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表微卷五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制调上
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声宫商角徵羽也其管)
(阳曰律阴曰吕布十二辰始于黄钟管长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终于中吕更相为宫凡六)
(十也疏曰六律谓阳律也举阳律则阴吕从之可知故十二管也十一月黄钟为宫十二月大吕为宫是还回)
(迭相为宫也以十二管更相为宫以黄钟为始当其为宫备有五声随其相生之次每辰各自为宫各有五声)
(十二管相生之次至中吕而毕凡六十声)
乐律表微卷五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制调上
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声宫商角徵羽也其管)
(阳曰律阴曰吕布十二辰始于黄钟管长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终于中吕更相为宫凡六)
(十也疏曰六律谓阳律也举阳律则阴吕从之可知故十二管也十一月黄钟为宫十二月大吕为宫是还回)
(迭相为宫也以十二管更相为宫以黄钟为始当其为宫备有五声随其相生之次每辰各自为宫各有五声)
(十二管相生之次至中吕而毕凡六十声)
卷五 第 1b 页
乐记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清谓蕤宾至应钟浊谓黄)
(钟至中吕疏曰小大相成者贺玚云十二月律互为宫羽而相成也终始相生者贺玚云五行宫商迭相用为)
(终始倡和清浊者谓十二月律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黄钟至中吕为浊长者浊也蕤宾至应钟为清)
(短者清也迭相为经者十二月之律更相为常即还相为宫是乐之常也)
汉书律历志黄钟为宫则太蔟姑洗林钟南吕皆以正
声应无有忽微不复与他律为役者同心一统之义也
非黄钟而他律虽当其月自宫者则其和音之律有空
(钟至中吕疏曰小大相成者贺玚云十二月律互为宫羽而相成也终始相生者贺玚云五行宫商迭相用为)
(终始倡和清浊者谓十二月律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黄钟至中吕为浊长者浊也蕤宾至应钟为清)
(短者清也迭相为经者十二月之律更相为常即还相为宫是乐之常也)
汉书律历志黄钟为宫则太蔟姑洗林钟南吕皆以正
声应无有忽微不复与他律为役者同心一统之义也
非黄钟而他律虽当其月自宫者则其和音之律有空
卷五 第 2a 页
积忽微不得其正此黄钟至尊亡与并也(孟康曰忽微若有若无细)
(于发者也谓正声无有残分也它律为宫则有空积若郑氏分一寸为数千)律吕新书曰十二律之实约以
(寸法则黄钟林钟太蔟得全寸约以分法则南吕姑洗得全分约以釐法则应钟蕤宾得全釐约以毫法则大)
(吕夷则得全毫约以丝法则夹钟无射得全丝约至中吕之实十三万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尽二算其数)
不行此律之所以止于十二也(今按黄钟不与它律为役者它律为宫当用为黄钟者用黄钟之清声不得)
(用正声唯黄钟一均皆正声)
北史隋牛弘议曰案周官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众
注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钟
者用黄钟为调歌大吕者用大吕为调奏者谓堂下四
(于发者也谓正声无有残分也它律为宫则有空积若郑氏分一寸为数千)律吕新书曰十二律之实约以
(寸法则黄钟林钟太蔟得全寸约以分法则南吕姑洗得全分约以釐法则应钟蕤宾得全釐约以毫法则大)
(吕夷则得全毫约以丝法则夹钟无射得全丝约至中吕之实十三万一千七十二以三分之不尽二算其数)
不行此律之所以止于十二也(今按黄钟不与它律为役者它律为宫当用为黄钟者用黄钟之清声不得)
(用正声唯黄钟一均皆正声)
北史隋牛弘议曰案周官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众
注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三礼义宗称周官奏黄钟
者用黄钟为调歌大吕者用大吕为调奏者谓堂下四
卷五 第 2b 页
县歌者谓堂上所歌但以一祭之间皆用二调是知据
宫称调其义一也明六律六吕迭相为宫各自为调
宋史姜夔大乐议十二管各备五声合六十声五声成
一调故十二调(按此本皇侃礼记疏)
调者旋宫之法也以均主言之谓之宫合五声言之
谓之调其实一也一管迭为五声五声合为一调每律一
调则十二调此十二调者移宫换羽每各异调琴徽
宫称调其义一也明六律六吕迭相为宫各自为调
宋史姜夔大乐议十二管各备五声合六十声五声成
一调故十二调(按此本皇侃礼记疏)
调者旋宫之法也以均主言之谓之宫合五声言之
谓之调其实一也一管迭为五声五声合为一调每律一
调则十二调此十二调者移宫换羽每各异调琴徽
卷五 第 3a 页
笛孔按律可名者也一调止用五声合六十声一均
具有七声合八十四声非有六十调八十四调也自
龟兹人苏祗婆善胡琵琶始以黄钟太蔟林钟南吕
姑洗五律为均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为调
郑译因而推演之更立七均为八十四调由是均自
为均调自为调与古异名然西域所传七种调疑只
有大食小食般涉等名其黄钟商黄钟角之类乃译
所加也万宝常祖孝孙王朴俱用此法俗乐亦有二
十八调其调名杂用胡语唐高宗自以老子之后命
具有七声合八十四声非有六十调八十四调也自
龟兹人苏祗婆善胡琵琶始以黄钟太蔟林钟南吕
姑洗五律为均以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为调
郑译因而推演之更立七均为八十四调由是均自
为均调自为调与古异名然西域所传七种调疑只
有大食小食般涉等名其黄钟商黄钟角之类乃译
所加也万宝常祖孝孙王朴俱用此法俗乐亦有二
十八调其调名杂用胡语唐高宗自以老子之后命
卷五 第 3b 页
乐工制道调故七宫有道调宫在西域以曲隶调乃
其土风古有四夷之乐存之可也俗乐法曲原近雅
音其用胡曲自宜循其旧名虽音韵重复律名互易
亦可置而不论至雅乐用调无出十二均违经立异
不可为训西山谓黄钟宫至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
黄钟毕曲大吕宫至姑洗羽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
曲然则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为奏黄钟宫歌大吕
其土风古有四夷之乐存之可也俗乐法曲原近雅
音其用胡曲自宜循其旧名虽音韵重复律名互易
亦可置而不论至雅乐用调无出十二均违经立异
不可为训西山谓黄钟宫至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
黄钟毕曲大吕宫至姑洗羽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
曲然则大司乐奏黄钟歌大吕为奏黄钟宫歌大吕
卷五 第 4a 页
宫乎抑自黄钟宫至夹钟羽皆可奏自大吕宫至姑
洗羽皆可歌也其非古法明矣
右总论立调
宋史乐志姜夔议古乐止用十二宫周六乐奏六律歌
六吕惟十二宫也王大食三侑注云朔日月半随月用
律亦十二宫也古人于十二宫又特重黄钟一宫而已
齐景公作徵招角招之乐师涓师旷有清商清角清徵
之操汉魏以来燕乐或用之雅乐未闻有以商角徵羽
为调者惟迎气有五引而已隋书云梁陈雅乐并用宫
洗羽皆可歌也其非古法明矣
右总论立调
宋史乐志姜夔议古乐止用十二宫周六乐奏六律歌
六吕惟十二宫也王大食三侑注云朔日月半随月用
律亦十二宫也古人于十二宫又特重黄钟一宫而已
齐景公作徵招角招之乐师涓师旷有清商清角清徵
之操汉魏以来燕乐或用之雅乐未闻有以商角徵羽
为调者惟迎气有五引而已隋书云梁陈雅乐并用宫
卷五 第 4b 页
声是也
宫者旋宫之谓即调之别名非谓宫调有十二而商
角徵羽变宫变徵皆当有十二也古人并无十二宫
之名但举律以名之尔五音相生皆宫下生徵徵上
生商商下生羽羽上生角若然则蕤宾下生大吕非
重上生矣要不可执一而论也律之相生以短生长
为上生声之相生以正生清为下生蕤林夷南无应
宫者旋宫之谓即调之别名非谓宫调有十二而商
角徵羽变宫变徵皆当有十二也古人并无十二宫
之名但举律以名之尔五音相生皆宫下生徵徵上
生商商下生羽羽上生角若然则蕤宾下生大吕非
重上生矣要不可执一而论也律之相生以短生长
为上生声之相生以正生清为下生蕤林夷南无应
卷五 第 5a 页
为宫其宫生徵皆是以正生清商生羽亦然故皆下
生也至于用调合歌则林钟以下管促声高宫商宜
用浊倍以倍生正亦皆是下生周语夷则无射称上
宫(解见前宋志姜夔言今太乐外有上宫调下宫调)隋黄钟宫用林钟调属下
徵可證
十二宫
宫(下生) 徵(上生) 商(下生) 羽(上生) 角
第一宫 黄(正) 林(正) 太(正) 南(正) 姑(正)
第二宫 林(正) 太(清) 南(正) 姑(清) 应(正)
生也至于用调合歌则林钟以下管促声高宫商宜
用浊倍以倍生正亦皆是下生周语夷则无射称上
宫(解见前宋志姜夔言今太乐外有上宫调下宫调)隋黄钟宫用林钟调属下
徵可證
十二宫
宫(下生) 徵(上生) 商(下生) 羽(上生) 角
第一宫 黄(正) 林(正) 太(正) 南(正) 姑(正)
第二宫 林(正) 太(清) 南(正) 姑(清) 应(正)
卷五 第 5b 页
第三宫 太(正) 南(正) 姑(正) 应(正) 蕤(正)
第四宫 南(正) 姑(清) 应(正) 蕤(清) 大(清)
第五宫 姑(正) 应(正) 蕤(正) 大(清) 夷(正)
第六宫 应(正) 蕤(清) 大(清) 夷(清) 夹(清)
第七宫 蕤(正) 大(清) 夷(正) 夹(清) 无(正)
第八宫 大(正) 夷(正) 夹(正) 无(正) 中(正)
第九宫 夷(正) 夹(清) 无(正) 中(清) 黄(清)
第四宫 南(正) 姑(清) 应(正) 蕤(清) 大(清)
第五宫 姑(正) 应(正) 蕤(正) 大(清) 夷(正)
第六宫 应(正) 蕤(清) 大(清) 夷(清) 夹(清)
第七宫 蕤(正) 大(清) 夷(正) 夹(清) 无(正)
第八宫 大(正) 夷(正) 夹(正) 无(正) 中(正)
第九宫 夷(正) 夹(清) 无(正) 中(清) 黄(清)
卷五 第 6a 页
第十宫夹 (正) 无 正 中(正) 黄(清) 林(正)
第十一宫 无(正) 中(清) 黄(清) 林(清) 太(清)
第十二宫 中(正) 黄(清) 林(正) 太(清) 南(正)
此十二管更相为宫本礼运疏疏言每宫备有五声
凡六十声不言八十四声者一均虽有七声不用二
变故只言六十声也
右论十二宫
宋史乐志姜夔议云郑译之八十四调出于苏祗婆之
琵琶大食小食般涉者胡语伊州石州甘州婆罗门者
第十一宫 无(正) 中(清) 黄(清) 林(清) 太(清)
第十二宫 中(正) 黄(清) 林(正) 太(清) 南(正)
此十二管更相为宫本礼运疏疏言每宫备有五声
凡六十声不言八十四声者一均虽有七声不用二
变故只言六十声也
右论十二宫
宋史乐志姜夔议云郑译之八十四调出于苏祗婆之
琵琶大食小食般涉者胡语伊州石州甘州婆罗门者
卷五 第 6b 页
胡曲绿腰诞黄龙新水调者华声而用胡乐之节奏惟
瀛府献仙音谓之法曲即唐之法部也凡有催衮者皆
胡曲耳法曲无是也且其名八十四调者其实则有黄
钟太蔟夹钟中吕林钟夷则无射之宫商羽而于其中
间又阙太蔟之商羽焉国朝大乐诸曲多袭唐旧窃谓
以十二宫为雅乐周制可举以八十四调为宴乐胡部
不可杂郊庙用乐咸当以宫为本
瀛府献仙音谓之法曲即唐之法部也凡有催衮者皆
胡曲耳法曲无是也且其名八十四调者其实则有黄
钟太蔟夹钟中吕林钟夷则无射之宫商羽而于其中
间又阙太蔟之商羽焉国朝大乐诸曲多袭唐旧窃谓
以十二宫为雅乐周制可举以八十四调为宴乐胡部
不可杂郊庙用乐咸当以宫为本
卷五 第 7a 页
唐志言祖孝孙为十二宫调十二商调十二角调十
二徵调十二羽调十二变徵调十二变宫调者即郑
译之八十四调也以一调而被以七调之名不可无
以别之而所以别之者其说亦有二刘几论大司乐
圜钟为宫四句云用夹钟均之七声以其宫声为始
终是谓圜钟为宫用黄钟均之七声以其角声为始
终是谓黄钟为角用太蔟均之七声以其徵声为始
终是谓太蔟为徵用姑洗均之七声以其羽声为始
终是谓姑洗为羽是以始终之一声为目也蔡西山
二徵调十二羽调十二变徵调十二变宫调者即郑
译之八十四调也以一调而被以七调之名不可无
以别之而所以别之者其说亦有二刘几论大司乐
圜钟为宫四句云用夹钟均之七声以其宫声为始
终是谓圜钟为宫用黄钟均之七声以其角声为始
终是谓黄钟为角用太蔟均之七声以其徵声为始
终是谓太蔟为徵用姑洗均之七声以其羽声为始
终是谓姑洗为羽是以始终之一声为目也蔡西山
卷五 第 7b 页
云黄钟宫至夹钟羽并用黄钟起调黄钟毕曲大吕
宫至姑洗羽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曲太蔟宫至中
吕羽并用太蔟起调太蔟毕曲云云是以起毕之一
律为纲也然黄钟角即姑洗也太蔟徵即南吕也以
其声为始终即是以其律为起毕其实一也范蜀公
云周礼有黄钟为角黄钟之角黄钟为角者夷则为
宫黄钟之角者姑洗为角十一律之于五声皆如此
宫至姑洗羽并用大吕起调大吕毕曲太蔟宫至中
吕羽并用太蔟起调太蔟毕曲云云是以起毕之一
律为纲也然黄钟角即姑洗也太蔟徵即南吕也以
其声为始终即是以其律为起毕其实一也范蜀公
云周礼有黄钟为角黄钟之角黄钟为角者夷则为
宫黄钟之角者姑洗为角十一律之于五声皆如此
卷五 第 8a 页
率而世俗之说乃去之字谓太蔟曰黄钟商姑洗曰
黄钟角林钟曰黄钟徵南吕曰黄钟羽以范氏之言
观之黄钟商等名特世俗夷部之说言雅乐者所不
取而西山于此取六十调焉以其说相沿已久也苏
祗婆之琵琶原只有五旦(旦华言均也)即黄钟太蔟林钟
南吕姑洗五均也旦作七调合三十五调耳郑译推
演其声更立七均合十二均每均七调故有八十四
调苏夔以二变不应为调驳译译引汉志七始之义
谓若不以二变为调则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
黄钟角林钟曰黄钟徵南吕曰黄钟羽以范氏之言
观之黄钟商等名特世俗夷部之说言雅乐者所不
取而西山于此取六十调焉以其说相沿已久也苏
祗婆之琵琶原只有五旦(旦华言均也)即黄钟太蔟林钟
南吕姑洗五均也旦作七调合三十五调耳郑译推
演其声更立七均合十二均每均七调故有八十四
调苏夔以二变不应为调驳译译引汉志七始之义
谓若不以二变为调则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
卷五 第 8b 页
宫须立七调盖译说本出胡乐一均中有七声故得
用二变为调雅乐唯用五声曲中无二变之声故不
得用二变为调八十四之减为六十固宜然二变凡
二十四声非去应蕤二律也唯黄钟均不用应蕤为
调他均则应蕤为商角徵羽仍用为调至应蕤为宫
亦不用二变为调或云和缪不为调六十调中不有
应蕤二宫乎西山既论六十调复为之说云宫商角三
用二变为调雅乐唯用五声曲中无二变之声故不
得用二变为调八十四之减为六十固宜然二变凡
二十四声非去应蕤二律也唯黄钟均不用应蕤为
调他均则应蕤为商角徵羽仍用为调至应蕤为宫
亦不用二变为调或云和缪不为调六十调中不有
应蕤二宫乎西山既论六十调复为之说云宫商角三
卷五 第 9a 页
十六老阳也徵羽二十四老阴也调成而阴阳备也
其意以四九为老阳四六为老阴也夫律有阴阳不
闻于五声分阴阳周礼所谓辨阴阳之声者听凤皇
之鸣雄雌各六所谓合阴阳之声者取建辰之合
歌奏相应也阳律为宫宫商角皆阳徵羽皆阴若阴
律为宫则宫商角皆阴徵羽皆阳西山以宫商角属
老阳以徵羽属老阴其义安在郑译以四时为义西
山以阴阳为义各持一说然均即调也非每均各有
数调也众律迭为宫徵应十二月五声成一调调止
其意以四九为老阳四六为老阴也夫律有阴阳不
闻于五声分阴阳周礼所谓辨阴阳之声者听凤皇
之鸣雄雌各六所谓合阴阳之声者取建辰之合
歌奏相应也阳律为宫宫商角皆阳徵羽皆阴若阴
律为宫则宫商角皆阴徵羽皆阳西山以宫商角属
老阳以徵羽属老阴其义安在郑译以四时为义西
山以阴阳为义各持一说然均即调也非每均各有
数调也众律迭为宫徵应十二月五声成一调调止
卷五 第 9b 页
十二非惟无八十四调并无六十调
八十四调
黄钟宫 黄太姑蕤林南应即
林钟宫黄钟徵 太蔟宫黄钟商南(吕宫黄钟羽姑洗宫黄钟角)应钟宫黄钟变宫 蕤宾宫黄钟变徵
大吕宫 大夹中林夷无黄即
夷则宫大吕徵 夹钟宫大吕商 (无射宫大吕羽中吕宫大吕角)黄钟宫大吕变宫 林钟宫大吕变徵
太蔟宫 太姑蕤夷南应大即
八十四调
黄钟宫 黄太姑蕤林南应即
林钟宫黄钟徵 太蔟宫黄钟商南(吕宫黄钟羽姑洗宫黄钟角)应钟宫黄钟变宫 蕤宾宫黄钟变徵
大吕宫 大夹中林夷无黄即
夷则宫大吕徵 夹钟宫大吕商 (无射宫大吕羽中吕宫大吕角)黄钟宫大吕变宫 林钟宫大吕变徵
太蔟宫 太姑蕤夷南应大即
卷五 第 10a 页
南吕宫太蔟徵 姑洗宫太蔟商应(钟宫太蔟羽蕤宾宫太蔟角)大吕宫太蔟变宫 夷则宫太蔟变徵
夹钟宫 夹中林南无黄太即
无射宫夹钟徵 中吕宫夹钟商黄(钟宫夹钟羽林钟宫夹钟角)太蔟宫夹钟变宫 南吕宫夹钟变徵
姑洗宫 姑蕤夷无应大夹即
应钟宫姑洗徵 蕤宾宫姑洗商 (大吕宫姑洗羽夷则宫姑洗角)夹钟宫姑洗变宫 无射宫姑洗变徵
中吕宫 中林南应黄太姑即
黄钟宫中吕徵 林钟宫中吕商 (太蔟宫中吕羽南吕宫中吕角)姑洗宫中吕变宫 应钟宫中吕变徵
蕤宾宫 蕤夷无黄大夹中即
大吕宫蕤宾徵 夷则宫蕤宾商 (夹钟宫蕤宾羽无射宫蕤宾角)中吕宫蕤宾变宫 黄钟宫蕤宾变徵
夹钟宫 夹中林南无黄太即
无射宫夹钟徵 中吕宫夹钟商黄(钟宫夹钟羽林钟宫夹钟角)太蔟宫夹钟变宫 南吕宫夹钟变徵
姑洗宫 姑蕤夷无应大夹即
应钟宫姑洗徵 蕤宾宫姑洗商 (大吕宫姑洗羽夷则宫姑洗角)夹钟宫姑洗变宫 无射宫姑洗变徵
中吕宫 中林南应黄太姑即
黄钟宫中吕徵 林钟宫中吕商 (太蔟宫中吕羽南吕宫中吕角)姑洗宫中吕变宫 应钟宫中吕变徵
蕤宾宫 蕤夷无黄大夹中即
大吕宫蕤宾徵 夷则宫蕤宾商 (夹钟宫蕤宾羽无射宫蕤宾角)中吕宫蕤宾变宫 黄钟宫蕤宾变徵
卷五 第 10b 页
林钟宫 林南应大太姑蕤即
太蔟宫林钟徵 南吕宫林钟商 (姑洗宫林钟羽应钟宫林钟角)蕤宾宫林钟变宫 大吕宫林钟变徵
夷则宫 夷无黄太夹中林即
夹钟宫夷则徵 无射宫夷则商 (中吕宫夷则羽黄钟宫夷则角)蕤宾宫夷则变宫 大吕宫夷则变徵
南吕宫 南应大夹姑蕤夷即
姑洗宫南吕徵 应钟宫南吕商 (蕤宾宫南吕羽大吕宫南吕角)夷则宫南吕变宫 夹钟宫南吕变徵
无射宫 无黄太姑中林南即
太蔟宫林钟徵 南吕宫林钟商 (姑洗宫林钟羽应钟宫林钟角)蕤宾宫林钟变宫 大吕宫林钟变徵
夷则宫 夷无黄太夹中林即
夹钟宫夷则徵 无射宫夷则商 (中吕宫夷则羽黄钟宫夷则角)蕤宾宫夷则变宫 大吕宫夷则变徵
南吕宫 南应大夹姑蕤夷即
姑洗宫南吕徵 应钟宫南吕商 (蕤宾宫南吕羽大吕宫南吕角)夷则宫南吕变宫 夹钟宫南吕变徵
无射宫 无黄太姑中林南即
卷五 第 11a 页
中吕宫无射徵 黄钟宫无射商 (林钟宫无射羽太蔟宫无射角)南吕宫无射变宫 姑洗宫无射变徵
应钟宫 应大夹中蕤夷无即
蕤宾宫应钟徵 大吕宫应钟商 (夷则宫应钟羽夹钟宫应钟角)无射宫应钟变宫 中吕宫应钟变徵
右论八十四调六十调
新唐书乐志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正宫(黄)高宫(大)中吕
宫(夹)道调宫(中)南吕宫(林)仙吕宫(夷)黄钟宫(无)为七宫越调(无)
大食调(黄)高大食调(大)双调(夹)小食调(中)歇指调(林)林钟商(夷)
(一名商调)为七商大食角(黄)高大食角(大)双角(夹)小食角(中)歇指角
(林)林钟角(夷)越角(无)为七角中吕调(夹)正平调(中)高平调(林一名)
应钟宫 应大夹中蕤夷无即
蕤宾宫应钟徵 大吕宫应钟商 (夷则宫应钟羽夹钟宫应钟角)无射宫应钟变宫 中吕宫应钟变徵
右论八十四调六十调
新唐书乐志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正宫(黄)高宫(大)中吕
宫(夹)道调宫(中)南吕宫(林)仙吕宫(夷)黄钟宫(无)为七宫越调(无)
大食调(黄)高大食调(大)双调(夹)小食调(中)歇指调(林)林钟商(夷)
(一名商调)为七商大食角(黄)高大食角(大)双角(夹)小食角(中)歇指角
(林)林钟角(夷)越角(无)为七角中吕调(夹)正平调(中)高平调(林一名)
卷五 第 11b 页
(大吕调)仙吕调(夷)黄钟羽(无)般涉调(黄)高般涉(大)为七羽
此取黄大夹中林夷无七律为宫商角羽二十八调
而以太姑蕤应南五律为中管其名多非本律之名
(如夹钟宫谓之中吕宫林钟宫谓之南吕宫)此毛西河所以谓之贸乱也
其源亦即出于苏祗婆之琵琶大食小食般涉正用
胡语伊州甘州正用胡曲但郑译八十四调实止十
九调而此易太为大商羽不阙更增七角以闰为角
此取黄大夹中林夷无七律为宫商角羽二十八调
而以太姑蕤应南五律为中管其名多非本律之名
(如夹钟宫谓之中吕宫林钟宫谓之南吕宫)此毛西河所以谓之贸乱也
其源亦即出于苏祗婆之琵琶大食小食般涉正用
胡语伊州甘州正用胡曲但郑译八十四调实止十
九调而此易太为大商羽不阙更增七角以闰为角
卷五 第 12a 页
非正角也乐髓新经云凡与前律同字者加中管二
字别之(荆川稗编云十二宫用七去其中管而言也太蔟与大吕七声同字谱宫同四字商同一)
(字角同上勾徵同工字羽同凡字惟角羽有尺工六五之异南吕与夷则七声同字谱工同工字商同凡)
(字徵同一字羽同上勾惟角声有六五之异蕤宾应钟黄钟均内名曰和缪不可为调以上五宫共三十)
(五调皆以中管名之中管云者谓其声在前后二律之间而与前律同出一孔以之制调音韵重复故不)
(用也)又有银字之名按大吕宫曰高宫商曰高大食角
曰高大食角羽曰高般涉皆加高字以别于黄钟之
宫商角羽谓之高调即银字也俗乐虽用黄大夹中
林夷无七律为调实黄钟一均之律阙大吕一均律
字别之(荆川稗编云十二宫用七去其中管而言也太蔟与大吕七声同字谱宫同四字商同一)
(字角同上勾徵同工字羽同凡字惟角羽有尺工六五之异南吕与夷则七声同字谱工同工字商同凡)
(字徵同一字羽同上勾惟角声有六五之异蕤宾应钟黄钟均内名曰和缪不可为调以上五宫共三十)
(五调皆以中管名之中管云者谓其声在前后二律之间而与前律同出一孔以之制调音韵重复故不)
(用也)又有银字之名按大吕宫曰高宫商曰高大食角
曰高大食角羽曰高般涉皆加高字以别于黄钟之
宫商角羽谓之高调即银字也俗乐虽用黄大夹中
林夷无七律为调实黄钟一均之律阙大吕一均律
卷五 第 12b 页
故中管起应钟而银字为高调于黄钟均外补大吕
一均耳故唐志云银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应律
之器后人失其传而更以异名盖谓应大吕均之五
律也俗乐虽不辨大吕一均之声而制为调而中管
银字亦用以和曲王建宫词有中管五弦初半曲之
句白居易秋夜听高调凉州诗云楼上金风声渐紧
月中银字韵初调促张弦柱高吹管一曲凉州入泬
一均耳故唐志云银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应律
之器后人失其传而更以异名盖谓应大吕均之五
律也俗乐虽不辨大吕一均之声而制为调而中管
银字亦用以和曲王建宫词有中管五弦初半曲之
句白居易秋夜听高调凉州诗云楼上金风声渐紧
月中银字韵初调促张弦柱高吹管一曲凉州入泬
卷五 第 13a 页
寥凉州用宫调则高调谓高宫也夫人声不能过高
俗乐声高而歌者便之则非过于高也而前人皆以
俗乐声高为靡靡之声岂古人合乐十二宫无一高
调乎此不知乐者之言也唐志谓俗乐宫调应夹钟
之律西山燕乐篇云燕乐以夹钟收四声曰宫曰商
曰羽曰闰闰为角其正角声变声徵声皆不收而独
用夹钟为律本今按俗乐以夹钟为黄钟是高于
古雅三律细按之不止高三律也彼以夹钟为黄钟
以其夹钟宫谓之中吕宫林钟宫谓之南吕宫故云
俗乐声高而歌者便之则非过于高也而前人皆以
俗乐声高为靡靡之声岂古人合乐十二宫无一高
调乎此不知乐者之言也唐志谓俗乐宫调应夹钟
之律西山燕乐篇云燕乐以夹钟收四声曰宫曰商
曰羽曰闰闰为角其正角声变声徵声皆不收而独
用夹钟为律本今按俗乐以夹钟为黄钟是高于
古雅三律细按之不止高三律也彼以夹钟为黄钟
以其夹钟宫谓之中吕宫林钟宫谓之南吕宫故云
卷五 第 13b 页
以夹钟为黄钟其实以蕤宾为黄钟中吕居蕤宾之
位故为中吕宫即令之正宫调也宋史论燕乐以变
徵为宫以变宫为角则是以笛之自下而上第三孔
为宫高于雅乐六律矣宫商角本相隔一律角与变
徵隔一律变徵与正徵相接不隔俗乐商与角隔二
律而无变徵则亦不知正徵所在故曰俗乐收四声
其正角声变声徵声皆不收是岂俗乐但有宫商羽
位故为中吕宫即令之正宫调也宋史论燕乐以变
徵为宫以变宫为角则是以笛之自下而上第三孔
为宫高于雅乐六律矣宫商角本相隔一律角与变
徵隔一律变徵与正徵相接不隔俗乐商与角隔二
律而无变徵则亦不知正徵所在故曰俗乐收四声
其正角声变声徵声皆不收是岂俗乐但有宫商羽
卷五 第 14a 页
三正声哉缘当时用字糺声以合字为黄钟其笛律
不合七声之次是以雅乐欲合律即不谐声俗乐欲
谐声遂不合律其实俗乐所用之均即今之正宫调
五律皆正七声无阙也宋史谓燕乐所收二十八调
本万宝常所谓非治世之音俗又于七角调各加一
声流荡忘反而祖调亦不复存矣此非笃论也雅郑
之别在声不在调亦不因加一声遂失祖调也张知
白云乐者乐也今太常乐类皆仿古逮振作之听者
不知为乐而观者厌焉古乐岂其若此哉房庶亦云
不合七声之次是以雅乐欲合律即不谐声俗乐欲
谐声遂不合律其实俗乐所用之均即今之正宫调
五律皆正七声无阙也宋史谓燕乐所收二十八调
本万宝常所谓非治世之音俗又于七角调各加一
声流荡忘反而祖调亦不复存矣此非笃论也雅郑
之别在声不在调亦不因加一声遂失祖调也张知
白云乐者乐也今太常乐类皆仿古逮振作之听者
不知为乐而观者厌焉古乐岂其若此哉房庶亦云
卷五 第 14b 页
世之所谓雅乐未必如古教坊所奏岂尽为淫声此
皆平情之论也俗乐之声调亦本西域故以曲隶调
调各别曲如凉州七宫甘州七商之类想其音韵曲
折必有可听唐明皇分宴乐为二部堂下立奏名立
部伎堂上坐奏名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
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盖以雅乐苟简易习而
俗乐精妙难知也汉高祖观巴渝舞以为此武王伐
皆平情之论也俗乐之声调亦本西域故以曲隶调
调各别曲如凉州七宫甘州七商之类想其音韵曲
折必有可听唐明皇分宴乐为二部堂下立奏名立
部伎堂上坐奏名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
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盖以雅乐苟简易习而
俗乐精妙难知也汉高祖观巴渝舞以为此武王伐
卷五 第 15a 页
纣之歌唐文宗听云韶法曲以为笙磬同音沈吟忘
味不图为乐至于斯也然则俗乐中殆犹有古乐之
遗意欤
柳子厚言郭筝师推七律为三十五调盖于二十八
调外兼有七徵也朱子谓从来无徵调不知等师何
独推而得之殆亦如宋之徵招假之以见徵音尔政
和四年大晟府言宴乐诸宫调多不正如以无射为
黄钟宫以夹钟为中吕宫以夷则为仙吕宫之类又
如越调双调大食小食皆俚俗所传今依月律改定
味不图为乐至于斯也然则俗乐中殆犹有古乐之
遗意欤
柳子厚言郭筝师推七律为三十五调盖于二十八
调外兼有七徵也朱子谓从来无徵调不知等师何
独推而得之殆亦如宋之徵招假之以见徵音尔政
和四年大晟府言宴乐诸宫调多不正如以无射为
黄钟宫以夹钟为中吕宫以夷则为仙吕宫之类又
如越调双调大食小食皆俚俗所传今依月律改定
卷五 第 15b 页
诏可六年诏大晟雅乐顷岁已命儒臣著乐书独宴
乐未有纪述其令大晟府编集八十四调并图谱令
刘炳撰以为宴乐新书今按雅乐俗乐调法其源同
出于夷部而雅乐名为八十四调实止十九调俗乐
调名虽不正实有二十八调越调大食之类沿习已
久一旦尽易其名又不能皆有其调甚无谓也又按
俗乐以变徵为宫彼固谓之宫不谓之变以变宫为
乐未有纪述其令大晟府编集八十四调并图谱令
刘炳撰以为宴乐新书今按雅乐俗乐调法其源同
出于夷部而雅乐名为八十四调实止十九调俗乐
调名虽不正实有二十八调越调大食之类沿习已
久一旦尽易其名又不能皆有其调甚无谓也又按
俗乐以变徵为宫彼固谓之宫不谓之变以变宫为
卷五 第 16a 页
角彼固谓之角不谓之闰西山论俗乐云一宫二商
三角四变为宫五徵六羽七闰为角仍依雅乐七声
之次言之则似俗乐宫在角后角在羽后且似有二
宫二角也俗乐本取黄大夹中林夷无七律为宫商
角羽二十八调西山谓俗乐宫声七调皆生于黄钟
商声七调皆生于太蔟羽声七调皆生于南吕角声
七调皆生于应钟不过以黄太南三律为宫商羽正
声而俗乐以闰为角故举四律言之其实七调各主
一律非总生于一律也俗乐本以变徵为宫而夹钟
三角四变为宫五徵六羽七闰为角仍依雅乐七声
之次言之则似俗乐宫在角后角在羽后且似有二
宫二角也俗乐本取黄大夹中林夷无七律为宫商
角羽二十八调西山谓俗乐宫声七调皆生于黄钟
商声七调皆生于太蔟羽声七调皆生于南吕角声
七调皆生于应钟不过以黄太南三律为宫商羽正
声而俗乐以闰为角故举四律言之其实七调各主
一律非总生于一律也俗乐本以变徵为宫而夹钟
卷五 第 16b 页
亦用为宫乃移宫之法西山始云紧五者夹钟之清
声俗乐以为宫又云四变居宫之对故为宫是俗乐
以雅乐之变徵为正宫非以夹钟为黄钟也其曰以
夹钟收四声以夹钟为律本皆非其实俗乐之调名
既多不正而西山举其大略又不甚辨晰以其实言
之不过以箫色七调各加宫商角羽四声为始终而
被以中管之律名令人目眩耳黄氏乐典论俗乐云
声俗乐以为宫又云四变居宫之对故为宫是俗乐
以雅乐之变徵为正宫非以夹钟为黄钟也其曰以
夹钟收四声以夹钟为律本皆非其实俗乐之调名
既多不正而西山举其大略又不甚辨晰以其实言
之不过以箫色七调各加宫商角羽四声为始终而
被以中管之律名令人目眩耳黄氏乐典论俗乐云
卷五 第 17a 页
相应谓之犯五行之声所司为正犯黄钟为无射应
彼为宫也所欹为旁犯越调黄钟应无射为商也所
叶为偏犯中吕宫应彼为羽也所下为侧犯越角南
吕应黄钟为角也馀仿此八犯歌曰宫商角羽宫商
羽三出逆八七归祖商宫角角羽商宫四出迎八八
归宗羽角宫商复再动三四五六逆八用又四犯诀
曰宫角羽商商羽角宫羽角宫商又有折掣反丁等
声折谓上生四位掣谓下隔一宫反者宫闰相顶丁
者上下相同又奇煞诀曰土五金水八木六火煞凭
彼为宫也所欹为旁犯越调黄钟应无射为商也所
叶为偏犯中吕宫应彼为羽也所下为侧犯越角南
吕应黄钟为角也馀仿此八犯歌曰宫商角羽宫商
羽三出逆八七归祖商宫角角羽商宫四出迎八八
归宗羽角宫商复再动三四五六逆八用又四犯诀
曰宫角羽商商羽角宫羽角宫商又有折掣反丁等
声折谓上生四位掣谓下隔一宫反者宫闰相顶丁
者上下相同又奇煞诀曰土五金水八木六火煞凭
卷五 第 17b 页
轮丁两厮顶折掣四相生今按俗乐先制谱后命词
朱子所谓先安排下腔调也乐府杂录谓上平犯下
平为徵而乐典所言凡宫商羽角俱有犯则以俗乐
调名不正亦各有因然正旁偏侧既不分明而所载
歌诀几如哑谜尤难晓解黄才伯既戴其说当谙其
法而不肯为人下注脚岂如禅家所谓且要天下人
疑著耶
朱子所谓先安排下腔调也乐府杂录谓上平犯下
平为徵而乐典所言凡宫商羽角俱有犯则以俗乐
调名不正亦各有因然正旁偏侧既不分明而所载
歌诀几如哑谜尤难晓解黄才伯既戴其说当谙其
法而不肯为人下注脚岂如禅家所谓且要天下人
疑著耶
卷五 第 18a 页
右论俗乐二十八调
乐律表微卷五
卷五 第 1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