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p001a 页 CK-KZ_JY052_01p001a.png
道德经释辞序
大矣哉老子五千文也以静为宗以虚为用说者专言鍊养而
不知修齐治平之道纤悉具备昔吴筠曰深于道者无如五千
文知言哉第其旨多隐而难于解悟其辞若反而难于融通学
者每苦三四读弗解辄即废间亦有为之释者终局于管窥之
见泥于胶柱之识奈何能发明其理也吾乡体物子少习博士
业弗售继有悟乎清虚不欲人间事汨其心乃遁迹太和之岩
日研穷斯经历久一旦豁然通也于是出所见分章而释之帙
成持以观不佞且求为序不佞受而卒业则见其一言一字凿
凿中的真所谓以意逆不以辞害即使老氏复出耳提面命亦
卷一 第 1p001b 页 CK-KZ_JY052_01p001b.png
不过矣若体物子者其老子之后身乎观者得是释而熟究之
不惟鍊养可就即齐家治国且裕如矣幸毌以兹释与养生同
日谭也
万历丁酉𡻕春上元日
赐进士第行人司行人近野子姚孟昱撰
卷一 第 1p002a 页 CK-KZ_JY052_01p002a.png
叙道德经旨总论
 太上当周衰之季民风日薄诈伪滋生失性任情离淳丧朴
 仁义行而大道废隐心伤之于是驾青牛出函谷关因关尹
 子之请矢口而言于是乎有书目曰道德经其辞简其意深
 其文五千其旨本清虚主无为法自然务道德尚敦朴绝圣
 智潜仁义以清静为本无为为体自然为用长生为徵以至
 于齐家和乡治国用兵为绪馀而其言足以发先天之秘泄
 造化之机而其意使人返朴还淳以复太古之自然而其要
 使人返虚静之本复性命之原如万物生于根而归于根也
 故曰五千文有清静之道有无为之道有自然之道有长生
卷一 第 1p002b 页 CK-KZ_JY052_01p002b.png
 之道有治世之道以至于治心养性体物知身不可作一途
 看其中多譬喻不可以辞而害意其中多寓言不可作真实
 语如其必欲尽合孔孟六经之文则有坚白异同之差矣学
 者当具眼观之圆机而会其理可也
 五千文不只专言鍊养盖亦兼言治道如谷神不死是谓玄
 牝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致虚极守静笃含德之厚比如赤
 子治人事天莫若啬反者道之动道常无为等章言鍊养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佐人主不以兵
 强天下使我介然得位行志等章言治道也若槩以鍊养之
 意释之则隘矣然非老子之旨也故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卷一 第 1p003a 页 CK-KZ_JY052_01p003a.png
 修之于家其德有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
 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知圣人中心行道不遗世法老
 子曷尝专以鍊养而言哉
 五千文之道在乎高柔弱务慈俭去奢泰戒盈满为无为事
 无事味无味致虚笃静不逞聪察不衒智能无欲无求无为
 无执去纷解烦虚心弱志专气致柔抱一无离不自见不自
 是不自伐不自矜不欲人之所欲不学人之所学不敢以取
 强不敢以取胜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主而为客以退为进
 以闇为明以不足为广德以不争为上善以清静虚无为宗
 以冲和自然为用以恍惚之中求至道以窈冥之内觅真精
卷一 第 1p003b 页 CK-KZ_JY052_01p003b.png
 以无形为大象以无声为大音以色味为幻惑以财货为外
 物以根尘为虚假以富贵为傥来以用兵为凶事以战胜为
 不美以柔弱为保身之要以刚强为趍死之机以克去己私
 而复性为自强以力行其道而闲邪为有志绝学无忧绝圣
 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潜仁义而彰道德去智术而反忠
 信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轻以重为要动以静为君曲则
 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后其身而不先故
 能在先外其身而不贵故能长存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
 人己愈多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天之道
 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此五
卷一 第 1p004a 页 CK-KZ_JY052_01p004a.png
 千文之所谓道也
 五千文者举大数也如王弼本五千六百八十三字河上公
 本五千三百五十五字李清庵本五千三百三十五字其他
 莫能偏举章中或有增损一二字或差数字舛讹不一皆不
 必求合然其历年之久传写误耳与其七十二章八十一章
 之不同槩不必论学者但从经义融通其理可也如若信其
 所传执一家之偏必欲求合于字之数分彼此之差者此皆
 胶柱鼓瑟执一不通者也司马公有云五千言则不定指其
 五千字是也
 古之圣王道治天下静以修身动必顺理无欲无求无为无
卷一 第 1p004b 页 CK-KZ_JY052_01p004b.png
 执顺理自然不妄改作所以不言而民信不怒而民畏无为
 而民治其为道也如斯而已观夫五千文之道诚不外乎是
 矣其曰为无为则无不治其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其曰治
 大国若烹小鲜其曰以政治国其曰道常无为不欲以静天
 下将自正其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福其曰取天下常以无事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其
 曰清静为天下正此老子之道极深研几圣人南面之术也
 若孔子者世之博大圣人一见老子言礼之要叹之犹龙而
 孟子泰山岩岩之儒不容纤恶乱于世吾见其拒杨墨辟邪
卷一 第 1p005a 页 CK-KZ_JY052_01p005a.png
 说排仪秦正王化终无一言及于老子者故知五千文孟子
 虽未尝誉其亦莫能诋也所以司马公论大道先黄老而后
 六经吴筠尝曰深于道者无如五千文是也刘向曰老子秉
 本执要清虚以自守柔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司马
 谈言其旨约而易操事省而功多晁文元以为无为无事之
 中有至美至乐之意存焉薛道衡言其率性归道以无为用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笔
 削未能方其显晦用之治身则神清志静以之治国则返朴
 还淳白居易言其欲使世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老
 昔宓贱得之故不下堂而单父之民化汲黯得之故不出阁
卷一 第 1p005b 页 CK-KZ_JY052_01p005b.png
 而东海之政成欧阳文忠言老氏之书虽若虚无而于治人
 之术至矣虽圣人南面之治不可易也苏文忠言老子以清
 虚无为为宗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易何思
 何虑又言稽首周朝李老君云连山水水连云欲得是非非
 不得五千言外更无文苏颖滨居颖川十年注此经四复删
 改以为圣人之言非一读所能了每有所得不敢以前说为
 是今老矣是以为足尝有诗云近存八十一章注从道老聃
 门下人录录者莫测也其孙籀记公遗言云公为籀讲老子
 数篇曰高出于孟子二三等耳又云至道无如五千文愓龟
 山言老子以自然为宗谓之不作可也又云私意去尽然后
卷一 第 1p006a 页 CK-KZ_JY052_01p006a.png
 可以应世老子云公乃王李延平云老子之书虽未尝誉亦
 未能毁毁之则清静为天下王之说其可毁乎吕希哲尝大
 书治人事天莫若啬于坐前壁上云言修养家以此为养身
 要术然事事保谨常令有馀持身保家安邦之道不越于此
 不止养身也陈忠肃云老子言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
 之又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夫烹小鱼无所事于烦也制水火
 之齐以熟之而已大舜无为而治不以此欤黄荗才言老子
 之道将以乘云气而上挠无极俯视乎八荒之外人间事物
 不足以撄其心若数君子者皆世之明卿达儒盖其实所有
 见五千文之旨也所以曹参学汉文用之而海内富庶天下
卷一 第 1p006b 页 CK-KZ_JY052_01p006b.png
 至今称之也宋太宗语近臣曰朕读老子至佳兵不祥之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晋王沂公请校
 三馆道经上因言其书不如老子五千文清静而简要张知
 白曰陛下留意于此乃治国无为之术也或曰晋尚清虚而
 江左日削文中子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盖晋人
 不得其要而昧其所长也薛考功蕙曰晋人尚清虚而废
 行
嗜放达而遗名教故天下乱也老子所谓弃仁义者将以
 宗道德也老子所谓绝礼法者将以反忠信也吾见晋人弃
 仁义而不见其宗道德吾见其绝礼法而不见其反忠信大
 抵务名高溺宴安急权利好声技其贪鄙媮薄之情极矣欲
卷一 第 1p007a 页 CK-KZ_JY052_01p007a.png
 其不乱难矣哉若老子之言曰太白若辱务名高乎强行有
 志溺宴安乎少私寡欲急权利乎不见可欲好声技乎若畏
 四邻嗜放达乎多言数穷尚清谈乎以此观之则晋人之行
 与老子之言方圆黑白不相入矣有何祖述老子之道哉(一
 清)遁迹太和潜身岩穴越𡻕穷经深有感于斯文故知五千
 文之旨在于收敛事物之纷散而归于敦朴之纯一无为而
 无不为以复体性之自然也旨哉矣玄深矣诚为众妙之门
 矣岂止于修身复性长生久视而巳哉若以其道举之于政
 内以修身外以治国以无私应世以无为治心以无心待物
 以无事治民以不战为策命诸将以省刑息事敕百司则下
卷一 第 1p007b 页 CK-KZ_JY052_01p007b.png
 民自然观感兴起不数载间其民淳淳其俗朴朴则羲轩之
 化复行唐虞之治可觊比隆禹文铢视汤武淳朴之风重见
 圣人大体复明上古圣王以道治天下何有以加于此哉百
 世之下有同志同气者亦将有感于吾言信夫
余自蚤𡻕知学长讨玄章虽则志慕清虚心犹惑妄虽则心存
 至道意未释然竟日萦萦终宵扰扰自知幻缘系缚情见难
 忘于是戴黄冠披鹤𣰉东游两浙遍历三吴忽忆母老遂幡
 然归未几慈帏见背子亦长成更历三四寒暑始壮𡻕割恩
 离俗决志抵历终南自湖阴沂流湘汉到五当山阅道德经
 八十馀家注释言多乖劣罔合经旨互有得失罔见全书余
卷一 第 1p008a 页 CK-KZ_JY052_01p008a.png
 每读之辄兴叹不已于是参详众论以利其器究极玄微撮
 其精要折衷诸家之说参之未发直而注之目曰道德释辞
 向隐韛中未敢轻显丁酉春御马监右监承虚玄段公邂逅
 于京师白云观中不数语感合遂执弟子礼捐赀命工锓梓
 以广其传岂偶然哉皆宿世之因也故叙其事以志之
万历丁酉季夏望日体物道人岫云王一清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