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7p001a 页 CK-KZ_JY310_07p001a.png
重刋道藏辑要
 天下名山记
新安吴秋士西村选       汪立名西亭校订
 广东
  游西樵山记            湛若水
弘治己未秋予与张博之邓顺之赵景凤约游西樵而五羊李
子长者闻之偕李天秩先候予邓氏未及面赋诗而去比予至
邓氏而诸与约者皆无在矣独与邓诚之顺之鸿张三君者乘
月泛舟而西及旦抵山麓遂同三君由斜径扳跻而上登绝坂
履崇厓如乘云步空中下视可悸又抉向上而过所谓翳门关
卷七 第 7p001b 页 CK-KZ_JY310_07p001b.png
者关之内有泉潨然流石上泉夹两山之间山回泉折注为石
潭潭之深渊若不可测相传尝有好事者坠线下之莫知其底
云逾潭之西又行数十步得瀑布泉飞流映空以为绝观又𨚫
行西北转数百步过山家数处有泉石泠泠触目皆可念又前
则呀然而谷豁然而洞居人或散或聚咸植锄来观𧥄𧥄若有
惊骇者将夕遂止于宝峰寺宿焉明旦又观所谓锦岩者其中
恶浊嗳昧不可入遂观小岩有泉由岩端飞洒而下穿林而东
行二里一谷焉中虚而旁围有三泉绕其侧二十二峰倚其后
子叹曰此卜居之胜处也徜徉不能去者久之忆予自少时己
闻罗浮西樵之胜而谈罗浮者多奇伟怪诞之称令人缅思其
卷七 第 7p002a 页 CK-KZ_JY310_07p002a.png
境如在天上而西樵独无与焉丙辰春予与嘉鱼李世卿游罗
浮登飞云而纵观夫所谓黄龙朱明之胜亦奇矣而西樵之景
殆或倍之又况予之所得于西樵者十未能一二也耶吾以是
知天下之山水胜者不必名名者不必胜也惟吾耳目之所得
精神之所通而未始有穷焉由是以往殆将与夫造物者游于
无极则夫天地之间高深下上之妙莫非吾之所有而与之相
为无穷也又岂但如西樵而己耶



卷七 第 7p002b 页 CK-KZ_JY310_07p002b.png










卷七 第 7p003a 页 CK-KZ_JY310_07p003a.png
  罗浮指掌图记           邹师正
名山异境散布人寰其知名者有十大洞天五在江浙三在梁
益与夫浴京一惠阳一而巳洛京衣冠都会之地江浙梁益舟
车奔凑之乡其林泉之美登览之便著于有闻盖地势使然也
独罗浮邈处海上天下想闻之而恨不至其地间有能至之者
非逸世高蹈之士必希仙慕道之人山之高且三千六百丈地
之袤直五百里峰峦之多四百三十二溪涧川源有不可胜数
者是虽长年隐者犹未易遍览而况士大夫来游者暂至倏还
旬日而罢又安能周知兹指掌图所以作也游山者自龙华寺
(有昌福夫人祠)七里登山初至延祥寺(唐朝赐额)明月戒坛(唐时度僧于此受戒)百尺
卷七 第 7p003b 页 CK-KZ_JY310_07p003b.png
坛(唐祭山建)铁佛像(西域所献者)御园柑子(唐朝充贡玄宗幸蜀德宗幸梁时皆不实僖宗幸蜀花落
树枯)至山腰三百馀有宝积寺(宋朝赐额)中阁(唐僧怀迪所建)御书阁(中藏宋太宗真
宗仁宗赐书及景德赐佛衣嘉祐赐藏经)
锡杖泉(景泰禅师驻锡之地)铜佛像寺后罗汉岩(有火
通金坛山)
伏虎岩(隋僧惠越居此尝引虎枕其股)佛迹石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楼(二楼
相去五里其状如楼有石门俯视沧海夜半见日出有山岸周回五里水消长应海潮盈缩之候)
铁桥峰(在罗浮二
山相接处)上界三峰(上接铁桥峰高三仞在烟霭中人莫能见)青羊岩(在上界第三峰顶上有羊迹)夜
乐洞(在上界三峰下昔人闻仙乐于此)犀牛潭试剑石(在夜乐洞中轩辕集于此试剑)瀑布泉
(夜乐洞中上界三峰侧飞泉至三十仞)凤凰谷(夜乐洞中有谷相传凤凰出入其问)凤浴潭(在凤凰谷口有
五色云气)
瑶石台(在浮山接铁桥峰高五百六十丈有奇)飞云塔(又云凌云在山顶上即飞云峰夜半见日
出有见日庵废址在林翳中)瑶池(在山顶又名龙母池)阿耨池(在飞云塔之西景泰禅师入定之处)夜乐
卷七 第 7p004a 页 CK-KZ_JY310_07p004a.png
池(飞云塔侧池中夜有乐声)阿耨塔(梁萧察建有三十六所)泉源山(罗浮二山接连处俗呼分水凹下接
龙王坑郑思远修道之所泉分东西流)玉鹅峰(一名鹅领)龙王坑(景泰禅师说法于此有龙来听)上中
下龙潭(亦名西龙潭有瀑布泉三十仞)花首坛(佛书云花首菩萨五百会于此坛上)资福寺南楼
(在石楼之南故得名)去延祥之西五里馀曰黄龙洞(南汉于此建天华宫今呼为西天华)
七星坛(有古松七株甚奇)狮子洞(有道者庵)花首台(在黄龙洞之西)山背曰凤凰冈
(何仙姑居此)云母溪(其中出云母石)循延祥而东七里馀抵冲虚观(葛仙所居)
(有东坡书稚川丹灶四字)衣冠冢(葛仙尸解葬其衣冠)蓬莱阁后遗履轩(鲍仙葛仙夜谈之所)
铜玉皇像及二侍从三尊(南汉所铸者)观后朱明洞(道书云朱真人所治)朝斗
坛(在洞口近于坛获铜龙六铜鱼一)黄野人庵(野人葛仙之门人也庵有哑虎为守焉)钓鱼台(在观
之左)青霞谷(苏真人尝居之)野人洞(即王子书堂坑王子名靓唐人)观之北曰酥醪观(葛仙
卷七 第 7p004b 页 CK-KZ_JY310_07p004b.png
北庵)麻姑峰(在观之西南有麻姑坛常有彩云白鹤集其上)观之南曰观源洞(一名麻姑洞一名药
院葛仙洗药之所也)
西北曰幽居洞(有郑公书堂)滴水岩(在幽居洞之后)长寿观(本南汉天
华宫今呼为南天宫)
中路直上君子岩(岩侧有通天岩)云峰岩其下曰蝴蝶洞(洞多
蝴蝶云是葛仙遗衣所化)前曰水帘洞(此中水石最胜张秘书留丞相读书于此)天汉桥路出药
槽其下为流杯池(昔有八仙会饮于此其侧有八仙石石上有诗)罗浮石刻(篆书罗浮石大字广
丈许郡守睢阳吴裒书又小石刻朱明洞天四字倒卧溪中又石刻篆书长寿涧三字范阳祖无择题书馀石刻俱不可辨)
东龙潭(潭上有五龙堂)自冲虚观出会仙桥东行里馀抵明福观(南汉建亦
名九天观)迤逦至石洞(即邝仙骑牛入石处)小水帘洞(此处多隐者庵)白鹤观(葛仙东庵)东
北至蛇穴(单道开蝉蜕之所相传穴中有路通眉州)又东数里至蓬莱洞了髻峰(又名
双髻峰)有刘仙坛(石坛高百丈许云刘高尚打坐处其傍生竹叶符镇厌蛇虎)峰下有试剑石
卷七 第 7p005a 页 CK-KZ_JY310_07p005a.png
有罗阳溪(傍溪产龙葱竹巨十围其节长二丈叶如芭蕉)东林寺山之东西有香台峰
会真峰樱桃峰抛毬峰刀子峰锦绣峰黄猿峰钵盂峰致云峰
大旗峰小旗峰云母峰鸡笼峰又有金沙洞石臼洞太和洞欧
阳洞赤水洞白云洞风洞云洞雨洞白角洞大慈寺洞古老洞
白芒古洞桄榔洞大坑洞奇巘秀岑湍流怪石不可名状此游
山者之梗槩也大抵洞里乾坤壶中日月虽与世相绝然人与
山有缘则蓬莱远隔弱水以蹻车飞空而或可到与山无缘则
瀛洲近对会稽虽驱石塞海而弗可逢故作指掌图与好事览


卷七 第 7p005b 页 CK-KZ_JY310_07p005b.png










卷七 第 7p006a 页 CK-KZ_JY310_07p006a.png
  碧落洞记             王 陶
地之灵者以山水称人之英者以文章显故大块间多岩壑胜
槩非值通才硕贤迹所到心所想摛辞载实克播发之则虽骈
奇粹异至于仙家所谓洞天福地相参亦不得有名于四方矣
浈阳郡南趋十五里群岫亘属长溪萦纡穷河尽源呀然成洞
中敞石室下逗寒流融纠万状衣冠辈未尝一诣唐元和六年
周夔羽皇探得幽绝遂命侣以游著到难一篇刊在岩石语清
思逸状写景物至当后人嗣到稍稍甚易然奇文独在无能可
复继者伪汉刘氏始题洞曰碧落室曰云华自是益号名迹标
望岭隅南北来游无日无之予厌闻其胜患未得赏今还故里
卷七 第 7p006b 页 CK-KZ_JY310_07p006b.png
閒居多暇因率诸髦士偕至绝境税驾暂息寓目一览崖危壁
峭骇动神魄风冷溜澈爽侵肌骨气润烟雾香馥松桂若登青
岑造赤城霓旌可接飙驭可攀又岂止捐世纷脱尘累而已乎
既而扪萝设险周访遗逸洗杯酌酒相陪夜饮欢而醉狂而歌
濯足于清泉曲肱于磐石心境俱外物我皆忘浮图非想之天
老氏无何之乡订此冲寂彼焉此焉夫人生所乐为趣匪一志
尚于内情适于外是谓得矣顾不知逸少兰亭之宴太白竹溪
之会复何以专美于千百年间耶云扃晚照促人归辔猿鹤相
顾恋恋不忍去者久之同游九人各赋诗以写兴云

卷七 第 7p007a 页 CK-KZ_JY310_07p007a.png
  五岭记              曹学佺
五岭之说向来不一宋周去非谓系入岭之途有五盖自福建
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入南雄二也自湖广之郴
州入连三也自道州入广西之贺县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按
此本淮南子以秦始皇利越之犀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
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发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
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千之塞考其地镡城
在武陵西南九疑在零陵二处固与郴道全三州接壤南野馀
干俱在江右入南雄者必繇南安入南安亦必繇豫章故也惟
番禺一军军于越故谓之处谓之都其馀去越颇远皆隔绝岭
卷七 第 7p007b 页 CK-KZ_JY310_07p007b.png
表之路耳惟昔日隔之故通于今日也隔之者中外维络控制
使不得动之意正欲虏其王而入其都耳裴渊广州记谓大庾
始安临贺桂阳揭阳为五岭杨慎丹铅录五岭考云台岭之峤
在大庾骑田之峤在桂阳都庞之峤在九真萠渚之峤在临贺
越城之峤在始安考其地大庾始安临贺桂阳皆合为九真地
属交趾与揭阳有岭东西之别耳余按东粤之岭而岭西东三
道江右之岭北道与粤西之总名岭右皆以五岭为言五岭曼
延数百里跨连湖广江右两粤三省之界即洞庭之南苍梧之
野而三苗之区也苗民负固不服[溤/心]此五岭为险其种类至繁
散匿箐林溪峒之中即今之徭民獞民狼民蛋民者似皆迁于
卷七 第 7p008a 页 CK-KZ_JY310_07p008a.png
有北之遗者耳其迁者必其雄点桀骛者也而散匿于箐林溪
峒之中荒野无人之处实繁有徒势能尽迁之乎迁之不尽而
辑之必有其方苟不得安辑之道恐其惊疑转相煽惑时时有
蠢动之患复欲舞干羽于两阶亦难矣故帝舜南巡至于苍梧
之野非无事而徇远略乃使蛮夷之觐我耿光被我教化而施
以劳徕劝相之法收诸要约羁维之内而己是故岭一也在大
庾则为台岭在桂阳则为骑田在九真则为都庞在临贺则为
萠渚在始安则为越城而俱以峤名者尔雅山锐而高者曰峤
也楚粤江右之州县俱设在山麓而其锐高处仍蛮夷居之耳
故桂阳之郴与广州之连零陵之道与昭州之贺江右之南安
卷七 第 7p008b 页 CK-KZ_JY310_07p008b.png
与东粤之南雄九真之与钦廉始安之与衡永俱相为接壤而
错处也汉书揭阳下尽乎惠潮之境而梅州徭峒与湖南相通
宋章惇经略湖南正开梅州之时观此则五岭之为一岭也虞
帝南巡之故与夫秦汉取越之方俱瞭然在目中矣






卷七 第 7p009a 页 CK-KZ_JY310_07p009a.png
  南海古迹记            吴 莱
南海盖禹贡扬州之南境春秋战国时地本百越至秦始通而
尉佗王者五世汉元鼎中南越平立南海等郡属交州治苍梧
建安中徙治南海吴孙权初割交州立广州而南海郡属广晋
因之宋以后江左州郡析置不一至唐即以南海郡立广州永
𡽪后岭南五管悉𨽾广府咸通中复分岭南为东西道广为东
道唐末迄五代南汉刘氏据之及宋初而后平今广州上路领
县七番禺秦县南海增城汉县新会清远隋县东莞唐县香山
宋县广大府也山水人物古迹之灼然可记者夥矣粗载其大
略于篇
卷七 第 7p009b 页 CK-KZ_JY310_07p009b.png
番禺山在番禺东近城两山相属高丈馀山海经黄帝生禺号
禺号生禺京处南海一曰二禺山或云黄帝二庶子善音律南
采昆崙竹制黄钟宫遂隐此山
五仙观山在子城内楚高古时有五仙人人持谷穗一茎六出
乘羊衣羊具五方色遗穗州人羊化石仙人腾空去
南海广利王庙在番禺南庙有唐韩文公碑玉箫玉砚象鞭精
致郑絪出镇时林霭守高州献铜鼓面阔五尺脐隐起海鱼虾
蟆周匝今存庙中宋真宗赐南海玉带蕃国刻金书表龙牙火
浣布并存
浮邱山在南海西木罗山朱明之门户浮在水中篙痕宛然今
卷七 第 7p010a 页 CK-KZ_JY310_07p010a.png
去海四里有葛洪珊瑚井洪炼丹海神献珊瑚
中宿峡一曰峡山在清远东山对峙江中秦赵胡会钓得金鲤
可重百斤贡之秦王有钓鲤台东有尉佗万人城南有烟幡岭
唐大历间哥舒晃叛广州讨晃梦神人谓曰见幡即回及晃平
回师山顶有挂幡
白云山在番禺东山高无泉有龙化为九童子泉遽涌时有五
色小蛇蜿蜒下为大小水帘洞秦安期生隐处始皇尝遣入访
安期生或云子城东有安期生蒲涧溪涧中产菖蒲一寸九节
食之仙
任嚣墓山在西城内嚣秦二世时南海尉病召龙川令赵佗使
卷七 第 7p010b 页 CK-KZ_JY310_07p010b.png
行尉事嚣死秦乱佗竟自王
越王台在太城北尉佗筑西有越王朝汉台𡻕时望汉拜两台
踞山巅屹然山有达磨泉达磨自天竺航海至指其地曰地有
黄金万馀两贪者力凿得泉达磨曰是可铢两计哉今海水卤
咸泉最冽
越王赵佗墓山在南海南自鸡笼冈北至天井连冈接岭佗葬
輀车四出棺塴无定处吴黄武中交州从事吴瑜访佗墓莫能
得独得王婴齐墓珠襦玉匣玉玺金印三十六铜剑三烂若龙
文悉璃玉匣金饰后瑜携剑经赣上飞入江水
南越王弟建德故宅在西城内吴虞翻移交州时有园池唐六
卷七 第 7p011a 页 CK-KZ_JY310_07p011a.png
祖慧能剃发受戒寺有坛坛有菩提树房相国融谭楞严经有
笔授轩大砚融自刻大唐神龙攺元七月七日天竺僧般剌密
谛自广译经出此砚坚润可爱藏殿内有屈眴布西天衣绣内
相大如两指
越井岗在南海南一曰赵佗井一曰鲍姑井鲍姑葛稚川妻尝
行灸南海善灸赘疣唐崔伟遇姑得越井冈艾南汉刘龚号玉
龙泉禁民不得汲
石门在南海北山夹江对峙如门汉楼船将军杨仆讨南越先
将精卒陷寻峡破石门东有贪泉晋吴隐之剌广州酌泉赋诗
处隐之北归家人携沈香一斤觉𢪩香江中
卷七 第 7p011b 页 CK-KZ_JY310_07p011b.png
汉徵士董正墓山在番禺东正州人清白不群晋隆和中太守
袁彦伯求其后旌之
马鞍山在番禺北秦时望气者言南海有王气发卒千人凿山
状如马鞍汉伏波将军马援尝驻兵山冈每风雨晦冥听之若
有军声殷然
卢循故城在番禺南城南小洲状如方壶盖循故居处金卢亭
夷人男女椎髻俗采鱼蛎藤竹又有龙户一曰蜑户旧传循字
元龙此恐循遗种五月一日禁水蜑户旧不设网⬤
石鼓山在东莞南山有石如鼓鼓鸣世乱兵起卢循东寇隐隐
自声
卷七 第 7p012a 页 CK-KZ_JY310_07p012a.png
金牛潭在增城南本增江水潭有金牛晋罗公钓得金繂牛从
繂出见人复投断其繂得一尺义熙中周灵甫勇掣得三尺唐
韩文公宿增江口有诗示侄湘
甘溪在南海东晋广州剌史陆自西北百馀里筑堤潴水给城
南汉刘氏辟甘泉苑汛杯池南有陆公亭故基溪夹种剌桐木
绵花开殷艳如画
博大山在番禺东山有卢循母檀氏墓东南有卢[土*候]循浮海与
吴隐之战立烽[土*候]处山下溪有神鼎唐刘道锡剌广州遣人系
鼎引出鼎耳断鼎没执乡者耳尽痛冯盎墓山在新会北盎世
为南越首领祖父宝守高凉聘谯国夫人洗氏宝死洗怀集百
卷七 第 7p012b 页 CK-KZ_JY310_07p012b.png
越斩欧阳纥陈给洗鼓吹麾幢至盎三世武德中盎将南越众
附唐赤石冈在番禺西南山色赤如火燃唐有扶南人请以黄
金万镒市山发宝藏剌史韦明曰南州镇山也弗许
景泰山在番禺东北山巍然耸拔下为越溪唐景泰禅师卓钖
处古有七仙人守山后发得石履二古镜一绍兴间风雨山裂
又得唐天宝时铜钟并藏寺中
黄云山在新会北唐一行禅师来游此山黄云自山内辉映衣
袖遂卓庵山巅弟子至者馀五百人
宝庄严舍利塔在西城内梁大同间昙俗法师奉武帝命求释
迦舍利创千佛塔唐高宗时广州都督李重建王勃记有古井
卷七 第 7p013a 页 CK-KZ_JY310_07p013a.png
九绕塔内有古鼎藏剑一镜一铦莹下发得佛牙舍利似是梁
代故物
金芝岩在清远北唐天宝间望气者言南海东南内有灵山发
金草遣使得金芝二十四茎铮然作金铁声
黄巢矶在清远南黄巢寇广州杀李佋覆舟处
西樵岩在南海西南岩有石室石珠飞瀑如泻下为玉女淘沙
滩漉梨泉龙泓九真洞𡻕时恒祷龙龙泓占风雨云气南汉时
有乌利仙迹
镇象塔在东莞西南汉禹馀宫使邵庭琄造廷琄刘氏爱将尝
告刘鋹曰汉承唐乱幸天下有故千戈弗及汉寖骄今诸国悉
卷七 第 7p013b 页 CK-KZ_JY310_07p013b.png
珍宝奉中国汉不可后否则宜敛兵自守已而宋师至廷琄将
舟师出洗口鋹疑廷琄必叛杀廷琄禹馀宫汉离宫九曜石在
西城内城有湖长百馀丈水凝绿列石嵌奇突兀类太湖灵壁
者九南汉刘氏集方士炼丹处
苏文忠公古舍利塔在东莞西资福寺罗汉阁状若覆盂文理
类芭蕉五色备具盖古佛脑骨也比邱祖堂夜梦赤蛇吐珠白
壁上旦果得舍利建塔公自作铭以实之
东坡泉在西城内天庆观苏文忠公初凿得一石状如𪚴泉涌
出号龟泉清冽亚达磨泉淳祐间经略使方大琮浚泉护以定
林废寺铁井栏大琮有铁井栏铭
卷七 第 7p014a 页 CK-KZ_JY310_07p014a.png
仙女湾在香山南海中宋益王是南迁泊仙女湾丞相陈宜中
欲奉是奔占城𩗗作是殂葬香山宜中遁殿帅苏刘义追宜中
不及夜有火烧仙女湾舟舻几尽
崖山在新会南山有两崖对峙海潮出入宋绍兴间尝置戍卫
王炳南迁结营崖山海中海水咸级道断天狗堕海声隆隆如
雷丞相陆秀夫朝服抱卫王沉海文武𡣕御从死者万数
大奚山在东莞南大海中一曰碙州山有三十六屿山民渠鱼
盐不农宋绍兴间招其少壮置水军啸聚遂墟其地今有数百
家徙米种藷羊射麋鹿时载所有至城易醯米去
为说者曰东阳李生自海上回为言南越事山川风土悉有可
卷七 第 7p014b 页 CK-KZ_JY310_07p014b.png
考者夫南越本一州地自秦汉以来始通尉佗之自王刘龚之
事制亦尝自同中州崛强数代至于天下尽一而后能有定岂
不以其山海之险远故哉当今广为大府自江岭而上经大庾
关隘之高峻自闽徼而入过潮阳岚路之稀远自牂牱而下则
又将历漓江湟水泷石之嵓崿黄茅青草炎瘴袭人毒蛇猛虎
山谷盘踞是故世之仕者恒未尝愿至至则常数期日而或不
足以偿其苟且塞责之心然而晴天胜景山霾开而海气伏珍
禽嘤鸣异草丛生花有素馨朱槿果有荔枝龙眼槟榔蒟酱之
属芬香艳冶鲜甜爽脆鱼鸡蚬菜堆积于市酒支数年苟能顺
其风气时其调适宜若无间于中州至于控制山䝤厌服海外
卷七 第 7p015a 页 CK-KZ_JY310_07p015a.png
大蛮夷𡻕时蕃舶金珠犀象香药杂产之富充溢耳目抽赋帑
藏盖不下钜万计必又赖矣夫涕泣还金之吏而后有以愧夫
轻生好货之俗厥任至重故常剧于他郡而必欲其称职是又
岂得以其险远之故毒瘴乘之而或略于民事者哉然则世之
仕者勿以其险远可忘必图其政山海之氓勿以其险远自恃
必奉其法度此则天子堂陛之间即为广府诚不可以不慎也
虽然自秦汉以还南越幅员数千里莫不自归于经理抚绥之
中至唐而后列为五府广府实大丛山深峒恶民顽俗犷草摇
风动常必德怀而威慑之然后自巳间者一时山峒颛颛无所
觉知之氓弄兵潢池假息汤釜至使父兄子弟修城栅缮壕堑
卷七 第 7p015b 页 CK-KZ_JY310_07p015b.png
昼夜钲鼓凛焉若钜敌之压境讹言相惊继之朝廷以是而厉
法令儆盗贼修马政禁兵器是虽一指疥疡之微而遍身犹或
谓之不宁者盖久而后能有定此岂可以轻视南越一区之地
而不深戒其山海之险远者哉呜呼今之所纪者山川故在人
物则悉已往而不可复追矣遂因及其风土政事之槩者著于
末节苟有观者曾可谓为晋宗少文之卧游云尔哉予故得以
具论之



卷七 第 7p016a 页 CK-KZ_JY310_07p016a.png
 广西
  罗秀山记             董传策
邕巨丽盖称青罗二山青山在郡东南滨江而介通衢罗山独
𥥆然峙其西北其名秀盖以道人罗秀曾居山中炼摄故余得
数数出青山游顾独罗山阙游焉乃𡻕辛酉夏五月维闰赤符
届时羲和弭节客有峨然冠廓然衿者群造谓曰若胡乃萧萧
杜门作旅人盍往寄胜情诸众请肃徒戒觞徯若罗秀之墟余
笑而应曰时哉记称居高明远眺望升山陵谓兹时哉乃约浃
辰辛丑维期及期余晨乘竹[竹*((盥-水+白)-皿)/儿]子出城西门偕客阅演武亭和
壁间诗随踰横塘而北时修景方阴歊暑暂涤霞明江岸雾起
卷七 第 7p016b 页 CK-KZ_JY310_07p016b.png
山嵋乘凉行数里越心虚村薰风徐来忽日晃晃赤林际遥听
马萧萧鸣望之人簇簇立至则客峨然冠廓然衿者榼觞待久
矣遂相携杖而进无何抵山麓麓有方塘名天池循麓而登古
废寺基在焉有墉塌卧草间又循而登爰睹一寺轮奂新饰彤
䯱宛然佛俨颜坐上坐其面临阳殊爽垲前抱一亭青松森夹
驰道白云飞扬鸟跄跄鸣不止殊有幽致焉乃推奕秋之枰饫
廉颇之饭啜茗而登俄见翠微中突一青坞旁植柚柰橄榄诸
果木长林丰草爰清载幽复有镛塌鲜苔间丹灶微茫罗生安
在时则今古交怀而槃娱弥剧兴矣于是客善奕者方更角奕
而余独与客善登者登其巅览陆离之光蒐沧屿之槩树瞬霏
卷七 第 7p017a 页 CK-KZ_JY310_07p017a.png
微物色靡辨客且左右顾具为指点大都青山当其面奎冈挟
其掖众山环立其旁而郡城郭雄据中界厥势面青而背罗襟
带郁江为池隐然成雄观云余乃南瞻铜柱则高伏波之勋西
眺昆崙则大武襄之略翛然拊髀起曰嗟乎自非旷士怀登兹
翻百忧然哉然哉众嘻而下少憩绿阴中更啜清茗一杯席地
布几筵摘林巅橄榄餐之人怀一枚已而客角奕者从崎径上
遂设酒核传杯交欢酒三行起复入前寺纵观郊坰时大风飘
发松飒飒响谷外客顾余笑曰朝来密云不雨今风动哉于是
为黄鹄之歌而余与客故善歌者倚歌而和之其辞曰黄鹄一
举兮绝层林又曰山高兮水深松风吹雨兮龙吟俄雨滂注田
卷七 第 7p017b 页 CK-KZ_JY310_07p017b.png
畴沾足村氓走罗拜曰久苦旱不雨今幸奇人士带雨来村氓
有造矣已而云收雨歇顾望烟翠腾林炎蒸净洗风前互咏光
霁悠然众相顾谓余曰游乐乎余应曰陶性灵宣幽滞聚而不
恌迩而不偪乐乎哉乃若睹云物而兴思抚羲娥而稽志将其
怀矣奚暇乐夫乐不𦊱山怀不依山山乎山乎若安所得乐乎
客问青罗畴胜曰青旷而雅厥眺维江罗岑而幽厥眺维陆夫
罗山者松森森青梵宇耳青山有岩若泉面江而带郭胜青山
者人情乎虽然胜不在山水在游山水人故山非能胜也人好
游山者胜之又曰山有色有象青标色罗标象山之较致也故
山不择壤爰就其高水不在流爰造其深夫人有包罗万象之
卷七 第 7p018a 页 CK-KZ_JY310_07p018a.png
怀以览睹山之青青者又奚小乎青罗同游客为韶郡守陈公
善谈玄罗浮山人刘君善诗乡进士朱子陈子俱善歌奕卫将
军王侯善饭记之者迁客董生也盖无一善状焉







卷七 第 7p018b 页 CK-KZ_JY310_07p018b.png










卷七 第 7p019a 页 CK-KZ_JY310_07p019a.png
  桂林记              罗大经
桂林石山怪伟东南所无韩退之谓山如碧玉簪柳子厚谓拔
地峭起林立四野黄鲁直谓平地苍玉忽嶒峨近时刘叔治云
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然此特言石
山耳至于暗洞之瑰怪尤不可具道相传与九疑相通范石湖
尝游焉烛尽而反余尝随桂林伯赵季仁游其间列炬数百随
以鼓吹市人从之者以千计巳而入申而出入自曾公岩出于
栖霞洞入若深夜出乃白昼恍如隔宿异世季仁索余赋诗纪
之其略曰瑰奇恣搜讨贝阙青瑶房方隘疑永巷峨敞如华堂
玉桥巧横溪琼户正当窗仙佛肖彷佛钟鼓铿击撞赑赑左顾
卷七 第 7p019b 页 CK-KZ_JY310_07p019b.png
龟狺狺欲吠厖丹龟俨亡恙芝田蔼生香博噬千怪聚绚烂五
色光更无一尘涴但觉六月凉玲珑穿数路屈曲通三湘神鬼
妙剜刻乾坤真混茫入如深夜暗出乃皦日光隔世疑恍惚异
境难揣量然终不能尽形容也又尝游谷州勾漏洞天四面石
山围绕中平野数里洞在平地不烦登陟外略敞豁中一暗溪
穿入因同此流令结小桴秉烛坐其上命篙师撑入诘屈而行
水清无底两岸石如虎豹猱玃森然欲抟行一里许仰见一大
星炯然细视乃石穿一孔透天光若星也溪不可穷乃返洞对
面高崖上夏间望见荷叶田田然峻绝不可到土人云或见荷
花则𡻕必大熟
卷七 第 7p020a 页 CK-KZ_JY310_07p020a.png
  桂海岩洞志            范成大
 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
 知而闻者亦不能信余生东吴而北抚幽冀南宅交广西使
 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太行常山衡岳庐
 阜皆崇高雄厚虽有诸峰之名政尔魁然大山峰云者盖强
 名之其最号奇秀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
 雁荡夔之巫峡此天下同称之者然皆数峰而止尔又在荒
 绝僻远之类非几杖间可得且所以能拔乎其崒者必因重
 冈复岭之势盘亘而起其发也有自来桂之千峰皆旁无延
 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篸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
卷七 第 7p020b 页 CK-KZ_JY310_07p020b.png
 诚当为天下第一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柳
 子厚訾家洲记云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黄鲁直
 诗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观三子语意则桂
 山之奇固在目中不徒余言之赘顷图其真形寄吴中故人
 盖无深信者此未易以口舌争也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
 洞有名可纪者三十馀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
 一日可以遍至今推其尤者记其略
读书岩在独秀峰下直立郡治后为桂主山旁无坡阜突起千
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牖如环堵之室颜延年守郡时读
书其中
卷七 第 7p021a 页 CK-KZ_JY310_07p021a.png
伏波岩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
旁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试剑石前浸江
滨波浪汹涌日夜漱齧之
叠䌽岩在八桂堂后支径登山大半有洞曲转穿出山背
白龙洞在南溪平地半山中龛有大石屋由屋右壁入洞行半
途有小石室
刘仙岩在白龙洞之阳仙人刘仲远所居也石室高寒出半山

华景洞高广如十间屋洞门亦然
水月洞在宜山之麓其半枕江天然刓刻作大洞门透彻山背
卷七 第 7p021b 页 CK-KZ_JY310_07p021b.png
顶高数十丈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大月轮江别派流贯洞中
踞石弄水如坐捲蓬大桥下
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
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
长竟洞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在洞侧山半有小寺
即岩为佛堂不复屋雉岩亦江滨独山有小洞洞门下临漓江
立鱼峰在西山后雄伟高俊如值立一鱼馀峰甚多皆苍石可
刻削
栖霞洞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旁
曰辅星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门下行百馀级得平地可坐数十
卷七 第 7p022a 页 CK-KZ_JY310_07p022a.png
人傍有两路其一西行两壁石液凝冱玉雪晶莹顶高数十丈
路阔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顿足曳杖铿然有声如鼓钟声盖
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进一路北行俯偻而入数
步则宽广两傍十许丈钟乳垂下累累凡乳床必因石脉而出
不自顽石出也进里馀所见益奇又行食顷则多岐游者恐迷
途不敢进云通九疑山也
元风洞去栖霞傍数百步风自洞中出寒如冰雪(元字胡涓切)
曾公洞旧名冷水岩山根石门呀然入门石桥甚华曾丞相子
宣所作有涧水莫知所从来自洞中右旋东流桥下复自右入
莫知所往或谓洑流入于江也度桥有仙田数亩过田路窄且
卷七 第 7p022b 页 CK-KZ_JY310_07p022b.png
湿俯视石鏬尺馀匍匐而进旋复高旷可通栖霞
屏风岩在平地断山峭壁之下入洞门上下左右皆高广百馀
丈中有平地可晏百客仰视钟乳森然倒垂者甚多蹑石磴五
十级有石穴通明透穴而出则山川城郭恍然无际今因其处
作朝天观而命其洞曰空明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
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日白萑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
南华出洞而西至夕阳洞穷有石门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许步
至朝阳又西至北牖穴口狭隘侧身入有穴通嘉莲西湖之外
既有四山巉岩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阴
卷七 第 7p023a 页 CK-KZ_JY310_07p023a.png
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
甲于东南
北潜洞在隐山之北中有石室石台石果之属石果作荔枝胡
桃枣栗之形人采取玩之或以饤盘相问遗
南潜洞在西湖中罗家山上
佛子岩亦名钟隐岩去城十里号最远一山萃起莽苍中山腰
有上中下三洞最广中洞明敞高百许丈上洞差窄一小寺就
洞中结架因石屋为堂室
虚秀洞去城差远大石室面平野室左右皆有陉隧各数十百
步穿透两傍亦临平野以上所纪皆附郭可日涉者馀外邑岩
卷七 第 7p023b 页 CK-KZ_JY310_07p023b.png
洞尚多不可皆到兴安石乳洞最胜余罢郡时过之上中下亦
三洞此洞与栖霞相甲乙他洞不及也阳朔亦有绣山罗汉白
鹤华盖明珠五洞皆奇又闻容州都峤有三洞天融州有灵岩
真仙洞世传不下桂林但皆在瘴地士大夫尤罕到






卷七 第 7p024a 页 CK-KZ_JY310_07p024a.png
  桂州訾家洲亭记          柳宗元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旁达左右则以为
特异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
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
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日訾氏之洲凡峤南之山川达于海上
于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来莅兹
邦都督二十七州诸军州事盗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
当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于诸公既施庆于下乃合僚吏登兹
以嬉观望攸长悼前之遗于是厚货居氓移于间壤伐恶木刜
奥草前指后画心舒目行忽焉若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万山面
卷七 第 7p024b 页 CK-KZ_JY310_07p024b.png
内重江刺隘联岚含辉旋视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见以为飞
舞奔走与游者偕来乃经工庀材考极相方南为燕亭延宇垂
阿步檐更衣周若一舍北有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列閒
馆北舟为梁与波升降苞漓山含龙宫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日
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其隙则抗月槛于回溪
出枫榭于篁中昼极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灏气回合邃然
万变若与安期羡门接于物外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
伏退让以推高是亭者乎既成以燕欢极而贺咸曰昔之遗胜
槩者必于深山穷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后得以为已功未有
直治城挟阛阓车舆步骑朝过夕视讫千百年莫或异顾一旦
卷七 第 7p025a 页 CK-KZ_JY310_07p025a.png
得之遂出于他邦虽博物辨口莫能举其上者然则人之心目
其果有辽绝特殊而不可至者耶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
非是州之旷不足以极是非公之鉴不能以独得噫造物者之
设是久矣而尽之于今余其可以无藉乎






卷七 第 7p025b 页 CK-KZ_JY310_07p025b.png










卷七 第 7p026a 页 CK-KZ_JY310_07p026a.png
  隐山记              吴武陵
西出门里馀得小山山下得伏流顾曰石秀水清其韬怪物耶
乃蹈履北上四十馀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自
石门西行十步得北洞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
如壮士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棂窗下望千山
如指自石室东回三步得石岩岩下有水泓然疑虬螭之所宅
水色墨绿其浚三丈载舟可坐数十人岩之南壁有石磴可列
十六人其东若𤱶浍贯石流去不知所止北壁半穴如悬门彻
外容小舟出门有潭袤三十步产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横五里
径二百步溪可以方舟泛鹢渺然有江湖趣鱼龙瀺灂鸥鹭如
卷七 第 7p026b 页 CK-KZ_JY310_07p026b.png
豢溪潭之间有地丈馀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
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
一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南望有结乳如薰笼其白拥雪自
岩西南上步飞梯四十级有碧石盘二乳窦滴下可以酌饮又
梯九级得白石盘色如玉中有自然水香甘可饮数人不竭自
石盘东北上陟云梯十二级得石堂足坐二十人乳穗骈垂击
之铿然金玉声堂间有石方如棋局即界之以弈翛然不知柯
之烂矣自堂北出四步直西二筵南入小峡道峡得内峒东有
石室妙如刻画顶上方井弱翠轻绿如藻绣自峒南下仰瞩东
崖有凝乳如楼阁如人形如兽状不知造物之所变化也自楼
卷七 第 7p027a 页 CK-KZ_JY310_07p027a.png
阁斗下七步次石渠渠深七十尺渠上为梁曲折缭绕三百步
远日月所不能烛矣左右列炬而后敢进自梁直南抵绝壁斗
下为飞梯九级而后及水水北涯有石阁峭甚益以栏槛适可
宴息水通鱼船东出朝阳西隔黝黑方谷如凿投之石闻波声
响寒气薄人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十步又得小峒俯行三十步
左右壁有钟乳或垂或滴其极有石室如禅庵多白蝙蝠出小
峒北二十步又得外峒石色犹四峒东西壁下有石数十枚其
面砥平中有兕樽琴荐厥状甚怪游人列坐肃若水霞其东有
便房桁栌栱棁枝撑环合犹良工之椎𤥨也洞北七步临西石
门石门西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
卷七 第 7p027b 页 CK-KZ_JY310_07p027b.png
崖南有水水容如镜纤鳞微甲可数东过小石门东頫行三十
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又宽明置水阁岸下阁胜九人阁下水
阔三十尺伏流崖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四
壁可燕数十人其东有水轻风徐来微波荡漾北上山顶盘曲
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如熊如罴剑者鼓者笙竽者埙篪者不
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罗萃于西北夫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
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于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
而外朴耶乃伐棘导泉目山曰隐山泉曰蒙泉溪曰蒙溪潭曰
金龟峒曰北牖曰朝阳曰南华曰夕阳曰云户曰白蝙蝠嘉莲
生日嘉莲曰雀来日白雀石渠寒深若蟠蛟蜃特曰蛟渠或取
卷七 第 7p028a 页 CK-KZ_JY310_07p028a.png
其方或因其端几焯乎一图谋也为亭于山顶不采雘倏然而
成[溤/心]轩四望目极千里高禽鸷兽蛟翔蚁走恍然令人心欲狂
又作亭于北牖之北夹溪潭之间轩然鹏飞矫若虹据左右翼
为厨为廊为歌台为舞榭环植竹树夐脱嚣滓邦人士女或取
宴适或景晴气和萧然独往听词于其下嗟乎我俗既同我风
既调兹亭与人物共之则不知古之甘棠其类是耶




卷七 第 7p028b 页 CK-KZ_JY310_07p028b.png










卷七 第 7p029a 页 CK-KZ_JY310_07p029a.png
  六硐记              韦宗卿
天作南北星斗辨之地分方夏山川间之其土殊其镇异故磅
礴博厚隐嶙郁嵂连岗走峰千里一息秦之山也发地干霄上
为嶕峣攒空交映积为崇山越之山也桂林千岩竞秀世情贱
目故兹山接城郭之间亿万斯年人未称焉其为状也前虚明
而散祝融之火后清泚而压玄武之水外孤峰而竞耸中六洞
而潜通谅仁智之所乐信灵仙之所宅登山自西举趾维左首
至于南华峒峒中水长十馀步阔不可踰深不可测澄为灵泉
播为阳江水侧平坦可坐数十人自南华峒西转五十步至夕
阳峒峒长数十丈其旁有水与峒终始在水之东高下有石如
卷七 第 7p029b 页 CK-KZ_JY310_07p029b.png
砥如砺十数人可憩峒穷有大石高可跋又广不盈尺凿穴而
望复使下寻有潭东去莫究深广又北转而东八十步至于石
门石门又东北十五步至北牖峒峒虚潭幽其水泼墨中有巨
鱼可三四尺镂鳞铲甲朱须赪尾或见为龙以敬之潭之左右
怪石万状如鸟斯飞如虎斯蹲如衣裳发笥如龙蛇出奔乳窦
悬玉石壁流云潭之南有石峒有便房高有石窗追琢不加清
莹可爱又东南转山一十步至朝阳峒峒中有水旁浸潭侧长
可数十步三峒之水周围相通乱于池入于江水中有石高可
三尺其色白其容光圆如薰笼大如巨床以其水浸于潭侧故
曰侧潭寻侧潭之西数十步上有潜洞历险可至窈窕深邃羽
卷七 第 7p030a 页 CK-KZ_JY310_07p030a.png
人来塈𨚫上南壁约六七丈有双碧石盘悬如半壁容水数升
其上寻有一白石盘常有水升馀酌之不竭味甘如体色白凝
乳煎以愈病饮以驻颜其侧可坐五六人左右石壁皆光滑密
致有如磨砻不碍绵絮𨚫下从峒口北转路绝越险山屐不通
构梯架空得至云户户内博敞容三十人旁透虚明洪纤可鉴
有贞石榻勒为棋局对以手谈局之左右可以偃仰宾从徒侣
各有攸处出云户下视北牖蒙溪如指诸掌户外有二径其一
直上至山顶山之最高处也桂江属望萦纡若带越岭遐眺点
簇如黛寸眸千里周览一息构亭其上以俟登临是𡻕秋庆云
见于西方万状竞变五色相鲜既而亭构因目之为庆云亭自
卷七 第 7p030b 页 CK-KZ_JY310_07p030b.png
亭下至南华峒口一径西去十馀步至白雀峒郡人有获白雀
来献者雪毛霜羽赪觜红趾且徵雀瑞因志峒名峒口狭隘侧
身稍通渐下十馀步有立石望之如人次有石堂光滑宽敞可
容数十人从此更下有玄潭深黑莫测潭东西岩上有石楼高
低可二三尺自下而望如妆点成楼南有二石相去数尺被服
如人若就楼而看者玄潭泓澄水色如墨见者神竦乃作阁道
架潭瞬息疾过西南透于石穴中石穴路右复有乳垂亦如朝
阳峒者视其周围但微小耳峒内有穴通嘉莲峒峒开而未得
名会有献同心莲者遂纪事而名之从峒北出六十步西去有
峒其深不测中路多白蝙蝠飞舞在空从东有穴栈阁盘回𨚫
卷七 第 7p031a 页 CK-KZ_JY310_07p031a.png
透玄潭之北有两穴东穴透明长可数丈人不可过莫能究之
西穴出于峒口峒内平坦石榻纵横汤茗在兹笙竽以间有石
琴荐寘以抚弦声越金玉自峒西去至夕阳西山复人寰六峒
之能事毕矣自诸水隐山下池溢曰蒙泉派合成流水源有二
其一源自夕阳注嘉莲经白雀历朝阳旁浸北牖出于南华流
沚积为池其一源自蒙溪溪源在北牖峒东北里馀出于北山
自山南流会于南华峒水合而成池池因山麓不资人力高深
向背缭绕萦回五六里间方舟荡漾靡微风镜清波棹女唱榜
人歌羽族载依凫鹥翔泳鳞介是宅鱼鳖噞喁野花依丛游丝
转空蘋末清风荷底水红奠者取饥者采与人同利恨斯池之
卷七 第 7p031b 页 CK-KZ_JY310_07p031b.png
不大也招提之南长松夹路阴浓蔽日韵响含秋外有连理松
异本同干内有偃盖松低枝覆空松侧有竹夤缘尽岸策杖未
穷步履犹远北牖峒口有閒田砥平南北十馀步东西称是乃
作水阁立风廊辟厨户列便房华而不逾险而不偪面兹池以
滉漾对他山之青翠丝竹竞艺宾僚满觞歌声遏云舞影临水
取乐今日乡心暂忘




卷七 第 7p032a 页 CK-KZ_JY310_07p032a.png
  阳朔山水记            曹学佺
人知漓水之分于湘仅得十之三而不知湘源之分于漓已得
各半余考阳朔县之名而始知焉夫朔者北也海阳山与灵川
直其位置在兴安县之南阳朔县之北各八九十里故县名阳
朔取之海者泉盛大之称水北曰阳故山名海阳其水北趋而
分湘漓者为龙岩又东南出泉曰掉岩其水下阳朔一山二岩
分湘漓朔为三水故俗谚云三山海阳而汉书亦曰或下漓津
或下阳朔也湘中记云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
日月若入于其中是知阳朔亦湘源也唐吴武陵县厅壁记云
群山发海峤顿伏腾走千里而北又发衡巫千馀里而南咸会
卷七 第 7p032b 页 CK-KZ_JY310_07p032b.png
于阳朔阳朔经四百里孤崖绝巘森耸骈植类三峰九疑析城
天柱者凡数十里以今观之海峤衡巫诸山会于阳朔者盖指
海阳山而言非阳朔县也县隋时置盖分自始安者而金石古
文有汉阳朔砖四字是必以阳朔山而抟埴焉者也阳朔之水
入漓者在县理为都荔水以岸傍出香草汉乐章都荔逐芳即
此一名都利注水经云漓水又南径都利山是也又东晖水在
县西北双月溪在县东南各三里许达于桂江又西溪发源西
山曲折绕明珠洞前入桂水又县北三十里之兴平水源出宝
子山南流者为兴平与桂江合余⬤舟而上兴平有巨石可憩
时乐其山水环抱而寄宿焉其是日之游于塘山山下涌泉潴
卷七 第 7p033a 页 CK-KZ_JY310_07p033a.png
流为渊傍有乳洞穗滴珠流观源之水出焉洞室层别前黝后
明穴舟以入中塞复通或卧而撑或炬而视或风抟衣或睍浸
咡虽端州之星岩金华之三洞致相彷佛而幻奇莫能敌也又
西十馀里为犀潭龙济松江二桥水汇处中有石穴云犀所藏
岸傍细草如茸呼曰犀草可编而席又二十里而舟中忽闻如
雷鼓者亟启窗视之则有飞泉涌自山椒悬石百级飞舞而下
如挂银河入于桂水余曩作瀑园记谓桂州多山而少瀑及观
此始悔其言之误也余前一夕宿于龙头矶而观所谓荷叶洞
者洞中悬石如张盖垂垂下覆旁窥则似衰荷败叶之袅袅从
风而坠己诧其甚奇而不意明晨之得观瀑于空穴舟于崖又
卷七 第 7p033b 页 CK-KZ_JY310_07p033b.png
及宿兴平之为愉快也然自桂入朔首绣山次画山彩翠交错
峰峦秀丽各如其名将至县二十里则有寨山四固稠塞湖南
马氏之所戍也其下为读书岩唐曹祠部邺之读书于此今之
祠祠部在龙头山其家耳后舍为慈光寺寺久亦废故解大绅
诗有年深寺废无人住惟有古岩闻读书之句近日邑孝廉莫
以光始兴复之余另为记又过碧莲山危峦叠嶂簇如莲花县
治扆焉即唐沈彬诗碧莲峰里住人家者县之左峡为屏障山
正方如屏宋陶弼诗群境尖中折人家缺处安是也治南数百
武为鉴山其石光莹时见人物车马之状又五里为鸟山滨江
其形如鸟舒翅而立又有东人山去县东南十五里状似人冠
卷七 第 7p034a 页 CK-KZ_JY310_07p034a.png
带而拱揖其西亦有石如人冠带若坐而受之者此皆得自舟
中意其或异杖策以从尚嫌其流之迅然一日为三日程矣而
车马之路则繇县背即吴武陵所称凡数十里群峰森耸如楼
如阙如竿如旗如阵将合如战将溃者也规之当在县南北各
二十里间北至翠屏公馆则如剧之将毕眩之将收看场人散
啧啧叹息尚在喉吻南入广福岩是窥武库之始有若堂殿有
若𣄢幡有若龙爪有若燕巢而外则溪桥杂树蔽亏道左宛若
桃源矣


卷七 第 7p034b 页 CK-KZ_JY310_07p034b.png










卷七 第 7p035a 页 CK-KZ_JY310_07p035a.png
 四川
  峨眉山记             敖 英
侍御狷斋谢公来按西蜀驻节峨眉台中无事副使梅塘毛子
参议渭野樊子佥事黄溪刘子暨英相与请曰此中三峨之胜
闻天下二三子愿从公游焉以畅冲襟斯亦古人张弛之道也
公曰我于此山兴复不浅诘朝从公出北门由宝经楼入山逶
迤曲折度解脱桥过归云寺度苍水桥过中峰寺度双溪桥见
一水奔流而来有石突然砥其冲乃分流二派由石梁飞下击
荡震撼宛宛趋龙门而去憩四会亭野趣清辉应接不暇西行
数十里望见白水寺台殿在翠微中遂投寺宿焉五鼓上顶心
卷七 第 7p035b 页 CK-KZ_JY310_07p035b.png
坡石磴崚嶒而跻陟之险如登天然历大云壑小云壑路稍平
上胡孙梯又险上木皮殿梅子坡攀缘铁锁又险上雷动坪左
右深壑黑不见底又险道左有禁语铁牌山僧曰坪下岩洞为
蛟龙蛇虺所栖其气常乘烟雾而上故禁游人缄口避之上八
十四盘又险自入山至此多在云气中行忽仰见天角云漏日
光如金在镕昭融绚烂不类下方所见山僧曰日无异也但人
在清高处与尘埃中所见光景是自不同至欢喜亭遂缓步度
天仙桥入天门抵光相寺上大峨绝顶揽结秀色吞吐高明西
望晒经台及瓦屋诸山如列几案比顾玉垒青城诸山如联培
塿东视蜀江之流如衣带俯瞰大峨之腰白云平铺周遭一色
卷七 第 7p036a 页 CK-KZ_JY310_07p036a.png
而中峨小峨覆盖其下不见彷佛茫然如雪积平野月笼寒沙
微风西来云光滉瀁又如洞庭彭蠡涛舂浪激不可名状公曰
到此境使人肝胆澄澈平生奇观无踰此者俄有二鸟飞来形
如画眉纹如鸠有二鼠随之比松鼠差小饲之以粒与人甚狎
良久鸟鼠皆去山僧报曰佛光现矣相顾山腰云气上有彩色
圆光一道小如车轮继有一光大如车轮良久乃灭公日此岩
下必有宝藏之气故云衬之日射之光乃现若云日不相薄则
无此光彼谓光由佛现也谬哉已而云气渐散暮色苍然公揖
诸君乃退明日遂相与缘径下山时云飞木末雨意欲来公日
观山变态妙在烟雨中遂行既入城漏下二十刻矣公曰东坡
卷七 第 7p036b 页 CK-KZ_JY310_07p036b.png
有言山水遨游之乐自是人生难必之事故王羲之尝欲一游
峨眉而终身不果又闻来游此山者或不及时则雪封岩径即
有能至绝顶或值风雨晦冥败兴而还吾辈昨来之游良惬赏
心于是刘子又请循晦翁登祝融峰故事掞藻抒咏以谢山灵
公欣然赋古诗为倡诸君咸和之余不敏捃其槩纪焉





卷七 第 7p037a 页 CK-KZ_JY310_07p037a.png
  东屯高斋记            陆 游
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质于
其诗曰次水门者白帝城之高斋也曰依药饵者瀼西之高斋
也曰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故其诗又曰高斋非一处余至
夔数月吊先生之遗迹则白帝己废为邱墟百有馀年自城郭
府寺父老无知其处者况所谓高斋乎瀼西盖今夔府治所画
为阡陌裂为坊市高斋尤不可识独屯有李氏者居已数世上
距少陵财三易主大历中故劵犹在而高斋负山带溪气象良
是李氏业进士名襄因郡博士雍君大椿属余记之予太息曰
少陵天下士也早遇明皇肃宗官爵虽不尊显而见知实深盖
卷七 第 7p037b 页 CK-KZ_JY310_07p037b.png
尝慨然以稷⬤自许及落魄巴蜀感汉昭烈诸葛丞相之事屡
见于诗顿挫悲壮反覆动人其规模志意岂小哉然去国寖久
诸公故人熟睨其穷无肯出力比至夔客于柏中丞严明府之
间如九尺丈夫俛首居小屋下思一吐气而不可得余读其诗
至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之句未尝不流涕也嗟夫辞之悲
乃至是乎荆卿之歌阮嗣宗之哭不加于此矣少陵非区区于
仕进者不胜爱君忧国之心思少出所学佐天子兴正观开元
之治而身愈老命愈大谬坎𡒄且死则其悲至此亦无足怪也
今李君初不践通塞荣辱之机读书弦歌忽焉忘老无少陵之
忧而有其高少陵家东屯不浃𡻕而君数世居之使死复生予
卷七 第 7p038a 页 CK-KZ_JY310_07p038a.png
未知少陵自谓与君孰失得也若予者仕不能无愧于义退又
无地可耕是直有慕于李君耳故乐与为记








卷七 第 7p038b 页 CK-KZ_JY310_07p038b.png










卷七 第 7p039a 页 CK-KZ_JY310_07p039a.png
  修觉山              钟 惺
辛亥十月十有九日早发新津叔弟恬不知隔江者为何许山
也与童骑疾驱过之予与艾子后坐舟中指江干削壁千仞竹
树榱桷出没晴岚雪浪外者异焉问之则修觉山子美游修觉
寺诗曰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径
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飘泊暮归愁后游诗曰寺
忆昔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
沙暄日色迟客愁今为减舍此欲何之及唐明皇幸蜀大书修
觉山三大字嵌石壁今犹存者即其处也决策登焉所从径裒
山石之复者为磴乱整枉直各肖其理登者屡憩憩处每平平
卷七 第 7p039b 页 CK-KZ_JY310_07p039b.png
处每当竹树隙隙处必从其下左方见江江错碛渚或圆或半
或逝或返去留心目间土人缚竹为乱若童子置叶盎中以度
议设身处地颇危之从上视下轻且驶甚适也度磴去顶可四
五之一行住坐立更端者数矣其傍乃有石级齿齿蜿蜒壁间
者往修觉寺道也曰姑舍是寻中径数折上有亭翼然祠杜工
部李供奉苏端明方正学方有石刻诗可读亭后数武为宝华
寺礼佛毕反自亭出山门左行竹树纯驳夹砌数折即修觉寺
寺前双井一井置一塔唐物也明皇书嵌佛殿左侧岩壁上字
方广二三尺一字各专一石飞翥沈著且甚完好予入蜀所见
唐碑独此耳出寺无所见欲返寺僧指石隙一小径才容足出
卷七 第 7p040a 页 CK-KZ_JY310_07p040a.png
此径乃有平田大陆复缘磴数折上矗然頫江者曰雪峰两寺
乃在其下始悟所云磴去顶四五之一者第可止修觉耳非此
峰也左頫稠粳山如旅行而稍居其傍下凭栏视江则已正无
所不见不若初所见江之从其下左方也然从下上修觉去江
趋远从修觉上雪峰视江乃反近舟中所指江千削壁者即今
著脚处也降自雪峰复绕井塔下屈曲一二里许不复见所由
宝华寺径矣乃忽得所谓石级齿齿壁间往修觉寺道者则今
还道也与初所从径合径穷登舆是日抵彭山宿记授弟恬


卷七 第 7p040b 页 CK-KZ_JY310_07p040b.png










卷七 第 7p041a 页 CK-KZ_JY310_07p041a.png
  度索寻橦说            杨 慎
西域传有度索寻橦之国后汉书跋涉悬度注溪谷不通以绳
索相引而度唐独孤及招北客辞笮复引一索其名为笮人悬
半空度彼绝壑予按今蜀松茂之地皆有此桥其河水险恶既
不可舟楫乃施植两柱于两岸以绳絙其中绳上有一木筒所
谓橦也欲度者则以绳缚人于橦上人自以手缘索而进行达
彼岸复有人解之所谓寻橦也非目见其制不知其解独孤及
之文以十七字形容之西域传只四字尽之可谓工妙矣


卷七 第 7p041b 页 CK-KZ_JY310_07p041b.png










卷七 第 7p042a 页 CK-KZ_JY310_07p042a.png
  八阵图记             杨 慎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
弥牟镇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吴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遗制
新都为成都近郊则其恒所讲武之场也武侯之人品事业前
哲论之极详不复𠞰同其说独其八阵有重可慨者史谓侯推
演兵法作为八阵咸得其要自令行师更不覆败深识兵机者
所不能洞了盖胜之于多算而出之于万全非借一于背城而
侥倖于深入也惜乎其方锐意以向中原而溪蛮洞獠左跳右
跋以裂其势外寇方殷内境自惫使夫八阵之妙不得加于二
曹三马之枭敌而乃止试于七纵七擒之孟获天威神算不骋
卷七 第 7p042b 页 CK-KZ_JY310_07p042b.png
于中原王者之区宇而仅以服南中巴蜀之偏方事机既已迟
精力又寖亏勇贾其馀师用其分以为大举譬之逐盗救火之
家挺刃决水犹恐不及而内有雠贼自相乘机胠箧助燎则虽
有倍人之智力亦自无如之何侯之不幸势正类此天之所坏
谁能支之祚去炎汉不待陨星而后知矣嗟乎国之兴亡天也
而千载之下君子独遗憾于蜀汉之事者非以武侯故耶至其
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义之激人不独其法制阵
伍之妙也不然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
复凉州是在侯前已有之而后亦未尝亡也功既有成而后世
犹所罕称述况能传其遗迹至今乎慎尝放舟过夔门吊永安
卷七 第 7p043a 页 CK-KZ_JY310_07p043a.png
之宫寻阵图之迹维时春初水势正杀自山上俯视下百馀丈
皆聚细石为之凡八行二十四蕝土人言夏水盛时没在深渊
水落依然如故在吾新都者其地象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
三尺耕者或刬平之经旬馀复突出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
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庆阳韩君大之以进
士出宰吾邑始至拜侯之荒祠次观遗垒重有感焉谓慎日之
罘篆锲燕然铭石艺焉尔人不足称也爱其艺者不泯其迹矧
侯之地而可忽诸君陈图在夔者有和叔独孤之记少陵东坡
之诗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无所表识使往来不轼樵牧者不
禁非缺欤祠宇行当新之阵图所在欲伐石树道左大书曰诸
卷七 第 7p043b 页 CK-KZ_JY310_07p043b.png
葛武侯八阵图碑阴之辞子宜为之夫崇贤存古以示向往焉
循良事也推表山川考记往昔者则史氏职也遂书之使刻焉








卷七 第 7p044a 页 CK-KZ_JY310_07p044a.png
  浣花草堂记            陈文烛
浣花草堂杜工部旧居也杨文忠公记之详矣予入蜀游焉因
叹曰有唐至今赫赫盛哉何无以茅为亭者乃钟祥刘公庠安
陆杨公芷番愚王公原相馀姚周公思充肥乡张公思忠长洲
杜公诗平定甄公敬命经历王忠创为之而题曰乾坤一草堂
俾当年所营茅屋千载如新也余坐其中见层轩所面即百花
潭水而幽澄入户足消客愁者又鸂䳵飞鸟时相上下风月之
夕则桤林翠竹作呜呜声如垂老之别无家之叹忠臣义士闻者
泪不可禁亭外老树饱历霜雪其凌霄之状若俯挺之之子而
小之流落景光咸在亭中假令子美有知当惊二三公知已于
卷七 第 7p044b 页 CK-KZ_JY310_07p044b.png
百世之后矣嗟乎禄山之乱远依严武在唐上元间公有大不
得已者方其茅屋为风所破叹曰安得大广厦更被天下寒真
壮士哉可以许稷契矣后世奈何以诗人之雄槩子美哉记之
俾修亭者无忘诛茅之意云






卷七 第 7p045a 页 CK-KZ_JY310_07p045a.png
  蜀川松菊亭记           黄庭坚
期于名者入朝期于利者适市期于道者何之哉反诸身而已
钟鼓管弦以饰喜鈇⬤干戈以饰怒山川松菊所以饰燕闲者
哉贵者知轩冕之不可认而有收其馀日以就闲者矣富者知
金玉之不可守而有收其馀力以就闲者矣蜀人韩渐正翁有
范蠡计然之策有白圭猗顿之材无所用于世而用于其褚中
更三十年而富百倍乃筑堂于山川之间自名松菊以书走京
师乞记于山谷道人山谷逌然笑曰韩子真知金玉之不可守
欲收其馀力而就闲者予今将问子斯堂之作将以歌舞乎将
以研桑乎将以歌舞则独歌舞而乐不若与人乐之与少歌舞
卷七 第 7p045b 页 CK-KZ_JY310_07p045b.png
而乐不若与众乐之去歌舞者岂可以乐此哉恤饥问寒以拊
孤折劵弃责以拊贫冠婚丧葬以拊宗补耕助敛以拊客如是
则歌舞于堂人皆粲然相视曰韩正翁而能乐之乎此乐之情
也将以研桑何时已哉金玉之为好货怨入而悖出多藏厚亡
他日以遗子孙贤则损其志愚则益其过韩子知及此空为之
哉虽然歌舞就闲之曰以休研桑之心反身以期于道岂可以
无孟献子之友哉孟献子以百乘之家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
家者也必得无献子之家者与之友则仁者助施义者助均智
者肋谋勇者助决取诸左右而有馀使宴安而不毒又使子弟
日见所不见闻所不闻贤者以成德愚者以寡怨于以听隐居
卷七 第 7p046a 页 CK-KZ_JY310_07p046a.png
之松风裛渊明之菊露可以无愧矣









卷七 第 7p046b 页 CK-KZ_JY310_07p046b.png










卷七 第 7p047a 页 CK-KZ_JY310_07p047a.png
  秋日宴山亭序           王 勃
昔王子敬琅琊之名士常怀习氏之园阮嗣宗陈留之俊人直
至山阳之坐岂非琴樽远契必兆朕于佳辰风月高情每流连
于胜地是以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
平之气况乎杨子云之故地岩壑依然宓子贱之芳猷弦歌在
属红兰翠菊俯映砂亭黛柏苍松深环玉砌参差夕树烟侵橘
柚之园的历秋荷月照芙蓉之水既而星回汉转露下风高银
烛掩花瑶觞抒兴一时仙驭方深摈俗之怀五际飞文才动缘
情之作人分一字四韵成篇

卷七 第 7p047b 页 CK-KZ_JY310_07p047b.png










卷七 第 7p048a 页 CK-KZ_JY310_07p048a.png
  游峨眉前记            尹 伸
按洞天记峨眉为灵陵太妙之天近在维桑六百里内余神往
有日矣癸丑三月始得买锦川之舟拉一友以行至嘉州登凌
云山胜峰古雪皞然眉上一宿而达峨眉县南行四里至圣积
寺距寺里许为普安桥西折而上农舍佛刹棋布相望马蹄微
涩已界泉石矣寻阪而上广馗层级徒骑俱快名解脱坡石楠
银杏大可数围十寻许乃叶檀栾如盖行者荫之此所谓楠木
坪也坪东北为授道台即皇帝问道处山开于皇人大士踞其
巅而宫之道迹遂为灌莽今无有过而问之者三里许即马鞍
山稍下为天台庵万定桥桥头一石頵砡当涂左方两石蹲树
卷七 第 7p048b 页 CK-KZ_JY310_07p048b.png
间清泉迸出汇而为潭可数毫发惜福寿字为石上瘢耳俗谓
陈图南笔无据自楠木坪至此新篁橚矗不下亿万竿夹道与
杉柏争茂登灵文阁大坪白崖诸峰圭断璧连宛然几案间亦
峨眉一奇也移数武即歌凤台以陆通名过中峰寺里许辄隐
隐闻磅𥐪声稍下则一阁翼然介两桥之间溪水分流各贯一
桥而出气势雄强未易搪探石承其下牙槎龃龉以怒之反性
擢德诪张为幻至于凌疾霆襄岩[敖/石]石亦受其锲击乃稍柔伏
以霁其怒则又澹澹然凝缥如不流良久遵磴道而上是为白
龙洞洞前一片浓翠从斜坂来则别传和尚所植楠也其数如
法华经登慈圣庵暝色敛矣庵糜上方金钱复阁四成窗棂疏
卷七 第 7p049a 页 CK-KZ_JY310_07p049a.png
朗为山中精舍之冠海会堂稍稍称是惟所谓佛牙者轮囷一
片骨劣有𪙉痕耳万年寺数灾今为甓殿以禦之晶莹可鉴出
寺之背为顶心坡觅笋舆卒卒不得因登黑水寺悬磴千尺林
木翳然溪有桥桥有荫室即惠通骑虎渡处所云八音池己鞠
为茂草矣余留慈圣庵者三宿邑侯闻之始给笋舆舆不用辅
而用引引与肩各四人升则引者支离负绳降则弛绳而挽其
末升常数倍于降则舆上之身亦如负膝忘其触吾胸也足忘
其触人胫也拘拘然顿则取偿于步步而后知舆之适己顶心
坡以上狭而修者曰鹅项岭冥而深者曰大小云壑缛而差堪
托足者日翠竹坪大都目之所迎即足之所戒目与足时时交
卷七 第 7p049b 页 CK-KZ_JY310_07p049b.png
战而心调之次初殿脱轻袿易夹纩初殿而前屋不得瓦瓦不
得陶树不得颖步不得度舆者徒者悉倍其力向云岚岑樾中
作跫然声无何而雷洞坪矣坪去洞不知其几千万仞黝然沈
碧之中微见峻壁开坼是为女娲鬼谷诸洞鸿荒世界乃在游
人足底余倚石一俯不觉大叫友人牵余衣一大叫忘其有语
禁也往闻经此者或挟腥具或小喧便有奔雷暴雹今不然岂
神物他徙耶至圆觉庵偶雨留滞三日稍霢霂舁舆趋光相寺
时夕阳欲曛颇为氛霾所薄云波吞吐与攒峰复岭共为动摇
烟烟煴煴间出蓝蔚一片山耶云耶天耶危栏一发五体若堕
其将惴惴焉𨚫而西则晒经瓦屋斩然堆翠可指诸掌远探天
卷七 第 7p050a 页 CK-KZ_JY310_07p050a.png
竺雪峰岷山象岭仅从僧口得之溟涬有亡之间而己刚风飂
飂凛然发立遂从七宝台寓目铜殿便下净土庵雨脚又到睫
上矣明日逡巡下顶复问洪椿坪龙门洞之奇僧有为余先导
呼应庵者策蹇诘屈而上有龟石有既凉泉大士茂真与孙思
邈弈因有呼应之名果尔亦自韵事复取道双飞桥过牛心寺
寺之左为丹砂洞即思邈隐处寺而下非沿厓隒即度悬栈倾
欹转戾遂不可骑百步之内鸣泉曳練沓嶂连墉而象鼻以上
十二峰娟娟人立又岩腹埳窞时有垂乳如菡萏颇类明月峡
故亦称白云峡也斸峰之半乃成坪坪四叠而成阁诸衲闻客
至皆披缁掬香拱揖道左方下食鱼贯登堂鹄立梵诵声震岩
卷七 第 7p050b 页 CK-KZ_JY310_07p050b.png
谷游人为之冷然而复庐邃阁跏趺面壁者数十人山中道风
未有胜于兹刹者也饭罢寻故道而北披榛得石如牛心因以
名寺此为前牛心而邻桥者则后牛心也当两溪合流处上下
又各有石如鸡冠马鬣碧腻多态越日复从万定桥东北折穿
林出林尽一长石卧溪上俗名石船楠木坪已见之肤理纵横
亦异他石过此瀑流无数长则十数丈短则数丈银虬素影蜿
蜒丛薄之中目不胜瞬其不能瀑者则丝丝出礨孔中稍差参
不成帘淅[氵*历]之声都为壮湍所夺此又一奇也溪之南大石岌
嶪划然中开名龙门洞两岸皆绝壁高数十仞行者据木梯而
下以臀行梯尽编竹丈许跨溪上作蟹行洞深广约二十尺殊
卷七 第 7p051a 页 CK-KZ_JY310_07p051a.png
朗豁其上磊磊多悬瘿左壁双钩龙门字旧云苏长公笔亦无
据自此还遂分天台半榻送祝融丈人友人已先余归数日矣
友人名向松喜谈玄导僧名永宣颇谈诗







卷七 第 7p051b 页 CK-KZ_JY310_07p051b.png










卷七 第 7p052a 页 CK-KZ_JY310_07p052a.png
  大江考              杨 慎
江出岷山其源实自蜀西戎万山来至嘉州而沬水自巂州合
大渡河穿夷界十山以会之至叙州而马湖江会之又十五里
而南广江会之至泸州而内江又自资简会之至重庆而嘉陵
江自利阆果合等州会之至涪州而黔江合南夷诸水会之至
万县而开江水自开达等州会之夫然后总而入峡是江自峡
而西受大水凡八及出峡而下岳阳则会之者洞庭湖所受湖
南北诸水也又自是而下鄂渚则会之者汉口所受兴元诸水
也又自是而下黄州东四十五里则会之者巴河也又自是而
下九江则会之者彭蠡今名鄱阳湖所受江东西诸郡水也又
卷七 第 7p052b 页 CK-KZ_JY310_07p052b.png
自是而下则会之者皖水所受淮西诸水也夫然后总而入海
是以自峡而东又受大水凡五略计天下之水会于江者居天
下之半其名称之大而可考者凡十有三故日江源其出如瓮
而能滔滔万里达海所受者众也呜呼问学者可以观矣






卷七 第 7p053a 页 CK-KZ_JY310_07p053a.png
  三峡考              徐 翓
古来三峡罔不知之然有二焉自夷陵州西上南津关始入西
陵峡再为明月峡北峰上有石穴如规故名再上即黄牛峡南
有黄陵庙宜都记云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一百里许山水纡
曲林木高茂哀猿三声岩谷响应者即此此楚西之三峡峡之
南门蜀江之委尻也上溯归州由巴东过东西瀼溪始入巫峡
再经巫山入鬼门关为归峡再上即瞿塘峡在白帝城西旧亦
名西陵峡滟滪堆当其口水经云杜宇所凿连亘七百里重岩
叠嶂隐蔽天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者即此此川东之三峡
峡之北户蜀江之咽喉也他如归州之空舲峡俗讹为通灵甚
卷七 第 7p053b 页 CK-KZ_JY310_07p053b.png
误由新滩上灵芝峡兵书峡又南阳峡俗名母猪滩与小江之
巴阳峡第有峡名非如三峡之壁立也至于归峡内之风箱峡
兴山之建阳峡巴县之温汤峡又有明月峡涪州之奚龙峡木
洞驿之青草峡铜锣峡鱼洞驿之黄山峡洛黄峡或见载记或
出传闻又三峡外之险峻处非天涯游子不历非济川舟楫不
经皆足漩舟鱼民者也若其萟林独步词源倒流应俟相如太
白子美三苏诸公余窃掬苕水涓涓望洋岷川云尔是为考
三峡中峰峦形象离奇石色诡异有坦上泐下而𥖎头者有磨
盘层累而矗峙者有苍黄排障而摺屏者有赤赭横舒而城列
者有青碧如太湖石而紫黟如霞蒸雾翳者有平夷端好如坡
卷七 第 7p054a 页 CK-KZ_JY310_07p054a.png
塘如阶墄如槃陀而不斧凿者有白质黑章苍质紫章凹凸相
错而如棂星门者有如皱縠叠波披麻插戟而斜袤积铁者大
抵画家诸法罔不备具此中他若宛肖人形依稀物类更自献
怪争奇而险恶万态焉峰趾直卓江底驶流触则涛惊凡长年
非老于岷江稔识水石出没滩濑高卑不易操舟也土人及商
旅咸呼长年为太公朝暮酒馔必先必恭盖以舟中群命皆秉
于长年之手不啻祖父之耳江舟多三板五板六橹八橹上下
俱纡回石林间有触立破而狎习射利者冒险不休入川之舟
每于江陵制火杖一二副各长百馀丈故一各百丈以毛竹四
破之首尾连缀缉以白麻每一火杖用夫二十馀纤之舟中一
卷七 第 7p054b 页 CK-KZ_JY310_07p054b.png
人鸣鼓缓急节之遇数舟骈集则鼓声喧阗夫声喊闹震动峡
路矣两岩猿猱狎人百十群散有狝雏如小鸟跳掷枝间缘竹
岩壁可玩也峡中剩有隙地壅为亩塍如盘如盂稍通耕夫樵
子仰视之见衣白人正如栗粘绝壁又如蜗蜒高垣亦一殊觏
志载白帝至江陵凡一千二百馀里诗咏朝辞白帝莫江陵又
云千里江陵一日还者状江流之迅驶极矣然实言非虚语也
昔二商以暑月放筏正滟滪堆散发之时暮薄令行筏棹人十
馀牵挽双缆就岩欲泊忽水疾断缆而筏逝矣棹人弗克登二
商亦难顾恋骇伏篷窗任筏旋舞风涛间终宵魂魄失措以为
鱼腹中肉也黎明止馀喘息向晓强起谛视之则江陵苇岸庐
卷七 第 7p055a 页 CK-KZ_JY310_07p055a.png
井炊烟已惊喜交集茫然若有神助迄今商人有虔祷斋沐放
神箄者
峡内民居虽鲜实可渔可樵亦可耕可避世时有茆茨数楹而
三板小艇每措诸陆欲渔樵则放之隙地沙土宜黍稷菽麦独
不宜粳秫耳又一种自滇中来者曰云南稗一曰鹰爪稗以形
似名亦播种畦植与五谷争价东南所无也若从夷陵渡江涉
险陆行则有一碗水蛇倒退鬼见愁鹁鸽𨉖天诸峻岭又有马
阑大雅舟坪巷口猴儿九战梅子哨楼诸名坡皆崇冈峭磴足
趼马瘏者也自是而上约五六百里由巴东出巫山较江行稍
径而危困特甚
卷七 第 7p055b 页 CK-KZ_JY310_07p055b.png










卷七 第 7p056a 页 CK-KZ_JY310_07p056a.png
 云南
  山川志              杨 慎
   玉案山
玉案山在云南府城西二十五里一名列和蒙山秀丽多泉石
石有棋盘山北平坡中有三泉如盆池郡人春日游赏于此山
中有玉案兰若
   金马山
金马山在东二十五里西到碧鸡山中隔滇池山不甚高而绵
亘西南数十里上有长亭下有金马关
   碧鸡山
卷七 第 7p056b 页 CK-KZ_JY310_07p056b.png
碧鸡山在西南三十里东瞰滇泽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
波云横绝顶云南一佳景也汉宣帝时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
鸡可祭祀而致王褒往祀至蜀而卒颜师古谓金形如鸡碧形
如马未知果否
   太华山
太华山在碧鸡山西北
   [刺*欠]雺山
[刺*欠]雺山在嵩盟州东四十里世传蒙世隆征乌蒙得四女归至
此山四女遥望故乡俯仰叹息忽山颠雾结三峰蛮谓三为[刺*欠]
注为雺其山𡷾崒独峻登眺则云南悉在目中又名峻䓤山
卷七 第 7p057a 页 CK-KZ_JY310_07p057a.png
   滇池
滇池在府城南一名昆明池一名滇南泽周广五百馀里合龙
盘江黄龙溪诸水汇为此池中产衣钵莲花盘千叶蕊分三色
下流为螳螂川中有大小卧纳二山史记滇水源广末狭有似
倒流故曰滇汉武帝欲伐滇国于长安西南穿昆明池象之以
习水战
   瀑布泉
瀑布泉在府城西二十里宝珠寺后崖高十馀丈泉自上注下
喷珠溅沫清澈可爱
   点苍山
卷七 第 7p057b 页 CK-KZ_JY310_07p057b.png
点苍山在大理府城西高千馀仞有峰十九苍翠如玉盘亘三
百馀里山顶有高河泉深不可测又有瀑布诸泉流注为锦浪
等十八川蒙氏封为中岳
   凤羽山
凤羽山在浪穹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罗浮山相传蒙氏细奴逻
兴时有凤翔于此故名凤羽后凤死每𡻕冬众鸟哀吊其上故
又名鸟吊至今土人于鸟来时举火取之鸟见火辄赴火自死
   九曲山
九曲山在洱河东百馀里峰岳攒簇状如莲花九盘而上又名
九重岩上有石洞人莫能遇
卷七 第 7p058a 页 CK-KZ_JY310_07p058a.png
   西洱海
西洱海在府城东古叶榆河也一名洱海又名西洱河源自邓
川合点苍山之十八川而汇于此形如人耳周三百馀里中有
罗筌浓禾赤厓三岛及四洲九曲之胜下流合于样备江浓禾
岛形如几案故又名玉案山
   判丈山
判丈山在临安府城南二十里高千馀仞中有三峰削出如笔
架昔大理段思平外舅爨判居其上因名有祠在焉
   碧玉峰
碧玉峰在宁州北五十里岩石磷磷下瞰抚仙湖波光涵浸如
卷七 第 7p058b 页 CK-KZ_JY310_07p058b.png
碧玉上有碧玉神祠傍有石如悬钟又名石钟岩
   玉壁山
玉壁山在定远县东六十里高可千仞望之色如玉壁其东有
凤羽山南有易者山北有绝顶峰皆丹崖壁立高出群山之表
   雪山
雪山在丽江府西北二十馀里一名玉龙山条冈百里岿巍十
峰上插云汉下临丽水山巅积雪经春不消岩崖涧谷清泉飞
流蒙氏异牟寻封为北岳
   九隆山
九隆山在司城南七里山有九岭又名九坡岭沙河源出于此
卷七 第 7p059a 页 CK-KZ_JY310_07p059a.png
相传昔有一妇名沙壶浣絮水中触沈木有感因孕产九男后
沈木化为龙众子惊走惟季子背龙而坐龙因砥其背蛮语谓
背为九谓坐为隆故名九隆长而黠遂推为酋长山下又有一
夫妇生九女九隆兄弟娶之种类遂蕃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于
衣皆著尾世居此山之下诸葛亮南征时凿断山脉以泄其气
有迹存焉
   哀牢山
哀牢山在司城东二十里本名安乐夷语讹为哀牢绝顶有一
石如人坐怀中有二穴名天井土人于春首视水之盈涸以卜
𡻕之丰凶至者见水溢以为吉兆穴下相通取左穴水则右穴
卷七 第 7p059b 页 CK-KZ_JY310_07p059b.png
水涸取右亦然又山下有一石状如鼻二泉出焉一温一凉号
为玉泉故又名玉泉山
   博两山
博两山在永平县西南四十里一名金浪颠山一名丁当丁山
极为险隘乃蒲蛮出没之所
   澜沧江
澜沧江经司城东北八十五里罗岷山下汉明帝兵开博南行
者愁怨作歌汉德广闻不宾度博南越澜津度澜沧为他人渡
旧处以竹索为桥后废本朝洪武末镇抚华岳铸三铁柱于岸
用以维舟
卷七 第 7p060a 页 CK-KZ_JY310_07p060a.png
   方丈山
方丈山在鹤庆府城南一百里巍然峻拔山半有洞中有池深
不可测水滴岩下如方响音昔蒙氏罗阁凤琢观音像于壁故
又名观音山南诏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
   蒙乐山
蒙乐山在景东府北九十里一名无量山高不可跻连亘三百
馀里中有石洞深不可测一峰特出状若崆峒蒙氏封为南岳
其南有泉为通华河其北有泉为清水河俱东入于大河
  乌蒙山
乌蒙山在禄劝州东北三百里一名绛云露山北临金沙江山
卷七 第 7p060b 页 CK-KZ_JY310_07p060b.png
有十二峰耸秀为一州诸山之冠八九月间常有雪其顶有乌
龙泉下流为乌龙河蒙氏封此山为东岳
   高黎共山
高黎共山在司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一名昆崙冈夷语讹为高
良公山极高峻介腾冲潞江之间冬月潞江无霜其山顶霜雪
极为严冱蒙氏封为西岳其顶有分水泉极清冽行者咸掬饮

   卧狮山
卧狮山在法宝山之南五里以形名高百丈馀袤二里其山俗
名卧狮窝其下有洞日芭蕉广二寻高称之入深百五十步其
卷七 第 7p061a 页 CK-KZ_JY310_07p061a.png
中石乳灿烂有如莲如钟如伞之异故又名石花
  云岩山
云岩山在城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馀盘为三里许杂木阴森
岩石深百步中有石横卧于下长丈馀好事者凿而为佛建寺
以覆之扁曰云岩卧佛其左有洞洞门高三尺深十丈馀寺外
筑台建门台下有池东望泬㵳足为佳丽
   罗岷
罗岷在城北八十里即兰沧江西岸高千丈馀延袤四十里旧
传蒙氏时有僧自天竺来者名罗岷常作戏舞山石亦随而舞
后没于此后人为之立祠祀之岩下时坠飞石过者惊趋俗谓
卷七 第 7p061b 页 CK-KZ_JY310_07p061b.png
之催行石按飞石本岩上野兽抛踏而下相传有人于将晓时
见石自江中飞上雾中甚多罗岷之南为险山势极峻绝迩年
循鸟道辟仄路以通往来行人便之
   易罗池
易罗池在龙泉门外瞰九隆山麓泉由地喷者九窦滚滚沸出
不舍昼夜郡人神之因名曰九龙池周遭甃以砖石内有荷花
夏月盛开西岸有二亭其一旧名观澜御史阴汝登重建题曰
龙池春晓其一跨沸泉之上旧名偕乐副使郭都震重建题曰
九龙清派泉石澄清游人络绎足为一方形胜

卷七 第 7p062a 页 CK-KZ_JY310_07p062a.png
  石门山记             李元阳
石门山在点苍山之背嘉靖甲寅春首予约雪屏赵中丞史城
杨江津遵洱河历天桥出宿漾鼻村舍翌午至金牛屯饭当孔
道有石如牛村因得名骑向石门乱石荆榛且行至则两壁墙
立青苍万仞有若门焉予窥其中万松参天高岩蔽日阴森窈
窕深十馀里窄处如铁硖广处如桃源两岸石苔不可著足南
崖峻削石色苍然北崖亦斗绝然石上负土松湂之际可亭可
庐流泉穿石往往成渠静默有顷但闻水声淙淙如鸣琴佩玉
林际鸟语素昔未闻令人起绝粒之想东望一峰尖削积雪未
消正临壑上时日亭午苍翠之中植一玉笋与壑中水石相为
卷七 第 7p062b 页 CK-KZ_JY310_07p062b.png
照耀忽有惊飙从空飞坠声如鍧雷凛乎不可留从者扶挽而
出有野老来告曰壑底无人行须从高处俯瞰则壑中景物不
能遁藏矣予三人乃折东北缘陂坡而升数里至一寺汲泉瀹
茗少憩又东一里所有大石四面如削村人搆亭其上今燬矣
又东南升三里至仙真阁阁之南有石洞洞前石槛可[溤/心]则见
向之石门在其西下视数千尺壑底水石或洼如盎或方如槽
黛蓄膏渟不可名状微风度壑如怒涛击撞乃知向之雷鍧处
毕使然也二公曰使此景在淮阳吴越之间当涂金碧以饰之
寸土之价可值千万而弃于荒莽诚可惜哉因坐洞中赋诗小
酌二道士献盘蔌不知其名尝之甘食尽再索予曰山居自有
卷七 第 7p063a 页 CK-KZ_JY310_07p063a.png
美食奚必炙乎二公曰然闻此山有名石岩侵晓骑行三十里
遥见一物如白莲杰出翠微中僮仆皆欢哗骑者如策舆者努
挽至则有佛宫倚岩而构以地里计之当在点苍悉达场之背
四望空阔心目豁然便有御长风凌倒景之意雪屏曰昔者观
于大壑则思守独乃今观于绵渺则思远游二者将何取衷哉
史城曰昔所见者奥故思深今所见者旷故志大势使然也予
曰境变则体殊情生则智隔皆有乖于圣人之常者也得圣人
之常者安安而能迁奥旷游守非一非异矣愧予虽解而未造
也二公皆首肯遂下山由捷路行至绳桥为汉求蒟酱之路至
湍溪为唐御史唐九徵立铜柱之地今失其处矣比入漾濞巳
卷七 第 7p063b 页 CK-KZ_JY310_07p063b.png
昏黄李濞川邀至其宅夜酌甚欢又秉炬行八九里宿尹氏村
舍明日早发途次见急湍怪石辄停舆坐玩至温泉思解衣浴
时日已衔山中止薄暮复至中丞宅留饮乃别







卷七 第 7p064a 页 CK-KZ_JY310_07p064a.png
  花甸记              李元阳
花甸在点苍山西北深溪中距城郡七十里予怀兹甸尚矣人
事积阻衮衮𡻕华一日杨子寿过予道花甸之胜予因考野史
益得其详复子寿曰君但先往是日治暑雨之具庚申肩舆出
郭北行十馀里时首夏海色山光殊觉健人乃舍舆策马以恣
眺望又十馀里则吾弟元和与某某辈施施尾马而来日欲晡
投山下圣元寺炊则杨参军春江已载酒寺楼遂相与月下啸
歌联榻而宿辛酉访何美中之庐何发醅留客遂成一醉予偕
春江山行十里入万花溪异卉秀葩名不可辨又五里至风吼
门皆缘翠微而行夷则骑欹则舆险则徒步至玄武祠春江先
卷七 第 7p064b 页 CK-KZ_JY310_07p064b.png
登曰此山如龟此水如蛇盍少坐以息仆夫涧风洒衣顿觉凉
冷乃起行五六里折而北豁然夷旷平甸二十里净缘如拭至
此则骑马扬鞭而骋弧者擢矢而射步者跃舞倦者啸歌如起
尘世而登云天人各朗然自异甸之东西皆连冈西冈层叠如
云梯东冈壁立如挂榜万木阴森千重苍翠奇花异萼缀秀垂
璎广甸之中水竹区别游人来往度竹穿花既过一区复见一
奥既度一奥又见广原旷而奥奥而旷如此者四五乃达白鹿
冈下冈以白国道人隆祐禧得名世传禧在此冈修炼骑白鹿
仙去即其地也冈东里许两山如壁中夹一川袤十馀里广近
百十武耳其间杂花秀木丰茸葳蕤石色苍然窈窕修迥若门
卷七 第 7p065a 页 CK-KZ_JY310_07p065a.png
其北谷遂与人境隔绝矣按野史谓此中古有四村曰黄熊窝
曰狼香曰杉树曰乳牛郭当是避世高蹈者居之在晋时为吐
蕃略地遂无居人北行里许至铜屏山山下有南诏潭水如澄
墨其深莫测岸有蒲草软厚可坐方解鞍树阴见子寿与一道
士挈壶浆来仆夫吹笳与樵歌牧笛遥应互答诸人击节相快
顷之潭阴云起一众愀然乃向白鹿冈下诛茅围火而卧壬戌
登冈顶指东西冈而问焉其西冈之名曰望海曰香柏岭曰石
鼓岩曰分水岭其东冈之迹曰罗汉堂曰礼拜石曰石鼓寺曰
醮斗坛曰伏猿岩曰宝光石曰洞箫岩曰祈年石皆在指顾之
下予不能遍历乃分遣从游二三子往观其槩遥见一骑如飞
卷七 第 7p065b 页 CK-KZ_JY310_07p065b.png
而来出没竹树间心颇异之比至为张斗携饼饵饷予也予日
远至二十里鸟飞亦数歇马不涩蹄一瞬而至乱山之顶有此
平野信奇甸乎斗曰信哉不缘我翁何由见此诚平生一大快
事也相与坐冈顶有怀雪屏赵中丞云川高少参阳川高太仆
同约不果来顷之分遣者亦至各陈说所见无非奇胜而分水
岭则观音大士辇巨石酾水西注凤羽乡灌田百馀顷攺无益
就有益诚神功也饭罢别子寿马上作花甸行寄之将出甸诸
人倚马回望白鹿不胜恋恋出溪至弘圭稍坐观洱水万顷澄
波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客有歌曰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
说向谁予叠而和之乘月下阪渡溪与春江别投张氏庄宿焉
卷七 第 7p066a 页 CK-KZ_JY310_07p066a.png
癸亥过遗教寺村老携酒杉苑拾松虬煮樽壁间读古碑字有
铁画盖法书也僧日夜来塔放光今日客至愿留题因书壁而








卷七 第 7p066b 页 CK-KZ_JY310_07p066b.png










卷七 第 7p067a 页 CK-KZ_JY310_07p067a.png
  游点苍山记            杨 慎
自余为僇人所历道途万有馀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
者无不游已乃泛洞庭踰衡庐出夜郎道碧鸡而西也其馀山
水盖饫闻而厌见矣及至楪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
比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
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
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向者之未尝见山水而
见自今始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自
龙尾关窥天生桥夜宿珠海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
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
卷七 第 7p067b 页 CK-KZ_JY310_07p067b.png
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下山乘舟至海门阁小饮壬戌复行
入关由混混亭而升觉真庵北折入谷口观宝林寺山茶因叩
圆海寺瀹茗煮泉坐于万松之阴已乃柱杖下北涧渡石关至
鹤顶寺松竹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己沉西山
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
此即鸳浦夕阳也馀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时有鸳鸯群浴
今则网⬤太密此景时有时无不常然也曰但观于涌金流采
已自胜耳癸亥北循山坂至金相寺废址有唐碑为高僧讲经
处盘山脚而西至松萝崖石洞幽胜相与酌酒赋诗暮投感通
寺楼篝灯夜坐闻寺僧诵等字中溪曰六书中转注实非考老
卷七 第 7p068a 页 CK-KZ_JY310_07p068a.png
而宋人妄拟后世学者遂沿而不改此不可无述愿公任之予
遂操笔书转注之例约千馀字汇为一编中溪题其额曰写韵
褛寓此凡二旬日而去兹寺有高皇诗十八章镌碑山门院凡
三十六今存者仅半耳三月乙酉北行五里有寺曰玉局内有
昭文祠土人祀唐御史杜光庭之所西南有一溪叠崿承流水
色莹彻其中石子𥻘𥻘青碧璀璨宛如宝玉之丽其名曰清碧
溪缘山麓北行二里至天台有诸葛武侯画刻石土人于石上
建八塔以识侯之迹云东行一里至弘圭寺有浮图高二百尺
规制严整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敕建者或曰阿育王北行二
里至点苍神祠即唐书载史臣与南诏设盟处也翠微有岩异
卷七 第 7p068b 页 CK-KZ_JY310_07p068b.png
香酷烈予二人不能上令人候之果然庙后有问俗亭俯瞰成
郭楼观海波万顷涧松萦云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荐米缆
食而甘之既醉既饱下山北行二里抵三塔寺宿寺有七楼八
殿皆中溪重加修建者中溪有书楼在焉因留连累日芒鞋黎
杖相与入瀑布溪悬流百尺其承流处有石如盘盘中有一石
为瀑流所激跳跃如马声如雷鍧石壁上有朱字诗为溅沫所
涂远不可辨忆当时题刻悬搆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壬辰
登帝释寺松螺苍翠因止宿焉夜中静默聆丁东琳琅如琵琶
笙箫又如琴瑟有顷而寂旧闻兹地夜聆天乐故名其峰曰应
乐中溪日岂山腹空洞万窍递响耶予曰如此则不应有作止
卷七 第 7p069a 页 CK-KZ_JY310_07p069a.png
也僧曰世传空中陨石上有帝释像今所奉者是己帝释为天
主中最尊故有天乐随之予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言此亦
世外事不可以臆见度其是非也癸巳北渡两涧乃至无为寺
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
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
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
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
川秧雨者是己每𡻕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
麦插秧两无所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西上里许有寺日
救疫山泉甘冽疫则饮之可以己病寺因得名北去四里登鹤
卷七 第 7p069b 页 CK-KZ_JY310_07p069b.png
云寺寺有仙女池冲举石相与坐啸久之又北六里至石云寺
沿溪而西过独木桥升宝华寺其地多花卉红紫胶轕乃移枕
簟以息中溪弟仲春叔期季和预煮樽酒于丛薄中忽从滴乳
岩傍出见不觉惊喜拍手大笑因引满尽醉是夜卧草庵殊觉
快适甲午同上悉达场遥见瓦屋悬搆于苍烟之上扁曰中溪
小隐时已入夏犹围火而卧晨起窥石洞猱缘细路下临百仞
比归颇有垂堂之悔出山因以相规云丁酉至阳溪历遗爱寺
观舍利塔入溪三里有一石门如圆月者罗刹洞也世传观音
大士闭罗刹于其中云又西行八九里至出佛洞岩壑幽绝可
以结庐又西六里为洞天山层峦叠嶂望之蔚然顾径路崎仄
卷七 第 7p070a 页 CK-KZ_JY310_07p070a.png
且空山无人乃旋辔出谷宿遗爱寺中溪谓予曰不见庐山真
面目只因人在此山中必须东泛洱水卧数溪峰庶尽点苍之
变耳已亥由上关水月楼放舟遵岛屿而南至金榜寺摇落无
僧又南观青巅寺前巨人迹己乃南泛有崖飞出水面曰鸡额
山维舟山隒徒步而升石磴盘旋可三百武则见削壁卷阿正
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石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
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
订约结社以终馀年经营其地约二十亩可为蔬圃草间得柱
础古瓦知为寺场也往来久之僮仆于灌莽中得一石洞檐牙
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
卷七 第 7p070b 页 CK-KZ_JY310_07p070b.png
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榜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
来勉从入舟则天光澄净波纹沄沄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
深有浅皆渔家妇子居之生事萧条身无完衣指予舟中几案
食器互相问诘盖素所未见也予二人不忍其穷各解衣投米
问其男子何在曰欠课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铁雨
崖云是罗刹欲背盟逃逝大士雨铁以止之是其迹也崖面如
蜂房蚁窝大者栖鹘鹞小者巢蝠鸽闻舟人喧惊出而群飞又
南至赤文岛云是大士买地劵字如蠡篆不可辨识暝色欲来
河水浮绿乃举棹西向洱水龙祠辞舟登阁自念放逐以来得
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与予赓和诗若千首汇为一帙题
卷七 第 7p071a 页 CK-KZ_JY310_07p071a.png
曰点苍杂咏云









卷七 第 7p071b 页 CK-KZ_JY310_07p071b.png










卷七 第 7p072a 页 CK-KZ_JY310_07p072a.png
 贵州
  贵阳山泉志            慎 蒙
   木阁箐山
木阁箐山在宣慰司城西四十里林木蓊蔚水西之境由此而

   养龙坑
养龙坑在长官司两山之间泓渟𣽂深灵物藏其下当春初和
畅夷人立柳坑畔择牡马之贞者系之己而云雾晦冥类有物
蛇蜒与马接其产必龙驹本朝洪武四年为夏明升降献良马
十其一白者乃得之于此首高九尺长丈馀不可控御诏祀马
卷七 第 7p072b 页 CK-KZ_JY310_07p072b.png
祖然后敕典牧者囊沙四百斤压而乘之行苑中久渐驯习后
将行夕月之礼于清凉山乘之如蹑云一尘弗惊赐名飞越峰
且命绘形藏焉翰林学士宋濂为之赞
   大岩山
大岩山在务州县东八十里山有一岩深邃可容百馀人时多
游玩于此
   蜗溪叠岩
蜗溪叠岩在府西一百二十里峻壁间有一石门泉从中出𡻕
旱祷之风雨骤作
   铜关铁寨山
卷七 第 7p073a 页 CK-KZ_JY310_07p073a.png
铜关铁寨山在潭溪长官司西南其山高峻上颇平广可容千
人三面据险惟南可登
   铜鼓岩
铜鼓岩在黎平府城东北二十里有洞高大如屋深远可三里
中有溪水横流
   罗团洞
罗团洞在府城东北一十五里洞门宽大傍有石磴如床可容
二百馀人
   八部山
八部山在普安州城东三十里诸峰皆石矗然摩空
卷七 第 7p073b 页 CK-KZ_JY310_07p073b.png
   罗摩塔山
罗摩塔山在州城北一百八十里四面峭壁上有寨惟一径可
达东北瞰盘江
   三一溪
三一溪在州治东其源有三一出沙庄一出云南坡一出目前
山三流合一入于城南
   水洞
水洞外狭内广其巅有通明处其中悬崖怪石状若人兽清奇
可玩
   关索岭
卷七 第 7p074a 页 CK-KZ_JY310_07p074a.png
关索岭在顶营长官司治东势极高峻周回百馀里上有关索
庙因名
   蔡苗山
蔡苗山在新添卫城东北一十里上有泉悬崖飞下宛如玉虹
名曰飞泉
   都匀洞
都匀洞在都匀长官司东一十里前门北向高广俱一丈五尺
后门南向高广四五尺洞中乱石状如象鼻杂草丛生
   白水河
白水河在安庄卫城南三十里悬崖飞瀑直下数十仞为河湍
卷七 第 7p074b 页 CK-KZ_JY310_07p074b.png
激若雷平日云雾塞其下
   栖霞山
栖霞山府城东山半有洞日来仙颇幽胜
   南望山
南望山府城北深林大箐岚气昼昏人迹罕到
   万胜山
万胜山在思南府城南四面斗绝红巾之乱郡人避兵于此
   石屏山
石屏山镇远府治在其下山巅有石高百丈许端直苍润如屏
   铁溪
卷七 第 7p075a 页 CK-KZ_JY310_07p075a.png
铁溪在府城西产异蟹
   甘梗泉
泉在平头司石崖中一源涌出清浊分流有似泾渭之状
   摩天岭
在黎平府城东
   天生桥
一石跨潭溪广二丈许长二十馀丈
   又
金𥬑安抚司界石壁千仞环绕如城水径其下信天造也
   九溪河
卷七 第 7p075b 页 CK-KZ_JY310_07p075b.png
卫城东南溪流九曲绿阴夹岸每𡻕上巳曰土人浴此
   旗山
山在卫城东南形势峻拔
   谷峡山
谷峡山在大平伐司危峰峭壁惟一径可通为两司之界
   木稀山
山在卫城东危崖陡峻石磴崎岖仅容一马记称要扼之地
   响水河
卫城东悬崖飞瀑数十仞有声如雷下注成河一碧万顷
   盘江山
卷七 第 7p076a 页 CK-KZ_JY310_07p076a.png
山在安南卫城东与安庄卫接界石路屈曲上下峻险
   白石崖
卫城西南层崖峭壁幽藤飞瀑夏月过此清寒逼人真物外隹
境也
   木案山
凯里安抚司城东茂林修竹青翠如屏嶂




卷七 第 7p076b 页 CK-KZ_JY310_07p076b.png










卷七 第 7p077a 页 CK-KZ_JY310_07p077a.png
  水云洞记             陈应和
贵州之外卫曰普定者即古罗甸国也卫南十里有洞日水云
焉崇山峻岭环矗盘据远而望之若无罅可入行渐近则见巨
石横列如屏似以障蔽洞口洞之内地平如砥且旷可容千馀
人旁有潭水下注淙淙有声不舍昼夜水流山下三十里直入
普川汇为巨津约行百步阴暗晦冥如入鬼域遂列炬前导未
及里许则朗然如昼心目为之一豁仰观之则西有一大窍其
圆如镜日光穿射闪烁异常红黄白黑诸色咸备居人称之为
四景盖以红为春黄为夏白者属秋黑者属冬也然以意测之
日光正射故红红相对故黄近红者光减而为白其幽邃者光
卷七 第 7p077b 页 CK-KZ_JY310_07p077b.png
阻而黑焉特随日之斜正远近而色因以变迁理或然也洞高
十馀丈广半之其西南隅最高处一右直立真若观音佛手提
篮器东南一白石甚小若鹦鹉延颈伸喙然者虽巧于增塑亦
莫之能过也东北有石莲花形色种种西北特出一石柱龙鳞
栉比人称为石龙要之石髓淋漓积久所致者下有石池沟涂
封埴宛若田制以其在石龙之下故又称之为龙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