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618b 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釆微卷下
钱唐释 昙应 述

【△十二远离利养起精进故。论云。依离障碍十二
种中。为离懈怠利养等乐味故。上虽观破名色。具
福资粮故。供养如来。仍恐以嗜利养。心身懈怠。更
须远离起精进心。持说此经。如萨陀波论。欲闻般
若故。七日七夜。闲林悲泣。七载行立。不坐不卧。常
念。何时当闻般若。更无馀念。是则若起精进。懈怠
则摧。于此为二。初较量福利。二重法叹人。初又二。
初举事福之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此舍身命较量。则俞重于前大千七宝布施。论云。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于中。身有疲乏。心有热恼。
以此二种。于彼精进。若退若不发。此何所显示。如
此舍尔许身。自所有福。不及此福。云何以一身著
懈怠等。疏云。巳精进者退。未精进者不发。故云若
退等。又云。自有舍身不舍命。如尸毗代鸽。自有舍
身即舍命。如萨埵饲虎。此正所谓身命俱舍。
△二
显法利之胜。】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甚多。」
卷二 第 618c 页 X24-0618.png

【谢公云。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二重法叹人。又二。初重法。】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疏云。深解之言。不出二义。一解大乘即空之义。二
解菩萨利他之义。解即空。犹谓同入法性。解利他。
亦谓不预斯事。此不然也。且解大乘即空。为密为
显。若密。方等成通巳解。岂至般若方解耶。若显。应
转小入大。则预斯事。何云同入法性耶。今谓。空生
来至此会。不复同前茫然弃钵之时。心巳通泰。承
佛力加。闻此大乘。深解义趣。若尔。二乘在昔。亦容
知大耶。须知虽知有大。而不知菩萨别證妙理。以
不知别理故。于大还同不知。且据已分。谓深解耳。
问。空生若不知别理。则内无所證。所说无诠。答。既
佛力所加。即同佛说。】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涕泪悲泣者。以重法之心。感形于外。流涕雨泪。所
被之至也。我从昔来。自鹿苑来。所得真空慧眼。未
曾得闻如是法门。胜福甚多。过于舍无量身命布
施。更不说馀胜福。岂不发起精进。是则空生虽闻
大乘而不取。虽乘巳證而不疑。来至法华。方知昔
咎。
△二叹人。为二。一正叹。二述成。初又二。初通约
信心叹。二别约来世叹。初又二。初闻经信解。】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
卷二 第 619a 页 X24-0619.png
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论云。若于此法中。生如义想。为离此过。经言。若复
有人得闻是经等。信心清净者。般若无染故。即生
实相者。法身出缠故。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
德等。即于如是实相中。为离实相分别故。
△二信
解无相。】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是实相者。实即无相故。则是非相。遍相一切故。说
名实相。
△二约来世叹。又二。初寄后观现。】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空生省已被命转教。领知财物。闻此深经。信解受
持。不为难矣。信解受持者。以受文故信。以持义故
解。】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
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
者相。即是非相。」

【论云。为令味著利养懈怠诸菩萨。生惭愧故。于未
来世正法灭时。尚有菩萨。于此法门受持。无我人
等取及法取。云何。汝等于正法兴时。远离修行。不
生惭愧。此为劝现寄后说耳。论云。此人无我相等。
显示人无取。(生空)我相即是非相等。显示法无取(法空)

△二效学诸佛。】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卷二 第 619b 页 X24-0619.png

【论云。显示诸菩萨顺学相。诸佛世尊。既离一切相。
是故我等。亦应如是学。此等经文。为离退精进故
说。
△离述成。又二。初闻经生信。论云。为离不发起
精进者故。】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
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者。述成也。不惊不怖不畏。论云。以惊等
故。不发起精进也。于声闻乘中。世尊说有法及有
空。于听闻此经时。闻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
思量时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应故畏。故知。声闻
乘中说有法。实有法也。及有空偏空也。以小乘空
有不即。今闻般若空有相即。闻法即空故惊。闻空
即假故怖。于二不有理中。思量时不能相应故畏。
若有菩萨。闻深般若。不发精进者。即同声闻。生惊
怖等。是则若心不惊怖。必发起大精进。如大品云。
若有菩萨。闻深般若。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不久
得菩提记。不过一佛两佛。疏云。闻实相不惊。闻观
照不怖。闻方便不畏。
△二所说胜上。论云。此法如
是胜上。汝等不应放逸。】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
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来说等者。论谓。显示彼无量诸佛亦同说般若
波罗蜜。于馀波罗蜜中胜。故名第一。经云。非者。了
第一义谛。寂绝亡遣故。复云是者。以世谛则有所
卷二 第 619c 页 X24-0619.png
说故。
△十三忍辱相。论云。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
离不能忍苦故。此为二。初能忍。二离不能忍。初又
三。初如所能忍。】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梵语羼提。此翻忍辱。疏云。内心能忍外所辱境。大
论云。忍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一
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憍慢。二于嗔骂打害中。能
忍不嗔恨。法忍有二。一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
老病死等。二心法。谓嗔恚忧愁乃至诸邪见等。今
言忍。生法二忍中。皆第二义。论云。何者能忍。谓达
法无我故。若达法无我。何荣辱之不能忍乎。学佛
者。宜铭心书绅。
△二忍相。论谓。云何应知忍相。若
他放已起恶等时。由无有我等相故。不生嗔想。亦
不于羼提波罗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罗蜜中生无
想。】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
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梵语歌利。此翻恶生。亦名极恶。如大论云。羼提仙
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时。歌利王。将诸󳼶女。入林
游戏。食讫小息。诸婇女采华林间。见此仙人。加敬
礼拜。久而不去。王觉不见󳼶女。拔剑追踪。见在仙
人前立。憍妒隆盛。瞋目奋剑。而问仙人。汝作何物。
仙人答云。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言。汝云修忍。我
今试之。遂以利剑。截耳鼻斩手足。而问之言。汝心
卷二 第 620a 页 X24-0620.png
动不。答。我修慈忍不动也。王言。谁当信汝。是时仙
人即作誓言。我若实修慈忍。血当为乳。即时血变
为乳。王大惊喜而去。是时林中鬼神。为仙人故。电
雷霹雳。时王被害。殁不还宫。(歌利。即陈如也)论云。如我昔
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有我等相。及无
相亦非无相等。故知。此为显示住实相故。不愁恼
耳。大论。问。菩萨身非木石。云何割截而无异心。答。
有人言。菩萨久修羼提。故不愁恼。有人言。菩萨无
量世来。深修大慈。非心故。有人言。菩萨修般若转
身。行般若果报故。有人言。菩萨非生死身。是出三
界法性身。住无漏故。身如木石。疏云。今详论文。前
三义。当父母生身。后一显示法性身。应知二身不
可偏取。若唯父母生身。未断结使。云何割截无我
等相。若云法性身。不假分段。将何以为节节支解。
血乳之事耶。诚由菩萨久修慈忍。及行般若。巳破
人法二执。得法性身。却入分段。示行忍辱。其所谓
以大慈故。不住涅槃。偏于事境。而修种智。问。有人
据大论云。佛为菩萨时。三毒未尽。作仙人名羼提。
被恶王截耳鼻手足。而不生恶心。不出恶言。尔时。
得道尚尔。何况得菩提等。既云未尽三毒。验是父
母生身。何云法性身耶。答。此说不然。何也。须晓斯
文。乃大论。引迦旃延子。说三藏义非般若。明大菩
萨故。辅行云。释论引迦旃延子。明菩萨义。当知大
论为破故引。若尔。如何据论示所破义。以伸般若
卷二 第 620b 页 X24-0620.png
大菩萨耶。
△三种类忍。为二。初极苦忍。】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
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肇师云。以无瞋恨故。无我人相。
△二相续忍。】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割截身体。其害极苦。如是五百世。恒相续无间。功
德施云。此显往昔未遇恶王。巳于多生。断我等相。
既巳断我等相。验仙人时。非具缚生身。
△二离不
能忍。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如是极苦。尚能
忍之。况身外所有。岂不能忍乎。是故。菩萨欲发菩
提心。应须忍耐一切苦相。于此为二。初总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

【论云。以三种苦故。不欲发心。故说应离一切相等。
此中一切相者。为显如是等三苦相也。菩萨若不
能忍。则为三苦所动。故云应离等。
△二别相。则三
种苦相。初流转苦。二众生相违苦。三乏受用苦。初
文。】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论云。若著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则菩提心
不生。故大论云。菩萨行般若十力无畏。不应住。若
佛于法无有过失。则应住。若菩萨无佛法。何所论
住。智者释云。菩萨修功德。多生重著。故言不应。】
卷二 第 620c 页 X24-0620.png

「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
心不应住色布施。」

【无所住心。则第一义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天亲
云。若心住色等法。彼心不住菩提。是故佛说菩萨
之心。常行于舍。岂应有住。故云不应住色布施。此
应约三种施释。
△二众生相违苦。】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论云。为一切众生。而行于舍。云何于彼而生瞋也。
由不能无众生。及众生想。以此因缘故。众生相违
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说一切
众生相。假名无实故。即是非相。人无我也。又说一
切众生阴法本空故。则非众生。法无我也。若达人
法本空。忘人法之执。如是则能忍。不与众生相违
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
异语者。」

【论云。欲今信如来故能忍。于中。真语者。为显世谛
相故。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
于中实者。此行烦恼。此行清净故。如语者。为第一
义谛相故。不异语者。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
净相故。然。论中四句。以初二两句。对世谛。以后两
句。对第一义谛。并是初句示谛相。次句为修行。若
尔。二谛各有修行烦恼清净之相。若为甄别。疏云。
卷二 第 621a 页 X24-0621.png
世谛修行。即化他出假。有尘沙烦恼。及道种智清
净之相。第一义谛修行。即自行观理。有见思无明
烦恼。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清净之相。此说不然也。
今谓。二谛中俱有三惑三智。世谛则分别义。依之
而修。则惑智夐别。故云此行烦恼此行清净。所谓
实语也。第一义。虽惑智乍分。法体则惑智不二。所
谓不异语也。此经兼含圆别。乃两机所修不同。故
约二谛行相说之。问。此经五句。未审。不诳语若为
所属。答。隋译无此。秦本有之。如疏云。应知。四句约
法为言。不诳。对人而说。四别一总。彼略此详。】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论云。说此真语等巳。于中。如言说性起执著。为遣
此故。经言。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无实者。
如言说。性非有故。言语性空也。无虚者。不如言说。
自性有故。虽空而有所说也。
△三乏受用苦。】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
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
照。见种种色。」

【由乏观慧。便著于事。而行舍施。希求果报者。则为
爱欲所覆。不解出离。犹如入暗。不知所趣。若不著
于事。而行布施。如人有目。夜过日出。见种种色。随
意所趣。论谓。彼无明夜过。慧日出巳。如实见之。须
知。无明乃支末无明。见思惑耳。何也。住相布施。既
感三界。譬如夜暗。今灭此暗。岂非见思。
△十四离
卷二 第 621b 页 X24-0621.png
寂静味。论云。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阙少智资
粮故。欲具资粮。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等。论云。此中
为离三摩提攀缘。显示与法相应。有五种胜功德。
一如来忆念亲近。二摄取福德。三赞叹法及修行。
四天等供养。五灭罪。准此分文为五。初如来忆念
亲近。】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
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然则此中。但云受持读诵。不云为人解说。若下四
文。皆有为人解说。须知此既如来忆念亲近。且在
自行。若下四文。则兼化他故。偈云。此为自淳熟。馀
者化众生。悉知是人等者。显示如来忆念亲近。受
持此经之人。论云。如来以佛智知彼。如来以佛眼
见彼。
△二摄取福德。又二。初总摄。】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由受持是经故。成就如是福德。
△二较量。又二。初
舍身数多。】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
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然。前文但舍一恒河身命。此则日施三恒。复经多
劫。此胜于前。前则身命俱舍。此但舍身而不舍命。
则前胜于此。若尔。但泛举较量不同。施宝多少。以
论渐化也。旦日施三恒之身。虽事大舍重。乃有所
卷二 第 621c 页 X24-0621.png
得心作用。未若无所得心。持说此经。其福胜彼。故
知为欲较量福胜。举此假设。实无斯事。肇师云。从
旦至辰。名初日分。从辰至未。名中日分。从未至戌。
名后日分。
△二较量福胜。】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
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何况书写等者。大品法施品云。化恒河沙众生。令
得六通。不如书写般若。令他读诵。又以此令他读
诵之福。不如正忆念般若。又此忆念般若之福。不
如为他人演说。令易解故。次第较量。显为人解说
最胜。
△三赞叹法及修行。为三。初叹法。】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
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论云。不可思议者。唯自觉故。不可称量者。无有等
及胜故。且自觉者。觉了此经功德不可思议。则自
叹此经也。无有等及胜者。称量此经功德。无有等
者。及胜此经者。此对他偏小叹也。为发大乘者说
者。此拣小。故知说法非器不授。三乘中。非为发二
乘心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者。此拣偏。论。此成就
不可称义。于中。馀乘不及故最上。烦恼障智障净
故最胜。此中。拣示由菩萨义通偏小。故云馀乘不
及。唯圆称最上。能净二障故。所谓成就不可称义
也。
△二叹人。论云。赞叹修行。修行即人。于此为二。
初总说。】
卷二 第 622a 页 X24-0622.png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
是人。皆得成就。」

【此为知见成就何等功德。
△二解释。】

「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
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经功德。非心可度量。非口可称说。无有边际可
及。故云不可思议功德也。荷担者。论云。肩负菩提
重担故。此具以能所。用全经意。经。叹能弘人云荷
担。(平声)论。约所弘法云重担(去声)
△三简非。】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
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此经既为发大乘者说。则乐小法者。不能听受。乐
小者。二乘人也。著我人等见者。凡夫人也。如隋译
云。若乐小法者。即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
说。若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
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论解云。经言若
乐小法等者。谓声闻缘觉乘者故。经言若有我等
见。乃至。受持无有是处者。谓有人我见众生。而自
谓菩萨者故。所以大品云。须以智慧观知诸法实
相。故知。凡夫生盲。二乘眇目。外听不解。由无智眼。
无智眼故。闻亦不别。故知。凡夫二乘。并不堪闻般
若。此总结前凡小不能听受等也。若读此文。须以
隋译照之。
△四天等供养。】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
卷二 第 622b 页 X24-0622.png
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谢公云。地是无知法处故。贵在人天而不尊乎。

五灭罪业。又二。初正灭罪。】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
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云。受持此经为人轻贱等者。此毁辱事。有无量
门。为显示此。故说轻贱。经言当得阿耨菩提者。显
示灭罪故。是即非但灭罪。以经力故。亦当得菩提。
先世罪业者。业通三世。须知此是定业。定业不可
忏。以行般若故。但易重为轻耳。如大品云。菩萨行
般若故。所有重罪。现世□受。大论解云。先世重罪。
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受。譬如重囚应死。
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巳。
△二较胜负。于此为
三。初举事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
者。」

【论云。我念过去等者。此显示威力故。即是福聚威
力。以彼所有福聚。远绝高胜故。应知过阿僧祇者
更过前故。不空过者。常不离供养故。阿僧祇。此云
无数。劫。具云劫波。此云分别时节。那由他者。十亿
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
△二显
卷二 第 622c 页 X24-0622.png
经力。】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
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
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是有为事福。持经。是般若了因。肇师云。此明
供养诸佛所得功德。不如持经有功德。故能速證
菩提。
△三劝信心。又二。初具说防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
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
不信。」

【然。上虽较量显福德之多。犹是略说。若更具说。闻
者狐疑。心必狂乱。论云。此显示多故。或以为狂因。
或得乱心果。狐疑者。狐是兽。一名野干。其性多疑。
故以为喻。噫。若心信法。法即染心。犹豫狐疑。事同
覆器。疏云。大乘信谤罪福俱重。今经且言信之得
福。诸经备说谤之得罪。
△二结显法门。】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论云。应知此之彼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说。是故
经言。当知是法门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
显示彼福体。及果报。不可测量故。当知是经为句。
贯下义及果报。福体即所诠义也。果报即所感报
也。现生名习果。隔生名报果。
△十五于證道时。远
离喜动。论云。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远离自取故。
疏云。證道者。须分两教之相。若圆教。即初住巳上。
卷二 第 623a 页 X24-0623.png
分證中道也。以论云于證道时故。若别教。且属回
向相。似證道也。以论云将入證故。让下十七。方入
初地。两楹进退。皆可从容。今谓。不然。若以證道。分
判别圆者。此伤论意。论本一意。但总别之殊。若云
于證道时。此总名住处。即科语也。若谓将入證道
等。此别文解释也。若尔。如何以总别之文。分派配
对别圆两教耶。故无取也。于此为二。初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论云。何故复发起。此初时问也。将入證道菩萨。自
见得胜处。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灭
度众生。为对治此故。须菩提问。当于彼时。如所应
住。如所降伏其心。故知。空生于经初。发起行相。问
降住事。佛为其答。行位次第。联翩至此。将入證道。
而恐菩萨起自取著。谓我能降住其心。以得胜处。
若生是心。违不住道。障于菩提。为对治此故。须菩
提问。谓当于彼时。即当入證道时。既巳住般若。岂
应自取。为离此取。是故。问起云何应住等。以论谓。
于證道时。远离喜动。又云。远离自取。斯之谓欤。肇
师云。须菩提重问。云何真住真降伏其心者。然。肇
师意。亦为未入證菩萨。问入證事。谓之真住。疏家
不晓。以从巳见。作巳入證说者。岂其然乎。
△二答。
又三。初正答。】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卷二 第 623b 页 X24-0623.png
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
生巳。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三藐三菩提下。经无心字。恐译者缺文。此中。空生
发起初时问。及世尊所答。但云当生如是心则如
是住般若之心。不应起自取。亦无所度众生也。

二简非。】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
萨。」

【既未入證。无明未除。实理未显。犹恐菩萨有我人
等取。为欲审是。所以简非。论云。若菩萨有众生等
者。为显我报取惑随眠故。即无没无明随眠之识。

△三显是。】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者。」

【论云。若言我正行菩萨乘。此为我取。对治彼故。经
言。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菩提心者。
△十
六为求教授故。论云。依离障碍十二种中。为离无
教授故。教诏授道。则指然灯佛时也。于此为三。初
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不。」

【既远离自取。谓实无有法得菩提。欲审空生所解。
复以昔事为问。于意云何。如来此时。行行为有法
不得不。
△二答。】
卷二 第 623c 页 X24-0623.png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我解佛。以菩提法不可说故。于然灯佛所。无有
法可得也。
△三述成。为五。初正述。】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印许其说。故曰如是。大品云。须菩提问佛。诸法无
生相。此中。得菩提记不。佛言。不也。又问。诸法生相。
此中。得菩提记不。佛言不也。乃至。问。诸法非生非
不生相中。得菩提记不。佛言不也。须菩提云。世尊。
诸菩萨。云何知诸法得菩提记。佛言。汝见有法得
菩提记不。不也。世尊。我不见有法。亦不见有得者
得处。佛言。如是如是。须知。此乃佛欲示其般若无
相可得。欲知其所解。而反诘之。空生所答。既称佛
旨。是以印许。则与今文意大同。
△二反显。】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
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
尼。」

【论云。若菩提可说。如彼然灯如来所说者。我于彼
时。便得菩提。然灯如来。即不应授记汝于来世当
得等也。
△三复宗。】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
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卷二 第 624a 页 X24-0624.png

【论云。以彼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菩提。是故
与我授记。应知。又何故不可说。以如来者。从真如
中来。真如体遍故。如清净故。无可得故。若有可得。
是则非如。非如故相异。不名诸法如义。
△四防非。】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
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故。」

【此中有三义。若有人言下。妄取实无有法下离取。
如来所得下。显是。所谓防非者。防其妄取也。由所
空生答。如来在然灯佛所。无有法得菩提。佛既印
许。恐不了者。谓如来彼时不得菩提。后时自得菩
提。故云若有人言等。妄取也。为离此取。是人不实
语。故云实无有法佛得菩提也。三显是如来所得
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论云无实。谓言说故。有言
则非实。第一义中。离言说相也。论云无虚。谓彼菩
提。不无世间言说故。以世谛则有言说相也。须知
此经法相。唯谈二谛。二谛一体相。即正如波水。偏
取不可故。论云。显示真如无二故。无二者。真俗一
体也。
△五结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
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一切法。全体是真如故。故云。皆是佛法也。
所言一切法。既同一真如。真如清净。即非色等一
切法。又法体不成就故。为安立第一义也。是故名
卷二 第 624b 页 X24-0624.png
一切法者。世谛即万法炳然。未尝改转也。须知。约
不变体故。一切法全是真如。约随缘用故。全真如
为一切法。但有二名。实无二体。何容取舍耶。
△十
七入證道。以前十二种。皆有惑障可离。此入證道。
巳尽障碍。所谓净心地也。于此又二。初得智。二离
慢。初又二。初问。】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长大。非高大。长字。应上声呼。以经初发心修行。行
位渐次。今巳入證。如人自幼长大。故论云。得智有
二种智。一摄种性智。二平等智。若得智巳。得生如
来家。得决定绍佛种。此为摄种性等。以此准知。须
作长(上声呼)大读文。由得智故转染。依净分显三身。
如论云。得此智巳。能得妙身。于中。妙身者。谓至得
身成就身。然。隋译谓妙大。今经云长大。盖一也。且
得智即报智。至得即法身。成就即应身。以證三身。
得为长大。则證得名长。体遍名大。以修摄性故。云
摄种性智也。平等智。复有五种。一粗恶平等。二法
无我平等。三断相应平等。四无怖望心相应平等。
五一切菩萨證道平等。即理性体同。三谛平等。论
云。得此等故。得为大身。摄一切众生大身故。须知。
菩萨得此智故。分显三身。得为大身。众生性具三
身。亦名大身。以三身体一。全性成修。以修摄性。故
云摄众生大身也。
△二答。】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
卷二 第 624c 页 X24-0624.png
大身。」

【如来显示入證道。所得大身。摄众生理具大身为
问。空生。以简性显修而答。即为非大身者。简性。论
云。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且彼指众生身也。非
自则非报也。非他则非应也。众生身中。虽具三身。
尚未曾发心加行。唯同正性法身。既阙报应所摄
大身。即为非大身也。是名大身者。此显修。论云。于
此大身中。安立第一义。且此大身者。指入證菩萨。
对彼众生大身。故云。于此大身。安立第一义。故具
足三身。是名大身也。论云。如是等。是为得智慧。

二离慢。又二。初无慢。】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即不名菩萨。」

【前文谓得智。此中谓离慢。既巳离慢。则显无念。论
云。若作是念。我灭度众生。我是菩萨。应知此是慢
者。非实义菩萨。
△二复宗。】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
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由不自取。谓是菩萨。亦无所度众生。亡能所故。故
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引佛语證。是故佛说一切
法。皆是佛法。则无法我人等相。故论云。若菩萨有
众生念。则不得妙大身。
△十八上求佛地。应知复
有六种具足。摄转依具足。一国土净具足。二无上
见智净具足。三福自在具足。四身具足。五语具足。
卷二 第 625a 页 X24-0625.png
六心具足。疏云。言转依者。谓转于染而依于净。以
在九时一切诸法。依阿梨耶识。所有国土。乃至三
业。皆悉染碍。今至果上。既破梨耶。则转诸法。依于
真如。是故。国土乃至三业。皆悉清净。言具足者。以
此转依。通前證道。今上求佛地究竟具足。准此为
六。然此六种具足。不出依正二报。国土属依。后五
属正。初国土净具足。又二。初简非。】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论云。此为于共见正行中转故。为断彼故。安立第
一义。须知。庄严佛土。是正行也。若作是言我能庄
严佛土者。即存能所之共。起分别之见。故云共见。
是不名菩萨。于正行中转故。为断彼分别执故。安
立第一义谛。第一义中。虽庄严佛土。而不取庄严
相。何以故。常寂光土。非严而严也。
△二显是。】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论云。通达无我者。此言为二种无我。谓人无我。法
无我。反显。若有二种我取。谓我成就。为人我取。庄
严国土。为法我取。此非菩萨。
△二见智净具足。论
云。为应知中实證得故。安立见。为教彼众生寂静
心故安立智。是即一体五眼见一心三智。知中实
證得五眼菩提。即自行也。教彼众生住三智心。即
化他也。文为二。初见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卷二 第 625b 页 X24-0625.png
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
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然。此经前后。无不遣相。唯此文中。空生具答如来
有五眼者何耶。须知遣相非无。在次文兼说。但此
中具答之意如何。良由般若能生五眼。特彰显此。
是故具答。如大论云。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本。
以是故。说般若波罗蜜能生五眼。菩萨渐渐。学是
五眼。不久当作佛。以此故知。今至佛地。为显如来
具足五眼。论云。如来不唯有慧眼。为令知见净胜
故。显示有五种眼。若异此则唯求慧眼见净。然若
荡相明空。应慧眼所见。在如来不唯慧眼。而具五
眼。请观音云。五眼具足成菩提。以是义故。如来具
问。而空生具答。若不具答。菩萨行般若时。不为成
就五眼菩提。故云。若异此则唯求慧眼见净也。论
云。于中略说有四种眼。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
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且色摄复有二种。一者谓
法界修果。此为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摄。故知五
眼义该十法界。果谓修果也。修则属事。此为粗境
界。故是色摄。二者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
是约二智体一说。二第一义谛摄。论谓在先。三世
谛摄。则分别义。如来所具五眼。实不分张。祇是一
卷二 第 625c 页 X24-0625.png
眼。备有五用。能照五境。虽四眼通因。同彼所见。佛
过彼所见。故为世谛摄也。四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者。此就法眼。论云。于中。为人说法。若彼法为彼人
施说。此地说名法眼。一切应知中。一切无功用智。
说名佛眼。此等名为见净也。若分别为言。佛眼是
体。四眼是用。若作总别。则涅槃是总。三德是别。五
眼亦尔。
△二智净。又二。初喻河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
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
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
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二显智相。智有三种。一切智。空也。道种智。假也。
一切种智。中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
悉知。」

【若干者。若如也。干数也。颜师古云。设数之辞也。论
云。若干种心者。应知有二种。谓染及净。即共欲心。
离欲心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皆为非心者。第一义中。都无有心故。是名为心者。
世谛说。则有诸心异故。然见净中。不说眼即非者。
如论云。以一住处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初亦
得成就。】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
卷二 第 626a 页 X24-0626.png
来心不可得。」

【世谛则有过现未殊。第一义观世体不实。皆不可
得。须知法界非三世所摄。
△三为福自在具足。为
二。初福非有漏。二福性自在。初又二。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偈云。佛智慧根本。非颠倒功德。以是福德相。故重
说譬喻。天亲释云。心住虽颠倒。福德非颠倒。何以
故。佛智慧根本故。须知福相法身中。举大千七宝
布施。此中复举。故云重说。若尔。二文何异。当知前
文。藉般若导。达事福即性。显此经功深。故举较量。
此中。直就无漏福体。不举较量。所以重举者。显福
相同也。
△二答。】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无漏福德因缘也。
△二福性自在。】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
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疏云。无则称性。是名为多。多即自在。解脱之德也。

△四身具足。然虽达福智具足。未审。于身相所见
如何。更审其见。于中为二。初为好具足。二为相具
足。好即八十种好。相即三十二相。初又二。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二答。】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
卷二 第 626b 页 X24-0626.png
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二相具足。又二。初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二答。】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以相好为问。空生并答不也者。由了知色相
非如来体。故云不应等也。即非具足者。以第一义
法身。即非色相故也。是名具足者。以世谛即法身。
不离色相故也。偈云。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不
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疏云。上二句。释二不应。下
二句。释二是名。
△五语具足。然见相必须说法。故
更示之。于此为三。初正示。】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
念。」

【以身例说。身。既非身。有何所说。是故。遮云莫作是
念等。偈云。如佛法亦尔。
△二反显。】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
所说故。」

【疏云。即为谤佛者。谤有四种。谓增。减。相违。戏论也。
若言有所说。即为增谤。
△三复宗。】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隋译谓。说法说法者。天亲云。何故重言说法说法
者。偈云。所说二差别故。何者是二。一者所说法。二
卷二 第 626c 页 X24-0626.png
者所有义。所说法。能诠教也。所有义。教下所诠。理
智等八法也。什师。略不重云说法者。但举能诠。必
具所诠也。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者。偈云。不离于法
界。所说既会法界。则无说而说。若离法界。而有所
说者。则堕自相。偈云。说法无自相。
△六心具足。以
如来心等彼众生心。谓心具足。上虽以示身口二
轮。皆不可得。未审。如来之心所住如何。是以假缘
兴问。三论次第宛然。且下有六十二字。隋译文有。
秦本则无。此译人存略故。圭峰纂要。孤山净觉。并
不入斯文。以例大论十分略九。非无其理。然。天竺
三论。皆释此文。既是正译。或添入者。义亦无害。是
以。无著释此心具足中。有六意。则生起连环。似不
可缺。近代诸师。亦尚解释。况复䨥王特令迦之。如
通慧僧传云。唐上都释灵幽。素持金刚般若。偶疾
暴终杳归。冥府引之见王。俾令讽诵诵毕。王曰。勘
少一节何。贯花之线断乎。师寿虽尽。且于还人间
十年。要劝一切人。受持斯典。如其真本。在豪州钟
离寺石碑上。幽终七日而稣。遂奏。奉敕令写此经。
添其句逗。故令秦本多所加入者。良由此也。就文
为六。一为念处。二为正觉。三为施设大利法。四为
摄取法身。五为不住生死涅槃。六为行住净。初又
二。初问。】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卷二 第 627a 页 X24-0627.png

【为欲显示世尊念处故。设问。谓颇有众生等。慧命
者。如荆溪云。善吉解空。空慧为命。故云慧命。又诸
慧人中。佛慧第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其为慧人
所命。故云慧命。
△二答。】

「佛告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
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先就众生体。通约二谛说。论云。彼非众生者。第一
义故。非不众生者。世谛故。何以故下。别示如来念
处。论云。于诸众生中。显示如世尊念处故。然则众
生既不出二谛。即同世尊念处。有谁闻法生信心
耶。众生众生者。初标起。云众生。次牒释。云众生者。
以如来念处第一义中。无非圣体。有何众生。若有
众生者。乃成增益。此遮增益边故。如来说非众生。
此显示不共义也。以世谛则有可说事。由如来说
非众生名众生。若无彼众生。乃成损减。此遮损减
边。故云是名众生。此显示相应义也。须知。以离二
边之失。真俗相即。一体圆诠。
△二为正觉。为二。初
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无所得耶。」

【且如来念处。既无有众生。亦应于菩提无所得耶。
此问因上而生。若尔。什公何以略去。须知略之所
以者。由正觉中。既显示菩提自相。无有少法可得。
及生佛体同。平等无有高下。则如来念处。无可念
卷二 第 627b 页 X24-0627.png
者。所以略之。
△二答。论云。为离有见过。巳显示菩
提。及菩提道故。彼复显示菩提有二种因缘。谓阿
耨多罗语故。三藐三佛陀语故。且初多罗语。】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
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云。显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脱相故。彼中无微
尘许法有体。是故亦不可得。亦无所有。且菩提自
相者。性体本有也。菩提解脱相者。性虽本有。道在
修成。得菩提离生死缚。则解脱相也。彼中等者。指
彼所修。则全性成修。性外未有微尘许法。别有体
可得。是名阿耨菩提也。
△二为佛陀语。】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更举能證人。故云复次。论云。显示菩提者人。平等
相。于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菩提此云
觉。则觉性无差。生佛平等相也。于平等中。别显修
得。故曰菩提法。得知是佛也。无有高下者。论云。显
示一切诸佛第一义中。寿命等无高下故。欲摄微
弱之类。故举寿命。义通十界。则第一义中。十界体
同。等无高下。大品云。是法平等。一切圣人。皆能行
不能到。须菩提言佛者。一切诸法中。行力自在。云
何不能行不能到。佛言。若诸法不平等。与诸佛有
异。应当如是问。今诸凡夫诸圣人。法皆平等。是平
等故。皆不可得。且不能行不能到者。修因名行。證
卷二 第 627c 页 X24-0627.png
果名到。问。多罗语与佛陀语。何异。答。人法有异。但
以诠辨称语也。
△二显示菩提道。】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
法。是名善法。」

【以无我人等者。论云。显示菩提生死法平等相故。
以菩提生死。虽有高下。而无二体。以一体无差。曰
平等相。其如明暗。明时。暗不向东西南北去。全暗
体是明。则明暗䨥游。其体无二。如是则非离生死
法。别求菩提。祇观一切法即菩提相。故云修一切
善法。即得菩提。正所谓障体即德。不待转除者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生死非善之法。是名菩提善
法。亦如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良由住般
若故。触目尽是菩提。岂见有生死法异。论谓。此安
立第一义相故。以第一义相。相相皆实。无可弃者。

△三施设大利法。论云。于中为安立第一义教授
故。弘持斯典。虽获大利。如来之心。实无有念。为显
此故。先举施宝。较量法利。于此为二。初较量法利。
二实智除情。初又二。初举施福。】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
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二显法利。】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
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
卷二 第 628a 页 X24-0628.png
数譬喻。所不能及。」

【偈云。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此法乃菩提因。故
胜七宝布施。疏云。问。经明受持四句乃至为他人
说。显是因中自利利他之相。何故论文作果上施
设大利耶。答。因人得利。乃由持说果人之法。经从
所利。论约能施。
△二实智除情。为四。初法界无染。】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
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虽施设广利众生。而不作念。故遮云汝勿谓
等。莫作是念者。再诫。所以再诫者。此中。显示如来
之心住实智。故无可度也。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
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于法界。天亲释云。众生
假名。与五阴共故。彼共阴不离法界。法界平等。实
无有一众生可度。
△二感教由缘。】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若有可度者。即为有我人等取。而众生获其利者。
由自性之所感也。
△三随情称我。】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
有我。」

【如来既无我人等取。云何有时称我。而如来说有
我者。假名称我。不实取我。故云即非有我。何缘假
名称我。盖凡夫妄取。以为有我。是故如来随情说
我。
△四随智俱实。】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卷二 第 628b 页 X24-0628.png

【以如来住实智故。则凡圣一如。而于凡夫。亦不见
是凡夫。准知不应擅加是名凡夫句。
△四摄取法
身。以就法身妙体。摄彼无差。文为二。初显法身。二
遮偏取。初又二。初试问善现。二正示法身。初为四。
初以应相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欲显自性法身。而以外应相试问。问。第十一供养
中。亦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与此何异。答。不同。
以上文云见。今文云观。睹相见如来。为供养故。内
心观如来。显心具足故。
△二以相事答。】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此经有六译。他译。皆答云。不应以相成就见如来。
唯此译有异者。疏云。或梵本不同。或什师善得经
旨。即以相体。而为答辞。由是生起下文佛之难意。
今谓不然。若尔。全成译者语。非空生所答。须知什
公全准梵文。不同诸译。若然空生前文数答所问。
莫不皆云应相即法。何以此方不了顺问答取。当
知。前并问见故。不执外相应身。约应即法身体答。
此中。既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空生以谓佛问
所观。且所观之境。莫不是缘生之事。由是顺问以
应相事答。
△三以唯体难。】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
是如来。」

【偈云。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诸佛唯法身。转轮
卷二 第 628c 页 X24-0628.png
王非佛。大论。明轮王亦三十二相。佛亦三十二相。
但佛有七事胜于轮王。一明好。二分明了了。三不
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七随处离著。

四以唯体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
二相观如来。」

【为佛反诘。方解所说外相。世谛岂能得见如来内
体法身。
△二正示法身。】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此如来称我。乃四德真常净我。非假名称我。若以
外色声求。则堕分别。岂见内体法身。论云。诸见世
谛故。是人行邪静。应知彼不见。故知由不能观内
体法身。□同世禅邪静。是以藏通唯知灰断。不见
常住法身。别教。虽知常理。但相由理变。不能达相
即理。皆名世谛邪见。故迦叶童子云。未闻三德涅
槃以前。皆名邪见。唯圆。见法身四德体具。方曰正
见。隋译。此后复有一偈。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
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此偈。正明法身。诸疏不
说。承此伸释。无谓繁剩。且法身有二。谓性德修得。
彼如来妙体者。彼。指众生。本具性德法身妙体也。
即法身诸佛者。即是诸佛修得所显法身也。性具
在迷。修得属悟。迷悟虽殊。妙体不二。故文云即也。
然。法身妙色。清净湛然。唯佛眼方见。种智能知。简
卷二 第 629a 页 X24-0629.png
非四眼所见。故云法体不可见。非二智所知。故云
彼识不能知。学大乘者。能知法身妙色虽。是肉眼。
名为佛眼。人何自欺不见妙色。谓同彼太虚空。无
一物名法身者。斯人。未生圆解。而起偏执也。秦译
缺此一偈者。疏云。是则罗什伹存斥邪。流支具翻
显正。披沙若尽。金体自彰。童寿之意。谅在兹乎。

二遮偏取。】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中文有二意。初防其作念。次遮其起心。且防作
念者。由前既斥不可以色声相能见如来。是以防
其作念。谓弃色相而求菩提。故经云。汝若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是则若离色相有菩
提者。乃同彼偏见。由是遮其起心。故云莫作是念。
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者。遮止之辞也。

△五不住生死涅槃。为二。初为不住涅槃。二为不
住生死。初又二。初防非。】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由上为防作念。谓如来以无相得菩提。虽巳遮之。
尚恐偏执涅槃空义发心。若作是念。则毁相修。说
诸法断灭故。复遮云莫作是念也。
△二显正。】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
卷二 第 629b 页 X24-0629.png
相。」

【论云。经言于法不说断灭相者。谓如所住法而通
达。不断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众
生事。此中。为遮一向寂静故。显示不住涅槃。须知。
菩萨通达生死法。如影像之不实。是故不断。于中
自在行利益众生事。显示不住涅槃者。是则若断
生死。安住涅槃。则说诸法断灭。故云为遮一向寂
静。寂静者。偏空涅槃也。
△二不住生死。论云。若不
住涅槃。应受生死苦恼。为离此故。显示不住流转。
于中为二。初较量得忍。】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
萨所得功德。」

【论谓。七宝布施。是有为之福。尚于生死法中。不受
苦恼。何况菩萨于有为法得自在故。无彼生死法
我。得成于忍。巳所生福德。胜多于彼。疏云。经云菩
萨者。且语上求之人。论云如来者。唯从佛地而说。
左右之称。
△二显示不住。又二。初点示。】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住福德故。」

【论云。此显示不住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

二重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
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菩萨所作福德者。论谓。世尊于馀处。说应受福德
卷二 第 629c 页 X24-0629.png
故。则显示方便应受不应贪取。是故。说不受福德。
受者说有故。
△亦行住净。以如来于四仪行住动
静中。无所取著故净。为二。初破执。二破见。于实境
起执。于假名起见。破执为二。初威仪行住。二名色
观破自在行住。初又二。初防非。】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
解我所说义。」

【论云。应知为威仪行住故。于中。行者。谓去来。住者。
谓馀威仪。是人不解所说应用。谓之实有也。
△二
显正。】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
亦非异。故知。化身随缘去来。法身常住不动。以化
即法故。非一亦非异。即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也。

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为显如来应身名色不实
故。以破妄执。于此为三。初观破色身。二观破名身。
三并说抟取。初又二。初细末方便。】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疏云。碎为微尘者。假设之辞。欲明世界本空。须了
微尘不实。欲明微尘不实故。先碎世界为尘。
△二
无所见方便。】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
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卷二 第 630a 页 X24-0630.png

【论云。是为无所见方便。此说有何义。若微尘众第
一义是有者。世尊即不说非聚。经言佛说微尘众。
即非微尘众。是故。佛说微尘众。以此聚体不成故。
若异此者。虽不说。亦自知是聚。何义须说。
△二观
破名身。】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云。三千大千世界等者。此是无所见方便。此破
名身。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不说细末方便。此亦如
前说第一义。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并说抟取。
乃并说名色和合义。由上伹真观名色。不开抟取
故。】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
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论云。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者。于中。为并说若
世界若微尘界故。有二种抟取。谓一抟取。及差别
抟取。众生类众生世界有者。此谓一抟取。微尘有
者。此谓差别抟取。以取微尘众集故。且众生类者。
四蕴种类。为众生界。四蕴之心。混然一体。名一抟
取也。色蕴同彼外尘。名差别抟取也。如来说一合
相即非一合相等者。论云。此上座须菩提。安立第
一义故。世尊为成就如是义。故谓即非一合相也。
论云。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等。此何所显示。世谛
言说故。有彼抟取。第一义故。彼法不可说。不可说
卷二 第 630b 页 X24-0630.png
故。则非也。有彼抟取故。是名也。须知。二谛一体相。
即偏执成非。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者。拣非。由凡
夫妄立主宰。谓为实事。颠倒因缘。往来三界。论云。
彼小儿凡夫。如言说取。非第一义故。此属虚妄也。

△二破见。论云。巳说无所见方便。破义未说。无所
见中。入相应三昧时不分别。谓如所不分别。及何
人何法何方便。云何不分别。此后具说。于此为二。
初破计。二显正。初又二。初问。】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
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论云。显示如所不分别。云何得显示。如外道说我。
如来说为我见。为破妄执。令知无我。此安置人无
我也。然。此以外人为端。而召问空生。
△二答。】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
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
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人不解。执实有故。世尊说我见者。论云。又为说
有此我见故。安置法无我。若有彼我见。是见所摄。
故经云。即非我见也。斯亦二谛之义。第一义中。即
非我见。世谛是名我见。由二谛相即。说非我名我
也。如是方解佛所说义。论云。如是观察。菩萨入相
应三昧时。不复分别。即此观察。为入方便。以安置
二空。故不复分别。
△二显正。】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
卷二 第 630c 页 X24-0630.png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论云。经言菩萨发菩提心者。此显示无分别人。巳
破无明。得中道如实智故。无所分别。论云。经言于
一切法者。此显示于何法不分别。经言应如是知
如是见如是信解者。此显示增上心增上智故。于
无分别中。知见胜解。于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
依止毗钵舍那故见。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胜解。以
三摩提自在故。解内攀缘影像。彼名胜解。且增上
心。即菩提心。增上智。即圆妙智。奢摩他。此云止。毗
钵舍那。此云观。三摩提。此云等持。以此止观等持
故。明静不二。则自在。解内虚通。如影像不实。则胜
解。论云。不生法相。此正显示无分别。大论云。诸佛
及大菩萨。智慧无量无边。常处禅定。于世间涅槃。
无所分别。】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来说即非法相者。第一义谛。指事即理。无所分
别。此显示不共义也。是名法相者。世谛。指理即事。
诸法宛然。此显示相应义也。论云。应知欲愿及摄
散二种。如前所说。更无别义。是故不复说其方便。
由文缺何方便一义故点示。

△第三流通分。流名下注。通。名不壅。使正法之水。
从今以注。当圣教之筌蹄。不壅于来世。然此经。虽
节节劝奖持说功深。未曾别示流通之旨。是故。经
毕方别劝持流通。所以论云。不染行住。即流通义。
卷二 第 631a 页 X24-0631.png
于此为二。初流通无染。二四众奉行。初又云。初说
法无染。】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
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
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论云。以有如是大利益故。决定应演说。如是演说。
而无所染。
△二流转无染。指生死为流转也。】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
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云何为人演说者。牒前也。论云。此有何义。显示不
可说故。不取于相。彼法有可说体。应如是演说。若
异此者。则为染说。以颠倒义故。又如是说时。不求
信敬及以利养等。亦无染说。若心有染。则生死流
转也。如如不动者。上一如字。是心。下一如字。是境。
心如如境。境如如心。心境一如。安住实理。何物能
动。故曰如如不动。何以故者。何以不动。盖达一切
有为法不实。如梦幻等故。然此经。唯六喻。隋译则
有九喻。如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
云。应作如是观。疏云。什师无星翳灯云四喻。加影
成六。以影则可摄彼四喻。乃取光影之影。若形影
之影。唯局在身也。仍以六喻。表对六法。谓神我及
五阴也。今谓不然。若光影。摄彼星等具。电亦应摄
取耶。又以六法表对。但见正报。未尽一切有为之
言。又出二图子。将六喻会同九。唯若尔既可会同。
卷二 第 631b 页 X24-0631.png
何不依论解。盖徒然尔。今来须知译人取喻。伹欲
见虚假不实之义。何必名数齐等。是则数虽不等。
其义宛同。今依论四种有为。帖释此经六喻。四种
有为者。一自性相。二所住味相。三随顺过失相。四
随顺出离相。且自性相者。论以星翳灯三。以喻自
性中相见识三。今伹以梦。具相见识三义。何者。梦
乃眠法。覆心虚妄所见。(此相义。论云。此相如星。应如是见。何以故。无智闇中。
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梦亦复尔。无智闇中。有此梦故)梦中谓实。(此见义论云。人
法我见。如翳。何以故。以取无义故梦中所执亦无义也)由谓实故。取著贪爱。
(此识义。论云。识如灯。何以故。渴爱润取缘炽然。于中著梦中。受取贪著亦然。觉来方知是梦也)
相见识。悉由自性根识而生。皆如梦也。
○二所住
味相。论云。味著颠倒境界故。彼如幻。何以故。颠倒
见故。良由不了前尘如幻虚假。味著境界颠倒见
故。
○三随顺过失相。论以露泡为喻。今更加影且
泡者。论云。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且有身则苦生。
身为苦体也。以受如泡者。受有三受。谓苦受乐受
授受。三受浮伪如泡。是知。以三受而生三苦。即苦
受生苦苦。苦受是违情逼迫。受必有漏苦身。苦上
加苦。故云苦苦。乐受生坏苦。乐受是顺情适悦。乐
谢悲生。故云坏苦。舍受生行苦。舍违顺苦乐平常。
心是而生行苦。行即四相迁流。不安稳故。凡夫不
知是苦。圣人观之。无非是苦。如俱舍云。如以一睫
毛置掌。人不觉若。安眼睛上。为损极不安。凡夫如
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故知
卷二 第 631c 页 X24-0631.png
行是苦。此显示苦义也。影者。由形则影生。影无自
体。此显示无我义也。露者。论云。显示相体无有。以
随顺无常故。如云五欲无常。如华上露。见旸则晞。
以是即知。相体无有定实。所谓无常也。
○四随顺
出离相者。论以梦电云。喻过现未。今但取电喻现
在。论云。现在不久住。故如电也。则过未准知。如是
解释。义与文会。何必异求。应作如是观者。结劝也。
当作如是观。知有为世相虚伪。岂为生死流动耶。

△二四众奉行。】

「佛说是经巳。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
喜。信受奉行。」

【隋译四众文后云。菩萨摩诃萨。阿脩罗后。复云乾
闼婆等。以彼验此。合有八部。什师从略。但云阿脩
罗等。则等八部也。皆大欢喜者。即三教得益不同。
今但总略而云欢喜。信受奉行者。无疑曰信。领纳
曰受。由信受故奉行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釆微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