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220-055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律吕阐微卷一
           婺源 江永 撰
律尺

造律以定尺为先前汉律历志度本起黄钟之长以子
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
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是谓黄钟之长九寸外加一寸
为尺明何瑭辨之曰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贵
其与天地之气相应也若加一寸以为尺则又何取于
卷一 第 1b 页 WYG0220-0555b.png
黄钟殊不知黄钟之长固非人所能为至于九其寸而
为律十其寸而为尺则人之所为也汉志不知出此乃
欲加黄钟一寸为尺谬矣(见何瑭律吕管见何瑭者朱载堉之祖舅也)
 按此说发前人所未发使当时横累百黍为百分以
 为黄钟之长十分之为尺九分之为律则黄钟中度
 矣乃以横黍九十为黄钟九寸则短于黄钟者十分
 之一律短则乐声高不但误当时且误后世此刘歆
卷一 第 2a 页 WYG0220-0555c.png
 之妄作也
明郑世子朱载堉著律吕精义曰臣尝闻朱子曰律吕
汉书所载甚详然不得其要史记所载甚略却是要紧
处如说律数盖自然之理与先天图一般更无安排初
闻此语不晓其义及闻何瑭之说如此方悟汉志度本
起于黄钟之长则黄钟之长即是一尺古云长九寸长
八寸十分一之类尺一而律同也朱子所谓与先天图
一般者夫先天图出于河图洛书者也洛书之数九故
黄钟之律长九寸因而九之得八十一分与纵黍之长
卷一 第 2b 页 WYG0220-0555d.png
相合河图之数十故黄钟之度长十寸因而十之得百
分与横黍之广相合盖河图之偶洛书之奇参伍错综
而律度二数方备此乃天地自然之妙非由人力安排
者也不幸为刘歆班固所乱自汉至今千数百年造律
不成盖由律度二尺纵横二黍无分别耳何氏此论发
千载之秘破万古之惑律学最要紧处其在斯与此前
代诸儒之所未发者也
卷一 第 3a 页 WYG0220-0556a.png
又曰律由声制非由度出制律之初未有度也度尚未
有何以知黄钟乃九寸哉以黄钟为九寸不过汉尺之
九寸耳周尺则不然也商尺又不然也虞夏之尺皆不
然也黄帝之尺又不然也(先儒谓夏禹十寸为尺成汤十二寸为尺武王八寸为尺)
(三代之尺不同尺虽不同而黄钟则无不同也)盖黄帝之尺以黄钟之长为八
十一分者法洛书阳数也(黄帝时洛出书见沈约符瑞志洛书数九自乘得八十一)
(是为阳数)虞夏之尺皆以黄钟之长为十寸者法河图中数
(书称舜同律度量衡尧舜禹相禅未尝改制然则禹以十寸为尺即舜所同之度尺也)
又曰黄钟之律长九寸纵黍为分之九寸也寸皆九分
卷一 第 3b 页 WYG0220-0556b.png
凡八十一分洛书之奇自相乘之数也是为律本黄钟
之度长十寸横黍为分之十寸也寸皆十分凡百分河
图之偶自相乘之数也是为度母纵黍之律横黍之度
名数虽异分剂实同孰使之然哉天地自然之理耳
 按律尺有二法推本于河图洛书此亦前代诸儒所
 未发者也然而图书之妙不止于此一切声律数理
 用律法度及干支纳音无一不出其中后详言之
卷一 第 4a 页 WYG0220-0556c.png
 又按律尺实有三法黄钟九寸一寸分作十分此法
 黄帝时已有之载堉谓始于京房者非也辨见后
又曰成汤以夏尺之十二寸有半寸为尺则黄钟之长
乃商尺之八寸武王以夏尺之八寸为尺则黄钟之长
乃周尺之十二寸有半寸黄钟无所改而尺有不同彼
执著九寸为黄钟之律然则商之黄钟太长周之黄钟
太短岂不谬哉
 按商周之尺既不同则当时之命律也第以数言之
 如淮南子云黄钟八十一林钟五十四以至仲吕六
卷一 第 4b 页 WYG0220-0556d.png
 十不言古尺之寸分亦不言当时之寸分矣
又曰古人算律有四种法其一以黄钟为十寸每寸十
分共计百分其二以黄钟为九寸每寸十分共计九十
分其三以黄钟为八十一分不作九寸其四以黄钟为
九寸每寸九分共计八十一分一切算术皆取法于河
图洛书河图十位天地之体数也洛书九位天地之用
数也是故算律之术或有约十而为九者著其用也或
卷一 第 5a 页 WYG0220-0557a.png
有约九而为十者存其体也史记律书生钟分章用九
为十者也(先儒误以九分解之恐非古人立法之意若以十分解之尤简易妙绝)子一分
(分去声)子即黄钟也一分者总为一段也即是夏尺之一
尺也命黄钟为一尺故曰一分前汉书叙传曰元元本
本数始于一产气黄钟造计秒忽律历志曰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又曰算法用竹径一
分象黄钟之一此皆古人命黄钟为一尺之明證也
 按淮南子时则训季夏中央律中百钟百钟之名甚
 新异此即月令中央土律中黄钟之宫者也夫黄钟
卷一 第 5b 页 WYG0220-0557b.png
 之宫为黄钟半律四寸五分此云百钟盖对黄钟倍
 律言之倍律二百分本律一百分犹之半律之理也
 使百钟之名义果如此不但可證黄钟为十寸百分
 并可證有倍律黄钟载堉之书以倍律二尺起积算
 其法有所由来矣
又曰累黍造尺不过三法皆自古有之矣曰横黍者一
黍之广为一分也曰纵黍者一黍之长为一分也曰斜
卷一 第 6a 页 WYG0220-0557c.png
黍者非纵非横而首尾相衔也黄钟之律其长以横黍
言之则为一百分太史公所谓子一分(去声)是也以纵黍
言之则为八十一分(平声)淮南子所谓其数八十一是也
以斜黍言之则为九十分前后汉志所谓九寸是也今
人宗九寸不宗馀法者惑于汉志之偏见也苟能变通
而不惑于一偏则纵横斜黍皆合黄钟矣
又曰纵黍横黍二术虽异其律则同盖纵黍之八十一
分适当横黍之一百分耳本无九十分为黄钟者也至
于刘歆班固乃以九十分为黄钟推原其误盖自京房
卷一 第 6b 页 WYG0220-0557d.png
始也房时去古未远明知古法九分为寸以其布算颇
烦初学难晓乃变九而为十恐人不晓其意故云不盈
寸者十之所得为分此创始之辞也至歆则又以九分
乘九十分得八百一十分命为黄钟积实欲牵合于黄
钟一龠之数
 按载堉此说恐不然吕氏春秋黄帝令伶伦作为律
 伶伦取竹嶰溪之谷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
卷一 第 7a 页 WYG0220-0558a.png
 之以为黄钟之宫三寸九分者四寸五分之讹文也
 (别有说见稽古)夫黄钟半律四寸五分则全律九寸寸下之
 分已有用十之法矣倘谓三寸九分之文不误则当
 时以九分为寸既满九分即当收为寸亦不得言三
 寸九分也盖黄钟九九八十一分若全用九数则半
 律不便命分不可曰四十又半分也故造律之始既
 约十为九寸分皆用九以法声之阳亦即有十分为
 寸之法以便他律之命分盖天地阴阳之数不可相
 无是亦自然之理然则以十十者法河图以九九者
卷一 第 7b 页 WYG0220-0558b.png
 法洛书以寸用九分用十者兼法图书如三才之并
 立自昔然矣岂待京房始变九为十哉
卷一 第 8a 页 WYG0220-0558c.png
 右三尺格式从载堉书中摹出即明之工部营造尺
 两端各去一寸者也营造尺即唐之大尺亦即商汤
 古尺当夏禹尺十二寸半用其八寸是为真黄钟(营造)
 (尺视今布帛尺稍短详见审度)
朱载堉曰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为尺
者此商尺也适当夏尺十二寸五分传曰成汤十二寸
为尺盖指此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五段减去一段
而为尺者此周尺也适当夏尺八寸传曰武王八寸为
尺盖指此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外加一寸为
卷一 第 8b 页 WYG0220-0558d.png
尺此汉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寸外加二寸为尺
此唐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八十一分外加十九分
为尺此宋尺也唐尺即成汤尺而唐人用之故又名唐
尺宋尺即黄帝尺而宋人用之故又名宋尺七代尺共
五种互相考證皆有补于律也
又曰大明通行宝钞格式包括三代古尺宝钞黑边外
齐中间均作十寸为商尺即今工部营造尺是也商尺
卷一 第 9a 页 WYG0220-0559a.png
八寸外齐中间均作十寸即是夏尺夏尺八寸外齐中
间均作十寸即是周尺十寸曰尺八寸曰咫殷以夏尺
为咫因而益也周以夏咫为尺因而损也殷尺太过周
尺不及惟夏尺得其中是故律家宗之又曰论语言三
代皆有所损益盖指度量衡诸物而言耳律乃天地正
气人之中声不可以损益也律无损益而尺有损益是
故黄钟尺寸不同

合古钱与累黍造尺

朱载堉曰按前汉食货志曰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
卷一 第 9b 页 WYG0220-0559b.png
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文曰大泉五十
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文曰契刀
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直字钱文作平)周礼
注谓大泉乃周景王所铸汉志亦云以周钱有子母相
权则非始于王莽明矣淮南子谓十二粟当一寸盖汉
制也志云大钱径寸二分者谓莽以汉尺之寸二分故
云变汉制非变周钱也然则大泉创自周而王莽因之
卷一 第 10a 页 WYG0220-0559c.png
其初行时广狭厚薄与契刀错刀同厥后二刀不行独
大泉行于是盗铸者众而渐转薄遂与二刀广狭稍异
今取二刀为證必求广狭同者乃真耳其不同者为盗
铸无疑矣
                     
卷一 第 10b 页 WYG0220-0559d.png
卷一 第 11a 页 WYG0220-0560a.png
又曰唐会要云高祖武德四年行开元通宝钱欧阳询
制词及书字含三体钱径八分唐六典云凡度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
大尺唐代之尺盖有二种黍与大尺兼用焉所谓钱径
八分者指大尺言也大尺去二寸即黍尺一尺也然则
唐尺之八寸为夏家之一尺也唐尺之十寸为商家之
一尺明矣
又曰黄帝尺宋尺皆以大泉之径为九分汉尺以大泉
之径为十分夏尺唐谓之黍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十分
卷一 第 11b 页 WYG0220-0560b.png
商尺唐谓之大尺以开元钱之径为八分周尺以开元
钱八枚为十寸凡钱初铸与制度合再入模即缩小故
大者为真也
卷一 第 12a 页 WYG0220-0560c.png
朱载堉曰上党秬黍佳者纵累八十一枚斜累九十枚
横累百枚皆与大泉九枚相合然此佳黍亦自难得求
得此等佳黍然后可用若或不满九枚钱之径者慎勿
误用历代造律而致乐声焦急其失坐在黍不佳也
载堉中黍辨疑曰古上党郡今山西潞安府是也境内
产五色黍其黑色黍复有数种软黍堪酿酒者名秬硬
黍堪炊饭者名穄一稃内二颗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
而已穄与秠弗堪用或误用之非也古云秬黍中者盖
谓㨂选中用之黍非谓中号中等之黍俗语选物曰某
卷一 第 12b 页 WYG0220-0560d.png
物中某物不中此中亦非指中等也古之遗语岂不然
乎或曰中读去声谓中式也其义亦通诗曰诞降嘉种
维秬维秠又曰实坚实好实颖实栗既用一嘉字其义
已括尽坚好颖栗不过形容其嘉而已则知异常者方
为嘉种也且秬之为言巨细之巨也闻其名则其形可
想见矣盖谓头等大号者为佳非以次等中号者为佳
也古人稼穑况又异常今之稼穑未及古人若选大黍
卷一 第 13a 页 WYG0220-0561a.png
庶近乎中若用中黍则失之小隋志宋儒论之当矣不
论古今槩用中黍非也夫黄钟之律生于尺而尺乃生
于黍者也黍大则尺长而由是黄钟之声遂浊黍小则
尺短而由是黄钟之声遂清夫黄钟宫音也最长最浊
是其本音则黍之最大者是乃真秬黍耳刘歆荀勖王
朴之流皆不知此理而泥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
之尺短所造之乐哀非中和之声矣此不可不辨也为
今之计且从蔡氏之说多截竹管权拟黄钟复用人声
与管相较声是而黍非则易以大黍大之而益大至于
卷一 第 13b 页 WYG0220-0561b.png
大不得斯则黍理已尽若管内犹不满乃管之非真而
当从黍也若非證之以人声则黍未免失之小若非忖
之以黍数则管未免过乎大人声管黍互相校正于理
极精古之神瞽考中声之遗法大抵如此程子所谓以
上下声考之则中声可定矣总而言之宁择大黍迁就
人声切忌人声迁就中黍不可复蹈刘荀王氏之故辙

卷一 第 14a 页 WYG0220-0561c.png
又累黍详说曰纵黍累者名曰律尺以九为法横黍累
者名曰度尺以十为法二种之度尺数虽异二种之律
分剂则同昔人误谓九寸乃九十分是以纵累则管太
长容黍却有馀横累则管太短容黍却不足皆不能合
千二百之说盖惑于汉志之说也此说创于何瑭而臣
父深然之古来无此议论盖自我朝为始而律吕精义
之所由作也或曰九分为寸原为三分损益设也今既
不用三分损益犹用九分为寸何也答曰黄钟九寸空
围九分皆取法于纵黍阳数古人造律之初意也故三
卷一 第 14b 页 WYG0220-0561d.png
分损益之法可废而九分为寸之说不可废也凡欲造
律先求古钱次求真黍后求美竹古钱洛阳多有不难
得也然须多得择取好者可也一二枚钱不足凭据惟
真黍颇难得中式者乃真耳
又曰律家拣黍一法虽名为密若筛取中黍其实为最
疏苟无格式大小几何惟云中者尤非定论自汉以来
至于今日所谓中者正乃小者也惟极大者庶几中者
卷一 第 15a 页 WYG0220-0562a.png
耳若欲拣择中式之黍须将格式预先议定新法用铜
叶或铁叶大小如钱中凿一孔状类黍形先于多多黍
内拣取一黍长依纵黍尺之一分广依横黍尺之一分
置于二种尺上令黍与尺全合将黍纳于孔中令孔与
黍全合然后将别黍一一纳孔中观其松紧紧者合格
式可用也松者名为小不能容者名为大如是选一般
者千二百粒实于管内不足者名为小有馀者名为大
不用大者小者惟用其中者耳千二百黍适重三钱然
或新陈曝润再称未必相同定须以重三钱为准上党
卷一 第 15b 页 WYG0220-0562b.png
境内地土肥处产黍尤佳非羊头山黍可及也
 按载堉言累黍拣黍之法至详密矣然量黍之法究
 竟无定式古人言千二百黍实其龠举成数约略之
 辞耳未必无数粒之赢朒也其量也将投黍听其自
 满乎抑必须撼动乎听其自满中多罅隙非法也撼
 动则书又未明言也且量物之理投之轻与投之重
 则松紧有不同撼动少与撼动多则松紧又不同总
卷一 第 16a 页 WYG0220-0562c.png
 之黍非密实之物难以取准如尺度已善矣黍式已
 合矣量之未必适符千二百之数则又生其疑惑是
 宜有别法变通之详见四卷量律新法

古钱别议

载堉言造律先求古钱次求真黍汉之大泉与契刀错
刀之圆环累九枚为九寸唐之开元钱累十枚为十寸
皆是黄钟之尺度大泉与二刀今时已难得开元钱固
多轮郭不无蚀毁择其大者用之可也又有说焉我
朝铸钱型模制度当时亦必有所取法尝取顺治通宝
卷一 第 16b 页 WYG0220-0562d.png
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与载堉书所图大泉校之正相符
又取乾隆通宝与载堉书所图开元钱校之亦正相符
惟取京师所铸背面两字皆 清书而轮郭完好者用之
则今钱亦即古钱矣是亦可为用钱定尺之一助

律寸别议

载堉书考覈既精详刻印亦工致所载明初通行宝钞
格式包括三代之尺取其格式黑边外齐制为商尺取
卷一 第 17a 页 WYG0220-0563a.png
商尺八寸制为夏尺即黄钟律尺所考校寸分又有泉
刀诸器且明载晋以后误用王莽之货泉为尺致律短
而乐声高则律之寸分不难定矣兹更有一说焉许氏
说文言周制寸咫尺寻常仞皆以人体为法大戴礼及
家语制言篇皆云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则人
身固有自然之尺寸矣史言禹以声为律身为度不必
圣人即常人固亦有声中律身中度者也考工记言人
长八尺中人之长也所谓布指知寸者中指中节两横
纹间为一寸也横纹当中屈处有二上一纹为小屈处
卷一 第 17b 页 WYG0220-0563b.png
其寸短即周尺之一寸医家所谓同身寸以此量人孔
穴而施针灸者也下一纹为大屈处其寸长盖与黄钟
九寸之寸相符虽人手不皆同用左手指节取其不短
不长符乎古今钱文之径者定以为寸九倍为尺亦足
以见人身有律度之自然近取即得是或一道也或曰
宋崇宁间方士魏汉津尝进声律身度之说请帝指定
律其说近于谀且诞今复踵其说乎曰汉津之说非此
卷一 第 18a 页 WYG0220-0563c.png
之谓也彼谓左手中指三节为君指裁为宫管第四指
三节为臣指裁为商管第五指三节为物指裁为羽管
请帝三指合为黄钟九寸其说谬妄无理当时主乐事
者为刘炳亦不尽用汉津之说第以帝中指三节为三
寸作大晟乐今惟取中节为寸以与古钱相参證则大
异于魏刘之说矣(按朱子深衣度用指尺注云中指中节为寸)
又按聂崇义三礼图有黍尺指尺其指尺引投壶记云
筹室中五扶注云铺四指曰扶一指案一寸又公羊传
曰肤寸而合何休云侧手为肤案指为寸肤扶音义同
卷一 第 18b 页 WYG0220-0563d.png
家语布指知寸者谓此此姑备一说然铺四指上狭而
下广恐难取准四寸也
 律吕阐微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