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a 页 WYG1325-02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鱼堂外集卷三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
 策
  交泰
君臣之交莫贵乎其诚诚也者积于上而孚于下者也
故主用术则臣多挟私矣主用诚则臣多竭忱矣三代
之时其臣非必尽性忠义不顾私不罔上者也然而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b 页 WYG1325-0223b.png
一德之美无乖忤之虑一时腹心大臣固皆竭其股肱
保其勋名始终无閒而在廷诸臣上自六卿之长贰下
至酒浆醯醢之职亲而文昭武穆疏而殷献宗工近而
侍御仆从远而庸蜀羌髳与夫誉髦之多士赳赳之武
夫莫不尽力以从上命勤其政而恤其民何哉禹汤文
武以至诚之心感之而一时诸臣亦以至诚之心应之
由是言之则诚也者洵万化之源而御臣之枢机也是
终始之所以一也是尊卑之所以睦也是亲疏之所以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a 页 WYG1325-0224a.png
 恊也是远近之所以孚也是异同之所以泯也后世人
 主惟不能尽其诚而参之以术而一德一心之美遂不
 可复觏至于一德一心之难觏乃慨然曰古今臣不相
 及也孰知其一念之不诚以至此哉然则谈交泰于今
 日舍诚其曷以耶
皇上与二三大臣同心图治罔有閒隔固以诚开其始矣
 尤愿以诚保其终夫大臣者与人主共休戚者也如手
 足之于腹心原不必其存形迹故苟有益于国家勿以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b 页 WYG1325-0224b.png
 专行而疑其擅苟有利于民生勿以树恩而罪其私我
 第无猜忌之心则纳其嘉谟而不嫌于屈即参以独断
 而亦不病于乖我第秉忠信之情则尊以禄位而天下
 共羡其宠荣即示以裁节而天下愈见其无间上以一
 心遇其臣而臣不以一心报其上者未之有矣至于公
 孤庶尹其职分不同而可以诚感则一也果待之以诚
 使为公孤者无掣肘之虞为庶尹者无阻隔之患其谁
 敢自旷厥职焉满臣汉臣其习尚不同而可以诚感亦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3a 页 WYG1325-0224c.png
 一也果待之以诚无以满臣而固抑之以示公亦无以
 汉臣而概疑之以为党其谁敢自分涯域焉若夫内外
 诸臣非所以翼辇毂即所以备藩宣也文武诸臣非所
 以备顾问即所以效干城也孰非股肱而可不以诚遇
 乎孰无心膂而不可以诚动乎果皆待之以诚考课之
 法无閒彼此升迁之例无分异同其谁敢不共输忱悃
 对扬休命焉总之御臣之道用恩可用威可用宽可用
 严可而独不可以不诚不诚则将杂出乎权术上以术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3b 页 WYG1325-0224d.png
 御下亦将以术应一人之术必不足以胜凡为下者之
 术欲望其一德一心共矢励翼也岂不难乎唐太宗参
 用术者也唐德宗纯用术者也参用术故以刘洎之贤
 而不能保其终纯用术故内惑于卢杞裴延龄而不能
 觉外制于朱泚李怀光而不能克不诚之弊一至于此
 魏郑公所以有去形迹之论陆宣公所以有贵诚信之
 奏也崇论闳议无踰于斯在
皇上存之勿替而已抑愚犹有进焉人主诚于待臣必先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4a 页 WYG1325-0225a.png
 诚于爱民何则人臣受主之眷必将视其主之所寤寐
 思服者以求称其意苟徒以赤心待其臣而无恻怛为
 民之意则臣之求报称者亦将惟主之欲而不暇及于
 民生之大计故愚愿
皇上以实心为民然后以实心待臣使群臣知
皇上于为民之外别无他欲而人臣于为民之外亦别无
 可以报主则将矢心励翼共图康济民生安而治化成
 三代之隆可计日而俟矣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4b 页 WYG1325-0225b.png
   经筵
 从来君德之成就在乎亲近君子而君子所以成就君
 德者在乎使其心一于敬何则亲近君子则近正事闻
 正言而涵养薰陶之益积于平日者深是故有言必入
 有谏必从心一于敬则声色之不溺货利之不殖而清
 明强固之气凛于夙夜者严是故言一事而万事之理
 毕达言一物而万物之理毕通此古之帝王所以自成
 其德而古之人臣所以致君于明圣者由此道也使不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5a 页 WYG1325-0225c.png
 能亲君子于平日而欲责启沃之功于一时平时渐渍于
 宦官宫妾之习而一旦进以仁义道德之言其不以为
 愚且诬者鲜矣即能亲君子矣而其心不主于敬则进
 以一事止一事焉已耳能达于所进不能达于所未进
 告以一物止一物焉已耳能通于所告不能通于所未
 告将事事而进之不胜其烦也物物而告之不胜其纷
 也自古君德之成者莫如成康自古人臣能辅成君德
 者莫如周召迄今读召诰立政诸书其所兢兢至慎者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5b 页 WYG1325-0225d.png
 缀衣虎贲之职也至其所操以进君者一则曰疾敬厥
 德再则曰王敬作所由此观之则君所以成就亦可知
 矣今
皇上神明天纵度越古今而执事所以启沃之术固圣益
 求圣之至意也顾言启沃而不归其要于亲君子敦其
 本于主敬则经史典籍之言能必其陈之而悉听乎古
 今因革生民休戚能必其陈之而不以为渎乎正谊明
 道之说正心诚意之谈能必其陈之而不以为迂乎且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6a 页 WYG1325-0226a.png
 夫无穷者天下之事理有尽者臣下之嘉言以有尽之
 言发无穷之理言之所至幸而听矣言之所偶不至而
 误者德不且因之而隳乎故窃以为经史文籍当研究
 讨论也然不必经筵之时始研究讨论也深宫宴处无
 地不当亲君子则无地不可研究无地不可讨论古今
 因革民生休戚当条晰敷陈也然不必经筵之时始条
 晰敷陈也深宫宴处无地不当亲君子则无地不可条
 晰无地不可敷陈正谊明道正心诚意当言也亦不必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6b 页 WYG1325-0226b.png
 经筵之时始言也深宫宴处无地不当亲君子则无地
 不可言道谊无地不可言诚正诚于满汉诸臣之中择
 其老诚端谨博通经史者俾其出入侍从朝夕顾问以
 仁义道德之言优游渐渍于旁则
圣德之成有莫觉其然而然者而其本则尤在
皇上之心一于敬敬则声色玩好之物不足以惑此心而
 经史典籍自见其旨趣也敬则丰亨豫大之境不足以
 荡此心而古今因革生民休戚自得其利弊也敬则权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7a 页 WYG1325-0226c.png
谋功利之说不足以蔽此心而正谊明道正心诚意自
觉其非迂也夫然故众君子共进于朝而不以为党一
君子独进于前而不以为矫有时闻君子之言而悉通
其旨有时未闻君子之言而已得其理此圣学之源圣
德之本而职司启沃者所当加意也不然而屑屑焉徒
经筵之是恃将经筵之时暂而不经筵之时常也经筵
之时端拱而陈者不过一二人而不经筵之时乘閒而
进者不知其几人也经筵之人则人主所敬而疏之人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7b 页 WYG1325-0226d.png
而不经筵之人则人主所狎而亲之人也欲望君德之
成也岂不难哉
  修省
天之爱人主与爱天下之人不同天之爱圣主与爱庸
主又不同天下之人其所行有得失止及其一身耳至
于人主则固天所生之以乂安元元者也而圣主者则
尤天所笃生以寄其乂安之任者也任之者重则其望
之者不得不深望之者深则其责之也不得不切故一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8a 页 WYG1325-0227a.png
 有失焉则变异随之矣一不警焉则怪异随之矣是非
 宽于天下之人而苛于人主也非宽于庸主而苛于圣
 主也天若曰是人也吾何如任之而未能称吾任也吾
 何如望之而未能塞吾望也为之变怪以警惧之或者
 其终能称吾任乎或者其终能塞吾望乎由是言之天
 之厚爱之者将以厚责之也天之厚责之者又所以厚
 爱之也故为圣主者苟遇灾变必悚然而惧惕然而省
 务修其德而改其政以迓天休是以虽有灾变而不能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8b 页 WYG1325-0227b.png
 为害乃者彗星地震先后叠见愚以为其灾其祥皆未
 可知所可知者惟
皇上之能省而已自古人主当灾祲下降未尝不颁罪已
 之诏未尝不下求言之令然而天变未必尽弭天意未
 必尽回则今
皇上之省有益无益亦未可知所可知者惟
皇上务省之实勿务省之名而已省之之实执事所谓崇
 源综要是也崇源之道在正身综要之道在宽赋敛缓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9a 页 WYG1325-0227c.png
刑罚振士气何谓正身盖人主之身天心所系属也身
有淑慝而天象因之故一动念必自省曰此可以对天
乎一举步必自省曰此可以对天乎一饮食一衣服一
宫室必自省曰此可无咎于天乎事事不敢忘天念念
不敢忘天则修省之源得矣何谓宽赋敛古之治世者
必以富民为先而今也惟催科之是急非有水旱饥馑
之灾而民不给于藜藿此宜天心所悯也夫军国之需
固不可阙矣岂无冗兵冗费可减以纾我民者乎岂无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9b 页 WYG1325-0227d.png
污莱弃地可辟以宽我民者乎今不务议此而第蠲其
逋赋逋赋者是奸胥污吏之所侵渔而非良民之所负
也蠲之适以惠奸人而何足以回天乎是故逋赋可不
蠲而正赋不可不议渐减也何谓缓刑罚古之用刑者
反覆戒谕其臣惟恐其滥于无辜也今也失出者有罪
而失入者无咎法吏惟恐获罪则务为深刻所坐愈大
深刻愈甚虽豪猾大憝多伏其辜岂无冤抑而自诬者
乎岂无株连而可悯者乎近虽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0a 页 WYG1325-0228a.png
诏肆赦而事涉重大仍不在赦例则是无辜者终无以自
 雪也无乃非上天仁爱之意乎是故罪果确当者虽轻
 可不赦而罪在疑似者虽重不可不赦也何谓振士气
 古之为治者必曰重士谓其能诵法诗书者也谓其能
 守正不渝者也谓其知天下大体者也故虽他途不妨
 参用而必不使并于士虽取士之法不一而必使士常
 重于他途今也裁其进取之数艰其铨选之途使讲道
 论业之儒偃蹇而不得进进而不得用其气郁而不伸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0b 页 WYG1325-0228b.png
 亦足以致天变是故士习当敕而士气不可不振也此
 皆修省之要也
皇上诚以实心为之以此诚民即以此敬天天下之人孰
 敢不革心易虑以称我
皇上之意而共邀天眷然则赦条颁而有司之不奉行非
 所患也嘉谟陈而部议之不采取非所患也中外群工
 不能洗心涤虑直省督抚不能洞烛幽隐非所患也何
 则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1a 页 WYG1325-0228c.png
皇上者群臣之准四海所视而效也故修省之实不在有
 司不在部寺不在中外群工不在直省督抚而惟在
皇上未有祁寒暑雨之咨日切于宸衷而有司敢匿其仁
 慈者也未有悬鼗止辇之忱日切于堂陛而诸臣弗体
 其虚衷者也未有省躬责已视民如伤之意日笃于深
 宫而内而百僚外而督抚不能仰体君心者也万一有
 之黜而去之可也责而儆之可也去一以励其馀可也
 其何足虑之有诚如是行且灾消变弭天心昭格曰是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1b 页 WYG1325-0228d.png
 果能称吾任也是果能塞吾望也虽谓彗星地震祥也
 非灾也亦宜
   治法
 帝王之道中而已矣惟中故缓狱措刑而不厌其宽诘
 奸锄暴而不厌其严治具纤悉而不厌其烦独持大体
 而不厌其简以之为政则和而平以之为法则顺而祥
 以之振风俗感人心无所施而不得其宜此唐虞三代
 之治所以卓然于万世而莫与京也苟不审其中而徒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2a 页 WYG1325-0229a.png
 徇于一偏方其宽也则奸宄肆行而不知诘方其严也
 则无辜触网而不知恤方其烦也则天下多事而吏弗
 能纪方其简也则教弛法废而上弗知饬安在其能振
 风俗而感人心乎汉唐宋之所以有古治遗意者则以
 其宽严烦简偶合于中也其所以不如三代者则以合
 而有未尽合也治乱之故盛衰之理一言以蔽之矣今
皇上绍承先烈思所以整齐风俗和辑人心则宽严烦简
 之閒诚不可不加之意然愚窃谓今日为宽严烦简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2b 页 WYG1325-0229b.png
 说者皆未得其要而徒徇一偏者也故见周礼之委曲
 烦重则以为宜用烦见太公之三月报政则以为宜用
 简见汉高三章之约则以为宜用宽见诸葛严峻之治
 则以为宜用严夫周公之治周诚烦矣然其閒岂无简
 者存乎太公之治齐诚简矣然其閒岂无烦者存乎汉
 高孔明诚一以严而一以宽矣然宽者岂无用严之处
 严者岂无用宽之处乎盖宽严烦简者为治之大体因
 乎时者也宽严并用烦简互施者为治之大要随乎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3a 页 WYG1325-0229c.png
 者也故善为政者贵因时而知变又贵因事而知变苟
 谓时可宽而一乎宽或可严而一乎严犹未知宽严之
 变者也谓时可简而一乎简或可烦而一乎烦犹未知
 烦简之变者也
皇上垂统方新比之于周则正成康制礼作乐之会也其
 道宜用详拟之于汉则又文景与民休息之会也其道
 宜用宽此今日之时则然也然以其事论之则又有不
 可概论者愚请得指其一二而其他可以类推焉今日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3b 页 WYG1325-0229d.png
 之宜详者莫大乎尊卑上下之差别宜简者莫要乎簿
 书文移之虚名宜宽者在钱粮之诖误诏狱之株连宜
 严者在吏胥之舞法守令之贪污尊卑上下之辨所以
 节淫侈定民志也今胥𨽻得与缙绅同服商贾得与公
 卿齐饰而法制不立其閒将何所底止乎宜命礼臣酌
 其差等不厌精详务为定式庶贵贱不踰而
 朝廷之名器足为重于天下此以详为贵者也簿书文
 移上下所凭以为信者也然今上之施于下者非必其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4a 页 WYG1325-0230a.png
 尽行也以应故事而已下之申于上者亦非必其尽行
 也以应故事而已而徒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成其所
 欲此可不思所以省之乎宜务在必行不为虚文庶官
 吏得尽心于职业亦以少损奸豪之虚伪此以简为贵
 者也钱粮之催徵不可宽矣然以分毫之拖欠而遭黜
 革以限期之稍踰而加谴谪不已甚乎诏狱之审录有
 不得已矣然以一事之蔓延而累及千百以一人之有
 罪而祸及亲属不已甚乎此宜以宽为贵者也吏胥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4b 页 WYG1325-0230b.png
 舞法亦既屡申饬矣而舞法者自若守令之贪污亦既
 屡申饬矣而贪污者自若岂非舞法贪污者未必尽发
 觉发觉者未必尽加诛乎此宜以严为责者也故愚尝
 论之曰宽而详者为体严而简者为用此今日之中道
 也致治之谟无踰于此虽然犹有进焉夫宽严烦简者
 治之迹而非治之本也治之本在
皇上之一心汉唐宋所以不如三代者非独其政之未尽
 适中亦其心有未纯焉是故以至仁为心而无杂乎偏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5a 页 WYG1325-0230c.png
 私以主敬为心而无入乎怠弛此又
皇上用宽用严用烦用简之本苟无是心虽施之政事者
 尽得其中亦汉唐宋之治而非唐虞三代之治也岂天
 下之所望哉
   谋断
 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独断而能成者也亦未有不合众
 议而能断者也以断而成其议则是非一而不患有聚
 讼朋比之纷以议而济其断则众论谐而乃以见师济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5b 页 WYG1325-0230d.png
 一心之盛三代之隆其时议论不尽见于诗书然尝由
 周官所云议事以制者推之则知当日建宫画井凡
 国家大典必博访群臣各陈得失然后诸大臣裁断于
 上不因其纷纭滋扰而厌之惟断之以理而不惑于似
 是是以政成事立而天下便之向使止任一已之见而
 不参考于众论参考于众蹐而或厌其滋扰使之顾
 忌而不敢尽言则利害必不能尽晰是非必不能尽当
 虽聪明齐圣之君秉德迪知之相亦岂能致天下之治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6a 页 WYG1325-0231a.png
如当日之盛哉三代以下治不古若无他或众议纷纭
而上不能决或君相多忌而公论郁塞是以知者不敢
言言者不敢尽而政日以乖然则议论之得失其关于
时政岂浅鲜耶愚窃观今日议论之弊与前代异前代
之弊在议论之多今日之弊在议论之少
国家创制立法斟酌古今群臣章奏未尝不下部议事
稍重大未尝不下诸大臣会议然愚以为议论之少者
何也前代议论惟其执偏挟私而不欲言则已苟其胸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6b 页 WYG1325-0231b.png
中所欲言则未尝有所忌讳今
朝廷虽大开言路无有忌讳而议者未能深体上意往
往跼蹐而不敢尽是以虽章奏日上而试问引裾折槛
者何人也碎首玉阶者何人也言及乘舆而
天子改容事关廊庙而宰相待罪者何人也惟其角立
门户者则言之浮泛塞责者则言之至于社稷之大计
生民之利病则固未尝尽陈于上议论既少上之人虽
善断亦岂能尽晰其利害尽烛其是非而罔或不当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7a 页 WYG1325-0231c.png
 故愚以为今日要务非有以大破其忌讳之见而广开
 议论之门不可议论之门既广其閒虽不无蓄疑怀私
 雷同诿卸者杂然并出然在上之人有以断之耳非所
 患也今人皆曰宋人议论多而成功少所以不振然熙
 宁元佑之败坏者议论也庆历嘉祐之致治者亦议论
 也洛蜀朔党之分争者议论也韩范富欧之相济者亦
 议论也议论果何负于人国哉若夫断之之道则愚又
 得而言之矣天下事未有不讲究于平日而能独断于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7b 页 WYG1325-0231d.png
 临时者也不讲究而能断者其所谓断亦断其所断而
 非圣君贤相所谓断也是以古之帝王虽聪明天亶必
 亲师传必诵诗书正直之士未尝一日离于侧也规诲
 之言未尝一日绝于耳也而其大臣亦相与考究古今
 洞晰事几是以事至而不惑言入而即辨此三代之世
 所以能总众论而归于一也今
皇上将总揽万几宜勤御经筵留心典坟而又选方正博
 闻之士日侍左右与之讲道论德究晰民瘼执政大臣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8a 页 WYG1325-0232a.png
亦时时亲近儒生考求义理虚访利病天下之事既熟
悉于中一旦临事出其所素定者断决于上必能使众
论归一疑似不淆既无盈庭莫执之忧又无偏僻自用
之病以此为政何政不成以此图事何事不立是文武
再见于世而周召毕散韩范富欧复生于今也亦在君
相加之意耳岂忧天下事之不可断哉
  铨政
人才不患其壅滞也天下之才无穷而朝廷之官有限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8b 页 WYG1325-0232b.png
以有限之官给无穷之才前后相守历岁月而不能即
登庸者势也是惟上之人有以鼓舞之使已仕者乐于
其职而不见有升转之难未仕者安于在下而不觉其
选授之迟上之人徐择而用之才愈多则官益得人用
之愈迟则天下之才益磨厉而有以效于上故鼓舞之
道得则壅滞之端泯善用才者患无以鼓舞之不患无
以疏通之也自古人才之多者莫如三代建官之少者
又莫如三代然三代之时不闻有壅滞之患者无他鼓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9a 页 WYG1325-0232c.png
舞之道得焉耳后世之人才非加多于三代也建官非
加少于三代也然而常患其壅滞者无他鼓舞之道失
焉耳今
国家选法初授者以考定先后为序升迁者以历俸多
寡为序一出于至公矣乃出缺有限选途日艰宜执事
鳃鳃以壅滞为虑而欲求疏通之法为鼓舞之道也然
愚以为今日之铨政当以鼓舞为疏通不必以疏通为
鼓舞鼓舞之道莫若于循格之中行破格之典使中才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19b 页 WYG1325-0232d.png
不得越次而进以守铨法之常而英流閒得超擢以登
以通铨法之变天下之士将争自磨厉以求赴上之意
而不见有壅滞之形窃以为凡今在籍候选之人宜令
所在督抚每岁各以其职业考之举其最者一人上送
吏部使得越次而选而郡县有司亦令督抚岁举其最
者一人使得越次而升越次而选者一省不过岁一人
既无碍于选法之常而英流之士得以及锋而用中才
者亦将勉自涤励而不至于委靡自弃选授之期虽遥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0a 页 WYG1325-0233a.png
而皆有旦夕可升之望则不见其遥升转之途虽难而
皆有旦夕可升之望则不见其难如此尚何壅滞之足
虑哉此所谓于循格之中行破格之典以鼓舞为疏通
者也今日铨政之要也若夫就疏通言疏通则又有其
道矣一曰入仕之途宜清也夫今仕路之所以壅者以
流品之太杂也自科目而外有任子又有例监有投诚
有府史杂流此固
朝廷所以广用人之途而不可偏废也然其中岂无冒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0b 页 WYG1325-0233b.png
滥而当核者乎宜严其例使一才一艺皆得踊跃于功
名而不至开侥倖之门一曰考课之典宜严也夫不肖
者安于其位则贤才不得上升宜令督抚察所属贪污
者不时纠参而考课之时不特一二等之擢者不得滥
施即平常留任者亦必奉身寡过有吏习民安之便而
后使之久于其任一曰辟召之法宜参用也汉法长官
得自辟曹掾一时文学才俊之士皆出其中宜仿其制
令天下长官得辟有出身士人为掾吏既可息奸猾之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1a 页 WYG1325-0233c.png
风而士之未就职者亦得少展其才此三者皆今日疏
通铨政之道也
  察吏安民
谈吏治于今日欲舍钱榖刑名而讲安民之术迂矣然
置安民之术而止求全乎钱榖刑名恐民不得安而所
谓钱榖刑名亦不可得而全也夫钱榖刑名者必民安
而后其效可奏未有民不安而钱榖刑名克奏其效者
也故善为吏者求钱榖刑名于安民之中不求钱榖刑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1b 页 WYG1325-0233d.png
名于安民之外故其始也见有民不见有钱榖刑名其
继也民治而钱榖刑名无一之不治此两得之道也不
善为吏者求钱榖刑名于安民之外不求钱榖刑名于
安民之中故其始也见有钱榖刑名不见有民继也民
敝而钱榖刑名无一之不敝此两失之道也然则课吏
之法无他亦惟以民之安不安课其钱榖刑名而已今
国家课吏钱粮之稽迟者有罚刑名之失出者有罚此
此亦欲其就安民之中兼全乎钱榖刑名非欲其舍安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2a 页 WYG1325-0234a.png
民而止求钱榖刑名也乃奉行者不察止顾钱榖不问
民力止顾刑名不哀民命苟可以合考成之条则朘民
膏而不惜苟可以免降谪之科则致民枉而不悔此甚
非所以奉宣
朝廷德意而致天下于治平之域者也夫治必随时而
变法必因弊而革向者明季之吏治弊在徇名而忘实
为吏者借安民之名而置钱榖刑名于不道究之钱榖
日耗刑名日弛而民愈不得安故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2b 页 WYG1325-0234b.png
国家立法不得不微重在钱榖刑名重在钱榖刑名者
所以求安民之实效而无溺乎安民之虚名也今日之
吏治弊在徇末而忘本为吏者以钱榖刑名之故而日
困其民究之民困于钱榖而钱榖愈不可治民困于刑
名而刑名愈不可治故今之立法又不得不重在安民
重在安民者所以正钱榖刑名之源而无徇乎钱榖刑
名之流也则所以稽吏治能否而合于古之所谓吏者
其法有二一曰于钱榖刑名之中课其安民之效夫钱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3a 页 WYG1325-0234c.png
榖之催徵固急矣然必催徵之有法而不至以催徵病
民者方为钱榖之最刑名之问拟固急矣然必问拟之
平允而不至以问拟病民者方为刑名之最此则就钱
榖刑名为安民者也一曰于钱榖刑名之外课其安民
之效夫钱榖固不可缓而钱榖而外如劝农课桑诸务
古有其制矣独不可举而行之乎刑名固不可轻而刑
名而外如读法宪老诸务古有其典矣独不可举而施
之乎此则舍钱榖刑名为安民者也夫如是将民安而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3b 页 WYG1325-0234d.png
钱榖日丰是安民即所以为钱榖而不必问拟之是急
也何吏治之不可登何古治之不可复是在察吏安民
者一举而振之而已不然而役役焉所重在彼所轻在
此民生敝而逋欠益繁奸宄益出非所以为斯民计亦
岂所以为钱榖刑名计哉
  漕运
漕运之法三代以前无有也以漕运而裕国秦汉以来
不得已之策耳夫以京师之重而仰给于遐方天下无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4a 页 WYG1325-0235a.png
事则有侵渔迟误之弊天下有事则有咽喉中梗之虞
此甚非所以久安长治也谋国者当以三代为常而以
秦汉为变经其变所以为一时之利复其常所以为万
世之计故窃尝以为漕运无得失也漕运之多寡即其
得失汉之初漕山东粟以给中都岁不过数十万石至
其后则岁六百万唐之初岁不过二十万至其后则三
岁七百万宋之初亦不过数十万其后四河所运至五
百五十万夫其所以不得不多者何哉养兵之太多也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4b 页 WYG1325-0235b.png
冗员之未尽去也西北之荒田未尽垦也苟不去其所
以不得不多之原而驯复于不漕自裕之法乃区区讲
于漕运之得失不已末乎
国家定鼎燕京仰给东南漕运最为重务今欲骤然废
漕其势固必不能而以为裕国之本专在于此则非愚
之所敢知也愚请先就漕论漕而徐探其本计可乎夫
输挽之所以愆期者以沿途之留滞也欲沿途之无留
滞则莫若责之督粮诸臣旗弁之所以侵没者以收纳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5a 页 WYG1325-0235c.png
之不精详也欲收纳之精详则莫若责之仓场诸臣若
夫海运与河漕并行此固元世已行之事然愚以为海
运不可行也元虽获海运之利而今岁飘没若干明岁
飘没若干数十年中民之纳于鲸鲵之口者不知凡几
矣至其季世终以不给海运之效亦可睹矣以明祖之
深谋远虑岂不知海运速而河运迟海运省而河运费
岂不知河海并运可以无咽㗋之变然卒舍海而就河
者盖亲见元世之利害而不欲以民生国计试之波涛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5b 页 WYG1325-0235d.png
也况今海氛虽静馀孽未尽而可冒险以争区区之利
耶河之害漕者在牵漕河诸水尽泻入海也故河决之
世陆则病水水则病涸发则病水去则病涸齐鲁病水
漕河病涸治之之法以漕避河不若以河避漕夫河之
势合则易溃分则自杀诚于河之南北相其地势析其
支流条分而派别之大者为川浍小者为沟洫则势分
而河安河安而漕安此皆就漕论今日之良策也而裕
国之本则不在是焉裕国之本其必垦西北之閒田而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6a 页 WYG1325-0236a.png
宽东南之输挽乎垦田之所以无成效者非垦田之难
而未得其人未得其法也天下之大岂无能罢骑兵留
屯田如赵充国其人者乎岂无能大治诸陂穿渠溉田
如邓艾其人者乎岂无能就高为堡列栅二十如韩重
华其人者乎诚能重爵位以尊之一事权以委之久任
使以俟之必有竭尽忠力出而称
朝廷之旨者然后为之清其疆理(缺/)
  风俗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6b 页 WYG1325-0236b.png
世运之盛衰风俗实为之而所以维持乎风俗使之淳
而不浇朴而不侈者则惟视乎上之政教何如耳三代
之时非无浇漓侈奢之民也然而道德一而风俗同者
其政教得也汉唐宋之时非尽浇漓侈奢之民也然而
世风渐靡不能返于隆古者其政教非也三代之时经
制定于上其车服有等其宫室有度其饮食器用有制
虽一寸之微一丝之辨必为之釐定而颁布之而又为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日夜以孝弟忠信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7a 页 WYG1325-0236c.png
磨励其民人其有奇邪荡泆之民则乡大夫州长闾胥
之徒以时纠而去之故民之生也所见皆仁俭之风所
闻皆仁俭之训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一有不如是者则
乡里相与怪之慄焉而不宁浇漓侈奢何自而生乎若
夫汉唐宋之时其所重者在簿书期会所急者在钱榖
兵师而凡先王所以导民之具则以为迂阔而不暇为
閒有贤君发愤而行之亦不能如三代之详密则其俗
之不古若也岂不宜乎由斯以观则政教者风俗之本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7b 页 WYG1325-0236d.png
原也不深加意于政教而徒咎风俗之不古曰吾民不
如三代之淳不如三代之朴噫是果民之不如三代耶
抑所以导民者其本原犹未得耶
国家承明季之衰其浇侈之习已非一日宜执事慨然
思欲为之所愚以为欲反今日之俗而登之隆古无他
亦惟以三代所以导民者导之而已愚非敢谓三代之
法可一一施之今也然其大体固有不可得而易者其
一则经制宜定也民之所以不敢厌纵其耳目者有上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8a 页 WYG1325-0237a.png
之法制为之防耳苟法制所不及则何惮而不为今民
閒冠婚丧祭之礼宫室饮食衣服之节初未尝有定制也惟
其力之能为则无所不可富者炫耀贫者效尤物力既
绌则继之以贪诈故靡丽日益廉耻日消诚宜画为定
制使尊卑上下各有差等不得踰越庶几俭朴可兴贪
诈可弭其一则学校宜广也民之所以不入于淫荡安
其朴素者以其知礼义之可重耳苟礼义不足动其心
则朴素必不如奢靡之可乐忠厚必不如淫荡之可慕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8b 页 WYG1325-0237b.png
学校者所以教民礼义也今惟州县有学又止及于生
徒而董其任者亦止掌其册籍核其进退未尝有所谓
礼义之教人不知以行谊自重则惟以服美为荣何怪
风俗之日浇日侈乎宜选方正有道之士为州县之师
长重其禄秩而又仿古里塾党庠之制以农隙教导其
民使知礼义之可重而无慕乎浇侈其一则赏罚宜审
也民之所以从上之令者以其赏罚行焉耳赏罚不行
而欲其从令不可得也今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9a 页 WYG1325-0237c.png
 朝廷之赏罚亦綦严矣而独于奢俭淳浇之际未见有
 赏罚行焉胥吏被文绣富贾为雕墙而有司不问子弟
 凌父兄悍仆侵家长而有司不问而其忠厚朴素不随
 时好者则徒为笑于乡里不闻有所奖励如此安望其
 不为浇侈乎宜敕有司以时访于境内举其尤者赏罚
 之而即以风俗之淳疵为考成之殿最庶有司不敢忽
 良民知所劝而莠民知所惩凡此者皆所以导民之具
 而风俗之本原也诚一一举而行之而
三鱼堂文集 外集卷三 第 29b 页 WYG1325-0237d.png
皇上以恭俭之德端化源于上公卿大臣树惇守素奉宣
 德意于下寰海内外有不返朴还淳去奢从俭其登三
 代之盛者未之前闻倘曰簿书期会钱榖兵师今日之
 急务何暇为此迂阔愚恐风俗之日浇日侈所谓今日
 之急务者亦将理之不胜理也
 
 
  三鱼堂外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