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辟识事
辟识事 第 1a 页 WYG0220-0687a.png

御制乙卯重题朱载堉琴谱并命入四库全书以示
辟识事
御制乙卯重题朱载堉琴谱并命入四库全书以示辟
 识事
载堉此谱丁未曾题其以俗琴溷古乐且訾韩苏之未
议及也详见御制诗集兹偶翻旧稿尚有未尽之意是
以重示辟而识其事
夫琴无可辟也琴之有谱不可不辟也经之言琴者其
制曰五弦之琴(乐记)大琴(明堂位尔雅)中琴(明堂位)(颂
琴 左 传 其名)
曰龙门空乘云和(并周礼大司乐)其用曰鼓(诗)曰弹(檀弓)
 曰操缦
辟识事 第 1b 页 WYG0220-0687b.png
安弦(学记)如是而已曷尝有所谓指法手势吟猱绰注之
琐琐哉向于香山听唐侃弹琴作诗谓即古乐迨后釐
定中和韶乐始悟一字一音之为古而今琴为俗故曾
朱载堉乐律全书再三辟其蹖驳并定全诗乐谱颁
播海宇矣近阅四库全书著录有明严澄松弦馆琴谱
本朝程雄松风阁琴谱二种纪昀等不入之经部乐类
而附之子部艺术类虽本宋陈旸乐书列今琴于俗部
之意微足示雅郑之别耶然今之言琴者但知烦手淫
辟识事 第 2a 页 WYG0220-0688a.png
声日引月长习今眩古经部子部乐类艺术类其谁辨
之故不得不重辟之俾人昜晓也盖琴之有书自西汉
其指法自蔡邕著谱自唐以前谱手势自赵耶利谱作
半字自唐以至于宋虽汉迄今二千馀年亦云古矣然
今琴所述者尧之神人畅舜之南风文王之羑里周公
之越裳孔子之龟山亦均汉后之法传三代上之事其
然岂其然哉且其所谓神人畅诸操亦必非当时圣人
之所作也明冯惟讷编诗纪一书备载于古逸一门盖
辟识事 第 2b 页 WYG0220-0688b.png
亦捃摭旧閒以见赅博其间真伪不暇考覈惟讷去古
益远其所编集无足置论夫唐虞之书惟二典三谟实
有可信若神人畅不过就尧时任禹之事敷衍成文辞
意又多不类即南风歌虽见于家语而家语世已疑其
多伪其他羑里越裳龟山等辞想亦皆后人就当时之
事撰拟之三代以前恐无是辞也三代以上之琴曰五
弦(舜之琴)曰七弦(文王之琴)(如是而止予惟信三代以上之
言)
至于三代以下之言皆如孟子所谓不可尽信也其指
辟识事 第 3a 页 WYG0220-0688c.png
法若勾挑剔抹者十二律无是音其膺字如(读作七)
(读作三)之类篆㨨以来无是字所谱之诗毛郑以来无是
解故朱子以为尤谬郑樵以为异端陈旸以为诡说曾
是大乐与天地同和而可为所夺哉即以事理论之礼
云士无故不彻琴瑟盖人人能之今之琴谱人自为师
家自为学彼之所谱此不能通其法甲之所弹乙不能
喻其辞琴工学之数年至血指或不成声古之教者春
诵夏弦一时之课而已人生年十三即学乐诵诗使如
辟识事 第 3b 页 WYG0220-0688d.png
所云其必三代之为士者皆胼手重茧溺音废业而后
可仪礼乡饮酒礼工歌三终笙入三终间歌三终合乐
三终凡诗十有八篇雅之文王大明皆以祀先王颂之
长发奏之大禘章句最多使如所谱用之燕飨必卜其
书又卜其夜用之祭祀其不跛倚以临者几希矣审是
则今谱之不可行必非古乐昭昭矣然则琴无谱乎曰
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乐记曰比音
而乐之谓之乐此古乐之精言也今诗经乐谱诸器皆
辟识事 第 4a 页 WYG0220-0689a.png
胪正声此乐之合于古者中和韶乐大典尊严行用此
乐之宜于今者皆一字一音庶几得赵彦肃所传之遗
不至于杨杰所讥之失矣尚何琴谱之足云总之古今
之界不可不明定乐非自予定实乃自予而显制作之
事戒泥古更戒徇俗即井田封建之必不可行而辟雍
之必宜复均是道也识成以冠两谱(经部乐类子部艺术类)之首
并命补书入朱载堉琴谱
识辟成因命内廷翰臣为简语以申琴之古今经俗之
辟识事 第 4b 页 WYG0220-0689b.png
概而诸臣搜维所以举约者几于目迷五色然既费苦
心亦足撮要究胜古今议琴充栋之繁言并命附录
内廷翰林等考据琴谱指法按语
 琴操曰伏羲作琴桓谭新论曰神农氏王天下始削
 桐为琴通礼纂曰尧使无句作琴五弦扬雄琴清英
 曰舜弹五弦之琴尧加二弦吴仪琴堂序曰武王增
 变宫变徵而为七 按乐记曰舜作五弦之琴其言
 要为可据又广雅云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隋志
辟识事 第 5a 页 WYG0220-0689c.png
 云周文王加二弦帝王世纪云文王复增二弦是七
 弦之琴实始于文王也至各家谓文王武王各加 一
 弦其说虽多殊不足信若文王武王先后各加一弦
 则文王当有六弦之琴而古来从未有此说至吴仪
 谓武王所加尤为无据微论仪一人之说不足凭且
 二说自来相传为少宫少商不闻为变宫变徵也自
 当以五弦为舜之琴七弦为文王之琴
 汉书艺文志雅琴赵氏七篇师氏八篇龙氏九十九
辟识事 第 5b 页 WYG0220-0689d.png
 篇 按此琴有专书之始赵定师中龙德皆汉宣帝
 时人至光武帝命桓谭鼓琴爱其繁声宋宏即以为
 耽悦郑卫矣
 玉海唐以前有刘氏周氏琴谱四卷陈怀琴谱二十
 一卷 按此琴有谱之始其谱已不可考
 崇文总目唐赵耶利琴手势谱一卷载调弦用指之
 法又弹琴右手法一卷论指法四百馀言 按赵耶
 利唐太宗时人以手法为谱始此其后赵惟则注明
辟识事 第 6a 页 WYG0220-0690a.png
 蔡邕指法赵希广作指法宋王大方述琴调操名琴
 样指法后代琴谱多因之
 蔡邕琴赋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
按此所赋乃用指法郑樵云古者手势所象本蔡
 氏五弄赵耶利所修也朱长文云蔡氏五曲所谓游
 春渌水生愁秋思幽居者也今人以为奇声异弄难
 工之操而叔夜时特谓之谣俗之曲(嵇康琴赋云下逮谣俗蔡氏五
 )
 (曲)且曰乘间簉乏亦有可观盖言其非古也汉儒所
辟识事 第 6b 页 WYG0220-0690b.png
 制尚且非古况于魏晋之曲乎宋世有琴工嵇元荣
 羊盖之俦率造新声去古益远柳吴兴(恽)尝以叹恨
 著清调论并上乐议唐世琴工复各以声名家曰马
 氏沈氏祝氏又有裴宋翟柳诸家师既异门学亦随
 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长文所著琴史源流甚
 详所谓曲同声异盖人自为之益徵非古矣
 琴史谢安石弟谐颇有文学善鼓琴以新声手势京
 师士子翕然从学 按指法始于汉至晋时尚以为
辟识事 第 7a 页 WYG0220-0690c.png
 新声明非古乐
 乐书雅琴之制自汉始也韶乐部中有正声翻绎字
 谱又令钧容班部头任守忠注入唐来宴乐半字谱
按今所传琴谱即半字谱之遗以声繁字多不可
 胜书故取其字之半或至一两笔如廿即散声之起
 笔也乙即挑之一笔也包即勾之一笔也丁则打之
 半字巾则带之半字弗则拂之半字至撮为早反撮
 为全扶为半扶为则合两半字又少息为
辟识事 第 7b 页 WYG0220-0690d.png
 省连为车则有全本字其大指为大中指为中则本
 字有义食指为人无名指为夕则半字无义近世指
 法阐微一书列右手指法七十有二左手指法九十
 亦云多矣及别以一谱较之又复不同非有定也窃
 以谱本非字乃号记耳如曲家之工四上尺算家之
 甲乙丙丁皆非有义然各有本字也至以声繁之故
 而曼衍攒簇殊形诡状不特字书无此字抑且律书
 无此音虽自唐有之而不可以入古审矣
辟识事 第 8a 页 WYG0220-0691a.png
 乐书古人论琴声有经有纬有从宫商角徵羽文武
 以上为经声黄钟及大吕润徽以上十三声为纬声
 凤雅声等二十四声为从声 按经声主弦为七音
 纬声主徽为十二律及闰每弦十三徽积九十一声
 乐之道备矣二十四从声中有笳声岂古乐所有今
 之指法又在二十四声之外转益友离陈旸所谓世
 罕知音反以筝势入琴谱录虽多其无益乎
 古乐书琴主散声(左手不按弦惟以右手弹之)实音次之泛音郑
辟识事 第 8b 页 WYG0220-0691b.png
 声君子勿贵是以左手绰注吟猱右手疾徐轻重雅
 乐禁焉琴理虽渊雅音尚简指法大略可得而论右
 中指向内为勾向外为剔食指向内为抹向外为挑
 大指向内为托向外为擘勾挑同声为撮抹擘同声
 亦为撮上生下生递互鼓之散实相应 按此虽亦
 有勾挑诸法而较之琴家为简其琴主散声之说细
 按从来琴谱虽至数十音而发手多作廿字盖散声
 为字之本音也(今中和韶乐皆用散声)至云雅音尚简足徵繁
辟识事 第 9a 页 WYG0220-0691c.png
 声之非而一字一音之为古矣
 宋史乐志杨杰言大乐七失今歌者或咏一言而滥
 及数律或章句已阕而乐音未终所谓歌不永言也
 请节其繁声以一声歌一言且诗言人志咏以为歌
 五声随歌是谓依永律吕协奏是谓和声先儒以为
 依人音而制乐托乐器以写音乐本效人非人效乐
 者此也 按此于尚书依永和声之义为得解所云
 以一声歌一言即一字一音也今松弦馆琴谱以关
辟识事 第 9b 页 WYG0220-0691d.png
 雎一诗八十字演为十段繁至数百声未免蹈杨杰
 所讥矣
 吴仪琴堂序今之为琴一切异古或一操而变用数
 律或一引而涉历数徽其度曲之无制流声之不依
 永徒烦手摇音播美听而已 按此切指今琴异古
 之弊
 律吕精义俗谱惟禁小指太古雅琴连无名指亦禁
 若夫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
辟识事 第 10a 页 WYG0220-0692a.png
 乐不用也 按吟猱绰注乃琴家俗谱所最尚者谱
 中亍即吟犭即猱卜即绰氵即注也朱载堉亦知其
 非但不免以郑乱雅耳
 律吕阐微郑世子乐谱一字例引十馀声平时操缦
 拈弄可也若用之燕享祭祀古人礼文甚繁如歌文
 王大明绵诗句又甚多若字字如此引长穷日之力
 不足以给矣 按阐微颇遵朱载堉之说而此条独
 加驳难殊为近理
辟识事 第 10b 页 WYG0220-0692b.png
 通志乐略琴操所言者何尝有是事 按郑樵极贬
 琴曲之十二操并韩愈所拟十操非之以为为邪说
 异端所袭愚师瞽史所移考琴操晋孔衍所编吴兢
 谓其纪事好与本传相违朱子谓琴操一书载尧舜
 文武孔子之词尤谬智者可一览而悟也陈旸谓古
 琴曲有歌诗五篇曰鹿鸣周大臣伤时在位而作曰
 伐檀魏国女悲伤怨旷而作曰驺虞召国女伤失嘉
 会而作曰鹊巢召国男悦贞女而作曰白驹衰世失
辟识事 第 11a 页 WYG0220-0692c.png
 朋友而作以诗推之说皆不类岂好事者妄取其名
 而诡为之说欤今琴家所谱皆自为一种音声借古
 立名耳如松弦馆琴谱内涂山乃禹事渭滨乃太公
 未遇事安得有七弦琴而工人以为论音不论事且
 如关雎十段微特与赵彦肃所传一字一音者不同
 并与朱载堉所谱一字十六弹者不同然则载堉一
 关雎严澄一关雎岂得为古乐乎
 仪礼经传通解唐开元乡饮酒礼所奏乐有鹿鸣四
辟识事 第 11b 页 WYG0220-0692d.png
 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覃卷
 耳鹊巢采蘩采蘋十二篇之目而其声亦莫得闻矣
 此谱乃赵彦肃所传云即开兀遗声也 按彦肃所
 传十二篇谱皆一字一音诸谱中仅见此耳朱子疑
 以为直以一声叶一字则古诗篇篇皆可歌矣夫乐
 与诗相比篇篇可歌何所致疑即朱载堉亦有周召
 二南一字一音谱而其他仍循俗乐何哉
 琴史孔子之删诗也皆弦歌之三百篇皆可以为琴
辟识事 第 12a 页 WYG0220-0693a.png
 曲也至汉世遗音尚存者惟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
 驹而已其馀则亡近世琴家所谓操弄者皆无歌辞
 而繁声以为美其细调琐曲虽有辞多近鄙俚适足
 以助欢欣耳 按郑樵通志谓琴之九操十二引皆
 以音相授并不著辞琴之有辞自梁始至今琴家诸
 谱皆以无辞者为胜(松弦馆谱无辞皆古操名松风阁谱有辞且杂
入同时人所作 )
 (小词)朱长文谓三百篇皆可为琴曲诚为卓见然则以
 三百篇为琴曲断不可以琴家操弄及细调琐曲谱
辟识事 第 12b 页 WYG0220-0693b.png
 之明甚
 琴旨派别流传有曰中州曰吴曰浙曰闽吴又分为
 金陵虞山皆各立门户互相诋諆 按撰松弦馆琴
 谱之严澄乃明大学士讷之子即虞山派之祖故其
 谱琴家以为师法琴旨谓其刻意复古者仍属彼法
 非古乐也至松风阁琴谱乃杂抄前人段数凡十一
 而以曹溶等赠彼小词附入真鬻技之人所为耳(臣)
 王杰(臣)董诰(臣)彭元瑞敬识
辟识事 第 13a 页 WYG0220-069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九
 琴旨         乐类
提要
    (臣)等谨案琴旨二卷
国朝王坦撰坦字吉途南通州人自来言琴律
    者其误有五一在不明管子三因九开之法
    而以管音律吕定弦音一在不知以五声二
    变明弦音之度分而以律吕分徽位一在不
    知管子一百八为徵及白虎通离音尚徵之
辟识事 第 13b 页 WYG0220-0693d.png
    意泥于大不踰宫之说而以大弦为宫一在
    不知三弦为宫而以一弦十徽为仲吕一在
    据正宫一调论律吕谓隋废旋宫止存黄钟
    一均而不知五声旋宫转调之全惟
 御制律吕正义一书考定详明发古人之所未发坦
    作是书一一本正义之旨而反复推阐其五
    声数论琴说谓丝乐弦音其体本实当以五
辟识事 第 14a 页 WYG0220-0694a.png
    声之数定其丝纶多寡之数为之体徽分疏
    密之数为之用不可以黄钟九寸太蔟八寸
    为准盖管音全半不相应弦音全半相应以
    管律与徽分较之欲取其声之同则其分不
    同欲取其分之同则其声不同即正义以五
    声二变定弦音之度及管音弦音全半应声
    不同二篇之旨也其释黄钟均以仲吕为角
    之疑说谓一弦全度散声为林钟徵则十徽
    乃黄钟宫位故应三弦散声如以一弦全度
辟识事 第 14b 页 WYG0220-0694b.png
    散声为黄钟则十徽乃仲吕之位不能应三
    弦之姑洗角即正义丝音尚徵一弦非宫之
    义也其三弦独下一徽说谓十徽之分为全
    度四分之三宫声三弦之全度八十一分三
    因之则为二百四十三以二百四十三而四
    分之则六十零七五为十徽之分而五行之
    全度则为角声六十四之分必按三弦六十
辟识事 第 15a 页 WYG0220-0694c.png
    四之分始与之应故在十一徽其五弦独上
    半徽说谓五声以倍半取应凡九徽之分为
    全度三分之二其声为本弦相生之声五弦
    角声角生变宫其三弦为宫声故不能与九
    徽变宫声应而必在上半徽即正义宫声三
    弦之角位在十一徽与角弦之宫位在八徽
    九徽正中之义也其泛音四准说谓全弦以
    七徽为界自七徽上至岳山得声之清所出
    五声二变度分之声与实音相应八徽至十
辟识事 第 15b 页 WYG0220-0694d.png
    三徽得声之浊泛音不与实音相应乃从焦
    尾至各徽而出其旋宫转调说谓角调之角
    弦紧一声而为宫声即为旋宫角既为宫则
    宫转徵徵转商商转羽羽转角皆以次而移
    于正义诸图说尤能精思阐发在近时言琴
    诸家可谓不失其宗者矣乾隆四十六年十
    一月恭校上
辟识事 第 16a 页 WYG0220-0695a.png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
 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陆 费 墀
辟识事 第 16b 页 WYG0220-0695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