒.精进之类是也。】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真性上福智。历劫无尽。无可比方。上言善法皆空。
恐人又以经文为空言。故又较量福德之殊胜。

(然修无可修。非为可以不修也。佛言曰)。须菩提。(设)若三千大千世界(之)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9a 页
中。所有(百亿)诸须弥山王。(积)如是(山)(之)七宝(以成)聚。有
人持用布施。(其福德亦巳无量。)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
至四句偈等(法语。自巳)受持读诵(。且)为他人(解)说。(利益无穷。包尽
虚空。)于前(所说布施)福德(。虽再有如是。)百分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即加至)
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不尽。直到)譬喻(极多之分数。亦)所不能及
(此一分也。自度度人之功德固如此)。」

【释 须弥山。东方玻璃峰红色。南方琉璃峰青色。
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以喻报身佛
有四相也。】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众生本来寂灭。原无所藉。于如来化无所化。即是
法平等之一證。十七分云。菩萨通达无我.法。真是
菩萨身上事。至此分起。复以如来本分之无我者
示之。

(然而寔无有度人之法也。佛言曰。)须菩提。于(此中之)(其)云何(耶。)汝等
勿谓如来作是念(云)。我当(用佛法施以)(一切)众生。须菩提。
(如来)莫作是念。(其)何以故(哉。盖般若真性。如来不增。众生不减。度其所自有。非益所
本无也)。实无有众生(。是)如来度者(耳。设)若(见)有众生(为)如
来(所)度者。(便生分别相矣。使)如来(见得我能度化。)即(为)有我。(又见人因我度。
即为有)人。(度他离尘。登我法界。即为有)众生。(度他出生死。不入轮回。即为有)寿者。(一念
不忘。我相毕具。如来岂有此耶。)
须菩提。(然)如来(所以)说有我者。(对人言之耳。若
论真性。人我何别。有我)即非有我(也。)而凡夫之人。(认错幻相。)以为有
我。须菩提。(此眼前未度之)凡夫者。如来(常)(。其元来真相空寂自在。)
(寔有)凡夫(相也。是则为凡夫巳耳。然则如来凡夫一也。又岂有能度之如来。所度之众生也哉)。」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9b 页

【释 前就说即非说上起议。次就得亦无得上起
议。此文就度亦无度上起议。次第秩然。】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前答巳明。非前
解后转不解也。求其意。须菩提以应身相好。从法
身流出。若见相好。即见法身。故答云如是。然佛又
恐众生但执相好。以观如来。故难以转轮圣王。后
又决明之。二我字。指人人自有之性。见如来见我
也。

(夫非我之我。充满法界。则亦可于此深思而得矣。故佛言曰。)须菩提。(汝)(此中之)意。
(果)云何(也。今欲见如来者。)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也。)须菩
(答)言。(曰如来即相非相。不必离相目见真相。)如是如是。(即)以三十二
相观如来。(无不可也。)(又恐凡夫之见。因须菩提言。遂执色相以求如来。故呼而)(曰)
须菩提。若(但)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则)转轮圣王(亦具
是相。)即是如来(矣。彼真正如来。将于何见之。)须菩提。(如佛觉人深意。因)白佛
言(曰。)世尊。如我解(会)佛所说(妙)义。(如来自有性中法相。岂区区色身可
尽耶。)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尔时。世尊(即将此法义)而
(为)偈言(曰)
(人)以色(身端好上)见我。以(说法)音声(上)求我。(不离闻见。误认法身)
人(所)行(。堕入)邪道(。永隔性真。)不能见如来(真面目矣。故曰。若见法相非法相。即
见如来)。」

【释 转轮圣王。是为四天王。正.五.九月。炤南阎浮
提。二.六.十月。炤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炤此郁单
越。四.八.十二月。炤东弗婆提。】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69c 页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寔际理地。固不受一尘。佛事门中。初不可舍一法。
虽无众生可度。而六道常援。虽不住相布施。而财
宝乐施。虽无法可说。而常转法轮。虽无道可修。而
常行精进。虽梦幻一切。而因果历然。只说有相即
空。原非指空为性也。因前教菩萨离一切相发心。
又教寔无有法发心。恐不解佛所说第一义谛无
寔无虚。又近闻前章。以色相声音为邪道。皆无法
可得。恐人认作顽空。故戒以不可断灭一切法也。

(法相固非法矣。然非顽空之谓也。佛又告之曰。)须菩提。汝(设)若作是念。(谓)
来不以具足(色)相(之)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将必
离舍形体。别生解识乎。)须菩提。(切)莫作是念。(而谓)如来不以具足
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须菩提。汝(设)若作
是念(。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度人)诸法。
(一切可)断灭(矣。法如断灭。则将何以为渡河之筏也。汝切)莫作是念(也。夫)何以
故。(凡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诸)法(相。正是从入之
借径。法虽不是性。然性不离法。)不(得)(法相都捐竟生)断灭(妄)(也。乃知色空双泯。亦
复两存。迨至存泯俱忘。而后为般若菩提耳)。」

【释 就佛果巳成。言曰得菩萨心。就须菩提修。因
言曰发菩提心。】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当知此分是悟无我之果。言菩萨法施度人。心本
无我。故虽有法施之福德。谁其受之。况有贪爱之
念乎。其福胜七宝布施。前说叠见。于三千大千世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70a 页
界至以恒河。恒加一等字。宝施又进于上。此所谓
菩萨布施也。

(不著色声相。不著断灭相。斯真通达无我法也。佛呼而告之曰。)须菩提。(设)若菩萨以
满恒河沙等世界(之)七宝。持(之以)用布施。(其多如此。)若复有
人。知一切法(都是平等。毫)无我(相。虽以法施普度。而不自有其功。能)得成(就)
(无生法)忍。(则)此菩萨(。功德)胜前菩萨(宝施)所得功德。何以
故。须菩提。以诸菩萨(。虽有法施。而心本无我。则积聚于虚空。永不消灭。以此)
受福德。故(胜前菩萨也。)须菩提(因)白佛言(曰。)世尊。云何菩
萨不受福德。(佛告之曰。)须菩提。(盖)菩萨(法施)。福德(祗为利益众生。)
(为求福而生)贪著(想。以)(之)(。所以)(菩萨)不受福德(也)。」

【释 大般若有安受忍.观察忍。修此二忍。便得无
生法忍。此处知字。是观察忍。成字便是安受忍也。
知一切法无我。得无生法忍。是诸佛心印。】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上言如来既不可以身相观。又不可以断灭说。不
落断又恐执常。故此言如来不断不常也。佛四威
仪应迹耳。不可以见如来。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即
如来所说诸法如义之义。又即所说不应以身相
见如来之义。知此二义。则知如来不以威仪应化
为身。而以德性寂静为身矣。

(然则无相本体。于何见之。佛又呼而告之曰。)须菩提。(设)若有人。言如来(法身。)
(其呈现而)来。若(其涅槃而)去。(以及)若坐若卧。(只在形迹动静上求。)是人不
(能)解(会)我所说(无相之)义。(其不解者。)何以故(哉。所谓)如来者。(充满
虚空。总是法身。随众生业缘浅深。各成所见。而如来本性不曾动移。)无所从来(之处。)亦无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70b 页
(从)(之处。如如自在。灵应无方。是)故名(为)如来(也)。」

【释 众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
去。诸佛本无去来。众生妄见去来耳。】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微尘世界。十三分中巳明言之。至此专为应化报
三分而释。其非一非异也。盖言微尘则非一。世界
则非异。微尘聚为世界。即异而不异。世界散为微
尘。则一而不一。总喻佛说应化身。由大悲所现。非
寔有应化身。为报身所分也。可见应化本无可析。
报身本无所合。则犹微尘非世界所析。世界非微
尘所合也。都非寔有。悉是假名。若认为寔。则是一
合相矣。故如来说合相非真云云。

(然则佛身真相从可知矣。佛言曰)。须菩提。(设)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
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于(汝)意。云何是微尘众(矣。)
宁为多不(乎。须菩提言曰。)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之)众。
实有(其相)者。(则是人身中。一切杂念不可消灭。言之何益。)佛即不说是微尘
(之)众。所以(说及)者何。佛(所)说微尘(之)(。乃众生业缘起灭)。即非
(寔有)微尘众。(人心清净。微尘不染矣。)(假)(为)微尘众(耳。)世尊。(又如)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幻相所成。)即非(寔有)。世界(劫数尽时。
世界亦坏矣。)是(假)名(为)世界(耳。唯是真性不变不移。夫)何以故。若(此)世
界实有者。即是(众尘和合为一世界。成)一合相(也。彼世界终坏。岂如真性。不分
圣凡。浑合成一。历劫自在乎。然真性浑沦。直如虚空。无相无名。)如来说(是)一合相(者。)
即非(真有)一合相。(亦)是(假)名一合相(也佛曰。)须菩提(。真性虚空。
无空拟议。此)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之虚空真性。)但凡夫之人。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70c 页
(听佛言语。不能證悟。浅则贪著色尘。深便贪著法相。遂)贪著其事(。而不能解脱耳。然则一合
之理相。可以言语求乎)。」

【释 一切无佛无生无断无常无去无来。总是理
相一合也。理者。乃真空实理。相者。乃世界幻妄诸
相也。一合者。理与相一而不二。合而不分。谓此真
空寔理。融通和合世界诸相也。】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真性本来空寂。故到證入菩提时侯。凡心中有知
有见。尽灭不生矣。如是二字。是无知之知。无见之
见。无信解之信解。紧顶三菩提心来。觉心本空。相
归乌有。是真住。真降伏真菩提也。方是第一波罗
蜜。

(夫理相一合。固无相也。佛又言曰)。须菩提。(设)(有)人。言佛(所)(真寔有)
我见人见众生见(及)寿者见。(种种情识如此。)须菩提。(汝)于意
(中)。云何是人(可能)解我所说(语)义不。(须菩提答曰。)不也。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者。又)何以故(也。)世尊(所)说我见
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原是外现假像。不是性中真谛。)即非(有)我见人
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不过假)(。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
者见(耳。佛言曰。)须菩提。(大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不但四相尽空。)于一切法(皆是无相。)应如是(證)。知如是(观)。见如是
(心)(会。绝)不生(一毫)法相。(方为得之耳。)须菩提。(凡是)所言法相
(。总是接引初学。令其渐进。若至了彻真性空寂法相。何著)如来说即非(寔有)法相。
(乃)是(假)名法相(耳。盖不知不见不信解。则生断灭相。不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则生滞
著相。即非法相。埽除名相之尽也。是名法相。显著寔相之尽也。非寔非虚。如此可悟般若真性矣)。」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71a 页

【释 法所现者曰相。心所取者曰见。】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言演说法义。总是应现化导之幻迹。了非真寔
也。前云贪著其事。皆是妄生知见。凡夫我执未除
耳。故破执离相。出一见字。因凡夫不能离有无。一
异二边见解。所以不达三身之理。如何得理事无
碍。进佛知解。迷倒于相见执之坚固。佛逐一以金
刚明智破之。如以无住破行施著相。以无得破菩
提执相。以无土破庄严妄相。以非具足破报身影
相。以非真破三身滞相。以非相破法身蔽相。以无
我破执法身非有我相。以非一非异故执如来三
身定相。重重逐破。俾情见俱空。逼归如如不动。一
言蔽之矣。

(佛言曰。)须菩提。(设)若有人。以(充)满无(尽)量阿僧祗世界
(之)七宝。持用布施(。福非不多也。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广大
度人之)菩萨心者。(信心奉)持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自巳)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乎。盖演说之时。我与众生都是幻相假合。)(可)(著)
于(形)相。(良以真)如(之性。无不)如(意应现。)不(逐相移)动(也。是)何以故(乎。凡
诸相中。)一切有(所作)为(之)法。(都假非真。)如梦(寐)幻(妄。水)泡(物)影。如
露(水。)亦如电(光。倏忽顿空。须)应作如是观(也。知有相皆空。本性自湛。方得如如
不动耳。)佛说是经巳(毕。)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经旨。)
皆大(生)欢喜。信(心)(教)。奉(持经说。而)(其修證。如所教住。人巳应皆得度矣)

(大要全经之旨。自空生问菩提心。当于何住妄心。于何降伏。佛告以四生九有。皆尔众妄心。所当灭度。无我人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71b 页
等四相。乃为大家正教。以此行施无住。等于虚空。以此见相非相。心即如来。以此笃信。不著非法。以此自悟。不
假言说取舍。曾知三世诸佛。依经流出。四果罗汉。于此印證。心能清净。即是庄严。而妙法大身。无有剩义。心能
无为。福德最胜。而信受解说。随处尊重。因而夙障清净。究竟无我之法空。过现未来三心之体湛浑通。法界色
相。离言说空。无法可说。无说可得。惟悟平等性施。妙智福果。凡圣尽融。无生可度。如来非可相见。无相法尚不
可执。岂涉顽空。故知法无断灭。妙湛圆通。布施不贪。去来非有。三身一身。理事合一。妄见既融。应化不二。真空
本性。如如不动巳耳。一切有相。当于何著耶。经中阿耨菩提般若四句偈。如来真藏。总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也)。」

【释 究明经义曰演播。释经义曰说。僧谓之比丘。
尼姑谓之比丘尼。居士谓之优婆塞。道姑谓之优
婆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解(毕)
* No. 490-A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经总三藏十二部五千卷。达磨
西来。传法二祖。以楞伽经四卷印心。五祖易以金刚
经传授。性相宗教分途。性宗辄直指单传。云门至于
骂佛。药山示人不得读经。此固为大根器说法。而耳
食之徒。遂真拟金刚经亦可高束。苏长公谓近岁妇
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呜呼。是病未瘳而废药。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71c 页
河未渡而舍筏也。不终于痼疾迷津乎。姑无论应无
所住一语。即可立證直超。而金刚因果录中。有望空
写经。遇雨不湿者。有持偈言虎。舐恶疮顿愈者。有持
经题七字。命尽立生兜率者。盖般若为诸佛母。深广
不可思议。当日灵山一会。得度弟子。虽出生死。而疑
根未拔。本智不现。及至般若会上。如来以金刚智而
决断之。直使圣凡情尽。生灭见忘。而本有智光。豁然
披露。以是义故。为正法眼藏。宝函所在。天人拥护。注
解历唐宋明。计八百馀家。独天亲列二十七疑。以显
教外之旨。憨山复有决疑一刻。丛林盛行。然初入者
尚苦旁注汗漫。义深语奥。独此直解。单行续于本经。
一览如指掌果因。窃念余以疏慵之质。推排人间世
到今五十馀年。髫岁泥首一经。屡遭按剑。翻然易辙。
猥列簪裾。弩力戎行。勉立寸功。以报
圣天子知遇。寅卯役祁门。与潢池对垒。披坚身冒。矢
石登山。涉江呼吸。生死默膺。庇覆履险而安。又以异
梦惊疑。潜心白业。戊午量移皖上。瞻礼三祖道场。为
丙申旧游。地得不寒五岳之盟。亦忆慰夙。因偶获是
编。如觏良师益友。勇猛持诵。兼捐赀以广布流通。又
窃思如来一片金刚妙心。与千二百五十诸大比丘
徒众。朝夕给孤独园。著衣持钵。多方淘汰。既尽妙密。
钳锤而就里一兔毛头。金刚藏光明尚费金篦磨刮。
矧此直解数行。乌能竟涅盘妙谛。但为发心欢喜地。
诸善男子。引手递入。从兹直解。以历穷诸解。从兹一
○法会因由分第一¶ 第 372a 页
经。以遍悉诸经。乃至大乘了义。无一句可说。无一法
可得。遥知十方诸佛。将各伸金色臂。展兜罗绵手。皆
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𦦨发。摩诸善男子顶。引
入三世诸佛甚深智慧海。弹指间转大法轮。则兹刻
亦未始非顾衣见珠。得鱼忘筌之一助也。因合十而
述于卷末云。

康熙岁在辛酉嘉平月奉佛弟子赵岳生视公甫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