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1a 页 WYG0220-050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乐律表微卷四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审音下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马氏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
礼记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
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故歌之
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
乐律表微卷四
原任知县胡彦升撰
审音下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马氏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
礼记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
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故歌之
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
卷四 第 1b 页 WYG0220-0506d.png
之蹈之也(长言之引其声也嗟叹和续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欢之至也)
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雅颂之音
大戴礼投壶凡雅二十六篇可歌歌鹿鸣狸首鹊巢采
蘩采蘋代檀白驹驺虞八篇废不可歌七篇商齐可歌
也三篇间歌史辟史义史见史童史谤史宾
晋书乐志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
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雅颂之音
大戴礼投壶凡雅二十六篇可歌歌鹿鸣狸首鹊巢采
蘩采蘋代檀白驹驺虞八篇废不可歌七篇商齐可歌
也三篇间歌史辟史义史见史童史谤史宾
晋书乐志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
卷四 第 2a 页 WYG0220-0507a.png
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及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驺
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管异唯
因夔鹿鸣全不改易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后行礼
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
沈存中梦溪笔谈云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
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尔
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当使字字举皆轻圆融入声
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
今谓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
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管异唯
因夔鹿鸣全不改易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后行礼
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
沈存中梦溪笔谈云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
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尔
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当使字字举皆轻圆融入声
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
今谓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
卷四 第 2b 页 WYG0220-0507b.png
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
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
横渠理窟云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
转其声令人可听今日歌者亦以转声而不变字为
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知此声入得
何律
朱子辩赵彦肃风雅十二诗谱云窃疑古乐有唱有
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
横渠理窟云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
转其声令人可听今日歌者亦以转声而不变字为
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知此声入得
何律
朱子辩赵彦肃风雅十二诗谱云窃疑古乐有唱有
卷四 第 3a 页 WYG0220-0507c.png
叹唱者发歌句也和者继其声也诗词之外应更有
叠字散声以叹发其趣故汉晋之间旧曲既失其传
则其词虽存而世莫能补为此故也若但如此谱直
以一声叶一字则古诗篇篇可歌无复乐弛之叹矣
夫岂然哉
今按声中无字即转声不变字之谓也转声即叠字
散声也古人永言之旨如此古乐记言曲直者歌之
曲折也言嗟叹者谓和续之也若直以一声叶一字
无曲折之节无和续之声岂复成乐杨杰议乐谓歌
叠字散声以叹发其趣故汉晋之间旧曲既失其传
则其词虽存而世莫能补为此故也若但如此谱直
以一声叶一字则古诗篇篇可歌无复乐弛之叹矣
夫岂然哉
今按声中无字即转声不变字之谓也转声即叠字
散声也古人永言之旨如此古乐记言曲直者歌之
曲折也言嗟叹者谓和续之也若直以一声叶一字
无曲折之节无和续之声岂复成乐杨杰议乐谓歌
卷四 第 3b 页 WYG0220-0507d.png
不永言请节其烦声以一声歌一言是当时乐曲尚
有永言之法而杰言正与之相反也
冯定远(班)古今乐府论云今太常乐府其文用诗余
尚及闻前辈有歌绝句者三十年来亦绝矣宋人长
短句今亦不能歌然嘉靖中善胡琴者犹能弹宋词
至于今则元人北词亦不知矣南词亦渐失本调矣
乐其亡乎今按古乐久失其传唐宋诗词及元曲歌
有永言之法而杰言正与之相反也
冯定远(班)古今乐府论云今太常乐府其文用诗余
尚及闻前辈有歌绝句者三十年来亦绝矣宋人长
短句今亦不能歌然嘉靖中善胡琴者犹能弹宋词
至于今则元人北词亦不知矣南词亦渐失本调矣
乐其亡乎今按古乐久失其传唐宋诗词及元曲歌
卷四 第 4a 页 WYG0220-0508a.png
法纵令至今尚存亦不足以存古乐之遗声然语其
大槩则唐宋声歌犹未为大失而以一字一声拟古
者直谓之念曲叫曲可也今并著其略以俟知音者
考其得失也
宋赵彦肃诗谱(朱子仪礼经传所载)
呦(清黄) 呦(南) 鹿(蕤) 鸣(姑) 食(南) 野(姑) 之(太) 苹(黄)
我(蕤) 有(林) 嘉(应) 宾(南) 鼓(林) 瑟(南) 吹(清黄) 笙(林)
吹(蕤) 笙(林) 鼓(南) 簧(姑) 承(应) 筐(清黄) 是(姑) 将(南)
人(林) 之(南) 好(黄) 我(姑) 示(林) 我(南) 周(清太) 行(清黄)
大槩则唐宋声歌犹未为大失而以一字一声拟古
者直谓之念曲叫曲可也今并著其略以俟知音者
考其得失也
宋赵彦肃诗谱(朱子仪礼经传所载)
呦(清黄) 呦(南) 鹿(蕤) 鸣(姑) 食(南) 野(姑) 之(太) 苹(黄)
我(蕤) 有(林) 嘉(应) 宾(南) 鼓(林) 瑟(南) 吹(清黄) 笙(林)
吹(蕤) 笙(林) 鼓(南) 簧(姑) 承(应) 筐(清黄) 是(姑) 将(南)
人(林) 之(南) 好(黄) 我(姑) 示(林) 我(南) 周(清太) 行(清黄)
卷四 第 4b 页 WYG0220-0508b.png
右鹿鸣三章之一用黄钟清宫(俗呼正宫)
关(清黄) 关(南) 雎(林) 鸠(南)在(黄) 河(姑) 之(太) 洲(黄)
窈(林) 窕(南) 淑(清黄) 女(姑) 君(清黄) 子(林) 好(南) 逑(清黄)
右关雎三章之一用无射清商(俗呼越调)
附明太常乐谱(朱载堉乐书所载)
庆(合黄宫)源(四大商)发(一姑角)祥(尺林徵)世(工南羽)德(六黄宫)惟(工南羽)崇(尺林徵)
致(尺林徵)我(一姑角)眇(合黄宫)躬(四太商)开(尺林徵)基(四太商)建(工南羽)功(合黄宫)
卷四 第 5a 页 WYG0220-0508c.png
京(六黄宫)都(工南羽)之(尺林徵)中(一姑角)亲(六黄宫)庙(工南羽)在(一姑角)东(尺林徵)
惟(尺林徵)我(一姑角)子(合黄宫)孙(四太商)永(合黄宫)怀(四太商)祖(工低南羽)风(合黄宫)
气(四太商)体(合黄宫)则(四太商)同(一姑角)呼(六黄宫)吸(尺林徵)相(工南羽)通(尺林徵)
来(尺林徵)格(一姑角)来(六黄宫) 从(尺林徵)皇(一姑角)灵(四太商)显(工低南羽)融(合黄宫)
右黄钟之宫(洪武元年宗庙迎神太和之曲)
显(尺秫徵)兮(工南羽)幽(一姑角)兮(合黄宫)神(六黄宫)运(尺林徵)无(工南羽)迹(尺林徵)
銮(尺秫徵)驭(一姑角)逍(工南羽)遥(尺林徵)安(一姑角)其(四太商)所(工低南羽)适(合黄宫)
其(六黄宫)灵(工南羽)在(一姑角)天(尺林徵)其(一姑角)主(合黄宫)在(四太商)室(一姑角)
子(一姑角)子(尺林徵)孙(一姑角)孙(合黄宫)孝(一姑角) 思(尺林徵)无(六黄宫)斁(尺林徵)
惟(尺林徵)我(一姑角)子(合黄宫)孙(四太商)永(合黄宫)怀(四太商)祖(工低南羽)风(合黄宫)
气(四太商)体(合黄宫)则(四太商)同(一姑角)呼(六黄宫)吸(尺林徵)相(工南羽)通(尺林徵)
来(尺林徵)格(一姑角)来(六黄宫) 从(尺林徵)皇(一姑角)灵(四太商)显(工低南羽)融(合黄宫)
右黄钟之宫(洪武元年宗庙迎神太和之曲)
显(尺秫徵)兮(工南羽)幽(一姑角)兮(合黄宫)神(六黄宫)运(尺林徵)无(工南羽)迹(尺林徵)
銮(尺秫徵)驭(一姑角)逍(工南羽)遥(尺林徵)安(一姑角)其(四太商)所(工低南羽)适(合黄宫)
其(六黄宫)灵(工南羽)在(一姑角)天(尺林徵)其(一姑角)主(合黄宫)在(四太商)室(一姑角)
子(一姑角)子(尺林徵)孙(一姑角)孙(合黄宫)孝(一姑角) 思(尺林徵)无(六黄宫)斁(尺林徵)
卷四 第 5b 页 WYG0220-0508d.png
右黄钟之徵(送神安和之曲)
太(四太羽) 哉(王南角) 宣(尺林商) 圣(上中宫)道(四太羽)德(上中宫) 尊(尺林徵)崇(上中宫)
维(工南角)持(尺林商)正(上中宫) 化(四太羽) 斯(尺林商)民(上中宫)是(合黄徵)宗(四太羽)
典(合黄徵)祀(四太羽)有(上中宫)常(尺林商)精(工南角)纯(尺林商)并(四太羽)隆(上中宫)
神(六黄徵)其(工南角)来(尺林商)格(上中宫)于(尺秫林)昭(上中宫) 圣(合黄徵)容(四大羽)
右中吕之羽(洪武六年定祀先师孔子迎神咸和之曲)
百(上中宫) 王(工南角) 宗(尺林商)师(上中宫)生(尺林商)民(上中宫) 物(四太羽)轨(合黄徵)
卷四 第 6a 页 WYG0220-0509a.png
瞻(六黄徵)之(工南角)洋(尺林商)洋(上中宫)神(尺林商)其(上中宫)宁(四太羽)止(合黄徵)
酌(四太羽)彼(合黄徵)金(尺林商)罍(上中宫)惟(工南角)清(尺林啇)且(四太羽)旨(上中宫)
登(上中宫)献(四太羽)惟(尺林商)三(上中宫)于(六黄徵)嘻(工南角)成(尺林商)礼(上中宫)
右中吕之宫(亚终献景和之曲按此释奠乐章之二皆宋大晟府旧曲元明因之)
朱子答蔡季通云昨过詹元善听其弦歌二南七月
颇可听但恐吓走孔夫子耳朱子此言可谓善戏谑
矣然詹元善之弦歌为孙叔敖之衣冠而弗肖者也
人皆知其非孙叔敖若赵子敬之诗谱则竟刻画庶
盐唐突西施人将疑西施之貌果如是矣尝谓古乐
酌(四太羽)彼(合黄徵)金(尺林商)罍(上中宫)惟(工南角)清(尺林啇)且(四太羽)旨(上中宫)
登(上中宫)献(四太羽)惟(尺林商)三(上中宫)于(六黄徵)嘻(工南角)成(尺林商)礼(上中宫)
右中吕之宫(亚终献景和之曲按此释奠乐章之二皆宋大晟府旧曲元明因之)
朱子答蔡季通云昨过詹元善听其弦歌二南七月
颇可听但恐吓走孔夫子耳朱子此言可谓善戏谑
矣然詹元善之弦歌为孙叔敖之衣冠而弗肖者也
人皆知其非孙叔敖若赵子敬之诗谱则竟刻画庶
盐唐突西施人将疑西施之貌果如是矣尝谓古乐
卷四 第 6b 页 WYG0220-0509b.png
之不传其可恨者有三汉时制氏世习雅乐李延年
为新声遂废雅用郑可恨者一魏杜夔犹传旧雅乐
四曲左延年复改其三篇可恨者二仅存鹿鸣一曲
为一线之延后并失之可恨者三然古乐虽尽失其
传后人犹知古乐之足以感天地动鬼神美教化移
风俗惜其不可复而为之发愤增叹也自伪作者出
将使后之人疑古乐之俱不足听而翻幸其不传是
为新声遂废雅用郑可恨者一魏杜夔犹传旧雅乐
四曲左延年复改其三篇可恨者二仅存鹿鸣一曲
为一线之延后并失之可恨者三然古乐虽尽失其
传后人犹知古乐之足以感天地动鬼神美教化移
风俗惜其不可复而为之发愤增叹也自伪作者出
将使后之人疑古乐之俱不足听而翻幸其不传是
卷四 第 7a 页 WYG0220-0509c.png
古乐既不幸而尽失于前又不幸而谬传于后也岂
不大可恨哉
古乐之传不传不在篇章而在音节汉益州刺史王
襄使王褒作中和乐职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
习而歌之使其歌谱尚在即谓鹿鸣之歌至今存可
也驺虞伐檀文王左延年并改其声其名虽存而声
管顿异尚得谓之古声辞乎赵子敬之十二诗谱纵
其声可听不过如左延年所改驺虞三篇耳况一字
一声全无韵逗曲折可听也明代乐章似仿此谱亦
不大可恨哉
古乐之传不传不在篇章而在音节汉益州刺史王
襄使王褒作中和乐职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
习而歌之使其歌谱尚在即谓鹿鸣之歌至今存可
也驺虞伐檀文王左延年并改其声其名虽存而声
管顿异尚得谓之古声辞乎赵子敬之十二诗谱纵
其声可听不过如左延年所改驺虞三篇耳况一字
一声全无韵逗曲折可听也明代乐章似仿此谱亦
卷四 第 7b 页 WYG0220-0509d.png
以一声叶一字按姜夔言乐曲知以一律配一字而
未知永言之旨则南宋之乐固以一律配一字而赵
子敬因之作谱元明并沿以为乐也
汉魏歌诗文句长短不齐张华以为依永弦节本有
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率非凡近所能改
是以一皆因旧荀勖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四五
言与古诗不类问陈颀颀云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
未知永言之旨则南宋之乐固以一律配一字而赵
子敬因之作谱元明并沿以为乐也
汉魏歌诗文句长短不齐张华以为依永弦节本有
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率非凡近所能改
是以一皆因旧荀勖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四五
言与古诗不类问陈颀颀云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
卷四 第 8a 页
勖造晋歌皆为四言自晋以后乐歌大抵皆四言也
观雅颂之辞不尽是四言即长短不齐何遽不类古
而必皆为四言乎然所以合古与不合古不系于文
句而系乎文外之旨及弦外之音于穆猗那其文不
尽颂扬其音复多唱叹盖有文外之旨弦外之音焉
后之造歌者祀天地则称天地之德祀祖宗则称祖
宗之功无复于穆猗那之意一唱三叹之音则虽如
谢庄之依周颂体为歌词亦未必遂能合古也而况
乎不及谢庄者哉
观雅颂之辞不尽是四言即长短不齐何遽不类古
而必皆为四言乎然所以合古与不合古不系于文
句而系乎文外之旨及弦外之音于穆猗那其文不
尽颂扬其音复多唱叹盖有文外之旨弦外之音焉
后之造歌者祀天地则称天地之德祀祖宗则称祖
宗之功无复于穆猗那之意一唱三叹之音则虽如
谢庄之依周颂体为歌词亦未必遂能合古也而况
乎不及谢庄者哉
卷四 第 8b 页
附明宁王臞仙所纂唐乐笛字谱(见毛西河集)
卷四 第 9a 页
右商调曲半首(毛云皆宫调笛字也以宫调合宫调曲谓之黄钟宫以宫调合商调曲谓之黄钟商)
右桂花曲正宫调 毛云谱字旁才是拍字(按此三谱中四字与五字通六字与合字通)
以上三曲谱其音节与今时歌曲相同是否唐曲虽
不可知以视一字一声而四声俱不谐者其得失较
然可见矣
右论歌诗
新唐书乐志周陈以上雅郑无别隋文帝始分雅俗二
卷四 第 9b 页
部俗部诸曲悉源于雅乐
宋史乐志韶濩之音下逮战国历千数百年犹能使人
感叹作兴当是时桑间濮上之音已作而古帝王之乐
犹存岂不以其制作有一定之器而授受继承亦代有
其人欤由是论之郑卫雅颂不异器也知此道也则虽
百世不可异也礼乐道丧久矣故宋之乐屡变而卒无
一定不易之论者诸家之说累黍既各执异端而身为
宋史乐志韶濩之音下逮战国历千数百年犹能使人
感叹作兴当是时桑间濮上之音已作而古帝王之乐
犹存岂不以其制作有一定之器而授受继承亦代有
其人欤由是论之郑卫雅颂不异器也知此道也则虽
百世不可异也礼乐道丧久矣故宋之乐屡变而卒无
一定不易之论者诸家之说累黍既各执异端而身为
卷四 第 10a 页
度之说尤为荒唐方古制作欲垂万世难矣观其高二
律下一律之说虽贤者有所未知直曰乐声高下于歌
声则童子可知矣八音克谐之说智者有所未谕直以
歌声齐箫声以箫声定十六声而齐八器则愚者可谕
矣审乎此道以之制作器定声应皆不夺伦移宫换羽
特馀事耳去怗懘靡曼而归之和平大雅之音不是过
也
雅乐俗乐隋文帝始分为二部其所用律吕则一也
故房庶言今乐与古乐本末不远然雅乐代有改变
律下一律之说虽贤者有所未知直曰乐声高下于歌
声则童子可知矣八音克谐之说智者有所未谕直以
歌声齐箫声以箫声定十六声而齐八器则愚者可谕
矣审乎此道以之制作器定声应皆不夺伦移宫换羽
特馀事耳去怗懘靡曼而归之和平大雅之音不是过
也
雅乐俗乐隋文帝始分为二部其所用律吕则一也
故房庶言今乐与古乐本末不远然雅乐代有改变
卷四 第 10b 页
而俗乐则自汉世相传其律吕高下至今如故则雅
乐之失其传转赖俗乐之有以存之丘氏(浚)大学衍
义补谓依俗乐之所移换寻古调之所抑扬真知言
哉昔朱子讲求古乐尝欲问俗工而未暇(朱子荅廖德明云十)
(二律名今俗乐亦有之合字即是黄钟但其律差高耳笔谈言之甚详可呼俗工问之又荅云乐记图谱)
(甚荷录示但尚未晓用律此间有人颇知俗乐方欲问之偶以事冗未暇)今人论古乐辄
耻言俗乐似元不解音声者也
乐之失其传转赖俗乐之有以存之丘氏(浚)大学衍
义补谓依俗乐之所移换寻古调之所抑扬真知言
哉昔朱子讲求古乐尝欲问俗工而未暇(朱子荅廖德明云十)
(二律名今俗乐亦有之合字即是黄钟但其律差高耳笔谈言之甚详可呼俗工问之又荅云乐记图谱)
(甚荷录示但尚未晓用律此间有人颇知俗乐方欲问之偶以事冗未暇)今人论古乐辄
耻言俗乐似元不解音声者也
卷四 第 11a 页
律吕新书燕乐篇云黄钟用合字大吕太蔟用四字
夹钟姑洗用一字夷则南吕用工字无射应钟用凡
字各以上下分为清浊其中吕蕤宾林钟不可以上
下分中吕用上字蕤宾用勾字林钟用尺字其黄钟
清用六字大吕太蔟夹钟清各用五字而以下上紧
别之紧五者夹钟清声俗乐以为宫此其取律寸律
数用字糺声之大略也其序一宫二商三角四变为
宫五徵六羽七闰为角五声之号与雅乐同惟变徵
以于十二律中阴阳易位故谓之变变宫以五声所
夹钟姑洗用一字夷则南吕用工字无射应钟用凡
字各以上下分为清浊其中吕蕤宾林钟不可以上
下分中吕用上字蕤宾用勾字林钟用尺字其黄钟
清用六字大吕太蔟夹钟清各用五字而以下上紧
别之紧五者夹钟清声俗乐以为宫此其取律寸律
数用字糺声之大略也其序一宫二商三角四变为
宫五徵六羽七闰为角五声之号与雅乐同惟变徵
以于十二律中阴阳易位故谓之变变宫以五声所
卷四 第 11b 页
不及取闰馀之义故谓之闰(今按宋志房庶言旧以宫徵商羽角五音次序)
(配七声然后加变宫变徵二声以足其数推以旋相生之法为五行相戾非是当改变徵为变羽易变为)
(闰随音加之则十二律各以其律为宫而五行相生终始无穷)四变居宫声之对故
为宫俗乐以闰为正声以闰加变故闰为角而实非
正角此其七声高下之略也声由阳来阳生于子终
于午燕乐以夹钟收四声曰宫曰商曰羽曰闰闰为
角其正角声变声徵声皆不收而独用夹钟为律本
(配七声然后加变宫变徵二声以足其数推以旋相生之法为五行相戾非是当改变徵为变羽易变为)
(闰随音加之则十二律各以其律为宫而五行相生终始无穷)四变居宫声之对故
为宫俗乐以闰为正声以闰加变故闰为角而实非
正角此其七声高下之略也声由阳来阳生于子终
于午燕乐以夹钟收四声曰宫曰商曰羽曰闰闰为
角其正角声变声徵声皆不收而独用夹钟为律本
卷四 第 12a 页
此其夹钟收四声之略也辽史乐志云大乐声各调
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
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音之不及商
也今按沈存中笔谈云据唐人琶琶录以为调琴之
法须先以管色合字定宫弦自笔谈述此说而北宋
至明代皆以合字为宫此大误也夫俗乐工六二字
之间隔凡字五上之间隔一字上尺工三字相连六
五二字相连雅乐角徵之间隔变徵宫羽之间隔变
宫宫商角三音相连徵羽二音相连故上即宫也尺
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
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吕各阙其一犹雅音之不及商
也今按沈存中笔谈云据唐人琶琶录以为调琴之
法须先以管色合字定宫弦自笔谈述此说而北宋
至明代皆以合字为宫此大误也夫俗乐工六二字
之间隔凡字五上之间隔一字上尺工三字相连六
五二字相连雅乐角徵之间隔变徵宫羽之间隔变
宫宫商角三音相连徵羽二音相连故上即宫也尺
卷四 第 12b 页
即商也工即角也六即徵也五即羽也一即变宫也
凡即变徵也(新唐书乐志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此叙变宫在羽之后变)
(宫清于羽正声也晋书律志荀勖笛谱云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此说)
(变宫倍令下则变宫之浊声也)今之南曲不用一凡犹雅乐不用二
变南曲雅乐之遗声也北曲则用一凡犹苏祗婆言
西域乐用七声有二变北曲胡乐之遗声也旧笛谱
自上而下第一孔黄钟宫上也第二孔应钟变宫一
凡即变徵也(新唐书乐志一宫二商三角四变徵五徵六羽七变宫此叙变宫在羽之后变)
(宫清于羽正声也晋书律志荀勖笛谱云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此说)
(变宫倍令下则变宫之浊声也)今之南曲不用一凡犹雅乐不用二
变南曲雅乐之遗声也北曲则用一凡犹苏祗婆言
西域乐用七声有二变北曲胡乐之遗声也旧笛谱
自上而下第一孔黄钟宫上也第二孔应钟变宫一
卷四 第 13a 页
也第三孔南吕羽五也第四孔林钟徵六也第五孔
蕤宾变徵凡也笛体中姑洗角工也笛后出孔太蔟
商尺也此黄钟正声调法今箫色之六字调也是调
唯宫商正声馀皆倍声自宫以下孔转下转浊低一
字为变宫四字即低五字羽浊倍也合字即低六字
徵浊倍也低凡字变徵浊倍也低工字角浊倍也低
尺字商浊倍也低上字宫浊倍也浊倍至低上而止
自羽以上孔转上转清高一为变宫清高上字宫高
倍也高尺字商高倍也高工字角高倍也高倍至高
蕤宾变徵凡也笛体中姑洗角工也笛后出孔太蔟
商尺也此黄钟正声调法今箫色之六字调也是调
唯宫商正声馀皆倍声自宫以下孔转下转浊低一
字为变宫四字即低五字羽浊倍也合字即低六字
徵浊倍也低凡字变徵浊倍也低工字角浊倍也低
尺字商浊倍也低上字宫浊倍也浊倍至低上而止
自羽以上孔转上转清高一为变宫清高上字宫高
倍也高尺字商高倍也高工字角高倍也高倍至高
卷四 第 13b 页
工而止自低上至高工凡十七声除二变不用凡十
三声此俗乐用字与雅音相校靡不吻合者也若以
合为宫则四为商而商之上不得有变音于是一为
角勾为变徵尺为徵工为羽凡为变宫六为宫清五
为商清上字虚设不用而字与音相乱矣工尺等字
当作宫商用犹尔雅宫谓之重商谓之敏皆五音之
别名随调移换当时乃以合字专属黄钟于是下四
三声此俗乐用字与雅音相校靡不吻合者也若以
合为宫则四为商而商之上不得有变音于是一为
角勾为变徵尺为徵工为羽凡为变宫六为宫清五
为商清上字虚设不用而字与音相乱矣工尺等字
当作宫商用犹尔雅宫谓之重商谓之敏皆五音之
别名随调移换当时乃以合字专属黄钟于是下四
卷四 第 14a 页
为大吕上四为太蔟下一为夹钟上一为姑洗上为
中吕勾为蕤宾尺为林钟下工为夷则上工为南吕
下凡为无射上凡为应钟而字与律相乱矣笛体中
是姑洗伏孔当时乃以为黄钟于是以蕤为太以林
为姑以南为蕤以应为林以黄为南以太为应而七
律之次俱失矣翕声为合以调法言之是工字调也当
时以为黄钟正调同一调耳然其用字之次不与今
同今于合四后用上不用一彼于合四后反用一不
用上虽同此一调而而彼法吹之则声韵顿殊遂成
中吕勾为蕤宾尺为林钟下工为夷则上工为南吕
下凡为无射上凡为应钟而字与律相乱矣笛体中
是姑洗伏孔当时乃以为黄钟于是以蕤为太以林
为姑以南为蕤以应为林以黄为南以太为应而七
律之次俱失矣翕声为合以调法言之是工字调也当
时以为黄钟正调同一调耳然其用字之次不与今
同今于合四后用上不用一彼于合四后反用一不
用上虽同此一调而而彼法吹之则声韵顿殊遂成
卷四 第 14b 页
别调所以然者一凡二字皆不比于正音而不用彼
以一为正音而勾为变音以一承四以尺承一则合
四一尺工之声仍为上尺工六五之声而别为一调
故工字调转为一字调低吹推之他调尽然(凡转为上六转)
(为尺五转为工一转为凡上转为六尺转为五)而七调之实俱非矣凡值某
字为宫当以某字名调(上字调黄钟正宫也尺字调太蔟宫也工字调姑洗宫也)
(六字调林钟宫也五字调南吕宫也一字调应钟宫也凡字调蕤宾宫也)今因旧以合为
以一为正音而勾为变音以一承四以尺承一则合
四一尺工之声仍为上尺工六五之声而别为一调
故工字调转为一字调低吹推之他调尽然(凡转为上六转)
(为尺五转为工一转为凡上转为六尺转为五)而七调之实俱非矣凡值某
字为宫当以某字名调(上字调黄钟正宫也尺字调太蔟宫也工字调姑洗宫也)
(六字调林钟宫也五字调南吕宫也一字调应钟宫也凡字调蕤宾宫也)今因旧以合为
卷四 第 15a 页
黄钟故黄钟宫为六字调(六即合之清声)馀六律亦各用其
字为调名(四为太五即太之清声故太为五字调今名正宫调一为姑故姑为一字调勾为蕤)
(勾上同孔故蕤为上字调尺为林故林为尺字调宫为南故南为工字调凡为应故应为凡字调)皆
沿旧时之误也然观其各调之宫按之古笛之律适
与今之字谱相符(工字调之宫实姑洗孔工之为角可知也尺字调之宫实太蔟孔尺)
(之为商可知上字调之宫实黄钟孔上之为宫可知一字调之宫实应钟孔一之为变宫可知五字调之)
(宫实南吕孔五之为羽可知六字调之宫实林钟孔六之为徵可知凡字调之宫实蕤宾孔凡之为变徵)
(可知)而终不可以强合者此以字属音彼以字属律此
以上次四彼以一次四此以上为宫彼以合为宫此
字为调名(四为太五即太之清声故太为五字调今名正宫调一为姑故姑为一字调勾为蕤)
(勾上同孔故蕤为上字调尺为林故林为尺字调宫为南故南为工字调凡为应故应为凡字调)皆
沿旧时之误也然观其各调之宫按之古笛之律适
与今之字谱相符(工字调之宫实姑洗孔工之为角可知也尺字调之宫实太蔟孔尺)
(之为商可知上字调之宫实黄钟孔上之为宫可知一字调之宫实应钟孔一之为变宫可知五字调之)
(宫实南吕孔五之为羽可知六字调之宫实林钟孔六之为徵可知凡字调之宫实蕤宾孔凡之为变徵)
(可知)而终不可以强合者此以字属音彼以字属律此
以上次四彼以一次四此以上为宫彼以合为宫此
卷四 第 15b 页
以笛之上前第一孔为黄钟彼以笛体中为黄钟此
以六字调为黄钟宫彼以工字调为黄钟宫此以十二均为
调彼以十二均起毕之一声为调凡此数者皆不可强合
而当时之俗乐又与雅乐互异同以合字为黄钟雅乐合
字笛体中(荀勖谱姑洗倍声)俗乐合字自下而上第三孔(荀勖谱南吕倍)
(声)雅乐以俗乐之下徵为黄钟俗乐以雅乐之变徵为黄
钟雅乐宫商角各隔一律五声之次合古而调不谐今俗
以六字调为黄钟宫彼以工字调为黄钟宫此以十二均为
调彼以十二均起毕之一声为调凡此数者皆不可强合
而当时之俗乐又与雅乐互异同以合字为黄钟雅乐合
字笛体中(荀勖谱姑洗倍声)俗乐合字自下而上第三孔(荀勖谱南吕倍)
(声)雅乐以俗乐之下徵为黄钟俗乐以雅乐之变徵为黄
钟雅乐宫商角各隔一律五声之次合古而调不谐今俗
卷四 第 16a 页
乐商角之间隔二律五声之次不合古而调则谐今雅乐
之角即俗乐之变宫俗乐之角即雅乐之变宫雅乐之徵
为俗乐之商俗乐之徵为雅乐之清宫雅乐之羽俗乐不
用为正角俗乐之羽雅乐即用为商清雅乐无徵角二调
俗乐为角调无徵调此数者亦不能强同俗乐之宫
今名正宫调正宫调者太蔟为宫借夹钟为律本而
太清为上五夹清为紧五同用五字太蔟宫本五字
调紧五即寄上五而为宫故五字调即名正宫调也
工字调凡字所谓闰也在正宫调为上字雅乐四之
之角即俗乐之变宫俗乐之角即雅乐之变宫雅乐之徵
为俗乐之商俗乐之徵为雅乐之清宫雅乐之羽俗乐不
用为正角俗乐之羽雅乐即用为商清雅乐无徵角二调
俗乐为角调无徵调此数者亦不能强同俗乐之宫
今名正宫调正宫调者太蔟为宫借夹钟为律本而
太清为上五夹清为紧五同用五字太蔟宫本五字
调紧五即寄上五而为宫故五字调即名正宫调也
工字调凡字所谓闰也在正宫调为上字雅乐四之
卷四 第 16b 页
后次以一俗乐四之后次以上以其不用一为角而
用上为角故曰闰为角实非正角然此调唯依俗乐
用字之次吹之则为正宫调若依雅乐用字之次吹
之合四一尺工仍为上尺工六五而成工字调矣然
则俗乐用字之次不与雅同正与古合合而观之其
得失皆可考而知也夫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俗
乐以之糺声而雅乐亦以之配律但雅乐以一为角
用上为角故曰闰为角实非正角然此调唯依俗乐
用字之次吹之则为正宫调若依雅乐用字之次吹
之合四一尺工仍为上尺工六五而成工字调矣然
则俗乐用字之次不与雅同正与古合合而观之其
得失皆可考而知也夫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俗
乐以之糺声而雅乐亦以之配律但雅乐以一为角
卷四 第 17a 页
而俗乐以闰为角以闰为角则是笛之第三孔为合
以第四孔为四而以后出孔为上也今之用字随调
移换正用彼法自雅乐以翕声为合而律与音并用
此十字为别遂致名实混淆辗转相误用其字而字
已非用其调而调已改揆之于古则大谬验之于今
则多乖曾不若当时之俗乐其以合为宫及以清商
为正宫所戾于古者尚少而用字之次移宫之法所
宜于今者尚多也故以此十字为七声之别名随调
移换芟去同字半窍之虚名而不用勾字混于其间
以第四孔为四而以后出孔为上也今之用字随调
移换正用彼法自雅乐以翕声为合而律与音并用
此十字为别遂致名实混淆辗转相误用其字而字
已非用其调而调已改揆之于古则大谬验之于今
则多乖曾不若当时之俗乐其以合为宫及以清商
为正宫所戾于古者尚少而用字之次移宫之法所
宜于今者尚多也故以此十字为七声之别名随调
移换芟去同字半窍之虚名而不用勾字混于其间
卷四 第 17b 页
则与古之宫商无不合矣今之歌曲虽不及汉魏晋
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观其以声配字重浊轻清悉能
谐协有所谓昆调者上党冯定远诗云昆调歌声脆
是也又名海盐腔王渔洋香祖笔记云今世俗所谓
海盐腔者实发于贯酸斋是也夫耻言俗乐之粗而
高论古乐之精非但坐谈龙肉而不得食并未识猪
肉之美也朱子语类云古乐亦难遽复且如今乐中
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观其以声配字重浊轻清悉能
谐协有所谓昆调者上党冯定远诗云昆调歌声脆
是也又名海盐腔王渔洋香祖笔记云今世俗所谓
海盐腔者实发于贯酸斋是也夫耻言俗乐之粗而
高论古乐之精非但坐谈龙肉而不得食并未识猪
肉之美也朱子语类云古乐亦难遽复且如今乐中
卷四 第 18a 页
去其噍杀促数之音并考其律吕令得其正更令掌
词命之官制撰乐章其间略述教化训诫及宾主相
与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恩意之类令人歌之亦
足以养人心之和平斯言也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右附论俗乐
礼记郊特牲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疏曰人声可贵故升)
(之在堂匏竹可贱故在下然瑟亦升堂瑟工随歌工故也)
尚书大传君子有大人声不以钟鼓竽瑟之声乱人声
清庙升歌者歌先人之功烈德泽也故欲其清也(烈业也)
词命之官制撰乐章其间略述教化训诫及宾主相
与之情及如人主待臣下恩意之类令人歌之亦
足以养人心之和平斯言也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右附论俗乐
礼记郊特牲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疏曰人声可贵故升)
(之在堂匏竹可贱故在下然瑟亦升堂瑟工随歌工故也)
尚书大传君子有大人声不以钟鼓竽瑟之声乱人声
清庙升歌者歌先人之功烈德泽也故欲其清也(烈业也)
卷四 第 18b 页
汉书乐志高祖时叔孙通因奏乐人制宗庙乐乾豆上
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筦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
乐记云清明象天注云清明谓人声也贵人声者人
声清明象天故贵之也晋人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取其渐近自然则又以其为自然之至音故贵之也
然则一切乐音皆当以人声为主人声者中声之所
止也于人声求之而中声可识矣抑又闻之昔有娀
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筦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
乐记云清明象天注云清明谓人声也贵人声者人
声清明象天故贵之也晋人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取其渐近自然则又以其为自然之至音故贵之也
然则一切乐音皆当以人声为主人声者中声之所
止也于人声求之而中声可识矣抑又闻之昔有娀
卷四 第 19a 页
氏二女作歌始为北音涂山氏之女作歌始为南音
孔甲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辛馀靡作歌始为西音
(见沈约宋志)是有四方之音也然唯南音则周公召公取
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见吕氏春秋)先王之中声流入于南
南音者中声之所止也于南音中求之而中声可识
矣
程子尝言考人声之上下以得其正然后实黍于管
以定尺盖众音下则益浊上则益清故难凭人声不
能太上亦不能太下故有节于其上下之间取中声
孔甲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辛馀靡作歌始为西音
(见沈约宋志)是有四方之音也然唯南音则周公召公取
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见吕氏春秋)先王之中声流入于南
南音者中声之所止也于南音中求之而中声可识
矣
程子尝言考人声之上下以得其正然后实黍于管
以定尺盖众音下则益浊上则益清故难凭人声不
能太上亦不能太下故有节于其上下之间取中声
卷四 第 19b 页
焉审其合于何律即以所合之律为黄钟之管因实
黍以起量积分以定尺此是切实讲求之法非空言
度数者比然不得其术则不知人声当以何声为正
也宋时杨杰刘几明李文察论乐皆以人声为主杰
之言曰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
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丝声纤微失
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
黍以起量积分以定尺此是切实讲求之法非空言
度数者比然不得其术则不知人声当以何声为正
也宋时杨杰刘几明李文察论乐皆以人声为主杰
之言曰金声舂容失之则重石声温润失之则轻土
声函胡失之则下竹声清越失之则高丝声纤微失
之则细革声隆大失之则洪匏声丛聚失之则长木
卷四 第 20a 页
声无馀失之则短惟人禀中和之气而有中和之声
八音律吕当以人声为度杰之论人声似矣然其意
在以一声歌一言是以一声为永言也夫永言者必
有叠字散声以叹发其趣而中和之声出焉直如革
木之一声安见其为中和而可以为律吕之度哉几
之言曰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古今异时声亦
随变必以古器调今声犹以古冠服被今之人容体
岂有称哉儒者亶泥古形名度数而不知清浊刚柔
轻重之用随时也于声与器必不合矣几之论乐主
八音律吕当以人声为度杰之论人声似矣然其意
在以一声歌一言是以一声为永言也夫永言者必
有叠字散声以叹发其趣而中和之声出焉直如革
木之一声安见其为中和而可以为律吕之度哉几
之言曰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古今异时声亦
随变必以古器调今声犹以古冠服被今之人容体
岂有称哉儒者亶泥古形名度数而不知清浊刚柔
轻重之用随时也于声与器必不合矣几之论乐主
卷四 第 20b 页
声似矣然其意谓声随时变而清浊刚柔轻重一听
于人声是欲以律从声也如是而主声之说亦不可
通矣杰既误解永言之旨而几又未识和声之义如
李文察著书言乐礼官称其书多前人所未发而其
所主之说欲按人声以考定五音者终不能行焉倘
亦本无心解而论议浮之者欤盖必知人声高下之
中然后可以议乐之高下李照议下王朴乐三律太
于人声是欲以律从声也如是而主声之说亦不可
通矣杰既误解永言之旨而几又未识和声之义如
李文察著书言乐礼官称其书多前人所未发而其
所主之说欲按人声以考定五音者终不能行焉倘
亦本无心解而论议浮之者欤盖必知人声高下之
中然后可以议乐之高下李照议下王朴乐三律太
卷四 第 21a 页
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而
声稍清歌乃协然照卒莫之辨是照本不知人声高
下之节又何知乐之高下其所谓高五律下三律亦
徒滕口说而已乃毅然鍊石铸金改定雅乐岂非所
谓不知而作者欤夫人声者谓歌声也有五节焉歌
出于调而调存乎器因器推调因调衡声而声之上
下乃可按也歌者上如抗上有所止不能极上也下
如队下有所止不能极下也凡曲用字自低上至高
工共十七声南曲无一凡止用十三声而曲有高工
声稍清歌乃协然照卒莫之辨是照本不知人声高
下之节又何知乐之高下其所谓高五律下三律亦
徒滕口说而已乃毅然鍊石铸金改定雅乐岂非所
谓不知而作者欤夫人声者谓歌声也有五节焉歌
出于调而调存乎器因器推调因调衡声而声之上
下乃可按也歌者上如抗上有所止不能极上也下
如队下有所止不能极下也凡曲用字自低上至高
工共十七声南曲无一凡止用十三声而曲有高工
卷四 第 21b 页
字其浊倍至低工而止所用止十一声此十一声上
尺工六五五字居其中上有高上高尺高工下有四
合低工也曲有低上字者其高倍至高上而止所用
亦止十一声此十一声者上字居其中上有尺工六
五高上下有四合低工低尺低上也箫色有七调而
六字调居其中高有正宫一字上字三调低有凡字
工字尺字三调也于七调之中取十一声之中非中
尺工六五五字居其中上有高上高尺高工下有四
合低工也曲有低上字者其高倍至高上而止所用
亦止十一声此十一声者上字居其中上有尺工六
五高上下有四合低工低尺低上也箫色有七调而
六字调居其中高有正宫一字上字三调低有凡字
工字尺字三调也于七调之中取十一声之中非中
卷四 第 22a 页
声之确然可据者乎夫人之声断不能如大禹之声
为律而人之考之者亦断不能如神瞽之考中声然
亦不难知者圣人寓器以声有笛谱可按歌者应弦
遣声有字谱可推合二者以求高下之中则荀勖之
所定为黄钟孔者断不可易宋史之所谓以歌声齐
箫声以箫声定十六声而齐八器者非用此法终不
可得而齐也而前之名为知音者不知出此其毋乃
求之太深而失之愈远欤
为律而人之考之者亦断不能如神瞽之考中声然
亦不难知者圣人寓器以声有笛谱可按歌者应弦
遣声有字谱可推合二者以求高下之中则荀勖之
所定为黄钟孔者断不可易宋史之所谓以歌声齐
箫声以箫声定十六声而齐八器者非用此法终不
可得而齐也而前之名为知音者不知出此其毋乃
求之太深而失之愈远欤
卷四 第 22b 页
右论乐贵人声
汉书律历志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张晏曰六)
(气阴阳风雨晦明也)降生五味(孟康曰月令五方之味酸咸是也)夫五六者天地
之中合(孟康曰天阳数奇一三五七九五在其中地阴数耦二四六八十六在其中故曰天地之中合)
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
之道毕终而复始(孟康曰六甲之中唯甲寅无子故有五子)韦昭国语注曰六者天地之
(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有六甲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毕矣而六为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
此班固取刘歆三统历之说为志也律历相通故以
汉书律历志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张晏曰六)
(气阴阳风雨晦明也)降生五味(孟康曰月令五方之味酸咸是也)夫五六者天地
之中合(孟康曰天阳数奇一三五七九五在其中地阴数耦二四六八十六在其中故曰天地之中合)
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
之道毕终而复始(孟康曰六甲之中唯甲寅无子故有五子)韦昭国语注曰六者天地之
(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有六甲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毕矣而六为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
此班固取刘歆三统历之说为志也律历相通故以
卷四 第 23a 页
律起历则三微之道著焉而算用中法月举中气推
历生律则七始之义明焉而黄昭中色宫唱中声其
理皆原于天地之中顾所谓天地之中合有二义其
一则天中数五地中数六而二者为合六为虚五为
声周流于六虚是声律之所由昭也其一则日有六
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而六为中六中之
色也是黄钟之所由名也志既两明其义而其言五
六天地之中合上援六气五味之文下申六甲五子
之义则所谓五六似承天六地五而言而孟康仍用
历生律则七始之义明焉而黄昭中色宫唱中声其
理皆原于天地之中顾所谓天地之中合有二义其
一则天中数五地中数六而二者为合六为虚五为
声周流于六虚是声律之所由昭也其一则日有六
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而六为中六中之
色也是黄钟之所由名也志既两明其义而其言五
六天地之中合上援六气五味之文下申六甲五子
之义则所谓五六似承天六地五而言而孟康仍用
卷四 第 23b 页
天五地六释之何也盖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其数以
合而见中天五地六数之中也其数因中而见合先
言中后言合知五之言天数六之言地数也又以六
甲五子明天地之道者以其理可以互明也天地之
中一语本出于刘子谓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
也者即天命之性未发之中也是仁义礼智之所赅
而存也是喜怒哀乐之所环而待也阴阳虽交不得
合而见中天五地六数之中也其数因中而见合先
言中后言合知五之言天数六之言地数也又以六
甲五子明天地之道者以其理可以互明也天地之
中一语本出于刘子谓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
也者即天命之性未发之中也是仁义礼智之所赅
而存也是喜怒哀乐之所环而待也阴阳虽交不得
卷四 第 24a 页
中不生中者天地之所以生万物也惟精惟一允执
厥中中者帝王之所以应万几也而其数则出于河
图天数五五为中地数五六为中五十居中以天之
中数合于地之中数也一六居下以天之始数合于
地之中数也五六相得而又互相合也歆之意在以
律起历黄钟子为天正林钟丑之冲为地正太蔟寅
为人正而以春秋为阴阳之中以闰正天地之中皆
以中为本固之意在推历生律声生于日一清一浊
而十日行律生于辰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此总言
厥中中者帝王之所以应万几也而其数则出于河
图天数五五为中地数五六为中五十居中以天之
中数合于地之中数也一六居下以天之始数合于
地之中数也五六相得而又互相合也歆之意在以
律起历黄钟子为天正林钟丑之冲为地正太蔟寅
为人正而以春秋为阴阳之中以闰正天地之中皆
以中为本固之意在推历生律声生于日一清一浊
而十日行律生于辰六律六吕而十二辰立此总言
卷四 第 24b 页
声律之所从生也至云天之中数五五为声声上宫
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黄中色也
宫中声也是专言黄钟之宫也然则所谓天地之中
合者亦合于黄钟之宫而已矣
右论五六天地之中合
乐律表微卷四
地之中数六六为律律有形有色色上黄黄中色也
宫中声也是专言黄钟之宫也然则所谓天地之中
合者亦合于黄钟之宫而已矣
右论五六天地之中合
乐律表微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