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766-062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赤水元珠卷十七
明 孙一奎 撰
热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
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
其解愿闻其故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
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赤水元珠卷十七
明 孙一奎 撰
热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
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
其解愿闻其故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
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766-0621b.png
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
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
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
身热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
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
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五日少阴受
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
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
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
身热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
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
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五日少阴受
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766-0622a.png
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
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
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食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小腹
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
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
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
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食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不满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小腹
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
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766-0622b.png
其满三日可泄而已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
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
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
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
其逆从可使必已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
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帝曰其病两感
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
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而烦满二
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
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
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
其逆从可使必已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
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帝曰其病两感
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
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而烦满二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766-0622c.png
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言三
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
不知人三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
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
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乃病温后夏至日为病
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仲景伤寒例
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
不知人三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
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
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乃病温后夏至日为病
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仲景伤寒例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766-0622d.png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
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
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
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
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
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
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766-0623a.png
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
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变暖而复大寒夏时应
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
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
多相似者此其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
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
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变暖而复大寒夏时应
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
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
多相似者此其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
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766-0623b.png
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
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
者谓之伤寒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
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
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
者谓之伤寒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
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766-0623c.png
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成云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
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
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
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
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中云此时天令渐热一时不正之寒感之包时令
成云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
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
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
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
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中云此时天令渐热一时不正之寒感之包时令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766-0623d.png
热气在内故发为疫病非冬伤寒之谓也故成云
此疫气也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
十四气
成云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
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中云节气者如立春正月节之类也中气者如雨
水正月中之类也
此疫气也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
十四气
成云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
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中云节气者如立春正月节之类也中气者如雨
水正月中之类也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766-0624a.png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
而不去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金匮要略
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
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
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天
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
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内经曰至而和则平
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
而不去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金匮要略
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
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
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天
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
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内经曰至而和则平
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766-0624b.png
者病
中云非特冬为然馀三时亦当以此法观之但冬
甲子尤一岁气运所关耳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成云天地之气鼓击而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各
正一气也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成云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
中云非特冬为然馀三时亦当以此法观之但冬
甲子尤一岁气运所关耳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成云天地之气鼓击而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各
正一气也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成云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766-0624c.png
肃而至杀也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
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
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
冒必撄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
而取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餐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
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
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
冒必撄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
而取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餐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766-0624d.png
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
审明之
成云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
肝以春适王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肝衰然后
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
不能外发故攻内而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榖不
化而色黄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干
于肺肺以秋适王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
审明之
成云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
肝以春适王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肝衰然后
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
不能外发故攻内而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榖不
化而色黄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干
于肺肺以秋适王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766-0625a.png
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
气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咳𠻳当夏之时
暑气大行夏伤于暑夏以阴主内暑虽入之势未
能动及秋阴出而阳为内主然后暑动傅阴而为
痎疟痎者二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当冬之时寒
气大行冬伤于寒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势未
能动及春阳出而阴为内主然后寒动傅阳而为
温病是感冒四时正气为病必然之道
气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咳𠻳当夏之时
暑气大行夏伤于暑夏以阴主内暑虽入之势未
能动及秋阴出而阳为内主然后暑动傅阴而为
痎疟痎者二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当冬之时寒
气大行冬伤于寒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势未
能动及春阳出而阴为内主然后寒动傅阳而为
温病是感冒四时正气为病必然之道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766-0625b.png
陶节庵辩仲景伤寒论
客有过予而问之曰甚矣伤寒之蕴奥桂枝麻黄二汤
之难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变重者尝八
九仲景立法之大贤也何其方之难凭有如此哉今
人畏而不用以参苏饮和解散等平和之剂代之然
亦未见其妙也子盍与我言之答曰吁难言也请以
经语证之经曰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
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皆能为
客有过予而问之曰甚矣伤寒之蕴奥桂枝麻黄二汤
之难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变重者尝八
九仲景立法之大贤也何其方之难凭有如此哉今
人畏而不用以参苏饮和解散等平和之剂代之然
亦未见其妙也子盍与我言之答曰吁难言也请以
经语证之经曰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
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皆能为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766-0625c.png
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
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以此言之
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
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有何预焉夫受病之源
则同亦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
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之正
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风亦因四时之气成温凉
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
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以此言之
伤寒者乃冬时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
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有何预焉夫受病之源
则同亦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
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之正
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风亦因四时之气成温凉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766-0625d.png
寒热也若气候严寒风亦凛冽天道和煦风亦温煖
冬时坎水用事天令闭藏水冰地冻风与寒相因而
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恶风恶寒之
证其馀月时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
厉之气所成非比他病可缓故其言特详于此书而
略于杂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不幸
此书傅世久远遗帖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散亡
之馀注次流傅其功博矣惜乎以已论混经未免穿
冬时坎水用事天令闭藏水冰地冻风与寒相因而
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恶风恶寒之
证其馀月时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
厉之气所成非比他病可缓故其言特详于此书而
略于杂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不幸
此书傅世久远遗帖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散亡
之馀注次流傅其功博矣惜乎以已论混经未免穿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766-0626a.png
凿附会成无已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阙疑正误之
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而未
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徵也我朝宋景濂
学士尝叹伤寒非全书得其旨哉盖伤寒之初中人
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
后自头贯脊乃有头疼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
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诸阳之主气犹四
通八达之衢治之一差其变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
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而未
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徵也我朝宋景濂
学士尝叹伤寒非全书得其旨哉盖伤寒之初中人
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
后自头贯脊乃有头疼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
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诸阳之主气犹四
通八达之衢治之一差其变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766-0626b.png
二汤发散表中寒邪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若
以此汤通治春温夏热之病则误之甚矣曰伤寒发
于冬时已闻命矣邪之在表为太阳经也一经而有
二药之分又何耶曰在经虽一然则有荣卫之别焉
寒则伤荣证乃恶寒发热无汗脉浮𦂳为伤寒有寒
则见无寒则不见也当用麻黄汤轻扬之剂发而去
之寒邪退汗出表和而愈矣曰𦂳脉固为寒矣脉之
缓者亦用桂枝汤又何耶曰风则伤卫卫伤则自汗
以此汤通治春温夏热之病则误之甚矣曰伤寒发
于冬时已闻命矣邪之在表为太阳经也一经而有
二药之分又何耶曰在经虽一然则有荣卫之别焉
寒则伤荣证乃恶寒发热无汗脉浮𦂳为伤寒有寒
则见无寒则不见也当用麻黄汤轻扬之剂发而去
之寒邪退汗出表和而愈矣曰𦂳脉固为寒矣脉之
缓者亦用桂枝汤又何耶曰风则伤卫卫伤则自汗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766-0626c.png
缘太阳受风不能卫护腠理迹而汗泄所以脉见浮
缓也脉虽浮缓其受寒则一故亦宜桂枝辛温之药
解散寒邪腠理闭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荣卫俱伤
者二汤又难用也故复设大青龙汤然此药难用非
庸俗得而识也曰温暑既无方法治之则将奈何脉
证与伤寒有何分别曰温暑虽亦冬时感受风寒而
不即散在人身中伏藏历过二三时之久天道大变
寒化为热人在气交之中亦随天地之气而化观仲
缓也脉虽浮缓其受寒则一故亦宜桂枝辛温之药
解散寒邪腠理闭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荣卫俱伤
者二汤又难用也故复设大青龙汤然此药难用非
庸俗得而识也曰温暑既无方法治之则将奈何脉
证与伤寒有何分别曰温暑虽亦冬时感受风寒而
不即散在人身中伏藏历过二三时之久天道大变
寒化为热人在气交之中亦随天地之气而化观仲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766-0626d.png
景以即病之伤寒与伤暑时令为病之名岂无异哉
治之之方亦必随时以辛凉苦矣安得槩用冬时治
寒之方乎今无其方者盖散亡之也经既称变为温
变为热则已改易冬时之寒为温热矣方亦不容不
随时改更也夫温病欲出值天时和煦自内达表脉
反见于右关不浮𦂳而微数曰恶寒否乎曰伤寒自
冬月风寒而成外则有恶风恶寒之證既名为温则
无此症矣曰然则子之言有所据乎曰据乎经耳经
治之之方亦必随时以辛凉苦矣安得槩用冬时治
寒之方乎今无其方者盖散亡之也经既称变为温
变为热则已改易冬时之寒为温热矣方亦不容不
随时改更也夫温病欲出值天时和煦自内达表脉
反见于右关不浮𦂳而微数曰恶寒否乎曰伤寒自
冬月风寒而成外则有恶风恶寒之證既名为温则
无此症矣曰然则子之言有所据乎曰据乎经耳经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766-0627a.png
曰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者温病也不恶寒则病
非因外来渴则明其自内达表曰春夏之病亦有头
疼恶寒脉浮𦂳者何也曰此非冬时所受之寒乃冒
非时暴寒之气耳或温暑将发又受暴寒虽有脉浮
之证未若冬时之甚也宜辛凉之药通其内热而解
之断不可用桂枝等剂矣曰温热与伤寒治之不同
也已闻命矣敢问伤寒之在三阳则为邪热既傅三
阴则为阴证矣以热治固其宜也三阴篇以四逆散
非因外来渴则明其自内达表曰春夏之病亦有头
疼恶寒脉浮𦂳者何也曰此非冬时所受之寒乃冒
非时暴寒之气耳或温暑将发又受暴寒虽有脉浮
之证未若冬时之甚也宜辛凉之药通其内热而解
之断不可用桂枝等剂矣曰温热与伤寒治之不同
也已闻命矣敢问伤寒之在三阳则为邪热既傅三
阴则为阴证矣以热治固其宜也三阴篇以四逆散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766-0627b.png
凉药以治四逆大承气汤以治少阴其故又何耶呜
呼此盖叔和以残阙之经作全书铨次将傅经阴证
混同立论所以遗祸至今而未已也姑略陈之盖风
寒之初中人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
但始太阳终厥阴或自太阳始曰傅一经六日至厥
阴邪气衰不傅而愈者亦有不罢再傅者或有间经
而傅者或有傅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始终只在一
经者或有越经而傅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
呼此盖叔和以残阙之经作全书铨次将傅经阴证
混同立论所以遗祸至今而未已也姑略陈之盖风
寒之初中人无常或入于阴或入于阳皆无定体非
但始太阳终厥阴或自太阳始曰傅一经六日至厥
阴邪气衰不傅而愈者亦有不罢再傅者或有间经
而傅者或有傅至二三经而止者或有始终只在一
经者或有越经而傅者或有初入太阳不作郁热便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766-0627c.png
入少阴而成真阴证者或有直中阴经而成寒证者
缘经无明文后人有妄治之失若夫自三阳傅次三
阴之阴证外虽有厥逆内则热邪耳若不发热四肢
便厥冷而恶寒者此则直中阴经之寒证也自前人
立说之差使后人蒙害者多矣太阳受邪行尽三阳
气分傅次三阴之血分则热入深矣热入既深表虽
厥冷真热邪也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
也若先热后厥逆者傅经之阴证也经云厥深热亦
缘经无明文后人有妄治之失若夫自三阳傅次三
阴之阴证外虽有厥逆内则热邪耳若不发热四肢
便厥冷而恶寒者此则直中阴经之寒证也自前人
立说之差使后人蒙害者多矣太阳受邪行尽三阳
气分傅次三阴之血分则热入深矣热入既深表虽
厥冷真热邪也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
也若先热后厥逆者傅经之阴证也经云厥深热亦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766-0627d.png
深厥微热亦微是也故宜四逆散承气汤看微甚而
治之如其初病便厥但寒无热此则直中阴之寒证
也急宜四逆辈以温之经曰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
热恶寒发于阴也尚何疑哉又有日傅二经为两感
者傅经未终而毙矣病有标本治有逆从岂可槩论
之乎曰阴证之不同已闻命矣尝读刘守真书云伤
寒无阴证人伤于寒则为热病热病乃汗病也造化
汗液皆阳气也遍考内经灵枢诸篇并无寒证阴证
治之如其初病便厥但寒无热此则直中阴之寒证
也急宜四逆辈以温之经曰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
热恶寒发于阴也尚何疑哉又有日傅二经为两感
者傅经未终而毙矣病有标本治有逆从岂可槩论
之乎曰阴证之不同已闻命矣尝读刘守真书云伤
寒无阴证人伤于寒则为热病热病乃汗病也造化
汗液皆阳气也遍考内经灵枢诸篇并无寒证阴证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766-0628a.png
乃杂病也叔和误入之耳守真高明之士亦私淑仲
景者而议论之异者何耶曰虽守真之明达盖亦因
伤寒论以桂枝麻黄通治温暑之误而有是说故叮
咛云天道温热之时用桂枝汤必加冷药于其中免
致黄生斑出之患若知此汤自与冬时即病之伤寒
设不与过时之温暑设则无此论矣观其晚年悟道
着病机气宜保命集其中羌活汤辛凉之药以治非
时伤寒其妙如神足可补仲景之遗旨何其高哉夫
景者而议论之异者何耶曰虽守真之明达盖亦因
伤寒论以桂枝麻黄通治温暑之误而有是说故叮
咛云天道温热之时用桂枝汤必加冷药于其中免
致黄生斑出之患若知此汤自与冬时即病之伤寒
设不与过时之温暑设则无此论矣观其晚年悟道
着病机气宜保命集其中羌活汤辛凉之药以治非
时伤寒其妙如神足可补仲景之遗旨何其高哉夫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766-0628b.png
内经言伤寒即为热病而无寒者语其常也仲景之
论有寒有热者语其变也合常与变而无遗者也所
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而反相为用也此其所以为医家
万世之准绳标的也欤
王执中曰伤寒虽是一病然所感不同而證亦悬绝有
冬伤于风寒即时便发名曰正伤寒者有至春变为
温病至夏变为热病名曰伏热病伤寒者有虽伏病
在身至春夏亦未发偶因暴感风寒或色欲不谨或
论有寒有热者语其变也合常与变而无遗者也所
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而反相为用也此其所以为医家
万世之准绳标的也欤
王执中曰伤寒虽是一病然所感不同而證亦悬绝有
冬伤于风寒即时便发名曰正伤寒者有至春变为
温病至夏变为热病名曰伏热病伤寒者有虽伏病
在身至春夏亦未发偶因暴感风寒或色欲不谨或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766-0628c.png
饮食不节触动而发者亦曰伏热病伤寒有冬月饮
食不节误伤冷物而发者亦名冬月正伤寒此其所
感之不同也若夫春夏秋本无伏病在身而偶感风
寒谓之四时伤寒即杂病也非仲景节庵之所谓伤
寒也故用参苏饮藿香正气散等药与仲景节庵伤
寒门药大异至于所见之證则又不同有头痛项强
腰脊痛恶寒发热者有满身骨节痛有不头疼不项
强无腰脊痛寒热骨节痛俱无者有头不疼而即腰
食不节误伤冷物而发者亦名冬月正伤寒此其所
感之不同也若夫春夏秋本无伏病在身而偶感风
寒谓之四时伤寒即杂病也非仲景节庵之所谓伤
寒也故用参苏饮藿香正气散等药与仲景节庵伤
寒门药大异至于所见之證则又不同有头痛项强
腰脊痛恶寒发热者有满身骨节痛有不头疼不项
强无腰脊痛寒热骨节痛俱无者有头不疼而即腰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766-0628d.png
脊痛恶寒发热骨节疼者有只头疼而诸证俱无者
有只腰脊痛而诸证俱无者有只恶寒发热而诸证
俱无者有只骨节痛而诸证俱无者有寒热交争状
似疾者有恊热利下利清水状似痢疾者有白泻
腹痛状似水泻者有既吐且利挥癨撩乱名曰霍乱
者有伤在一经以次傅遍者有始终只在一经者有
越一经而傅者有越两经三经而傅者有傅一二经
而止者有傅变六经而再傅者有从阳经傅入阳明
有只腰脊痛而诸证俱无者有只恶寒发热而诸证
俱无者有只骨节痛而诸证俱无者有寒热交争状
似疾者有恊热利下利清水状似痢疾者有白泻
腹痛状似水泻者有既吐且利挥癨撩乱名曰霍乱
者有伤在一经以次傅遍者有始终只在一经者有
越一经而傅者有越两经三经而傅者有傅一二经
而止者有傅变六经而再傅者有从阳经傅入阳明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766-0629a.png
腑中者有从阴经傅入阳明腑中有不从六经傅来
直中阳腑者此其症之不同也至于用药一差则坏
症百出莫测端倪不可言纪曰衄血曰吐血曰便血
曰发斑曰发黄曰发狂曰如狂曰腹痛曰讝语曰郑
声曰哕曰呕曰吐曰泻曰利曰小水不利曰大便自
利曰除中曰不寐曰自汗曰盗汗曰手足汗曰头汗
曰阴结曰阳结曰能食曰不能食曰狐惑曰脾约曰
吐蛔曰阴阳易曰劳复曰食复曰寻衣摸床曰撮空
直中阳腑者此其症之不同也至于用药一差则坏
症百出莫测端倪不可言纪曰衄血曰吐血曰便血
曰发斑曰发黄曰发狂曰如狂曰腹痛曰讝语曰郑
声曰哕曰呕曰吐曰泻曰利曰小水不利曰大便自
利曰除中曰不寐曰自汗曰盗汗曰手足汗曰头汗
曰阴结曰阳结曰能食曰不能食曰狐惑曰脾约曰
吐蛔曰阴阳易曰劳复曰食复曰寻衣摸床曰撮空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766-0629b.png
曰动气曰奔豚曰肉苛曰舌卷囊缩不能枚举此其
坏之不同也然非愚之臆说仲景先师分为太阳等篇
每条开示某经某症某脉了了明白东垣先师撮其
大纲究其玄旨陶莭庵先师又著家秘琐言别门分
类便览初学今具在十二卷中医家检之洞然自悉
何至妄投药剂乃有杀人之惨也
伤寒至捷法
发热恶寒身体痛脉浮无汗怎生医十神汤与香苏散
坏之不同也然非愚之臆说仲景先师分为太阳等篇
每条开示某经某症某脉了了明白东垣先师撮其
大纲究其玄旨陶莭庵先师又著家秘琐言别门分
类便览初学今具在十二卷中医家检之洞然自悉
何至妄投药剂乃有杀人之惨也
伤寒至捷法
发热恶寒身体痛脉浮无汗怎生医十神汤与香苏散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766-0629c.png
有汗伤风用桂枝
四五日来口舌乾发热身疼卧不安先服人参败毒散
小柴胡汤在后番
七八日来热在内口渴心烦腹胀汇小便赤少大便难
大柴胡汤好通利
发热口乾大便泻小便赤少烦燥结小柴胡汤兼五苓
加上黄连真一绝
汗下之后病不解依然热渴如见怪解毒汤兼小柴胡
四五日来口舌乾发热身疼卧不安先服人参败毒散
小柴胡汤在后番
七八日来热在内口渴心烦腹胀汇小便赤少大便难
大柴胡汤好通利
发热口乾大便泻小便赤少烦燥结小柴胡汤兼五苓
加上黄连真一绝
汗下之后病不解依然热渴如见怪解毒汤兼小柴胡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766-0629d.png
诸般热病皆无碍
十劝歌 彭用光
一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證不可服热药伤寒傅三
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痛身不热少阴病有
反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
身热即是阳證若妄投热药决致死亡
二伤寒必须直攻毒气不可补益邪气在经络中若随
证早攻之只三四日痊安若妄谓先须正气却行补
十劝歌 彭用光
一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證不可服热药伤寒傅三
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痛身不热少阴病有
反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
身热即是阳證若妄投热药决致死亡
二伤寒必须直攻毒气不可补益邪气在经络中若随
证早攻之只三四日痊安若妄谓先须正气却行补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766-0630a.png
益使毒气流炽多致杀人
三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且伤寒不思饮食
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不可轻服
若阳病服之致热气增重或至不救丁香巴豆之类
犹不可服
四伤寒腹疼亦有热證不可轻服温煖药难经云疼为
实故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疼甚者加大黄疼
甚而加大黄意可见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疼者方是
三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且伤寒不思饮食
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不可轻服
若阳病服之致热气增重或至不救丁香巴豆之类
犹不可服
四伤寒腹疼亦有热證不可轻服温煖药难经云疼为
实故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疼甚者加大黄疼
甚而加大黄意可见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疼者方是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766-0630b.png
阴证须消息之每见腹疼便投热药多致杀人
五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止泻药自利
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
阴其馀身热下利皆属阳当随證依仲景法治之每
见下利使投煖药及止泻药者致多死亡
六伤寒胸胁疼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常见村落间
有此證无药便用艾灸多致毒气随火而盛膨胀发
喘以不知胸胁疼自属少阳腹胀虽属太阴仲景以
五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止泻药自利
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
阴其馀身热下利皆属阳当随證依仲景法治之每
见下利使投煖药及止泻药者致多死亡
六伤寒胸胁疼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常见村落间
有此證无药便用艾灸多致毒气随火而盛膨胀发
喘以不知胸胁疼自属少阳腹胀虽属太阴仲景以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766-0630c.png
为当下之病此外惟阴证脉微弱可灸
七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例作阴證有阴厥有
阳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
盖阳病不至极热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
热深更与热药宁复得生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
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言昏愦及别热證而发厥
必是阳厥宜急用承气汤以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
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下利或小便数不见热證
七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例作阴證有阴厥有
阳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
盖阳病不至极热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
热深更与热药宁复得生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
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言昏愦及别热證而发厥
必是阳厥宜急用承气汤以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
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下利或小便数不见热證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766-0630d.png
而厥者即是阴厥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
人疑者缘为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滑数阴厥脉
沉而弱又阳厥时复指瓜却温或有时发热阴厥则
常冷此为可别
八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药发汗然伤寒证须看表
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正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
热即是里證若一例发汗则真气已涸死者必矣又
别有半在表半在里之證不惟皆不可下亦皆不可
人疑者缘为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滑数阴厥脉
沉而弱又阳厥时复指瓜却温或有时发热阴厥则
常冷此为可别
八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药发汗然伤寒证须看表
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正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
热即是里證若一例发汗则真气已涸死者必矣又
别有半在表半在里之證不惟皆不可下亦皆不可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766-0631a.png
汗但随證治之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病人恣饮过度病人大渴
当与之水以消热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
遂令病者纵饮因而为呕为喘为咳逆为下利为肿
为悸为痞为结胸小便下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欲饮
一碗只可与半碗常令不足为善
十伤寒病初安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行房及食
诸肉骨汁并饮酒如病方愈不须再服药兼脾胃尚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病人恣饮过度病人大渴
当与之水以消热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
遂令病者纵饮因而为呕为喘为咳逆为下利为肿
为悸为痞为结胸小便下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欲饮
一碗只可与半碗常令不足为善
十伤寒病初安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行房及食
诸肉骨汁并饮酒如病方愈不须再服药兼脾胃尚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766-0631b.png
弱食饱不能消化病即再来谓之食复病方好气血
尚虚劳动大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又食羊肉行房
并死食诸肉骨汁并饮酒再病必重右伤寒十劝诚
可为病家医家之便益治法也
治伤寒看證法则 陶莭庵
凡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阳毒六脉洪大有力燥
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黄为疸證如小
水不利或赤兼小腹胀满不痛渴而大便实脉来沉
尚虚劳动大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又食羊肉行房
并死食诸肉骨汁并饮酒再病必重右伤寒十劝诚
可为病家医家之便益治法也
治伤寒看證法则 陶莭庵
凡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阳毒六脉洪大有力燥
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黄为疸證如小
水不利或赤兼小腹胀满不痛渴而大便实脉来沉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766-0631c.png
实有力者为湿热发黄轻则茵陈五苓散重则茵陈
汤分利小水清白为愈黄自退矣劫法开在杀车槌
方前
次看口舌有无胎状如见滑白色者邪未入腑属半
表半里證宜小柴和解舌上黄胎者胃腑有邪热也
宜下之调胃承气汤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
下便不实脉不沉微渴者未可下犹宜小柴胡汤舌
上黑胎生芒刺者是肾水尅于心火十有九死急用
汤分利小水清白为愈黄自退矣劫法开在杀车槌
方前
次看口舌有无胎状如见滑白色者邪未入腑属半
表半里證宜小柴和解舌上黄胎者胃腑有邪热也
宜下之调胃承气汤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
下便不实脉不沉微渴者未可下犹宜小柴胡汤舌
上黑胎生芒刺者是肾水尅于心火十有九死急用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766-0631d.png
大承气下之无疑矣此邪热已极也劫法开在杀车
槌方前
已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若按之当心
下鞭痛手不可近燥渴讝语大便实脉来沉实有力
为结胸證急用大陷胸汤加枳桔下之量元气虚实
宜从缓治若按心胸虽满闷不痛尚为在表未入乎
腑乃邪气填乎胸中只消小柴胡枳桔以治其闷如
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一服如神若按之当心下胀满
槌方前
已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若按之当心
下鞭痛手不可近燥渴讝语大便实脉来沉实有力
为结胸證急用大陷胸汤加枳桔下之量元气虚实
宜从缓治若按心胸虽满闷不痛尚为在表未入乎
腑乃邪气填乎胸中只消小柴胡枳桔以治其闷如
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一服如神若按之当心下胀满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766-0632a.png
而不通者宜泻心汤加枳梗是痞满也以手按之小
腹若痛而小水自来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讝妄燥渴
脉沉实者为畜血桃仁承气下尽黑物则愈若按之
小腹胀满不鞕痛小水不利即溺涩也五苓散加木
通山栀利之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若按其小腹
绕脐鞕痛渴而小水短赤大便实者有燥屎也大承
气下之劫法备开杀车槌方前
再后问其大小便通利若何有何痛处及服过何药
腹若痛而小水自来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讝妄燥渴
脉沉实者为畜血桃仁承气下尽黑物则愈若按之
小腹胀满不鞕痛小水不利即溺涩也五苓散加木
通山栀利之不可大利恐耗竭津液也若按其小腹
绕脐鞕痛渴而小水短赤大便实者有燥屎也大承
气下之劫法备开杀车槌方前
再后问其大小便通利若何有何痛处及服过何药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766-0632b.png
方知端的务使一一明白證脉相对庶得下药不差
凡看伤寒若见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凉药犯之必
死盖胃中有寒则蛔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急用
炮乾姜理中汤一服加乌梅二个花椒十粒服后待
蛔定却以小柴胡退热盖蛔闻酸则静见苦则安矣
凡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
自救大渴欲饮一升止可与一杯常令不足不可太
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等證射于
凡看伤寒若见吐蛔者虽有大热忌下凉药犯之必
死盖胃中有寒则蛔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急用
炮乾姜理中汤一服加乌梅二个花椒十粒服后待
蛔定却以小柴胡退热盖蛔闻酸则静见苦则安矣
凡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
自救大渴欲饮一升止可与一杯常令不足不可太
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等證射于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766-0632c.png
肺为喘为咳留于胃为噎为哕溢于皮肤为肿畜于
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又
不可不与又不可强与经云若还不饮非其治强饮
须教别病生正此谓也
凡治伤寒若经十馀日已上尚有表證宜汗者与羌活
冲和汤微汗之十馀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与大柴
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太峻
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故有此戒
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又
不可不与又不可强与经云若还不饮非其治强饮
须教别病生正此谓也
凡治伤寒若经十馀日已上尚有表證宜汗者与羌活
冲和汤微汗之十馀日若有里證宜下者可与大柴
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太峻
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故有此戒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766-0632d.png
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大
柴胡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血气两虚之人有
下證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壮力盛
者不在禁例从病制宜
凡治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寸脉弱而无力
者切忌发吐俱宜小柴胡和之
凡治伤寒若汗下后不可便用参耆大补宜用小柴胡
加减和之若大补使邪气得补而热愈盛复变生他
柴胡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血气两虚之人有
下證者亦用大柴胡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壮力盛
者不在禁例从病制宜
凡治伤寒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寸脉弱而无力
者切忌发吐俱宜小柴胡和之
凡治伤寒若汗下后不可便用参耆大补宜用小柴胡
加减和之若大补使邪气得补而热愈盛复变生他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766-0633a.png
證矣所谓治伤寒无补法也如曾经汗下后果是虚
弱之甚脉见无力者方可用甘温之剂补之此为良
法其劳力感寒之證不在禁补之例看消息用之凡
治伤暑与伤寒俱有热若误治之害矣伤寒则外
恶寒而脉浮𦂳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不同治
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
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
令并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重者用清暑
弱之甚脉见无力者方可用甘温之剂补之此为良
法其劳力感寒之證不在禁补之例看消息用之凡
治伤暑与伤寒俱有热若误治之害矣伤寒则外
恶寒而脉浮𦂳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不同治
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
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天久淫雨湿
令并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重者用清暑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766-0633b.png
益气汤治之
中云治暑不宜轻用小柴胡夹暴感风寒者或可
用一二剂盖伤暑非伤寒至夏变热病之暑病也
辩表里中三证 王好古
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脉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
是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闭而不通
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馀
症者皆虚热也是在其中矣
中云治暑不宜轻用小柴胡夹暴感风寒者或可
用一二剂盖伤暑非伤寒至夏变热病之暑病也
辩表里中三证 王好古
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脉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
是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闭而不通
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馀
症者皆虚热也是在其中矣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766-0633c.png
辩阴阳二证 王好古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
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
上恶寒有如刀刮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
来口与鼻中气皆然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太阳六傅 王好古
太阳者乃巨阳也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
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
上恶寒有如刀刮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
来口与鼻中气皆然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太阳六傅 王好古
太阳者乃巨阳也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766-0633d.png
于本也名曰傅本
太阳傅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经傅为发汗不彻利小便
馀邪不尽透入于里也
太阳傅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傅为原受病脉浮无汗
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
太阳傅少阴肾水者名曰表傅里为得病急当发汗
而反下汗不发所以傅也
太阳傅太阴脾土者名误下傅为原受病脉缓有汗当
太阳傅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经傅为发汗不彻利小便
馀邪不尽透入于里也
太阳傅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傅为原受病脉浮无汗
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
太阳傅少阴肾水者名曰表傅里为得病急当发汗
而反下汗不发所以傅也
太阳傅太阴脾土者名误下傅为原受病脉缓有汗当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766-0634a.png
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时腹痛四肢沉重
太阳傅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惟厥阴与督脉
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巡经得度傅
太阳證
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𦂳伤风得伤
寒脉也
太阳證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当𦂳而反缓伤寒得伤
风脉也
太阳傅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惟厥阴与督脉
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巡经得度傅
太阳證
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𦂳伤风得伤
寒脉也
太阳證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当𦂳而反缓伤寒得伤
风脉也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766-0634b.png
王执中云冬月此二证用九味羌活汤不应仍用桂枝
麻黄各半汤盖稳于大青龙也
二证脉不同本经大青龙汤主之易老初用桂枝麻黄
各半汤后用大青龙汤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
阳之失也易老后又改为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
麻黄也
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
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脉缓 此二证易老原将麻
麻黄各半汤盖稳于大青龙也
二证脉不同本经大青龙汤主之易老初用桂枝麻黄
各半汤后用大青龙汤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
阳之失也易老后又改为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
麻黄也
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
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脉缓 此二证易老原将麻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766-0634c.png
黄一桂枝二为治后复改用羌活汤
太阳头痛
太阳膀胱脉浮𦂳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
高之分也兼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
不能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
也沉弦背俞痛右手浮弦者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
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尅春之意故
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体之常也然各有三阴
太阳头痛
太阳膀胱脉浮𦂳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
高之分也兼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太阳之经上而
不能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
也沉弦背俞痛右手浮弦者亦然头痛者木也最高
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尅春之意故
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体之常也然各有三阴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766-0634d.png
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则宜川芎阳明则宜白芷少阳
则宜柴胡太阴则宜苍术少阴则宜细辛厥阴则宜
吴茱萸也
王执中曰此即论风而不及寒者风亦寒气所化
初从下起后从上来风与寒本相因但感之不同
耳故治伤寒者初分有汗无汗到傅经后则不分
矣由此观之风药亦能散寒其理同也
治太阳则不可越经 王好古
则宜柴胡太阴则宜苍术少阴则宜细辛厥阴则宜
吴茱萸也
王执中曰此即论风而不及寒者风亦寒气所化
初从下起后从上来风与寒本相因但感之不同
耳故治伤寒者初分有汗无汗到傅经后则不分
矣由此观之风药亦能散寒其理同也
治太阳则不可越经 王好古
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766-0635a.png
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馀仿此
用三阳经解药后身番覆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也
若不烦而番覆轻者知不傅三阴也不傅三阴则为
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无
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谷故
汗之
问桂枝汤发汗
发汗或云当得汗解或云当发汗更发汗并发汗宜
用三阳经解药后身番覆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也
若不烦而番覆轻者知不傅三阴也不傅三阴则为
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无
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谷故
汗之
问桂枝汤发汗
发汗或云当得汗解或云当发汗更发汗并发汗宜
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766-0635b.png
桂枝汤者数方是用桂枝发汗也复云无汗不得服
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发汗又曰发汗过多者却用
桂枝甘草汤是闭汗也一药二用如何说得仲景
发汗与本草之义合而为一答曰本草云桂枝味辛
甘热无毒能为百药长通血脉止烦出汗者是调血
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脏无他病发热自汗者此卫气
不和也又云自汗者为荣气和荣气和则外不谐卫
气不与荣气相谐和也荣气和则愈故皆桂枝汤调
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发汗又曰发汗过多者却用
桂枝甘草汤是闭汗也一药二用如何说得仲景
发汗与本草之义合而为一答曰本草云桂枝味辛
甘热无毒能为百药长通血脉止烦出汗者是调血
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脏无他病发热自汗者此卫气
不和也又云自汗者为荣气和荣气和则外不谐卫
气不与荣气相谐和也荣气和则愈故皆桂枝汤调
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766-0635c.png
和荣卫荣卫既和则汗自出矣风邪由此而解非桂
枝能开腠理发出汗也以其固闭荣血卫气自和邪
无容地而出矣其实则闭汗孔也昧者不解闭汗之
意凡见病者便用桂枝汤发汗若与中风自汗者合
其效桴鼓因见其取效而病愈则曰此桂枝发出汗
也遂不问伤寒无汗者亦与桂枝汤误之甚矣故仲
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是闭汗孔也又云发汗多又
手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是亦闭汗孔也又
枝能开腠理发出汗也以其固闭荣血卫气自和邪
无容地而出矣其实则闭汗孔也昧者不解闭汗之
意凡见病者便用桂枝汤发汗若与中风自汗者合
其效桴鼓因见其取效而病愈则曰此桂枝发出汗
也遂不问伤寒无汗者亦与桂枝汤误之甚矣故仲
景云无汗不得服桂枝是闭汗孔也又云发汗多又
手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是亦闭汗孔也又
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766-0635d.png
曰汗家不得重发汗若桂枝发汗是重发汗也凡桂
枝条下言发字当认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
黄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
血脉一句是非三焦卫气皮毛中药是为荣血中药
也如是则出汗二字当认作荣卫和自然汗出非桂
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故后人用桂治虚汗读者当逆
察其意则可矣噫神农之作于其前仲景之述于其
后前圣后圣其揆一也
枝条下言发字当认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
黄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
血脉一句是非三焦卫气皮毛中药是为荣血中药
也如是则出汗二字当认作荣卫和自然汗出非桂
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故后人用桂治虚汗读者当逆
察其意则可矣噫神农之作于其前仲景之述于其
后前圣后圣其揆一也
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766-0636a.png
太阳禁忌不可犯
小便不利不可使利之利之是谓犯本以是知五苓散
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此为犯禁
表在不可下下之犹犯禁也
太阳证亦有当汗不当汗者
咽乾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经发汗不得重发如无已
上忌证虽经发汗倘邪气未尽亦当重发之
当汗而不汗生黄
小便不利不可使利之利之是谓犯本以是知五苓散
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此为犯禁
表在不可下下之犹犯禁也
太阳证亦有当汗不当汗者
咽乾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经发汗不得重发如无已
上忌证虽经发汗倘邪气未尽亦当重发之
当汗而不汗生黄
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766-0636b.png
其证为风寒所伤阳气下陷入于内而排寒水上行于
经络之间本当发汗因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黄
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当汗而发汗过多成痓
其证因发汗太过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难以
屈伸
不当汗而汗成蓄血
蓄血其证燥火也当益津液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
经络之间本当发汗因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黄
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当汗而发汗过多成痓
其证因发汗太过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难以
屈伸
不当汗而汗成蓄血
蓄血其证燥火也当益津液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
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766-0636c.png
其毒扰阳之极则慢阴也故燥血而蓄于胸中也
血证见血自愈
太阳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证也血自下者愈也
知可解
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不战无
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差经必不尔矣
太阳傅阳明其中或有下证阳明证反退而热兼不竭
却退显少阳证是知可解也
血证见血自愈
太阳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证也血自下者愈也
知可解
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不战无
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差经必不尔矣
太阳傅阳明其中或有下证阳明证反退而热兼不竭
却退显少阳证是知可解也
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766-0636d.png
太阳知可解者头不痛项不强肢节不痛则知表邪退
也
阳明知可解者为无发热恶寒知里易解也
少阳病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时而作邪未退也若用
柴胡而移其时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气移之于
血血移之于气是邪无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知不可解
服解药而去沉困只头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则
也
阳明知可解者为无发热恶寒知里易解也
少阳病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时而作邪未退也若用
柴胡而移其时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气移之于
血血移之于气是邪无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知不可解
服解药而去沉困只头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则
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766-0637a.png
欲解也若风去而湿不去则不解何以然风则高湿
则下而入里也
脉知可解不可解
可解之脉浮而虚不可解之脉浮而实浮而虚者只是
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转属阳明
也伤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经若头痛者知邪在经也
易老九味羌活汤解利法
羌活 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乃拨乱反正之主
则下而入里也
脉知可解不可解
可解之脉浮而虚不可解之脉浮而实浮而虚者只是
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转属阳明
也伤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经若头痛者知邪在经也
易老九味羌活汤解利法
羌活 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乃拨乱反正之主
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766-0637b.png
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非此不治也
防风 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君令而
行随所使引之而至者也
苍术 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
不傅于足太阴脾
细辛 治少阴肾经头痛
川芎 治厥阴头痛在脑
白芷 治阳明头痛在巅
防风 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君令而
行随所使引之而至者也
苍术 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
不傅于足太阴脾
细辛 治少阴肾经头痛
川芎 治厥阴头痛在脑
白芷 治阳明头痛在巅
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766-0637c.png
生地黄治少阴心热在内
黄芩 治太阴肺热有神
甘草 能缓里急调和诸药
已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
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
小之不一增损用之如神 右水煎服
若欲急汗当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之而不用
汤投之也
黄芩 治太阴肺热有神
甘草 能缓里急调和诸药
已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
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
小之不一增损用之如神 右水煎服
若欲急汗当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之而不用
汤投之也
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766-0637d.png
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 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
后急
本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亦有神 中风行经者加
附子 中风秘涩者加大黄 中风并三气合而成
痹等症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
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犹妙
当汗而下之成恊热利
当各随三阳本证表药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
后急
本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亦有神 中风行经者加
附子 中风秘涩者加大黄 中风并三气合而成
痹等症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
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犹妙
当汗而下之成恊热利
当各随三阳本证表药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
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766-0638a.png
方可以利药治之
太阳一下有八变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者必结胸 脉𦂳者必咽痛 脉弦者必两胁拘
急 脉细数者头痛不止 脉𦂳数者必欲呕 脉沉
缓者恊热利 脉浮滑者必下血
里傅表
太阳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
太阳一下有八变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者必结胸 脉𦂳者必咽痛 脉弦者必两胁拘
急 脉细数者头痛不止 脉𦂳数者必欲呕 脉沉
缓者恊热利 脉浮滑者必下血
里傅表
太阳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
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766-0638b.png
汤主之至于大实痛者胃也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已
傅戊妇告夫也所以为里傅表即名误下傅也
三阳三阴辩证用药治法 彭用光
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小柴胡为少
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
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
或可圆
伤寒表证分别治法以便四时取用
傅戊妇告夫也所以为里傅表即名误下傅也
三阳三阴辩证用药治法 彭用光
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小柴胡为少
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
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
或可圆
伤寒表证分别治法以便四时取用
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766-0638c.png
伤寒表证是如何(左手脉/浮𦂳)无汗恶寒身热多头项俱疼
脉浮取(轻手按之脉/浮大而𦂳)施方施剂汗之和(冬麻黄汤十/神汤春夏𦍑)
(活冲/和汤)
伤寒里证治法宜次第
伤寒里证心腹疼(邪傅入里脉/重取数洪)不恶寒而恶热蒸其脉
数沉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
阳证 阳证身热及头疼体重咽乾难卧动或有谵语
及循衣脉息弦洪宜审用
脉浮取(轻手按之脉/浮大而𦂳)施方施剂汗之和(冬麻黄汤十/神汤春夏𦍑)
(活冲/和汤)
伤寒里证治法宜次第
伤寒里证心腹疼(邪傅入里脉/重取数洪)不恶寒而恶热蒸其脉
数沉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
阳证 阳证身热及头疼体重咽乾难卧动或有谵语
及循衣脉息弦洪宜审用
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766-0638d.png
脉洪大有力(十神汤大九味羌活汤氶解肌汤第葛/根汤 柴胡汤 三 气汤次 选)
(用/)
阴证 阴证身凉二便清病初自汗也头疼也无烦躁
也无渴脉息沉微自可明
脉沉微无力(五积散/四逆汤) (理中汤/三建汤)
阴毒 手足甲青至莭 (三建汤/) (此症极危/)
灸关元 气海 丹田 脐中
阳证似阴 阳证身凉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烦
(用/)
阴证 阴证身凉二便清病初自汗也头疼也无烦躁
也无渴脉息沉微自可明
脉沉微无力(五积散/四逆汤) (理中汤/三建汤)
阴毒 手足甲青至莭 (三建汤/) (此症极危/)
灸关元 气海 丹田 脐中
阳证似阴 阳证身凉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烦
卷十七 第 36a 页 WYG0766-0639a.png
口燥脉沉数白虎汤兼竹叶奇
脉沉数有力 (竹叶石膏汤/三黄解毒汤) (柴胡五苓/)
阴证似阳 阴证如阳面赤红小便清利大便通浑身
微热沉迟脉真武汤佳兼理中
脉沉迟弱 (五积散中羌附汤/附子理 汤)
灸服药而脉不回宜灸 气海 神阙 丹田
阳厥 阳厥时时指爪温心烦便秘口乾论脉来沉细
中还疾承气柴胡最可吞
脉沉数有力 (竹叶石膏汤/三黄解毒汤) (柴胡五苓/)
阴证似阳 阴证如阳面赤红小便清利大便通浑身
微热沉迟脉真武汤佳兼理中
脉沉迟弱 (五积散中羌附汤/附子理 汤)
灸服药而脉不回宜灸 气海 神阙 丹田
阳厥 阳厥时时指爪温心烦便秘口乾论脉来沉细
中还疾承气柴胡最可吞
卷十七 第 36b 页 WYG0766-0639b.png
阴厥 阴厥身凉热不回二便通滑不烦时脉来沉伏
知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
脉沉微昏愦 (先以星乌乾姜汤/随用三建汤)
灸 此证仓卒无药只灸关元气海丹田妙
血发黄 发黄恰似烟薰色小便自利大便黑唇焦漱
水血家黄桃仁承气汤堪择
蓄血黄 (此由脾胃热甚失于汗下以致/之宜抵当汤桃仁承气选用)
湿症黄疸 发黄浑似橘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湿热
知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
脉沉微昏愦 (先以星乌乾姜汤/随用三建汤)
灸 此证仓卒无药只灸关元气海丹田妙
血发黄 发黄恰似烟薰色小便自利大便黑唇焦漱
水血家黄桃仁承气汤堪择
蓄血黄 (此由脾胃热甚失于汗下以致/之宜抵当汤桃仁承气选用)
湿症黄疸 发黄浑似橘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湿热
卷十七 第 37a 页 WYG0766-0639c.png
相蒸名曰疸茵陈汤共五苓平
蓄热阴黄 (头汗出四肢沉重如疟俱用茵汤/陈汤加五苓兼小柴胡加栀子)
发斑 发狂
阳毒发斑是如何栀子大黄黑奴科 此症甚危红
赤白易治如黑斑则胃烂难治如阳毒五日内可治
六日七日难治 (人参石膏化斑汤玄参升/麻石膏汤大青四物汤)
温毒 (葛根橘皮汤/黄连橘皮汤) (调胃承气汤/猪胆鸡子汤)
黑奴丸方 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倍常时行热病六
蓄热阴黄 (头汗出四肢沉重如疟俱用茵汤/陈汤加五苓兼小柴胡加栀子)
发斑 发狂
阳毒发斑是如何栀子大黄黑奴科 此症甚危红
赤白易治如黑斑则胃烂难治如阳毒五日内可治
六日七日难治 (人参石膏化斑汤玄参升/麻石膏汤大青四物汤)
温毒 (葛根橘皮汤/黄连橘皮汤) (调胃承气汤/猪胆鸡子汤)
黑奴丸方 治阳毒发斑烦躁大渴倍常时行热病六
卷十七 第 37b 页 WYG0766-0639d.png
七日未得汗脉洪大或数面赤目胀身痛大热烦躁
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
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魂已竭心
下才暖拨开其口灌下即活人凡灌药下咽便能即
时苏醒
黄芩 芒硝 麻黄 釜底煤 小麦奴 灶突墨
梁上尘(各一/两)大黄(一两/一钱)
右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井水化下即当发寒寒
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
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魂已竭心
下才暖拨开其口灌下即活人凡灌药下咽便能即
时苏醒
黄芩 芒硝 麻黄 釜底煤 小麦奴 灶突墨
梁上尘(各一/两)大黄(一两/一钱)
右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井水化下即当发寒寒
卷十七 第 38a 页 WYG0766-0640a.png
已汗出乃差若时顷不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
不大渴不可与此药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 王好古
答曰经云两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
发热恶寒口乾烦满而渴太阳者腑也自背俞而入
之人之所共知之少阴者脏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
知也鼻气通于天故寒邪无形之气从鼻而入肾为
水也水流湿故肾受之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同
不大渴不可与此药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 王好古
答曰经云两感者死不治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
发热恶寒口乾烦满而渴太阳者腑也自背俞而入
之人之所共知之少阴者脏也自鼻息而入人所不
知也鼻气通于天故寒邪无形之气从鼻而入肾为
水也水流湿故肾受之经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同
卷十七 第 38b 页 WYG0766-0640b.png
气相求耳又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
外两感脏府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
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
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
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获
生者也予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
待好生君子用之
大羌活汤
外两感脏府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
里既不能一治故死矣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
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
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夫未有不治而获
生者也予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
待好生君子用之
大羌活汤
卷十七 第 39a 页 WYG0766-0640c.png
防风 羌活 独活 防己 黄芩 黄连 白术
苍术 炙甘草 细辛(各三/钱)知母 川芎 地黄(各/一)
(两/)
右每服五钱水煎热服不解再服三四次必解病
愈则止若有馀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
伤寒误下变有轻重
或问曰伤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
体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以
苍术 炙甘草 细辛(各三/钱)知母 川芎 地黄(各/一)
(两/)
右每服五钱水煎热服不解再服三四次必解病
愈则止若有馀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
伤寒误下变有轻重
或问曰伤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
体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以
卷十七 第 39b 页 WYG0766-0640d.png
然伤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内而出阴也
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腹
胁痛而已故变无穷者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轻也
辩内外伤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伤食口无
味涎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地也
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
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腹
胁痛而已故变无穷者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轻也
辩内外伤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伤食口无
味涎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地也
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
卷十七 第 40a 页 WYG0766-0641a.png
有形也
内外俱伤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恶
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伤也
凡诊则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
次以脉别之
冬伤于寒者春必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盖因
房失劳伤与辛苦之人水亏无以奉春生之令故春
阳气长而为温病也夏为热病者是火先动于火未
内外俱伤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恶
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伤也
凡诊则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
次以脉别之
冬伤于寒者春必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盖因
房失劳伤与辛苦之人水亏无以奉春生之令故春
阳气长而为温病也夏为热病者是火先动于火未
卷十七 第 40b 页 WYG0766-0641b.png
动之时水预亏于已旺之日故邪但藏而不为病也
夏令炎蒸其火既旺与前所动者客邪与主气二火
相接所以为热病也长夏为大热病者火之方与秋
之分皆手经居之水之方与春之分皆足经居之所
伤者皆经不足故夏火旺客气助于手经则不足者
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馀而非足经药何以
然泄有馀则不足者补矣此伤寒本足经只言足经
而不言手经也大意如此至于傅手经者亦有之当
夏令炎蒸其火既旺与前所动者客邪与主气二火
相接所以为热病也长夏为大热病者火之方与秋
之分皆手经居之水之方与春之分皆足经居之所
伤者皆经不足故夏火旺客气助于手经则不足者
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馀而非足经药何以
然泄有馀则不足者补矣此伤寒本足经只言足经
而不言手经也大意如此至于傅手经者亦有之当
卷十七 第 41a 页 WYG0766-0641c.png
作别论与夫奇经之病亦在其中矣
狂言讝语郑声辩
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即为狂言也
讝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即为讝
语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即
郑声也
阳明症不可犯禁忌
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若发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则生
狂言讝语郑声辩
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即为狂言也
讝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即为讝
语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即
郑声也
阳明症不可犯禁忌
不当发汗不当利小便若发汗利小便竭其津液则生
卷十七 第 41b 页 WYG0766-0641d.png
蓄血症也惟当益津液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
者莲须葱白汤是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小便重利
之走气三者虽异为言少津液则一也
汗多亡阳
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无形须当发去
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客气也阴邪已
去而复汗之反伤阳经曰重阳必阴故阳气自亡汗
多亡阳此之谓也
者莲须葱白汤是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小便重利
之走气三者虽异为言少津液则一也
汗多亡阳
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无形须当发去
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客气也阴邪已
去而复汗之反伤阳经曰重阳必阴故阳气自亡汗
多亡阳此之谓也
卷十七 第 42a 页 WYG0766-0642a.png
下多伤阴
下者本所以助阴也若阴受阳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
已败坏者以致新阴此所谓益阴而除火热邪气也
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经曰重阴必阳故阴
气自亡下多亡阴此之谓也
伤寒五脏受病脉证相尅诀
心脏 心病舌强笑面赤燥烦掌热口乾讝脐上动气
洪𦂳数反得沉微命不全
下者本所以助阴也若阴受阳邪热结有形须当除去
已败坏者以致新阴此所谓益阴而除火热邪气也
阳邪已去而复下之反亡阴也经曰重阴必阳故阴
气自亡下多亡阴此之谓也
伤寒五脏受病脉证相尅诀
心脏 心病舌强笑面赤燥烦掌热口乾讝脐上动气
洪𦂳数反得沉微命不全
卷十七 第 42b 页 WYG0766-0642b.png
肝脏 肝家面青目痛闭筋急怒容脐左气脉当弦急
或兼长浮涩短兮名不治
脾脏 脾家不食面皮黄体重肢痛喜卧床动气当脐
脉缓大弦长而𦂳是凶殃
肺脏 肺家面白带忧愁吐血寒温喘𠻳求脐右气兮
沉细涩大而牢者死根由
肾脏 肾家面黑爪甲青耳闭足寒泄腹疼脐下气兮
脉沉滑缓而大者死之形
或兼长浮涩短兮名不治
脾脏 脾家不食面皮黄体重肢痛喜卧床动气当脐
脉缓大弦长而𦂳是凶殃
肺脏 肺家面白带忧愁吐血寒温喘𠻳求脐右气兮
沉细涩大而牢者死根由
肾脏 肾家面黑爪甲青耳闭足寒泄腹疼脐下气兮
脉沉滑缓而大者死之形
卷十七 第 43a 页 WYG0766-0642c.png
已上皆受尅之脉为贼邪故凶也
卷十七 第 43b 页 WYG0766-0642d.png
赤水元珠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