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表微卷六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制调下
宋书律志晋太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
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大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
笛律也勖奏问协律中郎将列和作笛为可依十二律
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后以为乐不和辞太康东
乐律表微卷六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制调下
宋书律志晋太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
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大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
笛律也勖奏问协律中郎将列和作笛为可依十二律
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后以为乐不和辞太康东
卷六 第 1b 页
箱长笛已长四尺二寸今当复取其下徵之声于法声
浊者笛当长讣其尺寸乃五尺有馀和昔日作之不可
吹也又笛诸孔虽不校试意谓不能得一孔辄应一律
也又问和笛有六孔及其体中之空为七和为能尽名
其宫商角徵不孔调与不调以何检知和辞先师相传
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与某指初不知七孔尽
应何声也若当作笛其仰上方笛工依按旧像讫但吹
浊者笛当长讣其尺寸乃五尺有馀和昔日作之不可
吹也又笛诸孔虽不校试意谓不能得一孔辄应一律
也又问和笛有六孔及其体中之空为七和为能尽名
其宫商角徵不孔调与不调以何检知和辞先师相传
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与某指初不知七孔尽
应何声也若当作笛其仰上方笛工依按旧像讫但吹
卷六 第 2a 页
取鸣者初不复校其诸孔调与不调也又问和若不知
律吕之义作乐音均高下清浊之调当以何名之和辞
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
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
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然和所称
以二尺三尺为名俗而不典部郎刘秀邓昊等以律作
笛三尺二寸者应无射之律若宜用长笛执乐者曰请
奏无射二尺八寸四分四釐应黄钟之律若宜用短笛
执乐者曰请奏黄钟依案古典及今音家所用六十律
律吕之义作乐音均高下清浊之调当以何名之和辞
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
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
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然和所称
以二尺三尺为名俗而不典部郎刘秀邓昊等以律作
笛三尺二寸者应无射之律若宜用长笛执乐者曰请
奏无射二尺八寸四分四釐应黄钟之律若宜用短笛
执乐者曰请奏黄钟依案古典及今音家所用六十律
卷六 第 2b 页
者无施于乐谨依典记以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
制十二笛象记注图侧如别省图不如视笛之了故复
重作蕤宾伏孔笛
晋御府所藏笛律即荀勖笛谱所本十二笛即十二
调也但列和言汉魏相传但有三尺二二尺九等名
则笛之据宫称调自勖谱始初勖欲得一孔应一律
而列和亦不知七孔尽应何声则笛之按孔以定律
制十二笛象记注图侧如别省图不如视笛之了故复
重作蕤宾伏孔笛
晋御府所藏笛律即荀勖笛谱所本十二笛即十二
调也但列和言汉魏相传但有三尺二二尺九等名
则笛之据宫称调自勖谱始初勖欲得一孔应一律
而列和亦不知七孔尽应何声则笛之按孔以定律
卷六 第 3a 页
亦自勖始也
十二笛谱
黄钟之笛正声应黄钟下徵应林钟长二尺八寸四分
四釐有奇(正声调法以黄钟为宫则姑洗为角翕笛之声应姑洗故以四角之长为黄钟之笛也其)
(宫声正而不倍故曰正声)正声调法黄钟为宫(第一孔)应钟为变宫(第二)
(孔)南吕为羽(第三孔)林钟为徵(第四孔)蕤宾为变徵(第五附孔)姑
洗为角(笛体中声)太簇为商(笛后出孔也商声浊于角当在角下而角声以在体中故上其)
(商孔令在宫上清于宫也然则宫商正也馀声皆倍也是故从宫以下孔转下转浊也此章说笛孔上下大律)
(之名也下章说律吕相生笛之制也)正声调法黄钟为宫(作黄钟之笛将求宫孔以姑洗)
十二笛谱
黄钟之笛正声应黄钟下徵应林钟长二尺八寸四分
四釐有奇(正声调法以黄钟为宫则姑洗为角翕笛之声应姑洗故以四角之长为黄钟之笛也其)
(宫声正而不倍故曰正声)正声调法黄钟为宫(第一孔)应钟为变宫(第二)
(孔)南吕为羽(第三孔)林钟为徵(第四孔)蕤宾为变徵(第五附孔)姑
洗为角(笛体中声)太簇为商(笛后出孔也商声浊于角当在角下而角声以在体中故上其)
(商孔令在宫上清于宫也然则宫商正也馀声皆倍也是故从宫以下孔转下转浊也此章说笛孔上下大律)
(之名也下章说律吕相生笛之制也)正声调法黄钟为宫(作黄钟之笛将求宫孔以姑洗)
卷六 第 3b 页
(及黄钟律从笛首下度之尽二律之长而为孔则得宫声也)宫生徵黄钟生林钟也
(以林钟之律从宫孔下度之尽律作孔则得徵声也)徵生商林钟生太蔟也(以太蔟律)
(从徵孔上度之尽律以为孔则得商声也)商生羽太蔟生南吕也(以南吕律从商孔下)
(度尽律为孔则得羽声也)羽生角南吕生姑洗也(以姑洗律从羽孔上行度之尽律而)
(为孔则得角声也然则出于商孔之上欲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从羽孔下行度之尽律而为孔亦得角声出)
(于附商孔之下则吹者右手所不逮也故不作角孔推而下之复倍其均是以角声在笛体中古之制也音家)
(旧法虽一部再倍但令均同适足为唱和之声无害于曲均故也周语匏竹利制议宜谓便于事用从宜者也)
(以林钟之律从宫孔下度之尽律作孔则得徵声也)徵生商林钟生太蔟也(以太蔟律)
(从徵孔上度之尽律以为孔则得商声也)商生羽太蔟生南吕也(以南吕律从商孔下)
(度尽律为孔则得羽声也)羽生角南吕生姑洗也(以姑洗律从羽孔上行度之尽律而)
(为孔则得角声也然则出于商孔之上欲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从羽孔下行度之尽律而为孔亦得角声出)
(于附商孔之下则吹者右手所不逮也故不作角孔推而下之复倍其均是以角声在笛体中古之制也音家)
(旧法虽一部再倍但令均同适足为唱和之声无害于曲均故也周语匏竹利制议宜谓便于事用从宜者也)
卷六 第 4a 页
角生变宫姑洗生应钟也(上句所谓当为角孔而出商上者墨点识之以应律也从)
(此点下行度之尽律为孔则得变宫之声也)变宫生变徵应钟生蕤宾也(以蕤)
(宾律从变宫下度之尽律为孔则得变徵之声十二笛之制名以其宫为主相生之法或倍或半其便事用例)
(皆一者也)下徵调法林钟为宫(第四孔也本正声黄钟之徵徵清当在宫上用笛之宜倍)
(令浊下故曰下徵下徵更为宫者记所谓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者然则正声调清下徵调浊也)南吕
为商(第三孔本正声黄钟之羽今为下徵之商)应钟为角(第二孔也本正声黄钟之变宫今为)
(下徵之角)黄钟为变徵(下徵之调林钟为宫大吕当变徵而黄钟笛本无大吕之声故假用黄钟)
(以为变徵也假用之法当变徵之声则俱发黄钟及太蔟应钟三孔黄钟应浊而太蔟清大吕律在二律之间)
(俱发三孔而微硙𥖪之则得大吕变徵之声矣诸笛下徵调求变徵之法皆如此)太蔟为徵(笛后)
(此点下行度之尽律为孔则得变宫之声也)变宫生变徵应钟生蕤宾也(以蕤)
(宾律从变宫下度之尽律为孔则得变徵之声十二笛之制名以其宫为主相生之法或倍或半其便事用例)
(皆一者也)下徵调法林钟为宫(第四孔也本正声黄钟之徵徵清当在宫上用笛之宜倍)
(令浊下故曰下徵下徵更为宫者记所谓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者然则正声调清下徵调浊也)南吕
为商(第三孔本正声黄钟之羽今为下徵之商)应钟为角(第二孔也本正声黄钟之变宫今为)
(下徵之角)黄钟为变徵(下徵之调林钟为宫大吕当变徵而黄钟笛本无大吕之声故假用黄钟)
(以为变徵也假用之法当变徵之声则俱发黄钟及太蔟应钟三孔黄钟应浊而太蔟清大吕律在二律之间)
(俱发三孔而微硙𥖪之则得大吕变徵之声矣诸笛下徵调求变徵之法皆如此)太蔟为徵(笛后)
卷六 第 4b 页
(出孔本正声之商今为下徵之徵)姑洗为羽(笛体中翕声也本正声之角今为下徵之羽)蕤
宾为变宫(附孔是也本正声之变徵今为下徵之变宫然则正声之调孔转下转浊下徵之调孔转)
(上转清也)清角之调以姑洗为宫(即是笛体中翕声也于正声为角于下徵为羽清角)
(之调乃以为宫而哨吹令清故曰清角唯得为宛诗谣俗之曲不合雅乐也)蕤宾为商(正也)林
钟为角(非正也)南吕为变徵(非正也)应钟为徵(正也)黄钟为羽
(非正也)太蔟为变宫(非正也清角之调唯宫商及徵与律相应馀四声非正者皆浊一律哨吹)
(令清假而用之其例一也)凡笛体中用角律其长者八之(蕤宾林钟也)短
宾为变宫(附孔是也本正声之变徵今为下徵之变宫然则正声之调孔转下转浊下徵之调孔转)
(上转清也)清角之调以姑洗为宫(即是笛体中翕声也于正声为角于下徵为羽清角)
(之调乃以为宫而哨吹令清故曰清角唯得为宛诗谣俗之曲不合雅乐也)蕤宾为商(正也)林
钟为角(非正也)南吕为变徵(非正也)应钟为徵(正也)黄钟为羽
(非正也)太蔟为变宫(非正也清角之调唯宫商及徵与律相应馀四声非正者皆浊一律哨吹)
(令清假而用之其例一也)凡笛体中用角律其长者八之(蕤宾林钟也)短
卷六 第 5a 页
者四之(其馀十笛皆四角也)空中实容长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长)
(短大小不合于此或器用不便声均法度之齐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齐必不得已取其声均合)
三宫(一曰正声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二十一变也(宫有七声错综用之故二十一变也诸笛)
(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用事也(一曰正角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
(也三曰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四曰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则于琴徽也四)
(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应进退上下之法所以协声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隐而不见故曰伏孔)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
三釐有奇
太蔟之笛正声应太蔟下徵应南吕长二尺五寸三分
(短大小不合于此或器用不便声均法度之齐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齐必不得已取其声均合)
三宫(一曰正声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二十一变也(宫有七声错综用之故二十一变也诸笛)
(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用事也(一曰正角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
(也三曰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四曰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则于琴徽也四)
(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应进退上下之法所以协声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隐而不见故曰伏孔)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
三釐有奇
太蔟之笛正声应太蔟下徵应南吕长二尺五寸三分
卷六 第 5b 页
一釐有奇
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徵应无射长二尺四寸
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徵应应钟长二尺二寸三分
三釐有奇
中吕之笛正声应中吕下徵应黄钟(今按中吕笛晋志宋志并阙宋志姑)
(洗笛下注云周语曰三间中吕宣中气也盖中吕笛下注也今本失写中吕笛误注姑洗笛下梁武中吕笛长)
(二尺九寸)
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徵应无射长二尺四寸
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徵应应钟长二尺二寸三分
三釐有奇
中吕之笛正声应中吕下徵应黄钟(今按中吕笛晋志宋志并阙宋志姑)
(洗笛下注云周语曰三间中吕宣中气也盖中吕笛下注也今本失写中吕笛误注姑洗笛下梁武中吕笛长)
(二尺九寸)
卷六 第 6a 页
蕤宾之笛正声应蕤宾下徵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
五釐有奇(变宫近孔故倍半令下便于用也林钟亦如之)
林钟之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蔟长三尺七寸九分
七釐有奇
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应夹钟长三尺六寸(变宫之法)
(亦如蕤宾体用四角故四分益一也)
南吕之笛正声应南吕下徵应姑洗长三尺三寸七分
无射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中吕长三尺二寸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二尺九寸九分
五釐有奇(变宫近孔故倍半令下便于用也林钟亦如之)
林钟之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蔟长三尺七寸九分
七釐有奇
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应夹钟长三尺六寸(变宫之法)
(亦如蕤宾体用四角故四分益一也)
南吕之笛正声应南吕下徵应姑洗长三尺三寸七分
无射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中吕长三尺二寸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二尺九寸九分
卷六 第 6b 页
六釐有奇
此荀勖所为十二笛其黄钟之笛自上而下前第一
孔为黄钟宫者马融笛赋以京房所加后出之孔为
商声则第一孔为宫矣第一孔为宫乃古来笛家相
传之旧法也然勖所言笛制尽黄钟姑洗二律之长
为黄钟孔是长一尺六寸一分也如宋人以笛之翕
声为黄钟则更长皆与黄钟正倍之数不合今之箫
此荀勖所为十二笛其黄钟之笛自上而下前第一
孔为黄钟宫者马融笛赋以京房所加后出之孔为
商声则第一孔为宫矣第一孔为宫乃古来笛家相
传之旧法也然勖所言笛制尽黄钟姑洗二律之长
为黄钟孔是长一尺六寸一分也如宋人以笛之翕
声为黄钟则更长皆与黄钟正倍之数不合今之箫
卷六 第 7a 页
制第一孔除吹口二分当大泉九枚于曲尺得九寸
律管围径虽小于箫尝依箫之第一孔截小管吹之
其声与箫吻合今之箫制乃俗乐相沿无所更改故
惟此可以定黄钟之孔也声之高下以耳齐之自然
恊律勖言笛之长短及以律长制孔皆可以不必其
言伏孔四者正角倍角在笛体中变宫变徵一倍令
高一倍令下故俱谓之伏孔是古制如此所言下徵
清角特旋宫之二调耳十二笛皆有之然唯黄钟笛
为徵角正声故可用馀笛非正声故不可用古人言
律管围径虽小于箫尝依箫之第一孔截小管吹之
其声与箫吻合今之箫制乃俗乐相沿无所更改故
惟此可以定黄钟之孔也声之高下以耳齐之自然
恊律勖言笛之长短及以律长制孔皆可以不必其
言伏孔四者正角倍角在笛体中变宫变徵一倍令
高一倍令下故俱谓之伏孔是古制如此所言下徵
清角特旋宫之二调耳十二笛皆有之然唯黄钟笛
为徵角正声故可用馀笛非正声故不可用古人言
卷六 第 7b 页
下徵清角专言黄钟之下徵清角也二调所假用之
律虽皆浊一律在笛则七声流转循环自然互相为
用不必并发三孔及哨吹令清也又勖所制尺过于
短小始勖因杜夔所制律吕检校太乐八音始知后
汉至魏尺度渐长于古四分有馀乃令刘恭依周礼
更积黍起度以铸新律晋武以其与周汉器合故施
用之然当时阮咸讥其声高非兴国之音以田父玉
律虽皆浊一律在笛则七声流转循环自然互相为
用不必并发三孔及哨吹令清也又勖所制尺过于
短小始勖因杜夔所制律吕检校太乐八音始知后
汉至魏尺度渐长于古四分有馀乃令刘恭依周礼
更积黍起度以铸新律晋武以其与周汉器合故施
用之然当时阮咸讥其声高非兴国之音以田父玉
卷六 第 8a 页
尺校之则短一黍以所得古铜尺校之则短四分故
周宣时达奚震牛弘谓晋梁尺俱过于短小按山谦
之记云梁殿前三钟悉是周景王所铸无射也遣乐
官以今无射笛饮不相中以夷则笛饮则声韵合和
是梁武之律高于周钟二律也梁法尺比晋前尺长
七釐尚如此则勖律之短可知毛西河谓今之箫制
全合古法故据今之箫孔用勖之律名于律则合度
于声则得中六字调为黄钟正宫无疑也每笛各有
七调十二笛可得八十四调而勖不言者十二笛之
周宣时达奚震牛弘谓晋梁尺俱过于短小按山谦
之记云梁殿前三钟悉是周景王所铸无射也遣乐
官以今无射笛饮不相中以夷则笛饮则声韵合和
是梁武之律高于周钟二律也梁法尺比晋前尺长
七釐尚如此则勖律之短可知毛西河谓今之箫制
全合古法故据今之箫孔用勖之律名于律则合度
于声则得中六字调为黄钟正宫无疑也每笛各有
七调十二笛可得八十四调而勖不言者十二笛之
卷六 第 8b 页
旋宫总不出乎十二调也京房六十律勖俱不用者
以律止十二纵多为之律亦无所施也唐祖孝孙用
八十四调张文收为铜律三百六十竟何裨于乐制
勖之识过后人远矣史称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
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徵愚谓勖
尺太短以黄钟姑洗二律之长制黄钟孔又太长唯
说笛孔上下律名乃是古法确不可易耳
以律止十二纵多为之律亦无所施也唐祖孝孙用
八十四调张文收为铜律三百六十竟何裨于乐制
勖之识过后人远矣史称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
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徵愚谓勖
尺太短以黄钟姑洗二律之长制黄钟孔又太长唯
说笛孔上下律名乃是古法确不可易耳
卷六 第 9a 页
右论荀勖十二笛
宋书律志勖奏案太乐笛四尺二寸当正声均应蕤宾
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大吕大吕笛
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五尺馀令太乐郎刘秀邓昊等
依律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
然后令郝生鼓筝宋同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和乃
辞曰自和父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令调
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
昔人用笛长短不一故有三尺二二尺九等名自勖
卷六 第 9b 页
制十二笛始各如本律之名然一笛已应七律旋之
已得七调但缺大吕夹钟中吕夷则无射五律之声
耳勖欲作十二笛先作大吕一笛吹七律以相校声
均皆合有黄钟笛更得此笛则十二律毕具旋宫无
缺馀笛不作可也自汉以后止用黄钟一均后魏刘
芳造六格郊丘之乐张乾龟讥其北庙厢黄钟之均
实夷则之调馀三厢宫商不和而共用一笛是无大
已得七调但缺大吕夹钟中吕夷则无射五律之声
耳勖欲作十二笛先作大吕一笛吹七律以相校声
均皆合有黄钟笛更得此笛则十二律毕具旋宫无
缺馀笛不作可也自汉以后止用黄钟一均后魏刘
芳造六格郊丘之乐张乾龟讥其北庙厢黄钟之均
实夷则之调馀三厢宫商不和而共用一笛是无大
卷六 第 10a 页
吕笛也隋用黄钟一宫惟击七钟其五钟设而不击
谓之哑钟唐协律郎张文收乃依古断竹为十二律
高祖命与祖孝孙吹调五钟叩之而应由是十二钟
皆用此五哑钟即大夹中夷无五律之钟也然则有
黄大两笛而三厢俱调五钟不哑矣所谓中管之格
亦是此意(文献通考今太常笛翕声黄钟也从下而上一穴太蔟半窍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
(洗半窍为夹钟次上一穴为中吕次上一穴为林钟半窍为蕤宾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变声为)
(应钟谓用黄钟清与中吕双发为变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中管起应钟为宫其次上穴大吕)
(为商又次上穴夹钟为角又次上穴中吕为变徵又次上穴蕤宾为正徵又次上穴夷则为羽变宫为无)
谓之哑钟唐协律郎张文收乃依古断竹为十二律
高祖命与祖孝孙吹调五钟叩之而应由是十二钟
皆用此五哑钟即大夹中夷无五律之钟也然则有
黄大两笛而三厢俱调五钟不哑矣所谓中管之格
亦是此意(文献通考今太常笛翕声黄钟也从下而上一穴太蔟半窍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
(洗半窍为夹钟次上一穴为中吕次上一穴为林钟半窍为蕤宾次上一穴为南吕半窍为夷则变声为)
(应钟谓用黄钟清与中吕双发为变声半窍为无射后一穴为黄钟清中管起应钟为宫其次上穴大吕)
(为商又次上穴夹钟为角又次上穴中吕为变徵又次上穴蕤宾为正徵又次上穴夷则为羽变宫为无)
卷六 第 10b 页
(射谓后穴与第三穴双发是也如此即不用半窍谓之十二律用两笛成曲也)但彼中管虽
备大夹中夷无五律而以黄钟之变宫浊倍为宫其
名不正不如直作大吕笛之更善也大吕本音在黄
太二律之间其馀四律亦在前后二律之间大吕等
五律之音即太蔟等半窍之声半窍难以命律故有
同字谱同字不能异声故有中管之格中管应钟为
宫下黄钟一律非高调故特取大吕而有银字之名
备大夹中夷无五律而以黄钟之变宫浊倍为宫其
名不正不如直作大吕笛之更善也大吕本音在黄
太二律之间其馀四律亦在前后二律之间大吕等
五律之音即太蔟等半窍之声半窍难以命律故有
同字谱同字不能异声故有中管之格中管应钟为
宫下黄钟一律非高调故特取大吕而有银字之名
卷六 第 11a 页
辗转增益其制以求合大吕一均之声岂若刘秀等
直作一大吕笛而自令调均胥与律相应也每律作
一笛固所以代律而两笛已应十二律其馀十笛之
调无出两笛之外者则十笛皆不必作也作大吕笛
之法须以黄钟笛相校黄钟之孔不可下移林钟之
孔仍居本位但以后出孔为大吕下于太蔟半孔则
得大吕之声矣以笛体中为夹钟其下穿绳二孔下
于黄钟笛穿绳处半孔则得夹钟之声矣中吕则下
于蕤宾半孔夷则则下于南吕半孔无射则下于应
直作一大吕笛而自令调均胥与律相应也每律作
一笛固所以代律而两笛已应十二律其馀十笛之
调无出两笛之外者则十笛皆不必作也作大吕笛
之法须以黄钟笛相校黄钟之孔不可下移林钟之
孔仍居本位但以后出孔为大吕下于太蔟半孔则
得大吕之声矣以笛体中为夹钟其下穿绳二孔下
于黄钟笛穿绳处半孔则得夹钟之声矣中吕则下
于蕤宾半孔夷则则下于南吕半孔无射则下于应
卷六 第 11b 页
钟半孔先校黄林二孔须与黄钟不差毫发其馀一
孔一校须令其声出于前后二律之间以今之正宫
调法为大吕调以一字调为夹钟调以上字调为中
吕调以工字调为夷则调以凡字调为无射调黄林
二调黄钟笛自有正声在此笛则商角徵羽皆不得
其正故不用中管起应钟虽具大夹中夷无五律而
无黄林二孔其应蕤又非大吕均之律不可以旋宫
孔一校须令其声出于前后二律之间以今之正宫
调法为大吕调以一字调为夹钟调以上字调为中
吕调以工字调为夷则调以凡字调为无射调黄林
二调黄钟笛自有正声在此笛则商角徵羽皆不得
其正故不用中管起应钟虽具大夹中夷无五律而
无黄林二孔其应蕤又非大吕均之律不可以旋宫
卷六 第 12a 页
故不为也
黄钟笛七调
○ (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后出孔○) ○ ○ ○ ○ 笛体中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太(正) 黄(正) 应(正) 南(正) 林(正) 蕤(正) 姑(正)
此黄钟宫调(俗六字调当改名正宫调)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太(正) 大(假用黄)应(正) 南(正) 夷(假用林)蕤(正) 姑(正)
黄钟笛七调
○ (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后出孔○) ○ ○ ○ ○ 笛体中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太(正) 黄(正) 应(正) 南(正) 林(正) 蕤(正) 姑(正)
此黄钟宫调(俗六字调当改名正宫调)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太(正) 大(假用黄)应(正) 南(正) 夷(假用林)蕤(正) 姑(正)
卷六 第 12b 页
此太簇宫调(即黄钟之商亦名清商俗正宫调当改名五字调)
变宫(一) 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宫(上)
夹(假用太)大(假用黄)应(正) 无(假用南)夷(假用林)蕤(正) 姑(正)
此姑洗宫调(即黄钟之角亦名清角俗一字调北宋误以此调之浊声为黄钟宫)
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
夹(假用太)大(假用黄)黄(假用应)无(假用南)夷(假用林)蕤(正) 中(假用姑)
此蕤宾宫调(即黄钟之变徵俗上字调隋时或有能为蕤宾之宫者燕飨之际肄之竟无觉)
(者)
变宫(一) 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宫(上)
夹(假用太)大(假用黄)应(正) 无(假用南)夷(假用林)蕤(正) 姑(正)
此姑洗宫调(即黄钟之角亦名清角俗一字调北宋误以此调之浊声为黄钟宫)
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
夹(假用太)大(假用黄)黄(假用应)无(假用南)夷(假用林)蕤(正) 中(假用姑)
此蕤宾宫调(即黄钟之变徵俗上字调隋时或有能为蕤宾之宫者燕飨之际肄之竟无觉)
(者)
卷六 第 13a 页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太(正) 大(假用黄)应(正) 南(正) 林(正) 蕤(正) 姑(正)
此林钟宫调(即黄钟之徵低吹为下徵俗尺字调高吹为清徵俗背四调后周及隋误以此)
(调下徵为黄钟宫)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夹(假用太)大(假用黄)应(正) 南(正) 夷(假用林)蕤(正) 姑(正)
此南吕宫调(即黄钟之羽俗工字调)
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
卷六 第 13b 页
夹(假用太)大(假用黄)应(正) 无(假用南)夷(假用林)蕤(正) 中(假用姑)
此应钟宫调(即黄钟之变宫俗凡字调)
大吕笛七调
○ 第一孔 第二孔 第三孔 第四孔(第五孔后出孔)○ ○ ○ ○ ○ 笛体中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大(正) 黄(正) 无(正) 夷(正) 林(正) 中(正) 夹(正)
此大吕宫调(俗名高宫调其调高于黄钟正宫稍下于太蔟调凡大吕笛调名与黄钟笛同)
(者俱下一律)
此应钟宫调(即黄钟之变宫俗凡字调)
大吕笛七调
○ 第一孔 第二孔 第三孔 第四孔(第五孔后出孔)○ ○ ○ ○ ○ 笛体中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大(正) 黄(正) 无(正) 夷(正) 林(正) 中(正) 夹(正)
此大吕宫调(俗名高宫调其调高于黄钟正宫稍下于太蔟调凡大吕笛调名与黄钟笛同)
(者俱下一律)
卷六 第 14a 页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宫(上)
太(假用大)黄(正) 无(正) 南(假用夷)林(正) 中(正) 夹(正)
此夹钟宫调(即大吕之商于黄钟笛为一字调)
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
太(假用大)黄(正) 应(假用无)南(假用夷)林(正) 中(正)姑(假用夹)
此中吕宫调(即大吕之角于黄钟笛为上字调)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太(假用大)大(假用黄)应(正) 南(假用夷)林(正) 蕤(假用中)姑(假用夹)
卷六 第 14b 页
此大吕笛林钟调(即大吕之变徵林钟正调已具黄钟笛内此复出不用)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太(假用大)黄(正) 无(正) 夷(正) 林(正) 中(正) 夹(正)
此夷则宫调(即大吕之徵于黄钟笛为工字调)
角(工) 商(尺) 官(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
太(假用大)黄(正) 无(正) 南(假用夷)林(正) 中(正) 姑(假用夹)
此无射宫调(即大吕之羽于黄钟笛为凡字调)
商(尺)宫(上) 变宫(一) 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变徵(凡)角(工) 商(尺) 宫(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太(假用大)黄(正) 无(正) 夷(正) 林(正) 中(正) 夹(正)
此夷则宫调(即大吕之徵于黄钟笛为工字调)
角(工) 商(尺) 官(上) 变宫(一)羽(五) 徵(六) 变徵(凡)
太(假用大)黄(正) 无(正) 南(假用夷)林(正) 中(正) 姑(假用夹)
此无射宫调(即大吕之羽于黄钟笛为凡字调)
商(尺)宫(上) 变宫(一) 羽(五) 徵(六) 变徵(凡)角(工)
卷六 第 15a 页
此大吕笛黄钟调(即大吕之变宫黄钟笛自有正声此复出不用)
以上两笛共十四调除大吕笛林钟黄钟两调复出不用共
十二调此十二调五声各自为调若加商角徵羽之名即成
六十调更加二变之名即成八十四调然惟西凉龟兹杂伎
等曲及隋唐俗部始借七声为众调调各别曲非古雅乐之
调故不著其谱
附箫色谱
(开闭)
卷六 第 15b 页
卷六 第 16a 页
(缺)
荆川稗编云古笛每均当各有其笛自上而下第一
孔为宫第二孔变宫第三孔羽第四孔徵第五附孔
变徵笛体中角最上后出孔商今笛无长短自下而
上笛体中黄钟宫也第一孔大吕太蔟商也第二孔
夹钟姑洗正角也第三孔中吕蕤宾清角变徵也第
卷六 第 16b 页
四孔林钟正徵也第五孔夷则南吕羽也第六孔无
射应钟变宫也其哨声黄钟半律清声也(此与文献通考言太)
(常笛小异彼以第三穴中吕林钟半窍为蕤宾)为今按古笛者即荀勖笛谱
汉魏以后之法也今笛者即笔谈以合字定宫弦之
说唐宋以来之法也笛自吹口至前第一孔以今木
匠曲尺度之除吹口适得九寸以是为黄钟之声可
也若笛体中则虽名尺八实盈二尺决非黄钟之声
射应钟变宫也其哨声黄钟半律清声也(此与文献通考言太)
(常笛小异彼以第三穴中吕林钟半窍为蕤宾)为今按古笛者即荀勖笛谱
汉魏以后之法也今笛者即笔谈以合字定宫弦之
说唐宋以来之法也笛自吹口至前第一孔以今木
匠曲尺度之除吹口适得九寸以是为黄钟之声可
也若笛体中则虽名尺八实盈二尺决非黄钟之声
卷六 第 17a 页
且雅乐不用二变犹今南曲不用一凡而彼以一为
角与调法不合其俗乐以闰为角又与律次相乖于
是强增中吕虚设蕤宾上勾之字不明角徵之音不
正皆所谓今笛者误之也儒者讲求律吕或不惮排
众议以抒已见惟笛律则俱以笛体中为黄钟数百
年来无异辞至于晋宋二史所载荀勖笛谱竟无一人
置之齿牙间真不可解但知黄钟律最长声最浊因
取笛之最下一声为黄钟不知黄钟本属中声而短
律又有浊倍也荀勖黄钟笛正声调法实今之六字
角与调法不合其俗乐以闰为角又与律次相乖于
是强增中吕虚设蕤宾上勾之字不明角徵之音不
正皆所谓今笛者误之也儒者讲求律吕或不惮排
众议以抒已见惟笛律则俱以笛体中为黄钟数百
年来无异辞至于晋宋二史所载荀勖笛谱竟无一人
置之齿牙间真不可解但知黄钟律最长声最浊因
取笛之最下一声为黄钟不知黄钟本属中声而短
律又有浊倍也荀勖黄钟笛正声调法实今之六字
卷六 第 17b 页
调其黄钟孔实六字调之上字缘当时未有字谱故
但著律名尔欲求黄钟正声断宜依古笛法
唐宋史皆谓当时俗乐以夹钟为黄钟其实非也宋
史明云俗乐以变徵为宫则是以雅乐之蕤宾为黄
钟也而又云燕乐声高实以夹钟为黄钟何其矛楯
若此以荀谱言之当时俗乐实以太蔟为黄钟即今
之正宫调也以商为宫其名不正当呼五字调而以
但著律名尔欲求黄钟正声断宜依古笛法
唐宋史皆谓当时俗乐以夹钟为黄钟其实非也宋
史明云俗乐以变徵为宫则是以雅乐之蕤宾为黄
钟也而又云燕乐声高实以夹钟为黄钟何其矛楯
若此以荀谱言之当时俗乐实以太蔟为黄钟即今
之正宫调也以商为宫其名不正当呼五字调而以
卷六 第 18a 页
正宫之名还黄钟其馀调名并宜改正但俗乐相沿
已久一旦尽易旧名听者易惑止改正宫一调之名
馀悉仍旧于义无乖
俗乐旧有倍四倍五之器失之太清(唐志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
(而曲出于胡部宋史姜夔言有倍四之器银字中管之号又有中管倍五者以意裁夺不合正律失之太)
(清)今箫色有背四急工二调亦失之太高歌曲有低
字无高字者始可用否则可吹而不可歌也背四即
尺字调高吹体中翕声为四借发后出孔故名背四
也急工即工字调高吹尽发前五孔为工其声高急
已久一旦尽易旧名听者易惑止改正宫一调之名
馀悉仍旧于义无乖
俗乐旧有倍四倍五之器失之太清(唐志倍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
(而曲出于胡部宋史姜夔言有倍四之器银字中管之号又有中管倍五者以意裁夺不合正律失之太)
(清)今箫色有背四急工二调亦失之太高歌曲有低
字无高字者始可用否则可吹而不可歌也背四即
尺字调高吹体中翕声为四借发后出孔故名背四
也急工即工字调高吹尽发前五孔为工其声高急
卷六 第 18b 页
故名急工也此二调即尺工二调箫色有之笛色则
无所谓银字者即大吕之管也当时不谓之大吕而
加银字之名其起应钟为宫者所以备大吕均之五
律也而号中管之格遂若银字中管惟俗乐所用而
不知其为应大吕一均之器也有大吕笛而银字中
管皆可以不设矣下徵尺字调也清徵背四调也雅
乐声尚和平林钟调已高急故调自林钟以下势不
无所谓银字者即大吕之管也当时不谓之大吕而
加银字之名其起应钟为宫者所以备大吕均之五
律也而号中管之格遂若银字中管惟俗乐所用而
不知其为应大吕一均之器也有大吕笛而银字中
管皆可以不设矣下徵尺字调也清徵背四调也雅
乐声尚和平林钟调已高急故调自林钟以下势不
卷六 第 19a 页
得不翻高作低荀勖谱于蕤林两笛皆倍半令下是
其翻高作低始于蕤宾按周礼奏蕤宾歌函钟蕤宾
曰奏不嫌已高函钟曰歌不容过抗故蕤实可用正
声林钟宜为下徵也盖自清角而上上则益清下徵
而下下则益浊故高调至上字调而止低调至尺字
调而止
昔人以笛定律每两律同孔所以有同字之律皆不
得正声然亦有可假用者宋政和间作徵招皆假之
以见徵音是也黄钟下徵假用黄钟为变徵黄钟清
其翻高作低始于蕤宾按周礼奏蕤宾歌函钟蕤宾
曰奏不嫌已高函钟曰歌不容过抗故蕤实可用正
声林钟宜为下徵也盖自清角而上上则益清下徵
而下下则益浊故高调至上字调而止低调至尺字
调而止
昔人以笛定律每两律同孔所以有同字之律皆不
得正声然亦有可假用者宋政和间作徵招皆假之
以见徵音是也黄钟下徵假用黄钟为变徵黄钟清
卷六 第 19b 页
角假用林钟为角南吕为变徵黄钟为羽太簇为变
宫大抵两笛之调唯黄大二调七声皆正其馀皆有
所假用假用者皆浊一律然吹之而其音适调者盖
以所假之律与当用之律两音相去原秪在毫发之
间且律管以数相生参差不同笛孔以音相次均齐
如一自下至高七音自相和叶故虽黄钟均无大吕
之律大吕均无黄钟之律而其音可以互假如琴以
宫大抵两笛之调唯黄大二调七声皆正其馀皆有
所假用假用者皆浊一律然吹之而其音适调者盖
以所假之律与当用之律两音相去原秪在毫发之
间且律管以数相生参差不同笛孔以音相次均齐
如一自下至高七音自相和叶故虽黄钟均无大吕
之律大吕均无黄钟之律而其音可以互假如琴以
卷六 第 20a 页
中吕为黄钟之角高一律而适调此则浊一律而适
调皆声律自然之变而匏竹利制尤不以数之不合
而有所差池也两笛备十二调与十二笛各成一调
同而器简用周易于度调特为字谱知音者或有取
焉尔
右论两笛十二调
周礼大司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
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黄钟为宫大
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圜钟夹钟也函钟林钟也)
调皆声律自然之变而匏竹利制尤不以数之不合
而有所差池也两笛备十二调与十二笛各成一调
同而器简用周易于度调特为字谱知音者或有取
焉尔
右论两笛十二调
周礼大司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
函钟为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黄钟为宫大
吕为角太蔟为徵应钟为羽(圜钟夹钟也函钟林钟也)
卷六 第 20b 页
此三大祀乐皆四声各为一调范氏(镇)云黄钟为角
者夷则为宫朱子语类以大吕为角则南吕为宫太
蔟为徵则林钟为宫应钟为羽则太蔟为宫朱子所
解与范氏同注云有辟有不用者谬也隋志云此四
声无商又律吕乖次以其为乐无克谐之理今古事
异不可得而行也是不知四声各为一调也唐祀天
神圜钟为宫三奏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各
者夷则为宫朱子语类以大吕为角则南吕为宫太
蔟为徵则林钟为宫应钟为羽则太蔟为宫朱子所
解与范氏同注云有辟有不用者谬也隋志云此四
声无商又律吕乖次以其为乐无克谐之理今古事
异不可得而行也是不知四声各为一调也唐祀天
神圜钟为宫三奏黄钟为角太蔟为徵姑洗为羽各
卷六 第 21a 页
一奏知其为四乐而不言角徵羽属何均盖即刘几
所谓以一声为始终耳宋用夷则之均一奏谓之黄钟
为角黄钟为夷则之角也林钟之均二奏谓之太蔟
为徵姑洗为羽太蔟为林钟之徵姑洗又为林钟之
羽也最合经意而刘几非之四声无商先儒谓鬼神
畏商之刚朱子云乐家言是有杀伐之意故不用然
也恐是无商调不是无商音奏起来五音依旧在按
朱子谓宫声筵席不可用用则宾主失欢则先儒谓
鬼神畏商容有是理然古人佩玉左宫羽右徵角亦
所谓以一声为始终耳宋用夷则之均一奏谓之黄钟
为角黄钟为夷则之角也林钟之均二奏谓之太蔟
为徵姑洗为羽太蔟为林钟之徵姑洗又为林钟之
羽也最合经意而刘几非之四声无商先儒谓鬼神
畏商之刚朱子云乐家言是有杀伐之意故不用然
也恐是无商调不是无商音奏起来五音依旧在按
朱子谓宫声筵席不可用用则宾主失欢则先儒谓
鬼神畏商容有是理然古人佩玉左宫羽右徵角亦
卷六 第 21b 页
不用商岂人亦畏商乎且以调法言之黄钟为宫则
太蔟为商是有商音应钟为羽则太蔟为宫是兼有
商调大武之发扬蹈厉无所畏而独畏商有杀伐之
意夫岂然哉
右论周礼三大祀乐
宋史乐志徵角二调其均自隋唐间已亡政和初改用
大晟律至于徵招角招终不得其本均大率皆假之以
太蔟为商是有商音应钟为羽则太蔟为宫是兼有
商调大武之发扬蹈厉无所畏而独畏商有杀伐之
意夫岂然哉
右论周礼三大祀乐
宋史乐志徵角二调其均自隋唐间已亡政和初改用
大晟律至于徵招角招终不得其本均大率皆假之以
卷六 第 22a 页
见徵音
郑译祖孝孙为八十四调有十二角调十二徵调而
其均即失于隋唐宋景祐乐髓新经有徵角二调而
彭几进乐书谓本朝以火德王而羽音不禁徵调尚
阙大观二年刘诜上徵声诏令大晟府同教坊依谱
按习仍增徵角二调及为徵招角招终不得其本均
盖自为八十四调以来原只有宫商羽而无徵角凡
言徵调角调皆虚语耳朱子语类问温公言本朝无
徵音曰不特本朝从来无那徵不特徵无角亦无之
郑译祖孝孙为八十四调有十二角调十二徵调而
其均即失于隋唐宋景祐乐髓新经有徵角二调而
彭几进乐书谓本朝以火德王而羽音不禁徵调尚
阙大观二年刘诜上徵声诏令大晟府同教坊依谱
按习仍增徵角二调及为徵招角招终不得其本均
盖自为八十四调以来原只有宫商羽而无徵角凡
言徵调角调皆虚语耳朱子语类问温公言本朝无
徵音曰不特本朝从来无那徵不特徵无角亦无之
卷六 第 22b 页
然只是太常乐无宴乐依旧有也只是无徵调角调
不是无徵音角音如说无徵只是头声与尾声不是
徵这却不知是如何其中有个甚么欠缺处所以做
那徵不成又云徵调失其传久矣徽宗令人作之作
不成只能以徵音起而不能以徵音终如今俗乐亦
只有宫商羽三调而已又云俗乐无徵声盖没安排
处及无黄钟等四浊声以上三条虽小异总言徵调
不是无徵音角音如说无徵只是头声与尾声不是
徵这却不知是如何其中有个甚么欠缺处所以做
那徵不成又云徵调失其传久矣徽宗令人作之作
不成只能以徵音起而不能以徵音终如今俗乐亦
只有宫商羽三调而已又云俗乐无徵声盖没安排
处及无黄钟等四浊声以上三条虽小异总言徵调
卷六 第 23a 页
之失其传有音即有调能起即能终而无徵调并无
角调者未易诘其所以然也夫所谓徵调者林钟均
林钟为始终所谓角调者姑洗均姑洗为始终而当
时俱谓之宫调十二均各以其徵声为始终谓之十
二徵调十二均各以其角声为始终谓之十二角调
然皆有其名无其谱细思其故盖以角徵二音杂于
一上勾尺四字之间音是则调非律存则音失不得
其正声则不得其均而其调亦遂不传耳黄钟笛本
有蕤宾无中吕今观文献通考言太常笛从下而上
角调者未易诘其所以然也夫所谓徵调者林钟均
林钟为始终所谓角调者姑洗均姑洗为始终而当
时俱谓之宫调十二均各以其徵声为始终谓之十
二徵调十二均各以其角声为始终谓之十二角调
然皆有其名无其谱细思其故盖以角徵二音杂于
一上勾尺四字之间音是则调非律存则音失不得
其正声则不得其均而其调亦遂不传耳黄钟笛本
有蕤宾无中吕今观文献通考言太常笛从下而上
卷六 第 23b 页
第三穴为中吕而蕤宾特为林钟半窍之声其所以
增中吕之位者将欲用之也吹笛之法合四之次用
上字则合本均用一字则成别调故俗乐以闰为角
朱子琴律亦以中吕之徽为角乃知雅乐名为姑洗
其实不得不用中吕也其所以存蕤宾之名者亦有
以用之也吹笛之法上尺之间本无勾字之声而角
徵之间不得无变徵之律中吕居蕤宾之位则蕤宾
增中吕之位者将欲用之也吹笛之法合四之次用
上字则合本均用一字则成别调故俗乐以闰为角
朱子琴律亦以中吕之徽为角乃知雅乐名为姑洗
其实不得不用中吕也其所以存蕤宾之名者亦有
以用之也吹笛之法上尺之间本无勾字之声而角
徵之间不得无变徵之律中吕居蕤宾之位则蕤宾
卷六 第 24a 页
不得不居林钟之位故祖孝孙旋宫法因变徵为正
徵以不得正徵而假用变徵也姑洗置而不用清角
进为正角而角无正声矣林钟失其所居正徵转为
变徵而徵无正声矣故在本均则无以为均在各均
亦无以为调其弊皆由于以合字为黄钟而增中吕
之位一上勾尺之间鹘突不分明遂令角徵二音进
退皆无所据也若以上字为宫则五声旋转自有一
定之位次彼雅乐俗乐何尝无徵角哉又按后周裴
正论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故苏祗婆
徵以不得正徵而假用变徵也姑洗置而不用清角
进为正角而角无正声矣林钟失其所居正徵转为
变徵而徵无正声矣故在本均则无以为均在各均
亦无以为调其弊皆由于以合字为黄钟而增中吕
之位一上勾尺之间鹘突不分明遂令角徵二音进
退皆无所据也若以上字为宫则五声旋转自有一
定之位次彼雅乐俗乐何尝无徵角哉又按后周裴
正论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故苏祗婆
卷六 第 24b 页
琵琶七声商声南吕明其为林钟均之七声也郑译
始以太乐所奏七声之内三声乖应及弹苏祗婆琵
琶自以为得七声之正而不知林钟均之七声非正
声也则其所以为调首者先误矣
右论徵角二调
魏书乐志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
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
始以太乐所奏七声之内三声乖应及弹苏祗婆琵
琶自以为得七声之正而不知林钟均之七声非正
声也则其所以为调首者先误矣
右论徵角二调
魏书乐志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角为
主五调各以一声为主
卷六 第 25a 页
五调者第一平调第二清调第三瑟调第四楚调第
五侧调陈仲孺谓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是
五调本弹琴取声合曲之名各以一声为均主即黄
钟均五声之旋宫也楚侧二调仲孺不言所主为徵
为羽未之详也清乐三调即此五调之三迎气五引
亦即此五调尔唐志云平调清调周房中乐遗声盖
此二调之曲得其遗声非周时有此调名也五调之
名起于汉魏乐府其平清瑟三调总谓之清商笋勖
取魏三祖旧词为平清瑟三调歌曲楚调则唯东阿
五侧调陈仲孺谓依琴五调调声之法以均乐器是
五调本弹琴取声合曲之名各以一声为均主即黄
钟均五声之旋宫也楚侧二调仲孺不言所主为徵
为羽未之详也清乐三调即此五调之三迎气五引
亦即此五调尔唐志云平调清调周房中乐遗声盖
此二调之曲得其遗声非周时有此调名也五调之
名起于汉魏乐府其平清瑟三调总谓之清商笋勖
取魏三祖旧词为平清瑟三调歌曲楚调则唯东阿
卷六 第 25b 页
王明月照高楼一诗而已自此以后世特重平清瑟
三调谢灵运诗云六引缓清唱三调伫繁音王僧虔
表论三调云今之清商实犹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
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何妥非郑译每宫立七调议
云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云三调三
调之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唐时尚有平清二
调之曲五调虽系琴操曲弄非雅乐之名然各以一
三调谢灵运诗云六引缓清唱三调伫繁音王僧虔
表论三调云今之清商实犹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
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何妥非郑译每宫立七调议
云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云三调三
调之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唐时尚有平清二
调之曲五调虽系琴操曲弄非雅乐之名然各以一
卷六 第 26a 页
声为主各成一调非若黄钟商黄钟角之类同此一
均而别以一声为始终也凡乐每奏一均必先发其
均主之声然后文之以五声至于曲终一声仍归本
均古人立均不过如此故州鸠论武王七律有上宫
下宫之名姜夔谓太乐外有所谓上宫调下宫调盖
其始也发清黄之少宫谓之上宫则正声为下宫其
始也用短律之倍声谓之下宫则正声为上宫也然
总不出十二宫之外其以商角徵羽名调者如徵招
角招清商清角清徵皆琴操也又有变商亦谓之反
均而别以一声为始终也凡乐每奏一均必先发其
均主之声然后文之以五声至于曲终一声仍归本
均古人立均不过如此故州鸠论武王七律有上宫
下宫之名姜夔谓太乐外有所谓上宫调下宫调盖
其始也发清黄之少宫谓之上宫则正声为下宫其
始也用短律之倍声谓之下宫则正声为上宫也然
总不出十二宫之外其以商角徵羽名调者如徵招
角招清商清角清徵皆琴操也又有变商亦谓之反
卷六 第 26b 页
商有下徵亦谓之流徵又有变徵声及羽声皆琴筑
筝笛所用之调谣俗之音然总不出五调之外故以
律名调则有十二宫其名见于礼经而可施于今者
也以音名调则有五调其名起于后世而不戾于古
者也若八十四调唯西凉龟兹杂伎等曲数既多故
得隶于众调调各异曲仍其旧可也施于雅乐则悖
矣何妥非郑译之七调而止请存三调固为局而不
筝笛所用之调谣俗之音然总不出五调之外故以
律名调则有十二宫其名见于礼经而可施于今者
也以音名调则有五调其名起于后世而不戾于古
者也若八十四调唯西凉龟兹杂伎等曲数既多故
得隶于众调调各异曲仍其旧可也施于雅乐则悖
矣何妥非郑译之七调而止请存三调固为局而不
卷六 第 27a 页
弘牛弘议雅乐唯用宫声无用商角徵羽为别调之
法其论甚正而史讥何妥耻已不逮译等欲沮坏其
事并讥牛弘总知乐事不能精知音律盖亦惑于七
音十二律旋转相交之说而不知其非也
右论五调
乐律表微卷六
法其论甚正而史讥何妥耻已不逮译等欲沮坏其
事并讥牛弘总知乐事不能精知音律盖亦惑于七
音十二律旋转相交之说而不知其非也
右论五调
乐律表微卷六
卷六 第 2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