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471-A¶ 第 1a 页
* No. 471-A
金刚宗通缘起
盖闻佛智甚深。上哲莫窥其际。圣言至妙。庸流岂识
其端。空生唱无说而雨华。疑丝暗掷。无著升兜率而
面教。分部犹违。乃知般若无边。允唯金刚第一。研穷
匪易。信受诚希。幸偈衍于慈尊。绳墨具在。喜颂扬于
大士。敲唱同符。西乾功德施。洞烛空假之致。长水刊
定记。略标合并之规。均之羽翼天亲。剖二十七疑而
悉断。要于铺舒法体。破凡所有相以皆非。第破相之
旨愈微。而如幻之观渐密。巳入住地。犹云无住相应。
才起度生。普令无度为尚。救偏于虚无之界。决机于
杳霭之乡。良以执隐于俱生。金刚其对證之剂。位登
于等觉。此乘有到岸之功。唯佛能知。非凡所测。契此
深深之义。还他上上之根。
在昔黄梅。独谓是经能见
性。于时六祖。果于言下便知归。五叶既开。人握如来
之印。一灯相续。别称教外之传。悟不由师。语多合辙。
机锋迥露。陆离宝剑之光。照用齐彰。璀璨摩尼之色。
信乎后五百世。勿谓无人。若也持四句经。终当有入。
凤仪学惭专诣。识谢遍参。道味悦心。似有投于夙好。
禅关娱老。或不昧于往因。适兹斗诤之秋。横出和同
之见。谓宗即教。炽然说.无间说。尽属言诠。谓教即宗。
如来禅.祖师禅。总须坐郤。销归自巳。拈华与拈句何
471-A¶ 第 1b 页 X25-0001.png

钥。而说通亦入悟之门也。
障碍都融。真如顿显。若夫
鸠摩擅译。业示信于舌根。而冥主效灵。诏补遗于石
刻。众生一段。慧命偶增。乃至色见声求。尚遗四句之
偈。如露如电。尤阙三种之缘。偈论既有明徵。经文焉
可残略。僣录唐译。用备周观。重释偈言。附载篇末。顷
缘先君奄逝。日诵斯经。因于墓次参求。遂成此集。冀
微沾乎湛露。庶少润于枯骸。依金刚以藏形。敢企清
凉之窟。偶山名之相似。聊资般若之熏。法与地而俱
灵。幽与明而永赖。敬付剞劂。广为流通。傥取證于无
生。均衔恩于罔极。
南岳山长金简曾凤仪舜徵父题No. 47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译
西天功德施菩萨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梁傅大士颂
宋嘉禾长水法师子璿金刚刊定记
明菩萨戒弟子南岳山见曾凤仪宗通
471-A¶ 第 1c 页 X25-0001.png

【通曰。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如
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非寻常智慧
可伦也。且须菩提赞叹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唯菩萨位中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所以护念之使常住。所以付嘱之使度生。须
得妙慧降伏其心。乃能證于如来无上菩提。故佛
以金刚般若语之。缘资粮位。加行位。巳證三空。得
无生法忍。至通达位。初地菩萨。得分證真如。尚馀
俱生我执。至八地舍藏。尚馀俱生法执。此二种执。
各有微细所知愚。极微细所知愚。至等觉位方断。
所以断之者。唯有甚深金刚如幻三昧。足为对治
之法。初地所得。二地破之。二地所得。三地破之。地
地增进。至等觉位即无可破。所谓金刚道后异熟
空者。即此义也。
又金刚十种深喻。所云如幻如梦
等。与经末如露如电偈。因彼于报化法身。尚以幻
梦观之。非甚深智能作如是观乎。此须菩提所为
流涕。叹所未闻也。
刊定记云。金刚者。乃帝释之宝
杵。具极坚极利二义。何谓极坚。无物可能坏之。何
谓极利。以能碎坏诸物也。若有一物能坏。即非极
坚。一物不碎。即非极利。如银铁虽坚。遇火则融。刀
剑虽利。斫石则缺。非极坚利也。般若有实相.观照
二种。亦具坚利之义。坚则实相般若。以其虽经多
劫流迸六道。而觉性无坏。未尝生灭。未尝亏缺。故
云坚也。利则观照般若。谓此慧显时。照诸法空。烦
471-A¶ 第 2a 页 X25-0002.png

似彼金刚。故举金刚之坚。喻般若体。金刚之利。喻
般若用。法喻双彰。故曰金刚般若也。
梵语波罗蜜。
此云到彼岸。谓离众生生死此岸。度烦恼大河中
流。到诸佛涅槃彼岸。然达生死本空。烦恼本无。即
到彼岸。非真有彼此之异。特到彼岸不无顿渐耳。
顿则慧才发时。见五蕴空。一刹那间。便到彼岸。以
不历多时。乃名为顿。渐则虽能顿照法空。由有多
生习性。任运计执。未得念念相应。故须听闻正法。
思惟其义。策彼顿悟之慧。觉察妄情。损之又损。以
至于无。毕竟到于彼岸。但以经历多时。故名为渐。
迟速虽殊。一种得名到彼岸慧也。
梵语脩多罗。义
翻为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契理。则说事如事。说理
如理。契机。则令听者悟解。欢喜信受。经者。谓贯也
摄也。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佛灭度后二
千馀年。众生得闻正法。皆贯穿摄持之力也。
天竺
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天宫。请问弥勒
慈尊。弥勒为说八十行偈。以显经旨。无著又将此
偈转授其弟天亲。天亲依偈成论三卷。约断疑执。
以释此金刚正义也。解者舍此不究。悉是邪说。余
因取功德施菩萨所造论。参考于长水子璿刊定
记。间采诸老宿机缘语句合之。遂名之曰宗通云。
僧问智门。如何是般若体。门云。蚌含明月。僧云。如
何是般若用。门云。兔子怀胎。雪窦颂云。一片虚凝
471-A¶ 第 2b 页 X25-0002.png

禅家作战争。
法眼圆成实性颂云。理极忘情谓。如
何得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兼猿重。
山遥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学者须于
此等语句参透。方知般若亲切处。不至纷纷为无
益争辨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
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
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巳。还至本处。饭食
讫。收衣钵。洗足巳。敷座而坐。」
【通曰。此般若全部有六百卷。凡四处十六会说。一
王舍城鹫峰山七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
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
一会。计九会放光。见是光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是光即智慧光也。佛说此经甚深微妙。何
以不放光哉。佛显平等智故。即于平等放光而众
不察也。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是手上放光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是足下放光也。于其城中次第
乞巳。是眼中放光也。还至本处饭食讫。是口中放
光也。收衣钵洗足巳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也。又
此经为护念付嘱诸菩萨故。说于六度无相法门。
乞食所以教众生布施。著衣持钵以彰其戒。次第
行乞以彰其忍。足不染尘而又洗足以彰精进。还
至本处敷座而坐以彰禅定。说在祇园又入城乞
471-A¶ 第 2c 页 X25-0002.png

深般若之显现也。
有上根利智者。观察世尊放如
是光。即得金刚如幻三昧而登彼岸。又何假于开
示哉。
刊定记曰。序有二种。一證信序。二发起序。初
如是我闻。至五十人俱。證信序也。證信者。显说听
时处。一一分明。以證非谬。一时者。即如来说法大
众听受之时也。佛者。说法之主也。祇陀太子所施
之树。给孤独长者所买之园。此说法处之。与大比
丘等者。听法之众也。俱者。同此一时一处也。以如
是等语冠于诸经之首者。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
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
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
佛法皆如是。故阿难遵依佛敕以冠于首。證巳所
传无异说故。
尔时世尊至敷座而坐。是为入定。戒
资定。定能发慧。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也。食时者。
寅卯辰。诸天食时。巳未午。人法食时。申酉戌。鬼神
食时。亥子丑。畜生食时。今当人食时。则乞求不难。
若非时而乞。欲施即无。不施又愧。便成恼他。乞之
不得。亡餐又饥。便成恼自。著衣者。著二十五条大
衣也。持钵者。持昔成道时四天王所献绀琉璃钵
也。然须著衣持钵者。为离苦乐二边故。诸在家者。
好尚锦绮华洁衣服宝器。增长放逸。太著乐边。出
家外道等。苦行裸形。手捧饭食。致招诃丑。太著苦
边。佛处中行。故著衣持钵也。
舍卫国。此云闻物。谓
471-A¶ 第 3a 页 X25-0003.png

国周六十馀里。内城周二十里。故云处广。智度论
云。居家九亿。故曰人多。佛入舍卫大城次第乞者。
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无有选择。还
至本处者。化事巳终。还归祇园。饭食者。佛欲使行
施者得福满足也。有说食欲至口。有威德天在侧
隐形。接至他方施作佛事。斯则示现而食。非真食
也。收衣钵者。休息攀缘。心无劳虑。洗足者。清净身
业。不染尘累。此二皆为后世轨范。故尔示现。敷座
而坐者。自敷座具。结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
示将欲说法也。
如来每会说般若。皆自敷座具。为
般若出生诸佛。即是佛母。表敬般若。故自敷座。智
者颂曰。法身本非食。应化亦如然。为长人天福。慈
悲作福田。收衣息劳虑。洗足离尘缘。欲證三空理。
跏趺示入禅。
昔龙潭信禅师问天皇曰。某自到来。
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
要。信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
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
心要。信低头良久。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信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
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后栖止龙潭。李翱刺史
问。如何是真如般若。信曰。我无真如般若。李曰。幸
遇和尚。信曰。此犹是分外之言。
又僧问赵州。学人
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了。
471-A¶ 第 3b 页 X25-0003.png

教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参饱丛林客。且
道其间有悟无。由二则观之。可知如来自著衣持
钵至敷座而坐。巳说真如般若竟。何事于言。】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
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
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
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
然。世尊。愿乐欲闻。」
【通曰。须菩提本东方青龙陀佛。现声闻身。入释迦
会。多生解空。但證偏空。及闻宝明空海。始證空而
不空。是大阿罗汉。住于八地。居是不动地者。名住
地菩萨。向后九地十地。说法度生。不住于住矣。须
菩提于此设立问端。为诸菩萨破除疑执。诸菩萨
发无上菩提心。自初地以来。趣寂之意多。唯求进
于住地。既现法乐住巳。十方诸佛又咄之云。起起。
善男子。当度众生。回智向悲。转静向动。中间宁无
生心动念之处。若不降伏其心。祖有违于住矣。若
一向耽著于住。则有违于度生矣。于度生之中。降
伏其心。不失住意。虽动亦静也。故问应云何住。云
何降伏其心。
所云住者。非住于相。如凡夫所住。亦
471-A¶ 第 3c 页 X25-0003.png

于中道谛也。所云降伏其心者。非按伏六识。如凡
夫所修。亦非断灭七识。如二乘所修。乃八识心田
微细习气。以真如熏之。令转识成智。譬降贼众。为
我良民。故曰降伏也。此如阿难不历僧祇获法身。
希更审除微细惑。非须菩提莫能究竟。讵可轻谈
乎哉。
刊定记曰。时长老至付嘱诸菩萨。整像赞佛
也。德高曰长。年多曰老。须菩提。此云空生。又云善
现。从座起者。师资之道。尊卑分殊。欲有咨询。不可
坐问。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冥心。皆恭敬也。
亦
可配于三业。座起袒肩合掌等。身业也。恭敬。即意
业也。白佛言下。即口业也。
希有具四种义。一时希
有。二处希有。三德希有。四事希有。世尊者。十号之
一。能永蠲夷四魔畏故。如来者。三无数劫。福智圆
满。如是而来。亦云从真如起。来成正觉。而化众生。
护念有二。为摄受根熟者。令悟真实。成就自利行。
又令转化。无量众生。成就利他行。付嘱亦有二。哀
彼根未熟者。巳生佛法住。令之增长。未生胜法。付
之令生。将小菩萨。付大菩萨。嘱大菩萨。化小菩萨。
如父母遗嘱子孙也。
弥勒菩萨偈曰。巧护义应知。
加彼身同行。即加被菩萨自利利他之行也。不退
得未得。是名善付嘱。即巳得不退者令彼增长。未
得不退者令生胜心之谓也。
梵语菩萨。此云觉有
情。约境而论。所求是觉。所度是有情也。善男子以
471-A¶ 第 4a 页 X25-0004.png

上正遍正觉。谓以正智觉真谛如理而知。则非凡
夫之邪觉。以遍智觉俗谛如事而知。则非二乘之
偏觉。
准智度论。从因至果。有五种菩提。一发心菩
提。即十信是。二伏心菩提。即三贤是。三明心菩提。
即初地至七地是。四出到菩提。八九十地是。五无
上菩提。即如来地。今约能发心。即当第一。约所发。
即第五。能所合论。贯通初后也。
应云何住者。未发
心时。住六尘境。既发心巳。诚宜改辙。则当住何境
界。云何降伏其心者。未发心时。妄心起即逐妄。既
发心巳不可随之。则当何以降伏。故佛答意。昔住
六尘之境。今住四心。昔时著相。今不著相。如是真
实修行。发菩提心。岂忘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是赞
也。如汝所说是印也。护念付嘱。能令佛种不断。是
事必然。空生发言。言当其事。是故调御印赞之也。
汝今谛听敕听也。当为汝说许说也。谛谓审实之
义。意令审谛真实。用心听也。
善男子等。标也。应如
是等。劝也。标劝之意。意在欲说。即悬指向下正答
之文。以安住之中即有降伏。若不能降伏妄心。必
不能安住大乘也。当为汝如是如是委细而说。
唯
然二句。善现伫闻也。唯诺皆顺从之词。华严十地
品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
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蜂采百华以成
蜜。人集万行以證真。蜂成蜜巳。依蜜而活。人證真
471-A¶ 第 4b 页 X25-0004.png

障蔽魔王领
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不得。忽一
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觅汝起
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住。如
是而住。善哉善哉。若能如是而住。毋为障蔽魔王
所窥。斯真能降伏其心者矣。然则金刚齐菩萨云
者。殆善于金刚般若之义。而因以得名者耶。】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
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
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
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
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傅大士颂曰。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
住。次教如是修。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
生见。还同著相求。
通曰。此正答所问也。问中安住降伏并举。今唯标
降伏者何。盖无上菩提。本无相状。本离能所。发是
心者。欲其常住。得无退失。最难为力。缘微细无明。
隐隐生发。稍起一念。即离本位。不得名住矣。若勉
强防闲。不令生起。即落防闲。不得名住矣。若念念
相应。住著不舍。又落住著。不得名住矣。唯真如自
体。具足金刚慧。足以照破而降伏之。此经所重在
般若智用。故以降伏为纲宗。有此降伏之智。不但
471-A¶ 第 4c 页 X25-0004.png

之使无住。无住而住。是为真住。故单言降伏。则安
住自在其中。单言安住而阙降伏。则安住不成。所
以独标降伏也。
降伏之用大矣。心狭小则欲其广
大。心卑劣则欲其最上。心喜爱则欲其平常。心颠
倒则欲其正智。故发菩提心者。必具足此四种心。
方与菩提相应。方得名为觉有情也。
弥勒菩萨偈
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
德满。此乃显示菩萨果利益众生四种相应之深
心。诸菩萨当安住于是也。
何谓广大心。所有一切
众生之类。谓禀息风含情觉者。若卵生诸鸟等。胎
生诸人等。湿生诸虫等。化生诸天等。四生六道。各
多族类。此诸众生住于何处。若有色者。欲界及色
界天所依止处也。若无色者。无色界空无边处天
所依止处也。此复几种。若有想者。识无边处天起
空想者是也。若无想者。无所有处天离少想者是
也。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即有顶非非想天无粗想
有细想者是也。三界众生。此皆摄尽。如是一切。皆
我所度。其心何广大也。
何谓第一心。度众生非难。
度众生入于涅槃为难。度众生入涅槃非难。度众
生皆入无馀涅槃为难。涅槃有四种。一自性涅槃。
凡圣同有。二有馀依涅槃。即二乘出烦恼障有苦
依身故。三无馀依涅槃。即二乘灰身灭智。身出生
死苦无依故。四无住处涅槃。悲智相兼。不住菩萨
471-A¶ 第 5a 页 X25-0005.png

为有馀。后一为无馀。即佛境界。以此度脱众生。意
欲尽三界所有九类众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是
最上第一心也。
何谓常心。一切众生及与巳身。真
如平等无别异故。如是灭度无量众生。皆入无馀
涅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
灭相。不复更灭。若见众生有可度者。便是喜爱心。
爱有去来。即不能常。唯能摄爱。度与不度。其心不
二。故名为常也。
众生灭度无异自身。宁于自身起
于他想。设若见一众生是我所度。此何过耶。以迷
于第一义。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背觉合尘。
是名颠倒。颠倒见者。所谓凡夫。即不名菩萨。若證
真实第一义者。众生等想决定不生。如预流人不
起身见。既无自相。即无他相。自他平等。一切众生
皆不可得。
志公云。以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
皆同。即此谓也。
正智与尔炎不同。尔炎。此云所知
障。有所知障。即名颠倒。无所知障。即名正智。为正
智无分别心。而尔炎有分别心也。如上四相證悟
了觉。正是尔炎识所在。
见有涅槃可證。即是我相。
悟知所證之非。即是人相。了达證悟当离。即是众
生相。存有所了之觉。即是寿者相。此四相原与圆
觉经无二。所谓审除微细惑者。正指此也。
菩萨巳
发心又能度生者。方可谓之摩诃萨。是大菩萨有
一分生相无明。不舍众生。此中实无众生得灭度
471-A¶ 第 5b 页 X25-0005.png

者。即著于證悟了觉之相。即非正智。故当降伏。降
伏四相。即得自安住于无馀涅槃。亦能令众生安
住于无馀涅槃。
处于生死。不为生死所转。故曰无
上涅槃。处于烦恼。不为烦恼所转。故曰无上菩提。
此二转依。乃圆满果位住于佛地者也。故曰此乘
功德满。非般若智为之因。能有是乎。
史山人问圭
峰禅师曰。诸经皆说度脱众生。且众生即非众生。
何故更劳度脱。答云。众生若是实。度之则为劳。既
自云即非众生。何不例度而无度。又问。诸经说佛
常住。或即说入灭度。常即不灭。灭即非常。岂不相
违。答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何有出世入灭之实
乎。见出没者。在乎机缘。机缘应。则菩提树下而出
现。机缘尽。则娑罗林间而涅槃。其犹净水无心。无
像不现。像非我有。盖外质之去来。相非佛身。岂如
来之出没。此二问答。足剖析此篇甚深义矣。
庞居
士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
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士曰。某甲
虽是俗人。粗知信向。主曰。祇如居士意作么生。士
以偈答曰。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
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
受。总是假名陈。主闻偈。欣然仰叹。若居士者。其菩
萨再来哉。】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
471-A¶ 第 5c 页 X25-0005.png

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
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
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
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傅大士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
乏。果报不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
状貌。如空遍十方。
通曰。菩萨利益众生。须行六度万行。六度之中。般
若居其一。修般若是法身因。修馀五度是报化因。
如上降伏微细四相。但于理谛上降伏。此下修行
六度。教以事谛上降伏。修福不修慧。则法身不圆。
修慧不修福。则报化不圆。故般若常为五度之先
导。五度不得般若。即不名到彼岸。前云广大心.第
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四者具足。即名降伏。既能降
伏。即能离相。既能离相。即能行于不住施也。故修
行即下所显示六波罗蜜相应安住降伏是也。
何
谓相应。但行施.戒等。不能离相。或能离相。不行施.
戒等。皆非相应。直于行施戒等处离相。离相处行
施戒等。方得名为相应行也。故谓菩萨于佛法中
不应住于事相而行布施。
施有三种。义该六度。一
者资生施。二者无畏施。三者法施。资生施者。施以
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由持戒忍辱故无心害
471-A¶ 第 6a 页 X25-0006.png

进故。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由禅定故。如鉴止水善
知彼情。由智慧故。如理如事不颠倒而说法也。
弥
勒菩萨偈曰。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
三。名为修行住。一即资生。二即无畏。三即法也。
云
何不住于相。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不希求
意外诸境而行布施。一谓爱著现在自身故而不
行施。二为报他过去之恩故而行施。三为希望未
来富饶果报故而行施。此令一切皆遣。不论心境
空有。起心动念。即乖法体。直须施时其心平等。不
见施物。施者。受者。方成无住也。
弥勒菩萨偈曰。自
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巳不施。防求于异事。
为自身故。即有存巳不施之过。为报恩.果报故。即
有求于异事之过。
不住色等。但举六尘一科。若尽
举。自五阴.六根.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及三十
七助道品。至菩提涅槃等。凡八十一科。俱应无所
住。如是修行六波罗蜜。因得清净。故曰菩萨应如
是布施不住于相。谓菩萨于第一义中。施者.受者
及以施物。名义智境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
净。
或有难云。既于施等离其相状。如何当获福德
利益。为答此故。说生福甚多。彼菩萨不离世谛故
行于布施。不离第一义谛故不住于相。不住于相
即是降伏。布施清净即是安住。兼福修慧。慧不偏
枯。兼慧修福。福难比量。譬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
471-A¶ 第 6b 页 X25-0006.png

所及。而菩萨修因清净。无相可得。其感果报福德
难思亦犹乎是。福足慧足。名两足尊。是极果也。故
曰此乘功德满。于是结劝之曰。菩萨但应如所教
住。魏译云。但应如是行于布施。
据须菩提问处应
云何住。惟恐不得其住。而世尊教之行于布施不
住于相。令于不住用心。何相反也。盖不住而住。即
住真空。如鸟不住空。却能住空。若住于空。即不住
空也。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
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
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
相。即住般若波罗蜜。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
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故菩萨当如其
所教以无住为住可也。
昔洞山问僧甚处来。曰游
山来。山曰。还到顶么。曰到。山曰。顶上有人么。曰。无
人。山曰。恁么则不到顶也。曰。若不到顶。争知无人。
山曰。何不且住。曰。某甲不辞住。西天有人不肯。山
曰。我从来疑著这汉。天童举赵州云。有佛处不得
住。无佛处急走过。拈云。沈空滞迹。犯手伤锋。俱未
是衲僧去就。直须莫入人行市。莫坐他床榻。正不
立玄。偏不附物。方能把住放行有自由分。此二尊
宿。深明无住之旨。乃知曹洞无上真宗。二边不立。
中道不安。是般若真血脉路。
巳上正答竟。此下蹑迹断疑。
471-A¶ 第 6c 页 X25-0006.png

通曰。巳上问答。遣须菩提之微疑。显如来之正脉。
普度众生。摄归于如来藏海。修行无相。玄同于诸
佛法身。泯智障于佛地。等法界于虚空。涅槃住而
无住。诸法为而无为。福德威力一切成就。便合经
终入流通分。缘善现所问。以趋寂违度生。以度生
违趋寂。情生分别。两不圆融。世尊建大法幢。与之
决破。谓度而无度。何碍于寂。寂而无寂。何妨于度。
要令调伏布施等事。远离取相之心。无住而住。即
是常住。此中微妙。尤难晓了。念而无念。相而无相。
说而无说。證而无證。种种相违。能无疑乎。前疑既
息。后疑复生。疑心不息。即非降伏。若谓无疑。执著
安住。即是成心。成心不除。住非所住。故种种调伏。
凡以断微细之疑也。
此经但言其断。不言其起。其
起处至微。难以言显。唯世尊佛眼。一一照烛。不待
其问。而默为断之。此等金刚慧。岂凡情所可测耶。
弥勒菩萨偈曰。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
种疑。亦防生成心。此偈授之无著。无著转授之天
亲。无著于此经分为十八住。天亲于此经分为二
十七断疑。或一住中有两疑三疑。或一疑中有三
住四住。其论各不同何哉。无著以第一住配十住
发心等位。第二住配十行位中前六行位。第三住
配七行位。第四住配八行九行十行位。第五住至
第十四住配十回向位。第十五住配四加行位。第
十六住当世第一地。第十七住当初地。第十八住
471-A¶ 第 7a 页 X25-0007.png

为宗。岂合列位浅深。虽则情惑渐薄。位地转高。义
相稍同。略为配摄。未尝不可。然牵合他经。滞于名
相。而甚深义趣。反为所掩。此天亲所以特主断疑。
遵弥勒旨也。后来受持是经者宜共遵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