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p001a 页 CK-KZ_JY244_02p001a.png
重刋道藏辑要
真诠卷上
              葆真子阳道生传本
              守纲道人彭定求校正
 按修仙辨惑论上品丹法中和集最上一乘与指玄篇白雪
 虚无黄芽圆觉之说似皆知虚无大道之妙但见地不彻想
 像凑合上攀性学不能纯至下恋命宗诸喻二俱失之矣虚
 无大道岂容有一毫夹杂哉
 忘精神而超生之道
  道诠
卷二 第 2p001b 页 CK-KZ_JY244_02p001b.png
   极玄宗旨
赵古蟾心书曰三教之道同一心地法门修仙者修此而已舍
此而他求皆旁蹊曲径苦己而劳形终无所成
夫心先天地而独存历事变而不朽先际无始后际无终廓彻
玄通灵明虚湛所谓体也遍周沙界所谓用也运用无方灵变
莫测所谓神也又曰神者性也
张紫阳悟真篇后序曰欲免大患莫若体夫至道欲体至道莫
若明夫本心
 按心者道之所自生道之所自成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
 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为顿超彼岸奈何世人性
卷二 第 2p002a 页 CK-KZ_JY244_02p002a.png
 根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卒难了悟是以黄老悲其贪着
 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然岂若虚无大道明心见
 性之学为一了百了哉
   淘鍊功夫
李清庵道德经会元曰夫道始于无始名于无名拟议即乖开
口即错若说有道道是恁么既不可道何以见道毕竟如何即
是须索向二六时中兴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较勘这个巍巍
地活泼泼地不与诸缘作对的是个恁么较勘来较勘去较勘
到较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这个原是自
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灭
卷二 第 2p002b 页 CK-KZ_JY244_02p002b.png
 按此是了心之功甚简易直截譬如失却锁匙寻来寻去忽
 然摸索着其庆快当何如
德之一字亦是强名不可得而执持不可得而形容凡存施设
积功累行便是不德若只恁么不修习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
之自来终身无德矣信得及的把从前学解见知声闻缘觉一
切掀倒向平常践履处把个损字来受用损之又损到损不得
处自然玄德昭著方信无为之有益
 按此是治行之功凡修行须行解相应若专务较勘而业习
 不除终难入道盖至道虽无修无證而尘心要日损日消
司马子微坐忘论曰第一断缘简事断缘者断世事之攀缘也
卷二 第 2p003a 页 CK-KZ_JY244_02p003a.png
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
心弥近道
或显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惟
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并巧运机心以干时利湥妨
正业皆应绝之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
修道之人莫若简事知其闲要识其轻重明其去取非要非重
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
情欲之馀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之自致亡败何迷之甚也
第二治心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
卷二 第 2p003b 页 CK-KZ_JY244_02p003b.png
以学道之初须要安坐收心离境心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
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受染蒙蔽渐湥流浪日久遂与
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
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
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昧常则无所变出离生死实由于此
夫欲修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内观正觉
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著
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惟灭动心不灭照心
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法道安心贵无所著
卷二 第 2p004a 页 CK-KZ_JY244_02p004a.png
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凡住有所则令心劳既不合
理又反成病但心不住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觉用此为定
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知矣
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
除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
凡心躁静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或暂
得而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汗流久久柔软方乃调熟勿以暂收
不得遂废平生之业
少得静己则行住坐卧之时涉事喧阗之处皆须作意安之有
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
卷二 第 2p004b 页 CK-KZ_JY244_02p004b.png
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
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和驯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
行住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即须安养莫
有恼触少得安闲即堪自乐渐渐驯狎惟益清远
如有时事或然生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
慧正根悟已则止必莫有思思则以智害性为子伤本虽骋一
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
受受之则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即是非
善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
卷二 第 2p005a 页 CK-KZ_JY244_02p005a.png
而虚道自来居
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净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
非愚故利害无由挠实则顺中为常权则与时消息苟免诸累
是其智也若刺心太急则又成疾气发狂痴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
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为不著终非真学何耶心如眼也
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难得定有如良田荆棘
未除虽下种子嘉苗不茂爱欲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
不生
卷二 第 2p005b 页 CK-KZ_JY244_02p005b.png
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永断觉知入于忘定若任心所起一无
收制则与凡夫元来不别若惟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
自定者徒自误尔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者于言甚善于行
极非真学之流特宜戒此
有心至道者深生信慕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
第三真观夫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
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祸福之本虽则巧持其末不如拙
守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息心简事日损有为体
静心闲方可观妙
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须当虚襟以
卷二 第 2p006a 页 CK-KZ_JY244_02p006a.png
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躁若因事烦躁者心病己
动何名安心又曰唯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有事无事心
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
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前虽断绿简事若病有难除者但依法观之如色病重者当知
染色都由想尔想若不生终无色事当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忘
忘想心空谁为色主经云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关色也
若见他人为恶心生嫌恶者犹如见人自刎而乃引他刀以自
割其颈也他自为恶不遣我当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故见
为恶者不须嫌为善者不须慕何以然耶同障道故(此言本体与他人之
卷二 第 2p006b 页 CK-KZ_JY244_02p006b.png
善恶无异非以好恶真心为可泯灭也)
业由我造命由天赋业之与命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
不可怨惟有智者善达之乐天知命故不忧何贫病之苦也庄
云业入而不可舍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其业由
此言之真命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
群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今有贫病恼乱我身则寇贼也
我有正心则勇士也用智观察则挥剑也恼累消除则战胜也
湛然常乐则荣禄也凡苦事来迫我心不以此观而生忧累如
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逃亡获罪去乐就苦何足悯哉
贫病交苦者当观此苦由有我身若无我身患无所托
卷二 第 2p007a 页 CK-KZ_JY244_02p007a.png
第四泰定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名曰泰定
制而无著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真定也不以涉事
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故来就喧以无著为真常以有
事为应迹
第五发慧庄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心为道宇虚静至极则道
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是今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
柔埏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
慧既己生宝而怀之勿以多智而伤于定非生慧难慧而不用
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慧而不用为无道过故得深證真常又曰慧而不用益资定慧
卷二 第 2p007b 页 CK-KZ_JY244_02p007b.png
善巧方便惟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
求慧则伤定伤定则无慧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庄云古之知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
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恬与智定慧
也和理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积久自成道德
第六得道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彫人怀道形体以之永固资熏
日久变质同神鍊神入微与道冥一智照无边形超靡极总色
空而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应无方心惟道德道有深力徐易
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
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蹈水火而
卷二 第 2p008a 页 CK-KZ_JY244_02p008a.png
无害对日月而无影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视名
利如过隙知生死如溃痈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滓质犹至
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云身神并一则为真身西
升经云身神合同故能长久
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被形者神
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则心
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致早终经云
尸解此之谓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
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得道之人身心有五时七候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
卷二 第 2p008b 页 CK-KZ_JY244_02p008b.png
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
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身色七候者一举
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宿疾并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
命四延数千𡻕名曰仙人五鍊形为气名曰真人六鍊气成形
名曰神人七鍊神合道名曰至人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
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实所未然可谓谬

 按司马所言事心之功始终完备条理精密虽不如前二段
 直捷然循而行之即入胜定且无一言及于铅汞龙虎见趣
 尤为卓越岂惟羽流所当宗亦吾人事心所不可阙也
卷二 第 2p009a 页 CK-KZ_JY244_02p009a.png
盘山语录曰修行人当立决定志时时刻刻精进鍊心不预未
来不可内存胜心便望超脱
修行人当观此身如牵牛入屠市步步近死所以死为念事事
拚割虽境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
身亦舍何况其他以此鍊心故见功疾
修行人每于动处静处一切境界里行住坐卧念念在道逢魔
不变遇害不迁安稳处如此险巇处亦如此拚此一身更无回
顾精进直前生死不惧便是个有志的人也(已上言立志)
凡初学修鍊心地须把从来私情眷恋图谋计较前思后算坑
人陷人的心一刀两段著又把从来所著的酒色财气人我是
卷二 第 2p009b 页 CK-KZ_JY244_02p009b.png
非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外无所累则身轻
快内无染著则心轻快内外轻快久久纯熟自无妄念更须时
刻护持照顾慎言语节饮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尘垢净尽一物
不留他时自然显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个无上道
人也
修行人须把从来心上染习偏重的念虑著工夫用气力煅鍊
割舍去乃至此身限到也要舍况心念上的俱是虚妄须一一
除尽便无烦恼障碍也
身外一切事物不足留心眼前来往与蚊虫相似拂去则快便
自心上难遣的猛力遣去那里便是轮回种子也
卷二 第 2p010a 页 CK-KZ_JY244_02p010a.png
二六时中理会自己心地看念虑生时是邪是正邪念即便泯
灭着若正念则当用着不论昼夜时时刻刻动里静里把这一
片顽心裂教粉碎去
随过即追追之又追以至丝毫不存本源清净
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
一斩齐断一念真常永劫绵绵乃无变坏(已上言治心)
若在万尘万境里面往来⬤缚虽要应和须作得主不一向逐
之去如护眼睛但有纤尘合眼不受如此保护久久见功但心
有受便被他引将去便作主不得
修行人鍊心应事内先有主自在安和外应于事百发百中粉
卷二 第 2p010b 页 CK-KZ_JY244_02p010b.png
骨碎身惟心莫动至如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俱是假物有甚定
体心要死机要活只就目前𦂳处应将去平平稳稳不动不昧
斯所谓常应常静也
物来要识破境到要应过
修行人外缘虽假不可不应应而无我心体虚空事来无碍则
虚空不碍万事万事不碍虚空如天地间万象万物各有动作
俱无障碍若心存我相事来必对便有触拨急过不得筑著磕
著便动自心自心既动平稳不得虽作苦终日劳而无功也
居大众中及有作务专防自心不可易动常搜己过莫管他非
(已上言应事)
卷二 第 2p011a 页 CK-KZ_JY244_02p011a.png
 按栖云所言刚果决烈直下一刀两段大修行人事心当如
 此若不奋决定志厉刚果气只恁悠悠度日是人虽曰修道
 而抖擞不下摆脱不开终为妄缘⬤绕流入情见生死轮转
 不停道不可得而成矣
经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按此是遣有归空之事凡人内而心上有许多攀缘妄想外
 而形上有许多荣辱利害远而一切物上有许多贪求染着
 著之则为三件总之著了一个有所以古仙教人修行须先
 去有若不著在有上自然是空心无其心者一切妄想攀缘
卷二 第 2p011b 页 CK-KZ_JY244_02p011b.png
 算计皆是虚幻并无实性从幻缘起从幻缘消觅个真实处
 了不可得故曰心无其心也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者形与物
 不久败坏终归于无此观察之慧也悟也既能悟则自然离
 幻境其诸颠倒妄想不待除而自无心念皆空故曰惟见于
 空乃智度之事非寻常沉空滞寂之学也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按此是遣去空字也当其着有时要得这空字力及至能空
 则其胸中止有这个空字矣即这空字反为吾心之障碍何
 也此所谓执药成病修行人若执着其空则与着有的人一
 般所以古仙又教学人并遣去这个空字故云观空亦空空
卷二 第 2p012a 页 CK-KZ_JY244_02p012a.png
 无所空也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按此是又令遣无也空既遣去成一无了然尚知个无则这
 知无的亦是病痛处所以亦须忘之盖大修行人不可有一
 毫执着才有执着不问所着的是有是空是无俱成系缚故
 必尽遣之然后为妙也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按到此则无可遣纯全一味性真之发澄澄湛湛不出不入
 故云湛然常寂也
 按此言论空字功夫先从慧入极高玄妙复提出一悟字尤
卷二 第 2p012b 页 CK-KZ_JY244_02p012b.png
 得要领此下二节𨚫成剩语不录
 按已上数章或繁或简或浅或深或缕析条分或总言统论
 或自始至终或就中阐发总皆淘鍊心性之功期合虚无大
 道之妙志于学者融会贯通而修之庶几于道不远矣
   助机要语
关尹子文始经曰善去识者变识为智
张紫阳金丹直指曰以事鍊心情无他用心不留事一静可期
虚靖天师心论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白玉蟾玄关秘论曰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邱长春鸣道集曰一念不离方寸是真空
卷二 第 2p013a 页 CK-KZ_JY244_02p013a.png
云门曰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入乎大定七
百年老古锥也妙哉
郝太古语录曰静处鍊气闹处鍊神
刘赤脚开迷语录曰须向一针一草上降伏其心
须要情识两忘渐归于道识是生死种子若心上含着识则因
境生情若内无境则外境依何而生外境不生则内境不出内
外安静
心杀境则仙境杀心则凡
谭长真水云集曰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德山云心生
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离生死所以
卷二 第 2p013b 页 CK-KZ_JY244_02p013b.png
悟人修行割爱弃情摧强挫锐勤于降伏灭除众生不善心要
见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
刘长生语录曰心上通得一物出得一物壳通得万物出得万
物壳方證虚无之道若不能通便处无为名曰顽空
无垢子清静经注曰聪明上士猛然省悟全身放下如父母未
生前相似一无所着心源自然清静真性自然显焕
王重阳全真集曰凡降心之道若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
物杳杳冥冥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为定心不可降也若随
境生心颠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不可纵
也行住坐卧常勤降伏闻见觉知此为病矣理性如调琴弦紧
卷二 第 2p014a 页 CK-KZ_JY244_02p014a.png
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可矣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
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矣调鍊真性者体此二法
王栖云盘山语录曰大忌说人长短是非及人间兴废
有一分功夫便有一分胜心有十分功夫便有十分胜心既有
胜心即有我相作大障碍如何到得心空境界须要重添决烈
把自己身心挫在万物之下常居人后自念千万不如人然后
可以遣𨚫矜胜之心
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是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古人云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欲遣识识神尚在便化形像神头鬼面惑
乱心主若心主不动见如不见体同虚空无处捉摸自然消散
卷二 第 2p014b 页 CK-KZ_JY244_02p014b.png
以无境可魔无物可坏也
又曰寂然不动岂有魔魅妄心未尽故显此相性体湛然则自
泯矣
初机出家磨鍊尘心乍得静境便生别个景象神头鬼面若有
承认之心即便著邪若不除去养成心病无法可疗
或问出家人学公案及看经书者云古教中照心是否师云修
行人本鍊自己从凡入圣𨚫不肯以为事只向他人言语上文
字里做活计寻行数墨费尽工夫济恁么事及至𨶒老来唤一
句使不得一字也使不得又曰只这一点主张形骸的一点灵
明自古及今清净常然更嫌少甚自己理得明白便是超凡入
卷二 第 2p015a 页 CK-KZ_JY244_02p015a.png
圣的凭据若信得及便截日下功理会自家公案更数他人珍
宝作恁么
集要篇曰试常自审曰妄想念息乎外尘缘简乎触诸境不动
乎黑白无差别乎梦想不颠倒乎方寸恬愉乎于是可以测入
道之浅深矣
 按已上并虚静之门户大道之筌蹄下手要机尽言无隐循
 而行之可决日计功但患志不立耳人或有病其无所着者
 殊不知道本无着而欲以有着求之是欲适燕而南行也愈
 劳而愈远矣学人之心当如虚空方可入道但有所着即成
 病患及其厌之而欲去之挽于已成倍难为力故莫若慎于
卷二 第 2p015b 页 CK-KZ_JY244_02p015b.png
 其始始无着则终无病正不可苦其难能而求一枝一节之
 易为以自弊也
 或问虚无大道可长生否予曰老子曰生吾者道活吾者神
 若能存神虽在死气之关能令七祖枯骨皆有生气文子曰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气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又曰
 神不注于外之谓神全神之谓德由是言之虚无者信长生
 第一义也然全神而长生自致可也若求长生则着于长生
 矣老子曰我尚自头白谁能得久全刘长生曰奈何凭假身
 以求长生旨哉斯言修玄者可以无惑

卷二 第 2p016a 页 CK-KZ_JY244_02p016a.png
真诠卷中
 按仙道中衰正法不振邪说盛行初机之士未知所趋进而
 求之人则真师难遇以盲引盲同入火坑退而求之书则枝
 叶蔓延穿凿日甚真乘易隐旁门充塞遂使进退无据茫然
 沮止亦或轻信妄为殒身丧性深可悲悼今为之扫开陈腐
 辟所未辟使后人豁然知彼为讹谬此为的切洞然分晓从
 何入手从何归宿庶几可以少振宗风大障狂澜矣
 见精神而久生之道
  丹原
   阐发太极阴阳体用
卷二 第 2p016b 页 CK-KZ_JY244_02p016b.png
张紫阳曰还丹之道至简至易如此○而已矣
俞玉吾曰○者何易之太极是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
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基此造化之妙道之自然
者也
张三峰曰太极者虚无自然之道也两仪者一阴一阳也太极
者元神也两仪者精气也太极者丹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
夫太极即无极又谓之太易即是父母未生前面目也太乙含
真气则二气未判之称太初之境界
颐真子曰形不能生形生形者非形也气也气不能生气生气
者非气也道也又云形之万殊化而不留惟气之一者不变夫
卷二 第 2p017a 页 CK-KZ_JY244_02p017a.png
气之不变者殆有所以不变者存
 按仙道虽不外阴阳五行然阴阳五行非太极则不能自运
 太极者阴阳五行之纲也苟欲运吾身之阴阳五行切忌在
 阴阳五行上着力须向去太极上用心做父母未生以前功
 夫则阴阳五行不求运而自运此提纲挈领之玄旨也若迷
 迷焉以运阴阳五行为事则阴阳五行非人之智术所可运
 作用一差变怪百出阴阳五行卒不可运而死不旋踵矣
   阐发大丹取法造化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按大丹固是取法造化然非一一比拟而为之也古之人心
卷二 第 2p017b 页 CK-KZ_JY244_02p017b.png
 与天契动与道俱则其一身之气运自然与天相合若以今
 世市井尘俗之心拘拘焉比拟造化之迹以求大丹则未矣
  丹基
   阐发炉鼎
或问曰何为炉鼎李清庵曰身心为鼎炉丹书云先把乾坤为
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乾心也坤身也今人妄向外面安炉立
鼎者谬矣
 按炉鼎者此身心是也夫修炼必有此身然后神气可以依
 附而不散功夫有所凭藉而可施所谓借假修真是也天下
 之器能盛贮品物而烹鍊之使其变化于中者惟炉鼎为然
卷二 第 2p018a 页 CK-KZ_JY244_02p018a.png
 故关尹子谓之釜后变为炉鼎以此喻身可谓巧而切矣参
 同契所载内炉外炉之类异名尚多要其义意亦不越此故
 俞玉吾曰丹法以太虚为炉鼎太虚之中自有天然妙用夫
 太虚则无我无人无内无外何炉鼎之足言玉吾盖借其近
 似以立论非本意也
   阐发一点落黄庭
中和集曰乾宫交姤罢一点落黄庭
 按一点落黄庭毕竟落在何处殊不知修行人只要去交姤
 神气不必要问他下落为他自有下落处也医书云水谷入
 胃胃乃受之游泆精气上输五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当其
卷二 第 2p018b 页 CK-KZ_JY244_02p018b.png
 输时自然上下五脏膀胱亦自然受其委输不须人为之安
 顿也身中真气一升一降升至于天降至于泉从本源生还
 归本源亦自然有个栖泊处何须人想见其所预为之地以
 安顿之哉
  丹材
   阐发元气为生身处
参同契曰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气托初
 按人之生也固以父精母血凝媾成形然其所以生者实天
 地元和之气也使无此气虽有精血不能成物可见元和真
 气是有形之根柢生身之处也人未生时受此元气便能从
卷二 第 2p019a 页 CK-KZ_JY244_02p019a.png
 无生有而长育此身然则今日即此元气而烹鍊之岂不能
 长生久视脱胎神化耶
   阐发元精
抱一子曰太乙火符修鍊金丹只鍊二物二物者精与魄也
寥阳老师在冲虚观普说曰总来大众且道修鍊为何要以黄
芽为根大众人身中元气日日发生只为不知保养故被二邪
侵削何为二邪风寒暑湿乃气之邪喜怒哀乐是情之邪此二
邪为元气之贼日夜攻伐所以元气薄弱遂至死亡古仙知道
保命在留得元气住只没奈他容易走作何惟是元精方能留
得他住所以立修鍊之法教人升元精保元气合做一处至坚
卷二 第 2p019b 页 CK-KZ_JY244_02p019b.png
至固不耗不散禁得二邪攻伐然后能长生久视而不死矣
张紫阳曰精实于内而气融之随气上升为真铅者此也
 按上二仙所云此修丹所以用元精之旨后所指乃元精之
 用也
   阐发元精即淫泆精
张紫阳曰用精用元精非交感淫泆之精
 按元精与淫泆之精本非二物凡人未交感时身中无处有
 精医书云肾为精府又云五脏各有藏精其实并无有精停
 泊于其所盖此时精皆涵于元气中未成形质惟修道家能
 萃会元气而酝酿之不因交感此精自生故名元精常人不
卷二 第 2p020a 页 CK-KZ_JY244_02p020a.png
 知酝酿不能取此精而用之而元精亦不能生惟男女交感
 此元气化而为精自泥丸顺脊而下至膀胱外肾而施泄则
 此精即是渣滓之物而为交感之精矣自其生于真一之中
 则为元精漏于交姤之际则为淫欲之精其为元气所化则
 一也岐而二之谬矣
   阐发元气生元精
紫阳真人曰元气生则元精产
 按胡混成曰聚先天祖气以为药物夫先天真一之气混于
 杳冥恍惚之中仙家惟取此气交鍊成丹谓之真种子盖太
 乙含真之气乃天地未判混融之气身中元气之交会也元
卷二 第 2p020b 页 CK-KZ_JY244_02p020b.png
 气生而后元精产乃身中一阳生之时也精气只是一物言
 气则精在其中矣此施肩吾所以说气是添年药也
   阐发去情识以养元和
俞玉吾曰大丹之道惟一味元和之气以盛其变化
紫阳真人曰保元和者莫先于去情识
 按凡物不生于夏秋冬而生于春者和也人惟无情识则其
 气和气和则融畅滋息而天地之和且应之岂有不能长生
 今人日用之间六欲七情之感激乎其中则其气之所发飘
 忽震荡勃郁沉结譬如天地忽冷忽𤍠隆冬大暑盛夏飞霜
 岂元和哉夫既不元和则且恐其怪异百出疾苦相侵以伤
卷二 第 2p021a 页 CK-KZ_JY244_02p021a.png
 吾生尚安望其长生久视而成道哉故曰保元和者莫先于
 去情识
   阐发修丹须断欲
太上玄镜曰纯阳上升者谓之气纯阴下降者谓之液气液相
交于骨脉之间者谓之髓气髓相交于膀胱之外者谓之精心
气在肝肝精不固目眩无光心气在肺肺精不实肌肉瘦弱心
气在肾肾精不固神气减少心气在脾脾精不坚齿发浮落五
脏之中肾为精枢心为气筦真精在肾馀精自还下田真气在
心馀气自归元府
抱朴子曰水之有源其流必远木之有根其叶必茂屋之有基
卷二 第 2p021b 页 CK-KZ_JY244_02p021b.png
其柱必正人之有精其命必长
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奈何死作令神泣又曰弃损淫欲
专守精寸田尺宅可治生
紫阳真人曰精失而元气不生元阳不见
 按修仙家在留得精住则根本壮盛生气日茂若欲心不息
 灵根不固则此精之积日薄而元气之生日少渐渐竭尽以
 至于亡禅客之言曰若不断淫欲而学禅观犹蒸沙为饭虽
 千百劫只名熟沙不得为饭故欲培元气当先断淫欲此事
 须在清心绝念上下功夫世人不知乃于交感之时手按尾
 闾闭其淫佚之精不使流布谓之不泄不知留精当留于未
卷二 第 2p022a 页 CK-KZ_JY244_02p022a.png
 成形质之时若俟其成质而后止之则此精虽不施泄而神
 气去已久矣徒留其败滞之物积于腰肾之间以成奇僻之
 疾何其昧哉世之盲师又从而诳之曰宜引此精自尾闾夹
 脊双关而上此为还精补脑吁愈谬矣
  丹枢
   阐发元神用药材
或问精气神三者孰为重紫阳真人曰神为重
 按元神即是真心即是真性所以用药材者非药材也仙家
 功夫妙用全在于此旧例置于药材中后之道流不知大道
 根源往往槩而视之元神遂止为药材而元神之外复有意
卷二 第 2p022b 页 CK-KZ_JY244_02p022b.png
 以用之支离舛谬莫甚于此仙之不成无怪也今移其说别
 为丹枢
   阐发元神即思虑神
紫阳真人曰用神用元神不用思虑之神
又曰元神者何也自太极既分禀得这点灵光乃元性也元性
非他物也亦气凝而灵耳
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性复则元气生
 按或问元神与思虑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一也以其禀受
 于天一点灵明故谓之元神后为情识所移此个元神汨没
 在情识中遂成思虑之神其实虽思虑有情识此个元神固
卷二 第 2p023a 页 CK-KZ_JY244_02p023a.png
 常浑浑沦沦不亏不欠人能回光返照去其情识则凡此思
 虑者莫非元神之妙用矣
   阐发玄关一窍
李清庵曰夫玄关一窍者四大五行才着一处便不是亦不可
离此身向外寻之
又曰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着工夫向内而求之语默视听
是个恁么
又曰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是玄关之窍也中非中外
之中亦非四方之中又非在中之中释氏云不思善不思恶正
恁么时是上座本来面目道则云念头不起处是也
卷二 第 2p023b 页 CK-KZ_JY244_02p023b.png
陈虚白曰不过回光返照收拾念头之一法
玉溪子曰以正心诚意为中心骨子
 按此是指元神为玄关一窍
陈泥丸曰但能凝然静坐念中无念功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
默默如鸡抱卵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是采
取先天一气以为丹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钟吕并驾
紫阳真人曰此一窍无边傍无内外此神气之根虚无之谷
 按此指虚无为玄关一窍盖虚极静笃无复我身但觉杳杳
 冥冥与天地合一而神气酝酿于中乃修鍊之最妙处故谓
 之玄关一窍
卷二 第 2p024a 页 CK-KZ_JY244_02p024a.png
   阐发大丹本柄
阴符经曰天以斗为机人以心为机
金液还丹论曰药材所产之川源火候抽添之妙旨以至温养
成丹皆不离乎此心之用
紫阳真人金丹直指曰心之所以为妙者以气从其窍而精从
其召也气从其窍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之
和应故喜怒盛而气逆者喜怒生于心也精从其召者如男女
形媾而精荡者亦心使之然也心清则念清念清则精生
谭紫霄曰神犹母也气犹子也以神召气如母召子孰敢不至
 按仙宗以心为本柄固也然人皆有心而不能仙者非心之
卷二 第 2p024b 页 CK-KZ_JY244_02p024b.png
 累也心汨于欲而不能静虚之罪也刘赤脚云神气自然如
 子母相爱但为尘情相隔不得相见若少一分尘情即有一
 分升降俞玉吾曰心定则神凝气和三宫自然升降百脉自
 然流通李清庵云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内外两忘到这里精
 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又曰身心俱静天地混
 合自然真机妙应有非常之动只这动处便是天心见药物
 炉鼎在此矣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种种运用悉具于中矣由
 是言之心不静虚则失其职虽精气有耶可得而役者今人
 乃专讲烹鍊铅汞而不言治心何耶
  丹用
卷二 第 2p025a 页 CK-KZ_JY244_02p025a.png
   阐发玄牝
李清庵曰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易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
之乾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
又曰紫阳真人云念头起处为玄牝斯言是也予谓念头起处
乃生死之根岂非玄牝乎
 按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者虚也谷神者养神而虚
 也玄者妙也牝者虚处物之所由生也谷神便是玄牝谷神
 中生出无限妙用便是玄牝之门此为正论其次则清庵二
 说得之后世乃于身中指着一处为玄牝而谓谷神以玄牝
 为根基夫谷神若以玄牝作根基即为有着非谷神也又其
卷二 第 2p025b 页 CK-KZ_JY244_02p025b.png
 下言玄牝者殆有十数般愈淆乱而讹谬矣
   阐发橐籥
道德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诎动而愈出
阴阳升降论曰人能效天地升降橐籥之用开则气出阖则气
入出则如地气之上升入则如天气之下降一升一降自可与
天地齐其长久
 按道德经言橐籥不过以喻虚中之妙用耳后世因借以言
 二气升降之机其意亦好又曰今仙家言鼓橐籥非鼓橐籥
 也调真息即是鼓橐籥知炉鼎而不知鼓橐籥则阴阳否隔
 炉鼎虽立而无用知鼓橐籥而不知调真息则失其所以鼓
卷二 第 2p026a 页 CK-KZ_JY244_02p026a.png
 之之要妙将何以盗天地之正气而结丹哉
   阐发六十卦喻火候
参同契曰朔旦屯值事昏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既未至昧爽终则复更始
 按卦爻本只以反对寓火候之上下且如屯蒙二卦是反对
 以屯卦之本体言之自初爻至上爻即如阳火之自下升进
 至于顶也倒观即为蒙卦𨚫似从屯之上爻一般如阴符之
 自上而降下入黄庭也盖反对只是一卦而一正一倒看即
 如火候本只是一火而有上下也他卦皆然就是八正对亦
 作反对看通乎此则火候之机在我可以不用卦爻矣
卷二 第 2p026b 页 CK-KZ_JY244_02p026b.png
  阐发年月日仁义喜怒赏罚喻火候
参同契曰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亥戌
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怒喜
 按古仙以六十卦反对喻一气之上下可谓明矣然犹未及
 其消息也故远则以一年之节候言之近则以一月之盈亏
 言之夫月之著明于天地间其体之盈亏孰不睹之即是以
 观我身阴阳消息之用可谓明而易晓矣然其动静之机则
 尚未之尽也故人以日之早晚言之盖至于日之早晚自寅
 至戌为动亥子丑为静其机己尽泄而无馀矣然其过与不
 及之节度则尤不可不知故又有仁义喜怒及赏罚之说古
卷二 第 2p027a 页 CK-KZ_JY244_02p027a.png
 仙旁引喻证层见叠出究而言之曾无一语之赘此皆修鍊
 者所宜通晓岂可以其譬喻而忽之哉
   阐发意为媒
紫阳真人曰意岂特为媒而已合丹之道自始至终不可离也
 按圜一子曰修仙所以用意者大要酌量运用得其中耳夫
 意属脾仙家所以谓之真土真土者和也今医家切脉虽浮
 沉迟数虚实不同然有胃气则不死胃气亦和也作丹是动
 静功不可毫发差殊才有毫发差殊鲜不为患全要酌其轻
 重浮沉强弱老嫩而消息之使其阴阳相当水火均平不致
 太过以生他虞若非此意为之运用斟酌安能保其不错谬
卷二 第 2p027b 页 CK-KZ_JY244_02p027b.png
 哉
 按张三峰曰意者何即元神外之用也非元神外又有一意
 也紫阳真人曰心者天君也以无为而用之则其所以动者
 乃元神也此金丹之用心也然不驰于意则可一驰于意则
 勉强助长而非自然搬运劳扰为患不小就使善用亦不免
 执着反添意病命宗人所以不及虚无大道者在此盖元神
 所照处即是意照而无照是善用意若有一念安排即驰于
 意矣


卷二 第 2p028a 页 CK-KZ_JY244_02p028a.png
真诠卷下
 见精神而久生之道
  丹事
   安炉立鼎
九真玉书纯阳子曰修鍊丹者先正其炉炉者鼎之外垣其身
是也炉分八门者耳目口鼻形色滋味是也是为橐籥阖辟之
户宜常固守之勿使风寒暑湿饥饱劳佚八风伤于外恶欲喜
怒哀乐六贼伤于内
混元真君曰修身者若元气常破则精神不全矣必俟精神具
而气全然后可以养命而为仙
卷二 第 2p028b 页 CK-KZ_JY244_02p028b.png
 按初学且须理会安炉立鼎慎起居节饮食调寒暑省眠睡
 收拾身心惜精惜气惜神使四大安和神完气壮则此身心
 方成炉鼎可为入药之基使无此一项功夫则炉鼎敝漏不
 堪使用以之入药难矣此时未可遽议行火盖修养人斲丧
 既多此身是个虚器大药失生遽然行火恐生他患俞玉吾
 有言有药而行火候则金被火逼奔腾至于离宫化而为水
 反以克火故火无炎上之患若无药而行火候则虚阳上攻
 适是自焚其躯也
第一营静室
 按凡静室不必拘于山林或在廛市或在道乡但得所托无
卷二 第 2p029a 页 CK-KZ_JY244_02p029a.png
 往不可室不可太明太明则伤魂不欲太暗太暗则伤魄室
 中不着他物但设香灯几榻各一而已
第二办肯心
 按此事若非专为生死自办肯心鲜不中道而辍故须立坚
 确不移之志存割舍不系之想奋直进不回之气先弃身后
 弃家病则随他病死则随他死永不退堕如此方可望其成
 就
 作丹不可或作或辍若一念起便做一饷功夫此念少怠或
 为事物所挠随又罢辍当不为之时神移气夺只与无功夫
 人一般纵使再起念头去做只如袜线头绪空多不成片段
卷二 第 2p029b 页 CK-KZ_JY244_02p029b.png
 总无实际必须埋头向前去把已过的日子都截断不问只
 从现在这个时辰起勇猛奋发不论有事无事顺境逆境一
 味尽力做去一日如一刻一年如一日千年如一年也无日
 无夜也无子午卯酉也无[弓*立]朔晦望也无分至启闭也不望
 升仙不立期限尽此一生死而后己如此然后有少分相应
 也
第三屏众缘
 按学道不可有一毫外累其心若内接家事外综王事朋友
 交际符咒医卜诗赋驰骋音乐武艺博奕工技皆妨心乱性
 切宜戒之
卷二 第 2p030a 页 CK-KZ_JY244_02p030a.png
第四学打坐
 按凡欲打坐者须厚铺坐褥使身不痛苦宽解衣带使气不
 留滞
 结跏趺坐先以左足安右䏶上后以右足安左䏶或半跏趺
 以左足压右足皆可次以左掌安右掌上以两大拇指面略
 相拄为度徐徐举身左右摇振使缓急得所然后正身端坐
 令腰脊头项骨节相拄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腭唇齿
 相著目须微开不可全闭即黑山下鬼窟也最易昏瞆又能
 招魔身须平直状如浮图不得左倾右侧前躬后仰亦不得
 倚靠几榻致生懈怠坐要安舒任其自然肩不得太耸太耸
卷二 第 2p030b 页 CK-KZ_JY244_02p030b.png
 则难久操持不得太急太急则易断大要在于得中气从鼻
 通息不可粗不可促不可抑不可闭出入往来务要绵软亦
 不可著意为之身相既定气息既调宽放脐腹一切善恶都
 莫思量念起即觉觉之则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若得此意
 自然四大轻爽所谓安乐法门也若已发明者如龙得水未
 发明者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出定之时徐徐动身安详而起
 一切时中护持定力如护婴儿即定力易成矣所谓探珠宜
 浪静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是也
   产药川源
参同契曰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汞为金子子藏母胞
卷二 第 2p031a 页 CK-KZ_JY244_02p031a.png
俞玉吾曰水者大丹之根源也天生水其位在北其卦为坎乃
吾身药物所产之处也丹法以水为基而金精生于水中
 按此言元精之产于肾也元太虚曰仙家借肾府为发生之
 地不是用肾虽不用肾𨚫在肾中作用此肾所以为产药川
 源也或人不知此意只闻仙宗不用心肾便于肾外求之谓
 两肾中间中穴真阳伏藏于内修丹但用火逼出这点真阳
 为用耳夫真阳若藏于一穴中与藏于肾中何异用此一穴
 与肾何异仙家大法但凡身中所有皆以为后天渣滓之物
 而不用若果有元气伏藏于一穴之内亦是后天渣滓矣此
 皆偏见可以不谈
卷二 第 2p031b 页 CK-KZ_JY244_02p031b.png
   坤为道庐
参同契曰坤静而翕为道舍庐
 按此言元精之所以产也盖元精虽产于肾然非静翕则不
 能生今夫一年之阳气生于复基于坤一月之月光苏于朔
 基于晦一日之阳气动于子基于亥与吾元精产于静翕中
 一般未有不翕聚而发生者故大丹以坤为庐舍也
   阳施阴受
参同契曰雄阳播玄施雌阴绕黄化又曰阳禀阴受雌雄相须
此统言天地万物阴阳施受之理也
又曰恒顺地理承天布宣此言乾施气于坤而坤承顺之也
卷二 第 2p032a 页 CK-KZ_JY244_02p032a.png
又曰日以施德月以施光此言日施光于月也
又曰母含滋液父主禀与此言父施气于母也
 按此正元精之所产也元精固以静翕而生然非心气下交
 于肾则肾无所受将何以翕聚而化生哉满太虚中只是一
 个元气此气即是天此气中渣滓结成大块即是地此气有
 消息即是阴阳每年秋冬时此气收敛在地中到冬至则又
 自下升上生生化化积渐升到极至处又渐消去亘古及今
 常常如此地中生物的即是此气无此气则地不能生物是
 生物者地也所以生物者天之气也地但能翕聚而布宣之
 耳作丹必心气下交于肾肾含受而翕聚之然后能成变化
卷二 第 2p032b 页 CK-KZ_JY244_02p032b.png
 与此何异
   凝神入气穴
复命篇曰太阳移在月明中
白玉蟾曰只要凝神入气穴
 按此正心气下交也谓之驱龙就虎运汞投铅凝非凝聚也
 神者至灵至妙飞天潜地如何凝聚得他所谓凝神者盖息
 念而返神于心而不外驰则气亦返于身渐渐沉入气穴去
 矣
 或问气穴果有穴乎果无穴乎此穴正在何处胡混成曰在
 两肾之间葆真子曰夫人之既生则元阳真气散于四肢百
卷二 第 2p033a 页 CK-KZ_JY244_02p033a.png
 骸之间为视听言动之用岂有区区藏于一穴之理若真有
 此穴则此一穴比于五脏尤为要紧黄帝医经烟萝子内景
 图华陀内照图何故不录今人元气不足者何不用药补此
 一穴耶此皆旁门小道妄指身中一处令人注想于此以为
 凝神入气穴人或不悟而从之其中必致于疾此凝神入气
 穴所以误人也夫气穴何也即华池也华池何也即肾也正
 阳祖师云华池在气海内是也若执定一穴字必于身中求
 一穴以当之则夫谓之池者必于身中求池如谓之海必于
 身中求海可乎要之金丹大道借肾为发生之地以其为气
 之会故喻曰气海以其深而在下故喻曰气穴以其为金华
卷二 第 2p033b 页 CK-KZ_JY244_02p033b.png
 所生故喻曰华池耳作丹只要气沉到此处故曰凝神入气
 穴非用意注想之谓也邱长春曰有所在则有所不在无所
 在则无所不在金丹乃无中生有今不求其机于无而反在
 有上生枝节不亦谬耶
   回光返照
元太虚曰凝神入气穴之法无他只收视返听回光内照而已
崔真人入药镜曰人之神如薪之火火不出则薪常存神不出
则身常存火发外明者薪之尽也神智外驰者朴之散也俞玉
吾曰神仙修鍊之法使人回光内照呼吸太和盖将返本还原
而复归于生身受气之初也
卷二 第 2p034a 页 CK-KZ_JY244_02p034a.png
 按夫回光内照者非是执著鄞鄂所在而用意观照也不过
 虚静以返神于内耳盖凡人之心每日只在外面驰鹜凡外
 面许多机变巧捷俱是神之光影可见此神一向只照了外
 边自已一个身子𨚫反不曾照顾如今不用旁求远觅只将
 这个照了外边的神收拾回来放下外边许多机巧一意敛
 藏归内去屏除许多杂思虑这个便是返观内照其实观无
 所观照无所照而亦未尝不观照通人身中只是这一个元
 气无心肝脾肺肾之别但常人为尘根所役此气都浮游耗
 散在外边了作丹无他巧只要回光返照将此气收敛到极
 沉深处久之其中自有造化
卷二 第 2p034b 页 CK-KZ_JY244_02p034b.png
   回光返照下手之功
道德经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邱长春曰只是一灵无杂念如婴儿之无外想耳葆真子曰
 专气致柔在乎忘情识忘情识捷径之功在乎心息相依若
 心息常相依则情识不待忘而自忘矣
何仙姑曰命之蒂在乎真息者也
上清玉书胎息篇曰人之未生也居母之腹随母呼吸无视无
听惟有一息存焉及其生也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
脐下日复一日神出气移遂不复再守胎中之一息矣
传道集曰所呼者自已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
卷二 第 2p035a 页 CK-KZ_JY244_02p035a.png
从外而入若其根源牢固元气不损则呼吸之间尚可夺天地
之正气苟或根源不固精竭气弱上则元气已泄下则本宫无
补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之元气不为已之所有而
返为天地之所夺矣
胎息论曰呼而不得神宰则一息不全吸而不得宰神亦一息
不全
俞玉吾曰于一日十二时中但使心常驭气气与神合形乃常
存又曰要在神与息常相依神与气常相守
又曰作丹之法以乾阳下交于坤阴使呼吸相合刚柔相当配
为夫妇打成一片则神气归根性命合一而至药孕乎其中矣
卷二 第 2p035b 页 CK-KZ_JY244_02p035b.png
又曰究而言之不过心息相依而阴阳内感神气交结耳金丹
四百字曰迨夫神气之入乎其根也闭极则失于急纵极则失
于荡惟使其绵绵续续勿令间断然后神久自凝息久自定
苏东坡曰随息之法与息俱出与息俱入随之不已一息自住
或觉此息从毛窍中云蒸雾散病除障灭自然明悟矣
朱晦翁调息箴曰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噏如百虫蛰氤
氲开辟其妙无穷
晁文元公曰心息相依心静息调久久可成胜定神气相合神
和气清清和久久可致长生
指玄篇曰但能息息常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
卷二 第 2p036a 页 CK-KZ_JY244_02p036a.png
陈虚白曰息息归根金丹之母
 葆真子阳道生卮谈曰夫息出入有声谓之纵出入不尽谓
 之滞往来频促谓之喘不纵不滞不喘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谓之息纵则散滞则结喘则劳守息则定所谓调者但欲其
 不纵不滞不喘而已
 调息乃初机之功凡人心念依著事物已久一旦离境则不
 能自立虽暂能立未久复散乱所以用心息相依法拴系此
 心由粗入细才得此心离境便只恁虚无去更不用调息矣
 得至无天无地无我无人境界更有何息可调此法最捷径
 最容易最无病与其他守丹田守中黄等不同可依而行也
卷二 第 2p036b 页 CK-KZ_JY244_02p036b.png
 性空禅师曰上机之士念苟不起连息也不必照但觉念起
 只一调息照一照无念即止不可太著意也
刘秋蝉真诀曰渐渐专气以致其柔才觉息柔和便是归根谓
归元海也觉其归元海矣又将忘之忘而不忘以意照之
 圜一子曰但用意即是不忘但忘即不能以意照然则二者
 不可兼乎曰中峰本禅师曰心无不存之谓照欲无不泯之
 谓忘忘与照一而二二而一当忘之时其心湛然未尝不照
 当照之时纤毫不立未尝不忘是真忘真照也但说以意照
 之则其累照者多矣
或随照而昏散是虚极也笃也危也须防静则万物并作
卷二 第 2p037a 页 CK-KZ_JY244_02p037a.png
 圜一子曰虚极者言人平日千思万虑纷乱之甚宅舍无主
 若空虚然一旦骤然收拾把持不定未能帖然故随照随乱
 也夫如是岂特昏散而已此念头一放且无所不至故曰万
 物皆作治之之法才觉妄动即融妄归真归之不过忘照这
 些功夫正是动静之机神一出便收回之说咦到这里只恐
 自不惺惺著
照之或不胜又以应事遣之应事既己又将忘之
 圜一子曰言万物并作则行住以觉照是矣若分散太盛觉
 照之力不能安然自在而勉强伏之则愈𨁝跳愈不宁贴自
 可别作方便且去应事一回俟其渐自安定可也即如禅家
卷二 第 2p037b 页 CK-KZ_JY244_02p037b.png
 坐禅之馀礼佛念经经行皆是盖降伏不宜太急须少宽之
 缓急得中使徐得所然后可耳然应事时不随动而流即是
 降伏处稍得和平又将忘之照之矣
但于四威仪中若存若亡绵绵续续神气相依于太极之先不
相间断
 圜一子曰四威仪者行住坐卧也若存若忘者意得中也神
 气相依于太极之先者即父母未生己前胞胎中模样无情
 无识纯纯全全到此处方才认得也
处中以致和欲不能迁欲不能迁即气抱神矣神气相随神清
气和而入于大方
卷二 第 2p038a 页 CK-KZ_JY244_02p038a.png
 圜一子曰只这中字最难形容不是有个中处其实只要此
 处不摇不动湛然寂然自然致和而不迁矣这个工夫谓之
 抱元守一
   胎息
参同契曰呼吸相含育伫息为夫妇
胎息论曰神气相合而守乎内息
俞玉吾曰天地呼吸于内故能长久人能效天地呼吸于内亦
可与天地齐其长久
金丹大成集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呼则接天根吸则接
地根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
卷二 第 2p038b 页 CK-KZ_JY244_02p038b.png
南华真经曰至人之息以踵
黄庭经曰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
或问何谓真人呼吸处廖蝉晖曰前对脐轮后对肾中央有个
真金鼎此真呼吸处
含光子范德昭曰内气不出外气不入非闭气也
 问今人多言调真息或教人抑息是乎曰非也圣胎诀曰一
 气聚于气海肾气不上升则其息住盖调息久久神愈凝息
 愈微久久则鼻中全无呼吸止有微息在脐上往来与婴儿
 在胎中一般所以谓之胎息乃神气大定自然而然即非曲
 留强住有所作为而然也人惟无念凝神则无不相应若情
卷二 第 2p039a 页 CK-KZ_JY244_02p039a.png
 识未忘念念不住神不凝静则千难万难未有能造其妙者
 故元太虚曰要在忘机绝念上下功夫萧真子曰守其一则
 息不往来圣胎诀曰一念不生一意不动无毫发走失岂调
 抑之谓哉修鍊必至于胎息而后气归元海方是纯坤十月
 之功若虽含光守默而口鼻之呼吸犹如常日则其人之神
 气犹有泄漏犹夫纯坤十月之时天地不闭塞蛰虫不坯户
 草木不葆合来𡻕发育之功必不畅茂矣邱长春曰息有一
 毫之不定命非已有
   先天
参同契曰四者浑沌径入虚无又曰浑沌鸿濛牝牡相从
卷二 第 2p039b 页 CK-KZ_JY244_02p039b.png
俞玉吾曰修鍊别无他术只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
又曰神聚气聚混合为一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与道
冥一万虑俱遗溟溟涬涬不可得而名强名曰太乙
 修鍊至于胎息则八脉皆住溟溟涬涬入于浑沌此正交媾
 之时一身五行之气会于丹田谓之攒簇五行和合四象谓
 之太乙含真气谓之先天一气修鍊必至于此方能通天地
 夺造化然非虚极静笃则不能造先天之妙故古仙云莫向
 肾中求造化须从心上觅先天
   阳生
参同契曰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卷二 第 2p040a 页 CK-KZ_JY244_02p040a.png
俞玉吾曰金丹之妙孕于先天产于后天何谓先天寂然不动
𥥆𥥆冥冥太极未判之时是也何谓后天感而遂通恍恍惚惚
太极已判之后也先天惟一气耳后天然后化为真精也
 寥阳子曰先天乃纯乾境界后天乃元精所产则谓之坎先
 天元气即圣父圣母之真气其所产者乃元精非元气也正
 阳祖师云肾中伏藏真气所谓铅也气中有真一之水名之
 曰虎铅中银也肾气传肝气肝气传心气心气自太极而为
 液所谓砂也液中有正阳之气名之曰龙砂里汞也以此言
 之肾中先天元气为真铅阳也元精为银虎阴也心中之液
 为砂阴也液中正阳之气为汞龙阳也元精既升则能留得
卷二 第 2p040b 页 CK-KZ_JY244_02p040b.png
 正阳之气住钟离祖师所谓其始以阴留阳者也前辈老仙
 但槩谓之曰真铅制真汞可细思之
   采取
正阳祖师曰传行之时以法制之使肾气不走失气中采取真
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采取正阳之气
紫阳真人曰采者采真铅于肾府取者取真汞于心田
复命篇曰采取须交密诚心辨丑妍至难寻意脉容易失寒泉
紫阳金丹直指曰采取之法生于心必须忘之而始觅之又曰
忘中觅觅中忘忘中采取采取中忘
陈虚白曰身心不动为采药
卷二 第 2p041a 页 CK-KZ_JY244_02p041a.png
 元来仙家本无采取但以其肾中用真铅心中用真汞有似
 于采取者故谓之采取耳盖不采而采采而无采不取而取
 取而无取也但此二字不得著象后人又益以支离之说展
 转误人大抵古仙立个采取名色非教人运用也乃教人慎
 于运用也盖一阳方生最易走失若此身一动便散了此意
 一弛放亦散了杂念一兴也散了或被惊恐动摇也散了所
 以采取之时必须身心意寂然不动为气之规矩然后先天
 之气有所管摄不致散逸纵横自然循道上升降入丹田而
 成至宝陈虚白曰以身心不动为采药盖谓此也岂区区意
 迎目送运用之为哉
卷二 第 2p041b 页 CK-KZ_JY244_02p041b.png
   守乾
俞玉吾曰在先天凝神入坤脐而生药在后天则移神入乾鼎
而成丹
又曰自朝至暮元神常栖于泥丸
 圜一子曰此所谓顶门关棙也所以挈气而使之升也
 元太虚曰自古及今谁不知心为神室何又有人说神栖于
 泥丸宫此仙宗误认图象之过盖泥丸为清虚之府神栖泥
 丸者言元神清莹超出精气之上非居脑也仙宗以乾为心
 身为坤凝神入坤脐者作丹之初只是凝神则气自返归于
 身中久之则自然流入肾府犹夫水澄之既久而其浊者自
卷二 第 2p042a 页 CK-KZ_JY244_02p042a.png
 沉初非执着而守之也当此之时只有一灵烱然觉此气归
 元海即是照他亦未尝一毫用意以照之但常如此照之则
 其气常守于下不能上升故当此时又须忘𨚫再不照他则
 真火自发真阴自升盖神返绛宫无为自然故谓之移神入
 乾顶亦非神栖泥丸迨夫温养之时只是神常无为气自升
 降亦未尝朝朝暮暮栖泥丸也此皆由于仙宗设譬画图种
 种著相后人执泥丸遂至淆讹流于用意搬运而不自觉噫
 葆真子曰心之驭气在得职与不得职不在所居天子统一
 四海岂必处处皆亲临之然后理耶鍊神之道贵无所著栖
 神泥丸即著泥丸以为运气术则可以为鍊神则是扰神吾
卷二 第 2p042b 页 CK-KZ_JY244_02p042b.png
 不得而知矣
 古人所谓三宫升降乃其自升降非人升降之也所谓周天
 运用乃其自运用非人运用之也
   黄道
参同契曰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又曰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潭液液若解冰从头
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拂拂被谷中
俞玉吾曰丹法之要在乎通任督二脉盖任督二脉为一身阴
阳之海人能通之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壅此身
中黄道周身上下阴阳升降之正路也通之者非行气非存想
卷二 第 2p043a 页 CK-KZ_JY244_02p043a.png
非肘非金精亦非运心息脊骨乃呼吸太和保守真元之道也
 通任督乃命宗最妙处天之气运而不停故地不坠人之气
 运而不息故形不朽其运也乃自然之运也非熊经鸟伸吹
 嘘呼吸之运也此乃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者欤蒋青霞
 曰人身在左足太阳右足太阴足底为涌泉发水火二气自
 足入尾闾上合二肾左肾堂右精府一水一火一龟一蛇互
 相橐籥由此上夹脊双关贯二十四椎会于风府上朝泥丸
 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官下入重楼玉关直往绛宫复流
 入于本府日夜循环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𨚫不是动手
 动脚做成的今人皆流入旁门不知虚无自然默默运用之
卷二 第 2p043b 页 CK-KZ_JY244_02p043b.png
 妙理妄行引导存思注视遂成妄想妄作反致奇病白莲道
 人黄肿运气道人气蛊皆其验也
   火候
胡混成曰是火发生于真精恍惚之中薰蒸于一身四体之内
本无形象安得有候
陈虚白曰真火本无候大药不计斤
白玉蟾曰心者神也神即火也气即药也以火鍊药而成丹即
是以神驭气而成道也
 愚按三老仙之言可谓切矣虽然以神驭气者必审其所以
 驭行有过不及之差则调而正之所谓驭也亦即所谓候也
卷二 第 2p044a 页 CK-KZ_JY244_02p044a.png
 无候者无时刻限度之候也有候者有审察防闲之候也如
 此可与言火
参同契曰候视加谨慎审察辨寒温
陈虚白曰火候之要尤当于真息求之又曰元海阳生水中起
火天地循环造化反覆皆不离乎一息
紫阳真人曰谩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火候全在念头上著力陈虚白曰念不可起念起则息粗意
 不可散意散则火冷洞真老师云念起则息粗息粗则吹火
 大抵只要调真息使其和平不伤震兑而已
 火候本只寓一气进退之节非有他也其云不传火者非秘
卷二 第 2p044b 页 CK-KZ_JY244_02p044b.png
 之也不可传也真火之来非言语所可及其妙全在人盖用
 意太𦂳是谓火躁而乾若太缓则水湿而寒只要缓急得中
 勿忘勿助之说是真火候非有定则故云不可传此火候起
 时人力不能干与只要虚静牢固把舵不使杂念挠之听其
 自然待他薰蒸一回自然生阴化而为液下降灌溉五脏喉
 中觉有甘津乃其验也到此时还只守虚静一些不要挠他
 他自结凝久之寂定然后乃可徐徐而起蒋青霞云来则以
 意迎之去则以目送之意迎谓之黄婆媒合目送谓之青女
 传言此涉于扭捏造作大谬大谬
 进火之际妙在八门牢锁闭若兴一毫杂念即是封闭不固
卷二 第 2p045a 页 CK-KZ_JY244_02p045a.png
 药物走失矣
   温养
参同契曰三光陆沉温养子珠
又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扬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又曰离气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濛三者
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證难以推移心
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
 圜一子曰温养只要常常守真息使神气常常交媾无时不
 真息则无时气不运无时气不运则无时不行火
 俞玉吾曰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出息微微入息绵绵上
卷二 第 2p045b 页 CK-KZ_JY244_02p045b.png
 至泥丸下至命门周流不已神气无一刻之不相聚也
   刑德
参同契曰龙东虎西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立杀伏
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
 刻中火候必于卯酉言刑德相负者何也盖德主兴起属二
 月刑主杀伏属八月二月有刑者升中有降也八月有德者
 降中有升也以喻危险之机也卯酉是升降到一半处易于
 意散升者不升降者不降留滞而成大祸故云德中有刑刑
 中有德欲人防意如城而不散也
   冲和一则(因与群仙要语上同故未录)
卷二 第 2p046a 页 CK-KZ_JY244_02p046a.png
   鍊神
中和集二药图曰归道则水府求铅崇释则离宫修定
又曰上关鍊神还虚功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着
清庵曰向上一著当于言句外求之或筑著磕著悟著透著复
归于太极圆明觉照虚彻灵通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虚空同体
仙佛齐肩亦不为难
 此节修行一大条贯前所言乃鍊精成气之事若无此项工
 夫则永不能超脱只好保命延生扶羸救病而已金丹四百
 字曰铅永归土釜身心寂不动夫身心不动必有所不动者
 存焉惜乎命宗人说之不详若守前所见贪求执着无缚而
卷二 第 2p046b 页 CK-KZ_JY244_02p046b.png
 缚吾恐其难见本命元辰下落也
圜一子曰温养之至婴儿显象然尚幼小出入未纯熟易于动
摇犹防磕着筑着而有渗漏未能垂手入𨞬也
   结丹
或问如何是丹成清庵曰身心合一神气混融性情成片谓之
丹成喻为圣胎仙师曰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鍊作团是

定庵曰金丹成时尚可见否曰可见曰有形否曰无形曰既无
形如何可见曰金丹只是强名岂有形乎所谓可见者不可以
眼见道经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斯谓之道虽然视之不见未
卷二 第 2p047a 页 CK-KZ_JY244_02p047a.png
尝不见听之不闻未尝不闻非耳目所及也譬之天风撼木扬
波岂得谓之无观之不见搏之不得岂得谓之有金丹之体亦
复如是
王栖云曰金丹体若虚空表里融彻一毫不挂一尘不染辉辉
晃朗照映无方
 命宗人皆说鍊精鍊气无中生有结成婴儿以其圣父灵母
 之气所成故虚而能灵与生人不同此说非也
 张横渠曰造化生人其来几微易简其究广大坚固若婴儿
 果有体质少间便会坚固只与生人一般焉能灵妙
 邱长春真人曰所谓婴儿者即我一灵真性纯阳不杂耳非
卷二 第 2p047b 页 CK-KZ_JY244_02p047b.png
 是腹中果有婴儿也又云念有一毫之散乱神不纯阳
 白玉蟾曰人但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点谓之纯阳盖
 仙家本只教人养神因人迷溺于欲不能一刀两段故设为
 长生之说诱人修鍊世人贪着长生方肯放下嗜欲一心鍊
 精气此是内有缘而轻外也及修鍊到三宫升降时其身中
 快乐不可言便大生贪着一切都轻此心有所缘系渐得宁
 静元神渐显此是婴儿现象由是进入虚无心无染着万虑
 俱融元神显现去来自在形骸不能碍他此是超脱其实只
 是借鍊精鍊气以系缚此心养得元神灵妙耳所谓用铅不
 用铅还向铅中作及至用铅时用铅还是错非是元神之外
卷二 第 2p048a 页 CK-KZ_JY244_02p048a.png
 精气别结一婴儿也白玉蟾金丹等六图李清庵金丹等四
 图悟真后序皆以心言直指真宗泄尽底蕴学道者宜细思
 之
   脱胎
李清庵曰身外有身谓之脱胎又曰阳神出壳谓之脱胎或问
超脱白玉蟾曰超者出也是出神也脱者脱换凡躯也皆是天
门出前圣有脱胎之验七层宝塔出钟吕三级红楼出海蟾鹤
冲顶门出诗曰功成须是出神京内苑繁华勿累身会取五仙
超脱法鍊成仙质离凡尘
 愚按已上所言皆弃𨚫凡躯只鍊元神还太虚去更不留形
卷二 第 2p048b 页 CK-KZ_JY244_02p048b.png
 住世可见上仙不以长生为事今人切切于长生之慕何也
 人尝问古之得道者虽此凡体亦皆虚融故能入水火贯金
 石履虚不坠触实不碍所谓纯气之守所谓散则成气聚则
 成形所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今必欲弃此凡躯方成仙质
 岂犹未至于形神俱妙耶
于清风曰未至真空阳神难出邱长春曰未至真空阴神亦难

 古仙之脱胎神化者皆因于虚静之极无我之至也今人梦
 中无所不至者不格于形骸也醒则滞于此而不能远去者
 形骸格之也故惟真空无我然后能脱胎神化
卷二 第 2p049a 页 CK-KZ_JY244_02p049a.png
 或问鍊精化气何以不能超脱曰含真子范德昭契真篇曰
 夫鍊气成形者导养之士也虽千百𡻕止是旧形终不得道
 故吾天师曰寿如龟鹤非神仙乎昔青精先生寿三千𡻕䌽
 女以问彭祖曰斯人仙乎彭祖曰非也天龙能结珠珠成则
 身自退换名曰天龙高真所修亦如龙焉若鍊其形则其神
 气虽变见不测而犹拘于气化王屋山有退骨洞得道之士
 皆于此退其凡躯盖有形不能上升故也夫以鍊成之身尚
 为气化所拘况父母所传之体乎道之初成进于一天九百
 万𡻕复进一天寿加倍焉寿主二十倍则修鍊至矣然后升
 于无色界及其至于天龙帝龙罗觉长天其寿盖一千二百
卷二 第 2p049b 页 CK-KZ_JY244_02p049b.png
 七万九千七百七十五亿三千二百𡻕然犹在阴阳迁变之
 中未能入于无形者也夫既不能入于无形则不免为天地
 阴阳之所役尚何超脱之有
 梦因云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还元
问脱胎后还有造化么清庵曰有造化在圣人云身外有身未
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所以脱胎之后正要脚踏实地直
待与虚空同体方为了当
 此一节仙宗久不曾言及不意清庵说到这里其见趣可为
 度越诸子矣大抵到此地步便要将所證所得的一时贬向
卷二 第 2p050a 页 CK-KZ_JY244_02p050a.png
 无生国里方有门分相应若存一毫自见超脱之心则依旧
 流入情识中去道千里万里鸟得与虚空同体
   性命双修
张紫阳真人曰先性则难用功先命则有下手处虽说成功则
一然先性者又有胜焉
李清庵曰高上之士夙植德本生而知之一直了性自然了命
 性命只是一件人之所以死者形神离也既死则六根具而
 不能用者无神以宰之也是知神乃形之主神离气散命岂
 在性外哉若作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稳当何也修性则
 命在其中虚静天师云神返身中气自回之说是也未有外
卷二 第 2p050b 页 CK-KZ_JY244_02p050b.png
 不虚静而能交媾成丹者况先鍊精成气后修定脱胎途径
 纡曲反难究竟若能證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盖三关自有
 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今只须
 径做鍊神还虚功夫到虚极静笃处精自化气气自化神把
 柄在手命由我立是一镞贯三关也最简易最直捷入道者
 宜细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