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1325-064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二希堂文集卷一
           礼部侍郎蔡世远撰
  稽古斋文钞序
世远官翰林时蒙
圣祖仁皇帝命分修性理精义亲承
诲旨者将一年迨我
皇上嗣登大统累膺不次之擢得侍
卷一 第 1b 页 WYG1325-0649b.png
日讲注
起居忝与
经筵沐
恩光而亲
训诲至深且渥又喜得侍书
皇子相与讲贯讨论无间寒暑人生遭逢之幸报称之
难无以逾兹雍正八年冬皇五子汇订其古文诗赋名
曰稽古斋文钞夫所谓稽古者岂徒博览泛涉专为记
卷一 第 2a 页 WYG1325-0650a.png
诵组织之学与文人学士争雄长竞才名而已哉稽古
忠孝之大节根于天性而不容已发挥流露于云为动
静而罔不充浃则敦本明伦之实昭矣稽古圣狂之分
义利之判是非得失之所由然因革损益升降污隆之
所由著则谨几慎动之功懋矣皇子至性过人孝恭肫
挚与
皇四子朝夕相聚饮食居处同所读之书同所作之文
同怡怡愉愉欢悦无间日体
卷一 第 2b 页 WYG1325-0650b.png
皇上之训以勖其德业以慎其起居故其发之文
者光明洞达微彰毕露若网之在纲若玉之在璞若
珍藏宝物之生于溟渤广渊任人搜取而不竭此岂
文人学士习为靡丽雕镂者所得举似其万一哉书
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程子曰稽古正学明善恶之归
言力行之必由于稽古也皇子其日以古人之所善
者为法古人之所非者为戒即以己所自作之文之
所善所非者以自律其躬而考其言行所善者必躬
卷一 第 3a 页 WYG1325-0650c.png
自行之所非者毋躬自蹈之夫集中所载经书性理历
代帝王名臣之论皆究研精微慷慨论列使见者鼓舞
奋兴悠然神往而不自禁他若杂文诗歌皆心得所发
也皇子诚因文以考行敬德而不遑则动巽之益日进
无疆矣
  历代名儒名臣循吏传总序
学术之与事功孤卿之与庶尹殊途而同归百虑而
一致者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五性粹然至善用直
卷一 第 3b 页 WYG1325-0650d.png
内之功敬修而不怠方外之功集义而无歉则元善
之长充周而不可穷先圣传心之学于是乎在上之
为论道经邦之儒次亦为一民一物之所恃赖故曰
同归而一致也譬之原泉广津发自昆崙放而为河
海流而为百川润桑田而汇沼沚皆是物也顾人生而
静而后质与学之所近或偏得其一体汉唐以来
通经履道之贤匡君定国之彦亲民济物之选代不
乏人就其合同而论之三者本一无事于分其本充
卷一 第 4a 页 WYG1325-0651a.png
者其末茂使董广川大用于汉文中子及遇兴唐功
不过于萧曹房杜哉程朱大儒也明道劝神宗防未
萌之欲以十事进君能尧舜其君者也及出令晋阳
扶沟化理昭彰非守令所当法乎朱子在朝四十六
日进讲奏疏名臣风烈万代瞻仰及观其浙东南康
潭州诸治绩岂两汉循吏所易及乎且如司马公许
鲁斋复何分于名儒名臣哉故曰无事于分也然使
语魏丙姚宋以精一之学则粗矣抗召杜卓鲁于魏
卷一 第 4b 页 WYG1325-0651b.png
陆韩范之列则逊未逮矣三者之中又各有等级次第
则亦不必于合也方今
天子神圣道统治统萃于一身以至道醇修勖士类
以皋夔稷契望臣邻以廉谨仁明饬吏治一道同风
之盛于斯乎遇之高安可亭朱先生服儒体道负开
济大略入为卿士出为牧伯由冢宰陟台辅以襄
圣天子之盛治与世远同事
禁廷一日语世远欲纂汉唐以来至于宋元名儒名
卷一 第 5a 页 WYG1325-0651c.png
臣循吏等传各为一集合为一书世远在鳌峰书院
时故尝校刋先儒诸书又私纂历代名臣言行录实
有素心顾以均服职事未遑手录属诸同志四五人
分纂传论高安公定其领要重申讨论世远亦旁览
广搜细加参订再阅岁而书告成事迹繁多年代久
远或恐有纰漏舛错之讥要可为高山景行之藉士
幸生
尧舜之世怀三代之英三者之中服膺砥厉备其全体
卷一 第 5b 页 WYG1325-0651d.png
固足以求志达道成旷代之人豪即得其一节亦足以
寡一身之过淑躬而济物蔼蔼吉士维
天子使人材之盛比于成周风俗之美跻于陶唐是则
编辑是书者之惓惓也
  历代名儒传序
圣人之道具于经故必知道而后能明经然传经亦所
以存道自孟子后汉儒有传经之功宋儒有体道之实
汉初董江都学贯天人定一尊于孔氏罢申韩苏张之
卷一 第 6a 页 WYG1325-0652a.png
学儒之醇者矣然伏毛孔郑诸儒各有传经之功不可
忘也有宋周程张朱五先生继起直接孟氏之传圣道
如日月中天道统之所由集矣而其时师友之相与讲
习而衍𣲖者何其盛也轻汉儒者以为徒事训诂而少
躬行心得之功不知代经秦火汉儒收拾于灰烬之馀
赓续衍绎圣人遗经赖以不坠汉朝得收尊经之效定
四百年之基六朝反之而替唐贞观因之而昌汉儒之
功其可掩乎议宋儒者以为研精性命恐少致用之实
卷一 第 6b 页 WYG1325-0652b.png
不知修已尽性功施靡极使程朱得大用于世隆古之
治可复也宋季指为伪学国随以微鲁斋之在元略见
施用有经邦定国之功明初正学昌明成弘之际风俗
淳茂近古嘉隆以后人不遵朱学术漓而政纪亦坏非
其明效大验欤譬之谈周家王业者汉儒其后稷公刘
古公也宋儒其文武成康之盛治也今尚论文武成康
而忘后稷公刘古公之肇基累仁可乎然使但称后稷
公刘古公之能兴周而不及见文武成康之盛治其遗
卷一 第 7a 页 WYG1325-0652c.png
憾也不又多乎我
皇上尊经重道作君作师超越百王汉宋以来诸儒
特增从祀两庑天下靡然向风矣高安朱先生体究正
学服膺儒行论道经邦之暇与世远议修历代名儒传
因属其及门安溪李君立侯纂为传论李君通经考道
得家学之正传自汉至元编摩阅岁高安公与世远又
讨论而考订之毋取其滥饰节而坠行者虽有儒名必
黜毋取其隘服古而清修者确守先绪必录学者苟能
卷一 第 7b 页 WYG1325-0652d.png
志道以明经复因经以求道不岐于异说不汨于功利
明善克私惟恐不及以兼收汉宋诸儒之益将蕴之为
德行行之为事业
国家有用之儒彬彬然辈出矣
  历代名臣传序
名臣传之始于汉何也秦以前左氏史记简而备矣秦
无名臣也削陈平赵普何也罗豫章谓立朝以正直忠
厚为本陈赵于四者有歉焉非所以示训也故削之也
卷一 第 8a 页 WYG1325-0653a.png
苟其心有可原虽阔疏如陈窦张浚必录之苟其心有
可议虽事功如陈赵必削之犹名儒之不列扬雄循吏
之不列赵广汉也广汉犹纯用钩距之术扬雄为莽大
夫故均削之也汉唐以来人材辈出后先相望略综其
概雍容翊赞有始有终者魏丙第五伦姚宋王旦李沆
韩富也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诸葛武侯陆宣公范文正
司马文正也身为开国功臣而遂相之纪纲百度者萧
曹房杜耶律楚材也抱负经纶郁不得施向用方殷遽
卷一 第 8b 页 WYG1325-0653b.png
夺之年者贾谊杨绾也颇见施用功在天壤竟以龃龉
不究其材者裴晋公李忠定也屹如山岳不可动摇所
遭不偶蹇蹇匪躬王嘉李杜杨震褚遂良岳武穆也苦
心调护输忠报国者狄梁公李邺侯也劭德高年蔚为
国瑞者高允文彦博也尽行所学鱼水相欢贞观致治
几于三代魏郑公伟矣苏绰王朴虽偏安之臣未可小
也安邦戡乱德盛礼恭郭令公尚矣周勃父子温峤李
晟祖逖宗泽孟拱察罕帖木儿或功已成或志未就亦
卷一 第 9a 页 WYG1325-0653c.png
足钦也谋略盖世宠利不居张子房高矣东京邓禹亦
可嘉也抗节不屈则张许段颜文信国余阙最烈直言
不讳则汲黯鲍宣刘蕡陈瓘胡铨最显合千数百年之
巨公硕彦崇勋峻节汇次成书若聚之于一堂而亲闻
其謦欬绪论也若设身处地而亲见其设施张弛温恭
之度刚明英卓之概也观其人论其世名臣之行事备
而古来用舍得失君子小人消长之故亦略可考矣编
次者谁自汉至隋南城张君百川也唐至后五代漳浦
卷一 第 9b 页 WYG1325-0653d.png
蓝君玉霖也宋至元安溪李君世豳也高安公既定其
规模三君纂讨之世远僭加修饰之高安公又从而润
色之盖高安公赞襄密勿于
帝廷时聆
畴咨之训赓明良之歌世远又簪笔
起居忝在讲筵侍从之末四载以来每亲闻
圣天子之所以诲饬臣工示以忠诚体国忘私忘家者
谆恳详尽非语言记注之所能绘可以垂之千百代而
卷一 第 10a 页 WYG1325-0654a.png
为典谟爰推本此意与诸君合订此书以备朝夕之省
览起臣子之兴观有志之士奋乎百世之下以斯书为
阶梯而上溯焉皋益甘傅周召可比隆也汉唐以下云
乎哉
  历代循吏传序
昔在帝尧克明峻德平章百姓协和万邦帝治之隆万
古为昭及考二典终篇而知时雍之化虽本于峻德之
明实因内有九官外有十二牧师济盈朝循良布列也
卷一 第 10b 页 WYG1325-0654b.png
内无九官不能以成都俞吁咈之盛外无十二牧则承
流宣化者阙焉又何能官得其职吏当其材蒸为风俗
哉十二牧之职即汉之刺史牧守宋之节度观察廉访
转运等使也帝之咨十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
德允元而难任人盖亦不外养之抚之厚德以风之饬
属以安之而已此后代循吏之极则也钦惟我
皇上留心民瘼选饬吏治凡廉声丕著实绩昭彰者必
加以不次之擢反是者则降且黜天下亲民之官争自
卷一 第 11a 页 WYG1325-0654c.png
濯磨以成时雍之化矣窃谓亲民之官以廉为基以仁
为本引而近之欲其亲格而禁之欲其严理之欲其明
措之欲其简虑民之不给也为之课农桑训节俭轻徭
役广积蓄遇有故则赈贷之又加详焉虑民之不戢也
为之教孝弟敦睦姻惩诬黠息讼争以事至者诲谕之
又加详焉根于中而不徇乎外者贤守令也结欢上官
而不体下情者民之蠹也自恃无他而张弛不协者诚
不足识不充也视犹传舍因为利薮者本心既失殃及
卷一 第 11b 页 WYG1325-0654d.png
其身者也审此数者其于帝廷咨牧之意
圣天子怀保之心庶有合乎南靖张君季长学古通务
有守有为之士也适高安公与世远欲修历代循吏传
属其手纂既成加以釐订与名儒传名臣传并梓以行
世远不揣固陋敬论之于简端以质天下之有志于化
民成俗者
  四书朱子全义序
圣贤教人之法莫切于四子之书解四书者莫备于朱
卷一 第 12a 页 WYG1325-0655a.png
子朱子之解四书也有集注有或问有中庸辑略有论
孟精义议论往复则散见于文集语类诸篇读四书者
即朱子之书三复之而义具矣四子之书平近无奇长
国家者恐人之不肯诵读而玩索也于是以经义取士
定为程式使自证其心得而发挥其蕴奥非由此者虽
奇材异敏魁闳博通之士不得以自进又恐人之背驰
其说附会舛错而莫知所折衷也于是以朱子之注颁
之学宫使天下读是书者有所依据而返之于身以措
卷一 第 12b 页 WYG1325-0655b.png
之天下国家者可不留馀憾矣沿习既久学者视为具
文甚者惑溺于异说汨没于讲章厌弃传注支离剽窃
无有力究圣人之微言大义者呜呼朱子之学不明而
四书之义亦因以晦矣朱子竭一生之精神以作集注
精微洞彻铢两悉称然必参之或问以畅其说参之辑
略精义以致其详参之文集语类以博稽其义类而辨
别其旨归其览之也全故其研之也悉其知之也至故
其行之也力以之为文章则是非不谬于圣人以之建
卷一 第 13a 页 WYG1325-0655c.png
功业则巍然为命世之豪杰然则今之读四子之书者
专求之朱子之书而已足而朱子之书简帙浩繁无力
者若不能遍致又不能合聚于章句之末以得其要约
之方也柏乡相国魏贞庵先生有忧之采朱子诸书汇
于集注之后名曰四书朱子全义先生辅弼
两朝声绩论著炳烺天壤顾此书尚藏于家未锓以行
世岁庚寅季子念庭来守吾漳始出以授詹兼山先生
校而刋之兼山为吾漳隐君子考订既核剞劂成书念
卷一 第 13b 页 WYG1325-0655d.png
庭属世远序之世远海滨末学何能窥见万一顾尝读
此书而叹其义蕴之毕该编次之尽善也前乎朱子之
解四书者朱子或则存之或则为说以辨之矣后乎朱
子之解四书者其佳者多不出朱子之范围其自诩为
奇异可喜者皆朱子或问中之所刋驳而不遗者也其
驾空躐等恃超悟而誇新得者皆朱子所弥近理而大
乱真者也其句释字解使本文语意反以沉晦则近世
之讲章而朱子所诋为俗儒者也方今
卷一 第 14a 页 WYG1325-0656a.png
天子神圣久道化成特跻朱子于十哲之次凡朱子之
书靡不通贯而表扬之是书之出适当其会吾知天下
之读是书者由朱子以上求之四子沉潜反复不囿于
科举而有以自奋其身于圣贤之归治隆于上俗美于
下则贞庵先生之嘉惠后学诚宏且远也念庭克承父
志而梓之以行世亦可谓继述之大者矣
  薛敬轩先生文集序
文以载道也古之人文与道合而为一今之人文与道
卷一 第 14b 页 WYG1325-0656b.png
离而为二合而为一者本之躬以立言发乎迩见乎远
离而为二者驰骋以为工靡富以为博骪骳险僻使人
割断难句以为此真古文也不知其离乎道也远矣圣
贤之文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由其根柢深厚故其发
于言者不求工而自工自孔孟以至程朱无异道也有
明薛敬轩先生由程朱而上学孔孟者也当其时称之
者或曰今夫子或曰真铁汉或曰本朝理学一人或曰
学已至于乐地亦可以得先生之为人矣今读其文和
卷一 第 15a 页 WYG1325-0656c.png
厚易直止求于理之至当达其意之所欲言若不顾执
器滞言之讥要其言之不合于道者鲜矣抑吾于先生
赠送之文更有取焉人生有友明之赠答有仕宦之往
来道益广则言论益多名益沸则慕其文者益夥岂能
逃之以自高先生之赠守令则勉以守令之职赠监司
则告以监司之道赠同朝则勖以直已行道务以达其
款款之忱而后已呜呼此皆恻隐之心所发也向使先
生欲见才于文而驰骋以为工靡富以为博骪骳险僻
卷一 第 15b 页 WYG1325-0656d.png
割断难句以为古岂不堪与文士度长絜短哉然终不
肯以彼易此者欲使文与道合而为一也朱子曰古之
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其初岂有意学为如是之文哉
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文于外先生得之矣
  杨龟山先生集序
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也俗儒不讲以
道学之人论多迂疏而不适于用词尚质朴而不合于
时其为人大抵简易平淡未必有一往不可回之气呜
卷一 第 16a 页 WYG1325-0657a.png
呼为此言者犹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其
无与于道也审矣夫学贵有本无本之学纵修饰补苴
无用于世有本之学其根沃者其叶茂本圣贤所以出
治者发而见之事业是则莫大之经济也与师友讲明
而论著罔非载道之书是则莫大之文章也可死可辱
而浩然之气刚大常伸是则莫大之气节也吾于杨龟
山先生见之程门高第称杨游尹谢独先生之学最著
上接濂洛而下开考亭之统其传又最广而余独叹先
卷一 第 16b 页 WYG1325-0657b.png
生经济之宏气节文章之高士子怀奇抱异散处下僚
未有不以才大用小自伤沦落者先生浮沉州县四十
年自为徐州司法历知浏阳馀杭萧山诸县绝无出位
求进之心非所谓进不隐贤必以其道者乎及其晚节
立朝人方持禄养交以窃荣贵先生严气正性章数十
上排和议收人心肃军政论三镇必不可弃方田水利
花石纲之害必不可行李邦彦李邺之徒必不可用使
从其言岂有靖康之祸哉当蔡京贵盛之时先生以一
卷一 第 17a 页 WYG1325-0657c.png
县令抗之卒之浚湖潴水之事格不行是其气固已盖
天下也当王安石邪说盛行之日先生抗疏排之是能
放淫辞以闲先圣也读其文发挥义类抒写性情然则
先生之气节文章何不备哉或又以为先生于数者实
所兼长岂知皆本其平日明善复性之功所流而贯之
者乎夫宋儒之中夷犹恬旷莫先生若也然其树立议
论卓卓表见如此亦可以知其馀矣因序先生之集为
发其大凡以见士贵本实胜也
卷一 第 17b 页 WYG1325-0657d.png
  居业录序
居业录向未有刻本世远始见仪封张先生于三山署
中授以是书曰玩此则见理自明心自静且曰人可不
自奋哉敬斋先生一布衣耳岿然独立蔚为一代儒宗
遂至从祀庙庭享食百世人可不自奋哉世远读而识
之不敢忘至是将以受梓因不辞固陋而序之曰当正
道显晦异学争鸣之日徒得一二拘谨之人不足以追
踪往哲而振拔流俗谢上蔡称孟子强勇以身任道所
卷一 第 18a 页 WYG1325-0658a.png
至王侯分庭抗礼壁立万仞由其气足以胜之也朱子
曰曾子大抵刚毅故能独得斯道之传子思行事他无
所考如孟子所云何等刚毅由是观之血气之气不可
有义理之气不可无岂故为矫异哉不如是则无以仔
肩斯道而畏缩嗫嚅之态必不足以挽颓风而起末俗
也然苟非其心之细见理之明则虽扬跞踔厉不过湖
海豪气矜已傲物与圣贤道义之气何涉哉详考敬斋
生平以求放心为要以居敬穷理为宗其研极天人剖
卷一 第 18b 页 WYG1325-0658b.png
析理欲真不遗馀力矣而其刚大之气发见于语言行
事之间观其主白鹿之教毅然以斯道自任与白沙同
游康斋之门至讥其凌虚驾空儱侗自大罗一峰张东
白皆当时钜公往复论辨无所屈攘斥佛老痛抑功利
使其立朝则伊川经筵之疏横渠召对之言断可为敬
斋信之也且使敬斋少贬其道以徇于人势位岂不可
立致然终不肯以彼易此者见理明而浩然之气胜也
张先生平日得力于是书者已久兹特刋布以开示来
卷一 第 19a 页 WYG1325-0658c.png
学世之学者苟能不慑于卑贱收其心养其气于以入
圣贤之奥不难矣
  周易浅说序
闽自龟山先生载道南来理学之盛甲于宋代沿及有
明风流未歇正嘉之际姚江以良知之学倡天下龙溪
心斋流弊益甚独闽之学者卓然不为所惑同时若虚
斋蔡氏次厓林氏紫峰陈氏尤其较著者也虚斋之学
笃守程朱经书讲义蒙引尤为学者所宗存疑浅说相
卷一 第 19b 页 WYG1325-0658d.png
继出遂与并峙一时次厓盖私淑虚斋者紫峰则虚斋
之高第弟子也自宋元诸儒以后言讲义者必推三家

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旁求遗书于三家易说多
所采录顾蒙引存疑皆久已行世惟浅说尚未重梓以
故其传未广雍正十年先生裔孙孝廉松茂谒选至京
携其书属余序以付梓余惟易之为书洁净精微广大
悉备邵子言其数程子言其理朱子兼之发明象占实
卷一 第 20a 页 WYG1325-0659a.png
指为卜筮之书以前民用夫数未始不本乎理理未始
不兼乎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
玩其占数先生之指一也先生之解经也探羲文周孔
之精意而出以浅易之辞语必求其可据不涉于影响
亦不务为艰深使读者了然于文义之间而体玩服行
庶乎可以历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矣呜呼易之用广
矣大圣人尚欲加年学之以寡过况其馀乎本之以孚
守之以贞而因时以善其用又能惧以终始焉此寡过
卷一 第 20b 页 WYG1325-0659b.png
之方也松茂能褒扬祖德俾是书得与蒙引存疑并垂
不朽且使天下如我闽学之精且详如此有志者亦可
以奋然兴矣
  学规类编序
中丞仪封张先生以伊洛之传开闽中正学仰体
皇上崇儒重道训饬士子之意特设正谊堂于三山会
城手订学规类编一书示学者以从入之方用功之要
书成命世远序之因述先生之意而窃有言曰尧舜禹
卷一 第 21a 页 WYG1325-0659c.png
汤文武周公之道至孔子而大明孔子之道至孟子几
息而复明孔子孟子之道至周程张朱久息而复益明
凡其循循启迪皆使人复其性而已其要有三曰主敬
曰穷理曰力行不主敬则无私之体何以澄之不穷理
则天下古今当然之则何以考之不力行则所谓道听
涂说而已何由有以复其性之本然哉明儒有言道学
不明士子或趋于势利或溺于词章或流而入于禅学
世远窃以今世之病大半在于势利词章其后焉者也
卷一 第 21b 页 WYG1325-0659d.png
禅学又其后焉者也士子束发受书凡父所以教其子
师所以教其弟者不过以拾科第取利禄为急务身心
性命有如外物甚或攀缘趋附以为进身之阶幸而得
志则以持禄固位肥身保家为长策其有能卓然自立
成一家之言以垂不朽者有几人哉宋之眉山明之北
地词章之雄者也虽其于道未能有闻然素所树立类
皆高自位置有所不为岂肯与夫已氏者决荣辱得失
于一夫之口哉今之以词章自名而不杂于势利者实
卷一 第 22a 页 WYG1325-0660a.png
未数数见故曰今世之病词章其后焉者也宋朝当理
学昌明之会周程张朱数君子比肩而起德性问学之
功昭昭若揭于天壤学者有厌若于格物穷理之烦者
倡为心学之说恃其超悟凌躐等级一以致虚立本为
宗其弊不为佛氏明心见性之学不止是以有心斯道
者起而攻之然其为人大都义利辨取与严出处正特
以学术之差有以误天下后世不能不急为辨耳今之
人方且营营逐逐于外而无所止尚虑其流入为明心
卷一 第 22b 页 WYG1325-0660b.png
见性之学哉故曰禅学又其后焉者也先生以一代醇
儒当倡明绝学之任欲返禅学于道药词章以正而力
启夫势利者隐微深锢之病首刻是书尤为深切著明
学者苟能纯主敬之功穷理力行以复其性之本然将
历圣相传之道万古犹一日也洛闽之学其复兴乎
  濂洛风雅序
以诗传其人不若以人传其诗以诗传其人者诗不传
则人不传犹茂树之一叶广厦之片瓦也以人传其诗
卷一 第 23a 页 WYG1325-0660c.png
者人传则诗亦传犹桂林之枝昆山之玉也以诗传其
人者幸则为陶五柳杜少陵使人读其诗而想慕其人
不幸则为宋延清刘梦得温飞卿使人读其诗反因以
议乎其人以人传其诗者虽其遣调属思不与诗人争
一字之奇一韵之巧要其流风馀韵使人观感而兴起
者诸先生若旷代同堂此倡彼和也仪封张先生以人
传其诗者也生平读书明道及所以修已而抚民者一
以濂洛诸君子为宗自濂洛下迄罗整庵既订其文集
卷一 第 23b 页 WYG1325-0660d.png
若语录刋而行之矣兹又汇其诗订为一集以行世先
生盖惧人之逐逐于诗而不思其人以可传也且曰诗
以道性情诸先生之诗得性情之正者发乎情止乎礼
义三百篇之遗意或庶几焉向使诸先生不思以人传
第思以诗传镂心刻骨区区于声病对偶之间勿论其
人无甚足称者而其诗亦为无所关系也久矣真西山
先生曰古今诗人吟讽吊古者多矣断烟平芜凄风淡
月荒寒萧瑟之状读者往往慨然以悲工则工矣而于
卷一 第 24a 页 WYG1325-0661a.png
世道未云有补也夫君子之论诗亦有补于世道而已
是则先生之意夫
  古文雅正序
康熙乙未岁余自京师回闽家居数载评选历代古文
自汉至元约二百三十首子弟及门私自抄诵未敢以
问世也雍正元年
特召入京与同志李君立侯张君季长参论考订又是
正之高安朱可亭先生迨季长作令长洲取以授梓余
卷一 第 24b 页 WYG1325-0661b.png
因而序之曰是选也采之各家文集者若干篇采之二
十一史者若干篇若汉魏之丛书文选文粹文苑文类
以及名臣奏议偶有所喜则登之文虽佳非有关于修
身经世之大者不录也言虽切而体裁不美备则贤哲
格言不能尽载也其事则可法可传其文则可歌可诵
然后录之不及三传檀弓者檀弓经也三传虽传经也
不及战国策者多机知害道之言也荀韩庄列不载者
斥异学也呜呼虚车之饰与犬羊之鞟交讥也不加体
卷一 第 25a 页 WYG1325-0661c.png
察躬行之功徒誇闳博雕镂之用先儒之所羞称也言
不能以足志文不能以行远亦大雅之所弗尚也措之
为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发之有经国大业不
朽盛事之美言为心声辞尚体要斯集之所由选乎凡
余所评论自写心得不伦不次贻笑大方弗恤也名之
曰雅正者其辞雅其理正也
  重修漳州府志序
康熙庚寅春柏乡念庭魏君守吾漳余时在京师君以
卷一 第 25b 页 WYG1325-0661d.png
治漳之政下询余曰夫正已清操抚民率属君之本所
学以措之治者无待余言也顾吾漳郡志自万历至今
阙百年矣此政事之大者非君莫可君慨然曰是吾责
也治漳三年政洽民和百废俱举君已得其山川户口
风土人情盛衰因革之大概余时守制家居谓余曰都
中所言今可行矣愿以相属余退而惨然不寐者久之
曰呜呼故老尽矣荐绅老成备知明季
国初之事者凋丧无馀余小子何知敢与斯役且吾漳
卷一 第 26a 页 WYG1325-0662a.png
自百年以来兵燹频仍典籍散失守令将校尚有不能
纪其名况于乡曲里巷匹夫匹妇之微其孝义节烈乌
能家考而户按之也哉顾及今不修后将益难因与陈
君石民李君麟苍陈君少林汪君嘉仲等经始于癸已
四月君不惮搜罗不惜糜费凡九阅月用就厥绪甲午
春余以服阕入都人物赋役二卷未及定稿陈李诸君
相与续成之首末序论以及义例传记君又增损而润
色之是冬剞劂告成君以书来属余序之余惟贤人君
卷一 第 26b 页 WYG1325-0662b.png
子之为善也非有所慕于其名也而名卒归之庸人之
不能为善也非有所顾于其名也名亦不及焉然迨其
身已没其子若孙往往以得载志乘为荣以不得与为
辱岂非恒性之若秉彝之好有不可泯者耶维漳建郡
始于唐初僻陋濒海然山水峭冽郁积雄奇有宋朱文
公涖郡以后陈北溪王东湖两先生亲承其统绪道术
既一礼法大明胜朝陈剩夫蔡鹤峰诸贤又起而赓续
之沿及明季周忠悯黄石斋何黄如诸公气节文章尤
卷一 第 27a 页 WYG1325-0662c.png
岿然为天下望流风馀韵至今犹存吾漳人之不自菲
薄也得无望前修而加励乎且夫访古者考其山川审
时者识其风土察变者详其沿革官斯土者虽千世百
世之远犹得按其宦迹姓氏而知其贤否有所鉴于前
斯有所惕于后而凡生斯地者知科名爵位本不足重
要惟砥行修名者之得垂休光于无既也是则君所以
修辑是书之意也夫
  漳志山川小序
卷一 第 27b 页 WYG1325-0662d.png
清漳多名山大川梁岳大峰太武天宝天柱雄跨罗列
南西北三溪环绕回流各涤其源相为支𣲖盖漳之为
地负山濒海山川居十之七八可室庐而居田畜而食
者二三耳然山水峭冽郁积清奇故其为人大都负气
岸尚节概历观史册漳之在朝者多正人斯亦山川之
灵也旧志志山川条贯脉络仿禹贡成文今仍之百馀
年来或地以人传名以义起增润之功所不免焉
  漳志学校小序
卷一 第 28a 页 WYG1325-0663a.png
诗书礼乐所以造士德行道艺所以考其贤能也萃郡
邑之士学于学宫欲其以圣人为法圣人无不可学而
至也仿周官党正州长之意有社学有义学欲使比闾
族党皆知学也书院者聚其英而教之也建立学田贤
司牧体朝廷养士之心恤其私而厚其饩廪也故类聚
而附之自有宋仁宗用范仲淹之议诏天下州县皆立
学漳于是乎有学紫阳涖厥土风徽懋焉婚丧嫁娶一
遵礼法大儒之泽也
卷一 第 28b 页 WYG1325-0663b.png
世祖加意胶庠重颁卧碑
今上御制训饬士子文以广厉学官向学之士彬彬然
盛矣
  漳志艺文小序
著书总目自汉书以后多有载所谓艺文是也然止纪
篇名而已近代志书则采其文录之非繁也纪营建之
初终明政治之好丑载川岳之灵秀考古者咸于是乎
稽之然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欲以垂不朽盛事难矣漳
卷一 第 29a 页 WYG1325-0663c.png
虽僻尔龙湖以一代之才启宇于兹诗则初唐正声表
奏则文以儒术风徽所被嗜古之士后先相望守土贤
大夫若他乡前达又各有撰述有留题高牍雄编烂简
策矣
  困学录序
吾师仪封张清恪公所著困学录正编续编仲子师载
校梓竣事邮京师属世远序之世远读毕肃而叹曰中
州古称理学之区国朝则汤潜庵耿逸庵二先生最著
卷一 第 29b 页 WYG1325-0663d.png
先生宗仰潜庵而与逸庵相师友其学以立志为始复
性为归生平所自勉及所以勉人者一以程朱为准的
深悯世俗之汨没于势利惑溺于辞章其高明者又为
姚江顿悟之学所误大声疾呼如救焚拯溺呜呼先生
之于道可谓不遗馀力者矣忆康熙丁亥岁先生巡抚
吾闽世远年方二十有六先生使郡守礼致晋谒之际
授以读书录居业录二书曰由此而体究程朱由程朱
而上溯孔孟由孔孟而上溯尧舜道岂有二哉侍学二
卷一 第 30a 页 WYG1325-0664a.png
年奖诲有加每念庸虚不甘暴弃不敢忘所自也先生
生逢
明盛遭遇
圣祖仁皇帝及今
皇上眷遇之隆始终一德
圣祖每称曰天下清官第一
皇上赐之匾曰礼乐名臣学术事功炳耀天壤生荣死
哀鲜有伦比世远独叹先生躬行实践之功为不可及
卷一 第 30b 页 WYG1325-0664b.png
也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先生自少至老未尝一言
欺人可不谓不欺者乎整齐严肃者主一之功先生自
私居以至群萃未尝戏言戏动可不谓主一者乎学必
先义利之辨而大发其恻隐之心先生分巡济宁时值
岁饥携家资数万赈活数十万人所属仓榖不待申请
辄行赈粜几以此得罪而不顾自中书荐历内外至大
宗伯常俸之外未尝受一钱寸丝粒粟皆取之家中深
恶古节度之进羡馀以自浼者凡有公馀悉为恤民养
卷一 第 31a 页 WYG1325-0664c.png
士之费可不谓义利凛然而满腔恻隐者乎自古圣贤
莫不以好善为心先生见人则勖以第一等人事业有
一善好之不啻口出抚闽时访求读书敦行之士知其
人则令所属资送未得其人则令荐送来见则接以宾
主之礼延入书院厚其既廪月三四至躬为讲论尔时
闽学大兴穷乡僻壤翻然勃然至今风声犹昨及身为
大臣荐达皆天下之选及已荐而人不知者何限此所
谓身有之故好之笃如斯也或以为先生温厚和平而
卷一 第 31b 页 WYG1325-0664d.png
风节未甚表著此又耳食之见先生历官四十年未尝
以私干人人亦莫敢干以私抚闽三年举劾悉当吏肃
民安抚吴则直劾督臣噶礼之奸贪疏辞有除两江之
民害快四海之人心天下传诵卒赖
圣明公道得伸夫为大臣而稍动身家之念守令监司
苟有攀援之私者罪状昭彰尚依违系恋欲上弹章而
不能自决先生直节劲气忧国忘家虽朱子之参唐仲
友许鲁斋之劾阿合马何异大儒风节万古一辙俗子
卷一 第 32a 页 WYG1325-0665a.png
徒以其小才曲辨而傲体道力行笃学守正之儒亦见
其不知量而已矣先生刋布诸书合理学经济气节之
彦共五十馀种所自纂辑者则学规养正诸书集解则
四书濂洛关闽书及正蒙等书皆刋行于世斯录多先
生心得之言自效力河工以至垂没之年皆有成卷策
躬觉世言之重词之切总不外自为圣贤与勉人共为
圣贤之心先生往矣抚卷沈思惧玷河汾之门常羞栎
社之木用志余愧非能表扬万一也
卷一 第 32b 页 WYG1325-0665b.png
  大学衍义补参订序
余尝谓朱子小学一书内篇萃十三经之精华外篇采
十七史之领要修身齐家之道悉备于此若西山大学
衍义则大学之统汇也合经史子集而条其篇目附以
论断择焉而精语焉而详道德具备法戒昭然由小学
而读大学衍义本末精粗体用隐显一以贯之矣有明
丘文庄公广之曰衍义补即治国平天下之要分为条
* 版本
| WYG|【四库全书・文渊阁】|
目次其源流定其取舍忠言伟论络绎联贯亦西山之
卷一 第 33a 页 WYG1325-0665c.png
功臣也南汇顾子凝是敦修慕古奋然为有用之学读
文庄之书摘其要补其阙间附以已见其言平正通达
要可措之行以不悖乎大学之旨顾不自信质余而求
序焉余惟俗学之溺人久矣卑者以发策决科希世取
宠为事其高者务记诵工诗文以为终身之业在是凝
是有慨于此覃思博览手录是书以研之已者公之人
所谓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者耶抑余闻之程
子曰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谨独者曾子释大学之
卷一 第 33b 页 WYG1325-0665d.png
要旨诚正之实功也凝是勉之由暗室屋漏之不欺以
定道义文辞利禄之取舍匪惟知之实允蹈之矣
  四书集注衷义序
雍正二年秋吾友郑君淡之以书来曰某近为四书集
注衷义凡朱子前后说参互考订以归于一附以宗庙
明堂井田郊社图制方梓以问世愿得一言以弁其首
书方至而淡之旋已下世余未见其书不敢轻为之序
越二年黄君双玉寄数卷示余余读之潸然曰呜呼此
卷一 第 34a 页 WYG1325-0666a.png
吾亡友淡之玩心研志十数年所成之书也淡之为吾
漳名宿试辄冠军笃行敦义著于漳江余自翰林十载
家居常与东江诸友谈经论文相勖以宋儒之学淡之
博观内考研究澡浴胸中常有不可窒塞磨灭之气今
天子御极下诏举孝廉当事首以淡之应荐病不能赴
以死呜呼天之祐善人也其谓之何哉是书以朱子定
厥中旁采诸儒下及近贤皆取其有合于朱子者录之
其涵泳白文运众说而出之者尤简直有体余尝谓读
卷一 第 34b 页 WYG1325-0666b.png
书者贵在心得躬行不徒尚讲明然讲明所以写其心
得而启天下以服习训行汉儒之解经重在讲明宋儒
之解经多有心得程朱之书如丽天行地尚矣馀则讲
明与心得有不能兼者即明代之蒙引存疑虽并垂不
朽然蒙引之心得为多我
朝四书讲义首推平湖陆先生安溪李先生堪以觉世
而垂后他如汪武曹诸贤考辨采录非无足取然扬已
徇外之意多求之躬行心得之功微矣夫言者心之声
卷一 第 35a 页 WYG1325-0666c.png
也心发于声不可欺也不可掩也余非敢轻论前辈盖
尝探讨而体验之然后知其不可诬也今衷义之书已
行于世识者自有定论顾考其笃行以观其论纂犹逃
空虚者之闻足音矣其及门高第黄希上诸子参订而
刋布之均可传也
  四书尊闻录序
盖尝观于六经诸子而后叹四书之语切也观于古注
疏及有宋以来诸儒讲义而后叹朱子之心细也读六
卷一 第 35b 页 WYG1325-0666d.png
经诸子者但即四书为权衡焉足矣读四书者但研究
朱子集注及或问语类诸书以为参会焉足矣明成祖
诏儒臣修四书大全其择焉不必精语焉不必详然会
聚诸儒讲解以资考核有功于学者不少嗣后蒙存浅
达说约诸书发挥衍绎要之皆使人体之于身验之于
心发之于文措之于事焉斯已矣诵圣门之问孝也则
宜反之已曰我当如此以尽孝诵圣门之问仁也又必
仄之已曰我当如此以求仁诵诚身之旨则曰我如何
卷一 第 36a 页 WYG1325-0667a.png
择善固执以诚吾身诵知言养气之说则曰可使吾之
气有怵于私利而不刚大充塞乎夫苟不能体之于身
验之于心发之于文措之于事虽遍观广取何益于我
苟能体之于身验之于心发之于文措之于事虽单辞
只句皆可以勉之终身进而上希贤圣然践履必先以
讲明参考会通而后心静理明庶其有以体之于身验
之于心发之于文措之于事乎则讲明之功亦乌可缓
也长洲戴生景亭闭户穷经十馀年志尚不凡自四书
卷一 第 36b 页 WYG1325-0667b.png
大全以及蒙存浅达诸书罔不究览又参之我
朝平湖陆先生安溪李先生讲解择而存之汇为四书
尊闻录既成求序于余余读其书力索潜思简而该详
而有要不必旁搜远览而儒先义蕴毕具读是书者可
以体之于身验之于心发之于文措之于事矣夫今之
士但思发之于文而已其三者皆视为不甚切之务夫
不能验之身心其文亦不能亲切有味不能措之于事
则所谓道听涂说而已我
卷一 第 37a 页 WYG1325-0667c.png
国家正学昌明超轶前代
皇上崇圣右儒学贯天人每当
经筵进讲便殿燕见辄剖示精微心源若接
圣教之所薰蒸天下学术日进于醇戴生之为是书也
其日以勉人者自勉以不负发愤下帷之苦心以应文
明之会而读是书者益复体之身心以措之于事无徒
思以发之于文焉则几矣
  桐城夏氏忠孝节烈录序
卷一 第 37b 页 WYG1325-0667d.png
萃一门之中而克全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岂非揭天经
扶地义植三纲五常亘万古而不灭者哉桐城夏孝子
某少有至性六岁丧母持服如老成人父病割股以馈
及葬庐于墓始终如一孙忠烈公某初授黄陂县丞用
荐补麻阳令未行贼至公出没烽火矢石间血战死守
城陷贼署伪守公指贼骂贼解其左右手犹骂不休贼
遂断其舌剜其目戕其足以死有女适潘氏者夫死仅
一女守节十八年如一日有女适江氏者未有子江君
卷一 第 38a 页 WYG1325-0668a.png
以应试卒于旅次柩至焚香沐浴更衣而逝忠孝节烈
萃于一门吁何其盛也或谓割股非孝详考孝子生平
始有无方之养终有庐墓之诚其割股乃孝心恳摰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所以为纯孝也或谓县丞小官
难与古死节名臣并传夫位高而不死其罪甚于卑官
位卑而能死其节过于高官此论古之权衡也忠烈公
不以升职而有诿责之心不以官微而苟忍求活不受
伪职至解支体犹詈骂不止此与唐之张许宋之文陆
卷一 第 38b 页 WYG1325-0668b.png
何殊乎二女之贤一以生一女而守节一以未有子而
殉夫此皆权于义之所当然以行其心之所安者可谓
仁矣余读宋史见崇安刘氏自忠显公韐慷慨殉君子
子羽孙珙等皆大节炳著一门之中以忠谥者五人建
阳蔡氏自牧堂公发笃学守道子元定孙沈等皆登圣
贤之堂一门之中以贤名者九人此皆吾闽之表异特
出垂声千载者今以夏氏较之其不可与比隆矣乎彼
科名爵位烜赫蝉联为庸夫俗子所羡慕而志节碌碌
卷一 第 39a 页 WYG1325-0668c.png
无所表见者呜呼浅之为丈夫矣
  黄氏宗谱序
古者建国立家宗𣲖秩然左氏传言君卿大夫世系明
晰精详而国语史伯论祝融裔苗丝毫不紊盖简籍可
稽流传可證所以推一本笃宗支恩谊通流敬欢备至
意念深矣后世民版之献久废户口之数秪属虚文越
乡迁徙者往往而是文编散失氏族无可考凭汉晋以
来韦孟陆机之伦世德家风咸有陈述间或远推夫受
卷一 第 39b 页 WYG1325-0668d.png
姓命氏所自出年代荒辽岂其尽有可据者耶是以近
世君子每汲汲乎家谱之修者追本之思也而断自谱
牒所可稽以为始者致慎之志也予谓宗子设而后族
姓联寝庙修而后情礼聚宗支兴废程张每慨乎其言
之至于花树韦家宗会法犹有取焉岂不以溯祖考之
情通亲爱之谊能使本心孝弟油然而自生也哉呜呼
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必能爱其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
者必能联其宗族仁孝之理秩叙自天为人为子者必
卷一 第 40a 页 WYG1325-0669a.png
有所不容已于斯也温陵黄君澹园闽之望族也雅厚
以文令魏郡之东明著有惠政既营其家庙复辑自先
世谱牒可纪者以为家谱追本之思致慎之志皆于古
有合仁孝之思又足以联之黄氏其世昌乎予故因其
请而序其端云
 此序为孝廉李君钟旺代作而先生稍加点窜者也
 李君穷经学古持躬不苟赍志以殁先生每悼惜之
 故附于集中因藉以传焉受业雷鋐识
卷一 第 40b 页 WYG1325-0669b.png
 
 
 
 
 
 
 
 二希堂文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