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不退品第五十五¶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5a 页

大品经义疏卷第九
胡 吉藏法师 撰

** 不退品第五十五

旧云序品魔事品阿鞞跋致品所以有三者此依论
意生起耳论云初说般若义中明留难今说阿鞞相
也即前六十品三段明之诏之也阿鞞此云不退退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5b 页 X24-0305.png
三种行位念释之不同南北异说北人云习种之初
一发菩提心必得成佛后遭苦难不可动转名位不
退也行不退者布施持戒一切诸行皆能修假使外
道天魔不能阻坏其退转性地菩萨巳能成就名行
不退也三念不退者现见实相烦恼都尽疑网亦除
名念不退也三不退中今明阿鞞者此是初地巳上
无生忍地取正解不退义也南土人云退有四种一
未满一恒沙前共位中二满一恒沙至六心巳还位
退三七心巳上至六地行退四七地有念退八地巳
去具免四退今师有时云非是三十心中七心勉位
退皆为是十信中六信是位退七信以上勉位退也
又今论不退者有二种阿鞞一学阿鞞虽未得无生
忍入菩萨位久种三多今闻般若毕竟不退二今品
具二义以后为正也小乘人从三僧祇劫未是阿鞞
后百劫种三十二相业方是阿鞞位也问故说阿鞞
相耶答四义一者为阿鞞人说阿鞞相旷劫行行求
不退转今误无生逐当本门故说其相皃令生欢喜
二者欲令不退之流自知心量不过自取恃慢失道
三异其人位欲令众生皈而受化四者今未得阿鞞
识之仿其修行也。

就文有六品识经即是第二大段明上根人行相就
文为两品明上行人相第二深奥去至不證品中秤
叹阿鞞菩萨行位无异就初为二第一明阿鞞菩萨
体相二明阿鞞无生果报相也。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5c 页 X24-0305.png

初中先问次答问中行类相皃者一解云三事无异
也又云行阿鞞人三业同必上业表其人相也类者
以智慧分别此是阿鞞类此非阿鞞也相皃除行类
更以馀事得知为相皃也问行是其三业此据所以
类标能知智慧除此复有何相答行直就阿鞞三业
异馀人见其如此三业即是阿鞞名之为行今今或
见圣正彼守护之故是因馀相知也佛答诸地皆一
如者其行悟了悟二乘六道皆一如故知未曾凡圣
亦不曾大小此得无生慧故名不退人然也直定无
拟者观般若地同是一如。

虽复诸魔外道说彼人天二乘对乐直进退不回亦
不作无益语下第二明无生果论云上明阿鞞正体
自下尽是毕竟空无生忍故能不说无益语及诸魔
不能故是行果报也就文为两一明阿鞞分内巳成
就行二明分外胜进行初中为两第一粗相巳成就
行二细论巳成就行初中又二一明开行缚二章门
二释两章门初标行章门次标缚章门此中明上人
三章为行章门也不说无益口业必有五乘之利及
有利之远缘及发言也无则不言也不观他长短者
闻二乘不化物可不观其短长菩萨欲化物应其好
恶云何不观长短答前缘可化则观其长短而诫劝
之不可化即说长短则增其罪也无行类为相者上
为人未识上人三业相故说三业为相今时会闻上
行相便欲从上升高生于取著故佛今明无相乃是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6a 页 X24-0306.png
其相也。

向佛于何法轮下第二标转章门上行门但明身口
业今转是意业也然亦得二章为略说行转义释两
章门亦得是广说行转义也转名不转者二业一者
无所有故名无所转名为不转二者如此转毕竟不
退转为不转也不观外道下第二广说行转即释四
章门即两释初门为三第一明离内过为上人行相
二离恶为上人行相三双结三转为上人行相初有
十八复次明十八种行观不观外道面皃言语者明
是外道必正见若有正见必非外道今不观相皃其
面是及言说此外道或有正见或无正见也不生疑
不著戒取及随邪见者初果人断五见疑今初得无
生此事也耶见是四见也并戒取为五见故断五见
及疑也深信因果四果故不求吉事及供养馀天破
慢本故不生下贱界不鄣他功德常劝闻善法故不
生八难也具足行四十种善法云何十善不如凡夫
二乘不具足行及有所得也于甚深法不疑悔者上
是于四谛无疑犹滥于小乘故今明甚深法中无疑
也无八万户虫者法身阿鞞故自无也肉身阿鞞亦
无也八大地狱下第二离外道为上人行相凡四事
初云佛授地狱记大小凡为菩萨必代物受苦始发
心未能真代阿鞞是真代佛即授阿鞞记岂非授狱
记又如人发愿生复遂生天菩萨发愿代物苦岂不
受耶阿鞞人皆代物受苦是善出岂足入地狱方便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6b 页 X24-0306.png
人者则不复苦也第二劝令舍前所修行愿此皆是
非师之说也恐相误义故宜应弃之第三说三界系
法令舍行愿一生受身巳是大患况复径历生死岂
可忍耶为我说似道者得初果为真道今乃说初果
之方便故为似道也虽欲见损乃为大益遂因似识
真因真识似故为益也菩萨所以坐嘿然者是大人
故不与魔诤又既有大益次愿正闻之若友之体秤
非则魔不得更说便失利也是时其魔下第四事魔
见菩萨嘿然便言信受其法故魔取馀人證前言弘
法人次正化作多人如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作是念
下第三双初结内过若菩萨觉知下结外缘也。

向佛于法转下释第二转不转章门有三初正明转
不转二明恶缘不能动三明于善法得自在初如文
转一切有所得心即是不退转菩萨也。

** 坚固品第五十六

有人言不退与坚固左右相成所以不退者由坚固
也所以坚固者由不退也又人解云内烦恼不能坏
为不退外恶缘不能动为坚固也二论释三心言烦
恼箭射不能入为坚固于三菩提不退为不退外恶
缘不能动为不动心也品初是第二外恶缘不动上
四事历以有法不能动今以空教望令福也然在空
有心即是魔也波若与虚空等者佛果空也诸法亦
空者万行因果也此二句法空也无有得菩提者即
无得果行因人人空也亦无失者上来明无人法无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6c 页 X24-0306.png
自行恐云有失道者万化故今明无失者也汝所闻
菩提是魔事指前佛说为魔指后魔说无为佛说也
前前实是佛说言今外道等魔语前人云此是魔说
非佛说也后无佛道等实是魔语前人云此是真佛
说也菩萨觉知者道道空有耶汝著空见故云空为
道也虽自相空者更简也魔行明空是耶见空佛法
明自相空不坏假名说实相也白佛转故名阿鞞者
不问因佛答三心中有不转心又云行六波罗蜜入
菩萨位此是转心二云相违是故今问不缚名阿鞞
缚亦名阿鞞耶佛答缚不缚俱名阿鞞者论云世谛
故说于二乘地缚名阿鞞第一义谛实无所缚亦名
阿鞞也复次菩萨善入初禅第三明于善行中得纵
任自在也于四仪中入出一心者左行正观故云一
心又恐恼众生故于四仪中一心也在居家阎浮珍
宝布施者虽复道路遍时从檀为行首摄物之要示
故若家也为转王故四天下物布施为大梵王大千
珍宝施也金刚神守护者无生忍菩萨不假外护但
既无生故任运得此果报也又馀天龙见此神守护
菩萨则增加信敬又使未得阿鞞之人多怖畏者令
其欣慕也未得佛时则隐形护得佛时现形护五性
者一云有五大神即地水火风空神也又云执五种
物为法一执金刚二执镜三执和雅罗四执境界五
执安隐也次明得菩萨五根者五根有三谓凡夫二
乘菩萨也二乘脩生灭观故无菩萨五根故不见闻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7a 页 X24-0307.png
菩萨形教如入法界五百声闻如盲聋也如人无五
情根故不能见闻也问菩萨得无生忍之菩萨五根
亦应不见二乘答盲可不见有眼有眼云何不见盲
耶问饿鬼恶业故见火人善业果根菩萨不应见答
此中亦胜能见劣是善业也不作咒术者不作耶命
事也。

今当更说下第二明细论纯熟行也不好阴界入事
者此有何定相而决定执无如数论之流耶不好说
官事等者自行则一行求实相妙慧若化他则六道
众生皆随火宅之中行急救之何暇得转轮此罪事
事为此二义不说闲侣事也外道无有正道唐受供
养不知何以报他故说国土成败吉凶事耳行檀时
不为悭事者论云行六度不说六弊事也。

具足菩萨神通下第二明胜进行也处魔事著实际
中者魔以颠倒故实际成魔际菩萨了悟魔际是实
际也作次身来者魔上说空有教不动菩萨今复作
佛身望欲福也魔必知是真阿鞞则不乱之为未识
故破诸诫也护真空不惜身者邪见亦说空二乘及
有所得亦说空皆非真空今中道无所得空能破有
无诸见故须护之问何故不言护有答欲空一切见
故言空也问天龙语不疑悔者为天龙语皆是佛法
故也又闻正知是正不疑正见邪邪亦如此也。

** 深奥品第五十七

此品四是第三叹阿鞞人行德无边也深奥者论中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7b 页 X24-0307.png
叹阿鞞人所行处甚深渊奥作名师有时云借喻入
海斯潮奥避有无断见也如入海中大风起入潮奥
中避之今有断少风起即入深奥中避之故云深奥
品也为三第一明自行功德无边二明化他功德无
边三双成二行得成所以然者欲明菩萨运心则前
人后巳应前化他后巳应前化他后自行今先自行
后化他者但要须自行得成就后能化他也此是为
他故修自行若不为化他则不须自行此乃是他得
也然自行化他二行成者要由学空不證故不堕二
乘地亦不堕凡夫地然后二行方得成耳故第三释
二行也。

初三第一明因行无边二明因行无边故得菩提果
第三释疑破以成上义初中为三第一正叹菩萨因
行无边第二格量显胜三者释成胜义初三第一因
上二作三种秤叹二者释成三叹第三明菩萨秤理
脩行功德无边也初中须菩提作三叹次佛述所以
设三叹者此中所叹犹是上二品所明功德也但此
大士功行无量若当曲辨其相则穷劫不能尽将欲
问其玄根振其对要故总作三叹也次佛述如文何
以故下第三释成三叹就文为二第一举大智释深
境释所以功德无边者良由有般若大智故也住是
智慧生四无碍者具唯一般若也离一般若为四无
碍也一般若即是自行四无碍即化他知诸法实相
是义无碍识诸法名字是法无碍是名要由语言故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7c 页 X24-0307.png
次辞无碍具知三事随物所乐而说名乐说无碍也
白佛佛恒河沙劫叹者佛上二品巳说阿鞞相今开
四无碍则更欲叹阿鞞功德是故叹佛佛智无尽阿
鞞功德亦无尽古解云须菩提将欲穷其渊底故诗
息其枝末若曲并功德沙劫未周今请略其末事欲
问其根下问深奥即根本也。

何等深奥事者第二举理深奥释成三叹由体深理
故生大智是以深理为根本也有大知故破上三叹
也佛答三空为深者凡夫邪见空非深二乘但空亦
非深此是菩萨不可得空不见空不见不空故名深
也无生灭亦三一凡夫见诸法常故无生灭如僧祛
二十五谛虽粗细不同终无所失即是常故无生灭
也次二乘无生灭故无生灭此是但义三菩萨被生
灭不著生灭亦不著无生灭也无深染者染是烦恼
甚深难除今能除深染故名深也如法性学之多僻
误故深涅槃二义一者九十六术不能得故深二者
一切贤圣入者不更退还出故深也非即色离色者
论云如阴成就非即非离此是因果义今还是因如
是果亦不得即离色是生灭如无生灭如无生灭故
不可即离生灭何处有无生灭故不可离也亦得双
弹即离两见也以方便离色处涅槃者二乘无方便
力离色而住涅槃菩萨方便力虽离色不著涅槃以
色故不著生死方便力故不染涅槃。

须菩提若菩提下第三明称理而行功德无边为二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8a 页 X24-0308.png
初明功德无边二格量今是初问二乘无边法破裂
生死尚无果报今无生忍菩萨云何得大果报论一
解云二乘烦恼尽无果报菩萨烦恼未尽故有果报
二云二乘證实际烧尽功德故无果报菩萨不證处
有生故有果报三云少于实理僻故得福少于实明
理不僻故故得福多菩萨秤实理而行其福弥多云
何言无耶一日行般若下第二格量为二初自分功
德格二他分功德格今是初有人解云菩萨一日行
般若功德且分为十分之馀残一分取此馀残一分
功德比无方便有所得满恒河沙大千功德不及此
馀残一分也犹亦不咸者此是不等义也此解二义
非也今正是自分无所得功德格量云何及格量有
所得格有所得格有得下七种格量复是何物二者
不咸应不相感此是义云何乃云不等又不咸之意
都不然也依论释一日行般若功德定有形取满十
方恒沙大千世界于一日中正功德体犹自不减喻
如取大海水一时出外而于大海水都不觉咸今亦
尔取一日功德布施满十方恒沙大千而本功德犹
不觉咸也馀功德即正功德体也有分不及者取满
洹沙世界功德作一分正功德体复作一分明恒沙
功德比正体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不及一也
总持师云满恒沙功德为方便对正功德体格量此
不成解此中不论方便功德如前解真格量一日行
般若功德少多也复有论师云取恒沙方便功德作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8b 页 X24-0308.png
一分取正体功德少许分作百分取百分中一分比
方便功德亦不及至分正体功德作不可说分取一
分比方便功德亦不及也此是大误如前释也。

复次下第二举他分功德格量即是举他人有所得
功德格一日行般若功德自格无所得功德也此中
七复次初三举有所得财施格二两复次举有所得
法施格三有两复次举有所得随喜回向格也。

白佛因缘起法从妄想生者上来格量称叹巳竟今
第三释结成功德胜义前问次答问即是疑疑云佛
常说有为法虚诳不能生正见亦不得菩萨位云何
一日功德犹胜上七种格量耶佛答初印其有为实
虚诳故不应有胜功德品不得入菩萨位也何以故
是菩萨善学自相空下此方释功德胜义明菩萨功
德巧学自相空故不著虚妄有亦不著十八空用十
八空破有病也既有去无即随尽如此净悟便得入
位故功德无边也文云渐得者从初心即渐学无所
得法故但有得强无得观弱渐得无边功德至无生
现前故功德具足也恐但云至无生忍时方有无边
功德尔前应无故佛渐说也白佛以无量无数下此
问来者前明格量次复释成功德胜义恐或者间阿
鞞实有无量无数无边功德便生著心今息其命也
无量无边无数亦只是毕竟空之异名又非有法复
何著耶但报云无数名不堕数中谓有为性无为性
不堕三世中名无量十方边不可得名无边也颇有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8c 页 X24-0308.png
色亦无数者明非但功德数量毕竟空万法皆尔也
无量无数无边义无有异者恐或有云诸数量等皆
空何得有无数无量无边异名耶故今明亦无异名
也次番即云虽无异名佛以方便力故无异名为众
生作异名不可说为众生故说也。

世尊不可说义有增减不下第三明得菩提义有二
翻初翻就不增减义明得二翻就无增减增减义得
也须菩提难意既不增则善根不增减菩提何由可
得既其无增减烦恼何由可离此就平等门设难也
佛答以是不增减应应般若以般若方便秤无般若
增咸之理如无增减而误故能成至功果也初心得
后心得者第二就无增减增减义明得菩提也由语
无增减故正观增明知渊咸损故行菩提若无增减
则正观减颠倒增如住般若故不住颠倒住颠倒则
不住般若也今此论菩提无常行正作善根不增答
难也双定二门双能两难次释难竟及正难也为初
心得两亦亦得也初心不至后心结难也初心亦生
即灭不假至后也后心时无复初心后心时无复初
心后心岂在初心中耶如是心心数法不俱者此释
难意有初心时未有后心有后心时无初后心故言
不俱也云何善根增益者正作难也若尔则临至佛
时唯有一念善根也尔前皆巳灭无则善根从初发
心终至十地但有一念遂无增损云何得佛道耶佛
答为二初就法譬门答二重就法说门答初开譬答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9a 页 X24-0309.png
二合譬答由来论师义开此文證实法不断惑等实
法火不能烧假名相续故有断烧等用今经论无有
此意初云不烧者实法不烧不离初者假名烧也今
问若尔可云非初心得非离初心得正是后心得应
云不离后心得云何言非后心耶又问此两不断句
可得不烧两不离句此后烧复何得更问炷为烧不
今明此是四禅非即初烧非离初烧非离后烧而因
假名烧四句不得而因缘假名得也若初心得便初
心是佛何须后心若离初心得离心何由有复耶若
即后心得不应因初若不因初何由有后若离后心
得者后心应不得初心番应得也炷为燋不者以眼
见因缘炷燋我亦佛眼见因缘假名得问云何因缘
假名得道论云初炎初心集无量功德后心则具足
具足故断诸烦恼习故得佛道也灯总譬菩萨十地
也炷喻无明等烦恼也初炎初地智后炎十地智无
明烦恼炷燋尽得佛道也须菩提是中菩萨具足十
地下第二重就法说明得菩提义从初心乃至十地
因缘具足故得佛道也白佛何等十地者以十地有
二种故问简别之成论地论等师皆云乾慧等三乘
共法欢喜等是独菩萨法今明不共此义须知是般
若方便有此共不共义只此共是不共而不共不共
义也乾慧地者未得定水于小乘是四善根前也于
大乘未得顺忍三十心前也性地小乘四善根大乘
是顺忍三十心也八人小乘见道十五心大乘无生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9b 页 X24-0309.png
忍入菩萨位也见地小乘初果大乘是阿鞞地也然
无生忍即是阿鞞地但八人地据初地入心见据初
地满心也薄地小乘第二果大乘二地至十地论云
过阿鞞乃至未成佛正断烦恼及习亦立薄名薄地
离欲地小乘那含大乘不配地但明菩萨离欲得五
通也巳办地小乘无学大乘佛地也此七地不列别
名故配菩萨辟支既列别名故不辨配也菩萨地二
解一云欢喜等二即从初发心至法云皆名菩萨地
也。

须菩提言去是因缘甚深下大段第三释破疑明中
道行也所以有此文来者上明阿鞞因行及从得果
巳竟然此因果之义非二乘所及非菩萨所知故声
闻生疑而菩萨起执故须释破也为两初释声闻人
疑等小破非菩萨执初须菩提秤叹生疑秤叹者明
因缘甚深所谓过去心不灭不住而能增益得无上
道也生疑者是事甚深难解此心为住为灭耶佛反
问云若心灭诸法虽无生灭为众生故以六情所见
生灭问也须菩提答去灭巳不生若灭巳更生则堕
常见也次问心生是灭相不上问过去巳灭心今问
现在未灭心也答云是灭相巳灭者不可更生今现
生者必灭有为之法先生后灭也次问心灭相是灭
不者此问承上生所言现在心后时必灭只现在心
生即有灭不此文语密人好不学即心字为生灭字
为灭故问云心灭是不答云不也若心灭有灭者若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09c 页 X24-0309.png
一时有二相一者心生二者后有灭云何一时中有
生灭二法耶次问亦如是住不者汝既言当心时未
有灭畏堕一时之生灭二法则生应心时无灭便是
常住则生时有灭还堕二相过佛如是反覆难善吉
辞理既穷不知何答故云如是住如如住明此是过
故无有生灭故名常住如如而住也自上来显声闻
人不解因缘生灭也寄善吉破馀声闻亦破凡夫生
灭心无生灭也论文难解今以钻求作此释也脱不
谐更俟人当作实證不者汝说心相同如住去即是
实际可心作实际不好体应例而小乘智劣但得云
心同如如是定义也实际是涅槃即灭身心故不得
云心作实际也次问是为甚深不生须菩提云心同
如不得作实际故今问汝既云心同如如深不须菩
提不能遍了如故云甚深前明小乘不知心是实际
今复明其不能遍知如也次问但如是心不答云不
也心有知如无知故心不得是如次问离如有心答
云不见一切法皆如心云何独离如耶心与如既不
得即离就如中自有见如不答云不也如中无物相
见也能如是行为行深般若不者明菩萨不住如中
而能行菩萨道故佛问如是行深般若不须菩提自
观小乘智浅大乘法深故答佛菩萨如是得行是行
深般若也后当作实际巳来明小乘人不了无生灭
义也故知因缘生灭皆是阿鞞所了绝二乘境也古
解不同今更列之有人云心生是灭相不者问有灭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0a 页 X24-0310.png
相不也心体是无常故答云有灭相也是心灭有灭
者既有灭相颇实灭不答以体即虚乎故答云不也
如是住不既无生灭如是住不答以体同于如故云
如如住也当作实际證不者问有證果不答以心体
同如故云不也但如是心不者遣彼同如之心也如
见不者既遣于心今又遣如也上来过去心不生现
心即灭又无證果即是明深奥也此释智功恨乖论
未辨得失也师未依论之时释三句是因缘义也佛
有三句须菩提三答答中初句与第三句皆不也答
第三句云心生是灭求此三句唯成是非两句耳佛
问心灭更生不答云不更生若有生法可灭云何即
灭法可生则是无生灭义也不生不灭而说生则指
灭为生故云心是灭相也此灭是生灭灭岂是灭故
第三句云灭相非也又一势释上无初心后心因此
更论心生灭义佛问灭更生不答云灭不更生答第
二云心是灭相然此二答相违前既云灭不更生亦
应今生不复灭今生既生前灭亦应更生好体应例
而不例者此为破病众生多著常病故云灭去不复
更生今明有为之法生而必灭故云生是灭相故两
句皆是破常也第三句既是灭相不可答云是生灭
故复不可答是灭相故答云不也然师望通方无碍
因缘义不可加也但与论不同故复示之须菩提如
是行为何处行第一义中行第二破小菩萨执有此
文来者须菩提上来辞理屈此中有未得无生忍菩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0b 页 X24-0310.png
萨便云小乘智浅自谓菩萨道深故佛破云菩萨如
是行为何处行答云如是行无处行菩萨住如中行
实无所行何以自高耶次佛问如是行为何处行既
间破行便堕断灭故明第一义中行何故无行耶二
行不可得者闻第一义中行便有行相故明此是无
行行也所行是能行二相耶亦有所得行为二行无
所得为不二行也下一一责破有无二见也不行相
者不著有也不怀相者不著无也。

今菩萨离二边行中中道菩萨为众生入三下大段
第二段明阿鞞人化行为三初明为众生起行二明
为众生起愿三愿既成即便得果起行即是成就众
生明愿即是净佛土阿鞞所行不出此二故明之也
初中二第一明此品未明为众生起三昧三昧行也
二梦行品初论辨此义也为众生入三明昧者菩萨
既得悟亦令物同悟又上明菩萨不在有无中行今
欲入空三昧者此是为物故同空也菩萨所得未始
空有也此中先明无作次空次无相去六道皆以愿
故受生三涂则临终起爱三善道亦然皆起爱愿生
故菩萨先破其爱愿令不生六道脱生老病死苦也
爱愿何由断须我空故说空行虽不见我犹见男女
万相次无也。

** 梦行品第五十八

若凡夫觉果梦觉行是行梦行非行菩萨了梦觉不
二梦觉既行觉梦亦行若觉梦不行梦觉亦不行今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0c 页 X24-0310.png
正明菩萨梦觉不二行故云梦行亦又此亦文中具
论三种义一步论梦中行有益无益二论梦中行集
成不集成三论梦回向非回向通论梦中行三事故
以目品也然经中明梦不同若如十喻明梦则生死
涅槃凡夫皆如梦故有一法过涅槃者亦如梦也此则
取凡夫知如以之为梦取圣人如此了悟故如觉意
识潜行非现譬如梦然此之觉梦皆是虚妄非但觉
行般若无益梦行般若亦无益也二者二乘所行望
凡夫梦皆分明故如觉望凡夫所行皆是梦如此梦
觉皆不行般若也三者二乘所行望菩萨所行二乘
则是觉则菩萨觉是行般若也前凡圣二觉梦皆非
也更一节意菩萨所行非觉非梦始是正行般若也
此中三章一论菩萨梦中般若有益无益二汎论馀
梦中业集成不集成三论梦中成回向不成回向身
子所以问者上品未明觉时入三昧自行兼人故今
因此问梦中事也凡引两经请须菩提决之一经云
梦中通三性则梦中有一长行便应梦行有益二经
云梦是虚妄而谓有此二相梦中定有益为无益也
须菩提般若正观离二边益明梦中有三性岂可无
益梦是虚诳岂可言有益是故直依实故益不见梦
不见觉亦不见益与无益此是了悟觉行既益梦岂
不益别梦行不益则觉行亦不益也。

次身子问有集成不集者第二论梦中集成不成身
子般若实相非梦非觉非益不益不复更难此事故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1a 页 X24-0311.png
别问梦业集成不集成事也集是业集能成果报名
成也问言云梦中心微弱云何得业集能成果报耶
此是难信梦中集成业闻经中梦通三性故明梦中
有集成所以身子难了须菩提益云梦中惊生觉巳
称将快此意明单梦起善恶则业不集成若觉巳复
因缘助资则梦中不便集成也次身子益一切业有
因缘则生无因缘则不生因缘者谓见闻觉知业是
身口业思是意业明二业假四因缘生无因缘则不
生也此答意明因觉故梦中起善恶业然此梦中善
恶复假见觉时助资则成不助资则不成下须菩提
述成必答次身子问如佛说一切业自相离者上须
菩提明假觉因缘故梦中业成今总一切业皆空尚
无觉时业成况有梦中不业耶须菩提亦总答一切
梦觉业虽空于凡夫取相故有集成也。

第三论梦中回向义者身子二种难一者前梦不二
生难若梦觉不二觉回向既成梦中回向亦应成回
向二者明觉时有所得尚不成回向况梦中成回向
耶须菩提推弥勒者此犹是一类义别当答之不异
前说今推弥勒弥勒更就异门答之故弥勒云名之
与体真之与俗皆不可得以何而答既悟不问不答
不梦不觉觉中回向既成回向梦中岂不成耶汝上
来纷云见有梦异觉复云有能答所答作如此有所
得难了身子次问如所说空證此空不著者此云异
弥勒有證便即有能答所答故弥勒答云既不见能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1b 页 X24-0311.png
答所答何有證耶佛下呵身子汝小乘人尚不见證
况菩萨耶。

佛告须菩提下第二明为化起愿亦是净佛土也文
二初正明发大誓愿二防始行退心初两一别约六
度发六愿二总约六度发愿文处一问起知见众生
有秽故愿净土耳菩萨未曾净秽也问何故明净佛
土耶答阿鞞菩萨既了悟巳心净故云净今欲令众
生同菩萨了悟故心净土亦净故唯以成就众生净
佛土为行端也无有所应者上来犹是粗愿耳令舍
土沙生于宝玉今令净秽皆舍故一无所著也。

生死道长下第二防小菩萨退心见生死道长众生
性多故欲退耳今了悟生死何曾短长众生未曾多
众生之与无众生诠何物少多耶谁厌耶厌何物耶。

** 河天品第五十九

此第三明愿行无成便得受记先明成就众生后发
愿是净佛道行亦得但是愿度众生故入三三昧愿
取净土但先受行名后称愿因问此是阿鞞人二行
亦是阿鞞人得记耶答是巳得记阿鞞明二行则不
复得记但馀人闻阿鞞二行了悟故得记也若未得
记阿鞞人悟二行故得记也若未得理阿鞞人悟二
行故得记也一解云此女父母就何天神求此女故
神若名为河天也二云令名为定也。

品三初明愿行成二二得受记三出因释得记所由
也初三一馀悟二供养三回向问上明净土行应有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1c 页 X24-0311.png
多人得悟何故此女独罗疑以为受记答多有发净
土愿去不发言女人性轻疏好胜世世习气故独发
言亦解云诸外道云大人有得道分馀人无分佛法
不尔不简大小同悟便为受记也又若此女不从众
起便与记者人则不测所由故因其发言故与记也
佛微笑下第二正授记亦三初现瑞二问瑞所由三
正授记二文多知正受记云转女身后方作佛也问
此女人劫积功德何故行无生忍后方转女身答五
欲难断女人著欲性情多虽世世积德犹不能转故
曰记后行转也二解云此女宿世以多种女人身子
受记为引接人也三解云经说女人有五碍不说不
得受记何须问耶阿难问是女何处殖德下第三出
往因释得记之由也。

** 不證品第六十

四品明上根行相为三初明自行成二明化他行成
三双释成二行亦是第三所以二行得成者犹学空
證也自行不證有二种一不證有二不證空小行之
徒以有为有以空为空二边俱滞故计有为患以空
为大安是以方便舍有而住心求空及其正观现前
息心而不进菩萨在有非有处空非空故文中明此
二种翻彼二心言不證者处空舍有见也不證空故
舍天见即方便实慧舍空见即实方便慧故论云实
慧明入毕竟空方便慧非出毕竟空二慧既成则自
行生自行生故便能化他所以是释上二行成也。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2a 页 X24-0312.png

品三初明学不證二明不證故二行成三明二行成
须菩提称叹希有初两问答先问云何学空云何入
空此问始行之人云何学空入空初明学空终名入
空也此中三空及道品是声闻法佛劝菩萨令遍行
故须菩提问三空及道品声闻行故直趣涅槃令菩
萨云何行耶佛答应观色空者若其始行学空义也
作是观时不令心乱若其入空菩萨得深禅定故心
不乱心不乱故能深入空亦不见空若见空则證空
以不见空故不證空何以故下释不见不證之所以
也学自行空色法中乃至微尘不留遗馀微尘之分
无色法中乃至不留一念故直入毕竟空亦复空所
以能不證故云不有馀不有分第二番闻云何菩萨
不證空既学空入空云何不證耶二乘在空观时亦
能不取空相云何独證耶佛答具足观空者具足是
深入空不见空故不见涅槃何以證耶二乘见有涅
槃是不具足故證空也先作是愿重释不證菩萨先
有愿故不證也二乘无愿故證也问何名先作是愿
答菩萨观空时先作是思惟我为出即病故观空也
有病消岂住空耶问上云深入禅定不定心乱今云
何言不专摄心答上据深入定知空不令馀事得入
故言摄心今据初入时恐于空不能自拔故不专心
在空也。

菩萨如是大善妙法成就下第二明不證故二行成
为三初明自行成二化他行成三双释二成所以今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2b 页 X24-0312.png
是初不證之意凡有二种一者佛法未具二众生未
度故是学万行时非證涅槃时若佛法具足万行證
也问二乘證空菩萨不见空故不證空今得佛时亦
是不见空云何得佛时方證耶答得佛时实不见空
亦不證者据得佛不退求义为證也非不见有空證
也譬如壮夫下第二化他行成先譬次合壮夫是能
化菩萨出母等是所化众生器杖是五通二慧伎术
等是万行崄道是生死长贼劫害等是内外魔也
还皈本处者菩萨运众生置涅槃中何自皈生死行
菩萨道度众生也安立不动是菩萨毕竟空慧内外
魔不能动也譬如有翼鸟者第三两譬双释二行成
也时会疑云既毕竟空菩萨何所行耶翼喻二慧鸟
喻菩萨也如鸟不行空分不得飞若住空则堕地菩
萨若心不游空则不得舍有见若住空则堕二乘地
也有解云壮夫喻菩萨行空不證亦名此义也證云
欲明了是义故况善射喻禅定为卷实慧为善射三
脱门空复以方便箭射实慧箭令不堕涅槃地。

须菩提白佛第三二行既成秤叹希有也。

须菩提菩萨作是念下大段第二先第一十一品明
三根人行第二叹三根人二慧既成方便利物为五
第一明三根人方便利物故不證空二明得失三明
凭师法四明五明行成诸天欢喜发愿。

初文五句第一总明菩萨行三空为众生在欲拔之
令出以本愿力持菩萨故不證空也第二复次亦总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2c 页 X24-0312.png
明行三慧但菩萨直观深法恐堕二乘地故前以大
悲心众生欲破其田患故菩萨不證空也次有三复
次若约行三空各对治易见也。

应当诫问下第二明得失为二初略明得失次后品
总明得失初为二先明失次明得问何故明得失耶
答上来明学空不證巳明其内行空今欲验之当观
其所说相秤以不故试问也但应观空者明其人答
云但应一心作空行不学知而巳此与二乘同解是
故为失也而学空者行不学知而巳此与二乘同解
是故为失也而学空者本为除有病所以须知空有
病若失用空为譬如所以听外书者为止答曰衣问
谁崇此为胜为好计学空亦应尔但须知而巳彼不
知即是极法證空故为失也若是菩萨示能答第二
明得有二句明真阿鞞人能答次明未得真阿鞞亦
能答薄地者论云得阿鞞烦恼也非是三薄地三乘
十地为地过阿鞞位也论意初地名薄地古解云此
是六位住名为薄地也北人亦释不同一云三十心
断四住或馀四住断及无明住地正体及习故初地
名薄地二云三十心断五住正体及四住习无馀无
明住地习在故初地名薄地也。

** 梦誓品第六十一

前云梦行者如文梦中脩行今是梦中发愿故两品
行愿各举也此品亦云梦中不證者不證明觉时不
證今梦中亦不證也上云證据觉不證今明梦誓就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3a 页 X24-0313.png
梦中发愿明此菩萨善根纯厚非但觉行般若亦梦
中亦行即梦觉相对亦是愿行一双亦是上不證是
自行今发誓是化他也此品初是第二广明得失为
二初广得二广失问从上不退品至不證巳广明阿
鞞相今何故更说答此体始终皆说般若即是说阿
鞞行相似般若是菩萨行故也亦应此经始终皆说
阿鞞行相似阿鞞所行即是般若故也但佛随众生
信悟故或就人门说或就法门说或就人法门杂说
也又解前说为前今后说为后念也今依章段二者
从不退品来入不證品多明得无生真阿鞞相从上
品末明未得阿鞞人亦能如是答此明未得无生忍
直有无生信不可动亦名阿鞞上巳略明其相今欲
广明此人人行相也问鞞有几种耶答三双六人也
初得记未得记一双次于得记中现前得记有不现
得记三不现前得记中复有受记因缘具足及不具
足具足者直信实相不可动未具足脩六度也今此
中云阿鞞者正是未具足人也梦中不贪二乘及三
界者菩萨为二事故退一贪二乘二贪三界觉时既
不贪此二事故资梦中亦不贪也若云不贪二地梦
中不證空也不贪三界不證有也现法如幻梦者觉
觉梦教化此观故贪二地三界此释上名贪义也梦
中见兵起上善梦为阿鞞相今何得恶心不动亦是
阿鞞相也以觉中见恶不怖资梦中亦不怖也得三
菩提时无三恶道者此明梦中脩净土行也何以故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3b 页 X24-0313.png
者问以何知梦中有此念故将来国土清净也梦及
诸法无二无别言彼明鉴在怀观彼诸法觉梦无异
以无异故也今有此念故将来土毕净也见地狱火
烧者上净土如文今成就众生梦也又上梦中起行
今梦中发愿也见城郭火起者上论如文相对此二
论梦中相也烧一家者破法罪故破烧小阿鞞无力
释被烧亦是阿鞞相也置一家者阿鞞力故置也。

菩萨远离六波罗蜜下第二明失也此中明四事一
空誓失二说先以经事故失三说宿命故失四持空
闲故失问上不退坚固品巳辨空有形声不能动菩
萨今何故更明魔来答四事不能动菩萨今以异门
明四事能动未得阿鞞菩萨也又上四事皆是夺大
与小今夺小与大其事转妙难觉知重说令觉也初
空誓为失对上阿鞞实誓令非人生也然自有非人
去皆得自有去菩萨见去心不动故为愿也得去不
去心动故皆失也问云何去不去耶答阿鞞力故令
非人去众生罪重故不去此去不去皆得也去不去
皆失者未是阿鞞不能令非人去故失魔敕非人令
去菩萨谓是巳力故失也此皆就外缘明得失义若
就内因明得失者内心无所得行故为得有所得行
故失也复次魔作种种身第二说前所经事故失上
一事是密乱此品三事皆显乱也复次下第三说其
宿念故失此中前明其无内因次受外乱不久行六
度不知名字相不知色相者明无内因也不知名字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3c 页 X24-0313.png
者不知五阴和合处有众生名不识人也不知色不
知法也次受外乱如文重四禁者第四妄语得罗汉
非妄语故得悲非心非著更起自言我作佛大妄语
得大罪也过五逆者轻实行般若合是破般若法故
罪重如信毁之说也微细魔事者此是顺情濡财难
觉复次下第四恃乐其为失也外书云小隐隐山林
大隐隐朝匝况佛法以山色而判得失故在方等不
在喧静也问行人居山林或林或读诵感瑞华等得
除相云何皆是魔耶答谓有实瑞亦不应心动若心
动恃轻他虽见实瑞即是魔也。

亲近善知识下第三明段也有此文来者上魔作显
密二乱而菩萨受记者由内无功德外不亲近善发
故尔若近善发即为其示耶正则不受魔乱也又经
初来虽欢善发未出善发故今出之文三初出善友
故今出之文三初出善友二明亲近三明得果初二
一明人善友二明法善友人善佛菩萨及罗汉也若
生灭罗汉教菩萨作二乘者此是恶知识此中罗汉
教人大道故为善友也理中为论是内秘之人其事
中为论如身子六十劫行菩萨道虽退为声闻而报
佛恩常教菩萨犹劝人行菩萨道也。

六波罗蜜下第二法善也为二初通明一切法为善
友二别明般若为善友初中为四第一明三法善友
二秤叹三释四劝亲近也人善友略法善友中广者
人善友数秘法善友希明时众有生疑故广释也三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4a 页 X24-0314.png
法中六度是正行道品是遍行佛果为妙行如法实
性此是住能发生正观故二是教故理教故理教皆
是善友也是世尊下第二十句秤叹也是父母者五
度为父般若为母何以故下第三释善友也以是故
下第四劝亲近也以是故下第二别明般若为善友
以般若是宗故偏劝也就此为二初劝亲近善友二
出善友相今是初也白佛何等为般若相第二文也
闻闻相品巳问般若相今更闻者论云般若深妙无
一定相十地尚未满解况小乘人耶以闻无厌足故
更问也又上观亲近般若善友今欲亲近欲问善友
之相也又虽闻同上而答异上但答般若相今将般
若相欲例诸法相白佛若一切法下此是难也难中
为三初馀牒佛语正难并结也正难中二初明无垢
净次难无菩提可得如文也佛答中不答得菩提难
但答无垢净难初中为二初答无垢难次答无净难
以实无垢成垢如前云无所有如是有也若众生无
我我所心下第二答无净难以了如即有无所有便
名净也。

白佛如是不行为行者第二亲近法善友也以如善
友相而行为亲近也为二初正明亲近二结劝修行
初中三一自行具足故得果二化他行具足故得果
三双结二行也今是初云不行一切者须菩提闻佛
上说故思惟筹量明亲近波若善友则不行一切法
方是亲近闻人上说波若为宗要故令亲近时众便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4b 页 X24-0314.png
云有般若可行故是亲近波若所以今明所行也不
能降伏者明自行得果谓得超凡果越二乘果并得
佛道果也若阎浮提众生下第二明化他行具足故
得果也此中但明说波若为化他行举二事格之初
二如文次教大千众生得佛不及说波若者说波若
遍化十方三世得佛今但教三千故不及也又此中
迂回先教得人身次教二乘后方作佛今说波若直
𨒬成佛为易故不及也是菩萨不远离下第三双结
成二所得功德也小乘从念处至罗汉大乘从发心
至佛名为福田但佛为福田之极极故名边菩萨行
般若遂作佛亦是田之极也又言佛田为极今菩萨
次佛故至于田边也。

欲不虚色下第二结劝修行为二初正劝次助修行
常行波若常说波若者即圣说法圣嘿然从般若心
说般若说般若竟还入波若心如行说如说行故语
嘿皆是波若如行而说此即是说如说而行即是嘿
也从正观起说即是说也说竟还入正观即是嘿也
如行说如说行故语嘿皆是波若唯一切有所得心
不得入也非但说波若是波若以波若心说一切法
一切法皆般若若不以波若心非但说一切法非波
若只说波若亦非波若也就佛性法性涅槃作语嘿
亦然金光明云如来游无量法性此是圣嘿后说法
即圣说法也。

白佛一切念性离下第二明脩行为三初明无所念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4c 页 X24-0314.png
二明无所行三明无得记初明无念者佛上举失珠
喻令常念波若时众便作念解今破念也白佛波若
空不坚固下第二第二破行谓有空念故不得无相
始是行故破行破行中先略就四门破空不行有不
行即波若不行离波若不行也受想行识是行不广
行也所见法行波若不者馀处即是照明品中答云
于一切无所行即是行波若如一切法不生波若生
今为须菩提闻一切不行论云须菩提急就佛求不
见行故佛却责责明无有行也彼犹作求不见之心
佛即破之不得示得行馀处行者不作求不见之心
示之各有来意不可一处求之也是名无生忍者于
一切法不行即不生心名无生忍也白佛诸法无生
中须菩提下此第二破得记既闻无生故得记作无
生解上来见行故是生病今则无行著无生病故更
息无生何者汝见有生于生法生心见有无生生无
生心如此生无生皆生心皆是生故洗破之令一无
所寄方乃得道也。

** 魔愁品第六十二

此是第三亲近善友得无边功德为三第一明不杂
心得大功德二明巧学般若令魔惊怖第三广明留
难令行者识知从第二段作名故言魔愁然魔见行
十善五戒见行二乘乃至见行五度无般若见行般
若无方便乃至有所得一豪有所得则不愁若菩萨
如上品末三转行则魔惊怖也初文为二第一天主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5a 页 X24-0315.png
叹第二比丘叹初中先叹次佛述叹中先般若法也
不杂心数法者释上品行般若得功德义上品明自
行化他得无边功德者此是不杂馀心纯行般若心
故得无边功德也一解云六弊心为馀心二云二乘
心为馀心三云无记散乱心四云一切有所得妨正
观者皆名馀心也次佛述亦二初佛述次格量上品
格化他行次故格量重此品格其自行故格量轻问
法施品中举满十方恒沙教十善五通不及自受持
般若定何乃举一阎浮提耶答此中是略举耳又上
是深行此中格浅行也。

尔时一比丘下第三比丘前品是佛叹行般若天主
叹人行般若人今此比丘后叹文物欣慕众人共叹
也以天主是大福德故指事而叹也又此比丘亦闻
天主得声闻通故受菩萨胜汝也天主答非但胜义
者时众闻比丘云菩萨胜天主生轻心故今云非我
遍胜久无方便菩萨也阿难见天主德居声闻而说
问菩萨故疑也次天主释疑佛述如文也是菩萨习
学般若大千魔生疑下第二魔怖也白佛魔为常娆
乱下第三魔示留难令行者识知也阿难总料简上
来义上来数明魔乱行者故今云菩萨尽有魔怨亦
有无者佛答纯净心行般若者则外无魔若内不纯
净行故外有魔事若内应法相外定不能为乱若内
有一毫不净外魔即来也此中九事前亦两两相次
第一心不信解第二生疑次有二者一为恶友得二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5b 页 X24-0315.png
常行恶法次复有二一者欲巳不解故断他巳自不
解闻他有明了胜其者复遮以断他人不令他说现
是好事不许他作即是断他二者自谓巳得轻慢馀
人也下二一以斗诤故为魔得便也阿难白佛是罪
定有出除不者般若深妙信得大福毁得罪故今问
菩萨相照结根此罪可得出除不耶佛答虽修施戒
等诸行若犹结根者罪则不灭也以照是即生灭复
慈摄物故偏诫也。

共住云何下大段第二凭二忍心也行为二初凭法
忍佛种种教菩萨今教其住也如世尊知者当来皆
是佛也以有佛性故也又众生毕竟空平等不二也
六度为明四流水佛道为彼岸问皆如世尊者应更
者化敬和上可化弟子耶释云不如此一切皆当作
佛道耳轻慢恶言詈之今佛是现成一切悉是当来
也又一切众生也又一切众生皆毕竟空何物生高
心也。

** 等学品第六十三

此第二凭法忍以近行而云等学者佛示学者佛示
诸法平等令其学又令菩萨学此平等故言等学也
品为五第一示平等体二教平等学三明等学利四
秤叹等学五明等学得失。

初先问次答答中前明等空破不等次次举自相空
释平等非以空破法法本相非平等破不等法本平
等也。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5c 页 X24-0315.png

白佛为色尽学下第二示等学方先问次答问意先
明为尽复问为色不生者此直云菩萨先知色无常
念念灭后得入空故是众生如常义故说无常令厌
后析法入空佛答学如者明色本不和合不集今岂
灭耶上明学尽尽为平等此明不作书离及不生学
者此是除空也。

复次须菩提如是学如下第三明得学利就此为二
第一略明学利答如文若魔天以下广明学利答即
释成前义此中为二第一明等学悉生益小劣之人
第二举劣说胜下劣有三人一云自身及来身此应
得受四生六道何寘我事二云我若遍度众生尽后
佛复何所度又尽则堕见故不应发愿遍度众生穷
平等也第三人闻大乘说诸法毕竟空便言无度不
度我何应度耶问此中乃学毕竟空为上人不学平
等为下劣耳何故举遍度不遍度释耶等此是学平
等遍度遍度而平等乃是学平等也直学平等而不
遍度非学平等也问前云下劣者不能遍度故不摄
恶人破戒等上人既遍度何故云不摄恶人破戒耶
答深行之人无不摄也故善星调达虽恶如来与之
共住今无始行之人则行差别若恶人破戒可度者
则摄之不可度者则舍之若不舍则于彼无益于乘
有损也在家人恶为恶人出家人恶为破戒人又起
意地三恶为恶人起身口七恶为破戒也一切法得
清净何以故下第四学平等得化他益也。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6a 页 X24-0316.png

譬如大地下第四明结叹劝修为二初结叹次劝修
欲诸波罗蜜到彼岸第二文也。

须菩提行般若作是念下第五明得失既闻等学大
利便言有等法可学有人此学故托其斯令万法既
等岂有能所之人法耶。

** 净愿品第六十四

此下第五明菩萨行成得大功德故众生秤叹为第
一诸天见菩萨妙行既成得大功德故意地随喜次
愿供养第二明诸天见菩萨行成身业礼敬第三明
十方诸佛见菩萨行成故意业护念第四明诸天口
业秤叹第五明十方诸佛口业秤扬从初作名云净
愿品上巳二品教学平等此复是更教菩萨今见化
他行成宜应更生随喜发愿供养勿起癈忘之心也
就初段中为二第一明随喜功德无边大果报二明
正观成就得菩提果初中三一明随喜发愿供养二
释随喜功德无边三明随喜得果初意业欢喜愿乐
散华发愿随喜亦是初上大众及天主闻菩萨行成
得大功德故咸欢喜六情不可并陈故申天主独念
也出一切众生之上者小乘人言补处菩萨犹是凡
夫不及沙弥无量律仪大乘弊恶下劣人一发菩提
心胜辟支佛罗汉此二皆失也今明若初发大心大
愿则发心为胜二乘为劣若就戒定慧行为论则二
乘为胜发心为劣如鸟望人互有胜劣以飞言之则
鸟胜人劣人以五戒果智慧鸟但是十恶之果以人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6b 页 X24-0316.png
胜鸟劣也今据发心为论则出一切众生之上若得
无生发心则愿行皆胜也次散华发愿者即以散华
之福愿于行人疾成菩提不令有退凡倍加精进此
即是随喜也亦愿天主于福无行著故回与众生也
于初发意随喜下第二明随喜功德福无边涅槃中
众生佛念能如上随喜得福多未知初发心随喜于
久发意随喜多何差别故天主问佛总答随喜福无
边则知久发意近佛道菩萨随喜其福不可量也。

若有人于菩萨能者随喜以下第三明随喜果为二
初正明得果二举因缘释成初如文何以故善男子
下第二文此中明二种因故得福多一者此人于十
方佛菩萨行生随喜心故得上果报是诸菩萨至将
心非杂心第二重明因得大福得明此菩萨随喜心
是般若正观非心非观心以随喜心故不心此是不
有心也无非心故有心非心故不见是正观道正心
也他云般若是空解随喜是有行故随喜福多今问
随喜既是有行云何福多耶今明只以般若心随喜
故论云佛令须菩提就随喜门说般若般若随喜方
成随喜耳故般若中具空有习因果万业岂心空解
须菩提白佛下第二明正观成得菩提果为二初明
无所得因即秤果因次明无所得果即秤因之果一
师云因则不生不灭果即不常不断从来去以无常
因得常住果岂可变无常作常耶而汝云因不生不
灭果不常不断此是常因变得常果耶答今言不生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6c 页 X24-0316.png
不因此是破有富生灭菩萨从发心即不作生灭观
故云不生不灭为因因见不生不灭果不断不常不
如他断生死尽为断得常住果为常问因既不生不
灭与果何异答此是因中不生不灭因中无富果不
生灭果所得不生灭具足故名果具足不具足名因
然既无生灭断常亦未曾因果假名诸为因果耳就
明因中为二初须菩提与佛论因业得业第二身子
与须菩提论因得果业也今是初人须菩提难上非
心非离心随喜得无生菩提果也偏取非心为难既
非心则心如幻化云何得无生菩提耶古解云上辨
随喜回向非心非离心意谓非心则无心不离心则
有心故言如幻自下论业破其二边皈中道也佛反
问答汝见有此空心如幻不须菩提答云不见此空
心此一问答依论破空心也第二佛反问汝既言不
见空中都无有无相不答言不见空心中都无有无
有无相不答言不见此问答其破有无也第三问汝
见离有无外别有法得无上道不答云不见此一问
答破离有无之见外别有法得道者离有无外更见
有法此终是有也我今不见有无岂见离有无外别
有法此终是有也我今不见有无岂见离有无别有
法得佛道也若法毕竟离中云何有所得第四问答
作断见难也时节既同上不见有心无心得佛复不
见离有无外别有心得佛若尔即无有能得之因也
因既不见有无亦不见离有无者亦不见果有无亦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7a 页 X24-0317.png
不见果离有无是则无果无果故名果离无因故名
因离二离之中云何有能得所得耶如指触空空无
触故指不能触况无二物而欲触耶佛答良由体悟
二离故得佛道耶复次人须菩提下此下更举有无
业无得佛业显成得业初举有业不得佛若言非离
则是定性有即是常云何有得业如中论四谛品破
性有业无得也以无得难者此破空有得佛业恐离
之有既无有得空岂有得故今明亦不以离得离也
须菩提云如我解佛所说不为离者化就世谛中有
须菩提就第一义中说故第一义中无难也问佛何
故就世谛说明难须菩提就第一义明无难答为有
人闻菩提难得而生宝香故说难得方乃在心恐有
人闻难得而生退悔复不能发心故问此中何故举
木人譬答此中明菩萨毕竟无所分别而无所行虽
具修万行而未曾修如别虽造木人而来竟无心言
我从彼作而无心有作而无所不作也就第一义明
其易得无难既无分别则应六道分别亦不应有三
乘分别须菩提答以不悟无分别故有六道由悟无
分别故有三乘如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而有差别
也。

如是舍利弗菩萨行无分别般若下第二明得果为
二明得果第二复不泯空实之心也。

** 度空品第六十五

此下明度众生如度空能度众生亦是度众生生非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7b 页 X24-0317.png
空言众生非有何不度有尚知度空即是度有度有
即是度空空有不二但惑者闻度众生皆言度有故
今言度空耳破有富人度众生故今明度空破有富
人上于佛果故言求空度空度无所度求空无所求
乃是求佛如净名无求章说也品初少许是第二泯
虚实忽有此问答来者解将欲遣著般若病故身子
问为行真实为不真实也上品虽复广辨前理空寂
未明智体无相是以遣之也论云身子闻上品无分
别法心大欢喜故为菩萨为行真实为行无真实真
实即是自性空定可取可著不真实即是因缘虚妄
此问为有一豪真实可行为一切皆是虚妄耶须菩
提初答一切是虚妄菩萨知一切皆虚妄如此而行
也此是以虚破实此中须作如此用也无真实尚不
可即者明菩萨得无真实般若观尚不可即况有从
来所见实可得耶故虚实俱息缘观皆净始是成上
业也。

尔时欲界诸天下大段第二诸天见菩萨成行故身
业礼敬为二第一明诸天心念作礼表菩萨所行甚
深第二明诸天子身业致敬今是初诸天子作礼者
以般若菩萨行菩提平等而不作證谓之为难是故
礼也此是上品中事须菩提语诸天子于平等法不
證为当难者等诸不證此是游空不著故不足为难
今能證心静虑涉有化人而不休息是乃难也论问
云平等法不證众生毕竟空云何一难一不答平等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7c 页 X24-0317.png
是不著法而菩萨依理不著故不为众生是假名法
应生著而不著故为难也此中先明知众生空故不
怖次明知空故不怖所以法空者空者释上众生空
不怖也若众生空法不空是可怖耳今众生空法复
空无有不空者何所怖耶又众生空故无心怖故不
怖也色离即众生离者明空无二无碍故色空即众
生空也次佛问须菩提何故不没不怖者众生中有
疑佛为之发问总简前闻闻空不怖此生法二空是
甚深法闻应生怖如入深水应没何故不没又上来
明生法空此欲明般若空故闻有此深般若何故不
没耶下答云没者及实法空即是般若及所观境亦
空举多况少也问生空有何深耶答众生宛然而毕
竟空法亦尔故深也不如断见空言深也。

菩萨如是行下第二诸天身业礼敬也上须菩提反
佛叹菩萨难事巳礼若欲礼者宜须礼也过是上光
音天者欲天内有觉观外有五欲梵天外不著五欲
内有觉观皆是不净天而敬菩萨未足为贵故说过
是上天敬菩萨也。

今现在十方诸佛下第三非但诸天身业敬礼亦为
十方佛护念也二诸魔不能坏者上云魔无如何未
如竟是何力故今出之成就空非二道故魔不能坏
空而不悲则堕空见悲而空则著有见今空不碍悲
悲不是空空有既无碍故内舍有见故外魔不能动
也又以解空故不退为凡夫不舍众生不退为声闻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8a 页 X24-0318.png
也次所作如所言即五金刚护之魔不能坏二为诸
佛所念如鱼子得成也。

菩萨如是下第四诸天口业秤叹诸天虽未得一切
智但奇既长曾见此故记菩萨佛不夕见相者见行
空悲二行也。

十方诸佛于大众中下第五佛口业秤叹叹何人耶
解凡三人得叹一者得无生忍现前二者深信无生
邻于不退必尔无疑三者从初发轸其心屈也文为
二初明为佛可叹二明得果初如文须菩提白佛如
何所说下第二明得果也。

** 嘱累品第六十六

此中第二流通实相般若也所以付嘱流通者一为
利现在现在众生见佛慇勤付嘱必知般若是大法
实如父临终付子如意珠则知无价物故增众生信
敬也二者为利来世出世本怀以利物利物无过般
若故付明令未来得闻堪闻之人要具二慧阿难是
般若大小之人是般若闻持陀罗尼田义陀罗尼田
故阿难也又是佛第次以人甚信受也大经呵声闻
为老病不堪付嘱者此呵有所得声闻耳阿难是但
小复是大小远居但小故被呵是方便之人故堪付
嘱也累即凭累委付为累十教即是实相般若教也
品为二第一将欲付嘱故先印述二人所说不违法
格量显胜劝修第二正明付嘱初中为三第一印述
二人二格量显胜三劝修今是初为印述天主次印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8b 页 X24-0318.png
成须菩提也天主所以自陈者请佛印述故也所以
请印成者天主迹居三乘中果中下果惑未净智未
圆故容应有谬二者众中多有阿鞞菩萨漏尽罗汉
及离欲诸天疑天主生未得一切智云何能尽般若
边底是故自陈请佛印定也须菩提比丘下第二叹
须菩提所说即是印成也佛述中但述其所解不印
其所说者上来巳数叹所说竟今但述其内解内解
既深外言无谬也。

欲此菩萨下第二格量为二初明得利所以此中格
大小所解优劣者下八百比丘应闻小劣大胜得悟
故也又将欲付嘱般若般若是菩萨法故须显菩萨
解深即知般若是深法也又人闻般若是空慧便谓
大小所解不殊故须分别也问生法二空何异而言
声闻不及菩萨答二乘智劣故见空浅菩萨智深故
见空亦深也如灯照物不可灯火即便明了也又二
乘行但空菩萨得不但空也又二乘但见于空不见
不空菩萨见空不空也又二乘无空资有定故空劣
菩萨就众生净佛国土用此空有资有空故胜也又
二乘无二乘无空本谓中道由中道故有假名无中
即假名不失也是时天雨华下第二得利既闻菩萨
行胜愿欲行之以华堕衣上即以供养内华供养故
得佛时土常雨华此八百人宿世善故得同时而悟
道也。

以是阿难下第三因前得益结修行得大菩提也人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8c 页 X24-0318.png
中死生闻等者上往生品信毁品成办巳说竟今更
陈者从上成办品十五明信般若三根人行相竟今
将欲付嘱还结之又上八百比丘得悟非是孤然从
人中及天上来也应了了行六波罗蜜恐者云但行
五度便得解脱何用般若故今释云虽行六度于佛
田不尽欲得三乘解妄行了了行度也。

嘱累汝下第二正明嘱累为二初明付嘱流通二修
行流通今是初古解云上来所明般若究竟无遗相
嘱累又云为彼时听既久诸人懈倦将欲起发时情
故复嘱累也论云除般若以外失十二部经其罪小
小若失般若其罪则大所以然者要悟无所得乃道
也故此经正是道之经若失之则无由入道是故罪
大也问若尔馀经应不得道答馀经辨无所依得而
悟道者皆是般若异名也文中举四事释之失得大
罪一者若受持则为受持三世佛菩提二者若供养
即为供养三世如来三者信心爱乐三世佛是故不
应妄失也。

若善男子受持为他人说下第二修行流通上既受
持复不忘失今流布未闻也文为四第一劝为他说
二释时众疑三叹无觉四出舌相体信般若有大功
德今是初论云教三千大千众生得罗汉不堪作佛
复不解教他佛又无大悲又无一切种智也教菩萨
当及种如意树尔时佛神力下第二释疑疑云佛既
无所著何故慇勤时付嘱如似著心举事释云四罪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9a 页 X24-0319.png
无复所见我心亦所著皆是宿誓愿此世慈故付嘱
也又举事表一切皆毕竟净义寂灭不应也若人欲
得般若边际下第三叹般若无量释成付嘱义也佛
出覆面舌相證信解若得福不虚者我父母生身有
此舌生成不妄语故受持般若必得实利不现通力
令舌大者恐舌非实大通力使大也故但出覆面舌
也世间妄语为要引名利佛于万德万行中而无著
恐名利也此中言陀罗尼是般若异名在声闻名道
品在佛心菩提在菩萨尼也。

** 无尽品第六十七

此下第二明方便道前是般若道生起如前依论解
二慧不同一云自行为实化他为方便亦云上皆实
慧如实虚通无㝵为方便慧三明于如此皆如实智
名实慧于如此等法无取无著名方便四者通是巳
所行为实慧以此随喜回向与众生共名方便慧亦
云前说三乘共般若自下说独菩萨般若欲明前来
般若虚静实照故二乘随分得入自下多显菩萨方
便俱巧奇能妙用故是菩萨所为二乘无分也就文
为二初二十三品正明方便因果大用第二常啼法
尚两品结劝修行所以说方便因果大用者本为令
物修行故有第二段也初段为三第一从初竟方便
品明方便体用秤叹令行第二有三慧毕竟品明发
心起行第三从四谛巳去明方便得果初中又三第
一明方便慧体妙穷法实第二明方便慧用恶无不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9b 页 X24-0319.png
除善无不积第三秤叹方便劝修行。

无尽品者上品巳般若无尽今须菩提更问明此义
论云般若若有和有集故有灭有尽无和无集故无
灭无尽故三世佛误之而成佛也须菩提作是念菩
提甚深者论云须菩提初闻佛说毕竟尽中闻嘱累
有法从般若无有量下还明毕竟空故知取有相失
般若取空相亦失般若如是五句皆是戏论故知般
若甚深既有深不可穷尽边底佛上略说无尽义故
今且问无尽也云何生般若者以此般若实旷济无
岸三世诸佛从中而起故知妙理湛一而不可穷尽
也恒欲生之于灵府是故问生也色不可尽故般若
生者了诸法实相故般若生也色若生故有灭灭即
名尽以色无生故无灭所以言无尽也空等十二因
缘亦尔十二因缘独菩萨法者就名作空观即堕断
见中若作有观即堕常中今作因缘观甚深便妙悟
中道不著断常为方便慧体也独菩萨法者凡夫直
顺十二不求是非邪正二乘但知其过尽无我我所
欲灭之入无馀并不穷因缘之实菩萨知其本自不
生今亦无灭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独菩萨行故名
为独也未得无生巳来亦作此观而未明了具足得
无生观解明了具足故云坐道场应如是观也。

能除诸边颠倒下第二明方便妙用恶无不除善无
不积为二初恶无不除二明善无不积初中为二前
明除内恶二明除外恶中为五一除诸边颠倒外道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19c 页 X24-0319.png
多著断常空实等边凡夫多见身有常乐我净四倒
今菩萨观内缘无此过也第二离二乘地第三离我
见第四离无因邪因见第五离法见文易知也不见
色若常若无常古解云上明除诸边颠倒除四倒今
具除八倒不应言此经未明除八倒也亦不见般若
者明缘尽今明观净故菩萨尔时缘观俱绝恶魔便
大愁毒如箭入心此即生下第二离恶缘也。

具足檀下第二明生道为二初明方便力故令六度
名得满足第二明一一度中具足六度此中是得无
生方便人具足六施极而未尝施戒于戒而未尝戒
故六度具足也未得般若方便间施则著有间施空
即滞空断常成即施若人成施断常不成也。

** 摄五品第六十八

此下第二明一一行中具足众行未得无生时即一
行非是一行信得无生忍能无㝵行故一行中具足
能生众行也问此中是何物摄耶答此是相生摄以
本摄末此中明摄与前弁才品明摄异者前明相摄
欲以众行多功共成多之功力显庄严有大力势能
破生死直趣佛道今明一一度中而起诸行为显方
便也。

** 方便品第六十九

法华明一乘为实三是方便故开方便门显真实义
胜经明一乘大方便一乘尚是方便三乘宁非方便
此语须进退论之若望道门三一皆是为缘故皆是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0a 页 X24-0320.png
方便道门未曾三一大如品须菩提呵身子云汝欲
令有一菩萨乘不身子答云尚无三乘岂有一乘故
知三一皆是方便也若望三乘是方便即一乘非方
便也今经云方便者照空为实游空不著涉有无滞
运用善巧故名方便也胜鬘总二慧为一乘即若方
便若实皆名为方便今此中开一乘为二慧故有实
慧与方便也是即法华明一乘为实胜鬘一乘为方
便皆是总义今即开一乘为方便故是别义也上明
方便体及方便用竟今第三叹释方便劝学者修行
第一明昔因久远叹行方便人第二叹方便妙用穷
能善巧第三叹行方便人得无边功德由久植因故
得妙用有妙用故得无边功德也。

初问答乘上品生菩萨方便力能行一行具足众行
故问因久近也虽发心时久未必多见佛故问供养
几佛虽复见佛或住人天二乘及有得善根故问种
何等善根佛答初发心度无不具足问得无生可言
具足六度云何初心便是具足答发心毕竟二不别
故初是后初初后既具后亦具初后得无生后初即
亦行无生若后初不行无生何由得初后亦此初非
后初非习因也是故发心即作无生观故六度具足
也。

譬如日月下第二叹方便妙用言能善巧为三初叹
导达方便二便二叹起行方便三叹坚明方便初中
为三一叹般若为众行之首二叹般若有导达之能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0b 页 X24-0320.png
三学二譬结叹般若胜义初有十譬古解言十譬两
三相著皆是叹上无尽品中三事也初二喻一能成
体二成名拟上能成功德也第三第四明一明外恶
不干二明成内行此拟上断恶也第五第六一明因
中随顺二明随慎故到果第七第八一明初建二明
后慎第九第十一明其解二于解中而不分别也依
论初日月喻菩萨二慧答四生也又如眼而无日月
即无所见众生虽有世善无菩萨般若不见正道也
问五度是众生流般若是大海何故乃取萨婆若为
大海答论云萨婆若是般若异名由般若故五度成
无留故是五度入般若中皆成般若般若变萨婆若
各入菩萨中五度亦随般若而变入萨婆若中也古
手便者疑云六度各有力何而有便不便也最后喻
轮破贼以常住王宫前空中住圣王是菩萨轮是般
若破魔巳在萨婆若空中住轮虽导而无心般若虽
导亦无所导也。

尔时须菩提下第二明方便导达之能为二第一正
明导达之能二明学般若有得失初问因上诸波罗
蜜如野马不应施行得果也答言所以造行为众生
是故行于尽也第二问上第八譬就于有中于其无
别而问其所以别也又云领前诸法自性空无差别
故答言所以得此无差别功由般若如罗众色到山
虽皆无别无别由山故叹山也第三问真谛不应最
上也答俗谛故最上也问般若无分别即是真谛真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0c 页 X24-0320.png
谛有何最上答云言最上是世俗言也论云先就未
得圣道空故直云空今说得圣道空故云第四问者
般若有何意故得最上也答以能取一切法到萨婆
若故在上也。

须菩提菩萨是念下第二明得失为二初明失次明
得也失中四失第一明能如上作生法二慧行亦失
也内著我外著空云我能行生法二空无富法故生
也第二破著空方是般若复著般若即是著空著空
故失第三菩萨作是念下著菩萨道故失初著空亦
耶见次著空空亦耶见今住波若能具万行是行菩
萨道此亦失也此人谓由般若故能具万行虽非是
空不空终有般若能成万行故失也第四失菩萨作
是念我是生死凡夫未能了无生故所学皆失唯诸
佛不取相无过失我所学佛所知如佛所知为众生
说法亦是失也论云著佛道故失今诸法实相何佛
不佛而起佛见耶何曾有悟不悟而汝言凡夫未悟
佛是悟耶乃见有失不皆是失见悟不悟皆是不悟
也云何无生过下第二对失明得也上四皆失今不
应无得故问云何无是过失也佛答无有故不取者
以了诸法无所有即无取著不著空不著空空不著
菩萨道不著佛一无所取故是清净故无上过失也
须菩提次问云汝是清净般若无过失者为离自相
不若有自相即有所著若无自相复何所行佛答能
了一切法不失即不见常无常及人法岂更生心作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1a 页 X24-0321.png
有无意虽即有无也。

譬如转轮王下第三举二譬结成此近接上生以能
如是不见离不离无过失行故无行般若诸行皆随
从第二譬释疑诸行自有力今故随顺般若释云如
车虽有所行女须御者也又是结劝失若随善御必
不失道随般若善御不失正道故无上过也。

何等是道下第二明起行方便为三初明将修行故
先乘道非道二识道是非故正修行三明以修行故
得果初四一简道是非二叹般若能乘道三明道虽
无生灭而行之即万行成四明以万德成故结劝令
行今先问次答问从近远生从上来叹般若为胜近
闻无所取是行般若今将欲修行故先问道是非也
事起下第二须菩提闻道非道后欢喜叹般若能乘
耶是大事也般若无所生下第三明道虽无生灭毕
竟空而不妨行无生万行此岂是不碍也以是故下
第四结劝也。

白佛云何习般若下第二明行既御道故得道也佛
答中初作不合散习有诸烦恼为合正观求不得为
散今深习般若不见此合散也次作不住习恐不见
散谓是正观故欲寄心于中住故明无住习也。

士夫种士夫种树下第三明得果为二初得果为二
初明得果二更劝修也士夫是菩萨树子为般若水
为五度得无上菩提果也大经以众生为正因六度
为缘因此经以般若两打断分五度得无上菩提果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1b 页 X24-0321.png
也大经以众生为正因六度为缘因此六度为正因
五度为缘因也次劝修如文。

白佛修观相下第三难释照达方便得此方便于一
切法皆明了也为二初明照达第一深义劝令依学
二明是门无碍学者皆入初中有三初就教明广略
二就四法明三结劝修学所以广略者大明佛教不
出广略得般若方便皆悉了达也一解云八万法藏
为广一部为略乃至一长行为广一偈为略也二解
云略广是总别义也知一切法皆无生不二为略知
一切法不二二义为广也六波罗蜜若略若广者自
有三乘法略广今明菩萨所行略广也须菩提意云
何知略广相下第二约四法明略广谓如法性实际
不合散四法也所以约此明略广者由了悟如法故
方识佛教略广也非是于如法性等四中论广略悟
此四乃识佛教之广略也明四法之四句也法性无
有此彼分故云无非分也第四句不合散者人多谓
如等三法为境悟此三法生智智与境合故今明不
合散也是名略摄般若者第三结劝令学略摄般若
者知如等四法故便知略广名略摄般若也此但以
四便知略广岂非略摄波若耶。

利根菩萨入是门下第二明悟人也即以上四法为
门也所以有此魔事欲起。

即灭下三叹行方便人有大功德为二初明功德次
明得智慧初如文善知字门下第二明其人有智慧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1c 页 X24-0321.png
也字门即四十二字门非字门谓如法性此应是理
教故云知也一语能明了一义为一语也二三四亦
尔舍道谓舍下地得地得地不著喜舍下地不忧也
不舍道谓住是地中也善知一切见者学无学见也
善知行相者谓十六行也须陀洹者道人也须陀洹
道者见谛道也须陀洹果者十六心心法及无漏戒
等法是也善知根者知他根具足未具足故可度不
可度亦自知根具足不具足如鸟子自成洲成未也
慧者一切智慧总智也速知诸法名疾慧有人虽速
知而智力弱故说有力慧虽有力而有钝者故说利
慧能于种种难中拔出又能于烦恼中免出至异名
出慧于佛法究尽通达慧道俗有无等广慧深入无
碍为慧具上诸义名大慧又佛大故佛慧名大慧也
于波若中亦不著般若此释妙绝无所为喻名无等
慧如如意宝能满心愿名为实慧待众生者六度皆
为眷属菩萨虽要待众生共度生死也得义法亦无
碍为善知语得辞及乐说故知义具此四能说三乘
此中五阴先广说后略说故先言前知色后云善知
阴入界此中先略说缘后广说故云因次第缘增上
也。

** 三慧品第七十

第一明方便慧体秤叹劝修巳竟今第二明修方便
因行为二初三慧品将欲辨于因行先明修行之轨
模第二道树以去正明修行经及论无三慧名直云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2a 页 X24-0322.png
行生修般若耳若以般若为慧于义得也三慧有二
闻思修三此多就无阶级阶级为论耳行生修三慧
多就阶级无阶级为论故经云从初发心至坐道场
应行修也但法师及论释不同一言三十心为行初
地得无生为生慧生是本无今有前未得无生今始
得故为生慧也修慧二解一云初地既为生二地去
属修慧故地论初地为见道二地属修道二解初地
至六地为生七地去为修也论云有人言乾慧地为
行得无生为得无生以后用禅波罗蜜薰修为修慧
也有人言梁武解初地具行生修但义说三也然论
中直出阶级解而不将之父直明无阶级此意明具
阶级无阶级三义也。

品三一明三慧三慧二明三起三明般若初为二周
一者略明三慧二广明三慧略中为三一明三慧体
二明修三慧时节三明修三慧之方初中先问次知
问来者上品叹般若功德故言善知一切法听者爱
敬般若故须菩提为之发问也佛答三界三答初行
中四句言初有两句明菩萨深悟五阴即是涅槃寂
灭次两句既深悟五阴寂灭即知诸有五阴是虚妄
如此而了名般若也又解云前两句是第一义后两
句是世俗二谛故是行般若也如虚空生者答第二
生问数论及外道虚空或是常或是无常法今不借
此为喻般若中明空不有不无常如涅槃相今明菩
萨观一切法亦如虚空不有不无不常不无常等则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2b 页 X24-0322.png
般若观生故云如虚空生也然虚空无生无不生假
说生般若亦尔也前就五阴寂灭明行义今约虚空
者此据六种门也品净此六种令不可得是行生义
也修一切怀者答第三修问论云菩萨得般若巳入
深禅定以般若力故观禅及禅定所缘皆不可得不
见散静能缘所缘故名怀一切为修般若也。

须菩提白佛应岁时下第二明修三慧时节时众云
一切法必有时节故须菩提为问也佛答初发意坐
道场者此是无始无终义故说始终也问从初发意
至坐道场应行万行何故言行般若答论解方便品
云有人言不必具修馀行得佛但闻般若即作佛如
师子鼓音世界是中人但闻无生无相便得悟无生
也何有人行施戒等事既行般若故今但问般若也
又须菩提上偏问般若不净答般若三世又以般若
心行万行万行皆为般若摄般若万行故偏说得佛
时转名萨婆若故三慧之名但至道场也。

白佛次第次心下第三明修三慧方法不令馀念得
入者遮一切有所得念随起破之不令入也心心数
法不行者小乘人骂此言也凡厥心数不行圣愿四
处一者凡得无想定心不得无相天择心行不行此
因果心不行也圣人得有馀入灭定时心不行入无
馀时心亦不行菩萨云何得心心常不行耶论主答
云此小乘法作此说也大乘法与小乘异故明菩萨
一切心心不行也然明馀心不入此禅一切有所得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2c 页 X24-0322.png
心不行今明心数不行只菩萨行般若心虽行实无
所行睿公释净名经云菩萨以法身为身虽处而非
三界妙慧为心虽缘而常寂灭也。

自修般若得萨婆若下第二同广明三慧即三初明
修次行上明行生修今明修生行者既始终具足三
慧故无深浅所以论之令无前后也二者文势故前
明修慧上明心心数法不得故问言既不行今修般
若得萨婆若不耶佛答修是心常修习心心法也不
行云何有修而萨婆若耶修尚不得何况不修耶又
言真谛理则无修世谛有观心故言修此二俱过故
言亦不可得也此破四句得义也然此上明修慧今
修不修四句皆浅则知行生亦然也后问云何当得
者亦破得巳想故今问得也佛答如如想者汝解如
有四句得不即如实际者须菩提不解如故以其證
实际为喻实际有四句后不解实际得萨婆若故如
法性问须菩提应解实际云何不解答乃解其实际
不解萨婆若如实际也问常云如法性实际今云何
必实际法耶答是法性例人性故回之在后也又约
小乘人为论彼云学道为如无学道證实际證实际
竟后方通达无量法性故法性在后也我性可得不
者答云初果人尚不见我况罗汉耶问我毕竟不可
得则无我是横计今得菩提亦横计不答有所得得
亦横计也今得是无所得取我无所有为少分喻也
菩萨应学色下第二明行慧就文为五初明无所行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3a 页 X24-0323.png
是行般若第二无得行第三无为无作行第四不住
行第五假名行今是初不起行业有无者上生灭是
生灭是无相门今不起有无业是无作门下自相空
是空行也不起业有无者有即三有业也凡夫外道
离般若正观以邪见心欲灭三有业也此是起无业
也大略而言凡厥有无心皆是有见业也。

初发心云何行下第二明无所得行问二竟无一者
不行是行初心迷闷若有行为行则性属今云何耶
佛答今发心则学无所得无所得者净一切有无诸
见故一师云发心之学无生灭观就无生心修万行
不如他云有中修万行然后以空导之故今及之前
并当有所得心尽毕竟空然后只修万行也若留一
豪有所得心则不成脩行此行还成有所得也白佛
徒有所得中无所得者正问得无得爱际义若从无
所得得无所得此无所得正则是自然无所得菩萨
发心应先行有所得后入无所得此句常住佛义不
可从常得常从佛得佛亦不可无常反作常常若可
作则常作无常佛答俱不可也汝见得无得二故作
问也若见得无得二还是有得如前二法是有所得
也今若不见得无得始是无所得也他得无得平等
始是无得今还问为从平等得平等为从不平等以
得平等答若有此问还同前答汝见等不等二终是
不等也佛意明约众生迷悟强詺作得无得也何曾
有得无得定性耶若通理实有有所得终不可悟无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3b 页 X24-0323.png
所得良由空谓为有得也何有得之所有耶。

白佛为何事故行般若下第三无为无作行般若也
初问答正明无所为无所作故行般若也白佛云何
分三前者问意既无为无作何分别有三乘耶佛答
中初印成其问明无为无作中无有分别三乘有所
为有所作中自分别耳何以故凡夫愚人下此呵善
不应生疑凡夫人未得道著五阴亦著空故可生疑
云不应分别三乘也汝巳得道空有俱不著何故此
疑耶我以五眼不得菩提者此更释凡夫生疑所以
也我有五眼故不见菩提又我是得菩提人不见菩
提可得凡夫未得菩提言有菩提可得凡夫未得菩
提可得故大可怪也问慧眼见真谛故可见菩提菩
提世谛佛智云何言五眼不见若言真谛遣五眼起
不见者是亦不然若遣五眼则无五眼今正对凡夫
无五眼明有五眼云何遣五眼耶此于常义大不可
解今明五眼不见者不见凡夫所见菩提凡夫所见
菩提皆是总谓何处有此菩提可见而凡夫想谓言
有此菩提可见而凡夫想谓言有菩提可见也又今
见菩提而见无所见故云不见也。

譬如他人下第四不住行般若也举化来者释佛无
所住故得通即明菩萨无所住故行般若也因必化
广明化事也须扇多是无本有迹句四句易明也又
有本长迹短本短迹长此即其事也须扇多无本有
迹释迦有本无迹三本迹一时者如释迦受纯陀化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3c 页 X24-0323.png
身受馀人也本迹俱无只此本迹即不本迹即第四
句也本短迹长即须扇陀是也本长迹短者如释迦
或一时应现即是本长迹短故云即其事只须扇多
等是也问若言我礼化佛得真佛福亦应毁化佛得
真佛罪论主答云若恶心毁化佛身血为之出亦得
逆罪问若尔律中何故明毁化人无罪答律中为结
戒为护佛法随世俗故作此说也人见煞化牛羊等
不深责是故无罪煞真作心不异者得罪一等也。

是诸法实相不应怀者第五假名行也此如可然品
随俗语无过佛菩萨虽知诸法无所有随俗假名说
也著有亦著空者此释疑也恐言既随俗假名说则
佛菩萨应著假名故释云假名若著假名者空亦应
著空也空不著空名岂著名耶。

尔时须菩提下第三明三智为二初明智优劣次明
断不明今是初须菩提问从上佛答中行菩萨道得
一切种智生是故明若先定佛说一切种智也一切
种智谓知内外者外即六尘内即六根二乘知此十
二入苦空无常无我也不能用一切种一切道者不
能以定为有故言无一切种也不能一切道度众生
也道种智是菩萨智者菩萨以四道度众生谓人天
乘为福乐及三乘道二乘及人天但为众生佛道自
为之人也第二明断但明若二乘断不明菩萨断者
小乘中不明菩萨有断今依小乘中作问故佛但答
二乘断也又无生忍菩萨断烦恼与二乘略同如二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4a 页 X24-0324.png
智断是菩萨无生忍中说也问菩萨智与二乘异经
云何同答云云论云即时有差别断巳无差别者佛
与二乘智有利钝故断时有差别断后俱无正使故
断后无别也凡夫愚人为之得罪者论凡夫见闻二
乘人习相如见身子瞋习毕陵伽骂恒水习便言圣
人有瞋慢故成罪也此中先明无为差别据所悟无
为无异无为即实相也后明无为中有诸圣不同据
能悟之智也道断结说后际者圣断结尽故得无馀
无馀即后际也。

第三释般若文为四第一明般若能彼岸故名般若
波罗蜜第二明般若功能生善灭恶无第三明般若
能成诸观义第四明不耶义非义两舍明般若初中
为三第一就智行以明波罗蜜第二复次就果德明
波罗蜜第三有复次就境以明波罗蜜就境中有二
先两后次就二谛以辨后一复次就一实以明也问
上巳明三慧三智今何故更问波若答上离波若为
三慧今合三慧为波若又上但明波若今释波罗蜜
故一品具释般若波罗蜜也第一度者声闻下度缘
觉中度菩萨第一度也能生一切乐说辨下第二灭
恶生善用无常义下第三成诸观也般若非常非无
常具常无常用若非般若无常则无常见今舍常不
著无常故是般若无常也义非义下第四两舍也无
为般若者般若非有为非无为为无为具足先明般
若非常非无常次文明般若无常今文明般若常故
不退品第五十五¶ 第 324b 页 X24-0324.png
无一定相而具一切义也无为二种一者实相般若
为果地般若是无为也说智及智处皆名般若实相
是无为般若观照文字是有为般若也以实相为因
观照为果亦得观照为因实相名果以修解观照方
知如法性实际由观照了法性法性为果须寻经文
陈因果等义也。

大品义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