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0c 页
《佛所行赞》卷第四(亦云佛本行经)
马鸣菩萨造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 时彼五比丘,
阿湿波誓等,
闻彼知法声,
慨然而自愧,
合掌而加敬,
仰瞻于尊颜。
如来善方便,
次令入正法,
前后五比丘,
得道调诸根,
犹五星丽天,
列侍于明月。
时彼鸠尸城,
长者子耶舍,
夜睡忽觉悟,
自见其眷属,
男女身裸卧,
即生厌离心,
念此烦恼本,
诳惑于愚夫。
严服佩璎珞,
出家诣山林,
寻路而普唱:
「恼乱恼乱乱。」
如来夜经行,
闻唱恼乱声,
即命:「汝善来,
此有安隐处,
涅槃极清凉,
寂灭离诸恼。」
耶舍闻佛教,
心中大欢喜,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1a 页 T04-0031.png

圣慧冷然开,
如入清凉池,
肃然至佛所。
其身犹俗容,
心已得漏尽,
宿殖善根力,
疾成罗汉果。
净智理潜明,
闻法能即悟,
犹若鲜素缯,
易为染其色。
彼已自觉知,
所应作已作,
顾身犹庄严,
而生惭愧心。
如来知彼念,
而为说偈言:
「严饰以璎珞,
心调伏诸根,
平等观众生,
行法不计形。
身被出家服,
其心累未忘,
处林贪世荣,
是则为俗人。
形虽表俗仪,
心栖高胜境,
在家同山林,
则离于我所。
缚解存于心,
形岂有定相?
佩钾衣重袍,
谓能制强敌,
改形著染衣,
为伏烦恼怨。」
即命比丘来,
应声俗容废,
具足出家仪,
皆成于沙门。
先有俗游朋,
其数五十四,
寻善友出家,
随次入正法。
斯由宿善业,
妙果成于今,
淳灰洽已久,
经水速鲜明。
上行诸声闻,
六十阿罗汉,
悉如罗汉法,
随顺而教诫:
「汝今已济度,
生死河彼岸,
所作已毕竟,
堪受一切供,
各应游诸国,
度诸未度者。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1b 页 T04-0031.png

久无救护者,
汝等各独游,
哀悯而摄受。
吾今亦独行,
还彼伽阇山,
彼有大仙人,
王仙及梵仙,
悉皆在于彼,
举世之所宗。
迦叶苦行仙,
国人悉奉事,
受学者甚众,
我今往度之。」
时六十比丘,
奉教广宣法,
各从其宿缘,
随意诣诸方。
世尊独游步,
往诣伽阇山,
入空静法林,
诣迦叶仙人。
彼有事火窟,
恶龙之所居,
山林极清旷,
处处无不安。
世尊为教化,
告彼而请宿,
迦叶白佛言:
「无有宿止处,
唯有事火窟,
善清净可居,
而有恶龙止,
必能伤害人。」
佛言:「但见与,
且一宿止住。」
迦叶种种难,
世尊请不已,
迦叶复白佛:
「心不欲相与,
谓我有吝惜,
且自随所乐。」
佛即入火室,
端坐正思惟。
时恶龙见佛,
瞋恚纵毒火,
举室洞炽然,
而不触佛身,
舍尽火自灭,
世尊犹安坐。
犹如劫火起,
梵天宫洞然,
梵王正基坐,
不恐亦不畏。
恶龙见世尊,
光颜无异相,
毒息善心生,
稽首而归依。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1c 页 T04-0031.png

叹:「呜呼怪哉!
如此道德人,
而为龙火烧。」
迦叶及眷属,
晨朝悉来看,
佛已降恶龙,
置在于钵中。
彼知佛功德,
而生奇特想,
憍慢久习故,
犹言我道尊。
佛以随时宜,
现种种神变,
察其心所念,
变化而应之,
令彼心柔软,
堪为正法器。
自知其道浅,
不及于世尊,
决定谦下心,
随顺受正法。
郁毗罗迦叶,
弟子五百人,
随师善调伏,
次第受正法。
迦叶并徒众,
悉受正化已,
仙人资生物,
并诸事火具,
悉弃于水中,
漂没随流迁。
那提伽阇等,
二弟居下流,
见被服诸物,
随流而乱下。
谓其遭大变,
忧怖不自安,
二众五百人,
寻江而求兄。
见兄已出家,
诸弟子亦然,
知得未曾法,
而起奇特想:
「兄今已服道,
我等亦当随。」
彼兄弟三人,
及弟子眷属,
世尊为说法,
即以事火譬:
「愚痴黑烟起,
乱想钻燧生,
贪欲瞋恚火,
焚烧于众生。
如是烦恼火,
炽然不休息,
弥沦于生死,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2a 页 T04-0032.png

能见二种火,
炽然无依怙,
云何有心人,
而不生厌离?
厌离除贪欲,
贪尽得解脱,
若已得解脱,
解脱知见生。
观察生死流,
而举于梵行,
一切作已作,
更不受后有。」
如是千比丘,
闻世尊说法,
诸漏永不起,
一切心解脱。
佛为迦叶等,
千比丘说法:
「所作者已作,
净慧妙庄严,
诸功德眷属,
施戒净诸根。
大德仙从道,
苦行林失荣,
如人舍戒德,
空身而徒生。」
世尊大眷属,
进诣王舍城,
忆念摩竭王,
先所修要誓。
世尊既至已,
止住于杖林,
瓶沙王闻之,
与大眷属俱,
举国士女从,
往诣世尊所。
远见如来坐,
降心伏诸根,
除去诸俗容,
下车而步进,
犹如天帝释,
往诣梵天王。
前顶礼佛足,
敬问体和安,
佛还慰劳毕,
命令一面坐。
时王心默念:
「释迦大威力,
胜德迦叶等,
今皆为弟子?」
佛知众心念,
而问于迦叶:
「汝见何福利,
而弃事火法?」
迦叶闻佛命,
惊起大众前,
胡跪而合掌,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2b 页 T04-0032.png

「修福事火神,
果报悉轮迥,
生死烦恼增,
是故我弃舍。
精勤奉事火,
为求五欲境,
爱欲增无穷,
是故我弃舍。
事火修咒术,
离解脱受生,
受生为苦本,
故舍更求安。
我本谓苦行,
祠祀设大会,
为最第一胜,
而更违正道。
是故今弃舍,
更求胜寂灭,
离生老病死,
无尽清凉处。
以知此义故,
放舍事火法。」
世尊闻迦叶,
说自知见事,
欲令诸世间,
普生净信故,
而告迦叶言:
「汝大士善来,
分别种种法,
而从于胜道。
今于大众前,
显汝胜功德,
如巨富长者,
开现于宝藏,
令贫苦众生,
增其厌离心。」
「善哉奉尊教。」
即于大众前,
敛身入正受,
飘然升虚空,
经行住坐卧,
或举身洞然,
左右出水火,
不烧亦不濡。
从身出云雨,
雷电动天地,
举世悉瞻仰,
纵目观无厌。
异口而同音,
称叹未曾有。
然后摄神通,
敬礼世尊足。
「佛为我大师,
我为尊弟子,
奉教闻斯行,
所作已毕竟。」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2c 页 T04-0032.png

迦叶为弟子,
决定知世尊,
真实一切智。
佛知诸会众,
堪为受法器,
而告瓶沙王:
「汝今善谛听!
心意及诸根,
斯皆生灭法,
了知生灭过,
是则平等观。
如是平等观,
是则为知身,
知身生灭法,
无取亦无受。
如身诸根觉,
无我无我所,
纯一苦积聚,
苦生而苦灭。
已知诸身相,
无我无我所,
是则之第一,
无尽清凉处。
我见等烦恼,
系缚诸世间,
既见无我所,
诸缚悉解脱。
不实见所缚,
见实则解脱,
世间摄受我,
则为邪摄受。
若彼有我者,
或常或无常,
生死二边见,
其过最尤甚。
若使无常者,
修行则无果,
亦不受后身,
无功而解脱。
若使有常者,
无死生中间,
则应同虚空,
无生亦无灭。
若使有我者,
则应一切同,
一切皆有我,
无业果自成。
若有我作者,
不应苦修行,
彼有自在主,
何须造作为?
若我则有常,
理不容变异,
见有苦乐相,
云何言有常?
知生则解脱,
远离诸尘垢,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3a 页 T04-0033.png

何用解脱为?
无我不唯言,
理实无实性,
不见我作事,
云何说我作?
我既无所作,
亦无作我者,
无此二事故,
真实无有我。
无作者知者,
无主而常迁,
生死日夜流,
汝今听我说。
六根六境界,
因缘六识生,
三事会生触,
心念业随转。
阳珠遇乾草,
缘日火随生,
诸根境界识,
士夫生亦然。
芽因种子生,
种非即是芽,
不即亦不异,
众生生亦然。」
世尊说真实,
平等第一义,
瓶沙王欢喜,
离垢法眼生。
王眷属人民,
百千诸鬼神,
闻说甘露法,
亦随离诸尘。」
* 《佛所行赞》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
「 尔时瓶沙王,
稽首请世尊,
迁住于竹林;
哀受故默然。
王已见真谛,
奉拜而还宫,
世尊与大众,
徙居安竹园。
为度众生故,
建立慧灯明,
以梵住天住,
贤圣住而住。
时阿湿波誓,
调心御诸根,
时至行乞食,
入于王舍城。
容貌世挺特,
威仪安序庠,
城中诸士女,
见者莫不欢,
行者为住步,
前迎后风驰。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3b 页 T04-0033.png

广度诸弟子,
第一胜多闻,
其名舍利弗。
见比丘庠序,
闲雅静诸根,
蹰路而待至,
举手请问言:
「年少静仪容,
我所未曾见。
得何胜妙法?
为宗事何师?
师教何所说?
愿告决所疑。」
比丘欣彼问,
和颜逊辞答:
「一切智具足,
甘蔗胜族生,
天人中最尊,
是则我大师。
我年既幼稚,
学日又初浅,
岂能宣大师,
甚深微妙义?
今当以浅智,
略说师教法。
一切有法生,
皆从因缘起,
生灭法悉灭,
说道为方便。」
二生忧波提,
随听心内融,
远离诸尘垢,
清净法眼生。
先所脩决定,
知因及无因,
一切无所作,
皆由自在天。
今闻因缘法,
无我智开明,
增微诸烦恼,
无能究竟除。
唯有如来教,
永尽而无遗,
非摄受我所,
而能离吾我。
明因日灯兴,
孰能令无光?
如断莲花茎,
微丝犹连绵;
佛教除烦恼,
犹断石无馀。
敬礼比丘足,
退辞而还家;
比丘乞食已,
亦还归竹园。
舍利弗还家,
貌色甚和雅,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3c 页 T04-0033.png

同体闻才均,
遥见舍利弗,
颜仪甚熙怡,
告言:「今见汝,
而有异常容,
素性至沈隐,
欢相见于今。
必得甘露法,
此相非无因。」
答言:「如来告,
实获未曾法。」
即请而为说,
闻则心开解,
诸尘垢亦除,
随生正法眼。
久殖妙因果,
如观掌中灯,
得佛不动信,
俱行诣佛所。
与徒众弟子,
二百五十人,
佛遥见二贤,
而告诸众言:
「彼来者二人,
吾上首弟子,
一智慧无双,
二神足第一。」
以深净梵音,
即命汝善来,
此有清凉法,
出家究竟道。
手执三掎杖,
萦发持澡瓶,
闻佛善来声,
即变成沙门。
二师及弟子,
悉成比丘仪,
稽首世尊足,
却坐于一面,
随顺为说法,
皆得罗汉道。
尔时有二生,
迦叶族明灯,
多闻身相具,
财盈妻极贤,
厌舍而出家,
志求解脱道。
路由多子塔,
忽遇释迦文,
光仪显明耀,
犹若祠天幢。
肃然举身敬,
稽首顶礼足:
「尊为我大师,
我是尊弟子。
久远积痴冥,
愿为作灯明。」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4a 页 T04-0034.png

心乐崇解脱,
清净软和音,
命之以善来。
闻命心融泰,
形神疲劳息,
心栖胜解脱,
寂静离诸尘。
大悲随所应,
略为其解说,
领解诸深法,
成四无碍辩,
大德普流闻,
故名大迦叶。
本见身我异,
或见我即身,
有我及我所,
斯见已永除,
唯见众苦聚,
离苦则无馀。
持戒修苦行,
非因而见因,
平等见苦性,
永无他聚心。
若有若见无,
二见生犹豫,
平等见真谛,
决定无复疑。
染著于财色,
迷醉贪欲生,
无常不净想,
贪爱永已乖。
慈心平等念,
怨亲无异想,
哀悯于一切,
则消瞋恚毒。
依色诸有对,
种种杂想生,
思惟坏色想,
则断色于爱。
虽生无色天,
命亦要之尽,
愚于四正受,
而生解脱想,
寂灭离诸想,
无色贪永除。
动乱心变逆,
犹狂风鼓浪,
深入坚固定,
寂止掉乱心。
观法无我所,
生灭不坚固,
不见软中上,
我慢心自忘。
炽然智慧灯,
离诸痴冥闇,
见尽无尽法,
无明悉无馀。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4b 页 T04-0034.png

十种烦恼灭,
苏息作已作,
深感仰尊颜。
离三而得三,
三弟子除三,
犹三星布列,
三十三司弟,
列侍于三五,
三侍佛亦然。」
* 《佛所行赞》化给孤独品第十八
「 时有大长者,
名曰给孤独,
巨富财无量,
广施济贫乏。
远从于北方,
憍萨罗国来,
止一知识舍,
主人名首罗。
闻佛兴于世,
近住于竹园,
承名重其德,
即夜诣彼林。
如来已知彼,
根熟净信生,
随宜称其实,
而为说法言。
「汝已乐正法,
净信心虚渴,
能减于睡眠,
而来敬礼我。
今日当为汝,
具设初宾仪。
汝宿殖德本,
坚固净其望,
闻佛名欢喜,
堪为正法器。
虚怀广行惠,
周给于贫穷,
名德普流闻,
果成由宿因。
今当行法施,
至心精诚施,
时施寂静施,
兼受持净戒。
戒为庄严具,
能转于恶趣,
令人上升天,
报以天五乐。
诸求为大苦,
爱欲集诸过,
当脩远离恶,
离欲寂静乐。
知老病死苦,
世间之大患,
正观察世间,
离生老病死。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4c 页 T04-0034.png

有老病死苦,
生天亦复然,
无有常存者。
无常则是苦,
苦则无有我,
无常苦非我,
何有我我所?
知苦即是苦,
集者则为集,
苦灭即寂静,
道即安隐处。
群生流动性,
当知是苦本,
厌末塞其源,
不愿有非有。
生老死盛火,
世间普炽然,
见生死动摇,
当习于无想,
三摩提究竟,
甘露寂静处,
空无我我所,
世间悉如幻,
当观于此身,
诸大众行聚。」
长者闻说法,
即得于初果,
生死海消灭,
唯有一滴馀。
空闲修离欲,
第一有无身,
不如今俗人,
见谛真解脱。
不离诸苦行,
种种异见网,
虽至第一有,
不见真实义,
邪想著天福,
有爱缚转深。
长者闻说法,
阴盖焕然开,
逮得于正见,
诸邪见永除,
犹如秋厉风,
飘散于重云。
不计自在因,
亦非邪因生,
亦复非无因,
而生于世间。
若自在天生,
无长幼先后,
亦无五道轮,
生者不应灭。
亦不应灾患,
为恶亦非过,
净与不净业,
斯由自在天。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5a 页 T04-0035.png

世间不应疑,
如子从父生,
孰不识其尊。
人遭穷苦时,
不应反怨天,
悉应宗自在,
不应奉馀神。
自在是作者,
不应名自在,
以其是作故,
彼则应常作。
常作则自劳,
何名为自在?
若无心而作,
如婴儿所为,
若有心而作,
有心非自在,
苦乐由众生,
则非自在作。
自在生苦乐,
彼应有爱憎,
已有爱憎故,
不应称自在。
若复自在作,
众生应默然,
任彼自在力,
何用修善为?
正复修善恶,
不应有业报,
自在若业生,
一切则共业。
若是共业者,
皆应称自在,
自在若无因,
一切亦应无。
若因馀自在,
自在应无穷,
是故诸众生,
悉无有作者。
当知自在义,
于此论则坏,
一切义相违,
无说则有过。
若复自性生,
其过亦如是,
诸明因论者,
未曾如是说。
无所依无因,
而能有所作,
彼彼皆由因,
犹如依种子。
是故知一切,
则非自性生,
一切诸所作,
非唯一因生,
而说一自性,
是故则非因。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5b 页 T04-0035.png

周满一切处,
若周满一切,
亦无能所作,
既无能所作,
是则非为因。
若遍一切处,
一切有作者,
是则一切时,
常应有所作。
若言常作者,
无待时生物,
是故应当知,
非自性为因。
又说彼自性,
离一切求那,
一切所作事,
亦应离求那。
一切诸世间,
悉见有求那,
是故知自性,
亦复非为因。
若说彼自性,
异于求那者,
以常为因故,
其性不应异,
众生求那异,
故自性非因。
自性若常者,
事亦不应坏,
以自性为因,
因果理应同,
世间见坏故,
当知别有因。
若彼自性因,
不应求解脱,
以有自性故,
应任彼生灭,
假令得解脱,
自性还生缚。
若自性不见,
为见法因者,
此亦非为因,
因果理殊故,
世间诸见事,
因果悉俱见。
若自性无心,
不应有心因,
如见烟知火,
因果类相求。
非彼因不见,
而生于见事,
犹金造器服,
始终不离金,
自性是事因,
始终岂得殊?
若使时作者,
不应求解脱,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5c 页 T04-0035.png

应任彼时节,
世间无有边,
时节亦复然,
是故脩行者,
不应方便求。
陀罗骠求那,
世间一异论,
虽有种种说,
当知非一因。
若说我作者,
应随欲而生,
而今不随欲,
云何说我作?
不欲而更得,
欲者反更违,
苦乐不自在,
云何言我作?
若使我作者,
应无恶趣业,
种种业果生,
故知非我作。
言我随时作,
时应唯作善,
善恶随缘生,
故知非我作。
若使无因作,
不应修方便,
一切自然定,
修因何所为?
世间种种业,
而获种种果,
是故知一切,
非为无因作。
有心及无心,
悉从因缘起,
世间一切法,
非无因生者。
长者心开解,
通达胜妙义,
一相实智生,
决定了真谛,
敬礼世尊足,
合掌而启请:
「居在舍婆提,
土地丰安乐,
波斯匿大王,
师子元族胄。
福德名称流,
远近所宗敬,
欲造立精舍,
唯愿哀悯受。
知佛心平等,
所居不求安,
悯彼众生故,
不违我所请。」
佛知长者心,
大施发于今,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6a 页 T04-0036.png

善护众生心。
「汝已见真谛,
素心好行施,
钱财非常宝,
宜应速施为。
如藏库被烧,
已出者为珍,
明人知无常,
出财广行惠。
悭贪者守惜,
恐尽不受用,
亦不畏无常,
徒失增忧悔。
应时应器施,
如健夫临敌,
能施而能战,
是则勇慧士。
施者众所爱,
善称广流闻,
良善乐为友,
命终心常欢。
无悔亦无怖,
不生饿鬼趣,
此则为花报,
其果难思议。
轮回六趣中,
良伴无过施,
若生天人中,
为众所奉事。
生于畜生道,
施报随受乐,
智慧脩寂定,
无依无有数。
虽获甘露道,
犹资施以成,
缘彼惠施故,
脩八大人念。
随念欢喜心,
决定三摩提,
三昧增智慧,
能正观生灭,
正观生灭已,
次第得解脱。
舍财惠施者,
蠲除于贪著,
慈悲恭敬与,
兼除嫉恚慢,
明见惠施果,
无施痴见除,
诸结烦恼灭,
斯由于惠施。
当知惠施者,
则为解脱因,
犹如人种栽,
为荫花果故,
布施亦如是,
报乐大涅槃。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6b 页 T04-0036.png

获报坚固果,
施食唯得力,
施衣得好色,
若建立精舍,
众果具足成。
或施求五欲,
或贪求大财,
或为名闻施,
有求生天乐,
或为免贫苦。
唯汝无想施,
施中之最上,
无利而不获,
汝心有所弘,
宜令速成就。」
痴爱心来游,
清净眼开还,
长者受佛教,
惠心转增明。
请优波低舍,
贤友而同归,
还彼憍萨罗,
周行择良墟。
见太子祇园,
林流极清闲,
往诣太子所,
请求买其田。
太子甚宝惜,
元无出卖心,
「设布黄金满,
犹尚地不迁。」
长者心欢喜,
即遍布黄金,
祇言我不与,
汝云何布金?
长者言不与,
何言满黄金?
二人共诤讼,
延及断事官。
众皆叹奇特,
祇亦知其诚,
广问其因缘,
辞言立精舍,
供养于如来,
并及比丘僧。
太子闻佛名,
其心即开悟,
唯取其半金,
求和同建立,
「汝地我树林,
共以供养佛。」
长者地祇林,
以付舍利弗,
经始立精舍,
昼夜勤速成,
高显胜庄严,
犹四天王宫。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6c 页 T04-0036.png

称如来所应,
世间未曾有,
增晖舍卫城,
如来现神荫,
众圣集安居,
无侍者哀降,
有侍资道宜。
长者乘斯福,
寿尽上升天,
子孙继其业,
历世种福田。」
* 《佛所行赞》父子相见品第十九
「 佛于摩竭国,
化种种异道,
悉从一味法,
如日映众星。
出彼五山城,
与千弟子俱,
前后眷属从,
往诣尼金山。
近迦维罗卫,
而生报恩心,
当修法供养,
以奉于父王。
王师及大臣,
先遣伺候人,
常寻从左右,
瞻察其进止。
知佛欲还国,
驱驰而先白:
「太子远游学,
愿满今来还。」
王闻大欢喜,
严驾即出迎,
举国诸士庶,
悉皆从王行。
渐近遥见佛,
光相倍昔容,
处于大众中,
犹如梵天王。
下车而徐进,
恐为法留难,
瞻颜内欣踊,
口莫知所言。
顾贪居俗累,
子超然登仙,
虽子居道尊,
未知称何名?
自惟久思渴,
今日无由宣,
子今默然坐,
安隐不改容。
久别无感情,
令我心独悲,
如人久虚渴,
路逢清冷泉。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7a 页 T04-0037.png

临泉忽枯竭,
今我见其子,
犹是本光颜。
心疏气高绝,
都无荫流心,
抑情虚望断,
如渴对枯泉。
未见繁想驰,
对目则无欢,
如人念离亲,
忽见画形像。
应王四天下,
犹若曼陀王,
汝今行乞食,
斯道何足荣?
安静如须弥,
光相如日明,
庠行牛王步,
无畏师子吼,
不受四天封,
乞求而养身。
佛知父王心,
犹存于子想,
为开其心故,
并哀一切众,
神足升虚空,
两手捧日月,
游行于空中,
种种作异变,
或分身无量,
还复合为一,
或入水如地,
或入地如水,
石壁不碍身,
左右出水火。
父王大欢喜,
父子情悉除,
空中莲花座,
而为王说法:
「知王心慈念,
为子增忧悲,
缠绵爱念子,
宜应速除灭。
息爱静其心,
受我子养法,
人子所未奉,
今以奉父王。
父未从子得,
今从子得之,
人王之奇特,
天王亦希有,
胜妙甘露道,
今以奉大王。
自业业受生,
业依业果报,
当知业因果,
勤习度世业,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7b 页 T04-0037.png

唯业为良朋。
亲戚及与身,
深爱相恋慕,
命终神独往,
唯业良朋随。
轮回于五趣,
三业三种生,
爱欲为其因,
种种类差别。
今当竭其力,
净治身口业,
昼夜勤修习,
息乱心寂然。
唯此为己利,
离此悉非我,
当知三界有,
犹若海涛波。
难乐难习近,
当修第四业,
生死五道轮,
犹众星旋转。
诸天亦迁变,
人中岂得常?
涅槃为最安,
禅寂乐中胜。
人王五欲乐,
危险多恐怖,
犹毒蛇同居,
何有须臾欢?
明人见世间,
如盛火围绕,
恐怖无暂安,
求离生老死。
无尽寂静处,
慧者之所居,
不须利器仗,
象马以兵车,
调伏贪恚痴,
天下敌无胜。
知苦断苦因,
證灭修方便,
正觉四真谛,
恶趣恐怖除。」
先现妙神通,
令王心欢喜,
信乐情已深,
堪为正法器,
合掌而赞叹:
「奇哉誓果成,
奇哉大苦离,
奇哉饶益我!
虽先增忧悲,
缘悲故获利,
奇哉我今日,
生子果报成。
宜舍胜妙乐,
宜精勤习苦,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7c 页 T04-0037.png

宜割恩爱情。
古昔诸仙王,
唐苦而无功,
清凉安隐处,
汝今悉已获,
自安而安彼,
大悲济众生。
昔本住世间,
为转轮王者,
无自在神通,
令我心开解,
亦无此妙法,
使我今日欢。
设为转轮王,
生死绪不绝,
今已绝生死,
轮回大苦灭,
能为众生类,
广说甘露法。
如此妙神通,
智慧甚深广,
永灭生死苦,
为天人之上;
虽居圣王位,
终不获斯利。」
如是赞叹已,
法爱增恭敬,
居王父尊位,
谦卑稽首礼。
国中诸人民,
睹佛神通力,
闻说深妙法,
兼见王敬重,
合掌头面礼,
悉生奇特想,
厌患居俗累,
咸生出家心。
释种诸王子,
心悟道果成,
悉厌世荣乐,
舍亲爱出家。
阿难陀难陀,
金毗阿那律,
难图跋难陀,
及军荼陀那,
如是等上首,
及馀释种子,
悉从于佛教,
受法为弟子。
匡国大臣子,
优陀夷为首,
与诸王子俱,
随次而出家。
又阿低梨子,
名曰优波离,
见彼诸王子,
大臣子出家,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8a 页 T04-0038.png

亦受出家法。
父王见其子,
神力诸功德,
自亦入清流,
甘露正法门。
舍王位国土,
禅一甘露饭,
闲居修静默,
处宫习王仙。
如来悉随摄,
本族知识已,
道中颜和悦,
亲戚欢喜随。
时至应乞食,
入迦维罗卫,
城中诸士女,
惊喜举声唱:
「悉达阿罗陀,
学道成而归。」
内外转相告,
巨细驰出看,
门户窗牖中,
比肩而侧目。
见佛身相好,
光明甚晖曜,
外著袈裟衣,
身光内彻照,
犹如日圆轮,
内外相映发,
观者心悲喜,
合掌涕泪流。
见佛庠序步,
敛形摄诸根,
妙身显法仪,
敬惜增悲叹,
剃发毁形好,
身被染色衣。
堂堂仪雅容,
束身视地行。
应戴羽宝盖,
手揽飞龙辔,
如何冒游尘,
执钵而行乞?
艺足伏怨敌,
貌足婇女欢,
华服冠天冠,
黎民咸首阳,
如何屈茂容,
拘心制其形?
舍妙欲光服,
素身著染衣,
见何相何求,
与世五欲怨?
舍贤妻爱子,
乐独而孤游,
难哉彼贤妃,
长夜抱忧思。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8b 页 T04-0038.png

性命犹能全,
不审净饭王,
竟见此子不?
见其妙相身,
毁形而出家,
怨家犹痛惜,
父见岂能安?
爱子罗睺罗,
泣涕常悲恋,
见无抚慰心,
用学此道为?
诸明相法者,
咸言太子生,
具足大人相,
应享食四海;
观今之所为,
斯则皆虚谈。
如是比众多,
纷纭而乱说;
如来心无著,
无欣亦无戚,
慈悲悯众生,
欲令脱贫苦,
增长彼善根,
并为当来世。
显其少欲迹,
兼除俗尘谤,
入贫里乞食,
精粗任所得,
巨细不择门,
满钵归山林。」
* 《佛所行赞》受祇桓精舍品第二十
「 世尊已开化,
迦维罗卫人,
随缘度已毕,
与大众俱行,
往憍萨罗国,
诣波斯匿王。
祇桓已庄严,
堂舍悉周备,
流泉相灌注,
花果悉敷荣,
水陆众奇鸟,
随类群和鸣,
众美世无比,
若稽罗山宫。
给孤独长者,
眷属寻路迎,
散花烧名香,
奉请入祇桓。
手执金龙瓶,
躬跪注长水,
以祇桓精舍,
奉施十方僧。
世尊咒愿受,
镇国令久安,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8c 页 T04-0038.png

福庆流无穷。
时波斯匿王,
闻世尊已至,
严驾出祇桓,
敬礼世尊足,
却坐于一面,
合掌白佛言:
「不图卑小国,
忽成大吉祥,
恶逆多殃灾,
岂能感大人?
今得睹圣颜,
沐浴饮清化。
鄙虽处凡品,
蒙圣入胜流,
如风拂香林,
气合成薰飙,
众鸟集须弥,
异色齐金光。
得与明人会,
蒙荫而同荣,
野夫供仙人,
生为三足星。
世利皆有尽,
圣利永无穷,
人王多愆咎,
遇圣利常安。」
佛知王心至,
乐法如帝释,
唯有二种著,
不能忘财色。
知时知心行,
而为王说法:
「恶业卑下士,
见善犹知敬。
况复自在王,
积德乘宿因,
遇佛加恭敬,
此乃非为难。
国素静民安,
非见佛所增。
今当略说法,
大王且谛听,
受持我所说,
见我功果成。
命终形神乖,
亲戚悉别离,
唯有善恶业,
始终而影随。
当崇法王业,
子养于万民,
现世名称流,
命终上升天;
纵情不顺法,
今苦后无欢。
古昔羸马王,
顺法受天福,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9a 页 T04-0039.png

寿终生恶道。
我今为大王,
略说善恶法,
大要当慈心,
观民犹一子。
不迫亦不害,
善摄持诸根,
舍邪就正路,
不自举下人。
结友于苦行,
勿习邪见朋,
勿恃王威势,
勿听邪佞言,
勿恼诸苦行,
莫踰王正典,
念佛维正法,
调伏非法者。
现为人中上,
德将隆道中,
深思无常想,
身命念念迁。
栖心高胜境,
志求清凉津,
保慈自在乐,
来世增其欢,
传名于旷劫,
必报如来恩。
如人爱甜果,
必种其良栽。
有从明入暗,
有从闇入明,
有闇闇相续,
有明明相因;
智者舍三品,
当学始终明。
言恶群向应,
善唱随者难,
无有不作果,
作者不败亡,
创业不勤习,
至竟莫能为。
素不修善因,
后致乐无斯,
既往无息期,
是故当修善。
自省不为恶,
自作自受故,
犹四石山合,
众生无逃处。
生老病死山,
群生脱无由,
唯有行正法,
出斯苦重山。
世间悉无常,
五欲境如电,
老死锥锋端,
何应习非法?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9b 页 T04-0039.png

犹若自在天,
勇健志腾虚,
暂显已磨灭。
劫火镕须弥,
海水悉枯竭,
况身如泡沫,
而望久存世?
猛风止随蓝,
日光翳须弥,
盛火水所消,
有物悉归灭。
此身无常器,
长夜苦守护,
广资以财色,
放逸生憍慢。
死时忽然至,
挺直如枯木,
明人见斯变,
勤修岂睡眠?
生死独摇机,
不止会堕落,
不习不续乐,
苦报者不为。
不近不胜友,
不学不断智,
学不受有智,
受必令无身。
有身不染境,
染境为大过,
虽生无色天,
不免时迁变。
当学不变身,
不变则无过;
以有此身故,
为众苦之本;
是故诸智者,
息本于无身。
一切众生类,
斯由欲生苦,
是故于欲有,
当生厌离心,
厌离于欲有,
则不受众苦。
虽生色无色,
变易为大患,
以不寂静故,
况不离于欲。
如是观三界,
无常无有主,
众苦常炽然,
智者岂愿乐?
如树盛火然,
众鸟岂群集?
觉者为明士,
离此则无明;
此则开觉士,
离此则非觉;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39c 页 T04-0039.png

离此则不应;
此则为近宗,
离此与理乖。
言此殊胜法,
非在家所应,
此则为非说,
法唯在人弘。
患热入冷水,
一切得清凉,
冥室灯火明,
悉睹于五色。
修道亦如是,
道俗无异方,
或山居堕罪,
或在家升仙。
痴冥为巨海,
邪见为涛波,
群生随爱流,
漂转莫能度。
智慧为轻舟,
坚持三昧正,
方便鼓念楫,
能济无知海。」
时王专心听,
一切智所说,
厌薄于俗荣,
知王者无欢,
如逸醉犴象,
醉醒纯熟还。
时有诸外道,
见王信敬佛,
咸求于大王,
与佛决神通。
时王白世尊,
愿从彼所求。
佛即默然许。
种种诸异见,
五通神仙士,
悉来诣佛所,
佛即现神力,
正基坐空中。
普放大光明,
如日耀朝阳,
外道悉降伏,
国民普归宗。
为母说法故,
即升忉利天,
三月处天宫,
普化诸天人。
度母报恩毕,
安居时过还,
诸天众羽从,
乘于七宝阶,
下至阎浮提,
诸佛常下处。
无量诸天人,
乘宫殿随送,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0a 页 T04-0040.png

合掌而仰瞻。」
* 《佛所行赞》守财醉象调伏品第二十一
「 天上教化母,
及馀诸天众,
还游于人中,
随缘而行化。
树提迦耆婆,
首罗输卢那,
长者子央伽,
及无畏王子,
尼瞿屡陀等,
尸利掘多迦,
尼揵忧波离,
悉令得解脱。
乾陀罗国王,
其名弗迦罗,
闻说微妙法,
舍国而出家。
醯茂钵低鬼,
及波多耆利,
于毗富罗山,
调伏而受化。
波罗延梵志,
波沙那山中,
半偈微细义,
调伏令信乐。
他那摩帝村,
有鸠吒檀耽,
是二生之首,
广杀生祠祀,
如来方便化,
令其入正道。
于毗提诃山,
大威德天神,
名般遮尸呿,
受法入决定。
毗纽瑟吒村,
化彼难陀母。
央伽富梨城,
降伏大力神,
富那跋陀罗,
输屡那檀陀,
凶恶大力龙。
国王及后宫,
悉皆受正法。
以开甘露门,
于彼侏儒村,
稽那及尸卢,
志求生天乐,
化令入正道。
央瞿利摩罗,
于彼脩侔村,
为现神通力,
化令即调伏。
有大长者子,
浮梨耆婆男,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0b 页 T04-0040.png

如富那跋陀,
即于如来前,
受化广行施。
于彼跋提村,
化彼跋提梨,
及与跋陀罗,
兄弟二鬼神。
毗提诃富利,
有二婆罗门,
一名为大寿,
二名曰梵寿,
论议以降伏,
令入于正法。
至毗舍离城,
化诸罗刹鬼,
并离车师子,
及诸离车众,
萨遮尼犍子,
悉令入正法。
阿摩勒迦波,
有鬼跋陀罗,
及跋陀罗迦,
跋陀罗劫摩,
又至阿腊山,
度鬼阿腊婆,
二名鸠摩罗,
三诃悉多迦。
还至伽阇山,
度鬼絙迦那。
及针毛夜叉,
及其姊妹子。
又至波罗奈,
化彼迦旃延。
然后乘神通,
至输卢波罗,
化彼诸商人,
多波揵尼剑,
受其旃檀堂,
妙香流于今。
至摩醯波低,
度迦毗罗仙,
牟尼住于彼,
足蹈于石上,
千辐双轮现,
终则不磨灭。
至波罗那处,
化婆罗那鬼。
至摩偷罗国,
度鬼竭昙摩。
偷罗俱瑟吒,
度赖吒波罗。
至鞞兰若村,
度诸婆罗门。
迦利摩沙村,
度萨毗萨深,
亦复化于彼,
阿耆尼毗舍。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0c 页 T04-0040.png

度彼瞿昙摩,
阇帝输卢那,
道迦阿低梨。
还憍萨罗国,
度外道之师,
弗迦罗婆梨,
及诸梵志众。
至施多毗迦,
寂静空闲处,
度诸外道仙,
令入佛仙路。
至阿输阇国,
度诸鬼龙众。
至舍毗罗国,
度二恶龙王,
一名金毗罗,
二名迦罗迦。
又至跋伽国,
化度夜叉鬼,
其名曰毗沙,
那鸠罗父母,
并及大长者,
令信乐正法。
至俱舍弥国,
化度瞿师罗,
及二优婆夷,
波阇郁多罗,
伴等优婆夷,
众多次第度。
至揵陀罗国,
度阿婆罗龙。
如是等次第,
空行水陆性,
皆悉往化度,
如日照幽冥。
尔时提婆达,
见佛德殊胜,
内心怀嫉妒,
退失诸禅定。
造诸恶方便,
破坏正法僧,
登耆阇崛山,
崩石以打佛,
石分为二分,
堕于佛左右。
于王平直路,
放狂醉恶象,
震吼若雷霆,
勇气奋成云,
横泄而奔走,
逸越如暴风,
鼻牙尾四足,
触则莫不摧。
王舍城巷路,
狼藉杀伤人,
横尸而布路,
髓脑血流离。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1a 页 T04-0041.png

恐怖不出门,
合城悉战悚,
但闻惊唤声,
有出城驰走,
有窟穴自藏。
如来众五百,
时至而入城,
高阁窗牖人,
启佛令勿行。
如来心安泰,
怡然无惧容,
唯念贪嫉苦,
慈心欲令安。
天龙众营从,
渐至狂象所,
诸比丘逃避,
唯与阿难俱。
犹法种种相,
一自性不移,
醉象奋狂怒,
见佛心即醒。
投身礼佛足,
犹若太山崩,
莲花掌摩顶,
如日照乌云。
跪伏佛足下,
而为说法言:
「象莫害大龙,
象与龙战难。
象欲害大龙,
终不生善处。
贪恚痴迷醉,
难降佛已降,
是故汝今日,
当舍贪恚痴,
已没苦淤泥,
不舍转更深。」
彼象闻佛说,
醉解心即悟,
身心得安乐,
如渴饮甘露。
象已受佛化,
国人悉欢喜,
咸叹唱希有,
设种种供养。
下善转成中,
中善进增上,
不信者生信,
已信者深固。
阿阇世大王,
见佛降醉象,
心生奇特想,
欢喜倍增敬。
如来善方便,
现种种神力,
调伏诸众生,
随力入正法,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1b 页 T04-0041.png

犹如劫初人。
彼提婆达兜,
为恶自缠缚,
先神力飞行,
今堕无择狱。」
* 《佛所行赞》庵摩罗女见佛品第二十二
「 世尊广化毕,
而生涅槃心,
发于王舍城,
诣巴连弗邑。
到已住于彼,
婆吒利支提,
彼是摩竭提,
边邑附庸国。
国主婆罗门,
多闻明经典,
瞻相土安危,
国之仰观师。
摩竭王遣使,
敕告彼仰观,
命起于牢城,
以备于强邻。
世尊记彼地,
天神所保持,
于中起城郭,
永固不危亡。
仰观心欢喜,
共养佛法僧,
佛出彼城门,
往诣恒河滨。
仰观深敬佛,
名为瞿昙门,
恒河侧人民,
皆出迎世尊,
兴种种供养,
各严船令渡。
世尊以船多,
偏受违众心,
即以神通力,
隐身及大众,
忽从此岸没,
而出于彼岸。
以乘智慧船,
广济于众生,
缘斯德力故,
济河不凭舟。
恒河侧人民,
同声唱奇哉,
咸言名此津,
名为瞿昙津。
城门瞿昙门,
津名瞿昙津,
斯名流于世,
历代共称传。
如来复前行,
至彼鸠梨村,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1c 页 T04-0041.png

复至那提村。
人民多疫死,
亲戚悉来问:
「诸亲疫死者,
命终生何所?」
佛善知业报,
悉随问记说。
前至鞞舍离,
住于庵罗林。
彼庵摩罗女,
承佛诣其园,
侍女众随从,
庠序出奉迎。
善执诸情根,
身服轻素衣,
舍离庄严服,
自沐浴香花。
犹世贞贤女,
洁素以祠天,
端正妙容姿,
犹天玉女形。
佛遥见女来,
告诸比丘众:
「此女极端正,
能留行者情,
汝等当正念,
以慧镇其心。
宁在暴虎口,
狂夫利剑下,
不于女人所,
而起爱欲情。
女人显恣态,
若行住坐卧,
乃至画像形,
悉表妖姿容,
劫夺人善心,
如何不自防?
现啼笑憙怒,
纵体而垂肩,
或散发髻倾,
犹尚乱人心。
况复饰容仪?
以显妙姿颜,
庄严隐陋形,
诱诳于愚夫。
迷乱生德想,
不觉丑秽形,
当观无常苦,
不净无我所。
谛见其真实,
灭除贪欲想,
正观于自境,
天女尚不乐。
况复人间欲,
而能留人心?
当执精进弓,
智慧锋利箭,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2a 页 T04-0042.png

决战于五欲。
宁以热铁枪,
贯彻于双目,
不以爱欲心,
而观于女色。
爱欲迷其心,
炫惑于女色,
乱想而命终,
必堕三恶道,
畏彼恶道苦,
不受女人欺。
根不系境界,
境界不系根,
于中贪欲想,
由根系境界。
犹如二耕牛,
同一轭一鞅,
牛不转相缚,
根境界亦然。
是故当制心,
勿令其放逸。」
佛为诸比丘,
种种说法已,
彼庵摩罗女,
渐至世尊前。
见佛坐树下,
禅定静思惟,
念佛大悲心,
哀受我树林。
端心敛仪容,
止素妖冶情,
恭形心纯至,
稽首接足礼。
世尊命令坐,
随心为说法:
「汝心已纯静,
表彻外德容,
壮年丰财宝,
备德兼姿颜,
能信乐正法,
是则世之难。
丈夫宿智慧,
乐法非为奇,
女人情志弱,
智浅爱欲深,
而能乐正法,
此亦为甚难。
人生于世间,
唯应法自娱,
财色非常宝,
唯正法为珍。
强良病所坏,
少壮老所迁,
命为死所困,
行法无能侵,
所爱莫不离,
不爱而强邻,
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 第 42b 页 T04-0042.png

唯法为从心,
他力为大苦,
自在力为欢。
女人悉由他,
兼怀他子苦,
是故当思惟,
厌离于女身。」
彼庵摩罗女,
闻法心欢喜,
坚固智增明,
能断于爱欲,
即自厌女身,
不染于境界。
虽耻于陋形,
法力劝其心,
稽首而白佛:
「已蒙尊摄受,
哀受明供养,
令满其志愿。」
佛知彼诚心,
兼利诸群生,
默然受其请。
令即随欢喜,
视听转增明,
作礼而还家。」
《佛所行赞》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