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884a 页
No. 367
大乘本生心观经浅注卷第一本
清神京栴檀寺沙门 来舟 浅注

「△九总释名题」

【题为一经之总目。故先释之。欲后人知其大义也。
大者拣小为义。以声闻不达唯心。但依六识三毒。
建立染净根本。纵證极果。无非一罗汉耳。以其未
有大心。未发大愿。未行大行。未證大果。但依小就
是为小乘。此经最初安一大字。使知非小乘法。乃
大乘法门也。乘者运载得名。如世之舟车。人若乘
之。可以从近至远。自此达彼。心地观门。亦复如是。
人若悟之。行之。契證之。亦可即凡夫。到圣位。即生
死到涅槃。所谓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
乘此法到如来地故。应知大乘二字。一切摩诃衍
法通称。如大乘妙法莲华经。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唯本生等五字。方为本经之别名也。夫本者万法
之根源也。生者万物之资发也。语云。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信矣哉。是知圣人垂训。无不令人悟本
生道。合乎天心。达乎至理。一言之下。转凡成圣。庶
不负圣人之心也。是以此经。劈头下本生二字。欲
披读者。参究自巳之根本。乃当人即体之佛性。然
佛性既悟。智慧自生矣。以其即理起智。体用并彰。
卷一 第 884b 页 X20-0884.png
故云本生。心地观者。出本生之正义也。恐人不解
本生之旨。复云本即心地。观能生道。一经正旨。全
在于斯。然有总别二释。总释如经云。众生之心。犹
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
善恶五趣。及于圣凡。乃至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
名为地。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是知如来自释心地之观法也。良以经中既云。生
世出世。善恶五趣。及于圣凡。意在迷之即是妄心。
能生业果。悟之即是真心。能生圣果。其所重者。观
字为要也。然观者。即灵知反照。一念相应。诸惑顿
空。涅槃本具。始知众生。本来是佛。故曰能观心者。
究竟解脱也。其不能观者。对境攀缘。如犬逐块。自
然究竟沉沦。永堕生死矣。华严云。一切唯心造。亦
同此义也。所以佛说此经。立此题。欲见题知经。读
经解义。起智观照。究竟成佛。初不辜其本意也。别
释者。心有二种。一真心。即众生之佛性。万法之实
相也。二妄心。即众生之业本。缘境之识心也。然真
妄虽别。不离一体。地者譬喻也。亦有二义。一乘载
义。谓大地广博。坚厚有力。一切山河草木。及诸有
情。皆地能乘载故。二生长义。谓有情无情。皆依地
有。复能增长故。心亦如是。谓真心随缘而成万法。
即生义。种现熏发。即增长义。既依心现。犹不离心。
即乘载义。良以种现熏发。又引起妄心。由不知万
法唯心。执心外有法。复能取著。则我法二执顿然
卷一 第 884c 页 X20-0884.png
生续。又复缘之则万法全彰。不缘则诸法本寂。既
缘之则有。即乘载义(如眼中有翳。妄见空华。华依翳现。若翳病既除。空华自灭)
以上心地二字。为所观之境。观为能观之智。谓依
心作观。还观自心。然观有三种。即空假中也。空非
断灭。乃即心真体之胜用也。然真性如虚空。空观
如日光。光与空合。无所分别。是以正观之时。不见
万法。与真性冥合。弥满清净。不见一法当情。为空
也。经云。佛为弥勒说心地法门。若人一经耳根。摄
念观心。熏菩提种。不久得成菩提。是知既此摄念
观心。即空慧自照。离妄绝相。当体即真。是名空观
观真如也。二假观者。即报四恩而发心。住兰若以
修行。事相观察。是为假观。降伏妄想。深生惭愧也。
(四恩者。即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修行者。即佛教安住四无垢性。一心修行十二头陀。以三观门。
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谓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自身。为真愚夫。此为一观。又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自身
为奴仆想。此为二观也。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身作男女想。即三观也。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
善巧方便调伏其心。四无垢性者。谓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如是四事。随其所得。粗细称心。远离贪求。是无
垢性。皆假观也)三中道观。观一切烦恼万法。会为自心。了
达此法。堪證菩提。所谓涉有不碍观空。即诸法而
證实相。不著空有。为中道观也。如功德庄严品。及
观心品等说。是知空观。观即心之真谛。假观。观即
心之俗谛。中观。观即心之第一义谛。是为理事互
融。究竟解脱之极致也。以上皆一经之所诠。经为
能诠。又梵语修多罗。此翻圣教。或翻席经。契经等。
今减席契但存经者。以此方圣教称经。意合此方
卷一 第 885a 页 X20-0885.png
故名经也。又具贯摄常法四义。谓贯穿所诠之义。
摄化所被之机。常则今古不易。法则凡圣同遵。又
地为喻。本生等为法。大乘为能称。本生等为所称。
心为一经之体。观门为修證之用。总言体用法喻
为名。能所合标。共立一题。】

【△十别解文义二。初解序三。初依经序题。】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

【述明始终。略陈梗概。令后人知其源委也。又序如
东西之墙。观墙则知一宅之浅深。见序则知始末
之大义也。
△二序主朝代。】

「唐宪宗皇帝制」

【唐为国号。序译经之朝代也。李氏继隋有天下。国
号大唐。宪宗第十主也。讳纯。顺宗太子。帝。刚明果
断。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唐之
威令几于复振。足为中兴主也。宪宗为谥号。谥法。
谓博闻多能曰宪。宗者尊也。法也。主也。以正法化
世。尊为人主。为世所宗。故曰宪宗。皇者君也。古帝
王。唯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谥法。靖民则法曰皇。
帝者亦君主也。吕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适。王
者天下之所往。尚书五帝。谓少昊。颛顼。高辛。唐尧。
虞舜。是为五帝。夏商周。为三王。唯嬴秦得天下。始
称皇帝。自谓道过三皇。功高五帝。故称始皇帝。巳
后。凡天子皆称皇帝。今经之序文。乃唐朝宪宗御
制也。制者。谓裁度制作也。
△三正释序文三。初发
卷一 第 885b 页 X20-0885.png
语叹世分二。初正叹情欲。】

「噫夫。物我既殊。嗜欲方炽。六根陷因缘之境。七情奔
利害之场。盖缠其真。执缚于妄。爱恶攻内。纷华荡前。
心类腾猿。身若狂象。」

【夫者起语辞。噫者恨声也。乃自恨不识本真。妄生
情欲等。亦叹辞也。物我二句。正述迷真。良以心周
法界。万法同真。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兹
因无明不觉。真如随缘。转成业识。更生见相二分。
由相分似境。见分取著。不达唯心。故见分转成我
执。相分转成外境。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故曰物我既殊。(既者巳也)欲即五欲。谓财色名食睡或
色声香味触皆是众生所欲之境。嗜者。好也。欲也。
乐为也。即能取之心。方炽者。贪欲之盛也。此但标。
六根下释之。眼耳鼻舌身意。皆能发识。为六识之
根本。故云六根。陷者坠落不能自拔也。然根既发
识。取著为因。境即六境。勾引为缘。以根尘勾取。展
转愈盛。众生汩没于中。故云陷因缘之境也。(六尘即色
声香味触法。皆有染污义。故曰六尘)七情。谓喜怒忧惧爱憎欲。奔者
驰逐也。以顺境得意为利。逆境夺利为害。场者处
也。谓人有七情。皆逐境牵。可谓三界处处。皆为造
业之场地也。盖缠下。明心被境迷。众生全无自由
分也。盖者覆也。障也。有五种。一贪欲。二瞋恚。三睡
眠。四掉悔。五疑。一切众生有此五惑。盖覆真性。障
蔽妙明。于诸正道。不能明了。依用得名。故谓之盖。
卷一 第 885c 页 X20-0885.png
缠者系缚义。有十种。即嗔。覆。睡。眠。戏。掉。无惭。无愧。
悭。嫉。有此十惑。触事粘著。如蚕作茧。自巳系缚。亦
从用得名。故谓缠也。真者即当人之佛性。由此五
盖所覆。十缠所缚。真性不能解脱。故曰盖缠其真。
执者。是众生著物之心。不出我法二种。因妄想不
达二空。谓身有主宰。即我执。心外有法。即法执。由
是种种取著。不能自脱。故曰执缚于妄。爱恶下。谓
既不达万法唯心。妄生取著。顺境生爱。逆境生恶。
逐境生心。故曰攻内。且约惑言。纷华者。即遍缘诸
境。造种种业。荡者任运无忌。前者触目皆然。所以
缘虑不定。犹猿猴之腾跃。身逐境牵。如狂象之奔
驰。故曰心类等。
△二结迷不返二。初叹自不能明。】

「岂复悟菩提之性。息尘埃以自明。了真如之理。本空
寂而为乐。」

【岂复者。谓不能反照也。通下二句。菩提此云觉道。
乃真性之别名。悟即惺觉。乃达本之智用。谓菩提
本有。因迷不觉。故不能反照也。尘埃者。事缘也。谓
尘事扰扰不休。妄心念念不息。岂能急流之中。息
心悟本。反明其本性乎。真如者。不妄不变。亦佛性
之别称。理者体也。荡无纤尘。故曰空寂。达则成佛。
故曰为乐。又寂然无为即本觉。了谓照了即始觉。
乐者谓性分之受用。总言菩提之性。本有而不悟。
尘埃之事。本无而不明。真如之理。自具而不了。其
法性之乐岂可得乎。故序主结叹如此也。
○问。菩
卷一 第 886a 页 X20-0886.png
提性。真如理。为同为别。答。即同之别也。凡言菩提
约智说。凡言真如约理说。谓即理之智曰菩提。即
智之理曰真如。故菩提曰性。即智性也。真如曰理。
即理体也。学者知之。
△二结自不能救。】

「不有妙觉。其孰拯斯溺乎。」

【妙觉。即是妙悟。结上。既不能悟菩提。了真如。是自
巳无有妙觉也。其孰下。结自不能救也。拯谓提拔。
溺谓沉没。斯者此也。指前嗜欲盖缠等。谓人迷于
嗜欲等。如人堕于淤泥之中。力不自出也。不有即
无。孰者泛说之辞。此言众生逐境自溺。迷不自悟。
若无妙觉自拔。其谁能救之哉。以上发语叹世竟。

△二幸遇真诠四。初智人传法迷流得度。】

「由是至人开法。大士传教。济群迷于彼岸。澌诸妄于
此门。」

【由是者。承上起下之辞。承上众生自不能救。起下
佛能提拔也。至人即佛。谓佛乃人中之至者也。(天上
天下。唯佛独尊。故称之为至人)开谓开示。启闭为义。法即心法。轨
持为义。谓轨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良以诸佛之所
證。菩萨之所修。众生之本具。皆不出灵明知觉。故
谓之心。修持成道。故谓之法。佛既證之。悯物不知。
故开化指示。欲人亦知之。以见大圣公物之心也。
大士即菩萨之称。凡西天东土。历代祖师。宣演佛
法。展转流通者。皆称大士。教谓训导之言。传谓宣
布于世。群迷即众生不悟佛性者。彼岸喻涅槃。以
卷一 第 886b 页 X20-0886.png
生死喻此岸有苦。涅槃如彼岸有乐。惑业如河中
之水。教喻舟航。菩萨如使船之人。世间众生若依
教奉行。如登舟上岸。可得离生死。度惑业。證涅槃。
故云济群迷于彼岸也。澌者尽也。诸妄即十八界。
此门即此经也。谓依经作观。则诸妄顿销。故曰澌
诸等(门取通义。喻此经。乃成佛之达道。故通也)
△二妙观心地生灭归
如。】

「不灭不生。视色空而俱泯。无来无去。观性相以皆如。」

【上句泯妄。下句会真。皆归功于法门也。生灭即是
妄心。色空皆是妄境。两不字。即作观销妄功夫。谓
人依此法。妙观心地。顿然而返妄归真。故色空俱
泯矣。(泯者尽也)来去即迁流不住。两无字。即不动之真
心。如人妙观心地。融会万法。皆归本性。一性常住。
故曰皆如。
△三真理难解必借能诠。】

「然则泯色空者。非言无以极其致。如性相者。非文无
以会其归。设斯筌蹄。纳诸逵路。」

【然则二字。承上之辞。致者至也。极尽之意。归者反
也。趣向之意。文谓文章。言谓语言。皆属能诠。谓道
以言显。理借文彰。泯色空者。牒定上文。反显若非
言语彰表。自不能泯绝妄境。达入极致也。如性相
者。亦牒上文。反显若非能诠之文。奚悟所诠之理。
既不自悟。则不能会妄归真矣。筌者捕鱼竹器也。
蹄者兔迹。亦作罤取。兔器也。此二皆喻能诠之文。意
谓鱼兔喻所诠之理。是则圣人设教。用文字语言。
卷一 第 886c 页 X20-0886.png
诠表心法。世人方得见性明心。逵亦路也。纳者领
也。得也。谓修行人。得文言而悟真理。如行人得路。
欲达所归。终无阻滞矣。
△四结显圣教归恩于佛。】

「此盖西方神人之大教也。」

【此者指前能所诠表。盖者且作语辞。西方指天竺
国。神人即佛。大教者尊称之意。谓神人设教。称性
之谈。大矣哉。也字结语辞(不称佛。而称神人者。乃赞美其灵妙莫测之意。
非鬼神之神可比也)。
△三述明来历二。初西域来源二。初牒
定经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者。」

【△二释迦亲说。】

「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
萨之所说也。」

【初句说经之教主。次句说经之处所。与文下。举首
兼众。皆所被之机也。释迦者。佛之姓也。此云能仁。
谓能有应物之巧。仁有惠物之恩。如来者仿同先
德号。十号之首也。谓身相智慧。皆同古佛。如先佛
之再来。又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谓从本垂迹也。
经是佛说。故佛为教主也。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此
菩萨久成正觉。果后行因。辅佛扬化。示为菩萨。故
以妙德称之焉。弥勒此云慈氏。谓慈隆即世。悲臻
后劫。此二举首。等者兼众。因请法问佛发起大教。
即当机众也。
△二东土来源三。初梵本初来之代。】

「其梵夹。我烈祖高宗之代。师子国之所献也。宝之历
卷一 第 887a 页 X20-0887.png
年。秘于中禁。」

【梵者西域之称号。谓葱岭以西。皆为梵种也。梵夹
即梵本。我即宪宗自称。烈祖高宗谥号也。谥法。秉
德尊业曰烈。乃唐之第三主也。代谓朝代。乃梵本
初来时也。师子国。乃天竺之别国。谓君王有道。四
海来宾。故将法宝献之也。秘者藏也。中禁者宫院
也。历年者。谓经历之时远也。
△二圣主披阅合机。】

「朕。嗣守丕业。虔奉昌图。听政之暇。澡心于此。以为摄
念之旨。有辅于时。潜导之功。或裨于理。且大雄以慈
悲致化。而朕生而不伤。法王以清净为宗。而朕安而
不扰。敷教于下。用符方便之门。励精以思。是叶修行
之地。无为之益。不其至乎。」

【朕者天子之自称。嗣者继续也。守者执守也。谓祖
宗所建。我但执守保之也。丕业即大业。天子以天
下社稷。总为一大基业。图者图𦘕也。因神物负图
而出。圣人𦘕卦。后以一切山河国土。总为皇家一
大图𦘕。故称皇图。昌者盛也。亦嘉祥也。虔者诚也。
谓祖宗大业。我但兢兢业业以保之。故曰虔奉。奉
犹尊也。言其不敢轻慢也。政谓国事。听即经理。暇
谓閒暇。澡谓洗涤。此旨即本经之义理。总谓天子
日理万几。凡经理国事之毕。少有閒暇。必洗心涤
虑。参究此经。以为收摄杂念。静观真理。有辅佐时
政之益也。(补者助佐也。谓当时之政。万几不止。若散心批判。或有误失。因参究静观。从静
中详察。必合正理也)故曰有辅于时。潜者密也。导谓引发。裨
卷一 第 887b 页 X20-0887.png
者助也。理即体也。乃朝政君臣。纲常之大体。由披
览此经。有回心向道。移风易俗。而于国体。或有助
佐之功。或字言活意决也。潜导者。由朝习暮观。日
积月累。不知不觉。深合佛旨。以佛理会国理。可谓
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自古佛道通儒。故于国
理有所裨助也。且大下。转释辅裨之功。且谓语辞。
或借曰辞。大雄指佛。法华云。大雄猛世尊。谓佛有
大慈。能与众生法乐。大悲。拔众生之苦恼。化谓教
化度化也。而朕下。谓朕六根具足且通利。皆佛慈
悲之力所加也。法王称佛。自在为义。以清下。谓佛
之正理。居尘不染。浊世不污。为清净之宗。以朕临
大位巳来。身体平和。宫眷无恙。四海晏安。有太平
气象。故曰安而不扰。亦佛清净之力所加也。岂不
与天下国家为一大助乎。敷教下。是欲敷设佛教。
训惠于下之意。下指百官万民。符者辅也。所以辅
信也。又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故曰符之言
扶也。谓两相扶合而不差。今序主用此意。取佛教
合儒也。方便门者。乃天子教民之法。谓君王以仁
义道德教民为方。万民依教奉行则得其便利。门
者出入之达道。门即方便也。总言天子欲张设佛
教。用辅王法。恰好两相扶合而不差。励精下。是天
子欲修行得其所也。励者勉力也。有修饰振起之
意。叶与协字同。谓协和之意。天子以修身治国。必
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修行。今精思佛理。有协
卷一 第 887c 页 X20-0887.png
和之地。如报恩品。与国体大同。观心地法门。其与
穷理尽性。两相扶合。无为者。谓真如不变。即体无
为。随缘不变。即用无为。动而常静。寂照体同。真无
为也。益者增胜也。嘉祥也。既有辅于国。则于国家
有增胜之福。嘉祥之美也。不其是反显辞。正显佛
经利益。至矣尽矣。
△三传诏翻译流通三。初标定
译意。】

「夫如是得不演畅真宗。阐弘奥义者也。」

【夫者起语辞。如是者指法辞。即指前无为之益。得
不者亦反显辞。演畅阐弘。皆是流通之义。真宗奥
义。总谓佛理之精。意谓经有如此之益。岂可秘于
内宫。而不流通于世乎。者也结语辞。
△二义学翻
经。】

「乃出其梵本于醴泉寺。诏京师义学大德。罽宾三藏
般若等八人。翻译其旨。命谏议大夫孟简等四人。润
色其文。列为八卷。勒成一部。如来秘藏。历尘劫而初
开。大乘真理。超沙界而方證。烛其昏昧。示以津梁。俾
披阅之者。甘露洒于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

【乃者继事之辞。出者自内而外。将梵本传出宫外。
在于醴泉寺中。寺乃译经之处也。诏者宣也。京师
者都名也。京谓大。师谓众。言天子居处。必以众大
称之也。义学下。皆译经之人。义者宜也。谓博览佛
经。悟通性理。文旨合宜。兼通儒典。及诸子书。谓之
义学。大德者称谓辞。有道德学闻者为高僧。故以
卷一 第 888a 页 X20-0888.png
大德称之。罽宾者。西域国名。乃译主之生处也。三
藏即经律论三法。乃译主之德称也。谓学通三藏。
故以三藏称之。般若云智慧。乃译主之名也。等者
兼众也。八人未详其名。皆译人也。翻译即变易之
谓。又替代之意。良以梵本至此。皆西域梵书。字义
此方人皆不识。必用兼通两国语言者。先将此方
之字。替代西域之字。再将此方之语句。又易梵书
之语句。如将归命易南无。觉者易佛陀等。方识言
音之字。谓之翻音。或梵文有二合。三合。弹舌。引等。
当以此方何字代之。委问华梵。务使相当。是谓翻
语。旨者经之义理。语为能诠。义为所诠。然既解能
诠。则解所诠。故知翻文即是翻旨也。命谏下。序润
文之人。命谓敕命。即使令之意。谏议者。言官也。大
夫者。以言官举荐才能。乃扶树人才之尊官也。孟
简乃大夫姓名。馀三未出其名。但以等字兼之。皆
承命之人。润色者。以译人或字句拙俗。文法繁蔓。
不合此方之文者。四人删改推敲。确定文字。滋以
华美。谓之润色。列者分也。勒者收络也。谓分为八
卷。勒成一部。秘藏者。即如来之心法。非机不授之
者。尘劫者。时久也。谓隐塞之时巳久矣。初开者。翻
译之始通也。(尘劫者。以大地所有微尘。较量隐塞之劫数。一尘对一劫。尘既无量。劫亦
无量。此但显久。亦非量言量也)夫。百千劫不遇佛出。及佛出世。又
非时不说。及至说时。但存西域。及至此方。又珍藏
于中禁。至宪宗方译。是为初开。逆推穷源。诚以微
卷一 第 888b 页 X20-0888.png
尘较劫。犹不足为喻也。然宪宗创译流通。(亦大)有恩
于世者矣。幸哉得法之人。何可报乎。大乘下。谓真
如性理。非薄福者通得。故以沙较界。以界较人。显
其遇此经者。非易易耳。沙者即河中所有之沙。界
者在世之国土。超谓过越之意。言沙界者。以河中
之沙。一沙较一世界。沙既无量。界亦无量。此亦非
喻为喻。方證者。契道之谓。然此句对前。却觉难会。
有二义释之。一如来西域说经。幸流我国。翻译流
通。令人见闻参悟。方可證入。以西域至此方。经历
国土之多。比若河沙。此方人不离寸步。證佛真理。
可谓超过沙界矣。(意在经历世界。不曾翻译。虽有沙界中人。不得其旨。不能亲證。
至此译出方證。亦庆幸之甚也)二者谓大乘法宝。非薄福者修證。
必我国大唐。众生有福且慧。方能亲證。沙界虽多。
不遇此旨。不能修證。此方人證。可谓超越沙界矣。
法华云。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受持
读诵。此亦如是。二义皆通。昏昧者。众生无明障慧。
愚不自觉。此经妙观如烛。能照性天。能破昏惑。故
云烛其昏昧。津谓渡头。梁谓桥梁。示谓指示。意谓
生死如大河。烦恼如河中之水。非渡船桥梁自不
能过。指出此经。为生死中之桥梁。而众生得渡矣。
俾披下。正明众生得益。俾即使令也。披者开卷也。
阅者观览也。者字。指披阅解义之人。甘露云不死
之药。一滴沾唇。善能死中发活。喻此经心地妙观。
人若遵行。可以脱离生死。高證涅槃。何异于甘露
卷一 第 888c 页 X20-0888.png
洒心乎。然心之言田者。有生意故。谓迷心能生烦
恼。悟心能生智慧。意在除迷生慧也。晓悟者。亦解
旨之说。醍醐是西域上味。性境亦心地之别称。流
即灌入也。古谓醍醐灌顶。言得法味之真醇。性言
境者。为智之所照。如是履地。故以境称。以上二句。
皆谓能悟此旨者。喻甘露洒心。能发真智者。如醍
醐润性。
△三结归朝代。】

「嗟叹不足。披玩岂忘。亦既书写。聊为序引。虽离诸文
字。讵假发挥。而启其宗源。式存年代。时我唐御天下。
一百九十有四年也。」

【嗟叹。是感发声也。不足者。即不尽也。意云。不见佛
性。如失至宝。虽位极人尊。尚未离生死。未闻正法。
犹未免随业所转。无自由分。今幸得正法。发明本
性。如获至宝。喜极反悲。嗟其得之晚矣。所以叹之
不尽也。披玩岂忘者。欲朝夕不离也。亦既书写者。
翻译誊录也。聊为序引者。述明大义也。虽离下。纵
夺结代。虽是未尽之辞。文字即序文。诸是语辞。讵
者岂也。假即用也。发挥。即是显发。谓正法本离文
字。岂可以序文引发哉。虽然。今为启其宗源。计其
朝代。又不得不序之也。御者统也。治理也。我是宪
宗自称。谓译成作序之时。乃我大唐统御天下。自
高祖巳来。一百九十四年也。】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等奉诏译。」

【△二注经二。初译人。
卷一 第 889a 页 X20-0889.png

罽宾此云贱种。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境。立
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役使。用供众
僧。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遂以
为国。今译主是彼国人。人依国显故。三藏等如序
中解。

△二经文三。即序正流通三分也。分者三段各有
分限也。谓诸经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始自晋
时。襄阳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三分。谓圣人设
教。必借缘兴。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有序分。由致
既彰。当陈正说。谈本义之玄微。开众生之觉路。故
有正宗。正说既周。转相传受。使海众之奉行。冀遐
方于万古。故有流通。虽判三分。彼时弘法者。恐不
合佛意。多不遵行。后有亲光菩萨佛地论到。亦有
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
分。与此序正流通义合。彼时弘法者。始能遵行。所
谓分经雅合于亲光。此之谓也。是知道安大师。为
震旦千古之下。科判之始祖也。
△初序分二。初品
名。】

「序品第一」

【序有三义。一次序。二由序。三述序。谓六种成就。列
于经初。作开章之首引。故为次序。如来入定放光
现瑞。为发起之端。是为由序。师子吼菩萨。睹光相
警众。说如来以慈悲出定。必说妙法。略述佛意。是
为述序。梵语跋渠。此翻为品。以义类同者。聚为一
卷一 第 889b 页 X20-0889.png
段。故为品也。诸品之始。故名第一。然有通序。别序
从如是我闻去。至各礼佛足。退坐一面。为通序。以
诸经通有故。从尔时世尊去。至品尽。为别序。以别
事发起故。
△二经文二。初通序四。初标信与闻。】

「如是我闻。」

【亦名六种證信序。谓诸经通有如是我闻。一时佛
在某处。数行文言。有此为證。是为佛说。宜起敬信。
如无此者。则非佛说。不足信也。故云證信。如是者。
准智论云。六种成就中。为信成就。以如是二字。乃
信顺之辞。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则言如是。不
信则言不如是。故五位信位居初。又十一善法。信
亦为首。信心之前。更无胜法。依此信本。解行證始
立故。刘虬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
如是。我闻者。闻成就。我即阿难五蕴假我。闻谓耳
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合上如是为指法之
辞。云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
执我。二外道神我。三小大乘人假我。四法身真我。
今拣非馀。故云假我。以圣人我执巳断。乃随世流
布。用辩主宾。假称为我。上云废别从总者。谓既曰
耳根发识。合云耳闻。云我闻者。以耳为六根之别。
我为一身之总。以废别耳从总我故。
△二时主及
处。】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时谓时成就。即良时也。世事合会。尚待昌期。大
卷一 第 889c 页 X20-0889.png
法弘宣。岂违嘉运。又师资道合。说听究竟。故言一
时。不拘春夏秋冬。子午卯酉等时。以佛说法四十
九年。总为一大时教故。佛者具云佛陀。此云觉者。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者。悟性真常。了惑虚
妄。拣凡夫之不觉。觉他者。运无缘慈。度有情众。拣
二乘之自了。觉满者。五住究竟。因尽果圆。即妙觉
拣菩萨之分觉。为说此经之法主。六成就中主成
就。即释迦牟尼佛也。住者居止也。通能所。能住即
佛。所住即王舍城等处。王舍等者。处成就也。昔为
驳足王。与千王共立宫阙之城。故名王舍。乃摩竭
提国之都城也。(诸经疏中所引。皆云驳足王。大论又云须陀须摩王。或梵语不同。或
驳足是翻过之言。梵语不同者。彼有五天竺国。语言各别。且如本朝国宝。汉人名钱。满州名者哈。蒙古名
嘲素。彼语亦然)耆阇崛。云灵鹫。亦云鹫头峰。谓山形如鹫
鸟之头。以形势彰名。因佛为灵明大圣。居此说法。
故名灵鹫。今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又此数句。是
佛将涅槃时。阿难请问。一切经首。当置何语。佛命
置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同某人。使天下后世。
知佛法有源本。非世人可妄作也。复有三意。一断
疑。二息诤。三简邪。有此三意。佛命置之经首。断疑
者。阿难升座。感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
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及举如是等语。三
疑顿息。息诤者。若不言我从佛闻。是自有制作。则
诤论起矣。简邪者。谓外道邪法经首。皆置阿忧二
字。阿者言无。忧者言有。外道谓万法虽多。不出有
卷一 第 890a 页 X20-0890.png
无为吉。佛法异彼。故云简邪。
△三广列听众八。初
二乘声闻众五。初举类。】

「与大比丘众。」

【此下皆众成就。谓座下无人。说将谁听。与者共也。
阿难云。非我一人从佛所闻。与众同故。愈为證信。
大者。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有大道故。有
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比丘者。净明疏云。或言
有翻。或言无翻。有翻者。此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
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
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故言除馑。言无翻者。名含
三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戒防形非。定除心乱。
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既能破恶。魔
罗念言。其既出家。复化馀人俱出三界。乖于魔意。
魔乃愁惧。故名怖魔。夫在家人。三种如法。一田。二
商。三士。用养身命。出家之人。佛不许此。惟乞食自
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众者。梵语僧伽。
此翻和合众。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也。
△二标
数。】

「三万二千人。」

【众数诸经多少不同。但标本会有三万二千。
△三
叹德。】

「皆是阿罗汉。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所作巳办。离诸重
担。逮得巳利。尽诸有结。得大自在。住清净戒。善巧方
便。智慧庄严。證八解脱。到于彼岸。」
卷一 第 890b 页 X20-0890.png

【阿罗汉。旧翻无著。不生。应供。或言无翻。名含三义。
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断
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
天福田。故言应供。解脱对缠缚言。以众生为无明
覆慧。生死缠缚。不得解脱。此罗汉。见思巳尽。生死
巳离。心故解脱。无明糠脱。慧性无障。慧故解脱。心
即性体。慧即智用。善为赞辞。反显凡夫之不善也。
所作巳办者。即惑尽真穷。别无所作。道果巳證。别
无可办也。重担者生死也。谓生死不离。如重担压
身。诸字有二说。一者助语辞。二者虽喻生死。亦兼
烦恼及业。多故曰诸。今巳离矣。故曰离诸重担。逮
者及也。巳利即自利。此是声闻不同菩萨巳利利
人。但图自身。灭尽三有见思结惑。使三界因亡果
丧。故曰尽诸有结。有即三界中因果不亡之意。结
者缚义。即见思因果也。得大下。既离三界结缚。则
三明六通。从心所欲。惟利无害。自在而巳。大者。谓
但离结缚。巳是自在。复能神通随心。故曰大自在
也。住清下。既无见思。则自性无浊曰清。当体不染
曰净。清净无犯曰戒。为圣人之依止曰住。故曰住
清净戒。善巧下二句。略有利他之德。智慧有二种。
生空智以自利。方便智以利他。自他两利之功。庄
严性体故。
○问。上曰巳利。解中说不同菩萨两利。
此中又言有利他之德。不亦相违乎。答。但不同菩
萨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如观音三十二应等。此虽
卷一 第 890c 页 X20-0890.png
利他。但随缘善巧。亦必不无。如身子之智慧。迦旃
延之论议。富楼那之说法等。若全不利他。此皆无
用。可乎。况此尊者。有内秘外现之迹。何槩言之。八
解脱。即罗汉修八背舍定所得者。有八种解脱。不
被内外八事所缚。故曰解脱。(博览学者。必欲明者。请看大明三藏法数)
到于彼岸者。借喻显法。岸者水际也。即大河两边
之乾地。有此有彼。此岸喻生死。彼岸喻涅槃。河中
之水喻见思烦恼。谓因修八背舍定。故得解脱。以
定为船筏。能乘此船。则离生死。渡烦恼。而达涅槃
受享法乐矣。巳上叹德竟。
△四列名。】

「其名曰。具寿阿若憍陈如。阿史彼室多。摩诃那摩波
帝利迦。摩诃迦叶。憍梵波提。离波多。优楼频螺迦叶。
那提迦叶。伽耶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
摩诃迦毗那。真提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阿尼楼驮。
微妙臂。须菩提。薄拘罗。孙陀罗难陀。罗睺罗。如是具
寿阿罗汉。有学阿难陀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自陈如至阿难。二十二人。皆众中上首。举首该众
也。复分无学有学。谓真穷惑尽。更无所学。故名无
学。以研真断惑。正在学位。故名有学。自陈如至罗
睺罗。皆无学罗汉。自阿难等。皆有学。即前三果也。
今无学众。首称具寿者。或者梵语未详。若据义。即
长老之称。谓年高腊长。故称具寿。
○阿若憍陈如。
即母族二人之一。是佛舅氏之类。法华疏云。阿若
名也。此翻巳知。或言无知。非无所知。乃知无也。又
卷一 第 891a 页 X20-0891.png
翻为解。楞严云。我初称解。具云解本际。乃第一解
法者也。憍陈如姓也。此云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人
事火。从此命族。亦名憍陈那。梵音不同耳。
○阿史
彼室多。此尊者翻译名义不出。故华梵未详。
○摩
诃那摩波帝利迦。摩诃云大。谓道大行大。称赞辞
也。名亦未详。
○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其先代学
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时人多以姓召。其
实有名。名毕钵罗。即树名。父母祷树神而生。从树
得名。大者称辞。或简别辞。因佛弟子中。多名迦叶。
如十力。三迦叶波。此尊者非彼。故以大称。或翻饮
光。以身光照耀。能吞饮日月之光。故以为名。以往
因中。将金涂佛形像。以感世世生生。身色金光。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
后。久之复出嚼之。故曰呞。楞严云。于过去世。轻弄
沙门。感世世生生。有牛呞病。佛命天上安居。犹恐
世人谤之感报。
○离波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宿
而生。从求处得名。
○优楼频螺迦叶。此云木瓜林。
近此林居故。孤山云。木瓜癃。以胸前有癃。如木瓜
故。
○那提迦叶。那提河名。近此河住。依处立名。

伽耶迦叶。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头山。近此山住。
依山立名。此三尊者。即在家兄弟三人。以长兄归
佛。弟皆从之。
○舍利弗。此云鹙子。连母彰名。舍利
是西域鸟名。此翻鹙鹭。其眼明丽。尊者之母眼似
之。遂称鹙女。弗字即是西域子字。谓鹙女之子。子
卷一 第 891b 页 X20-0891.png
是尊者。智慧第一人也。
○大目犍连姓也。各拘律
陀。亦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然既以有名。而
却以姓称者。以时人多召其姓故。或翻釆菽氏。菽
即豆名。以先人好食豆。因以命族。此尊者神通第
一人也。
○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论议第一人也。

○摩诃迦毗那。
○真提那。此二尊者亦名义集不
出。华梵未详。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尊者连父
母彰名。富楼那云满愿。父名也。弥多罗尼。云慈女。
母名也。唯子是尊者。谓满愿慈女之子。说法第一
人也。法华云。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阿
尼楼驮。或曰阿尼楼豆。或云阿那律。皆梵音不同
耳。此翻如意。或云无贫。过去饿世。曾以稗饭施辟
支佛。感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如意乐。以无所馑。
乏。故曰无贫。是佛堂弟。天眼第一人也。
○微妙臂。
此不像梵语。亦未详。或臂妙过人。以臂彰名。
○须
菩提。此云空生。亦云善吉。亦云善现。亦云善业。其
生之日。家室皆空。故云空生。父母惊异。请问占师。
师占云吉。故名善吉。其后宝藏复现。故名善现。禀
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
得无诤三昧。是以常能将心护物。故名善业。此尊
者。解空第一人也。
○薄拘罗。此云善容。色貌端正
故。亦名重姓。中阿含。异学人问。汝八十年。起欲想
否。答。不应作如是问。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
曾起一念贡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截衣。未曾
卷一 第 891c 页 X20-0891.png
倩他衣。未曾针缝衣。未曾受请。未曾从大家乞食。
未曾倚壁。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与相
问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八十年常坐不卧。荆溪
云。弘法之徒。观此龟镜。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云
好爱。妻名也。难陀。云欢喜。巳号也。简放牛难陀。以
在家时爱妻。故连妻标名。此尊者。是佛亲弟。净饭
王次子也。
○罗睺罗。此云覆障。六年处母胎。所覆
障故。此是佛子。又曰罗云。有翻宫生。太子出家。太
妃在宫。何得有娠。佛共净饭王。于后證明。是太子
之亲子。是宫之所生。因名宫生。有云太子出家六
年。耶输生子。释种皆疑。由是太妃耶输。于高楼之
下。设一火坑。抱子登楼。焚香祝天。若是太子遗体。
令我母子无恙。若有非事。令我母子皆焚。祝毕涌
身入火。尔时火坑化为清凉池。母子无恙。由此对
天證明。群疑皆息。如是具寿阿罗汉者。结上无学
一类也。
○有学阿难陀。更举有学一类也。阿难此
云欢喜。佛成道日。斛饭王生子。家使来白净饭王
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故以为名。又举国欣庆。亦
名庆喜。亦翻无染。虽残思未尽。随佛入天人龙宫。
见女人。心无染著故。等者。即总摄一般学众也。各
与下。各者各自也。与者共也。即无学共无学一类。
有学亦尔。若干者。有数存其中。多而不能备举。泛
说若干百千。眷属者。师者称资为眷属。谓是我法
眷。属我弟子。是我统属故。俱者皆也。谓皆在于此
卷一 第 892a 页 X20-0892.png
也。
△五结众。】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礼足者。弟子事师之常仪。然皈敬宜诚。必不可疏
也。退坐者。尊卑坐次之定礼。然节文有制。位不可
乱也。师资一时之合会。法则百世之式瞻。天下后
世之执弟子礼者。亦将有取法于斯欤。
△二大乘
菩萨众五。初举类。】

「复有菩萨摩诃萨。」

【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此云大心
众生。有大心入佛道故。又云开士。始士。即心初开
故。始发心故。古本又云高士。既翻译不定。故留梵
音。又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即用诸
佛道。成就众生故。又云觉有情。谓上觉佛道。下化
有情。自他兼利之尊号也。摩诃萨者。摩诃云大。萨
即萨埵。谓菩萨中之大者。即地上等觉。不同三贤。
故称为大。
△二标数。】

「八万四千人俱。」

【△三叹德三。初总叹位邻妙觉。】

「皆是一生补处。大法王子。有大威德。如大龙王。」

【皆是总指也。一生者。非生死之生。即因移果易也。
现居等觉。万行巳满。万德巳全。真理巳极。但存一
分生相无明未尽。若用十种金刚喻定。一刹那间
无明断尽。即入妙觉。以转等觉成妙觉谓一生也。
补者填也。处即佛位。如前佛正法像法巳尽。后佛
卷一 第 892b 页 X20-0892.png
填补其位。故曰补处。大法王子者。以佛为法王。菩
萨为子。皆能担荷佛事。故有子义。一切菩萨皆为
佛子。独等觉位。极邻大觉。故称大法王子。大威德
者。皆具折摄两门。有威可畏。有德可尊。如大龙王
者。借喻显尊。王者统摄群龙。大者为至尊。喻等觉
菩萨。一切三贤十地。皆是等觉所统。推为尊上。故
以为喻。更有多意。以龙为阳物之灵。且乃鳞虫之
长。兴云致雨。喻菩萨之慈悲。倒海移山。比菩萨之
忿怒。出乎其类。喻菩萨之至尊。隐乎其渊。喻菩萨
之深定。大德无名。假喻略明其一二而巳。
△二别
叹万德庄严二。初总标。】

「百福圆满。」

【福者德也。善也。祥也。诸顺之总称。百者。数之满称。
如百事百般等。如佛具万德。非止一万。亦佛德之
总称。菩萨之德亦尔。非止一百。亦诸德诸善。一切
嘉祥皆备。故曰圆满。
△二别叹六。初叹圆光破暗
德。】

「身光照耀。犹如千日。破诸昏暗。」

【此谓菩萨通身放光。能破诸暗。照耀之胜。喻如千
日并出。且如一日能照一四天下。千日之照。分量
无限也。世间昏暗虽多。不及地狱。众生堕此。业力
所感。无日月灯光。常居黑暗。众苦所集。莫甚于此。
若蒙菩萨身光摄照。息苦停酸。此谓大悲拔苦之
光也。如善道人天中众生。虽不在暗。心地不明。逐
卷一 第 892c 页 X20-0892.png
境造业。不知出要。亦是黑暗。若蒙圣光触身。遂生
渴仰。转愚为智。可以回心向道。求出生死。即大慈
与乐之光也。故云破诸昏暗。
△二叹两智兼利德
二。初叹实智自利德。】

「智慧澄彻。逾于大海。了达诸佛。秘密境界。」

【智慧即理体之觉照也。然有自照觉他之别。此四
句。且约自照说。澄彻者。等觉之智。虽带生相无明。
似有如无。所以惑不能浊曰澄。尘不能障曰彻。即
依本觉所起始觉。用此始觉反照本觉。无浊无碍
即寔智也。逾如大海者。海水喻寔智。水之清湛。如
智之澄。海之量大。如智之彻。逾者过也。谓海量虽
大。终有边际。智无边际。以竖穷横遍故。海水虽清。
遇风起浪。智则不尔。故曰逾。以上为能證之智。了
达下。为所證之理。秘密境界。即诸佛心地。非机不
传。非时不说者。了达二字。通能所。了谓照了。达为
契證。能了达即寔智。所了达即秘密境界。本是诸
佛心地。而称境界者。是智之所照。如是履境也。

二叹权智利他德。】

「然大法炬。引导众生。于生死海。作大船师。怜悯众生。
犹如赤子。于一切时。恒施安乐。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既云大法。必度大机。法者。即修因證果之规则。炬
者火把也。然者烧也。然大火炬。喻说大法。因众生
二执障重。晦昧佛性。自不能觉。故菩萨说法。引导
其心。令除二执。获二空。如秉炬破暗也。此二句。且
卷一 第 893a 页 X20-0893.png
约破迷成悟之恩也。下二句。喻离苦得果。生死无
边。喻如大海。众生受生死。如堕海中。力不自出。菩
萨度之。如乘船救溺。既得登舟。则达彼岸。即拔苦
得果之深恩也。怜悯下。即同体大悲。观众生如赤
子者。谓佛性体同。如父子之体同也。岂不于一切
时。恒施妙法。令其远离诸苦。受享法乐哉。既有如
此之恩。故名称普闻。十方世界。令彼众生闻名而
慕。仰德而皈。受度之者。又不止于一处也(以上生死兼变
易。众生亦兼权小)。
△三叹和光妙用德。】

「自在游戏。微妙神通。巳能善达诸总持门。具四无碍
辩才自在。巳得圆满大愿自在。妙善成就事业自在。
巳能善入三昧自在。具足圆满福德自在。常为众生
不请之友。」

【科云和光者。即方便善巧。权智之妙也。既曰自在
游戏。又曰微妙神通。属身业。可谓随类现身。应机
说法。皆菩萨游戏三昧。居尘不染也。世人玩景取
乐为游戏。君子且和而不流。何况菩萨。现一切身。
作种种事。说种种言。若顺行。若逆行。顺行。如文殊
之现杜顺。弥陀之现丰干。逆行。如观音之现淫女。
普贤之现璞劳等。皆妙用不测为神。自在无碍为
通。天眼龙睛。看他不出。故曰微妙。(杜顺者。乃唐初帝心和尚。是为
东土华严初祖。作法界观等。楞严正脉音义云。师有一弟子。要朝五台。亲见文殊。师云。不必远去。示一偈
曰。游子漫奔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更觅他。弟子不止要去。师曰既尔。有书二封带去。一封到
某处。下与璞劳。一封再到某处。下与柳青娘。弟子接书拜辞。先到璞劳所遍问。答者曰。我这里一母猪。名
卷一 第 893b 页 X20-0893.png
曰璞劳。将非是乎。母猪见书而死。更有七小猪亦死。次到柳青娘所问人。人曰妓女也。在酒楼陪子弟饮
酒。遂至楼下。青娘在楼上。长伸右臂。接书览毕。遂于楼上立化。此人正往台山乃见一老人曰。君子何往。
曰。台山见文殊。老人曰。文殊却不在此。今在陜西长安度生。杜顺和尚是也。其人闻巳。嗟叹不止。乃曰吾
师是也。遂回至黄河。水涨七日。待至水落过河。巳知老师回首七日矣。是则圣人现身。顺行逆化。人皆不
测。住世必不泄漏。既巳泄漏。必不住世矣。丰干者。吕丘胤。患头痛。名医莫能治。丰干长老诣其所。以水喷
之即愈。后知为弥陀化身也)巳能下。出游戏之本。达即通达。善
即深妙。总持者。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属意业。又
云诸者。谓总持非一。即陀罗尼之华言。如法华云。
所谓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
罗尼等。又圆觉经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流
出一切。真如佛性。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此亦如是。既位邻大觉。何所不备也。从总持门中
流出。其顺逆之事。皆与妙理不相违背。门者是出
入之达道。故能现通也。具四下。属口业。明说法之
本。辩谓分析。才谓才能。无碍即通畅。谓明辩才华。
融通舒畅。极成无过。为教诫之德也。辩才言四者。
即法无碍。谓世出世法。所说契理故。二义无碍。谓
于一法中。分析出差别义趣故。三言辞无碍。谓一
音说出。殊方异类。皆能解语故。四乐说无碍。谓四
悉应机。诲人不惓故。自在即如意之谓。巳得下。大
愿者。即最初二利之志向也。上文既三轮应物。无
不随心。合其本志。所以圆满。悠然自在也。妙善下。
结上前文。妙善皆赞辞。成就事业。即结上身口二
业。善入三昧。结上意业。圆满福德为不请友。总结
卷一 第 893c 页 X20-0893.png
三轮。不请正显无缘之慈。若请而后现。乃情见之
悲。菩萨不然。但随缘随机。随其所感。无私而应。不
然而然。故云自在也(问。既云随感。与应请何别。答。请谓诚心哀求。不请即无意
求应。如众生受苦作念。是为能感。菩萨随感而应。是谓不请之友。又问。不求而应。请之何如。答。不求尚应。
何况诚求。此言不请友。正真大悲。纵请而后应。亦非情见也)。
△四叹事上利下
德。】

「经无量劫。勤修六度。历事诸佛。不住涅槃。断诸烦恼。
讲说妙法。无量世界。化利群生。制诸外道。摧伏邪心。
离断常因。令生正见。而无往来动摇之相。非严而严。
十方佛土。不说而说。妙理寂然。住无所住。度人天众。
无所不受。广大法乐。」

【经无量劫下。谓菩萨修因。非一世也。勤修谓念念
不忘。行持不怠也。六度。即布施度悭贪。持戒度违
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
愚痴。(布施必兼三檀。谓财施无畏法。持戒必兼三具。谓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忍辱必具事理。事忍
即生法两种。生谓蚊蠓鸟兽。及诸恶人。种种扰害。菩萨之心。坚固不动。是谓生忍。法忍。即寒风冷热。不动
其心。此二皆事忍。理忍即所證之法。不作證想。是谓理忍。精进亦有二种。一自修不惓。二利他不惓。一有
惓怠。则退堕矣。故念念见新。是菩萨行。禅定必是那伽。于四威仪。无时不在定中。故诸识妄想。顿然销灭。
智慧亦有二种。即权寔二用。以寔智照破无明。能證真理。自利也。权智鉴机说法度化众生。利他也。更兼
普贤万行。总是修因之道)历事诸佛者。历有二义。一谓历一切
时。从菩萨发心巳来。至尽未来际。凡有成佛者。无
不承事。亲近供养。习学道法。二谓历一切处。凡十
方世界。所有诸佛。皆能承事。如华严。一微尘。一毛
孔。皆有诸佛成道。皆有普贤行行等。不住涅槃断
卷一 第 894a 页 X20-0894.png
诸烦恼者。不字贯下句。不住涅槃。亦不断诸烦恼。
涅槃此云圆寂。谓真性本圆。妄惑本寂。菩萨善达。
既真性本圆。涅槃即我自性。何必又住。是以不住。
既妄惑本寂。烦恼本来自空。即我菩提。又何劳断
之。是以不断。假若涅槃定住。烦恼必断。与二乘同
科。岂得为菩萨乎。讲说下。正出不住不断之意。妙
法者。法即真心。远离言相。一涉语言便成不妙。今
却云讲说者。意在利他也。用言解释曰讲说。若不
假语言开示诠表。则众生无入道之门。故用讲演
分别。说向于人。令彼闻言悟道。是修行见道之初
门。又不得不用讲说也。虽用言说。不著言相。谓即
言忘言。亦复不失其妙。故云讲说妙法。无量下。正
明讲说非一处。利化非一人。世界既云无量。菩萨
水月化身。亦复无量。既曰化身。又非一类。可谓尘
刹分身。随类而现也。化利之机既曰群生。不出十
类。兼诸圣凡。如观音三十二应无异也。以上叹菩
萨摄授之慈。制诸下。又叹折伏之威。外道者。不达
唯心。心外取法。谓心游道外。名为外道。诸者。外道
非一种。如事火崇水。计常计断。牛狗戒等。制者。以
正破邪之谓。邪心者。谓心本不邪。因从邪教亲近
邪师。熏以成种。染习成邪。摧伏者。即折挫降伏也。
或神通现奋怒之相。或智慧施转邪之言。令彼心
服。返邪归正。彼断常者即邪见之差别。断者谓一
死便了。不受后有。如云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
卷一 第 894b 页 X20-0894.png
真性。还乎太虚。皆断见也。常者谓人死还生人。物
死还生物。即自然外道。全不知善恶业缘。受报好
丑。因者即种子。离者除也。谓菩萨既能摧伏。令彼
反邪归正。一切邪种皆除也。令生正见者。谓既能
转邪。正见则现。知有三宝。分真析妄。永不再堕邪
见深坑矣。而无下。正释上义。事佛。说法。利生。摧邪
之妙用也。谓菩萨真身不动。而应遍十方。乃感应
道交。不可思议。如月印千江。水不上升。月不下降。
一时一月。影临众水。故曰无往来之相也。非严而
严者。有二藏。一者是威严。释前虽摧伏邪外。是不
怒之威也。二者庄严亦有二义。一谓正报众生。受
菩萨教化。皆能改恶从善。反邪从正。以善为庄严
也。二者谓依报世界。向有浊秽者。凡菩萨应化之
处。皆转秽成净。以洁净为庄严也。由菩萨圣净之
德。自然成就。故曰非严而严。一处如是。处处皆然。
故曰十方佛土。不说而说者。是真说妙法。有二义。
一者不说是自證之理。本无言说。而说者。是应机
借言。不妨有说也。然虽有说。不著言相。不著名相。
此又说而无说也。二者唇舌不动。妙理全彰。不属
文字。故曰寂然。住无所住下。又明菩萨度生之妙。
亦有二义。一者无所住。是自證之真理无定相。何
所住乎。上一住字。是能證之真智。但与理相合。成
究竟之义。亦强名曰住。虽住而无住。故曰住无所
住。度人者。将自所證。又度化人天。二者显应化无
卷一 第 894c 页 X20-0894.png
方。谓尘刹现身。无一定所住之处。上一住字正是
无处不在。即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既应身无方。
故度化者众。众即多也。无所下二句。文似颠倒。若
将上句作下句读则顺。法乐者。法性之乐。谓法性
体中。无诸业苦故乐。广大者。即称性周遍。又曰无
所不受者。谓法性体中。所含恒沙性德。一得皆得。
故曰无所不受。即菩萨公众之心。将自所證。度他
亦證也。
△五叹破魔成道德。】

「披精进甲。执智慧剑。破魔军众。而击法鼓。身恒遍坐
一切道场。」

【菩萨修行断惑。是与群魔交战。一时懈怠。则为魔
缚。故加精进。如身披甲。不为魔伤。梵语魔罗。此云
杀者。谓伤杀慧命。损害法财之者。喻诸烦恼。如贪
魔害解脱。瞋魔害正性。痴魔害性慧。慢魔害谦恭。
疑魔害正信。邪魔害正见等。菩萨一加无漏智慧
照之。则诸惑皆灭。如秉利剑斩贼。此精进智慧。皆
降魔之利器也。破魔下二句。正喻临时之用。鼓有
策进之功。如交锋之时。营门击鼓。助威催战。故官
兵奋勇。力破群贼。云法鼓者。谓妙法如鼓。即临时
之定慧也。观照如击。加勤勇无间。所以诸魔皆破。
方成正觉。故曰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见太平之象
也。然道场言一切者。如华严。卢舍那佛。在阿兰若
法菩提场中。一处成道。则同时十方世界。乃至微
卷一 第 895a 页 X20-0895.png
尘毛孔。皆有如来成道。所谓身恒遍在一切处者。
与此同。道场有事理二义。事道场。如幽静之处。是
修證菩提之场地也。理道场。即自性本具圆定。可
谓真阿兰若。正修行处也。
△六叹觉悟群品德。】

「吹大法螺。觉悟群品。一切有情。悉蒙利益。闻名见身。
无空过者。具三达智。悟三世法。善知众生诸根利钝。
应病与药。无复疑惑。布大法云。澍甘露雨。转不退转
智印法轮。闭生死狱。开涅槃门。发弘誓愿。尽未来际。
度脱群生。」

【吹螺者。借喻比法。故云法螺。螺有警醒义。谓此等
菩萨。既能成道。又能觉悟群生。说法警众。犹如吹
螺警人也。譬我大清。春秋二季。九门吹螺为号令。
令八旗兵将。闻号警心。修理甲冑。演武操戈。以备
国家有时之用。菩萨亦尔。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令所警之众。为生死苦。发菩提心。故云一切有情
悉蒙利益。闻名下。深明胜德。受化者广。或闻名仰
德。或见相归依。如未发心者发心。巳发心者修行。
巳修行者增进。巳增进者證果。故云无空过者。具
三下。明菩萨观机说法。机教相投。如良医之用药
也。三达法数不出。拟是三明之别称。谓宿命明。能
知过去巳往。自他一切染净因果。天眼明。能知现
在一切染净因果。漏尽明。能知未来自他一切染
净因果。能达三世。故曰悟三世法。因悟明三世之
法。所以善知众生诸根利钝。根有二解。一者根即
卷一 第 895b 页 X20-0895.png
因也。知其巳往。或修因。或造业。故感今生利钝之
不等。二者现世六根。利者惑薄智深。一闻千悟。得
大总持。则与说大乘圆顿终寔之法。或惑重根钝
者。则方便与说四谛因缘。或说人天戒善等法。令
其修證。是则法无剩语。人无废机。故如良医。应病
与药。以上众生病药。皆有二种。一约六道凡夫病。
即是见思之惑。有漏之业。分段生死。药即是研真
断惑。修行之法。若六道再分。有善恶差别。随机之
教亦复不同。二者出世圣人。亦有二种。一声闻一
类病。即是界外尘沙烦恼。及变易生死。法执不亡。
故观三界寔有。怖如火宅。厌如杻械。如此之机。菩
萨随与法药。说依正不二。染净同源。涅槃生死。等
若空华。当体寔相。令其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普
贤行。即声闻而成菩萨也。二者始教菩萨。虽心外
无法。犹须转染成净。历修三祇。亦不达染净皆空。
唯一真如。犹是病也。如是之机。菩萨教之与顿圆
法药。令其一念心空。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
證。及一真法界。令其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
觉。如此见机之彻。教与之当。故能教。所教。皆无疑
惑矣。布大下。谓大法有荫覆之恩。故如云。有润泽
之德。故如雨。有回生之力如甘露。是法王之宝故
如印。有摧运之功故如轮。能塞断生死。故如闭狱。
能契入涅槃。故如开门。何谓也。良由众生为烦恼
焦心。生死逼迫。犹如酷暑。若得大法庇护。不令烦
卷一 第 895c 页 X20-0895.png
恼所焦。亦不为生死所逼。如云能消暑也。众生不
遇圣人。未闻大法。无慧水滋心。枯焦极矣。一闻大
法。能滋心地。而慧种发生。如雨之滋田也。众生未
闻正法。恣心造业。伤害法身。损夺慧命。若闻正法。
令法身常住。慧命不夭。如甘露之洒心也。菩萨自
八地以去。无功用道。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故云不
退转。复将此法。又传与人。人若得之。能摧碾惑业。
运入菩提。如车轮之运用也。众生未闻正法。不知
自心作佛。不知万法皆如。一闻正法。遂能印定一
切众生。皆当作佛。一切万法。当体寔相。如印文之
取信也。众生为生死所缠。犹如牢狱。若闻正法。依
而行之。塞断生因。永不更造。如闭狱之不入也。性
净涅槃。自心本具。因迷不悟。何能得入。一闻正法。
遂反妄归真。一超直入。如开门入室也。巳上诸喻。
虽菩萨之胜德。若非弘愿摄持。纵能度生。亦不能
久。因发弘誓愿。所以尽未来际。度脱群生。巳上别
叹万德庄严巳竟。
△三结叹不久成佛。】

「此诸菩萨。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等。此云无上正等正觉。即佛果之全德也。然
前既所叹。功无不全。德无不备。是为位邻大觉。所
以结云。不久当得等。
△四列名。】

「其名曰。无垢菩萨。弥勒菩萨。师子吼菩萨。妙吉祥菩
萨。维摩诘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金刚藏王
菩萨。地藏王菩萨。虚空藏王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
卷一 第 896a 页 X20-0896.png
萨。三昧自在王菩萨。妙高山王菩萨。大海深王菩萨。
妙辩严王菩萨。欢喜高王菩萨。大神变王菩萨。法自
在王菩萨。清净雨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疗烦
恼病菩萨。宝山菩萨。宝财菩萨。宝上菩萨。宝德菩萨。
宝藏菩萨。宝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宝光菩
萨。宝施菩萨。宝幢菩萨。大宝幢菩萨。宝雨菩萨。宝达
菩萨。宝杖菩萨。宝髻菩萨。宝吉祥菩萨。宝自在菩萨。
栴檀香菩萨。大宝炬菩萨。大宝严菩萨。日光菩萨。月
光菩萨。星光菩萨。火光菩萨。电光菩萨。能念慧菩萨。
破魔菩萨。胜魔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不断大
愿菩萨。大名称菩萨。无碍辩才菩萨。无碍转法轮菩萨。」

【佛菩萨之圣号。古德有解释不解释之辩。有谓佛
具万德。一言难尽。恐失全德。故不解释。有云虽有
万德。且依名释义。亦可举一该馀。如尧仁舜德。禹
俭汤宽。岂尧独仁而不德乎。舜独德而不仁乎。圣
人之德。举一所长。诸德皆具。所以解之。今从后意。
然亦不敢广释。恐后贤厌繁。故略解之。
○无垢菩
萨。以烦恼为垢。染污佛性。今既位邻大觉。五住垂
尽。故名无垢。
○弥勒。此云慈氏。以慈隆即世。悲臻
后劫故。
○师子吼者。以说法无畏。如师子哮吼故。

○妙吉祥者。即文殊翻过之名。以菩萨示现生时。
有十种祥瑞。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
珍。四神开宝藏。五鸡生凤子。六猪娩龙豚。七马产
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十种
卷一 第 896b 页 X20-0896.png
瑞相。皆不可测。故曰妙吉祥菩萨。
○维摩诘者。金
粟王如来化居士身。此翻净名。谓居尘不染。以净
为名。以神通辩才。皆不可测。方等会上。曾弹斥权
小故。
○观自在者。谓观世言音。寻声救苦。现身说
法。无私普遍。故曰自在。
○得大势者。即大势至也。
谓菩萨举动之时。大地震劝。警觉群心。魔王畏惧。

○金刚藏王者。谓所證性德。聚积如藏。性之坚利。
喻如金刚。金刚体用。能坚能利。坚则物不能坏。如
性德之体。利则能坏万物。如性德之用。总言体则
常住。用能降魔。体用自在。故尊为王。
○地藏王者。
世间万法。皆从地生。地为宝藏。喻菩萨誓愿弘深。
一切功德。皆从愿生。愿即如藏。法喻为名。故曰地
藏。主执幽冥。随愿自在。故尊为王。
○虚空藏王者。
此亦借喻显名。世间万法。皆虚空包含。虚空即藏。
虚空喻法性。谓法性周遍。包纳冲邃。法性即藏。取
舍自由。故尊为王。
○陀罗尼自在王者。梵语陀罗
尼。此云总持。以心包万法。能持万法。故自在为王。

○三昧自在王者。梵语三昧。此云正定。谓不离正
定。现诸威仪。故自在为王。
○妙高山王者。此亦借
喻显名。梵语须弥卢。此云妙高峰。峰即山也。四宝
所成。镇坐大海。高出群山。为诸山中王。菩萨所證
之道亦尔。妙明尊上。群贤不及。自在为王。
○大海
深王者。前一位道高如山。此一位道深如海。又喻
山者偏约理明。此喻海者。偏约智显。即权寔二智。
卷一 第 896c 页 X20-0896.png
两利自由。故尊为王。
○妙辩严王者。辩即口才。妙
即玄奥。用明辩才华。即权说寔。以说法之功。庄严
自性。权寔自在。故尊为王。
○欢喜高王者。自證道
高。喜为人说。自他兼利。尊上为王。
○大神变王者。
善用神通。变化不测。降伏魔外。悠悠自如。故尊为
王。
○法自在王者。巳所證法。说向与人。权寔不二。
理事融通。自在为王。
○清净雨王者。自證之道。荡
无纤尘。故曰清净。度生说法。润泽群生。故喻如雨。
利生之德。尊敬为王。
○药王者。在因为世良医。治
人身病。在果应机之法。治人心病。举世欢喜。故尊
药王。
○药上者。此与前位。是因中兄弟。事药理药。
尊兄上道。故为药上。
○疗烦恼病者。众生烦恼如
病。菩萨法药能疗。能治心病。故以为名。
○宝山者。
山中出宝。故为宝山。山喻法身。宝喻性德。法身含
德。如山出宝。故以为名。
○宝财者。法财真宝。亲證
为号。
○宝上者。诸宝之中。法宝为上。菩萨既證。故
以为名。
○宝德者所證众德。尊重为宝。
○宝藏者
法王大宝。蕴积如藏。
○宝积者。积诸法宝。运用无
失。
○宝手者。手出珍宝。济诸贫类。
○宝印手者。手
持宝印。掌世间权。心持法印。掌法王权。
○宝光者。
菩萨放光。摄授有情。举世蒙恩。尊重为宝。
○宝施
者。法宝施人。公心不吝。
○宝幢者。竖法如幢。尊上
为宝。摧邪显正。故以为名。
○大宝幢者。摧邪显正。
遍一切处。
○宝雨者。所说之法。润众生心。智种慧
卷一 第 897a 页 X20-0897.png
芽。从兹发现。故名宝雨。
○宝达者。寔智自照。达巳
为宝。权智照他。达机为宝。
○宝杖者。撑持法门。如
杖拄物。敲拨众生。死中发活。智慧神通。喻如宝杖。

○宝髻者。如来顶髻。尊密为宝。菩萨相好。类同于
佛。
○宝吉祥者。诸吉祥中。安乐为最。菩萨智通。护
持法界。国无三灾。人无八难。以安乐为宝。
○宝自
在者。得大法宝。所向如意。以自在为宝。
○栴檀香
者。此香涂身。水火不害。菩萨运通。加护众生。生死
烦恼。皆不能害。
○大宝炬者。以智破迷。如秉炬破
暗。
○大宝严者。大乘法宝。庄严法身。
○日光月光
者。日月舒光。乾坤朗耀。般若真光。真俗并明。
○星
光者。列宿排空。银光点翠。万德攒心。般若添明。

火光者。火能发光。转暗成明。心能发光。转识成智。

○电光者。电光最速。霹雳随轰。智光照机。神通随
现。
○能念慧者。众生业苦。菩萨能念。菩萨智慧。照
利众生。
○破魔者。定慧相资。五魔并断。
○胜魔者。
魔胜众生。迷徒堕堑。智胜群魔。觉岸高登。
○常精
进者。精心不杂。进心不惓。常住在世。化利人天。

不休息者。自他二利。永不休息。
○不断大愿者。四
弘誓愿。铭刻于心。
○大名称者。万德归心。佳名普
称。
○无碍辩才者。明辩才华。四种无碍。
○无碍转
法轮者。菩萨转法。纵横无碍。众生得法。展转流通。
巳上列名竟。
△五结众。】

「如是无垢菩萨摩诃萨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卷一 第 897b 页 X20-0897.png

【如是为指法之辞。指上所列之名。以无垢为首。等
诸同类。眷属即所领之弟子。人各多少不同。故曰
若干。若百若千。总是不定。师资皆在故曰俱。大乘
菩萨众巳竟。
△三天龙八部众分八。初天众二。初
欲界诸天众四。初标数举类。】

「复有亿万六欲天子。」

【复有者更有也。法会之众。不唯二乘与菩萨。更有
诸天等。数标亿万。总言其多。六欲者。谓上下有六
重。皆有饮食。睡眠。淫欲。故皆称欲。天者自然意。谓
楼台宫殿。宝树华池。随心所现。妙景珍玩。美馔天
衣。亦逐意而成。亦有臣民男女。故未免色欲。然虽
有色欲。与人间不同。诸天皆化生。不入胞胎。身无
精血。但以神交。非与身搆。上下六级。愈上愈轻。天
子即王。六重者。一四王天。在须弥山半腰。东西南
北。各居一埵。各统二部鬼神。各护一洲。离地四万
二千由旬。
○二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居中是帝释。
东西南北各统八天。共三十三天。离人间八万四
千由旬。四王忉利皆为地居天。虽居山顶山腰。下
有微碍。故为地居。此二天欲念若动。男女交抱。其
心即歇。未动二根。以交抱为欲。
○三夜摩天。梵语
夜摩。华言时分。亦名善时。谓时时畅快。乐善为名。
故曰善时。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曰时分。此天依
空而居。欲念若动。但男女执手而歇。
○四兜率天。
亦梵语。华言知足。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五欲者。即色声香味
卷一 第 897c 页 X20-0897.png
触)此天亦依空而居。欲念若动。男女相笑即歇。

五化乐天。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亦依空而
居。
○六他化自在天。谓假他所化五尘。以成巳乐。
亦依空而居。或云即魔王天也。此上二天。欲念若
动。但男女眼视而歇(偈曰。四王忉利共相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他化眼相
视。此是六天真欲乐)。
△二次第列名。】

「其名曰。善住天子。威德天子。普光天子。清净慧天子。
吉祥天子。大吉祥天子。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日光
天子。月光天子。如是等天子。释提桓因。而为上首。」

【善住者。谓住持善道。足为天子。
○威德者。形容威
重。德化优馀。
○普光者。身光普照。
○清净慧者。慧
根不染。故曰清净。
○吉祥。大吉祥者。菩萨示现。善
法诲人。最为吉祥。
○自在。大自在者。自在即化乐
天王。大自在即他化自在天王。既为天王。随心所
欲。皆自在故。
○日光。月光者。日月丽天。乾坤朗耀。
能破昏暗。与世有恩。如是等天子。通指巳上者。释
提桓因(云能作。能作忉利天主故)即帝释。大智度论云。昔有婆
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
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名帝释天。三十二
人为辅臣。周围列居。而帝释独居其中。又净名疏
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报为天主。
有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君臣合之。为三十三。
为上首者。即统摄诸天也。若论在上。更有空居天
王。而必以帝释为首者。以其诸佛出世。唯梵王帝
卷一 第 898a 页 X20-0898.png
释。供奉香华。请佛说法。故凡佛说法。左有梵王。右
有帝释。请法有功。故为上首。
△三彰本叹德。】

「悉皆爱乐大乘妙法。愿随奉事三世如来。入不思议
秘密境界。庄严诸佛众会道场。」

【悉皆下。现天王身。行菩萨道。大乘妙法。即诸佛心
印。既云爱乐。即菩提心。观愿随二字。是自在意。乃
助佛扬化也。随事三世如来者。必历古今。更兼未
来。此明外护不思议。入不下。又叹内契不思议。秘
密者。非时不说。非机不传。境界者。真如之别称。须
智理冥合。方可云入。乃證同佛證之德也。庄严道
场者。愈显弘护也。如今时之法席。有见道衲子。即
法众之庄严。而诸佛会中。有圣众辅佐。亦佛会之
庄严也。此解全约大权示现者说。又一解。爱乐大
法者。方始发心也。愿随事佛者。学佛道法也。必历
三世者。弘愿无尽也。入佛境界者。因满證果也。庄
严道场者。感恩助化也。此解约寔行利根者说。盖
此二解。各有所据。观三世二字。前解甚通。观爱乐
二字。后解亦顺。
△四结显天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二色界诸天众四。初标数举类。】

「复有恒河沙色界天子。」

【色界者。色即色质。有身形故。谓虽离欲界秽恶之
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尼吒
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人。亦无欲染。故名梵天。
卷一 第 898b 页 X20-0898.png
梵者净也。谓无饮食。无睡眠。无淫欲。皆是化生。尚
有色质。故名色。界者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
不同故。(十八天者。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
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此十三天属凡。自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是五那
含圣流寄居。共十八。亦名禅天。修有漏定故)恒河沙者。此河径过四十
里。沙细如面。凡过量之数。以沙较之。一沙一天。总
谓多多如沙。天子同前解。
△二次第列名。】

「其名曰。大光普照天子。无垢庄严天子。神通游戏天
子。三昧自在天子。陀罗尼自在天子。大那罗延天子。
圆满上愿天子。无碍辩才天子。吉祥福慧天子。常发
大愿天子。如是等天子。光明大梵天王。而为上首。」

【大光普照者。据叹德处。既云悟佛秘密。又趣菩提
不退转。是为大权菩萨。现天王身。摄化同类耳。既
是菩萨。则身光普照。令触光者。皆得胜利。
○无垢
庄严者。据迹而言。既离欲染。故曰无垢。以清净为
庄严。据本而言。离有漏惑为无垢。得无漏慧为庄
严。
○神通游戏者。现天王身。亦是游戏三昧。
○三
昧自在者。三昧云正定。据迹而言。即有漏禅定。据
本而言。即无漏禅定。定有自在。故以为名。
○陀罗
尼自在者。既得总持。所以自在。
○大那罗延者。那
罗延。翻天力士。谓天力最大。具大神力。降伏诸魔。
摄受群类。
○圆满上愿者。唯成佛度生为上愿。必
行愿相资。故得圆满。
○无碍辩才者。明辩才华。说
法无碍。
○吉祥福慧者。漏无漏福。兼利之慧。最为
卷一 第 898c 页 X20-0898.png
吉祥故。
○常发大愿者。欲證菩提。愿不间断故。

如是等下。乃结上十名。等其无数。光明大梵天王
结为上首者。前十名。不可定住是何天。以经无显
文故。唯此大梵天王。虽无显文。定是初禅。以内有
觉观。外有言说。可以统摄诸天。故为上首也。
△三
彰本叹德。】

「悉皆具足。三昧神通。乐说辩才。历事诸佛。三世如来。
菩提树下。坐金刚座。破魔军巳。證菩提时。遍至众会。
皆于最初。劝请如来。转妙法轮。开甘露门。度人天众。
善悟诸佛秘密意趣。于大菩提。不复退转。」

【神谓天心。通为慧命。从三昧发出。自在无碍。假乐
说辩才。足知诲人不倦。所以历事诸佛。有辅化之
德也。三世下。谓经历非一世。事佛非一人。既云历
三世。必含横遍十方。凡佛成道。必欲请法。梵语菩
提。此云觉道。是佛果号。树非菩提。因佛在树下成
菩提道。以所證目名。曰菩提树。金刚者。是五金之
刚。宝名也。形如荞麦。色如紫金。最坚最利。坐金刚
座者。金刚非座。谓佛坐之座。喻如金刚。魔不能惑。
如金刚之坚。能破魔军。如金刚之利。而必须破魔
方能成道者。必然之理。魔有多种。皆能害道。令心
不安。皆为魔事。如五住烦恼。二种生死。及诸阴魔。
菩萨破之。无明将尽。变易将离。而天魔恐怖。统诸
魔军。特来扰害。或现美女身。或施威神力。百计千
方。欲害禅定。菩萨以金刚定力。魔不能害。逃遁而
卷一 第 899a 页 X20-0899.png
去。是谓破魔。群魔既破。一念相应。即入妙觉成佛。
故曰破魔军巳。證菩提时。遍至下。正叹请法之德。
会者。主宾合集也。众会者。非止一时一处也。谓三
世之会。十方之会等。凡诸佛成道之时。此等诸天。
承三昧。运神通。一时遍至。谓分形散影。无处不在。
无时不现。故曰遍至众会。皆于下。谓诸佛成道。但
能自利。不假说法。焉能利他。故始成正觉。必劝请
说法也。然如来说法。喻如转轮者有二义。一摧碾
义。二运载义。凡车轮转处。一切瓦礰皆碎。亦能运
载诸物。自此达彼。喻诸佛说法。转入众生心中。摧
碾惑业。运至菩提。故曰转妙法轮。开甘下。谓如来
妙法。犹如甘露。门有通义。喻佛言教。佛与人说法。
喻如开门。若人从教而入。得甘露洒心。可以惑破
障除。超然而出生死矣。故曰度人天众。善悟下。叹
得佛心法。秘密有三种。谓身口意。身密者。如来一
身不变。随机所见不同。或大或小。或善或恶。或慈
或威。或胜或劣。皆不可思议。故曰身秘密。口密者。
一音说出。随机不同。或闻戒善。或闻谛缘。或闻六
度。皆不可思议。故曰口密。意秘密者。观机审察。一
切运度。唯佛自知。馀皆莫测。故曰意密。意趣者。复
出秘密之精微也。然既能善悟。是得诸佛心法也。
所以于大菩提不复退转。据此叹德。乃法身大士。
现天王身。行菩萨道。辅佛扬化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
三念不退。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若以不次寄次说者。则七信名位不退。八信巳去
卷一 第 899b 页 X20-0899.png
名行不退。初住巳去名念不退。又入空名位不退。入假名行不退。入中名念不退。若圆教初住。分具三德。
名三不退。般若是位不退。离二死故。解脱是行不退。诸行具故。法身是念不退。證寔相故。此说皆以菩萨
之德叹之)。
△四结显色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二龙众三。初标数举类。】

「复有四万八千诸大龙王。」

【梵语那伽。此云龙。说文云。龙者鳞虫之长。能幽能
显。能大能小。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有鳞曰蛟
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
曰蟠龙。总云神灵之物也。今云龙王者。乃龙中之
王。统摄群龙故也。诸经皆云能护佛法。为善神。故
凡佛说法。皆有龙众。
△二次第列名。】

「摩那斯龙王。德叉迦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阿
耨达池龙王。大金面龙王。如意宝珠龙王。雨妙珍宝
龙王。常澍甘雨龙王。有大威德龙王。强力自在龙王。
如是等龙王。娑竭罗龙王而为上首。」

【摩那斯此云大身。亦云大力。修罗排海水淹善见
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故曰大身。
○德叉迦此云
现毒。亦云多舌。
○难陀。跋难陀。乃兄弟二龙也。难
陀此云欢喜。跋云善。常护摩迦提国。风不鸣条。雨
不破块。雨泽以时。国无饥年。故瓶沙王。年为一会
以报。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即目连所降者。

阿耨达池。此翻无恼。阿含经云。雪山有池。名阿耨
达。池中有五柱堂。龙常处此。从所依池得名。
○大
卷一 第 899c 页 X20-0899.png
金面者。或面貌金色。从此得名。
○如意宝珠者。颈
下有珠。名曰如意。
○雨妙珍宝者。龙有神力。亦有
慈心。怜念贫乏。故雨珍宝故。
○常澍甘雨者。甘雨
即顺时细雨。谷稼成熟故。
○有大威德者。有威可
畏。有德可尊。威伏魔怨。德化良善。
○强力自在者。
强犍也。壮盛也。因力盛自在为名。如是等下。结为
上首。娑竭罗。此云咸海。此方海水咸。乃依海立名。
上首即领众。
△三叹德结众。】

「悉皆爱乐大乘妙法。发弘誓愿。恭敬护持。各与若干
百千眷属俱。」

【既乐大法。即菩提心。又弘愿护持。即菩萨行。亦不
可思议也。
△三。药叉众三初标数举类。】

「复有五万八千诸药叉神。」

【药叉。讹曰夜叉。此云勇健。亦云暴恶。亦云轻健。有
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药叉。地药叉。但以财
施。故不能飞。空天二药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此
神。即修行带杀心者。如今五岳四渎。称帝称王者
是。楞严有三品。上品为大力鬼。中品飞行夜叉。下
品地行罗刹。
△二次第列名。】

「大师子王药叉神。转轮光照药叉神。妙那罗延药叉
神。甚可怖畏药叉神。莲华光色药叉神。诸根美妙药
叉神。外护正法药叉神。供养三宝药叉神。雨众珍宝
药叉神。摩尼钵罗药叉神。如是等诸药叉神。僧慎尔
邪药叉神。而为上首。」
卷一 第 900a 页 X20-0900.png

【大师子王者。师子表无畏。以威伏群类。自在为王。

○转轮光照者。此有二解。或佛转法轮。光照而至。
或自能转法。光照众生。前解是寔行药叉。次解是
菩萨现身。
○妙那罗延者。那罗延云天力士。此神
加妙者。力大不可思议。
○甚可怖畏者。以形恶彰
名。既在佛会。必外恶而内慈也。
○莲华光色者。借
喻为名。莲华居泥不染。出水香洁。故有光有色。此
神虽在药叉。不为恶习所加。如出水莲华。光色可
爱。
○诸根美妙者。此神以六根聪利。形貌端严。故
称美妙。
○外护正法者。以护法为名。
○供养三宝
者。知三宝为尊。供养为敬。
○雨众珍宝者。以慈行
彰名。
○摩尼钵罗者。摩尼云如意。钵罗此云极。谓
如意极也。或项带此宝。所求如意。或心如此宝。所
證如意。无不尽义。故以为名。
○僧慎尔邪。华梵未
详。待后参考。
△三叹德结众。】

「悉皆具足难思智光。难思智炬。难思智行。难思智聚。
而为众生。制伏恶鬼。使得安乐。能延福智。守护大乘。
令不断绝。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既曰难思。必不可测。足知此神。现药叉身。行菩萨
道。智光则能照机。智炬则能破暗。智行则能行佛
道。智聚则蕴积权寔。为生制鬼。正现折伏之威。使
安延福。全彰摄授之慈。守护欲法幢之永建。不绝
见佛日之恒明。
△四乾闼婆众三。初标数举类。】

「复有八万九千乾闼婆王。」
卷一 第 900b 页 X20-0900.png

【此云香阴。亦云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阴即
是身)是帝释缘幢倒掷之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
住。天帝若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出。然后上天。亦
云寻香行。帝释欲作乐时焚香。此神寻香而至。

二次第列名。】

「顶上宝冠乾闼婆王。普放光明乾闼婆王。金刚宝幢
乾闼婆王。妙音清净乾闼婆王。遍至众会乾闼婆王。
普现诸方乾闼婆王。爱乐大乘乾闼婆王。转不退轮
乾闼婆王。如是等乾闼婆王。诸根清净乾闼婆王而
为上首。」

【宝冠。以见严首之尊。放光。则知体相之德。金刚宝
幢。有降魔之用。妙音清净。具助化之功。遍至普现。
皆有感应之灵。爱乐转轮。不无利他之美。诸根清
净。如美玉之无瑕。是以统领本部。而为上首也。

△三叹德结众。】

「皆于大乘深生爱敬。利乐众生。恒无懈倦。各与若干
百千眷属俱。」

【初二句。见护法之深。次二句。见护生之切(此神皆具菩萨
之德。莫作常流会)。
△五阿修罗众三。初标数举类。】

「复有千亿阿修罗王。」

【此翻无端正。男丑女美故。又翻非天。此神果报最
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
五常。欲胜他故。又作福带瞋。为下品善。感此报身。
楞严经云。有四种修罗。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
卷一 第 900c 页 X20-0900.png
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
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
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
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
所摄。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
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二次第列名。】

「罗睺罗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出现威德
阿修罗王。大坚固力阿修罗王。美妙音声阿修罗王。
光明遍照阿修罗王。斗战恒胜阿修罗王。善巧幻化
阿修罗王。如是等阿修罗王。广大妙辩阿修罗王。而
为上首。」

【华严经云。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
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
山齐。文句云。此翻障持。化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举
手掌。能障日月之光。毗摩质多罗。此云净心。亦名
种种疑。现威坚力。则降魔护道而遇敌不退。妙音
光照。则鉴机说法而受化不遗。斗战则摧邪扶正。
巧幻则利众随宜。广大妙辩者。必具悬河之口。翻
锦之义。作上首而有馀也。
△三叹德结众。】

「善能修习。离诸我慢。受持大乘。尊重三宝。各与若干
百千眷属俱。」

【修习谓操持佛道。善能是称赞得旨。恃巳陵他为
我慢。种现俱销曰离诸。然我慢非一种。故曰诸。如
卷一 第 901a 页 X20-0901.png
自恃豪门宦族。而陵人慠物者。或以多闻博识。陵
人慠物者。或以辩口利辞。陵人慠物者。但有所长。
陵他不及。皆为我慢。此神既修佛道。必皆断之。故
曰离。大乘者。即心地法门。受持者。必离言见道。三
宝者。即佛法僧。通称宝者。尊重也。佛为两足尊。法
为离欲尊。僧为众中尊。三宝住世。如苦海之慈航。
长夜之明炬。火宅之雨泽。归依者福增无量。礼念
者罪灭河沙。有此胜益。故尊重之。有三种三宝。恐
繁不叙(此修罗。亦具菩萨之德。莫作常流)
△六迦楼罗王三。初标
数举类。】

「复有五亿迦楼罗王。」

【此云金翅。翅翮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
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即金翅鸟神也。
△二次第
列名。】

「宝髻迦楼罗王。金刚净光迦楼罗王。速疾如风迦楼
罗王。虚空净慧迦楼罗王。妙身广大迦楼罗王。心不
退转迦楼罗王。广目清净迦楼罗王。大腹饱满迦楼
罗王。有大威德迦楼罗王。智慧光明迦楼罗王。如是
等迦楼罗王。宝光迦楼罗王而为上首。」

【宝髻者。顶上有肉髻。尊上如宝。故以为名。金刚取
喻同前。其体不染曰净。其用有照曰光。此神所證
之体用。义如金刚也。金翅之飞利。故速疾如风。净
慧之阔彻。故量如虚空。妙身广大。依形体为名。心
不退转。从志愿立号。广目清净。而不为诸尘所障。
卷一 第 901b 页 X20-0901.png
大腹饱满。而常沾法乳充心。莫以食龙为饱。以叹
德有饶益众生之句。以饶益为饱满也。威德俱大。
见折摄之双行。智慧光明。有二利之全德。宝光者。
约所證之体。坚实如宝。即体之用。照物如光。既体
用并彰。故为众中之领袖也。
△三叹德结众。】

「悉皆成就不起法忍。善获饶益一切众生。各与若干
百千眷属俱。」

【不起。即是无生。若成就此法。不见三界内外。有少
法生。有少法灭。如是无生无灭之法。證之于巳。忍
之于心。如人饮水。冷煖自知。故曰法忍。此句叹自
利之德。善获饶益。叹利他之德。饶益者。谓丰饶利
益。此神以愿力所加。或增福。或延寿。如求官位得
官位。求男女得男女。及消灾解厄。降与吉祥。皆为
饶益之事。一切是所益之机。
△七紧那罗众三。初
标数举类。】

「复有九亿紧那罗王。」

【此翻疑神。似人头上有一角。故号人非人。乃天帝
法乐之神。居十宝山。身有异相。帝释升天。即上奏
乐。佛说法。此神亦弦歌。而颂佛法门。
△二次第列名。】

「动地紧那罗王。妙宝华幢紧那罗王。宝树光明紧那
罗王。善法光明紧那罗王。最胜庄严紧那罗王。大法
光明紧那罗王。受持妙法紧那罗王。妙宝严饰紧那
罗王。成就妙观紧那罗王。如是等紧那罗王。悦意乐
声紧那罗王而为上首。」
卷一 第 901c 页 X20-0901.png

【动地者。或神有神力。举步动地。警策人心。或弦歌
美妙。动人心地。故目此名。妙宝华幢者。幢表摧邪。
为护道之寔行。华表因行。为入道之真资。故以妙
宝称之。树能阴覆。有清凉之德。光能破暗。有照了
之德。神具此德。尊重可尚。故以宝称。善法光明者。
谓克證善法。则心光自明。最胜庄严者。诸庄严中。
妙法为最。体悟妙法。故以为名。大法光明者。全体
起用。理智为名。妙法唯心。受持则悟。妙智为宝。则
严饰特尊。成就妙观。则智理冥合。悦意乐声。必从
弦管见道。灵机拔萃。故为上首也。
△三叹德结众。】

「皆悉具于清净妙慧。身心快乐。自在游戏。各与若干
百千眷属俱。」

【清净下。谓心光朗鉴。照物为慧。在浊不污曰清。居
尘不染曰净。不染不污为妙。得心应身为快乐。从
体起用故曰自在。妙应无方故如游戏。
△八摩睺
罗伽众三。初标数举类。】

「复有九万八千摩睺罗伽王。」

【此云大腹行。是地龙。即大蟒神腹行也。净名疏云。
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或毁戒邪謟。多
嗔少施。贪嗜酒肉。由戒缓。故堕鬼神。多嗔。虫入其
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此解约业报身说。此经
中称王者。谓统摄其类。亦菩萨现身也。
△二次第
列名。】

「妙髻摩睺罗伽王。具大威德摩睺罗伽王。庄严宝髻
卷一 第 902a 页 X20-0902.png
摩睺罗伽王。净眼微妙摩睺罗伽王。光明宝幢摩睺
罗伽王。师子胸臆摩睺罗伽王。如山不动摩睺罗伽
王。可爱光明摩睺罗伽王。如是等摩睺罗伽王。游戏
神通摩睺罗伽王而为上首。」

【妙髻者。顶有肉髻。美妙为名。具大下。威德所以服
众。严髻所以非俗。净眼以见妙道。光幢以表摧邪。
师子以表无畏。不动以表特尊。爱光以表智明。逍
遥物外。故曰游戏。妙用不测。故曰神通。众中领袖
故。
△三叹德结众。】

「巳能修习善巧方便。令诸众生永离爱缠。各与若干
百千眷属俱。」

【巳能下。谓具诸权智也。善巧则不露形迹。方便则
不拘规模。令诸下。爱即贪爱。谓爱境虽多。色欲为
重。贪欲爱色。为生死之因。众若缠缚。为生死之果。
或恩爱缠绵。或业果相续。众生愚痴。迷不自觉。故
菩萨现身。于同类及同事。善巧摄化。务令回心。不
贪色欲。种现俱亡。故曰永离。既不作因。终不受果。
可谓大权。随类摄化妙行耳。各与下结众。
○常途
云。戒急乘缓则生天。为乐境所摄。不暇见佛闻法。
报尽还堕。有坠无升。若乘急戒缓。则堕七部鬼神。
因戒缓故堕。因乘急。则不忘本愿。不舍佛法。所以
常近佛闻法。以法熏修。有升无坠。若乘戒俱急。则
出世成圣。若乘戒俱缓。则直堕三涂。此则常途槩
论如此。今经不然。天龙八部。皆是大权示现。统摄
卷一 第 902b 页 X20-0902.png
群类。令见佛闻法。作出世因。若不假菩萨现王身
诱化。八部天龙皆永迷矣。信哉菩萨之恩。何所报
也。巳上天龙八部众竟。
△四轮王士庶众四。初诸
轮王众五。初轮王云集。】

「复有他方万亿国土。转轮圣王。金轮转轮圣王。银轮
转轮圣王。铜轮转轮圣王。铁轮转轮圣王。」

【轮王出于增劫。释迦出世。正在减劫。何有轮王。所
以首标他方国土。言万亿者。显多非定数也。长阿
含经。唯言金轮王有金轮宝现。若据俱舍论。则四
王各有轮现也。今经亦云。及七宝千子等。足知四
王皆有七宝也。今经列名金轮为首者。先尊后卑
故。若论增劫次第。则铁轮居先。大智度论。以人寿
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
百年。寿减一岁。至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又增一岁。
如是增至二万岁时。有铁轮王出。独领南阎浮提
一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则现威列阵。令其皈伏。
然后于彼。劝化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铁轮王。
○二
铜轮王。谓人寿增至四万岁时。有铜轮王出。领东
南二洲。诸国有不顺化者。王至彼国。宣威布德。令
其归顺。于是劝化人民。修十善道。
○三银轮王。谓
人寿增至六万岁时。有银轮王出。领东南西三洲。
诸国有不顺化者。王至彼国。威严所加。即便臣伏。
于是劝化人民。修十善道。
○四金轮王。谓人寿增
至八万四千岁时。有金轮王出。统领四洲。以十五
卷一 第 902c 页 X20-0902.png
日。沐浴升殿。有金轮宝。忽现于前。轮有千辐。光色
具足。若王欲往东方。轮则东转。乃将诸兵众。随其
后行。金轮前。又有四神引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
南西北方。随轮所至。亦复如是。于四天下。普劝人
民。修十善道。
△二七宝相随。】

「及与七宝。千子眷属。庄严无量。象马车乘。无数宝幢。
悬大宝幡。华鬘宝盖。缯䌽白拂。种种珍奇。妙宝璎珞。
涂香末香。和合万种。微妙殊香。」

【七宝者。一金轮宝。其轮千辐。径一丈四尺。具足毂
辋。雕文刻镂众宝间错。光明洞达。天匠所成。非世
所有也。谓转轮圣王。既得此宝。随王心念。轮则为
转。按行天下。须臾周匝。是为金轮宝。
○二白象宝。
谓圣王旦时升殿。有白象宝。忽然出现。其身纯白。
其首杂色。口有六牙。牙七宝色。力能飞行。若王乘
时。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归。不劳不疲。若行
若立。首尾不动。目不邪视。安详温润而有德。若行
渡水。水不动摇。亦不濡足。是名象宝。
○三绀马宝。
青赤色马。其王清旦升殿。有绀马宝。忽然现出。髦
鬣贯珠。洗刷之时。珠则堕落。须臾之间。更生如故。
其珠鲜洁。色胜于前。鸣声远闻一由旬内。力能飞
行。王若乘之按行天下。朝去暮回。力不疲惓。马脚
触尘。皆成金沙。是名马宝。
○四神珠宝。其王升殿。
有神珠宝。忽然出现。其色莹洁。无有瑕颣。夜悬空
中。随国大小。明照内外。如昼无异。是名珠宝(即是如意
卷一 第 903a 页 X20-0903.png
宝)。
○五玉女宝。谓颜貌端正。色相具足。身则冬温
夏凉。于诸毛孔。出旃檀香。口出青莲华香。言语柔
软。举动安详。食自消化。非同世间女人有诸不净。
是名女宝。
○六典财宝。又曰典宝藏臣。其王欲得
财。及七珍宝时。典藏臣。举身向地。地出七宝。向水
水出宝。向山山出宝。向石石出宝。是为典财宝。其
人宿福深厚。眼能彻见地中伏藏。有主无主。皆悉
知见。其有主者。皆与卫护。其无主者。取供王用(又名
主藏宝)。
○七主兵宝。又曰典兵臣。又曰将军宝。其王
意欲得四种兵。若千若万。乃至无数。顾视之间。兵
即巳办。行阵严整。是谓主兵。其人智谋雄猛。韬略
独出。即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讨伐。不足为忧。若
欲象马车步。四种兵者。臣即能办。
○千子(法数不出。留神
再考)眷属即千子臣众。王若行时。前后卫护。即是庄
严。无量下。广列庄严。象马即对马等。幢幡等即銮
驾。幢者用诸缯䌽。作圆筒。按五色。有层次下垂。其
上有六角宝盖。六角各有缨络。或小幡垂下。或用
宝庄。或用线绣。用长竿。竿上插金钩。半幢系于钩
上。用力士持之前导。作摧邪之表。幡亦如是。但圆
者为幢。扁者为幡。华鬘者(察字义。鬘是美发也。经中往往用之。不知何意。
将非译人之忽略。幔之误也。今作幔释。即帷幕也。以华贯之。故曰华鬘)盖即伞盖。悬
王之上。涂香等。以水沐浴。其味则幽。故曰涂香。末
香即香面也。和香众香合成者。万种言多。妙则奇。
殊则胜也。
△金轮王太子。绍位之时。取四大海水
卷一 第 903b 页 X20-0903.png
以灌其顶。方绍父位。
△三献供赞佛。】

「各执无价众宝香炉。烧大宝香。供养世尊。以妙言词。
称赞如来。甚深智海。」

【他方轮王。既来见佛。不敢轻慢。故执炉焚香。以表
亲近之诚。以妙下。或赞相好。或赞神力。或赞禅定。
皆用妙音佳句。旌表佛德。甚深智海者。如来权寔
二智。喻如大海。深不可测。量不可度。唯佛与佛。乃
能知之。
△四白佛述志。】

「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不求三界有漏人天果报。唯求
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三界之中。人
天福乐。虽处尊位。先世福尽。还生恶趣。受无量苦。谁
有智者。乐世间乐。」

【称佛为世尊者。谓世出世间。唯佛独尊故。我今下
述志。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皆凡类众生。受报
之处也。有漏者。堕落也。谓漏落性德法财也。即是
凡夫生死因果。以我执不亡。因果皆漏。如破器不
堪盛物也。如见思之惑。身口之业。轮回之果。此三
若存。不能出世。则遗漏于三界。永受生死矣。人天
果报。虽是善道。皆属有漏生死。故此不求也。法华
云。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
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又云三界
无安。犹如火宅。然既云不求。即厌生死苦也。唯求
下。发菩提心也。阿耨下。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是佛
所證之极果。正是轮王所慕之道也。所以下。徵释
卷一 第 903c 页 X20-0903.png
前意。谓所以人天为善果。而不求者何也。谓三界
人天福位虽尊。而安处虽乐。却不得久常。良由先
世福业所致。故现生受其福报。其实乐非常住。久
必坏生。终有堕落。故曰先世福尽还生恶趣。受无
量苦。呜呼。人生世间。所作之业。善恶差别。皆熏成
种子。于藏识中所含。若善种胜而熟。故先受善报。
若再修善事。转次愈高。若贪乐不巳。不作善业。则
八识中所含恶种成熟。必退善果。而入恶道。受无
量苦。理之必然。何可逃哉。而不言恶道言恶趣者。
趣者向也。谓三途恶报。是其趣向也。地狱有刀山
剑树。铜蛇铁狗等苦。饿鬼有担沙负石。填河塞海
等苦。畜生有负重致远。鞭杖临身等苦。以苦类实
多。故云无量。谁有下。反显智者之不求也。上一乐
字音要。欲也。下一乐字。音洛。快乐也。谁有。是泛指
之辞。即那有也。谓那有智者。欲贪世间五欲之乐。
而反不求菩提耶(正显轮王是智者)
△五作礼结众。】

「作是语巳。一心合掌。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一心则见志纯。合掌则表归敬。
△二诸国王众五。
初举类。】

「复有十六诸大国王。」

【封疆曰国。自在为王。佛将入灭。将后事皆嘱托十
六国王者。即此王也。
○夫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
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
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帝力
卷一 第 904a 页 X20-0904.png
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民。故如来金口之遗
嘱。鹤林之顾命。虑四众以微弱。恐三宝而衰坠。托
国之威风。借王之势力。故委寄于帝王。仗敕以流
通也。今佛欲说心地法门。故此诸王云集。
△二列
名。】

「迦毗罗国净饭大王。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波罗奈
国迦斯大王。有于陀国于阐大王。娑罗国王。迦毗那
王。如是等十六大王。及诸小王。舍卫国主波斯匿王。
名曰月光。而为上首。」

【迦毗罗犹半梵语。全曰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
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处。上古有仙。曰黄头。依
此修道。故立此名。或义翻。为能仁住处。即佛降迹
之处。在大千世界之中也。净饭者。梵语阅头檀。此
翻净饭。或翻真净。谓王以真道净德。而化行天下。
即佛父也。今如来道场。父王亦至者。不以子为子
见也。以子为大圣。故尊道仰德。亦千古之一遇。岂
肯憍倨自尊。而眇视圣人乎。如法华。大通智胜佛
成道。其父转轮圣王。同王孙妃后。皆至道场。亦为
难遇也。摩伽陀。此云善胜。又云不害。劫初以来。无
刑害故。或曰摩伽提。梵音不同耳。频婆娑罗。此翻
为颜色端正。或翻色相殊妙。以色相目名也。波罗
柰。此云江绕城。或云鹿苑。国是都名。迦斯大王者。
国主也。其名华言未详。有于陀国。于阐大王。此皆
无考。以翻译名义不出。娑罗。此云坚固。是树名。今
卷一 第 904b 页 X20-0904.png
以树名国。或国多此树。故以为名。迦毗那。亦未详。
小王者。即一切散粟王。如诸侯之类。舍卫。此云闻
物。以宝物多出此城。亦翻丰德。谓国丰四德。即财
宝。五欲。多闻。解脱。此是国名。王名波斯匿。此云胜
军。仁王经云。此王巳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
中。为四地菩萨。名月光者。别经未见此名。或波斯
匿是王号。月光是本名。而为上首者。统摄诸王故。

△三叹德。】

「悉皆具足福智神通。有大威德。如转轮王。一切怨敌。
自然降伏。人民炽盛。国土丰乐。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庄严劫中。千佛出现。如是诸王。
常为施主。贤劫之中。千佛出现。如是诸王。亦为施主。
于当来世。星宿劫中。千佛出现。当为施主。乃至未来
一切诸佛。出现世间。如是诸王。以本愿力。常行檀施。
饶益有情。随宜善入。诸方便门。虽作国王。不贪世乐。
厌离生死。修解脱因。勤求佛道。爱乐大乘。化利群生。
不著诸相。绍三宝种。使不断绝。」

【福智下。福是百祥之总称。有福所以边邦宁静。坐
享太平。有智所以正法教人。万民乐业。神通者。神
谓天心。通为慧命。自天心发通。妙用不可思议也。
古德云。君者群也。能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
之君。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
之如海。养之如春。譬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
泽。参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此非王之
卷一 第 904c 页 X20-0904.png
神通而何耶。有大威德者。其仪容端重。不怒而严。
威也。以正道自居。仁义惠物。德也。洪范曰。无偏无
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如转轮下三句。
显王之威镇也。人民下二句。彰王德之感发也。以
上皆现世之德果。无量下。巳往之福因。然种善必
欲佛所者。以佛为福田故。所谓良田下种而收获
必重矣。其善之言诸者。显非一种。必万行齐修。自
他两利。即因深也。常为下二句。缘胜也。护者保护。
念者爱念。谓保护则能降魔。令志不能退。爱念则
与说法。令智必能增。可谓因深缘胜。福慧增广之
德也。庄严下。明愿力深广。行檀度之德也。庄严劫
下。是过去千佛。贤劫下。是现在千佛。星宿劫下。是
未来千佛。乃至是超略之辞。犹言不止于此。乃至
未来一切无量诸佛。当出于世。此诸王等。乘本愿
力。广行布施。饶益有情也。檀度必具三种。有情且
约贫乏者说。饶益且约财施说。又云随宜善入诸
方便门者。又不止于财施一种。务要曲顺时机。以
法施。无畏施。令彼从化矣。虽作下述志。凡国王者。
贵为人尊。富有四海。穷域之珍。五欲之乐。孰不染
其心哉。然此等诸王。不贪而且厌者。可谓富贵不
能淫其心。而五欲焉能夺其志者。盖为生死之事
大也。修解脱因者。别指即是檀度。通说即是离尘。
佛道二字。是三乘因果之总称。爱乐下二句。是菩
萨之别为。佛道且约自利。化生复能利他。化乃菩
卷一 第 905a 页 X20-0905.png
萨之教诲。利即群生之获益也。又群生有二说。别
说即是兆民。总明则该十类。不著诸相者。心境皆
空也。良以诸相二字。总指众德。如布施则弥纶三
世。教化则方便随宜。及解脱之因。二利之道。不假
我法二空。终落有为之果。故空之者宜矣。又檀施
随宜等。假观也。不贪世乐。空观也。不著诸相。即空
有并遣中道妙观也。绍三宝下总结。以上三观圆
修者。总为绍隆佛种。令慧命常住矣(布施三种者。财施法。施。无
畏施也。又布施能摄六度。谓欢喜惠人。即檀度。于财物欲乐不染著。即戒度。勤布施。即精进。不著施相。即
禅度。欲求菩提。即慧度。布施。不嗔。即忍度)。
△四来仪。】

「为听法故。供养如来。广修珍膳。严持香华。来至佛所。」

【听法者。为道之切也。供养者。诚敬之表也。珍膳必
假广修者。见多品也。香华必欲严持者。庄重也。如
此之来仪。不著王道之尊。足见佛道重于王道也。

△五结众。】

「各与一万二万。乃至千万。诸眷属俱。」

【眷属者。即种族。及诸臣民也。可见现国王身。行菩
萨道。率领眷属。令知有三宝。广作福慧。是为主者
之洪恩也。
△三王夫人众五。初举类。】

「复有十六大国王夫人。」

【语云。邦君之妻为君夫人。此众既是大国。即同此
方之妃后。不称妃后而称夫人者。随国也。良以在
家女众。有闺门之隔。若不假菩萨。现妃后身。率领
宫官贵人。及诸䌽女。而见佛闻法者。彼且不知有
卷一 第 905b 页 X20-0905.png
三宝。又安能进道哉。所以王妃先行。欲其上行下
效然。后万民女众。皆能从化矣。
△二列名。】

「韦提希夫人。妙胜鬘夫人。甚可爱乐夫人。三界无比
夫人。福报光明夫人。如意宝光夫人。末利夫人。妙德
夫人。如是等夫人。殊胜颜夫人而为上首。」

【韦提希。此云思惟。观经云。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
我正受。即蘋婆娑罗王之后。阿阇世王之母也。妙
胜鬘者。胜鬘非梵语。鬘即美发。此夫人以头发美
妙为名。即匿王之女。踰阇王妃也。甚可爱乐者。本
是菩萨。示现王妃。具足圣德。孰不爱乐。当知爱乐
二字。是敬重意。非染情也。三界无比者。菩萨无漏
胜德。而界内有漏之相好。安能比之哉。福报光明
者。虽有王妃之福。不著报相。自然道光朗耀。故曰
光明。又为智光也。如意宝光者。谓心珠发明。故曰
宝光。末利者。梵语此云鬘。亦美发为名。是波斯匿
王之后也。妙德者。福慧具足也。殊胜妙颜者。圣德
在心。妙颜彰外。德相具足。故为上首也。
△三叹德。】

「巳能善入无量正定。为度众生。示现女身。以三解脱。
修习其心。有大智慧。福德圆满。无缘大慈。无碍大悲。
怜悯众生。犹如赤子。」

【正定者。性定也。体无二法。清净本然。圆融周遍。今
云无量者。有二义。一者显定体无限量。即竖穷横
遍之义。二者体本一法。用处无量。正显其多。依用
立名。入者摄用归体之谓。善者赞美之辞。不入而
卷一 第 905c 页 X20-0905.png
入。名为善入。巳者久也。谓善入正定。其巳久矣。为
度下。广显利他之德。所谓应以女人身得度者。即
现女人身。而为说法。以三下。自利之修门也。有大
下。二利之根本也。三解脱者。即大乘菩萨之修门。
非同二乘空无相无作可比。(二乘一空解脱者。用我空观。观诸法无我
我所。无相者。既空无我。则无男女一异差别之相。无作者。既空无相。自谓所作巳办。梵行巳立。我执巳尽。
不受后有。更有何事可作。亦无志愿)今菩萨三解脱。即是性净。修成。
起用。三观门也。性净者。菩萨观照。自性本净。圆明
现成。不受纤尘。即是解脱。乃空观也。修成者。菩萨
又观。若自恃天真。终无克證。故发寔慧。从性起修。
即假观也。不住修相。则證寔相。故曰修成。寔慧解
脱也。三起用者。即利他观也。既證寔相。达万法唯
心。心通法遍。从体起用。方便随缘。虽万用全彰。不
离本际。为方便净解脱。即中观也。修习其心者。谓
虽是菩萨其因中。未尝不是凡夫修成也。福智圆
满者。二利之本也。圆满成就自利。因圆满所以利
他。故假无缘无碍之慈悲。怜众生如赤子也。以诸
众生。与自巳同一体性。而众生迷不自觉。如赤子
之无知。菩萨得不悲悯乎。然既曰无缘之慈。其现
身度化。又不止女身一类也。必随类现身。随机说
法。如观音。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方是菩萨无
缘无碍慈悲也。
△四来仪。】

「以本愿力。得值世尊。为欲听法。来诣佛所。瞻仰尊颜。
目不暂舍。以无量种人中上供。奉献世尊。及以无数
卷一 第 906a 页 X20-0906.png
妙宝璎珞。供养如来。」

【大义与前科。国王来仪大同。故不繁叙。
△五结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僧俗等众二。初标类显诚。】

「复有百千无央数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
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戌达罗。及诸国界。长者居士。一
切人民。是诸大众。发清净信。起殷重心。宿种善根。生
值佛法。为求出世。起难遭想。来诣佛所。一心合掌。」

【比丘二众如前解。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
云近事女。谓在家男女。归佛受戒。当亲近承事诸
佛法故。又云清信士。清信女。谓清净戒行。信有佛
法也。婆罗门。此云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閒。故人
以净行称之。(肇公曰。华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
多恃巳道术。我慢人也。又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唯五天
竺有。馀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正翻净裔。称是梵天苗裔也)刹帝利。肇公曰
王种。或翻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
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
之始也。故相承为名。其尊贵自在。为王种族也。薜
舍。即是毗舍。此云商估。戌达罗。亦名首陀。此云农
田。此四种。即西域四姓也。长者。或年高德重。博学
多闻。有长人之德。人尊为长者。居士。即居家有道。
洁白自持者。故人以居士称之。以上举类。是诸等
显诚。发清净信者。凡深忍乐欲。而不疑者曰信。反
显纤疑在念。则信不净也。今曰清净者。即正信不
卷一 第 906b 页 X20-0906.png
疑也。又曰信世间法不为清净。信出世间法为清
净。殷重者。显诚。宿种等。述有往因。生值等。庆今遇
佛。为求等。明其来意。谓百千劫。不遇佛法。今幸遇
佛世。其难之一也。既遇佛世。闻法又难。及闻佛法。
遇大乘者更难。然今既巳遇佛。请必说法。虽难而
却不难也。若不求出世之法。徒遭佛世矣。(遭即遇也)
为求出世。故来佛所。但一心合掌。于中缺文。应云
顶礼佛足。必译人遗漏也。
△二结领同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五发心外道众二。初举类显诚。】

「复有无数诸外道众。苦行外道。多闻外道。世智外道。
乐远离外道。路伽耶陀外道。路伽耶治迦你外道而
为上首。成就五通。飞行自在。发希有心。为听法故。来
诣佛所。」

【不信三宝。不达唯心。以心游道外。谬计邪执。名为
外道。苦行者。如投针卧刺。拔发熏鼻。持牛狗戒等。
将谓苦因巳尽。乐果自来。是为邪求。故判外道。多
闻。非正教之多闻。乃是外道经书。如四韦陀典。五
明论等。以学为名。世智者。能通世间数术。或诸子
百家。恃小聪明。而不解正法者。通为外道。乐远离
者。即是远离尘世。乐居兰若。意欲清心寡欲者。未
尝不是求道之心。而却判为外道者。以其不遇圣
师。未闻正法。盲修瞎炼。虽居兰若。终无正證。非外
道而何哉。路伽耶陀。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又
卷一 第 906c 页 X20-0906.png
翻恶对答。以问答不通正理。故为外道。
○路伽耶
治迦你。翻译不出。疑是逆路伽耶陀。此云左世。亦
名恶论。亦名弟子破师。即左道惑世。以其所计不
顺世间。故为外道。据恶论强辩。故为上首。成就五
通者。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境。皆能透彻。故名
五通。然虽具通。较之圣人。不啻霄壤。无非依稀而
巳。飞行自在者。即是神境通。谓乘空而行。其势如
飞。物无阻碍。故名自在。(西域外道具五通。此方外道。又不知通有几何。若不
具。只名邪人。求外道而不得)发希有心等。出来意也。举世罕遇
曰希有。如佛未出世。外道六师。憍邪惑众。国王长
者。尊之为师。而忽闻有佛。其智慧辩才。神通妙用。
皆超越于巳。故渴仰归敬。而来听法。意必返邪归
正。舍巳从他。此亦大权。因事摄化。将权引寔。故率
众诣佛也。
△二结领同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六非人鬼神众二。初标类举诚。】

「复有无量无数非人饿鬼。谓无财鬼。食人吐鬼。恼众
生鬼。食洟唾鬼。食不饱鬼。毗舍阇鬼。臭极臭鬼。食粪
秽鬼。食人胎鬼。食生子鬼。食不净鬼。生吉祥鬼。如是
诸鬼。毗卢陀伽大鬼神王而为上首。舍离毒心。归佛
法僧。悉皆卫护如来正法。为听法故。来诣佛所。五体
投地。渴仰世尊。」

【世典云。鬼者归也。谓人死肉骨归土。血归水。魂气
归天。其阴气。薄然独存。无所依也。故为鬼。此说与
卷一 第 907a 页 X20-0907.png
佛经不同。佛经有十法界。谓四圣六凡。其六凡又
分善恶。各有三道。其恶道有三。谓地狱。饿鬼。畜生。
然则鬼神各有其类。亦有父母妻子等。但属阴道。
人为阳道。人不能见。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
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鬼有多品。如正理论
说。恐繁不叙。饿鬼。即针咽鬼也。腹大如山。咽细如
针。不得饮食。常受饥虚。故为饿鬼。无财鬼者。谓无
福德故。不得饮食。如针咽炬口。亦饿鬼之别名。食
人吐。食人洟唾。其饿可知。恼人者。即暗中害人。不
饱亦饿鬼。毗舍阇者。为势力鬼。所受富乐。类于人
天。臭极臭者。即臭毛鬼。谓毛利而臭。食粪秽等。四
种可知。
○生吉祥者。即大力鬼中之善者。如世间
人。求福求寿者。则与降福。加护能生吉祥。毗卢陀
伽者。华梵未详。是统领之王。故为上首。
○舍毒害
心下。即反恶归善也。以未归佛时。皆有毒心。暗中
害人。既归三宝。皆为善神。故曰舍离。卫护者。乘愿
力也。(问。如来神通无量。何用鬼神卫护。答。佛威广大。固不用彼。为尊佛表敬。故侍卫守护也)
体投地者。即两手两膝及头。皆能至地。如泰山崩。
以表至诚也。渴仰者。以未闻正法。无慧滋心。仰望
正法。如渴思浆。
△二结领同众。】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七鸟兽王属众三。初标类举诚。】

「复有无量无数禽兽诸王。命命鸟王。鹦鹉鸟王。及师
子王。象王。鹿王。如是一切诸禽兽王。金色师子王而
卷一 第 907b 页 X20-0907.png
为上首。悉皆归命如来大师。为欲听法。来诣佛所。各
随愿力。供养世尊。」

【二足而羽为禽。四足而毛曰兽。兽者守也。言力多
不易可擒。先须围守。而后可获。又在野曰兽。在家
曰畜。今禽兽亦听法。列为众者。谓果报虽殊。佛性
同故。后文白言请法。足知亦大权引类也。命命者。
杂宝藏经云。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神识
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鹦鹉。说文云。能言鸟也
山海经云。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师子王下。皆兽名。
也。大论云。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
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
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寔。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
耳高上。髦发光润。身上广大。肤肉坚著。修脊细腰。
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
出。优脊嚬呻。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
朝相。表师子王力。象。异物志云。象之为兽。形体特
伟。身倍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
承教。听言则跪。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等。
鹿。山野之兽。寿长若仙。亦名仙兽。牡者有角。金色
师子王。既毛具金色。有德之表。为一切禽兽王之
总统。故曰上首。悉皆下表诚。归命者。是将自巳之
命。归投于佛。以佛为师。故曰大师。(师者法也。人之模范也。教人以
道之称。又宗主)为欲等。虽禽兽。而知听法。为求出伦。故来
佛所。各随等。即欲作福因兴供也。
△二呈因欲果。】
卷一 第 907c 页 X20-0907.png

「而白佛言。惟愿如来。哀受我等微少供养。永离三途
恶业种子。得受人天福乐果报。开阐大乘甘露法门。
速断愚痴。当得解脱。时诸鸟王。作是语巳。一心合掌。
瞻仰如来。」

【唯愿下三句。哀恳纳受意也。鸟兽之所献供者。乃
自惭其身当恶报。而感因必在前生也。抑今生再
不作福因。而来生愈不及今生矣。所以望佛纳受。
以佛为福田。若纳之则为下种。而善果有所望。三
涂必当永离。业种自然消灭矣(三涂是果。即地狱。饿鬼。畜生。恶业。谓
感三涂之亲因。即杀盗淫贪嗔痴之现行种子也。因现行熏成者。为种子。又为业之亲因也。良以种子熟。
则发现行。由现行则能招果。乘果又当造业。由业又能熏种。所以惑业苦三。轮回不息。此鸟兽王。欲永脱
之。奇哉奇哉)得受下。正求善果也。开阐下。更求出世间
法。又曰大乘者。意不图小果也。大乘是法。甘露是
喻。良以甘露一滴。起死回生。大乘一言。转凡入圣
矣。法门者。门有通义。乃出世之达道。所谓以佛教
门。出三界苦也。速断下。意欲一生顿證。不历三祗。
愚痴即无明。解脱即涅槃。时诸下叙仪。表三业之
诚敬耳。(夫。此鸟兽王。不唯见佛献供。而且感慨求法。愚痴必欲速断。解脱定要当得。何乃三
才之最灵者。无过于人。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巳矣)问。经云白佛惟愿等。
鸟兽可能人言乎。答。有三义。一者禽兽各有语言。
人虽不解而佛解也。二者因来仪之诚。则感佛力
加之。故虽鸟兽。亦能人言也。三意感。鸟兽虽不能
人言。而意言。即心中默念。佛自知之矣。
△三结领
同众。】
卷一 第 908a 页 X20-0908.png

「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八琰魔王吏众二。初标类举诚。】

「复有百千琰魔罗王。与无央数诸大罗刹。种种形类。
及诸恶王。幽冥官属。校计罪福。狱吏刑司。承佛威力。
舍离恶心。与琰魔罗王。同来听法。而白佛言。一切众
生。以愚痴故。贪五欲乐。造五逆罪。入诸地狱。轮转无
穷。自业所因。受大苦恼。如世蚕茧。自为萦缠。惟愿如
来。雨大法雨。灭地狱火。施清凉风。开解脱门。闭三恶
趣。时琰魔罗王。作是语巳。种种珍宝。供养如来。一心
恭敬。绕百千匝。」

【或云琰魔。此云静息。以静息造恶者不善业故。或
翻遮。谓遮令不造恶故。或翻双王。兄及妹皆作地
狱主。为鬼官之总司。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
王。又名法王。瑜伽论问。为能损害。为能饶益。名法
王。答。饶益众生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
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当受其果。由
感恶者。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巳。脱苦有期)由饶益众生。
故名法王。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
国。纵广亦尔。罗刹即是狱卒。其形可畏不一。故云
种种。诸恶王。即秦广楚江等。或典十八狱者亦称
王。幽冥官即。官即司官。属即眷属。狱吏即判官。刑
司。即掌刑法之者。校计罪福者。即校量推审之意。
或簿籍察考。或业镜照验。以恶业为罪。加之苦刑。
善业为福。令生人天。承佛下。归恩于佛。谓承佛威
卷一 第 908b 页 X20-0908.png
神。恩力所加。方能舍离恶心。故与琰魔同来听法。
反显若非佛力。则不暇听法。何也。此王等。若权现
即是菩萨。则不必论。若实迹亦是恶因所感。亦当
受苦。又办王事。焉有暇工。(别经云。阎罗王一念之恶。便总狱事。自身受苦。
亦不可论。阎罗大王。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如。因立誓愿。愿我后世。为地狱主。治此罪
人。十八大臣。及百万众。皆悉同愿。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今十八狱王是。百万之众。牛头阿旁
是。地狱经云。昼夜三时。有大铜镬。满中烊铜。自然在前。有大力鬼。卧王热铁床上。铁钩擘口。烊铜灌之。从
咽彻下。无不焦烂。彼诸大臣。亦复如是。故为受苦。如不受时。各典所司之事。焉有暇工哉)白佛下
请法。一切不出十类。五欲即财色名食睡。或色声
香味触。皆可欲者。是为业缘。五逆者。谓弑父。弑母。
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转法轮僧。若世论。弑
君更为大逆。愚痴为因。五欲为缘。造罪为业。入诸
地狱为果。蚕茧为喻。萦缠不能自脱也。惟愿下请
法。火喻地狱之苦。雨即水也。以水能灭火。而风能
解暑。此二皆喻法力。能救众苦。解脱即涅槃。开门
如说法。门者通义。以通出三界。闭为塞义。不令再
入。以上请法为慧种。下供养为福因。绕谓旋绕。匝
谓周匝。必欲周匝旋绕者。有二义。一者是佛仪范。
二者为道义周旋之表。
△二结领同众。】

「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四总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礼足为见佛之敬。退坐为听法之仪。师资合会。礼
有定则。言各礼佛足者。乃以最尊之头顶。礼如来
卷一 第 908c 页 X20-0908.png
卑下之两足。显敬之极。而礼之诚也。亦弟子事师
之定仪矣。退坐一面者。既礼足巳。羽翼以坐。亦尊
卑有序之定则也。以上通序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一本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一末

【△二别序(正为发起之由致也)二。初宾主会集二。初序佛威
仪。】

「尔时世尊。坐宝莲华师子座上。其师子座色绀琉璃。
种种珍奇间错严饰。颇梨宝珠以为其茎。紫磨黄金
作莲华叶。其莲华台。以摩尼宝而为华须。八万四千
阎浮檀金大宝莲华。而为眷属。」

【尔时者。大众集会。师资道合当尔之时也。世尊者。
即释迦牟尼佛出世独尊号也。座谓床座。形似莲
华。师表无畏。宝为尊称。以佛身就座两足跏趺。故
曰坐等。色绀下。明宝座之体相也。宝色青赤曰绀。
宝体透彻曰琉璃。以绀琉璃宝为座之体也。种种
下。显座之庄严也。珍奇即诸宝之总称。间错显庄
配之杂糅。以上为莲座之总相也。颇梨下别显。茎
为华身。叶即莲瓣。台谓莲果。须即华蕊。摩尼云如
卷一 第 909a 页 X20-0909.png
意。八万下。显德之不孤有眷属也。阎浮檀金。金中
之胜金也。良以圣人用度须有表法。非同世人徒
爱华饰。座表本觉之体。佛表始觉之智。佛坐其座
者。表始觉合本觉成究竟觉也。然本始二觉。人人
本具。亦自有成佛之因。及庄严之果也。又莲华表
因。佛表果。而佛坐其华座者。表果依因成故也。又
种种表性体本具万德也。八万下。表八万四千法
门皆依性有。故为眷属也。座为莲华形者。以居泥
不染。出水香洁。用表本觉之性。在生死而不染。在
涅槃以独尊。如来證之。因圆果极。应念而成菩提
也。盖如来示此。以无言之道。而表发人心者矣(师表
无畏者。师子为兽中之王。更无所畏。表佛为人中师子。亦无所畏。故名师子座)。
△二序众
钦诚。】

「为诸大众。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佛居其中。众绕于外。如群星之拱北辰。尊重在心。
供养献物。若诸侯之见天子。供养则香华罗列。玉
帛交陈。恭敬则踧踖与与。严肃情意。赞叹则发言
称颂。比兴合宜。如华严赞颂。各据一门。
△二发起
源流二。初如来正发三。初威仪表德。】

「时薄伽梵。于师子座。结跏趺坐。威仪殊特。犹如四宝
苏迷卢山。处于大海自然迥出。如百千日照耀虚空。
放无量光破诸昏暗。亦如俱胝圆满月轮。独处众星。
放清凉光。明朗世界。」

【薄伽梵。亦名婆伽婆。一名六义。唐玄奘大师明五
卷一 第 909b 页 X20-0909.png
不翻中。含多义不翻。六义者。佛地论云。自在炽盛
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
彰名薄伽梵。自在者。谓如来不为烦恼所系缚故。
炽盛者。谓如来猛𦦨智火洞达无际故。端严者。谓
如来三十二相庄严妙好故。名称者。谓如来圆满
菩提法界普闻故。吉祥者。谓如来所到之处凶灭
福生故。尊贵者。谓如来圣凡拱卫十界独尊故。结
跏趺坐等者。以两足交蟠。足心朝上。正身端重故。
犹如下。借山显德。喻佛身也。苏迷卢即是须弥。此
云妙高峰。以(黄金。溜璃。白银。玻瓈)四宝所成。处者住也。谓安
住海中。出水有八万四千由旬。落群峰之高。故曰
迥出。(须弥喻佛身者有三义。一者高大量不可测。为四洲之主。欲天之依。喻佛道大为九界圣凡之
所依故。二尊重为群山之王。八风不动。喻佛威仪庄重。为百灵之宗。魔不能惑故。三众宝所成。喻佛具万
德故。有此三义。故喻须弥)如百千下。喻佛之光也。如一日历天。
乾坤普照。况百千乎。喻佛身光。能破众生痴暗故。
(痴暗即无明也)亦如下。喻佛智光。俱胝是梵语。此云京。以
十兆为京。数之多也。俱胝满月。喻佛智之胜。且一
轮满月。清光朗耀。巳夺群星之明。况俱胝之多乎。
月言清凉者。如酷暑之时。热不可受。月上则凉。能
消热恼故。喻佛智具足如月之满。惑不能染。如月
之清。能破烦恼如月之凉。众星喻百灵。显佛独胜
也。又日月止照四天下。佛智能照十法界。虽以百
千日。俱胝月喻之。犹有所不及。何也。日月虽多。终
有限量。佛智无限量故。
△二定感诸天二。初入定
卷一 第 909c 页 X20-0909.png
能感。】

「入有顶天极善三昧。名心璎珞宝庄严王。住此定巳。
身心不动。」

【若论佛定本无出入。无时不在。无处不定。今从无
入处示入者。因众著相。亦应机示之也。三昧此云
正受。解如前。有顶极善者。亦借喻显定。有顶即非
非想天。为三有之极顶。极善者是赞辞。位至顶天。
可谓至高至善。喻佛定之高远如之。名心下。出佛
定之称谓也。世间璎珞珠宝所成。喻如来心定万
德所聚。是为法性之庄严也。身心不动者定之相
也。如寒潭皎月。远水孤峰。巍巍荡荡。不可思议。安
得不感发诸天耶。良以如来为世出世间之大圣。
言则成经。用则成法。今既入定。是为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之处也。如公案云。世尊升座。文殊白椎曰。
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今定亦然。将佛之所證。
生之所具。法性万德。只在身心不动处觌面示出。
是谓无言说法也。欲人直下会得。即是悟佛知见。
是为顿悟。显佛入定是为顿教。若不会得。又待如
来出定。呜呼。可谓阳春白雪。不利庸愚。
△二诸天
献供三。初无色诸天供。】

「时无色界一切天子。雨无量种微妙华香。于虚空中
如云而下。」

【无色界天。无身形有识心。今却云雨华香者。既无
身形。而能雨者有二义。一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
卷一 第 910a 页 X20-0910.png
谓定中现相。见佛供佛。二者虽无身形有神力。定
中发通。见佛献供。有何不可。
△二色界诸天供。】

「色界诸天十八梵王。雨众杂色无数天华。百千万种
梵天妙香。遍满虚空。如云而下。」

【文义明显。十八梵。如前列众处。
△三欲界诸天供。】

「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
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瞻卜迦华。阿提目多
华。波利尸迦华。苏摩那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而供
养佛及众法宝。又雨天上无价宝香。其香如云作百
宝色。以天神力。香气遍满此诸世界。供养大会。」

【初言诸天。是臣民之通称。更及天子。方是天王。福
力雨华者。谓由因中修福。果上受福。但举心供佛。
华香自至。是福力中自然而现。物随心变。品类不
同故曰种种。优钵罗此云应瑞。或云青莲华。又云
灵瑞。非人间常有之华。若轮王生时此华方现。轮
王未出世间绝无。或天上有之故雨供佛。雨字去
声呼之。自上落下曰雨。波头摩。此云红莲华。拘物
头。此云地喜华。或云黄莲华。芬陀利。此云白莲华。
瞻卜迦。此云小黄华。阿提目多。(旧云)善思夷。或翻龙
舐华。其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堪为
香。波利尸迦。此云夏生华。又翻雨华。雨时方生故。
苏摩那。又曰须曼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
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高大。止三四尺。下垂如盖。
卷一 第 910b 页 X20-0910.png
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摩诃云大。曼陀罗。此
云适意。又白华。缤纷乱坠者。缤纷杂貌又盛貌。谓
众色交杂从空坠下。遥观错䌽。如蝶舞长空。俯视
芬芳。若锦铺大地。如是供佛。及众法宝。众谓大众。
即三宝普供也。又雨天上无价香者。谓有色无香。
若聪明之欠德。恶得为君子哉。所以雨华而更雨
香也。其香如云者。谓香烟缥缈。似祥云之旋太虚。
作百宝色者。谓香色交光。犹诸珍之攒华岳也。以
天下。谓神力不可思议。所以香云普遍供养大会。
大会即是灵山法众。主伴交参无类不供也。定感
诸天巳竟。
△三婆伽现瑞二。初变定施通二。初变
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即于本座。复入师子奋迅三昧。」

【前科入定身心不动。默感诸天。而诸天献华供香
者亦有所表。定表即动而静。诸天雨华表虽静而
动。然主宾同会。表动静不离当处。天雨华香。又表
因果只在片时。华表因。华色之多者。表因非一种
必具万行。香表信。谓非信不能行因。无因不能成
信。而后又云供养大会。谓主伴皆供。主即是佛。佛
表自心果佛。而华香供佛。总表因能成果也。又供
众者。又表无类不具此因也。不离当处。不出片时。
而因果具足矣。然此科既云出定而复入定。亦有
表。前表即动而静故入。此表即静而动故起。起而
复入。表正动而静。正静而动。可谓动静同源。盖佛
卷一 第 910c 页 X20-0910.png
意深厚。是以表显释之。幸无厌繁。三昧以师子奋
迅为名者。亦有表法。然世间师子兽中之王。表无
畏也。奋者张扬也。迅者速疾也。以师子之性爱绣
絿。雌雄戏舞最速。不见师子。只见金光。表喜之至
也。用此名定者。表佛喜之甚。欲说心地法门满佛
心愿也(师子奋迅三昧。出法界次第。有此定名。借喻显法。如世间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
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
异于诸禅三昧。而具出入二义。一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
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出禅奋迅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
非非想定。从此定起。还入无所有处定。如是识处。空处。四禅至初禅。出散心中。是谓奋迅出也。然虽引于
此。为其名同。义未全同。何也。以彼即九次第之别名。既以灭受想为极。是小乘定。今经大乘故不全同。所
以注中别释。智者思之)。
△二施通二。初总标。】

「现大神通。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定为体。通为用。从体起用。则妙义全彰。此即娑婆
世界。是佛一化之境。三千大千者。谓三次言千。总
为大千。非是三千个大千也。如一日月。一须弥。为
一四天下。以一千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
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
世界。故名三次言千。总一大千也。而于中百亿日
月。百亿须弥。百亿四天下。为一娑婆世界。方是如
来一个化身所统之境。故此震动。警发人心。而于
中获益也。六种者。即动。涌。振。击。吼。爆。不出形声二
种。动涌爆为形。振击吼为声也(摇扬名动。泛上为涌。有声为震。警物
为击。重响为吼。开裂为爆。凡地动之重者。必有开裂之处也)。
△二别释二。初变
卷一 第 911a 页 X20-0911.png
相严净。】

「谓动。极动。遍极动。涌。极涌。遍极涌。振。极振。遍极振。击。
极击。遍极击。吼。极吼。遍极吼。爆。极爆。遍极爆。又此世
界。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
没。边涌中没。其地严净。悉皆柔软。」

【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极动。大千普动为遍极动。
馀五亦然。即别经中动遍动等遍动也。每一种有
三相。合三六。总一十八相。表净十八界也。又此下。
别出动涌之势。谓东涌西没等。涌即上起。没即下
落。非淹没不见也。其地下二句。谓娑婆本是秽土。
是众生染心所感。今以神力严净者。亦事理双彰
也。事即神力所使。变染成净。以警发人心。理即喻
人心地。谓人心本净。为惑所污。则成不净。今以严
净表之。欲令即染翻净也。其地本坚实。今却东涌
西没。虽坚而佛之神力使之柔软。坚表人心之迷
坚而不悟。今佛欲令转迷成悟。故以大地柔软表
之也。
△二群生获益。】

「滋长卉木。利益群生。令三千界。无有地狱饿鬼畜生。
及馀无暇恶趣众生。皆得离苦。舍此身巳。生于人道。
及六欲天。皆识宿命。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殷重心。
顶礼佛足。持诸珍宝。无数璎珞。悟三轮空。以报佛恩。」

【卉为草之都名。更兼百谷苗稼。木为树之总称。亦
兼华果园林。滋长者。是谓无情草木获益也。群生
是一切有情众生获益也。令三千界无地狱等者。
卷一 第 911b 页 X20-0911.png
即佛慈悲神力所使。反三恶而成三善道也。地狱
者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婆沙云。赡部
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
小。谓八寒八热等。以世间造作极重恶业者。堕于
其中。然亦随因感果。受报不同。总为地狱。饿鬼有
三种。一谓罪业极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
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
饱。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悭贪故。生于此道。畜生者。
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无足有足。水陆
空行等。即造作恶业众生。由愚痴故。生于此道。及
馀无暇恶趣众生者。有二解。一即人道中造恶业
者无暇。是只管造恶。无閒暇之工者。亦为人中之
恶趣也。二即无间地狱。受苦众生。无量受苦时时
逼体。故无閒暇。真恶趣也。皆得离苦者。令恶业顿
除。恶报即灭。以上显世尊拔苦之悲也。舍此身巳
下。显与乐之慈。舍身者。前报巳空。生人天者。后果
即得。皆识宿命者。天具五通自知。而人道则无。因
佛力所加。亦识宿命也。欢喜下。谓感佛深恩也。欢
喜是心中之乐。踊跃是外现之相也。殷重谓诚之
极。顶礼谓敬之至。持诸下。表敬见之礼。悟三下。见
报答之功也。三轮者。即自无我执。外无法相。亦遣
自證之心。即我法二空。空性亦遣。如是悟證。实为
深报佛恩也。(问。悟三轮空。但是自利。何为报恩。答。既能自利。即是报恩。良以六种振动
元为惊发人心。令其回心向道。今既悟空真理自證。合佛圣意。即报恩也)以上自恶道
卷一 第 911c 页 X20-0911.png
而人天。从人天而顿悟。既悟三空。必入圣伦。然如
上所解。皆依文释义。尽归恩于佛。若文外取义。亦
惟心之所现。但借佛力为胜缘耳。良以如来动地
严净等。实是外缘警发。三恶众生遇斯胜缘。一念
心空。则三途顿息。生人天中。又悟三空。则菩提自
现矣。若以教判。以但归恩于佛。方是始教。若心空
自證即顿教。若自恶道生人天。自人天而修三空。
巳经时久。犹不出如来动地少倾之间。即延促无
碍。又有圆教义也。
△二正明现瑞三。初如来放光。】

「尔时如来。于胸臆间。及诸毛孔。放大光明。名诸菩萨
游戏神通。使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光明
色。如阎浮檀金。」

【胸臆毛孔。放光之处。如来胸前有卐字相。为万德
吉祥文。从此放出。亦表光具万德。一诸字即八万
四千毛孔。皆能放光。胸前之光为主。诸毛之光为
伴。又一毛之光为主。诸毛之光为伴。以见主伴之
光互照互入。光光相摄。重重无尽。总一光藏。圆融
无碍。名诸下。就义显名。因主伴交光。如菩萨之游
戏神通。妙用不可思议也。使不退转下。前胸臆表
体。诸光表智。其体则一。智用无量。阿耨等。即极果。
既云不退。则知必證。阎浮云胜金。谓光中之色。闪
烁如金。故以檀金喻之。
△二光中现相二。初现六
凡相二。初依报世界相二。初总相。】

「此金色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馀世界。」
卷一 第 912a 页 X20-0912.png

【三千大千世界。是此界。馀界即大千之外。十方世
界也。此界为主。诸界为伴。然既蒙光照。亦能光融。
界亦同光。重重无尽。皆世界之总相如此也。
△二
别相。】

「乃至百亿妙高山王。一切雪山香山黑山金山宝山。
及弥楼山。大弥楼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
小铁围山。大铁围山。江河大海。流泉浴池。及以百亿
四大洲界。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并诸国邑。
王宫聚落。琰魔罗界。所有一切八寒八热。诸地狱中。」

【乃至二字超略之辞。指能照为言。谓此光不唯但
照总相。乃至亦照别相。妙高即须弥。百亿即须弥
之数。王者。言须弥横海。群山不及。独尊为王。一切
者。谓每界中皆有此等诸山也。雪山即如来修道
之处。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以金为体。故有光
明。目真邻陀。此云石山。摩诃云大。即大石山。铁围
大小。皆七金山外。围绕须弥作外护者。江河等易
知。四大洲。即须弥四面。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
贺洲。北俱卢洲。日月下。总该万象。及诸宫殿。天宫。
谓诸天各有宫殿。龙宫者。谓江河湖海。皆有龙王
所住之宫宅。诸神。即五岳四渎称帝称王者为尊。
及诸鬼帅等。各有宫殿宅宇。并诸下。次及人间。封
疆之国。宰治之邑。村庄集市为聚落。琰魔罗界。即
幽冥之中。一切下。出幽冥之别相。有八寒八热。诸
多地狱之相也。
△二正报众生相。】
卷一 第 912b 页 X20-0912.png

「罪业众生。受苦之相。乃至十方畜生饿鬼。受苦之相。
一切世间。五趣众生受苦乐相。如是皆现于此金色
大光明中。」

【初二句。乃地狱中受苦之相也。如铜蛇铁狗。刀山
剑树等。逼迫害人。令其寒酸恐怖。无所逃遁之相
状也。以上皆约娑婆一界中。地狱苦相言之。而于
中缺文。义含鬼畜及诸杂趣。乃至十方者。是娑婆
之外。该尽有漏众生之相也。畜生下。别出鬼畜。然
与本界互有隐显。以本界地狱显。鬼畜隐。此则鬼
畜显。地狱隐。盖译人之巧耳。一切下。通举杂类。世
间即人世间。天世间等。其类甚多。故云一切。五趣
即三恶道。及人天二道。趣者向也。归落也。然此五
道果报。是众生趣向归落之处也。苦乐相者。言三
途为苦相。人天为乐相。以五欲称心。欢喜受之。故
云乐相。此与法华云。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于此悉
见同。故云如是皆现等。现六凡相巳竟。
△二现诸
圣相二。初总标。】

「又此光中。影现菩萨。修行佛道。种种相貌。」

【虽言菩萨亦含诸佛。
△二别列二。初别现释迦因
果相二。初总明因果。】

「释迦菩萨。于往昔时。作光明王。最初发于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菩提树下。得成佛道。娑罗林中。
入于涅槃。」

【释迦是佛姓也。此云能仁。以能为应物之巧。仁为
卷一 第 912c 页 X20-0912.png
兼利之慈。以慈悲为姓也。称菩萨者。是道前之号
也。于往下。明因中曾为大国王。名曰光明。此王最
初发菩提心。乃巳植成佛之本也。然非菩提心。不
能成佛故。树名菩提者。即毕钵罗树。言树非菩提。
以坐此树下成菩提道。以所證菩提彰树之名。依
主释也。得成佛道者。即雪山修行。腊月八日。睹明
星出。忽然大悟。诸惑全空。达性本有。故云成佛。此
成道之始也。娑罗下。又明其终。内该谈经三百馀
会。说法四十九年。然后化缘巳毕。方于娑罗林中。
入于涅槃。娑罗者。此云坚固。入于涅槃者。即收迹
归真之谓也(以冬夏不改故名坚固。皮青白色。叶光润。又翻高远。言形量最高。森耸出于馀
林也。又云鹤林。又曰双林。谓四方皆双故。以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
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方面皆悉一枯一东。荣方一双在佛之后。西方一双在佛之前。南方一双在佛之
足。北方一双在佛之首。入涅槃巳。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一树。皆悉垂覆如来。其树惨然。皆
悉变白)。
△二别明因果二。初明经历之时。】

「于其中间。三僧企耶。百万劫中。」

【僧企耶。或云阿僧祇。此云无央数。央尽也。谓人天
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之。是名一阿僧祇。如
是经历三次。名三僧企耶。乃久之又久不可思议
之长时。又云百万者。总言时长也。乃是释迦从始
发心。于中行道。所经之时有如此者。皆在放光一
少时间能现。可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矣。

△二明所行之道二。初通明诸行。】

「所有一切慈悲喜舍。八万四千波罗蜜。」
卷一 第 913a 页 X20-0913.png

【慈悲喜舍。为佛四无量心。一慈无量。为爱念众生
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二悲无量。谓悯念
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伤感。即拔苦救之令得
解脱。三喜无量。凡见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忻
庆。四舍无量。即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
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恨无瞋无怨无
恼。故名舍无量心。八万四千波罗蜜者。梵语波罗
蜜。此云到彼岸。谓生死如此岸。烦恼如中流。涅槃
为彼岸。菩萨以八万四千法门。自他兼利。得达涅
槃。故以到彼岸为喻也(贤劫经。佛告喜王菩萨修习行法。自第一光耀。乃至
分舍利。凡三百五十度无极法门。一一法门。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共成二千一百
度无极。于诸贪欲。瞋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各以此二千一百度无极。教化而开觉之。合成八千四百度
无极。一变为十。总成八万四千度无极法门。此之法门。为三界无上良药。为百千种人。除八万四千尘劳
也。广如法数说)。
△二别现因果三。初往昔因行相。】

「乃于过去作金轮王。王四天下。尽大海际。人民炽盛。
国土丰乐。正法化世经无量劫。一切珍宝充满国界。
时彼轮王。观诸世间皆悉无常。厌五欲乐。舍轮王位
出家学道。或于大国为王爱子。弃舍身命投于饿虎。
或作尸毗王割身救鸽。或救孕鹿舍鹿王身。或于雪
山为求半偈而舍全身。」

【过去者。现在巳前通称过去。即往古之时也。金轮
王如前通序中解。王者去声呼。兴也盛也。以身临
天下曰王。四者即四部洲如前解皆是金轮所统。
故曰王四天下。尽大下。总言统摄之宽。人民下。显
卷一 第 913b 页 X20-0913.png
太平气象也。正法即十善法。或出世法。化世即教
化世人为善也。经无量劫时之久也。一切下。谓国
土之盛。时彼下。谓发心之缘。言正在丰盛太平之
时。彼王急流中。看破世间万法皆是无常。(即世界有成住
坏空。有情有生老病死)厌五欲乐者。言彼王观察现前虽乐。
乐坏苦生。皆是无常。且贪乐之中造种种业。故厌
之。所以舍位出家学道。以上是轮王学道之相。或
于下。舍身喂虎相。如报恩经说。佛因中为萨埵王
子。入山游戏。见一饿虎。虎有七子。虎瘦嬴弱。不能
行动。虎之母子。命将不久。萨埵王子。遂念人生在
世。虚生浪死。空无利益。不如舍身。救得虎命。与彼
结缘。发愿将此求菩提道。尸毗王割身救鸽者。尸
毗此云与。即檀度之意。佛因中为尸毗王时。有一
怖鸽飞至王所。求王哀救。遂有鹰亦飞于前。索鸽
欲啖。言是我食。汝若救彼。则我命休矣。王何怜彼
而苦我哉。王念鹰饿。遂自割身肉以代其鸽。救孕
鹿舍鹿王身者。佛因中曾作鹿王。统摄群鹿。有一
孕鹿。身怀有子。为猎人所获欲杀。鹿王见之。谓猎
者曰。彼身有孕。杀一死二。我愿代之。勿杀彼身。猎
人见之。怜爱其仁。自心亦惭。畜类知仁。我何作恶。
遂洗心悔过。誓不杀生。雪山求偈者。佛因中在雪
山。作仙人学道。未得真传。徒修苦行。知其未真。处
处求法。尔时天人现罗刹身。在山上诵偈曰。诸行
无常。是生灭法。仙人闻之。遥瞻礼拜。白罗刹曰。甘
卷一 第 913c 页 X20-0913.png
露净法。但得半珠。惟愿仁者。直向我说。罗刹曰。我
腹饥饿。无力何言。若欲得者。与我供养。曰。仁欲何
供。罗刹曰。惟人肉热血可充我饥。仙人曰。若向我
道。情愿供之。愿舍全身。求此半偈。罗刹曰。生灭灭
巳。寂灭为乐。仙人欢喜。遂书写于木石等处。速上
山投身作供。尔时罗刹。元是帝释化现。即现本相
顶礼至敬。曰。汝若成佛。先当度我。是为半偈舍全
身。出涅槃经。若论因行无量。今则以略该广。一切
万行何所不现。
△二现世始终相六。初受生相。】

「或现受生于净饭王家。」

【现受生者。如佛三祇行满。寄居于兜率陀天内院。
作护明菩萨。彼时观物兴悲。遂驾日轮香象。托胤
王宫。在迦毗罗国。以净饭国王为父。摩耶大夫人
为母。夫人于二月八日。往毗蓝尼园。无忧树下。举
右手摘华。从右胁而诞。彼时九龙吐水。沐浴金身。
遂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此
乃从本垂迹降生也。普耀经云。普放大光。照三千
界。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
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
大地。咸悉震动。其夜有五色气。入贯太微。遍于西
方。尽作青红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苏
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
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至千年后。声教被此。昭
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
△二出家相。】
卷一 第 914a 页 X20-0914.png

「舍后宫六万䌽女。及舍种种上妙伎乐。踰城出家。」

【因游四门。遂发心出家。舍金轮之尊。天下之富。五
欲之丰。䌽女之乐。乘白马。随车匿。天神捧马足。乘
空而行。故曰踰城出家。踰者超过也。言城不能隔。
出家有二种。一出世俗家。二出三界家。既是果后
施化。与世间人做样子。三界家早出久矣。且作出
世俗家。所谓富贵不能淫也。
△三苦行相。】

「六年苦行日食麻麦。」

【苦行者。谓既舍金轮宝位。至于雪山。有道可求。不
知有身。寒风逼体。酷暑侵身乃。至雀巢于顶。蛛纲
于眉。芦芽穿膝。麻麦充饥。一切恶兽毒虫。何所不
犯。巳经六年。可谓孤煢极矣。总不退志。所谓贫贱
不能移也。
△四破魔相。】

「降诸外道。菩提树下。破魔军巳。」

【外道者。心游道外。不知自心大道。向外驰求。故名
外道。降谓降伏。尔时如来。或以神通折伏。或以智
辩评论。令彼负堕而归。是谓降诸外道。(此句置破魔成道之
后则顺)破魔军者。梵语魔罗。此云能夺命。谓菩萨于
菩提树下。将成道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隐蔽魔
宫。时魔波旬。即令三女乱其净行。菩萨以神力故。
变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部从。上震天
雷。雨热铁丸。刀轮器杖。交横空中。挽弓放箭。箭停
空中。变成莲华。不能加害。群魔忧戚。悉皆迸散。是
为破魔之相。所谓威武不能屈也。
△五成佛相。】
卷一 第 914b 页 X20-0914.png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者證也。阿是梵语。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
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
谓佛果之上。更无有法。故云无上。是中道。故云正。
与众生佛性同。故云等。拣凡夫之不觉。故云觉。拣
二乘之偏觉。及菩萨之分觉。故云正觉。是佛所證
之极果也。接前破魔军巳。放大光明。即便入定。于
腊月八日。睹明星大悟。究竟成佛。是为成佛相也。

△六总结光现。】

「有如是等百千恒沙难思行愿。一切相貌。悉皆顿现
于此金色大光明中。」

【此结如来因中所发之愿。所行之事。诚然千态万
状。喻若恒沙。经家不能遍叙。故云一切等。现世始
终相巳竟。
△三八处灵塔相三。初总标。】

「又此光中。影现如来。不可思议。八大宝塔。」

【不可思议有二义。一者宝塔神应不思议。谓佛虽
入灭。有宝塔在世。一切有情。供养礼拜之间。由神
应所加。令彼有情获福益寿。或利根者。明心悟道。
如是之益。可思议乎。二者塔之数量不思议。良以
如来水月化身。有百千亿。世界如恒河沙。一界有
此八塔。界界皆然。多多无量。岂可思议哉。梵语塔
波。此云灵庙。亦云高显。世间造此。藏佛舍利。尊重
称之。故云宝塔。
△二别列八。初降生处宝塔。】

「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生处宝塔。」
卷一 第 914c 页 X20-0914.png

【拘娑罗。即迦毗罗之梵语不同耳。虽曰王宫。实在
毗岚园无忧树下。是佛降生之处。乃造宝塔。以表
灵迹焉。
△二成佛处宝塔。】

「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

【八大灵塔经中说。在泥连河边成正觉。故建塔供
养。此经云在伽耶城边。而两不同者。非不同也。泥
连河。是伽耶属境。河近此城。即是城边。成佛如前
解。此处建塔。令后人见塔仰德。发心修道也。
△三
初转法处宝塔。】

「波罗柰国鹿。野园中。初转法轮。度人宝塔。」

【梵语波罗柰。此云鹿苑。此经华梵并举。以园在此
国。故波罗云国。鹿野云园。古时国王在此养鹿。故
名鹿园。初转法轮者。以佛始成正觉时。在此说四
谛法。度五比丘等。人即五人。乃父族三人母族二
人也。故建塔供养。用表正法始兴之处也(波罗柰一翻江
绕城。都城也。北印度境。园是此国之属境。连都彰名)。
△四辩外道处宝塔。】

「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月论议。得一切智。
声名宝塔。」

【舍卫此云丰德。国丰四德如前解。给孤独者。是须
达长者德号。乃波斯匿王之大臣。能供给一切鳏
寡孤独。人称其德故曰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
布金而买。建立精舍法堂。请佛安居说法。有诸外
道。九十五种。与佛辩论。经历六月。皆各负堕。彼诸
外道。极口称扬为一切智。从此如来声名远布。故
卷一 第 915a 页 X20-0915.png
此建塔。作制外之表也。
△五神异处宝塔。】

「安达罗国。曲女城边。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共梵天王。
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
浮时。神异宝塔。」

【安达罗。未见翻译。曲女城者。因曲女立名。中印度
境。昔有大树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从定而起。
见王百女。诣宫来请。唯幼稚女。而充给使。仙人怀
怒。便恶咒曰。九十九女。一时腰曲。从是之后名曲
女城。忉利。此云三十三。四方各有八天。中有帝释
总统。共名三十三天。为母等者。母即摩耶夫人。生
佛之后。得生此天。如来成道。欲报母恩。故升天说
法。梵王帝释统十二万众。卫护随佛。现三宝阶者。
因佛升天日久。世人不见如来。终朝伫目。佛因彼
感。故以神力。现三道宝阶。阶谓阶级。即自下而下
层次也。令人见之。神异惊人。皆得见佛生大欢喜。
阎浮。即南阎浮提也。建塔供养者。见佛虽大圣。不
忘母恩。大孝之表也。
△六说大乘处宝塔。】

「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说大般若。法华一乘。
心地经等。大乘宝塔。」

【国名如前解。王舍城者。即摩竭陀国城名也。如大
清国。北京城。都名也。王舍为名者。前虽略出。其义
未详。今出本因。幸勿厌繁。
○大论云。昔有须陀须
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䌽
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有一婆罗门求乞。而语王
卷一 第 915b 页 X20-0915.png
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悯念。赐自多少。
王言。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是语巳。入
园澡浴嬉戏。时两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䌽
女中。捉王将去。诸女啼哭。号动一国。惊城内外。搔
扰悲惶。鹿足负王飞还本处。将王置九百九十九
王中。须陀须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
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从
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辜负彼心。自
招斯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
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当便来还。若过七
日。我有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
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
周。初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巳有。
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
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当设铁舍奇兵。
鹿足虽神。不足畏之。王言不得。而说偈言。实语第
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
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如是思惟巳。王
即发去。到鹿足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
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
赴信。汝是大人也。鹿足又言。汝好说此。今当放舍。
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由此千
王共居。故名王舍城。耆阇崛如前解。说大下。佛在
此山。说诸大乘。故建宝塔供养者。用表一乘大法
卷一 第 915c 页 X20-0915.png
出自此也。
△七现疾处宝塔。】

「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不可思议。现疾宝塔。」

【毗舍离。此云广严。又云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
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净。庵罗卫。或云庵摩罗。此
云柰。果名也。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又翻为难
分别。又云生熟难分。林者谓树多成林。是古佛现
迹之处。维摩此云净名。乃古金粟如来现长者之
名也。不可思议者。昔在方等会上。示现有疾。佛遣
文殊。率领罗汉等。至彼问疾。彼长者。请饭香积。借
座灯王。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三十二菩萨。各谈一不二法门。独维摩一默。千古
奇绝。文殊极口称赞。为真不二法门。其神通智辩。
非意路之可测。非语言之得实。故皆不可思议也。
遂建宝塔供养(用表神辩)
△八圆寂处宝塔。】

「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林中。圆寂宝塔。」

【国名如前解。跋提半梵语。全云阿利罗跋提。是拘
尸那国属境。此云有金河。以金沙混流故。河边有
娑罗林。如前解。圆寂谓真本圆。妄本寂。真常道果
之称。如来七十九岁。至此林中。说大涅槃经。说经
巳。即入灭。是佛圆寂之处。故建宝塔供养者。用表佛
虽大圣。尚有终期。生死凡夫。岂能常久也(涅槃经云。二月十五
日。临涅槃时。出种种光。大地震动。声至有顶。光遍三千。即周书异记。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
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
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曰是何徵也。对曰。西方大圣人灭度。故现相耳)。
△三显结。】
卷一 第 916a 页 X20-0916.png

「如是八塔。大圣化仪。人天有情。所归依处。供养敬恭。
为成佛因。」

【初句指定八塔。下出佛意。大圣即佛。化仪者。谓度
化之仪则。言佛在世时。佛能说法。令闻言悟道。佛
不在世时。遗此宝塔。令见相明心。以见塔即如见
佛。为一切人天众生。所归依处。供养则能获福。恭
敬则能长智。总言一色一香一瞻一礼一赞一扬
等。心能敬佛。即心是佛。岂非成佛之因乎。
△二别
结释迦因果相。】

「如是音声。及诸影相。而于三世难思议事。悉皆现入
大光明中。」

【此结形声二事。不出一光也。如是音声者。总指如
来因中果上语言说法之音声。降魔制外之音声。
又一切有情之音声。若天若人。乃至猿啼虎啸。莺
声燕语之声。兼一切无情风声雨声等。及诸影像
者。即法界差别。种种形影。此约横说。三世等者。约
竖言。乃过去无量劫因行事。现世一切因果事。未
来灭后。遗塔流教。人人遵行。乃至尽未来际。一切
差别形影。及于一切染净因果。总不出一光少时
之间耳。
△三总明诸圣差别相。】

「又十方界。三世诸佛。及大菩萨。道场众会。神通变化。
希有之事。及诸如来所说妙法。皆如响应。于此金色
大光明中。无不见闻。」

【十方下。显竖穷横遍也。以横遍十方。无量诸佛法
卷一 第 916b 页 X20-0916.png
界。而无处不遍也。竖贯过去未来现在之三世。而
无时不贯也。及大下。广显十方三世。诸佛为主。亦
十方三世诸大菩萨为伴。道场即成道之场。场即
处也。如阿兰若法菩提场。或说道之场。如华严七
处九会。乃至微尘毛孔。皆是说道之场也。众会即
大众。谓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器世界主。万灵
皆集。故云众会。神通如一毛孔现宝王刹。微尘里
转大法轮。及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
现小。或降伏诸魔。制诸外道。皆为神通变化。希有
之事。以上皆是所现之事相。及诸下。不但见相。亦
闻说法。谓遍一切处。尽一切时。凡有所说。一切权
实顿渐。小大偏圆。种种教法。皆如响应者。响谓空
谷之应声。以释迦放光如大声。十方如空谷。影现
如响应。所谓随声则应。不失其时矣。故结云。皆如
等。
○夫如上所现瑞相。皆大不思议之境界。与华
严何别。俨然四法界十玄门。皆一光所现。且如所
见境界即事法界。光能周遍表理法界。如光中境
界任运不拘。即理不碍事。如万境纷然而一光不
动。即事不碍理。此即理事无碍法界也。如无边境
不出一光。光不出佛之一身。一身只约化身说。不
过丈六则小。尽十方三世境界则大。犹不出佛一
身。即小中现大。事事无碍法界中广狭自在无碍
门。所谓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也。如来放光
不过暂时。而却圆现三世之事。又是延促无碍。为
卷一 第 916c 页 X20-0916.png
十世隔法异成门。谓三世各三为别。一念为总。故
名十世。三世区分。不相杂乱。故云隔法。三世互在
递相成立。乃为异成。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
当念也。如再以义会。此方释迦放光摄十方。十方
诸佛皆各放光相摄。光光交映。则重重无尽。又为
因陀罗网境界门。又诸佛说法为主。菩萨亦说为
伴。都在光中。一佛为主。诸佛为伴。又诸佛互为主
伴。菩萨亦尔。主伴交参。同时顿唱。为主伴圆明具
德门也。广则恐人厌繁。略出大义。若微细发明。十
门皆具。学者可以意会也。良以文显义深。恐屈圣
经。又不得不指陈也。如来光中现相一大科巳竟。

△三众喜请法三。初序发心。】

「一切众生遇此光明。见彼瑞相。皆发无等等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即法会大众。见相发心者。因光中之相。善因善
果。恶因恶果。孰不趣吉避凶。改恶从善。又见菩萨
修因。诸佛成道。复闻诸佛说法。孰不见贤思齐。且
大不思议之事。孰不有之。但以迷心自闭。有体无
用。假若一念回心。返照本性。诸惑本空。岂不顿然
成佛。所以大众发心也。云无等等者。等是平也。同
也。相齐也。谓出世之法。独菩提心为最上。再无有
相等之法。与此心相等也。华严百喻不如菩提心。
所以前文云。大圣化仪。为成佛因。正此说也。
△二
序作念。】
卷一 第 917a 页 X20-0917.png

「时诸大众。睹佛神力。不可思议。叹未曾有。各相谓言。
如来今日。入于三昧。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得见如来。
往昔所有难思议事。调伏恶世邪见众生。令生信解。
趣向菩提。希有如来。能为一切世间之父。无量劫中
难可得见。我等累劫修诸行愿。得遇三界人天大师。」

【神力。即动地放光现瑞等。未曾有。即从来未见者。
各相谓言者。彼此作念也。如来今日下。正述念事
也。难思议事者。即舍身喂虎。割肉救鸽等事。调伏
下。述明如来难思之事。调谓调理。见摄授之慈。伏
谓降伏。见折伏之威。恶世。即五浊交作。混障自性。
以世道不良。故曰恶世。邪见即外道之谬计。或拨
无因果。执断执常。见不正也。令生信解者。谓佛今
现相。善恶邪正。因果昭然。令人信有因果。悟解本
性也。趣向者。即回心向道也。菩提者。所向之道果
也。能为慈父者。赞佛悲心益重也。一切世间者。显
非一种。即有情世间。无情世间。智正觉世间。该尽
依正圣凡。显佛能摄授调护。如慈父之爱子也。以
上皆作念之言句。无量下。自述累劫修行。今得始
遇。见喜庆之难遇也。尊佛能模范人天。故为大师。

△三序请法。】

「惟愿慈尊。哀悯世间。从定而起。说甚深法。示教利喜。
一切众生。作是语巳。瞻仰尊颜。默然而住。」

【拟知佛既光现奇相。必有奇说。故哀恳以请之曰
惟愿慈尊等。从定起者。请佛出定也。说深法等者。
卷一 第 917b 页 X20-0917.png
即请法之辞。以法义玄奥曰深。无人能到曰甚深。
为佛自證之道也。示谓开示。教谓训导。此二字是
能被之教。下二字是所被之机。获益欢喜故云利
喜。一切下。结显仰望也。以上如来正发巳竟。
△二
大士傍通二。初长行二。初经家序德三。初标名行。】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三僧企耶修行福智。」

【此菩萨借喻立名也。师子为兽中之王。更无所畏。
若哮吼时百兽潜踪。飞禽堕地。菩萨以此为名者。
谓诸惑将尽。二死垂亡。将證妙果之人。何所畏哉。
如證说出。无不称性。则天魔拱奉。外道归依。故将
师吼为喻焉。三僧下。明修行经历之时长也。梵语
僧企耶。此云无量数。菩萨因中经历三企。于三企
中无时不修。若通言。六度万行皆为福智之因。若
别论。则檀度精进为福之因。如持戒忍辱禅定智
慧皆智之因。然智有二种。一自利观照成道之智。
二利他鉴机说法之智。因三企修行。令得福智具
足。所以能师子吼降魔制外。
△二述圣位。】

「于贤劫中。次补佛处。受灌顶位。作大法王。」

【上科修行福智。因行巳满。此则位当等觉后心。贤
劫即现在。与释尊同在一劫也。次者转次也。承因
至果只一转次。即入妙觉究竟成佛。补者填也续
也。处即位也。谓前佛劫尽。后佛续位。故云次补佛
处。受灌顶位者。楞严经云。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
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卷一 第 917c 页 X20-0917.png
乃借喻比位也。如转轮王。以金瓶盛四海水。王执
金瓶。灌太子顶。即绍王位。此则佛见菩萨。因圆行
满。以佛智水灌溉。则入妙觉。故云作大法王。或灌
顶菩萨。既受佛智水所加。则辨才无碍。虽未入妙
觉。巳作法王矣。
△三显圣德。】

「四向观视。海会大众。发大音声。而作是言。」

【科云圣德者。以观视大众。欲发言警策。以见菩萨
公物之心。不忍不说。即是圣德。经家序德巳竟。

二发言警众二。初正以警众二。初自陈巳过以警
策群心四。初陈发心时远。】

「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心有三种。一者正念真如法故。二者乐积一
切诸善法故。三者利乐一切诸有情故。即自他两
利之公心也。
△二陈历事诸佛。】

「历事恒沙一切诸佛。」

【诸佛为胜缘。历事为胜因。事者无所不作之谓。尊
奉不辞卑贱之劳。操履不惜炎寒之苦。求道必至
无上菩提。学法岂厌三僧祇劫。可谓因深缘胜。福
慧深广矣。故云历事等。
△三陈所遇胜会。】

「曾有第一众会道场。见不思议神通变化。」

【此述诸佛神应境界。第一道场无过华严。不思议
等。即十玄妙用也。
△四陈今遇光相。】

「未尝睹此金色光明。影现一切菩萨行愿。及现如来
种种相貌。令见三世难思议事。」
卷一 第 918a 页 X20-0918.png

【谓昔之所见未尝不奇。犹未及今日之奇。而今日
之奇。犹奇于昔日之奇也。然光中境相。孰不共见。
而菩萨犹述者。恐人忽略。故以言称奇。策发大众。
不可空过。必留心以待佛。故下科劝之也。
△二劝
众钦诚以速求大法二。初正以劝众五。初劝众诚
心瞻仰。】

「惟愿仁者。一心合掌。瞻仰尊颜。」

【惟愿者急劝之辞。仁者称众之言。称呼大众为仁
德之人。(仁为君子全德)一心则诸缘放下。合掌则礼敬钦
诚。尊颜即称佛貌。瞻仰则翘勤五体。伫佛慈惠也。

△二拟佛定起说法。】

「从定而起。授甘露药。除热恼病。令證法身常乐我净。」

【甘露即不死之药。喻佛所说之法。以众生迷真逐
妄。堕落生死。比如丧却法身。损害慧命。如来出定
说法。如甘露洒心。令法身不死。慧命重生也。热恼
病。即是烦恼焦心。生死逼迫心地不能清凉曰病。
佛用法药医之。其病即除。令證法身者。以法性为
身。故云法身。本然自有。众生未悟。佛令悟之。以智
合理。是为亲證。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谓佛證涅
槃。体具四德。一常德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
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为
常德。二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
證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三我者。自在无碍之
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以五阴身强立
卷一 第 918b 页 X20-0918.png
主宰。执为我者是妄我。若佛所具八种自在为我
者是真我。故名我德。四净者。离垢无染之谓也。诸
惑净尽。正法满足。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
(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
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三述佛
慈悲熏修。】

「是诸如来有二种法。于三昧中不复久住。一者大慈。
二者大悲。依大慈故与众生乐。依大悲故拔众生苦。
以是二法。于无数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觉。」

【有二法不能久住者。正是佛之慈悲熏心。不忍自
巳受享法乐也。一者下标。依大下释。与众生乐者。
佛岂将乐。实授与众生耶。若然。则众生不劳自修
矣。当知佛与众生之乐者。但与众生说出世法。人
若遵行可得乐果。归恩于佛。即佛之授与也。拔苦
亦然。佛与说离苦法。人若修断。则苦因既灭。苦果
不生。亦归恩于佛。谓佛能拔苦也。佛以多劫慈悲
熏心。岂肯常居大定。不向人说耶。故曰不复久住
(问。适言佛但说法令人自行。如是则佛无拔苦神力。何观音尚救八难。而佛反不及乎。答。苦之重者无过
生死。若世间人。病苦刑苦牢狱等苦。若诚心感动。佛力可加。令其免苦。若实生死之苦。必假自修自断。方
能离得。岂可以轻而难重乎)。
△四拟佛定说心地。】

「世间众生多诸苦恼。以是因缘。如来不久从三昧起。
当为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

【此言佛具同体慈悲。必说心地之观法也。良以一
切众生。法身本具。皆与佛同。以不能反照觉悟。恒
卷一 第 918c 页 X20-0918.png
造有漏生死业因。故感有漏生死苦果。而与诸如
来。法身虽同。果报各异。故云多诸苦恼。以受苦为
感佛因缘。是以如来不忍久居大定。必然出定。说
心法之观门也。大乘妙法者。法即是众生心。妙字
是称赞辞。然心之所以为妙者。有不变随缘之义
也。以一体不变。用能随缘。缘有二种。一染二净。随
众生无明惑业之染缘。则成无边生死。随诸佛戒
定慧等之净缘。则成无上菩提。虽生死菩提不同。
而心之本体不变。以其不变之本体。即众生成佛
之真因。其因。正随缘而不变。故云妙法。大乘是能
诠之教。诠此心法也。大亦赞词。以所诠心法既大。
故能诠亦大也。今佛出定。欲说此法。令人观之也。
然心地二字。即众生本觉之体。观门即众生觉了
之智。若智能照理。合乎本觉。即究竟觉成佛矣。然
则有缘众生。若闻大法。解大理。起大智。破深惑。證
妙果。亦不难也。若人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巳矣。今
菩萨恐众忽略。故以心地警之也。
△五结劝速求
大法。】

「告诸大众。无求一切人天福乐。速求出世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佛所说法。固是佛之慈悲。今菩萨极口劝勉。亦见
菩萨之慈悲也。谓人天福乐。有漏无常。报尽还堕。
必求阿耨菩提。尚不堕二乘。何况凡夫生死耶。是
以警策焉。正劝巳竟。
△二徵释所以二。初徵起。】
卷一 第 919a 页 X20-0919.png

「所以者何。」

【此则总蹑前义徵之。义在下科。
△二释义五。初释
光色殊胜。】

「今日世尊从胸臆中。放金色光。所照之处。皆如金色。」

【金为诸宝之宗。既放金色光。此光亦为诸光之宗
也。然光虽佛放。而现在诸人面前。亦诸人之光也。
然光表本智。人所不减。故以警之也。
△二释佛意
甚深。】

「佛所显示。意趣甚深。一切世间。声闻缘觉。尽思度量。
所不能知。」

【佛意甚深。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而一切群贤皆不
可测也。法华云。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
思求。亦复不能知。菩萨尚然。岂止声闻缘觉而巳
哉。理宜声闻不测则为深。菩萨不测则为甚深。既
显示甚深。必有大益。故以警策。
△三释凡夫迷流。】

「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

【此言大警发人心也。谓凡夫所以有生死者。由不
观察觉悟自心故。生死喻如大海者。海有深义。喻
生死深远。从无始巳来。若不遇佛闻法修行。纵至
尽未来际。永无出离故。又海有大义。喻生死无边。
天上人间皆不能免故。又海有漂流义。喻众生。生
死轮回无止息故。又海有丧命义。喻众生堕于生
死淹没法身故。又海有宝义。珍宝多从海出。喻人
生死身中。蕴藏法宝故。又海有度义。若得般筏能
卷一 第 919b 页 X20-0919.png
达彼岸。喻人生死之中。若急流闻法修行。如乘船
筏到涅槃故。因海有多义。故以警之也。
△四释诸
佛修證。】

「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

【心本一体。迷悟有殊。众生不观。永溺苦海。圣贤能
观。故到彼岸。起信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
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生灭门中有二义。一觉义。
二不觉义。真如。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
性不生不灭等。此即一切圣凡本体也。又云觉义
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
等法身。是知觉义。即此经观字。所谓始觉也。由能
观心地。故悟本有之真心也。离念者。即杂念顿歇。
达妄本空也。然则妄念既空。真理既觉。即是平等
法身。所以度生死海。到于彼岸也。总言不觉义边。
流出生死。觉义边。出生诸佛。华严云。应观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此菩萨。又以诸佛观心警策众生也。

△五结显示胜缘。】

「三世如来法皆如是。放此光明。非无因缘。」

【此结佛佛道同。非无者。正显有因缘也。以放光现
瑞。乃为说此心地之因缘耳(问。前云未尝睹此金色光明。影现种相。今
又云三世如来法皆如是。不亦自语相违乎。答。一切圣贤有权有实。前言未睹者为权。以权说不知。显奇
警众。此云法皆如是者为实。以安慰人心。非圣人之语言相违也)。
△二大众钦诚。】

「是知众会。闻大士言。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是知之知字。当作以字方稳。此用个知字。或译人
卷一 第 919c 页 X20-0919.png
之误。或誊录之讹。然则后人披读。作是以看。为承
上之词。以前大士种种劝勉。故踊跃欢喜。喜之甚
也。
△二偈颂二。初标能颂之人。】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长文而后有偈颂者。具五义故。龙树毗婆沙云。一
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如此方序后铭也。
二随乐欲。有乐散说。有乐章句。三随生解。有因散
说得解。有因章句得解。四随利钝。利者一闻即悟。
钝者再说。五为集众有先后。先到者闻长行。后到
者闻偈颂。或长文未出。颂中补之者。而偈颂之言。
大约如此。
△二正明所颂之偈二。初颂主宾会集
二。初总赞佛德。】

「敬礼天人大觉尊。恒沙福智皆圆满。金光百福庄严
相。发起众生爱乐心。超过三界独居尊。功德最胜无
伦匹。」

【如来德超九界。恩加圣凡。一切圣凡。孰不归敬。敬
存于心。礼形于外。故顶拜赞扬皆为敬礼。天上人
间佛为大觉。世出世间唯佛独尊。故以大觉称之。
次句赞福智。三句赞相好。百福者。以因中修百种
福。感果中一相好。相即三十二相。义兼八十种好。
每一相好。皆是因中百福所成。今则种种相好。庄
严其身。金光者。非赞所放之光。以佛身金色。则全
身明净。皆是金色。故云金光。若照应后句。业现其
前。赞所放之光亦可。但赞之太早。且约相好说。发
卷一 第 920a 页 X20-0920.png
起下一句。以相好庄严。感人爱敬故。超过一句。赞
佛独尊。功德一句。通赞独胜。伦者类也。匹者比也。
即天上人间。及一切圣凡。再无与佛相类可比者。
华严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
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二别赞佛德十
二。初赞佛神通。】

「普用神通自在力。随所造业现其前。我以天眼观世
间。一切无有如佛者。」

【此预赞光相。归佛神用自在。故以天眼观察。无有
如者。如即同也。眼有五种。一凡夫为肉眼。遇障则
留碍。二天眼。以天人鬼神及诸佛。皆自然见物。无
有障碍。名曰天眼。三慧眼。以智慧为眼。即是般若。
能见空理。一切天人则无。唯罗汉至佛皆有。以见
空理。是为慧眼。四法眼。谓照了万法。能观俗谛。一
切众生。远近善恶染净因果。分别不错。故为法眼。
菩萨与佛皆具。声闻则无。五佛眼。具前四种。尽十
方遍法界。一切隐显巨细。如千日并照。无不了知。
故为佛眼。今云天眼观察。故无所不见。一切圣凡
皆不及佛也。然虽说天眼。以四眼在菩萨。通为法
眼。故见之彻。若诸天之眼不及也。
△二赞佛相好。】

「希有金容如满月。希有过于优昙华。」

【初句赞佛圣容。黄色光艳。故曰金容。圆明皎洁。故
如满月。次句赞圣容之难遇。过于优昙。然优昙者
华名也。此云灵瑞。为金轮王之瑞华。以轮王不出。
卷一 第 920b 页 X20-0920.png
此华不现。轮王若出时。此华先出。为王出之先兆。
世人见华。则知有圣王出世。盖非时不出。华固难
见。喻佛圣容。固亦难见也。
△三赞佛福智。】

「无边福智利群生。大光普照如千日。愚痴众生长夜
苦。蒙光所照悉皆除。」

【初句。如教人布施及供养三宝。则得福报之利。教
人悟道修行发无漏智。则得圣智之利。群生不唯
凡夫。亦兼二乘也。无边者过量之谓。以九界众生
品类虽多。佛能教化。皆令得之。以众生无边。故福
智亦无边也。大光普照者有三义。一身光普照。能
破世间昏暗。如千日并照。则不容私暗。令尽法界
圣凡。皆触光得乐故。二智光鉴机说法。无所不照。
亦如千日。能破众生无明痴暗故。三道光普闻。亦
如千日。无处不闻。令人天仰德从化故。愚痴下。正
明获利。言众生被无明所覆。生死所缠。而不自觉。
故曰愚痴。昏昧不惺。如处长夜。不得三光。举动则
堕坑落堑故苦也。若蒙佛身光触之。智光教之。道
光被之。人如遵行。则长夜之苦。愚痴之暗。顿然而
除之矣。
△四赞佛因行。】

「我观如来昔所行。亲近供养无数佛。经历僧祇无量
劫。为众生故趋菩提。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师济
群品。演说甘露真净法。令入无为解脱门。三僧祇劫
度众生。勤修八万波罗蜜。」

【初句明因。昔谓巳往。所行即是万行则因深也。次
卷一 第 920c 页 X20-0920.png
句供佛则缘胜也。经历僧祇则时长也。为众下一
句。显公心不忍独善也。常于下二句。大悲拔苦也。
生死喻海。法如船。佛如师。济即渡也。群品即所济
之众生。品格不同也。演说下二句。即大慈与乐也。
本绝妄缘曰真。荡无纤尘曰净。轨悟自心曰法。甘
露为喻。一滴入口则起死回生。喻真法片言则超
凡入圣。令入无为下一句。皆喻离系果。门喻教法。
如来演说如指门。人能行之如入门。既入其门。必
达堂奥。不受苦缚。故曰解脱。三僧下。结上度生时
长。勤修下。结自修道广。波罗蜜云到彼岸。如前解。
八万即总数。必兼四千。即转八万四千尘劳。而成
八万四千法门。
△五赞成正觉。】

「因缘果满成正觉。住寿凝然无去来。一一相好周法
界。十方诸佛相皆然。甚深境界难思议。一切人天莫
能测。」

【因缘果满有两说。若对果满。缘字必错。当用圆字。
谓因既圆。则果亦满。故成正觉。若缘字不错。另作
一解。果字不作果报说。当训相得之意。谓万行为
因。诸佛为缘。此二相得而满。则成正觉也。住寿一
句。即亲證法身。住谓安住。常住。寿即寿量。然则既
以法性为身。仍以法性为寿。凝然则本不动摇。常
住则实无来去。一一下。亦有两说。一者以相好表
化身。周法界。即周遍法界。连上句言。法身不动。此
句言。应遍十方。是则无私而应。不动而遍故也。二
卷一 第 921a 页 X20-0921.png
者称性。盖法身凝然周遍。而化身一相一好皆能
称性周遍。此则借相好表法身矣。十方下。会诸佛
道同。甚深下二句。结叹难思。以上不动而遍。称性
而周。其义神奥。深固幽远。言之则词丧。思之则意
绝。故一切人天。焉能测之哉。
△六赞佛体用。】

「诸佛体用无差别。如千灯照互增明。智慧如空无有
边。应物现影如水月。无边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动等
虚空。」

【初句蹑前。体用无差即是道同。如一佛相好周遍
法界。诸佛亦然。互不相碍。下句。喻如千灯共室。一
灯之光充满一室。诸灯亦然。光光周遍。互不相碍。
重重交映。互相增明。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
门。为事事无碍法界也。智慧下。即权实二智。以实
智證理。理既无边。故智亦无边。权智应机。机既无
边。而智亦无边。应物下。喻权智应物。如水中月。水
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时一月。影临众水。百千化身。
亦复如是。尘刹现形。随机说法故。无边下二句。寂
然不动。皆喻虚空。皆是体义。前句应物是用义。所
谓一体不变。而用能随缘。用正随缘。而当体不变。
又寂然不动理也。应物现影事也。为理事无碍法
界也。
△七赞佛万德。】

「如来清净妙法身。自然具足恒沙德。周遍法界无穷
尽。不生不灭无去来。法王常住妙法宫。法身光明靡
不照。」
卷一 第 921b 页 X20-0921.png

【当知如来二字。解处不同。如解法身。谓即如而来。
虽来而如。如是体。来是用。体如镜。用如光。盖依镜
有光。光不离镜。所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
来。清净者。约体言。以本无混杂。亦无染著之谓。妙
字犹带用义。然虽具用义。本无系缚。以无系为妙。
法身者。法即是性。以法性为身。故名法身。自然下
一句。是性具德用德相也。如三空四智。五眼六通。
乃至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本无数量。喻若恒沙。自
然者。即不然而然。性分本有之谓。具足者。是无欠
无缺之谓也。周遍下一句。是匝满义。盖上句言性
具之德。此句言法身之量。然本无分量。以周遍法
界为量。故无穷尽也。不生下一句。是常住义。谓本
来不生。究竟不灭。亦释上寂然二字。无去来者。即
不动义。释上如如二字也。法王即佛。以法身自在
为王。故曰法王。宫是王宅。即法性土也。谓法身常
住法性土中。本无生灭曰妙法。由法王依止。故喻
如宫也。总是寂义。法身下一句。又是照义。光明者
即智光也。靡者无也。谓称法身而无所不照也。

八赞佛神应。】

「如来法性无挂碍。随缘普应利群生。众生各见在其
前。为我宣说甘露法。」

【初句言随应之本。谓如来法性本自空有不羁。故
无挂碍。挂者是网罗不脱之义。碍者留阻不透之
义。由无挂碍。所以下句随缘普应。即水月化身。群
卷一 第 921c 页 X20-0921.png
生有感。随之而应。皆有大益。故云利群生。众生下
二句。显佛身密。令众生随机所见。在佛面前。闻佛
说法。法能投机喻甘露。为我二字。是众生欢喜自
庆意。然则各见二字。正是随机不同。或大或小。楞
严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九赞佛大悲。】

「随心能灭诸烦恼。人天众苦悉皆除。破有法王甚奇
特。光明照曜如金山。为度众生出世间。能然法炬破
昏暗。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善逝恒为
妙法船。能截爱流超彼岸。」

【随心下二句。承前甘露之益。所以能灭烦恼离苦
也。烦恼即见思二惑。皆是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内
兼造业为苦因。能感人天为苦果。苦言众者逼迫
者多也。如老病贫寒。恩爱别离。冤家聚会等。三苦
八苦。充之无量。因闻甘露之法。能滋心地。令彼转
迷成悟。断集修道。故云悉皆除。破有下。叹佛妙用
也。有谓因果不亡。生死相续。言三界之内。善因善
果。恶因恶果等。佛能自破。故自成佛。又说向于人。
能教他破亦令成佛。归恩于佛。故叹奇特。光明下。
赞佛光胜。如同金山。为度下二句。正显破有。法炬
喻所说之法。谓法如火炬。即能破。昏暗喻惑。为所
破。以佛能说法。如然火破暗也。众生二句。正显众
生之昏暗。以其昏迷造业。没于生死。如堕海不能
自出。只在生死往复。不出五趣升沉。故云轮回。善
逝下。叹佛能度之。善逝即佛。善者妙也。逝者往也。
卷一 第 922a 页 X20-0922.png
谓即三界而离三界。为妙往菩提号。妙法船者。言
妙法如船。法喻双举。以佛能说法。妙合人心。人皆
受度。佛为驾船之人。所以用船度人。人若受度。反
妄归真。如截流出海。得达彼岸。彼岸喻涅槃。
△十
赞佛大慈。】

「大智方便不可量。恒与众生无尽乐。能为世间大慈
父。怜悯一切诸有情。」

【初句是佛权智善巧。故云方便。即七方便也。谓五
停心。别相念。总相念。煖。顶。忍。世第一。(五停心者。停即止也。住也。
心即缘虑识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乱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
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二别相念者。别谓各
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
相念。三总相念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如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
受心皆无我。故名总相念。四煖位。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
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相。故名煖位。五顶位。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
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六忍位者。即忍可也。谓由前所
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七世第一位者。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
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以上七种。皆是
入圣道以前之方便也。不可量者。谓就权引实。终
入佛道。所以不可测量。故曰恒与等。乐即出世善
果。谓一成永成。再无有尽。能为下。谓既能与乐。以
见如来真为大慈悲父。怜悯有情也(有情。不独凡夫。亦兼二乘)

△十一赞佛难遇。】

「如来出世甚难值。无数亿劫时一现。譬如优昙妙瑞
卷一 第 922b 页 X20-0922.png
华。一切人天所希有。于无量劫时一现。睹佛出世亦
同然。是诸众生无福慧。恒处沉沦生死海。亿劫不见
诸如来。随诸恶业恒受苦。我等无数百千劫。修四无
量三解脱。今见大圣牟尼尊。犹如盲龟值浮木。」

【初二句直叹难遇。譬如下借喻比难。如昙华现瑞。
则人天叹其希有。然其所以希有者。以于无数劫
时方一现耳。睹佛下合喻。言如来出世之难遇。亦
如优昙。故曰同然。是诸下。谓佛既难见。以未及见
时。不知作福故无福。既无圣师点化故无慧。恒处
下。谓由乏无漏福慧。且又造业为苦因。故恒处生
死海中为苦果。亿劫长时。不能见佛。所以但随恶
业。恒受其苦也。以上明众生巳往之难遇也。我等
下。庆今之幸遇。由百千劫巳来。修四无量心。三解
脱观。承此功德。今生方能得见。大圣牟尼即世尊
也。犹如下比喻。谓须弥山下海中。有一眼之龟。一
孔之木。若龟入木孔。则出海溺。然木经三千年方
一经过。流之且速。其盲龟待之欲入。若踊身脱孔。
又待三千年。木孔喻佛。龟喻众生。然喻佛之难遇
如此也。此菩萨借喻。正为提撕大众。既遇佛世。岂
可空过也。夫我等末世下凡。即今虽不能亲见亲
闻。现今披读。如佛面谈。若不依教出苦。一日无常。
又不知待几千年矣。
△十二愿世随佛。】

「愿于来世恒沙劫。念念不舍天人师。如影随形不暂
离。昼夜勤修于众智。惟愿世尊哀悯我。常令得见大
卷一 第 922c 页 X20-0922.png
慈尊。三业无倦常奉持。愿共众生成正觉。」

【此菩萨感佛圣恩。故发愿随佛也。来世之劫长。喻
如恒沙。念念不舍者。以佛为天上人间之宗师。善
能模范人天。故愿如形影相随。不忍暂离。盖欲佛
作胜缘。教授故也。无著十八住。有不离佛世时住。
正为此也。昼夜下。谓上既依佛为师。故勤修不减
昼夜。众智即佛智。或二智。三智。四智。乃至一切种
智。充之则至于无量。故曰众智。惟愿下。求佛加被
也。以上虽发愿随佛。犹恐力不自由。复望哀悯常
令得见。三业下。谓身无倦。常行佛行。口无倦。常说
佛法。意无倦。常参佛理。所谓尊奉秉持。不敢怠惰
也。愿共下回向也。正言如三业之所持。昼夜之所
修。原不为自身独善。亦不愿人天小果。愿与一切
众生共成正觉。(正觉即佛果也)良以前经家叙德。谓此菩
萨于贤劫中次补佛处。受灌顶位。为大法王。可为
千佛之数。何此偈中。重重发明。佛世难遇。如昙瑞
之难逢。佛身难见。类盲龟之值木。又愿世世不离
见佛。昼夜勤修。愿佛哀怜常令得见。果何谓也。然
此菩萨实不为巳。盖为警策众生。自省自愧耳。将
谓菩萨尚然。而我等尘劳中人当何如哉。假若有
缘善人。一念警省。观想佛性。深究佛旨。亦生难遭
之想。发惭愧之心。则精进大愿。必欲菩提。偶然大
悟。则生死顿空。亦为诸佛一数。庶不负师吼菩萨
之谆谆也。以上颂主宾会集一大科巳竟。
△二颂
卷一 第 923a 页 X20-0923.png
发起源流二。初颂如来正发二。初颂定感诸天二。
初颂入定能感。】

「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
舍。身心不动如须弥。」

【初句标佛为引导之师也。方颂入定。便称导师者
良有意也。以后文入定则感天。放光则现瑞。将圣
凡染净因果。皆现在诸人面前。是佛说法不用语
言。假如人若忘言默会。直下承当。则佛意机心。觌
面了然。不亦佛为三界一大引导之师乎。次句颂
趺座入定。独处下。形容定体。空寂舍者。以法性为
房舍。法身如安处之人。而法身之佛。入法性之舍。
而能所凝然。身心不动。故喻如须弥。
△二颂诸天
献供二。初总颂圣凡献供。】

「世间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觉如来定。此界他方凡圣
众。悉知调御住于禅。广设无边微妙供。奉献能仁最
胜德。」

【警觉者。谓省察知觉也。莫能者不能也。梵天者净
居天也。以离下界粗浊五欲。净居于禅定。为禅味
所著不觉佛定。魔者乃欲界顶天。假他福力化成
五欲。自巳受用故曰魔王。又广化七珍。多增宝媛。
为色欲所迷。亦不觉佛定。此界即是娑婆。他方即
是别土。凡。即三界内者。圣。即出三界者。小大乘人
通称为圣。圣者正也。谓发正心。入正定。得正果。永
离生死。方为圣人。悉知下谓魔王粗心不觉佛定。
卷一 第 923b 页 X20-0923.png
惟有大凡诸天。及出世圣者。知佛性定。禅即定也。
调御即佛。广设下。既知住禅。必说妙法。欲作福因。
故所献供也(发菩提心者。现居三界。虽未成圣。能发大心。行大行。通名大凡)
△二
别颂三天献供四。初颂欲界诸天供。】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十善报应无价
香。变化香云百宝色。遍覆人天无量众。雨杂妙宝献
如来。香气𣱦氲三宝前。百千伎乐临空界。不鼓自鸣
成妙曲。供养人中两足尊。」

【四王天。忉利天。上至他化自在天。通为六欲。义同
前解。十善下。明所供之香华妙宝。香云宝色。百千
伎乐。不鼓自鸣。不作而曲。皆从因中行十善行。感
报如此。应用自在也。无价者。谓天香贵重。谁敢作
价。故云无价(十善者。一不杀还放生。二不偷盗更喜舍。三不邪淫还梵行。四不妄言说
真实言。五不绮语说直语。六不两舌说和合语。七不恶口说善法。八不贪更解脱。九不瞋还欢喜。十不邪
见知因果也)两足尊者。即是福足慧足。福足则人天供
养。慧足则应物鉴机。
△二颂色界诸天供。】

「十八梵众雨天华。及雨杂宝千万种。梵摩尼珠妙璎
珞。众宝严饰天妙衣。大宝华幢悬胜幡。持以供养牟
尼尊。」

【摩尼云如意。以如意宝珠贯成璎珞。及天妙衣等
供养者。以福田难遇故也。大义同长行(问。前云梵天魔。皆不
知佛定。何得又颂梵众兴供。答。有二义。一或言总意别。前虽带梵天。意在魔众。二者或梵众不觉。而梵天
诸王皆菩萨化身。使之令觉。既能省觉。岂不近佛兴供而作福因也)。
△三颂无色诸
天供。】
卷一 第 923c 页 X20-0923.png

「无色界天雨宝华。其华广大如车轮。雨微细香满世
界。供养三昧难思议。」

【供养三昧者。以三昧正定。是法身全体。拟之则错
故难思。言之则乖故难议。无色供佛。前列众文中
有辩。
△四增颂龙王修罗供。】

「龙王修罗人非人。奉献所感珍妙宝。各以供养天中
人。乐闻最胜菩提道。」

【此长行无。颂文补出。人非人。即七部鬼神也。所感
者对能□说。以龙王等。见佛威仪福智。谓福田难
遇。将欲□供。慨发于心。是为诚心感格。所以诸珍
妙宝应心而现。以诚心为能感。珍宝为所感也。乐
闻下一句。言七部鬼神。虽因中戒缓为堕落。却急
务教乘。熏成菩提种子。今见佛入定。拟度必欲出
定说法。故好乐而闻之也。天中人者。诸部经文未
有此称。必译出时。誊录之错也。即天中天无疑矣。
然必欲天中人者。谓天中之圣人即佛也。定感诸
天大科巳竟。
△二颂婆伽现瑞二。初颂变定施通
二。初颂变定。】

「时薄伽梵大医王。善治世间烦恼苦。师子频伸三昧
力。」

【薄伽如前。大医王者。谓医能治病。而有庸者良者。
庸者不但不能愈病。而反增病。何也。由不知病之
源委。脉之微细。而用药又不知轻重。以随自所见。
谬用其药。然在医者未尝不是好心。而反增其病
卷一 第 924a 页 X20-0924.png
者。盖学之不精。而用之不当也。此喻外道不悟自
心。邪执谬计。认邪为正。以邪传邪。各立一教。呼祖
唤圣。憍倨自尊。不知廉耻。心无惭愧。将世间良人
子弟。引归于妖魅魍魉。其与庸医增病何别哉。良
医喻佛。能知机之利钝。惑之重轻。解之深浅。行之
勤怠。所以随机说法。善巧方便。务令彼行。能断烦
恼。出离生死。转凡成圣。将无始巳来生死病源。一
言而愈。岂非出世间之大良医哉。故云善治等。师
子频伸者。前长文云奋迅。此云频伸。即奋迅之别
称也。三昧云正定。力者即神通妙用也。
△二颂施
通。】

「六种震动遍三千。以此觉悟诸有缘。于此无缘了不
觉。随彼人天应可度。见佛种种诸神通。瞻仰月面牟
尼尊。以净三业皆云集。如来能以无缘慈。饶益众生
成胜德。」

【震动准前。以此下四句。随机别见也。以此二字。蹑
前定力震动。觉悟二字。元为警觉众生。而却有觉
者有不觉者。其故何哉。盖只在有缘无缘耳。所谓
佛虽大圣。不度无缘之人。非佛不度。以彼自无缘
而业力自障。不自觉知也。故云觉悟有缘。无缘不
觉也。随彼下二句。又别出有缘之机。随彼应度者。
虽是教与机投。而彼可度之机。见佛神通有种种
不同。然所见既不同。则知受教亦不同也。瞻仰下
二句。言来机之诚也。月面者。言佛面圆满如中秋
卷一 第 924b 页 X20-0924.png
之月。以净三业正显诚意也。谓沐浴其身。谨慎其
口。秉正其意。以见来仪之诚无过于此。云集言众
来之多。如云聚集合为一众也。如来下二句。言佛
无缘之慈。饶益之普。不以无缘不度而伤其胜德
也。由前云。觉悟有缘。无缘不觉。然则众生虽无缘
自障。而佛却不忍遗之。或以神力加之。令彼暂见。
或以威力降伏。令彼归从。故佛能以无缘之慈。令
彼饶益。方见佛之胜德也。变定施通一科巳竟。

二颂正明现瑞二。初颂如来放光。】

「胸臆放此大光明。名诸菩萨不退转。如劫尽时七日
现。炽然照曜放千光。世间所有诸光明。不及佛一毛
孔光。无量无碍大神光。遍照十方诸佛刹。如来福智
皆圆满。所放神光亦无比。其光赫奕如金色。遍照十
方诸国土。」

【劫尽七日现者。天地之始终谓之劫。劫尽坏时。火
灾将起。而彼时一切人民。皆作恶业。遂使天久不
雨。所种不生。诸水泉源皆悉枯竭。久久之后。风入
海底。取日宫殿。于须弥山边。置日道中。遍照世间
草木凋落。如是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消竭海
水。大地烟起。乾坤洞然。直至梵天。悉皆荡尽等。(出法
苑珠林)梵语劫波。此云分别时节。然今所用者。不取
坏劫。但喻佛光之胜也。且如一日历天。乾坤朗耀。
何况七日并照之光。显其愈胜也。今佛光之胜。取
此为喻。故云炽然照曜放千光。世间下二句较量。
卷一 第 924c 页 X20-0924.png
如世间最胜之光。无过日月。纵至梵天身光虽胜。
犹不及如来一毛之光。然一毛称性。周遍法界。况
全身耶。无量无碍者。如日月独照四天下。须弥之
上照之不及。况十方何能照之。显其有分量也。逢
山对境。不能透过。显其有碍也。今佛光反此。上尽
有顶。下尽阿鼻。横遍十方诸佛世界。故云无量无
碍等。如来下四句结赞。赫奕者光胜也。
△二颂光
中现相二。初颂照依报世界相。】

「大圣金光影现中。悉见世间诸色相。三千大千诸世
界。所有一切诸山王。四宝所成妙高山。雪山香山七
金山。目真邻陀弥楼山。大铁围山小山等。大海江河
及浴池。无数百亿四大洲。日月星辰众宝宫。天宫龙
宫诸神宫。国邑王宫诸聚落。如是光中悉显现。」

【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不假习学。生而知之。谓听
无不聪。视无不明。思无不彻。用无不中。贯三才。应
万物。与天地同功。岂冒名尸位而称之哉。如三皇
五帝。周公孔子。今颂言大圣者。惟吾佛世尊。竖彻
如理之际。横穷法界之边。会万法为自巳。了生死
即涅槃。天中天。圣中圣。故谓之大圣也。馀准长行
解。
△二颂照正报圣凡相三。初颂释迦因果相二。
初颂因中苦行相二。初历颂诸相十三。初颂割肉
救鸽相。】

「又现如来往昔因。积功累德求佛道。如来昔在尸毗
国。曾居尊位作人王。国界珍宝皆充盈。常以正法化
卷一 第 925a 页 X20-0925.png
于世。慈悲喜舍恒无倦。能舍难舍趣菩提。割身救鸽
尝无悔。深心悲悯救众生。」

【初二句总标。如来下别显。尸毗救鸽。长行略。颂中
增广。三四二句。显其位极人尊。国界一句。显其富
有四海。常以一句。显正法化世。正法者。若世间法。
即是戒善。若出世法。即谛缘度等。慈悲一句。即四
无量心。能舍一句。即檀度也。难舍者。即头目髓脑。
国城妻子。世人我执不亡。言之即瞋。谁敢乞化。菩
萨则不然。有佛道可求。不知有身命可得。故凡有
乞者。尽能施与。不知其为难也。末二句。以割肉救
鸽。验其虽难而却不难。菩提为佛果。趣者向也。谓
承因向果也。深心悲悯。正见菩提心也。
△二颂雪
山求道相。】

「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心勇猛勤精
进。为求半偈舍全身。以求正法因缘故。十二劫超生
死苦。」

【一切圣贤。皆是有血性的凡夫做成。故云往昔在
凡夫。次句。求道必欲入山者。以离尘劳。易摄其心
故。世人所以不肯求道者。皆以世缘边重。生死边
轻。圣人反此。生死边重。世缘边轻。所以诸缘放下。
收摄其心。勇猛则遇难不怯。精进则成道为期。为
求半偈能舍全身者。正显勇进之实行也。以求下
结上义。以半偈虽微。是出世之正法。由舍身精进。
超十二劫。超字理当在十二劫之上。(问人之所重者身命也纵
卷一 第 925b 页 X20-0925.png
有慕道之心。何至于全舍身命。不亦迂乎。答。身命者道之累也。半偈者至理之言也。人得正理则超凡入
圣。贪身背道则永没沉沦。闻半偈如得宝珠。舍全身如脱弊屣。庆幸且有馀。何迂之有。不但释尊能行。如
此方杨子厌为悬疣。孔圣朝闻夕死。此皆以道。为重。而不惜其身命者也)是知圣人。非
不爱其身命。但身之与道不能两全。故不得不舍
身而取道也。虽然。非我空者不能(当知舍身之说后人酌量。果如
菩萨。人法双空者则可。若二执未空者则不可。以我执不亡。道眼未发。徒增业苦。于道何益)。
△三
增颂布发供佛相。】

「昔为摩纳仙人时。布发供养然灯佛。以是精进因缘
故。八劫超于生死海。」

【佛因中二僧祇时。曾布发掩泥供燃灯佛。以精进
因缘。又超八劫。
△四颂舍身救虎相。】

「昔为萨埵王子时。舍所爱身投饿虎。自利利他因缘
故。十一劫超生死因。」

【如长行。
△五增颂流水救鱼相。】

「流水长者大医王。平等救护众生故。济鱼各得生天
上。天雨璎珞来报恩。」

【佛因中曾为良医。偶见鱼池水涸。鱼命未几。遂借
王象驼水。灌满其池。更济以食。则鱼得全生。流水
复念。水之与食。但救其生。不能救其死。然我当以
佛法度之。趁其有缘。不可不度。遂绕池称念宝积
如来名号。更诵十二因缘法。其池中鱼。数满十千。
以闻法故。舍却鱼身。生忉利天。复以天眼观之。则
知其故。时十千天子。各持璎珞。放光诵德。来报流
水之恩。是知流水即佛之故身。今光中亦现。
△六
卷一 第 925c 页 X20-0925.png
增颂翘勤赞佛相。】

「七日翘足赞如来。以精进故超九劫。」

【如来因中。见古佛相好光明。心生渴慕。遂翘一足。
一足著地。赞佛相好功德。以精进所持。七日不怠。
犹超九劫。
△七增颂象王投猎相。】

「昔为六牙白象王。其牙殊妙无能比。舍身命故投猎
者。求佛无上大菩提。」

【因中为象王六牙。彼有猎人。见此白象。深爱其牙。
谓此牙若得。进之于王。王若见赏。则脱我穷苦。将
欲图之。惧象力大。展转思惟。无有良计。回告其妻。
妻曰。我闻白象六牙。定非凡物。将菩萨之化身。不
可害也。夫闻其言。次日复至象所曰。我闻菩萨。能
舍难舍。我欲汝牙。脱我穷苦。未知可否。象悯其穷。
遂投身与猎者曰。我身全舍。任汝所取。遂发愿言。
以我舍身功德。愿我生生不堕三涂。不生人天。不
欲小果。愿求无上菩提。
△八增颂施眼相。】

「或作圆满福智王。施眼精进求佛道。」

【有福则为王。有智则施眼。欲福智圆满。故能施眼。
以眼不施。则福不圆。不施眼。则智不满。何也。非能
舍难舍。而檀度不满。福奚具足。眼为智因。由舍眼
故。所以智满。以此求佛。必有所克。
△九颂鹿王舍
身相。】

「又作金色大鹿王。舍身精进求佛道。」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有金色。力势踰众。仁爱普覆。
卷一 第 926a 页 X20-0926.png
群鹿恭从。所游近苑。牧人以闻。王率士众。合围逼
之。鹿王乃知。垂泣而曰。尔等斯厄。厥尤由我也。吾
将没命。济尔群小。鹿王就索。下前两足曰。登吾踊
出。尔等可全矣。群鹿如之。咸获免矣。身肉决裂。血
若流泉。躄地才息。其痛难言。群鹿啼呼。徘徊不去。
人王睹其体残。血流丹地。不见鹿众。曰。斯者何以。
鹿王对曰。执操不淑。禀命为兽。寻求水草。以全微
命。干犯国境。罪应就重。身肉虽尽。两髀五藏。完具
尚存。惟愿大王。给一朝膳。王曰。尔何缘若兹乎。鹿
王本末。陈其所以。人王恻然。为之流泪。曰。尔为畜
王。含乾坤之弘仁。毁命以济众。吾为人君。苟贪好
杀。残夭所生。即布重命。敕国黎庶。自今绝猎。勿贪
鹿肉。裂䌇举鹿。安厝平地。群鹿睹其王。仰天悲号。
各前舐疮。分布采药呾咋。传之人王睹焉。重为抆
泪。曰。君以子爱育其众。众以亲恩慕其君。为君之
道。可不仁乎。自斯绝杀尚仁义。天即祐之。国丰民
熙。遐迩称仁。民归若流。此是佛在因中。现异类身。
行菩萨道。今亦光现也。
△十增颂身施夜叉相。】

「为迦尸国慈力王。全身施与五夜叉。」

【未见源委。姑留待察。
△十一增颂施妻子相。】

「又作大国庄严王。以妻子施无吝惜。」

【因中作王。以布施无吝。庄严其德。故以名焉。凡有
索求。不逆其意。名流八方。时文殊师利。欲往试之。
化作少年婆罗门。从异国来。到于王所。欲乞王为
卷一 第 926b 页 X20-0926.png
奴。夫人为婢。王甚欢悦。与夫人说。我今巳许。尔意
若何。夫人亦喜。时王及夫人。随其所行。道人曰。既
为奴婢。当踱跣而行。(踱音铎。跣音鲜。谓徒足履地。即不容穿鞋也)亦遵
其命。乃至将王及夫人。各卖一处。不容合会。心亦
欢喜。全无吝色。文殊赞言。善哉善哉。以神力故。将
王及夫人。如从梦惺。未离当处。此是舍妻之一事
耳。假有瞋恚吝惜。则不能圆满檀度矣。
△十二增
颂舍头目相。】

「或为最上身菩萨。头目髓脑施众生。如是菩萨行慈
悲。皆愿求證菩提道。」

【舍头如大光明王。佛因中作王。欲行檀度。难舍能
舍。外国闻之。令旃陀罗。来于王所。欲乞王头。王曰
甚善。吾当舍之。只恐群臣阻隔。不果其愿。遂嘱大
臣。勿违我愿。大臣计议。各将金头。以易王首。乞者
不𠃔。王闻其事。谓大臣言。彼旃陀罗。是我知识。成
全吾愿。汝等阻之。不为忠顺。诸臣见王志莫能夺。
举声大哭。震动天地。王问乞者。汝何不割。乞者答
言。恐怖群众。尔时其王。自割其首。奉与乞者。尔时
大地震动。日无精光。又佛告众言。如来因中。舍金
转轮王头有千颗。方满檀度。此乃舍头之一事耳。
舍目髓脑者。佛因中作忍辱太子。父王有重病。求
药无良。时有逆臣。欲害太子。伪称曰。一生无瞋人
眼目。及诸髓脑。用此和药。服之病愈。太子闻说。对
逆臣言。我一生来。心不动瞋。似是其人。若父病果
卷一 第 926c 页 X20-0926.png
愈。万死不辞。遂剜其目。断取骨髓。和药令服。父病
大愈。太子命终。此是舍目髓脑之一事耳。末句回
向佛道。今此光中。一一皆现。
△十三颂轮王出家
相。】

「佛昔曾作转轮王。四洲珍宝皆充满。具足千子诸眷
属。十善化人百千劫。国土安隐如天宫。受五欲乐无
穷尽。时彼轮王觉自身。及以世间不牢固。无想诸天
八万岁。福尽还归诸恶道。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
露及电光。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未得
解脱超彼岸。谁有智者乐轮回。唯有出世如来身。不
生不灭常安乐。」

【前六句。颂王富贵及十善化人。百千劫者。显非一
世。解见长行。时彼下十句。是悟世无常。为出家之
缘。时彼一句。能觉自身。觉是心上猛然之智。而世
人为五欲所染。昏迷本性。虽终日奔驰。不以为苦。
生死不保朝夕。谁肯省察。随业而生。任运而死。万
劫千生。无有了期。惟智者猛省。觉身无常。及以一
句。又觉世间依报。亦转变不牢。定有坏灭。无想一
句。谓不但世人。便是诸天。至无想天。将浮想现行
伏定不起。内守幽閒之境。认作至道。经八万岁。定
力尽时。犹坠人间。转坠恶道。故曰福尽等。岁字不
稳。劫字之误耳。犹如下三句。作喻观察。谓人间天
上。依正两报。如梦幻泡影。即有而无。亦如朝露电
光。不能久住。又喻三界如宅。八苦充满喻火。而八
卷一 第 927a 页 X20-0927.png
苦逼身。犹火烧宅。未得下二句。是厌世求脱之意。
然未字最活。如三界五欲。人若乐著。则不能脱。若
厌苦求脱。则未尝不脱。解脱二字。即离系之谓。正
对众生之系缚言。盖众生为五欲所染。生死所缚。
如蚕作茧。自缠自受。故未能解脱。难超彼岸。彼岸
即涅槃。谁有下。谁字亦活。谓愚者乐著则入轮回。
智者不著则能超脱。然则谁有智慧之人。乐于轮
回者哉。唯有下二句。仰慕真乐之意。谓天上天下。
皆为五欲生死所缚。不能解脱。而能超脱者。唯有
如来。能出尘世。能离生灭。能得真常安乐涅槃。常
则永无生灭。安则不被业牵。乐则不受诸苦。所以
永出轮回。高登觉岸矣。前长行。有舍轮王位出家
学道之言。而颂中无者。寄于谁有智者乐轮回之
中也。
△二总结全现。】

「如是难行菩萨行。一切悉现金光内。」

【△二颂果上灵塔相三。初颂总标八塔。】

「又此光中现八塔。皆是众生良福田。」

【世间土地。能生五谷。资养身命。名曰土田。如来八
塔。能生百福。资养慧命。故云福田。
△二别颂八塔。】

「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园中法轮
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
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

【与长行同。
△三结显供养。】

「如是世尊八宝塔。诸天龙神常供养。金刚密迹四天
卷一 第 927b 页 X20-0927.png
王。昼夜护持恒不离。」

【天龙供养者。谓见塔即如见佛。有二义。一者佛恩
浩大。不忘恩德故。二者既为福田。良田下种故。金
刚密迹者。本是菩萨。现护法神。持金刚杵。以杵彰
名。故名金刚。外现恶相。人所不测。故云密迹。四天
王者。即欲界初天。离地四万二千由旬。在须弥山
半腰。东西南北。各有一埵。东方名持国。居黄金埵。
领二部鬼神。保护东洲。南方名增长。居琉璃埵。亦
领二部鬼神。保护南洲。西方名广目。居白银埵。领
二部鬼神。保护西洲。北方名多闻。居水晶埵。领二
部鬼神。保护北洲。昼夜护持不离者。随愿力故。(问宝
塔既为福田。又有人天供养。必欲护持者何也。答。佛在世时。魔王常来诸佛入灭。以佛在世。令魔宫不安。
且损魔眷属。佛既入灭。留塔住世。亦表佛在。恐魔来伤毁。故此护持。又随本愿。故来守护也。又问。经云昼
夜不离。注中又云天王各护一洲。且八塔各在一方。一身何能遍护。答。有二义。一者如世间总督。住在一
处。威镇八方。且有属官。各守一洲一县。此亦如是。住居一处。威镇无方。且各有所部鬼神。或差遣护持。归
功于王。即王护等。二者外现天身。实是菩萨。其分身散影。所谓一体不动。周遍十方。何疑哉)以上
颂释迦因果相巳竟。
△二增颂造塔获福相。】

「若造八塔而供养。现身福寿自延长。增长智慧众所
尊。世出世愿皆圆满。若人礼拜及心念。如是八塔不
思议。二人获福等无差。速證无上菩提道。如是三世
利益事。于此光中无不现。」

【此颂造塔功德。初句标住。次句明现世福寿。增长
一句。明现世智慧。世出一句结显。良以福智两全。
又增大寿。一切世间谁不尊敬。以福寿延长。即世
卷一 第 927c 页 X20-0927.png
间之愿圆也。增长智慧。又为众所尊。即出世之愿
满也。以见造塔功德不可思议矣。若人。下明礼拜
心念功德不测。二人下较福。如礼念之人。及前造
塔之人。二人获福等无差别。速證下结显。如是二
人。不唯得世间之福。且于无上菩提速證也。如是
下总结三世。谓生处及说法等塔。是现世。因中苦
行等是过去。佛今未及涅槃。现出涅槃处塔。是未
来。故曰如是三世等。
○上云造塔之福。如甘露鼓
王经云。若人以泥团造窣堵波。大如阿摩勒果。上
安相轮。刹竿如针。覆盖如枣叶。中安佛像同[𪍿]麦。
下葬舍利如芥子。其福胜以满四洲金宝供养四
方罗汉之福。据此则知造塔之福殊胜也。法华云。
聚沙为佛塔。皆以成佛道。又天授品云。天王如来
灭度之后。全身舍利。起七宝塔。诸天人民。以香华
璎珞幢幡宝盖。礼拜供养。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
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
不退转。据此则知速證菩提者宜矣。是知大乘之
人根利。礼念之间顿悟者。不减住世之功。又如来
慈悲大愿。德化优馀。故流风扇于后世。有若此之
利焉。
△三增颂云集供众三。初颂云集圣凡。】

「十方佛土诸菩萨。神通游戏众灵仙。万亿国土转轮
王。寻此光明普云集。」

【初句即圣。次句下即凡。灵则通。如万灵百灵。仙则
别。是灵之一类耳。神谓妙用不测。通谓自在随心。
卷一 第 928a 页 X20-0928.png
游戏即神通之运用也。以上菩萨等来处云十方。
轮王之本国云万亿。如是殊方凡圣。因寻此光。普
皆云集者。其故何哉。盖为佛世之难遇。大法之难
闻也。
△二颂神力兴供。】

「各以神力来供养。雨如意宝奉慈尊。诸天伎乐百千
种。不鼓自然出妙音。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
大会。宝幢无数诸璎珞。持以供养人中尊。」

【初句标来意。次明宝供。雨(音玉)言自上而下。或停空
中。或积尊前。各表来意之敬如此。诸天下六句。总
是天上华香等。贵重珍琦之所供养者。亦显来意
之诚。及为法之切耳(问。菩萨天仙。皆有神通。则所供之物。自上雨下。不知轮王
何如。答。轮王虽无神通。却有诚心愿力。所供之物。随愿而转。亦可从空雨下。有何疑哉)。
△三颂
伽陀赞佛。】

「微妙伽陀赞如来。善哉能入于三昧。现不思议大神
力。调伏难化诸有情。」

【伽陀。即孤起颂。以美词嘉德曰赞。善哉等皆赞词
也。大神力者。即动地以警策群心。放光以罗列因
果。皆是如来三昧定中之显发。皆人天不能测量
者。故谓神力。调伏下。正明神力之功效。谓众生刚
强邪见。实难教化。今见光中影相。善恶因果。俨然
不昧。岂不趣吉避凶。改恶从善乎。善哉世尊。善能
调伏也。以上如来正发一大科巳竟。
△二大士请
法四。初正请转法。】

「惟愿世尊从定起。为诸众生转法轮。永断一切诸烦
卷一 第 928b 页 X20-0928.png
恼。令住无住大涅槃。」

【惟愿者。是大士为众恳切之词。从定起三字请佛
出定也。若论如来。那伽常定。无不定时。今从无定
动中现出定相者。正显如来一片婆心。亲切为人
之处。只在一坐凝然。而妙法全现矣。然在大士等。
未尝不体佛意。奈何凡夫不入。是故菩萨恐负佛
意。复请出定。为诸下。明出定之意。众生言诸者。不
唯六凡。亦兼小圣。皆为所被之机也。法轮者。有通
别两说。通者一切权实顿渐。皆为法轮。别者即今
心地观法。今大士与佛意通。请转者。心地法为能
被之教。转者传也。法即众生之心。及观心之智。轮
者有运动之相。谓出自佛口。运入众生心中。令其
参究神会。而至豁达大悟。有此功效。故请转轮。永
断一句。悲能拔苦意。既云一切烦恼。则该尽五住。
凡夫为见思所烦。恼乱心地。造有漏业。感分断生
死所缠。权小为无明所障。虽得圣果。犹不能高證
菩提。仍为变易生死所局。总是如来之悲境。所以
请佛说法以断之。若灭现惑存种子。则对境还生。
心种现皆亡。是为永断矣。令住一句。慈能与乐意。
涅槃。是佛所證无灭无生真常道果。加一大字。拣
非小果。令住二字。指能住之智。无住二字。即所住
之理。理即涅槃。然既云无住。而又云能住所住者。
盖本无能所。今在解释训晓。不得不分能所。若夫
智理冥合。證无所證。住无所住。则清净本然。方得
卷一 第 928c 页 X20-0928.png
无住也。又云无住者。拣二乘有住。以彼能所未亡
故。是知上住字。是契入意。下住字。执著意。必智理
两亡。是为无住。不同二乘有住也。
△二来仪表诚。】

「如我等类心清净。从万亿国来听法。」

【初句我是大士自称。如者自指之辞。等类者。非我
一人。兼于同类。心清净者。有两说。在菩萨则我法
双亡曰净。在人天则心无杂念曰清。次句表诚。言
不辞远方而来者。为听法故。万亿者。如娑婆止云
一国。此名万亿。从彼来者有二意。一者远意。谓经
历之国有万亿之多。二者遍意。谓一体不动应遍
十方。万亿国土无所不在。今言来者。亦不来而来。
不听而听。然则大士尚尔。佛岂不然。佛在定时。即
动而定。不说而说。纵然出定。即定而动。说而无说。
前意于文则顺。后意于理实合。两意皆可。
△三三
昧献供不妨。】

「以三昧力常谛观。于我微供哀纳受。能施所施及施
物。于三世中无所得。」

【前二句求佛纳供。后二句三轮体寂。初句望佛定
中观察。證明我心。微供者。微薄之供。谦辞也。即前
各以神力来供养。雨如意宝供慈尊等。必哀恳纳
受者。为不负来意也。能施下表。显今事门头一法
不少。故望纳受。于三下遮。显实际理谛一法不立。
故云无所得。能施者即自巳。约人说。所施者指他。
约佛说。即受我所施者。施物即供品。约宝珠等说。
卷一 第 929a 页 X20-0929.png
三世之世字。当事字看。无所得者。即三事皆不可
得。谓不知有我。不知有佛。不知有物。三轮体空。如
理之供也。又三世者。约一念具足三世说。如一念
未起即过去。正起一念为现在。念巳即未来。此言
一念具足三世供佛。又云无所得者。谓正在一念
三世。而不妨三世一念。至一念犹无。可谓心空境
寂。称性之供也。盖供佛之诚。无过于斯矣。
△四总
结供养。】

「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最胜心。即无所得心。安住如同宴坐。谓宴坐于实
际理谛。即是我等以无所供而供诸佛。故曰供养
等。又最胜心者理也。供养下事也。用也。可谓一心
不动。而用通十方。如普贤云。一身复现刹尘身。一
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
中。是则圆融周遍。横彻十方。竖贯三际。无处而不
供。无时而不供。至哉大士。无以加矣。以上序分巳
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卷第一末
卷一 第 929b 页 X20-092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