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1325-070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二希堂文集卷五
           礼部侍郎蔡世远撰
  诸罗县学记
诸罗县学原在善化里之西茅茨数椽康熙四十三年
甲申凤山令宋君永清署篆诸罗因县署移归诸罗山
始就罗山议建丙戍郡丞孙君元衡摄县事建大成殿
棂星门戊子宋君复来署篆建启圣祠乙未遭飓风屋
卷五 第 1b 页 WYG1325-0702d.png
瓦门墙皆圮今令君贵阳周侯怃然曰是吾责也是岁
十月兴工修庀破坏大成殿启圣祠则易故而新之又
建东西两庑以祀先贤先儒东有名宦祠西有乡贤祠
启圣祠之东建明伦堂西建文昌祠迤西为学舍以便
肄业棂星门之外周以墙榜曰礼门义路墙之外为泮
池皆前所未有也靡白金千五百有奇侯独肩之不扰
民丙申六月告成世远时应中丞雷阳陈公之招主鳌
峰书院吾友陈君梦林客游台湾周侯介陈君以书来
卷五 第 2a 页 WYG1325-0703a.png
求记且曰诸罗僻居海外诸生观化聿新愿有以教之
也世远寡陋何知爰即鳌峰诸友相与砥砺者而告之
曰君子之学主于诚而已矣诚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纯粹至善者也人之不诚者无志者也人之无志者由
不能尽其诚者也诚以立其志则舜可法而文王可师
其原必自不欺始程子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也其
功由主敬以驯致之程子曰未至于诚则敬然后诚也
敬也者主一无适以涵养其本然之谓由是而谨几以
卷五 第 2b 页 WYG1325-0703b.png
审于将发慎动以持于已发则合动静无一之不诚也
虽然由明以求诚之方惟读书为最要朱子曰读书之
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于句读文义之间
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学者率此以读天下之书则
义理浸灌致用宏裕虽然非必有出位之谋也尽伦而
已矣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吾父子兄弟肫然蔼然尽吾爱敬之忱也克伐怨欲之
心何自而生哉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皆是物也庸近之
卷五 第 3a 页 WYG1325-0703c.png
士不能返其本思其终但以为读书得科名而吾名成
矣荣闾里利身家而吾事毕矣其幸者得一第其不幸
者则老死于布褐而已矣其天资厚而习染轻者居是
官也犹可以寡过其天资薄而习染重者则贪没焉而
已矣夫此身父母之身也天地之身也民物所胞与之
身也以父母之身天地之身民物所胞与之身顾可不
返其本思其终以贻父母羞以自外于天地以为民物
所诟病哉诸罗虽僻处海外
卷五 第 3b 页 WYG1325-0703d.png
圣天子治化之所覃敷三十馀年于此矣巨公名人相
继为监司守令其间风俗日上今若萃一邑之秀于明
伦堂相与讲经书之要旨体宋儒之微言告之以立诚
之方读书之要伦理之修经正理明则善人多为国为
民胥于是乎赖非徒科名之盛也陈君为我言周侯清
修干固百废具兴引人于善惟恐不及吾知所以长育
人材化民成俗者必有道矣
  合祀陈黄二先生碑记
卷五 第 4a 页 WYG1325-0704a.png
唐阳亢宗为国子司业告诸生曰学者所以学为忠与
孝也西山真氏喜诵斯言以示学者盖以忠孝之理蕴
之于心则为所性所命之精发之于用则为事父事君
忧国理政仁民育物之实古之大忠大孝者恩怨不得
而毁誉时世不得而磨灭俎豆千秋崇隆如山岳炳曜
如日星不可掩也当明文皇篡位诏至漳教授陈先生
名思贤升明伦堂鸣鼓集诸生曰此堂明伦今日君臣
之义安在诸生从之者陈子应家曾子廷瑞林子旺伍
卷五 第 4b 页 WYG1325-0704b.png
子性原邹子君默吕子贤缞绖设位为旧君哭临如礼
当事执送京师咸以身殉迨明运既终石斋黄先生抱
刚直不回之气丙戍三月五日死于金陵及门蔡子春
溶赖子继谨赵子士超毛子玉洁继至抱其头哭曰师
乎魂其少须吾即来矣四子同时就义嗟乎君臣之义
师弟之情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吾漳郁积清奇代多伟
人一则抗节于明初一则殉身于明季其精英灵爽虽
谓之万世不死可也嘉靖间学使邵公疏请祀陈先生
卷五 第 5a 页 WYG1325-0704c.png
于泮水之前以六生配有司春秋致祭后因倾颓寄主
于名宦祠中石斋先生则经制抚学使疏请祀之乡贤
而四子尚阙夫陈先生直斥文皇之篡明之有天下者
皆文皇子孙也然邵公疏请之肃庙允而祀之黄先生
忠于胜国然制抚学臣共疏请之我
圣祖仁皇帝允而祀之此以见秉彝之好万世维公而
褒节录忠尤兴朝之盛事其关于风教伦常岂细故哉
漳人议欲特祠奉祀而限于土木之役佥曰郡城芝山
卷五 第 5b 页 WYG1325-0704d.png
朱子祠后堂以黄勉斋陈北溪王东湖陈剩夫配前堂
开敞轩豁敬于堂之东奉祀陈先生以六生配堂之西
奉祀黄先生以四子配夫文公平生讲明践履大端不
外于忠孝观其居家立朝公诚恳挚刚大之气塞于两
间二先生及其徒生于数百载之下在三之谊守之不
渝前后相辉映如此可以升文公之堂而无愧矣适际
督学按部所属绅士咸集敛金为进主入祠之费并置
春秋祭田以永其祀是日也衣冠而拜祭者近千人亦
卷五 第 6a 页 WYG1325-0705a.png
可以顽廉懦立矣
  清苕书院碑记
皇帝御极之四十有二年例应分遣廷臣视学四方
上特重其选召翰詹词臣试者再复饬大臣保举非闻
望素优学行兼至者不得与是选而吾师吴兴沈公适
膺闽中之命闽之学臣不统于督抚自公始岁科既竣
三山人士构祠于乌石山之阳扁曰清苕书院公乡有
苕溪故也于是博士弟子员再拜稽首而志之石曰今
卷五 第 6b 页 WYG1325-0705b.png
之称学使者莫不曰惟公与明矣今公两试所取文武
士凡二千九百九十一人谶毫不杂以私可不谓公矣
乎公所巡历群无留良之叹可不谓明矣乎公亦可以
上报
圣主而下对诸生矣虽然窃谓此不足为公异也方今
天子圣明文治振兴诸学臣争自韨濯以佐太平谁肯
厚自封殖目迷五色以为国家羞况公一代伟人了此
宜无难者所难者公之清之慎之宽厚而忠恕沦浃我
卷五 第 7a 页 WYG1325-0705c.png
闽耳公之始入仙霞关也向天与神告曰自兹以往某
有敢负此心者不复过此关尔时闻公言未即信也及
试一二郡众乃大服即除补起复诸事例亦饬胥吏都
不用一钱吏胥至互相语曰公身自如是我复何言也
往时学使者巡历所至供亿颇烦公省其费十之七曰
吾宽一分则民间宽一分物力也帷帐服物下至纤悉
器具试毕一一还归本州郡不私毫末也试之日晨向
天九叩曰愿天牖其衷使得佳士也所亲仆从及吏胥
卷五 第 7b 页 WYG1325-0705d.png
足迹不得到场中巡察封识甚严也公又尝言吾于才
多处苦遗珠才少处又若滥额美恶只于毫釐辨之盖
其难也诸生补弟子员在三十年以前者不置下考其
他下考亦减从前之半体
圣天子优老恤才之意也终任未尝苟徇有司褫革青
衿一人正试外课诗赋杂文以敦古学新进文武生每
月有课病学者鲜熟传注特颁条教示以限年读书之
法与诸生语恳至如家人父子且曰士贵立品汝辈苟
卷五 第 8a 页 WYG1325-0706a.png
无品即猎取科第拥高官厚禄吾不忍见也至武选一
途世久目为具文且或视为利薮公曰吾为朝廷慎选
举为国家储将才何可轻也试策论后躬自校射射中
者即行面试文理优而与前卷字迹符者然后取之防
代笔且倩射也呜呼以公之公与明如此以公之清之
慎之宽厚而忠恕之益以成其公与明如此小子等敢
一言以断之曰诚而已矣昔温公称刘忠定一生惟诚
字纵横妙用无处不通赵清献日所为夜必焚香告天
卷五 第 8b 页 WYG1325-0706b.png
无他诚故也诚则纯乎天理而万善随之今夫学使之
官苟诚有不足则重于文而轻于武勉始而懈终慎大
而忽小身家误之苟可以为之念误之左右壅蔽误之
彼其初岂不嘐嘐然自命哉理不胜私故也公至性过
人学有原本心与天理相往复天理尽则人情毕周若
农夫自谋其田梓人执其斧斤准绳以度物故能兼此
数善如此今岁科两试已毕公所自盟于天与神者可
以告无憾矣闽中之士无论遇不遇言及公至有感泣
卷五 第 9a 页 WYG1325-0706c.png
者即至山村里巷野老行商儿童走卒莫不欷歔感叹
谓数百年来未有也是岂浙水闽山所流衍郁积磅礴
陶铸而成者欤抑由我
皇上求治育才知人善任故公应会而生欤公异日立
朝必能规树大业传之无穷小子等幸得厕公门下亦
宜不自菲薄痛加刻励倘异日或身立名成使人指而
数之曰此某公所得士也庶无负公一片诚心而稍以
报公于万一也夫公讳涵号心斋浙西归安人丙辰进
卷五 第 9b 页 WYG1325-0706d.png
士公之曾伯祖谥襄敏讳某者于故明万历中督学吾
闽闽人亦立碑颂德云
  月湖书院碑记
国家定鼎六十馀年令漳浦者以十数未有立生祠者
有之自四明陈公始公为介眉先生令子本其家学由
翰林出宰漳浦邑故繁剧难治公廉以居身俭以养德
法立令行邑人抵掌庆曰六十年来无此矣邑赋役故
遍累小民黠者往往相缘为奸公既至究徵收法均保
卷五 第 10a 页 WYG1325-0707a.png
甲以二百家为保家第其口多寡而籍之以供役五年
一编丁即按而增损之令民各为亲供计其实产自封
投匮虽至亲无所波及其始也奸猾皆以不便病公公
毅然行之至于今公私利赖课不悬籍吏不呼门是则
公之良法美意大有造于吾邑者也邑忝号名区自高
东溪倡学于前陈剩夫黄石斋继起于后彬雅为闽中
最公益加鼓励以文行交修勖多士月订两期讲五经
性理纲目诸书两期课古今文诗赋崇正学辟邪教十
卷五 第 10b 页 WYG1325-0707b.png
馀年间砥行立名通经博古之士比肩接踵呜呼公作
兴之功不可忘也康熙戊子二月总督浙闽梁公巡抚
张公以南靖地杂山涧溪谷雈苻时窃发廉公才守上
于朝调公南靖邑人相率列状请留不可则归取田器
塞县署门桔槔耰锄山积公每出则号于道曰公毋去
公感百姓之厚也揭示通衢曰吾在邑十三年无善政
以及尔民今又烦苦我父老子弟心甚弗忍虽然此
上命也吾不行将获谴吾虽在靖心犹在浦也众皆感
卷五 第 11a 页 WYG1325-0707c.png
泣会有金藩司公子令粤东者道过浦诣公至门问故
众跪伏曰吾侪以留贤父母不得故如此公子曰吾为
百姓屈从角门入耳次日公子出北关数百人焚香遮
送于道曰公子行幸为百姓遍告当事还我使君六月
十一日闻公将行穷乡僻壤扶老幼至者及万人共翼
公舆环跪泣曰公毋去乃入太学李生家绐众曰吾为
若等暂居此若等请得
命留矣众大喜比昏稍解以数十人卧李门度公之出
卷五 第 11b 页 WYG1325-0707d.png
必由东门也更以百人守东门夜过半公假城守二骑
间道由北门去卧李门者觉疾走东门问守者守者曰
无之驰至北门公已出矣更相率追送十里许泣别而
归时六月十三日也呜呼士君子束发受书肆其讥评
以古廉能自命一行作吏或迫于上司之供亿或苦于
酬应之繁多夙昔清操消归何有亲朋相规动云见谅
虽有小善宁足赎耶公涖漳浦十三年凡百艰辛皆备
尝之劲节凌霜久而不变其政事又彰彰如是公可谓
卷五 第 12a 页 WYG1325-0708a.png
真读书人不负家学者矣公为政严明奸胥豪猾动绳
以法持之急至有造语以谤公者卒之万喙同声无贤
愚一出于讴祷余于是叹公道之在人心而廉吏之果
可为也公去后邑人敛金得二百有奇搆祠城北门名
曰月湖书院月湖者所以表公之清且明又公乡有月
湖故也公讳汝咸字莘学号心斋浙之鄞县人辛未进

  尤溪刘氏新修祠堂记
卷五 第 12b 页 WYG1325-0708b.png
昔范文正公有言吾族人虽有亲疏自吾祖宗视之则
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文正公敦本睦族之心百世犹
将见之用能父子继相子孙繁昌仁孝之所积也孔子
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君子率亲率祖仁义之心盎
如厚之至也刘生叔翰从余学于鳌峰书院为我言刘
氏世居尤溪徙小溪复自小溪徙居县之福昌坊历百
馀载王父轫白公始得林氏旧宅坐县之屏山曰狮麓
逮康熙已巳伯父非闻公架一堂四榻以妥先灵额曰
卷五 第 13a 页 WYG1325-0708c.png
念祖堂乙未七月又扩而新之上下为堂二祀始祖以
下左为夹室祧主规制一如礼经落成求余记其事余
曰非闻公之创始众昆季之合谋皆可嘉也刘氏其兴
乎古者有爵始得立庙然亦止祀其四世三世二世而
止始祖之祭自程子始以为宜近代因之不变君子以
为合族之道亲亲之意于是乎寓非必以为僭而不行
也然末俗鲜念祖之思焕其私居祖祠废阙经始之人
尤难之又难今刘氏世笃其厚成兹肯搆将见入斯堂
卷五 第 13b 页 WYG1325-0708d.png
也定祭献之仪明尊卑之序本范文正公祖宗无亲疏
之意以视之则族不期睦而自睦矣本孔子追远之意
以行之则祭不期敬而自敬矣岁时相聚父与父言慈
子与子言孝兄言友弟言恭敦诗说礼工贾力田各安
其业非特科名之盛族姓之繁昌而已将风俗人心于
是乎赖之叔翰之在吾门余嘉其能行古道者持此说
以复于其群从谅不吾迂也
  鹤山祖祠碑记
卷五 第 14a 页 WYG1325-0709a.png
尝闻之安溪李文贞公曰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天下无
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和之族人
以天地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是心何心也
即元善之长资始统天之心也张子西铭备言此理亲
切而著明龟山杨氏犹疑其涉于兼爱程子非之余谓
今之人不患其兼爱但患私利之心一起自至亲以及
民物鲜不秦越视之矣惟由分殊而推理一事天必如
事亲然后元善之心常洽而亲亲仁民爱物胥是赖也
卷五 第 14b 页 WYG1325-0709b.png
吾蔡为闽望族分居泉漳之间族弟经五世居同安以
先坟在南安雍正四年搆祠堂于南安之鹤山麓祀自
高祖以下置祭田数顷以供岁时荐享先是雍正元年
豫搆书斋于祠之西买山二址岁收其入以为子孙延
师之费肄业膏火之资前后靡白金三千有奇规模宏
阔垂之无斁经五其可谓以父母祖宗之心为心而有
合于西铭之旨者矣经五至性过人好善乐施闻于远
迩尤敦一本而重九族蔼然克充其元善之心其可不
卷五 第 15a 页 WYG1325-0709c.png
谓贤乎世之素封有华衣美食自奉甚侈及义所应行
则鄙琐是甘为子孙守财其子孙骄盈庸昏不能保而
有之平日之焦心悉力销归何有经五节食饮朴衣服
毅然为远大之规迪前光而裕后泽天休之迓舍是将
何以焉昔范文正公置义庄聚族百口嫁娶丧葬各有
定式惟文正公精诚贯百代故阅世而不衰子忠宣公
纯仁五世孙司谏知柔治平政和间各能申定规则嗣
守成绪经五勉之诚孝之心日以益笃惇叙式谷寖以
卷五 第 15b 页 WYG1325-0709d.png
光大诸子若孙亦宜循理守分励业敦修率祖率亲吾
蔡之兴也有日矣经五名廷魁以大夫职荣封其父母

  浦城蔡氏义田记
雍正五年十二月余族孙廷镇谒选来京师既邀
恩命赠父为奉直大夫因述赠君临终之言曰吾少遭
乱离贫窭播迁赖先人之庇相聚以有今日所有薄田
吾敢以私吾子孙哉吾授汝千金搆祠堂祀吾王父伯
卷五 第 16a 页 WYG1325-0710a.png
瑜公以下旁建书室为子弟肄业汝其无忘父志吾又
闻古之人有范文正公者置义田以赡族人其言曰吾
族人虽有亲疏自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
也文正公聚族百口吾今自伯瑜公以下聚浦城者亦
百口吾心慕焉吾以岁入百石为烝田供春秋祭以百
石为书田书田者分六十石为延师之费四十石以供
应试凡童子试于郡人钱五百弟子员应岁科试者人
一千省试者四千入成均者不与焉试于礼部者八千
卷五 第 16b 页 WYG1325-0710b.png
又以三百石为丧葬婚娶及赈孤恤寡之需凡有父母
之丧者人与之钱八千葬者五千娶妇者六千其力能
自赡者不与焉凡族之孤者寡者计口授谷口岁二石
其力能自赡者不与焉又以二十石给守祠者俾司其
启闭及洒扫书室岁以为常凡义田岁所入五百二十
石其百石直祭者主之其四百二十石择族之贤而家
不贫者主之凡九岁则合族之长者而定其所给之数
之多寡盖阅岁久生齿繁诸有不齐者势也凡岁所给
卷五 第 17a 页 WYG1325-0710c.png
有赢馀者则于次年视族之贫者施之族之长者议之
必公必诚无馀则止吾子孙虽贫不得取以自利凡自
伯瑜公以下各体祖宗之心以为心尚克勤乃业事乃
事毋踰乃分薄乃爱敬吾可以暝目矣其自伯瑜公以
下实宠嘉之盖廷镇所述以告余者如此因属余文以
记之余闻而肃然曰伟哉可以风矣周官三物一曰六
德二曰六行三曰六艺然六行不敦则六德何由而见
虽诵习六艺何益焉夫孝者沃其根也友者培其干也
卷五 第 17b 页 WYG1325-0710d.png
睦者葆其枝也姻与任恤咸本此焉厚之至也今赠君
既沃其根又培其干又葆其枝有子能贤善继善述自
今以往愿诸子孙共敦一本各励前修主斯田者如用
已财无滥心焉受所入者如获意外无争心焉是谓大
同子孙其逢吉将必有达者出焉显扬而光大之岂徒
无坏前规哉余有志焉而力未能喜斯举也于是乎踊
跃而为之记赠君名维坤字星六自泉州徙居浦城云
  默庐记
卷五 第 18a 页 WYG1325-0711a.png
吾友陈石民以默名其庐属余记者有年矣余未有以
应也康熙甲午春余以服阕将还朝石民复请曰默庐
记愿卒为我成之余惟默之时义大矣哉孔子曰默而
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人之教学固必以默识为
先也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德修于身而
行见于世其功必要于默成默之时义顾不大哉抑孔
子系易之辞有曰敬以直内宋儒申明其说曰主静以
主一夫无欲故静所由默也而其功在定之以仁义中
卷五 第 18b 页 WYG1325-0711b.png
正无适故一所由默也而其要在于整齐严肃石民其
亦有见于此欤石民吾漳之真孝廉也事其尊人饮食
寝处视无形听无声尊人失明二十载矣年五十馀两
目复睹君子以为孝感所致可不谓真孝乎居一室小
阁疏窗左图右史食贫饮淡无竞于里闾不干于官长
可不谓真廉乎真孝真廉斯亦默之效也呜呼学问无
穷收敛则愈广大谨密则愈精明石民进德修业厥基
培矣由直内主一之功以驯致乎其极昔贤不难至也
卷五 第 19a 页 WYG1325-0711c.png
或曰石民非默者也与之谈经论文则滔滔不倦与之
语古今成败论安民出治之方则亹亹而不穷郡邑有
司询及时政侃侃言之无所避石民非默者也余曰此
正所以成其默也君子之学期于用世默非槁木死灰
之谓也大儒程朱皆有得于圣门默识之学者伊川经
筵五疏言之不厌其详文公在朝四十六日进讲者七
奏疏无虑数万言通乎此者可以得默之义矣
  他斋记
卷五 第 19b 页 WYG1325-0711d.png
他斋者吾友陈君少林之书室也属记于余余问之曰
吾子之以他名斋何也曰此他人之室也余赁而葺之
而居之故他之云尔余曰然哉少林之意念深矣君子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之所志者大食与居皆倘来
之物也少林岂仅为居室谋者哉其他之也固宜抑又
闻之陈仲举云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用一室为少林
学识宏裕达于治体正而不迂通而不随使其得立朝
班必能献可替否垂勋竹帛使其居一官处一邑亦能
卷五 第 20a 页 WYG1325-0712a.png
补救一方泽及生民余交天下士多矣得此于人盖寡
今之以他名斋也少林其犹有四方之志乎惜乎吾力
微而少林已将老也虽然君子之用舍不关于一人而
关于天下关于一人者荣身保家之士也关于天下者
用之则为世欣不用则为世戚是有用之学也安必斯
世之果我用哉安必斯世之终我舍哉
  葵心斋记
皇上御极之元年世远蒙
卷五 第 20b 页 WYG1325-0712b.png
恩特召入京侍读
皇子越雍正七年冬
皇上命平郡王随
皇子读书世远因得与朝夕讲论王仁孝忠勤好学不
倦有藏修之所名葵心斋属世远记之再三云而不懈
世远其何敢辞尝闻君子之象物也义各有取沼沚蘋
蘩取其洁也宗彝作绣取其仁也粉米取其养也黼黻
取其断也记称若松柏之有心取其贞也惟贞故能历
卷五 第 21a 页 WYG1325-0712c.png
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也王之以葵心名斋者取向日之
诚也诚之时义大矣哉我
皇上尝面训臣工曰诚为万善之本凡人念念事事皆
循天理即为诚诚则无私出一言而欲迎合上意私也
即非诚也行一事而欲邀民誉私也即非诚也即欲垂
名千万载亦私也非诚也惟循乎天理无所为而为方
为无私方为诚其功又在敬敬而后能诚大哉
王言真万世之极则矣王之名斋也其有顷刻不忘君
卷五 第 21b 页 WYG1325-0712d.png
之意乎顷刻不忘君者忠君也爱君也敬君之至也何
以为忠君爱君敬君即所以忠君爱君也何以为敬君
一动一静一言一行皆循天理自敬其身即所以敬君
也传曰进思尽忠言忠之贵于思也诗曰心乎爱矣遐
不谓矣言爱之根于心也又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则
敬心无间于夙夜也无不敬则无不诚矣王其勉哉昔
两汉之称贤王推河间东平为最史称河间修身好古
造次必于儒者造次必衷于儒诚也东平之对明帝也
卷五 第 22a 页 WYG1325-0713a.png
曰处家为善最乐为善而至于乐之不厌亦诚也王其
益笃于敬以造于诚
皇上之明训以律其身以忠于国以无忘名斋惓惓不
已之意汉之二王又乌得专美于前哉
  别有天记
别有天在梁山下邑治南十里许湮没者久矣甲寅之
乱先王父避居梁麓乙卯始得之初入有潭潭上盖以
大石旁二石夹而起附于潭分其半覆之澜漪潆洄黛
卷五 第 22b 页 WYG1325-0713b.png
蓄膏渟水声动则群鱼毕集可垂短竿钓天阴似有物
凭其中疑为龙故名蛰龙潭从潭上行五六十步峭壁
崭岩右方有石突起广且平旁夹两流宜于亭因预名
之曰夹流亭复南行二十馀步为戴石阁阁中可坐三
四人从阁折而东有泉流斜石似瀑布其下有石井深
不可测从石井西屈曲上有水从空中喷薄而下是为
喷珠池坐其上穿流北眺城郭烟村豁然指顾间阶而
下若堂若铺几席若由阃奥登楼所谓大洞天者也由
卷五 第 23a 页 WYG1325-0713c.png
洞中央上奥幽蟉虬日影参差下漏行少尽天气朗丽
光耀全石矗列阙其一下有石坐可数十人其左方即
琉璃洞从蛰龙潭至琉璃洞约八九百步其中阁二洞
二小池一池连洞者二石似门者三泉滴于石不绝若
线者一石壁砧𥔲戴草者二游必半日方竟康熙辛巳
五月十七日梁村蔡世远记
  石丈峰别业记
环一山于城中削成峻拔莫如吾漳芝山最奇由芝山
卷五 第 23b 页 WYG1325-0713d.png
而下地最高处有石突起高可丈馀瘦秀特甚吾友林
蔚岩搆筑于此成别业焉康熙丁亥春招余同陈石民
马求仲来游始入见所为石丈峰者叹曰此洪谷子董
北苑得意笔也旁列假山怪石有小池池之旁作数斗
室室容一人坐池之中有小山如小亭阙盖如石洞无
底高不及石丈峰之半由小山转而登楼爽朗高骞仰
眺则诸山屹𡿖刺其有情也若拱之低眺则烟火万
家其参错也若绕之左为奉仙宫今废右则俯视开元
卷五 第 24a 页 WYG1325-0714a.png
寺开元寺者吾漳第一巃嵷壮丽地也斯居直以蕞尔
俯视之穿堂中而下有小亭阶而上有庭树荔枝诸果
石又奇多砧𥔲磊砢庭之后为三楹折而左有小室石
横当其门背小室三间一阳而二阴多幽胜余因谓石
民求仲曰山林绝景蔚岩得之城市中岂不奇哉二君
曰此何黄如先生旧址也经蔚岩布置尤奇绝余曰得
之矣黄如先生文章气节为一代伟人奇杰之气得之
斯居为多君子之居有陋屋而荣身者况英特而挺异
卷五 第 24b 页 WYG1325-0714b.png
乎芝山之灵将在子矣
  癖亭记
余自少时即知余有一生之癖非物所能攻非药所能
救虽扁鹊仓公不能治也恐其久而坚欲力除而去之
而是物之附于吾身若有胶漆维系而益固因伏而思
久而自悔曰是余之癖也夫癖之于人若身之有手足
面之有耳目所谓与生俱来者世决无抉耳目而断手
足也审矣抱朴子曰操尚不同犹金沈而羽浮也志好
卷五 第 25a 页 WYG1325-0714c.png
之乖次犹火升而水降也余见人世间所为之事或欲
耻之笑之非之但不知已之所以耻人笑人非人者即
人之所以耻我笑我非我者也已耻人笑人非人而不
屑为人之所为亦犹人之耻我笑我非我而不屑为我
之所为而已杨子云所谓君子之所弃而愚者拾以为
已宝其余之谓欤然蔽痼已久针砭难施此亦讳疾忌
医之意也遂以癖名吾亭而为之记康熙辛巳二月五
日也
卷五 第 25b 页 WYG1325-0714d.png
  建溪水石记
由三山往上游溯溪而上舟行日不能四五十里逆流
也夹溪万山森翠多怪石磈礧磊砢罗列岸上似枯树
横倚似猛兽腾跃参错水中似矢激弦似神龟负甲似
巨鱼露齿大抵多黑色少白多骨少肉多回转蓄缩多
巉岩少坦夷呜呼使此石生于通都大邑之中得其百
之一皆足以为名胜好事者将勒之诗歌编之图记以
垂不朽今生于荒山穷谷之中数者俱无一焉适足以
卷五 第 26a 页 WYG1325-0715a.png
苦舟人物固有生非其地用非其时者也惜哉余有感
焉因于舟中笔之为记
 
 
 
 
 
 
卷五 第 26b 页 WYG1325-0715b.png
 
 
 
 
 
 
 
 二希堂文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