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766-01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赤水元珠卷五
            明 孙一奎 撰
  水胀通论
灵枢经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
 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
 中焦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
 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
卷五 第 1b 页 WYG0766-0150b.png
 道岐伯曰五榖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
 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
 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下过度谓房/劳过度也)
 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
 泻津液不化水榖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
 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何以别之
 岐伯荅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
卷五 第 2a 页 WYG0766-0151a.png
 颈脉动时欬阴股间寒足颈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帝曰
 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股窅然而不起
 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
 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
 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荣因有
 所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
卷五 第 2b 页 WYG0766-0151b.png
 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
 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
 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不得
 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
 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帝曰肤胀鼓胀
 可刺耶岐伯曰先刺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
 血络也
 石水脐以下肿其脉沉
卷五 第 3a 页 WYG0766-0151c.png
本事方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
 为蛊(蛊即鼓胀也/)
纲目云水胀皆本于房劳过度
  水肿(出素问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
 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
 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
卷五 第 3b 页 WYG0766-0151d.png
 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
 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
 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
 甚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
 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傅为胕肿本之于肾
 名曰风水所谓玄府汗孔也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
 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
 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卷五 第 4a 页 WYG0766-0152a.png
 胻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
 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
 之所留也(肺肾之标本其上下分为相输相应之病/而俱受者缘此二脏乃水气之所留故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
 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
 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结水之所容也
尻上五行行五
 脊中一  悬枢一  命门一  腰俞一
卷五 第 4b 页 WYG0766-0152b.png
 长强一  大肠俞一 小肠俞一 膀胱俞二
 中膂内俞一 白环俞二 胃仓二  盲门二
 志室二  胞盲二  秩边二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
 中注二 四满二 气穴二 大赫二
 外陵二 大巨二 水道二 归来二
踝上各一行行六
 太冲二 复溜二 阴榖二 照海二
卷五 第 5a 页 WYG0766-0152c.png
 交信二 筑宾二
甲乙经云身肿关门主之 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风水膝肿
 巨虚上廉主之风水面胕肿颜黑解溪主之风水面胕
 肿衡阳主之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
 面胕肿上星主之(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风池)水肿人中尽满唇反
 者死水沟主之 水肿大脐平炙脐中无理不治
内经曰三阴结谓之水王注云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
 又曰下焦溢而为水王注曰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
卷五 第 5b 页 WYG0766-0152d.png
 不泻则溢而为水
黄帝问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否岐
 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
 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
 头汗出手热口乾苦渴小便黄目下肿难以行月事
 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
 论在刺法中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
 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水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
卷五 第 6a 页 WYG0766-0153a.png
 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
 则欬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曰何以言之岐伯曰水者阴也目者亦阴也腹者至
 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
 口苦舌乾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
 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
 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难
 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
卷五 第 6b 页 WYG0766-0153b.png
 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
 事不来也
针经曰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
 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
 溢乃下流于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不
 能此荣然有水上不下也
刘宗厚曰按内经诸水气皆诸脏本病也针经所引则
 又主饮食及七情等因皆致之可见病机之微矣但
卷五 第 7a 页 WYG0766-0153c.png
 有湿肿气肿初亦颇相似然以手按之成凹不能即
 起者湿也湿与水有微甚之意况有气肿及诸水形
 证不同要在临症详审也
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若脉来沉伏面色青白不烦渴
 小便涩而清大便溏泄为阴水治宜实脾脉来沉数
 面色赤黄或烦渴小便赤而难大便秘治宜疏气荡
 涤
  论水气证治大法
卷五 第 7b 页 WYG0766-0153d.png
内经曰不从毫毛病生于内者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
 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郭
 皮中阴蓄于内水气胀满上攻于肺肺气孤危魄者
 肺神肾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独居也夫阴精
 损削于内阳气耗减于外则三焦闭溢水道不通水
 满皮肤身体否肿故云形不可与衣相保也凡此之
 类皆四肢脉数急而内鼓动于肺中也肺动者谓气
 急而欬也如是者皆水气格拒于腹膜之内浮肿施
卷五 第 8a 页 WYG0766-0154a.png
 张于身形之外欲穷标本其可得乎平治权衡谓察
 脉浮沉也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在里者泄之在
 表者汗之故云开鬼门洁净府也去宛陈莝谓去积
 久之水物犹如草莝之不可留于身中也
刘宗厚曰按经论水气证治至为机密故云开鬼门洁
 净府然鬼门者犹幽玄之谓有毛窍而不见其开阖
 邪气感入邪与正相抟毛窍闭塞而寒热作为病客
 于表故宜发汗遣邪气以开鬼门也此亦发汗之别
卷五 第 8b 页 WYG0766-0154b.png
 称泄诸病在表之通例也净府者谓膀胱内无入孔
 而外有出窍为清净津液之府凭肾气藏气化水榖
 之精而渗入脬中气约成溺出也夫肾主下焦司阖
 辟开窍二阴肺脾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水
 行而自清净否则便涩或浊或淋为水气溢于腠理
 为肤肿诸病若宛屈陈莝壅滞身中当泄去是物而
 洁净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泻之权衡于治
 也虽然经云水病本之于肺肾二经而古今方论并
卷五 第 9a 页 WYG0766-0154c.png
 不以治水独泻肾气为说者何盖肾阴奉行降令为
 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阴精损削于内生气不能运
 化至为胕肿其气索矣况肺弱而母气孤危者乎故
 东垣曰若治以甘淡渗泄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
 乎此探撷已上治例之妙也如积饮留饮伤脾若土
 之于雨中则为坭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阴俱病
 身浮肿似水气用燥脾导气之剂即愈一则若坭土
 之得和风暖日水湿去而阳化自然万物生长一则
卷五 第 9b 页 WYG0766-0154d.png
 肺气开泄渗道通利水气不濡于脾矣此正诸湿肿
 满皆属脾土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而与阴阳为病水
 气机之不同故亦不待开鬼门洁净府而已也
原病式谓水肿为湿热实甚故治以辛苦寒药盖以辛
 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
 气和而愈而谓脾虚不能制水之说为非
丹溪以水肿由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渍妄行当以参术
 补脾使脾健则自能转运而水自行但宜补中行湿
卷五 第 10a 页 WYG0766-0155a.png
 利小便为上
刘宗厚曰按刘河间以水肿为湿热谓在表有热宜汗
 谓在里有热宜下治法宜开鬼门洁净府盖言有馀
 之证然也丹溪以脾虚不能制水治当补中行湿利
 小便盖言不足之证然也若夫滋肾制火之说愚切
 以为未当盖补肾之药乃阴滞柔润适以滋湿耳岂
 理也哉今治此证但脾虚受湿为不足所致者宜燥
 脾土兼利小便若夫气郁饮食湿热所致者禁不得
卷五 第 10b 页 WYG0766-0155b.png
 妄下证虽可下又当权其轻重不可过用芫花大戟
 甘遂猛峻之剂暂时快利水气复来而无以治之也
 少壮充实脉洪大有力者当导去其水年老虚人得
 此惟当补中行湿为先设或元气下陷者即又当升
 提之
古方十种证候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疼痛为肝
 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
 肾水口苦咽乾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
卷五 第 11a 页 WYG0766-0155c.png
 瘦为膀胱水小便秘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
 以此十水为正水外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风水又
 有风肿气肿血肿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
 气肿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胁胀膨至若烦躁漱水迷
 忘惊狂呕逆烦闷皮间有红缕赤㾗者此血肿也㜏
 人经脉壅闭败血停腐尤多见此妊娠亦有气遏水
 道而虚肿者此但顺气安脾饮食无阻既产而肿自
 消若产后发虚则虚退而告殂矣
卷五 第 11b 页 WYG0766-0155d.png
大抵浮肿之脉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
 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 面庞然浮肿疼痛其色
 炱黑多汗恶风者属肾风(治见/风)
诸唇黑则伤脾缺盆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肝足心平则
 伤肾背平则伤肺凡此五伤必不可治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于四肢者生先起于四肢
 而后入腹者死至若鼓胀而肚上青筋胀满而大便
 滑泄久疟而转作虚浮又兼见前五伤则死矣与夫
卷五 第 12a 页 WYG0766-0156a.png
 男从脚上肿而上女从上肿而下或肉硬或掌心平
 而无纹皆不治
  论生死脉法
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账闭其脉浮
 大数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脉虚者死
 实者生
  脉经叙诸水形症(原出金匮要略/)
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卷五 第 12b 页 WYG0766-0156b.png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或身体反
 重而酸或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
 大热者皆为风水风水其脉自浮外症骨节疼痛恶
 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症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
 鼓不渴当发其汗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
 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卷五 第 13a 页 WYG0766-0156c.png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
 致痈脓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
 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
卷五 第 13b 页 WYG0766-0156d.png
 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
 汗其足逆冷面瘦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也
仲景曰诸水身半以下肿者当利小便身半已上当发
 汗经云身半已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天
 气主之者其在皮也故汗而发之
卷五 第 14a 页 WYG0766-0157a.png
 问肌肉之外皮肤之里首至足一身皆肿者当作何
 治荅曰亦宜汗之也与身半以上同法身半以上汗
 之者尺寸之天地也故汗之肌肉之外皮肤之里一
 身尽肿者从天而汗之此表里之浮沉凡治之法当
 如是也肺心肝肾中州已上俱宜汗中州已下皆宜
 汗如小便利而渴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
 也
王海藏曰观高低内外轻重表里随经补泻要当谨察
卷五 第 14b 页 WYG0766-0157b.png
 肺胃肾三经病即
夫水气者胃土不能制肾水逆而上行傅入于肝故令
 人肿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故多下之强令水
 出不依天度流转故胃愈虚食不滋味则发而不能
 治也莫若行其所无事则为上计不可不知 凡补
 胃不可使之壅滞如本草叙赤小豆治水肿通气补
 脾胃之类是也
罗太无治许鲁斋药案云鲁斋年五十八面目肢体浮
卷五 第 15a 页 WYG0766-0157c.png
 肿大便溏多腹胀肠鸣时痛饮食减少脉得弦细而
 缓年少时多服牵牛大黄药面目四肢时有浮肿今
 因阴雨故大发予曰当运之气出自中焦者胃也胃
 气弱不能布散水榖之气营养脏府经络皮毛故气
 行而涩为浮肿大便溏多而腹胀肠鸣皆湿气胜也
 四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五脏有胃气则和平而安
 若胃气虚弱不能运动滋养五脏则五脏脉不和平
 本脏之气盛者其脉独见轻则病过甚则病死故经
卷五 第 15b 页 WYG0766-0157d.png
 曰真脏之脉弦无胃气则死今幸未至于甚尚可调
 补人知服牵牛大黄为一时之快不知其为终身之
 害也遂以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数服而腹
 胀溏泄肠鸣时痛皆愈饮食进止有四肢浮肿以导
 滞通经汤主之良愈
导滞通经汤 治脾湿而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陈皮 白术 桑白皮 木香(各五/钱)茯苓(一两/)
  右每服六七钱水煎食前服(霖雨时加/泽泻一两)
卷五 第 16a 页 WYG0766-0158a.png
丹溪治水肿多以二陈加白术人参苍术为主佐以黄
 芩麦冬炒栀子制肝木若腹胀少佐以厚朴 气不
 运加木香木通 气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
 加减必须补中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
 便润而小便长 产后必须以大补血气为主少佐
 苍术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若壅满用半
 夏陈皮香附监之 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黄芩之
 属 一方用山栀去皮取仁炒槌碎米汤送下一抄
卷五 第 16b 页 WYG0766-0158b.png
 若胃热病在上者带皮用 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
 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取急流水煎服 水胀用
 大戟香薷浓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 大戟为末
 枣肉丸十丸泄小水劫实者
纲目述丹溪治水肿得效之法十五条其法大率以甘
 草佐白术参陈等剂补中气为君木通滑石郁李仁
 海金沙行水为臣厚朴大腹皮苏梗通滞意为佐使
 如气不升浮恶寒脉沉者探吐以提之头面光肿加
卷五 第 17a 页 WYG0766-0158c.png
 麻黄微汗之挟积气者佐以保和温中抑青等丸磨
 之挟热者佐以黄芩之类清之挟疮痈者佐以连翘
 犀角散之而随证加减也
仲景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
 趺阳脉伏水榖不化胆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
 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仲景治水大法
卷五 第 17b 页 WYG0766-0158d.png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菧汤主之
 防已(一两/)黄菧(一两二/钱五分)白术(七钱/五分)甘草(炙五/钱)
  右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煎温服良久冉
  服 腹痛加白芍药
因湿为肿者前汤调下五苓散 又前汤治风湿脉浮
 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外无表证惟腰以下常重而
 肿难以屈伸腰以上俱和者并效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脬浮不渴自汗出而无实热者越
卷五 第 18a 页 WYG0766-0159a.png
 婢汤主之 治里水加白术四两
 麻黄(去节/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抹去上沫入诸药煮
  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大附子一枚(炮/)
  古今录验治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
 加茯苓汤主之
 防已 黄菧 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炙二/两)
卷五 第 18b 页 WYG0766-0159b.png
  右五味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里水为病越婢加术汤主之又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甘草(炙二/两)麻黄(去节/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渣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
  一升被覆出汗汗不出再服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
 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附子麻黄汤浮者宜杏
 子汤
卷五 第 19a 页 WYG0766-0159c.png
附子麻黄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切作八片)麻黄(去节/)甘草(炙各/三两)
  水七升先煮麻黄冉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
  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阴阳结邪多阴少阳名曰石水小腹肿石水者谓冬月
 水冰如石之时故曰石水也火墓于盛冬阳气微故
 石水而死也(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
卷五 第 19b 页 WYG0766-0159d.png
 色其黄如檗汁脉自沉问曰从何得之以汗出入水
 中浴汗从孔中入得之黄汗者黄菧芍药桂枝苦酒
 汤主之
 黄菧(五两/)芍药(三两/)桂枝(去浮皮/三两)苦酒(一升/)
  水七升煮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也至六七日乃
  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为病两颈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
卷五 第 20a 页 WYG0766-0160a.png
 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
 汗已出辄轻者久久其身瞤瞤即胸中痛有又从腰
 已上必汗出下无汗腰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
 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
 黄菧汤主之
 桂枝(去浮/皮)生姜 芍药(各三/两)甘草(炙二/两)黄菧
  右入枣十二枚擘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被覆取汗不汗更
卷五 第 20b 页 WYG0766-0160b.png
  服之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虚不足趺阳脉
 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厥冷则
 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胸鸣相逐气转膀胱营
 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痛阳前通
 则恶寒阴前通则脾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
 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气分
 心下坚大如盘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
卷五 第 21a 页 WYG0766-0160c.png
 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桂枝(去浮/皮)生姜 麻黄(去节/)细辛(各二/两)甘草(炙一/两)
 大枣(二十/枚擘)附子(二枚炮去/皮切八片)
  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
  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愈
心下坚大如盘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实 白术(各三/两)
  右二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即当
卷五 第 21b 页 WYG0766-0160d.png
  散也
面目浮肿喘嗽痰涎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甜葶苈 苦葶苈(等分/)大枣
腰已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
两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生姜泻心汤
十枣汤
 大戟  芫花  甘遂(各等/分)
三花神祐丸
卷五 第 22a 页 WYG0766-0161a.png
 十枣汤加 牵牛 大黄 轻粉 水丸服
除湿丹
 神祐丸加 乳香 没药
玄青丹
 神祐丸加 黄连 黄柏 青黛
  已上四方不可轻用必看其有实候乃用之
明理趁痛丸 治水气浮肿又治脚气上攻风毒走注
 疼痛神效
卷五 第 22b 页 WYG0766-0161b.png
 白芥子(生为/末)肥甘遂(生为/末)生大黄(各末/一两)
  右用白面一两半滴水丸作饼子令黄不可过
  焦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冷酒下二十丸不拘时
  量虚实加减
紫苑散
 木香 人参 白术 紫苑 川芎(各二/两)
  右粗末生姜乌梅煎服次日又一服
调胃白术泽泻散
卷五 第 23a 页 WYG0766-0161c.png
 治痰病化为水气傅为水鼓不能食
 白术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等/分) 一法加白术本药各半治脐腹
  上肿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实下盛者加槟榔
胡洽方 治支饮澼饮于十枣汤中加大黄甘草五两
 同煎服之故以相反之剂欲其上下俱去也 郁李
 仁破澼气能下四肢水 大抵去水药多泄热当求
 脉之虚实下之
卷五 第 23b 页 WYG0766-0161d.png
消肿散 治水气喘呼不得卧烦热躁渴大小便不利
 大黄(蒸/)山栀(炒/)甘草(炙/)乾葛 陈皮 麻黄
 川芎 马牙硝(各等/分)
  为末蜜汤调下二钱
又方 千金子二百五十粒姜三片滚水煎空心服以
  利为度
集成尊重丸 治蛊证水肿气肿喘急小水赤涩大便
 秘结一切中满单腹鼓胀
卷五 第 24a 页 WYG0766-0162a.png
 人参 沉香 丁香 木香 槟榔 车前子
 葶苈子(各四/钱)胡椒 蝎梢 滑石 海金沙
 赤茯苓 白豆䓻(各一/钱半)萝卜子(六/钱)郁李仁(一两/二钱)
  右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每服三丸姜汤下一日
  服三次
简易方 治蛊胀身乾黑瘦多渴烦闷
 马鞭草细剉晒乾勿见火以酒煮味出去渣温服立
 效不善酒者水煎亦可(六月半时采/)
卷五 第 24b 页 WYG0766-0162b.png
元戎神方
 乌鸡子一枚去顶取清黄汁调腻粉一大钱令匀内
 壳中以蒸饼剂裹之蒸熟去壳取熟黄二葶苈等分
 炒为末与上并黄蒸饼等为丸豆大每服三五十丸
 车前子汤下小便涩不通瞿麦汤下
  又攻击泄下之剂(去菀陈莝之法也/)
许学士十肿水病并根源证状方法
 一青水先从左右肋肿起根在肝 大戟
卷五 第 25a 页 WYG0766-0162c.png
 二赤水先从舌根起根在心   葶苈子
 三黄水从腰腹起根在脾    甘遂(炒/)
 四白水从脚肿起根在肺    桑白皮
 五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   连翘
 六玄水从面肿起根在外肾   芫花(醋炒/)
 七风水从四肢肿起根在骨   泽泻
 八石水从肾肿起根在膀胱   藁本
 九高水从小腹肿起根小肠   巴豆(去皮/油)
卷五 第 25b 页 WYG0766-0162d.png
 十气水或盛或衰起根在腹   赤小豆
  右十般肿病各有根源种种不同看十肿病根除
  一味倍多馀九味等分逐味依法修治焙为细末
  炼蜜丸如梧子大用赤茯苓汤吞下三丸不拘时
  候每日三服忌盐一百二十日缘盐能化水也又
  忌鱼虾面食一切毒物及生冷房室甚效用此方
  获瘥后更服后来补药
补药方
卷五 第 26a 页 WYG0766-0163a.png
 肉桂(去粗/皮)乾姜 肉豆䓻 赤茯苓(去/皮)莪术(醋/煮)
 川芎  桔梗(各等/分)
  依法制服一方无茯苓莪术有青皮白术槟榔
  俱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百沸汤点服空心食前日
  午晚各一服前项二方治水肿病甚效予试用之
  百发百中获济无数
治肿满小便不利茯苓散
 郁李仁(四/钱)槟榔(二/钱)白术(一/钱)赤茯苓(一/钱)甘遂(切片炒/一钱)陈皮
卷五 第 26b 页 WYG0766-0163b.png
 (一钱/半)右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汤调下
  已上三方许学士试效者治水肿无逾此矣
雄黄神金散
 雄黄 葶苈(𥻟米炒熟/去米一两)泽泻 椒目(减半/)大戟
 巴戟 茯苓 芫花(醋浸一/日炒)甘遂 桑皮(各一/两)
  右为末空心用井花水调服每一钱加至五钱以
  利为度忌盐醋生冷油腻之物
  从脚肿加葶苈 肚肿加椒目 从阴肿加泽泻
卷五 第 27a 页 WYG0766-0163c.png
  面肿加茯苓 从心肿根在肋加雄黄 从肢肿
  根在皮加甘遂 从口肿根在小肠加巴戟 从
  腰肿根在肾加大戟 从膝肿根在肝加芫花
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大二便不利
 白丑(二/两)桑白皮 白术 陈皮 木通(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减半
秘方 治鼓胀如神气鼓则放屁水鼓则下水而愈
 大戟 白商陆 甘遂(各三/钱)陈皮(二/钱)大腹皮
卷五 第 27b 页 WYG0766-0163d.png
 槟榔 白术 海带 海藻(各二/两)
  为末每用三钱和白面三两水拌做一块分作三
  小块每块捍碗口大薄饼一个共作三个无油锅
  内烙熟空心服一饼酒送下茶过口坐卧忌风生
  冷油腻盐一个月不能断荤者不可治也此药试
  过每用一饼仅行水四五度并不瘦人
一方 用乾鸡屎一升炒黄好酒三碗淬下煮作一碗
 绢滤去渣饮之少顷腹中气大转肠鸣从大便利下
卷五 第 28a 页 WYG0766-0164a.png
 脚膝及蹄上下先皱起渐渐消至腹如一次消不尽
 冉服一剂以田螺二枚滚酒内渫熟食之即止后以
 温粥调养而安
  此方治一切水气湿发肿效
三因消肿丸 治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术 黑丑(炒/)茯苓 半夏
 陈皮(各一/钱)木香 麦 丁香(各五/分)
  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灯心麦门汤下
卷五 第 28b 页 WYG0766-0164b.png
葶苈丸 治涌水证如溢囊裹里浆或遍身肿满按腹
 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喘欬不定
 葶苈(炒/)泽泻 椒目 桑白皮 木猪苓
 杏仁(各五/钱)
  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二三十丸葱白汤下不拘
  时服以利为度
局方神助散 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浮肿以手按之
 随手而起欬嗽喘急不得安卧小便赤涩大便不利
卷五 第 29a 页 WYG0766-0164c.png
 黑丑末 泽泻(各一/两)椒目(一两/半)猪苓(二/两)葶苈(三/两)
  右为末葱白三茎水煎入酒调服三钱
薏苡根散 治水肿
 薏苡根(君/) 木香 槟榔 黑丑
  右为末酒调服妙
圣惠气宝丸(又名顺/气丸)治腰胁俱病如抱一瓮肌肤坚硬
 按之如鼓脚肿不能屈伸自头至膻中瘦脊露骨胸
 膈痞闷四肢无力
卷五 第 29b 页 WYG0766-0164d.png
 木香 茴香(炒/)羌活 木瓜 川芎 当归
 陈皮(炒/)槟榔 地骨皮(各一/两)大黄(一两/半)黑丑(二/两)
 皂角(四/两)
  右为末熬皂角膏为丸梧子大每六十丸温酒下
  一方无木瓜生姜灯心汤下治一切气血凝滞风
  毒炽盛脚气走注作肿或大便闭脚气入腹满闷
  寒热往来状如伤寒并宜服之
简易方 治水蛊不问年月深者
卷五 第 30a 页 WYG0766-0165a.png
 大戟 当归 陈皮(各一/两)
  水二升煮七分顿服利二三斗即愈
元戎方 治十种水气垂死
 鲤鱼一头重一斤者和葱白冬瓜羹食之
又治鼓气方
 滑石 轻粉(各一/钱)槐花(一钱/半)
  右不犯铁气为细末生地黄自然汁生姜自然汁
  停滴在药中为丸梧桐子大一日服三丸次日服
卷五 第 30b 页 WYG0766-0165b.png
  四丸五日以下早辰只一服用生地黄汁温送下
  小便中水尽为度得睡后日服嘉禾散十日永不
  冉发
 治阴水肿之剂
五皮散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以致面目俱浮
 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水煎热服 一方加牵牛
卷五 第 31a 页 WYG0766-0165c.png
  澹寮方无地骨皮五加皮 加陈皮桑白皮
白术木香散 治肿满喘嗽欲变成水病者不能食不
 能卧小便秘
 白术 猪苓 甘草 泽泻 赤茯苓(各五/钱)
 木香 槟榔(各三/钱)橘红(二/两)官桂(二/钱)滑石(三/两)
  右每服一两半生姜三片水煎温服(一方加/木通)
拔萃圣灵丹 治脾肺有湿喘满风盛小便赤涩
 苦葶苈(炒四/两)防已(二/钱)赤茯苓(面/炒)木香
卷五 第 31b 页 WYG0766-0165d.png
 槟榔 木通 人参(各一钱/五分)
  为末以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续随子丸 治通身虚肿喘闷不快
 人参 防已 赤茯苓(面/炒)续随子 木香
 槟榔 海金沙(另炒各/五钱)苦葶苈(四/两)
  右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桑皮汤下
退肿拓气散 治积水惊水或饮水过多停积于脾故
 四肢而身热用药惟内消其肿自退
卷五 第 32a 页 WYG0766-0166a.png
 赤豆 陈皮 萝卜子 甘草(炙各/五钱)木香(二钱/半)
  每服一两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前服
复元丹 治水肿皮肤盈溢心腹坚胀喘急不得正偃
 正偃则咳嗽腿腹冷口苦舌乾小便不利梦中虚惊
 不得安卧
 附子(炮/)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去/汗)独活 厚朴
 白术(炒/)吴茱萸(炒/)桂心(各一/两)泽泻(一两/半)肉果(煨/)
 槟榔(各五/钱)
卷五 第 32b 页 WYG0766-0166b.png
  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一日三
  服先便旋利如倾次乃肿溃喘止此药能助真火
  以养真土运枢机禁欲绝盐半年乃不再作
当归散 治同前
 川芎 赤芍药 牡丹皮 白术 赤茯苓
 陈皮 槟榔 木香 桂心 木通(各等分/为末)
  脚膝头面肿大小便不快每服二钱水一钟紫苏
  叶二片木瓜一片同煎八分温服日三服稍觉愈
卷五 第 33a 页 WYG0766-0166c.png
  只早晚服二次但觉气下小便长是效 脏虚去
  槟榔 脐凸加大腹皮猪苓各一两 忌鸡鱼肉
  酸咸之物及海味
大半夏汤 治土不能制水水则干肠胃溢于皮肤漉
 漉有声怔忡喘息名曰水胀
 橘红 半夏 茯苓 甘草 桔梗 槟榔
 各等分每服五钱姜三片水煎服
赤茯苓丸 治同上
卷五 第 33b 页 WYG0766-0166d.png
 木香(五钱/)苦葶苈(炒四/两)防已(二两/)赤茯苓(二两/)
  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皮汤下
人参葶苈丸 治一切水肿及喘满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苦葶苈(炒四/两)
  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汤下
神秘汤 治水气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水肿不卧卧
 则喘
 白茯苓 木香(各五/钱)桑白皮 紫苏(叶/)陈皮
卷五 第 34a 页 WYG0766-0167a.png
 人参(各七/钱)
  姜七片水三钟煎钟半食后分五服
无碍丸 治脾病横流四肢肿满
 木香(半/两)蓬术(炮/)三棱(炮/)槟榔 郁李仁(炮去皮/各一两)
 大腹皮(二/两)
  为末麦芽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
  吞下
香苏散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卷五 第 34b 页 WYG0766-0167b.png
 陈皮(去白/一两)防已 木通 紫苏叶(各/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小葶苈丸 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
 甜葶苈(炒/)荠菜根(等分/为末)
  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
  便清数病愈
牡蛎泽泻散 治脾胃气虚不能约制肾水水溢下焦
 腰以下肿
卷五 第 35a 页 WYG0766-0167c.png
 牡蛎(炒/)泽泻 蜀漆(洗去/腥)葶苈(炒/)瓜蒌根
 白商陆根 海藻(洗/)
  等分为末白汤调服方寸七小便利止后服
疏凿饮子 治水气遍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
 不利服热药不得者
 泽泻 赤小豆 白商陆 大腹皮 茯苓
 羌活 椒目 木通 秦芁 槟榔(等分/)
  姜五片水煎服
卷五 第 35b 页 WYG0766-0167d.png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
 泄
 陈皮(一两/半)木香(二钱/半)滑石(六/两)槟榔(三/钱)茯苓(一/两)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各五/钱)甘草(三/钱)
  生姜五片水煎服
实脾散
 厚朴 白术 木瓜 附子(炮/)木香 茯苓
 大腹子 草果仁 乾姜(炮各/一两)甘草(炙五/钱)
卷五 第 36a 页 WYG0766-0168a.png
  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加味枳术汤 治气为痰饮所膈心下坚胀名曰气分
 枳壳 白术 陈皮 槟榔 桔梗 木香
 桂  紫苏梗叶 五灵脂(炒各/二分)半夏
 茯苓 甘草(各一/分半)
  姜三片水煎服
调荣散 治瘀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曰血
 分
卷五 第 36b 页 WYG0766-0168b.png
 细辛 莪术 桂 赤芍 川归 川芎 玄胡索
 白芷 大腹皮 桑白皮 槟榔 麦穗 陈皮
 赤茯苓 葶苈(炒/)大黄(煨各/一分)甘草(炙一/分半)
  每服五钱姜枣煎食前服
大豆汤 治风水通身肿百节痛恶风自汗眼合不得
 短气欲绝其脉浮
 大豆 杏仁(去皮/尖炒)麻黄 防风 防已 猪苓(各四/两)
 泽泻 黄菧 乌头(炮各/三两)半夏 茯苓 白术(各五/两)
卷五 第 37a 页 WYG0766-0168c.png
 甘遂(炒/)甘草(炙各/一两)
  每服五钱姜七片水二钟酒半钟煎一钟服以大
  小便利为度如不利加生大戟(五/两)葶苈(炒香/二两)无不
  利矣
  内甘遂甘草本相反故用之以成功屡试屡效非
  泛常所可测也
泽漆汤 治石水四肢瘦腹肿不喘其脉沉
 泽漆(洗去腥/五两)桑白皮(六/两)射干(米泔水/浸)黄芩 茯苓
卷五 第 37b 页 WYG0766-0168d.png
 白术(各四/两)泽泻 防己(各二/两)
  每服五钱水三钟先用黑豆一合煎至二钟入药
  同煎七分空心食前服一日三次
附子菉豆汤 治寒客皮肤壳壳然而坚腹大身肿按
 之陷而不起色不变病名肤胀一剂未知冉作
 大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脐)菉豆(二两/)生姜(一两/切)
  水二钟煎一钟分三服空心午晚各一服
葶苈防已丸 治面目浮肿肺气喘咳不安小便赤涩
卷五 第 38a 页 WYG0766-0169a.png
 防己(一/两)木通 葶历 杏仁(去皮尖/麸炒)贝母(煨各/一两)
  右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服桑白
  皮煎汤送下
酒肿丸 治酒肿及脾虚发肿
 萝卜(十/枚)皂角(五/枚)
  二味用水煮乾去皂角将萝卜捣烂蒸饼糊为丸
  芡实大萝卜煎汤如意送下
犀角汤 治结阳症四肢肿满热菀不散(或毒/攻注)
卷五 第 38b 页 WYG0766-0169b.png
 犀角 玄参 连翘 柴胡(各五/分)芒硝(三/钱)升麻
 木通(各一/钱)沉香 射干 甘草(炙各/七分)麦门冬(三/钱)
  分二服水煎
消肿汤 治水肿喘满大小便不利
 白术 山栀(各五/钱)赤茯苓 萝卜子(各三/钱)葶苈
 椒目 苏子(各一/钱)沉香(三/分)木香(五/分)
  水煎服
又方 继前服(已上二方神效/)
卷五 第 39a 页 WYG0766-0169c.png
 葶苈(二/钱)椒目(一/钱)猪苓(一钱/半)泽泻(八/分)
  葱白三根水煎吞牵牛末为丸则大小便俱通
二奇方
 白术(五/钱)滑石(三/钱)
  水煎服七服全愈
白茯苓汤 治水肿 开鬼门洁净府(机要方/)
 白茯苓 泽泻(各二/两)郁李仁(五/钱)
  水煎临服入生姜自然汁服 或作粥饭或和面
卷五 第 39b 页 WYG0766-0169d.png
  作粿食之五七日后俟胀下乃与白术散
又方 大田螺大蒜生车前草和研为膏作大饼敷于
 脐上少顷水从小便出𢾗日愈
病机白术散 服前白茯苓汤利后以此补之
 白术 泽泻(各五/钱)
  为末以茯苓三钱煎汤调下或丸服亦可每三十
  丸从少至多后以黄菧建中汤之类调补
  胀满门(一名鼓胀/)
卷五 第 40a 页 WYG0766-0170a.png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言脾虚不能运化/此胀满之所由生也)
又曰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清浊相干而为胀也/其中亦有寒热之分)
灵枢曰胀者皆因厥气在下寒气逆上荣气留止真邪
 相攻两气相抟合而为胀又曰内虚不足中寒湿令
 人中满又曰胃中寒则腹满
针经云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也(此/皆)
 (以胀为/寒也)
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卷五 第 40b 页 WYG0766-0170b.png
丹溪曰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
 受伤转输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
 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郁为
 热热又生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
 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又名蛊者若虫侵
 食有蛊之义是以胀满为热也
阳热为邪则身体有热腹满而咽乾阴寒为邪则吐不
 下食胀满而自利
卷五 第 41a 页 WYG0766-0170c.png
又有榖胀水胀气胀血胀不可不别
 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旦食暮不能食者是为榖胀
 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而溢于肌肤漉漉
 有声怔忡喘息是为水胀
 七情郁结气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肿大而
 四肢瘦削是为气胀
 烦躁漱水迷忘惊狂痛闷呕恶虚汗厥逆小便多大
 便黑妇人尤多见之是为血胀
卷五 第 41b 页 WYG0766-0170d.png
又有五脏六腑之胀(出灵枢胀论萹全/文在医旨绪馀)
 灵枢曰心胀烦心短气卧不安 肺胀虚满而喘咳
 肝胀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脾胀善哕四肢烦悦体
 重不能胜衣卧不安 肾胀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
 痛 胃胀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防于食大便难
 大肠胀肠鸣而痛濯濯冬日而重感于寒则餐泄不
 化 小肠胀小腹䐜胀引腰而痛 膀胱胀少腹满
 而气癃 三焦胀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卷五 第 42a 页 WYG0766-0171a.png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大概有虚实之辨实者腹中常胀外坚内痛按之不
 陷法当疏利 虚者时胀时减虚气留滞按之则濡
 法当以温药和之
又有五积久而成胀满者有外感寒邪傅入于里寒变
 为热作胃实而胀满者有痎疟久而成胀满者治疗
 之法在体认详明按而治之可也
久病羸乏变为胀满喘息不得及肿胀而肌肉崩溃足
卷五 第 42b 页 WYG0766-0171b.png
 胫流水唇黑缺盆平脐突背平足心满此数者皆为
 五脏损败不治之症也
陈无择曰胀满皆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
 肝尅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尅怒乘肺肺气
 不傅必胀于大肠名曰乘尅
丹溪戒云医家不察虚实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
 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
 邪深矣真气伤矣
卷五 第 43a 页 WYG0766-0171c.png
脉诀举要曰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热胀迟弱阴寒
 浮为虚满𦂳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
丹溪云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必须近音乐
 断厚味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茯苓苍术之类
 有脉实坚人壮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补用参术为
 主 凡补气必带厚朴宽满以其味辛能散其结也
 须用姜汁制之 肥胖人初胀未久以胃苓汤服
 如面白人腹胀是气虚宜参术厚朴陈皮 如瘦人
卷五 第 43b 页 WYG0766-0171d.png
 腹胀是热宜黄连厚朴香附白芍 如因有故蓄血
 而腹胀者宜抵当丸下死血 如因有食积而腹胀
 有热者用木香槟榔丸有寒者用木香厚朴丁香砂
 仁神曲香附 如因外寒束内热而腹胀者用藿香
 麻黄升麻乾葛桂枝 因大怒而腹胀者宜青皮陈
 皮香附木香栀子仁芦荟 实者按之坚须下之次
 消之次补之 虚者温之升之补之 朝宽暮急血
 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俱虚 腹胀不宽满
卷五 第 44a 页 WYG0766-0172a.png
 者食肉多用黄连一两阿魏半两醋浸饼为丸同
 温中丸白术汤下 食肉多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
 夏曲蒸饼糊丸服
  鼓胀说
生生子曰胀满之疾榖食不消小便不利腹皮胀急而
 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鼓胀不察其致之
 者有由也内经曰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寒水膀/胱经也)
 (灵/枢)经曰下焦溢而为水灵兰秘典曰膀胱者州都之
卷五 第 44b 页 WYG0766-0172b.png
 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历考三书可见小便之
 不利由下焦原气虚寒以致湿气壅遏于肤里膜外
 之间不得发越势必肿满是肿满之疾起于下元虚
 寒也若非温补下元则小便何能独利且夫人之胃
 如釜甑然釜底火旺则热气薰蒸甑炊易熟若徒有
 水而无火则无气上升物何由熟即此可以例观矣
 故治胀满者先宜温补下元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
 胃中温煖谷食易化则满可宽矣夫清气既升则浊
卷五 第 45a 页 WYG0766-0172c.png
 气自降浊气降则为小便也小便利胀有不消乎语
 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惟此气流水斯为云为
 雨也今之医者一遇此疾则曰内经有言诸湿肿满
 皆属脾土土虚则湿停湿停则渗透肌肤遍身肿满
 不可不通利也辍用利小便及补中之剂如五苓散
 胃苓汤加木通车前子大腹皮滑石之类法未为爽
 谬不然顾服之愈多而小便愈少肿胀愈急何故哉
 不温补下元而徒以通利之药施之也果若此岂惟
卷五 第 45b 页 WYG0766-0172d.png
 不效则下元益虚真气益弱死期且至安望其有瘳
 乎余尝䆒心灵素参会易理憬然有得于中且施之
 病者随试辍效故笔之于册以公我之同志(补壮原/汤于后)
  治气胀之剂
平肝饮子 专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
 胀满头运呕逆脉来浮弦
 防风 桂心 枳壳 赤芍 桔梗(炒各/一两)人参
 甘草(炙/)槟榔 当归(酒/洗)川芎 陈皮(各五/钱)
卷五 第 46a 页 WYG0766-0173a.png
  每服五六钱姜五片水煎服
紫苏饮子 治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膨胀喘促烦
 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𦂳而涩
 (方在痞门/)
调中顺气丸 治怒气伤肝三焦痞滞水饮停积胁下
 虚满或时刺痛
 木香 白豆仁 青皮 橘红 三棱(炮各/一两)
 半夏(泡/)大腹子(各二/两)砂仁 槟榔 沉香(各五/钱)
卷五 第 46b 页 WYG0766-0173b.png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皮汤下
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及七情所伤
 陈皮 厚朴(各四/分)川归(五/分)草豆蔻(面煨/去皮)木香
 苍术(米泔洗/各三分)青皮 益智(仁/)白茯苓 泽泻
 半夏(泡/)乾生姜 吴茱萸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加姜水煎服
直指橘皮汤 治七情所伤中脘不快腹胁胀满
 香附米 半夏 橘红(各二/两)甘草(七钱/半)
卷五 第 47a 页 WYG0766-0173c.png
  每服一两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服
四制枳榖丸 治腹胀鼓疾
 陈枳壳(去穰四两分四制同一两用苍术一两同炒/ 一两乾漆一两 炒 一两用茴香一两)
  (同炒一一两用萝/苩子 两同炒)以炒枳壳黄色为度去同炒药
  只用枳壳为末却将苍术等四味煎汤去渣打面
  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汤吞下
乌药顺气散 胀满痞塞七情忧思所致此方如神
 天台乌药 香附 沉香 砂仁 橘红 半夏
卷五 第 47b 页 WYG0766-0173d.png
  为末每服二钱灯心汤调
宽中八宝散 治仝前方
 木香 归尾 萝卜子 真苏子 槟榔
 砂仁(各一/钱半)沉香 牙皂(各一/钱)
  共为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黄酒调下
  小水不利并水肿加苦葶苈子末一钱五分蝼蛄
  后段炙末一钱入前方内
  治寒胀之剂
卷五 第 48a 页 WYG0766-0174a.png
大正气汤 治脾胃虚寒外为风寒湿气扰动心腹胀
 满
 藿香 厚朴 陈皮 半夏 白术(各二/钱半)槟榔
 桂枝 枳壳 乾姜(炮各一/钱三分)甘草(炙五/分)
  分作二帖姜三片水煎服
大半夏汤 治肝气大盛尅胜于脾脾郁不行结聚涎
 沫胃中胀满其脉弦迟
 半夏 桂心(各五/两)附子(炮/)人参 甘草(炙/)厚朴
卷五 第 48b 页 WYG0766-0174b.png
 川归 茯苓 枳实(各二/两)川椒(炒去汗用开口/无目者八百粒)
  每服四五钱姜枣煎服
沉香降气汤 治中脘胀满时吐胁疼每噫则觉气快
 不噫则闷渐觉面浮磨槟榔入紫苏同煎下神保丸
 五七粒
 香附(一/两)沉香(五/分)砂仁(二/钱)粉草(三/钱)
  右为末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服
神保丸 治诸寒积胀满急痛大便不利
卷五 第 49a 页 WYG0766-0174c.png
 木香 胡椒(一/钱)全蝎(七/个)巴豆(十粒去/皮心研)
  右为末饼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丸腰胁
  疼痛茴香酒下馀陈皮汤下
顺气木香散 治气不升降呕逆恶心胸胁痞闷胁肋
 胀满及酒食所伤噎食吞酸心脾疼大便不调及妇
 人血气刺痛一切冷气服此宽中利气和胃进食
 丁香 砂仁 良姜 桂心 乾姜(炮/)甘草(炙/)
 橘红 厚朴 苍术 桔梗 茴香(炒各/三两)
卷五 第 49b 页 WYG0766-0174d.png
  每服五七钱加姜枣水煎服
荜澄茄丸 治痞满胀痛榖胀气胀通用
 荜澄茄 白豆蔻 砂仁 青皮 萝卜子
 木香(各二/分)肉豆蔻 茴香(炒/)丁香 桂(各一/分半)陈皮(三/分)
  右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皮汤吞下
导气丸 治诸痞塞腹胀如鼓大便秘结等症又肾气
 小肠气痛功效尤捷
 青皮(水蛭等分同/炒去水蛭)莪术(䖟虫等分同/炒去䖟虫)槟榔(斑猫同炒/去斑猫)
卷五 第 50a 页 WYG0766-0175a.png
 胡椒(茴香同炒/去茴香)三棱(乾漆炒/去乾漆)吴茱萸(黑丑同炒/去黑丑)赤芍药
 (川椒同炒/去川椒)石菖蒲(桃仁同炒/去桃仁)乾姜(䃃砂同炒/去䃃砂)大附子
 (青盐同炒/去青盐)
  右十味为末酒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
  七十丸紫苏汤下
沉香饮 治腹胀气喘坐卧不安
 沉香 木香 枳壳(各五/钱)萝卜子(炒一/两)
  每服五钱姜三片水煎服
卷五 第 50b 页 WYG0766-0175b.png
木香化滞汤 破滞气心腹满闷
 甘草(炙/)白檀香 藿香 陈皮 桔梗 大腹皮
 茯苓 白豆仁(各二/分)砂仁 人参 青皮 槟榔
 木香 姜黄 白术(各四/分)
  水煎服
缩砂饮 治气胀气蛊等病如神
 萝卜子(研/汁)砂仁(不拘多少以萝卜子汁浸透炒乾/又浸又炒不厌次多愈多愈妙)
  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卷五 第 51a 页 WYG0766-0175c.png
四炒丸 治年高人患鼓胀独只腹胀肢体如柴举动
 乏力
 木香 槟榔(各一两/五钱)
  二味剉如芡实大四制(一分用萝卜子一两同炒/深黄色去萝卜子不用一)
  (分用乾漆一两炒烟尽去漆一分用茴香一两炒/深黄色去茴香一分用莪术一两炒黄色去术)
  右只留木香槟榔为末以四味同炒药煎汤打糊
  为丸菉豆大每服七八十丸米饮下
中满分消汤 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
卷五 第 51b 页 WYG0766-0175d.png
 不收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痞下
 寒沉厥奔豚
 益智仁 半夏 木香 茯苓 升麻(各七钱/五分)
 川乌 人参 青皮 当归 生姜 柴胡
 乾姜 黄连 荜澄茄(各五/钱)黄菧 吴茱萸
 草豆蔻 厚朴(各五/钱)
  右每服一两水煎温服大忌房劳湿面生冷
  一方(有麻黄泽泻各二/钱五分黄柏五分)
卷五 第 52a 页 WYG0766-0176a.png
钱氏塌气丸
 胡椒(一/两)蝎梢(半/两)
  为细末面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
  丸陈米饮下
木香塌气丸 治单腹胀
 丁香 胡椒(各二/钱)蝎尾(半/两)枳实(一/两)白牵牛(一/两)
 郁李仁(四/钱)木香 槟榔(各半/两)
  为末饭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陈皮生姜
卷五 第 52b 页 WYG0766-0176b.png
  汤任下
木香散 治鱼腹胀
 木香 青皮 白术 姜黄 草豆蔻(各半/两)
 阿魏 荜澄茄(各一/两)
  右末醋糊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
又方 治鼓气
 大癞虾蟆一只新瓦二片相合铁线缠定盛在内外
 用盐坭固济慢火煅存性为末(温酒调服/下三五钱)
卷五 第 53a 页 WYG0766-0176c.png
  治热胀之剂
中满分消丸 治中满鼓胀气胀大热胀水胀
 人参 白术 姜黄 黄芩 黄连 半夏(炮/)
 枳实(麸炒各/五钱)甘草(炙/)猪苓(各一/钱)茯苓 砂仁
 乾生姜(各二/钱)厚朴(姜制/一两)知母(炒四/钱)泽泻 橘红(各三/钱)
  右研茯苓泽泻生姜各为末馀共为末和匀
  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汤吞下
沉香交泰丸 治浊气在上而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
卷五 第 53b 页 WYG0766-0176d.png
 为䐜胀
 沉香 白术 橘红(各三/钱)茯苓 泽泻 枳实(去穰/炒)
 吴茱萸(汤/洗)当归(酒/浸)青皮(去/白)木香(各一/钱)大黄(酒浸/一两)
 厚朴(姜制/五钱)
  汤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微
  利即止
广茂溃坚汤 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
 坐卧不安大小便涩滞上气喘促遍身虚肿
卷五 第 54a 页 WYG0766-0177a.png
 厚朴 黄芩 益智 草豆蔻 当归(各五/钱)吴茱萸
 红花(酒/洗)升麻 广茂(各二/钱)甘草 柴胡 泽泻
 神曲(炒/)陈皮 青皮(各三/钱)黄连(六/钱)半夏(七/钱)
  每服七钱姜三片水煎服 渴者加葛根(四/钱)
鸡屎醴饮 治鼓胀旦食暮不能食痞满壅塞
 雄鸡屎(臈月取晒/乾一两)川芎(一/两)
  二味各为极细末和匀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
  丸温酒下
卷五 第 54b 页 WYG0766-0177b.png
  又方 加大黄(一/两)每服二钱姜汤下
推气丸 治三焦痞塞气不能降胸胁胀满大便秘小
 便赤
 陈皮 槟榔 枳实 黄芩 大黄 黑丑(生等/分)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睡白汤下
大异香散 治榖胀失饥伤饱痞闷停酸早食暮不(能/食)
 陈皮 青皮 京三棱 莪术 益智仁 香附子
 藿香 半夏曲 桔梗(各五/钱)枳壳(五/钱)甘草(炙三/分)
卷五 第 55a 页 WYG0766-0177c.png
  每服五六钱姜枣煎服
木香分气丸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胀满两胁膨脝胸
 膈注满痰嗽喘急刺心乾呕咽㗋不利饮食不化并
 皆治之亦治榖胀
 木香 槟榔 青皮 莪术(煨/)当归  黄连
 白术 枳壳(麸/炒)橘红 肉果 乾生  玄胡索
 京三棱(煨/)赤茯苓 秋冬加丁香(炒/)
  各等分为末面糊丸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生
卷五 第 55b 页 WYG0766-0177d.png
  汤下 忌生冷茄子马齿苋
  补下元之剂
壮原汤 治下焦虚寒中满肿胀小水不利上气喘急
 阴囊两腿皆肿或面有浮气
 人参 白术(各二/钱)茯苓 破故纸(各一/钱)桂心
 大附子 乾姜 砂仁(各五/分)陈皮(七/分)
  水煎食远服 有痰加半夏(一/钱) 㗋中痰声加桑
  白皮(一/钱)咳嗽亦加 脚趺面肿加薏苡仁(二/钱) 中
卷五 第 56a 页 WYG0766-0178a.png
  气不转运不知饿加厚朴木香 气郁不舒加沉
  香乌药临服磨入 气虚甚者人参加作五钱大
  附子加作一钱半 汗多者再加桂枝五分白芍
  药酒炒过八分 若夏月喘乏无力或汗多者加
  麦门冬一钱五味子十一粒 夜梦不安者加远
  志一钱两胁气硬加白芥子八分若面浮肿胁下
  气硬加白芥子紫苏子五分 若身重不能转动
  加苍术一钱泽泻七分 湿盛加桑白皮赤小豆
卷五 第 56b 页 WYG0766-0178b.png
  治血胀
人参芎归汤 治小便多大便黑痛闷喘恶名曰血胀
 当归 半夏(三/分)川芎(一/两)莪术(煨/)甘草(炙/)木香
 砂仁 乌药(各五/钱)人参 桂 五灵脂(炒各/一分)
  每服三五钱紫苏叶(四/片)(五/片)(一/枚)水煎服
一方 治血鼓腹胀如盆
 三棱(煨/)莪术 乾漆(炒烟/尽)牛膝(去芦/酒洗)䖟虫(糯米/炒)
 琥珀 肉桂 硇砂 水蛭(石灰/炒赤)大黄(各等/分)
卷五 第 57a 页 WYG0766-0178c.png
  为末用生地黄自然汁和米醋调匀为丸梧子大
  每服十丸空心温酒下童便下亦可
鸡屎醴散 治旦食暮不能食血胀痞满
 大黄 桃仁(去皮/尖)乾鸡屎醴(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生姜三片煎调食后临睡服治积
  块不消发为胀满之剂
治五蛊胀丸 忌盐四十日
 官桂 归尾 橘红 槟榔 枳壳(炒/)莪术(炒/)
卷五 第 57b 页 WYG0766-0178d.png
 三棱(炒/)大黄(酒/煮)青皮 黑丑(君/)白商陆(君/)芫花(君/)
 大戟 甘遂(去心面/包煮)赤小豆 椒目 木香
 砂仁 乾漆(炒烟/尽君)枳实(炒/)
  酒糊为丸梧子大初服三日每服九十丸过三日
  服八九十丸又过三日服七十丸每用葱七根煎
  汤送下空心服以行四五次为度行后以温粥补
  之不行而吐者亦妙次用补法
补方  青皮 桔梗 莪术 三棱 枳实
卷五 第 58a 页 WYG0766-0179a.png
 枳壳 木香 砂仁 茯苓 槟榔 陈皮
 芍药 细辛 归尾 人参 香附(等分/)
  每服四五钱水煎服须要过四五十日后(方许食/盐酱)
食盐用药法
 鲫鱼去肠将五苓散末入鱼腹中焙乾为末白汤调
  服方许食盐 已上三方乃一宗方极峻利非积
  固体厚者未敢谩试姑录此以备恭考
温白丸 治心腹积聚心下坚结大如杯碗傍攻两胁
卷五 第 58b 页 WYG0766-0179b.png
 心痛食不消化
 桔梗 柴胡 菖蒲 紫苑 黄连 乾姜
 桂皮 茯苓 川椒 吴茱萸 巴豆(去皮心膜/去油炒)
 人参 厚朴(各五/钱)川乌(炮二两/五钱)皂荚(去皮子/炙五钱)
  右为末入巴霜和匀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
  丸紫苏汤下取下积滞如鱼脑烂绵而安
小槟榔丸 治脾虚腹胀不进饮食快气宽中
 萝卜子(炒/)槟榔(煨/)黑丑(炒/)木香(各五/钱)
卷五 第 59a 页 WYG0766-0179c.png
  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
治蛊胀将愈内有痞块用此消之
 青皮 枳壳 三棱 莪术 苍术 厚朴
 桂皮 香附(各一/两)砂仁 草果 针砂 白芷(各五/钱)
 乌药 乾漆 乾姜(各一/两)归尾(一两/半)槟榔(一/两)
 木香(二钱/半)阿魏(一/钱) 一方有录矾(一/斤)陈皮(一/两)
  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空心(好酒吞下五十丸/渐加至二钱)
  治脾虚之剂
卷五 第 59b 页 WYG0766-0179d.png
强中汤 治痰生冷过饮寒浆有伤脾胃遂成腹胀心
 下痞满有妨饮食甚则腹痛
 乾姜(炮/)白术(各二/两)青皮(去/白)人参 丁香(各三/两)草果仁
 附子(泡去/皮脐)厚朴(姜制/五钱)甘草(炙五/钱)
  每服四五钱姜枣煎服 呕者加半夏
  如食面腹胀加萝卜子(各五/钱)
温胃汤 治忧思郁结脾肺气凝大肠与胃气不平胀
 满冲咳食不得下脉虚而𦂳涩
卷五 第 60a 页 WYG0766-0180a.png
 附子(炮/)归尾 厚朴(生/)人参 陈皮 白芍
 甘草(炙各/一两)乾姜(两二/钱半)川椒(二钱/半炒)
  每服五六钱水煎服
草豆蔻汤 治腹中虚胀
 泽泻(一/分)木香(三/分)神曲(四/分)半夏 枳实 益智
 草豆䓻 黄菧(春夏/不用)甘草(各五/分)青皮 陈皮(各六/分)
 茯苓 当归(各七/分)
  生姜三片水煎服 冬再加黄菧(五七/分)
卷五 第 60b 页 WYG0766-0180b.png
通气生姜丸 治三焦虚胀
 人参 茯苓 神曲(炒/)麦芽(炒各/两半)官桂 归尾
 陈皮(炒六/两)半夏(洗一/两)生姜(去皮切/六两)厚朴(六/两)
  右为末以生姜汁煮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
  丸空心食前米饮下
  治胀而喘嗽之剂
定喘葶苈丸 治鼓胀喘嗽
 葶苈 木香 贝母(等分/)
卷五 第 61a 页 WYG0766-0180c.png
  为末饼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煎桑白皮汤下
  或即以四味为末仍以桑白皮汤下尤妙
  附杂方
敷药 治腹硬如石或阴囊肿大先用熟水煎甘草后
 以药敷肚上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为末醋调涂或用白面调药敷肚上
慰法 治腹胀如鼓涩如木皮样
卷五 第 61b 页 WYG0766-0180d.png
 杜乌药(并/叶)荆芥 苍术 菵草 山茵陈 二蚕沙
 松毛 橘叶 椒目 乌头 赤豆 树叶 藠
  各等分作二次炒熟以布袋盛熨之冷又炒熨三
  四十度或复用煎水薰洗或服神保丸微溏泄(其/气)
独圣散 治脾胃不足过食生冷心腹痛胀
 盐(五/合)以水一升煎化顿服自然吐即定
食面多腹中饱胀以热酒和生姜汁饮一二杯即消
桂香丸 治大人小儿过食杂果腹胀气急
卷五 第 62a 页 WYG0766-0181a.png
 肉桂(不见火/一两)麝香(另研/一分)
  为末饭丸菉豆大小儿七丸大人十五丸白汤下
  二三服神效
西来方 治腹中积块作胀作痛大小便不利
 硼砂(二/钱)苦葶苈子 海金沙(各三/钱)乳香(一钱/半)没药
 牙皂(各钱/半)槟榔 陈皮 三棱(各二/钱)莪术(二钱/半)木香
 (一/钱)共为末每服五分滚水调下
  虫蛊
卷五 第 62b 页 WYG0766-0181b.png
生生子曰按鼓症内经灵枢水胀萹只有水与肤胀鼓
 胀肠覃石瘕石水六者又胀论萹载五脏六腑皆有
 胀状甚著后代诸书论胀鲜有发明予在吴下时有
 同志友吴生讳震号九宜者慱雅君子也每与予讨
 论多善予一日偶谈及鼓胀乃诘予曰鼓有虫否乎
 予卒不敢应俛思久之对曰或有之当以疑辞对者
 盖以目未见而书无考也按许学士本事方云脐腹
 四肢悉肿者为水但只腹胀而四肢不甚肿者为蛊
卷五 第 63a 页 WYG0766-0181c.png
 注谓蛊即鼓胀也由是参之古人曾以蛊胀同名矣
 且蛊以三虫为首岂无旨哉愚谓鼓胀即今云气虚
 中满是也以其外坚内空腹皮绷急有似于鼓故以
 鼓胀名也彼蛊症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
 理或有之吴生曰子质何其敏也予堂嫂病鼓三载
 腹大如箕时或胀痛四肢瘦削三吴名剂历尝不瘳
 吴俗死者多用火葬烧至腹忽响声如炮人皆骇然
 乃见虫从腹中炮出高二三丈许烧所之天为昏俄
卷五 第 63b 页 WYG0766-0181d.png
 而坠地细视之皆蛔也不下千万数大者长尺馀虫
 腹中复生小虫多者十五六条或十数条或五六条
 虫在人腹中蕃息若此曷不令人胀哉区区药剂岂
 易瘳哉顾蛊以多虫为首于义始见许之以蛊名鼓
 者旨可徵矣惜乎诸书未有言及子既为后人立言
 幸绎数方以备后之治鼓疾者知有此蛊字义也予
 闻之恍然如梦始觉然犹未亲见其异也岁万历癸
 巳赴督漕理刑吴比部之召而至淮阴有王乡宦者
卷五 第 64a 页 WYG0766-0182a.png
 其子年十六新娶后腹胀大按之有块形如稍瓜四
 肢瘦削发热昼夜不退已年半矣族医惟以退热消
 肿之剂投之其胀愈大其热愈炽甚且喉中两耳俱
 疮余诊视之脉滑数望其唇则红其腹则疼又多嗜
 肥甘余思诸凡腹疼者唇色淡不嗜饮食今若此得
 非虫乎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虫数十大者二
 一红一黑长尺馀虫身红线自首贯尾虫腹中有虫
 大者数条小者亦三四条虫下则热渐减胀渐消三
卷五 第 64b 页 WYG0766-0182b.png
 下而愈此余所亲治者益信前闻之不虚也世之奇
 症书所未载者大率类此胡可以未闻未见者而轻
 议之也余因纪其闻见赘其方于鼓症之末
  治虫蛊之剂
八毒赤丸 治男妇染著神鬼谓之鬼疰病服之甚效
 治虫积蛊胀如神
 雄黄(另/研)矾石 朱砂(另/研)牡丹皮 附子(炮/)
 藜芦 巴豆(各一/两)蜈蚣(一/条)
卷五 第 65a 页 WYG0766-0182c.png
  右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冷
  水送下无时昔有副使许可道至雄州请医看脉
  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气血不均邪气伤正本官说
  去路至邯郸驿中夜梦一妇人著青衣不见面用
  手于胁下打了一拳遂一点痛往来不止寒热不
  食乃鬼惊也可服八毒赤丸本官言读名医录中
  看李子豫八毒赤丸为杀鬼杖子遂与药三粒临
  卧服明旦下清水二斗立效制药时宜志诚斋戒
卷五 第 65b 页 WYG0766-0182d.png
紫金丹 治虫蛊并虫积
 大黄 槟榔(各三/两半)苍术 贯仲 牙皂 香附(各三/两)
 三棱 雷丸 黑丑(各二/两)史君子(一两/半)白芜荑
 苦楝(根皮各/二两半)
  右为末每服三钱五更时沙糖汤调服至天明下
  虫积不问黄肿鼓胀心痛一服即效 小儿减半
  看大小轻重
又方 治仝
卷五 第 66a 页 WYG0766-0183a.png
 黑丑 五灵脂(好酒/煮)槟榔(各五/钱)大黄(一/两)阿魏(二/钱)
 桃仁(去皮尖研如泥不拘/分两但可丸为率)
  右为末以桃仁膏为丸梧子大每服二钱白汤送
  下
积块丸
 治症瘕积聚癖块一应难消难化腹中饱胀或虫积
 疼痛皆能取效若神不伤元气
 京三棱  莪术(各用/醋煨) 自然铜 蛇含石(各烧红/醋淬七)
卷五 第 66b 页 WYG0766-0183b.png
 (次二/钱)雄黄 蜈蚣(全用焙燥各/一钱二分)辰砂(八/分) 木香(一钱/半)
 铁华粉(用糯米醋/炒一钱)芦荟 天竺黄 阿魏 全(洗/全)
 (用焙乾/各四钱) 沉香(八/分) 冰片(五/分)
  右为极细末用雄猪胆汁炼为丸黑狗胆汁尤妙
  丸如梧桐子大或服七八分重者一钱五更酒送
  下块消即止不必尽剂
  痞气门
内经曰大阴所至为积饮痞隔
卷五 第 67a 页 WYG0766-0183c.png
痞者心下痞满而不能食也
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满而痛为结胸
刘河间曰痞与否同不通泰也谓精神营卫血气津液
 出入流行之纹理闭密而为痞也
东垣曰脾无积血不痞夫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太
 阴者湿土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
 太早亦为痞乃因寒伤其营营者血也心主血邪入
 于本故为心下痞闷仲景立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
卷五 第 67b 页 WYG0766-0183d.png
 以泻心下之土邪其效如响应桴故活人书云审知
 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非以此专治痞也盖因先从
 错下必成痞症是邪气将陷而欲过胸中故先用截
 散其邪气使不致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义也若已
 成痞而用之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损胸
 中之正气则当以仲景痞药治之经云察其邪气所
 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非止伤寒如此至于酒积杂
 病下之太过亦作痞盖下多亡阴亡阴者谓脾胃水
卷五 第 68a 页 WYG0766-0184a.png
 榖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
 至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气药治之
 则其痞益甚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
 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便闭者厚
 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白芍陈皮汤主之如
 饮食所伤痞闷者当消导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
 欲吐者则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王海藏曰治痞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兼之其法无以
卷五 第 68b 页 WYG0766-0184b.png
 加矣
 伤寒痞者从血中来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虽俱为
 血症大抵伤寒之症从外至内从有形至无形故无
 形气症以苦泄之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中满者勿
 食甘不满者复当食也中满者腹胀也如自觉满而
 外无腹胀之形即非中满乃不满也不满者病也当
 以甘治之可也
纲目云无形气症以苦泄之者枳实黄连之类是也有
卷五 第 69a 页 WYG0766-0184c.png
 形血症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参汤之类是也
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
 下位中央腹满痞塞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
 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
 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
 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
 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
 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
卷五 第 69b 页 WYG0766-0184d.png
 与疏导世人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暂时通快痞
 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察夫下多亡阴之意也
统旨曰痞有虚实之殊而又有湿有热有痰有郁有风
 寒不消有脾胃虚弱有饮食过伤者当求所因而分
 治之如实痞大便闭以黄连枳实厚朴苦以泄之虚
 痞大便利以芍药陈皮酸以收之湿者四肢困重小
 便短少宜苍术茯苓半夏滑石泽泻以渗之郁者则
 流滞不通食难消化宜抚芎香附苍术枳实以开之
卷五 第 70a 页 WYG0766-0185a.png
 热则烦渴溺赤用黄连黄芩葛根升麻以发之便结
 者即而利之痰则胸中窒塞用半夏瓜蒌枳实黄连
 以豁之欲吐者因而越之饮食后因冒风不消而痞
 宜吴茱萸砂仁草豆蔻藿香温以化之脾胃弱而转
 运不调为痞宜四君子汤等甘以补之饮食过伤则
 腹饱嗳气而致痞塞者又当以青皮枳实厚朴山查
 曲蘖以消导之至于痰挟血成窠囊而痞者用桃仁
 红花香附大黄之类若脉右关多弦弦而迟者必心
卷五 第 70b 页 WYG0766-0185b.png
 下坚此肝木尅脾土郁结涎闭于脏腑气不舒则痞
 木香顺气汤如下多则亡阴而痞者四物加参苓白
 术升麻柴胡少佐以陈皮枳壳监制或大病后元气
 未复而痞补中益气汤加陈皮凡此痞满不可执全
 在活法详脉證虚实而治之也
刘河间曰三阴三阳之标本治各不同有用寒药而为
 热痞大黄黄连之类也有用寒热药者阴与阳不和
 而痞大黄黄连加附子之类也有用辛热药多而寒
卷五 第 71a 页 WYG0766-0185c.png
 药少者阴盛阳虚而痞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之
 类泻心汤者非泻心火之热乃泻心下之痞也通而
 论之其药阳多而阴少盖病发于阴而得之有大黄
 黄连泻心汤独为阴心下痞而脉疾一证桂枝后用
 从太阳浮弱所变馀皆阴阳杂用
直格云伤寒里之阴分已受热邪是病发于阴也或热
 微而下证未全误下之早则里热除去表热乘虚入
 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黄黄连黄芩寒药
卷五 第 71b 页 WYG0766-0185d.png
 尔后或加乾姜附子之类者是以辛热佐其寒药欲
 令开发痞之怫热结滞也非攻寒耳
刘宗厚曰河间论泻心汤分阴阳寒热多少而用药可
 谓详切矣而此论则专主于热二者似乎不同要之
 各有所当盖直格是言其受病之本河间是论其用
 药之标若以为痞有阴寒之症耶则仲景泻心五方
 何皆用黄芩黄连之类若以为痞无阴阳之异耶何
 泻心汤又有兼用附子乾姜半夏生姜之类者也一
卷五 第 72a 页 WYG0766-0186a.png
 言其本一言其标而已
  治热之剂
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
 浮或寸沉关浮而有热者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剉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冉服
  (刘宗厚云此少阴经药也出阳明例成无已云大/黄黄连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以麻沸汤渍服者取)
  (其气薄而泄虚热也又按伊尹汤液论大黄黄连/黄芩汤共三味今监本无黄芩脱落之也又保命)
卷五 第 72b 页 WYG0766-0186b.png
  (集无黄芩加/甘草一两)
  散寒泻热之剂
仲景附子泻心汤 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脉沉迟
 也
 大黄(二/两)黄连 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脐别取汁)
  右剉以麻沸汤浸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
  再服
半夏泻心汤 治汗下后身寒痞满而呕饮食不下脉
卷五 第 73a 页 WYG0766-0186c.png
 微按之不痛非柴胡症
 半夏(半升/泡)黄芩 乾姜 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
  分三次服
生姜泻心汤 治汗下后胃中不和乾噫食臭自利肠
 鸣胁下有水气而心下痞满
 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乾姜只/用一两)
卷五 第 73b 页 WYG0766-0186d.png
甘草泻心汤 治下之后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再下之
 痞益甚此非结热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也即半夏泻
 心汤去人参甘草加作四两
 (刘宗厚云以上诸泻心汤元戎云手少阴药也以其/心下痞故入阳明例况服栀子黄芩黄柏大黄为上)
 (下通经之剂安/得不例阳明乎)
秘藏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闷及积年久不愈者
 黄连(炒/)黄芩(各六/钱)姜黄 白术(各一/钱)甘草(炙/)砂仁
 乾生姜 神曲(炒各/一钱)人参(二/钱)枳实(炒五/钱)橘红(二/钱)
卷五 第 74a 页 WYG0766-0187a.png
 泽泻(三/钱)厚朴(制二/钱)猪苓(一钱/半)半夏(四/钱)
  右为末饼糊为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渐加至
  百丸白汤送下
枳实消痞丸 治右关脉浮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
 胃进食
 枳实 黄连(各五/钱)乾生姜(二/钱)厚朴(制四/钱)人参
 白术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三钱)茯苓(二/钱)大麦面(二/钱)
  右为末饼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
卷五 第 74b 页 WYG0766-0187b.png
  送下(失笑丸少/茯苓治仝)
  (刘宗厚云以上二方并半夏泻心汤加减法也内/有枳实汤四君子五苓平胃等利湿消痞补虚之)
  (药/也)
  温中散饮之剂
枳实理中丸 治中脘痞滞气不宣通积寒停饮食不
 消化
 人参 乾姜(炮/)白术 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细嚼白汤
卷五 第 75a 页 WYG0766-0187c.png
  下或沸汤化下(活人书/有茯苓)
  理气之剂
活人桔梗枳壳汤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 枳壳(去穰炒/各三两)
  右剉水煎分作二服
  (此手太阴经药也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此汤/无不验也缘枳壳行气下膈故效海藏云活人用)
  (此非治痞也审知错下必成痞是气将陷于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复而用之则)
  (失之晚而胸中之气愈痞/矣先之一字预早之意也)
卷五 第 75b 页 WYG0766-0187d.png
宣明槟榔散 治伤寒阴症下后成痞满而不痛按之
 虚软
 槟榔 枳壳(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煎黄连汤调下
宝鉴三脘痞气丸 治三焦痞滞水馀停积胁下虚满
 木香 白豆仁 青皮(炒/)京三棱(炮/)半夏
 橘红 槟榔 砂仁 沉香(各五/钱)大腹皮(一/两)
  为末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后陈皮
卷五 第 76a 页 WYG0766-0188a.png
  汤送下
东垣木香消痞丸 治因忧思气结中脘腹皮厚微痛
 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木香 红花 乾姜(各五/钱)柴胡(四/钱)橘红(三/钱)
 当归尾(二/钱)半夏 甘草(炙各/一两)
  为末饼糊丸菉豆大白汤送下七八十丸
七气汤 治忧思郁结心腹闷 (方见气门/)
  兼治湿热之剂
卷五 第 76b 页 WYG0766-0188b.png
东垣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壅塞不散烦热喘促
 不宁
 黄连 黄芩 泽泻(各一/两)枳实(炒/)半夏(各七/钱)
 乾姜(二/钱)白术 茯苓 甘草(炙各/三钱)姜黄(一/钱)猪苓
  右为末饼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
  前白汤下
苏橘饮 治气壅发虚浮肿甚效
 陈紫苏(十四/业)全陈皮(二片/)砂仁(六枚/)甘草(六寸/)
卷五 第 77a 页 WYG0766-0188c.png
 生姜(十片/)(五个/)
  右水煎服
紫苏饮子 治忧思伤脾心腹膨胀喘促胸满肠鸣气
 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𦂳而涩
 苏子(一/两)木通 半夏 厚朴 木香 草果
 陈皮 枳实 人参 白术 粉草 大腹皮(各五/钱)
  每服五钱姜枣煎服
陈橘皮散 治腹内诸痞胀
卷五 第 77b 页 WYG0766-0188d.png
 橘红 紫苏 大腹皮(各一/两)汉防己(五/钱)木香(五/钱)
 槟榔 木通 赤茯苓(各三/分)
  每服五钱加姜煎服
  杂治
东垣木香消痞汤 治因忧思郁结中脘腹皮急微疼
 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亦不化常觉痞闷
 柴胡 木香(各七/分)半夏 生姜 枳实(各一/钱)
 陈皮(八/分)甘草(炙五/分)归尾(二/钱)草豆仁(一/钱)红花(少许/)
卷五 第 78a 页 WYG0766-0189a.png
  水煎食前热服忌酒面等物
王海藏云少阴下痢面赤心下痞泻心汤加减例易老
 单用黄连泻心汤用钱氏法后随证加减烦者加山
 栀 燥者加香豉 呕加半夏 满加枳实厚朴
 腹疼加芍药 脉迟加附子 下焦寒加乾姜 大
 便硬加大黄 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热不僣后加
 黄连同用
  内伤之剂
卷五 第 78b 页 WYG0766-0189b.png
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去穰麸炒/黄色一两)白术(二/两)
  为末以荷叶裹烧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
  丸
橘红枳术丸 治老而元气虚弱饮食不消脏腑不调
 心下痞闷 前方加橘红一两
古庵橘连枳术丸 补脾和胃泻火消痰
 即前方再加姜黄黄连一两
卷五 第 79a 页 WYG0766-0189c.png
  平补之剂
平补枳术丸 调中补血气消痞清热
 白术(三/两)白芍(酒炒一/两半)陈皮 枳实(去穰/炒)黄连(姜汁炒/各一两)
 人参 木香(各五/钱)
  右为末荷叶打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
  米饮下
  (古庵云白术补脾气为君白芍药补脾血为臣陈/皮以和胃枳实消痞黄连清热为佐人参以补元)
  (气木香以调诸气为使如此平补气血均去/痰火兼通气道则病邪日消而脾胃日壮矣)
卷五 第 79b 页 WYG0766-0189d.png
丹溪云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此亦是苦/以泄之)
  攻补兼施之剂
东垣黄菧补中汤 脾虚不能渗湿内痞外浮
 人参(八/分)黄菧 甘草 白术 苍术 陈皮(各五/分)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三/分)
  水煎温服送下大消痞丸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虚心下痞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 脉弦四肢满闭便难
卷五 第 80a 页 WYG0766-0190a.png
 心下痞加柴胡黄连甘草 大便秘燥加黄连桃仁
 少加大黄归身 心下痞闷者加白芍药黄连 心
 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砂仁 天寒月加乾姜或
 肉桂 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 心下痞呕逆
 者加黄连生姜陈皮假如冬月冉加黄连入丁香藿
 香叶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钱 如
 不食心下痞者勿加止照本方服之 食已而心下
 痞别服橘皮枳术丸
卷五 第 80b 页 WYG0766-0190b.png
  治痰之剂
济生瓜蒌实丸 治胸膈痞痛彻背胁胀喘急妨闷
 瓜蒌实(研/)枳实(去穰/麸炒)半夏 桔梗(各等/分)
  为末姜汁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
  淡姜汤下
  (按此方瓜蒌以润肺降痰枳壳破滞气半夏豁痰/燥湿桔梗开膈载药可谓善治痞闷喘急矣然痰)
  (因火动者加黄连尤妙盖/黄连佐枳壳消痞甚速)
 赤水元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