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易十三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a 页 WYG0193-011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朱子五经语类卷十三
              钱塘程川撰
 易十三
上经六

又论坤卦利牝马之贞曰乾卦元亨利贞便都好到坤
 只一半好全好故云利永贞一半好故云利牝马之
 贞即是亦有不利者只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虽伊川
 亦解做不好殊不知西南得朋乃以类行岂是不好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b 页 WYG0193-0118b.png
 至于东北是坤卦到西南则好到东北实是丧朋亦
 非是凶只是自然不容不丧朋虽然丧朋却终有庆
 耳东南得地与类行自是好西北不得地自然丧朋
 然其终亦好此等说恐难依旧说
 (黄㽦录坤彖辞)
利牝马之贞本无四德底意彖中方有之彖中说四德
 自不分晓前数说元亨处却说得分明后面几句无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a 页 WYG0193-0118c.png
 理会牝马地类行地无彊便是那柔顺利贞君子攸
 行本连下面缘他趁押韵后故说在此这般底难十
 分理会先迷失道却分晓只是说坤道先迷后得东
 北西南大槩是阴减阳一半就前后言没了前一截
 就四方言没了东北一截阳却是全体安贞之吉他
 这分段只到这里若更妄作以求全时便凶了在人
 亦当如此伊川说东北丧朋处但不知这处添得许
 多字否此是用王辅嗣说
 (不知何氏录坤彖辞)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b 页 WYG0193-0118d.png
 (录中先迷失道却分晓只是说坤道池本无此十二字录中大槩是阴减阳一半池本作阴为阳减一半)
利牝马之贞言利于柔顺之正而不利于刚健之正利
 是个虚字西南得朋固是好了东北丧朋亦自不妨
 为有庆坤比乾都是折一半用底
 (㬊渊录坤彖辞)
牝马之贞伊川只为泥那四德所以如此说不通
 (㬊渊录坤彖辞)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3a 页 WYG0193-0119a.png
问君子有攸往何也曰此是虚句意在下句伊川只见
 彖传辞押韵有柔顺利贞君子攸行之语遂解云君
 子所行柔顺而利且贞恐非也盖言君子有所往先
 迷后得主利也问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曰阴不比阳
 阴只理会得一半不似阳兼得阴故无所不利阴半
 用故得于西南丧于东北先迷后得亦然自王辅嗣
 以下皆不知此多错解了
 (董铢录坤彖辞)
主利不是谓坤主利万物是占者主利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3b 页 WYG0193-0119b.png
 (刘砥录坤彖辞)
乾主义坤便主利占得这卦便主利这事不是坤道主
 利万物乃是此卦占得时主有利
 (㬊渊录坤彖辞)
阴体柔躁只为他柔所以躁刚便不躁躁是那欲动而
 不得动之意刚则便动矣柔躁不能自守所以说安
 贞吉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4a 页 WYG0193-0119c.png
 (㬊渊录坤彖辞)
问牝马取其柔顺健行之象坤顺而言健何也曰守得
 这柔顺亦坚确故有健象柔顺而不坚确则不足以
 配乾矣问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如何曰柔顺利贞坤
 之德也君子而能柔顺坚正则其所行虽先迷而后
 得虽东北丧朋反之西南则得朋而有庆盖阳大阴
 小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坤德常只得乾之半故常
 减于乾之半也
 (不知何氏录坤彖辞)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4b 页 WYG0193-0119d.png
资乾以始便资坤以生不争得霎时间乾底亨时坤底
 亦亨生是生物即乾之所始者
 (㬊渊录坤彖传)
 (录中生是生物池本云坤之所生)
徐焕云天之行健一息不停而坤不能顺动以应其行
 则造化生生之功或几乎息矣此语亦无病万物资
 乾以始而有气资坤以生而有形气至而生生即坤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5a 页 WYG0193-0120a.png
 元徐说亦通
 (㬊渊录坤彖传)
未有乾行而坤止此说是且如乾施物坤不应则不能
 生物既会生物便是动若不是他健后如何配乾只
 是健得来顺
 (㬊渊录坤彖传)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既言终有庆则有庆不在今矣为
 他是个柔顺底物东北阳方非他所安之地如慢水
 中鱼去急水中不得自是丧朋丧朋于东北则必反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5b 页 WYG0193-0120b.png
 于西南是终有庆也正如先迷后得为他柔顺故先
 迷柔顺而不失乎健故后得所以卦下言利牝马之
 贞丧朋先迷便是牝有庆后得便是马将牝马字分
 开却形容得这意思文蔚曰大抵柔顺中正底人做
 越过分底事不得只是循常守分时又却自做得他
 做底事曰是如此
 (陈文蔚录坤彖传本义彖传)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6a 页 WYG0193-0120c.png
东北非阴之位阴柔至此既丧其朋自立脚不得必须
 归本位故终有庆又曰牝是柔顺故先迷而丧朋然
 马健行却后得而有庆牝马不可分为二今姑分以
 见其义
 (刘砺录坤彖传)
地之势常有顺底道理且如这个平地前面便有坡陁
 处突然起底也自顺
 (㬊渊录坤象传)
问坤言地势犹乾言天行天行健犹言地势顺然大象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6b 页 WYG0193-0120d.png
 乾不言乾而言健坤不言顺而言坤说者虽多究竟
 如何曰此不必论只是当时下字时偶有不同必欲
 求说则穿凿却反晦了当理会底问地势犹言高下
 相因之势以其顺且厚否曰高下相因只是顺若厚
 又是一个道理然惟其厚所以上下只管相因去只
 见得他顺若是薄底物高下只管相因则倾陷了不
 能如此之无穷矣惟其高下相因无穷所以为至顺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7a 页 WYG0193-0121a.png
 也君子体之惟至厚为能载物天行甚健故君子法
 之以自强不息地势至顺故君子体之以厚德载物
 (董铢铢坤象传)
坤六爻虽有重轻大槩皆是持守收敛长谨底意
 (刘砺录坤爻辞)
问履霜坚冰至曰阴阳者造化之本所不能无但有淑
 慝之分盖阳淑而阴慝阳好而阴不好也犹有昼必
 有夜有暑必有寒有春夏必有秋冬人有少必有老
 其消长有常人亦不能损益也但圣人参天地赞化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7b 页 WYG0193-0121b.png
 育于此必有道故观履霜坚冰至之象必有谨微之
 意所以扶阳而抑阴也
 (董铢录坤初六爻辞)
问履霜坚冰何以不著占象曰此自分晓占者目前未
 见有害却有未萌之祸所宜戒谨
 (刘砺录坤初六爻辞)
阴爻称六与程传之说大不同这只就四象看便见得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8a 页 WYG0193-0121c.png
 分晓阴阳一段只说通例此两物相无不得且如天
 晴几日后无雨便不得十二个月六月是阴六月是
 阳一日中阳是昼阴是夜
 (㬊渊录坤初六爻辞本义)
问坤二五皆中爻二是就尽得地道上说五是就著见
 于文章事业上说否曰不可说尽得地道他便是坤
 道也二在下方是就工夫上说文言云不疑其所行
 是也五得专位则是就他成就处说所以云美在其
 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8b 页 WYG0193-0121d.png
 (林学履录坤六二六五爻辞)
用之问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旡不利学须用习然后至
 于不习曰不是如此圣人作易只是说卦爻中有此
 象而已如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旡不利自是他这一
 爻中有此象人若占得便应此事有此用也未说到
 学者须习至于不习在学者之事固当如此然圣人
 作易未有此意在用之曰然不习旡不利此成德之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9a 页 WYG0193-0122a.png
 事也曰亦非也未说到成德之事只是卦爻中有此
 象而已若占得便应此象都未说成德之事也某之
 说易所以与先儒世儒之说皆不同正在于此学者
 须晓某之正意然后方可推说其他道理某之意思
 极直只是一条路径去若才惹著今人便说差错了
 便非易之本意矣才卿云先生解易之本意只是为
 卜筮尔曰然据某解一部易只是作卜筮之书今人
 说得来太精了更入粗不得如某之说虽粗然却入
 得精精义皆在其中若晓得某一人说则晓得伏羲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9b 页 WYG0193-0122b.png
 文王之易本是作如此用元未有许多道理在方不
 失易之本意今未晓得圣人作易之本意便先要说
 道理纵饶说得好只是与易元不相干圣人分明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观象设卦系辞焉以明吉凶几多
 分晓某所以说易只是卜筮书者此类可见易只是
 说个卦象以明吉凶而已更无他说如乾有乾之象
 坤有坤之象人占得此卦者则有此用以断吉凶那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0a 页 WYG0193-0122c.png
 里说许多道理今人读易当分为三等伏羲自是伏
 羲之易文王自是文王之易孔子自是孔子之易读
 伏羲之易如未有许多彖象文言说话方见得易之
 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如伏羲画八卦那里有许多
 文字言语只是说八个卦有某象乾有乾之象而已
 其大要不出于阴阳刚柔吉凶消长之理然亦尝说
 破只是使人知卜得此卦如此者吉彼卦如此者凶
 今人未曾明得乾坤之象便说乾坤之理所以说得
 都无情理及文王周公分为六十四卦添入乾元亨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0b 页 WYG0193-0122d.png
 利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早不是伏羲之意已是文
 王周公自说他一般道理了然犹是就人占处说如
 卜得乾卦则大亨而利于正耳及孔子系易作彖象
 文言则以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又非文王之易矣
 到得孔子尽是说道理然犹就卜筮上发出许多道
 理欲人晓得所以凶所以吉卦爻好则吉卦爻不好
 则凶若卦爻太好而已德相当则吉卦爻虽吉而已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1a 页 WYG0193-0123a.png
 德不足以胜之则虽吉亦凶卦爻虽凶而已德足以
 胜之则虽凶犹吉反覆都就占筮上发明诲人底道
 理如云需于泥致寇至此卦爻本自不好而象却曰
 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盖卦爻虽不好而占之者能
 敬慎畏防则亦不至于败盖需者待也需有可待之
 时故得以就需之时思患预防而不至于败也此则
 圣人说占处发明诲人之理也又曰文王之心已自
 不如伏羲宽阔急要说出来孔子之心不如文王之
 心宽大又急要说出道理来所以本意浸失都不顾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1b 页 WYG0193-0123b.png
 元初圣人画卦之意只认各人自说一副当道理及
 至伊川又自说他一样微似孔子之易而又甚焉故
 其说易自伏羲至伊川自成四样某所以不敢从而
 原易之所以作而为之说为此也用之云圣人作易
 只是明个阴阳刚柔吉凶消长之理而已曰虽是如
 此然伏羲作易只画八卦如此也何尝明说阴阳刚
 柔吉凶之理然其中则具此道理想得个古人教人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2a 页 WYG0193-0123c.png
 也不甚说只是说个方法如此使人依而行之如此
 则吉如此则凶如此则善如此则恶未有许多言语
 又如舜命夔教胄子亦只是说个宽而栗柔而立之
 法教人不失其中和之德而已初未有许多道理所
 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亦只要你不失其正而
 已不必苦要你知也又曰某此说据某所见且如此
 说不知后人以为如何因笑曰东坡注易毕谓人曰
 自有易以来未有此书也
 (沈僩录坤六二爻辞并论经义)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2b 页 WYG0193-0123d.png
 (录中学者须晓某之正意句下云云池录云如过剑门相似须是蓦直撺过脱得剑门了却以之推说易)
 (之道理横说竖说都不妨若才挨近两边触动那剑便是撺不过便非易之本意矣录中纵饶说得好句)
 (下池录云只是无情理川按蜀录析为三条)
刘用之问坤卦直方大不习旡不利曰坤是纯阴卦诸
 爻皆不中正五虽中亦以阴居阳惟六二居中得正
 为坤之最盛者故以象言之则有三者之德而不习
 旡不利占者得之有是德则吉易自有一个本意直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3a 页 WYG0193-0124a.png
 从中间过都不著两边须要认得这些子分晓方始
 横三竖四说得今人不曾识得他本意便要横三竖
 四说都无归著文蔚曰易本意只是为占筮曰便是
 如此易当来只是为占筮而作文言彖象却是推说
 做义理上去观乾坤二卦便可见孔子曰圣人设卦
 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若不是占筮如何说明吉凶
 且如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以其逼近坎险有致寇
 之象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孔子虽说推明义理这般所在又变例推明占筮之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3b 页 WYG0193-0124b.png
 意需于泥灾在外占得此象虽若不吉然能敬慎则
 不败又能坚忍以需待处之得其道所以不凶或失
 其刚健之德又无坚忍之志则不能不败矣文蔚曰
 常爱先生易本义云伏羲不过验阴阳消息两端而
 已只是一阴一阳便分吉凶了只管就上加去成八
 卦以至六十四卦无非是验这两端消息曰易不离
 阴阳千变万化只是这两个庄子云易道阴阳他亦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4a 页 WYG0193-0124c.png
 自看得
 (陈文蔚录坤六二爻辞并论经义)
直方大是他阴爻居阴位无如此之纯粹爻辞云直方
 大者言占者直方大则不习旡不利却不是说坤德
 直方大也且如元亨利贞象里面说底且随他说做
 一个事后面说底四事又尽随他说去如某之说爻
 无许多劳攘
 (㬊渊录坤六二爻辞)
问坤六二圣人取象何故说得恁地大都与坤德不相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4b 页 WYG0193-0124d.png
 似曰如何见得不相似曰以阴阳反对观之直方大
 者皆非阴之属也曰坤六爻中只此一爻最重六五
 虽居尊位然却是以阴居阳六二以阴居阴而又居
 下卦所以如此问坤之顺恐似此处顺只是顺理不
 是柔顺之顺曰也是柔顺只是他都有力乾行健固
 是有力坤虽柔顺亦是决然恁地顺不是柔弱放倒
 了所以圣人亦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5a 页 WYG0193-0125a.png
 (黄干录坤六二爻辞)
问坤之道直方大六二纯正能得此以为德否曰不可
 说坤先有是道而后六二得之以为德坤是何物六
 二是何物毕竟只是一个坤只因这一爻中正便见
 得直方大如此
 (林学履录坤六二爻辞)
六二不当说正要说也说得行不若除了
 (㬊渊录坤六二爻辞)
坤六四爻不止言大臣事凡得此爻在位者便当去未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5b 页 WYG0193-0125b.png
 仕者便当隐伯丰因问比干事曰此又别是一义虽
 凶旡咎
 (黄㽦录坤六四爻辞)
问六四括囊注云六四重阴不中故其象占如此重阴
 不中何以见其有括囊之象曰阴而又阴其结塞不
 开即为括囊矣又问占者必当括囊则旡咎何也曰
 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若非括囊则有咎矣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6a 页 WYG0193-0125c.png
 (黄干录坤六四爻辞)
黄裳元吉这是那居中处下之道乾之九五自是刚健
 底道理坤之六五自是柔顺底道理各随他阴阳自
 存一个道理其为九六不同所以在那五处亦不同
 这个五之柔顺从那六里来
 (㬊渊录坤六五爻辞)
黄裳元吉不过是在上之人能以柔顺之道黄中色
 是下体之服能似这个则无不吉
 (㬊渊录坤六五爻辞)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6b 页 WYG0193-0125d.png
问黄裳元吉伊川解作圣人示戒并举女娲武后之事
 今考本爻无此象这又是象外立教之意否曰不晓
 这意若伊川要立议论教人可向别处说不可硬配
 在易上说此爻何曾有这义都是硬入这意所以说
 得絮了因举云邵溥谓伊川因宣仁垂帘事有怨母
 后之意故此爻义特为他发固是他后生妄测度前
 辈然亦因此说而后发也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7a 页 WYG0193-0126a.png
 (林学履录坤六五爻辞)
易中言占者有其德则其占如是言无其德而得是占
 者却是反说如南蒯得黄裳元吉疑吉矣而蒯果败
 者盖卦辞明言黄裳则元吉无黄裳之德则不吉也
 又如适所说直方大不习旡不利占者有直方大之
 德则不习而旡不利占者无此德即虽习而不利也
 如奢侈之人而得恭俭则吉之占明不恭俭者是占
 为不吉也他皆放此如此看自然意思活
 (董铢录坤六五爻辞本义)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7b 页 WYG0193-0126b.png
子耕问龙战于野曰乾无对只是一个物事至阴则有
 对待大抵阴常亏于阳
 (万人杰录坤上六爻辞)
问坤上六阴极盛而与阳战爻中乃不言凶且乾之上
 九犹言有悔此却不言何耶曰战而至于俱伤其血
 玄黄不言而凶可知矣
 (潘时举录坤上六爻辞)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8a 页 WYG0193-0126c.png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阳为大阴为小如大过小过之类
 皆是以阴阳而言坤六爻皆阴其始本小到此阴皆
 变为阳矣所谓以大终也言始小而终大也
 (陈文蔚录坤用六爻辞)
问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程传云坤道至柔而
 动则刚坤体至静而德则方柔与刚相反静与方疑
 相似曰静无形方有体方谓生物有常言其德方正
 一定确然不易而生物有常也静言其体则不可见
 方言其德则是其著也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8b 页 WYG0193-0126d.png
 (董铢录坤文言)
坤至柔而动也刚坤只是承天如一气之施坤则尽能
 发生承载非刚安能如此
 (沈僩录坤文言)
阴阳皆自微至著不是阴便积著阳便合下具足此处
 亦不说这个意履霜坚冰只是说从微时便须著慎
 来所以说盖言慎也由辩之不早辩李光祖云不早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9a 页 WYG0193-0127a.png
 辩他且到得郎当了却方辩刬地激成事来此说最
 好
 (㬊渊录坤文言)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此在坤六二之
 爻论六二之德圣人本意谓人占得此爻若直方大
 则不习而旡不利夫子遂从而解之以敬解直以义
 解方又须敬义皆立然后德不孤将不孤来解大字
 然有敬而无义不得有义而无敬亦不得只一件便
 不可行便是孤须是敬义立方不孤施之事君则忠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19b 页 WYG0193-0127b.png
 于君事亲则悦于亲交朋友则信于朋友皆不待习
 而无一之不利也又问方是如何曰方是处此事皆
 合宜截然区处得如一物四方在面前截然不可得
 而移易之意若是圆时便转动得
 (黄㽦录坤文言)
 (录中然有敬而无义四句吴必大录云然敬而无义则做出事来必错了只义而无敬则无本何以为义)
 (皆是孤也)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0a 页 WYG0193-0127c.png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直是直上直下胸中无纤毫委曲
 方是割截方整之意
 (廖德明录坤文言)
敬以直内是持守工夫义以方外是讲学工夫
 (黄升卿录坤文言)
先之问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曰说只恁地说须自去下
 工夫方见得是如此敬以直内是无纤毫私意胸中
 洞然彻上彻下表里如一义以方外是见得是处决
 定是恁地不是处决定不恁地截然方方正正须是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0b 页 WYG0193-0127d.png
 自将去做工夫圣门学者问一句圣人答他一句便
 领略将去实是要行得如今说得尽多只是不曾就
 身已做看某之讲学所以异于科举之文正是要切
 已行之若只恁地说过依旧不济事若实是把做工
 夫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八个字一生用之不穷
 (叶贺孙录坤文言)
景绍问敬义曰敬是立已之本义是处事截然方正各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1a 页 WYG0193-0128a.png
 得其宜道夫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莫是合内外之
 道否曰久之则内外自然合又问敬以直内后便能
 义以方外还是更用就上做工夫曰虽是如此也须
 是先去敬以直内然后能义以方外景绍曰敬与诚
 如何曰敬是戒谨恐惧之义诚是实然之理如实于
 为善实于不为恶便是诚只如敬亦有诚与不诚有
 人外若谨畏内实纵弛这便是不诚于敬只不诚便
 不是这个物
 (杨道夫录坤文言)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1b 页 WYG0193-0128b.png
敬以直内便能义以方外非是别有个义敬譬如镜
 义便是能照底
 (廖德明录坤文言)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只是此二句格物致知是义以方
 外
 (林夔孙录坤文言)
敬立而内自直义形而外自方若欲以敬要去直内以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2a 页 WYG0193-0128c.png
 义要去方外即非矣
 (董铢录坤文言)
敬以直内最是紧切工夫
 (叶贺孙录坤文言)
问义形而外方曰义是心头断事底心断于内而外便
 方正万物各得其宜
 (徐宇录坤文言)
问前所说敬义诚三者今思之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是
 个交相养之理至于诚则合一矣曰诚只是实有此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2b 页 WYG0193-0128d.png
 理如实于为敬实于为义皆是诚不诚则是无此所
 以中庸谓不诚无物因问旧尝闻有人问不诚无物
 先生答曰秉彝不存谓之无人可也中和不存谓之
 无礼乐可也还是先生所言否曰不记有无此语只
 如此说也却无病
 (杨道夫录坤文言)
问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伊川谓主一之谓敬无适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3a 页 WYG0193-0129a.png
 之谓一而不涵义之意则须于应事接物间无往而
 不主一则义亦在其中矣如此则当明敬中有义义
 自敬中出之意方好曰亦不必如此说主一之谓敬
 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每遇事与至诚专一做
 去即是主一之义但既有敬之名则须还他敬字既
 有义之名则须还他义字二者相济则无失此乃理
 也若必欲骈合谓义自敬中出则圣人何不只言敬
 字便了既又言义字则须与寻义字意始得
 (余大雅录坤文言)
卷十三 易十三 第 23b 页 WYG0193-0129b.png
坤六二末乃言不疑所行不疑方可入乾知处
 (杨方录坤文言)
 朱子五经语类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