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a 页 WYG1325-023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鱼堂外集卷四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策
  郊祀
郊祀分合之议自汉以来纷纷莫定久矣窃以为皆执
其一偏而未博观乎古人之礼也夫不博观古人之礼
则各操所见而不能相通主乎分者以分为是既知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b 页 WYG1325-0238b.png
分而不知有合主乎合者以合为是复知有合而不知
有分按其说则皆有可行之理究其归则皆有难通之
失宜其历千百年而纷纷莫定也夫古之郊祀不专主
分亦不专主合周礼所谓冬至圜丘祀天夏至方泽祀
地此固主分矣然圜丘而外有孟春祈榖之举左氏所
谓启蛰而郊是也有孟夏祈榖之举左氏所谓龙见而
雩是也有季秋大享之举月令所谓季秋大享帝是也
一岁而祭天者四而又有因事告祭之举如舜之类上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a 页 WYG1325-0238c.png
帝武王之柴望此其閒有分有合有其合者以见父母
之当并崇而王者事天之心以尽有其分者以见母之
不得抗乎父而王者事天之义以备此古人之礼所以
尽善而无閒也今不考其全而见其合也则以为是必
不可分见其分也则以为是必不可合分合之论互峙
而不定而典礼之晦也久矣故窃谓今日郊祀之礼分
与合当并用不当偏循也分合并用而时势有难行者
则法古人之意而变通其迹可也古者天子出入仪卫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b 页 WYG1325-0238d.png
简省而所治不过王畿千里得以尽力于齐祭之事故
一岁数出不以为烦后世海内为一皆统于上机务之
繁亿倍于古而又仪物滋多兵卫盛众非可一岁而数
出也夫分合既当并用而一岁又不可数出莫若以其
合者每岁举之以其分者五岁举之分之岁则不必举
其合合之岁则不必举其分既可伸其父母并崇之念
而又无母抗乎父之嫌既得古人分合并用之意而又
无一岁数出之扰尚何有异论之难一而典礼之不可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a 页 WYG1325-0239a.png
  定也哉然愚更有进焉盖今日郊祀之礼宜讲求者不
  独一分合之议也唐长孙无忌曰三代以来无父子同
  配明堂者故周不以文王配天者避稷也则配享之义
  古有定论矣今
  国家既尊
高皇帝而殷荐于南郊必尊
章皇帝而侑享于明堂则当折衷而论定者此其一也礼曰
  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则郊之用辛古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b 页 WYG1325-0239b.png
  定论矣后儒徒泥日至之文而不考用辛之义遂使对
  越上仪行于闭关不省之侯则当折衷而论定者此又
  其一也夫既有以定其分合之议又有以尽其配享之
  文正其上辛之吉则郊祀之礼庶乎万世不易而承天
  子民之道胥于是焉在矣
    经学
  六经者圣人代天地言道之书也六经未作道在天地
  六经既作道在六经自尧舜以来众圣人互相阐发至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4a 页 WYG1325-0239c.png
孔子而大备不幸火于秦微言大义几于湮没至汉兴
诸儒索之于烬煨之馀得之于屋壁之中收拾残编断
简相与讲而传之于是言六经者以为始于汉矣然汉
儒多求详于器数而阔略于义理圣人之遗言虽赖之
以传而圣人之精微亦由之而湮历唐及宋至濂洛关
闽诸儒出即器数而得义理由汉儒而上溯洙泗然后
圣人之旨昭若白日而六经之学于是为盛是故汉宋
之学不可偏废者也然其源流得失不可不辨矣辨其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4b 页 WYG1325-0239d.png
源流犹易辨其得失则难辨汉儒之得失犹易辨宋儒
之得失则难欲辨源流取两汉儒林传及伊洛渊源录
考亭渊源录阅之一展卷而昭昭矣易之始于田何分
为施孟梁丘而定于王弼又定于程传朱本义也书之
始于伏生分为欧阳大小夏候而定于孔安国又定于
蔡九峰也诗之分为齐鲁毛韩而定于郑康成又定于
考亭集传也春秋之分为公羊榖梁左氏而定于何休
范宁杜预又定于胡文定也三礼之始于高堂生戴圣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5a 页 WYG1325-0240a.png
刘歆而定于郑康成又定于朱子之仪礼经传通解也
汉宋两代之儒折角夺席于千有馀年之閒者可历历
数诸掌也若论其得失则必有高于诸儒之识然后可
辨诸儒之惑有大于诸儒之力然后可以断诸儒之误
即未能大且高而不甚相远然后能窥其堂奥而见其
精髓程子所谓身在堂下焉能辨堂上之是非此与徒
辨其源流者难易悬殊矣然而辨汉儒犹易辨宋儒则
难者汉儒之所争者不过郊坛之分合禘祫之大小明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5b 页 WYG1325-0240b.png
堂世室之制皋库雉应之位祥禫之月日律吕之上下
皆有迹可寻有数可稽故虽烦而易究至于宋儒之所
争者每在于太极之动静先天之顺逆理气之离合知
行之先后其得者足以救汉儒之支离其失者遂入于
佛老之虚无一字之误认而学术由之而顿变一言之
谬解而风俗由之而尽移易所谓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者非好学深思不能辨也然愚谓此不难辨先儒固有
定论矣自尧舜而后群圣辈出集群圣之大成者孔子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6a 页 WYG1325-0240c.png
也自秦汉而后诸儒辈出集诸儒之大成者朱子也朱
子之学即孔子之学故黄勉斋蔡西山之徒从之于前
真西山魏鹤山之徒从之于后无异词也在元则许平
仲吴草庐从之在明则薛文清胡敬斋曹月川罗整庵
从之无异词也自姚江之学兴而目之为支离指之为
影响甚且诋之为杨墨而学者遂惑于所从然其弊也
至于流俗败坏人心陷溺天下崩溃其明效大验亦可
睹矣故愚尝谓今之论学者无他亦宗朱子而已宗朱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6b 页 WYG1325-0240d.png
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学汉儒不云乎诸不
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今有不宗朱子之学者亦当绝其
道勿使并进朱子之学尊而孔子之道明学者庶乎知
所从矣
  道统
天下之盛衰自道统之明晦始君子之欲维持世教者
亦必自辨道统始唐虞三代之世其道不待辨而明者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7a 页 WYG1325-0241a.png
统出于一也唐虞三代而后不辨则不明者统散于下
也故董子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居今之世而不
明道统之所自在上者何以为临民出政之本在下者
何以为立身行已之方乎今日道统之辨溯其源则本
于洙泗而求其要则必宗于宋儒洙泗之学晦而道统
息矣宋儒之学晦而洙泗之统息矣明自洪永以后迄
于成弘其君相之所奉以为政学士之所禀以为式曷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7b 页 WYG1325-0241b.png
尝不宋儒是兢兢哉故其治隆俗古夐绝汉唐无何异
端纷出持身者流入于晋魏讲学者迷溺于佛老以方
正为迂阔以传注为尘腐教弛俗败而宗社随之生尝
推论及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嘉隆以来诸儒也今
国家方表章圣学而执事以道统下询且殷殷于有宋
诸君子也此真知天下之本务者矣生请因明问而极
言之自宋以前非无发明洙泗之传者也然或语焉而
不详或驳焉而不纯荀卿之僻陋也杨雄之艰深也文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8a 页 WYG1325-0241c.png
中子之昧于进退也其不得与道统之传固无论矣最
高者莫如汉之董生唐之韩子然董知正谊明道之旨
矣而不免杂于阴阳韩知道德佛老之辨矣而不免昧
于性善向非周程张邵朱六子者崛起于宋室则道统
或几乎息后之人虽欲闻洙泗之传其孰从而辨之故
夫此六子者非特有宋一代之光实千百年道统绝续
之所系也若论其先后难易则周子倡之于百家异同
之时而有廓清之难朱子集之于统绪未一之日而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8b 页 WYG1325-0241d.png
会通之难二程张邵倡和发明于邪正未判之际则有
翼戴之难是六子之统有先后而未尝有难易也论其
始终同异则周子主理而理即数之所起邵子主数而
数即理之所寓明道宽和而宽和之中未尝无严厉伊
川严厉而严厉之中未尝无宽和露才者张子也而才
要本于敬则其才为张子之才而非一切浮竞之才主
敬者朱子也而敬自发为才则其敬为朱子之敬而非
曲学小儒之敬是六子之学有始终而未尝有异同也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9a 页 WYG1325-0242a.png
但非周程张邵则洙泗之学不明非朱子则周程张邵
之学不明故生以为汉之世当尊孔子而今之世当尊
朱子朱子者周程张邵所自发明而孔子之道所自传
也尊朱子即所以尊周程张邵即所以尊孔子尊孔子
而非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尊朱子而非朱
子之说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四书五经之注固学者
所当奉以为式不敢稍叛矣而凡太极图通书东西铭
皇极经世诸书为朱子所表章者皆列于学宫俾学者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9b 页 WYG1325-0242b.png
肄而习之而又选敦厚有道术者为之师表使之不惟
诵其言且法其行如是则天下晓然知宋儒之学为天
下之正学为洙泗之真传而向之嘉隆以来之学得罪
于圣教得罪于国家有君国子民莅官临政之志者当
摈而绝之不可稍有入焉者也将见濂洛关闽之儒接
迹于世而凡一切章句之习异端之诬不待痛斥而息
矣道统明而国家无疆之休从此出矣愚生窃有望焉
  策学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0a 页 WYG1325-0242c.png
 帝王之取士也考之以言试之以功不以功则人之能
 否不可得而见不以言则人之愚智不可得而辨此对
 策之制所以古今不可易也虞书曰敷纳以言又曰敷
 奏以言此即对策之始矣但其时有策之实无策之名
 至汉晁错公孙弘董仲舒之徒以策显于时世遂谓对
 策始于汉其实非也策之体与奏疏相为表里自其立
 朝之时因事上献者则谓之疏自其进身之始承问敷
 对者则谓之策就汉言之如贾山之陈至言贾谊之论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0b 页 WYG1325-0242d.png
 治安此疏也即策也若晁错公孙弘董仲舒所对此策
 也即疏也对策之制诚古今不可易乎今
皇上罢黜八股特崇策学此直上法唐虞非特为汉唐所
 为而已然欲收策之益必去策之弊欲收其益而不去
 其弊则将群而为剽窃为空疏为杂霸为迂阔如执事
 所虑者虽然愚以为此不足虑也但在主试者严去取
 辨真伪则其弊自去矣何则士之所以为剽窃者以剽
 窃之售也剽窃之所以售者以其似于淹博也夫剽窃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1a 页 WYG1325-0243a.png
之与淹博易明也淹博之文出入今古而不嫌其烦究
极天人而不嫌其奥钜细毕陈精粗悉备而不嫌其杂
剽窃者窃其貌不能窃其神饰于此不能不露于彼迥
然不侔也诚有以辨之而去取之则淹博者出矣淹博
者出则剽窃者退矣而何有于剽窃之弊士之所以为
空疏者以空疏之售也空疏之所以售者以其似于清
通也夫空疏之与清通易明也清通之文浅言之而自
深质言之而自文粗言之而自精空疏者举其一不知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1b 页 WYG1325-0243b.png
其二见其偏不知其全迥然不侔也诚有以辨之而去
取之则清通者出矣清通者出则空疏者退矣而何有
于空疏之弊士之所以为杂霸为迂阔者以杂霸迂阔
之售也杂霸迂阔之所以售者以其似通达似正直也
夫杂霸之非通达迂阔之非正直易明也通达之言必
依仁义而杂霸则刻核而已正直之论必切时宜而迂
阔则尘腐而已迥然不侔也诚有以辨之而去取之则
通达正直者出而杂霸迂阔者退矣何有于杂霸迂阔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2a 页 WYG1325-0243c.png
 之弊愚故曰此皆不足虑也若夫愚之所虑则有在矣
 夫士之抱所学以进献于上者非徒贵明其理又贵养
 其气气不壮则虽有积学鸿儒退缩而不敢言何自而
 陈于上上之人又何自而收其益乎欲养其气则必释
 其所忌使之无所疑畏然后其气壮而其言得以自尽
 士气壮而言尽然后
 朝廷有以收其益而不至为无用之虚名愚观今天下
 之士犹不能无所讳忌对策之际往往务合上意上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2b 页 WYG1325-0243d.png
 所是策亦是之上之所非策亦非之要以得第而止
 而主试亦兢兢磨勘是惧一有所触不敢复登如此
 则气何由得壮而言何由得尽乎故愚以为今日策学
 之弊不惟患其剽窃也患在有真实之见而不敢陈不
 惟患其空疏也患在有精详之识而不敢献不惟患其
 杂霸迂阔也患在有正大切直之言而不敢进
圣人在上而天下不得尽其所欲言是岂独一策学之得
 失哉窃恐自兹以往相习成风苟合取容何所不至故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3a 页 WYG1325-0244a.png
 愿
皇上以大开言路为取士之本苟有益于国家勿嫌其戆
 苟有裨于民生勿恶其直虽有小疵勿轻弃之以养其
 敢言之气虽有可疑勿深督之以劝夫能言之人
 朝廷有悬鼗止辇之风则天下以缄默为羞公卿有折
 槛引裾之节则四方以阿谀为辱天下之士晓然知
皇上无所忌讳莫不奋而思进其所学气壮而言尽而主
 试亦得以取其忠直无所屈折今日能直言得失于风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3b 页 WYG1325-0244b.png
 檐寸晷之閒他日即能直言得失于堂陛森严之地今
 日之策即他日之奏疏行见皋夔之典谟伊周之训诰
 将出而共助
皇上无疆之治区区汉之董贾宋之欧苏何足并驱方驾
 也哉
  弭盗
 古今弭盗之术无他治于既炽之日不若治于未炽之
 先绝于既萌之日不若绝于未萌之先何则盗之初固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4a 页 WYG1325-0244c.png
吾民耳民非乐为盗也衣食之不给赋役之不时礼义
之不知夫是以陷于盗而不能自免使其未为盗之先
上之人有以引之于礼义使无迫于饥寒而无困于赋
役则天下安有所谓盗哉故善弭盗者不于其终于其
始不于其著于其微唐虞之诘奸宄周官之严守望固
弭盗也稷以播榖契以明伦者亦弭盗也司徒教稼穑
酂长趋耕耨者亦弭盗也用力不过三日起役无过一
人者亦弭盗也不足有补不给有助其于恒赋用其一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4b 页 WYG1325-0244d.png
缓其二者亦弭盗也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使其父与
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少而习焉其心安焉者亦弭盗也
唐虞三代所以化行俗美外户不闭者以其弭于未盗
之先有此具耳三代以下则不然上之人平居固非能
教其民也所尚者虚名也固非能安利其民也所急者
赋税也幸而岁丰无事则坦然四顾以为盗赋无自而
有一遇水旱之灾饥寒无知之民蹶然而起不可禁止
待其既起然后设兵以禦之责官以诘之剿以威之抚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5a 页 WYG1325-0245a.png
以怀之申保甲以防之严缉捕以求之惩积窝以绝之
此数者非不可以靖雈苻清潢池然孰非吾民不能使
之安其生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区处之乎故前史所载
龚遂虞诩张纲李崇之徒其弭盗之功非不啧啧人口
然愚尝鄙之以为非盛世之事也今天下一统海不扬
波可谓治平矣而江浙之閒政烦赋重岁书大有而藜
藿不充者比比也吾君吾相可不为之所乎故愚以为
天下有不足忧者有大可忧者兵不能禦盗不足忧官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5b 页 WYG1325-0245b.png
不能诘盗不足忧剿抚不得其方不足忧保甲不行缉
捕不严积窝不惩不足忧教化不敦大可忧税敛日增
大可忧农桑不登大可忧所谓不足忧者非谓其无关
于天下也数者之不理一盗未获止一盗耳一方未靖
止一方耳若夫起于一盗而有不止一盗之势起于一
方而有不止一方之势此则所谓大可忧者矣是故教
化不可不敦也教化者非必如古学校之制率草野之
民尽教以师儒也但在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6a 页 WYG1325-0245c.png
朝廷示之以义申之以礼使知货利为轻廉耻为重则
风俗之淳可计日而俟矣税敛不可不薄也薄之者非
必如古蠲租减额也但在宽其期限勿使今岁而完来
岁之粮绝其侵渔勿使加耗而半正供之额则憔悴之
民可安枕而卧矣农桑不可不劝也劝之者非必如古
省耕省敛也但使农夫红女恒尊于富贾豪胥无扰之
以非时之役无加之以非罪之刑则污莱之区自不令
而垦矣诚如是民何乐而为盗万一有之则所谓自作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6b 页 WYG1325-0245d.png
不典者也所谓凡民罔弗憝者也所谓天降威者也夫
然而兵以禦之可也官以诘之可也或剿之或抚之或
申保甲严缉捕惩积窝以治之可也欲兵之禦盗而不
为盗则在制之以良将欲官之诘盗而不讳盗则在纠
之以督抚剿可施于渠魁而不可施于胁从抚可宥其
生而不可滥以恩申保甲严缉捕惩积窝可以诘奸民
而不可以扰良民此弭于既形之法也夫既有以弭于
未形之前复有以弭于既形之后而世不登于唐虞人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7a 页 WYG1325-0246a.png
不跻于三代闾里犹有绿林之警往来犹有暴客之处
未之前闻
  东南水利
治水于东南与治水于西北异治水于今日之东南与
治水于昔日之东南又异西北多平原广野阡陌之制
久废沟洫之制久湮欲疏而导之也难东南一泽国也
无地非水无地不可行水浚而通之易耳昔之东南声
教犹未尽通也疆域犹未尽一也疏于此者不能不塞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7b 页 WYG1325-0246b.png
于彼疏于一时者不能不湮于异日今之东南皆一王
之版图也疏瀹排决惟上所令耳然则今日兴东南之
水利以为农桑之本者亦在乎
朝廷加之意而良有司奉而行之耳非烦八年四载之
劳也生请因明问而极言之生闻地利无盛衰也政教
之所详则盛政教之所略则衰秦汉以前西北盛而东
南衰者其政教略于东南而详于西北也晋宋以来西
北衰而东南盛者其政教略于西北而详于东南也自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8a 页 WYG1325-0246c.png
汉季迄于六朝中原多故而江左偏安贤士大夫皆尽
力于东南则其势始盛唐之季也李氏钱氏保安而休
息之则其势又盛宋自建炎以来其君臣尽力而经营
者东南数州也则其势又盛然则地利岂有常哉
朝廷诚加意于生民而务博其农桑时缉其堤防而疏
浚其沟渠则天下一也何旷废之虞而东南西北之异
哉若今浙西诸郡岁苦淹潦者生以为此疏凿之不时
经画之未详耳浙西之利害在震泽震泽之通塞在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8b 页 WYG1325-0246d.png
江三江者震泽之咽㗋而江旁诸浦则又三江之肘腋
也顾昔之为江者三而今则仅存淞江矣昔之为浦者
三十有六而今则仅存白茅黄浦诸浦矣其已塞者未
易修举其仅存者时浚而疏之亦宜不至于大患也前
代治东南之水者宋莫详于郏亶单锷而明莫详于夏
原吉郏亶主于筑堤捍田而单锷主于涤源浚流亶之
说可以防一时之害而锷之说可以规百世之利故急
则宜从亶而缓则宜从锷二者相时而举之可也至于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9a 页 WYG1325-0247a.png
原吉之相地利浚诸浦民不劳而功不废此非尤近事
之可举者乎然此不过就东南论东南耳若欲兴万世
之利而建久安长治之业则执事所举虞文靖之策不
可不急讲矣夫三代之世未闻取给于东南也而汉唐
以来始以东南之粟食西北之士既有转输之苦又有
不虞之忧此可不为之虑哉故生以为文靖之策其利
有五西北获一石之粟东南省数石之费利一沟洫既
成水有所泄外可以防海患而内可以防河患利二阡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19b 页 WYG1325-0247b.png
陌既成寇盗不能驰骤利三江淮有警无咽㗋之虑利
四由畿甸而推之河北由河北而推之关陜上下殷富
南北同风利五诚如是则成周三十年之通西汉粟红
贯朽之盛可计日而俟矣岂惟东南之人实受其赐也

  贾董优劣
天下之士惟才学兼至者为上不幸而有所偏胜与其
才胜于其学也毋宁学胜于才何则才胜之人明于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0a 页 WYG1325-0247c.png
而熟于势人君用之则国体立焉国势安焉然其失也
纯驳兼施义利杂用有可见之功而未必无可忧之虑
学胜之人守于理而秉于义人君用之或迂而罕效焉
或拘而难达焉然其得也道足以格主而操足以范俗
无一时可著之效而有积久可恃之功明乎此者可以
辨贾董之优劣矣贾生者汉之名臣也董生者亦汉之
名臣也当文帝之时诸侯强于内中行说之徒谋于外
而朝廷所以厉风俗厚德泽固根本正体统者又皆未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0b 页 WYG1325-0247d.png
有其具上下恬然不知忧戚乃贾生独为痛哭流涕于
其閒考其所陈皆凿凿可行此固绛灌之所不能言而
晁错袁盎之所不能知也则贾生者岂非一时之杰哉
武帝之时主骄而臣谀所事者征伐所尚者聚敛所用
者严刑峻法见其利不见其谊计其功不计其道而董
生独持正议于其閒观其廷对之言于礼乐教化之际
未尝不反覆而陈之也于公私义利之辨未尝不正色
而道之也于伤肌肤断支体之习未尝不咨嗟而戒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1a 页 WYG1325-0248a.png
也此固公孙弘石奋之所不敢陈而张汤孔仅之所不
欲闻也则董生者岂非一时之杰哉使贾生之策用于
前则汉有久安长治之业董生之策行于后则汉有更
化善俗之休是二子者固未容优劣也然尝试以其言
考之贾之言多及于利害而董则主于义理也贾之言
多至于激烈而董则穆然和平也激烈者其中犹有浮
躁不平之意而和平者其源本于庄敬诚恪之馀涉于
利害者与世运争胜负而一害去未必无一害兴主于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1b 页 WYG1325-0248b.png
义理者与性情为流通而义中自有利义中自无害贾
之言其最精者在审取舍定经制而已所谓道之大原
出于天者有之乎所谓正心以正朝廷者有之乎所谓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者有之乎董之所
蔽者独阴阳灾异之说耳使并此而去之虽与关闽濂
洛比肩可也董岂贾之所及乎盖贾生者以才胜而董
生者以学胜才学之分优劣之辨也晁错之才近于贾
生然其才益露而其败立见其学贾生而不得者乎贡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2a 页 WYG1325-0248c.png
禹匡衡之学近于董生然其学益拘而其业益卑其学
董生而不得者乎学董生而不得犹不失为迂阔之儒
学贾生而不得则功利誇诈而已末流之弊又优劣之
辨也要之贾生亦何可及也以圣门言之董生狷者也
贾生狂者也夫子思狂者而不得然后欲得狷者而见
之盖狂而不学则不如狷狂而学焉则固出狷之上也
呜呼使贾生之才而加之以学又岂董生所可及也哉
  云台二十八将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2b 页 WYG1325-0248d.png
人臣佐主非饬躬励行之为难而定其规模之为难非
攻城野战之为难而立其根本之为难何谓规模豪杰
归心群材辐辏是也何谓根本元元归命海内向风是
也规模诚定根本诚立虽寇盗未息土宇未一而天下
之势固已牢固而不可拔人君而知此则于君为特优
矣人臣而知此则于臣为特优矣以此为品品莫高焉
以此为业业莫隆焉若夫励其廉隅守其谦退内之有
守城捍禦之劳外之有斩将搴旗之功此可谓之贤臣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3a 页 WYG1325-0249a.png
能臣矣将以冠于群臣之上曰特优则未也是故汉高
之臣特优者吾不曰韩信黥布之徒而必曰萧何光武
之臣特优者吾不曰寇恂冯异之徒而必曰邓禹何则定
其规模立其根本者何与禹也何之告汉高曰养民以
致贤人禹之告光武曰延揽英雄务悦民心是二人者
其心同其识同其品其业亦同知此可以论云台诸将
矣考之汉史云台诸将皆与禹不相上下平赤眉定关
中威震三辅禹不如冯异斩张丰破隗嚣执法不贷舍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3b 页 WYG1325-0249b.png
中儿禹不如祭遵守河内而转饷不绝守颖川而盗贼
不作禹不如寇恂降朱鲔走青犊破五校禹不如岑彭
贾复北定彭宠东攻张步西取公孙述禹不如耿弇吴
汉他如任光邳彤李忠万修之追随蓟北也王梁盖延
景丹之击贼以归诚也铫期之威信著于魏郡也陈俊
之坚壁以困贼王霸之诡辞以安众刘植之据城以迎
师也耿纯之请正帝号朱祐之奏除王爵也臧宫马武
之鸣剑而志驰伊吾坚镡马成之缮障而身当矢石也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4a 页 WYG1325-0249c.png
杜茂刘隆傅俊之平雁门讨李宪击王寻也孰非一
时之俊而感会风云称为佐命者耶其品其业岂遽出
禹下哉然此不过定一方陷一阵效绩于一时耳而天
下之规模根本则不在焉盖光武所以得天下者有数
端而皆自禹发之尊贤下士耿况以此服从矣黜陟官
吏能否除王莽苛政河北以此喜悦矣平王郎烧弃文
书反侧以此畏服矣命将不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
集之赤眉以此破散矣首以卓茂为太傅以奖循吏民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4b 页 WYG1325-0249d.png
生以此康阜矣所谓延揽英雄者非耶所谓务悦民心
者非耶此固寇恂冯异之所不能言耿弇贾复之所不
能知也此固智谋勇略所不能并而拔城陷阵之功所
不能比也向微禹孰启之而孰相之方其杖策追随之
时一言而定治安之略一日而决兴亡之机河北未平
中原未靖陇蜀未臣而天下之势固有所在矣论品品
莫高焉论功功莫隆焉愚故曰光武之臣特优者禹也
是故虽有高陵之败不足为禹损虽有宜阳之遁不足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5a 页 WYG1325-0250a.png
为禹贬虽屈于延岑误于冯愔不足为禹咎何则其规
模诚定而根本诚立也若夫定河东复长安垂发戴白
满其车下此特禹一时之功耳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
欲远名势亦禹一节之善耳诸将人人能之岂吾所以
优禹哉光武之不得不首禹犹高祖之不得不首何也
高祖不以百战百胜之信越加于养民致贤之上光武
不以折冲奋击之耿贾加于延揽英雄务悦民心之上
此其所以终有天下欤后之帝王程功计品者当视其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5b 页 WYG1325-0250b.png
规模根本之所在以为高下唐之凌烟阁长孙无忌为
首夫无忌虽有定难之勋然所以定规模立根本者不
如房杜远矣而居房杜之上何足以服天下耶然则太
宗之见其去高祖光武不亦远哉
  马援
帝王之爵赏惟其至公而已不以疏而加薄不以亲而
加厚其薄之者必其人之当薄者也而我何心于薄其
厚之者必其人之当厚者也而我何心于厚夫是之为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6a 页 WYG1325-0250c.png
至公若夫有心于厚之非公也有心于薄之亦非公也
爵赏而不以公何足为万世法乎异哉汉明帝图功臣
而马援以椒房之亲不与也夫谓之功臣者亦问其能
披坚执锐拔城陷阵否耳问其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否耳问其能拾遗补阙裨辅朝廷否耳使其人而无此
数者则固当摈而抑之不得以椒房之故而滥与也其
人而有此数者则自当尊而显之亦安得以椒房之故
而不与哉考之史传马援之功为不少矣坐制公孙策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6b 页 WYG1325-0250d.png
图隗嚣者援也西平羌乱南破交趾者援也内之则聚
米以陈形势外之则据鞍以示矍铄者援也计其功烈
即不得与冯邓比肩乎亦何至出铫期坚镡下哉且夫
援又非如信布彭越之徒恃功骄恣而功不掩过者也
虽气冠三军而恂恂儒雅有退让君子之风假令援而
尚在帝虽置之辅弼可也冠之百僚上可也如窦婴霍
光之以懿亲秉政可也况区区一云台之图画引而列
之其谁曰不然而奈何以椒房之故而摈不与耶噫朝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7a 页 WYG1325-0251a.png
廷之名器必舍椒房之亲然后可则是涂山不得显于
夏申吕不得显于周矣帝王之褒宠必舍椒房之亲然
后可则是虞宾不当与师济之列尚父不当蒙鹰扬之
称矣大道之为公必舍椒房之亲然后可则是文祖之
受足以累重华丹书之拜足以累宁考矣噫所谓公者
果若是耶帝徒见椒房之亲为患于前吕产吕禄椒房
之亲也霍山霍禹椒房之亲也王凤王莽椒房之亲也
故以为宁屈元勋而无开宠倖宁抑贤豪而无生乱阶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7b 页 WYG1325-0251b.png
宁使人谓功因亲掩无使谓爵以亲崇此帝于援所以
宁薄无厚也帝以为是可以示公于天下矣而庸讵知
有功不报非所以为公耶庸讵知功同而报异非所以
为公耶庸讵知有心厚之与有心薄之俱非所以为公
耶推帝之心不论贤否不问高卑非亲者禄为戚者退
虽有被坚执锐拔城陷阵之功置而弗问虽有运筹帷
幄决胜千里之功置而弗问虽有拾遗补阙裨辅朝廷
之功置而弗问幸而邓禹冯异未有椒房之亲耳使禹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8a 页 WYG1325-0251c.png
异而有椒房之亲则亦不得与矣幸而寇恂贾复未有
椒房之亲耳使恂复而有椒房之亲则亦不得与矣且
援亦止于援耳等而上之使援为伊吕周召亦将不得
与为皋夔稷契亦将不得与由此观之公耶否耶夫天
下之道惟其公故可以垂法万世而无弊有功必录有
罪必诛此天下之至公也有功而不录则亦将有罪而
不诛其弊曷可胜道哉是故有云台不与之马援势必
有杀都乡侯畅而不问之窦宪势必有拔扈不可制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8b 页 WYG1325-0251d.png
梁冀孰非明帝有以启之耶后之帝王欲示公于天下
者亦循其理之当然可矣慎无有心以求之哉
  姚崇十事
大臣之事君也必先有以坚君意而后天下之治可成
也君意未坚而欲与之图治则吾以宽仁进而君且流
于残薄矣吾以弭兵进而君且溺于好大矣吾以防微
杜渐轻赋节用之说进而君且不胜其牵引矣吾以尊
贤敬士开诚布公之说进而君且目为迂阔矣是故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9a 页 WYG1325-0252a.png
乎坚而终乎怠者有之矣始之不坚而能成其终者未
之有也三代以来如伊尹傅说之于商管仲之于齐商
鞅之于秦虽其王伯异趋纯驳异致莫不于其始进之
日有以得之其君是故功成而不劳彼唐之姚崇其亦
知之矣考崇所陈十事不过因当时所急者而言之彼
见夫垂拱以来用法刻深罗钳吉网纷纷于时也而曰
政先仁恕见夫边隅未靖突厥吐蕃未可力臣也而曰
不倖边功见夫武韦之祸几危宗社而俳优宦寺乘宠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29b 页 WYG1325-0252b.png
恣肆也而曰监禄莽阎梁之祸曰戚属不任台省曰阉
人不得与政曰佞倖犯法无宽见夫神龙之世赋敛无
度奢侈淫佚公主婕妤多营佛寺也而曰绝田赋外贡
献曰绝佛道营造见夫五王被戮萧岑继诛而王魏直
諌之风日远也而曰接臣下以礼曰使諌官无忌讳凡
此者因当时所急言之治天下之事固不止此而人臣
之效于君亦不尽于此独其能以十者要说于上使人
主之意既坚而后徐起而图之呜呼此其所以成开元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0a 页 WYG1325-0252c.png
之治也欤君志既定于宽仁则张汤赵禹之徒不得以
严刑惑矣君志既在于弭兵则大宛月支之使不得以
开边诱矣君有防微杜渐之志则外庭之事必不决于
官闱尚书之柄必不属于外戚弘恭石显不得主枢密
张放李明不得侍游宴君有轻赋节用之志则雉头之
裘不以入内府湘宫之役不以烦将作君有尊贤敬士
开诚布公之志则黥劓之罪不上于大夫放逐之祸不
及于台谏极天下之治皆始于吾君一念之坚而实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0b 页 WYG1325-0252d.png
于大臣之有以坚之也是道也固伊尹傅说之所以成
其王而管仲商鞅之所以成其伯也是故开元之时宋
璟韩休张九龄皆称贤相而吾必以崇为首何也坚帝
意者崇也使崇无以坚之则明皇之荒晏不待天宝而
九龄之徒又何所施其力欤虽然崇能必之于开元而
不能必之于天宝何也曰崇知有以坚之而未知所以
养之也君志固不可不坚而又不可不养坚之者存乎
一日而养之者在乎平居古之为大臣者日以道德仁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1a 页 WYG1325-0253a.png
义进其君而又多选天下端人正士为其左右使其君
日就月将而不贡于非几凡此所以养之也夫是以坚
者愈坚虽有奸邪不能惑之故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
之非明皇之惑于李林甫杨贵妃也是其养之者未至
也不然岂其二十年忧勤之主而一女子一小人能使
之颠倒回惑而不可收拾也耶君子是以不满于姚崇

  刘晏五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1b 页 WYG1325-0253b.png
言利之臣君子所不取也而其事有可法则君子亦未
尝弃焉非谓一言利之臣其事遂足为天下法也由其
事而推之则治天下之法不越此耳是故管仲之治齐
也其人不足取也然其务农贵粟虽君子不能不法矣
商鞅之治秦也其人不足取也然其强本节用虽君子
不能不法矣李悝之在魏也其人不足取也然其平粜
齐籴虽君子不能不法矣秦汉而下人臣以利乱天下
者多矣君子放而绝之惟恐其不峻而苟其事有足法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2a 页 WYG1325-0253c.png
则亦安得而不取哉唐刘晏之领盐铁度支也先儒谓
其有可法者五事此所谓不取其人而取其事者欤夫
晏一聚敛之臣耳在汉则桑弘羊孔仅之流耳在唐则
杨慎矜皇甫鏄之徒耳何足为君子法且其所谓善理
财者亦不过济一时之急非能致夫粟红贯朽之盛也
非能致夫三十年之通也未几而有脱巾之呼矣未几
而有奉天之困矣未几而有梁州之厄矣晏直一聚敛
之臣耳何足为君子法晏而可法则均输平准之臣亦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2b 页 WYG1325-0253d.png
可法也晏而可法则閒架阡陌之臣亦可法也晏而可
法则青苗市易之臣亦可法也岂君子所以峻义利之
防而为万世有天下者训哉噫是知其人之可摈而未
知其事之足取也吾尝叹后世之天下所以不可为者
有五而晏庶几免焉胥吏之奸蠹日甚法出而弊生令
下而诈起不可为也闾阎之生计日困欲抚字则虞亏
国欲催科则虑残民不可为也度民非加众而计官则
益增政令纷然民不能堪不可为也计功则欲其广度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3a 页 WYG1325-0254a.png
费则欲其节官吏无赢馀之乐而有鞅掌之苦不可为
也法令繁密吏弗能纪事久而蠹益生令久而诈愈起
不可为也乃观晏之出纳必委士类而胥吏之蠹庶几
止乎晏之理财以养民为先庶几以抚字为催科乎而
且知官多则民扰而且知大事之不可惜小费而且事
无閒剧必决于一日则庶几政令之不纷官吏之不苦
于鞅掌而奸蠹之不及生乎使唐常循晏法而守之则
亦可以无脱巾之呼可以无奉天之困可以无梁州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3b 页 WYG1325-0254b.png
厄是虽同一聚敛也而与均输平准之臣异矣与閒架
阡陌之臣异矣与青苗市易之臣异矣如曰是出于晏
也而概弃之则岂圣贤取善之义而亦岂明于天下之
治体者哉噫此君子所以不取其人而取其事也虽然
晏于五事亦真能尽也耶其所谓士类不过用果锐少
年而所谓养民不过袭常平遗法耳所谓官多民扰者
不过指盐场之一二冗吏耳所谓不惜小费者不过于
船场多给缗钱而所谓决于一日者不过任一已之聪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4a 页 WYG1325-0254c.png
明耳岂能如成周之府史胥徒皆俊乂而取民无过什
一乎岂能如周官三百六十而量入为出者乎岂能以
义制事而无疚于心者乎故曰法其事者非谓其事遂
足为天下法也由其事而推之则治天下之法不越此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四 第 34b 页 WYG1325-0254d.png
 
 
 
 
 
 
 
 三鱼堂外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