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50b 页
No. 481
金刚般若经略谈
明 观衡 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八字乃一经之总题。金刚是
喻。即金刚宝最坚。万物不能坏。最利。能坏一切物。般
若是法。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此慧之体本寂。即实相
般若。此慧之用圆明。即观照般若。实相之体。生死等
法不能到故。喻之金刚最坚。一切物不能坏。观照之
用。能空生死等法故。喻之金刚最利。能坏一切物。此
金刚般若。在大部中。名能断分。则知今喻金刚。唯重
能利能空一切法也。

此经从须菩提启请巳去。至后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通是用观照般若之法。不取心
佛众生之相。又照心佛众生无性。又照心佛众生本
寂。成一清净菩提心。然现前心佛众生有实体用。如
何得知无性.本寂而不取耶。后以金刚观察深喻。喻
之心佛众生。皆是有为。如梦幻泡影。则心佛众生诸
法。不待排遣而自空矣。既是本空.本寂。欲何所取。是
知行般若时。只是一味不取。则世出世法一无所有
也。

又诸法不是因不取而后无。唯其本无。因妄取成
卷一 第 150c 页 X25-0150.png
有。但不取。自还本来面目。是则金刚之名。即梦幻等
喻。以梦幻等喻。喻空一切法。故称金刚喻。经中先法
后喻。题中先喻后法。首楞严经云。金刚王宝觉如幻
三摩提。如幻即金刚也。三摩提宝觉即般若也。

波罗
蜜此云彼岸到。即到彼岸。以梵语多倒故。盖般若乃
诸佛众生共有之佛性。众生不善用。用之见色为色
粘。用之闻声为声转。不能超声色之外。逐境流转。名
为此岸。诸佛善用此佛性。用之照色色空。用之照声
声寂。能超声色之外。达境唯心。名为彼岸。是此岸彼
岸。非有两地。同是一境。但超与不超。名为此岸彼岸。
是转名不转体也。

般若.妄见。亦只一佛性。因觉不觉。
故别其名。亦无实性也。

经之一字。即文句之假名。以
贯摄为义。是能诠言教。即文字般若也。依相言。则有
喻有法有体有用。差别名义。合之。故曰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依性言。唯一如如不动清净菩提心。了无能
所.法喻.体用之分也。

此金刚般若经一卷。虽文义重沓。总不出须菩提所
赞所请之义。所赞。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嘱所诸菩
萨。所请。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也。如来所答。先总答菩
提心。以酬所请之意。然后展转发明。使其信受清净。
即见所赞不虚也。

先总答菩提心。从佛告须菩提。诸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起。至须菩提。菩萨但
应如所教住止。是也。其中初答降伏其心。即发起大
卷一 第 151a 页 X25-0151.png
悲。能降伏我心。以大悲。能度一切众生。若无智运之。
即堕生死。故以智运之。虽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
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下。徵明其义。若菩萨有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是悲不离智也。


答云何应住。即发起大智。于一切法。应无所住。以无
所住。能远离一切相。若无悲运之。即堕涅槃。故以悲
运之。虽是不住于相而行布施。饶益众生。下徵明
义。谓何故既行布施。又不住于相。盖菩萨不住相布
施。其福德方是无漏。犹如虚空。广大不可思量故也。

后结答须菩提问。意谓汝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菩
萨发菩提心。但应如我所教而住。是真实菩萨。是真
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知菩提心无别自体。
唯悲智和合。故名菩提心。又大悲降伏我心。即不取
心相。大智不住一切法。即不取众生.佛之相。既不取
心.佛.众生三相。是三相无有差别。同一清净菩提心
也。

上既总答菩提心行相如此。下为发明以见如来
护念付嘱菩萨之善巧。因总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虽分示六尘之法。未指陈六尘之法所在何处。故下
为指明六尘在处。即佛与众生也。既六尘通该佛与
众生。不住六尘。即不住佛相.众生相。

不住。即不取也。
不取佛相。即不取乐相。不取出世间法相。不取众生
相。即不取苦相。不取世间法相。从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起。至后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
卷一 第 151b 页 X25-0151.png
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止。是也。其中先不住佛相。
佛有福慧二相。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
来不起。至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止。是不住佛福相。即不取福果
也。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起。至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
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
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止。是不住佛慧相。即
不取智果也。

上护念菩萨不取如来福慧二果。恐疑
谓发菩提心为求菩提道。今于佛福慧二相都不取。
即菩提道亦无。何用发菩提心耶。故下引四果及佛
菩萨皆以不取而后證果。因不取福慧二相。其福慧
乃能广大无漏。若取相即属有漏。非菩提心也。初引
声闻不取四果。次引如来不取菩提。后引菩萨不取
庄严。然后结成以一切圣贤都是不取而后證果。是
故菩萨发菩提心。亦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
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不应住如来福慧二
相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真清净心也。文从须
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起。至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止。是也。

上开示结成以不
取为菩提心既明矣。即付嘱信受。使传持佛慧命相
续不断。文从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
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起。至若是经
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止。是也。

此经是
卷一 第 151c 页 X25-0151.png
顿教。不历修證渐次。随分一字一句。义皆圆满。故即
请经名。文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起。至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
人说其福甚多止。是也。

上发明證成付嘱此菩提心。
了然明白。当机领解。陈自所解。如来复为印證。又从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起。至如
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
蜜止。是也。

巳上护念.付嘱。总是护念菩提心。不住如
来福慧二相。下护念菩提心。不住众生相。从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
蜜起。至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止。是护念。不
住众生相。又从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
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起。至当知是
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付嘱。此不住众
生相。清净菩提心。使传佛慧命也。

上发明菩提心不
取佛。不取众生。清净行相意义巳周。恐疑谓菩提心
要上求佛果。下利众生。乃成菩提心。何故教佛与众
生皆不可取。若不取佛与众生。则菩提心云何而生
耶。是教离相发菩提心。则无菩提心可发矣。故须菩
提重复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前问云何应住。云何
降伏其心。意谓发菩提心降伏何等心。故曰。云何降
伏其心。住于何法。故曰。云何应住。如来答意谓发菩
卷一 第 152a 页 X25-0152.png
提心应降伏我心。应住于无相。是清净菩提心。今问
云何应住。谓菩提心要借外缘而生。云何应于无相
而住。又菩提心要借内因而生。云何降伏我心。若无
内因外缘。则菩提心无因而生矣。是前后问辞似同。
问意回别。下如来所答。亦是辞同意别。经云。佛告须
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
生如是心。此句是总答。谓发菩提心。当要生如是清
净心。内降伏我心。外不住生佛名相。此重一当字。谓
当要生如是清净心。方名菩提心也。故云我应灭度
一切众生巳。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释明其义。
经云。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者。以实无有法一句。释明当如是生清净心。谓若
实有法。如来何故强要汝等不取。以实无有法。众生
妄见。内取心相。外取生佛之相。故成迷倒。汝若不取。
即正知见。故名菩提心。是以实无有法为正理。以不
取内心。内因正。不取生佛之相。外缘正。因缘既正。能
生正智。故名菩提心。是则一有所取。即背正理。所生
皆颠倒见。非菩提心。故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
降伏其心。

上答明其意。下引證。从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起。至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
菩萨止。是以如来实无有法得成菩提。菩萨实无有
法庄严佛土。證成菩萨应如是不住于相。应如是降
伏我心。是名真发菩提心也。

上以实无有法一句。总
卷一 第 152b 页 X25-0152.png
答明菩提心应住降伏之义。未详明实无有法是实
无何等法。故下广明实无有法之法字。从须菩提。于
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起。至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
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止。通是广明实无有法
之义。以心佛众生诸法既都实无所有。则了无一法
可取。即达清净实相。以显如来护念之善也。

其中初
明心无我。文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起。
至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
可得止。是也。

又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
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起。至后若有人。以此般若
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
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
能及止。是明佛无我也。其中初从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起。至得福德
多。是明佛福因性无我。又从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
以具足色身见不起。至是名诸相具足止。是明佛福
果性无我。总此二章。通是明佛福性无我。

又从须菩
提汝勿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起。至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止。是明佛智。所说法无我。又从须菩提白
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起。至如来说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止。是明佛智。
所證法无我。通此二章。是明佛智性无我。并前福性
无我。是护念菩提心。实无有佛可取也。

既护念不取
佛。福慧二严。其心清净。后付嘱生信受持。故云须菩
卷一 第 152c 页 X25-0152.png
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等。又从须
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起。至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止。是明众
生无我。

上历明心.佛.众生三法皆实无有。是正明实
无有法。

护念菩提心。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故得清
净。但未知有法发心有何过。若有法发心无过。即依
有法发心亦可。何故必竟要依实无有法发心耶。故
下以有相见佛为非。反成上实无有法发心为决定
义。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起。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止。是也。上来證明反
成。总明心.佛.众生三法实无所有。以破执实有我法
之常见。又恐执实无有法。不作福德。成断灭见。故下
又破拨无因果之断见。并上破常见。通是于心.佛.众
生三法上。远离断常二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此破断见之文。从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
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是念起。至是
故说不受福德止。是也。

前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
身相见如来不起。至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
思议通是破遍计性。遣人法二执。以不取心佛众生
等法。护念菩提心。清净离相。

从须菩提重请善男子
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
降伏其心起。至是故说不受福德。通是破因缘性。明
人法无我。以明心.佛.众生三法无性。是菩提理趣。以
理趣本无一法。成上菩提心行相应不住不取也。既
卷一 第 153a 页 X25-0153.png
实无心佛众生。了无一法可得。即真清净。事事法法。
同一如如不动。故示圆成性。以明人法一如。

从须菩
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解我所
说义不起。至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止。是显圆成性
如如之理。其中初以如来若来若去。明法性身如。次
以世界微尘无成坏相。明法性土如。身土一如。即如
如体。

从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起。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如是观止。是明圆成性正智之照。

其中初明现量智。
从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起。至于一切法。应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止。是也。如是知。
如是见。如是信解。即如来现量正知正见。是究竟菩
提心。

次明比量智。从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
祇世界起。至后应作如是观止。此用金刚观察十种
深喻。比心佛众生有为诸法。如梦幻泡影。了无实性。
以喻比观。故名比量。观察入理。故名正观。以正观之
比智。合上正智之现智。通是如如全体大用。

是前破
遍计性。远离人.法二执。成就正智之大用。又破因缘
性。通达人.法无我。显说如如之本体。是合如如正智。
为圆成性。分圆成性。为实相.观照二种般若。是圆成
性。远离遍计。成就正智。远离因缘。成就如如。即如如
正智。合为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此经大旨。
尽于此矣。是知此经始终只是一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如来善护念。善付嘱。只是成就得一发字。巳
卷一 第 153b 页 X25-0153.png
发者。护念发起清净心。未发者。付嘱发起信受。此就
多分言。巳发方堪付嘱。未发更要护念。总之要成就
一发字。是佛善巧也。

金刚般若经略谈(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