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a 页 WYG0193-033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五经语类卷三十六
              钱塘程川撰
 易三十六
系辞下传二

系辞解咸九四㨿爻义看上文说贞吉悔亡贞字甚重
 程子谓圣人感天下如雨旸寒暑无不通无不应者
 贞而已矣所以感人者果贞矣则吉而悔亡盖天下
 本无二理果同归矣何患乎殊涂果一致矣何患乎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b 页 WYG0193-0331d.png
 百虑所以重言何思何虑也如日月寒暑之来往皆
 是自然感应如此日不往则月不来月不往则日不
 来寒暑亦然往来只是一般往来但憧憧之往来者
 患得患失既要感这个又要感那个便自憧憧忙乱
 用其私心而已屈伸相感而利生焉者有昼必有夜
 设使长长为昼而不夜则何以息夜而不昼安得有
 此光明春气固是和好只有春夏而无秋冬则物何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a 页 WYG0193-0332a.png
 以成一向秋冬而无春夏又何以生屈伸往来之理
 所以必待迭相为用而后利所由生春秋冬夏只是
 一个感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为应也春夏是一个
 大感秋冬则必应之而秋冬又为春夏之感以细言
 之则春为夏之感夏则应春而又为秋之感秋为冬
 之感冬则应秋而又为春之感所以不穷也尺蠖不
 屈则不可以伸龙蛇不蛰则不可以藏身今山林冬
 暖而蛇出者往往多死此即屈伸往来感应必然之
 理夫子因往来两字说得许多大又推以言学所以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b 页 WYG0193-0332b.png
 内外交相养亦只是此理而已横渠曰事豫吾内求
 利吾外素利吾外致养吾内此下学所当致力处过
 此以上则不容计功所谓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至非
 思勉所能及此则圣人事矣
 (周谟录第五章)
或说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云一往一来皆感
 应之常理也加憧憧焉则私矣此以私感彼以私应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3a 页 WYG0193-0332c.png
 所谓朋从尔思非有感必通之道矣先生然之又问
 往来是心中憧憧然往来犹言往来于怀否曰非也
 下文分明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安得为心中之往来伊川说微倒了所
 以致人疑一往一来感应之常理也自然如此又问
 是憧憧于往来之间否曰亦非也这个只是对那日
 往则月来底说那个是自然之往来此憧憧者是加
 私意不好底往来憧憧只是加一个忙迫底心不能
 顺自然之理犹言助长正心与计获相似方往时又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3b 页 WYG0193-0332d.png
 便要来方来时又便要往只是一个忙又曰方做去
 时是往后面来底是来如人耕种下种是往少间禾
 生是来问憧憧往来如伯者以私心感人便要人应自
 然往来如王者我感之也无心而感其应我也无心
 而应周遍公溥无所私便是如此否曰也是如此又
 问此以私而感恐彼之应者非以私而应只是应之
 者有限量否曰也是以私而应如自家以私惠及人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4a 页 WYG0193-0333a.png
 少间被我之惠者则以我为恩不被我之惠者则不
 以我为恩矣王者之感如云王用三驱失前禽失者
 不以为恩获者不以为怨如此方是公正无私心又
 问天下何思何虑人固不能无思虑只是不可加私
 心欲其如此否曰也不曾教人不得思虑只是道理
 自然如此感应之理本不消思虑空费思量空费计
 较空费安排都是枉了无益于事只顺其自然而已
 因问某人在位当日之失便是如此不能公平其他
 翕受敷施每广坐中见有这边人即加敬与语其他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4b 页 WYG0193-0333b.png
 皆不顾以至差遣之属亦有所偏重此其所以收怨
 而召祸也曰这事便是难说今只是以成败论人不
 知当日事势有难处者若论大势则九分九釐须还
 时节或其人见识之深浅力量之广狭病却在此以
 此而论却不是前辈有云牢笼之事吾不为也若必
 欲人人面分上说一般话或虑其人不好他日或为
 吾患遂委曲牢笼之此却是憧憧往来之心与人说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5a 页 WYG0193-0333c.png
 话或偶然与这人话未终因而不暇及其他如何逐
 人面分问劳他得李文靖为相严毅端重每见人不
 交一谈或有谏之者公曰吾见豪俊跅弛之士其议
 论尚不足以起发人意今所谓通家子弟每见我语
 言进退之间尚周章失措此等有何识见而足与语
 徒乱人意耳王文正李文穆皆如此不害为贤相岂
 必人人皆与之语耶宰相只是一个进贤退不肖若
 着一毫私心便不得前辈尝言做宰相只要办一片
 心办一双眼心公则能进贤退不肖眼明则能识得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5b 页 WYG0193-0333d.png
 那个是贤那个是不肖此两言说尽做宰相之道只
 怕其所好者未必真贤其所恶者未必真不肖耳若
 真个知得更何用牢笼且天下之大人才之众可人
 人牢笼之耶或问如一样小人涉历既多又未有过
 失自家明知其不肖将安所措之曰只恐居其位不
 久若久少间此等小人自然退听不容他出来也今
 之为相者朝夕疲精神于应接书简之间更无暇理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6a 页 WYG0193-0334a.png
 会国事世俗之论遂以此为相业然只是牢笼人住
 在那里今日一见明日一请或住半年周岁或住数
 月必不得已而后与之其人亦以为宰相之顾我厚
 令我得好差遣而去贤愚同滞举世以为当然有一
 人焉略欲分别善恶杜绝干请分诸阙于部中已得
 以免应接之烦稍留心国事则人争非之矣且以当
 日所用之才观之固未能皆贤然比之今日为如何
 今日之谤议者皆昔之遭摈弃之人也其论固何足
 信(此下逸两句)若牢笼得一人则所谓小人者岂止此一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6b 页 WYG0193-0334b.png
 人与一人则千百皆怨矣且吾欲牢笼之能保其终
 不畔已否已往之事可以鉴矣如公之言到是憧憧
 往来之心也其人之失处却不在此却是他未能真
 知贤不肖之分耳或曰如某人者也有文采也廉洁
 岂可弃之耶曰公欲取贤才耶取文采耶且其廉一
 已之事耳何足以救其利口覆邦家之祸哉今世之
 人见识一列低矮所论皆卑某尝说须是尽吐泻出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7a 页 WYG0193-0334c.png
 那肚里许多鏖糟恶浊底见识方略有进处譬如人
 病伤寒在上则吐在下则泻如此方得病除或曰近
 日诸公多有两持平之说者如何曰所谓近时恶浊
 之论此是也不成议论某尝说此所谓平者乃大不
 平也不知怎生平得僩问胡文定说元祐某人建议
 欲为调停之说者云但能内君子而外小人天下自
 治何必深治之哉此能体天理人欲者也此语亦似
 持平之论如何曰文定未必有此论然小人亦有数
 般样若一样可用底也须用或有事势危急翻转后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7b 页 WYG0193-0334d.png
 其祸不测或只得隐忍权以济一时之急耳然终非
 常法也明道当初之意便是如此欲使诸公用熙丰
 执政之人与之共事令变熙丰之法或他日事翻则
 其罪不独在我他正是要使术然亦拙谋谚所谓掩
 目捕雀我却不见雀不知雀却看见我你欲以此术
 制他不知他之术更高你在所以后来温公留章子
 厚欲与之共变新法卒至帘前悖詈得罪而去章忿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8a 页 WYG0193-0335a.png
 叫曰他日不能陪相公吃剑得便至如此无可平之
 理尽是拙谋某尝说今世之士所谓巧者是大拙无
 有能以巧而济者都是枉了空费心力只有一个公
 平正大行将去其济不济天也古人间有如此因术
 而成者都是偶然不是他有意智要之都不消如此
 决定无益张子房号为有意智者以今观之可谓甚
 疏如劝帝与项羽和而反兵伐之此成甚意智只是
 他命好使一番了第二番又被他使得胜又曰古人
 做得成者不是他有智只是偶然只有一个正其谊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8b 页 WYG0193-0335b.png
 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其他费心费力用智用
 数牢笼计较都不济事都是枉了又曰本朝以前宰
 相见百官皆以班见国忌拈香归来回班以见宰相
 见时有刻数不知过几刻便喝相公尊重用屏风拦
 断也是省事拦截了几多干请私曲底事某旧见陈
 魏公汤进之为相时那时犹无甚人相见每见不过
 五六人十数人他也随官之崇卑做两番请今则不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9a 页 WYG0193-0335c.png
 胜其多为宰相者每日只了得应接更无心理会国
 事如此者谓之有相业有精神秦会之也是会做严
 毅尊重不妄发一谈其答人书只是数字今宰相答
 人书刬地委曲详尽人皆翕然称之只是不曾见已
 前事只见后来习俗遂以为例其有不然者便群起
 非之矣温公作相日有一客位榜分作三项云访及
 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请以奏牍
 闻于朝廷某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取旨行之若
 但以私书宠喻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9b 页 WYG0193-0335d.png
 则可以通书简分付吏人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
 改行至于理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
 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
 访不请语及此皆前辈做处又曰伊川云徇俗雷同
 不唤做随时惟严毅特立乃随时也而今人见识低
 只是徇流俗之论流俗之论便以为是是可叹也公
 门只是见那向时不得差遣底人说他自是怨他若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0a 页 WYG0193-0336a.png
 教公去做看方见得难且如有两人焉自家平日以
 一人为贤一人为不肖若自家执政定不肯舍其贤
 而举其不肖定是举其贤而舍其不肖若举此一人
 则彼一人怨必矣如何尽要他说好得只怕自家自
 认不破贤者却以为不肖不肖者却以为贤如此则
 乖若认得定何害又有一样人底半间不界可进可
 退自家却以此为贤以彼为不肖此尤难忍便是难
 又曰舜有大功二十以其举十六相而去四凶也若
 如公言却是舜有大罪二十矣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0b 页 WYG0193-0336b.png
 (沈僩录第五章)
天下何思何虑一段此是言自然而然如精义入神自
 然致用利用安身自然崇德
 (甘节录第五章)
天下何思何虑一句便是先打破那个思字却说同归
 殊涂一致百虑又再说天下何思何虑谓何用如此
 憧憧往来而为此朋从之思也日月寒暑之往来尺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1a 页 WYG0193-0336c.png
 蠖龙蛇之屈信皆是自然底道理不往则不来不屈
 则亦不能信也今之为学亦只是如此精义入神用
 力于内乃所以致用乎外利用安身求利于外乃所
 以崇德乎内只是如此做将去虽至于穷神知化地
 位亦只是德盛仁熟之所致何思何虑之有
 (周谟录第五章)
问天下同归殊涂一致百虑何不云殊涂而同归百虑
 而一致曰也只一般但他是从上说下自合如此
 (林学蒙录第五章)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1b 页 WYG0193-0336d.png
问天下同归而殊涂一章言万变虽不同然皆是一理
 之中所自有底不用安排曰此只说得一头尺蠖若
 不屈则不信得身龙蛇若不蛰则不伏得气如何存
 得身精义入神疑与行处不相关然而见得道理通
 彻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亦疑与崇德不相关然而
 动作得其理则德自崇天下万事万变无不有感通
 往来之理又曰日往则月来一段乃承上文憧憧往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2a 页 WYG0193-0337a.png
 来而言往来皆人所不能无者但憧憧则不可
 (林学蒙录第五章)
乾乾不息者体日往月来寒来暑往者用有体则有用
 有用则有体不可分先后说
 (沈僩录第五章)
尺蠖之屈以求信龙蛇之蛰以藏身精义入神以致用
 利用安身以崇德大凡这个都是一屈一信一消一
 息一往一来一阖一辟大底有大底阖辟消息小底
 有小底阖辟消息皆只是这道理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2b 页 WYG0193-0337b.png
 (刘砥录第五章)
尺蠖屈便要求伸龙蛇蛰便要存身精研义理无毫釐
 丝忽之差入那神妙处这便是要出来致用外面用
 得利而身安乃所以入来自崇已德致用之用即是
 利用之用所以横渠云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
 外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事豫吾内言曾到
 这里面来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3a 页 WYG0193-0337c.png
 (㬊渊录第五章)
或问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伊川说是感应如何曰屈一
 屈便感得那信底信又感得那屈底如呼吸出入往
 来皆是
 (不知何氏录第五章)
且如精义入神如何不思那致用底却不必思致用底
 是事功是效验
 (渊录第五章)
入神是到那微妙人不知得处一事上一理上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3b 页 WYG0193-0337d.png
 (㬊渊录第五章)
利用安身今人循理则自然安利不循理则自然不安
 利
 (黄升卿录第五章)
未之或知是到这里不可柰何穷神知化虽不从这里
 面出来然也有这个意思
 (㬊渊录第五章)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4a 页 WYG0193-0338a.png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德字只是上面崇德之德德盛
 后便能穷神知化便如聪明睿知皆由此出自诚而
 明相似
 (㬊渊录第五章)
穷神知化化是逐些子挨将去底一日复一日一月复
 一月节节挨将去便成一年这是化神是一个物事
 或在彼或在此当在阴时全体在阴在阳时全体在
 阳都只是这一物两处都在不可测故谓之神横渠
 言一故神两故化又注云两在故不测这说得甚分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4b 页 WYG0193-0338b.png
 晓
 (㬊渊录第五章)
问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大意谓石不能动底物自是
 不须去动他若只管去用力徒自困耳曰爻意谓不
 可做底便不可入头去做
 (林学履录第五章)
 (录中不能动底物林学蒙录作挨动不得底物事录中徒自困耳下学蒙录云且以事言有着力不得处)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5a 页 WYG0193-0338c.png
 (若只管看力去做少间做不成他人却道自家无能便是辱了或曰若在其位则只得做曰自是如此)
钦夫说易谓只依孔子系辞说便了如说公用射隼于
 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只如此
 说便了固是如此圣人之意只恁地说不得缘在当
 时只理会象数故圣人明之以理
 (叶贺孙录第五章)
公用射隼孔子是发出言外意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5b 页 WYG0193-0338d.png
 (林学蒙录第五章)
问危者以其位为可安而不知戒惧故危亡者以其存
 为可常保是以亡乱者是自有其治如有其善之有
 是以乱曰某旧也如此说看来保字说得较牵强只
 是常有危亡与乱之意则可以安其位保其身有其
 治
 (不知何氏录第五章)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6a 页 WYG0193-0339a.png
易曰知几其神乎便是这事难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
 无道危行言孙今有一样人其不畏者又言过于直
 其畏谨者又缩做一团更不敢说一句话此便是不
 晓得那几若知几则自中节无此病矣君子上交不
 謟下交不渎盖上交贵于恭恭则便近于謟下交贵
 和易和则便近于渎盖恭与謟相近和与渎相近只
 争些子便至于流也
 (沈僩录第五章)
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下面说几最要看个几字只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6b 页 WYG0193-0339b.png
 争些子凡事未至而空说道理易见事已至而显然
 道理也易见惟事之方萌而动之微处此最难见或
 问几者动之微何以独于上交下交言之曰上交要
 恭逊才恭逊便不知不觉有个謟底意思在里下交
 不渎亦是如此所谓几者只才觉得近謟近渎便勿
 令如此此便是知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汉
 书引此句吉下有凶字当有凶字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7a 页 WYG0193-0339c.png
 (沈僩录第五章)
盖人之情上交必谄下交必渎所争只是些子能于此
 而察之非知几者莫能上交着些取奉之心下交便
 有傲慢之心皆是也
 (不知何氏录第五章)
魏问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曰似是漏字汉书说
 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似说得是几自是有
 善有恶君子见几亦是见得方舍恶从善不能无恶
 又曰汉书上添字如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自经于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7b 页 WYG0193-0339d.png
 沟渎而人莫之知也添个人字似是
 (叶贺孙录第五章)
几者动之微是欲动未动之间便有善恶便须就这处
 理会若到发出处更怎生柰何得所以圣贤说谨独
 便是要就几微处理会
 (叶贺孙录第五章)
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是四件事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8a 页 WYG0193-0340a.png
 (林学履录第五章)
问伊川作见微则知彰矣见柔则知刚矣其说如何曰
 也好看来只作四件事亦自好既知微又知彰既知
 柔又知刚言其无所不知所以为万民之望也
 (林学履录第五章)
其殆庶几乎殆是几乎之义又曰是近又曰殆是危殆
 者是争些子底意思又曰或以几字为因上文几字
 而言但左传与孟子庶几两字都只做近字说
 (不知何氏录第五章)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8b 页 WYG0193-0340b.png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今人只知知之
 未尝复行为难殊不知有不善未尝不知是难处今
 人亦有说道知得这个道理及事到面前又却只随
 私欲做将去前所知者都自忘了只为是不曾知
 (董铢录第五章)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直是颜子天资好如
 至清之水纤芥必见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9a 页 WYG0193-0340c.png
 (袭盖乡录第五章)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致一专一也惟专一所以能絪缊
 若不专一则各自相离矣化醇是已化后化生指气
 化而言草木是也
 (沈僩录第五章)
天地絪缊言气化也男女搆精言形化也
 (程端蒙录第五章)
横渠云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成兑三索而得女坤
 道之所成所以损有男女搆精之义亦有此理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19b 页 WYG0193-0340d.png
 (不知何氏录第五章)
致一是专一之义程先生言之详矣天地男女都是两
 个方得专一若三个便乱了三人行减了一个则是
 两个便专一一人行得其友成两个便专一程先生
 说初与二三与上四与五皆两相与自说得好初二
 二阳四五二阴同德相比三与上应皆两相与
 (林学蒙录第五章)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0a 页 WYG0193-0341a.png
问乾坤易之门门者是六十四卦皆由是出如两仪生
 四象只管生出邪为是取阖辟之义邪曰只是取阖
 辟之义六十四卦只是这一个阴阳阖辟而成但看
 他下文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
 体便见得只是这两个
 (林学蒙录第六章)
乾坤易之门不是乾坤外别有易只易便是乾坤乾坤
 便是易似那两扇门相似一扇开便一扇闭只是一
 个阴阳做底如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0b 页 WYG0193-0341b.png
 (㬊渊录第六章)
乾阳物坤阴物阴阳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
 (杨道夫录第六章)
天地之撰撰即是说他做处
 (㬊渊录第六章)
 (录末黄㽦录云撰是所为)
问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是指系辞而言是指卦名而言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1a 页 WYG0193-0341c.png
 曰他后面两相番说名后又举九卦说看来只是谓
 卦名又曰系辞自此以后皆难晓
 (林学蒙录第六章)
于稽其类一本作于稽(启)其颡又一本于作乌不知如
 何曰但不过是说稽考其事类
 (㬊渊录第六章)
其衰世之意邪伏羲画卦时这般事都已有了只是未
 曾经历到文王时世变不好古来未曾有底事都有
 了他一一经历这崎岖万变过来所以说出那卦辞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1b 页 WYG0193-0341d.png
 如箕子之明夷如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此若不是经历如何说得
 (㬊渊录第六章)
问彰往察来如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相似往是已定底
 知天地阴阳之变皆已见在这卦上了来谓方来之
 变亦皆在这上曰是
 (林学蒙录第六章)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2a 页 WYG0193-0342a.png
彰往察来往者如阴阳消长来者事之未来吉凶
 (沈僩录第六章)
微显阐幽幽者不可见便就这显处说出来显者便就
 上面寻其不可见底教人知得又曰如显道神德行
 相似
 (林学蒙录第六章)
微显阐幽便是显道神德行德行显然可见者道不可
 见者微显阐幽是将道来事上看言那个虽是粗底
 然皆出于道义之蕴潜龙勿用显也阳在下也只是
卷三十六 易三十六 第 22b 页 WYG0193-0342b.png
 就两头说微显所以阐幽阐幽所以微显只是一个
 物事
 (沈僩录第六章)
将那道理来事物上与人看就那事物上推出那里面
 有这道理
 (沈僩录第六章)
 朱子五经语类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