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p001a 页 CK-KZ_JY162_01p001a.png
同参经序
稽自坟典肇兴而经之名遂灿然于世盖古先圣王举人伦日
用常行之道著为训典于以觉世牖民使人日迁善改过臻于
上治后世因尊之为经世之典要云尔非惟释道两门始创有
经之名以显异而骇俗也然梵帙琼编亦皆佛仙启迪人心补
裨王化世儒不察以为与圣道相左无惑乎愚俗之辈随流逐
波而轻肆讥谈也孚佑帝君之演斯典也合三教以立言会五
典而垂训辑四子之微言集百家之绪论引经据典博采旁搜
辨疑晰义条贯同参其旨显而深其词该而备发先圣未发之
秘阐仙佛未阐之精固修證之法言实训世之要典其所以启
卷一 第 1p001b 页 CK-KZ_JY162_01p001b.png
迪人心补裨王化者岂浅鲜哉览斯典者务宜读其辞玩其意
朝讽夕咏日进于躬行勿概视为梵帙琼编与圣贤书相左也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寰宇之大岂无解人世有深种善根明
达颖悟之士能依斯典而力行之广为流布务使闾阎之内家
喻户晓人人有向善之机则不求福报而福自骈臻其所以补
益王化羽翼圣贤者正赖斯典维持不少也奚第仙经云乎哉
如以为太上敕演之灵文帝君开阐之法要什袭珍藏终𡻕不
一览观与但习为诵持而于伦常日用之道罔克实践者岂帝
君觉世之慈心也乎后之览斯典者亦当有省于予言九天开
化司禄文昌题
卷一 第 1p002a 页 CK-KZ_JY162_01p002a.png
同参经题词
昔魏伯扬真人作参同契系就易理专明丹道今我
孚佑帝师会三教于一源开千秋之觉路本平正通达之理演
精实奥妙之文其旨淡而深其道显而微亘古迄今从未有融
而通之辅而行之相资而合而发明之使三教之道昭若日月
星辰之不相掩如此经之阔然共證毫无翳障者故名之曰同
参经义详
文昌帝君原序某无敢多缀芜言因世多讹同参作参同故首
将经题详为别白以示后之学者宏教弟子柳守元熏沐题词

卷一 第 1p002b 页 CK-KZ_JY162_01p002b.png










卷一 第 1p003a 页 CK-KZ_JY162_01p003a.png
重刋道藏辑要
 同参经目录
 上卷
  法会缘起章第一
  始气玄要章第二
  敬畏天地章第三
  清净身业章第四
  断除口业章第五
  防遏意业章第六
  究论性本章第七
卷一 第 1p003b 页 CK-KZ_JY162_01p003b.png
  修德凝道章第八
  敦笃天伦章第九
  竭尽忠荩章第十
 中卷
  问理释疑章第十一
  慎事师友章第十二
  戒重化源章第十三
  葆守真元章第十四
  修崇善行章第十五
  严辨真儒章第十六
卷一 第 1p004a 页 CK-KZ_JY162_01p004a.png
  玄关秘密章第十七
  火候药物章第十八
  禅宗向上章第十九
  警示禅流章第二十
  会三归一章第二十一
 下卷
  保劫惟善章第二十二
  天人理一章第二十三
  持盛在德章第二十四
  因缘明验章第二十五
卷一 第 1p004b 页 CK-KZ_JY162_01p004b.png
  罪福报应章第二十六
  鬼神徵验章第二十七
  法体一如章第二十八
  诠释经义章第二十九
  尊信圣教章第三十
  瞻礼星斗章第三十一
  统明修證章第三十二

卷一 第 1p005a 页 CK-KZ_JY162_01p005a.png
重刋道藏辑要
 同参经
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著
 上卷
  赞
 开微演奥泄露真玄会三归一著言诠道德总包含净业消
 愆广植善因缘
  开经玄妙偈
 大道玄虚无可名𥥆冥恍惚有真精一元妙理同三教初判
 鸿濛象始分于穆直从心性得业源清净善芽生修持了悟
卷一 第 1p005b 页 CK-KZ_JY162_01p005b.png
 全经谛法体如如超上乘
  法会缘起章第一
自昔玄元广法天尊既成道已于正阳圣师前发宏誓愿溥度
𨶒浮一切众生遂历尘寰开演八品仙经最为显著然升降水
火婴儿姹女之旨龙虎炉鼎之说多属取譬世人弗察误入旁
门间有一二聪颖之士又多执泥文字不解得言忘象以意逆
志天尊垂悯每于翼轸之区阐化广结众缘又五品又三品先
后敷宣以示大乘精微之旨不离自性觉明使修真之子因文
修道良为慈悲方便不负初誓第经文流播未广奉持者少因
侍元始法几听说太玄无上至真妙道于是天尊哀求元始至
卷一 第 1p006a 页 CK-KZ_JY162_01p006a.png
尊玉皇上帝溥宣大化及细按因缘仍属鄂渚于是天尊稽首
元始几前白言臣昔请于罗施开演玄化救度末劫今检校天
运流行因缘聚会当在翼轸分野改请楚地敷扬玄功伏愿慈
悲哀悯听许元始天尊曰子今所奏岂不善乎吾当命更生永
命辅赞元化尔其明白阐扬无取陈言务使愚夫愚妇皆知修
省归依正道了脱生死出离苦趣尔之功也天尊稽首谢恩自
玉京金阙驾五色祥云白鹤前导苍龙捧舆天花缤纷瑞霞叆
叇同诸天诸仙齐诣玉皇驾下奏请敕旨复蒙玉帝悯其慈愿
敕允开演遂与诸真列圣降神鄂渚涵三道场为诸天人并诸
弟子宣说太上救劫妙经三十二章
卷一 第 1p006b 页 CK-KZ_JY162_01p006b.png
  始气玄要章第二
于是天尊普告四众云吾今所说惟谈贞实不事枝叶盖修道
之士不明根本徒寻枝叶虽极精进如木无根亦复何益夫此
根本原于混元一气天地未分日月未光混沌太无无象无名
无声无臭天得之而为天四时行寒暑运日以之升月以之恒
云霞雨露风雷电雹皆一气循环昼夜无停地得之而为地山
以之峙水以之流载岳不重容海不泄非斯一气孰主之乎人
得天地之气以生是以秉天之气而为阳秉地之气而为阴阳
健阴顺二气迭运如环无端儒谓天命之性释参本来面目道
究父母未生以前皆指此气而理寓乎其中矣太上曰象帝之
卷一 第 1p007a 页 CK-KZ_JY162_01p007a.png
先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从古佛仙圣贤修身立命修此而
已著经垂世明此而已末世烝民不知反本不务躬行向外索
取读尽圣经翻穷秘典而于自已一点元阳真气任其汨没至
死不明良可深悼吾今为汝众等显示修真之要务在明此先
天一气是谓玄真之体然斯一气又非兀坐枯守可以明得惟
于行住坐卧一言一动之时细为体认一动也来不见所从来
一静也止不见所从止恍惚杳冥莫可测其端倪如此穷究根
原务宜明彻则本来一点阳光忽然发现自能透底澄清性天
朗照万劫积习一时冰释大劫洪灾不能侵损与天齐年与圣
为侣出离轮回逍遥自在盖此气也无极而太极生天生地生
卷一 第 1p007b 页 CK-KZ_JY162_01p007b.png
人生物大之则包罗宇宙小之则不异黍珠然黍珠虽小犹有
形象此气之微无形无绪宇宙之宽犹有究竟此气之大㳽纶
罔间微乎深哉至矣尽矣吾今显示仙真第一进修之功务宜
从兹下手若不究明斯旨纵经多劫修持祗名有为有为即是
有漏去道远矣无为斯可无漏自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凡
尔修士欲冀了道證真非明此先天一气其何能之
  敬畏天地章第三
天尊告曰学道之士欲明心性先须知得心性从出之原盖人
物始生皆由天赋其性地载其形故天地谓之大父大母从古
佛仙圣贤莫不首敬天地虽人有贫富贵贱男女贤不肖之分
卷一 第 1p008a 页 CK-KZ_JY162_01p008a.png
而其戴高履厚则一也末俗不知性所从来命由天定肆意任
心逆天背理以致天鉴其恶或贫或贱或疾或夭世愚不察孽
由自作谓天弗祐横出怨谤是谓怼天假饰已善妄求非分是
谓欺天暗室作非遇人掩著是谓昧天口谈仁义心多荆棘谓
天弗知谓人罔觉是谓诳天对诸三光弗诚弗敬威仪弗检畏
惧弗存是谓亵天已命偶乖嫉人富有瞋天弗公是谓诬天读
书不明诵经弗解妄议前人讥诽有道是谓藐天即有一二修
省之子略知向善无如善念未纯善根未固善果未深遂希福
报妄延僧道章奏屡陈是谓渎天吾今告尔修士务宜首敬天
地然所谓敬又非媚天以邀福也正直之人尚不受媚况天地
卷一 第 1p008b 页 CK-KZ_JY162_01p008b.png
乎所谓敬者盖从自已性天中时时省察于自已心地上刻刻
检点一言而弗合于天地弗言也一行而弗合于天地弗行也
以吾神明之性天仰体乎于穆之天以吾静镇之心地俯察乎
安宁之地如子舆氏所云存心养性以事天如礼所云闻雷而
惧中夜必兴斯称敬畏若末俗凡流素无实行矫举以祭祗曰
谩天非敬畏也然心性难明以敬畏入虽暗室屋漏常若天地
神明昭鉴在上如此存心则非僻无自而生非僻不生则心君
泰然性天朗霁身口意业自然清净三业清净则六根六尘俱
可清净而入圣之基已有体段然又不可一刻放逸加以时时
洗涤之功及至阴符消尽阳神脱现浑浑默默天真发光端坐
卷一 第 1p009a 页 CK-KZ_JY162_01p009a.png
天廷隐显莫测名之曰佛佛亦强名名之曰仙仙亦强称仙乎
佛乎圣耶贤耶名虽多种实由一心惟心与性是二是一心性
与天同体不异是谓三才与道为一敬畏天地功效最神不知
敬畏漫曰学道祗是魔精命终之后必堕恶趣永失真道
  清净身业章第四
既知敬畏存心则三业可净然此三业亦须逐事省察随时检
点方能渐净如彼身业曰杀盗淫无论贫富贵贱人皆有之何
谓皆有即如杀业穷兵黩武诛降屠城文吏草菅民命轻戮无
辜次之豪贵非理烹宰屠儿魁侩惨割生灵小之启蛰之际戕
害昆虫方长之初刈伐草木此皆杀业之易见者又如世俗愚
卷一 第 1p009b 页 CK-KZ_JY162_01p009b.png
氓与人仇怨遂欲立歼其躯瞋憾一萌杀机旋动天鉴其罪注
名杀籍致受杀报了无解释又有一等深文胥役笔锋害命不
顾天理枉法屈刑残虐无辜缘兹杀因酿成杀果𡨚𡨚相报无
有了期太上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天网恢恢疏
而不失能无报乎吾今详为开导尔诸学人能净杀业即是仰
体好生一切蠢动含灵与吾同体自昔圣贤皆以爱物为心能
爱物则杀业净杀业净则太和元气在吾一身而此心与天地
通矣何灾不灭何福不增乎其一曰盗盗之一字匹夫匹妇稍
知惜耻者皆不肯为似乎甚少不知所谓盗者岂必白昼劫夺
昏夜穿窬方谓之盗凡官吏侵渔国帑以及有主之物不问而
卷一 第 1p010a 页 CK-KZ_JY162_01p010a.png
取虽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饮一食皆谓之盗盖以其物非已
有我私窃之欺人于不及知也是以古之圣贤非道非义一介
不取谨小慎微职此之故至于学士文人剽窃文字掠取虚名
以欺于世此更盗之尤者究之天恶其心神为之鉴久之败露
贻讥儒林此种盗业世多蹈之人最难知实为奸险其一曰淫
淫之一字举世易犯而豪贵文士其恶为最丧人名节亏已德
行受害无穷流毒莫甚不必显有其事始谓之淫凡创为淫词
造作淫具起一淫念述一淫事皆是淫机未除淫根未断若妖
冶在前而一心不乱一尘不染者世有几人昔佛训诸弟子见
妇之长者视之如姊幼者如女所以敬守此心不使放逸则虽
卷一 第 1p010b 页 CK-KZ_JY162_01p010b.png
目触色境心离色尘于此制得色根自除不致染著也然此三
业心为之根富贵豪强文人学士犯者极多尔诸学人欲净身
业务净其心业根一除萌芽不复生矣
  断除口业章第五
身业既净尤须警戒口业口业一端较之身业易犯虽高人达
士亦多不检然非礼勿言克已之要昔孔门诸贤惟三复白圭
之彦至圣独取而多才如端木兼擅言语之科犹以存鲁一举
致贻美言伤信之叹况其馀乎往昔释迦如来率诸弟子渡经
恒河见众渔人举一巨鱼首备百兽之形诸弟子莫识其因请
于佛曰是何恶物获如是身不亦怪乎如来告曰曩昔劫中有
卷一 第 1p011a 页 CK-KZ_JY162_01p011a.png
一僧人自恃才辩与人谈论必欲争胜稍或拂意即生瞋怒遍
指兽名訾詈弗已究之咒诅于人祗害已身积孽愈深罪报愈
重万劫寒冰无能解脱岂不悲欤如是诸大弟子谛听斯言互
相诫谨皆愿众生永断口业无堕恶趣然业有四端妄言绮语
才智者多两舌恶口愚贱者广如学士方入儒林缁流粗通禅
教黄冠羽客略识导引辄生矜诩恣意贡高大言欺世习儒者
曰我得精一执中矣为释者曰我得最上一乘矣学道者曰我
得金液还丹矣是皆大妄执迷一已复诳于人终身邪慝罔知
醒悟听其言似可颉颃佛仙𡤎美贤哲观其行究多闇昧弗异
庸流若夫绮语文士尤多诗歌艳丽词藻精工逞其才华致犯
卷一 第 1p011b 页 CK-KZ_JY162_01p011b.png
大戒更有著为邪说鼓惑愚民败德丧名伤风乱俗只图笔锋
快利岂知流祸无穷故绮语一业其过甚隐其报最严至于两
舌不独匪僻小人摇唇鼓舌背乱曲直以及愚夫愚妇向此说
彼向彼谈此颠倒是非方谓两舌凡儒者持辩雌黄朝士建议
反复致使正论紊淆贤人疏远又或邪师胸无定见依违两可
贻误后学皆两舌也所谓恶口惟彼愚夫乘人过失指摘瑕疵
恣肆讥讪妄行诋讟表白已长暴扬人短上干天怒隐示之罚
如恒河孽鱼之类良可浩叹然诸恶业不独佛仙经中谆谆诫
训示以泥犁拔舌之报即如儒书亦有明诲出好兴戎载之尚
书慎尔出话列于雅什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吾今更为分晰开
卷一 第 1p012a 页 CK-KZ_JY162_01p012a.png
示凡尔等并未来一切众生依我之言各凛三缄之诫静默持
已毋炫才智毋逞舌锋恪谨语言时存畏惧慎之于未言之先
省之于方言之际妄言不生绮语不作戒谨两舌永断恶口如
此洗涤可以修身可以事天进德之基是惟至要
  防遏意业章第六
口业净已然口所从出皆起于意诸意由心生心为身主防闲
宜严若非平时戒谨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则恶孽时萌便难降
伏身口两业俱不克净矣意之可畏喻如驷马惟在制御有方
勿令奔放所以古昔圣贤训人谨独惟能谨独则意之所发诚
实无妄贪瞋痴业无由得生而意可净矣然所谓贪非特作威
卷一 第 1p012b 页 CK-KZ_JY162_01p012b.png
苛取嗜利无厌弃法通贿黩货无涯始谓之贪凡商贾网利市
廛多方垄断豪强诡谋渔利锱铢靡遗皆谓之贪太上云不见
可欲使心不乱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曲礼曰分无求多盖贪心
一生则只知利已罔恤乎人善念由此而消恶业缘斯而起然
贪有多端说不能尽如所贪在名则意为之牵患得患失无所
不至倘有弗遂恣怨于人贪乃化而为瞋所贪在利则思夺人
所有饱已之欲机械变诈甚于穿窬子舆氏云鸡鸣而起孳孳
为利即蹠之徒岂不化而为盗乎所贪在色美好是耽佚乐无
度寡廉鲜耻帷薄不修贪更化而为淫矣凡此贪业发之于心
见之于行或恃势凌人而胁其拱伏或巧肆诈谋以迫其顺从
卷一 第 1p013a 页 CK-KZ_JY162_01p013a.png
身口诸业由斯而集贪业之害生生死死无有穷竟宁不畏欤
吾今剖晰晓示尔诸学人务须洁清自矢以净尔意毋得贪求
致罹恶趣其一曰瞋瞋之为害譬如猛火烈焰一炽势同燎原
不可扑灭不可向迩阴符经云火生于木祸发必尅是以古昔
佛仙务行忍辱以除瞋恚之火太上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故几于道柔胜刚弱胜强曲礼云很母求胜人能柔弱
自下不求胜于人尚何瞋乎昔儒门贤哲若颜子之不校孟氏
之自反皆以瞋为害道故虽非义之加横逆之犯皆恬然受之
而不与计也世之愚夫见人忤已辄思报复每致仇怨相攻小
则恶口交讥大则挺刃残杀遂有一朝之忿忘身及亲之祸是
卷一 第 1p013b 页 CK-KZ_JY162_01p013b.png
瞋之一业潜伏于内则身口二业显肆于外而愚人迷误至死
弗知可不悲欤其一曰痴所谓痴者非冥然无识昏庸暗昧之
谓也人苟谬执已见偏向一途不知大道不达正理邪见痼蔽
莫识醒悟迷性既深虽遇至人语以正道彼终不悔似此痴人
实为懵懵更有一等才智之人明知世事皆幻繁华易尽一切
所有咸归于空无如爱欲难除爱情难割虽欲强制旋踵即迷
正知正见无由得开譬彼杲日障于云雾自性不明终身迷惑
及至物消形化始悔从前晚矣晚矣然此身口意业净有难易
身口二业见之于外犹易检点苟有明理者其或能之惟意隐
而弗露人不易知较身口尤为难制净兹三业是谓十善十善
卷一 第 1p014a 页 CK-KZ_JY162_01p014a.png
周备即可生天逞兹三业是谓十恶十恶轮回即沈苦趣尔诸
学人慎兹三业可与入道
  究论本章第七
既净三业务明至道至道之要难以名言无形而能形形无象
而能象象声以之声而实无声色以之色而实无色𥥆冥恍惚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其有也无物不有其无也天地不知
天且弗知而况于人乎然斯道也求之则冲漠无朕体之则真
实不虚天地此道人物此道虚而能实实而能虚自无而有自
有而无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其理深玄其义奥妙太上曰玄之
又玄文始帝君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然道虽无名强
卷一 第 1p014b 页 CK-KZ_JY162_01p014b.png
名曰道既名曰道岂终不可求乎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子思
子曰率性之谓道人秉一阴一阳而生性即吾心而有修道之
要亦即于一阴一阳中体之然道本一元而教有殊途功亦微
异释道二门皆尚玄虚若夫儒流惟敦实践故易云仁者见之
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此即教分三门之说也盖道之体虽
虚道之用则实善体道者直穷性命精进不已一旦豁然无不
了彻此乃一超直入上根能之至于中下之人惟从日用动静
中躬行实践及践履功深得遇明师一点即悟是为由用得体
下学上达虽功分难易而至于明道则一也若修道之士能于
每日无事未与物接时存心默会内照反观则本原道体不事
卷一 第 1p015a 页 CK-KZ_JY162_01p015a.png
他求即心而存所性而有世儒不察妄诋佛仙虚无寂灭不合
圣学不知所谓虚者非尽虚也虚而能实所谓无者非尽无也
无而能有至于寂灭之旨亦是寂而能照灭而常存试观草木
其零落也虚矣无矣寂矣灭矣至春发生依然敷畅若非寂虚
之体藏之于内何以滋荣茂盛先后不异故知寂灭非断灭也
虚无非虚伪也彼认虚灵道体为虚伪指常寂觉明为枯寂谬
矣道体本来无形无名吾道用功惟究根本释教亦然宁惟释
道即古圣贤用功亦复如是惟中下根多不能尽语以至道故
特就日用常行中指点使之有所持循也尔诸学人能体斯旨
究其本自得其末明乎体自达于用儒也释也道也一以贯之
卷一 第 1p015b 页 CK-KZ_JY162_01p015b.png

  修德凝道章第八
学道之士务须修德道为统体德有万端譬之四时发育长养
收敛退藏各有不一而道则浑沦一理贯四时主造化故天地
以生物为心发育万物天之仁也佛仙圣贤慈爱种种务使匹
夫匹妇无一不得其所普惠苍生莫非仁德佛仙慈悲与儒恻
隐有以异乎所欲与聚已溺已饥与誓愿度人遍施法乳无以
异也长养为礼先后以时伦次不乱佛仙果位由功而分大乘
小乘法有渐顿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非礼而何义之所生惟宜
适中刚健不屈舍生取义佛仙忍辱毅然自持亦此义也智之
卷一 第 1p016a 页 CK-KZ_JY162_01p016a.png
一德主于退藏惟其能藏微渺莫测佛仙智慧幽深玄远是谓
大智故莫能识因此四德发为万行无量度人方便喜舍归仁
边际尊师重道亲善知识归礼边际忍辱无瞋端洁自守归义
边际割爱学道了脱生死归智边际深明因果不迷夙缘守中
抱一弗改厥志修务实修證期实證归信边际故天德以信贯
四时而四时之气亦以信会归其极孔圣云人无信不可立诚
以人之所贵在于有信故也自昔佛仙大圣万德俱备方證极
果而万德之中仁居其首若不先发慈悲只图自了无济于世
然所谓慈非如姑息溺爱妇寺之仁也必体天之心行已之德
慈则真慈舍则真舍悲人之苦如已受之喜人之善如已有之
卷一 第 1p016b 页 CK-KZ_JY162_01p016b.png
四无量心实实行去毋求报无退悔上士众德俱备生为正人
殁为明神下士勤修人身可固倘一德不修无恶不造三途苦
趣永无出期莫能解免故修德乃入道之门成真之要从古佛
仙圣贤未有不修德而能凝道者也虽德之事甚多德之名亦
甚广然道惟一理于统同中有万殊德有多端于分晰中见一
本大众齐修吾言非诞
  敦笃天伦章第九
道既非德莫凝而德莫先于孝弟故四子之书以孝弟为本即
尧舜之治亦惟彝伦攸叙而后平章恊和孝弟之验至斯为极
然人有贵有贱有富有贫亦惟随分自尽供为子职苟于家庭
卷一 第 1p017a 页 CK-KZ_JY162_01p017a.png
聚处饮食起居知养而不知爱知爱而不知敬皆不可为孝也
昔文王为世子时日朝于王季者三问左右曰安否闻安则喜
闻不安则惧退而不敢自宁盖其爱亲之心发于至性即此一
节人莫能及载之曲礼可考而知也今人于父母有疾时尚不
知竭诚省候尽力医药况其馀乎孔圣著孝经以明先王至德
要道告成功于北斗以垂训后世世之儒者童而习之然能诵
读而不能躬行知讲说而不能实践将此训世化民之书作文
字读过则何益矣孝之一道不特儒书即佛仙亦谆切言之未
有不孝其亲而能了道成真者亦未有学为佛仙而不孝其亲
者世愚不察妄诋释道以为弃亲割爱绝先祖祀谓之弗孝不
卷一 第 1p017b 页 CK-KZ_JY162_01p017b.png
知自古佛仙了脱尘缘證真之后九祖超升岂但双亲已乎古
人以化亲于善为大孝良有故也昔孔圣称舜之孝首日德为
圣人盖子有圣德而致其父曰圣父母曰圣母何孝如之后之
儒者圣乎否乎世有妄人或恃才学或矜富贵于父母之前傲
慢无忌岂知已之才学富贵皆从祖宗父母积善中得来弗思
报本反滋轻忽不孝之罪其可逭欤从古圣人孝德之至真纯
笃实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是以天地可格风雷可动馨香可荐
俎豆可登孝德之至莫大于是至于僧道离亲出家亦宜自思
亲生此身鞠育之恩既不能报菽水之养又不能承必须苦志
励行求證道果以图报本则父母之愿庶几克遂若师长教训
卷一 第 1p018a 页 CK-KZ_JY162_01p018a.png
即宜爱敬承顺事之如亲盖身为法嗣绍隆先绪弗可忽也若
彼愚夫其于父母亦惟生则尽养殁则尽哀祭则尽诚诗曰夙
兴夜寐勿忝尔所生此之谓也若家本饶裕甘旨何嫌于鼎烹
家实寒薄饔飧不厌于[廿/疏]食惟爱敬之宜笃何丰俭之可分若
夫儒者既明诗书须知尽孝苟爱日之训弗顾于生前蓼莪之
什罔念于殁后虽列鼎而祭祗是虚文庐墓而哀徒为欺世谓
之为孝天其许乎至于昆弟同气连枝古人喻如手足诗曰岂
无他人不如我同父是友于之谊可弗敦乎况父母之所爱者
莫如已子子虽有贤不肖而父母爱之之心则一凡我昆弟纵
有贫富贵贱之不同而我友爱之心胡可少易是以姜被之风
卷一 第 1p018b 页 CK-KZ_JY162_01p018b.png
古人共羡煮豆之咏贤哲所悲可弗慎欤即僧道之于同侪亦
有昆弟之义少者务加以慈爱长者宜待以谦和尽斯友恭方
能于善知识前受益若惟恃已贡高戕贼同类是负父母生身
之恩又失师友训诲之德尔诸众生体斯孝弟而力行之则根
本既立而进德修真可不难矣
  竭尽忠荩章第十
人秉五行之秀匪亲何生匪君何成然亲以天合君以人合以
天合者根之于性以人合者本之于义二恩并重未有区分但
子之于亲能知劬劳者尚思报本而臣之于君靖共匪懈者每
不易觏不知一登仕版尔俸尔禄皆君之赐一饮一食尽君之
卷一 第 1p019a 页 CK-KZ_JY162_01p019a.png
恩上而荣及祖先下而庇荫后嗣不思报称臣节多亏能自安
乎至于奸邪之人窃君威福广植私门以及献媚取容阿谀固
宠弗畏天道罔恤人言不思尽已之忠惟图一时之贵究之盈
廷指摘公议难容一旦名败身丧祸不旋踵悔何及乎故居保
傅之位者上以格君之非务尽辅弼之任下以进贤为事勿怀
妒嫉之心职司明刑则宜平允持法宽恤以重民生或司教化
则务移风易俗开陈以导民善有官守者敬事后食随分效忠
居廉访者问政巡方观察详敏身居言路则思纳约自牖以靖
朝纲启沃献替以重国脉君有善则将顺其美君有过则匡救
其失宁为謇謇之忠勿蹈唯唯之谀如职任封疆则宜正已率
卷一 第 1p019b 页 CK-KZ_JY162_01p019b.png
属勿苛虐以陵下勿刚愎而偾事勿违道以沽名或身寄专阃
则思保固疆域宁谧社稷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即守一郡剌一
州宰一邑惟宜各尽厥心各修厥职毋谓民事为可忽毋谓民
命为可轻毋曲意上官以希容悦毋恣婪贿赂以剥民膏体君
之心奉君之令敷君之仁惠君之土斯为循吏矣所以从古忠
烈之臣杀身成仁临难弗夺忠贞贯乎日月正气彻于乾坤青
史标名千秋享祀至于士庶虽未受爵于朝然而设官分职布
令垂条务使盗贼无惊闾𨶒乐业皆君恩也而况积逋有蠲凶
荒有赈养老有典节孝有褒能无念乎国有常赋则宜输纳以
时国有兴作则务趋承恐后此亦忠之属也盖忠孝二端为天
卷一 第 1p020a 页 CK-KZ_JY162_01p020a.png
地间第一根本凡修道之士尚须历劫苦行而后成真證果惟
大忠大孝命光一谢遂获生天即极乐国中上品上生亦惟忠
孝居多故忠孝之人朝廷褒之史册传之天道祐之鬼神敬之
以视不忠不孝显被刑诛阴遭鬼责万世贻讥永沉恶趣者奚
啻霄壤故凡疫疠刀兵水旱饥馑皆不忠不孝之所招也尔诸
学人若欲决志修行而不敦子臣之道妄冀成真必无是处天
尊说是十章已诸仙真宰一时踊跃欢喜赞叹异口同声而作
颂曰巍巍无上尊救劫广慈仁宣演微妙法开章泄玄真太极
一元理三乘秘密文言言皆透彻字字极精深大道本庸常先
须净业根敬天昭感格敦伦践实行修善获生天作恶堕沉沦
卷一 第 1p020b 页 CK-KZ_JY162_01p020b.png
民彝共物则五典与三坟同参能实證跻圣入玄门众生含佛
性自性有灵明愿登大法航莫负圣慈心妙哉导师言亿劫永
钦遵于是诸仙真宰说是颂毕普集天尊座前稽首礼谢同时
侍卫神将咸各喜跃叹未曾有于是龙鹤翔空云霞散彩宝幡
绛节队仗前驱复还无上其时诸弟子等各各礼谢信受奉行
 
 赞
 悲心度世广法慈尊敷扬天道显人伦尽性有常经忠主孝
 亲弈世永为箴
卷一 第 1p021a 页 CK-KZ_JY162_01p021a.png
 
 中卷
 
 赞
 慈航普渡接引群迷玄关要诀绝支离直指本原机法体真
 如参学莫迟疑
 
 开经玄妙偈
 天门开处降金仙鸾驭重临讲法筵第一义中宣妙谛最深
 玄里说玄玄
 
 明理释疑章第十一
尔时天尊钦奉玉旨宣演玄文周十章已回驾谒陛再降法筵
于是诸仙圣众或驾苍虬或乘灵鹤簇拥仙仗步虚而来散诸
卷一 第 1p021b 页 CK-KZ_JY162_01p021b.png
宝华天乐鸣空卿云缭绕瑞气氤氲天尊宴坐良久诸天真宰
希聆法音时有左掖仙真出班奏曰往昔天尊于花石城演说
昭示详明剀切迄今习诵无闻遵行罔见以弟子愚昧思之于
教似无所补于是天尊慨尔叹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昔太上
居景室山与五老上帝阐发天地阴阳九灵长生诸经百万馀
篇复降神蜀都谈玄玉局琼编盈积至今流播罔有沦替释迦
如来说法多至三藏教有三乘宗分各别奚必人尽能行太上
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盖说法在我从违
在人宁得因人信慢之不一易吾救济之慈心乎况忠孝友悌
根诸赋𢌿谓之民彝物则无奈世风日下民行不兴罔能信道
卷一 第 1p022a 页 CK-KZ_JY162_01p022a.png
乖气致殃以致凶灾疫疠饥馑荐臻吾今所说正欲辅翼王化
挽回劫运救拔众生开导群生务期人人醒悟依实践履且天
心仁爱无非欲民返淳归朴复还性初若使人皆向善家敦仁
敬世有淳风和气致祥宁非盛世吾曩昔所演诸经诠释玄要
已畅厥旨试观宇宙之大贤愚贵贱人不一类安得人尽学仙
人尽学佛是以观音大士普门品中三十二应随根说法良以
此也若有实心修道之士吾自开陈引导务使了脱尘缘證位
上真于是诸仙真宰踊跃欢喜咸称善哉静默冥心听候宣扬
 
 慎事师友章第十二
天尊宴坐琼台告诸真人曰人生在三之节君亲而外师道为
卷一 第 1p022b 页 CK-KZ_JY162_01p022b.png
尊盖子臣之谊虽人所当尽然是非之介邪正之分差诸毫釐
谬以千里辨于几微不可不慎故必藉明师开陈义理讨论切
磋则行无差忒庶几忠为纯忠孝为纯孝不蹈陷君陷亲之失
古人进德修业必延访明师以为学道之资然师有不同有见
闻广博之师有道德轶群之师有品望著隆之师又有方外超
迈之师昔黄帝师广成尧师尹寿舜师务成文王师鬻熊太上
容成即孔圣官礼皆有所师太上曰吾非圣人盖学而知者
自古圣贤佛仙罔非从师授业而后悟道书曰能自得师者王
谓人莫已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帝王且然况下民乎太
上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人惟自见自是所以得少为足
卷一 第 1p023a 页 CK-KZ_JY162_01p023a.png
不能虚以受人不知人匪生知皆由师传三教虽殊尊师则一
即吾门修鍊若不亲受真师口诀纵熟习丹书焉能得知切实
下手工夫虽极力施功决无成就故释门亦以亲善知识为菩
萨法要赵州九十行脚以大事未明参求真师耳若夫友所以
辅仁易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人于理有未明义有未晰必进问于师退质于友务使所蓄
之疑涣然冰释所修之功怡然理顺昔复圣颜子闻一知十资
极敏悟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其心中真见得道理无
有穷尽学问原无底止方能如是虚衷咨询后世愚妄每多自
满自骄自大自傲不能虚衷受善虽先达在前亦不屑问况于
卷一 第 1p023b 页 CK-KZ_JY162_01p023b.png
友乎所以正人日疏匪人日密邪师损友聚成败类良可慨矣
即吾昔时若非正阳圣师传授心法安得超凡入圣證位上真
大众静听修禅修道希圣希贤不求明师益友以砥砺观摩是
犹北辙南辕愈趋愈远道不可得矣
 
 戒重化源章第十三
有天地而后有万物有男女而后有夫妇有父子有君臣则夫
妇者彝伦之首造化之源人道之始也故天地和则二气絪缊
万物化醇雨旸时若品物咸亨夫妇和则男正位乎外女正位
乎内一倡一随而后家道正生育蕃顾不重欤是以夫妇一道
所关甚重大而国家小而闾阎治乱兴衰皆基乎此考之虞肇
卷一 第 1p024a 页 CK-KZ_JY162_01p024a.png
沩汭夏始涂山商周之兴君后一德齐戒鸡鸣而治卫剌终风
而乱良有以也自有天地以来夫妇之道尚矣然人道造端于
夫妇若无礼义以节制之则荡制之不得其宜则乖所以闺阁
之内帏幕之间不失于狎昵即失之乖𨔻鲜有能得其正者昔
人虑其狎也而戒其如宾如友惧其乖也而喻之如鼓瑟琴诗
美刑于易利女贞能无念乎昔圣人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
咸恒乾坤一阴阳也阴阳一夫妇也故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
母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一奇一偶是生变化由是而长男中
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六子生焉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阖
辟之道阳施阴受本诸此也然乾之道曰万物资始乃统天坤
卷一 第 1p024b 页 CK-KZ_JY162_01p024b.png
之道曰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人于夫妇亦若天地夫以刚健之
德统乎妇妇以柔顺之德承乎夫一统一承而后家道成焉男
女生焉文始帝君曰一夫一妇而生一子形可合一夫一妇而
生众子形可分一合一分之机天地生生化化之妙秘蕴于其
中矣至于玄门修鍊铅汞升降水火喻如夫妇亦取阴阳交媾
而后能结圣胎即释氏空色两忘而亦以法喜为妻盖一切助
道法皆所以内固身心使得成圣證绍隆佛种亦如妇主内政
助夫成家是以诗始关睢书称釐降礼重大婚春秋慎重逆女
则夫妇一伦匪细故也人能和于夫妇夫训其妇妇勉其夫彼
此相劝于善学为琴瑟之好勿贻谷风之怨共图举案之乐勿
卷一 第 1p025a 页 CK-KZ_JY162_01p025a.png
蹈说辐之讥则翕兄弟顺父母皆自斯而致之耳苟夫不合其
室妇不敬其夫则乖违之气钟于一家殊失化源之宜又何以
望后嗣之有贤者能孝于亲能友于昆弟者乎至于昵床第私
妻子忘父母此实败德天地所恶鬼神所瞋倡随之义岂如是

 
 葆守真元章第十四
古人设庠序学校以明人伦为日用常行之道本人人性中自
有之理初无奇特亦无难行惟人视为庸常不能笃实践履不
知大圣大贤俱从纲常伦理中实心行去以造其极即吾门亦
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然纲常伦理在人
卷一 第 1p025b 页 CK-KZ_JY162_01p025b.png
固所当尽若不惜精养神以保固形体则无以却疾延年亦非
摄生之道太上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
身不救故又当慎起居节嗜欲于大寒酷暑迅雷烈风骤雨阴
霾之时上弦前下弦后晦朔之际或时令愆候俱宜避忌保守
其身勿纵欲以丧精勿逞忿以耗气勿嗜饮以伤神子舆氏曰
守身守之本也盖人一身惟精气神精气即是水火又名铅汞
火性好炎宜制之使不燥水性易走宜防之使不泄丹书曰顺
则人逆则仙盖水本流下逆之使升火本灾上降之使下一升
一降颠倒阴阳而成既济然非清静任运自然不假作为亦不
易得广成仙师曰必静必清勿劳尔形勿摇尔精乃可长生慎
卷一 第 1p026a 页 CK-KZ_JY162_01p026a.png
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盖内景不出则心不外驰神藏于中外
景不入则邪气不干精神完固百骸调理可以养生可以延年
太上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摄生之道莫要于此至于多知虽
与外诱不同然亦足纷其心思耗其神气况贪求多知则无守
约之功愈多愈离与道违背是以孔圣不贵多闻而戒朋从之
思维摩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所以
善摄生者内境不漏于六根外境不沦于万有湛然清净凡一
切忧惧烦恼妄想不系于心内守真元惟恐渗失夫人之身譬
之于木若内朽无实一遇暴风立见摧折是以不善摄生之人
一遇天时寒则畏寒热则畏热水不上升火不下降故寒暑不
卷一 第 1p026b 页 CK-KZ_JY162_01p026b.png
能却水火不能济摄生之道可弗究欤欲求摄生务用逆修而
使水升火降山头药秀海底日红黄庭经曰内守坚固真之真
虚中恬澹自致神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葆之可长活至哉言
乎人能慎守其身以处于世则疾可却年可延而长生可几矣
 
 修崇善行章第十五
人生世间能知内守真元以摄养此身如坚贞之木真精内含
本实固矣然虽有根柢以厚于内尤贵枝叶蕃茂以充于外方
能承受雨露之养人身亦然既知内守精气若不力崇善行以
积于外譬诸无枝之木虽生不蕃何以邀雨露之养乎传曰树
德莫如滋树者种植之义滋者培养之深也故德宜种更宜培
卷一 第 1p027a 页 CK-KZ_JY162_01p027a.png
然德有万端而以济人利物为先若人于平日好义乐施遇人
有急存心周之闻人有失方便救之力所能施委曲济之力有
未能设法处之见人理有未明事有多滞宛转以开导之善则
鼓励之不善则力止之念念为人时时方便太上曰富者赠人
以财仁者赠人以言赠人以财固属济人赠人以言是为法施
饶有利益尽人可为世人所以不能者为人我之见固执于中
不观之西铭语乎民吾胞也物吾与也人能体会得民物皆我
胞与则万物一体何善不可崇何德不可修易曰君子以顺德
积小以高大所以先圣老安少怀之愿真有与天同大之量自
古佛仙视一切众生犹如赤子释氏谓蠢动含灵皆吾性中所
卷一 第 1p027b 页 CK-KZ_JY162_01p027b.png
有之物人能体佛仙圣贤之心以崇善行即未必能如圣贤而
此心亦即作圣作贤之基即未必能如佛仙亦与佛仙不异矣
至于存心好善其平时宁遂无过惟知有过则宜速改易曰不
远复旡祗悔元吉能改一过即获一善语云行善之人譬彼春
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盖善为人所固有行之在我亦惟
勤勤恳恳不骛名不求报太上曰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处其
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易曰君子以厚德载物昔之圣
贤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佛仙自度亦即度人若杨子为我孟子
辟之世儒不察妄诋吾道为杨墨之学不知吾道慈悲广大无
人不度特不信者难度耳杨子不能利人岂吾道比乎况修道
卷一 第 1p028a 页 CK-KZ_JY162_01p028a.png
之士先须种德故丹经云若非积德累功动有群魔作障人能
行善天道必祐神明眷顾若作善而不获报必其善有未纯故
真心好善之士未有不获报者善行既久则庆流子孙泽绵后
世诗所谓受天百禄降尔遐福也人能内保真元外崇善行终
身弗懈而不得道者无有是处
 
 严辨真儒章第十六
若有众生专习儒业不事他歧则当如前所说内守身心外崇
德行先究根本于天人性命之旨极力穷研仁义道德之蕴尽
心探索慎守惟危之人心毋令放逸时惕惟微之道心务深涵
养闲邪以去其非主敬以立其诚忠以持巳恕以待人其进德
卷一 第 1p028b 页 CK-KZ_JY162_01p028b.png
也效汤铭之日新又新其修业也法说命之逊志时敏谦以自
牧虚以受人学问本无尽藏勿恃才而傲物省身常患不及勿
文过而饰非常思羹墙之见勿贻衾影之惭积厚者自然流光
贵在持之以让若颜氏之有若无实若虚发迩者自能见远尤
在居之以约念端木之贫无謟富无骄沉潜于六经之府历究
夫四子之文读圣贤书体圣贤心行圣贤事为圣贤人以伊尹
尧舜之乐为必可学以孟子愿学孔子之志为必可师此实儒
者所当尽之本务盖儒字从人从需则上以接乎先圣道学之
传下以启迪后人承继往开来之统为世人所必需也若夫子
史亦足以资见闻扩耳目广心思充才识亦宜旁搜博采去其
卷一 第 1p029a 页 CK-KZ_JY162_01p029a.png
芜取其精疑者阙之信者存之古人居一室之中而能知天下
之大千百年事之得失者恃有书也然杨子之书语多险僻荀
子论性恶已昧其本独论经国教章尚有可取六朝之史是非
多诡于圣人亦可因此而知世之治乱至于艳丽之词与无益
身心之书徒为玩物丧志昔贤所戒须慎之耳盖名之为儒不
特儒冠儒服即俨然为儒中人也务宜笃儒行立儒品求为真
儒勿为伪儒为通儒勿为拘儒为大儒勿为小儒宁岸然自守
为圣道之干城勿诡随流俗作乡愿而败德洗心藏密以希圣
希贤存理遏欲以尽性至命达则行之虽安富尊荣而不矜穷
则守之纵泉石幽壑而不变此真儒之本领土品之所贵也故
卷一 第 1p029b 页 CK-KZ_JY162_01p029b.png
三教虽殊其实一理一者何心也太上曰勿起分别勿起执著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特俗儒拘守章句
不究根本徒执名相强为分别耳不知观喜怒哀乐未发时气
象与释道两门教参本来面目岂有异乎况孔圣为万世儒宗
至今證位天帝亦受佛称颜曾四配天宫显爵三千弟子永无
落劫岂非为儒即为佛仙之因真儒即佛仙之所深契者乎世
有真儒吾当开陈以接引之何分儒何分道何分释
 
 玄关秘密章第十七
若有众生厌弃尘缘心慕玄风志求了脱欲明长生久视之道
修鍊返还之功必先识得玄关一窍方有亲切直捷工夫不致
卷一 第 1p030a 页 CK-KZ_JY162_01p030a.png
误入旁门然此一窍隐于虚无之中空空洞洞至玄至妙非心
非肾非口非鼻或指泥丸或指脐内或指两肾中间种种乱道
皆非真也不遇明师指授何由得知丹经云饶君聪慧过颜闵
不遇真师莫浪猜盖此一窍为真息往来之所故谓玄关亦谓
橐籥修丹之士于此玄关中撰结圣胎太上曰天地之间其犹
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良以此真息之机回还往复如一
昼夜运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或又谓之玄牡太上曰玄牡之
门为是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阳也牝阴也心印经云
出玄入牡盖真气旋转运动于中昼夜不息易曰辟户之谓乾
阖户之谓坤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然是气息一
卷一 第 1p030b 页 CK-KZ_JY162_01p030b.png
呼为出为辟为升为阳于一呼而接天根故谓之乾一为吸入
为翕为降为阴于一吸而接地根故谓之坤阴阳阖辟而成变
化莫不由此玄关一窍微乎微乎玄矣妙矣修仙之士先修此
也然此窍至虚至灵居乾坤之为中金公木母相并之地为婴
儿姹女交姤之为乡四大五行不著之处归根复命安炉立鼎
皆系乎此因其幽深玄渺故曰玄以其空中一穴故曰牝名虽
多种其实一也以有心求之恍惚无象不见其有以无心求之
气机充周不竟为无惟是屏息万缘涤除尘虑默默体认于不
着有不着无中自然得之此关一开中有无相真人往往来来
化凡体为金液而筑基鍊已之功次第施行毫无阻碍矣然金
卷一 第 1p031a 页 CK-KZ_JY162_01p031a.png
丹大旨上根能之中下之资或未能行虽资格分有多品若果
真诚奉道初终弗懈则品品可以出尘跻真法法可以延年度
世苟有志学道或常住宫观诵经焚修心无尘垢亦可为本分
全真若徒饰黄冠羽服茫然不知大道所归之处罔明脱离生
死之要吾恐无常迅速森罗殿上转轮藏中非恃道貌可免一
失人身万劫难复凡俗无知罔明大道迷失人身犹归其咎于
未知修真之故若既入吾道而不能专心向上苦志修行悠悠
忽忽轻慢此身即轻慢吾道沉轮亿劫永失人身宁不悲欤宁
不恸欤尔等众生各宜猛省人身难得
 
 火候药物章第十八
卷一 第 1p031b 页 CK-KZ_JY162_01p031b.png

道之士既明玄关须知药物然产药有川源而药即铅汞之
说也铅产西方西方属兑金金为水母汞产东方东方属震木
木为火母以金召水以木召火而生坎离故太上曰知其母复
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此即知川源之说也采本无采之
采以火为采丹经云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入药
有造化鍊药有火候然火候不一有文武先后缓急次第用功
之不同丹书云至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非不知也
以其一心运动于内子午抽添火烈则抽火寒则添其添与抽
隐而无形微而弗睹非如薪炭有形之物可以易知吾今为世
人指点药物虽有黄芽白雪龙虎种种异名只一汞铅尽之即
卷一 第 1p032a 页 CK-KZ_JY162_01p032a.png
汞铅亦是异名只一水火尽之水火之象取诸坎离心居南方
为离离为火而元神居之肾居北方为坎坎为水而元气居之
真气为真精所化真精乃真气所融真气即药物用元神之真
火御元气之药物鍊药须用炉鼎炉鼎亦是异名即玄关虚中
一窍有炉象焉于无象中有象即于此若有象若无象之中升
降水火即谓之烹鍊太上曰养其无象象故长存守其无体体
故全真全真相守可以长久此火候之大要也以神运气以气
引精默默任运身心泰定致虚守静寂淡无为其运气也息息
归根勿忘勿助其下手施功全用逆修使元神内守精气凝结
鍊精化气鍊气化神鍊神还虚虚无自然圣胎斯成然后温养
卷一 第 1p032b 页 CK-KZ_JY162_01p032b.png
乳哺全用静体默护自未结胎以前常用武火以退阴符及阴
符退尽已露纯乾阳刚之体只用文火温养保固使之泰然安
处乎中盖武火譬之战争至已成圣胎则如天下泰平惟宜修
文焉用武事太上曰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故恬澹
为上工夫至此时只宜恬澹自守切戒助长久久纯熟婴儿长
养时至自然脱胎神化自在逍遥居一室之中可以遨游乎四
海九州之大在尘寰之内可以腾身于霄汉溟漠之间易曰美
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孟子曰睟然见于面
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盖还丹一得返老还童实有
此景度人经所云说经十过枯骨更生皆此修鍊之所致也若
卷一 第 1p033a 页 CK-KZ_JY162_01p033a.png
中年入道外药已失须用接命延年之方以补后天之所不及
虽有真功而先天不完圣胎难结如志念坚固保守神气依时
采取朝夕罔间即不能脱胎神化入圣超凡而筑基鍊已确有
实功亦可住世长年常在修鍊之门而善因道缘亦不虚负此
所谓趁早下种子也人欲长生急须早为修省勿致老来后悔
莫及
 
 禅宗向上章第十九
昔释迦佛说法大迦叶同舍利佛俱精于长生之学淹贯丹书
各率弟子来归后皆授记作佛神光以道学而归达摩黄梅五
祖前生为栽松道人昙鸾焚仙经而修净土此由道而入释也
卷一 第 1p033b 页 CK-KZ_JY162_01p033b.png
许真君曩劫师定光佛为释子至晋师谌母授以金丹大道拔
宅飞升李长鬔初为僧顽空盲鍊经予指点得證天仙此由释
而入道也丹霞弃选官而学佛后因得悟此由儒而入释也即
予亦习儒业因遇正阳圣师授以玄妙此由儒而入道也于此
见修佛修仙初无一定学道学释悉由乎人但发愿在彼即于
彼中苦行发愿在此即于此中力修是以专习儒业则应如前
所说学为圣贤圣贤而外无所可学若修仙道则应深究返还
之功以及诵持之门求其了脱尘缘宜思名为全真则当全此
真一不二无灭无生如有一毫私念杂于其中非真也天之所
以与我本属完全若一毫未全则非全受全归之义全真二字
卷一 第 1p034a 页 CK-KZ_JY162_01p034a.png
岂易名乎若有众生心慕禅宗好乐佛法割爱出家则宜抛却
尘缘志求向上于西来大旨拌一死工夫往前行去果能于藏
典研穷精义朝探夕索有未彻处求善知识指引开导切勿自
是妄生臆度昔华严法界品善财遍参五十三大善知识至上
与诸佛颉颃是何如志愿凡居方丈之内或作禅床之间而尘
垢不消世缘不断于本元真心未明妄认缘心为真心则一生
如在云雾中举步欲见晴空朗霁之象胡可得也大乘经曰心
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盖缘心因前尘而起有生有
灭是为妄心妄心乃幻化无端真心则常住不动季世禅学多
不明真心但认应事接物之缘心以为本来之真心不知向前
卷一 第 1p034b 页 CK-KZ_JY162_01p034b.png
力修若肯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勘这点缘心生从何处起灭
向何处去于有生灭中求不生灭真心一旦打破迷关洞见根
本则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与儒门克复
相似克得已即复得礼知离幻即觉真初无异也然欲离幻即
真须假戒定工夫若不严持戒律则心多散乱遇事牵引不得
大定能由戒入定心不妄动久久敛刺至于纯一则真常之心
自然发现故予尝曰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正谓此也即儒
门颜子四勿工夫亦是持守身心之戒初无两样若能坚持戒
律恪遵佛语以求自了而后向上一机方能进步若不依戒律
或受戒而不能守戒求其了明心地定且无有慧于何生不二
卷一 第 1p035a 页 CK-KZ_JY162_01p035a.png
法门未许通彻也有志参禅极力猛省
 
 警示禅流章第二十
欲求作佛须明佛性此佛性者得之生初人人本有圣凡不异
或曰大乘或曰最上乘总指此性性元无二功有不同其不同
者根不齐也根之不齐由于气禀有清有浊上根之资一闻辄
会便解修持参学亦易中下之资较诸上根闻不易解然辨苦
功终能醒悟特较上资为觉难耳至于三根固有不同而修持
之功亦殊是以楞严圆通果位其入手有二十馀种差别即圆
觉三观每一观有单修双修先后齐修等之各异即华严十住
十信十回向以及四十一心之阶级浅深种种不一此所以宜
卷一 第 1p035b 页 CK-KZ_JY162_01p035b.png
究心经论精研玄微也虽佛叱多闻不及修行无漏然又曰菩
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可见佛未尝尽弃多闻特以渡河
须用筏既渡不须执耳故执经论以求佛法为不是离经论以
求佛法亦不是也若只图参学不事经论则如来何故说法四
十九年临涅槃时又以教典付嘱阿难尊者则知空抱一知半
解而叱淹贯藏典为非终属得少为足增上慢一流人不知昔
人于竺乾之教穷极玄辨奥明宗旨非仗论以阐经藉经以显
法安得大彻所以永嘉阅维摩而悟心宗天台诵法华而得三
昧载之传灯者多属雄才博识之衲子罔有浅见𦕈闻之高僧
但佛门垂教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故经有顿渐乘有大小根器
卷一 第 1p036a 页 CK-KZ_JY162_01p036a.png
敏捷者于渐中亦得顿悟根器浊钝者于顿教而亦渐通如三
兽渡河此为下中之根说小乘喻也然三车出宅见喻于法华
则由渐而说顿开权智之方便而显实智之一乘故佛法以法
华会三归一为极至之谈是以诸大弟子先后授记作佛不论
男女不论人天不论老少咸与授记此所谓在坑满坑在谷满
谷即儒家所云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者也但佛性虽圣凡不异
若不穷究参悟又何得超凡入圣昔六祖为居士时腰石春米
极修苦行后人似此磨励能有几许即如参求之外尚有诵
持诵持而外复有净土自远法师开堂庐山由念佛而脱轮回
生极乐者备载净土传内因诵经而发明心性见诸高僧传者
卷一 第 1p036b 页 CK-KZ_JY162_01p036b.png
亦不知凡几俗世缁流参禅者动鄙念佛不知大势至菩萨亦
缘念佛而證圆通普贤菩萨以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
提记而为劝发岂小果乎惟是僧众或喜诵持则务如说修行
于诵持中究明心性或喜宗乘则宜屏息万缘直参向上于禅
观中究明心性或喜净土则务以佛心念佛一心不乱于念佛
中究明心性若心性未明正好极力参求如客子返乡必到家
而后安如轻帆渡河必陟岸而后快若中途而止画地自限欲
求超凡凡乌可超欲求入圣圣何可入初果尚难况四果乎初
禅未能矧四禅乎如此修行终身莫能彻悟于西来祖意必不
可得斯之谓袈裟底下失脚难复一辈人也
卷一 第 1p037a 页 CK-KZ_JY162_01p037a.png
 
 会三归一章第二十一
于是法筵仙众闻是说已齐起于坐白天尊曰自昔上世睿哲
挺生神明间出坟典未作琼编未启梵帙未著初不闻有儒道
异名何况于释文教既开宪典斯作垂之宇内昭若日星中古
而降淳朴斯漓人罔知道多迷性宗多昧至理而后三教同兴
以开聋瞽然支派各分愈分愈远语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韩子
曰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出乎彼则入乎此势使然也今谓三教
同一至道则不应有三教之名既儒释道攸分则不应云三教
一理毕竟同中有所以异惟愿天尊显为宣说使末代众生知
所趋向免堕疑障天尊言曰昔者鸿濛初开文字未立结绳而
卷一 第 1p037b 页 CK-KZ_JY162_01p037b.png
治天垂象有日月星辰云霞之章灿然昭著于上圣人则之观
星斗而作字法云霞而作篆察鸟迹而成文作为书契以利民
用方是时也儒且无名况释道乎然教虽未立而体段已备自
河图洛书生成之数为庖羲画卦之始而乾坤坎离之义阴阳
五行之旨实开精一执中之传为三教之宗易曰一阴一阳之
谓道玄篇种种说阴阳岂有异乎修鍊之士先明水火升降而
未济既济易已先言之矣岐伯告于黄帝之言亦以天一生水
河图之秘配诸铅汞即释氏称为金仙金乃水母此即河图生
成之数原为统同一理至于道之与儒尤为易晓长生之功有
外六十四卦者乎伏羲之卦始于先天乾南坤北等惟文王后
卷一 第 1p038a 页 CK-KZ_JY162_01p038a.png
天之学乾始西北坤位西南修丹之士于乾坤之中安炉立鼎
以后天药物修还先天其中虚无空洞之中即一画以开天也
将谓上古圣人儒耶释耶道耶惟中古圣人知后世之人不能
全体皆备不得已分出三教名目名虽各异理实一焉故曰千
百世以上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千百世以下有圣人出
焉此心此理同也所以佛说法华日月灯明佛之后复有日月
灯明威音王佛之后又有威音王佛岂但如是即尽未来劫三
教殊途而同归非吾一人之私言乃先圣后圣之公言也昔至
圣以犹龙之言称太上可谓尊之至矣是至圣未尝辟道也太
上西升经曰吾师天竺古皇先生在焉吾将逝矣是太上未尝
卷一 第 1p038b 页 CK-KZ_JY162_01p038b.png
辟佛也况释迦如来往昔劫中师事长寿仙人闻法华经于灵
鹫大会自述以告学人是如来亦未尝辟仙也三教圣人此心
此理原无异也惟其无异故无分也人之习学岂必尽明三教
悟彻一原然能于心性之中深究明了毋论学儒学释与夫学
道至于悟彻之时自得三教一原之理故儒须真儒释须真释
道须真道真者何以至诚之心体至诚之理修至诚之功真一
不二则圣可希佛可学仙可几也佛经云所谓众生者即非众
生若徒循迹相互相讥讪甘作三教罪类是名众生也于是诸
仙闻已稽首赞叹而作颂曰天尊大慈悲为说三教理心性同
一原天人契妙旨如镜鉴空明如月印止水透发示宗乘修行
卷一 第 1p039a 页 CK-KZ_JY162_01p039a.png
有根柢是儒与释道究何分彼此證果大圆通方能解斯语普
愿诸众生毋使疑障起诸仙说是颂毕一时遍散天华绕座三
匝作礼而退信受奉行
 
 赞
 一元妙谛三教真宗慧灯朗照烛昏蒙鼓荡太和风悟彻玄
 功儒释理皆同

卷一 第 1p040a 页 CK-KZ_JY162_01p040a.png
 
 下卷
 
 赞
 法言湛寂钜典幽深参调元化运慈心解义指迷津普济群
 伦合参达上乘
 
 开经玄妙偈
 香云缥缈覆中天灵鹤翩翩绕法筵真谛广宣三十二佛玄
 儒教永流传
 
 保劫惟善章第二十二
尔时天尊宣演三教合一之理传昔圣未传之秘因罢法座同
诸仙众恭诣弥罗天宫玉清圣境奏报既毕退居无上宫怡养
卷一 第 1p040b 页 CK-KZ_JY162_01p040b.png
神真同琼宫仙子瑶岛真卿讲说清净修持之功太乙含元之
道忽而叹曰吾观下界生民迷惑者多了悟者少背道者多行
道者少谈道者多得道者少无怪水火疫疠大厄洪灾不能解
免然欲挽劫运须明至道欲明至道当先修心若不以修心之
法多方化导彼诸众生宁知趋避吾当不辞烦劳代天宣化济
度群迷于是天尊复驾五色祥云降神鄂渚于斯时也林木初
下金风凛冽杲日映空丹霞流景山岳静默紫气腾辉群仙庆
悦共侍法筵愿闻至要天尊言曰吾观神州之内禹甸遐迩种
种不正之气或旱或涝或水或火或蝗或疫所灾之处人俱不
知受报业缘反多乖戾以致日复一日不能解释吾按道书自
卷一 第 1p041a 页 CK-KZ_JY162_01p041a.png
子至寅为一小劫十二辰纪共四小劫积诸小劫为一大劫于
是凶荒起焉疫疠生焉刀兵作焉旱涝频焉灾异出焉又或日
月失经星辰失度山崩水溢饥馑荐臻种种不祥虽曰气运实
由人事所以古人遇灾而惧侧身修行上至君王下及兆庶皆
不敢忽是以人君修德罔愆则彗星弗现日月当食弗食官吏
清洁自持则蝗不入境虎皆渡河反风灭火事载史书极为显
著昔有一城皆种夙孽数当屠戮经岳府申奏上帝弗忍因举
龙颜于云端观察惟见城中黑气毒云结聚不散倏忽之间祥
光一道自城隅起直冲帝座帝曰善哉此孝子光也城既有此
屠可免焉因命贪狼星君持节往护遂得一城免于屠戮事载
卷一 第 1p041b 页 CK-KZ_JY162_01p041b.png
文帝劝孝录中可考而知也夫一城当屠劫之最大灾之极重
者也乃因一孝子获释可见挽劫在人不尽关乎气数书曰天
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此其验也今人于天灾流行不知
修省勉力为善妄事祈祷末矣更或恣肆奢靡作为无益是为
逆天子舆氏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顺者顺乎天理非违道以
邀福也又书曰钦若昊天钦者敬畏之极若者信顺之笃也若
遇灾而能修德行仁一家善可免一家之灾一方善可解一方
之厄若诸众生能即吾言而深味之精思力行以进乎善斯上
帝可格灾可免厄可释虽积愆宿垢譬诸云雾散于烈风冰霜
消于杲日慎勿惑于妖巫邪觋妄行非分之祷不特无益反滋
卷一 第 1p042a 页 CK-KZ_JY162_01p042a.png
罪孽慎尔厥躬笃尔善行实消除劫厄之要道也
 
 天人理一章第二十三
天尊复告大众曰天有沴运可以移之星有失度可以转之是
天道转移在乎人事则人之一生或富或贵或贱或贫或穷或
通或寿或夭亦无一定修德之至贱者可贵贫者可富夭者可
寿穷者可通若极恶之人其获报反此故人之得失主之于天
虽人定可以胜天而天定更可胜人天人交感其理一也夫川
本流也防之可以使止其流也畅于形体之通渊本渟也决之
可以使行其渟也拘于形器之隘惟人亦然方其未达若一无
所能一无所为故行则拂乱而有空乏饥饿困心衡虑之苦及
卷一 第 1p042b 页 CK-KZ_JY162_01p042b.png
其既达则有经天纬地之功惊世骇俗之事究之祇一人之身
非能于后而弗能于前盖时命阨之也然富贵贫贱循环无端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可常恃乎居朝参知政事之人
即昔日被人讥之瞌睡汉贫贱可以欺乎是以圣人体天之道
执天之行居富贵而不骄处贫贱而不忧乐天知命心若太虚
真气贯四时聪明并日月其行事与天合德故其序易也否泰
相循剥复相乘盖天地之气剥不终剥剥极而复人事亦然泰
不常泰泰过则否太上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
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亦然福兮祸所倚祸兮
福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故人之一身
卷一 第 1p043a 页 CK-KZ_JY162_01p043a.png
与天道相表里阴符经云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
人也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故凡希圣希仙先须明此天人合一
之旨则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可以弥纶天地之道辅相天
地之宜是为最上一乘之理然此天人合一之旨乃尽性之极
功至命之能事初学之士如何能之亦惟于自已心性中时时
体认盖人一心本具天理人心即是天心天有太极人心亦有
太极天有中和人心亦有中和子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
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凡人修道即修心也
修心即修道也道有异乎心有异乎人人有此一心即人人各
具一天人人同此一心即人人同此天同此道也但世人汨于
卷一 第 1p043b 页 CK-KZ_JY162_01p043b.png
嗜欲自蔽其天自昧其心不能于声臭俱泯中求取帝载之天
即吾心一念未动时直与于穆之天呼吸相通非舍一心之外
别有所谓道理合之也若离此心以求合天是即邪说诬民非
正道也昔予曾谓点金一术恐误三千年后人正为此心不敢
自欺以欺天故蒙圣师接引成真即今之演化亦是运此慈心
代天行道若是众生心同予心天必佑之予亦鉴之至道可得

 
 持盛在德章第二十四
羽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毛属三百六十麟为之长裸属三百
六十人为之长宇宙之内万有不齐飞走各殊灵蠢各异亦惟
卷一 第 1p044a 页 CK-KZ_JY162_01p044a.png
各随所禀自生自育于天地之间若欲比而同之胡可得也宁
惟品物虽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宜其无不覆载无不照临然而
天不满东南地不满西北朔方极阴之处日月所不能照故子
思子曰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屈子曰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旸若华何光夫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尚有不足之
处而况于人乎昔总真王真人师事麻姑元君元君告曰接待
以来沧海三变桑田蓬莱水又浅矣故光阴瞬息𨻶驹电影不
足为喻王质樵柯转盻千岁渔郎浦口再返迷津盖六合之内
无非幻境一切有情悉是幻身以幻历幻奇异怪变自古以来
莫可殚述若究其极天地亦属幻化终有败坏故曰诚者物之
卷一 第 1p044b 页 CK-KZ_JY162_01p044b.png
终始天地亦一物也特天地悠久人弗及尔然天地亦无全盛
之时试观之日月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盈亏之道随时循转观
之山川水满而溢土满而颓颓溢之理因物运行观之百物朝
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灵蠢之性虽微亦异孟夏之月百
卉繁殖草木畅茂而靡草先死此可解乎孟春之月雷乃发声
百果草木皆甲坼而桃李争相敷荣至薰风一煽榴火增妍芙
蕖香馥回视桃李黯然无色金风一动白露初凝黄花晚节兴
动幽人芰荷无香清池水碧昔之芙渠亦复何在谛观四时寒
暑迭运荣枯消长莫可纪极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走者不能
强之使飞蠢者不能强之使灵其性然也南华帝君论欲齐之
卷一 第 1p045a 页 CK-KZ_JY162_01p045a.png
非谓物之齐也乃合初终计之其归根复命若齐焉耳是以至
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知盈虚消长本属轮替之道此丰彼啬
亦无全盛之理故素位而行不愿乎外如处极盛之时常凛倾
覆之戒居上位而不骄所以常守贵也处丰阜而不淫所以长
守富也圣人序易于大有之后继之以谦盖有大而能谦所以
长保其有不特居于全盛之时为然也昔孔圣嘉卫公子荆善
居室特以其知足耳太上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佛
经曰知足之人虽贫如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常为知足者之
所怜悯诗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盖一不知足则贪心生贪心
生则忮求之念重而于处遇之道尽失之矣况处全盛之时乎
卷一 第 1p045b 页 CK-KZ_JY162_01p045b.png
所以处盛则喜心生而骄奢起焉若偶有一事之拂意则忧心
生而瞋斯作矣此相循而生之道所必然也宇宙之宽古今之
遥宁尽无全盛者乎姑不尽述如晋之八郤五大夫三卿可谓
盛矣不数传而其子孙皆耕于野如唐之汾阳功复帝业名载
青史贵极人臣簪笏济济可谓盛矣亦不数传而其所居赐第
已为他人所有全盛之势果安在乎故处盛之道惟在守之以
谦居之以约保之以德至于盛衰之数听之于天安之于命若
欲居全盛之势永无一失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因缘明验章第二十五

之化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塞焉何以塞塞
卷一 第 1p046a 页 CK-KZ_JY162_01p046a.png
于形气之碍也人之一身目司视耳司听其视也明也听也聪
也其形各殊其用别也如鸡羽类也于昼则明于夜则昏鸮亦
羽类也于昼则昏于夜则明鸮鸡之各为异也滞于形气之碍
也试观之虚空虚空非有也而有道者可以履虚空观之金石
金石非无也而有道者可以贯金石人之一身五官四体不能
交相为用也而如来神力目可为耳功德耳可为目功德其转
塞为通者何也化也道无乎不化亦无乎不神今夫五行土本
制水而水滋复能伤土土为之淤木本生火而火烈复能燬木
木为之灰其生也尅也变也化也其变也自无而有非无因而
有也其化也自有而无非无因而无也有因缘在焉昔释迦说
卷一 第 1p046b 页 CK-KZ_JY162_01p046b.png
法种种因缘譬喻而憍陈如等俱以因缘得悟法华说因缘一
周而富楼那等俱得授记不特古圣佛祖即予昔以妙行真人
降神吕氏亦有因焉若无宿因何以得降生于其家乎即遇正
阳圣师授以度人经一卷亦由圣祖少阳帝君语以因缘故得
度也且圣祖周人于汉时始度正阳亦由太上指令下山于要
路候之度归仙洞圣祖以度正阳功證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后
圣师亦以度予之功證正阳传道垂极帝君若无因缘则自周
迄汉历数百载自汉至唐又数百载何能不期而遇乎故宇宙
之大若无前因觌面失之若系夙因虽千里万里不为远也昔
东土初祖承西天二十七祖命曰汝之因缘在于震旦遂航海
卷一 第 1p047a 页 CK-KZ_JY162_01p047a.png
而至适梁武帝天监年中因与帝论弗契退归少室面壁九载
后遇神光授以偈曰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传至六祖适符
一花五叶之数岂非因缘有前定乎即予阐演毗陵及栖真各
处或因缘宜久则久宜速则速未有无因而得遇也然予奉玉
清灵宝之简命弥罗金阙之灵符于大千世界普度有缘慈悲
之心期无人弗度故一日大赴三千场又岂仅一方一处而已
乎然愿固洪深因由夙植譬之雨露之养不能滋无根之木故
因小缘小因大缘大未有善因而恶缘者亦未有恶因而善缘
者即如今之好予道者即前劫曾有奉予之因其缘深者因深
也缘浅者因浅也尔诸弟子非偶然之因宜各修省即斯善因
卷一 第 1p047b 页 CK-KZ_JY162_01p047b.png
同结善缘若能修持不退至于因深缘熟了道成真方可自信
昔舍利佛于威音王时即在释迦佛往因中为弟子劫劫相依
未尝少替后于释迦会中智慧第一尔诸弟子但办诚心深信
因缘善芽日新善业斯懋慎母迷昧自堕歧径
 
 罪福报应章第二十六
上古之世淳气未漓圣哲在上化成天下人皆有善而无恶中
古之世淳气既漓为恶者多作善者少故圣人以神道设教明
善恶报应之趣生死轮回之理使人迁善而改过世之儒者不
知天道好还惠迪吉从逆凶毫发不爽闻佛仙所说报应神验
之事率以为荒渺无稽至谓佛法未入中国以前并无所谓碓
卷一 第 1p048a 页 CK-KZ_JY162_01p048a.png
舂磨研者不知地狱苦报载诸仙经者历历可考岂但佛经已
乎凡修善者生天积恶者三途苦趣圣有明训特事属幽渺人
未及见耳太上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岂尽无稽
乎即佛经碓舂磨研种种地狱变相亦只为下根之人难以理
训不得不明示三途苦趣以儆惕之实佛氏慈悲不得已耳维
摩经云此方之人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若
于上中之资惟宣说明心见性之功于罪福报应祗戒其勿犯
耳然报应之理不特佛仙谆谆诰诫即载之儒书者亦难枚举
如春秋一书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其为报应彰彰者何限试举
数事言之齐襄公实死鲁君及鲁人问罪而推其罪于公子彭
卷一 第 1p048b 页 CK-KZ_JY162_01p048b.png
生至无知之乱公见豕人立而泣曰公子彭生也因惊走遂遇
难郑国鬼祸语兆于明年杀段之前事验于次年杀段之际讵
非冤仇相报于死后者乎齐桓公葵邱之会初命曰无易树子
无以妾为妻而内嬖如夫人者六人以致死后五子争立不得
殓尸虫迸于寝门之外此非背誓之惨报乎晋献公假道灭虞
谋极阴险而天亦以阴险报之纳骊姬生奚齐卓子灭人之国
而纳其女仇人在侧迷而弗知以致杀申生走重耳怀惠出几
丧其国岂谓阴谋诡计天弗知乎若魏颗之结草退敌感其从
父治命嫁父妾以恩报之于地下谁谓鬼神尽渺茫乎昌黎韩
子大儒也亦谓左氏浮誇柳子厚才人也于此种亦多不信况
卷一 第 1p049a 页 CK-KZ_JY162_01p049a.png
下此者乎古今来善恶报应亦不止此如吕不韦以孕妾献秦
王欲其子为天子后其子果为始皇而不韦卒死其子之手不
韦可谓巧矣而天之报施尤为巧焉春申君以娠妾进楚王亦
欲其子之为王也而卒见杀于其妾是谋人者终被人谋害人
者卒为人害祸不旋踵也然此犹为报复之在人类者至于秦
将武安君坑长平军四十万至今身堕畜生道中未有了期若
夫野史所载与功过劝善诸书或得之传闻或得之目击其事
纵极怪异俱属可信非尽虚诞盖宇宙之大理之所无每为事
之所有焉可诬也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又曰天
维显思陟降厥士日鉴在兹又曰上帝临汝勿贰尔心凡尔在
卷一 第 1p049b 页 CK-KZ_JY162_01p049b.png
会弟子闻人有一善报则宜欣然喜曰我胡弗如是乎喜则愤
愤则思欲效之而善心生闻人获一不善报则宜惕然惧曰我
或有如是乎惕则戒戒则畏蹈之而不善之心止故语曰见贤
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若见善而不知劝见不善而不知
惩或闻善报而生忌心闻不善之报而有欢心此种意见恐恶
因日积恶报反在自身矣慎勿蹈迂儒一偏之见谓佛仙报应
之语为不足信而以经中生死轮回地狱苦趣俱属子虚甘心
堕落死而无悔也
 
 鬼神徵验章第二十七
在昔鸠摩罗什将入灭时对佛誓曰我所翻译经论悉遵梵本
卷一 第 1p050a 页 CK-KZ_JY162_01p050a.png
如有一字不契佛心舌即毁壤所以阇维之际万目共击全身
俱燬独舌不壤如红莲华至今所译经论鬼神钦仰仙宫海峤
天龙拥卫香华供养岂属诬妄之谈怪异之论为不经之书乎
世之儒者习闻浅陋识见无多生长一隅罔明三教同源之理
情窦甫开溺于爱欲婚嫁未毕景薄桑榆不识一身之四大皆
空焉知触目之有情尽幻而乃迷真逐妄轻肆讥谈诃斥仙经
慢侮佛典指福善祸淫之道为无可凭讪生死轮回之说为不
足信究之自性不明理解罔透问其贯彻性命则昧昧然也考
其敦笃伦常则泛泛然也处屋漏而多惭对衾影而滋愧尚何
敢以鬼神为虚诞视佛仙为荒渺乎季路问事鬼神至圣以未
卷一 第 1p050b 页 CK-KZ_JY162_01p050b.png
能事人焉能事鬼答之正所以切实启发不闻有不信鬼神之
说也又至圣有曰死生亦大矣盖生死之理虽圣贤弗免易曰
原始返终是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精气者神来而生游魂者魄降而死知其情状则轮回
之理明矣张子厚曰知死之不亡可与言性生死之名从肉躯
而得非谓心性有生有死盖身有败坏性无败壤譬如草木枝
叶虽枯其根在地至春复萌凡人修福而生人天造业而堕恶
道亦犹是也若谓生死之理属于断灭如金縢之书载周公以
身代王之事有曰予仁若考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则周公所祝
告于三王者不几与世儒断灭之论相背谬乎设周公代王而
卷一 第 1p051a 页 CK-KZ_JY162_01p051a.png
死则形亦朽败神亦飘散虽多材多艺尚何能事鬼神且鬼神
亦已散灭又何能得为周公所事乎夫祭祀之礼先圣所重若
谓鬼神无凭所云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者不为迂乎即谓祭
祀乃子孙承接祖宗之气以气合气所以感格则如天子祭祀
岳渎山川既非其子孙何以能感格乎子舆氏曰使之主祭而
百神享之将谓舜禹是百神之子孙乎故鬼神之道虽渺而难
知而生死之理则明而易见其感应之机捷于桴鼓轮回之报
运转如车至神速也设无善恶报应鬼狱轮回则造物何以处
复圣上帝何独私魏武乎至于真诰一书后人伪撰不足信也
假如福善祸淫漫无可据则修身励行竞业一生者反不如耽
卷一 第 1p051b 页 CK-KZ_JY162_01p051b.png
欲嗜利造作恶孽之人侥倖苟免为得计也世风日下人心日
漓眼前恶报昭彰犹然悯不畏死而况于身后地狱苦趣焉知
信受毋惑乎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虚生浪死日在轮回中而不
自知也世人机巧用事以为幽隐之际举心动念鬼神未必即
知岂知法界自心原非二物自心一动虽十方三界亦能尽知
是以中庸首以戒惧慎独之功训迪学者良以鬼神虽渺不可
见杳不可闻而吾人自心中之鬼神弗可欺也尔诸弟子各宜
惕励自修勿以生死轮回为虚诞勿以鬼神报应为荒渺则戒
惧之心生而善因渐结恶业渐消明德以荐馨香神其享之矣
 
 法体如一章第二十八
卷一 第 1p052a 页 CK-KZ_JY162_01p052a.png
真常之道各具于当人之身凡人之动静语默皆此真常为之
妙用应事接物曲当弗遗儒谓至诚无息道谓真常得性释谓
常住真心其理一也道本真则宜以无伪体之道本常则宜以
有恒求之若无而为有虚而为盈妄念纷扰则失其所以真一
日暴之十日寒之见异而迁则失其所以常故天地之道恒久
不已君子之道立不易方真常之道即玉京清净真一不二之
道生出万法是谓法门易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盖许多道理
从兹而出有门之义焉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一者何诚也二仪于此分三才于此定万物于此生
育故天地之道为物不二是以生物不测天地此一人物此一
卷一 第 1p052b 页 CK-KZ_JY162_01p052b.png
圣贤佛仙同此一上帝亦此一也此真一不二法门最为灵宝
最为清净元始玄座说法明此一也玉帝应身降诞本此一也
普明香岩山中修道修此一也成佛成帝全此一也以事论之
光严妙乐国土系上帝示生之处普明山中系修真之所以道
言之光严妙乐即人庄严之身普明香岩即光明心地也上帝
弃国修行亦如释迦舍梵王太子不居而于雪山修道雪山香
岩同一取其洁净也然上帝修行何以每劫皆云八百吾试言
之初八百劫舍国所以明八背舍释门六度亦以布施为先次
八百劫明转八识为大圆镜智盖欲修道非智慧无由入也再
八百劫所以表八正道即六度万行皆道之极正后八百劫舍
卷一 第 1p053a 页 CK-KZ_JY162_01p053a.png
已血肉所以表八解脱前之修行尚执有人法至舍已血肉则
人法两忘故三千二百劫而證金仙昔释迦成佛经亿万劫岂
上帝止三千二百劫乎三千者所以表超出三界了达三乘二
百者二谛圆通也此正成佛之因故果如其因佛号大觉又曰
法王而上帝亦称觉王如来但悲心广大退佛不居修菩萨行
又经亿劫始證玉帝其功德力不可思议而玉女清净之身亦
与帝同何也一阴一阳同谓之道玉女修诸妙行修此道也上
帝普放神光明此道也所以玉女身出微妙解脱之香六道众
生普沾胜利昔舍利佛疑龙女成佛谓女身垢秽尤有五障何
得成佛此正色相未忘盖大道不分男女不可以色见声音求
卷一 第 1p053b 页 CK-KZ_JY162_01p053b.png
也然玉帝放光遍照无极世界而金仙菩萨亦皆飞香散花而
至所以明仙佛同源无二理也昔释迦说法放光动地诸天上
帝咸皆云集亦复如是然上帝有无量光明而止名十七光何
也自古佛仙修道先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后至于圣神功
化之极故帝之十七光始于大慈悲光终之于无能胜光也然
此光明众生中亦非尽无特人有之而自蔽之圣哲有之而或
未至其极惟上帝全之为极大耳至高虚清明天主乃九天生
神之第八天岂有不知玉帝之事而元始天尊犹谓汝等尚以
结习不睹是帝慈颜盖为众生结习障重不能见性假训天主
之词以教世人断障耳断障之要莫先于发大悲心惟悲心方
卷一 第 1p054a 页 CK-KZ_JY162_01p054a.png
能度世故菩萨于一切众生皆思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凡疑
惑是非人我贪瞋骄慢淫欲种种诸障皆生死轮回根本经曰
断障即佛谓度生儒谓克已修持之法以是为先若持是经人
能断障以袪其私冥心以守其正不骄不诈尽忠全孝皈奉至
道斯谓之真人非谓口头读诵即可自命真人尔等恒诵此经
若于经内所说诸障一一能除断之以求至于无障可断斯为
体道之极功入圣脱凡之至要也
 
 诠释经义章第二十九
佛仙两门教典各殊其修持亦多各异然予观玉经旨趣多与
释经相同如经称十方化身玉帝普皆来集元始会下如无边
卷一 第 1p054b 页 CK-KZ_JY162_01p054b.png
明镜此与释迦身分十方至欲闻多宝佛塔三变净土容受十
方分身诸佛同开宝塔同也清明天主所献天宝奇花旋结成
盖与毗耶离五百长者子各持七宝盖用以献佛佛令诸宝盖
合成一盖同也盖一而不分无以见万化之神分而不一无以
见一元之妙至于释迦应身降自种民天宫按诸道藏释迦亦
即玉帝化身特全藏人未之见故弗知耳所以示迹受生与修
證之神化大略相同所不同者惟五方诰命盖上帝布化行政
宁谧水土之事与佛不同而五方诰命与赤书灵文元始天尊
谓其生于浩劫之先混沌之初二仪待之以分日月待之以明
试思两仪未判日月未明此灵文生于何处于此悟得方称透
卷一 第 1p055a 页 CK-KZ_JY162_01p055a.png
彻人知五老上帝叩请元始开玉匮科传灵宝法而不知经称
五老所以显人禀五行之气皆归于元玉匮灵文载人心性之
内孰谓玉经止谈上帝本行之事而非阐道之书乎凡修持之
士能依经先断诸障后依五方灵文如法行持持之既久自有
天真护持群魔束形十二身可以自證三十种功德不求而自
至矣特患人妄缘不除尘障未净若果诸念不生万缘顿息则
尘沙恶业随心消散若但诵读而不能修持终属有漏之因非
经义也宁惟玉经凡诵诸经皆当如是体会今时奉道之士未
尝不多结会诵经亦未尝少或礼三元或奉北斗或依佛法或
慕玄风种种不一然仅知有禳灾度厄之功能未达学道希仙
卷一 第 1p055b 页 CK-KZ_JY162_01p055b.png
之大果以致诵经者多明经者少试再将三元诸旨趣剖晰言
之即如三元人知为云台山上有此三帝君于都会府中发号
施令以事迹论之云台山在北海之中都会府系三圣出治之
所如此见解是泥于文辞三圣训世之心失之远矣惟以义求
之三圣同一太极不离当人之身所谓海者智慧性海也云台
山亦即灵台方寸心地云即心中发现之慧光也都会府亦即
此身灵妙之府泛应曲当之原子舆氏曰万物皆备于我矣非
都会而何况上元九气九阳之气于行为木于时为春故上元
诞于正月乘春气也于常为仁仁主慈爱故其功用为赐福于
人生神为胞命元之气中元七气七阳之气于行为金于时为
卷一 第 1p056a 页 CK-KZ_JY162_01p056a.png
秋故中元诞于七月乘秋气也于常为义义主决断故其功用
为赦罪于人生神为魂命元之气下元五气五阳之气于行为
水于时为冬故下元诞于十月乘水气也于常为智智能消障
故其功用为解厄于人生神为魄命元之气夫此三元在人一
身主应泥丸丹田洞房之宫凡人起一意念即能知之以其神
明之相通也得道之士皆从三元保举为上帝枢密职掌善恶
报应之臣权衡修道之士黜陟群仙总理诸神其勋伟其权重
也然仙经虽传世久远奉持者多皆未申明其旨以致世人莫
知吾今不惜泄漏剀切指示务期人人如法持诵以我之心合
帝之心则三元帝君随心而应祈福福至禳祸祸消昔法达诵
卷一 第 1p056b 页 CK-KZ_JY162_01p056b.png
法华经至满三千部一日参谒六祖祖问以经义达不能对祖
曰汝名法达未能达法祖因开示佛之知见达于言下省悟因
呈偈曰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祖曰尔前诵经只是为经所
转未能转经于兹方可称诵经僧也尔诸弟子及未来一切众
生凡诵诸经务能转经勿为经所转则善矣
 
 尊信圣教章第三十
古人著书立说以垂训后世于意有未尽言不能显者设为譬
喻以畅厥旨使人自得于意言之外佛经云诸有智者要以譬
喻得解故三教之书多有取譬寓意遥深人多错会如周易一
书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以明吉凶其取譬幽深玄远如诫阳
卷一 第 1p057a 页 CK-KZ_JY162_01p057a.png
极于上盈不可久则曰亢龙有悔其诫阴极于上至与阳争则
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诫持疑不决则云载鬼一车诫事不续
终鲜克有济则云狐濡其尾六十四卦之辞多属取譬若非至
圣作为象传以发明其义后之儒者何由而知昔文始帝君瞻
紫气自东而西知有异人因遇太上求著道德二篇阐发秘密
之旨大无不包小无不备其中所言治国用兵之道多属寓言
即佛经亦以庄严佛国为清净心地太上之言治国理此身心
也即用兵亦喻战退阴魔克去私欲之害心者如易曰震用伐
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阴符经云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返昼
夜用师万倍同一义耳至于经中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
卷一 第 1p057b 页 CK-KZ_JY162_01p057b.png
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此乃天
运之自然如日将入而返照岁将寒而忽热人将死而倏强灯
将灭而复爆无异理也然此理人最难知谓微明欲人于此种
事豫知祸福之将至而先审其几焉世儒不察以为列国分争
之事纵横捭音(摆阖)之术不亦谬乎又云和大怨必有馀怨安以
为善亦正为狃于小安而忘远虑者下一痛棒易曰君子以思
患而预防之同一切要若周郑交质于前即交恶于后非明徵
乎世儒以为勾践与吴之事不知此经之作在吴越未搆怨之
前而以和怨之语为吴越事误矣至谓道德之后流为刑名是
以太上所著之言为机械变诈不尤诬乎昔至圣问礼于太上
卷一 第 1p058a 页 CK-KZ_JY162_01p058a.png
出谓门弟子曰吾观老子其犹龙乎圣如至圣尚以犹龙誉之
后之儒者鄙于见小岂反愈于至圣乎昔叔孙武叔毁仲尼端
木氏以不知量责之而世儒之辟太上诎道德者亦祗为不知
量耳究之于太上无所损也然世之注道德者不啻数十家即
罗什法师才识过人其注道德犹以其未曾说心而病之况其
馀乎如经中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之语正戒其妄心而慎守其
真心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古佛偈云心本无生因
境有宁有异乎又如太上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此非指
礼之本为薄为乱盖忠信为礼之本若世所谓礼特仪文之末
耳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此所谓忠信之薄也新莽谦恭下士
卷一 第 1p058b 页 CK-KZ_JY162_01p058b.png
而致篡汉祚非乱之首乎太上此语实为后世之龟鉴而世儒
以为废弃礼义不亦过乎予昔读道德深以不获透彻经旨为
忧虽有河上公以下诸注释皆各执一见鲜有能发其蕴者幸
自成真以来日与群圣讨论方悉其妙今因宣演略与诸子讲
明一二勿效世儒妄肆诋诽为无忌惮之人至经中尚有不尽
剖晰之语各以意会无拘于语言文字若徒执文字不达太上
立言本旨则无怪绝学无忧之语人多错会释门认为无闻儒
流诋为屏弃诗书几等人道于牛马也尔诸弟子能尊信予言
不起一毫偏知偏见依于义不依于语依于智不依于识如此
参究可以遍阅仙经旁通贝典与儒书不相悖也
卷一 第 1p059a 页 CK-KZ_JY162_01p059a.png
 
 瞻礼星斗章第三十一

生宇宙之内禀天地阴阳之气父母精血而成形无论贫富
贵贱皆有灵明觉性为历劫种子而其命则实系乎天天有七
政所以总司群曜纪纲造化为人身之主宰寿妖穷通吉凶祸
福罔不由之以为权衡七政又赖璇玑玉衡所齐方无愆度而
此玑衡之妙斡旋四时主张劫运是以昔之圣帝首命羲和历
象日月星辰察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后之圣人因设神道教化
有瞻星礼斗禳灾解厄之仪故玉枢经有免三灾九横于静夜
稽首北辰之训太上于蜀都有五斗真经并斗姥心经之传嗣
是而后制为礼斗玄科者不啻数十家然亦各据其神化感格
卷一 第 1p059b 页 CK-KZ_JY162_01p059b.png
之处著为规则而有详略不同如三元礼尊帝二星之法极为
简要人每因其太略奉行者少大梵统章之类未免冗繁而少
妙蕴文帝所演斗仪宜于文士不能遍益庶类故礼斗之门甚
多即历代修真了道之士由礼斗而跻仙阼者不知凡几然遍
阅藏典释门礼法较玄门尤胜即梵音一道与予玄科更为秘
密故禅门亦有行持而得明心见性者至于世传斗科仅有礼
拜之仪而乏秘密之诀予尝有偈云礼斗多门路收来一线针
默默复寂寂暗里谒星君子前坛里静勿使乱纷纭先从源海
窍继可上昆崙玉皇斗姥诰合参达上乘金丹由此得婴儿顷
刻成予此斗诀传世最久人无行者盖世人祗知有璇玑宫中
卷一 第 1p060a 页 CK-KZ_JY162_01p060a.png
之北斗而不知吾一身之内自有玉斗在焉每日周身转运流
动百脉自子至亥未尝暂停惟高明之士先认本命星斗不离
一身运用即以了道成真然此止可为上根言之亦惟上根能
行之何以北斗只在一身盖白玉龟台即吾心之灵台神獬宝
座即一心之神化也璇玑玉府即此心之虚灵所以运役五气
者耳丹经曰何必天边寻子午身中自有一阳生人于夜半子
时一阳初动不啻斗杓之转运人于此时至心礼斗乘一阳初
生法天行健依义行持予今为礼斗之士宣一捷要秘密之法
务于礼斗之先斋戒虔洁夜静先入斗室屏息万缘叩齿九声
端拱而立面北稽首恍如天姥金容临之在上九星二帝侍立
卷一 第 1p060b 页 CK-KZ_JY162_01p060b.png
左右群圣罗列万缘俱空存神静默然后起礼心欲极专神欲
极静气欲极肃色欲极庄貌欲极恭声欲极平音欲极调韵欲
极清疾徐有度进退有则拜跪有节起止有仪或在家庭或在
观庙或一人独礼或结社同朝皆当如是谨饬身心勿令纷扰
先拜睿号次持梵音然斗姥梵音考诸佛藏道藏共有四十馀
种不能遍持吾试将藏经所载最切要者莫如心咒尔诸弟子
各宜谛听吾为述之斗姥心咒曰南无啰怛哪怛啰夜耶怛你
野他曷伽嘛[口*枲]嘛伽嘛[口*枲]阿陀嘛[口*枲]攴叭啰嘛[口*枲]摩诃攴叭啰
嘛[口*枲]唵怛陀哪嘛[口*枲]嘛哩攴耶嘛[口*枲]南无沙都音(得谛)啰嘿哂啰
嘿哂𤚥猛(平声闭口作声萨)嚩萨怛嚩难吒萨嚩怛啰萨嚩婆喻叭㖠
卷一 第 1p061a 页 CK-KZ_JY162_01p061a.png
啰费避瓢沙嚩贺南无三盘陀没多喃唵嘛哩唧𠴏娑诃是大
陀罗尼咒出自斗姥心印能摧一切邪道能除一切重病能驱
一切恶兽能消一切厄难能解一切毒虫能离一切恶人其功
德力说不能尽尔等皆当至心诵持不可间断又北斗心咒曰
唵连(口旁字念啰呾吽仿此呴)(口字念[口*底]哪等字俱仿此[口*底])哪平(声吸)吸哪啰喽哪唶呾
(答哪)𠯽唶哪[口*扳]念(薄[口*头])哪[口*扳]耶哪唵吽念(汞吽)吽[口*俱]胝帝赊苏吒阿
若念(惹密)吒呜嘟吒[口*俱]嗜念(耆吒)啵𡃤啼吒㖿微若吒[口*俱]啰啼吒嗜
摩吒𡄳婆诃是大梵北斗心咒乃三界大魔之隐名太上宣说
以教修真之士诵持不退则群魔慑伏百邪避路恶鬼殄灭不
能为殃维此梵音最为玄妙能愈一切沈痾痼疾能禳一切灾
卷一 第 1p061b 页 CK-KZ_JY162_01p061b.png
星恶煞若人命宫运限参差或年灾月厄尅战刑冲诵之可以
解免惟在诚敬则感应之妙至灵至神夫人身面有七窍内应
乎心魄有七真受魄于斗故斗窍原通心窍人心即是天心凡
人头上皆有三台北斗录人罪过盖世人顶门之上各各俱有
自性光明或红或紫或黄或白其色不同惟有道之士其光高
大为善之人其色红黄至于作恶之人顶露黑气性光隐晦不
能发现故北斗于其头上验光之有无定人之善恶然此顶光
惟神明知之人弗知也礼斗之法较之修炼金丹虽为弗及若
兼而行之亦可了脱轮回證位列仙故斗姥心经曰凡修炼九
还七返大丹者持此顿悟玄关灵光现前三十九节自然生荣
卷一 第 1p062a 页 CK-KZ_JY162_01p062a.png
此与释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皆得妙果相似岂非超證之
一捷径乎
 
 统明修證章第三十二
天尊曰吾今所说皆日用常经修真之要道入圣之筌蹄初非
险僻亦无诡异上士可行即中下之资亦无难为之事然事固
非难自人视之恒亦不易昔乌巢禅师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之语三𡻕孩童知得百𡻕老翁行不得正此不难为之事而尽
人不易为如公孙丑所云高矣美矣宜若登天者也但受持之
士第一要发正信心知三业当净则慎尔威仪谨尔话言净以
信尽知天地当敬则曰明曰旦罔敢戏渝敬以信生事君宜忠
卷一 第 1p062b 页 CK-KZ_JY162_01p062b.png
则靖共尔位忠以信入事亲宜孝则明发有怀孝以信成昆弟
友恭惟信斯真夫妇和睦惟信斯敦交友之道笃信全伦奉师
之教遵信钦承鬼神虽渺信不可欺因果虽微信不为谬圣人
之言信不敢侮佛仙之训信不敢轻第二要发坚固心勿始勤
而终懈勿见异而思迁勿畏人之讥刺而易其素履勿惑人之
浮议而改其清操勿以善小为无益而不为勿以恶小为无伤
而弗去勿画地以自限勿进锐而退速第三要发永远心易曰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故千寻之绠可以断木一丈之霤可以穿
石惟其久也语曰涓涓不绝终为江河毫末不拔将寻斧柯讵
非久远之所致乎若人能发此三心自始至终罔有间断念兹
卷一 第 1p063a 页 CK-KZ_JY162_01p063a.png
在兹弗得弗措则身体之勤力行之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以
此入道道不难入以此希仙仙不难希以此救劫可以消灾可
以祈福可以延生可以證真可以成圣皆由此经然此经也集
儒释之精备三教之理或有迂儒妄指予言为援儒入释援释
入道致起讥讪或生訾议而未达三教同源之理故予旁引儒
书竺函道帙会三归一以垂训诫尔等弟子及天下后世众生
苟能深信予言味乎旨趣真修实證不特予愿克慰即上帝敕
演之圣心亦无负矣于是群仙闻已稽首赞叹而作诵曰妙哉
玄元大导师宣演修真之钜典慈心广度诸末劫恒沙世界法
轮转始气原于混沌初天道昭明理最显事天全凭一敬心忠
卷一 第 1p063b 页 CK-KZ_JY162_01p063b.png
孝两伦心所展友弟相亲同气生夫妇宜家诗所钦信交朋友
丽泽义尊师重道人之伦五常无缺修之本内葆真元精气稳
若再积功并累行为善最乐人自省三教由来本一宗心性原
说圣愚同休言因果无凭据善恶何尝少吉凶恶自馀殃善自
吉鬼神报应一重重仙经佛典多明示勿效愚人罔知忌谤佛
谤仙恣口舌泥犁苦报真恶趣悟者改弦速易辙遵信天尊之
所说猛力汲汲好自修金丹大道用心求并于玉笈勤探索工
夫不远在心头我闻仙师之奥旨不觉踊跃心欢喜普愿末劫
诸众生欲脱轮回须念此诵持不辍日复日了得心性万事毕
此经总括诸道藏要得超凡惟心习习成妙谛如明镜返本还
卷一 第 1p064a 页 CK-KZ_JY162_01p064a.png
元一太极虚空粉碎更如何实实虚虚道为一于是诸仙说颂
已毕天尊复谓诸子宜各依教奉行广为流布天尊说经既毕
随起法座于是天花散布琼香浮虚玄鹤嗈嗈瑞霭盈室诸弟
子稽首信受奉行而退
 
 赞
 同参妙蕴括尽诸经穷源究本指修行诚洁礼星辰救劫消
 氛遐迩乐升平

卷一 第 1p065a 页 CK-KZ_JY162_01p065a.png
同参经后跋
光悌世习儒业弱冠后溷迹名场今五十馀𡻕矣每清夜扪心
追忆祖父遗训辄通身汗下盖自反生平君臣父子兄弟师友
之际于圣贤之学茫乎其未有得也况精之于身心性命之微
予小子何足与议焉𡻕壬子奉母忧日礼佛事渐知究心内典
穷力道经然皆掠影浮光得其皮相而圆明清净之奥旨卒懵
懵如也及读
孚佑帝君同参经而焕若冰释旷若发蒙不禁欣然称赞曰此

帝君救世之苦衷度世之宝筏有志者其知所入手乎盖自正
卷一 第 1p065b 页 CK-KZ_JY162_01p065b.png
道不明群迷罔觉气拘欲蔽业重劫深三教虽自同源而各迷
其本不得不互相谤讪以自文其非此而欲以口舌争之难矣

帝君之垂是经也初明法会之缘显示玄元之要重以父天母
地之训继以修德凝道之功净三业以修心敦五伦以立命葆
真崇善明理释疑论禅则有向上之宗讲道则有玄关之秘因
缘果报礼斗诠经义毕贯乎精粗道实彻乎终始而无量婆心
总欲世之学者尽明三教悟彻一原故
帝君之言曰儒须真儒释须真释道须真道以至诚之心体至
诚之理修至诚之功真一不二则圣可希佛可学仙可几也旨
卷一 第 1p066a 页 CK-KZ_JY162_01p066a.png
哉斯言矣谨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