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5a 页
* 大品经义疏目次
* 卷第一
* 玄意
* 卷第二(但欠此卷)
* 序品第一
* 奉钵品第二
* 卷第三
* 习应品第三
* 往生品第四
* 卷第四
* 叹度品第五
* 舌相品第六
* 三假品第七
* 劝学品第八
* 集散品第九
* 相行品第十
* 幻学品第十一
* 句义品第十二
* 卷第五
* 金刚品第十三(亦名摩诃萨品)
* 乐说品第十四(亦名断耶品亦名富楼那品)
* 辩才品第十五
* 乘乘品第十六
* 庄严品第十七
* 问乘品第十八
* 广乘品第十九
* 发趣品第二十
* 出到品第二十一(亦名出乘品)
* 胜出品第二十二
* 等空品第二十三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5b 页 X24-0195.png
* 会宗品第二十四
* 十无品第二十五
* 无生品第二十六
* 卷第六
* 问住品第二十七(亦云无生品)
* 幻人听品第二十八
* 散华品第二十九
* 三叹品第三十
* 灭诤品第三十一
* 大明品第三十二
* 述成品第三十三
* 劝持品第三十四
* 遣异品第三十五
* 尊导品第三十六(亦称云誉品)
* 法称品第三十七(亦名舍品利)
* 法施品第三十八
* 卷第七
* 随喜品第三十九
* 照明品第四十(亦云生般若品)
* 信毁品第四十一
* 叹净品第四十二
* 无作品第四十三
* 遍叹品第四十四(亦云般罗蜜品)
* 卷第八
* 闻持品第四十五
* 魔事品第四十六
* 两过品第四十七
* 佛母品第四十八
* 问相品第四十九
* 成办品第五十
* 譬喻品第五十一
* 知识品第五十二
* 趣智品第五十三
* 大如品第五十四
* 卷第九
* 不退品第五十五(旧云序品魔事品阿鞞跋致品)
* 十无品第二十五
* 无生品第二十六
* 卷第六
* 问住品第二十七(亦云无生品)
* 幻人听品第二十八
* 散华品第二十九
* 三叹品第三十
* 灭诤品第三十一
* 大明品第三十二
* 述成品第三十三
* 劝持品第三十四
* 遣异品第三十五
* 尊导品第三十六(亦称云誉品)
* 法称品第三十七(亦名舍品利)
* 法施品第三十八
* 卷第七
* 随喜品第三十九
* 照明品第四十(亦云生般若品)
* 信毁品第四十一
* 叹净品第四十二
* 无作品第四十三
* 遍叹品第四十四(亦云般罗蜜品)
* 卷第八
* 闻持品第四十五
* 魔事品第四十六
* 两过品第四十七
* 佛母品第四十八
* 问相品第四十九
* 成办品第五十
* 譬喻品第五十一
* 知识品第五十二
* 趣智品第五十三
* 大如品第五十四
* 卷第九
* 不退品第五十五(旧云序品魔事品阿鞞跋致品)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5c 页 X24-0195.png
* 坚固品第五十六
* 深奥品第五十七
* 梦行品第五十八
* 河天品第五十九
* 不證品第六十
* 梦誓品第六十一
* 魔愁品第六十二
* 等学品第六十三
* 净愿品第六十四
* 度空品第六十五
* 嘱累品第六十六
* 无尽品第六十七
* 摄五品第六十八
* 方便品第六十九
* 三慧品第七十
* 卷第十
* 道树品第七十一
* 道行品第七十二
* 三善品第七十三
* 遍学品第七十四
* 三次品第七十五
* 一念品第七十六
* 六喻品第七十七
* 四摄品第七十八
* 善达品第七十九
* 实际品第八十
* 具足品第八十一
* 净土品第八十二
* 毕定品第八十三
* 差别品第八十四
* 七譬品第八十五(亦云性空品亦云法性非作品)
* 平等品第八十六
* 如化品第八十七
* 常啼品第八十八
* 法尚品第八十九
* 嘱累品第九十
大品经义疏目次(终)
* 深奥品第五十七
* 梦行品第五十八
* 河天品第五十九
* 不證品第六十
* 梦誓品第六十一
* 魔愁品第六十二
* 等学品第六十三
* 净愿品第六十四
* 度空品第六十五
* 嘱累品第六十六
* 无尽品第六十七
* 摄五品第六十八
* 方便品第六十九
* 三慧品第七十
* 卷第十
* 道树品第七十一
* 道行品第七十二
* 三善品第七十三
* 遍学品第七十四
* 三次品第七十五
* 一念品第七十六
* 六喻品第七十七
* 四摄品第七十八
* 善达品第七十九
* 实际品第八十
* 具足品第八十一
* 净土品第八十二
* 毕定品第八十三
* 差别品第八十四
* 七譬品第八十五(亦云性空品亦云法性非作品)
* 平等品第八十六
* 如化品第八十七
* 常啼品第八十八
* 法尚品第八十九
* 嘱累品第九十
大品经义疏目次(终)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6a 页 X24-0196.png
大品经玄意(一)
胡 吉藏法师 撰
开皇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记
上观师六年在山中不讲馀经唯讲大品临无常年
诸学士请讲涅槃师云诸人解般若那复欲讲涅槃
耶但读三论与般若自足不须复讲馀经诸学士既
苦请师遂为商略涅槃大意释本有今无偈而巳唯
留心于波若兴皇初出讲波若师北岸得大论文墨
还始讲大论也然此经好讲而有两论解释故一者
三论通论此经之心髓二者大论释此之本义此之
二论复是关中什师并融睿等对翻论文言精要义
可依信为此故留心寻讲也今当得商略其意然山
门巳来道义不作章段唯兴皇法师作二谛讲开十
重者此是对开善二谛十重故作其外并无后人若
作章段者则非兴皇门徒也。
今前释此经题。
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此有四
句一摩诃二般若三波罗蜜四修多罗虽有四句只
成一句今离为四句释之。
胡 吉藏法师 撰
开皇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记
上观师六年在山中不讲馀经唯讲大品临无常年
诸学士请讲涅槃师云诸人解般若那复欲讲涅槃
耶但读三论与般若自足不须复讲馀经诸学士既
苦请师遂为商略涅槃大意释本有今无偈而巳唯
留心于波若兴皇初出讲波若师北岸得大论文墨
还始讲大论也然此经好讲而有两论解释故一者
三论通论此经之心髓二者大论释此之本义此之
二论复是关中什师并融睿等对翻论文言精要义
可依信为此故留心寻讲也今当得商略其意然山
门巳来道义不作章段唯兴皇法师作二谛讲开十
重者此是对开善二谛十重故作其外并无后人若
作章段者则非兴皇门徒也。
今前释此经题。
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此有四
句一摩诃二般若三波罗蜜四修多罗虽有四句只
成一句今离为四句释之。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6b 页 X24-0196.png
初云摩诃者此是外国语外国语通今明正是中天
竺语故睿师云秦言谬者定之以字训彼音失者正
之以天竺也彼国云摩诃或云摩醯或云优婆此言
大何以知之如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云云然摩诃
是外国语此若为翻译解者不同凡有三释一云摩
诃不可翻也用睿师语云不可翻者即而书之既即
彼国语而书之故知不可翻也问既不可翻何得云
大胜多耶解云此是三义训释非为翻也第二解云
摩诃以三义翻译论大胜多此解依大论言摩诃言
大或胜多云云第三解云以三义翻而有强弱大翻
则为正胜多即是义训何以知然以数文證一者论
释摩诃比丘僧摩诃言大不言胜多若胜多亦是正
翻者岂得独言大耶次释摩诃萨埵文云摩诃言大
萨埵或道心或众生亦不言胜多也三者第十八卷
云摩诃秦言大波若言慧又金光明经第二王子名
摩诃提婆偈中云大天诸处文既并云大不言胜多
故知大为正翻馀是义训也。
摩诃翻为大问大有几种解释不同招提师明有十
种大一者境大即是真谛无相境亦名如法性法性
遍一切处故经云无有一法出法性者所以为大也
如者一切皆如耳故开善云旷劫学于如今得如提
流天下遍只是瓶处如也二者人大此法是大人法
行行此法故故名为人大也三者体大此是何法谓
忘相知即是般若故为大四者用大五因大万行中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6c 页 X24-0196.png
般若最大六度中般若最大故是因大六果大者此
法能得大果报也七者导大能导一切万行到佛果
八者离过大谓寂灭四重五逆九力用大谓能出生
人天五乘十者教大此经通教三乘也。
次招提后人嫌十大太多故作五大五大者一境大
二体大三用大四因大五果大明前十大不出此五
大言五者人大者若是因人则属因摄果人则属果
摄何须别立人大力用等终是因果所摄不须十也
次有灵观法师是地论师中好手经至东阳后还都
丰乐寺归兴皇法师假停三日讲看之人疑其非是
灵观观恐其偷得灵观之名彼师既知玄云若言非
者但虽者也主释华严大集涅槃大品四馀明四种
大若是涅槃即是果果大华严是果大大集具果果
二大般若但是空慧此是因大都有三家解释。
问此解有病败不今明亦有若初一家作十种大者
多则不足少则不收多则不足者大义无量何止十
种故不足少不收者明此十大摄大不尽若直作得
大离大此二摄大大则尽或待大绝大等人法境智
如此摄大皆尽何须作十种。
问汝十种既有因大果大相对者既有境大何不立
智大既有人大何不立法大耶彼云离人以外并是
法故不立法大者亦离体以外并是用何故别立用
大耶第二解五大亦同前家不须别责第三四种大
敢不可涅槃何得独明果果大不明果大果果量改
法能得大果报也七者导大能导一切万行到佛果
八者离过大谓寂灭四重五逆九力用大谓能出生
人天五乘十者教大此经通教三乘也。
次招提后人嫌十大太多故作五大五大者一境大
二体大三用大四因大五果大明前十大不出此五
大言五者人大者若是因人则属因摄果人则属果
摄何须别立人大力用等终是因果所摄不须十也
次有灵观法师是地论师中好手经至东阳后还都
丰乐寺归兴皇法师假停三日讲看之人疑其非是
灵观观恐其偷得灵观之名彼师既知玄云若言非
者但虽者也主释华严大集涅槃大品四馀明四种
大若是涅槃即是果果大华严是果大大集具果果
二大般若但是空慧此是因大都有三家解释。
问此解有病败不今明亦有若初一家作十种大者
多则不足少则不收多则不足者大义无量何止十
种故不足少不收者明此十大摄大不尽若直作得
大离大此二摄大大则尽或待大绝大等人法境智
如此摄大皆尽何须作十种。
问汝十种既有因大果大相对者既有境大何不立
智大既有人大何不立法大耶彼云离人以外并是
法故不立法大者亦离体以外并是用何故别立用
大耶第二解五大亦同前家不须别责第三四种大
敢不可涅槃何得独明果果大不明果大果果量改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7a 页 X24-0197.png
德若用下文但云涅槃是果果大者前文正以三德
为涅槃三德明般若法身等此即是菩提岂非是果
而独云是果果等是两文前明果大后明果果岂得
弃前文而取后文耶华严何意复但是果大集大通
果与果果大般若是因大此并是无文故不可也。
问今为同此诸释不但明不同不同者云何释之今
明依经依论解者十二门论云六家释大初云摩诃
衍于二乘为上故名为大此是待小名大二乘智慧
名小菩萨智慧名为大也二云诸佛乘最大此乘能
到故名为大此是得果名大谓能到佛果三者诸佛
大人乘故名大此亦得果人乘故名大亦是得人名
大也四文殊等乘故名大此就因名大亦是约人明
大五灭众生苦与大利乐此就得离明大六者尽诸
法边底此则就境智名大诸法边底即是境能尽即
是智虽有六大义而无所不包初一义是待义后五
即是人义馀即是法有境有智有能有所有得有离
如文可寻故遍摄一切也菩萨作论本为通经论中
明大即是释经中之大而经亦明大义且就涅槃大
品为语涅槃明二种大一者相待大二者绝待大待
义可明绝者如云有王大王有空大空不因少空名
为大空等者即是绝待也大品亦明二种十八空等
是相待空独空即是绝待故具相待大绝待大是以
一家释大具有此二义云相待可解今具释绝待大
问从来明待少明大未是好大绝待明大始是好大
为涅槃三德明般若法身等此即是菩提岂非是果
而独云是果果等是两文前明果大后明果果岂得
弃前文而取后文耶华严何意复但是果大集大通
果与果果大般若是因大此并是无文故不可也。
问今为同此诸释不但明不同不同者云何释之今
明依经依论解者十二门论云六家释大初云摩诃
衍于二乘为上故名为大此是待小名大二乘智慧
名小菩萨智慧名为大也二云诸佛乘最大此乘能
到故名为大此是得果名大谓能到佛果三者诸佛
大人乘故名大此亦得果人乘故名大亦是得人名
大也四文殊等乘故名大此就因名大亦是约人明
大五灭众生苦与大利乐此就得离明大六者尽诸
法边底此则就境智名大诸法边底即是境能尽即
是智虽有六大义而无所不包初一义是待义后五
即是人义馀即是法有境有智有能有所有得有离
如文可寻故遍摄一切也菩萨作论本为通经论中
明大即是释经中之大而经亦明大义且就涅槃大
品为语涅槃明二种大一者相待大二者绝待大待
义可明绝者如云有王大王有空大空不因少空名
为大空等者即是绝待也大品亦明二种十八空等
是相待空独空即是绝待故具相待大绝待大是以
一家释大具有此二义云相待可解今具释绝待大
问从来明待少明大未是好大绝待明大始是好大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7b 页 X24-0197.png
何故尔寻是两大待少既非好大绝少亦非好大遂
语难云云次问何故辨绝待大耶今答前者明待少
是因他因他得大非是自大故未如好犹如因他仍
富贵故也绝待者不因于他分自是大犹如不藉他
得富贵故是好大也次者第二何故明绝待大者此
为欲释涅槃经云坻罗婆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涅
槃亦尔无有因缘强为立名故名涅槃此即无因缘
强作名字故是绝待云云今次正明待绝两种名从
来明相待大此是待小名大绝待大绝少大名为大
今明此言大过若相待大既待少明大者绝待大亦
应止绝小明大何得双绝大小此义偏云一家从来
云相待大此则待少名大绝待大明绝少绝大故名
大然此语难解今难若绝待大既大小双绝者待少
大亦应大少双待待大止待少不待大者绝大亦止
绝小不绝大并结之(云云)次问既绝待亦绝名不以
待并名结之(云云)解此问有例不例例者若名为待
者绝待则绝名(云云)不例者分自有相待大有绝待
大何妨有相待名有绝待名若今绝待则绝名者绝
待既无待绝名则无名此为不可也次难待义若一
往则大止得待少不得待大者一往明空义止得空
有不得空空结之(云云)次掩问经云但假名与强名
何异彼云不异今难待义既不自故是徵名者不待
义则应是自义(云云)前来有三难自患解(云云)今明
讲体须出妨难自有须解有须不得并解并不解(云
语难云云次问何故辨绝待大耶今答前者明待少
是因他因他得大非是自大故未如好犹如因他仍
富贵故也绝待者不因于他分自是大犹如不藉他
得富贵故是好大也次者第二何故明绝待大者此
为欲释涅槃经云坻罗婆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涅
槃亦尔无有因缘强为立名故名涅槃此即无因缘
强作名字故是绝待云云今次正明待绝两种名从
来明相待大此是待小名大绝待大绝少大名为大
今明此言大过若相待大既待少明大者绝待大亦
应止绝小明大何得双绝大小此义偏云一家从来
云相待大此则待少名大绝待大明绝少绝大故名
大然此语难解今难若绝待大既大小双绝者待少
大亦应大少双待待大止待少不待大者绝大亦止
绝小不绝大并结之(云云)次问既绝待亦绝名不以
待并名结之(云云)解此问有例不例例者若名为待
者绝待则绝名(云云)不例者分自有相待大有绝待
大何妨有相待名有绝待名若今绝待则绝名者绝
待既无待绝名则无名此为不可也次难待义若一
往则大止得待少不得待大者一往明空义止得空
有不得空空结之(云云)次掩问经云但假名与强名
何异彼云不异今难待义既不自故是徵名者不待
义则应是自义(云云)前来有三难自患解(云云)今明
讲体须出妨难自有须解有须不得并解并不解(云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7c 页 X24-0197.png
云)。
今次释明有四句一者非大非少二者非大非少结
皈大少三者非大非少偏结皈大四者非大非少偏
结皈少初句直云非大非少者此有二意一者洗病
二者释中义言洗病者人闻大小定作大小解谓二
乘为小大乘为大今破此明正道未曾大小也就中
者则明非大非少常行中道也大少既尔常无常愚
智例然第二句非大非少结皈大少者此为辨双游
义(云云)又则辨体用义非大非少即是体大少则是
用也第三句非大非少偏结皈大者此是叹美义则
是引进也非愚非知结为智非常非无常结为常皆
尔然涅槃经初辨常亦是治无常义亦是叹美引进
义也第四句非大非少结皈少者如昔小乘乃至王
宫生非凡非圣名为圣凡不名凡圣非愚非智名为
智愚不名愚智也。
问既有初句明非大非少辨体而不名用者亦有双
明大少用而不明双舍以不解云亦得如昔明大少
此时不得非大非少两舍也今次更成前意一家常
云待小明大未是好大无少无大乃是好大故经云
对苦明乐乐还成苦无苦无乐乃是好大故经云对
苦明乐乐还成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也复人虽诵
得师语而不得师意今且啧汝意言待少明大未是
好大无大无小乃是好大对小明大大还成少无大
无少乃是好大耶等是大待少大既非好大无少无
今次释明有四句一者非大非少二者非大非少结
皈大少三者非大非少偏结皈大四者非大非少偏
结皈少初句直云非大非少者此有二意一者洗病
二者释中义言洗病者人闻大小定作大小解谓二
乘为小大乘为大今破此明正道未曾大小也就中
者则明非大非少常行中道也大少既尔常无常愚
智例然第二句非大非少结皈大少者此为辨双游
义(云云)又则辨体用义非大非少即是体大少则是
用也第三句非大非少偏结皈大者此是叹美义则
是引进也非愚非知结为智非常非无常结为常皆
尔然涅槃经初辨常亦是治无常义亦是叹美引进
义也第四句非大非少结皈少者如昔小乘乃至王
宫生非凡非圣名为圣凡不名凡圣非愚非智名为
智愚不名愚智也。
问既有初句明非大非少辨体而不名用者亦有双
明大少用而不明双舍以不解云亦得如昔明大少
此时不得非大非少两舍也今次更成前意一家常
云待小明大未是好大无少无大乃是好大故经云
对苦明乐乐还成苦无苦无乐乃是好大故经云对
苦明乐乐还成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也复人虽诵
得师语而不得师意今且啧汝意言待少明大未是
好大无大无小乃是好大对小明大大还成少无大
无少乃是好大耶等是大待少大既非好大无少无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8a 页 X24-0198.png
大亦非好大结耳今解云师依如此语释经文则是
无苦无乐乃名为乐故作此语经复作此语者正明
待少明大此大因待他故未是好大如五尺因三尺
之短故得长名此未是好长若望一大还复成短也
今若能无长无短乃是好长大少苦乐皆尔待苦明
乐未是好乐如人中乐望天乐此乐还成苦若能无
有生死中之苦乐者此乃名为大乐也次明若一往
即云相待大待小不待大绝待大无少复无大者此
语著前难今明自有有方待无方待四句有方绝无
方绝四句有方待无方待四句者自有大待小自有
小待大自有小待小自有大待大四句中初两句是
有方待后两句是无方待也有方绝无方绝四句者
自有大绝少自有少绝大此两句是有方绝自有大
绝大自有少绝少此两句是无方绝也。
问既言绝待义者绝义为有几种今依一师言方一
家有三种绝一者究竟绝今且约波若涅槃第一义
悉檀作之言波若绝者如论偈。
「 波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巳除
言语法亦灭」
此即是究竟绝尽心行灭语言也言涅槃绝者如德
王文明明涅槃正体非常非无常等亦横绝一切法
竖穷五句也言第一悉檀绝者还出大论云言论尽
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并是究竟二者渐
舍绝则如二谛义世谛绝性真谛绝假世谛绝性生
无苦无乐乃名为乐故作此语经复作此语者正明
待少明大此大因待他故未是好大如五尺因三尺
之短故得长名此未是好长若望一大还复成短也
今若能无长无短乃是好长大少苦乐皆尔待苦明
乐未是好乐如人中乐望天乐此乐还成苦若能无
有生死中之苦乐者此乃名为大乐也次明若一往
即云相待大待小不待大绝待大无少复无大者此
语著前难今明自有有方待无方待四句有方绝无
方绝四句有方待无方待四句者自有大待小自有
小待大自有小待小自有大待大四句中初两句是
有方待后两句是无方待也有方绝无方绝四句者
自有大绝少自有少绝大此两句是有方绝自有大
绝大自有少绝少此两句是无方绝也。
问既言绝待义者绝义为有几种今依一师言方一
家有三种绝一者究竟绝今且约波若涅槃第一义
悉檀作之言波若绝者如论偈。
「 波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巳除
言语法亦灭」
此即是究竟绝尽心行灭语言也言涅槃绝者如德
王文明明涅槃正体非常非无常等亦横绝一切法
竖穷五句也言第一悉檀绝者还出大论云言论尽
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并是究竟二者渐
舍绝则如二谛义世谛绝性真谛绝假世谛绝性生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8b 页 X24-0198.png
灭真谛绝假生灭真谛虽绝假生灭而犹未绝不生
不灭故是渐舍绝也今言绝少名大此渐舍大何故
犹未绝大名犹有大名前直云波若绝待则是究竟
绝今言绝待大绝少犹存于大故是渐舍绝也三者
有待绝义言待绝者大少相待究竟然而绝也言绝
待者虽绝而常待也今次论只问此绝待大既名为
大此名为当因无名故有名为当不因无名故有此
名若不因那得此名若因即是待何谓绝待二问此
名为名体不既云波若大岂不名体若波若不名波
若体空名应不名空体三问此名是教不若是教则
应表理若不表理何得名为教四问此教为缘不若
不为缘何须说也五问此名是所不二智能说此教
者教是所说不若是所则对能不得绝也今次并此
五种如大有二种一者待小大二者不待少大若尔
者名亦应有二种一者待无名故名后四类然问此
例不此极难解若初一关亦可例自有待小名大自
有非小非大大者分亦有待无名名自有非名非无
名名也第二关亦可例有詺体名有非名非体名故
相皇可见后三关则难只问得有为缘教复有非缘
非故故若不为缘何须此教表理亦然(云云)所义亦
然得有能所复有非体非所所不若有非能非所此
是谁说须思解之。
次问论既云四悉檀摄佛八万四千法藏皆尽者此
绝待大是何悉檀所摄解云通而为论通四悉檀摄
不灭故是渐舍绝也今言绝少名大此渐舍大何故
犹未绝大名犹有大名前直云波若绝待则是究竟
绝今言绝待大绝少犹存于大故是渐舍绝也三者
有待绝义言待绝者大少相待究竟然而绝也言绝
待者虽绝而常待也今次论只问此绝待大既名为
大此名为当因无名故有名为当不因无名故有此
名若不因那得此名若因即是待何谓绝待二问此
名为名体不既云波若大岂不名体若波若不名波
若体空名应不名空体三问此名是教不若是教则
应表理若不表理何得名为教四问此教为缘不若
不为缘何须说也五问此名是所不二智能说此教
者教是所说不若是所则对能不得绝也今次并此
五种如大有二种一者待小大二者不待少大若尔
者名亦应有二种一者待无名故名后四类然问此
例不此极难解若初一关亦可例自有待小名大自
有非小非大大者分亦有待无名名自有非名非无
名名也第二关亦可例有詺体名有非名非体名故
相皇可见后三关则难只问得有为缘教复有非缘
非故故若不为缘何须此教表理亦然(云云)所义亦
然得有能所复有非体非所所不若有非能非所此
是谁说须思解之。
次问论既云四悉檀摄佛八万四千法藏皆尽者此
绝待大是何悉檀所摄解云通而为论通四悉檀摄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8c 页 X24-0198.png
言第一悉檀摄者只此大则是胜莫过义言语尽竟
心行亦灭不生不灭法如涅槃云则是第一义悉檀
摄也言对治悉檀摄者或自有以常治无常无常治
常等或有以待治绝以绝治待也各各为人摄者或
自有为人说常说无常说待说绝等(云云)世界摄者
世智说分有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世智说待
分亦说待世智说绝我亦说绝也别论者正是第一
义悉檀也。
次汝言绝待大者那得此大名何故名为大解云强
名问那得此强名若言强名此便若似似等责次并
若强名为大应强名为待等次责既强名对少何所
复苦也次问非少非大名为大此是绝大不解者云
是次更问非少非大名绝待大此大绝舍少不答理
然今且约涅槃波若两种明大论论问槃涅绝少大
者此为绝非涅槃之少大为绝涅槃之少大耶既言
涅槃非大非少理数应云绝涅槃少大则并若涅槃
论绝还绝涅槃之大少者亦应涅槃论待还待涅槃
之大少若涅槃论待还自待涅槃大少便成自体涅
槃大少还自相待此不可(云云)波若大少亦尔
次问波若非少非大名为绝待大者非何物大少为
绝性大少故言非大非少为绝假大少故言非大非
少名为绝大耶解具有此义自有绝性大少名为大
自有绝假大少名为大少名为大者只是一似大似
大非大似大非少非大非小名为假大也绝绝假大
心行亦灭不生不灭法如涅槃云则是第一义悉檀
摄也言对治悉檀摄者或自有以常治无常无常治
常等或有以待治绝以绝治待也各各为人摄者或
自有为人说常说无常说待说绝等(云云)世界摄者
世智说分有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世智说待
分亦说待世智说绝我亦说绝也别论者正是第一
义悉檀也。
次汝言绝待大者那得此大名何故名为大解云强
名问那得此强名若言强名此便若似似等责次并
若强名为大应强名为待等次责既强名对少何所
复苦也次问非少非大名为大此是绝大不解者云
是次更问非少非大名绝待大此大绝舍少不答理
然今且约涅槃波若两种明大论论问槃涅绝少大
者此为绝非涅槃之少大为绝涅槃之少大耶既言
涅槃非大非少理数应云绝涅槃少大则并若涅槃
论绝还绝涅槃之大少者亦应涅槃论待还待涅槃
之大少若涅槃论待还自待涅槃大少便成自体涅
槃大少还自相待此不可(云云)波若大少亦尔
次问波若非少非大名为绝待大者非何物大少为
绝性大少故言非大非少为绝假大少故言非大非
少名为绝大耶解具有此义自有绝性大少名为大
自有绝假大少名为大少名为大者只是一似大似
大非大似大非少非大非小名为假大也绝绝假大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9a 页 X24-0199.png
少名为大者只波若非大非少名为大此大则绝假
大小也。
问既绝假小大名为大此大名为假大不解云然并
若说似大小名为似大者亦应绝性大小应名为性
大结(云云)解云我绝性大小名为似大此是相待假
大分绝大小名为假大此是绝待似大虽有两种似
大而待绝不同也次并汝似义有相待假大复有绝
待假大者性中亦应有相待性大绝待性大(云云)次
问相待是不自故可得是假绝待那得似(云云)。
次问既云非性大小名为大非似大小名为大此得
云世谛绝性大小真谛绝似大小此与一家(云云)世
谛破性生灭真谛破假生灭者不若单言齐者则死
单不齐者亦死正答应云齐不齐齐者世谛绝性大
少真谛绝假大少世谛破性生灭真谛破似生灭是
齐不齐者世谛破性生灭辨不生不灭真谛破假生
假灭辨不生不灭世谛绝性大小结为大真谛绝假
大小亦结名为大不云非大非小故不齐也。
次释大义问以何为义古有四释一云大是广博义
二云大是包含义二云大是常义四云大是莫先义四
释中广博之与常出涅槃文常者出涅槃第三卷名
字功德品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广博出四相品第
五卷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也两释无文就此两释
还释前两文言包含者还是释成广博故包含包含
故所以广博也莫先还是常义以无有在其前者所
大小也。
问既绝假小大名为大此大名为假大不解云然并
若说似大小名为似大者亦应绝性大小应名为性
大结(云云)解云我绝性大小名为似大此是相待假
大分绝大小名为假大此是绝待似大虽有两种似
大而待绝不同也次并汝似义有相待假大复有绝
待假大者性中亦应有相待性大绝待性大(云云)次
问相待是不自故可得是假绝待那得似(云云)。
次问既云非性大小名为大非似大小名为大此得
云世谛绝性大小真谛绝似大小此与一家(云云)世
谛破性生灭真谛破假生灭者不若单言齐者则死
单不齐者亦死正答应云齐不齐齐者世谛绝性大
少真谛绝假大少世谛破性生灭真谛破似生灭是
齐不齐者世谛破性生灭辨不生不灭真谛破假生
假灭辨不生不灭世谛绝性大小结为大真谛绝假
大小亦结名为大不云非大非小故不齐也。
次释大义问以何为义古有四释一云大是广博义
二云大是包含义二云大是常义四云大是莫先义四
释中广博之与常出涅槃文常者出涅槃第三卷名
字功德品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广博出四相品第
五卷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也两释无文就此两释
还释前两文言包含者还是释成广博故包含包含
故所以广博也莫先还是常义以无有在其前者所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9b 页 X24-0199.png
以为常今明既以莫先释大何不得以莫后释大若
有先分者则不得是常以无先我者故得是常亦得
云若有后我者不得是常以无后我者所是常也此
四种释大约涅槃大品两种经释大者若是涅槃有
此四种大(云云)若是波若唯得以广博包含释大何
故然波若有二种若是实相波若此是真谛境正得
有四义若是空慧之波若唯得有广博释大包含释
大何故此波若是空慧是因未得是常与之莫先也
所以得是广博者所照实相性之与境既广博故此
慧亦广故下文云缘无边故般若亦无边法性无边
故般若无边以缘无边境广博境广博故智得称广
博博境包含故智包含而不得是常与莫先若境智
合论则具四也旧释如是今云何耶解云备四种大
一者依名释如前四义又过常释四义乃至大以莫
后为义无边无量义无尽等义也二者竖释论大以
不大为义小以不少为义馀例然。
问此语出何处庄法师是彭城学士复听长千讲而
于张舍人宅发大品经释摩诃云游来释大是广博
等义今明不少不大是广摩诃义建初问此语出何
处庄师不得今明此处处文经云无大庄严为大岂
非不大为大又云人身长大有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也又照明亦释摩诃云不作大不作少不有力无力
等也三者横释大以少为义少以大为义空有例然
(云云)四者无方释大以空为义少以有为义乃至以
有先分者则不得是常以无先我者故得是常亦得
云若有后我者不得是常以无后我者所是常也此
四种释大约涅槃大品两种经释大者若是涅槃有
此四种大(云云)若是波若唯得以广博包含释大何
故然波若有二种若是实相波若此是真谛境正得
有四义若是空慧之波若唯得有广博释大包含释
大何故此波若是空慧是因未得是常与之莫先也
所以得是广博者所照实相性之与境既广博故此
慧亦广故下文云缘无边故般若亦无边法性无边
故般若无边以缘无边境广博境广博故智得称广
博博境包含故智包含而不得是常与莫先若境智
合论则具四也旧释如是今云何耶解云备四种大
一者依名释如前四义又过常释四义乃至大以莫
后为义无边无量义无尽等义也二者竖释论大以
不大为义小以不少为义馀例然。
问此语出何处庄法师是彭城学士复听长千讲而
于张舍人宅发大品经释摩诃云游来释大是广博
等义今明不少不大是广摩诃义建初问此语出何
处庄师不得今明此处处文经云无大庄严为大岂
非不大为大又云人身长大有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也又照明亦释摩诃云不作大不作少不有力无力
等也三者横释大以少为义少以大为义空有例然
(云云)四者无方释大以空为义少以有为义乃至以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199c 页 X24-0199.png
瓶衣等为义然此语太通漫今问大以一切万法瓶
衣为义此法都有相关义作此释而都不相关故作
此释解云此亦相关故华严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
解一也问相品云一切法只是一法一法只是一切
法何故尔一切法只是一如只一如为一切法故是
相关得相待相类也更简四解中竖释义大以不大
为义有为义此关疏密义。
问有是不有义有是无义此两何者是疏何者是密
解云一往有以无为义则是密有以不为义则是疏
何故尔有无正是相敌对故密若是有不有异有云
外皆为不有乃至亦有亦不有非有非不有对有法
名不有此通故是疏也次复转此语若是有无即是
疏有不有即是密何故尔解云若是有无相对无上
不带有故是疏若是有不不有犹带有此有名为不
有故是密难言若不此有名为不有故密者我亦只
无此有故名无无何意不密解云无虽无此有而无
上不带有名故是疏不虽不此有而不上带有名名
为不有故是密也问此是何物不有解云至中假义
广释也。
次释般若义。
波若是天竺梵音若仁王经云世尊
二十九年中为我说金刚波若摩诃般(钵音)若波罗蜜
长有必字故云必必波若复有馀字云摩诃般(钵音)罗
若波罗蜜若依馀部般若直云波若此当是彼国单
复缓切语不同也然只初般字若依涅槃经题则作
衣为义此法都有相关义作此释而都不相关故作
此释解云此亦相关故华严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
解一也问相品云一切法只是一法一法只是一切
法何故尔一切法只是一如只一如为一切法故是
相关得相待相类也更简四解中竖释义大以不大
为义有为义此关疏密义。
问有是不有义有是无义此两何者是疏何者是密
解云一往有以无为义则是密有以不为义则是疏
何故尔有无正是相敌对故密若是有不有异有云
外皆为不有乃至亦有亦不有非有非不有对有法
名不有此通故是疏也次复转此语若是有无即是
疏有不有即是密何故尔解云若是有无相对无上
不带有故是疏若是有不不有犹带有此有名为不
有故是密难言若不此有名为不有故密者我亦只
无此有故名无无何意不密解云无虽无此有而无
上不带有名故是疏不虽不此有而不上带有名名
为不有故是密也问此是何物不有解云至中假义
广释也。
次释般若义。
波若是天竺梵音若仁王经云世尊
二十九年中为我说金刚波若摩诃般(钵音)若波罗蜜
长有必字故云必必波若复有馀字云摩诃般(钵音)罗
若波罗蜜若依馀部般若直云波若此当是彼国单
复缓切语不同也然只初般字若依涅槃经题则作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0a 页 X24-0200.png
(钵音)此经则作(波音)若依三昧取则云般(密祥音)又作(钵音)只是
一字四音不同然人读此波若经是宗熙令法师云
般(钵音)若复有人读云般(答祥音)若复有人云班若是灵
根令正及招提所用云波若只是一字作四种音则
为难解也今明若依涅槃经题则应作(钵音)又若依此
经作(波音)者一题中有两波字下则作水波字既两波
同一音何不同一字既有两字故应作(钵音)又真谛三
藏亦作钵音读故彼释金刚般若云跋阇罗侈履迦
钵若波罗蜜修多罗也。
次明此土翻者不同若是道安法师云波若此云清
净出放光经第二十二卷次敷法师云远离出大品
第六卷无生品次有师云六度集经中翻波若为明
度也第四解依大论十八卷云波若者秦言慧第五
解依大论四十三卷云波若者秦言智慧第六是招
提解用大论释成办品文云波若定异实相甚深极
重智慧轻薄不可以秤波若此意明波若深重智慧
轻薄故不可翻又波若多智慧少故不可以小智慧
翻多波若也又取案涅槃师子吼文中云波若者谓
一切众生毗婆舍那一切圣人阇那者诸佛菩萨者
波若真云慧浅故名一切众生毗婆舍那云见少深
故云一切圣人阇那翻为智智最深故云诸佛菩萨
也阇那翻为智出毗婆沙毗波沙云阇那者言智也
既三种各自有翻若言以智慧翻波若者复以何翻
阇那耶故知波若不可翻问波若不可翻论那言波
一字四音不同然人读此波若经是宗熙令法师云
般(钵音)若复有人读云般(答祥音)若复有人云班若是灵
根令正及招提所用云波若只是一字作四种音则
为难解也今明若依涅槃经题则应作(钵音)又若依此
经作(波音)者一题中有两波字下则作水波字既两波
同一音何不同一字既有两字故应作(钵音)又真谛三
藏亦作钵音读故彼释金刚般若云跋阇罗侈履迦
钵若波罗蜜修多罗也。
次明此土翻者不同若是道安法师云波若此云清
净出放光经第二十二卷次敷法师云远离出大品
第六卷无生品次有师云六度集经中翻波若为明
度也第四解依大论十八卷云波若者秦言慧第五
解依大论四十三卷云波若者秦言智慧第六是招
提解用大论释成办品文云波若定异实相甚深极
重智慧轻薄不可以秤波若此意明波若深重智慧
轻薄故不可翻又波若多智慧少故不可以小智慧
翻多波若也又取案涅槃师子吼文中云波若者谓
一切众生毗婆舍那一切圣人阇那者诸佛菩萨者
波若真云慧浅故名一切众生毗婆舍那云见少深
故云一切圣人阇那翻为智智最深故云诸佛菩萨
也阇那翻为智出毗婆沙毗波沙云阇那者言智也
既三种各自有翻若言以智慧翻波若者复以何翻
阇那耶故知波若不可翻问波若不可翻论那言波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0b 页 X24-0200.png
者秦言慧等如前五释耶彼解云此是波若所含不
得以一义翻也他释如此。
问今同若反今明如他所解并所不读波若何故以
其不见大论与三论故也今须次第啧六家明初翻
家波若为清净此出何处大论从初至后都无此文
但经中云波若波罗蜜是清净聚此是叹波若清净
为翻也次啧第二家云远离者此是身子作三问云
何为波若云何为菩萨云何为观须菩提答波若
波罗蜜者名为远离此远离自翻阿罗蜜非翻波若
此师但见经文不读论故尔论云阿罗蜜云远离波
罗蜜云到彼岸也第三家云六度集经翻为明度者
未见彼经故不论也后三家左右自相破后一若言
波若深重不可翻者前何得云秦言慧秦言智慧耶
若用前两文者复何得云深重不可翻耶又前两文
自相破若言翻为慧者复何得云翻为智慧若言翻
为智慧复那得翻为慧也次更责招提论文云波若
甚深极重智轻薄故不可秤何时道不可翻不祥与
不翻异也(云云)次汝若言前五种并是波若所含者
并应秤秦言何得有秦言又若波若不可翻摩诃亦
多含亦应不可翻也次责若言波若深重者涅槃中
何得言波若者谓诸众生也又波若深重者则应胜
阇那经便应言阇那者谓诸众生波若谓诸佛菩萨
何得言波若谓众生阇那谓佛菩萨耶。
次明涅槃既云波若者一切众生毗波舍那一切圣
得以一义翻也他释如此。
问今同若反今明如他所解并所不读波若何故以
其不见大论与三论故也今须次第啧六家明初翻
家波若为清净此出何处大论从初至后都无此文
但经中云波若波罗蜜是清净聚此是叹波若清净
为翻也次啧第二家云远离者此是身子作三问云
何为波若云何为菩萨云何为观须菩提答波若
波罗蜜者名为远离此远离自翻阿罗蜜非翻波若
此师但见经文不读论故尔论云阿罗蜜云远离波
罗蜜云到彼岸也第三家云六度集经翻为明度者
未见彼经故不论也后三家左右自相破后一若言
波若深重不可翻者前何得云秦言慧秦言智慧耶
若用前两文者复何得云深重不可翻耶又前两文
自相破若言翻为慧者复何得云翻为智慧若言翻
为智慧复那得翻为慧也次更责招提论文云波若
甚深极重智轻薄故不可秤何时道不可翻不祥与
不翻异也(云云)次汝若言前五种并是波若所含者
并应秤秦言何得有秦言又若波若不可翻摩诃亦
多含亦应不可翻也次责若言波若深重者涅槃中
何得言波若者谓诸众生也又波若深重者则应胜
阇那经便应言阇那者谓诸众生波若谓诸佛菩萨
何得言波若谓众生阇那谓佛菩萨耶。
次明涅槃既云波若者一切众生毗波舍那一切圣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0c 页 X24-0200.png
人阇那诸佛菩萨问何意言波若是一切众生有解
者言一切众生即是波若波若平等故众生即是波
若故法尚品诸法等故波若亦等今明此亦非也何
故尔波名直云诸法等故波若亦等何时道众生若
言平等即有是众生何不言诸圣人诸佛菩萨耶既
平等何意不等圣人诸佛菩萨而独言众生也今明
此三句经初云波若谓诸众生翻为慧义最浅故云
一切众生毗婆舍那此云见见义少深故言一切圣
人闇那此云智智是决断最深故言佛菩萨也。
涅槃既言波若谓诸众生此则是浅义何得言波若
定实故深重不可翻耶今明波若有二种一深重波
若二者轻薄波若慧亦二种一者深重智慧二者轻
薄智慧若是大论第七十二释成办品明波若定实
于相深重此则是深重波若是大经明波若谓诸众
生即是轻薄波若也今谓论盛明波若定实相深重
此是深重波若智慧不能秤是轻薄智慧轻薄智慧
故不能秤深重波若也若更论亦应言轻薄波若不
能秤深重智慧问何者是深重智慧文解只大经中
明毗婆舍那与阇那即是也问既有深重波若复有
轻薄故若者何意不言智慧深重轻薄波若不能秤
而言智慧轻薄不能秤波若解云是外国语故慧是
此间语则彼此㸦举相兼也问论中何意明波若深
重经中何意云波若谓诸众生解云论释波若故叹
波若也经欲明三种差别故也既云深重波若含前
者言一切众生即是波若波若平等故众生即是波
若故法尚品诸法等故波若亦等今明此亦非也何
故尔波名直云诸法等故波若亦等何时道众生若
言平等即有是众生何不言诸圣人诸佛菩萨耶既
平等何意不等圣人诸佛菩萨而独言众生也今明
此三句经初云波若谓诸众生翻为慧义最浅故云
一切众生毗婆舍那此云见见义少深故言一切圣
人闇那此云智智是决断最深故言佛菩萨也。
涅槃既言波若谓诸众生此则是浅义何得言波若
定实故深重不可翻耶今明波若有二种一深重波
若二者轻薄波若慧亦二种一者深重智慧二者轻
薄智慧若是大论第七十二释成办品明波若定实
于相深重此则是深重波若是大经明波若谓诸众
生即是轻薄波若也今谓论盛明波若定实相深重
此是深重波若智慧不能秤是轻薄智慧轻薄智慧
故不能秤深重波若也若更论亦应言轻薄波若不
能秤深重智慧问何者是深重智慧文解只大经中
明毗婆舍那与阇那即是也问既有深重波若复有
轻薄故若者何意不言智慧深重轻薄波若不能秤
而言智慧轻薄不能秤波若解云是外国语故慧是
此间语则彼此㸦举相兼也问论中何意明波若深
重经中何意云波若谓诸众生解云论释波若故叹
波若也经欲明三种差别故也既云深重波若含前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1a 页 X24-0201.png
清净等五义深重智慧亦复然也他云波若含愚含
智今但言智宜得智不得愚故轻今明不然我智慧
亦含般若非波若何意不重(云云)。
前来论翻不翻竟今翻为智慧问三种波若尽得翻
为智慧不今且明三种波若者持公解云一者实相
波若二者方便波若三者文字波若被以大论第百
卷即文證云波若有二道一者波若道从初讫累教
品二者方便道从无尽品去讫经是波若道则是实
相波若方便道则是方便波若文字通两处也今明
作此判制者大为失他不见论此事可矜彼师既讲
大论何得辄作此判汝若以波若道为实相波若者
即是含他两种波若以为一种但得实相境界失观
照波若此则含他观照则属实相波若道中自但境
而无智以方便道为方便波若此但智而无殊也今
明三种波若义只就波若道中自论三种境此则一
者实相波若则是境二观照波若三者其文字波若
通论此二波若也实相波若即是诸法实相境能生
观照波若若以实相能生观照故实相是因观照是
果因从果作名实相亦名波若也文字既通说此二
种波若文字是能诠从所诠得名亦得名波若也。
问三种波若文出何处解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波
若若智处即是实相境言观照者如大经云因因者
如十二因缘所生观智此则是观照波若文字可明
也又只说智及智处名波若文具得證三波若说即
智今但言智宜得智不得愚故轻今明不然我智慧
亦含般若非波若何意不重(云云)。
前来论翻不翻竟今翻为智慧问三种波若尽得翻
为智慧不今且明三种波若者持公解云一者实相
波若二者方便波若三者文字波若被以大论第百
卷即文證云波若有二道一者波若道从初讫累教
品二者方便道从无尽品去讫经是波若道则是实
相波若方便道则是方便波若文字通两处也今明
作此判制者大为失他不见论此事可矜彼师既讲
大论何得辄作此判汝若以波若道为实相波若者
即是含他两种波若以为一种但得实相境界失观
照波若此则含他观照则属实相波若道中自但境
而无智以方便道为方便波若此但智而无殊也今
明三种波若义只就波若道中自论三种境此则一
者实相波若则是境二观照波若三者其文字波若
通论此二波若也实相波若即是诸法实相境能生
观照波若若以实相能生观照故实相是因观照是
果因从果作名实相亦名波若也文字既通说此二
种波若文字是能诠从所诠得名亦得名波若也。
问三种波若文出何处解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波
若若智处即是实相境言观照者如大经云因因者
如十二因缘所生观智此则是观照波若文字可明
也又只说智及智处名波若文具得證三波若说即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1b 页 X24-0201.png
是能说文字波若智即是观照波若智处即是实相
波若也波若道既具三波若者方便道亦明三种不
解云亦得方便波若既有方便即有境波若复有文
字故具三故波若道皆具三种不得为四得有二也
方便是此间语外国云沤和拘舍罗此翻云善巧方
便也波若是外国语此翻为智慧前三种波若通名
为智慧彼国云沤和拘舍罗语此云善巧方便三种
通名善巧方便然波若在外国语方便取此间语㸦
相兼也。
问何故毗昙有五名而波若有三名耶答不学者谓
此非问今明此是问何故今释波若三名谓境界名
实相波若并观照文字也而毗昙中明有五种毗昙
一者自性毗昙二者共有三者方便四境界五者文
字言自性者即是无漏慧根是毗昙正体即是真无
漏慧也共有者即是与无漏慧同时共起心数及道
共色四相等即具三有为共有毗昙体方便者即苦
忍前七种方便等体为正无漏慧根作方便故名毗
昙境界者则四真谛能生其无漏慧故名毗昙文字
者即是说此四种文字能论此四种从所诠真无漏
慧故名文字毗昙也而三种波若准得三种毗昙也
观照波若则准自性毗昙实相波若则准境界毗昙
文字波若则是文字毗昙此三则同而两异无有共
有波若方便波若然彼家既取苦忍前七方便是有
漏为方便毗昙苦忍去是无漏有自性者今从初地
波若也波若道既具三波若者方便道亦明三种不
解云亦得方便波若既有方便即有境波若复有文
字故具三故波若道皆具三种不得为四得有二也
方便是此间语外国云沤和拘舍罗此翻云善巧方
便也波若是外国语此翻为智慧前三种波若通名
为智慧彼国云沤和拘舍罗语此云善巧方便三种
通名善巧方便然波若在外国语方便取此间语㸦
相兼也。
问何故毗昙有五名而波若有三名耶答不学者谓
此非问今明此是问何故今释波若三名谓境界名
实相波若并观照文字也而毗昙中明有五种毗昙
一者自性毗昙二者共有三者方便四境界五者文
字言自性者即是无漏慧根是毗昙正体即是真无
漏慧也共有者即是与无漏慧同时共起心数及道
共色四相等即具三有为共有毗昙体方便者即苦
忍前七种方便等体为正无漏慧根作方便故名毗
昙境界者则四真谛能生其无漏慧故名毗昙文字
者即是说此四种文字能论此四种从所诠真无漏
慧故名文字毗昙也而三种波若准得三种毗昙也
观照波若则准自性毗昙实相波若则准境界毗昙
文字波若则是文字毗昙此三则同而两异无有共
有波若方便波若然彼家既取苦忍前七方便是有
漏为方便毗昙苦忍去是无漏有自性者今从初地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1c 页 X24-0201.png
去则无漏观知波若地前三十心是有漏故为方便
波若取此义时亦得而无共有波若然彼家立共有
同时心数故有共有毗昙问今时不言共有波若者
可得言无心数不解曰不然若言有心数非无心数
是大经诤论中应云说有心数不得我意说无心数
应得分意而今言有无并不得意故不可言无心数
为是也故知今非是立无心数义所以无有共有波
若今明所以无者此明无定明波若不只有三四五
六无量名等也。
今次更释三波若者只就波若道中有三波若方便
道中有三方便也今亦两道成两般若是持公以波
若道为实相波若方便义为方便波若者两道并成
波若道则无方便道本有实慧方便慧是佛父母故
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而今并成波若道者但
得有母义而无父也又论主开二道而今为一波若
道者便应本迹身为一身二谛为一事等(云云)次责
汝既并成无方便二者何意作此释三啧出何处文
四者反并若两道并慧者亦应两道并方便也我今
依论主开两道两道各开三初三即波若(云云)后三
即方便(云云)初波若即三波若此云慧后三沤和拘
舍罗即三方便也作此释两道成父母义二谛等皆
成也若他释者此是无方便等意亦得有此义论主
正开二道则不得也然复有云非愚非智为实相波
若愚智是方便波若明此二事文言是文字波若此
波若取此义时亦得而无共有波若然彼家立共有
同时心数故有共有毗昙问今时不言共有波若者
可得言无心数不解曰不然若言有心数非无心数
是大经诤论中应云说有心数不得我意说无心数
应得分意而今言有无并不得意故不可言无心数
为是也故知今非是立无心数义所以无有共有波
若今明所以无者此明无定明波若不只有三四五
六无量名等也。
今次更释三波若者只就波若道中有三波若方便
道中有三方便也今亦两道成两般若是持公以波
若道为实相波若方便义为方便波若者两道并成
波若道则无方便道本有实慧方便慧是佛父母故
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而今并成波若道者但
得有母义而无父也又论主开二道而今为一波若
道者便应本迹身为一身二谛为一事等(云云)次责
汝既并成无方便二者何意作此释三啧出何处文
四者反并若两道并慧者亦应两道并方便也我今
依论主开两道两道各开三初三即波若(云云)后三
即方便(云云)初波若即三波若此云慧后三沤和拘
舍罗即三方便也作此释两道成父母义二谛等皆
成也若他释者此是无方便等意亦得有此义论主
正开二道则不得也然复有云非愚非智为实相波
若愚智是方便波若明此二事文言是文字波若此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2a 页 X24-0202.png
别是一义欲示体用明非愚智为是体愚智为用此
非二道意也今既依论用二道有是实慧道方便道
依净名经作慧方便相对前有是慧后有方便然此
二种什师云直照实相空边名为慧若行空不證涉
有不著此是方便肇师云直照空照有是慧行空不
證涉有无著此是方便有是两道论云共波若道三
乘共说方便道独菩萨所行有应关中释空有二义
二乘亦能故云共若行空不證涉有无碍此役菩萨
然你云独菩萨所行此则共不共义成他即不成也。
问智慧何异次问慧见智何异又问忍见智何异今
答智慧者有一异义如成论云真慧名为智此则不
异此真无漏慧即是智也若依大论有二文初云波
若秦言慧次又云智慧问论有文云波若秦主智不
解云论无别文但论题云大智度有是为智何故尔
远法师依大论造问论云摩诃般若波罗蜜优波提
舍今大论秤为大智度即是以智翻波若也既具有
三文即是有一异前单言慧之与智此则是异义具
智慧即是不异义也良由义不定故翻则不定(云云)。
次就经中辨智慧义若是涅槃经就凡圣判智慧波
若者谓诸众生此即是约凡夫名慧阇那者诸佛菩
萨此是就圣人名为智问凡夫那得名慧解云凡夫
名慧者此如毗昙明数之慧故偈云想欲及触慧也
何以得知是心数慧如大经判定有三种上定则金
刚三昧中定则四禅以上下定者谓众生心数定也
非二道意也今既依论用二道有是实慧道方便道
依净名经作慧方便相对前有是慧后有方便然此
二种什师云直照实相空边名为慧若行空不證涉
有不著此是方便肇师云直照空照有是慧行空不
證涉有无著此是方便有是两道论云共波若道三
乘共说方便道独菩萨所行有应关中释空有二义
二乘亦能故云共若行空不證涉有无碍此役菩萨
然你云独菩萨所行此则共不共义成他即不成也。
问智慧何异次问慧见智何异又问忍见智何异今
答智慧者有一异义如成论云真慧名为智此则不
异此真无漏慧即是智也若依大论有二文初云波
若秦言慧次又云智慧问论有文云波若秦主智不
解云论无别文但论题云大智度有是为智何故尔
远法师依大论造问论云摩诃般若波罗蜜优波提
舍今大论秤为大智度即是以智翻波若也既具有
三文即是有一异前单言慧之与智此则是异义具
智慧即是不异义也良由义不定故翻则不定(云云)。
次就经中辨智慧义若是涅槃经就凡圣判智慧波
若者谓诸众生此即是约凡夫名慧阇那者诸佛菩
萨此是就圣人名为智问凡夫那得名慧解云凡夫
名慧者此如毗昙明数之慧故偈云想欲及触慧也
何以得知是心数慧如大经判定有三种上定则金
刚三昧中定则四禅以上下定者谓众生心数定也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2b 页 X24-0202.png
若尔故知凡夫明慧则是心数之慧也问何得以数
义释经解云必是数人用经义非经用数语也次大
品经就因果判智慧菩萨名道慧道种慧此则是因
名为慧佛得一切智一切种智则是就果名故也次
就净名经就空有判智慧照有名为智故照空一切
名为慧彼经善得章中云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
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
业也问何故如此今明前两正约决断竖释智慧异
凡夫则劣故与其慧名慧则通正取心数慧也圣人
则胜故与智名智能决断此就高下竖论因果亦尔
因胜故未得决断之名所以名慧果胜故能决断所
以名智也。
后就空有论者此是横论照空照有有既决断照空
亦断但今就差别无差别判智慧照有有差别故爱
智名照空则无异相故与其慧称此亦是决断强弱
故辨智慧也今问此三义得通不凡亦得有相圣人
得有慧因果空有亦然以不解云通论亦得今言凡
夫得有智者一切众生皆有三种等智又云世智辨
聪即是凡夫智也因果判智慧者佛亦得有慧义故
如五分法身中佛与罗汉同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
中有戒定慧岂非佛有慧又净名螺髻呵身子云如
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又法华中多宝叹云善哉
释迦牟尼能以平等大慧度诸众生此皆是佛慧文
也因中亦得有智者如仁王经列众中叹菩萨德云
义释经解云必是数人用经义非经用数语也次大
品经就因果判智慧菩萨名道慧道种慧此则是因
名为慧佛得一切智一切种智则是就果名故也次
就净名经就空有判智慧照有名为智故照空一切
名为慧彼经善得章中云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
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
业也问何故如此今明前两正约决断竖释智慧异
凡夫则劣故与其慧名慧则通正取心数慧也圣人
则胜故与智名智能决断此就高下竖论因果亦尔
因胜故未得决断之名所以名慧果胜故能决断所
以名智也。
后就空有论者此是横论照空照有有既决断照空
亦断但今就差别无差别判智慧照有有差别故爱
智名照空则无异相故与其慧称此亦是决断强弱
故辨智慧也今问此三义得通不凡亦得有相圣人
得有慧因果空有亦然以不解云通论亦得今言凡
夫得有智者一切众生皆有三种等智又云世智辨
聪即是凡夫智也因果判智慧者佛亦得有慧义故
如五分法身中佛与罗汉同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
中有戒定慧岂非佛有慧又净名螺髻呵身子云如
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又法华中多宝叹云善哉
释迦牟尼能以平等大慧度诸众生此皆是佛慧文
也因中亦得有智者如仁王经列众中叹菩萨德云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2c 页 X24-0202.png
实智功德方便功德故菩萨亦有智也智慧通空有
者道慧道种慧道慧则照空道种慧照有一切智照
空一切种智照有也此是智慧有因异通别也次忍
见智同异者若是数人明忍智异彼家见谛道中有
八忍八智忍则非智何故尔忍智未出惑外未得證
故不名智若是智巳出惑外故名智此则异彼偈云。
「 诸忍则非智
尽无生非见
馀一切圣慧
当知三种生」
此正明异义明忍非是智尽无生二智又非是见何
故见是推求义尽无生二智是无学心息不复推求
非见也除此八忍二智外则通三种谓忍智见也此
是小乘根本义三百年中出世若成论佛灭后八百
馀年出则是小乘之末馀他义也论人解忍智不异
破数人异义彼忍智只是心上解知故引慧义经中
说解智是慧义既不异但义分为二心上解初未决
役名忍决则名智实非异也今所明无碍忍智未曾
一异不一异而得有一异者一不同成论之一异不
同数人之异也忍智一者佛菩萨同名忍如仁王经
明五忍无生寂灭佛与菩萨同下忍名菩萨上忍即
是佛忍智异者佛名为智得一切种智降此前悟道
并云得无生忍也智同者佛得一切种智大品发趣
品亦明七地菩萨得智也。
次释以何为波若解云佛灭后龙树未出之前凡有
六解两病合为八家次出晚人南北非解释今前论
者道慧道种慧道慧则照空道种慧照有一切智照
空一切种智照有也此是智慧有因异通别也次忍
见智同异者若是数人明忍智异彼家见谛道中有
八忍八智忍则非智何故尔忍智未出惑外未得證
故不名智若是智巳出惑外故名智此则异彼偈云。
「 诸忍则非智
尽无生非见
馀一切圣慧
当知三种生」
此正明异义明忍非是智尽无生二智又非是见何
故见是推求义尽无生二智是无学心息不复推求
非见也除此八忍二智外则通三种谓忍智见也此
是小乘根本义三百年中出世若成论佛灭后八百
馀年出则是小乘之末馀他义也论人解忍智不异
破数人异义彼忍智只是心上解知故引慧义经中
说解智是慧义既不异但义分为二心上解初未决
役名忍决则名智实非异也今所明无碍忍智未曾
一异不一异而得有一异者一不同成论之一异不
同数人之异也忍智一者佛菩萨同名忍如仁王经
明五忍无生寂灭佛与菩萨同下忍名菩萨上忍即
是佛忍智异者佛名为智得一切种智降此前悟道
并云得无生忍也智同者佛得一切种智大品发趣
品亦明七地菩萨得智也。
次释以何为波若解云佛灭后龙树未出之前凡有
六解两病合为八家次出晚人南北非解释今前论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3a 页 X24-0203.png
龙树未出之前六解者第一家以无漏慧根为波若
问无漏慧根此为取相似无漏为取真无漏为波若
答旧有两释初家云此取相似无漏为波若问相似
无漏位在何处解云小乘取四善根以为波若数家
七方便不取前三但取后四论家五方便不取初四
念处但取四善根为相似无漏何故尔以前未依谛
观故后四善根始作谛观也若大乘者即是三十心
内凡夫为相似无漏此中名波若也次解云取真无
漏为波若小乘从苦忍巳去大乘登地巳去也第二
解云以有漏为波若小乘苦忍巳前皆是有漏大乘
三十前是有漏问与初家相似无漏何异解云初家
相似无漏位则短少乘俱取苦忍前四善根不通馀
大乘但取地前三十心若是今第二家则长从初发
心巳来至苦忍大乘至三十心皆是有漏也第三解
从初发心讫至金刚三昧巳来是因位皆是波若至
佛时转名萨婆若此就因果判因名波若果名萨婆
若此异前两解者初家位最短第二家处中第三解
位最长也第四家解合取漏无漏为波若此位从初
发心至苦忍前并地前也但缘涅槃佛果佛果涅槃
此是无漏境心缘此境名无漏只此心即未断烦恼
则是有漏故以有漏无漏为波若问此解与第一解
相似无漏为波若何异解云第一家位则短但取四
善根今则从发心巳来也问与第二家解何异第二
家只从初巳来皆是有漏虽是有漏彼亦缘涅槃佛
问无漏慧根此为取相似无漏为取真无漏为波若
答旧有两释初家云此取相似无漏为波若问相似
无漏位在何处解云小乘取四善根以为波若数家
七方便不取前三但取后四论家五方便不取初四
念处但取四善根为相似无漏何故尔以前未依谛
观故后四善根始作谛观也若大乘者即是三十心
内凡夫为相似无漏此中名波若也次解云取真无
漏为波若小乘从苦忍巳去大乘登地巳去也第二
解云以有漏为波若小乘苦忍巳前皆是有漏大乘
三十前是有漏问与初家相似无漏何异解云初家
相似无漏位则短少乘俱取苦忍前四善根不通馀
大乘但取地前三十心若是今第二家则长从初发
心巳来至苦忍大乘至三十心皆是有漏也第三解
从初发心讫至金刚三昧巳来是因位皆是波若至
佛时转名萨婆若此就因果判因名波若果名萨婆
若此异前两解者初家位最短第二家处中第三解
位最长也第四家解合取漏无漏为波若此位从初
发心至苦忍前并地前也但缘涅槃佛果佛果涅槃
此是无漏境心缘此境名无漏只此心即未断烦恼
则是有漏故以有漏无漏为波若问此解与第一解
相似无漏为波若何异解云第一家位则短但取四
善根今则从发心巳来也问与第二家解何异第二
家只从初巳来皆是有漏虽是有漏彼亦缘涅槃佛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3b 页 X24-0203.png
果既为菩萨定不缘涅槃佛果者则此为难今明前
第二解则短但取百劫种相好身佛相显巳来名菩
萨正是迦栴延子义若是第四家伤长通取初发心
也第五解云波若通漏无漏为无为并取漏无漏为
无为为波若问波若是因那得是无为无为是佛果
今明波若是无相境波若得是无为若是观照波若
不得是无为今言无为者非是凝然常住无为此是
无依无得名无为也第六解波若非漏无漏非为无
为离四句绝百非虽有此六解今大判者初四解是
有为第五解通为无为第六一解但是无为也次意
前五解则是四句内第六一解四句外也次解前四
是小乘后二则是大乘也问此六解云何何者为是
今明具四句一者并非二者并是三者初是后非四
者后是初非言并非者若作定解者则并非并须破
如三论破外人引经亦破引论亦破一切不留以其
心有所依著故也言并是者若识此皆是如来方便
教门赴缘之说法者则能得道此则皆是不可破也
初是后非者如来昔教小根缘说小乘教为是大乘
则非也后是初非者后说大乘是法不可示言辞相
寂灭即是为说大乘(云云)。
次出论意佛去世后人解古今南北不同今前出南
土解释正以空解为波若波若是智慧空有两解即
是解智故以空解为波若何故如此为空解能断惑
有解不能断惑但能伏惑断故是真波若伏故是相
第二解则短但取百劫种相好身佛相显巳来名菩
萨正是迦栴延子义若是第四家伤长通取初发心
也第五解云波若通漏无漏为无为并取漏无漏为
无为为波若问波若是因那得是无为无为是佛果
今明波若是无相境波若得是无为若是观照波若
不得是无为今言无为者非是凝然常住无为此是
无依无得名无为也第六解波若非漏无漏非为无
为离四句绝百非虽有此六解今大判者初四解是
有为第五解通为无为第六一解但是无为也次意
前五解则是四句内第六一解四句外也次解前四
是小乘后二则是大乘也问此六解云何何者为是
今明具四句一者并非二者并是三者初是后非四
者后是初非言并非者若作定解者则并非并须破
如三论破外人引经亦破引论亦破一切不留以其
心有所依著故也言并是者若识此皆是如来方便
教门赴缘之说法者则能得道此则皆是不可破也
初是后非者如来昔教小根缘说小乘教为是大乘
则非也后是初非者后说大乘是法不可示言辞相
寂灭即是为说大乘(云云)。
次出论意佛去世后人解古今南北不同今前出南
土解释正以空解为波若波若是智慧空有两解即
是解智故以空解为波若何故如此为空解能断惑
有解不能断惑但能伏惑断故是真波若伏故是相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3c 页 X24-0203.png
从般若也就空解中复有二种一者真解二者似解
问空解既有真似二种有解亦有真似二种以不有
人答例今明不然旧解但空解有真似有解无真似
空解有真似者未见真空但能伏而未断故是似见
真空方能断惑故是真解也何者是真似两解位耶
若是古来通法师宋照令法师明庆禅师等解从发
心至六地巳来并是似解至七地去是真解彼用大
论文云菩萨至七地中不见众生等可度故云以梦
中欲度大河集草木为筏运手动足而度至中流则
觉不见有河筏等今菩萨亦尔从初来见有众生可
度以入七地得无生忍都不见有众生等此是彼家
辨顿悟义也次从三大法师及至今人所用并云小
乘五方便为似苦忍去为真大乘三十心为似登地
去为真此引大论释三乘共十地文性地者小乘暖
法乃至世第一法以五方便为性地大乘则三十心
也次断八忍地小乘苦忍巳上大乘则无生忍位此
解文亦相应也两种判真似如此。
问若为名真似解释约断惑判真似开善云若是真
解则洞亡都遣能断惑故名真若是似犹未洞亡都
遣犹带微相求未断故名似也若是庄严解云并洞
亡都遣俱真解能断故名真似解未能断故名似此
则难解脱洞亡都遣何意不断不断那都遣耶若开
善解初地至六地空有不并入空则不照有照有则
不观空有则伏空则断从七地上空有并观有伏空
问空解既有真似二种有解亦有真似二种以不有
人答例今明不然旧解但空解有真似有解无真似
空解有真似者未见真空但能伏而未断故是似见
真空方能断惑故是真解也何者是真似两解位耶
若是古来通法师宋照令法师明庆禅师等解从发
心至六地巳来并是似解至七地去是真解彼用大
论文云菩萨至七地中不见众生等可度故云以梦
中欲度大河集草木为筏运手动足而度至中流则
觉不见有河筏等今菩萨亦尔从初来见有众生可
度以入七地得无生忍都不见有众生等此是彼家
辨顿悟义也次从三大法师及至今人所用并云小
乘五方便为似苦忍去为真大乘三十心为似登地
去为真此引大论释三乘共十地文性地者小乘暖
法乃至世第一法以五方便为性地大乘则三十心
也次断八忍地小乘苦忍巳上大乘则无生忍位此
解文亦相应也两种判真似如此。
问若为名真似解释约断惑判真似开善云若是真
解则洞亡都遣能断惑故名真若是似犹未洞亡都
遣犹带微相求未断故名似也若是庄严解云并洞
亡都遣俱真解能断故名真似解未能断故名似此
则难解脱洞亡都遣何意不断不断那都遣耶若开
善解初地至六地空有不并入空则不照有照有则
不观空有则伏空则断从七地上空有并观有伏空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4a 页 X24-0204.png
断亦得有即空空即有空既断有亦断也从初地至
六地此则断伏取相或七地不复断取相但断伏枝
条烦恼也南土大解释意如此。
问今云何解释耶山中旧云他种种解竟表今复更
作一解此则是足载(云云)若是富博无所不有者何
所不得犹如家有如意宝珠应于求者随意皆有也
但此语非是前家所解故兴皇师东府城为王太子
讲金刚般若荣法师问般若为空解为是有解耶师
答波若未曾空有荣师云莫作昆崙文语向分今明
波若非汝所解空有等若如君所解解空有还是断
常等诸见故云如此等四句一向洗破设引经论亦
须破为人有所得心皆成有得智也洗如此事毕竟
净复则得论假名义也(云云)。
前出他解真似波若又约两种判真似位又明空解
断有解伏问今有此义不得真似以不两位判云何
又有断伏义不答此者今明那得无真似故涅槃中
有真无漏似无漏大品有相似波若金光明见有一
人似婆罗门此即是地前三十心人若以此见者故
自有真似若有真似者与他何异答云一家有两彻
义则理内外理外自有真有似理内自有真有似理
外真似如他所辨何故名理外以其无有真可真有
似可似此真似则是心上解知既有此真可真似可
似故是有所得有所得故名理外今明理内者只除
他如此有所得若真若似毕意表清净无依无得观
六地此则断伏取相或七地不复断取相但断伏枝
条烦恼也南土大解释意如此。
问今云何解释耶山中旧云他种种解竟表今复更
作一解此则是足载(云云)若是富博无所不有者何
所不得犹如家有如意宝珠应于求者随意皆有也
但此语非是前家所解故兴皇师东府城为王太子
讲金刚般若荣法师问般若为空解为是有解耶师
答波若未曾空有荣师云莫作昆崙文语向分今明
波若非汝所解空有等若如君所解解空有还是断
常等诸见故云如此等四句一向洗破设引经论亦
须破为人有所得心皆成有得智也洗如此事毕竟
净复则得论假名义也(云云)。
前出他解真似波若又约两种判真似位又明空解
断有解伏问今有此义不得真似以不两位判云何
又有断伏义不答此者今明那得无真似故涅槃中
有真无漏似无漏大品有相似波若金光明见有一
人似婆罗门此即是地前三十心人若以此见者故
自有真似若有真似者与他何异答云一家有两彻
义则理内外理外自有真有似理内自有真有似理
外真似如他所辨何故名理外以其无有真可真有
似可似此真似则是心上解知既有此真可真似可
似故是有所得有所得故名理外今明理内者只除
他如此有所得若真若似毕意表清净无依无得观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4b 页 X24-0204.png
行明净者为真若习观犹浅者名为似似此是无所
得真似则理内外得无得相对也次摄理外若真若
似皆名似理内若真似皆名真理外真似名似者以
其同是有所得断常生灭为似如波若中修行色若
常若无常是名相求似般若波罗蜜(云云)理内若真
若似皆名真者以其同是无所得虽复观有明晦而
从发支心同习无所得观故同是真波若也次第三
转者理外都无真似何故尔此是有所得心都不与
波若相似既无似何得有真他云水手似蜺犹有髣
髴有所得与无所得都不相关故不得有真似无所
得理内义得有真似为除如有所得真似义方得无
所得真似故云一切法不生波若生不住一切法住
波若也今判真似者观解明者为真小未明者为似
也(云云)。
次答真似位义与他同不今明他用大论两文判文
判真似若用五方便为似苦忍为真者此是渐悟义
若用初地至六地为似七地为真者此是顿悟义顿
悟家破渐悟家渐悟家破顿悟家互有是非今明此
两文无妨论中具有此义若依论解三乘共十地文
云性地则小乘五方便准大乘兼顺忍以此为似释
八人地云则小乘苦法忍准大乘无生忍为真者此
就悟未悟判真似前是未悟故所以为似登地生是
悟为真若是用初地至六地为似七地为真者论有
两文一如前至七地中如梦觉不见一切众生可得
得真似则理内外得无得相对也次摄理外若真若
似皆名似理内若真似皆名真理外真似名似者以
其同是有所得断常生灭为似如波若中修行色若
常若无常是名相求似般若波罗蜜(云云)理内若真
若似皆名真者以其同是无所得虽复观有明晦而
从发支心同习无所得观故同是真波若也次第三
转者理外都无真似何故尔此是有所得心都不与
波若相似既无似何得有真他云水手似蜺犹有髣
髴有所得与无所得都不相关故不得有真似无所
得理内义得有真似为除如有所得真似义方得无
所得真似故云一切法不生波若生不住一切法住
波若也今判真似者观解明者为真小未明者为似
也(云云)。
次答真似位义与他同不今明他用大论两文判文
判真似若用五方便为似苦忍为真者此是渐悟义
若用初地至六地为似七地为真者此是顿悟义顿
悟家破渐悟家渐悟家破顿悟家互有是非今明此
两文无妨论中具有此义若依论解三乘共十地文
云性地则小乘五方便准大乘兼顺忍以此为似释
八人地云则小乘苦法忍准大乘无生忍为真者此
就悟未悟判真似前是未悟故所以为似登地生是
悟为真若是用初地至六地为似七地为真者论有
两文一如前至七地中如梦觉不见一切众生可得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4c 页 X24-0204.png
又第十二卷释檀波罗蜜中云七地菩萨舍内身得
法性生身者此就悟有浅深判真似初地至六地习
观犹浅虽得无生而未深柔顺忍故为似七地得无
生观行深故为真也次明初地至六地未并观故是
似七地并观故所以为真也然一家常云初发心至
佛则并观者此就并观有浅深约如此义名顺忍约
如此义名无生皆是点空故一家云位义如今诸官
也(云云)。
次明断伏义问有此断义不今明经中说为断伏何
言无但一家有似中伏中似断义有中似伏中断义
今明似中伏中似者与他硕反至中似义中当广述
(云云)波若义多种不可一时具述今辨其要者略述
道义此则所常行也故经中处处辨道义波若一部
皆论之故发初即云以不住法住波若中无所舍具
足檀此则道义次照明品云譬如盲人不能趣道入
城五度亦尔以波若道有故方能至萨婆若也又下
云如转轮王轮宝常在前道诸度亦尔波若在前导
(云云)故知有道义今明道有三种一者引导之导二
者开导之导三者导成之导言引导者则如盲人不
识正路若无人引导则堕诸崄导中(云云)今众行亦
尔且就檀为语如布施等若无波若导引则不能得
至萨婆若多堕馀道一者若无波若引道则堕三有
之中二者堕二乘地何故尔若是凡夫布施则堕于
三有若是二乘布施则堕二乘地此约二人为论若
法性生身者此就悟有浅深判真似初地至六地习
观犹浅虽得无生而未深柔顺忍故为似七地得无
生观行深故为真也次明初地至六地未并观故是
似七地并观故所以为真也然一家常云初发心至
佛则并观者此就并观有浅深约如此义名顺忍约
如此义名无生皆是点空故一家云位义如今诸官
也(云云)。
次明断伏义问有此断义不今明经中说为断伏何
言无但一家有似中伏中似断义有中似伏中断义
今明似中伏中似者与他硕反至中似义中当广述
(云云)波若义多种不可一时具述今辨其要者略述
道义此则所常行也故经中处处辨道义波若一部
皆论之故发初即云以不住法住波若中无所舍具
足檀此则道义次照明品云譬如盲人不能趣道入
城五度亦尔以波若道有故方能至萨婆若也又下
云如转轮王轮宝常在前道诸度亦尔波若在前导
(云云)故知有道义今明道有三种一者引导之导二
者开导之导三者导成之导言引导者则如盲人不
识正路若无人引导则堕诸崄导中(云云)今众行亦
尔且就檀为语如布施等若无波若导引则不能得
至萨婆若多堕馀道一者若无波若引道则堕三有
之中二者堕二乘地何故尔若是凡夫布施则堕于
三有若是二乘布施则堕二乘地此约二人为论若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5a 页 X24-0205.png
就一人为语若就世谛心中行施此则有于三事此
则是有若言无三事者此是真谛遣正是今人义此
只是有无之见有即是三有无则是邪见大经云若
以声闻心言无布施即是邪见为是故须波若导引
方得免于二路也次开导者若不依波若行施戒等
即是颠倒拥塞不成诸行不能得至佛道今以波若
开除如此有无二见拥塞通至佛道故云开道也第
三道成者若无波若道诸行则不成犹波若导故众
行得成何故尔若无波若之时则不识体故行不成
如施若不得波若则不识施体若不识施体则成有
所得故不成施犹有波若故识施体所以然离断常
诸见故始成无所得施也二者若无波若此施则狭
狭不得成施以得波若心故所以能广施施始得成
故是导成也然施有导前义导后义导前后义若是
古来诸师准有导后义导后者菩萨前波若空慧忘
想之心然后依此心行万行心有波若心导众行故
众行则无复相惑故是道后也脱后开善学士龙光
绰师作导前义明未得波若之前所行众行并带相
或得波若真无相慧乃道前来所行之行悉是无相
或此名导前也问前众行灭去而道不灭而是依开
善解者此行附心来现在(云云)第三导前后者前来
行行得悟波若真慧道前来所行之行而复更行后
众行(云云)他解如此今汝波若空解导于众行众行
随波若成空为犹是有彼义众行是空者则失有中
则是有若言无三事者此是真谛遣正是今人义此
只是有无之见有即是三有无则是邪见大经云若
以声闻心言无布施即是邪见为是故须波若导引
方得免于二路也次开导者若不依波若行施戒等
即是颠倒拥塞不成诸行不能得至佛道今以波若
开除如此有无二见拥塞通至佛道故云开道也第
三道成者若无波若道诸行则不成犹波若导故众
行得成何故尔若无波若之时则不识体故行不成
如施若不得波若则不识施体若不识施体则成有
所得故不成施犹有波若故识施体所以然离断常
诸见故始成无所得施也二者若无波若此施则狭
狭不得成施以得波若心故所以能广施施始得成
故是导成也然施有导前义导后义导前后义若是
古来诸师准有导后义导后者菩萨前波若空慧忘
想之心然后依此心行万行心有波若心导众行故
众行则无复相惑故是道后也脱后开善学士龙光
绰师作导前义明未得波若之前所行众行并带相
或得波若真无相慧乃道前来所行之行悉是无相
或此名导前也问前众行灭去而道不灭而是依开
善解者此行附心来现在(云云)第三导前后者前来
行行得悟波若真慧道前来所行之行而复更行后
众行(云云)他解如此今汝波若空解导于众行众行
随波若成空为犹是有彼义众行是空者则失有中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5b 页 X24-0205.png
万行既不得是空者若为道耶彼解云我只道万行
令不著相惑何时新令有成空耶今明若尔者此终
是空即两异既是有无两见只是此解义故大论云
有无二见为此岸破有无见为彼岸汝今只是有无
见常不得中流岂能到彼岸(云云)故不成导义也
问今云何解云分破如此道义者即是道义何故尔
只除此有无相令其毕竟清净菩萨从发心巳来常
作此行即是导故经云如轮王轮宝常在前导今菩
萨亦尔从初发心巳来常行无依无得波若正观所
行众行并是波若行既是波若行即离有无等四句
(云云)若如他家空有异然后将空观来导有中诸行
不相著也次句经中之燃灯佛前值八百万亿那由
他佛悉皆承事无空过者分尔时未得授记后值燃
灯佛方得授记作佛者前所修功德更何所感召为
当同数人之非数缘灭生不得果为当得果然复无
有同非数灭理若然者此为得何物果既得无生忍
竟云何更受有所得果若言此得无所得果者既是
有所得因云何得无所得果难解云彼解云我是有
所得因而变为无所得果今问变时为除为得故言
变为不除而言变若除有所得言变若不除者云何
言变(云云)。
次释波罗蜜。
彼有三音一者论释婆伽多种号其
中云波罗伽此云度彼岸二者释檀波罗蜜云波罗
蜜此云彼岸到三者论释无生品中云阿罗蜜此云
令不著相惑何时新令有成空耶今明若尔者此终
是空即两异既是有无两见只是此解义故大论云
有无二见为此岸破有无见为彼岸汝今只是有无
见常不得中流岂能到彼岸(云云)故不成导义也
问今云何解云分破如此道义者即是道义何故尔
只除此有无相令其毕竟清净菩萨从发心巳来常
作此行即是导故经云如轮王轮宝常在前导今菩
萨亦尔从初发心巳来常行无依无得波若正观所
行众行并是波若行既是波若行即离有无等四句
(云云)若如他家空有异然后将空观来导有中诸行
不相著也次句经中之燃灯佛前值八百万亿那由
他佛悉皆承事无空过者分尔时未得授记后值燃
灯佛方得授记作佛者前所修功德更何所感召为
当同数人之非数缘灭生不得果为当得果然复无
有同非数灭理若然者此为得何物果既得无生忍
竟云何更受有所得果若言此得无所得果者既是
有所得因云何得无所得果难解云彼解云我是有
所得因而变为无所得果今问变时为除为得故言
变为不除而言变若除有所得言变若不除者云何
言变(云云)。
次释波罗蜜。
彼有三音一者论释婆伽多种号其
中云波罗伽此云度彼岸二者释檀波罗蜜云波罗
蜜此云彼岸到三者论释无生品中云阿罗蜜此云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5c 页 X24-0205.png
远离虽有三文馀二但有一翻若是波罗蜜有三翻
一云彼岸到如前二云事究竟亦出释论无生品三
者贤劫经翻为度无极也然经论辨波罗蜜少多不
定或三波罗蜜或四五六七十百八万四千波罗蜜
等也所言三者即如前既有三种波若实相观照文
字者即有三波罗蜜谓实相观照文字也何故有此
三明得实境既能生波若故欲说智及智处皆名为
波若者得实相亦能生波罗蜜故名波罗蜜故有实
相波罗蜜观照波罗蜜文字波罗蜜能论两波罗蜜
故名字波罗蜜此是则前三波若故有三波罗蜜也
次明一家复有时作三波罗若有非愚非智故名实
相波若愚智为方便波若论于二种名文字波若此
明体用义今波罗蜜亦得如此不明非彼非此名实
相波若波罗蜜从此到彼名方便波罗蜜论此二即
是文字波罗蜜以不解云此得例非彼此即是永免
义从此到彼即是方便论此二即是文字(云云)次约
二慧判既有实慧方便慧即是观照波若方便波若
论此二种名文字者约此二般若为三波罗蜜者此
还依关中释法师解直照空名为实慧行空不證涉
有无碍名方便慧今约此辨波罗蜜者亦然直照空
名波罗蜜此即实慧波罗蜜以虽照空能得度于有
彼岸行空不證涉有无碍名方便者即得名方便波
罗蜜以其能度有无也文字可知。
次问度彼岸与到彼岸两语为同为异耶若不前安
一云彼岸到如前二云事究竟亦出释论无生品三
者贤劫经翻为度无极也然经论辨波罗蜜少多不
定或三波罗蜜或四五六七十百八万四千波罗蜜
等也所言三者即如前既有三种波若实相观照文
字者即有三波罗蜜谓实相观照文字也何故有此
三明得实境既能生波若故欲说智及智处皆名为
波若者得实相亦能生波罗蜜故名波罗蜜故有实
相波罗蜜观照波罗蜜文字波罗蜜能论两波罗蜜
故名字波罗蜜此是则前三波若故有三波罗蜜也
次明一家复有时作三波罗若有非愚非智故名实
相波若愚智为方便波若论于二种名文字波若此
明体用义今波罗蜜亦得如此不明非彼非此名实
相波若波罗蜜从此到彼名方便波罗蜜论此二即
是文字波罗蜜以不解云此得例非彼此即是永免
义从此到彼即是方便论此二即是文字(云云)次约
二慧判既有实慧方便慧即是观照波若方便波若
论此二种名文字者约此二般若为三波罗蜜者此
还依关中释法师解直照空名为实慧行空不證涉
有无碍名方便慧今约此辨波罗蜜者亦然直照空
名波罗蜜此即实慧波罗蜜以虽照空能得度于有
彼岸行空不證涉有无碍名方便者即得名方便波
罗蜜以其能度有无也文字可知。
次问度彼岸与到彼岸两语为同为异耶若不前安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6a 页 X24-0206.png
处之即为难今答此语明异不异不异者到彼岸亦
是从此到彼名为到度彼岸亦是从此度彼名为度
(云云)言异者到彼岸必到彼岸竟始名为到若是度
者在中流中亦名为度如今度江(云云)。
次问度彼岸何者为能度何事者为所度到彼岸何
者为能到何事者为所到此二能所齐不今明不齐
若是能度所度即以波若为能度烦恼是所度故论
释檀波罗中云六波罗蜜能度烦恼大海也若是能
到所到者则以波若为能到佛道为所到此两能所
夫互殊也。
次问为是永免秤度为是究竟秤度解云具有此义
言永免者此是去离以释度离烦恼以前云六波罗
蜜能度烦恼也究竟释度者此者作事究竟满足秤
度如云舍利弗不能度布施河者以其无行施不能
得究竟能一切时一切种一切人常施故名为不度
若能如此究竟之施则得名度非是越度之度此是
究竟名度也如言度深忍心净巳度禅定等并是法
忍禅究竟故名度也若是前永免秤度此是越度烦
恼此就离以释度若是今究竟哀名度此就作事满
足以释度也(云云)。
次问波若与波罗蜜为一为异答具有此义言其同
者只是一正观取其净照义则名波若取圣永免颠
倒义名为波罗蜜只是净照故永免永免故净照约
义到于二种竟无有异也言其异者波若则是因波
是从此到彼名为到度彼岸亦是从此度彼名为度
(云云)言异者到彼岸必到彼岸竟始名为到若是度
者在中流中亦名为度如今度江(云云)。
次问度彼岸何者为能度何事者为所度到彼岸何
者为能到何事者为所到此二能所齐不今明不齐
若是能度所度即以波若为能度烦恼是所度故论
释檀波罗中云六波罗蜜能度烦恼大海也若是能
到所到者则以波若为能到佛道为所到此两能所
夫互殊也。
次问为是永免秤度为是究竟秤度解云具有此义
言永免者此是去离以释度离烦恼以前云六波罗
蜜能度烦恼也究竟释度者此者作事究竟满足秤
度如云舍利弗不能度布施河者以其无行施不能
得究竟能一切时一切种一切人常施故名为不度
若能如此究竟之施则得名度非是越度之度此是
究竟名度也如言度深忍心净巳度禅定等并是法
忍禅究竟故名度也若是前永免秤度此是越度烦
恼此就离以释度若是今究竟哀名度此就作事满
足以释度也(云云)。
次问波若与波罗蜜为一为异答具有此义言其同
者只是一正观取其净照义则名波若取圣永免颠
倒义名为波罗蜜只是净照故永免永免故净照约
义到于二种竟无有异也言其异者波若则是因波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6b 页 X24-0206.png
罗蜜则是果何故尔波罗蜜云到彼岸彼岸则是果
也若尔者波若何得波罗蜜耶今明波若能到彼岸
今从此功用为名名波罗蜜又因带果也旨次解释
度义不同一者大论云从此到彼名波罗蜜次释成
辨品云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此则是永免以
释度次集散品先尼梵志复问云此彼岸不度故是
波罗蜜相也四者若有彼有此犹名为此无彼无此
乃名为彼此类如涅槃云有苦有乐犹名为苦无苦
无乐乃名大乐也而一家常云有此有彼未为好度
无此无彼乃名好度此则是约世出世论有彼此是
世间度故经具有二文大品云有世间檀波罗蜜此
则明世出世俱有波罗蜜若是涅槃德王中云云何
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
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此则
明世间有檀而无波罗蜜出世间有檀有波罗蜜然
出世间有檀有波罗蜜可解世间何故有檀无波罗
蜜解云世间小小行施故得名为檀未能到佛道彼
岸故非波罗蜜而大品云有世间檀波罗蜜者此是
随心相理解义随圣谓情得度故言波罗蜜。
问既言世间有檀可非波罗蜜亦应有波罗蜜而非
檀解云具四句一者有檀非波罗蜜即世间檀二者
有波罗蜜非檀则如馀五度是波罗蜜而不名檀也
三者檀亦波罗蜜则出世间檀四者非檀非波罗蜜
者有二义一者泯三句未曾檀未曾波罗蜜也二者
也若尔者波若何得波罗蜜耶今明波若能到彼岸
今从此功用为名名波罗蜜又因带果也旨次解释
度义不同一者大论云从此到彼名波罗蜜次释成
辨品云远离此彼岸是檀波罗蜜相此则是永免以
释度次集散品先尼梵志复问云此彼岸不度故是
波罗蜜相也四者若有彼有此犹名为此无彼无此
乃名为彼此类如涅槃云有苦有乐犹名为苦无苦
无乐乃名大乐也而一家常云有此有彼未为好度
无此无彼乃名好度此则是约世出世论有彼此是
世间度故经具有二文大品云有世间檀波罗蜜此
则明世出世俱有波罗蜜若是涅槃德王中云云何
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
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此则
明世间有檀而无波罗蜜出世间有檀有波罗蜜然
出世间有檀有波罗蜜可解世间何故有檀无波罗
蜜解云世间小小行施故得名为檀未能到佛道彼
岸故非波罗蜜而大品云有世间檀波罗蜜者此是
随心相理解义随圣谓情得度故言波罗蜜。
问既言世间有檀可非波罗蜜亦应有波罗蜜而非
檀解云具四句一者有檀非波罗蜜即世间檀二者
有波罗蜜非檀则如馀五度是波罗蜜而不名檀也
三者檀亦波罗蜜则出世间檀四者非檀非波罗蜜
者有二义一者泯三句未曾檀未曾波罗蜜也二者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6c 页 X24-0206.png
则是恶法非是檀亦非波罗蜜也。
问波罗蜜云度彼岸者若为是此彼岸中流等若是
从来解约二约约涅槃所明生死为此岸涅槃彼岸
烦恼为中流八圣为筏也波若则以有相为此岸无
相为彼岸似解滞相惑为中流滞相似解为筏也言
有相者正是外凡无相即是发地似解即三十心似
解滞相义即是中流带相似解即是筏义此是开善
解也若庄严解有数种彼此岸一者二乘为此岸佛
道为彼岸二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三者因为
此岸果为彼岸四者约二谛浮虚则为此岸无生为
彼岸也今明此解并无出处故不用今大论释波罗
蜜中有两复次初云悭贪为此岸佛道为彼岸施为
河中后复次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为彼岸勤
修布施为河中此之两释同是释善法何义同以布
施为河中也复有文云此六波罗蜜能令人度悭贪
尊大海即是恶法河义故一家具有善法恶法二河
也恶法河以恶法为此岸恶法为中流通佛道为彼
岸。
问恶法河既以恶法为此岸以恶法为中流者善法
河应以善法为此岸善法为中流而今善法河以善
法为中流以恶法为此岸者恶法河以恶法为中流
应以善法为此岸也解云义河必皆例今明欲例者
恶法河以重恶为此岸轻恶为中流善法河五以轻
善为中流重善为彼岸也。
问波罗蜜云度彼岸者若为是此彼岸中流等若是
从来解约二约约涅槃所明生死为此岸涅槃彼岸
烦恼为中流八圣为筏也波若则以有相为此岸无
相为彼岸似解滞相惑为中流滞相似解为筏也言
有相者正是外凡无相即是发地似解即三十心似
解滞相义即是中流带相似解即是筏义此是开善
解也若庄严解有数种彼此岸一者二乘为此岸佛
道为彼岸二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三者因为
此岸果为彼岸四者约二谛浮虚则为此岸无生为
彼岸也今明此解并无出处故不用今大论释波罗
蜜中有两复次初云悭贪为此岸佛道为彼岸施为
河中后复次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为彼岸勤
修布施为河中此之两释同是释善法何义同以布
施为河中也复有文云此六波罗蜜能令人度悭贪
尊大海即是恶法河义故一家具有善法恶法二河
也恶法河以恶法为此岸恶法为中流通佛道为彼
岸。
问恶法河既以恶法为此岸以恶法为中流者善法
河应以善法为此岸善法为中流而今善法河以善
法为中流以恶法为此岸者恶法河以恶法为中流
应以善法为此岸也解云义河必皆例今明欲例者
恶法河以重恶为此岸轻恶为中流善法河五以轻
善为中流重善为彼岸也。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7a 页 X24-0207.png
问恶法河既重恶为此岸轻恶为中流者善法河亦
应重善为此岸轻善为中流解云此不例如从来两
种度度生死河度涅槃河明此两度异若是生死河
中七人俱度生死河永离生死去而有方便无方便
故有七人不同有方便者离生死名为度无方便者
不离生死不名为度此就离义明度若是涅槃河亦
同求涅槃约有方便无方便无方便者不得涅槃故
不名度者九方便者得涅槃故名为度此就得以明
度故两河虽但明度而义不同然经中明颠倒不颠
倒无豪釐差别而多颠倒少不颠倒以多颠倒故于
其有彼此颠倒为此岸不颠倒为彼岸只此颠倒深
广即是大河以漂深义即是中流也恶既尔善法亦
尔取善法深广义即是河能流转行人到佛道善即
是流义也。
问既得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者亦得以涅槃
为此岸生死为彼岸不解云只得约凡圣二人相望
作凡夫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圣人以涅槃为
此岸生死为彼岸如江两岸人互相望(云云)。
次明修多罗。
所言经者自上巳来明所论之理今
明论理之教即理教一双也如涅槃七善中释知法
知义知法者谓十二部经知义谓十二部经所明之
义即理教之明證也言经者天竺名修多罗此方随
义翻译非一传者多用綖本二名以翻修多罗若依
分别功德论及四分律字并验现今天竺僧谓缝衣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7b 页 X24-0207.png
之綖为修多罗则以綖翻修多罗若依仁王经及留
支三藏所云则以本翻修多罗若綖若本并有文
證但验方言难可偏定所言綖者以世间綖有贯穿
摄持之用诸佛言教亦有贯法相摄人之能与綖大
同故从喻立称所言本者以教能显理教为理本教
能超行故为行本今秤为经不言綖本者盖是翻译
之家随方音便故以经名代于綖本类如毗尼藏正
翻为灭若依根本翻名应言四分灭十诵灭等但翻
译之家见此方俗法制罪教门名之为律是以佛法
制罪教门亦名为律故名四分律十诵律等此亦如
是若依根本翻名以为綖本应言涅槃綖法华綖等
是翻译之家以见此方先传国礼训世教门为五经
是以佛法训世教门亦秤为经故言涅槃经法华经
等既随俗代名还依随俗释义俗言经者常也虽先
贤后圣而故范古今恒然故名为常佛法亦尔虽三
世诸佛随感去留故范古今不可改易故名为常故
言为摩诃波若波罗蜜经也。
* 第二序说经意
问佛以种种因缘说摩诃波若请
为陈之答佛法无量略说因果总摄一切因者所谓
菩萨真实大愿真实大行如经中说若不以般若心
发愿愿不成愿若不以波若心修行则行不成行是
故菩萨欲修愿行要须般若是名因义所言果者菩
萨以行无所得因故得无所得果无所得果则是如
来实相法身亦如经中说今欲为诸大人说此因果
支三藏所云则以本翻修多罗若綖若本并有文
證但验方言难可偏定所言綖者以世间綖有贯穿
摄持之用诸佛言教亦有贯法相摄人之能与綖大
同故从喻立称所言本者以教能显理教为理本教
能超行故为行本今秤为经不言綖本者盖是翻译
之家随方音便故以经名代于綖本类如毗尼藏正
翻为灭若依根本翻名应言四分灭十诵灭等但翻
译之家见此方俗法制罪教门名之为律是以佛法
制罪教门亦名为律故名四分律十诵律等此亦如
是若依根本翻名以为綖本应言涅槃綖法华綖等
是翻译之家以见此方先传国礼训世教门为五经
是以佛法训世教门亦秤为经故言涅槃经法华经
等既随俗代名还依随俗释义俗言经者常也虽先
贤后圣而故范古今恒然故名为常佛法亦尔虽三
世诸佛随感去留故范古今不可改易故名为常故
言为摩诃波若波罗蜜经也。
* 第二序说经意
问佛以种种因缘说摩诃波若请
为陈之答佛法无量略说因果总摄一切因者所谓
菩萨真实大愿真实大行如经中说若不以般若心
发愿愿不成愿若不以波若心修行则行不成行是
故菩萨欲修愿行要须般若是名因义所言果者菩
萨以行无所得因故得无所得果无所得果则是如
来实相法身亦如经中说今欲为诸大人说此因果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7c 页 X24-0207.png
故说是经复次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真实分别利
益功德故说是经复次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经
复次以大悲心受请说法故说是经复次欲集诸佛
法药愈难喻病故说是经病有二种一者身病谓老
病死二者心病谓贪瞋痴自有生死以来不得波若
药故无人能除此病佛以摩诃波若摧破二病故说
是经复次欲增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是经一切众
生虽欲念佛不识如来多随耶观不见法身法身者
以正法为身故秤法身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
语言道为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斯经盛明实相
即是盛明法身故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今欲令念
此正法身故说是经复次欲显示中道拔二边见故
说是经复次欲说异法门异念处故故说是经昔说
善门不善门无记门常无常苦乐等念处今欲说非
善非不善门非常非无常念处故说是经复次欲转
众生深重障故说是经如是种种因缘并是依经文
影识龙树大论故说般若因缘。
问为何等位人说是经耶答有人言般若是高位行
我等凡夫岂祈斯事故望岸自绝今谓不然此人乃
是无碍法中自作鄣碍可不悲乎为言波若必在高
位高位之人本自不堕恶道何俟习行方得离耶今
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
乐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须学波若此意乃明应堕恶
道者行波若故不堕也所以从博地凡夫以上乃至
益功德故说是经复次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经
复次以大悲心受请说法故说是经复次欲集诸佛
法药愈难喻病故说是经病有二种一者身病谓老
病死二者心病谓贪瞋痴自有生死以来不得波若
药故无人能除此病佛以摩诃波若摧破二病故说
是经复次欲增诸菩萨念佛三昧故说是经一切众
生虽欲念佛不识如来多随耶观不见法身法身者
以正法为身故秤法身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
语言道为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斯经盛明实相
即是盛明法身故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今欲令念
此正法身故说是经复次欲显示中道拔二边见故
说是经复次欲说异法门异念处故故说是经昔说
善门不善门无记门常无常苦乐等念处今欲说非
善非不善门非常非无常念处故说是经复次欲转
众生深重障故说是经如是种种因缘并是依经文
影识龙树大论故说般若因缘。
问为何等位人说是经耶答有人言般若是高位行
我等凡夫岂祈斯事故望岸自绝今谓不然此人乃
是无碍法中自作鄣碍可不悲乎为言波若必在高
位高位之人本自不堕恶道何俟习行方得离耶今
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
乐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须学波若此意乃明应堕恶
道者行波若故不堕也所以从博地凡夫以上乃至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8a 页 X24-0208.png
十地以还皆须学波若也。
* 第三明部傥多少
问波若波罗蜜凡有几种答通
捡经论部类不同第一有二种出大智论第四十一
及九十九卷云波若有二种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
地诸大菩萨说今诸部波若多是共声闻说也第二
三种者释论第六十七卷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
上中下谓光赞放光道行又释论第七十九卷云般
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列馀二
同前而以小品名代道行处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
第三四种者长安睿法师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
四多则十万偈小则六百偈此云大品故是外国中
品耳随宜之言复何足计其多小虽唱四名而不列
数也第四五时波若者出仁王经初云释迦牟尼入
大寂定众相谓佛巳为我等二十九年说摩诃波若
金刚波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今复放光斯作何
事既列四种于前第五说最后仁王波若故有五味
般若也第五八部般若者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
部第一部有十万偈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
部犹在外国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
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
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部有六百
偈即是文殊师利问般若第八部有三百偈即是金
刚般若又犬论第百卷云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五
千偈大波若有十万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
* 第三明部傥多少
问波若波罗蜜凡有几种答通
捡经论部类不同第一有二种出大智论第四十一
及九十九卷云波若有二种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
地诸大菩萨说今诸部波若多是共声闻说也第二
三种者释论第六十七卷云波若部傥有多有少有
上中下谓光赞放光道行又释论第七十九卷云般
若义乃无边卷数有限谓小品放光光赞既列馀二
同前而以小品名代道行处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
第三四种者长安睿法师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
四多则十万偈小则六百偈此云大品故是外国中
品耳随宜之言复何足计其多小虽唱四名而不列
数也第四五时波若者出仁王经初云释迦牟尼入
大寂定众相谓佛巳为我等二十九年说摩诃波若
金刚波若天王问波若光赞波若今复放光斯作何
事既列四种于前第五说最后仁王波若故有五味
般若也第五八部般若者流支三藏云波若应有八
部第一部有十万偈第二部有二万五千偈此之二
部犹在外国第三部有二万二千偈即是大品第四
部有八千偈即是小品第五部有四千偈第六部有
二千五百偈此之二部亦未传汉地第七部有六百
偈即是文殊师利问般若第八部有三百偈即是金
刚般若又犬论第百卷云如此中波若或有二万五
千偈大波若有十万偈诸龙天宫有千亿万偈以其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8b 页 X24-0208.png
寿命长远念力坚强故堪闻多说人中寿命短促忆
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为尔岂局在五时限于八部
耶。
* 第四辨开合
问曰馀经更无再说何故波若诸部
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今唯见波
若多部未见馀经多耳而今且论般若多部者众生
入道多由般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不得道者皆由
有依著般若正破众生有所依著故说无依无著之
法般若亦是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
依波若如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
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涅槃亦云若闻无作无受王
之重罪必得除灭是以波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
众生常有依著之病故佛说无依得法如二夜经云
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波若五时八部何足为多。
问波若五时既为五部华严八会何不八部八会既
合一部五时何不合耶。
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今
不然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如前说十信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则浅深次第因
果相成故得为一部五时波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
相成故各开五时。
* 第五明前后
问摩诃波若金刚波若何者前说答
有人言前说摩诃次说金刚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
大品各以文證义唯成二见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
准判随宜之言复何可定一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
识力弱止有少许文字为尔岂局在五时限于八部
耶。
* 第四辨开合
问曰馀经更无再说何故波若诸部
无量答佛经无量来汉地者盖不足言但今唯见波
若多部未见馀经多耳而今且论般若多部者众生
入道多由般若所以者何一切凡夫不得道者皆由
有依著般若正破众生有所依著故说无依无著之
法般若亦是真实忏悔故诸大乘经辨真实忏悔皆
依波若如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
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涅槃亦云若闻无作无受王
之重罪必得除灭是以波若有多部不同取其大要
众生常有依著之病故佛说无依得法如二夜经云
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波若五时八部何足为多。
问波若五时既为五部华严八会何不八部八会既
合一部五时何不合耶。
答通而为论皆得相类今
不然者华严八会此义则前后相成如前说十信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大小相海此则浅深次第因
果相成故得为一部五时波若非是浅深次第前后
相成故各开五时。
* 第五明前后
问摩诃波若金刚波若何者前说答
有人言前说摩诃次说金刚有人言前说金刚后说
大品各以文證义唯成二见也今明此之二释未可
准判随宜之言复何可定一其前后或可一时具说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8c 页 X24-0208.png
多部或可一部亦具经多时至大论中更当委释二
经前后既尔五时八部亦复不定非但波若前后不
定一切经教例此可解故经中云八相成道一一相
中具足八相岂得定其时耶。
* 第六辨经宗
南北古今波若宗体不同或以境为
宗或以智为宗或以因为宗或以果为宗今略而不
陈也问山门解释与他为同为异答求由来众解若
得可门同异求其不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是不同不
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住即是波若之玄宗
有所依住皆非波若宗也今明波若无有定相随缘
善巧义无不通而正波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
乃至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果
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肇师云原夫能所境智
因果者岂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
智非因非果能因能果耳而今就文而论一往方言
波若非因非果正以因果为宗故云因名波若果名
萨婆若此因果表其正体非因非果也。
* 第七明显密
大明一化凡有四门一显教菩萨不
密声闻即华严也二显故声闻不密化菩萨即三藏
也三显故菩萨密化声闻即般若也四显故菩萨显
化声闻即法华故也复有傍正四门一正显真实傍
开方便即华严也二正开方便正隐真实即三藏也
三正显真实傍开方便即波若等故也四正开方便
正显真实即法华之教也问法华明三乘是权可得
经前后既尔五时八部亦复不定非但波若前后不
定一切经教例此可解故经中云八相成道一一相
中具足八相岂得定其时耶。
* 第六辨经宗
南北古今波若宗体不同或以境为
宗或以智为宗或以因为宗或以果为宗今略而不
陈也问山门解释与他为同为异答求由来众解若
得可门同异求其不得将谁同异耶能如是不同不
异不自不他无依无得一无所住即是波若之玄宗
有所依住皆非波若宗也今明波若无有定相随缘
善巧义无不通而正波若未曾境与不境智与不智
乃至因与不因果与不果方便随缘在因名因在果
名果在境名境在智名智故肇师云原夫能所境智
因果者岂境智因果之所能良以非境非智能境能
智非因非果能因能果耳而今就文而论一往方言
波若非因非果正以因果为宗故云因名波若果名
萨婆若此因果表其正体非因非果也。
* 第七明显密
大明一化凡有四门一显教菩萨不
密声闻即华严也二显故声闻不密化菩萨即三藏
也三显故菩萨密化声闻即般若也四显故菩萨显
化声闻即法华故也复有傍正四门一正显真实傍
开方便即华严也二正开方便正隐真实即三藏也
三正显真实傍开方便即波若等故也四正开方便
正显真实即法华之教也问法华明三乘是权可得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9a 页 X24-0209.png
显一乘是真实大品未辨三乘是权云何得显一乘
是真实耶答法华对权显实大品辨二乘为劣大乘
为胜故大乘为真实问何文辨大品巳明真实答法
华信解品云一切诸佛所有秘藏但为菩萨演其实
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此文则指此经明之故知大
品巳显真实也问若大品明小乘为劣菩萨为胜名
巳显真实者三藏之故亦明二乘为劣大乘为胜亦
应巳显佛乘是真实答大品等故正明大乘傍及小
乘故正显真实三藏之故正明小乘傍及大乘故不
正显真实又大品故具足显了说佛故正显真实三
藏故虽明佛乘犹是隐覆之说故不正显真如三藏
故明王宫实生双林实灭从凡得圣树王成佛法华
弊衣长者正喻此佛佛故知犹未显真实也。
次明别举此经对法华论显密问大论第百卷云波
若非秘密法故付嘱声闻法华是秘密法故至菩萨
云何秤秘非秘耶答秘密不秘密凡有二门一以大
乘秘密小乘非秘密如大论显示故中说罗汉即断
烦恼清净菩罗未断烦恼故不清净秘密法中说菩
萨得无生忍只道超出二乘之上故菩萨清净此则
小乘浅近故非秘密大乘甚深故名秘密二者约大
乘中复有秘密如大论第百卷说波若不明罗汉作
佛故非秘密问法华明罗汉作佛何故是秘密般若
不明罗汉作佛何故非秘密耶答法华明罗汉作佛
甚深难解故是秘密般若明菩萨作佛其义易解故
是真实耶答法华对权显实大品辨二乘为劣大乘
为胜故大乘为真实问何文辨大品巳明真实答法
华信解品云一切诸佛所有秘藏但为菩萨演其实
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此文则指此经明之故知大
品巳显真实也问若大品明小乘为劣菩萨为胜名
巳显真实者三藏之故亦明二乘为劣大乘为胜亦
应巳显佛乘是真实答大品等故正明大乘傍及小
乘故正显真实三藏之故正明小乘傍及大乘故不
正显真实又大品故具足显了说佛故正显真实三
藏故虽明佛乘犹是隐覆之说故不正显真如三藏
故明王宫实生双林实灭从凡得圣树王成佛法华
弊衣长者正喻此佛佛故知犹未显真实也。
次明别举此经对法华论显密问大论第百卷云波
若非秘密法故付嘱声闻法华是秘密法故至菩萨
云何秤秘非秘耶答秘密不秘密凡有二门一以大
乘秘密小乘非秘密如大论显示故中说罗汉即断
烦恼清净菩罗未断烦恼故不清净秘密法中说菩
萨得无生忍只道超出二乘之上故菩萨清净此则
小乘浅近故非秘密大乘甚深故名秘密二者约大
乘中复有秘密如大论第百卷说波若不明罗汉作
佛故非秘密问法华明罗汉作佛何故是秘密般若
不明罗汉作佛何故非秘密耶答法华明罗汉作佛
甚深难解故是秘密般若明菩萨作佛其义易解故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9b 页 X24-0209.png
非秘密故大论云罗汉作佛至佛时乃解之论者正
可论其馀事龙树既云未解至佛时乃知故罗汉作
佛甚深难解涅槃现病品复云如佛所说阿罗汉一
切皆当至涅槃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不能知
故知罗汉作佛为难解也问何故难解耶答此望昔
教为难以昔教明罗汉烦恼巳尽不复更生如云无
明糠脱后在田中不复更生法华经中明罗汉作佛
故于昔故为难问昔者于谁为难耶答正于声闻人
为难故大论云大药师能用毒为药小药师但能用
药为药菩萨能解二乘作佛如解用毒为药故法华
付嘱菩萨也声闻但解菩萨作佛如解用药为药故
波若付嘱声闻也问若波若但明菩萨作佛未明二
乘作佛即波若教为劣法华教为胜何得大论释问
乘品列十种大经而般若于中最大既秤最大即法
华为劣前后相违答法华波若㸦有胜劣若为声闻
人明二乘作佛即法华胜波若劣若为菩萨明实慧
方便即般若胜法华劣何者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实
慧无尽巳去二十四品方便是十方三世诸佛法身
父母故净名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
导师无不由是生既广明法身父母故于一切方等
经中最为深大馀经不正明此义故不及波若波若
广明实相故于众经最为深大所以然者三乘得道
及以断惑并忏悔重罪此之三义悉依实相而波若
正广明实相故三义得成馀经不明故有劣波若是
可论其馀事龙树既云未解至佛时乃知故罗汉作
佛甚深难解涅槃现病品复云如佛所说阿罗汉一
切皆当至涅槃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不能知
故知罗汉作佛为难解也问何故难解耶答此望昔
教为难以昔教明罗汉烦恼巳尽不复更生如云无
明糠脱后在田中不复更生法华经中明罗汉作佛
故于昔故为难问昔者于谁为难耶答正于声闻人
为难故大论云大药师能用毒为药小药师但能用
药为药菩萨能解二乘作佛如解用毒为药故法华
付嘱菩萨也声闻但解菩萨作佛如解用药为药故
波若付嘱声闻也问若波若但明菩萨作佛未明二
乘作佛即波若教为劣法华教为胜何得大论释问
乘品列十种大经而般若于中最大既秤最大即法
华为劣前后相违答法华波若㸦有胜劣若为声闻
人明二乘作佛即法华胜波若劣若为菩萨明实慧
方便即般若胜法华劣何者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实
慧无尽巳去二十四品方便是十方三世诸佛法身
父母故净名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
导师无不由是生既广明法身父母故于一切方等
经中最为深大馀经不正明此义故不及波若波若
广明实相故于众经最为深大所以然者三乘得道
及以断惑并忏悔重罪此之三义悉依实相而波若
正广明实相故三义得成馀经不明故有劣波若是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09c 页 X24-0209.png
以两经㸦有优劣故龙树前后有于二文此出关中
睿法师小品序非新造意也问若二经㸦有优劣何
故大论复云法华是波若异名答般若法华同是正
观平等大慧显道若无异故云法华是般若异名是
以论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
立异字今但约教为人有差别波若教直往菩萨作
佛法华教回小入大菩萨作佛约人不同而作佛无
异同长者大宅及以七珍始终无异但付财之时未
是委家业时有问波若未明二乘作佛得是不了教
不答波若明菩萨作佛此事显了未得说二乘成佛
约此一边之义亦得秤为未了问若尔何得释毕定
品云须菩提闻法华经明一切成佛复闻般若辨菩
萨有退是故一切足今问佛为毕定为不毕定此问
意审二经之同异佛答云菩萨毕定毕定者毕定成
佛也既明毕定成佛则唯有一佛乘不退为声闻即
显无二乘此意明波若同法华何得云波若未明二
乘作佛答波若非一时一坐说初分未明二乘作佛
故与法华异后分明菩萨不退显有一无二与法华
大同故不相违也。
* 第八辨教
南方五时之说北土四宗之说无文伤
义昔巳详之今略而不述也夫四生扰扰为夫虚怀
六趣纷纷寔由封滞故知回流苦海以住著为源超
然彼岸用无得为本但累根非一息倒多门或始终
俱大或初后并小或始小终大或始大终小或一时
睿法师小品序非新造意也问若二经㸦有优劣何
故大论复云法华是波若异名答般若法华同是正
观平等大慧显道若无异故云法华是般若异名是
以论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
立异字今但约教为人有差别波若教直往菩萨作
佛法华教回小入大菩萨作佛约人不同而作佛无
异同长者大宅及以七珍始终无异但付财之时未
是委家业时有问波若未明二乘作佛得是不了教
不答波若明菩萨作佛此事显了未得说二乘成佛
约此一边之义亦得秤为未了问若尔何得释毕定
品云须菩提闻法华经明一切成佛复闻般若辨菩
萨有退是故一切足今问佛为毕定为不毕定此问
意审二经之同异佛答云菩萨毕定毕定者毕定成
佛也既明毕定成佛则唯有一佛乘不退为声闻即
显无二乘此意明波若同法华何得云波若未明二
乘作佛答波若非一时一坐说初分未明二乘作佛
故与法华异后分明菩萨不退显有一无二与法华
大同故不相违也。
* 第八辨教
南方五时之说北土四宗之说无文伤
义昔巳详之今略而不述也夫四生扰扰为夫虚怀
六趣纷纷寔由封滞故知回流苦海以住著为源超
然彼岸用无得为本但累根非一息倒多门或始终
俱大或初后并小或始小终大或始大终小或一时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10a 页 X24-0210.png
之内大小俱明或无量之时唯并一法或说异法而
前后不同或明同法而初后为异良由机悟不一故
适化无方不可局以五时限于四教也所言始终俱
大者如涅槃云我初成道巳有菩萨曾问是义与汝
所问等无差别故知后辨涅槃初亦辨斯教也初后
俱小者如智度论云从初转法轮至大涅槃集作四
阿含即其事也初小后大者鹿苑初说小乘鹫山以
去明于大法也初大后小者菩提树下初说华严后
趣鹿苑方明小教也一时之内大小俱明者如智度
论云显示教门即捺菀说少秘密之法即鹿林明大
也或无量时明一法者如智度论云般若非一时一
坐说也或异法前后不同者智度论云须菩提闻法
华经辨一切成佛复闻般若明菩萨有退是故今问
此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法华波若名为异法而波
若或法华之前或在法华之后前后不同也问何以
得知法华前耶答智度论复释三百比丘脱衣上服
云有人言十二年未制戒即知般若在十二年巳前
说之而法华成道四十馀年方乃演说又信解品明
付财竟后会佛子亦是波若在前法华居后而向列
毕定品文则法华在前波若居后也或同法而前后
异者五时同是波若之法而仁王云二十九年说四
种波若第三十年说仁王波若如此等事不可具陈
略举一条示圣教无方不应限局五时及四宗也问
若尔者即大小无分浅深浑乱何得论声闻菩萨两
前后不同或明同法而初后为异良由机悟不一故
适化无方不可局以五时限于四教也所言始终俱
大者如涅槃云我初成道巳有菩萨曾问是义与汝
所问等无差别故知后辨涅槃初亦辨斯教也初后
俱小者如智度论云从初转法轮至大涅槃集作四
阿含即其事也初小后大者鹿苑初说小乘鹫山以
去明于大法也初大后小者菩提树下初说华严后
趣鹿苑方明小教也一时之内大小俱明者如智度
论云显示教门即捺菀说少秘密之法即鹿林明大
也或无量时明一法者如智度论云般若非一时一
坐说也或异法前后不同者智度论云须菩提闻法
华经辨一切成佛复闻般若明菩萨有退是故今问
此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法华波若名为异法而波
若或法华之前或在法华之后前后不同也问何以
得知法华前耶答智度论复释三百比丘脱衣上服
云有人言十二年未制戒即知般若在十二年巳前
说之而法华成道四十馀年方乃演说又信解品明
付财竟后会佛子亦是波若在前法华居后而向列
毕定品文则法华在前波若居后也或同法而前后
异者五时同是波若之法而仁王云二十九年说四
种波若第三十年说仁王波若如此等事不可具陈
略举一条示圣教无方不应限局五时及四宗也问
若尔者即大小无分浅深浑乱何得论声闻菩萨两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10b 页 X24-0210.png
藏开大少二种乘耶答佛教虽复尘沙往挍则事无
不尽一者赴少机说同名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秤为
大教而佛灭度后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教名
声闻藏摄一切时说大乘名菩萨藏则大小义分浅
深教别也问何以得知准有两漏藏答中论云前于
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后为巳习行堪受深法者以
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
等毕竟空无所有如波若波罗蜜中说又智度论云
阿难迦叶结集三藏弥勒阿难文殊集大乘藏又持
地论云十一部经名声闻藏方等经名菩萨藏而大
品思益法华涅槃此四经皆对昔少秤赞今大则知
一化明大少二教问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云何乃
立大小耶答如来赴大小二缘故说大小教唯说二
教终为显一故法华药草喻品云于一切法以智方
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故知教
无异表缘无异悟然对异故明不异异既无则不异
亦息故彼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守大小
二藏及封执唯一乘者此皆成一异两见未悟本来
寂灭非学佛法人也。
* 第九明传译
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文云初
说大品小品出其中后说光赞道行其中此事云何
答是亦不然道行犹是小品之异名大智论前列光
赞放光道行后列云小品放光光赞故知小品则道
行之异名也睿公小品序云此经三十章贯之以道
不尽一者赴少机说同名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秤为
大教而佛灭度后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教名
声闻藏摄一切时说大乘名菩萨藏则大小义分浅
深教别也问何以得知准有两漏藏答中论云前于
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后为巳习行堪受深法者以
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
等毕竟空无所有如波若波罗蜜中说又智度论云
阿难迦叶结集三藏弥勒阿难文殊集大乘藏又持
地论云十一部经名声闻藏方等经名菩萨藏而大
品思益法华涅槃此四经皆对昔少秤赞今大则知
一化明大少二教问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云何乃
立大小耶答如来赴大小二缘故说大小教唯说二
教终为显一故法华药草喻品云于一切法以智方
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故知教
无异表缘无异悟然对异故明不异异既无则不异
亦息故彼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守大小
二藏及封执唯一乘者此皆成一异两见未悟本来
寂灭非学佛法人也。
* 第九明传译
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文云初
说大品小品出其中后说光赞道行其中此事云何
答是亦不然道行犹是小品之异名大智论前列光
赞放光道行后列云小品放光光赞故知小品则道
行之异名也睿公小品序云此经三十章贯之以道
大品经义疏目次¶ 第 210c 页 X24-0210.png
故秤道行故知道行即是小品也魏时沙门朱士行
道遵小品即知文义未尽故甘露六年向于于填国
求觅经本遇得大品而彼国名僧唯信小乘故朱士
行将还时彼僧白于填国王曰汉地道人弃佛正教
而持婆罗门经将还本国而欲流宣今王不应听许
王则遮不许尔时朱士行则白王言我今不[(厂@((既-旡)-日+口))*页]身命
远举而来正由此经王若不许应听一愿则誓言曰
若此经于汉地有缘者今以投火火则应灭誓竟则
投于炭火火则自灭经不烧燃于时彼国大德名僧
一切人众发心信受此经大有功德而不得止朱士
行时未至晋初翻二十卷或十九卷后什法师翻为
二十七卷欲别舍城此至来瑞相甚大。
* 第十依文解释
以为次卷首也因言也疏出故不
事方云也而多依傍大论亦义承有本莫疑也。
大品义疏卷第一
道遵小品即知文义未尽故甘露六年向于于填国
求觅经本遇得大品而彼国名僧唯信小乘故朱士
行将还时彼僧白于填国王曰汉地道人弃佛正教
而持婆罗门经将还本国而欲流宣今王不应听许
王则遮不许尔时朱士行则白王言我今不[(厂@((既-旡)-日+口))*页]身命
远举而来正由此经王若不许应听一愿则誓言曰
若此经于汉地有缘者今以投火火则应灭誓竟则
投于炭火火则自灭经不烧燃于时彼国大德名僧
一切人众发心信受此经大有功德而不得止朱士
行时未至晋初翻二十卷或十九卷后什法师翻为
二十七卷欲别舍城此至来瑞相甚大。
* 第十依文解释
以为次卷首也因言也疏出故不
事方云也而多依傍大论亦义承有本莫疑也。
大品义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