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习应品第三 第 210c 页
大品经义疏卷第三
胡 吉藏 撰
** 习应品第三
习应品第三 第 211a 页 X24-0211.png
上开宗说言无不周意无不显更有下诸品意语生
者为欲论辨上义故上开宗此辨宗也此意通望一
教言习应者二义一者佛上示波若相今有明菩萨
习应波若故得与波若相应但菩萨方便习波若相
应若无方便习则不得与波若相应也问云何是有
方便无方便答一往有习可习便不得应若无习可
习故得相应次有习不有习则不应无习无不习乃
应也次习不习二无习无不习不二是二见则二不
二是不应无二无不二乃相应也次习应不应皆是
不应无应不应乃是相应也习应品来者上既示波
若相今令菩萨习波若故得与波若相应若先不示
波若相则无所习便不得与波若相应也问上亦佛
如行而说即令菩萨如说而行亦即令菩萨如此习
故得相应复更有何习应也答实尔但就生法二空
门说般若行就习应门说波若习后门习既前行亦
习前既行后习亦习但是平现之也问习应门说与
前门说何异答横竖俱异横异者上略说生法二空
令行今广说生法二空令习竖异者上但就空门明
行今就破四句门明习故下言习有不习无不等如
此为异也问前何故但就空门今何故破四句门答
皆是初开波若宗故且破人法有后方究竟故具破
四句也习应品者从品后因理得名奉钵从品初因
事为因亦复广明习应从应从广为因奉钵表菩萨
行波若必作佛事此事既大从初作名亦现招提云
习应品第三 第 211b 页 X24-0211.png
三十心习而不应八地应而不习初地巳去七地巳
来亦习亦应若二乘不应不习也十问三十心相似
习亦相似应也若八地去是无功用故应而不习者
八地任运应亦任运无功用习也今对此开四句一
习不应者习有得不与无得波若相应应不习者波
若非因非果作因名说则归在十地此则应而不习
若作果则佛应而不习也从发心作无所得习即是
无得应颠倒之流不应不习也又上法说明生法二
空今举况喻明生法二空明万化只如十六神我十
六神我汝信不耶今生法亦然也又依论文上多明
法空此多明众生空何故上明生法俱空而犹存观
主见有观空之观今息能观之主上明缘尽观今明
观尽缘也上尽所今尽能尔尽所即无数于然尽能
即是无心于内内外并冥缘智俱寂也文即三初劝
思惟生法二空二举况三合也思至所闻即具闻慧
以思故修便具修慧佛菩萨因果人尽也波若五阴
世出世法空也。
如我下第二况一切弟子者闻十六我空知十六无
为故举其所无况其所有习令有周无就有既不习
无何所无二见俱息也又众生空易得故举空所易
况空所难佛灭后分为二分一俱信人空不信法空
二者俱信二空无不信人空者以易得故所以举也
今人亦示十六为无阴入为世谛有故今明一等也
若言十六实我横计者佛道亦习横计佛我也四句
来亦习亦应若二乘不应不习也十问三十心相似
习亦相似应也若八地去是无功用故应而不习者
八地任运应亦任运无功用习也今对此开四句一
习不应者习有得不与无得波若相应应不习者波
若非因非果作因名说则归在十地此则应而不习
若作果则佛应而不习也从发心作无所得习即是
无得应颠倒之流不应不习也又上法说明生法二
空今举况喻明生法二空明万化只如十六神我十
六神我汝信不耶今生法亦然也又依论文上多明
法空此多明众生空何故上明生法俱空而犹存观
主见有观空之观今息能观之主上明缘尽观今明
观尽缘也上尽所今尽能尔尽所即无数于然尽能
即是无心于内内外并冥缘智俱寂也文即三初劝
思惟生法二空二举况三合也思至所闻即具闻慧
以思故修便具修慧佛菩萨因果人尽也波若五阴
世出世法空也。
如我下第二况一切弟子者闻十六我空知十六无
为故举其所无况其所有习令有周无就有既不习
无何所无二见俱息也又众生空易得故举空所易
况空所难佛灭后分为二分一俱信人空不信法空
二者俱信二空无不信人空者以易得故所以举也
今人亦示十六为无阴入为世谛有故今明一等也
若言十六实我横计者佛道亦习横计佛我也四句
习应品第三 第 211c 页 X24-0211.png
(云云)于五阴中生我心名我共众事而成为宰一之
主名众生命根成就名寿者命者父生子名生者乳
哺衣食因缘长养故名养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
众数法所成故名众数计行人能起众事故名人手
脚等根有所作名作作者力也能使他名使作者能
起后世善恶业名起者亦令他起此业为使起者后
世受苦乐为受者使他受苦乐名使受者眼名见者
馀五情道超二乘又上就生法二空门说波若以此
法故出以五情知者也次合所况也菩萨如是能如
上缘观俱寂为行则道超二乘又上就生法二空门
说波若以此法故出二乘今希道之人信行上就生
法二空门说波若今是方说何者二乘之行空与菩
萨行空为异二乘行有所得空菩萨行无所得空也
三者上明菩萨方便实慧不见人法今明菩萨实慧
方便故行万行度众生上是指方便为实虽行万行
无所行度众生无所度今是指实名方便虽无所行
无所不行无得度无不得度具明二空始是具足说
波若道超二乘耳他云菩萨有行胜二乘空行不异
今经文不尔只明菩萨不可得空故胜二乘不言有
门也又般若是二乘通教则上生法二空便是三乘
何事言胜耶。
他言得空不得有师今明经文分二空一可得空二
不可得空今菩萨行不可得空故出二乘也又为二
初叹菩萨行不可得空方便外因故胜二乘后叹菩
主名众生命根成就名寿者命者父生子名生者乳
哺衣食因缘长养故名养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
众数法所成故名众数计行人能起众事故名人手
脚等根有所作名作作者力也能使他名使作者能
起后世善恶业名起者亦令他起此业为使起者后
世受苦乐为受者使他受苦乐名使受者眼名见者
馀五情道超二乘又上就生法二空门说波若以此
法故出以五情知者也次合所况也菩萨如是能如
上缘观俱寂为行则道超二乘又上就生法二空门
说波若以此法故出二乘今希道之人信行上就生
法二空门说波若今是方说何者二乘之行空与菩
萨行空为异二乘行有所得空菩萨行无所得空也
三者上明菩萨方便实慧不见人法今明菩萨实慧
方便故行万行度众生上是指方便为实虽行万行
无所行度众生无所度今是指实名方便虽无所行
无所不行无得度无不得度具明二空始是具足说
波若道超二乘耳他云菩萨有行胜二乘空行不异
今经文不尔只明菩萨不可得空故胜二乘不言有
门也又般若是二乘通教则上生法二空便是三乘
何事言胜耶。
他言得空不得有师今明经文分二空一可得空二
不可得空今菩萨行不可得空故出二乘也又为二
初叹菩萨行不可得空方便外因故胜二乘后叹菩
习应品第三 第 212a 页 X24-0212.png
萨众行具足故胜二乘也初文二第一正明菩萨行
不可得空方便分用故胜二举喻格量初三标释结
如文不可得空者是无所得空也以佛上说生法二
空今菩萨利根悟生法空非俱不著生法空名不住
生法空也故无所得如上不住一切法住波若以无
所住故而能以无住度众生众生实未曾度不度故
度也又如大经云二乘但见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
不见佛性菩萨见空乃以不空非空不然中道波若
异名既不见中道佛性即不见波若于苦乐法作中
道想作波若想。
譬如阎浮树下第二格量优劣依论文为二初总格
量二别格量总中三初一阎浮二三千三十方也阎
浮是树名提州秤因树为目洲中有阎浮林林中此
树所最长为故为名也树下有河底有金砂名阎浮
檀金有少洲亦阎浮提也。
一日下第二别格量凭公前法说总声闻总菩萨次
阎浮别声闻总智慧今第二别智慧总声闻如此释
于文不违有此意也今就此为三初正格量二问三
答问有三初总明众圣智同故明不异也无生性空
者此正标据照空实慧不异论有二释一云智非无
生性空照无生性空境故名无生性空二云亦七智
亦因缘和合故有亦无生性空也然七事不异一照
空境智慧不异二同应无生境不异三同出界不异
四断惑不异五同得无漏不异也六同得有为解脱
不可得空方便分用故胜二举喻格量初三标释结
如文不可得空者是无所得空也以佛上说生法二
空今菩萨利根悟生法空非俱不著生法空名不住
生法空也故无所得如上不住一切法住波若以无
所住故而能以无住度众生众生实未曾度不度故
度也又如大经云二乘但见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
不见佛性菩萨见空乃以不空非空不然中道波若
异名既不见中道佛性即不见波若于苦乐法作中
道想作波若想。
譬如阎浮树下第二格量优劣依论文为二初总格
量二别格量总中三初一阎浮二三千三十方也阎
浮是树名提州秤因树为目洲中有阎浮林林中此
树所最长为故为名也树下有河底有金砂名阎浮
檀金有少洲亦阎浮提也。
一日下第二别格量凭公前法说总声闻总菩萨次
阎浮别声闻总智慧今第二别智慧总声闻如此释
于文不违有此意也今就此为三初正格量二问三
答问有三初总明众圣智同故明不异也无生性空
者此正标据照空实慧不异论有二释一云智非无
生性空照无生性空境故名无生性空二云亦七智
亦因缘和合故有亦无生性空也然七事不异一照
空境智慧不异二同应无生境不异三同出界不异
四断惑不异五同得无漏不异也六同得有为解脱
习应品第三 第 212b 页 X24-0212.png
无为解脱不异七同入涅槃不异也若法不相违下
第二陈同明不异也云何世尊下第三异也问佛上
巳总别二格量明优劣竟今何故身子更问耶答二
义一者佛上难明优劣今二乘人自明优劣优劣始
判也二者身子云上明菩萨智势胜二乘此事不疑
何者菩萨有方便能度度众生广修万行二乘无此
二也今但问智慧体性是同故不应烦尔优劣也佛
答两法两喻为四初明二乘劣菩萨二明菩萨胜二
乘三举萤火喻二乘劣菩萨四举日出喻菩萨胜二
乘也。
佛答二乘劣菩萨中三问答此中三反质初明二乘
无有修行度众生事第二明无修行度众生念第三
广举众德行明二乘无念也所以反质者令身子口
自说不及菩萨也前文自在不异为同故今质之也
初问中二句举因中道慧为问二乘不能以道慧度
众生行万行即是空有碍故是无常生灭菩萨能以
道慧度众生即是空有无碍是无断常慧故知体亦
同也二举果中一切种智反问云一切种智度一切
众生二乘亦无也以五种度一以大乘度二大乘度
不得以二乘度三以二乘度不得以天人乘度四天
人乘度不得以现果利之五现乐不得以慈心利故
终不舍众生二乘无此事也他或云行因不同得果
处不异或行因同得果异或空行同有行异今明并
异也他云身子举实相智为问佛举方便智为答若
第二陈同明不异也云何世尊下第三异也问佛上
巳总别二格量明优劣竟今何故身子更问耶答二
义一者佛上难明优劣今二乘人自明优劣优劣始
判也二者身子云上明菩萨智势胜二乘此事不疑
何者菩萨有方便能度度众生广修万行二乘无此
二也今但问智慧体性是同故不应烦尔优劣也佛
答两法两喻为四初明二乘劣菩萨二明菩萨胜二
乘三举萤火喻二乘劣菩萨四举日出喻菩萨胜二
乘也。
佛答二乘劣菩萨中三问答此中三反质初明二乘
无有修行度众生事第二明无修行度众生念第三
广举众德行明二乘无念也所以反质者令身子口
自说不及菩萨也前文自在不异为同故今质之也
初问中二句举因中道慧为问二乘不能以道慧度
众生行万行即是空有碍故是无常生灭菩萨能以
道慧度众生即是空有无碍是无断常慧故知体亦
同也二举果中一切种智反问云一切种智度一切
众生二乘亦无也以五种度一以大乘度二大乘度
不得以二乘度三以二乘度不得以天人乘度四天
人乘度不得以现果利之五现乐不得以慈心利故
终不舍众生二乘无此事也他或云行因不同得果
处不异或行因同得果异或空行同有行异今明并
异也他云身子举实相智为问佛举方便智为答若
习应品第三 第 212c 页 X24-0212.png
尔问答不相主也今明身子举实慧问佛还举实慧
答明二乘在实不能度众生菩萨在实慧能度众生
只用毕竟空慧度众生何故尔二慧不二二境亦不
二故色境即空空即色境不二智二不二实常修万
行度众生只修万行是实相实相不乖度众生若二
乘不能实慧度众生则空有二便是取舍生灭观菩
萨空有不二故是无取舍无生灭观也问文云以一
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故胜不云实慧度答
只此以毕竟空为一切种一切种智竟究也若不信
者前文云菩萨以不可得空故胜二乘此复何言耶
当知菩萨能作是念下第二明菩萨胜二乘也下两
喻两疑可明也举萤火喻总上二乘劣义一者十方
萤不及一日喻上总格也二日照胜十方萤久劫照
喻上别格三者萤无照天下事喻无上事四者萤无
照天下念喻上二乘无念五者日未出有照日出则
无照菩萨未出二乘有化物耳日佛至净佛道。
第二明菩萨众行具足故胜二乘为二初明德胜二
明田胜亦功胜故能为二乘作因前问次答有人言
久来者身子是声闻人问净佛道何者一者是遂佛
转法人巳虽无益为利人故二报佛恩故三巳了声
闻法未了菩萨法故问也上虽总言菩萨胜二乘今
未知云何过二乘地入菩萨位复净于佛道山中师
生起云上虽言胜未知是何位菩萨胜佛答从初发
心便胜者有声闻家与六地齐功七地方胜无声闻
答明二乘在实不能度众生菩萨在实慧能度众生
只用毕竟空慧度众生何故尔二慧不二二境亦不
二故色境即空空即色境不二智二不二实常修万
行度众生只修万行是实相实相不乖度众生若二
乘不能实慧度众生则空有二便是取舍生灭观菩
萨空有不二故是无取舍无生灭观也问文云以一
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故胜不云实慧度答
只此以毕竟空为一切种一切种智竟究也若不信
者前文云菩萨以不可得空故胜二乘此复何言耶
当知菩萨能作是念下第二明菩萨胜二乘也下两
喻两疑可明也举萤火喻总上二乘劣义一者十方
萤不及一日喻上总格也二日照胜十方萤久劫照
喻上别格三者萤无照天下事喻无上事四者萤无
照天下念喻上二乘无念五者日未出有照日出则
无照菩萨未出二乘有化物耳日佛至净佛道。
第二明菩萨众行具足故胜二乘为二初明德胜二
明田胜亦功胜故能为二乘作因前问次答有人言
久来者身子是声闻人问净佛道何者一者是遂佛
转法人巳虽无益为利人故二报佛恩故三巳了声
闻法未了菩萨法故问也上虽总言菩萨胜二乘今
未知云何过二乘地入菩萨位复净于佛道山中师
生起云上虽言胜未知是何位菩萨胜佛答从初发
心便胜者有声闻家与六地齐功七地方胜无声闻
习应品第三 第 213a 页 X24-0213.png
家与六心齐功七心方胜今文并不尔初发心巳胜
问胜即是过既二乘即入菩萨位云何更问答上总
明胜今的出过二乘入菩萨位之方法也佛答正就
三解脱门明过二乘入菩萨位净佛土所以就三解
脱门明者正言二乘无方便入三解脱门则住涅槃
何者三脱是涅槃城门故也菩萨有方便故知空是
有空虽空而有故不著空虽有而空故不著有不著
空故断见息不著有故常见息故名方便然后能入
菩萨位也又菩萨观知二乘始行四谛则是生灭观
苦集是相生灭道是相灭菩萨知此是生灭非道故
入一谛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生故非苦集不灭
故非灭道不垢故无戒不净故无解如是则过四谛
观入一事观若过二乘趣入菩萨位也以入菩萨位
便能化众生成佛土故得佛道为净佛土故得佛道
为净佛道大净三业一切恶故佛道净又净佛道见
如菩提罪相也。
自佛住何等地作福田第二明福田胜二问答身子
闻菩萨有上功德于菩萨深起敬心未知是何位菩
萨能为二乘田以菩萨烦恼未尽不堪为田云何胜
二乘佛答中三意初明总具诸功德故为二乘田次
明菩萨外通利他功德为福田三正答其问夫以菩
萨谓初发心便胜二乘故即是田此一例义也何以
故第二利他德故堪为田此中具明世出世功德然
各作法名有由般若故有作人各即由菩萨有即知
问胜即是过既二乘即入菩萨位云何更问答上总
明胜今的出过二乘入菩萨位之方法也佛答正就
三解脱门明过二乘入菩萨位净佛土所以就三解
脱门明者正言二乘无方便入三解脱门则住涅槃
何者三脱是涅槃城门故也菩萨有方便故知空是
有空虽空而有故不著空虽有而空故不著有不著
空故断见息不著有故常见息故名方便然后能入
菩萨位也又菩萨观知二乘始行四谛则是生灭观
苦集是相生灭道是相灭菩萨知此是生灭非道故
入一谛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生故非苦集不灭
故非灭道不垢故无戒不净故无解如是则过四谛
观入一事观若过二乘趣入菩萨位也以入菩萨位
便能化众生成佛土故得佛道为净佛土故得佛道
为净佛道大净三业一切恶故佛道净又净佛道见
如菩提罪相也。
自佛住何等地作福田第二明福田胜二问答身子
闻菩萨有上功德于菩萨深起敬心未知是何位菩
萨能为二乘田以菩萨烦恼未尽不堪为田云何胜
二乘佛答中三意初明总具诸功德故为二乘田次
明菩萨外通利他功德为福田三正答其问夫以菩
萨谓初发心便胜二乘故即是田此一例义也何以
故第二利他德故堪为田此中具明世出世功德然
各作法名有由般若故有作人各即由菩萨有即知
习应品第三 第 213b 页 X24-0213.png
工二乘无一可取如大经剃头著衣皆如非亦净名
呵乞食说法非也问亦由二乘有五戒十善世人法
云何皆由菩萨有答二乘当由菩萨有今二乘所说
岂不由菩萨二乘常由菩萨有今二乘能说十善等
岂不由菩萨有也问今无菩萨时亦有天人及十善
五戒等云何皆由菩萨耶答有二二十一戒就清净
菩萨方便作人王天王或在家出家作外道故说十
善五戒二者败性菩萨不堪众生治十治百亦说十
善五戒若无菩萨六道中但有三受受中但有苦受
也。
白佛净毕下第二问答上云为田然菩萨烦恼未尽
则田不清净云何能竟施之恩佛答二义一为田二
为施主为田者从初发心本巳净毕竟者从初发心
了烦恼不生誓度一切众生求一切佛法故则能报
施主恩也师又云若初发心即烦恼尽则不可若断
尽便是佛若不尽云何言本巳净毕今明此中为故
破初发见谓初不净复净故今明本来清净恩初复
见也次为施主亦是说清施因缘以能为施主故岂
不消施白佛云何习应下第一明开宗行波若相今
第二示习波若方法上虽示波若相但波若甚深微
妙恐行者多有违失今更示具习学方法也然此二
门具有合离二意言主合者上示行波若有二门一
正示波若之相二菩萨修行故超二乘地入菩萨位
今亦二门一者正明习应波若二明菩萨与波若相
呵乞食说法非也问亦由二乘有五戒十善世人法
云何皆由菩萨有答二乘当由菩萨有今二乘所说
岂不由菩萨二乘常由菩萨有今二乘能说十善等
岂不由菩萨有也问今无菩萨时亦有天人及十善
五戒等云何皆由菩萨耶答有二二十一戒就清净
菩萨方便作人王天王或在家出家作外道故说十
善五戒二者败性菩萨不堪众生治十治百亦说十
善五戒若无菩萨六道中但有三受受中但有苦受
也。
白佛净毕下第二问答上云为田然菩萨烦恼未尽
则田不清净云何能竟施之恩佛答二义一为田二
为施主为田者从初发心本巳净毕竟者从初发心
了烦恼不生誓度一切众生求一切佛法故则能报
施主恩也师又云若初发心即烦恼尽则不可若断
尽便是佛若不尽云何言本巳净毕今明此中为故
破初发见谓初不净复净故今明本来清净恩初复
见也次为施主亦是说清施因缘以能为施主故岂
不消施白佛云何习应下第一明开宗行波若相今
第二示习波若方法上虽示波若相但波若甚深微
妙恐行者多有违失今更示具习学方法也然此二
门具有合离二意言主合者上示行波若有二门一
正示波若之相二菩萨修行故超二乘地入菩萨位
今亦二门一者正明习应波若二明菩萨与波若相
习应品第三 第 213c 页 X24-0213.png
应得无量功德果根也言离者前说般若二门一正
说门两说二秤叹门亦有两叹今亦尔两说者奉钵
品约生法二空说波若明所观空习应品初杂约二
空说波若明能观空两叹者第一叹菩萨智德高明
方便外用故过二乘。
第二叹菩萨众行具足入菩萨位也今四门者第一
周正说示习应波若第二举果报秤叹以习应故明
果报也第二周初更说习应第二明秤叹得果也前
则两说两叹以相次今则叹说交络良以善巧多门
取悟非一故也初周习应中为二前问次答问有二
意一从上一日行波若以来经经秤叹波若功德故
波若不可思议故行者欲学故身子为问也二者身
子知波若甚深如幻化难子恐菩萨学有错故问也
答中师未讲大论但开二一单二复问一舍为应为
不应若应不须更说两舍若不应何以说答若应时
则一舍两皆应若不应即皆不应实录一舍亦应既
修空岂见空异有故亦应也但言方未足恐物生见
故说两舍今且作七种明智第一息缘二息观习三
缘观俱净习四息果习五恩习六息行习七息为习
无如来见生死涅槃境故不得应波若故初令净一
切境为息缘习所愿虽净犹谓有能观之心故第二
明息观习净缘故著观净观故见缘若缘是空而观
不空者不空之观何能悟空若观是空而境不空者
不空之境谁能令空故须第三明缘观俱息缘尽则
说门两说二秤叹门亦有两叹今亦尔两说者奉钵
品约生法二空说波若明所观空习应品初杂约二
空说波若明能观空两叹者第一叹菩萨智德高明
方便外用故过二乘。
第二叹菩萨众行具足入菩萨位也今四门者第一
周正说示习应波若第二举果报秤叹以习应故明
果报也第二周初更说习应第二明秤叹得果也前
则两说两叹以相次今则叹说交络良以善巧多门
取悟非一故也初周习应中为二前问次答问有二
意一从上一日行波若以来经经秤叹波若功德故
波若不可思议故行者欲学故身子为问也二者身
子知波若甚深如幻化难子恐菩萨学有错故问也
答中师未讲大论但开二一单二复问一舍为应为
不应若应不须更说两舍若不应何以说答若应时
则一舍两皆应若不应即皆不应实录一舍亦应既
修空岂见空异有故亦应也但言方未足恐物生见
故说两舍今且作七种明智第一息缘二息观习三
缘观俱净习四息果习五恩习六息行习七息为习
无如来见生死涅槃境故不得应波若故初令净一
切境为息缘习所愿虽净犹谓有能观之心故第二
明息观习净缘故著观净观故见缘若缘是空而观
不空者不空之观何能悟空若观是空而境不空者
不空之境谁能令空故须第三明缘观俱息缘尽则
习应品第三 第 214a 页 X24-0214.png
观尽观尽则缘净非解非观故明缘观俱净始为观
也作如此净习与萨波若相应故第四息果习缘观
明净则因果并空也见因果俱空谓为真习故第五
明因果既空习不色净第六第七来意至文道之初
息缘门就经文而碍。
菩萨摩诃萨习应七空时以下第二尽观文也文为
二初约世出世明观净第二得泯名明观净初文又
二第一明五阴净不见应不应第二总结一切法净
明不见应不应初五种习一作不见应不应习行其
习作七空观故应不作七空观故不应今明见京不
应皆不应无应不应始是应也二明不见生灭习三
明不见垢净习四不见合习五不见有习次第相粮
由不见应不应故不见生灭垢净亦由无有生灭故
不见不也不见五阴生灭者若言五阴无常生灭则
失罪福与畜生无异以畜生亦不知罪福也次不见
垢净者即是不见缚解不见有漏故无缚不见无漏
故无缘也若本来心不净为结则无解脱若心本净
则无修道故与五阴无有空性也合不合者言色为
依因心与色合或心数与心王六相为合色空中无
色此第五离有集即释上不见五故无合也若色异
空空中有色如器中有异也色空故无总坏者释上
五阴空以自相不可得空也色不异空者重粮各各
相空以色不异空不以破色明空也。
舍利弗下第二总明一切法非应不应无生无灭等
也作如此净习与萨波若相应故第四息果习缘观
明净则因果并空也见因果俱空谓为真习故第五
明因果既空习不色净第六第七来意至文道之初
息缘门就经文而碍。
菩萨摩诃萨习应七空时以下第二尽观文也文为
二初约世出世明观净第二得泯名明观净初文又
二第一明五阴净不见应不应第二总结一切法净
明不见应不应初五种习一作不见应不应习行其
习作七空观故应不作七空观故不应今明见京不
应皆不应无应不应始是应也二明不见生灭习三
明不见垢净习四不见合习五不见有习次第相粮
由不见应不应故不见生灭垢净亦由无有生灭故
不见不也不见五阴生灭者若言五阴无常生灭则
失罪福与畜生无异以畜生亦不知罪福也次不见
垢净者即是不见缚解不见有漏故无缚不见无漏
故无缘也若本来心不净为结则无解脱若心本净
则无修道故与五阴无有空性也合不合者言色为
依因心与色合或心数与心王六相为合色空中无
色此第五离有集即释上不见五故无合也若色异
空空中有色如器中有异也色空故无总坏者释上
五阴空以自相不可得空也色不异空者重粮各各
相空以色不异空不以破色明空也。
舍利弗下第二总明一切法非应不应无生无灭等
习应品第三 第 214b 页 X24-0214.png
又亦粮上空即是色明一切法不灭故色则是空空
则是色也智是无漏佛皆得是初行圣道也不见波
若相下北人从此文如是。
第二明观空问前巳言不见应不应即是观空与今
何异释云前欲明过地空故不见今正泯波若观智
故不见也今解此犹是上一例义也皆云不见应不
应但举世出人法皆空故不见不应今此漏举波若
故不见应不见是限观也而依兹判者正言上不见
应不应者始与波若相应来限波若今此中正泯波
若故是息观习于义亦无复也但经皆云不见不故
知皆是泯观也问云何是不答前云波若是因故无
常依常观谓应者因中波若无常作常观为不今无
此应不应三者言波若是空慧故作空观与波若应
作有无观为不应今皆不见如此应不应也。
空不与空合第三缘观俱空旧明或者谓境所明以
空者以空智空之令空空智所以空者复以空观空
此空智也今故明境智俱不可得不以持空智令空
也又或者谓境空有观观空有一境故今明境智俱
净也又常日义云空智会空境故生空智故今明境
智俱净何得会发耶文四初明空与不空今即空智
不与境合第二句明有不与有合即有智不与有境
合如方便智不与俗谛合此亦是有境不与有境合
如四微不与柱合如百论除异之言微不可为一故
不合四微与柱合故今明除四微微无柱与谁合耶
则是色也智是无漏佛皆得是初行圣道也不见波
若相下北人从此文如是。
第二明观空问前巳言不见应不应即是观空与今
何异释云前欲明过地空故不见今正泯波若观智
故不见也今解此犹是上一例义也皆云不见应不
应但举世出人法皆空故不见不应今此漏举波若
故不见应不见是限观也而依兹判者正言上不见
应不应者始与波若相应来限波若今此中正泯波
若故是息观习于义亦无复也但经皆云不见不故
知皆是泯观也问云何是不答前云波若是因故无
常依常观谓应者因中波若无常作常观为不今无
此应不应三者言波若是空慧故作空观与波若应
作有无观为不应今皆不见如此应不应也。
空不与空合第三缘观俱空旧明或者谓境所明以
空者以空智空之令空空智所以空者复以空观空
此空智也今故明境智俱不可得不以持空智令空
也又或者谓境空有观观空有一境故今明境智俱
净也又常日义云空智会空境故生空智故今明境
智俱净何得会发耶文四初明空与不空今即空智
不与境合第二句明有不与有合即有智不与有境
合如方便智不与俗谛合此亦是有境不与有境合
如四微不与柱合如百论除异之言微不可为一故
不合四微与柱合故今明除四微微无柱与谁合耶
习应品第三 第 214c 页 X24-0214.png
次第三句明法不与时合或者云有为法必缠时故
今明法分与时合以无时故次第四句明时不与时
合如后时积前时故言合今明不合如中论云三世
相待门过也知又为三世法因与三世合现在法二
也合未来但与未来同。
萨婆若不与过去合第四果空相应或者谓能观俱
净始为妙观故萨婆若又一切菩萨标心此果故今
明无合文四初明非三果不与三世合如云过去佛
巳證此果未来佛当證现在正證故今明三世无所
有果岂与三世合證云萨婆若无生灭三世生灭故
无生灭智不与生灭合此与大经明涅槃非三世摄
不异也又萨婆若不与三世合者破大小二计菩萨
念三世佛萨婆若故随念回向故明萨婆若非三世
不作三世念者小乘迦旃延子言未来萨婆若语现
在行者言汝可脩相身我当来汝身中此则萨婆若
在未来今明无如此见故言不与三世合也第二句
明三世法不与非三世果合或者谓将此身心得萨
婆若故即是合又此等法是萨婆若智所照故境与
智合故今明不合第三句明因不与果合或者谓行
六度等因得萨婆若果果酬因今故明有所得因即
隔萨婆若故不合无所得因则合无得合故不与果
合次十力等下第四句或者复谓因未满故不与果
合果满应与果合文三句初明十力等与法合有所
得法无相成合义无所得法成无所成合无所合也
今明法分与时合以无时故次第四句明时不与时
合如后时积前时故言合今明不合如中论云三世
相待门过也知又为三世法因与三世合现在法二
也合未来但与未来同。
萨婆若不与过去合第四果空相应或者谓能观俱
净始为妙观故萨婆若又一切菩萨标心此果故今
明无合文四初明非三果不与三世合如云过去佛
巳證此果未来佛当證现在正證故今明三世无所
有果岂与三世合證云萨婆若无生灭三世生灭故
无生灭智不与生灭合此与大经明涅槃非三世摄
不异也又萨婆若不与三世合者破大小二计菩萨
念三世佛萨婆若故随念回向故明萨婆若非三世
不作三世念者小乘迦旃延子言未来萨婆若语现
在行者言汝可脩相身我当来汝身中此则萨婆若
在未来今明无如此见故言不与三世合也第二句
明三世法不与非三世果合或者谓将此身心得萨
婆若故即是合又此等法是萨婆若智所照故境与
智合故今明不合第三句明因不与果合或者谓行
六度等因得萨婆若果果酬因今故明有所得因即
隔萨婆若故不合无所得因则合无得合故不与果
合次十力等下第四句或者复谓因未满故不与果
合果满应与果合文三句初明十力等与法合有所
得法无相成合义无所得法成无所成合无所合也
习应品第三 第 215a 页 X24-0215.png
次人法合后明空有二智不合萨婆若空智菩提有
智菩萨十智萨婆若实智也此是无差别差别开十
智如实智非是菩提浅故为十智萨婆若深故为如
实智也自有开浅深二智则十智浅故四眼如实智
深故在佛眼也。
不习有不习无第五习为习为不见因果境智故便
为习婆若此即是无若破无习便言有习是故有无
俱观也上来虽有四段并是附非有义明习今则霍
有无故明习也恐人云上来此是真谛遣故无世谛
终是有若示令成有无二见也问曰谁起有无二见
答顺生死流人见有逆生死流人见无即是凡圣二
见又见多著无爱多著有邪见多著无四见多著有
贪多著有财多著无问二见云何失答二边见复中
道正观如峡道深水火坑又有见无有㸦相是非烦
恼烦恼故起罪业然后堕恶道中又有见人忽见法
无乖其本心故生愁苦无见人死入无间故大苦也
又有无二见俱破假名因缘中道如定有则不须因
愿定无则因果俱无故皆假不成既无假无中道也
不习常无常者由来云波若明无常故涅槃具明常
无常故生死无常涅槃常今明菩萨行波若不行色
常无常即是行倒皆除不行色常故除常倒不行色
无常故除无常行又常无常皆不行即知生死常皆
例涅槃常无常亦倒生死非常无常故不生死涅槃
非常无常故非涅槃故始名实道也俱为众生无生
智菩萨十智萨婆若实智也此是无差别差别开十
智如实智非是菩提浅故为十智萨婆若深故为如
实智也自有开浅深二智则十智浅故四眼如实智
深故在佛眼也。
不习有不习无第五习为习为不见因果境智故便
为习婆若此即是无若破无习便言有习是故有无
俱观也上来虽有四段并是附非有义明习今则霍
有无故明习也恐人云上来此是真谛遣故无世谛
终是有若示令成有无二见也问曰谁起有无二见
答顺生死流人见有逆生死流人见无即是凡圣二
见又见多著无爱多著有邪见多著无四见多著有
贪多著有财多著无问二见云何失答二边见复中
道正观如峡道深水火坑又有见无有㸦相是非烦
恼烦恼故起罪业然后堕恶道中又有见人忽见法
无乖其本心故生愁苦无见人死入无间故大苦也
又有无二见俱破假名因缘中道如定有则不须因
愿定无则因果俱无故皆假不成既无假无中道也
不习常无常者由来云波若明无常故涅槃具明常
无常故生死无常涅槃常今明菩萨行波若不行色
常无常即是行倒皆除不行色常故除常倒不行色
无常故除无常行又常无常皆不行即知生死常皆
例涅槃常无常亦倒生死非常无常故不生死涅槃
非常无常故非涅槃故始名实道也俱为众生无生
习应品第三 第 215b 页 X24-0215.png
死作空生死故无涅槃作空涅槃欲令众生厌生死
故说生死无常欲令欣涅槃故叹涅槃为常众生既
误生死岂有涅槃可涅槃故肇公云出处异号原物
之假名也。
行不行下第六明无行为习此明虽有无为行不虽
有无为不行故须净此行上破有无今破非有无也。
不为檀下第七明无所为习行者云若行一切法不
行终为求佛法为度众生是故息此不行也不尔则
不息以上破四句起也然作破四句明习初空门破
有明习第二无习门霍破无第三无行习破非有非
无令第四门破心有所为恐云不作四句习绝四句
习故明菩萨所行非此内外也此中有二初不为一
切德行二偏明不为六通以菩萨发心习波若为二
事一为根一切佛法二为度一切众生六通是度众
生之要计是故不为也初不为佛法有二初明不为
次释不为之义不为中初不为因果次明不为境智
十八空知法性等为境也不为六通云文可寻也。
魔不得便下第二举得果秤难秤难秤者令学习学
者勤脩以得此果又上究竟言无所为恐言习无所
得故今明无得而无不得岂得空作无所为无所得
耶上就生法二空门说波若而后叹菩萨智慧能如
此行除佛智慧超胜二乘今就习门说波若叹菩萨
功德能如此行故得五种功德果也又上略叹故但
类现世智慧今是广门故是叹三世也魔不得便者
故说生死无常欲令欣涅槃故叹涅槃为常众生既
误生死岂有涅槃可涅槃故肇公云出处异号原物
之假名也。
行不行下第六明无行为习此明虽有无为行不虽
有无为不行故须净此行上破有无今破非有无也。
不为檀下第七明无所为习行者云若行一切法不
行终为求佛法为度众生是故息此不行也不尔则
不息以上破四句起也然作破四句明习初空门破
有明习第二无习门霍破无第三无行习破非有非
无令第四门破心有所为恐云不作四句习绝四句
习故明菩萨所行非此内外也此中有二初不为一
切德行二偏明不为六通以菩萨发心习波若为二
事一为根一切佛法二为度一切众生六通是度众
生之要计是故不为也初不为佛法有二初明不为
次释不为之义不为中初不为因果次明不为境智
十八空知法性等为境也不为六通云文可寻也。
魔不得便下第二举得果秤难秤难秤者令学习学
者勤脩以得此果又上究竟言无所为恐言习无所
得故今明无得而无不得岂得空作无所为无所得
耶上就生法二空门说波若而后叹菩萨智慧能如
此行除佛智慧超胜二乘今就习门说波若叹菩萨
功德能如此行故得五种功德果也又上略叹故但
类现世智慧今是广门故是叹三世也魔不得便者
习应品第三 第 215c 页 X24-0215.png
魔心有所行谓四句内外生死涅槃菩萨心无所行
故不在四句内外生死涅槃故不得便又菩萨处魔
著正观中力即魔是波若故得便又菩萨行般若即
行慈悲之人木火魔思不能复复也又菩萨内心行
不颠倒因外感不颠倒愿谓佛菩萨加护故不得便
又菩萨相应有二一明波若相应即与智慧相应二
明与功德相应今与智慧相应故即得功德故与功
德相应具此二相应魔不得便魔不得便不得便得
佛道也问今明与功德相应云何经言得五果与波
若相应答论有二解一云果中说因因是波若果是
功德故就果中说因因是波若果是功德故就果中
说因也二者即与功德相应亦名波若以波若不生
此是波若功德也山中师云脩所得故秤功德当知
功德即是波若也今就能所分其为二能生属智慧
所生属功德正言波若相应故得功德即是所生波
若即是能生也然此意犹自未圆就功德智慧只是
二慧也功德即是方便智慧即是实慧俱此二复通
前文明是智慧即是实慧然此实复是方便前结云
菩萨如是行能度无量众生即是方便然此方便既
通二慧实慧亦通故功德亦是实故此功德实无所
得但约能生所生故闻二智能生是实慧所生是方
便也又说相应令生智慧秤叹相应令尊重波若生
其功德也无智慧异论云智慧功德力故得故名功
德也文初明得今世五果第二明得后世果初二初
故不在四句内外生死涅槃故不得便又菩萨处魔
著正观中力即魔是波若故得便又菩萨行般若即
行慈悲之人木火魔思不能复复也又菩萨内心行
不颠倒因外感不颠倒愿谓佛菩萨加护故不得便
又菩萨相应有二一明波若相应即与智慧相应二
明与功德相应今与智慧相应故即得功德故与功
德相应具此二相应魔不得便魔不得便不得便得
佛道也问今明与功德相应云何经言得五果与波
若相应答论有二解一云果中说因因是波若果是
功德故就果中说因因是波若果是功德故就果中
说因也二者即与功德相应亦名波若以波若不生
此是波若功德也山中师云脩所得故秤功德当知
功德即是波若也今就能所分其为二能生属智慧
所生属功德正言波若相应故得功德即是所生波
若即是能生也然此意犹自未圆就功德智慧只是
二慧也功德即是方便智慧即是实慧俱此二复通
前文明是智慧即是实慧然此实复是方便前结云
菩萨如是行能度无量众生即是方便然此方便既
通二慧实慧亦通故功德亦是实故此功德实无所
得但约能生所生故闻二智能生是实慧所生是方
便也又说相应令生智慧秤叹相应令尊重波若生
其功德也无智慧异论云智慧功德力故得故名功
德也文初明得今世五果第二明得后世果初二初
习应品第三 第 216a 页 X24-0216.png
明得五碍二释得五果中初一后一明难初为外难
后为内难中间三明益世间众事陀意此是内益馀
二事为外益又馀二事为出世益世间事秤心为世
间益也世间众生陀意举心作事皆成治生又造福
德事人皆同云又说法人皆信受所以得尔者二义
一内行深般若故善根深厚二者诸大天秤叹菩萨
诸鬼神闻云皆助其成立众事第二佛护念者佛虽
等念但众生内有颠倒因佛是不颠倒缘护念无益
菩萨内行不倒因外感不倒缘加被则益也所以须
佛念者正为上作无所得习多恐堕二乘地故佛助
云明法虽毕竟空空不碍有故脩万行度众生勿住
空中见也诸天护者今鄣碍除灭所行成就也。
普慈众生第二释得五果从波若故得慈此是波若
无缘慈行此慈即是行波若故得五果也然实是应
波若得五果今云慈者正言从波若故有慈慈亦是
无缘慈所以叹慈又此有深意若明菩萨作无所得
习生大慈实无所生故始异二乘故偏明慈心也论
主更虽解之魔不得便佛护念重罪轻受是波若力
世间事随意诸天护是慈力也。
第二得后世益从疾得诸陀罗尼文者是也后世果
中明二果陀罗尼是内果值佛是外果所以后叹此
二果现世虽得此果恐忘失故说得总持闻法恐后
不值不闻故说值佛也不作是念有法若不合下第
二周更说相应亦有二意初更就相应行说波若所
后为内难中间三明益世间众事陀意此是内益馀
二事为外益又馀二事为出世益世间事秤心为世
间益也世间众生陀意举心作事皆成治生又造福
德事人皆同云又说法人皆信受所以得尔者二义
一内行深般若故善根深厚二者诸大天秤叹菩萨
诸鬼神闻云皆助其成立众事第二佛护念者佛虽
等念但众生内有颠倒因佛是不颠倒缘护念无益
菩萨内行不倒因外感不倒缘加被则益也所以须
佛念者正为上作无所得习多恐堕二乘地故佛助
云明法虽毕竟空空不碍有故脩万行度众生勿住
空中见也诸天护者今鄣碍除灭所行成就也。
普慈众生第二释得五果从波若故得慈此是波若
无缘慈行此慈即是行波若故得五果也然实是应
波若得五果今云慈者正言从波若故有慈慈亦是
无缘慈所以叹慈又此有深意若明菩萨作无所得
习生大慈实无所生故始异二乘故偏明慈心也论
主更虽解之魔不得便佛护念重罪轻受是波若力
世间事随意诸天护是慈力也。
第二得后世益从疾得诸陀罗尼文者是也后世果
中明二果陀罗尼是内果值佛是外果所以后叹此
二果现世虽得此果恐忘失故说得总持闻法恐后
不值不闻故说值佛也不作是念有法若不合下第
二周更说相应亦有二意初更就相应行说波若所
习应品第三 第 216b 页 X24-0216.png
以落叹说者说门不一受悟不同闻句空无相心生
厌离故举果叹乐果故更为相应法也又欲示福慧
无二向明智慧在前功德在后则谓福慧为二故合
为交落明云则福慧无二也如大经正因一二得无
一无二今明福慧二为表正波若非福非慧不二义
福慧二皆空方便得今世五果来世利益也此中七
复次即七转意第一明正无等不等与无合不合何
者正前云菩萨一无所为即是平等平等故与波若
合故应波若便得今世五果来世利益也所以命初
无等不等无合不合即是无应不应若尔者何有果
之所得有因之能得有恶可灭有善可生也论云
等与合是应不等合是不应也第二复次明无迟疾
得不得行者谓以无等不等无合不合如此说而行
连得法性若有所得故不得法性故破此心明法性
无疾迟得不得行者既如法性而悟岂有得不得迟
疾耶见有得不得即乖法性也第三复次不见法出
法性故应般若行者若法性真谛之中无得不得世
谛诸法行因得果故今明法性之外无有诸法法性
既无得不得诸法性岂有得不得耶第四复次不以
法性亦不应波若行者闻此法性外无有诸法言法
性深广包一切法便贵著法性诸法皆是法性而有
万法差别者此是法性分别诸法也破此无见岂有
法性而有分别者皆是无分别也分别不动无分别
故未曾无分别也故云不以法性分别诸法也第五
厌离故举果叹乐果故更为相应法也又欲示福慧
无二向明智慧在前功德在后则谓福慧为二故合
为交落明云则福慧无二也如大经正因一二得无
一无二今明福慧二为表正波若非福非慧不二义
福慧二皆空方便得今世五果来世利益也此中七
复次即七转意第一明正无等不等与无合不合何
者正前云菩萨一无所为即是平等平等故与波若
合故应波若便得今世五果来世利益也所以命初
无等不等无合不合即是无应不应若尔者何有果
之所得有因之能得有恶可灭有善可生也论云
等与合是应不等合是不应也第二复次明无迟疾
得不得行者谓以无等不等无合不合如此说而行
连得法性若有所得故不得法性故破此心明法性
无疾迟得不得行者既如法性而悟岂有得不得迟
疾耶见有得不得即乖法性也第三复次不见法出
法性故应般若行者若法性真谛之中无得不得世
谛诸法行因得果故今明法性之外无有诸法法性
既无得不得诸法性岂有得不得耶第四复次不以
法性亦不应波若行者闻此法性外无有诸法言法
性深广包一切法便贵著法性诸法皆是法性而有
万法差别者此是法性分别诸法也破此无见岂有
法性而有分别者皆是无分别也分别不动无分别
故未曾无分别也故云不以法性分别诸法也第五
习应品第三 第 216c 页 X24-0216.png
复次不作是念是法性能得法性既闻无分别云由
分别观故得法性故合明法性无得相也第六复次
法性不与空合行者便谓不见知之能得法性所得
以无能得所得则同真如等法性则境与智冥一如
常曰义故今明不见智与境合故无合不合无智无
境无同不得无等不等岂有法性可得真如可等耶
第七复次举十八界广历于合义将何物与境合耶
明空故无可合乃至一切空将何合耶此中俱说十
八界不说阴入者一解云诵写忘失二者解云则门
广故抄二法也是空相应为第一第二周秤叹前偏
举果欲今具举因果叹正叹因也为二初叹无得而
得第二叹得无所得初中为二前略叹故叹空行相
应第一无所得空能离有无二见又能合菩萨具足
二慧以行空故不著有无所得空故复不住空不著
空故能息二见不著有故是方便实不沉空故是实
方便是故此空名为第一也论云行但空故堕二乘
地行不但空故不堕二乘地行但空者堕若空见地
若二乘地行不但空不堕有见地亦不堕空见地故
不堕二乘地行空多堕二地故偏简之也以空无相
故能净佛土化乖生疾得至佛道也前略中先叹因
故言相应第一也不堕二乘地叹果叹果中二果一
叹离果谓二乘地二叹得果谓严土他人得佛道得
空观故净土者以菩萨得波若正观故心净心净佛
土净即是净土也还令众生同菩萨得此正观故众
分别观故得法性故合明法性无得相也第六复次
法性不与空合行者便谓不见知之能得法性所得
以无能得所得则同真如等法性则境与智冥一如
常曰义故今明不见智与境合故无合不合无智无
境无同不得无等不等岂有法性可得真如可等耶
第七复次举十八界广历于合义将何物与境合耶
明空故无可合乃至一切空将何合耶此中俱说十
八界不说阴入者一解云诵写忘失二者解云则门
广故抄二法也是空相应为第一第二周秤叹前偏
举果欲今具举因果叹正叹因也为二初叹无得而
得第二叹得无所得初中为二前略叹故叹空行相
应第一无所得空能离有无二见又能合菩萨具足
二慧以行空故不著有无所得空故复不住空不著
空故能息二见不著有故是方便实不沉空故是实
方便是故此空名为第一也论云行但空故堕二乘
地行不但空故不堕二乘地行但空者堕若空见地
若二乘地行不但空不堕有见地亦不堕空见地故
不堕二乘地行空多堕二地故偏简之也以空无相
故能净佛土化乖生疾得至佛道也前略中先叹因
故言相应第一也不堕二乘地叹果叹果中二果一
叹离果谓二乘地二叹得果谓严土他人得佛道得
空观故净土者以菩萨得波若正观故心净心净佛
土净即是净土也还令众生同菩萨得此正观故众
习应品第三 第 217a 页 X24-0217.png
生心净心净故佛土净即是成就众生也问不煞得
长寿不盗不劫故得土丰乐行此十善即是成就众
生即是净土何故复别说净佛土答虽众生行净因
得净土此是成就众生义复次菩萨得行回向方便
土方便法如牛虽引车复须御者也。
诸相应中波若相应下第二广举异名相应叹广叹
中亦前叹因次叹得果得果中前叹自行后化他也
谓波若相应三三昧相应或者上但是一空行非是
波若故今明波若只是空异名或作空相应或作波
若相应名谓空具三门故令空不异三门亦是通义
广叹也利根人如此行实得记钝根人如此行近受
记阿鞞如此行得受记亦应未堪叹益为引近故叹
为始行众生行未具谓诸禅定等法恐生憍慢等故
未与受记也为众生作益厚者菩萨无碍行故无能
碍化也。
不作是念下第二明菩萨得无所得虽得一切法实
无所得虽益一切众生实知无众生可利得佛法而
无所得即是法空化众生无人可化即是人空故是
菩萨无得生法二空然只是一观无得而无不无不
得得故所得也非是世谛有得真谛故无所得也问
何故言无有法出法性者答众生及菩萨皆是法性
是法性中有何不得耶众生不可得者正智求之不
得离众生相为离不受为不受无所有故为空也前
正明无得仰叹无所得中有三一正叹所二叹生善
长寿不盗不劫故得土丰乐行此十善即是成就众
生即是净土何故复别说净佛土答虽众生行净因
得净土此是成就众生义复次菩萨得行回向方便
土方便法如牛虽引车复须御者也。
诸相应中波若相应下第二广举异名相应叹广叹
中亦前叹因次叹得果得果中前叹自行后化他也
谓波若相应三三昧相应或者上但是一空行非是
波若故今明波若只是空异名或作空相应或作波
若相应名谓空具三门故令空不异三门亦是通义
广叹也利根人如此行实得记钝根人如此行近受
记阿鞞如此行得受记亦应未堪叹益为引近故叹
为始行众生行未具谓诸禅定等法恐生憍慢等故
未与受记也为众生作益厚者菩萨无碍行故无能
碍化也。
不作是念下第二明菩萨得无所得虽得一切法实
无所得虽益一切众生实知无众生可利得佛法而
无所得即是法空化众生无人可化即是人空故是
菩萨无得生法二空然只是一观无得而无不无不
得得故所得也非是世谛有得真谛故无所得也问
何故言无有法出法性者答众生及菩萨皆是法性
是法性中有何不得耶众生不可得者正智求之不
得离众生相为离不受为不受无所有故为空也前
正明无得仰叹无所得中有三一正叹所二叹生善
习应品第三 第 217b 页 X24-0217.png
即是大慈以了众生空法空故伤于空倒二乘行二
空灭慈悲菩萨行空始是生慈悲以无人见人无法
见法此可伤非也即拔二见即是大悲令得正观即
大慈也三叹灭恶即是不生六种心也是主障六度
之弊心耳。
** 往生品第四
依第一义门修智慧行竟于上品今是第二依世谛
修功德行故论云上说毕竟空无生今明世谛故有
生也上说第一义悉檀今说世界也问他亦以生灭
为世谛无生灭为第一义谛此经与今何异答言语
同其心异今明诸法未曾生无生作生无生故名二
谛亦未曾二不二为物救作二谛也又二谛具四句
生无生俱世谛俱第一义(云云)又上明来去无来去
今明无来去来去未曾二也亦明文殊不来来等也
又上明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堕有见中今明世谛法
生未生故不堕无见中也为破二见故有二谛也至
论无二见未曾二不二也又世谛有是因缘有因缘
有有无有第一义因缘无因缘无为明不无菩萨识
二谛故堕不二正波若也又上明菩萨行般若因此
明得生诸佛土果又上明菩萨无生灭去来异二乘
二乘但空菩萨不但空今明生灭去来亦异二乘故
菩萨知生生来生二乘并不知其所处也又佛说波
若有种种门上就诸法门说波若说诸法实相故名
说法说智慧今就人门说波若说功德说种种菩萨
空灭慈悲菩萨行空始是生慈悲以无人见人无法
见法此可伤非也即拔二见即是大悲令得正观即
大慈也三叹灭恶即是不生六种心也是主障六度
之弊心耳。
** 往生品第四
依第一义门修智慧行竟于上品今是第二依世谛
修功德行故论云上说毕竟空无生今明世谛故有
生也上说第一义悉檀今说世界也问他亦以生灭
为世谛无生灭为第一义谛此经与今何异答言语
同其心异今明诸法未曾生无生作生无生故名二
谛亦未曾二不二为物救作二谛也又二谛具四句
生无生俱世谛俱第一义(云云)又上明来去无来去
今明无来去来去未曾二也亦明文殊不来来等也
又上明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堕有见中今明世谛法
生未生故不堕无见中也为破二见故有二谛也至
论无二见未曾二不二也又世谛有是因缘有因缘
有有无有第一义因缘无因缘无为明不无菩萨识
二谛故堕不二正波若也又上明菩萨行般若因此
明得生诸佛土果又上明菩萨无生灭去来异二乘
二乘但空菩萨不但空今明生灭去来亦异二乘故
菩萨知生生来生二乘并不知其所处也又佛说波
若有种种门上就诸法门说波若说诸法实相故名
说法说智慧今就人门说波若说功德说种种菩萨
习应品第三 第 217c 页 X24-0217.png
故是说人也波若非慧非福故能生福慧人法亦尔
人法皆是波若不如常云波若但法非人也又从开
宗说以来明菩萨实慧往生品明方便慧前实慧非
无方便但实慧义多今方便非无实慧但方便义多
也此具明来生往生以往事故以多目品。
文二初问次答问有二问一问来生二问往生问来
生往生者自不了故问又品举往生何得问来生以
彼此㸦望故也就来生亦尔也身子天眼只见三千
大千今不见菩萨从无量佛土来故问也从此经生
他方无量世界天眼不见故复问往也亦为馀小乘
人轻陵菩萨汝虽信生死涅槃内外经之而三毒未
尽命终当生何处身子为佛法将欲使众生起敬心
于菩萨是故问也。
佛答二问即二答初问为二初正答二明优劣问身
子可不知他方从天中来何故不知答上直不知他
方佛仍广答故明三品也但说第四天来者馀处天
亦有少故不说又上二天结使不深而利下三天结
使深而复利第四天结使不深不利常有一生菩萨
在中说法故根缘利信波若故偏说也次明优劣常
有二解一云他方为上根天中来为中根人中为下
根又释天中来是一生菩萨为上根他方七地巳上
菩萨为中根人中既云除阿鞞阿鞞是七地巳上则
知是六地菩萨论不判优劣但明前二菩萨为法身
后为肉身菩萨也问来生处多何故但说三处答举
人法皆是波若不如常云波若但法非人也又从开
宗说以来明菩萨实慧往生品明方便慧前实慧非
无方便但实慧义多今方便非无实慧但方便义多
也此具明来生往生以往事故以多目品。
文二初问次答问有二问一问来生二问往生问来
生往生者自不了故问又品举往生何得问来生以
彼此㸦望故也就来生亦尔也身子天眼只见三千
大千今不见菩萨从无量佛土来故问也从此经生
他方无量世界天眼不见故复问往也亦为馀小乘
人轻陵菩萨汝虽信生死涅槃内外经之而三毒未
尽命终当生何处身子为佛法将欲使众生起敬心
于菩萨是故问也。
佛答二问即二答初问为二初正答二明优劣问身
子可不知他方从天中来何故不知答上直不知他
方佛仍广答故明三品也但说第四天来者馀处天
亦有少故不说又上二天结使不深而利下三天结
使深而复利第四天结使不深不利常有一生菩萨
在中说法故根缘利信波若故偏说也次明优劣常
有二解一云他方为上根天中来为中根人中为下
根又释天中来是一生菩萨为上根他方七地巳上
菩萨为中根人中既云除阿鞞阿鞞是七地巳上则
知是六地菩萨论不判优劣但明前二菩萨为法身
后为肉身菩萨也问来生处多何故但说三处答举
习应品第三 第 218a 页 X24-0218.png
利钝两根摄一切菩萨尽也又他方来则横摄十方
天人中来竖摄三界他方是非人非天出三界故举
二摄一切也又从他方来的是见佛闻法故来故文
言他方佛土来即以知之次明从菩萨边闻波若故
来人中或值佛或不值佛但从善知识佛弟子住然
来一往论之不出三处也又此三处是三根收菩萨
亦尽也问三界中何故但说欲界中来五道中但说
天人两道答欲界中有一生菩萨得波若来色界中
无一生菩萨又色天巳得道者不复更来下生有未
得道者著乐故不来也又亦有来生少故不说也六
道人天是受道器处四趣是苦难处又亦有从四趣
来此人前世习波若值恶缘故堕四趣复善根熟故
毕罪故来但少故不说也问何故人中偏简阿鞞答
有二阿鞞一法身得无生忍方便来生人中二者在
人中肉身得阿鞞未舍肉身也然优劣不可定作优
劣解此是因缘相待义若因有果言因劣亦因果有
因而果劣故华严云如是十地义从佛智海出大经
明五行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故知是一吾一为令得
萨婆若当求波若中或欲得波若当于萨婆若中求
故菩萨道劣佛道胜耶今若作菩萨作法门一切无
非菩萨佛法门一切无非佛故和阇梨云无有佛此
是菩萨何故尔菩萨发愿众生不尽不取佛今既未
尽云何成佛故知皆是菩萨然此释不无意但太偏
失也。
天人中来竖摄三界他方是非人非天出三界故举
二摄一切也又从他方来的是见佛闻法故来故文
言他方佛土来即以知之次明从菩萨边闻波若故
来人中或值佛或不值佛但从善知识佛弟子住然
来一往论之不出三处也又此三处是三根收菩萨
亦尽也问三界中何故但说欲界中来五道中但说
天人两道答欲界中有一生菩萨得波若来色界中
无一生菩萨又色天巳得道者不复更来下生有未
得道者著乐故不来也又亦有来生少故不说也六
道人天是受道器处四趣是苦难处又亦有从四趣
来此人前世习波若值恶缘故堕四趣复善根熟故
毕罪故来但少故不说也问何故人中偏简阿鞞答
有二阿鞞一法身得无生忍方便来生人中二者在
人中肉身得阿鞞未舍肉身也然优劣不可定作优
劣解此是因缘相待义若因有果言因劣亦因果有
因而果劣故华严云如是十地义从佛智海出大经
明五行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故知是一吾一为令得
萨婆若当求波若中或欲得波若当于萨婆若中求
故菩萨道劣佛道胜耶今若作菩萨作法门一切无
非菩萨佛法门一切无非佛故和阇梨云无有佛此
是菩萨何故尔菩萨发愿众生不尽不取佛今既未
尽云何成佛故知皆是菩萨然此释不无意但太偏
失也。
习应品第三 第 218b 页 X24-0218.png
舍利弗汝所问下答第二问所以答第二问广者往
生之事为要来生是过事故不须委释如人病巳咸
不须治正救将生病也又为新学菩萨言诸法毕竟
空现在事明见虚如了化不可得说未来故广明往
生破其断见也又佛广明往生者偏破断见人谓无
后世彼计云人死若火烧则为灰若虫食则为粪巳
者终归于土故无后世故今明菩萨体无生不生生
无生二义况生死人而无后世生耶又须知得往生
者明来而不至真而不灭即是不起寂灭道场现身
他化自在亦是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勿作由来解来
生往生义也又上品明诸法一相无生此中明诸菩
萨种种方便此虽习种种不同实未曾异上明诸法
一相亦不曾一亦勿作从来心解也又身子小问佛
广答如人乞少物而富者多施也师未详大论明有
三十五人且分为三第一明有一人非有方便非无
方便第二有二人明无方便第三有三十二人明有
方便初人标正波若明非有方便非无方便次两人
解行有得生故有令无方便也何故尔经中叵有一
事是真实不但是假名宁得善星等是方便馀非耶
今明拂迹不拂迹为方便无方便取其并无定实悉
是假名为众生说故皆是方便也讲论望文前须六
问一问定有几人二问云何约六度三问几菩萨地
前登地内身结身及补处四问几人定利钝五问几
人还不还六问菩萨定用何物受生。
习应品第三 第 218c 页 X24-0218.png
答第一问招提用三十六人北人言有三十六人初
三人直明得失不同第二有三十三人约六度明行
行往生处也梁武明三十四人也今依论四十四人
也配六度者北人云开四十四人为二初一为总四
十三人别约六度也初直明从一佛土也第二别明
四十三人配六度行禅有十九人往生行进有三人
往生行檀有三人往生行忍有二人往生行戒有四
人往生行智有十二人往生问何故以禅为初有解
云能伏结故随言生又受禅中多生好处起贪恚邪
见故明也以行禅此因多生好处行者贵此是胜法
故生憍慢贪著乃至起瞋恚生耶见等可解也今谓
初总人既是应波若人则波若为初乃至禅进忍檀
戒恐文正尔也问何知初是波若度人答身子初问
菩萨如是习应终当生何处佛今正答应波若故从
一佛土至一佛土岂非波若度中人今分为七初明
波若一人第二禅度十九人第三进度三人次檀度
三人次忍二人次戒有四人次般若十二人合四十
四人也北取初人为总人第二随禅生下别约六度
四十三人于中始开人数多小与今明不异也复有
人解言直分为七初人是总为第一下六度即六故
成七段。
今且依前释耽依禅度往生十九人为四第一约方
便无方便七人第二约神通四人第三约发心四人
第四约超越四人也。
习应品第三 第 219a 页 X24-0219.png
第一禅中无方便者著三义一者八禅时住时起时
不念众生但贪禅味二者不以波若无得心行禅三
者不以禅定善根施众生向佛道三义故名无方便
长寿天色界通别各有二释一云非想八万劫为长
寿天二言通一切无色天为长以无形色俱不得道
故也中别取无想天通取四禅一切天唯除净居以
中著禅味多起耶见故也下生时值佛者是支心力
又是本修禅定时至力以生在禅天难得起善根故
也问言此菩萨根钝是何根钝答一解言慧根钝二
解言信等五根皆钝三解十八根皆钝然有十八根
皆利义如法华六根清净是六根利义五受根苦乐
能能时觉知过患故利信等五根深入坚固亦是利
命根不为老病所恼苦故是利男根不著细滑味亦
是利与此相违故是钝也除女根以女人不得生上
天故又未得无漏故除三无漏根但十八根也四解
无贪无瞋无痴三根钝也五解菩萨得无漏根不證
实际故利證故钝也第二人无方便舍禅言有禅可
舍或见有众生可度佛道可求故起或不善心无记
正等舍禅名无方便舍次五菩萨并有方便第一方
便不随禅生然随不通方便无方便有方便则随不
随并是也无方便则随不随并非也此菩萨贤劫得
菩提跋陀及善劫彼云分别时节以世则将来有大
水水上生千叶宝莲华净居天知是表千佛故故名
此为善劫也第二菩提谓不随神生生欲界人中生
习应品第三 第 219b 页 X24-0219.png
利为有势生婆罗门为有智慧高清生居士为有大
富无量欲摄总也第三菩萨为欲化欲界天故生彼
天客迹生四天处等第四菩萨生色天为主亦以弘
风靡之化乃请转法轮也第五菩萨有二处一者生
诸佛前二者从第四无色下成佛也一生菩萨更生
诸佛前者以非佛俱故须佛也问此中明一生菩萨
修行更修何行答馀习未尽佛知未真故须修行又
菩萨方便在人中欲化人故言我是凡夫所以次第
更复修行也问何故言一生菩萨二生三生答此犹
一义也三生者如弥勒生人中是一生次生天一生
复下生人中作佛是一生也二生者不数今现在巳
但数生天乃下生人中也一生者不数今生及生天
俱数更生人中更得佛也问何故不数天耶答作佛
本在人中也亦更一生人中但作佛故数此生也问
此菩萨作佛何故要生第四天也答从他方净土来
天人不见其来更谓是言化故不从他方来无色无
形故不得生色天虽有形彼处著禅味不堪受道故
不生故但生欲界佛教得起欲界欲界上二天及下
三天不生之意如前也所以不从人中来者但得从
天化人不得从人化天也诸天从菩萨下有二二义
一者无始来往及人天今一生更不复来故诸天有
命尽者有不尽者愿下生为佛作檀越二者恐欲界
中魔为鄣乱故复道也问释迦是迦叶佛弟名罗郁
多罗言是二生菩萨言何二生答不数现生但数生
富无量欲摄总也第三菩萨为欲化欲界天故生彼
天客迹生四天处等第四菩萨生色天为主亦以弘
风靡之化乃请转法轮也第五菩萨有二处一者生
诸佛前二者从第四无色下成佛也一生菩萨更生
诸佛前者以非佛俱故须佛也问此中明一生菩萨
修行更修何行答馀习未尽佛知未真故须修行又
菩萨方便在人中欲化人故言我是凡夫所以次第
更复修行也问何故言一生菩萨二生三生答此犹
一义也三生者如弥勒生人中是一生次生天一生
复下生人中作佛是一生也二生者不数今现在巳
但数生天乃下生人中也一生者不数今生及生天
俱数更生人中更得佛也问何故不数天耶答作佛
本在人中也亦更一生人中但作佛故数此生也问
此菩萨作佛何故要生第四天也答从他方净土来
天人不见其来更谓是言化故不从他方来无色无
形故不得生色天虽有形彼处著禅味不堪受道故
不生故但生欲界佛教得起欲界欲界上二天及下
三天不生之意如前也所以不从人中来者但得从
天化人不得从人化天也诸天从菩萨下有二二义
一者无始来往及人天今一生更不复来故诸天有
命尽者有不尽者愿下生为佛作檀越二者恐欲界
中魔为鄣乱故复道也问释迦是迦叶佛弟名罗郁
多罗言是二生菩萨言何二生答不数现生但数生
习应品第三 第 219c 页 X24-0219.png
天及下生也。
次约神通四人亦依禅中得发通故别禅度摄也第
一菩萨离三界生为供养佛第二菩萨亦为供养复
脱二乘即土传胜也此二为明脱也前脱凡今脱圣
第三菩萨亦为供养而得寿无量此三菩萨为习佛
法第四菩萨不当净秽生有益物处此人为利众生
前三人生有佛土第四人生无佛土。
次发心四人第一发三行欲足不生三界但生益物
处也第二菩萨发心入菩萨位自益也第三发心即
成佛第四菩萨发心即应波若净六通为净佛土初
人为成就众生第四为净佛土中间二人一举因明
自行一成道辨化物也问发心云何则成佛答梁武
用和师义云有接识佛故识生则接之以作佛破何
故不并接耶(云云)又常解云此是应迹不同如大通
智胜佛十劫坐道场方成佛今一发心便成佛也论
云有二菩萨一发心后方行福德二行无量福德智
慧然后发心是人遇佛闻法即成佛成佛如行人有
戒乘羊马及神通(云云)问未发心云何脩福德答此
是久作发心巳后作发心名也又若望华严此是初
心佛以初是后初故后初不异初后故大经云发心
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也故初后不二也更
释禅中发心四人言初人是杂发心第二人是行发
心应是久发心第三人得无生忍发心第四人是补
处发心彼云以耶城作此说也又云四发心人异者
次约神通四人亦依禅中得发通故别禅度摄也第
一菩萨离三界生为供养佛第二菩萨亦为供养复
脱二乘即土传胜也此二为明脱也前脱凡今脱圣
第三菩萨亦为供养而得寿无量此三菩萨为习佛
法第四菩萨不当净秽生有益物处此人为利众生
前三人生有佛土第四人生无佛土。
次发心四人第一发三行欲足不生三界但生益物
处也第二菩萨发心入菩萨位自益也第三发心即
成佛第四菩萨发心即应波若净六通为净佛土初
人为成就众生第四为净佛土中间二人一举因明
自行一成道辨化物也问发心云何则成佛答梁武
用和师义云有接识佛故识生则接之以作佛破何
故不并接耶(云云)又常解云此是应迹不同如大通
智胜佛十劫坐道场方成佛今一发心便成佛也论
云有二菩萨一发心后方行福德二行无量福德智
慧然后发心是人遇佛闻法即成佛成佛如行人有
戒乘羊马及神通(云云)问未发心云何脩福德答此
是久作发心巳后作发心名也又若望华严此是初
心佛以初是后初故后初不异初后故大经云发心
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也故初后不二也更
释禅中发心四人言初人是杂发心第二人是行发
心应是久发心第三人得无生忍发心第四人是补
处发心彼云以耶城作此说也又云四发心人异者
习应品第三 第 220a 页 X24-0220.png
初发心即是菩萨为菩萨化次行发心即菩萨为佛
化次无生忍发心佛为化次补处为发心佛为菩萨
化今明四发心或可然将此四发心理通方义亦可
然的释今交四人者即不著也他问小乘三僧祇劫
行方得佛大乘无量劫脩行作佛如十信久劫行行
得十住十住久劫行行得十行乃至久住行行得十
地及佛今云何初发成佛耶今明如五种发心菩提
伏心菩提乃至佛菩提今亦然如华严自有发心菩
提自有十信得菩提自有三十心得菩提自有十地
得菩提自有佛菩提住涅槃亦然发心住大涅槃乃
至佛住大涅槃自有发心具万行不退三十心具万
行不退转乃至佛乃具万行不退转也自初发名发
心自有十信发心自有三十心自有十地发心自有
佛方发心故知发心成佛五通悟也。
次约超越明四人第一超禅二超果三超天四超生
小乘人云菩萨是凡夫不得灭定大乘明菩萨得灭
定过二乘圣也次第定与超越定俱无杂念简念是
齐但超定无简念而能无漏故胜也第二超果者明
菩萨以念处至解脱发无果而不行但直过入菩萨
住也不證诸果者无别诸果诸果可知皆是菩萨无
生法忍权作二乘智断菩萨岂證二乘所以然者以
菩萨智此谓皆是无生忍故无后二乘智断菩萨岂
證二乘故无可證也虽无證而为众生故用无生忍
二义也第三菩萨超天者此菩萨直作第四天果不作
化次无生忍发心佛为化次补处为发心佛为菩萨
化今明四发心或可然将此四发心理通方义亦可
然的释今交四人者即不著也他问小乘三僧祇劫
行方得佛大乘无量劫脩行作佛如十信久劫行行
得十住十住久劫行行得十行乃至久住行行得十
地及佛今云何初发成佛耶今明如五种发心菩提
伏心菩提乃至佛菩提今亦然如华严自有发心菩
提自有十信得菩提自有三十心得菩提自有十地
得菩提自有佛菩提住涅槃亦然发心住大涅槃乃
至佛住大涅槃自有发心具万行不退三十心具万
行不退转乃至佛乃具万行不退转也自初发名发
心自有十信发心自有三十心自有十地发心自有
佛方发心故知发心成佛五通悟也。
次约超越明四人第一超禅二超果三超天四超生
小乘人云菩萨是凡夫不得灭定大乘明菩萨得灭
定过二乘圣也次第定与超越定俱无杂念简念是
齐但超定无简念而能无漏故胜也第二超果者明
菩萨以念处至解脱发无果而不行但直过入菩萨
住也不證诸果者无别诸果诸果可知皆是菩萨无
生法忍权作二乘智断菩萨岂證二乘所以然者以
菩萨智此谓皆是无生忍故无后二乘智断菩萨岂
證二乘故无可證也虽无證而为众生故用无生忍
二义也第三菩萨超天者此菩萨直作第四天果不作
习应品第三 第 220b 页 X24-0220.png
馀第四菩萨超生者但修行即生补处不更有馀生
也未證四谛者知苦集示断灭道未圆故不證二乘
但时心證也答菩萨證四谛成辟支佛也释超中四
人初人超禅者讲论师皆云菩萨是凡夫不得灭尽
定乃至前三果人不得灭定论主受云菩萨是凡夫
不得灭定者三藏中无此说诸法汝自作此说也问
菩萨云何能从散心入灭定答菩萨得无碍观故能
无碍超也又菩萨识散是静散静是散静故得从散
入静识浅是深浅深是浅深故得从浅入深也故小
乘智力劣但超一菩萨智力大故超二世乃至多也
释超果中文有四第一正明菩萨修行超二乘道果
以方便力下第二以方便力还化二乘此是菩萨用
一为三用大为小此乃是波若小也佛告下第三释
疑异菩萨既自不證二乘云何以二乘化众生应乖
平等故今明二乘智断皆是无生忍岂乖平等若智
断异无生忍者可乖平等也此文亦得释不證二乘
道异意不證者二乘智断皆是菩萨无生忍菩萨得
无生忍故知所依无所住造證二乘智断耶师有时
云二乘是生灭中行此是生灭智断于菩萨皆是无
生忍如来是第一义谛问菩萨既不證二乘道果何
故遍学道品须遍学二乘道果答恐二乘人汝但知
菩萨事不知二乘法故不受菩萨化今欲化之故观
无所行也知其为非故不證欲化之遍学也师云更
有一义二乘智断皆是无生灭用此是无生灭故此
也未證四谛者知苦集示断灭道未圆故不證二乘
但时心證也答菩萨證四谛成辟支佛也释超中四
人初人超禅者讲论师皆云菩萨是凡夫不得灭尽
定乃至前三果人不得灭定论主受云菩萨是凡夫
不得灭定者三藏中无此说诸法汝自作此说也问
菩萨云何能从散心入灭定答菩萨得无碍观故能
无碍超也又菩萨识散是静散静是散静故得从散
入静识浅是深浅深是浅深故得从浅入深也故小
乘智力劣但超一菩萨智力大故超二世乃至多也
释超果中文有四第一正明菩萨修行超二乘道果
以方便力下第二以方便力还化二乘此是菩萨用
一为三用大为小此乃是波若小也佛告下第三释
疑异菩萨既自不證二乘云何以二乘化众生应乖
平等故今明二乘智断皆是无生忍岂乖平等若智
断异无生忍者可乖平等也此文亦得释不證二乘
道异意不證者二乘智断皆是菩萨无生忍菩萨得
无生忍故知所依无所住造證二乘智断耶师有时
云二乘是生灭中行此是生灭智断于菩萨皆是无
生忍如来是第一义谛问菩萨既不證二乘道果何
故遍学道品须遍学二乘道果答恐二乘人汝但知
菩萨事不知二乘法故不受菩萨化今欲化之故观
无所行也知其为非故不證欲化之遍学也师云更
有一义二乘智断皆是无生灭用此是无生灭故此
习应品第三 第 220c 页 X24-0220.png
生灭不异无生灭故二乘生灭只是菩萨无生灭但
于二乘自成生灭故生灭也与前竟异者前明二乘
是生灭故生灭于菩萨无生灭也当知是阿鞞者第
四句结能自不證二乘复能以二乘化众生者此是
阿鞞人也第四超生菩萨有三句一修万行二者不
證四谛三者结是一生补处也。
精进度中三人第一根钝故或时有所说或时无所
说故多用劫数以除抱善根故必得佛也第二菩萨
常勤利物不说无益事也不说无益可具二义一者
未发菩提心时多有口过故今发心永离口过也二
者明耶正无有定相如大经巧拙服甘露及毒随是
恶妙语能开导利益则是佛法随是恶妙语不能开
导利物则非佛法以诸法无定耶正此菩萨恐鄣悟
故慎口过也第三菩萨勤断三恶道断下中上三品
恶故名断三恶道也初菩萨但明上有所得从二明
下有所利后二之中初人应明慎口故说则通利六
道后但人断即三途又初人但慎口过不通三业后
人断三恶道三业为物断也又第二菩萨光明常勤
利物不明遍游十方第三菩萨得六通遍十方利物
也。
次檀度三者人问上从波若至禅及精进可是次第
今乃说檀忍戒云何作次第答上三度次第门今三
度无次第门也又对上明断三恶道是大悲菩萨今
施衣食是大慈用又上断恶因今施善果又上利三
于二乘自成生灭故生灭也与前竟异者前明二乘
是生灭故生灭于菩萨无生灭也当知是阿鞞者第
四句结能自不證二乘复能以二乘化众生者此是
阿鞞人也第四超生菩萨有三句一修万行二者不
證四谛三者结是一生补处也。
精进度中三人第一根钝故或时有所说或时无所
说故多用劫数以除抱善根故必得佛也第二菩萨
常勤利物不说无益事也不说无益可具二义一者
未发菩提心时多有口过故今发心永离口过也二
者明耶正无有定相如大经巧拙服甘露及毒随是
恶妙语能开导利益则是佛法随是恶妙语不能开
导利物则非佛法以诸法无定耶正此菩萨恐鄣悟
故慎口过也第三菩萨勤断三恶道断下中上三品
恶故名断三恶道也初菩萨但明上有所得从二明
下有所利后二之中初人应明慎口故说则通利六
道后但人断即三途又初人但慎口过不通三业后
人断三恶道三业为物断也又第二菩萨光明常勤
利物不明遍游十方第三菩萨得六通遍十方利物
也。
次檀度三者人问上从波若至禅及精进可是次第
今乃说檀忍戒云何作次第答上三度次第门今三
度无次第门也又对上明断三恶道是大悲菩萨今
施衣食是大慈用又上断恶因今施善果又上利三
习应品第三 第 221a 页 X24-0221.png
恶道今利于人也三人异者初人行财施施人次行
法施救恶道次明具财法二施法施度众生财施供
养佛又初作菩萨身次佛第三亦作佛身作菩萨身
作佛身为说法作菩萨身供养佛也又前二菩萨但
为成就众生第三菩萨具足二行谓成就众生净佛
国土也又初菩萨不明得通不明遍至十方恶道第
三人明得通遍至十方也初人可解第二人所以变
身入恶道阎王等不敢遮事也三恶道地狱以通力
令火灭汤凉令受法无有得道馀二道可为说法亦
可得道畜生得道如龙等饿鬼中如鬼母等也第三
菩萨有三意初明佛身为物说法施以众生知佛独
为其说故信受法所以作佛身也二作菩萨身供养
佛三明净土行者闻佛说净土行故巳而巳自起殊
胜佛土此明一生补处菩萨者释义土所以净者由
土中皆是一生补处菩萨故也前明一生菩萨第四
天此是三千大千世界常法了馀十方不定故土中
皆有一生菩萨转身则成佛耶忍度二人初菩萨身
具相好物见爱心具慧物见起敬身具相好福德庄
严六根净利智慧庄严是忍果也此六根净利从净
身口所得故令菩萨脩又云上明忍报此叹脩因也
第二菩萨则是行行虽见众生爱之而不生高下他
心也又前是得今是离也菩萨了自他不二生死涅
槃不二他也。
次戒度四又第一人未发心恒畏堕恶道故发心欲
法施救恶道次明具财法二施法施度众生财施供
养佛又初作菩萨身次佛第三亦作佛身作菩萨身
作佛身为说法作菩萨身供养佛也又前二菩萨但
为成就众生第三菩萨具足二行谓成就众生净佛
国土也又初菩萨不明得通不明遍至十方恶道第
三人明得通遍至十方也初人可解第二人所以变
身入恶道阎王等不敢遮事也三恶道地狱以通力
令火灭汤凉令受法无有得道馀二道可为说法亦
可得道畜生得道如龙等饿鬼中如鬼母等也第三
菩萨有三意初明佛身为物说法施以众生知佛独
为其说故信受法所以作佛身也二作菩萨身供养
佛三明净土行者闻佛说净土行故巳而巳自起殊
胜佛土此明一生补处菩萨者释义土所以净者由
土中皆是一生补处菩萨故也前明一生菩萨第四
天此是三千大千世界常法了馀十方不定故土中
皆有一生菩萨转身则成佛耶忍度二人初菩萨身
具相好物见爱心具慧物见起敬身具相好福德庄
严六根净利智慧庄严是忍果也此六根净利从净
身口所得故令菩萨脩又云上明忍报此叹脩因也
第二菩萨则是行行虽见众生爱之而不生高下他
心也又前是得今是离也菩萨了自他不二生死涅
槃不二他也。
次戒度四又第一人未发心恒畏堕恶道故发心欲
习应品第三 第 221b 页 X24-0221.png
离以堕恶道故起慎物慎物更受苦报则无可救无
有脩道时故脩尸罗也复行施者有二义一畏戒不
能令不堕以施助之二明菩萨既不堕恶途便生人
中恐畏具尽不能自他两益故行施也第二菩萨但
坚持戒灭故自能不堕亦复以戒力故能得阿鞞前
举戒明离三恶道今举戒明得也第三第四两菩萨
明果前二明因初菩萨以因中行施戒故得作轮王
后作轮王亦行施戒也行尸罗故十善化人行施故
以财摄物十善化之令离恶因以财摄物与善果又
十善化与来世乐因次财施与现在乐果也第二菩
萨者前人一世为王今无量世前菩萨作王化众生
今作王供养佛亦从前生物疑言行施戒唯一世得
作王具不了故今明无量世圣王也此戒度中明菩
萨畏道前明菩萨畏二乘不畏恶道者明堕恶道罪
毕竟则更发菩提心脩行作二乘则乖如败种后护
今除终日迂回也。
第六度中前巳明波若今更说者初略明波若今广
明波若此经既是波若故终始明波若也又此中明
波若者摄云皆是波若以波若故有六也亦波若非
人非法故有人法故生开宗至习应明波若非人少
法故作法说往生以来波若非人非法故非人名说
故佛前能就法说波若今就人门说波若若言人是
假人法为实法见人法异岂是波若今作人名故摄
一切一切法无非人即是人法也自有以法为法门
有脩道时故脩尸罗也复行施者有二义一畏戒不
能令不堕以施助之二明菩萨既不堕恶途便生人
中恐畏具尽不能自他两益故行施也第二菩萨但
坚持戒灭故自能不堕亦复以戒力故能得阿鞞前
举戒明离三恶道今举戒明得也第三第四两菩萨
明果前二明因初菩萨以因中行施戒故得作轮王
后作轮王亦行施戒也行尸罗故十善化人行施故
以财摄物十善化之令离恶因以财摄物与善果又
十善化与来世乐因次财施与现在乐果也第二菩
萨者前人一世为王今无量世前菩萨作王化众生
今作王供养佛亦从前生物疑言行施戒唯一世得
作王具不了故今明无量世圣王也此戒度中明菩
萨畏道前明菩萨畏二乘不畏恶道者明堕恶道罪
毕竟则更发菩提心脩行作二乘则乖如败种后护
今除终日迂回也。
第六度中前巳明波若今更说者初略明波若今广
明波若此经既是波若故终始明波若也又此中明
波若者摄云皆是波若以波若故有六也亦波若非
人非法故有人法故生开宗至习应明波若非人少
法故作法说往生以来波若非人非法故非人名说
故佛前能就法说波若今就人门说波若若言人是
假人法为实法见人法异岂是波若今作人名故摄
一切一切法无非人即是人法也自有以法为法门
习应品第三 第 221c 页 X24-0221.png
一一法门即摄一切也问人云何是波若答体波若
故名波若人人岂异波若耶须前识识菩萨菩萨字
生空即是波若也华严法善知识诸善知识法门不
同由体法界故今诸菩萨不同亦由体波若故也就
文为二前总明六人次别明六度为六人总明六人
者第一自照照他第二人总相净佛道第三人行六
度故不可坏第四人身相心慧无诸不可第五人净
五眼第六人净六通也。
明初人有二初观菩萨智德高明二劝方便离恶以
法照明亦以自照者得大乘经法者求诸法实相便
自他两悟也今自他见所不见不见所见不见颠倒
所见见颠倒所不见也终不离照明者以得无依无
得之悟还为人作无依无得说故至行佛道不离此
观也身口意恶不令妄起第二就此为两第一正观
离恶第二示离恶之方初正观离次问答料简也身
口意不令妄起者成上自照照他之义若身口不净
人不信受不能照他意不净智慧不明不能自照故
令净三业也身子问者以小乘但识小乘三业垢净
不识菩萨三业垢净小乘以十恶为垢十善为净菩
萨则以善恶皆是垢事异故问也又只持三乘戒是
菩萨破戒故问也然他云或有持犯是小乘戒无持
无犯是大乘戒然自有身口持戒而内心不净自有
内心净而身口不净并未是具足戒今明只此持毕
竟无所持则三业净是净戒故亦虽知诸法空持戒
故名波若人人岂异波若耶须前识识菩萨菩萨字
生空即是波若也华严法善知识诸善知识法门不
同由体法界故今诸菩萨不同亦由体波若故也就
文为二前总明六人次别明六度为六人总明六人
者第一自照照他第二人总相净佛道第三人行六
度故不可坏第四人身相心慧无诸不可第五人净
五眼第六人净六通也。
明初人有二初观菩萨智德高明二劝方便离恶以
法照明亦以自照者得大乘经法者求诸法实相便
自他两悟也今自他见所不见不见所见不见颠倒
所见见颠倒所不见也终不离照明者以得无依无
得之悟还为人作无依无得说故至行佛道不离此
观也身口意恶不令妄起第二就此为两第一正观
离恶第二示离恶之方初正观离次问答料简也身
口意不令妄起者成上自照照他之义若身口不净
人不信受不能照他意不净智慧不明不能自照故
令净三业也身子问者以小乘但识小乘三业垢净
不识菩萨三业垢净小乘以十恶为垢十善为净菩
萨则以善恶皆是垢事异故问也又只持三乘戒是
菩萨破戒故问也然他云或有持犯是小乘戒无持
无犯是大乘戒然自有身口持戒而内心不净自有
内心净而身口不净并未是具足戒今明只此持毕
竟无所持则三业净是净戒故亦虽知诸法空持戒
习应品第三 第 222a 页 X24-0222.png
而坚心也问粗业细业云何答二乘以身口恶为粗
意恶为细故二乘戒不伤意也以贪瞋邪见为粗以
痴爱慢为细此约思判今于菩萨并粗也又凡夫行
恶二乘行善菩萨不行善恶也又凡夫见有身口二
乘入空观无身口出有即见有身口菩萨识身口不
有不无不出有不入无也初问答论三业不净次问
答论三业净佛答直明不见三业者除根本故也见
三业故起善起恶凡夫见三业故起恶二乘见三业
故起善菩萨不见三业故不起善恶非凡夫非二乘
也又波若中未曾有无今见有三业岂非不净耶第
二论三业净佛答中三业不可得明凡夫二乘皆忏
十恶菩萨善恶皆忏又忏此三业有见也次答云菩
萨从初发心行十善者此是菩萨悟波若非善非恶
为众生故作善名说耳非善非恶亦应作恶方便如
佛性善恶今为破恶故说善以物多作恶故也问二
乘亦行十善今云何言不以二乘心答二乘是有所
得善故趣二乘地今是无所得善回向菩提也。
净佛道下第二菩萨总相净佛道前正释次问答料
简然既云净佛道而名除三业者以有三业不净故
不得佛道即是一家缩习退责义也佛答中明三空
解释前明法空次明生空后明不可得空前明法空
次除观主明观空者亦空故辩生空生法所以是空
者求不可得故明不可得空如文也。
第三菩萨不可坏前正释次问答料简也身子问者
意恶为细故二乘戒不伤意也以贪瞋邪见为粗以
痴爱慢为细此约思判今于菩萨并粗也又凡夫行
恶二乘行善菩萨不行善恶也又凡夫见有身口二
乘入空观无身口出有即见有身口菩萨识身口不
有不无不出有不入无也初问答论三业不净次问
答论三业净佛答直明不见三业者除根本故也见
三业故起善起恶凡夫见三业故起恶二乘见三业
故起善菩萨不见三业故不起善恶非凡夫非二乘
也又波若中未曾有无今见有三业岂非不净耶第
二论三业净佛答中三业不可得明凡夫二乘皆忏
十恶菩萨善恶皆忏又忏此三业有见也次答云菩
萨从初发心行十善者此是菩萨悟波若非善非恶
为众生故作善名说耳非善非恶亦应作恶方便如
佛性善恶今为破恶故说善以物多作恶故也问二
乘亦行十善今云何言不以二乘心答二乘是有所
得善故趣二乘地今是无所得善回向菩提也。
净佛道下第二菩萨总相净佛道前正释次问答料
简然既云净佛道而名除三业者以有三业不净故
不得佛道即是一家缩习退责义也佛答中明三空
解释前明法空次明生空后明不可得空前明法空
次除观主明观空者亦空故辩生空生法所以是空
者求不可得故明不可得空如文也。
第三菩萨不可坏前正释次问答料简也身子问者
习应品第三 第 222b 页 X24-0222.png
佛上说种种菩萨今为其说初发心便不可坏身子
惊念问菩萨未断烦恼云何菩萨初发心便不可坏
佛答正明菩萨心无所依不住有无故增益六度无
能坏者也。
第四菩萨具二慧故具二庄严前释次问答前释云
具足智慧具二慧不生弊恶家等即是福德庄严福
德庄严由具二慧故有也二慧即是因福德即是果
故以慧为正属波若度摄佛答有三初明实方便慧
次不作佛想方便实慧下结二慧如文也。
第五菩萨净五眼此人云人有肉眼天有天眼声闻
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有佛眼一时之说非无此义
今由波若有五五眼皆属波若亦五眼皆属波若人
馀人无五眼也又云肉眼以灯烛等施故得恶业之
不得即以恶业为鄣天眼报得者以善业得恶业为
鄣修得者以无智为鄣馀三皆以烦恼为鄣今明有
所得故不得波若即以有所得为鄣无所得波若故
得五眼有所得鄣波若即鄣五眼也问由波若故有
即时所见天人何故不由波若有即时所见天眼肉
眼答五得也但今此中正是波若善巧用以二慧为
五眼也北人云天眼肉眼以色为体馀三以慧数为
体今明由波若故有云二慧为体也五眼是慧故是
波若也为三初标净五眼次别释三结也净五眼不
言生者论云菩萨本有四眼分罪故不净如镜暗故
不净磨之故净今明波若故得五眼眼并是波若五
惊念问菩萨未断烦恼云何菩萨初发心便不可坏
佛答正明菩萨心无所依不住有无故增益六度无
能坏者也。
第四菩萨具二慧故具二庄严前释次问答前释云
具足智慧具二慧不生弊恶家等即是福德庄严福
德庄严由具二慧故有也二慧即是因福德即是果
故以慧为正属波若度摄佛答有三初明实方便慧
次不作佛想方便实慧下结二慧如文也。
第五菩萨净五眼此人云人有肉眼天有天眼声闻
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有佛眼一时之说非无此义
今由波若有五五眼皆属波若亦五眼皆属波若人
馀人无五眼也又云肉眼以灯烛等施故得恶业之
不得即以恶业为鄣天眼报得者以善业得恶业为
鄣修得者以无智为鄣馀三皆以烦恼为鄣今明有
所得故不得波若即以有所得为鄣无所得波若故
得五眼有所得鄣波若即鄣五眼也问由波若故有
即时所见天人何故不由波若有即时所见天眼肉
眼答五得也但今此中正是波若善巧用以二慧为
五眼也北人云天眼肉眼以色为体馀三以慧数为
体今明由波若故有云二慧为体也五眼是慧故是
波若也为三初标净五眼次别释三结也净五眼不
言生者论云菩萨本有四眼分罪故不净如镜暗故
不净磨之故净今明波若故得五眼眼并是波若五
习应品第三 第 222c 页 X24-0222.png
眼净也。
前别释五即五一一中三谓问答结也义问何故为
百由旬答轮王眼虽能远不及至百由旬故今明百
由旬即简之也问今人见日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
云何答曰有光明自照故见也菩萨有光无光皆见
也而凡夫倒见也日方圆五百由旬今见如大扇菩
萨见不倒也百由旬简轮王见大千简天眼肉眼复
见十方则天眼无用论主云肉见虽见大千与天眼
异天眼即有鄣无鄣皆见肉眼有鄣则不见无鄣则
见如登山则进见诸物在地则不见问若尔与今人
眼何异答今人有鄣不能远见故异也问波若肉眼
何故不能有鄣无鄣能见答波若有天肉二眼则二
用肉眼则鄣内用天眼则鄣外用若皆无鄣唯有一
眼一用耳论更一解云报得天眼在肉眼故肉眼能
见大千肉眼所见若了肉是天眼用也问肉眼正见
大千何故不远见答一为简天眼也二明佛经无量
佛灭后多落失或可有经明远见十方也又菩萨住
大千忆亦见他方近世界也肉眼但见色为境天眼
具三聚故文云见生死善恶好丑也然天眼既见三
聚肉眼亦能但知是无差别无差别耳释天眼净中
初明菩萨见诸天所见次明诸天不见菩萨所见如
文也但天眼有三天眼报得修得报得与肉眼昼日
则合用夜唯天眼也释慧眼净数人见十六谛观无
漏慧是慧眼论人见空无相理为慧眼今眼正波若
前别释五即五一一中三谓问答结也义问何故为
百由旬答轮王眼虽能远不及至百由旬故今明百
由旬即简之也问今人见日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
云何答曰有光明自照故见也菩萨有光无光皆见
也而凡夫倒见也日方圆五百由旬今见如大扇菩
萨见不倒也百由旬简轮王见大千简天眼肉眼复
见十方则天眼无用论主云肉见虽见大千与天眼
异天眼即有鄣无鄣皆见肉眼有鄣则不见无鄣则
见如登山则进见诸物在地则不见问若尔与今人
眼何异答今人有鄣不能远见故异也问波若肉眼
何故不能有鄣无鄣能见答波若有天肉二眼则二
用肉眼则鄣内用天眼则鄣外用若皆无鄣唯有一
眼一用耳论更一解云报得天眼在肉眼故肉眼能
见大千肉眼所见若了肉是天眼用也问肉眼正见
大千何故不远见答一为简天眼也二明佛经无量
佛灭后多落失或可有经明远见十方也又菩萨住
大千忆亦见他方近世界也肉眼但见色为境天眼
具三聚故文云见生死善恶好丑也然天眼既见三
聚肉眼亦能但知是无差别无差别耳释天眼净中
初明菩萨见诸天所见次明诸天不见菩萨所见如
文也但天眼有三天眼报得修得报得与肉眼昼日
则合用夜唯天眼也释慧眼净数人见十六谛观无
漏慧是慧眼论人见空无相理为慧眼今眼正波若
习应品第三 第 223a 页 X24-0223.png
慧眼不但见真于今文即失他解今文云出世谛被
导后故六根无所见不觉知后智为名故名慧眼也
实录出世谛见闻觉知非复慧眼也今明经不明如
此时解义心作此与经不相关也今明论慧眼于云
总相慧别相慧名慧眼即是实慧方便慧则无所见
无所不见也二乘慧眼但有总相慧知诸法皆苦无
常无我空唯有实慧为慧如常人义明慧眼但见真
唯是二乘慧眼耳次释法眼净者知三乘度众生法
故名法眼故二乘人无法眼以无法眼能知度众生
法故也论生起云菩萨以肉眼见世界苦恼故生慈
悲故次脩禅定得禅定故得天眼见六道生死苦大
悲转深法欲救济之故求法实相慧故名慧眼得慧
眼巳见三乘根性不同故为说三乘须令众生入三
乘法中名法眼亦说三令悟不三正法故名法眼也
若闻三便作三解则破除破除乃得悟何须总会有
所得三恶罪入一乘耶佛答中为三初知声闻法中
知四果即四就知初果有九句后三果三句合十八
句也数人信法在正观中论人信法在正观中论人
信法在方便道中无相行数人无有此人立有其义
十五心捷速疾馀人不能取其相名无相行信法取
利钝义今总取速疾义合明二人也论人云前信法
二人入正观会无生境合名无相行也为质直好实
录众生故说空解脱门乐舍离众生故说无作无作
者不作后世因为乐著在家众生故说无相也得五
导后故六根无所见不觉知后智为名故名慧眼也
实录出世谛见闻觉知非复慧眼也今明经不明如
此时解义心作此与经不相关也今明论慧眼于云
总相慧别相慧名慧眼即是实慧方便慧则无所见
无所不见也二乘慧眼但有总相慧知诸法皆苦无
常无我空唯有实慧为慧如常人义明慧眼但见真
唯是二乘慧眼耳次释法眼净者知三乘度众生法
故名法眼故二乘人无法眼以无法眼能知度众生
法故也论生起云菩萨以肉眼见世界苦恼故生慈
悲故次脩禅定得禅定故得天眼见六道生死苦大
悲转深法欲救济之故求法实相慧故名慧眼得慧
眼巳见三乘根性不同故为说三乘须令众生入三
乘法中名法眼亦说三令悟不三正法故名法眼也
若闻三便作三解则破除破除乃得悟何须总会有
所得三恶罪入一乘耶佛答中为三初知声闻法中
知四果即四就知初果有九句后三果三句合十八
句也数人信法在正观中论人信法在正观中论人
信法在方便道中无相行数人无有此人立有其义
十五心捷速疾馀人不能取其相名无相行信法取
利钝义今总取速疾义合明二人也论人云前信法
二人入正观会无生境合名无相行也为质直好实
录众生故说空解脱门乐舍离众生故说无作无作
者不作后世因为乐著在家众生故说无相也得五
习应品第三 第 223b 页 X24-0223.png
根即信等五根也三无漏根无别体此根在见道即
名未知根在修道名知根在无学道名知巳根也无
间三昧者从上忍一刹那入世间世间入苦忍无有
间之也断三结者中乘摄邪见边见即是我见言我
常即边见言我常无即断灭无罪福及后世即耶见
也戒取摄见取为求道及后世乐故苦行是戒取也
求乐因缘谓天所作即见取此明求不见乐之因缘
故便谓自在天作此见为是故是见取也不明疑摄
见与数解异也次那含但贪恚加前三结为两下分
结下界众生所起也罗汉断五上分结上二界众生
所起如此皆是波若善巧无名相说度空众生耳。
不得作数论主释知菩萨法中前释一菩萨始终方
便次广释一切菩萨始终方便有人解云初是知自
行此次是知他非释也然释一菩萨始终方便中为
二初明无始始义次明无终终义无始始中初明自
行次化他自行者谓行六度及信精进二根也既是
始行菩萨未离欲无念定等三根也发始信波若故
有信根精进一切处行故有进根也为众生故受身
第二明化他但爱欲界人天者未离欲无定业故也
前亦是知因此是界也是菩萨于其中住成就众生
乃至得菩提此明无终终义即是自佛也。
知是菩萨以下第二广释知一切菩萨十八两侯问
阿鞞未是阿鞞与前退不退何异有人言经家重出
故證主不解今谓不然退不退或可约位故十住中
名未知根在修道名知根在无学道名知巳根也无
间三昧者从上忍一刹那入世间世间入苦忍无有
间之也断三结者中乘摄邪见边见即是我见言我
常即边见言我常无即断灭无罪福及后世即耶见
也戒取摄见取为求道及后世乐故苦行是戒取也
求乐因缘谓天所作即见取此明求不见乐之因缘
故便谓自在天作此见为是故是见取也不明疑摄
见与数解异也次那含但贪恚加前三结为两下分
结下界众生所起也罗汉断五上分结上二界众生
所起如此皆是波若善巧无名相说度空众生耳。
不得作数论主释知菩萨法中前释一菩萨始终方
便次广释一切菩萨始终方便有人解云初是知自
行此次是知他非释也然释一菩萨始终方便中为
二初明无始始义次明无终终义无始始中初明自
行次化他自行者谓行六度及信精进二根也既是
始行菩萨未离欲无念定等三根也发始信波若故
有信根精进一切处行故有进根也为众生故受身
第二明化他但爱欲界人天者未离欲无定业故也
前亦是知因此是界也是菩萨于其中住成就众生
乃至得菩提此明无终终义即是自佛也。
知是菩萨以下第二广释知一切菩萨十八两侯问
阿鞞未是阿鞞与前退不退何异有人言经家重出
故證主不解今谓不然退不退或可约位故十住中
习应品第三 第 223c 页 X24-0223.png
有不退住中等当知是位退不退后明得无生为阿
鞞未得无生非阿鞞也此据初地或七地也具足六
通为具足或不具足六为不具足又云当地具足为
具足于一一地未具为不具足也次约用通未用通
次约当得通不得通故三霍不同也最后身者阿私
陀仙见身相故知是最后身珊若波罗门糜相知今
有一切智人当出世坐道场者见菩萨行处有圣正
持之又见天龙供养送之必知是坐道场也有魔无
魔并是方便也次示业不可不受故得佛犹有恶鄣
也释佛眼净开善云佛眼照世谛者不然若尔应法
眼反为佛眼法眼照世谛故而论主慧眼反为佛眼
应佛眼见真谛非汝家慧眼见真谛故也今不尔因
中二慧为略其果反为佛眼故成一切智一切种智
慧眼即是道种慧也故释佛慧两眼文皆无法不见
也因中慧眼既照二谛果中佛眼亦照二谛也即用
此云破由未释大经师子吼云慧眼故不明了佛性
既非真谛何云佛眼还照佛故有及照智今问佛眼
唯佛何得今云慧眼见他又何得云十力等万德皆
是佛眼论主自释云无法不见云无缘大悲即是佛
眼岂但照佛耶又经云佛眼无别境还照前四眼境
亦应无别眼还是四眼若言只是一境有了不了故
有二眼亦应只是一眼有明不明因中慧则明又且
因中即慧眼未必见佛性如九住巳下佛眼见性故
有故有境也问凡夫声闻菩萨三人具几眼答凡夫
鞞未得无生非阿鞞也此据初地或七地也具足六
通为具足或不具足六为不具足又云当地具足为
具足于一一地未具为不具足也次约用通未用通
次约当得通不得通故三霍不同也最后身者阿私
陀仙见身相故知是最后身珊若波罗门糜相知今
有一切智人当出世坐道场者见菩萨行处有圣正
持之又见天龙供养送之必知是坐道场也有魔无
魔并是方便也次示业不可不受故得佛犹有恶鄣
也释佛眼净开善云佛眼照世谛者不然若尔应法
眼反为佛眼法眼照世谛故而论主慧眼反为佛眼
应佛眼见真谛非汝家慧眼见真谛故也今不尔因
中二慧为略其果反为佛眼故成一切智一切种智
慧眼即是道种慧也故释佛慧两眼文皆无法不见
也因中慧眼既照二谛果中佛眼亦照二谛也即用
此云破由未释大经师子吼云慧眼故不明了佛性
既非真谛何云佛眼还照佛故有及照智今问佛眼
唯佛何得今云慧眼见他又何得云十力等万德皆
是佛眼论主自释云无法不见云无缘大悲即是佛
眼岂但照佛耶又经云佛眼无别境还照前四眼境
亦应无别眼还是四眼若言只是一境有了不了故
有二眼亦应只是一眼有明不明因中慧则明又且
因中即慧眼未必见佛性如九住巳下佛眼见性故
有故有境也问凡夫声闻菩萨三人具几眼答凡夫
习应品第三 第 224a 页 X24-0224.png
有二未得通有肉无天得通具二眼生天凡夫但有
天眼也声闻初三果具眼根者有肉眼慧眼也不具
眼根唯慧眼也离合声闻眼具者三根肉天慧眼也
不经解度众生无法眼也菩萨初未得无生忍未舍
肉眼身即有慧得通者有天能度物有法也受法性
生身菩萨无肉眼也问因中慧眼至佛反名佛法眼
反为何物答开因中二慧道慧为慧眼道种慧为法
眼则果中慧眼转名一切智法眼转名一切种智即
知道智种慧是法眼也今者言因中二慧皆名慧眼
果中二智皆名佛眼则因中化他方便名法眼果中
总名佛果无后别名因中有差别故有别名果中无
优劣故不作别名若别名者无缘大慈悲正是度物
亦得名大慈犹未好也大判取佛自行位对上慧眼
佛化他位对上法也问慧眼具二慧法眼复是何物
慧答二慧有多种知空有为二慧即是慧眼故论云
慧眼破一切法中无明故身心出过馀人故众生见
便爱受其道化也故诸法总相别相若得如法皆则
是慧眼也若约自行化他明二慧今慧眼是自行是
实慧义法眼是化他是方便慧义问佛眼是方便慧
眼亦有方便云何浅深答慧眼自行方便故易浅法
眼化他方便难深也故慧眼第三法眼第四也约六
识为见闻觉知眼见耳闻意识馀三名觉也以三相
用异能知世事后知出世事又能得三业也色见声
闻法意思惟前得道又通缘三性也馀三但缘无记
天眼也声闻初三果具眼根者有肉眼慧眼也不具
眼根唯慧眼也离合声闻眼具者三根肉天慧眼也
不经解度众生无法眼也菩萨初未得无生忍未舍
肉眼身即有慧得通者有天能度物有法也受法性
生身菩萨无肉眼也问因中慧眼至佛反名佛法眼
反为何物答开因中二慧道慧为慧眼道种慧为法
眼则果中慧眼转名一切智法眼转名一切种智即
知道智种慧是法眼也今者言因中二慧皆名慧眼
果中二智皆名佛眼则因中化他方便名法眼果中
总名佛果无后别名因中有差别故有别名果中无
优劣故不作别名若别名者无缘大慈悲正是度物
亦得名大慈犹未好也大判取佛自行位对上慧眼
佛化他位对上法也问慧眼具二慧法眼复是何物
慧答二慧有多种知空有为二慧即是慧眼故论云
慧眼破一切法中无明故身心出过馀人故众生见
便爱受其道化也故诸法总相别相若得如法皆则
是慧眼也若约自行化他明二慧今慧眼是自行是
实慧义法眼是化他是方便慧义问佛眼是方便慧
眼亦有方便云何浅深答慧眼自行方便故易浅法
眼化他方便难深也故慧眼第三法眼第四也约六
识为见闻觉知眼见耳闻意识馀三名觉也以三相
用异能知世事后知出世事又能得三业也色见声
闻法意思惟前得道又通缘三性也馀三但缘无记
习应品第三 第 224b 页 X24-0224.png
知世间法以香味触但是无记色声法通三性然此
一时无分别分别故也香积以香为佛事岂无记耶
他又云佛眼但知世谛故四眼知俗俗法多故以慧
眼见真真无二也大论云慧眼反名佛眼岂但见俗
耶今五眼并见并不见见无所见故并不见如云五
眼不了见菩萨等也五眼并照俗并照真具照真俗
慧眼无法不见岂不照俗净名云常在三昧恒见诸
法不二岂非天眼见真耶次天眼不无所见故真慧
眼无见而见故照世也。
第三结中六度总摄一切法又云波若摄一切前明
六摄次明即是波若摄一切也今波若摄一切善法
岂得但言是空慧耶。
第六菩萨明具六通者如大海出种种宝有治毒有
除病有辟鬼有出乐具波若海有种种菩萨实有闭
三恶道方便有开三善门有净五眼有具六通合只
是波若人开有种种人合只是一波若开有种种法
也数论明五通与凡夫共漏尽独圣人也数云报得
五通无鄣修得者亦有亦无他心宿命得定即得漏
尽以烦恼为鄣也论人明五通皆有别鄣也又明他
心宿命定内用故是善天眼天耳定外用故是无记
如意通若定内作十一切入转变即是善定外毁少
为大等是无记也数人五通四根本发之六地发见
谛九地发思惟论人三界定发漏尽七地依定发五
通即四禅三无色也亦须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
一时无分别分别故也香积以香为佛事岂无记耶
他又云佛眼但知世谛故四眼知俗俗法多故以慧
眼见真真无二也大论云慧眼反名佛眼岂但见俗
耶今五眼并见并不见见无所见故并不见如云五
眼不了见菩萨等也五眼并照俗并照真具照真俗
慧眼无法不见岂不照俗净名云常在三昧恒见诸
法不二岂非天眼见真耶次天眼不无所见故真慧
眼无见而见故照世也。
第三结中六度总摄一切法又云波若摄一切前明
六摄次明即是波若摄一切也今波若摄一切善法
岂得但言是空慧耶。
第六菩萨明具六通者如大海出种种宝有治毒有
除病有辟鬼有出乐具波若海有种种菩萨实有闭
三恶道方便有开三善门有净五眼有具六通合只
是波若人开有种种人合只是一波若开有种种法
也数论明五通与凡夫共漏尽独圣人也数云报得
五通无鄣修得者亦有亦无他心宿命得定即得漏
尽以烦恼为鄣也论人明五通皆有别鄣也又明他
心宿命定内用故是善天眼天耳定外用故是无记
如意通若定内作十一切入转变即是善定外毁少
为大等是无记也数人五通四根本发之六地发见
谛九地发思惟论人三界定发漏尽七地依定发五
通即四禅三无色也亦须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
习应品第三 第 224c 页 X24-0224.png
共亦不与二乘共如大经云昔不得而今得之今明
六通皆是波若而离合不同合而为论只是一波若
有其六用故有六通波若转变用之如意无所见则
天眼无闻而无所不闻即在耳无知而无不知即他
心宿命烦恼毕竟即名漏尽也以波若无壅故名通
妙而莫测故云神也。
又为三初标六通次别释后结释六即成六一一中
皆标释结释中二一正释解三乘二简二乘初如文
自性空故下简异外道神通外道神通虑其习我见
作此事故起慢心二念著神通事此即人法二见也
菩萨不尔上明无所不为明实无所为故不见巳身
及神通即人法意净故是波若通也除为萨婆若简
二乘菩萨虽无所为而无所为而为求佛道度众生
此是无为耳二乘无所为便念空无相不求佛道度
众生也除为萨婆若除取之除其断既见谓菩萨毕
竟无所为便言无得故云无所为乃得萨婆若耳有
所为则不得也又除却之除破其常人有道可为乃
得萨婆若耳有所为则不得也又除却之除破其常
人有道可为终是常见若有为萨婆若之为此亦须
除却也。
次菩萨行波行波若住檀中下第二约六度即为六
人有四意初约六度明六人次释次明得观次简果
异二乘行波若故住檀即波若檀有波若有檀故能
开善婆若道故名净也毕竟空即波若不生悭心即
六通皆是波若而离合不同合而为论只是一波若
有其六用故有六通波若转变用之如意无所见则
天眼无闻而无所不闻即在耳无知而无不知即他
心宿命烦恼毕竟即名漏尽也以波若无壅故名通
妙而莫测故云神也。
又为三初标六通次别释后结释六即成六一一中
皆标释结释中二一正释解三乘二简二乘初如文
自性空故下简异外道神通外道神通虑其习我见
作此事故起慢心二念著神通事此即人法二见也
菩萨不尔上明无所不为明实无所为故不见巳身
及神通即人法意净故是波若通也除为萨婆若简
二乘菩萨虽无所为而无所为而为求佛道度众生
此是无为耳二乘无所为便念空无相不求佛道度
众生也除为萨婆若除取之除其断既见谓菩萨毕
竟无所为便言无得故云无所为乃得萨婆若耳有
所为则不得也又除却之除破其常人有道可为乃
得萨婆若耳有所为则不得也又除却之除破其常
人有道可为终是常见若有为萨婆若之为此亦须
除却也。
次菩萨行波行波若住檀中下第二约六度即为六
人有四意初约六度明六人次释次明得观次简果
异二乘行波若故住檀即波若檀有波若有檀故能
开善婆若道故名净也毕竟空即波若不生悭心即
习应品第三 第 225a 页 X24-0225.png
檀由毕竟空故悭心不生即是由波若故檀成耳问
别约六度应是六人云何属波若答皆云住波若行
六故属波若也今文既云住波若行者上来皆应尔
住波若故禅有十九人乃至住波若行戒忍故戒忍
诸人不同也无来无去下第二释上毕竟空不生悭
心以无来去故毕竟空不生悭心也尔时菩萨下第
三眼得观成就即不见有施无施虽有无二见乃至
波若亦尔此是内益也次明不分别毁敬是外益上
明菩萨不见有施无施离有无二见得内益今明外
缘来欲毁其心不动故得益也舍利弗菩萨得如是
功德下第四简果异二乘如文也简二乘者二乘亦
能叹毁无有忧喜如云无忧无憙罗汉功德也恐舍
若至爱之如子复起方便度之菩萨即然尔故异二
乘以不起瞋心复生慈方便即是成就众生乃净佛
土故文亦尔也。
菩萨于一切众生中生等心下大段第二明结二行
成此文来近远者波若海中无数菩萨说不可尽今
略总示菩萨通行行相凡是菩萨者要须于一切众
生等心然段巳平等正观实相慧度云也生死理梨
等故得法空即得众生空观主亦空即缘观俱空心
无所依故外缘不能坏也远者然上福慧二行成于
一切生等即四等行为功德成立众生于等法中即
智真行成又于众生生等心即众生生等于一切法
生等即诸法等也。
别约六度应是六人云何属波若答皆云住波若行
六故属波若也今文既云住波若行者上来皆应尔
住波若故禅有十九人乃至住波若行戒忍故戒忍
诸人不同也无来无去下第二释上毕竟空不生悭
心以无来去故毕竟空不生悭心也尔时菩萨下第
三眼得观成就即不见有施无施虽有无二见乃至
波若亦尔此是内益也次明不分别毁敬是外益上
明菩萨不见有施无施离有无二见得内益今明外
缘来欲毁其心不动故得益也舍利弗菩萨得如是
功德下第四简果异二乘如文也简二乘者二乘亦
能叹毁无有忧喜如云无忧无憙罗汉功德也恐舍
若至爱之如子复起方便度之菩萨即然尔故异二
乘以不起瞋心复生慈方便即是成就众生乃净佛
土故文亦尔也。
菩萨于一切众生中生等心下大段第二明结二行
成此文来近远者波若海中无数菩萨说不可尽今
略总示菩萨通行行相凡是菩萨者要须于一切众
生等心然段巳平等正观实相慧度云也生死理梨
等故得法空即得众生空观主亦空即缘观俱空心
无所依故外缘不能坏也远者然上福慧二行成于
一切生等即四等行为功德成立众生于等法中即
智真行成又于众生生等心即众生生等于一切法
生等即诸法等也。
习应品第三 第 225b 页 X24-0225.png
为现在十方诸佛护念下大段第二明果德即北人
云为佛所念等是福果下得悟无上菩提是慧果通
实皆得也亦得也亦得前是报果下无是习果行波
若得此法果为报果习波若观得悟无上为故是习
果也又前是说果佛说波若故是说中后是时示得
悟得果也为佛所念次果眼终不现恶色后生果即
是如意果也三百比丘第二习果时众得益为三初
三百比丘次六万天子误后十千人也一解云十二
年方制戒说波若是十二年前也二解云比丘有净
施衣是长衣心生当受者今长此衣舍知彼处得属
我心生逆受耶必得不经宿也三者此多知识比丘
即能办之不经于宿知不犯四云此人修无生第一
义知结戒是随俗方便为悟无生为度众生轻慢佛
说不犯戒也若于戒缓者不名为缓此为缓者小戒
破则破之若乘缓则具缓如大经说也亦如有因缘
可得破戒也问舍三衣中一衣此是成檀今阙衣故
应犯戒一解云三本是声闻法今除声闻心悟菩萨
道所以除声闻衣以上佛也名大相者以手举物显
乘得解相因以为名也得佛相为大相也六万天子
三百比丘是宿世善知识故共说也佛记比丘生阿
閦佛国故念欲见十方佛土见佛土故发愿生彼故
有第三人悟也现在为缘起次明正误因见净土庄
严故发愿行名庄严王佛也。
大品经义疏卷第三
习应品第三 第 225c 页 X24-022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