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音¶
释音¶ 第 664b 页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二
姚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野狐。尚听百丈法。」

【洪州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得法于马祖。
每上堂有一老人听法。随众散去。一日众退唯老
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乃野狐
耳。先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集众演法。有学
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曰。不落因果。
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破疑。解
释音¶ 第 664c 页 X24-0664.png
脱野狐身。师曰。汝试问来。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
因果也无。师拈转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方知不落因果。是拨无断见。不昧因果是随流得
妙。所以惺悟作礼曰。某巳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
师依亡僧殡送。师令维那白推告众云。食后送亡
僧。大众聚议一众咸安。涅槃堂亦无病人。何故如
是。师领大众至山后岩。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
法火葬埋矣。】

「螺蛳。犹护金刚经。」

【唐时。所有待制。船至汉江阻风。波涛汹涌满船惊
怖。急将平昔持诵金刚经一卷。抛弃江中。遂得风
恬浪静。待制曰。深忆此经。受持年远郁郁不乐。经
涉两月方到镇江。见船尾后百步。而有一袍。似裘
之状。出没无时。众人疑虑。待制令一渔人取来。乃
螺蛳辊成一团。剖而外湿内乾。待制用手分开视
之。即是所持之经毫发无损。待制惊喜拜而顶受
叹曰。汉水会于九江。至南徐有数千里。舟船往来
岂有数目。然未闻所持之经。自彼至此。螺蛳一见
而不舍。其为名耶。利耶。财耶色耶。将必脱轮回。免
死生者也。呜呼。万物之中。最灵者人也。有毕竟不
闻是经。有闻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为名利所系
而后信者不若螺蛳也。】

「十千游鱼。闻佛号。化为天子。」

【金光明经佛告菩提树神。昔流水长者。于天自在
释音¶ 第 665a 页 X24-0665.png
光王国内。治众生病苦巳。长者妻名水肩藏。有二
子。一名水满。二名水藏。长者与二子。到一大泽中
见枯涸无水。鱼将死至。生大悲心。时有树神示现
半身。语长者。言此鱼可怜汝可与水。长者曰。鱼有
几何。答言。此鱼十千。日曝水少将入死门。长者绕
池经行。鱼随视长者寻取树枝覆于池上用作阴
凉。四面觅水忽见一河。名曰水生。长者悲喜至大
王所。具拜告王说如上事。王令自选有力大象二
十头。于其城中复借皮囊。至河驮水速到池边泻
水而满。选一力大之象令子白于祖父家中所用
之食。悉巳运至池边。安置池内。长者依教所说。高
声称念。南无宝髻如来应供等十号。及唱十二因
缘。以此之故。十千游鱼闻法得食。化生忉利皆为
天子。各悟前因悉来酬谢。十千天子各持璎珞至
于长者之家以十千天妙璎珞置于头边。十千璎
珞安于足边。左胁右胁亦然。又雨四华。作天音乐。
早旦王问群臣昨夜何故有如此瑞。群臣对曰。说
如上因。诏令长者问如上缘。长者奏王。恐十千鱼
而得生天。待臣至池验鱼死活复来奏王。遂到池
边见鱼悉死。多有四华遍满池中。还白大王。是十
千游鱼。定生忉利天。王闻欢喜。长者欣然。佛告大
众。此长者。我身也。长子。即罗睺罗。次子即阿难。树
神。即今善女天也。十千游鱼。即今十千天子是也。】

「五百蝙蝠听法音总作圣贤。」
释音¶ 第 665b 页 X24-0665.png

【昔佛正法之时有五百蝙蝠穴于枯树。时有商人
附火树下。常有道人诵阿毗达磨论故走火烧其
树。五百蝙蝠贪听法音。被火焚毙次夕。见五百人
来礼拜曰。向蒙法力今脱恶报。皆生人中悉皆聪
慧。弃家学道俱登圣果。其后。迦尼色迦与胁尊者。
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毗婆论。其五百
贤圣。即五百蝙蝠。因识宿命遂。共作论。以酬法力
之恩也。】

「蟒。闻忏。以生天。」

【昔梁武帝。后郗氏国母。薨后数月。帝追悼之。昼则
匆匆不乐。宵乃耿耿不𥧌。闻外有声。视之乃一蟒
耳。睒睛呀口。以向于帝。帝大惊谓曰。朕宫严谨。尔
必崇也。蟒作人言曰。蟒则昔日郗氏。妾以生存嫉
妒六宫其性惨毒害人多矣。故罪谪蟒之身。无食
充口。无窟安身。苦不可胜。鳞甲小虫。唼啮肌肉。犹
似锥刀帝闻巳。呜呼感叹。忽尔潜去。帝次日大集
沙门。问其所由。宝志公曰。若非礼佛忏悔莫能救
济。遂采藏经集成十卷依法礼忏。乃闻宫中异香
许久。忽见云上有一天人。容仪美丽谓帝曰。吾蟒
后身。蒙帝法力。生忉利天也。再三致谢言讫而隐
不现也。】

「龙听法。而悟道。」

【龙者。乃龙女也。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
曰智积。白多宝佛言。当还本土释迦佛告智积曰。
释音¶ 第 665c 页 X24-0665.png
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
妙法。可还本土尔时文殊。与无量三乘之众。从海
涌出来诣灵山智积言。仁者于海宫中说何法要
文殊答曰。唯说妙法华经。智积言颇有众生修行
此经。速得佛否。文殊言。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
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
法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
菩提心。得不退转。慈念众生犹如一子。智积言。我
见释迦如来。于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
许。不是佛舍身命处。而求佛道。不信此女于须臾
顷而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奉上于佛佛。即
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佛言。我献宝珠。
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龙女言。以汝神力
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
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
莲华成等正觉。号曰。华仙如来也。】

「彼物尚能领悟。况人何不回心。」

【此是结前之义也。彼之异类一闻妙法。尚能领悟
得道。而况我等为人。其性最灵。何不回转心华向
道也。】

「或有埋头吃饭。而空过一生。」

【乃是科家。伸后人之病也。或有一等缁白。虽居释
教门中。不修如来戒定慧。只是徇俗而打閧。埋头
吃饭度日而巳。警策云。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
释音¶ 第 666a 页 X24-0666.png
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岂不哀哉也。】

「或有错路修行而不省这意。」

【此一节。广伸禅病也。虽在禅门学道。不得明师指
教。偶遇偏见之师。授与邪法。错路而修不省大道
也。所以永明云。或起殊胜知解。而好肉剜疮。或住
本性清净。而执药成病。或寻文探义。而饮客水。或
守静閒居。而坐法尘。或认昭昭灵灵。而为自已。或
认著识神。而为本来人长沙禅师颂。学道之人不
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
作本来人。此明真理之中。但起毫𨤲执著之见。即
是错路而修也。】

「岂识菩提觉性。个个圆成。争知般若善根。人人具足。」

【乃是结前。埋头吃饭。错路修行之义也。斯二种人。
岂识菩提。人人具足哉。岂识者。即争知也。菩提觉
性者。即般若善根也。个个圆成者。即人人具足也。
文之异。而义同矣。】

「莫问。大隐小隐。」

【若明此一段太事。大隐亦可。小隐亦可。若不明者。
大隐小隐。总是徒劳也。大隐者。居尘不染对境无
心。不欣圣位不重已灵。如是之人方可大隐也。若
是初心行人。须居小隐。所以白乐天云。大隐居朝
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大冷落朝市大嚣喧。不如作
小隐隐作留司官。】

「休别。在家出家。」
释音¶ 第 666b 页 X24-0666.png

【佛赞净名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仪。虽处
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虽有眷属常。
乐远离也。麻谷。南泉谒径山路逢一婆子。乃问。径
山路。向甚么处去。婆云。蓦直去。谷云前头水深过
得否。婆答。不湿脚。谷云。上岸稻好下岸稻怯。婆曰。
总被螃蟹吃了也。然此婆子。论作在家人说话。何
得能奉律仪。修梵行。善知过河不湿脚。螃蟹吃了
稻。虽有在家模样。不可作在家人论也。】

「不拘僧俗。而只要辨心。」

【心者。有四。其一肉团心。五脏中是也。其二赖耶心。
能分别是也。其三缘虑心。能缘外境是也。其四坚
实心。即本觉菩提心是也。此心圣凡本具。所以云。
只要辨心也。昔有一僧参米胡。路逢一婆子。僧问。
婆子有眷属否。婆曰有僧云。在甚么处。婆曰。山河
大地若草若木。皆是眷属僧云。莫作师姑否。婆曰。
汝见我是甚么人。僧云俗人。婆曰。汝不是僧。僧云。
汝莫混滥佛法好。婆曰。我不曾混滥佛法。僧云。汝
恁么说话岂不是混滥佛法。婆云。你是男子。我是
女人。岂曾混滥。似这婆子。如此说话虽是俗人。此
心巳辨了也。】

「本无男女。而何须著相。」

【此明般若真智外。幻境缘空也。若以识见分别。有
差别相。若以实智观之。诸法泄然岂分男女之异
哉。本无男女者。且如净名室中。有一天女散华。此
释音¶ 第 666c 页 X24-0666.png
女即法身大士现身也。华至诸菩萨身边。即皆堕
落。以菩萨惑习永断。所以堕落也。华至二乘身上。
便著不堕。以二乘人惑习未尽。所以便著也。女言。
结习尽者华不著身。未尽者。华乃著身也。女又曰。
我止此室十二年来。祇闻佛功德香。不闻二乘之
香。舍利弗言汝何不转女成男。天女曰。我从十二
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此明一切诸
法无有定相。譬如幻师。化作男女等相。幻无实体。
当何所转。即时天女以神通力。令舍利弗化为天
女身。女自化身为舍利弗。而问舍利弗言。汝何不
转女身成男子。舍利弗以女相答言。我今不知何
故变为女身耶。天女曰。汝今能转此身。一切女身
悉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
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
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令舍利弗身。还复
如故。天女。问舍利弗言。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
弗言。无在无不在。天女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
在无不在也可谓。本无男女也。以神力故。变自身
为舍利弗变男相作女身到这里。任是天眼龙睛。
觑他不著。所谓。千手大悲难摸𢱢。烁迦罗眼觑无
门。是以科家道。本无男女。而何须著相者也。】

「未明人妄分三教。了得底同悟一心。」

【此明三教所显者。皆是一个道理也。未明此道。妄
分有三。刘谧先生曰。尝观中国有三教者。自伏羲
释音¶ 第 667a 页 X24-0667.png
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也。自老子说道德经。而
道教始于此也。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
也。于是中国。而有三教之序也。未明人者各执已
见互相是非。了得底者。原无二也。大抵。儒以正设
教。道以尊设教。释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
一仁也。视人犹已。则同一公也。惩忿窒欲禁过防
非。则同一操修也。雷霆众聩日月群肓。则同一化
风也。由粗迹而论。则天下之理。不过善恶二途。而
三教之意。无非要人去恶迁善。所以为善者降祥。
为恶者受殃。古德云。天下无二道圣贤无两心。此
言同悟一心者。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心作天堂。
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兢起。心平则法界坦然。若
了诸法皆空。无非一心实相。故云。同悟一心也。】

「若能返照回光。皆得见性成佛。」

【乃结前之义也。在家出家。僧俗男女。俱无实体。若
能返照。不逐假相五蕴根尘然后回光。自悟本者
之性。故结云。皆得见性成佛也。】

「又况人身易失。佛法难逢。」

【此下之文。叹人身容易失。美大法难逢也。易失者
身如朝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难
逢者。罕遇也。大法难逢龟值木。胜缘罕遇芥投针。
譬如优昙华。实为希有也。华严经云。宁地狱中多
劫受苦常要见佛闻法不愿离三途。而生无佛法
处矣。】
释音¶ 第 667b 页 X24-0667.png

「欲超六道之周流唯有一乘之径捷。」

【此勉行人。欲超六道须仗一乘也。六道者。即天。人。
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也。欲要超越六道。免逐周
流者。唯有一乘。是为捷径之法门也。一乘者。显般
若真空也。所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即中道一乘。乃为径捷哉。】

「须求正见。莫信邪师。」

【乃科家指示后人。欲究一乘。须得明师指教。方才
无咎也。正见者。直显中道。不落二边也。邪师者。不
体正道。妄传邪法也。圆悟禅师示众云。嗟见末
法之流。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之道。妄
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以至妄引。
从上年高宗师。如安国师。赵州之类。皆行此气得
道。及誇初祖只履西归。普化空棺而去。皆谓此术
有验遂至浑身解脱。谓之形神俱妙而去。愚人厚
爱此者。怕腊月三十日慞惶。兢传归真之法。除夜
望影。唤主人翁。以卜日月。听楼头鼓验玉池水。觇
眼光。以为脱生死法。此真诳諕闾阎。捏伪造窠。贻
高人𠷣鄙复有一种邪见之徒。假托初祖达磨。行
此胎息说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
互指授密传行持。以图长年。及全身脱去。或希三
五百寿。殊不知真妄想爱见也。本是善因。返招恶
果。不觉堕在荒草。而豪杰俊颖之士。高谈大辩之
人。往往而信之。是为邪师也。古德云。归空邪妄诳
释音¶ 第 667c 页 X24-0667.png
愚痴。运气施功透顶皮。捏目生华称佛现。糊窗传
法怕人知。通风定与三千棒。泄漏亲遭八百锤莫
学这般男女辈。生逢王难死阿鼻。】

「悟了方是入头。行得始能脱俗。」

【既是正见修行。直须以悟为期。彻法源底。了悟真
智。方是入头处也。脱俗者。既悟此理。须要称理而
修。如说而行。始能脱得俗谛。之生死也。永嘉云争
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步步踏著实地。头头顶挂虚空。」

【此明行人。既悟此理。了死脱生。不离日用寻常。故
行时。脚踏实地。头上顶挂虚空。不离吃饭穿衣。总
是西来妙意。可谓。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
分别现文殊之心。动止运普贤之行也。】

「用时。则万境全彰。放下。则一尘不立。」

【修行之人。到此田地。能应众缘。不随诸有。万境全
彰。一贯之理。可谓。法法不隐藏。古今常显露。山河
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也。一尘不立者。若是收来一
念元空。诸缘不昧。古德云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
行门中。不舍一法。】

「超生死不相关之地。了鬼神觑不破之机。」

【此明行人。修行之验也。果能于诸法中。得大自在。
便能超越生死。鬼神难拘。古人道。若论此事。离心
意识参。出圣凡路头学。千圣难测量五眼窥不见。
故云。生死不相关。鬼神觑不破也。】
释音¶ 第 668a 页 X24-0668.png

「是凡是圣。而同个路头。或冤或亲。而共一鼻孔。」

【此明向上一事。凡圣同途。冤亲一体。故云一个路
头。一个鼻孔也。傅大士曰。众生与南无殊。大智不
异于愚。何须身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
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
如。究竟万缘空寂。推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
倏然自入无馀。】

「如斯实悟。尚滞半途。」

【如斯者。乃指法之辞也。斯者。此也。指前来如此真
实领悟。犹是第二头说话也。唤作途路之谈。未得
到家。故云。半途也。】

「休沉向上三玄要了末后一著。」

【休沉者。乃科家。与后人拈情。休认前来悟处。皆是
三玄边事。不可执著也。三玄者。体中玄。句中玄。玄
中玄。此三玄因机而说。未是声前之道。故云。休沉
向上三玄也。末后一著者。言当人动静一著子。超
出语言玄妙。似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以目前见理
分明。谓之末后一著。又如达磨安心。神光觅心。了
不可得。亦谓末后一著。此是明佛明祖。末后一著
也。若论行人末后之。事平生所作行业。要在临终
舍命之际一念于理相当。洞明真性。安然脱去者。
此是行人末后一著。故云。休沉向上三玄。要了末
后一著也。】

「且道。即今唤那个做末后一著。」
释音¶ 第 668b 页 X24-0668.png

【此是审察之辞。急要行人著意参详。向下露矣。】

「 青山低处见天阔
 红藕开时闻水香」


【此二句。明宗发扬末后一著也。若是行人。向见天
阔处。闻水香时。见闻不昧此理。岂不是末后一著。
所谓三平禅师。颂云。见闻知觉本非因。当体虚玄
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此是
末后句之榜样者哉。】

「 弃却瓢囊击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
 始觉从前错用心」


【此四句。元是洞宾。见黄龙。悟道之偈。科家取来。与
行人拈情解疑。言洞宾巳得神仙。而参黄龙发明
真性。始知仙道。未出三界。纵活千岁。不免沉沦。所
以。弃却瓢囊。汞金不恋。自知从前所学仙法。错用
而矣。此述神仙与天齐寿。点铁成金。尚问道而归
禅。何况寻常生死凡夫。岂可错过者也。】

「 始知生死是无常
 莫道先从老者亡
 大限到来无定准
 后生年少也堤防」


【此是举前之义者。既明自性真心。方知生死无常
也。前二句。警策行人。后二句。行容上义。生死无常
者。始自生之少壮。老必形容迁改。病疾摧残。死即
气绝神往。故云无常。莫道先从老者亡矣。不可定
谓老者先亡。少者后亡。若是大限到来。就是后生
难逃死苦。故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
人。】
释音¶ 第 668c 页 X24-0668.png

「 富贵贫穷各有由
 宿缘分定莫刚求
 不曾下得春时种
 空守荒田望有秋」


【此四句偈。是如如居士。劝在家人。种福田颂前二
句是法。后二句是喻。各有由者富贵贫穷。各有分
定。大藏经通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
后世果。今生修者是。取以目前观之。人生贫富贵
贱。寿夭荣枯。种种不同。无非宿业所践如前生布
施。恩惠于人。今生富贵前生悭贪。障人布施。今生
贪穷前生杀生害命。今生寿夭前生不杀。今生寿
长。古德云。富贵贫穷各有缘。身遭危厄总由天。功
勋运退翻为罪。善行时衰返作愆。禄少非千愚共
鲁。家豪不在智和贤。古来贵贱皆由命。万事无过
听自然。不曾下种者。犹如春无所种。秋无所收。前
世不曾种福。今生岂能得福。故云。空守荒田望
秋。此言人生在世。须要广种福田。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故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
果报亦如此。】

「修哩修哩。摩诃修哩」

【此科净口业真言。向下十句之文。是科家所立提
纲。于每科经文之前。安立南嘉孩之辞。提举经义。
而不乱也。】

「普供养。我牟尼。」

【此科普供养真言。普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然后
供养我牟尼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矣。】
释音¶ 第 669a 页 X24-0669.png

「将欲诵经。先安土地。」

【此科。安土地真言。凡欲读诵此经。必先安慰土地
以求加护也。】

「金刚菩萨永护坛仪。」

【此科。八金刚。四菩萨也坛仪者。即坛场轨仪也。准
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仪轨经说。今以金刚为外
护。菩萨为内护。如此则外魔不能侵。内魔不能起。
以斯内外俱净可谓修习诵持也。】

「云何梵毕。发愿谨受持。」

【此科。发愿文。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
愿。持此金刚经然后作云何梵。请佛说法矣。】

「 一相元无垢
 体性离尘缘
 专心持四句
 且要诵真言」


【此四句。乃科家。复于每段经文之前安此四句。以
为要旨。如衣有领。而衣则顺故曰。要旨也。前二句。
颂理。有何修而不修。持与不持也。所谓一相者。无
相之相。名为一相。直指法身真理。元无烦恼垢染。
故云。体性离尘缘也。后二句者。既是受持此经。须
当先念真言。斯真言者。是诸佛而密用之心印。持
之则功德难量。诵之则现生获益。故须诵念也。】

「金刚经启请。

若有人受持金刚经者。先须至心念净
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
常当拥护。」

【此明行人。凡欲诵经。祈求加护者哉。】
释音¶ 第 669b 页 X24-0669.png

「净口业真言。

修哩修哩。摩诃修哩。修修哩。萨婆诃」

【诵此真言者。一切口业悉皆清净。不诵真言以恒
河水漱。亦不净也。】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哆。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
萨婆诃」

【此言土地者。即坚牢地神也。凡有三宝建立道场。
诵经坐禅讲解之处。此坚牢地神。禀报上天。常来
拥护。故乃诵此真言也。】

「普供养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

【此明行人。念真言时。运心作观想。此所供之物。用
净法界嚂字真言。及以吉祥手印。加持二十一遍。
以为清净法食。自然周遍法界。手印者。以右手大
拇指。与无名指相捻。馀三指皆舍散。次念变食真
言。娜谟萨缚怛他㜸多。缚卢枳帝。唵。三婆啰。三婆
啰。吽。行人念此真言。或三遍七遍或二十一遍。由
此真言之力。其所供物。自然变成种种诸天馀肴。
膳。皆有五种色香上味。一一如须弥山。后念此普
供养真言。承斯真言之力。自然普供十方法界。故
云。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
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感皆饱满。】

「请八金刚。


* 奉请青除灾金刚
* 奉请辟毒金刚
* 奉请黄随求金刚
* 奉请白净水金刚
* 奉请赤声火金刚
* 奉请定除灾金刚
释音¶ 第 669c 页 X24-0669.png
* 奉请紫贤金刚
* 奉请大神金刚」

【青除灾金刚者。即青色金刚。能消灾厄也。辟毒金
刚者能降伏一切恶毒鬼神。及恶龙兽。损害一切
有情也。黄随求金刚者。即黄色金刚。能令一切所
求皆得遂意。为求迁官延寿。福德聪明。钱财妻子。
伏藏宝珠。仙药神通等也。白净水金刚者。即白色
金刚。能清浊水。为除恶业重罪烦恼等。种种灾难
官事口舌。鬼魅所著恶星淩逼等也。赤声火金刚
者。即红色金刚。为求贤圣加护。天龙欢喜。说法辩
才。言音清雅也。定除灾金刚者。即碧色金刚。能除
诸毒灾障。即彼出世间法。欲速满足福德智慧也。
紫贤金刚者为求圣贤位。皆得遂意也。大神金刚
者。为求广大神通。亦得遂意者哉。】

「请四菩萨。


* 奉请金刚眷菩萨
* 奉请金刚索菩萨
* 奉请金刚爱菩萨
* 奉请金刚语菩萨」

【金刚眷者。此菩萨。有广大眷属也。金刚索者此菩
萨。手持罥索。能缚魔魅也。金刚爱者。此菩萨。能慈
爱有情。无不度脱也。金刚语者。此菩萨。能以软语。
劝化众生也。】

「发愿文。」

【发愿者。教中有行愿二途。如云。有行无愿。行必茫
然。有愿无行。愿为虚设。须假行愿相称。方得无咎。
故乃发愿也。】
释音¶ 第 670a 页 X24-0670.png

「稽首三界尊。归命十方佛。我今发弘愿。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此节之文。未及诵经先须发愿。所谓三界尊十方
佛者。先礼释迦一佛。次礼十方诸佛也。发愿持经
者。先发四弘誓愿。后乃受持此经也。上报四恩。下
济三途者。此明发愿所以。将此归佛诵经功德。用
报四重之恩。普济三途之苦也。见闻发心者。以今
发愿持经。是自利之义也。见闻发心。是利他之义
也。尽此报身。同生极乐者。斯即总伸回向。凡有诵
持见闻读诵。从此世界报身命尽。神识定生极乐
国也。】

「云何梵。」

【梵者梵语唐言净也。即梵天离欲空居清净之义
也。世界始成之际。劫初之时。光音天人。来生人间。
所出音声还是梵音。宛转曲折之音。古时都讲维
那。于此八句。请法师讲说也。】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长寿不坏者。即第一请问也。此文出大般若经长
寿品。佛告迦叶言。欲得长寿者。应当护念一切众
生。同一子想。生大慈悲喜舍。授不杀戒。以是因缘。
则得寿命无量也。金刚不坏身。文出金刚品。佛言
如来身者。是常住金刚不坏身也。复以何因缘。得
释音¶ 第 670b 页 X24-0670.png
大坚固力者。即第二请问也。佛言我于往昔以护
法因缘。今得成就。金刚坚固。不坏之身也。云何于
此经。究竟到彼岸者。即第三请问也。文出名字功
德品。佛言。若有人闻大般涅槃经典。依教修习。能
断烦恼。及诸魔魅。不堕恶趣。故到彼岸也。愿佛开
微密。广为众生说者。即第四请问也。文出四相品。
开微密者。即口密。谓请佛。广为众生说法矣。】

开经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二句。赞美妙法。难遇难遭也。无上者。出世之因。
独为最上。更无过此者也。甚深者。不同世间之法。
泛常浮浅易遇易知。此出世之法。深奥而难遇难
解。微妙而难测难思。可谓。万劫难逢龟值木。千生
罕遇芥投针。后二句。庆幸发愿。我今得遇斯经。如
贫得宝。似渴逢浆。愿解者。即希募仰望之义。愿要
晓解。如来真实之理也。】

「恭闻法身无相。非相可观。至理绝言。非言所及。」

【此下之文。是科家所立。以长行为略释也。法身无
相者。即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故云。无相。虽言无相。
不同断灭之无。一向全无也。此即无相之相。名为
实相。故云。非相可观。如云。三光犹未照。五眼尚难
窥。至理绝言者至者是拣别之义。不同对事之理
而有名相言说。名是言之路。相是心之路。法身至
释音¶ 第 670c 页 X24-0670.png
理。既无名相。故乃绝言也。如云。言语道断。心行处
灭。是矣。】

「盖以。因兴四愿。果满三身。酬愿现身。彰言化物。」

【前节明理中绝言忘相。此节明事上。四愿三身。科
家意谓盖以我释迦佛。于因地中。兴起四愿。即四
弘誓愿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成佛果。乃感三
身也。三身者。即法报化是也。佛初成道乃现三身。
一毗卢遮那。即清净法身也。二卢舍那。即圆满报
身也。三释迦牟尼。即千百亿化身也又化身所被
之机。优劣不同。故能被之化身。复有三者。一大化
身现千丈。被大乘四加行等菩萨也。二小化身现
丈六。被三资粮位菩萨与二乘。凡夫也。三随类化
身。即三根普被。六趣皆沾。如为拘尸罗长者。现三
尺身是也。酬愿现身者酬昔因中之愿。故现三身。
须假彰显言教。化生利物。物虽性分本有。必假明
师指示。故曰。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
说。虽慧莫能了也。】

「我释迦圣主。利物情深。悯娑婆流浪之乡。赞严土常
乐之界。」

【前文。总显诸佛出世。皆因四愿而现三身也。此独
言释迦。居此秽土。以利物情深。故处娑婆梵语娑
婆唐言堪忍。此五浊恶世。有种种苦。一切众生。甘
心忍受。不生厌离。故云堪忍。如水之东流。波浪之
相接。去而不返。灭而复生。佛悯此苦。谆谆劝导也。
释音¶ 第 671a 页 X24-0671.png
赞严土者。如大弥陀经。而释迦如来。广说殊妙奇
特之事。又说四十八种清净大愿。十方恒河沙数
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又小弥陀经
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汝等当信是称
赞。不可思议功德也。严者。庄严也。其土之中。宅宇
宫殿。楼阁池流。华树。等。悉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
而合成之。此是一种庄严。其馀庄严。亦有无量。常
乐者。无央数劫常受快乐。故云。赞严土常乐之界
也。】

「国名极乐。佛号弥陀。四十八愿弘深。百万行门广大。」

【小弥陀经云。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
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
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
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四十八愿
者。愿有通别二愿。前来四愿。诸佛共发。为通愿也。
此则别愿。如药师佛十二上愿。亦别愿也。今四十
八愿者。无量寿经云。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名
曰锭光。乃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其佛广为
法藏比丘。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之事。而法藏
比丘闻巳。皆悉睹见。遂取诸刹中。无量无边庄严
中。最上微妙清净殊特庄严。总为四十八种。而成
四十八种大愿。此愿则总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
也。百万行门广大者。尔时法藏比丘发是愿巳。是
故入三摩地。经历阿僧祇劫。行菩萨行。故云。广大
释音¶ 第 671b 页 X24-0671.png
者矣。】

「双明真化。应接高低。地前地上皆生。是圣是凡俱往。」

【双明者明真应身。化应身。即胜应劣应也。应接者。
有能应所应。能接所接。高低普应也。地前地上皆
生者。佛告弥勒云。此界有七百二十亿。不退转地
菩萨。往生彼刹。次如弥勒者。皆当作佛。及修习少
功德者。不可胜计。皆当往生也。圣凡俱往者。意云。
不但地前地上菩萨往生。乃至四圣六凡。俱同往
生彼刹也。】

「弥陀缘愿。于是彰焉。净土真诠。由斯显矣。」

【弥陀缘愿者。缘即因缘。是弥陀于世自在王佛所。
初闻法出家等因缘也。愿者。即四十八种大愿也。
于是者。即指法之辞。指经中所说。彰然而明。显然
而著矣。所谓真诠者。即实有之说。故曰真诠者矣。】

「经来自久。久缺宣传。奉报佛恩。当明经旨。」

【乃是科家。指金刚经。自汉唐而来。故曰自久。虽有
注释偈颂者。未有结归指示安养。故云。久缺宣传
也。奉报佛恩者。此是科主致斯科文。略显净土法
门者。只是用报释迦如来。开导之恩也。当明经旨
者。以行人。虽达此法门之高胜。必须当要发明经
中旨趣。此是自问。下文自答者也。】

「 透关妙达如来境
 及第高登本分乡」


【此二句。乃是结类前义之辞也。科家意云。佛祖言
教。只明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行人不明自巳灵光。
释音¶ 第 671c 页 X24-0671.png
透过语言文字。故云关也。若得根尘顿脱。灵光独
耀。西方东土。净秽何殊。室地荆棘。本来不异。此谓
妙达如来境也。及第者。如禹门三级浪。鱼跳过者。
成龙而去。谓之及第。以此比类将来。须要行人。妙
达佛心。单明自性也。本分者。自性分中。本有之极
乐。故云。本分乡也。】

「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去灵山塔下修」


【此四句。是科家。当面拈出本有之灵山。本有之佛
性。要人莫向外求。远指佛在灵山。近指佛及灵山
总在汝心。是谓心佛不二也。人人有者。乃科家。广
为开示。不但一人独有此佛此山。乃至四生六道。
人人皆具也。好去灵山塔下修者。要人努力勤修。
向五蕴身中。识取无位真人也。下文而显。勤修之
验矣。】

「 外道天魔皆拱手
 梵王帝释为呈祥
 愿今合会诸男女
 同證金刚大道场」


【此四句。明行人识得自心是佛。于二六时中。行住
坐卧。心心念念。对境无情。好也是佛。恶也是佛。若
能如是。感得外道天魔。拱手归降。梵王帝释。呈祥
献瑞。所谓。天龙恭敬。神鬼钦崇。愿今合会者。行人
既有如斯利益。普令合会男女众等。同證心佛不
二法门。金刚般若大智。故云。同證金刚大道场也。】

「 早起忙忙直到昏
 不愁生死只愁贫
释音¶ 第 672a 页 X24-0672.png
 饶君使尽千条计
 直至无常不称心」


【此四句。明一切众生。贪染无厌。法句经云。舍卫国
中。有一婆罗门。自造前雅后堂。凉台温室。老年八
十。犹自经营。佛观老人不久命终。佛生怜悯。令其
闻法。存没皆益。遂往其家慰问老翁。得无劳倦。复
问此何房室。老翁答曰。前雅待客。又问。此何所安。
答曰。后堂自处。东西厢房。男女大小。财物仆使居
之。夏上凉台。冬潜温室。唯此距阳此含未了。佛言。
久闻宿德。思迟谈讲。吾有要偈。存亡利益。特来劝
勉。答曰。欲得暇隙。后日再来。共相论之。再三止佛。
佛即回去未远。老翁自授屋椽。椽落翁头而死。一
家啼哭。佛言。愚之甚也。死在目前。尚不回心。何由
出离生死。故云。直至无常不称心也。科主。引经之
义。比类一切群生。从早旦至昏夜。不念生死。只愁
贫穷。使心用计。直至无常。不称其心矣。】

「般若大教六百馀卷。佛如来金口宣。」

【此一节。乃提纲之文义。发明八部般若。共六百有
二卷。总二十万偈颂。唯一般若大智。演说八十一
科。独显真空之理也。佛金口宣者。其馀六百卷。多
有佛敕声闻人。转教菩萨所说。此一卷金刚经。是
佛亲口自说。故云。佛如来金口宣哉。】

「六朝翻译。东土流传。」

【六朝翻译者。言此一卷金刚经。历六朝翻译也。一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于弘始五年。在长安草堂寺。
释音¶ 第 672b 页 X24-0672.png
译成十五纸。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二元魏菩提
流支三藏。于天平二年。在洛阳。译成十四纸。亦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三陈朝真谛三藏。于太康元
年。在金陵郡。译成十四纸。名金刚断割般若波罗
蜜也。四隋。笈多。开皇十年。于洛阳。译成十六纸。亦
名金刚断割般若波罗蜜也。五唐玄奘法师。于贞
观二十二年。在玉华宫。译成十八纸。名能断金刚
般若波罗蜜也。六唐义净。于證圣二年。在佛授记
寺。译成十二纸。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也。故
云。六朝翻译也。翻者。翻梵言。成华言。故曰翻也。译
者。以彼之有。译此之无。故曰译也。东土者。以西天
指此国。为东土也。译出此经。传于天下。教法通行。
故谓流传也。】

「频频持诵。四句真诠。无为福胜。果报利人天。」

【此文。明此经流通之处。若有行人。慇勤持诵。只以
四句之偈。乃是无为之福。所得功德。世世生生。常
在人间天上。受用无尽。故云。无为福胜果报利人
天也。此经中。凡五处。以七宝布施功德。皆不及四
句之福。布施是有漏。持经是无漏。故云。无为福胜
也。】

「 稽首三界主
 大孝释迦尊
 累劫报亲恩
 积因成正觉」


【稽首者。周礼有九品。此即一也。稽者。以首至地。稽
留少时。如臣拜君之礼也。大孝者。呈上句。兼赞词
释音¶ 第 672c 页 X24-0672.png
云。大孝释迦之尊也。转句。行容大孝之因。佛于无
量劫中。在四生十二类。处处行孝。如阇提。割肉供
亲。睒子。侍盲父母。鹦鹉。衔谷等之大孝。至于成佛。
迦维省父。忉利宁亲。举爱道之床足。担净饭之金
棺。谓累劫报恩也。结句。乃大孝之果矣。兹以累劫
孝行之因。今感成佛之果。儒谓。孝乃百行之先。释
谓。孝为万行之本。故云。积因成正觉也。】

「此经。乃大乘教。菩萨摩诃萨。人之所修。」

【此经者。指此金刚经。乃大乘终实之教也。大以拣
小为义。乘以运载得名也。大乘有二种。一大乘始
教。但说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以始
入大乘也。又五时中。第三方等大乘。方正平等。三
根普被。四教并明故。二大乘终教。说如来藏随缘
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
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又
名实教。以称实理。故名为实。此般若经。即五教中。
终实教摄也。菩萨者。即地前地上菩萨也。地前菩
萨。修大乘始教之法。地上菩萨。修大乘终实教之
法也。教中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
湛。菩提影现中。】

「般若为六波罗蜜之最胜者也。所以。名为般若波罗
蜜。」

【以施戒忍进禅智之六度。唯智般若波罗蜜为总
也。如有女人端正巨富。若无夫主所守护者。易为
释音¶ 第 673a 页 X24-0673.png
恶人之所凌辱。布施等五度。亦复如是。若无般若
威力之所摄持。易为魔坏。故云。最胜者也。所以者。
因此智度。为六度之主。故立此般若波罗蜜。以为
题名也。】

「故下经云。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引经之义證此。释成上文。此经乃为大乘菩萨人。
所修而说也。为发最上乘者。释成上文。般若为最
胜。佛为最上乘圆顿教菩萨人。而说也。】

「以此佛说。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凡一十六会。此经。乃
第五百七十七卷。给孤独园。第二处。第九会。说也。」

【乃是科家。叙佛说此般若。卷数处所会名。如斯来
例。明白者矣。】

所以道。
「 昔日如来金口演
 至今拈起又重新」


【所以道者。是科家自谓。既是佛说般若。我所以科
文又道也。昔日者。明佛在给孤独园。说此般若金
口亲谈。至今者。自佛说经之后。至大宋第十四帝。
理宗淳祐二年。立此科仪。如佛在世。重宣一遍相
似。故云。至今拈起又重新者也。】

「 此经佛说数千年
 无量人天得受传
 忆得古人曾解道
 更须会取未闻前」


【前二句。明此经。自佛说此经以来。至宋淳祐间。三
千二百二十馀年。故云数千年。诣我大明嘉靖。四
千年有馀。此经受持传写。或人我天。而有无量无
边传之不尽。故云。流通天上人间。普遍微尘刹海
释音¶ 第 673b 页 X24-0673.png
也。后二句。显衲僧境界。忆得古人者。言此经。人人
有一卷经。莫向外求。要人声前领旨。句外明宗。故
永明云。若欲研究佛乘。披寻宝藏。一一消归自已。
言言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中生解。只
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
之道不昧矣。】

「 人间阳寿真难得
 一寸光阴一寸金
 莫待老来方学道
 孤坟尽是少年人」


【此四句偈。叹世无常也。初句。叹光阴易度。寿不久
留。次句。勉人。过一寸光阴。如一寸金相似。须要贵
重觉照。不可空消岁月。虚丧光阴。不见古人道。尺
璧非宝。寸阴是竞。三句。意谓。修行不在老少。生死
岂在朝夕。古德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
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结句。说
出生死。不拣年少。所以。孤坟多是少年人也。】

「 在家菩萨智非常
 闹市丛中作道场
 心地若能无挂碍
 高山平地总西方」


【起句。言在家之人。行菩萨六度者。是有智之人。如
维摩庞居士是也。故如如居士曰。身不出家。心出
家者。教中谓之菩萨。所谓。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
生莲终不坏。般若经云。菩萨俱有妻子眷属。而修
菩萨行。或有菩萨。先受五欲。而后厌舍。勤修梵行。
或有菩萨。方便善巧。为欲成熟诸有情故。示受五
欲。而实无染著。次句呈上义。言非常人智之所以。
释音¶ 第 673c 页 X24-0673.png
要行人向闹市丛。中为修道之场。可谓。是非海里
安身。荆棘林中著脚。后二句。是科家。分明指示。彻
底掀翻。若心地。于诸缘无染。于万境无情。了无挂
碍。或隐高山。或居平地。总是西方净土。所谓净土
周沙界。云何独指西。心心常不昧。处处是阿弥。故
曰。高山平地总西方。】

「 金刚般若体如如
 翠竹黄华满路途
 八百馀家呈妙手
 大家依样𦘕葫芦」


【初句。言谓。智之大体。即是真如。盖真如体上。自有
本智。能知动静也。次句。指出真如智体。遍在一切
色非色处。所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
非般若。三句。言八百馀家者。罗什门下。有八百学
徒。秦主敕僧[(丰*力)/石]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翻译经论。
三百八十卷。八百人中。有四圣。道生。僧肇。道融。僧
睿。又有十哲。加昙影。慧严。慧观。僧[(丰*力)/石]。道常。道标。于
弘始五年。在草堂寺。译出此经。故云。八百馀家。所
言呈妙手者。美八百家。善通华梵。单译重翻。度语
润文。依经绳墨。文义精明。皆合佛意。故褒云妙手
也。结句。言依样𦘕葫芦者。是贬也。谓八百人。虽皆
妙手。总是依经解义。如依样𦘕葫芦相似。科家要
人。向如来所说经文之外。荐取本有之智。且道。何
者是本有之智。金刚般若体如如。翠竹黄华满路
途。是矣。】

「金刚般若。人人本具。割断智为初。白云散处。一轮显
释音¶ 第 674a 页 X24-0674.png
露。」

【前文总判六百卷般若。此文别判此经题目。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八字。故以法喻双彰。指归当人也。
割断智为初者。约喻义以为名。以金刚锋利。故能
断一切。喻般若智最利。能断烦恼。即六译中。第三
真谛。第四笈多。同译为断割。第五玄奘。第六义净。
同译为能断也。白云散处者。前文。言金刚般若是
体。割断为用。此二句。言用之功效。故喻云散月出。
妄尽真显耳。】

「影落千江。无来无去。诸人荐取。凡圣一同居。」

【呈前妄尽真显。如云散月孤。此文喻若。水澄月映。
来去无情。水不曾天上邀月来沉于水。月不曾天
上而来投于水底。如云。心如皎月连天净。性寂寒
潭彻底清。所以无来无去也。后二句。是科家。分明
指示。我前来如此。法喻分明。说出此理。汝诸人何
不荐取去。方知凡圣一体。事理无别。故云。一同居
也。】

「 摩诃大法王
 无短亦无长
 本来非皂白
 随处现青黄」


【摩诃大者。乃华梵兼举也。法王者。指般若智为王。
于一切法自在。内不为根识所埋。外不为尘境所
惑。故云自在。此心王之体。无长短之相。无皂白之
色也。随处现青黄者。此之心王。虽无色相。内含三
类种子。遇境逢缘。而能变现。根身器界之法。故云。
释音¶ 第 674b 页 X24-0674.png
随处现青黄也。】

「【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经。以法喻名题。金刚是喻。般若是法也。金刚者。
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
断坏万物也。梵语般若。唐言智慧。性体虚融。照用
自在。能断绝贪嗔痴烦恼。一切颠倒之见也。梵语
波罗蜜。唐言到彼岸。不著诸相。得證涅槃。即到彼
岸。若著诸相。轮回生死。即是此岸。欲至彼岸。须凭
般若也。经者。径也。此经。乃见性成佛之径路也。】

「宗镜云。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一切性中。皆悉具足。」

【宗镜二字。以古金刚注文。元是如如居士颜丙。所
注经题之文。只这一卷经。六道含灵。乃至明了自
性是也。从免逐轮回。不为六根六尘。乃至心华发
明在甚么处。此之一段。是宗镜所说之文。乃科家。
善能点化。裁长补短。续成一段文义。祇是于人发
明自性也。只这一卷经者。不但六道具足。乃至情
与无情。悉皆具足。华严经云。有一大经卷。量等三
千界。在一微尘中。一切尘亦然也。优昙老祖颂曰。
一卷真经念处真。言言流出尽黄金。几多纸上寻
文义。错过西来佛祖心。是也。】

「盖为受身之后。妄为六根六尘。埋没此一段灵光。终
日冥冥。不知不觉。」

【此是科家。自伸问答之辞。曰既是此经具足。如何
不似圣人。放光动地。故答。盖为受身之后。妄被根
释音¶ 第 674c 页 X24-0674.png
尘埋没。妄者。非真实之有也。心经云。是故空中。无
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
法。此明般若体上。既无根尘。故云。妄为六根六尘
埋没。古人道。可惜无价之宝。隐在阴入之坑。何日
得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去也。终日冥冥者。言此众
生虽具此经。背觉合尘。迷已逐物。故云。不觉不知
也。】

「故我佛。生慈悲心。愿救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證菩
提。」

【故者。所以也。因众生本具。此段光明。迷惑不知。所
以佛兴四无量心。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愿救一切
众生。起四弘誓愿。化五乘众生也。苦海者。以生死
苦无边。故喻如海。故我佛出世。种种言教。普令齐
超苦海。共證菩提之道也。】

「所以在舍卫国。为说是经。」

【所以者。结前也。为说者。生后也。兹因前来众生。以
本有之经。埋没不知。所以为说此经。发明本有之
智也。】

「大意。只是为人解粘去缚。直下。明了自性。免逐轮回。
不为六根六尘所惑。」

【大意者。明佛说此金刚经。大端主意。要人解去。我
人众生四相。及于我所。直下明了真空之性。超出
轮回。不被根尘所惑也。粘缚者。众生认我。则六根
粘湛。妄认我所。则六尘拴缚。我尚空无。根尘何有。
释音¶ 第 675a 页 X24-0675.png
我法两空。故云。解粘去缚也。我粘既解。法缚既去。
自性既明。轮回自免。六根六尘。自然不能所惑也。】

「若人具上根上智。不拨自转。是胸中。自有此经。」

【此是科家。勉励行人也。若是上根之人。不拨自转
者。灵机活落。不劳指拨。不假佛祖言教。向自已胸
中。拈出此经。可谓。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如云。
一生慵懒作。憎重祇便轻。他家学事业。余持一卷
经。无心装标轴。来去省人擎。应病则说药。方便度
众生。伹自心无事。何处不惺惺。斯亦胸中。自有此
经也。】

「且将置三十二分。于空间无用之地。亦不是过。」

【乃是科家。与人拈情也。恐人向此经上作活计。故
将此三十二分。置于空间之地。亦不是过。欲使行
人。离言说。舍筌[(ㄇ@(企-止))/弟]。直下荐取本有真经矣。】

「如或未然。且听山野。与汝打葛藤去也。」

【此是科家。先夺后纵也。未然者。如或未荐本有之
经。且听山野。与汝铺舒梗槩。注解分明。如云。若有
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
搜义理。传唱敷扬。报佛恩德。故云。打葛藤去也。凡
有语言文字。谓之葛藤也。】

「夫金刚经者。自性坚固。万劫不坏。况金性坚刚也。」

【金刚者。标喻也。以自性坚固万劫不坏。故比况金
性坚刚。引喻论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
烦恼山。能坏亦如是。】
释音¶ 第 675b 页 X24-0675.png

「般若者。智慧也。」

【梵语般若。唐言智慧。是故如来。以智慧力。凿人我
山。以智慧因。取烦恼矿。以智慧火。炼成佛性也。】

「波罗蜜者。登波岸义也。」

【梵语波罗蜜。唐言到彼岸。迷则此岸。悟则彼岸者
矣。】

「见性得度。即登彼岸。未得度者。即是此岸。」

【此乃解释登彼岸之义也。若见自性。度生死流。登
涅槃之岸也。】

「经者。径也。我佛。若不开个径路。后代儿孙。又向甚么
处进步。」

【诸家解释。经之一字。以贯摄常法。四字注解。今科
家。以径之义。而释经者。引喻指示。如远行人。依径
路而进。则无颠险迷错。此比修道行人。依经中般
若智而修。则得成佛。故云。我佛若不开个径路。后
代儿孙。向甚么处进步也。】

「且道这一步。又如何进。」

【撒手悬崖下。分身万象中。头头元是道。法法现真
容。】

「看取下文提纲。」

【此一著语。分明指示。要人著眼荐取。】

「此经深旨。无相为宗。显妄明真。」

【此是科家。将此经深旨。从头解释。以无相为宗。即
无住也。以明真为用。显妄体本空。真理自显也。此
释音¶ 第 675c 页 X24-0675.png
经深旨者。即所诠真理。不属有为。故云无相。显妄
者。不言断妄明真。却云显妄明真者。盖妄即真。故
如波即水。不必离波求水。故云。显妄明真也。】

「提纲要旨。剑锋微露。扫万法之本空。」

【提纲要旨者。以般若真空。为此经提纲紧要之旨。
如网有纲绳。众目不乱也。剑锋者。喻般若大智慧
剑。能断众生我人寿者四相。扫除凡夫二乘。人法
执情。故云。扫万法之本空也。】

「心华发明。照五蕴之非有。」

【心华者。心喻理。华喻身。人人本具此心。被五阴身
盖覆。所以不明此心。今以此经般若智。照破五蕴
非有。显出真心之体。故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
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也。】

「直得云收雨霁。海湛空澄。」

【云收者。喻人空理也。呈上照五蕴之非有。而空我
执之情也。雨霁者。唯显一色晴空。譬般若智显也。
海湛者。喻法空理也。言大海波浪。以喻诸法。今言
海湛者。波浪息矣。喻诸法皆空。则法执破矣。故上
文云。扫万法之本空也。空澄者。海既澄清。十方虚
空。现于海中。空海不分。虚融湛寂。上下交映。朗然
无别。此是人法两空。混元之体相也。】

「快登般若慈舟。直到菩提彼岸。」

【此是科家诫勉修进之义。快者。速疾也。慈航者。喻
般若智。为慈航也。菩提彼岸者。喻本觉真心也。要
释音¶ 第 676a 页 X24-0676.png
人登般若之舟。而出生死苦海。直到涅槃之彼岸
矣。】

「且道心华发明。在甚么处。」

【乃是科家。徵审前义之辞。前文以般若智。扫除万
法。心华发明。照破五蕴。此云发明之后。向甚么处
安身立命。此是问义。要人著眼。】

「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此是科家。伸答上文之义。分明指示安身处。唯要
学人自惺也。志书云。五湖者。一太湖。二谢阳湖。三
洞庭湖。四丹阳湖。五官亭湖。又名彭蠡泽。今鄱阳
湖是也。太湖周五百里。有三万六千顷。水面长八
百馀里。只见日月出没水上。故云。月在波心也。说
向谁者。喻上文。心华发明向甚么处。到此言语道
断。心行处灭也。如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
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 法王权实令双行
 电捲风驰海岳倾
 霹雳一声云散尽
 到家元不涉途程」


【法王者。言佛于诸法自在。谓之王也。出现世间。说
权实教。以权智能说法。以实智能證理。非权无以
说法。非实无以證理。前二十年言权教。后二十年
言般若。权实并进。故云。令双行也。电捲者。明佛说
般若时。直显真空。扫除万法。如电捲风驰。海竭山
碎也。霹雳一声者。喻般若现前。心外无法。如云散
长空。心月独朗。唯一真智。无證无修。本来具足。所
释音¶ 第 676b 页 X24-0676.png
以。到家元不涉途程也。】

「 西方净土人人有
 不假修持巳现前
 诸上善人如见性
 阿弥陀佛便同肩」


【前二句。言净土唯心不从外得。人人皆有不待修
持。自然现前。所以净名云。心净即佛土净是也。后
二句。言自性弥陀。若能见得。不离动用。故傅大士
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
居止。纤毫不曾离。如身影相似。欲知佛去处。只这
语声是。】

「 无始无明幻色迷
 梦魂生死几千回
 一条直路超三界
 但念弥陀归去来」


【无明者。乃十二因缘之首。此流转门也。无始者。言
最初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祖。自无明
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巳来。名为幻色。是无明所
幻之色。既有一迷。执之为我。便有我所。因我所故。
起惑造业。受种种身。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
果。相续不断。死了生。生了死。如梦中作梦相似。不
知几千回。只在三界无因得出。故科家。慈悲太切。
指出方便之门。故云。一条直路超三界。无曲绕也。
此法门。名为横出三界。但有信愿念佛。决定往生。
故云。但念弥陀归去来也。】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二

释音¶ 第 676c 页 X24-0676.png

** 释音


(音原为也于也)

(音岳)

(音直小橐也书衣也)

(音部草名)

(音镌钻也尖□锥也)


(音因安和貌悦貌)

(音□毛布)

(音作穿也)

(音纂沮类也又钻上声)

(音臣
草名也)。

(音石天也)

(音垦悲也诚也信也)

(音士水涯也)

(音帚臂节也)


(音浪)

(音远养禽兽园也)

(音矮推也)

(音杂逼〡也)

(音撇目〡也)

(音胜
不啻也)。

(音肴言不恭谨也)

(音囮谬也舛也)

(音利)

(音吻割也)

(勤经二音)


(音说〡湲流貌)

(音独〡娄头也)

(音娄髑娄也)

(音愿玉名也)

(音致凝也
淹也)。

(音斤肉之力)

(音皮乏也劳也)

(音活鼎〡也)

(音鱼乐也)

(音彻挽也)


(音焚)

(音习下湿也)

(音淡)

(音贵鱼脍细切肉也)

(音鄂花鄂也)

(音袍)


(音迷牛迷也)

(音辨羁〡也)

(音别俗鳖也)

(音卓鸟食也)

(音掉)


(音摺剥也)

(音𢍉泽鄣也池也)

(音滂雪盛貌)

(音欠谪问也责也)

(音救〡马
舍也)。

(音罩篱也)

(音恊身左右腋下也)

(音旦大也天子生曰降旦)

(音贰食也饼也
糕也)。

(音零)

(音恶口中上恶也)

(音乞治也问罪也)

(音式车前𨋩又兵车也)


(音基皇帝居其水以为姓)

(音苇)

(音结攻人之阴私也)

(音悟相触也逆也)


(音烦兹也息也又音番屏也)

(音聂践也)

(音穷竹名为杖)

(音逡皵也)

(音军足折
裂也)。

(音米息也忘也止也)

(音委葭也)

(音示谦行之号又音益笑貌)

(音铎补铎
被衣裳也)。

(音五村五也)

(音裤[月*(ㄠ/土)]衣也亦作)

(音威迤也行貌)

(音以逦也又音
移)。

(音蕴大风也)

(音啾水多又音秋)

(音霍水竭也尽也)

(音讲〡褓负儿
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二也)。

(音保小儿衣也)

(音褶车行迹也)


(音凶)

(音编〡蝠亦名蜡䘃亦名仙鼠又名服翼)

(音幅蝙〡也)

(音被仆也毙也止也
败也坏也)。

(音轰王逝也)

(音到惧也仪礼云七一曰悼也)

(音杂)

(音交齧也)


(音支黑色也)

(音密静也)

(音束光动也)

(音节)

(音庐)

(音移玄□也)
[口*(强-ㄙ+口)]

(音痴)
[口*縳]
(音缚)

(音袜)

(音烂)

(音那上声美貌)

(音模议谋也)

(音肴馔也)


(音业妖也又姓也)

(音绢佳也系取也)

(音乞壁孔也裂也门也)

(音泣明也圣也
释音¶ 第 677a 页 X24-0677.png
智也与睿同)。
[(丰*力)/石]
(音略利也)

(音婆豫章有鄱阳县)

(音离旬传有谷离主谷又音鹿)


(音巨鸡距也)

(醋昨二音)

(音畾累也)

(音长诗曰隰有长楚蔓生如桃)

(音由)


(音连香车也)
[彳*真*亍]
(音迍真也正也)

(音[彳*真*亍]诫[彳*真*亍]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