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p001a 页 CK-KZ_JY294_01p001a.png
  重修青羊万寿宫碑记(巡抚四川等处地方兼理粮饷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授为从一品服俸张德地撰)
 尚稽治理至黄虞以前邈已然撮以一言曰清静无为而天
 下自化三代以下汉治为近古孝文之世颂称刑措史载文
 帝好黄老术其一代之治罔非权舆于此东京之盛光武亦
 曰吾治天下以柔道胜之孰非师孝文之治而为之欤世之
 言老氏者率神其说于玉局灵符飞升长生之术不知其有
 资于治理若斯之宏也我
朝诞膺宝箓统壹区宇以𥳑以宽民登至治惟蜀自罹兵燹沦
 灌莽者几廿年(不谷)猥承
卷一 第 1p001b 页 CK-KZ_JY294_01p001b.png
𥳑命招徕安集尤务与民休息之时也昔曹参治齐闻盖公善
 治黄老宫避正堂以舍公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参
 用之而齐以治其后以其治齐者治天下民歌之曰载其清
 静民以宁一然则今之治蜀如盖公之言推数而行之岂谓
 无裨欤成都治西南里许有青羊宫相传老子过函谷谓令
 尹喜曰千日外遇我于蜀之青羊肆即其地也粤昔珠庭琳
 馆干霄回曰之盛邦人艳称焉今碣已尽不识建造何昉矣
 记曰有其举之莫可废也况胜迹垂于百䙫丽观甲于诸郡
 者乎顾瞻天府仰浃
皇仁渐臻康阜思所扬扢
卷一 第 1p002a 页 CK-KZ_JY294_01p002a.png
天庥釐祝
邦祐兹实振古焉爰燔椔翳搜遗址有殿曰青羊三清五凤万
 寿有台曰紫金八卦降生说法有堂曰真武纯阳三官以暨
 左右庑廊垣墉之属故老犹得追识焉(不谷)遂捐金计工庀
 材以令于群伍举循其旧以次而新之始康熙丁未之秋成
 于辛亥之春时
 川湖制府蔡公宪节西来同光斯举其柱下犹龙以此段因
 缘作再来真气(不谷)亦得拂关尹驱尘耶是役也有 提督
 郑公蛟麟恊厥心豫抚前藩使郎君廷相臬使李君翀霄
 今藩使金君俊臬使宋君可发督学张君含辉暨成都郡守
卷一 第 1p002b 页 CK-KZ_JY294_01p002b.png
 冀应熊同知万文麟(通判)马御世载襄厥事既讫功以命授牒
 道士陶来御居之使奉献事维岷之阳锦水汤汤谷神所宅
 彪流无疆(不谷)幸托雄区式宣道化庶几举废之一端耳敢
 希清静宁一之理欤
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季春吉旦立





卷一 第 1p003a 页 CK-KZ_JY294_01p003a.png
重修四川青羊宫碑记
            原雅郡守聊城安洪德撰
道藏纪周昭王时老子西行至函关以道德五千言授关令尹
喜临行曰千日后可至成都青羊肆相见言讫而去及尹至蜀
遍访无从适一童子牵羊至曰圣师在此尔何尚自惘然尹正
欲向前叩问而童子与羊忽焉已渺盖其时老子托生于附近
李氏知尹来访因示之以践前约事载志乘后人为之建祠而
青羊宫遂以名余令华阳薄书暇访古过之见夫沱水带其前
凤山枕其后东西高陇回翼宫址豁然清旷静閟诚坤维胜地
道脉祖龙也自经兵燹后重建于
卷一 第 1p003b 页 CK-KZ_JY294_01p003b.png
国初巡抚张公德地今复百馀年矣石腐木朽雨齧风剥前后
殿宇倾圯在旦夕间夫道教源流[最-又+(巳-口)]古而是宫又为名迹所寄
忍令夷为榛莽乎且是时
恩诏正颁凡天下名胜均宜修葺以著不朽钦此尤宜亟亟也
即复会同成邑夏令查宫内条银九两有奇田地并无一亩皆
缘前住持典尽于是为之清出招佃岁可得租二百馀石奈无
妥人经理未几于城南武侯祠中得识道人张清夜道人系东
吴名士遁迹于此者其居武侯祠也培园陵植松柏殿宇垣墉
焕然一新其功未易一二数也余既重道人之高隐又见其勤
于所事因以青羊宫属理焉道人曰此虽系道教祖亭固吾分
卷一 第 1p004a 页 CK-KZ_JY294_01p004a.png
内事然吾老矣无能为也未得承应及后本府王太尊闻之又
谆谆恳请无可辞是年癸亥遂令其徒汪一萃任之道人亦时
至宫极力调护相轻重缓急之宜缩衣食铢积锱累并广为募
化至乙丑二月十五日恭逢
太上圣诞之辰即创悬钟板接待十方一时道众闻声云集得
以执事有人清规复振俨然成一大丛林也由是先修后之玉
皇楼紫金降生说法三台及前之混元殿丁丑汪羽化徒孙王
阳奇继之越三年中之八卦亭左之三官殿右之祖师殿及今
之无极大殿次第告成其所馀又装金像饰栋梁前后历有一
十七年约费四千馀金而青羊宫之胜境十倍于前矣他如墙
卷一 第 1p004b 页 CK-KZ_JY294_01p004b.png
垣砌道谋所以振作之者其势方绳绳未已道人今年八十有
四则余亦以老解组归里忆当时升沉靡定东西转蓬未能助
一臂力顾兹巍然改观曷胜感慰爰述本末以勒道人之绩于
不朽则青羊宫之昭著得以万年不息矣是为记
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仲秋月吉旦立





卷一 第 1p005a 页 CK-KZ_JY294_01p005a.png
重修青羊宫记          双流刘 沅撰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退而叹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
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乾
之象曰龙德而隐盖言其有圣人之德耳屈伸隐现不一其时
用行舍藏各因其可圣人者固非有绝异之为特其随遇而安
升沈出处往往翛然于风尘世俗之外时人莫测则以为神仙
也中庸曰至诚为神孟子曰圣而不可之知谓神神圣之极致
而非飞升变化之说自秦焚六籍圣学罕传于是始有神仙之
名黄老之学黄帝尧舜之俦老子秉礼之士夫岂怪异流哉而
末俗惑于技援二人以为宗悖理伤化之伦纷然并作皆曰黄
卷一 第 1p005b 页 CK-KZ_JY294_01p005b.png
老是朱染素丝遂以朱为体舆台冑裔即以台为宗揆义原情
诬妄已甚蜀有青羊宫传为老子期张道陵于说南北斗经后
人因而庙祀至唐尚祖元元轮奂犹盛至今羽流奉为祖地中
有三清太上及诸神尝试考之皆禦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惟
三清十二金仙陋沿小说论者罕明夫太极分而理气阐人物
肇而治化兴皇初之世开天明道固大有人若伏羲神农黄帝
之俦载在典籍可考而知也三清胡来也哉盖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则人物诞矣一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合之乃
三此三者气化之原是以为太上无以复加之名而元始则其
初分灵宝则其含育道德则其布化也而岂真有是人焉为天
卷一 第 1p006a 页 CK-KZ_JY294_01p006a.png
地主哉若夫十二金仙则岁时十二宫各含太极是有道之士
假形以明道而不容泥象以求也青羊肆之有汉代已然而三
清与老子混而为一则道家所托然不察乎三清之实人必自
为异端而老子亦见绝为圣人其为误非浅鲜也今天子神圣
文武六合同仁缁羽之徒籍以位置茕独而祀典神祗民间均
得奉祀道会秦复明慨兹庙之颓倡募捐助合内外垣宇而一
新之鸠工于嘉庆十三年冬蒇事于二十二年中夏费约六千
两有奇可谓劳且久矣工竣以远迩贤士不可不书属愚为记
愚故详述其义以告将来庶后之人不以为诞而置之兹迹其
益以不坠也夫
卷一 第 1p006b 页 CK-KZ_JY294_01p006b.png










卷一 第 1p007a 页 CK-KZ_JY294_01p007a.png
重修青羊宫三元殿碑记      双流刘 沅撰
道者理而已理寓于品物之中而宰乎于穆之表其在人则为
性其在天则太极而已太极之真中庸所谓上天之载由是而
曰理由是而曰气理固非散殊之理气亦非流形之气盖万物
之始理气浑为一元不可以名象求而名象之灿者皆其理气
之发皇也
三元天尊之说肇于道籍儒者或不敢信然易曰乾元又曰坤
元而水则天一之气浮于天地之外实流行于天地之中以是
为三元其亦指夫道之所以然耳然三元实仅一元而三元天
尊者又理气之凝神是宰焉不得竟以为恍惚也青羊肆为老
卷一 第 1p007b 页 CK-KZ_JY294_01p007b.png
子遗迹旧有三元殿同人葺而新之经始于嘉庆甲戌初夏落
成于次年复月计工费四百二十馀金其功可谓勤矣抑子犹
有说焉神不在天而在心心必依理始孚于神太上以德化民
而且流为邪说则以但知变化神奇而不敦伦尽性然老子之
书初不然也今诸君肖三元而事之诚由是以求理气之原返
而修人伦之正则吾身之中和天地亦赖焉三元天尊必有印
可于冥冥者其亦异乎貌庄严而工谄黩者乎



卷一 第 1p008a 页 CK-KZ_JY294_01p008a.png
 青羊宫重修三清殿八卦亭碑记  双流刘桂文撰
 惟天生民而不能使之咸遂其生各全其性故养教之事责
 在君师然礼乐之化难偏及于遐陬怙冒之仁不恝遗于一
 物若缁羽之众上者本清修而明心性次亦安茕独而训梗
 顽固广大生成之意也我
国家化覃中外三教并行龙虎真人亦与东鲁西方世承恩眷
 而老子者言道之祖蜀之青羊肆又汉天师传经之地也自
 汉以来久隆庙祀唐祖元元皇帝制媲宫阙尤极崇闳其形
 胜则雄秀灵奇其基宇则幽深壮阔盖阅数千年犹可见焉
 明季之乱兵火毁之
卷一 第 1p008b 页 CK-KZ_JY294_01p008b.png
本朝康熙八年四川巡抚张公德地倡募重修乾嘉之间再经
 培葺而椽栌之增换榱桷之取裁势不能尽弃前功即不免
 或仍旧迹新者方盛故者旋颓又数十年而三清殿八卦亭
 朽蠹尤甚盖程工之钜诚难毕于一时踵事之为亦欲公诸
 后起也癸酉之春羽士方入殿诵经三清座前梁忽断坠斸
 地成坎而香龛经案相距仅二尺馀均无稍损神明之赫即
 事显然住持陈教忠戚戚以为深忧而虑费之过大遍约同
 人广为损募檀施乐舍奔走偕来乃鸠工庀材木者惟其坚
 石者惟其硈举三清殿八卦亭皆重建之复以材之有馀者
 为紫金台降生台说法台规制咸扩于旧昔之云水斋堂祖
卷一 第 1p009a 页 CK-KZ_JY294_01p009a.png
 堂道院地既卑隘亦将危圯胥为之改造焕然一新计始事
 于同治十二年癸酉至光绪八年壬午工毕费白金三万有
 奇亦可谓久且难矣住持以众善贤劳将砻石镌名垂诸不
 朽属文以为纪因述事之缘起俾后有所稽至若老子为孔
 子师而异端多伪托三清十二仙皆道妙而论者或矫诬则
 嘉庆时培修碑记先君子辨正已详固无俟鄙言之喋喋也




卷一 第 1p009b 页 CK-KZ_JY294_01p009b.png










卷一 第 1p010a 页 CK-KZ_JY294_01p010a.png
  老子考辨          双流刘 沅撰
老子隐德之士因长年驻世屡易姓名葛洪真诰记云在黄帝
时为广成子尧时为务光子在殷为守藏吏在周为柱下史其
言浩瀚然太史公去老子不远而其作老子传云或曰周太史
儋老莱子莫知其然否篇末云老子深远矣则老子乃隐士潜
见不常是以后人莫得其实家语载孔子问礼于老聃称为犹
龙而庄子所记老子告孔子以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
天赫赫出乎地此数言明阴阳互为其根之义在天地则先天
后天所以分在人身则人心道心所以异故夫子极称赞之不
然使但问礼而已周礼尽在王府鲁备六代礼乐孔子亦尝考
卷一 第 1p010b 页 CK-KZ_JY294_01p010b.png
之老子第即故府所藏启椟相示夫子亦第考其同异何至遂
赞为犹龙周易六爻取象于龙潜德而隐故曰犹龙耳后人莫
得其解自庄列之徒侈言曼语托于恍惚之说令人靡可捉摸
晋人益肆清谈影响元妙习为颓波至后言法术言金丹陨身
惑世变化飞身之说房中诡怪之行流害不浅兼道德经所谓
儒者误解于是炉火幻技悉归诸老子而异端之祖受其诬妄
矣自古圣贤经孔子论定无不表扬惟老子经孔子称赞而不
足取信于文士朱子初注论语亦以老彭为老子嗣因异端所
托易为商贤大夫然商贤大夫为篯铿即守藏吏之老子非二
人也孔子生知安行止是伦常日用当然之事知之即能行之
卷一 第 1p011a 页 CK-KZ_JY294_01p011a.png
至天人性命究极乎精微驯企乎神化非圣人之师岂能遂知
礼记曾子问言孔子从老聃助祭于巷党吾闻诸老聃不一而
足老子且呼其名若非实尝从学岂有遽呼其名之理史记言
孔子问礼于老聃归而门人日益进考之记载孔子二十一岁
丧母二十三岁适周问礼二十五岁而归其将适周也谓南宫
敬叔曰闻周有老聃博古知今则吾师也吾将往而学焉是夫
子明明师老子之證夫圣人之大也惟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以
老子为孔子师何益于老子亦岂有损于孔子而令天下后世
谓圣人之学不俟圣人之师诿于天定其误来学岂少乎项橐
七岁为孔子师项橐生平无所考而后世信之亦未尝以项橐
卷一 第 1p011b 页 CK-KZ_JY294_01p011b.png
为优于孔子也韩诗外传记子夏之言曰仲尼师老聃文心雕
龙曰鬻为文友李实孔师自唐以来未有异词韩文公始言师
老子者乐其诞而自小夫三人行必有我师夫子焉不学而亦
何常师之有乃以后世异学托于老子遂信为真不亦颠乎白
乐天诗云玄元道德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固已略知其概若再不辨明令邪妄之辈托于老子自谓神奇
实乖正道其流毒安穷惟知老子亦圣人之徒而后世言神仙
金丹采补诸邪说皆名教所不容老子有灵必不轻恕况有不
干天怒而撄王法者乎要知天无二理圣人无二心外心性伦
常即为异学老子之子李宗仕魏为将封于段干未尝废绝人
卷一 第 1p012a 页 CK-KZ_JY294_01p012a.png
伦羽流不得娶妻始于宋太祖故出家求道原非古有使老子
废人伦而谈道德夫子岂能称之愚尝谓僧道可辟佛老不可辟
以其皆有人伦也以佛老为别有神奇则必外圣贤而务为荒
诞是以不得不明其真而截其流乃或以愚为援儒入墨其亦
误矣
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秋七月    华阳颜 楷书石




卷一 第 1p012b 页 CK-KZ_JY294_01p012b.png










卷一 第 1p013a 页 CK-KZ_JY294_01p013a.png
青羊宫祖莹碑记
夫幕天席地为道人者之本来所以恍惚杳冥之中而相忘于
无形者也然人之一有此身即心为形役而不能超于无何有
之乡惟修真之士统阴阳兼体用遂至出神而入化呜呼噫嘻
有质之物不得长留梦幻之躯终归土壤今既言神化自当块
然常静矣是以于送仙硚畔购地一亩三分巽山乾向周以土
垣以归日后本祠之委蜕者若余也云迹飘零而东西南北何
尝计其所著即今日之偶尔培成亦不过为吾道中存一馀地
耳因立石而为之记
重开武侯祠长州道人张清夜并书
卷一 第 1p013b 页 CK-KZ_JY294_01p013b.png
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已未秋九月         刋立









卷一 第 1p014a 页 CK-KZ_JY294_01p014a.png
青羊宫遗嘱碑记        本宫(住持)覃合兴撰
粤自道光九年(余)弃尘披衲其时 师主庙政(余)幸托厦庇焉
咸丰三年 师倏仙游同事等贪管庙务(余)遂栖于苏坡桥之
万寿宫以医药济人清閒无累尚堪自乐乃庙中⬤讼数年负
债甚钜同祀清售田一百二十六亩以还旧债咸丰七年二月
二十六日奉 县主姚谕饬(余)接充住持始回庙经理彼时尚
有夙逋二千四百馀金庙众人等饔飧莫继颓靡之情不堪言
(余)始百计支撑只冀秋成收租以慰嗷嗷之口不意各佃处
因前住持尚有尾欠获租无几实形拮据幸众善士代募斋米
三十馀石道众数十始免枵腹(余)以富由俭生励志节省勿敢
卷一 第 1p014b 页 CK-KZ_JY294_01p014b.png
稍侈渐移渐积偿还前债数年以来取回租谷七十馀石日用
稍敷已不致如前之莫由举炊矣第思累债之故皆由不由简
啬因费用偶乏辄即托各佃挪贷以租作利彼佃亦藉作串弊
渔嚼是以每年租愈少而用愈缺用愈缺而债愈增前此之累
债盈至数千职是故耳兹因族众勷建祖堂榱栋已成特叙颠
末以作庙规凡后来住持不得串通各佃挪贷银钱以租作利
各佃亦不得代住持挪贷将租𢳃交债主凡每年租谷必如数
交割庙内彻底收清则住持为守规之道裔而各佃亦为护法
之善士幸甚幸甚至于后来住持若有不守清规浪败庙产该
合族大众秉公摈出另立住持倘或存心饕餮冀图管理庙务
卷一 第 1p015a 页 CK-KZ_JY294_01p015a.png
藉得私行滥用不顾庙产之倾颓以致相争购讼并私串寺邻
贿赂保充如斯不轨者
灵祖鉴察不得善终此予肺腑之言特泐为记
同治十年岁次辛未季夏月         立石祖堂






卷一 第 1p015b 页 CK-KZ_JY294_01p015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