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表微卷八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考器下

周礼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士
特县(乐县谓钟磬之属县于笋簴者也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
(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有墙故谓之宫县轩县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县繁缨以朝诸侯之礼也故曰)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某谓轩县去南面辟王也判县左右之合又空北面特县县于东方或于阶间而已)
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簴谓之堵镜一堵磬)
卷八 第 1b 页
(一堵谓之肆半之者谓诸侯之卿大夫士也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县钟东县磬士亦半天子之)
(士县磬而已郑司农云以春秋传曰歌钟二肆)
尚书大传天子左五钟右五钟(六律为阳六吕为阴凡律吕十二各一钟天子)
(宫县黄钟蕤宾在南北其馀在东西)天子将出则撞黄钟右五钟皆应(黄钟)
(在阳阳气动西五钟在阴阴气静君将出故以动告静静者皆和也)入则撞蕤宾左五钟
皆应(蕤宾在阴东五钟在阳君入故以静告动动者则亦皆和之也)
仪礼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钟
卷八 第 2a 页
其南鑮皆南陈(笙犹生也东为阳中万物以生是以东方钟磬谓之笙皆编而县之周礼曰凡)
(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有钟有磬为全鑮如钟而大奏乐以鼓鑮为节)建鼓在阼阶面南
鼓应鼙在其东南鼓(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也南鼓谓所伐面也应鼙应朔鼙)
(也先击朔鼙应鼙应之鼙小鼓也在东便其先击小后击大也鼓不在东县南为君也)西阶之西
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鑮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
朔鼙在其北(言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钟磬谓之颂朔始也奏乐先击西鼙)
(乐为宾所由来也钟不言颂鼙不言东鼓省文也)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言面)
(者国君于其群臣备三面尔无钟磬有鼓而已其为诸侯则轩县疏曰国君合有三面为辟射位又与群臣射)
(位又与群臣射阙北面无钟磬鑮直有一建鼓而已故不言南鼓而言南面也若与诸侯飨燕之类则依诸侯)
卷八 第 2b 页
(轩县三面皆有鼓与钟磬鑮)簜在建鼓之间(簜竹也谓笙箫之属倚于堂)鼗倚于
颂磬西纮(鼗如鼓而小有柄宾至摇之以奏乐也纮磬绳也设鼗于磬西倚于纮也王制曰天子赐)
(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
礼记礼器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礼乐之器尊西也小鼓谓)
(之应疏曰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者县鼓谓大鼓也在西方而县之应鼓谓小鼓也在东方而县之案)
(大射礼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应鼙在其东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大射礼)
(是诸侯之法此亦诸侯之礼所以大鼓及应所县不同者熊氏云大射谓射礼也此谓祭礼也诸侯之法虽同)
卷八 第 3a 页
(诸侯祭射有异案大射注云应鼙应朔鼙也又云便其先击小后击大也以此言之则朔鼙应鼙皆在大鼓之)
(旁先击朔鼙次击应鼙乃击大鼓以其相近故云便也以其称朔朔始也故知先击朔鼙以其称应故知应朔)
(鼙也又大射称建鼓此云县鼓大射应鼓既在大鼓之旁此应鼓在东乃与县鼓别县者皆谓祭与射别也又)
(曰礼乐之器尊西也者郑据此经而论牺尊贵于罍尊而牺尊在西县鼓大于应鼓而县鼓在西故云礼乐之)
(器尊西)
仪礼乡饮酒礼记磬阶间缩霤北面鼓之(缩从也霤以东西为从鼓)
(犹击也大夫而特县方宾乡人之贤者从士礼也射则磬在东古文缩为蹙疏曰郑知此是诸侯之卿大夫者)
(案春官小胥掌乐县之法而云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注云钟磬者编县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
(一堵磬一堵谓之肆半之者谓诸侯之卿大夫士也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县钟东县磬士半天)
卷八 第 3b 页
(子之士县磬而已今此下唯县磬而无钟盖宾乡人之贤者又从士礼也若天子卿大夫宾贤虽从士礼亦钟)
(磬俱有矣)
乡射礼县于洗东北西面(此县谓磬也县于东方辟射位也但县磬者半天子之士)
(无钟疏曰县谓磬者对大射县钟磬鑮具有也辟射位者决乡饮酒无射事县于阶间也诸侯之卿大夫半天)
(子之卿大夫天子之卿大夫判县者东西各有钟磬为肆诸侯之卿大夫判县者分一肆于两厢东县磬西县)
(钟若天子之士特县者直东厢有钟磬二虡为一肆诸侯之士分取磬而已县于东方为特县此既兼卿大夫)
(询众庶当为判县而总云无钟者方以礼乐化民虽大夫亦同士特县也其天子诸侯钟磬镈具卿大夫天子)
卷八 第 4a 页
(士以下亦无镈益若有镈添钟磬为三半不得也)
 今按小胥注云钟磬编县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者
 谓应十二律及黄大太夹四清声也后周长孙绍远
 云天子用八周礼云天子县二八倕氏之钟十六毋
 句氏之磬十六汉成帝获古磬十六周礼图县十六
 此数事照烂典章扬㩁而言足为龟镜隋志云后周
 故事县钟法七正七倍合为十四盖准变宫变徵凡
 为七声有正有倍而为十四也长孙绍远引国语七
 律又引尚书大传谓之七始其注云谓黄钟林钟太
卷八 第 4b 页
 蔟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歌声不应此者去之然据
 一均也宫商角徵羽为正变宫变徵为和加倍而有
 十四焉(按北史绍远所奏乐以八为数裴正上书以大舜开七始周武制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
 (为正调之首周明帝诏与绍远详议及武帝读史书见武王克殷作七始欲废八县七绍远奏天子县八)
 (百王共轨是援七律七始之说而倍七声者非绍远本议)梁武帝加以浊倍三七
 二十一而同为架虽取繁会声不合古宋王尧臣等
 言编钟磬之法历代不同或以十九为一虡者盖取
卷八 第 5a 页
 十二钟当一月之辰又加七律焉或以二十一为一
 虡者以一均声更加浊倍或以十六为一虡以一均
 清正为十四宫商各置一是谓县八用七也或以二
 十四为一虡则清正之声备故唐制以十六数为小
 架二十四为大架天地宗庙朝会各有所施今太常
 钟县十六者旧传正声之外有黄钟至夹钟四清声
 虽于图典未明所出然考之实有义趣以上所言编
 县之法不同当以宋太常县钟法为正
 天子宫县汉志所谓高张四县也四县者每面磬一
卷八 第 5b 页
 虡钟一虡镈一虡(镈亦编县)十二辰钟南北各一左右各
 五诸侯轩县左氏所谓曲县也曲县者东西北三面
 各磬一虡钟一虡镈特县各四天子之卿大夫判县
 东西各有钟磬一肆士特县于东有钟磬一肆诸侯
 之卿大夫判县东磬一堵西钟一堵士特县于东磬
 一堵宫县之制除特县之钟不数四面共十二虡唐
 开元礼近之但唐以镈钟为特钟其在朝廷则天子
卷八 第 6a 页
 将出撞黄钟之钟右五钟应入撞蕤宾之钟左五钟
 应用尚书大传之说也(新唐书乐志乐县之制自隋以前宫县二十虡及隋平陈)
 (得梁故事用三十六虡遂用之唐初因隋旧用三十六虡高宗蓬莱宫成增用七十二虡至武后时省之)
 (开元定礼始依古著为十二虡至昭宗时宰相张浚已修乐县乃言旧制太清宫南北郊社稷及诸殿庭)
 (用二十虡而太庙含元殿用三十六虡浚以为非古而庙庭狭隘不能容三十六虡乃复用二十虡而钟)
 (虡四以当甲丙庚壬磬虡四以当乙丁辛癸与开元礼异而不知其改制之时或说以钟磬应阴阳之位此)
 (礼经所不著)夫天道不过十二宫县十二虡天之道也其
 用二十虡与三十六虡皆不合古至七十二虡之过
 侈而无用更不足法
卷八 第 6b 页
 宋史乐志王朴所剖编钟皆侧垂李照胡瑗皆非之
 及照将铸钟给铜于铸泻务得古编钟一工人不敢
 毁乃藏于太常钟不知何代所作其铭云粤朕皇祖
 宝和钟粤斯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叩其声与朴钟
 夷则清声合而其形侧垂瑗后改铸正其纽使下垂
 叩之弇郁而不扬按此言朴钟侧垂与古钟合盖本
 欧公归田录据此则侧垂正垂所关匪细调钟律者
卷八 第 7a 页
 何可置而不讲也
 大射礼宿县皆堂下之乐无堂上之乐盖堂上唯天
 子县玉磬诸侯不得县玉磬则石磬与钟镈俱在堂
 下堂上无所县之乐故礼经无文也钟师疏云钟中
 得奏九夏者堂上歌之堂下以鼓钟应之左传云歌
 钟二肆亦谓歌与钟相应而言也礼运疏云歌钟歌
 磬在堂下是堂上无县钟之法而书疏以左传云歌
 钟二肆谓堂上兼有钟磬误也隋牛弘据周礼小胥
 又引乐纬县八用七又参用仪礼及尚书大传为宫
卷八 第 7b 页
 县陈布之法而十二钟既以次陈列又设镈钟十二
 虡又于甲丙庚壬位各设钟一虡乙丁辛癸位各陈
 磬一虡共为二十虡是遵何典也唐宫县之制略准
 仪礼东西磬虡起北钟虡次之南北磬虡起西钟虡
 次之镈钟十有二在十二辰之位唯登歌钟磬各一
 虡在堂上为不合古陈氏乐书以堂上有一钟一磬
 故云黄钟之钟鸣于堂上而堂下编钟应之黄钟之
卷八 第 8a 页
 磬鸣于堂上而堂下编磬应之是特县止一器而钟
 磬各自鸣也有是理乎马氏通考取其说为图堂上
 黄钟钟磬各一堂下十二辰位各有钟磬又取礼书
 说东阶为文舞位西阶为武舞位今概不用但依大
 射仪为图如左
                     
卷八 第 8b 页
卷八 第 9a 页

此大射乐县北面止一建鼓若北面再加钟磬


镈即轩县也南北各加钟磬镈列十二辰钟堂


上县玉磬一虡即宫县也去镈东西钟磬各一


肆天子之卿大夫判县也东磬西钟各一堵诸


侯之卿大夫判县也东钟磬一肆天子之士特


县也东磬一堵诸侯之士特县也凡祭祀飨燕


俱用县鼓


右论乐县

礼记乐记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辨犹别也正也弦谓鼓琴瑟也)
卷八 第 9b 页
(疏曰北面鼓弦言其处卑也)
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为工布席也侧边曰廉燕礼曰席工于西)
(阶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此言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则工席在阶束疏曰经不言阶东故取燕礼及此经下)
(文以见乐正在西阶东面而立于工西则工席更在东)工四人二瑟瑟先(二瑟二人鼓瑟)
(则二人歌也瑟先者将入序在前也)
乡射礼席工于西阶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
(言少东者明乐正西侧阶)工四人二瑟瑟先(瑟先贱者先就事也)
卷八 第 10a 页
燕礼席工于西阶上少东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乐正)
(于天子乐师也凡乐掌其序事乐成则告备)小臣纳工工四人二瑟(工四人者燕礼)
(轻也疏曰决大射礼重工六人公羊传诸公六诸侯四彼是舞人之数不得以彼决此也)
大射仪乃席工于西阶上少东小臣纳工工六人四瑟
(六人太师少师各一人上工四人四瑟者礼大乐众也疏曰对燕礼工四人)
乡射礼记三笙一和而成声(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尔雅曰笙小者谓之)
(和)
 乡饮礼疏云此乡大夫饮酒而曰四人大射诸侯礼
 而曰六人若然士当二人天子当八人为差次今按
卷八 第 10b 页
 堂上乐工天子八人者太师少师帅二人歌(周礼太师帅瞽)
 (登歌令奏击拊小师登歌击拊皆不自歌)二人琴二人瑟也诸侯六人太
 师少师歌四人瑟也大夫四人二人歌二人瑟也(乡饮)
 (酒礼太师则为之洗注云大夫若君赐之乐谓之太师则为之洗尊之也)士二人一歌一
 瑟也堂下笙工四人亦可以此推之

右论乐人

周礼司干掌舞器(舞器羽籥之属疏曰郑知司干所掌舞器是羽籥以其文武之舞所教有)
卷八 第 11a 页
(异则二者之器皆司干掌之周尚武故以干为职首其籥师教而不掌若然干与戈相配而不言戈者下文云)
(祭祀授舞器则所授者授干与羽籥也案司戈盾亦云授舞者兵兵惟谓戈其干亦于此官授之司兵云祭祀)
(授舞者兵注云授以朱干玉戚谓授大武之舞与此授小舞干戈别也)祭祀舞者既陈则
授舞器既舞则受之(既已也受取藏之)司戈盾祭祀授舞者兵
(颁之也)
司兵祭祀授舞者兵(授以朱干玉戚之属)
乐师教国子小舞(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
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郑司农云)
(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氂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
卷八 第 11b 页
(社稷以帗宗庙以羽四方以皇辟廱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某谓帗析五采缯今灵星舞子持之是也皇)
(杂五采羽如凤皇也持以舞人舞以手袖为威仪四方以羽宗庙以人山川以干旱暵以皇疏曰此六舞者即)
(小舞也若天地宗庙正祭用大舞大司乐分乐序之是也)
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帅而舞社
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
旱暵之事(羽析白羽为之形如帗也四方之祭祀谓四望也旱暵之事谓雩也暵热气也郑司农云)
(皇舞蒙羽舞某谓皇析五采羽为之亦如帗疏曰乐师六舞并有旄舞施于辟廱人舞施于宗庙此无此二者)
卷八 第 12a 页
(但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祭祀之舞亦不得用卑者之子彼乐师教国子故有二者此教野人故无旄舞)
(人舞)
籥师祭祀则鼓羽籥之舞(鼓之者恒为之节)宾客飨食则亦如

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干盾也戚斧也武舞)
(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执周礼舞师乐师掌教舞有兵舞有干舞有羽舞有旄舞)
郊特牲诸侯之宫县玉磬朱干设锡(音阳)诸侯之僭礼也
(言此皆天子之礼也宫县四面县也干盾也锡傅其背如龟也疏曰诗云镂钖谓以金饰之则此锡亦以金饰)
(也谓以金琢傅其盾背盾背外高龟背亦外高故云如龟也盖见汉法然也)
卷八 第 12b 页
昭二十年左传一气(须气以动)二体(舞者有文武)
襄二十九年左传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见舞象
(音朔)南籥者(箾舞者所执南籥以籥舞也)曰美哉犹有憾见舞韶箾
(音箫)者曰德至矣哉大矣
 舞器大舞有箫(书云箫韶左传云韶箾)有籥(礼记夏籥序兴)有羽(羽者翟也)
 (诗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又云植其鹭羽者此羽析白羽为之形如帗野人之舞也)有干(朱盾设锡)
 有戚(玉戚)小舞有帗有羽有皇有旄有干有人有兵(兵谓)
卷八 第 13a 页
 (戈也象箾用箾成童舞象象亦小舞)总言之不过文武二舞故左传以
 二体该之万者舞之总名杜预云万舞也是也郑注
 郊特牲云武万舞也非也吕东莱辩之甚明

右论舞器

周礼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音权又居勉反)大咸
大㲈(上昭反)大夏大濩(户故反)大武(此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曰云门大卷黄帝能)
(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大咸咸池尧乐也尧能殚均刑法以仪民言其德)
(无所不施大㲈舜乐也言其德能绍尧之道也大夏禹乐也禹治水敷土言其德能大中国也大濩汤乐也汤)
(以宽治民而除其邪害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乐也武王伐纣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疏曰)
卷八 第 13b 页
(此大司乐所教是大舞乐师所教是小舞)舞云门以祀天神舞咸池以祭地
示舞大㲈以祀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享先
(先妣姜嫄也)舞大武以享先祖(先祖谓先王先公)
新唐书乐志云门大咸大㲈大夏古文舞也大濩大武
古武舞也
 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
 以歌八阕又云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
卷八 第 14a 页
 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滞著(直略反)筋骨瑟缩不
 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据此则乐之有舞兆于葛天
 成于陶唐也然云门为六舞首言舞当自黄帝始(五行)
 (钩命决云伏羲乐为立基神农乐为下谋祝融乐为祝续乐纬云黄帝曰咸池帝喾曰六英颛顼曰五茎)
 (尧作大章舜曰箫韶禹曰大夏商曰大濩周曰大武汉礼乐志云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与乐纬不同)
 (其馀无异名)乐记云大章章也(注云尧乐名也言尧德章明也周礼阙之或作大卷)
 (疏云按乐纬及礼乐志云黄帝曰咸池尧作大章故知大章尧乐名也此本云大章周礼大卷言此大章)
 (当周礼大卷也)咸池备矣(注云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周礼作大咸疏云按周礼云)
 (云门大卷黄帝乐尧增修者谓之咸池不增修者别名大卷明周为黄帝于不增修之乐别更立名故知)
卷八 第 14b 页
 (于大卷之上别加云门是云门大卷一也)今按周礼序云门在大咸之前
 故注以云门为黄帝乐大咸为尧乐乐记言咸池在
 大章之后故注以大章当大卷而以尧所增修黄帝
 之大卷名咸池不增修者名大卷而加云门之名于
 其上周礼言用六舞有云门无大卷知云门大卷一
 也然既以大章为尧乐又以咸池为尧乐是尧乐本
 名大章而咸池乃增修黄帝之乐周礼所用者其增
卷八 第 15a 页
 修黄帝之乐也其未增修者周礼谓之云门大卷又
 专名云门大卷尧所名云门周所加也舜乐箫韶周
 礼曰大㲈又名九㲈九㲈者以韶乐九成也楚辞云
 二女御九招歌郑注大司乐破九为大非也箫本吹
 器亦执以舞犹籥之可吹可执也以音言曰箫韶(孔传)
 (云言箫者见细器之备)以舞言曰韶箾(箾与箫同)韶象文德有羽无
 干故乐记云干戚之舞非备乐也注云乐以文德为
 备若咸池者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
 矣未尽善也此切證也韩诗外传乃云韶用干戚非
卷八 第 15b 页
 至乐也何居(按淮南子云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有苗格作古文尚书者因言帝乃舞)
 (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象箾之箾音朔服虔曰象文王之乐舞
 象也箾舞曲名言天下乐削去无道杜预曰箾舞者
 所执孔颖达曰言箾为所执未审何器以箾为舞曲
 不知所出要知箾与南籥是此乐所有今按诗序维
 清奏象舞也笺云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
 焉是象为武舞箾是武舞所执之器玉篇云以竿击
卷八 第 16a 页
 人是也若云箾是舞曲名则维清已为舞曲矣何又
 以箾为舞曲耶文未为天子故象舞不列于大武之
 上而为小舞童者舞之

右论文武二舞

礼记祭统夫大尝禘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
(佾犹列也大夏禹乐文舞也执羽籥文武之舞皆八列互言之耳)
春秋隐五年考仲子之宫(杜曰成仲子之宫安其主而祭之惠公以仲子手文娶之)
(欲以为夫人诸侯无二嫡盖隐公成父之志为别立宫也妇人无谥因姓以为宫)初献六羽(何曰)
(所以仲子之庙唯有羽舞无干舞者妇人无武事独奏文乐也范曰翟羽舞者所执献者下奉上之辞作之于)
卷八 第 16b 页
(庙故言献)左传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万舞也)公问羽数于
众仲(问执羽人数)对曰天子用八(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六六三十六人)
(疏曰何休说如此服虔以用六六八四十八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士二为二八十六壮以舞势宜方行列既)
(减即每行人数亦宜减故同何说也或以襄十一年郑人赂晋侯减乐之半以赐魏绛因歌钟二肆遂言女乐)
(二八为下半乐张本耳非以二八为佾若二八即是二佾之乐郑人岂以二佾之乐赂晋侯岂以一佾之乐赐)
(魏绛)大夫四(四四十六人)士二(二二四人士有功赐用乐)夫舞所以节八音
而行八风(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八风八方之风也以八音之器播八方之风手之舞之足之)
卷八 第 17a 页
(蹈之节其制而序其情)故自八以下(唯天子得尽物数故以八为列诸侯则不敢用八)
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鲁唯文王周公庙得用八而他公遂因仍)
(僭而用之今隐公特立此妇人之庙问众仲众仲因明大典故传亦因言始用六佾其后季氏舞八佾于庭知)
(唯仲子庙用六)
 佾舞列也周礼小胥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即此舞
 列也公羊榖梁皆云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与左
 氏异汪氏(克宽)曰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诸
 侯既降于诸公则诸伯当降于诸侯而用二佾矣子
 男复何所用乎今按公榖于诸侯下不言伯其意以
卷八 第 17b 页
 侯兼伯子男而卿大夫则用二佾也然左氏言佾数
 较详当是旧典榖梁又引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
 侯皆用八佾注云言时诸侯僭侈皆用八佾是当时
 诸侯已不遵旧典公榖左氏各以所闻言之后人取
 其说之长者从之可也
 宋书乐志文帝元嘉十三年太常傅隆以为杜预注
 传佾舞云诸侯六六三十六人常以为非服虔云天
卷八 第 18a 页
 子八八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其义甚允今按
 后汉祭祀志祠灵星舞用童男十六人注服虔应劭
 曰十六人即古之二羽也礼仪志旱行雩礼舞僮二
 佾此言二佾与祠星言十六人一也楚辞招魂云二
 八侍宿大招亦云二八接舞王逸云二八二列也言
 大夫有二列之乐左传郑赂晋女乐二八以是言之
 则傅隆之舍杜从服甚为有识左传言女乐二八虽
 非以此为二佾之乐而人以八数以佾数皆八故也
 犹钟以肆计以县钟磬皆十六也不然何不言女乐
卷八 第 18b 页
 十六人而言二八耶
 乐记云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
 而教尊五榖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
 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注云民劳则德
 薄酂相去远舞人少也民逸则德盛酂相去近舞人
 多也盖德盛则进其律而佾数多德薄则绌以爵而
 佾数少也然天子赐诸侯乐自八以下或以柷将或
卷八 第 19a 页
 以鼗将必降杀以两也礼运云大夫声乐皆具非礼
 也疏云大夫有判县而不得如三桓舞八佾一曰大
 夫祭不得用乐故少牢馈食无奏乐之文唯君赐乃
 有之据此则大夫四佾必君赐乃得用大夫如此士
 二佾亦必君赐乃有之可知士用二佾则王逸谓大
 夫有二列之乐非也又祭统云朱干玉戚以舞大武
 八佾以舞大夏注云文武之舞皆八列互言之耳按
 互言者谓八列也武用干戚夏用羽籥不可以互言
 公羊传云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与祭
卷八 第 19b 页
 统异其文误也

右附论佾数

周礼大胥以六乐之会正舞位(大同六乐之节奏正其位使相应也言为大合)
(乐习之)以序出入舞者(以长幼次之使出入不纰错)
礼记乐记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户刚反)列得正焉进退
得齐焉(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诗云荷戈与缀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也)
 大司乐疏云六变者谓立四表舞人从南表向第二
卷八 第 20a 页
 表为一成一成则一变从第二至第三为二成从第
 三至北头第四表为三成舞人各转身向南于表之
 此还从第一至第二为四成从第二至第三为五成
 第三至南头第一表为六成若八变者更从南头北
 向第二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为八成若九变者
 又从第二至北头第一为九成此约周之大武六成
 其馀大濩以上虽无灭商之事但舞人须有限约亦
 应立四表以与舞人为曲别也今按舞有位位有表
 (乐记言缀兆郑注一云缀表所以表行列也兆域也舞者进退所至也一云缀谓酂舞者之位也兆其位)
卷八 第 20b 页
 (营域也孔疏云酂谓酂聚舞人行位之处立表酂以识之合观注疏之意盖以酂即位缀即表也)
 司马中冬教大阅为表百步则为三表又五十步为
 一表注云表所以识正行列也左传云会有表疏云
 诸侯建旂以为表大夫聚会亦应有以表位但无文
 以言之耳是凡位皆有表也舞位之表不知以何物
 为之左传宋公亨晋侯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晋侯
 惧退而入于房注云以大旌表识其行列以旌夏非
卷八 第 21a 页
 常卒见之而有所畏也以此推之则他乐舞表虽不
 用大旌亦必旌之类也诸侯之会建旂以为表其舞
 表亦当以旂诸侯以旂则天子当以常隋唐文舞有
 执纛而引者二人武舞有执旌居前者二人此亦仿
 旌夏之意而其意则以之导舞非以是为表元舞表
 四用木杆凿方石树之以识舞人之兆缀树木为表
 于典无徵且非所以饰观窃谓执纛执旌各用四人
 立于舞位即可以为表不必导舞而居前亦不必植
 木以为表也韶武二舞秦汉时尚存(汉礼乐志文始舞者本舜招乐)
卷八 第 21b 页
 (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五行舞者本周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今其谱虽不传
 而乐记言大武六成周礼疏因发明立四表及舞人
 进退之法犹可以想见先王之乐焉乐记武始而北
 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
 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成犹奏也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始奏)
 (象观兵孟津时也再奏象克殷时也三奏象克殷有馀力而反也四奏象南方荆蛮之国侵畔者服也五)
 (奏象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也六奏象兵还振旅也复缀反位止也崇充也凡六奏以充武乐也)又云
卷八 第 22a 页
 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
 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先鼓将奏乐先击鼓以警戒众也三步谓将舞必先)
 (三举足以见其舞之渐也再始以著往武王除丧至孟津之上纣未可伐还归三年乃遂伐之武舞再始)
 (以明伐时再往也复乱以饬归谓鸣铙而退明以饬归也奋疾谓舞者也极幽谓歌者也)盖舞之
 始先击鼓以警众是谓始奏以文乃皆总干山立及
 始成将北出先三举足以见所向再成之前再击鼓
 以著其往于是振铎四伐以象灭商之事将三成则
 鸣铙以饬其归是谓复乱以武当其发扬蹈厉时以
 雅筑地为节使其周还之间奋疾而不拔是谓讯疾
卷八 第 22b 页
 以雅及武乱皆坐则击相为节是谓治乱以相六成
 复缀振旅而还曰以崇者乐终而德尊也隋唐宋武
 舞皆仿大武之舞为之武舞击刺之状文舞则为揖
 逊之容要皆立四表以为缀兆本六成以为进退焉
 耳

右附论缀兆

诗序维清奏象舞也
卷八 第 23a 页
礼记祭统舞莫重于武宿夜(武宿夜武曲名)
 舞有舞曲贾公彦云诗为乐章与舞人为节是也墨
 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
 百郑风子衿毛传云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
 舞之是诗三百篇皆可歌可舞也然诗自有专施于
 舞者如清庙升歌维清奏象舞雍诗则歌以彻武曲
 六篇则全是舞曲郑氏云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是
 也武乐六成当有六曲宣十二年左传楚庄王引武
 之卒章及三章六章与今诗次序不同而武诗又止
卷八 第 23b 页
 五章少一章按祭统云献之属莫重于祼声莫重于
 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郑云武宿夜武曲名熊氏云
 此即大武之乐又按乐记云武始而北出武宿夜正
 是始出之事且祭统三重皆重其始裸献献之始升歌
 声之始武宿夜当是舞之始故知武宿夜为大武之
 首章而诗逸之也韶乐九成皆是舞在琴瑟以咏之
 外故大司乐九德之歌九磬之舞总云九变盖歌为
卷八 第 24a 页
 舞节也离骚云奏九歌而舞韶是堂上歌堂下舞一并
 作也周乐先歌清庙乃舞大武虞乐亦堂上咏诗堂下
 乃舞九韶故知九德之歌为舞节在琴瑟以咏之外也
 诗是乐章然诗则瞽之所诵乐章则太师所掌故有不
 入乐之诗不入诗之乐章三百篇虽皆可弦歌而正乐
 所用唯南豳二正雅及周颂(商颂为先代之乐鲁颂非祭祀所用)馀皆不
 入乐也乐章虽多与诗之篇次相合而狸首与驺虞为
 射节皆风也而狸首不入诗(狸首诗见礼记射义)笙诗管诗与鹿
 鸣等篇递奏皆雅也而笙管之诗不入诗(笙诗六篇毛云有其义而)
卷八 第 24b 页
 (亡其辞郑云乡饮酒燕礼用焉孔子论诗雅颂各得其所俱在耳遭战国及秦之世而亡之其义则与众篇之)
 (义合编故存至毛公为训诂传乃分众篇之义各置于其篇端云张子曰人或言亡诗六篇古无其诗既无诗)
 (安得有此篇必是有其辞所以亡者良由施之于笙非若歌之可习)燕礼记云下管新宫笙入三成大射仪 
 (云乃管新宫笙终郑云新宫辞义皆亡按昭二十五年左传宋公享昭子赋新官是管诗有辞也管有辞则笙)
 (有辞可知矣)九夏皆颂类而肆夏繁遏渠三篇外皆不入诗
 (周礼注杜子春云春秋传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国语曰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肆夏繁遏)
 (渠所谓三夏矣吕叔玉云肆夏繁遏渠皆周颂也肆夏时迈也繁遏执竞也渠思文也郑云九夏皆诗篇名颂)
卷八 第 25a 页
 (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弛亦从而亡是以颂不能具今按郑既不从吕叔玉之义而大射仪奏肆)
 (夏又引叔玉之说亦得备一义也)大武诗六篇而武宿夜亦不入诗盖
 诗取讽诵而乐取歌舞讽诵者不独在竹帛故经秦火
 而存歌舞者专存乎音节故遭世乱而失也唐河西节度
 使杨敬宗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其后经安史之乱而馀
 声遗曲犹传人间文宗好雅乐诏太常冯定采开元雅乐
 制云韶法曲及霓裳羽衣舞曲(蔡宽夫诗话唐开成初尉迟璋尝仿古作霓裳羽衣)
 (曲以献诏以曲名赐贡院为题是岁榜首李肱所试诗即此题也此曲世无谱好事者每惜之)霓裳舞曲
 当时多传其音节(白乐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曲歌云磬箫筝笛递相横击擪吹弹声迤逦注云)
卷八 第 25b 页
 (凡法曲之初举乐不齐惟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又云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壁)
 (騞初入拍秋竹吹裂春冰坼注云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云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
 (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注云霓裳十二遍而曲终凡曲将终皆声拍促速惟霓裳之末长引一)
 (声按唐志云凡曲终必遽惟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故冯定可以更制尉迟璋可
 以仿作若古乐之不传久矣韩氏志乐著云门以下六舞
 谱朱氏律书有帗羽等六小舞图此孰为之而孰传之耶
 舞曲有吹籥者有吹管者皆以鼓为之节仲尼燕居云下
卷八 第 26a 页
 管象武夏籥序兴注云象武武舞也夏籥文舞也按诗序
 维清奏象舞也以管奏象舞也诗云籥舞笙鼓吹籥以为
 舞节也籥师云祭祀则鼓羽籥之舞注云鼓之者恒为之
 节疏云祭祀合乐之时使国子舞籥师鼓动之使彼羽籥
 之舞与乐节相应是知舞曲之节在鼓也故诗云坎坎鼓
 我蹲蹲舞我

右附论舞曲

乐记舞动其容也(疏曰舞动其容则诗序云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舞者之容有诎伸有俯仰(记云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方氏悫曰诎伸舞者之身容)
卷八 第 26b 页
 (俯仰舞者之头容)有周还(记云周还象风雨注曰周还谓舞者疏曰周旋回环象风雨之回复)有进
 退(记云进旅退旅注曰旅俱也俱进俱退者其齐一也)有舒疾(记云诎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
 足之蹈记言大武之舞有立(山立)有步(三步)有宪(致右宪左)有坐(武乱)
 (皆坐)其手之舞则有总干有驷伐其他舞仪则无文以言之
 朱子经世大训云唐人俗舞谓之打令其状有四曰招
 曰摇曰送其一记不得盖招则邀之之意摇则摇手呼
 唤之意送者送酒之意旧尝见深村父老为余言其祖
卷八 第 27a 页
 父尝为之收得谱子因兵火失去舞时皆裹幞头列坐
 引酒少刻起舞有四句号云送摇招摇三方一圆分成
 四片得在摇前人多不知皆以为哑谜按朱子言此亦
 礼失求诸野之意也盖舞必象事故容不虚生招摇之
 类虽俗舞其犹有古雅舞遗意欤
 宋元丰二年礼官定文舞进蹈安徐进一步则两两相
 顾揖三步三揖四步为三辞之容是为一成馀成如之
 武舞发扬蹈厉为猛贲趫速之状每步一进则两两以
 戈盾相向一击一刺为一伐四伐为一成至五变时分
卷八 第 27b 页
 左右而跪右膝至地左足仰起象以文止武至六变时
 舞蹈而进为振旅之状四年命大乐正叶防撰朝会二
 舞仪率本此稍为增饰而已夫文德武功固宜各象
 其事但文不专是揖让文有文治亦宜有以象之武
 所击刺不同其事功亦不一不必一一尽仿大武也

右附论舞容

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
卷八 第 28a 页
大夏(疏曰冕衮冕也王者衮冕执赤盾玉斧而舞武王伐纣之乐也皮弁三王之服也王又服皮弁裼)
(而舞夏后氏之乐也六冕是周制故用冕而舞周乐皮弁是三王服故用皮弁舞夏乐也周乐武武质故不裼)
(夏家乐文文故裼也诸侯之祭各服所祭之冕而舞故祭统云诸侯之祭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知)
(用冕服舞也)
 后汉舆服志爵弁一名冕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翘舞
 乐人服之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制如
 缕鹿(独断曰其状若妇人缕鹿薛综曰下轮大上轮小)天地五郊明堂育命
 舞乐人服之方山冠似进贤冠以五采縠为之祠宗
 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舞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
卷八 第 28b 页
 之色而舞焉沈约宋志魏明帝时公卿奏祀圜丘以
 下武始舞者平冕黑介帻衣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
 衣绛合幅裤绛袜韦鞮咸熙舞者冠委貌其馀衣服
 如前奏于朝廷则武始舞者冠赤介帻绛袍单衣绛
 领袖皂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裤白布袜黑韦鞮咸
 熙舞者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裤馀服
 如前隋志文舞黑介帻冠进贤冠绛纱连裳内单皂
卷八 第 29a 页
 褾领襈裾革带乌皮履武舞服武弁朱褠衣革带乌
 皮履新唐志文舞委貌冠黑素绛领广袖白裤革带
 乌皮履武舞服平冕馀同文舞朝会则武弁平巾帻
 广袖金甲豹文裤乌皮靴宋史大晟乐二舞郎并紫
 平冕皂绣鸾衫金铜革带乌皮履(朝会文舞郎进贤冠黄鸾衫银褐裙)
 (绿𧛾裆革带乌皮履武舞郎平巾帻绯鸾衫黄画甲身紫𧛾裆鼠文大口裤起梁带乌皮鞲)以上
 历代舞服大略如此马贵与云古人舞者必自有其
 服书所谓胤之舞衣是也其曰冕而总干者盖以祭
 祀养老之时君服冕以从事遂亲起舞以示敬非曰
卷八 第 29b 页
 舞者必合服冕也后世不明其义而以平冕为舞郎
 之服误矣今按明堂位言冕而舞大武又言皮弁舞
 大夏岂祭时君又服皮弁以从事耶据孔疏云六冕
 是周制故用冕舞周乐皮弁是三王服故用皮弁舞
 夏乐则是人君各因其乐之所宜服以舞非因其所
 从事之服以舞也服各有宜则不惟君宜服凡舞者
 皆宜服也后汉云翘舞服爵弁爵弁一名冕盖即平
卷八 第 30a 页
 冕也礼士弁而祭于公以助祭者言学士亦应服爵
 弁今以其舞也而用平冕亦岂礼之所訾哉且书所
 谓胤之舞衣亦必是先王之法服非别有新制异采
 而特名之为舞衣也孔传言胤国所为舞者之衣皆
 中法其中法之处虽无可考既曰中法其应规矩权
 衡不失尺寸可知也韩子言长袖善舞唐庆善乐亦
 用紫裤褶长袖盖取其投袂赴节举手可以为仪也
 衣之中法或又在此等处而其服则犹是先王之法
 服也马氏之意以舞者自有舞衣不应服平冕然则
卷八 第 30b 页
 古之时文舞武舞当用何服耶其说非也以上论宗
 庙之舞服若朝会则魏唐宋制皆可用也舞人之服
 周礼无文唯明堂位言冕而舞大武皮弁舞大夏其
 他舞之服亦无文非缺也盖武舞通用冕文舞通用
 皮弁两服足以该之也以是言之则舞大濩亦用冕
 舞云门大咸大磬亦用皮弁可知也后世文舞仿夏
 用羽籥既仿夏自宜服皮弁武舞仿周用干戚既仿
卷八 第 31a 页
 周自宜服平冕魏变皮弁为委貌者后汉舆服志云
 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盖当
 时两冠之制相同故可通用也历代舞服唯魏唐为
 近古矣其他小舞若童子舞者宜用采衣以士冠礼
 注云采衣未冠者所服也若野人舞者宜用深衣以
 深衣注云庶人吉服深衣而已也四夷之舞则宜各
 服其国之舞服如唐志所云百济乐舞者二人紫大
 袖裙襦章甫冠衣履扶南乐舞者二人以朝霞为衣
 赤皮鞋之类古乐舞既失其传后有作者但使行列
卷八 第 31b 页
 正进退齐俯仰诎伸各有其容即合于古之雅舞至
 其衣冠之制则惟取其与所舞之乐相宜大约不离
 乎委貌平冕等制者近是经传罕言舞衣姑识所闻
 俟博雅者详焉

右附论舞服

仪礼燕礼记若与四方之宾燕有房中之乐(弦歌周南召南之诗)
(而不用钟磬之节也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其君子)
卷八 第 32a 页
 乡饮酒礼注云周南召南国风篇也王后国君夫人
 房中之乐歌也疏云亦有用钟鼓奏之者诸侯卿大
 夫燕飨亦得用之故用钟鼓妇人用之乃不用钟鼓
 则谓之房中之乐也周礼磬师教缦乐燕乐之钟磬
 注云缦谓杂声之和乐者也燕乐房中之乐所谓阴
 声也二乐皆教其钟磬疏云燕乐房中之乐者此即
 关雎二南也谓之房中者妇人以风谕其君子燕礼
 疏云磬师教房中乐待祭祀而用之故有钟磬房中
 及燕则无钟磬诗王风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
卷八 第 32b 页
 房传云国君有房中之乐疏云此执笙招友欲令在
 房则其人作乐在房内矣故知国君有房中之乐此
 实天子而言国君者以诸侯亦有此乐举国君以明
 天子谱云路寝之常乐风之正经天子以周南诸侯
 以召南是天子诸侯皆有房中之乐也今按郑氏诗
 谱说周南召南云或谓之房中之乐者后妃夫人侍
 御于其君子女史歌之以节义序故耳正义曰言或
卷八 第 33a 页
 者道异说也郑之前世有为此说者故因解之二南
 之风言后妃乐得淑女无嫉妒之心夫人德如鸣鸠
 可以承奉祭祀能使夫妇有义妻妾有序女史歌之
 风切后夫人以节此义序故用之耳王风云君子阳
 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谓路寝之房以人君有房中
 之乐则后夫人亦有房中之乐以后夫人房中之乐
 歌周南召南则人君房中之乐亦歌周南召南用此
 或说为义也王肃云自关雎至芣苢后妃房中之乐
 肃以此八篇皆述后妃身事故为后妃之乐然则夫
卷八 第 33b 页
 人房中之乐当用鹊巢采蘩郑无所说义亦或然以
 此观之谓房中之乐天子歌周南诸侯歌召南者本
 用或说为义亦未有以證其实然也而仪礼周礼注
 诗笺皆用此义以事理言之后夫人房中宜歌周南
 及召南也然是女史风切后夫人非后夫人讽诵以
 事其君子也且惟后夫人房中宜歌二南若燕四方
 之宾则笙入三成已合乡乐矣至房中之乐不应又
卷八 第 34a 页
 歌二南房中之乐既云不用钟磬而磬师教燕乐之
 钟磬又以燕乐为房中之乐疏乃迁就其说曰磬师
 所教待祭祀而用之故有钟磬房中及燕则无钟磬
 不闻祭祀用燕乐而房中又县钟磬也又按祭统云
 夫人副袆立于东房此庙中之房燕礼言房中之乐
 王风言招我由房此路寝之房书大传云太师奏鸡
 鸣于陛下夫人鸣佩玉于房中此小寝之房房中既
 非一处声歌各有所宜何必皆用二南也汉志云房
 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
卷八 第 34b 页
 曰寿人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
 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沈约宋志云
 侍中缪袭奏汉安世歌今世诗歌非往时之文宜改
 变案周礼注云安世乐犹周房中之乐也是以往昔
 议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德所以风天下正夫妇宜改
 安世之名曰正始之乐自魏国初建王粲所作登歌
 安世诗专以思咏神灵及说神灵鉴享之意又读汉
卷八 第 35a 页
 安世歌亦说高张四县神来燕享嘉荐令仪永受厥
 福无有二南后妃风化天下之言今思惟往者谓房
 中为后妃之歌者恐失其意方祭祀娱神登堂歌先
 祖功德下堂歌咏燕享无事歌后妃之化也自宜依
 其事以名其乐改安世歌曰享神歌奏可案文帝已
 改安世为正始而袭至是又改安世为享神未详其
 义朱子曰东坡云宋书乐志论房中乐非后妃事盖
 周礼注误极有理当考今按燕礼记但云有房中之
 乐不言歌二南毛氏诗传亦但云国君有房中之乐
卷八 第 35b 页
 不言歌二南盖别有房中之乐歌也祭祀本不用房
 中之乐汉安世乐本祭祀之乐其诗曰高张四县非
 房中所有周有房中乐秦名寿人汉名安世者皆依
 房中乐之体制以为诗汉安世乐本非房中所奏而
 周房中乐本非祭祀所用也使房中乐而必歌后妃
 之德也则改安世为正始者得矣使房中乐而专为
 祭祀所用也则改安世为享神者得矣考其实皆非
卷八 第 36a 页
 也房中乐本无钟磬唐志云平调清调周房中乐遗
 声也盖琴有五调故后人名周房中乐之遗声为平
 调清调此足以證房中乐之有琴瑟而无钟磬矣隋
 高祖始作歌名天高地厚托言夫妻之义因即取之
 为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此取汉儒后
 夫人讽诵二南之义非祭祀燕宾所用于礼无违炀
 帝时顾言据磬师注奏请房内乐用钟磬已失郑义
 郑注仪礼本云弦歌周南召南之诗而不用钟磬之
 节也然此犹据经义言之也文帝谓群臣曰自古天
卷八 第 36b 页
 子有女乐乎杨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无房晖远曰
 臣闻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即王者房中之乐著于
 雅颂不得言无帝大悦按诗言既得此淑女宜奏钟
 鼓以鸣其乐所谓乐而不淫也岂房中女乐之谓哉
 使先王之时已有女乐则由余何以入秦孔子何以
 去鲁也晖远之对不惟解经之误几于侮圣言矣

右附论房中之乐

卷八 第 37a 页
 乐律表微卷八
卷八 第 37b 页
卷八 第 3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