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p001a 页 CK-KZ_JY047_02p001a.png
重刋道藏辑要
太上道德宝章翼卷(下)
              白玉蟾真人 章句
              复圭子程以宁阐疏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无著)是以有德(不自有其德)下德不失德(有所窒碍)是以无德
(与道相违○病其执著)上德无为(无所事于心)而无以为(何所为也)下德为之(逐妄迷真)
而有以为(道无可为○以德求感便有作为)上仁为之(以心合道)而无以为(寂然不动)
义为之(以物为心乃昧所见)而有以为(流而忘返)上礼为之(道法自然)而莫之应(去道
远矣)则攘臂而仍之(自昧其天○以礼齐物物终不能齐搀以势力愈见不齐)故失道而后德
卷二 第 2p001b 页 CK-KZ_JY047_02p001b.png
(不能神其神)失德而后仁(不能性其性)失仁而后义(不能心其心)失义而后礼
(已失其真○以仪文玉帛为礼比义又下也)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已非自然)
识者道之华(○弃实得虚)而愚之始也(不可以知知知即不知)是以大丈夫处
其厚不处其薄(还淳返朴○不求识而求道)居其实不居其华(收视返听)故去彼
取此(回光返照○去虚华取敦朴)
 李元素曰上章云道常无为故次之以上德不德上德无为
 故合道下德有为不合道仁义犹近德可为近道之阶礼者
 纯是作为多不实以礼齐物物转不齐盖有为终有失也执
 之不失亦可渐入佳境自仁义而返德自德而返道直造无
 为也前识者智识也智识者失道之始故曰道之华有道者
卷二 第 2p002a 页 CK-KZ_JY047_02p002a.png
 不处沈蛟门曰至人无为去知与故循天之理不言而如神
 不规规为仁义礼而仁义礼时出而不穷应物而无形是谓
 未始出吾宗上德也得无所得者也惟无所得是以有德也
 自此而下一涉于心思作为可名可称之境若仁义礼者皆
 为下德仅能合于守道不失德而已自有得之之名而太朴
 始漓全体始析其去德也远矣是以无德又曰道无在而德
 有在道降而为德德无迹而仁有迹德破而为仁仁无别而
 义有别仁坏而为义义无饰而礼有饰义衰而为礼谓之上
 仁上义上礼非假之者也而弊犹至此又况其假之者乎故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忠信在中不言而饮人以和是
卷二 第 2p002b 页 CK-KZ_JY047_02p002b.png
 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礼者
 盛揖让之容繁登降之节倡则必其应施则必其报一有不
 答则起而相校故礼立而文行实意衰矣实意衰故人怀轻
 鄙徂诈之心而乱从起矣前识所谓智也仁义与礼皆从此
 出故特揭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
 薄忠信而已矣何以礼为居其实不居其华道而已矣何以
 前识为追踪上德而返自然之朴终不忍舍此而取彼也凡
 老君之言皆为明智者辨非与守管籥绳墨者论也故其道
 为至道其文为秘文仁义礼有偏言而道德无偏言仁义礼
 之名有方而道德之名无方也论大道莫先于道德为其名
卷二 第 2p003a 页 CK-KZ_JY047_02p003a.png
 浑成而无端论立教莫先于仁义礼为其名切近而真实失
 道而为德失德而为(云  云)者犹降祖而为父降父而为子(云
   云)耳老君详于上而略于下明大道之源而息支离之弊将
 令子子孙孙常以祖宗之心为心顾子孙众多老君之言可
 行于有道之器不可行于凡品是以孔子之教必详于下使
 中人以下亦可以循规蹈矩而不为恶至于性与天道子贡
 之俦亦云不可得而闻者此也○复圭子曰吾儒言道有天
 人太上言德有上下上德即天道也不自见德是以无往而
 非德下德即人道也执著于德仅不失而已反与自然不合
 是以无德上德无为本体清净也而无以为并制作亦不事
卷二 第 2p003b 页 CK-KZ_JY047_02p003b.png
 其结绳之世乎下德为之澡雪其精神而有以为则法网渐
 多其三代之世乎仁则德泽及于民矣第上仁虽有作为而
 卒归于无为王者之风也义则裁割断制之意矣第上义亦
 涉意气而不免多事五霸之风也德有上下而仁义无上下
 上礼者制礼之初也有应者必有不应者至于攘臂而仍之
 礼斯下矣吾溯其源道降而德德降而仁仁降而义义降而
 礼夫礼原以止乱不知者以为挽浇为淳息纷为恬宁知繁
 文胜而矫伪生雍容盛而武备衰岂非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乎前识原以破愚不知者以为宣扬大道化暗为明宁知真
 实丧而浮华显智识开而群奸出岂非道之华而愚之始乎
卷二 第 2p004a 页 CK-KZ_JY047_02p004a.png
 夫华者不实实则厚华则不厚安有大丈夫而不处厚乎欲
 处厚者所当黜礼去识而后大道可几○薛蕙曰程子有言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则道德
 仁义礼分而为五也窃谓老子此言所以究道德之终始而
 著其厚薄之渐也语其始则一本而已及其终也去本寖远
 而德寖异矣诚岂分而为五而泮然不相合哉且老子之言
 本为易见其曰礼者忠信之薄谓之薄矣不曰非忠信也前
 识者道之华谓之华矣不曰非道也是则老子之言不为不
 明岂程子偶未之思乎又议者咸曰仁义礼法圣人治天下
 之具也老子之学乃欲弃仁义绝礼法使其说行天下恶得
卷二 第 2p004b 页 CK-KZ_JY047_02p004b.png
 不乱乎至于后世士果有尚清谈而废实行嗜放达而遗名
 教天下化之遂以大乱如晋人者是已其祸出于祖述老子
 之道故也议者之云既不足以知老子之指亦未能尽知晋
 人之弊也常谓晋人本非老子之学其乱天下盖有故矣夫
 老子之学所以弃仁义绝礼学而岂徒哉其弃仁义将以宗
 道德也其绝礼学将以反忠信也如晋人者吾见其弃仁义
 矣未见其宗道德也吾见其绝礼学矣未见其反忠信也自
 太康之后迄于江左士大夫务名高溺晏安急权利好声伎
 其贪鄙偷薄极矣若夫尚清谈嗜放达犹其小者耳晋室之
 乱凡以此也老子之书曷尝有是哉老子之言曰太白若辱
卷二 第 2p005a 页 CK-KZ_JY047_02p005a.png
 务名高乎强行有志溺晏安乎少私寡欲急权利乎不见可
 欲好声伎乎若畏四邻嗜放达乎多言数穷尚清谈乎以此
 观之与老子之书若方圆黑白之相反安在其祖述老子之
 道哉玄同子曰呜呼三教相成犹如鼎峙固不可互相訾议
 也自三代之季以至战国臣弑君子弑父乱臣贼子书于春
 秋者炳炳又自秦汉以及五代唐宋兴亡隆替不可胜纪其
 间秉阿衡之任据公孤之位假行仁义礼学于朝堂之上乃
 穷凶篡移人社稷极恶乱亡人家国殆有甚于晋人者历代
 史书又其炳炳如此则程朱为一代大儒谓宜统为持论曰
 某朝祖述孔子其敝若彼某朝祖述老子其敝若此矣而不
卷二 第 2p005b 页 CK-KZ_JY047_02p005b.png
 知皆奸雄之巨者窃尧舜汤武伊周之迹而行其莽操懿师
 禅逆之祸也若辈之罪天人共忿岂孔子老子大道之过乎
 此千古定案亦千古快论奈何释此不议而谬指尚清谈之
 一晋遂藉为口实以互相訾议哉呜呼拒杨拒墨乃战国不
 得已之孟子而入此出彼岂吾辈体三圣之素心况吾闻君
 子不党君子亦党乎老子之党无毁儒之肺肝也
  去彼取此者去其末而取其本也本者一也故次之以昔
  之得一
 
法本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我是何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卷二 第 2p006a 页 CK-KZ_JY047_02p006a.png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昔之得一者)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法道○星辰失度)地无以宁将
恐发(地法天○山岳崩摧)神无以灵将恐歇(道法自然○歇者消灭无灵)谷无以盈将
恐竭(大道一而已矣)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故去彼取此○和气耗散)侯王无以为贞
而贵高将恐蹶(一点不动万化自然)故贵以贱为本(神者性之基)高以下为基
(性者心之本)是以侯王(心也)自称孤寡不谷(无所用其用○自卑自下)此其以贱
为本耶(惟道为身)非乎故致数车无车(无我)不欲碌碌如玉(不有其有)
硌如石(冥然自全○自卑升高不忘危也数车之名件无一名车者数我之一身无一名我者毂辏一则名车四大合
一则名我也)
 复圭子曰昔是何时乃未开辟之时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
卷二 第 2p006b 页 CK-KZ_JY047_02p006b.png
 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为一一即道也此一先天
 地而不老第得其一以清一以宁者非天地乎则一之彻上
 下也此一运神谷而不滞第得其一以灵一以盈者非神谷
 乎则一之透隐显也此一体万物侯王而不遗第得其一以
 生一以贞者非万物与王侯乎则一之充宇宙也分言之有
 清者宁者灵者盈者生者贞者之异合而言之其致之则一
 耳大哉一乎天可清而不可裂地可宁而不可发天地不坏
 即一不坏也神可灵而不可歇谷可盈而不可竭神谷长存
 即一长存也万物可生而不可灭侯王可贞而不可蹶万物
 侯王不辍则一不辍也白祖师注昔之得一者云我是何人
卷二 第 2p007a 页 CK-KZ_JY047_02p007a.png
 潜玩此四字昔之得一者如此如此则今之得一者必不让
 天独清地独宁而不裂不发也必不让神专灵谷专盈而不
 歇不竭也必不让万物偏生侯王偏贞而不灭不蹶也吾将
 一以贯之无贵无贱无高无下无本无末无大无小无精无
 粗其致之一也宁有彼此耶不观王侯至贵也百姓至贱也
 百姓散于下则王侯孤于上非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乎
 大修行人以身为国心为君精为民然初入门必先从积精
 起是贵以贱为本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海也常潜于脐
 先性则水中捉月先命譬之万里远途有路可通故曰高以
 下为基是以学道者未得必不惮艰苦以求得既得当怀无
卷二 第 2p007b 页 CK-KZ_JY047_02p007b.png
 所得之心而不敢露即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之意也况道原
 不可道分散之则为仁义礼而不名为道犹零数车上之物
 则为衡为轮为辐而不名车也得道之人不可得而贵亦不
 可得而贱故曰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然则至人将奈何
 故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而已矣非玉非石为天下璞
  反者道之动接上章贵以贱为本之义也
 
安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以性全神)弱者道之用(以心全性)天下之物生于有(以我全心)
生于无(以无我为全我)
 复圭子曰造化顺行六阳六阴循序而进成功而退皆动中
卷二 第 2p008a 页 CK-KZ_JY047_02p008a.png
 之静惟是建坤之月阴已极矣造化将返而一阳潜萌非道
 之动乎道体无大不包无小不入本至健也而其用不然阴
 符云天地之道浸寒暑不骤更百昌尽淍而岁寒有松柏非
 其用弱乎天下之物生于有所谓有名万物之母是已有生
 于无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是已无必生有是故贵其反反者
 反无为有也有生于无是故贵其弱弱者不与物争先也若
 主持丹道之士知顺为人而逆为仙返者逆也每于亥子之
 间驾动河车勾引肾水中金气心中木液逆流至天谷气与
 神合然后下降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则道之
 动也凡学者刚心猛气化而不有一味用柔含眼光凝耳韵
卷二 第 2p008b 页 CK-KZ_JY047_02p008b.png
 调鼻息缄舌气世尊教我观鼻端白初见鼻中气出入如烟
 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其用何
 弱如之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欲以观其徼也有生于无无欲
 以观其妙也○又曰有象非为有无形未似无有无俱不立
 犹是堕偏枯无有有无中得趣方知胡子没髭须
  有无相生之道非上士不能无疑故次之以上士闻道
 
同异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如无手人欲行拳也)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哑者得梦
○且信且疑似行不行)下士闻道○大笑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不笑不足以为道
○(○徇迹不徇理故大笑之不知道无迹也)故建言有之(因理见道)明道若昧(不昧本来○含光匿
卷二 第 2p009a 页 CK-KZ_JY047_02p009a.png
德)进道若退(为道日损○瞻前顾后)夷道若类(不生分别○和光同众)上德若谷(包含
万化)大白若辱(大无不包○不皎皎以自异)广德若不足(惟恐不及○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建
德若偷(常怀此念一照一用○密而不露)质直若渝(不自以为我)大方无隅(神无方)
器晚成(道生于万物之先而成于万物之后)大音希声(无所知觉○发之有时)大象无形(无所
名相)道隐无名(无所可说)夫惟道○善贷且成(能化其化而不自化○善藏其用)
 复圭子曰太上言道多言天道而此章曰勤而行之则就人
 道说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了性了命之物是也闻非耳闻之
 闻乃心闻也上士即上根之士一闻大道便不惮勤苦忍辱
 而行之白祖师何以为无手人欲行拳也意者恐其有法无
 财乎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疑信相半也下士一闻了性了命
卷二 第 2p009b 页 CK-KZ_JY047_02p009b.png
 之说乃执旁门冥修枯坐反指盗天地夺造化知妙知窍者
 而非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即知我者希则我贵之谓皆至
 人之所身亲历也故建言有之建立也前人之立言也以下
 十三句皆建言明道若昧如愚也进道若退日损也夷道若
 髅不见美也上德若谷虚能受也太白若辱与尘同也广德
 若不足有若无也建德若偷偷坠也用不勤也质直若渝渝
 变也善任用也大方无隅不露圭角也大器晚成无欲速也
 大音希声非耳得闻也大象无形非目得见也道隐无名复
 返其朴也已有馀而济人之乏谓之贷得其贷者可济其事
 谓之成夫惟道贷万物而万物不知其贷与成此之谓善贷
卷二 第 2p010a 页 CK-KZ_JY047_02p010a.png
 且成○陆希声曰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也者通乎形外
 者也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也者止乎形内者也上士知微知
 彰通乎形外故闻道而信则勤行之中士在微彰之际处道
 器之间故闻道而疑信相半若存若亡下士知彰而不知微
 止乎形内故闻道则大笑之不惟笑之且将非之矣夫道也
 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苟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道
 矣夫体道者与日月合其贞明而其光不耀斯明道若昧也
 与天地合其易简而其用不可为典要斯夷道若髅也与四
 时合其运行而其动必返于玄妙斯进道若退也常处卑下
 而终不可踰斯上德若谷也常居混浊而终不可涅斯太白
卷二 第 2p010b 页 CK-KZ_JY047_02p010b.png
 若辱也衣被天下而不有其仁斯广德若不足也生畜万物
 而不显其功斯建德若偷也复其性以御其情斯质直若渝
 也正乎内而圆乎外斯大方无隅也以若掘之匠陶甄天下
 而不为近功斯大器晚成也以不言之教鼓动万物而不事
 小说斯大音希声也事无事莫睹其用斯大象无形也为无
 为莫识其体斯道隐无名也夫惟善济贷于万物而不责其
 报是以万物受其生成而不知其德可见道之深远实与常
 情相反此上士闻之所以勤行中士所以致疑而下士所以
 大笑不信其能若此耳
  上士勤行其道故次之以道生一
卷二 第 2p011a 页 CK-KZ_JY047_02p011a.png
 
道化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虚无生一气)一生二☉(一气生阴阳)二生三[⚎@○](阴阳合而生三才)三生
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成象于天成形于地)冲气以为和☲人之
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一切有象谦者受益满者必溢)人之所教(无一亦无二)我亦教之
(惟道而已)强梁者(心念所形起灭不停)不得其死(不能致于无我之地)吾将以为教父○
(○圣人设此戒教人令人克己行谦见不善而自省)
 复圭子曰此先从天地之道说到人道上去道即无极也虚
 无生一气即太极也一生二两仪也二生三三才也凡物背
 止于后阴静也耳目口鼻居前阳动也植物则背寒向暖而
卷二 第 2p011b 页 CK-KZ_JY047_02p011b.png
 冲气运乎其间故曰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禀气于中和
 也一之名可尊亦可卑尊之则为无对卑之则为孤寡不谷
 不谷不善也人之所恶而王公以为称者欲其贵而不忘贱
 高而不忘下以损为益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
 之所教谓去弱为强去柔为刚也我亦教之谓去强为弱去
 刚为柔也夫强梁之所以为益也而不得其死所损滋大此
 虽恒言至理存焉人以为教我亦以为教岂徒以为教而已
 哉殆尊之为教父则不善人善人之资乎
  强梁者不得其死刚暴之宜戒也故次之以至柔
 
遍用章第四十三
卷二 第 2p012a 页 CK-KZ_JY047_02p012a.png
天下之至柔(道也)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我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言之教(○天何言
哉)无为之益(治身则益神气治国则益万民○清静自然)天下希及之(众人昭昭我独闷闷)
 李元素曰上章孤寡不谷至谦也故次之以至柔谓柔弱胜
 刚强损中有益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不言而可信无为之益
 世希及之驰骋役也○苏子由曰以坚御坚不折则碎以柔
 御坚柔亦不靡坚亦不病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无入有无
 未尝劳有未尝觉求之于物如水之浸润贯金透石是已是
 以圣人惟无为故能役使众强出入群有○严君平曰有为
 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天地是造人物是兴有声之声闻
卷二 第 2p012b 页 CK-KZ_JY047_02p012b.png
 于百里无声之声动于天外震于四海言之所言殊异不通
 不言之言阴阳化天地感道德无为而天地成天地不言而
 四时行自然之验也○复圭子曰以有入有则相触而有间
 若以无入有则细无不入入者不知受入者亦不知何间之
 有以其虚也人悟虚无之有用则知无为之有益矣
  无为之益谓有为有损名与货皆有为者也故次之以名
  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不可使之亲)身与货孰多(不可使之多)得与亡孰病(不可使之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溺于情欲必丧其本)多藏必厚亡(累于贪故必失其真)知足不辱
卷二 第 2p013a 页 CK-KZ_JY047_02p013a.png
(大圆觉满)知止不殆(应如是住)可以长久(无量无边)
 吕吉甫曰烈士之所徇者名也而至于残生伤性则不知身
 之亲于名也贪夫之所徇者货也而至于残生伤身则不知
 身之多于货也所得者名与货而亡其自有之良贵与本来
 之真富则得与亡孰病乎○复圭子曰人尽知身可爱也而
 所甚爱者名与利必大费图名谋利之精神人生多藏于府
 库死多藏于邱墓故生有攻劫之忧死有发冢探柩之患人
 生以得名利为荣者必以失名利为辱吾知足而自身圆满
 名不可加利不能染何辱之有以名成利遂为安者必以争
 名争利为殆吾知止而自身常定不以名利为安以忘名利
卷二 第 2p013b 页 CK-KZ_JY047_02p013b.png
 为安何殆之有若而人者逃名利齐得丧屏爱恶超荣辱应
 无所住而生其心则与天壤相敝可也
  亲身则知足疏名则不辱道成如缺故次之以大成若缺
  不求全也
 
洪德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自晦)其用不敝(韬光)大盈若冲(自然)其用不穷(澄虚)
大直若屈(顺适)大巧若拙(无为)大辩若讷(忘言)躁胜寒(清者浊之源)
静胜𤍠(动者静之基)清静为天下正(心无其心是谓大同○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复圭子曰此章见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夫天下之物小
 成者易成亦易敝而天道损有馀以补不足是大成若缺也
卷二 第 2p014a 页 CK-KZ_JY047_02p014a.png
 留不尽之精神以还造化斯造化之生成愈用则愈不敝小
 盈者易盈亦易穷而天道恶盈而益谦谦虚也冲也是大盈
 若冲也保有馀之消息以佐太虚斯太虚之阖辟愈用则愈
 不穷至于直也巧也辩也皆世人之所重而不知小直不屈
 其直可折而大直不直所谓能大屈者必能大伸也小巧不
 拙其巧必劳而大巧不巧所谓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
 拙也小辩尚口其辩立尽而大辩不辩所谓穷天下之辩者
 不在辩而在讷也且躁生火也欲胜则火炽而胜寒静生水
 也理胜则水降而胜𤍠君子与其暴躁而欲日长毋宁静定
 而理日长乎故圣人守其清静卓乎若缺若冲之气象也为
卷二 第 2p014b 页 CK-KZ_JY047_02p014b.png
 天下正则其用不敝不穷矣此之谓以不胜为胜○吕知常
 曰天下以不缺为成故成必有敝以不虚为盈故盈必有亏
 以形求之名成者亏以数求之物极则反圣人安于大成而
 不恤其缺期于大盈而不恶其冲支离其形而德冲于内谦
 冲虚俭而常有羡馀随物之变循理而行委蛇曲折不徇一
 途所以大直存乎其中匪雕匪琢非篆非刻因物之性自然
 而成所以大巧存乎中非法不说非道不言辩忘所辩不容
 其喙所以大辩存乎其中心虚境静清亦有馀清极则莹静
 极则彻灵通十方无碍盖心清静则身清静一身清静则多
 身清静多身清静则尽山河大地清静故曰清静为天下正
卷二 第 2p015a 页 CK-KZ_JY047_02p015a.png
  清静为天下正故次之以天下有道有道则自然清静
 
俭欲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知有此心)郤走马以粪(忘其所为)天下无道(不知有此)戎马生于郊
(情欲交战)罪莫大于可欲(一念易流)祸莫大于不知足(迷已逐物)咎莫大于欲
得(岂可更添一物○杀身之本)故知足之足(有情无情同此一理)常足矣(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欲
心止意大定岂有祸咎)
 李元素曰上章为天下正故次之以天下有道有道则清静
 清静则天下正天下正则罢兵事务农事故曰郤走马以粪
 无道则不清静不清静则天下不正天下不正则用威武施
 征伐故曰戎马生于郊曰罪曰祸曰咎皆欲心所致故结句
卷二 第 2p015b 页 CK-KZ_JY047_02p015b.png
 云知足常足以修身言之清静则欲心止欲心止则意大定
 故曰郤走马以粪不清静则欲心不止欲心不止则意马狂
 故曰戎马生于郊○复圭子曰天下有道情归性也吾心之
 意马郤而不驭则灵苗自秀所谓郤走马以粪也天下无道
 性逐情也吾身之意马狂心地荒是戎马生于郊也凡若此
 者皆缘心不清静嗜欲生心见空成色罪之魁也一念欲生
 种种诸欲不知止足也祸莫大焉欲之不止势必欲得未得
 患得既得患失心瘁神疲戎马驰于四郊荆棘生于𤱶亩矣
 此无他不知足之故也待足而知足无足期矣故知足常足
 者即邵子诗云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是也奚
卷二 第 2p016a 页 CK-KZ_JY047_02p016a.png
 必外来之名利多寡为足不足哉夫苟知之当使我身之三
 宝勿令亏失而常足也则箪瓢亦足矣
  有道之士知内不知外故次之以不出户知天下
 
鉴远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潜心)知天下(智周万物)不窥牖(隳支体斥聪明)见天道(离形去智○天何言哉)
其出弥远(心见太虚)其知弥少(神游万国○外事有限)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明镜
当空)不见而明(宝剑在手)不为而成○
 李元素曰不出户知天下言有道之士知内不知外接上章
 之义知内不知外则无所不知见内不见外则无所不见若
 只知外见外而忘其内者知见浅狭矣○复圭子曰圣人道
卷二 第 2p016b 页 CK-KZ_JY047_02p016b.png
 全德备学贯天人天下有万人而无万性吾自知其性则一
 人之性千万人之性是也何必出户而后知天下哉知非浅
 浅之知有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意天道不外阴阳升降日
 月运行而已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窥户而可见者以
 在天之天即在人之天天之性命即人之性命天人宁有二
 耶见非凿空之见有尽心以知性知性以知天之意若必待
 出户而后知天下则足力之所及其知宁有几必待窥牖而
 后见天道则目力之所到其见宁有几故曰其出弥远其知
 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一粒粟中藏世界也不见而明尸
 居龙见渊默雷声也不为而成不动一毫成正觉者也中庸
卷二 第 2p017a 页 CK-KZ_JY047_02p017a.png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类此
  不出户知天下内知之学也故次之以为学日益
 
忘知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道日损(空诸所有纳诸所无○渐渐减损)损之又损(皮毛
剥落尽惟有真实在)以至于无为(空寂)无为而无不为矣(万化自然○若到此地则无有
不能者也)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心不在物无物无心○事向无心得)及其有事(物来斯照)不
足以取天下(弃天下如敝屣○有心更不得有为终有尽)
 复圭子曰古之学道者出于一学即所以学道也今之学道
 者出于二学主于扩闻见增智识为学日益精进也主于黜
 聪明减情欲为道日损恬退也岂惟情欲着不得当损之也
卷二 第 2p017b 页 CK-KZ_JY047_02p017b.png
 即智识是金玉屑心中亦着不得当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
 可损矣无为而无不为则心与道合道与虚合何所不虚乎
 然则天下孰有之虚空有之也虚空孰有之无事有之也圣
 心无事道器两忘取天下而置吾太虚之中天下不为大我
 心不为小倘有一事才着纤尘安足以纳天下于方寸○李
 息斋曰为学所以求知故曰益为道所以去妄故日损知不
 极则损不全故日益者所以为日损也若损之又损妄去真
 全则无为矣至于无为则凡有为未尝不无此又未易以损
 益论也及其无为之至虽取天下而有之尚犹不见其事若
 以有事取之取一物尚不可得而况于取天下乎
卷二 第 2p018a 页 CK-KZ_JY047_02p018a.png
  上章无事取天下故次之以圣人无常心随机应变不逆
  民物之情
 
任德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不以我为我乃见心中心○任用无方)以百姓心为心(人心我心同乎一性○随
机应感)善者吾善之(与我同然○从而为善)不善者吾亦善之(亦与吾同○使之反善)
德善矣(同乎自然)信者吾信之(万神即一神万气即一气○从而为信)不信者吾亦信
(吾不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德信矣(谁非此道)圣人在天下惵惵(无不敬也惵惵竞竞业业)
为天下浑其心(忘其所以然○殊途同归)百姓皆注其耳目(任其耳目)圣人皆孩

 复圭子曰夫人咸有一定之成心而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
卷二 第 2p018b 页 CK-KZ_JY047_02p018b.png
 任物之来妍媸皆其自取先无常心也盖百姓虽愚合之则
 圣故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上古之世善与不善同途也信
 与不信同辙也自后世分析太明善者善不善者愈不善信
 者信不信者愈不信斯亦无为贵圣人矣是以圣人有道于
 此提善不善之纲而无善不善之目不善亦化为善德善矣
 持信不信之衡而无信不信之权不信亦化为信德信矣惵
 惵竞竞业业也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乃已雕已
 琢复返其朴也即百姓注耳注目有分别心而圣人无分别
 想任其善不善信不信而皆孩之视如孺子之可教是以百
 姓之心为心也而百姓安得不以圣人之心为心乎○又曰
卷二 第 2p019a 页 CK-KZ_JY047_02p019a.png
 孩赤子也大人不过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圣人视百姓皆
 赤子则所以爱百姓者无所不至即释氏云我不轻汝等汝
 等皆当作佛之谓也晚近以诈伪视民欲天下之浑其心必
 不得之数矣○李卓吾曰百姓有善不善而圣人皆善之百
 姓有信不信而圣人皆信之夫圣人曷常有善信之心哉一
 以百姓之心为善信故也是为同德之善而非一人之善同
 德之信而非一己之信故曰德善德信也夫天下之人各一
 其心也久矣圣人则合天下之人而浑为一心百姓皆注其
 耳目以我观彼以此观我各相是非不可一也圣人见此不
 喜见彼不怒一以婴儿遇之是以彼亦不矜此亦不愠释然
卷二 第 2p019b 页 CK-KZ_JY047_02p019b.png
 皆化而天下定矣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也如此此
 太上治世之大旨所以能无为者哉
  无常心则浑然应变皆孩之则冥其生死故次之以出生
  入死
 
贵生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月圆月缺之类○忿欲乃生死之门)生之徒十有三(月自初三生魄至十五乃圆故曰十
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月自十六亏至二十八丧魄故曰十有三)人之生(亦如月然)动之死地
亦十有三(前半月其上旬之十日自初一至初三乃十日之三日其月始生后半月其下旬之十日自二十八至三
十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已死)夫何故(盖人与月相似)以其生生之厚(同乎天地之一气耳○害生于
思)
盖闻善摄生者(无思无虑)陆行不遇兕虎(忘形)入军不披甲兵(忘
卷二 第 2p020a 页 CK-KZ_JY047_02p020a.png
我)兕无所投其角(身非我有)虎无所措其爪(我亦非我)兵无所容其刃(生死
者特一气之聚散○不厚其生焉能有死)
夫何故(是如此)以其无死地(此心自若本无生死○身非我
有死奈我何)
 复圭子曰此章本为摄生而发出与入对死与生反凡人出
 乎生则入乎死听造化为出入而不能自制其出入故亦听
 造化之生死我亦不能自为生死非善摄生者也太上悲悯
 众生方生方死而不能寻一无死地步因为指点生死之道
 昔苏子由云以十言之三等人各居其三岂非生死之道九
 而不死不生之道一而已矣太上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
 得之耳子曰一即末句无死地是也无死地则长生矣髅天
卷二 第 2p020b 页 CK-KZ_JY047_02p020b.png
 下之人而观之柔弱者生之徒能惩忿则火下降窒欲则水
 上升是水火既济者生也水数六火数七七六一十三故生
 之徒十有三强大者死之徒起忿则无明火炽上升纵欲则
 苦海波翻下降水火未济者死也水六火七亦合一十三故
 曰死之徒十有三又有一等人知重生而不知生生之道所
 谓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阳过盛则
 火烈而水涸肾竭矣阴过盛则水溢而火灭心竭矣水火偏
 枯亦不出七六一十三数故曰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何言乎动之死地盖生生可也而生生太厚则爱之而反为
 害所谓害生于恩也出生入死所不免也人之大患以其有
卷二 第 2p021a 页 CK-KZ_JY047_02p021a.png
 身故兕虎可伤兵刃可戕善摄生者吾无有身忘我也任其
 行任其入至于不遇兕虎不披甲兵则忘物矣角爪无所投
 措兵刃无所容受所谓无身则无患矣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是知死者生之寄生者死之寄也我既得无生之理又何有
 入死之地十有三之说解者纷纷惟水火六七之数为是白
 祖师笺注作月魄生死上讲乃丹家正理未闻道者不解也
 非天仙引度龙沙会上人安有福德获此妙解哉愚请发明
 白祖之说于后出生上半月之月入死下半月之月尚书曰
 哉生明又曰哉生魄哉始也生明初三日也生魄十五日也
 自初三至十五恰十三日故曰生之徒十有三自十六一阴
卷二 第 2p021b 页 CK-KZ_JY047_02p021b.png
 生月魄始丧二十三二阴生月魄渐丧二十八三阴纯月魄
 尽丧自十六至二十八恰十三日故曰死之徒十有三以上
 皆就月说至人之生句以下方借月说到鍊丹者之身上去
 丹经云望前则血气满满而药力全望后则血气减而药力
 少以月生死之理而验人身血气之盛衰与月不异故曰人
 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太上言九留一不言此一即一阳
 也丹也人能欲见此一即于人身方寸之地求之故曰坤地
 由是坤下添一阳则为震卦初三也震下添一阳则为兑卦
 初八也兑添一阳则为乾卦十五也为进阳火乾下而抽一
 阳则为巽卦十八也巽下又抽一阳则为艮卦二十三也艮
卷二 第 2p022a 页 CK-KZ_JY047_02p022a.png
 卦又抽一阳复为坤卦二十八也为退阴符乃人身进退抽
 添火候之妙用夫何故月受日阳气以生以其生生之厚犹
 未也闻善摄生之人潜行不溺则陆行有何兕虎入金石不
 碍则入三军安用甲兵乘虚如履实则以角爪投措乎虚空
 虚空必不受以兵刃加临乎虚空虚空必不容所谓内观其
 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是也
 凡人以气生者气尽则死至人以性生者也性在虚空无来
 亦无往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家谓之不生不死释氏谓之
 不生不灭常考丹经大修行人以丹田为日以心中元性为
 月日光自返照月盖交会之后宝体乃生金也月受日气故
卷二 第 2p022b 页 CK-KZ_JY047_02p022b.png
 初三生一阳丹既居鼎吾心觉一点灵光或隐或现至初八
 而二阳产矣丹之金气少旺元性少现则遍体生明矣月到
 望而三阳纯元性尽现则光不在内不在外而此身如在虚
 空矣常能如此而金丹且半十六为一阴产矣性归于命之
 始也至二十三日而二阴产矣乃性归于命之二也至三十
 日而三阴全矣乃性尽归于命也方其始也以命取性性全
 矣又以性安命全丹之士才见此物分明遂收于鼎器之中
 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盖金日色月性也月明实本于金金
 之性实出于日月鍊愈坚万劫不坏火日气金入火而复其
 元性可以鍊成至宝号为金液还丹
卷二 第 2p023a 页 CK-KZ_JY047_02p023a.png
  无死地乃生之以道也故次之以道生之
 
养德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神也○道为万物资生之主)德畜之(性也○元始祖气化生诸天)物形之(心也○有形皆
禀道气而生)势成之(我也○阴阳相偶四时相因)是以万物(物也)莫不尊道而贵
(忘物)道之尊德之贵(忘心)夫莫之命(忘性)而常自然(忘神)
道生之(神全)德畜之(性全)长之育之(心全)亭之毒之(我全)养之
覆之(物全○如是体道治国治身可也)生而不有(无心○忘机)为而不恃(无为○忘情)
而不宰(无我○忘物)是谓玄德(道也)
 复圭子曰道为天地根故万物非道不生道生之虚无杳冥
 为物之祖即元始祖气是也然非德不畜畜长养也太和氤
卷二 第 2p023b 页 CK-KZ_JY047_02p023b.png
 氲为物之母即化生诸天是也物形之在天成象势成之在
 地成形物既形矣自生而长自长而成自然之势也观其成
 物之功故知其道无位而尊无名而贵乃道体之自然又非
 有以命之者故曰莫之命而常自然若王侯之尊则受命于
 天卿相之贵则受命于君可禀命而得者亦可夺之而失岂
 常然耶道可以兼德德不可以兼道故以下皆言道禀其精
 谓之生含其气谓之畜遂其形谓之长字其材谓之育权其
 成谓之亭谅其用谓之毒作其和谓之养护其伤谓之覆生
 而不有忘机也为而不恃忘情也长而不宰忘物也是谓玄
 德合道也○李息斋曰物非道不生非德不畜自其有形以
卷二 第 2p024a 页 CK-KZ_JY047_02p024a.png
 至于势长莫不以道德为主道之尊德之贵至于此极矣然
 不自尊其尊不自贵其贵其施于物非有心于物也莫之命
 而常自然自然而生自然而畜凡所以长育亭毒以至于养
 之覆之莫非自然者由其自然故未尝望物之报生不辞劳
 施不求报是谓玄德
  道生德养资物有始故次之以天下有始
 
归元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道生一)以为天下母(一生二)既得其母(二生三)以知其子(三生
万物)既知其子(夫物芸芸)复守其母(各复归其根○知末守本)没身不殆(归根复命○常在)
塞其兑(听乎无听○内境不出)闭其门(视乎无视○外境不入)终身不勤(无为○不劳而治)
卷二 第 2p024b 页 CK-KZ_JY047_02p024b.png
开其兑(神若出便收来○内境出)济其事(惟欲是耽○外境入)终身不救(永绝道根)见小曰
(虚中则明○知几知微)守柔曰强(刚中则强○软能蚀坚)用其光(以心契心○物来斯照)
归其明(以道合道○放去收来)无遗身殃(心无一尘)是谓袭常(是谓之道○是乃真常大道)
 复圭子曰首章始字母字兼天地人物而言此章始字母字
 近取诸人身而言夫无始之先不惟无人且无天地是无极
 也无能生有天下乃有始矣所谓太始是也即太极也道也
 纯指理说以为天下母母亦道也便着气上说先天真一之
 母气是也人得先天真一之气以生在母腹仅一两及生身
 之后每𡻕先天之气长一两至十五𡻕而先天之气共十六
 两而为纯乾之体矣此气原我固有何以曰得不知十六𡻕
卷二 第 2p025a 页 CK-KZ_JY047_02p025a.png
 以后乾体破而成离必取坎填离而后能得彼先天真一之
 气即真铅也得者得到我腹中以知其子子乃子气即我后
 天之气真汞也此知不徒知先以兔髓而制乌精耳既知其
 子复守其母者何也此守非空守先天气与后天气打成一
 块后伏乌精以擒兔髓勿使复失也所谓守于坤而采药守
 于乾而运火也久久如是则结胎在此脱体亦在此形骸虽
 没道气常存夫何殆之有太上恐人不知入门下手故又(云
  云)塞兑神在心而舌不声也闭门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
 而精在肾鼻不香而魄在肺也塞兑闭门四字乃彻上彻下
 工夫终身用之可矣夫人有怠始有勤终身不怠则不勤矣
卷二 第 2p025b 页 CK-KZ_JY047_02p025b.png
 若开兑而不能塞内者出也日日涉世以济事外者入也终
 身憧憧虽有道者不能救其没身之苦矣小细微也明字日
 阳而月阴惟见极细密者方知阴阳精微之理而为明明天
 道也守柔即专气致柔之柔弱其志之谓也曰强强其骨也
 又外柔而内刚明人道也用其光用日之光也以月为药之
 丹而采取必按月之盈亏以日为火之候而动静必俟日之
 出没复归其明者丹成则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而归
 其明于一已若旁门便孤阴不生孤阳不成无常一旦临身
 辄为身殃岂可如此学道者能按阴阳以修道非奇行也是
 谓袭人间日用常行之道可以长生而没身不殆矣奚啻无
卷二 第 2p026a 页 CK-KZ_JY047_02p026a.png
 遗身殃哉○又曰兑与门人身上下孔窍之通称参同契云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可见闭下门为尤紧要
  上章袭常谓密用常道也故次之以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益證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一念而已)行于大道(一我而已)惟施是畏(一理而已○识法者恐)
道甚夷(一道而已○坦平)而民好径(思无邪)朝甚除(心不正○宫室修治)田甚芜(性不
明○灵地无苗邪僻有位)仓甚虚(神不灵○灵宝空竭)服文采(好荣华○妆点)带利剑(贪嗜欲贪嗔并
兴)厌饮食(不知有淡泊○饥思啖牛渴思饮海愈食愈不足)财货有馀(舍此道而逐物○合眼方休)
是谓盗夸(人欲胜天理)非道哉(于道不然○三毒扰攘)
 复圭子曰太上原是上德上德无知也无为也天下上德者
卷二 第 2p026b 页 CK-KZ_JY047_02p026b.png
 有几人故不得不谈下德之事下德则有知有为矣介然犹
 忽然也使我介然有知以行此大道惟施是畏已有所施则
 彼有所受丧莫大焉行大道之时分明是恍惚之中寻有象
 杳冥之内觅真精安得不惟施是畏哉故对境忘境真色不
 色非知道者孰敢言之大道本至平至易而民好径走旁门
 以求速效欲得大道必不得之数也朝早也除去也朝甚除
 不知火候矣田甚芜灵地茅塞矣仓甚虚腹内不实矣外犹
 服文采[[火*玄]]人带利剑以降魔积饮食财货而无所用之夸誇
 张也是谓盗夸誇以诲盗即慢藏诲盗之谓也所以敲爻歌
 云若是悭财并惜宝千万神仙不肯来是也岂道也哉○苏
卷二 第 2p027a 页 CK-KZ_JY047_02p027a.png
 子由曰体道者无知无行无所施设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
 而行于大道则有施设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大道夷
 易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远而好径以求捷故凡舍
 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欲速者也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
 人察察我独闷闷岂复饰末废本以施设为事夸以诲盗哉
  上章使我介然有知有知则道心坚固故次之以善建不
  拔
 
修观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不出乎道○根深)善抱者不脱(不离乎道○蒂固)子孙祭祀不辍
(以道常存○绵远)修之于身(心也)其德乃真(真心○修身以全真)修之于家(性也)
卷二 第 2p027b 页 CK-KZ_JY047_02p027b.png
其德乃馀(真性○齐家自宽裕)修之于乡(神也)其德乃长(真神○长久为尊)修之
于国(道也)其德乃丰(真道○治国丰亨)修之于天下(空也)其德乃普(真空
○时亨道泰)故以身观身(心中心○内有一尘其德不真)以家观家(性中性○有一不顺其德无馀)
以乡观乡(神中神○有一不化其德不长)以国观国(道中道○有一不善其德不丰)以天下观
天下(空中空○有一小人其德不普)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空中不空)以此○
 复圭子曰凡物有形可建者则可从建处而拔之惟修道者
 不建以迹而建以神斯之谓善建不拔有形可抱者亦可从
 抱处而脱之惟修道者不抱以人而抱以天斯之谓善抱不
 脱至人在当时犹能使物不疵厉而年谷丰熟岂弈世而下
 道气长存而祭祀之者不如子孙之不辍耶盖善建非虚建
卷二 第 2p028a 页 CK-KZ_JY047_02p028a.png
 也善抱非空空而无所据也亦以修之于身鍊精还气鍊气
 还神鍊神还虚鍊虚合道所谓心无其心其德乃真天地间
 独有此真长存不坏耳其谁得而拔之脱之耶号曰真人身
 真则其馀皆真而家也乡也随其所修之亲疏其德必至于
 乃馀乃长也身真而国也天下也随其所修之广狭其德必
 至于乃丰乃普也故以身观身不独真人有德可修身凡身
 之皆可修也犹之以家观家人尽家也以乡观乡人尽乡也
 以国观国人尽国也以天下观天下人尽天下也吾何以知
 天下不异于国国不异于乡乡不异于家家不异于身哉亦
 以夫人之身同也德同也特患不知修耳使人能如真人修
卷二 第 2p028b 页 CK-KZ_JY047_02p028b.png
 德以修身则幻身悉真身矣何择乡邦与天下哉吾所以知
 其然者以此身真故也○河上公曰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
 友弟恭夫倡妇随其德如是乃有馀庆及于子孙修道于乡
 尊敬长老爱恤卑幼化诲愚鄙其德如是乃为长者修道于
 国君明臣良仁义自生礼乐自兴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修道
 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捷如影响其德如是
 乃为普博然而皆从鍊心修身始故心正身修身修家齐家
 齐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矣
  善建者不拔德之厚也故次之以含德之厚
 
玄符章第五十五
卷二 第 2p029a 页 CK-KZ_JY047_02p029a.png
含德之厚(抱道)比于赤子(无心○纯一不杂)毒虫不螫(无畏○赤子无害于物物亦不
能害也)猛兽不据(无忧)攫鸟不抟(无虞)骨弱筋柔而握固(神全)未
知牝牡之合而䘒作(凝神)精之至也(杳杳冥冥○赤子不知男女阴阳故能全其至精)
终日号而嗌不嗄(性全)和之至也(恍恍忽忽○气全而柔和)知和曰常(常寂光中
○此天混然)知常曰明(大光明理○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益生曰祥(灵源不竭○益则有损)
心使气曰强(真一常存○气动则刚)物壮则老(人欲太盛○刚则易折)是谓不道(丧失
本真○是大错)不道早已(真不立妄不空○[[丧+ノ]]失天真○益生使气二句白祖作正讲至物壮方反说李祖则一直
反说下姑两存之)
 复圭子曰上章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人之真者莫如赤子
 故此章言含德之厚厚即敦厚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混沌未
卷二 第 2p029b 页 CK-KZ_JY047_02p029b.png
 凿不识不知至人亦不过不失其赤子之心耳赤子不知悦
 生不知恶死故毒虫不螫不知其螫也猛兽不据不知其据
 也攫鸟不抟不知其抟也骨弱筋柔而握固不知其不胜任
 也未知牝牡之合而䘒作其精全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其和
 全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常也赤子以和全真众人以利
 为贵故用和为常道知常不变守之自明此含德之厚者也
 ○沈蛟门曰䘒赤子阴也嗌咽也嗄咽嗌破而声嘶也无欲
 而自作精有馀而非心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声不嘶心和而
 气不伤也和者不以外伤内也天以冲气与人而人保和之
 以为性命之常惟此和耳五伦具备曰和夫人于身和则德
卷二 第 2p030a 页 CK-KZ_JY047_02p030a.png
 冲而合真于国和则化周而祚永处众和则合礼行师和则
 有功和之义大矣哉此知和知常而全德自明也祥者吉凶
 之先兆也人一受形素分已定非理益之必致凶祥庄子曰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心有是非而气无分别气恶妄作而
 又以心使之则强梁甚矣强梁者死之徒致虚守静则道也
 道乃久殁身不殆致实刚强则物耳物壮则老岂道也哉是
 谓不道不道早已已止也坐待速毙而已惟含德之厚者和
 全精复与天为一长生久视之道也
  含德之厚则能缄默了悟忘言故次之以智者不言
 
玄德章第五十六
卷二 第 2p030b 页 CK-KZ_JY047_02p030b.png
智者不言[(玄德)@○](○贵知不贵言)言者不智[(玄德)@○](○口头三昧难出生死)塞其兑(闭目见自己之
目)闭其门(收心见自己之心)挫其锐(观我非我)解其纷(观物非物○无争无竞)和其光
(观心无心)同其尘(观空非空○无我无人混同一体)是谓玄同(圣凡一体○至玄至妙同然之理)
不可得而亲(释迦文佛参禅未已○忘情)亦不可得而疏(太上老君学道未浓○忘形)
可得而利(伏羲究易未了○忘物)亦不可得而害(孔子梦奠方终○忘机)不可得而
贵(道者心之体○忘有)亦不可得而贱(心者道之用○忘无)故为天下贵○(○一志忘尽真
常独存乃玄妙同然之体)
 复圭子曰大道浑沦原无知与不知亦不涉言与不言第人
 之所得有浅深是以有言有不言耳道非无欲不能观其妙
 妙不容言故知道妙者必不言非有欲不能观其窍窍惟心
卷二 第 2p031a 页 CK-KZ_JY047_02p031a.png
 心相授故轻于泄漏者必不知窍夫道既不可言矣而非不
 可行也故圣人自有体道之工夫与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塞其兑也与其多视乱色多听乱声不如收视返听闭其门
 也道不露锋芒挫其锐是可方可圆也道不挂障碍解其纷
 是冰融冻释也道无我相和其光是被褐怀玉也道无人相
 同其尘是呼牛即牛呼马即马也以上数者皆在不言而躬
 行之中其道至深其理至玄其德大同是谓玄同若而人也
 不知身之为道道之为身指身为道可指道为身亦可故不
 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即不离也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
 害宠辱不惊也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荣枯不染也况疏
卷二 第 2p031b 页 CK-KZ_JY047_02p031b.png
 原自亲中致既不得而亲之又安得而疏之害原自利中来
 既不得而利之又安得而害之贱原自贵中藏既不得而贵
 之又安得而贱之故为天下贵贵重也贵其平亲疏齐利害
 一贵贱浑然一真人也世之学道者苟不能超乎亲疏利害
 贵贱之外而思得道也必不几矣
  知者不言得其正也故次之以正治国
 
淳化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凝神○不偏不倚)以奇用兵(明心○权变之道)以无事取天下(了性)
吾何以知其然哉(得道)以此(道也)天下多忌讳(居移气养移体)而民弥
贫(此心易失○在处触法治生愈巧则愈拙也)人多利器(念念伏耀)国家滋昏(此性不明○法日增
卷二 第 2p032a 页 CK-KZ_JY047_02p032a.png
而乱日起)人多伎巧(性静情逸)奇物滋起(心动神疲○末伎所迁)法令滋章(以心用心)盗
贼多有(百念愈炽)故圣人云(如是如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神之所化○不用权谋)
好静而民自正(性之所正)我无事而民自富(心之所富○不贵其货)我无欲而
民自朴(我之所朴○草上之风必偃)
 复圭子曰正者道之常也奇者道之变也无事者道之真也
 以正教为治则足以立国之经以奇谋用兵则足以应时之
 变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
 取天下惟体道恬愉无心顺物自然而天下归之矣上古之
 民忘帝力而不知其所为何忌何讳后世民动触忌讳避讳
 之不暇而何暇治生哉故弥贫古之人有什百人之器而不
卷二 第 2p032b 页 CK-KZ_JY047_02p032b.png
 用车舆无所乘甲兵无所陈其治益醇后世为符玺以信之
 人并符玺而窃之制五兵以防暴客人并五兵而盗之所以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李息斋曰我以巧示民则民多伎巧
 伎巧既胜则奇物安得不滋我以法治民则民亦窃法以自
 便上下相蒙则盗贼安得不多圣人示以无为示以好静示
 以无事示以无欲天下各得其所示者报之故曰德犹风也
 民犹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复圭子曰大道本无为也清静
 也无事也无欲也安有正与奇哉第修道者不尽上德也以
 身为国精为民吾爱惜其精神而不耗散是以正治国也奇
 阳数也吾之阳神战退群阴而不令三尸六贼窃据于中是
卷二 第 2p033a 页 CK-KZ_JY047_02p033a.png
 以奇用兵也天下大也何物大于天下虚空是也非无事不
 能虚空非虚空不能藏天下圣心无事故能取天下而纳于
 一掬之中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道而知之一粒粟中藏世
 界是也夫天下人之所忌讳者死灭也乃动触忌讳而死灭
 之期益促非民弥贫乎血气用事者利器也不知利器乃戕
 性之斧斤愈令人愈暗而心迷情上生情者伎巧也不知伎
 巧乃戕性之么魔愈令人形逐而神驰絷心猿拘意马者法
 令也不知法令乃招盗之渊薮愈令人三尸猖而六贼炽然
 则圣人将奈何我无为而民自化鍊精还气也我好静而民
 自正鍊气还神也我无事而民自富鍊神还虚也我无欲而
卷二 第 2p033b 页 CK-KZ_JY047_02p033b.png
 民自朴鍊虚合道也何以谓之富虚空中无所不有也何以
 谓之朴朴者浑然其未雕也精为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者
 所谓水银一味周流遍历诸辰是也
  上章无为无事使民自化宽大之治也故次之以其政闷
  闷其民醇醇
 
顺化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天然○无为宽裕)其民醇醇(自然○因宽民富)其政察察(使然○有为严谨)
其民缺缺(不然○人贪婪而不足)祸兮福所倚(祸福无门惟心自召)福兮祸所伏(损者
益也○忽福则祸必至)孰知其极(无有边际)其无正(道无体○惟正可守)正复为奇(心不可测)
善复为訞(道不可识○心实难防)人之迷(昧其本性)其日固久(无始以来有生以后)是以
卷二 第 2p034a 页 CK-KZ_JY047_02p034a.png
圣人(我也)方而不割(圆通)廉而不刿(空寂○浑厚胜物而不伤)直而不肆(冲虚
○能曲全而不狂直)光而不耀(中正○含畜其光天下化成复归其明○王弼曰此皆崇本息末不攻而使复之也)
 复圭子曰上行下效捷如影响天道好还无往不复闷闷犹
 昧昧似不明也醇醇是浑厚似无知也察察是吹毛求疵察
 见渊鱼也缺缺是民不聊生欠缺处多也政闷闷者无得在
 我而有得在民故其民醇醇卓乎有古风政察察者所得在
 我而所失在民故其民缺缺救死不赡也政闷闷而民醇醇
 是祸兮福所倚政察察而民缺缺是福兮祸所伏始若为祸
 孰知终反为福始若为福孰知终反为祸可见祸福无正良
 由在人也正者反以为奇善者反以为訞是人之颠倒错乱
卷二 第 2p034b 页 CK-KZ_JY047_02p034b.png
 不知祸福之正非祸福本无正也自圣王既没后之为政者
 大抵以道化为迂阔而甘心于刑名锲薄之术矣民之迷其
 日固久岂不信然是以圣人则不然方而不割寓正于通也
 廉而不刿藏清于浑也直而不肆真正英雄从战竞中来光
 而不耀如珠藏泽媚玉韫山辉也以此治人则政闷闷而民
 醇醇以此自治则至阴肃肃而至阳赫赫此皆从本息末不
 攻而复之也摄生之道无出此矣
  政有宽严民由祸福祸福倚伏天人之间故次之以治人
  事天
 
守道章第五十九
卷二 第 2p035a 页 CK-KZ_JY047_02p035a.png
治人事天(以天理胜人欲○存心养性)莫若啬(俭视俭听俭思俭为)夫惟啬(俭从约易从简)
谓早服(先得此理○妙秉机先)早服谓之重积德(有所操存○含德之厚)重积德(涵
养)则无不尅(尅人欲求天理)无不尅(克己复礼)则莫知其极(道如空虚○广大悉备)莫
知其极(道即心也)可以有国(性与道合○天理在我)有国之母(神也)可以长久
(神与道存○生生不穷)是谓深根固柢(天崩地裂此性不坏)长生久视之道(虚空消殒此神
不死)
 复圭子曰聪明睿知天也视听思虑人也吾之视听思虑无
 内扰治人也聪明睿智无外驰事天也啬者有馀不尽之意
 啬则能有而无能实而虚宜其可以治人而事天啬又有而
 不用之意一啬则无所不啬如耳俭听目俭视口俭味鼻俭
卷二 第 2p035b 页 CK-KZ_JY047_02p035b.png
 嗅心俭思是也早不远也服者服也复返本还原也啬则返
 本还元才啬便复也早复则思虑宁静而故德不损故谓之
 重积德若己损而后啬仅足以补失耳德愈积则神愈凝神
 凝则吾心纯是一团天理理净则欲自化故曰无不尅无不
 尅则故吾全而我身浑然一太极矣故曰莫知其极国身也
 可以有国则身始为吾有矣祖气是人之母气为有国之母
 也能啬则不但可以有国而又得其祖气是得其母也可以
 长久矣人身上丹田泥丸宫栖神也非后天之神乃先天之
 元神也下丹田水精宫藏精也树根深则不拔人以精全为
 根深非后天之精乃先天元精也中丹田黄庭宫藏气也花
卷二 第 2p036a 页 CK-KZ_JY047_02p036a.png
 蒂固则坚实人以气全为固蒂非后天之气乃先天之元气
 也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柢音帝木之直根也神全
 为妙合妙合虚也虚则合道矣鍊虚合道为圣谛第一义即
 释家最上一乘之法○清庵李祖曰接上章其政闷闷之义
 治人事天莫若从俭以国言之省刑罚薄税敛以身言之省
 言语节饮食以心言之省思虑屏视听尽其心养其性可以
 事天也
  事天积德有国之母故次之以治大国
 
居位章第六十
治大国(尽其心者知其性)若烹小鲜(治心亦甚易○不敢妄动)以道莅天下(道不远在身中
卷二 第 2p036b 页 CK-KZ_JY047_02p036b.png
○清静无为)其鬼不神(无妄○阴魔俛首使刚暴无所施其能)非其鬼不神(幻尽圆觉)其神
不伤人(心境两忘物我一空○邪不干正使强梁无害物之心)非其神不伤人(尔为尔我为我○不
恃威网)圣人亦不伤人(于我何有○大制不割)夫两不相伤(心复何故○形神俱妙上下以
德相交)故德交归焉(惟道而已○道德感通)
 复圭子曰治大国是治身也身有性情有精神先要全其性
 完其本来面目而不以人为害之恐伤性也若烹小鲜者不
 敢妄动恐伤鲜也以道莅天下欲人人不戕其生不贼其性
 无干阴阳之和是圣人与天地同心矣鬼神感其明德方为
 圣人用而不自用安见其神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吾幻尽
 而真全则阴魔亦化为阳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神即
卷二 第 2p037a 页 CK-KZ_JY047_02p037a.png
 我之分神也鬼屈而神伸圣人出有而入无是两不相伤也
 形神俱妙故德交归焉则圣人与鬼神合其德也
  德交归者能谦能下故以大国者下流次之
 
谦德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以大就小)天下之交(以小就大○众高附下)天下之牝(无大无小○众刚附
柔)牝常以静胜牡(以静制动)以静为下(无事○众动附静以静下人)故大国以下
小国(不竞)则取小国(静定○归心)小国以下大国(处顺)则取大国(此理
固存○容于人也)故或下以取(静心)或下而取(止观)大国不过欲兼畜
人(神者万化之主)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心者道之源○理顺承上)夫两者(即心是道○上逊下
顺)各得其所欲(神亦道性亦道○各当其分)故大者宜为下(除垢止念○更宜谦下)
卷二 第 2p037b 页 CK-KZ_JY047_02p037b.png
 复圭子曰此章全是借势喻道柔胜刚静胜动天下自然之
 势也亦理也道也吾且以其势言之上善若水水下流不争
 先故疾而不迟大国者下流不择细微无上人之心则可以
 合天下之交牝之道常以静制牡以静下人所谓静为躁君
 是也大国能下小国则小国附之小国能下大国则大国纳
 之有作大吞小小吞大说亦可或大国以下而取小或小国
 因下而取大夫既已称大国矣复何加哉不过欲执牛耳为
 盟主示广大以明得意兼畜人而已小国欲修职贡以事大
 国免侵凌岂无观衅而动之念哉此两者各求得其所欲大
 国德之则委心听命不德则转事他人若大国失一小国天
卷二 第 2p038a 页 CK-KZ_JY047_02p038a.png
 下因之携贰岂大国之福哉故曰大者宜为下此圣人执谦
 卑以自牧处上而下下处下而益下以此道而修身心愈下
 而道愈高身愈退而德愈进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此大者
 宜为下之意也
  大国谦下抱胞与之道故次之道者万物之奥
 
为道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心者造化之源)善人之宝(一滴真金源流天造○至尊至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善人之所保(人各有心此心常存○皆赖此道)美言可以市(至言如宝○足以悦众)
行可以加人(道可贵)人之不善(昧道)何弃之有(道亦在○亦可使之反善)故立
天子(心也)置三公(神气精也○作之君作之师)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世之所贵)
卷二 第 2p038b 页 CK-KZ_JY047_02p038b.png
如坐进此道(我之所宝○道尊德贵)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在我本然)不曰求
以得(不离乎心○见成有的)有罪以免耶(纯一如初○复还全体)故为天下贵(道者万物
之奥)
 苏子由曰凡物之见于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
 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夫唯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
 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
 所保盖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为
 市于世尊行之则可以加于人矣朝为不义而夕闻大道妄
 尽而性复虽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立天
 子置三公将以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驷马之良而进之
卷二 第 2p039a 页 CK-KZ_JY047_02p039a.png
 不如进此道之多也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
 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复圭子曰道生万物
 有万物而道斯显舍万物指道而道益奥奥玄也深也玄深
 而不可窥非有道者安能测其奥妙耶善人学道者也道不
 外性命善人以此为宝而珍重之故终为我有不善人囿于
 道者也非斲丧其真宝即轻弄其命宝安可不保之而勿失
 耶所以不知道者惟无善言与尊行为之导耳夫一言之美
 且可以示训而人无不悦从者一行之善且可以遵行而人
 无不加敬者况此大道人皆可修岂因其不善而遂弃之耶
 故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遍访仙师倘得其人
卷二 第 2p039b 页 CK-KZ_JY047_02p039b.png
 立为天子以主持丹道惟其命而莫之为也古云真仙易得
 伴侣难求又要广觅云朋选上根利器三人为伴侣是置三
 公也三公谓太尉司徒司空主佐天子理阴阳亲万民广教
 化者也资之以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以辅佐主持丹道者同
 登彼岸如天子之三公也拱璧合拱之璧驷马一乘之马古
 者进谒必有以先之驷马陈于外而执拱璧以先入故曰拱
 璧以先驷马立天子以下四句乃古语古人以拱璧驷马为
 极贵重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者见璧马为轻
 而此道为重所以然者何也此道人人本具是以求则得之
 有罪谓阴阳之患得道则个个圆成而逃出阴阳之外非有
卷二 第 2p040a 页 CK-KZ_JY047_02p040a.png
 罪以免耶故拱璧驷马非贵重也惟得此奥妙之道始为天
 下贵耳故曰道者万物之奥也
  得道之奥者为天下贵无为之效也故次之以为无为
恩始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心也○藏神于神)事无事(性也○藏心于心)味无味(神也○藏形于形其味幽长)
小多少(总在其中○倒行逆施)报怨以德(心不外物○所施惟德不知有怨)图难于其易
(抱一○其微易散)为大于其细(执中○涓涓易塞)天下难事(道也)必作于易(此心
○从微至著)天下大事(神也)必作于细(此心○积小成大)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不自知其大小○不自圣而人圣之)故能成其大(性等虚空)夫轻诺必寡信(易悟则易疑易
得则易丧)多易必多难(大迷之下必有大悟)是以圣人犹难之(不可说破)故终无难
卷二 第 2p040b 页 CK-KZ_JY047_02p040b.png
(欲其自得○得之难失之难)
 李息斋曰为无为则己不劳事无事则人不烦味无味则物
 不费世所谓大小多少者以形言也圣人游于形器之外故
 大小多少等而为一夫大小多少尚等而一之又况于恩怨
 报施之间乎吾所谓施者惟德而已岂知其有所怨岂知其
 有所报者哉既无恩怨报施之别又无大小多少之异其于
 天下之故岂有心于为之哉事必求易大必由细自易而往
 则难者亦易自细而行则大者亦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而
 大必归之者由其无心也惟其无心于事故未尝先事而期
 于物岂若世之小夫已未为而先诺事未至而多易先诺则
卷二 第 2p041a 页 CK-KZ_JY047_02p041a.png
 必寡信多易则必多难圣人于事未至则尝若难之非难之
 也不以我必于物故若难之惟其难之故终无难○复圭子
 曰万物皆有为有事有味而主张此有为有事有味者非有
 也无也惟圣人得道之奥能以无而藏有为无为不扰其心
 也事无事不凿其性也味无味不惊其神也方且齐大小一
 多少浑报施平怨德谨易中之难慎细中之大以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夫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
 地大王亦大而圣人终不为大也何物大于天地虚空是也
 圣心至虚故能藏天地于虚空而成其大也世之易于诺者
 必难于信况学道大事从旁门按摩吐纳存想闭息诸家皆
卷二 第 2p041b 页 CK-KZ_JY047_02p041b.png
 易遇而难成是以圣人鍊金液还丹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
 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
 始得玄珠有象脱胎神化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吕祖
 云东华木姓老仙翁独坐长房未有功忽遇西王金圣母灵
 丹一粒便腾空所谓难遇而易成者是也
  圣人犹难之宜持安于易故次之以其安易持
守微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道可恃)其未兆易谋(道可思○谋始)其脆易破(道可悟)其微易散
(道可一○图大于细)为之于未有(不知其始○防于未然)治之于未乱(不见其尾)合抱之
(如道也)生于毫末(防微杜渐)九层之台(如道也)起于累土(从微至著)千里之
卷二 第 2p042a 页 CK-KZ_JY047_02p042a.png
(如道也)始于足下(在我自到○远起于近)为者败之(道不可穷○贵在自治)执者失
(道不可得)是以圣人无为(与道合一)故无败(千古不朽○无不克)无执(与神合无)故无
失(万世常行○善抱不脱)民之从事(不知自然○有所施设)常于几成而败之(有为者亦
有败○不谨其始焉得其终)慎终如始(知此心即道心)则无败事(无为者无成败○初心不昧焉得有
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无为○欲人之不欲)不贵难得之货(道无玄妙)学不学(无事
○学人之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觉空觉满○人之所过圣人之所复也)以辅万物之自然
(与时偕行)而不敢为(性空○识法者恐)
 复圭子曰众人逐于物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惟修真志士
 正心于安静之始抑情于未芽之初易持易谋也攻人欲于
 弱植之时消尘垢于涓滴之间易破易散也安也未兆也而
卷二 第 2p042b 页 CK-KZ_JY047_02p042b.png
 持之谋之则是为之于未有矣脆也微也而破之散之则是
 治之于未乱矣此所谓图难于易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道
 之变化基于致曲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之高明根于无
 息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之高远发于卑近也此所谓为
 大于其细也以上皆谨始之事以下复言慎终之事道不涉
 造作稍加人为未有不败者道不涉方隅稍涉胶执未有不
 失者惟圣人无为故无败善建者不拔也无执故无失善抱
 者不脱也民之从事不免有为有为则有成败矣慎终如始
 则无成败惟一有恒而已天道有恒则长久圣人有恒则无
 息修真有恒我即道道即我心即道道即心与天壤俱敝可
卷二 第 2p043a 页 CK-KZ_JY047_02p043a.png
 也岂有败事者哉是以圣人非无欲也欲人之所不欲众人
 之所贱圣人之所贵也若夫难得之货有不欲矣圣人非无
 学也学众人之所不学众人之所过圣人之所复也若夫因
 循之学有不学矣复即复礼之复复者复其常也若能复则
 过归于无过矣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亦欲人人如吾
 之欲不欲学不学而无为也○李息斋曰譬如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无为之
 中自然而为于无积之中自然而积累日益去善日益积而
 圣人未尝知也若有意为之即为败之有意执之即为失之
 由其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吴幼清曰慎终如始又承
卷二 第 2p043b 页 CK-KZ_JY047_02p043b.png
 上章终无难与终不为大二终字而言始虽以为难至终而
 不以为难始虽不敢以为大至终而自以为大则事几成而
 败于终者有矣故必慎终如始始以为难而终亦以为难始
 不为大而终亦不为大则终无败事
  上章无为无执而不敢为故以古之善为道者次之
淳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我也)非以明民(不使其有知)将以愚之(昏昏默默○其政闷闷)
民之难治(心乱)以其智多(静而易昏动则易散○其政察察)故以智治国国之
(觉亦是念○导之以智其民不足)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无所觉知而已○导之以德其民有馀)
知此两者亦楷式(道贵如愚愚中不愚○宽则得众尽法无民)能知楷式(抱虚守冲)是谓
卷二 第 2p044a 页 CK-KZ_JY047_02p044a.png
玄德(教文○合道)玄德深矣远矣(道为万化之宗)与物反矣(道在万化而非万化○我贵德
物贵智德与智相反)然后乃知大顺(万物出乎道而入乎道○逆行顺化)
 刘仲平曰不以智治国开天者也以智治国开人者也开人
 则凿凿则失于太察其民所以不厚而缺开天则顺顺则行
 其所无事其政所以不严而治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福楷模也式法也当知智者为贼不智者能为福
 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天也与天同
 德也下彻曰深傍周曰远反乃顺也温公曰物情莫不贵智
 而有玄德者独贱之虽反于物乃顺于道○复圭子曰此章
 分明是为治身而发非言治民也观首句古之善为道者一
卷二 第 2p044b 页 CK-KZ_JY047_02p044b.png
 句便知宗旨非以明民不可使知之也将以愚之即前塞其
 兑闭其门之谓也夫人目淫于色耳淫于声一身精气不保
 而难治者非无知识之民乃民明而智多之故耳身犹国也
 心犹君也故以智治国日凿一窍而浑沌死非国之贼乎不
 以智治国已雕已琢复反其朴而元精完非国之福乎此两
 者相提而论知之非难真能知为难故能知不以智治国为
 楷式是谓玄德可以为天地始者此也可以为万物母者此
 也深矣远矣即玄之又玄之谓也岂物之所可伦乎盖物情
 尚智而顺乎物者逆乎道也大道若愚而与物反者与道合
 也行日蹈水火不伤入金石不碍足徵善为道者以至大顺
卷二 第 2p045a 页 CK-KZ_JY047_02p045a.png
 之境矣
  善为道之士卑以自牧乃至大顺故以江海为百谷王次
  之
后已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心所以能合道)以其善下之(虚而能容寂而不见)故能
为百谷王(心为万物之主)是以圣人欲上民(使人知道)必以言下之(示之以无○自
退自谦之意)欲先民(使契乎道)必以身后之(先忘其心○克己自治)是以圣人处上
而民不重(道大○民忘其劳)处前而民不害(性空○民忘其死)是以天下乐推
而不厌(与物无碍○中心悦服)以其不争(不与物竞)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之自然
○天下和平)
卷二 第 2p045b 页 CK-KZ_JY047_02p045b.png
 复圭子曰摄生之士以养气为主中丹田即气海也仙彦曰
 欲得长生须久视久视于上丹田则神长生久视于中丹田
 则气长生久视于下丹田则形长生然而神即火也气即水
 也又曰凝神入气穴气归元海寿无穷也人身以气海为众
 窍之所归附亦犹江海以善下为百谷之所朝宗即上善若
 水之义也善为士者沈潜不露以下为上寓先于后克己复
 礼也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天下归仁也天下乐推
 而不厌犹百川之归附于江海也水流而心不竞故疾而不
 迟圣心与物无竞故天下亦莫有与之竞者○吕注江海之
 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则能为天
卷二 第 2p046a 页 CK-KZ_JY047_02p046a.png
 下王者亦善下之而已有玄德者乃所以下下之道也庄周
 以为以此处下则玄圣素王之道而舜之在下则曰玄德升
 闻则玄德者固圣人所以处下之道也以处下之道而居人
 上乃所以下之也圣人之有天下也以言其位则固欲上人
 也然以孤寡不谷为称而受国之垢与不祥则以其言下之
 也以言其序则固欲先人也然迫而后动感而后应不得已
 而后起则以其身后之也夫惟以其言下之则处上而民不
 重不重则以戴之为轻矣以其身后之则处前而人不害不
 害则以从之为利矣不重不害此天下所以乐推而不厌也
 夫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后之则不争者也乐推而不厌则天
卷二 第 2p046b 页 CK-KZ_JY047_02p046b.png
 下莫能与之争者也非体玄德者其能若是乎故曰夫惟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之量其道最大故以天下皆谓我道大次之
三宝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道大性空○万物惟尊)似不肖(如愚)夫惟大○故似不
肖(默默○似个甚么)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不可分别○才可比便不大)我有三宝(道尊
德贵)保而持之(道不离我)一曰慈(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仁惠)二曰俭(少私寡欲○节约)三
曰不敢为天下先(忘其所以忘我○谦退)夫慈故能勇(其力大○无不克)俭故能
广(其量深○无不备)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心广体胖○无有不服)今舍慈
且勇(逐物○逞强)舍俭且广(贪嗔爱欲○逞而且纵)舍后且先(急欲求成○恃强梁)死矣
卷二 第 2p047a 页 CK-KZ_JY047_02p047a.png
(不见乎道○死之徒)夫慈(仁也)以战则胜(身心不动)以守则固(静以待之○仁则能守)
将救之(其应亦然○惟德是辅)以慈卫之(乃与道合○天地大德曰生圣人守位曰仁)
 复圭子曰此章是太上自描写其道德非泛泛言也愚于千
 百世之下犹能想象于千百世之上不啻谒太上于⬤墙间
 也似如也肖像也不肖愚也夫天大地大天下皆谓我道大
 似天地不知我其如愚也哉夫惟道大故我似不肖道也若
 以我为肖道我其细也夫非大也夫道尊而德贵大无不有
 我特有道之三宝而已宝而持之非富贵也非金玉也亦非
 玄之又玄也一曰慈体天地生生之心保全性命如履冰也
 二曰俭法天地收敛之意爱精神如捧盈也三曰不敢为天
卷二 第 2p047b 页 CK-KZ_JY047_02p047b.png
 下先效天地谦虚之德守逊让而未遑也夫惟真慈者屈于
 理而不屈于欲无欲故刚能勇也惟真俭者啬于妄而不啬
 于诚无妄故裕能广也惟真谦者怯于悻悻自好而不怯于
 以道器自任任重故成其为器长也若如世人舍慈而勇可
 谓勇乎舍俭而广可谓广乎舍后而先可谓先乎秪死耳夫
 慈以战则胜所谓战罢方能见圣人也以守则固所谓大小
 无伤两国全也倘毫发差殊战不胜而守不固天犹见怜而
 多方以护卫之鉴其慈也悟真篇云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
 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董思靖
 曰此假用兵以明道贵在于守慈也或云若以人身言之则
卷二 第 2p048a 页 CK-KZ_JY047_02p048a.png
 邪念多于敌国利欲胜于锋铦盍亦寡欲以至于无欲以全
 其所宝乎
  以慈卫之故次之以不武不怒以明不争之德
配天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慈和)善战者不怒(宽泰)善胜敌者不争(安稳○谦让)
善用人者为之下(小心翼翼○卑逊)是谓不争之德(顺帝之则○至谦)是谓用
人之力(天理自见○至柔)是谓配天(此心为大○至慈)古之极(大道乃明○合道)
 苏子由曰士当以武为本而行之怯若以武行武死矣圣人
 不得已而后战若出于怒是以我故杀人也以我故杀人天
 必殃之以吾不争故能胜彼之争若我出于争则未必胜矣
卷二 第 2p048b 页 CK-KZ_JY047_02p048b.png
 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为用诚能下之则天下之人皆
 吾用也○释德清曰此章言圣人善于下人以明不争之德
 释上三宝之意也一章主意只在善用人者为之下一句乃
 假兵家战胜之事以形容其慈乃不争之至耳○复圭子曰
 士战士也战士必武必怒必争兵家之常也善为士者独不
 然不武非全无武也所谓兵莫惨于志而镆铘为下也不怒
 非全无怒也所谓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也不争非全无
 争也所谓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也皆非正意主意在善用人
 者为之下一句无论行兵治国必出此道分明欲学道者亦
 当着心为之下所谓识浮沉明主客是也若乾上坤下正位
卷二 第 2p049a 页 CK-KZ_JY047_02p049a.png
 则为否而万物不生乾下坤上则为泰是天在上而用在下
 也圣人身处人上而心在人下百姓不识不知忘帝力于何
 有是谓不争之德先师而后臣跪拜而后推毂是谓先下人
 而后用人之力故不劳聪明而天下治天之道不争而胜无
 为而成圣人德合于天故曰配天此上古极致之道故曰古
 之极
  接上章不武故以不敢为主而为客次之
玄用章第六十九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忘我)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有所
为○谦退)是谓行无行(为无为○不武)攘无臂(事无事○不怒)仍无敌(守无守○不争)执无
卷二 第 2p049b 页 CK-KZ_JY047_02p049b.png
(味无味○为下)祸莫大于轻敌(见闻知觉常下心息○勇于敢则杀)轻敌则几丧吾宝
(照见生空○强梁者死之徒)故亢兵相加(我自我物自物)哀者胜矣(一曰慈○仁人之兵天下无敌)
 释德清曰此章多在用兵上说故不得老君之意观首一句
 乃借用兵之言至轻敌丧宝则了然是释上慈字以明不争
 之德耳○吴幼清曰用兵有言是用兵者常有是言也为主
 如春秋征伐之盟主也为客如春秋诸侯应接之师也进寸
 难进也退尺易退也不为首兵但为应兵故不敢近进宁于
 远退进战者整其行阵攘臂而怒前进就敌执其兵刃仍就
 也不行则虽有行如无行不攘则虽有臂如无臂不就则虽
 有敌如无敌不执则虽有兵如无兵虽动干戈而犹之无动
卷二 第 2p050a 页 CK-KZ_JY047_02p050a.png
 干戈未尝有杀人之心而无失吾宝者也轻敌乐战则吾心
 与物相刃即战胜何获焉故两兵相加有哀怜勿喜之心者
 先胜盖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哀者得人故也○复圭子曰此
 章借用兵以明火候也大修行人入室行持鼎炉在前彼为
 主浮也我为客沈也所谓用将须分左右军饶他为主我为
 宾是也昔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分寸之间天仙相传
 之火候也行火如行兵故谓行无行如无手人能行拳故曰
 攘无臂如敌在前而非真敌故曰仍无敌提起我身中无刃
 锋芒剑故曰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劝君临阵休轻敌是也
 轻敌则丧吾宝恐丧吾家无价珍是也亢者逆也顺则彼为
卷二 第 2p050b 页 CK-KZ_JY047_02p050b.png
 客而我为主胜在彼也哀者慈也悲也亢兵相加木爱金顺
 义金恋木慈仁故哀者胜矣
  哀者胜谓仁慈自然无敌故次之以易知易行
知难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心而已)甚易行(道而巳)天下莫能知(不知心○信不及也)莫能行
(不知道○力不及也)言有宗(无为○开口显道)事有君(无念○举动见道)夫惟无知(冥然)
是以不我知(我即是我尚复何有○见不明)知我者希(知我则知有此理○孰是知音)则我贵
(我亦非我道亦非道)是以圣人(知我无我)被褐怀玉(终日如愚○内蕴道德外行卑下)
 复圭子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岂以圣人皆人所不能知不
 能行耶不知太上所言所行皆性命之正理日用寻常甚易
卷二 第 2p051a 页 CK-KZ_JY047_02p051a.png
 行而易知者胡人莫能知而信不及莫能行而趋旁门乎一
 部道德经或正言或寓言或显言或隐言总之殊途而同归
 故曰言有宗天下窥其宗者谁乎或藏正露奇或阐常含变
 或缘天證人或因外表内总之百虑而一致故曰事有君天
 下得其君者谁乎此易知易行有宗有君八字括尽金丹之
 旨学者当先于易知易行上归根复命又于易知易行内觅
 宗觅君斯得深根固蒂之道矣夫道即我也知道即知我矣
 奈何世无知道者安望其知我乎要之我之道原平易非贵
 也第物以希为贵知我易知易行者希则反以我有宗有君
 为贵矣是以圣人被褐和光同尘也怀玉我有三宝也如被
卷二 第 2p051b 页 CK-KZ_JY047_02p051b.png
 褐而不怀玉所谓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斯亦
 无为贵圣人矣
  接上章吾言甚易知以见圣人真知之妙也
知病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吾所谓知知与不知不知之知乃是真知)不知知病(知知一字不圆○不知道而言知者是妄
知)夫惟病病(病在于知○惟恐有知)是以不病(尘去光生○终无妄知)圣人不病(无念
之念亦复如是○知如不知)
以其病病(一念不存此心乃见○忘其所知)是以不病(三界一切○无
所不知)
 复圭子曰圣人之于大道果且有知乎哉先说无知则不能
 入道后说有知则不能得道圣人始以无知遣其有随以不
卷二 第 2p052a 页 CK-KZ_JY047_02p052a.png
 知遣其知万法归无无亦不立非上而何世人于虚空之中
 横生意见清静之内忽起山河捏目生花迷头认影不知中
 之妄知为病也久矣若知妄知为病而病其病则妄知之病
 瘳矣圣人所以知如不知而不病者以其病其多知是以不
 病也
  不知知病所以无忌惮故次之以民不畏威也
爱己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人不能究心○无忌惮)大威至矣(死生大事无常迅速○自作自受)无狭其所
(神无方○毋离清静而行躁欲所谓居天下之广居)无厌其所生(性无灭○弃谦后而任威权)夫惟
不厌(道无尽○不自厌)是以不厌(心无形○人不厌道道不厌人)是以圣人自知不自
卷二 第 2p052b 页 CK-KZ_JY047_02p052b.png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圣人不放肆其情)自爱不自贵(无法可设无道可得○推巳及人不自厚生)
去彼取此(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复圭子曰伤生之事非一而纵情者必亡人之所取畏者衽
 席之上名利之缰小威不畏死亡立见大威至矣居处也厌
 足也人生往往以高梁大厦之室为居非窄也百年易足之
 生为寿非促也宁知我清静无为身藏法界心包虚空可狭
 其所居乎宁知我谦后不盈生者易灭而生生者不灭可厌
 其所生乎我不厌其生愈久则愈有全生之道生亦不厌我
 长存则长有延命之术是以圣人自知韬光不表表示人以
 见于外自爱韫玉不切切贪生以贵于人内有自知自爱之
卷二 第 2p053a 页 CK-KZ_JY047_02p053a.png
 实外无自见自贵之迹所无者所去也所有者所取也
  民不畏威故次之以勇于敢则杀也
任为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有力于剪除妄念也○强梁者死之徒)勇于不敢则活(有力于守雌抱一也○柔
弱者生之徒)此两者(能杀能活)或利或害(吾道如剑不能持者伤锋败刃○有杀有活)天之所
恶(贵乎无所用○造物不容)孰知其故(道本空相○知则不敢)是以圣人犹难之(道易知而
不易于行心易悟而不易于了○不敢轻示)天之道(吾心而已)不争而善胜(无为○不与物竞物莫能
胜)不言而善应(无念○大音希声和之则应)不召而自来(无著○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坦
然善谋(无无亦无○任用自然无所不克)天网恢恢(何物不在此道之中○包罗无外)疏而不
(此道常在万物之内○虽疏阔物莫能逃)
卷二 第 2p053b 页 CK-KZ_JY047_02p053b.png
 沈蛟门曰夫见义为之之谓勇自胜之谓强至人之所谓勇
 勇于慈勇于仁耳勇于敢则不慈不仁杀机既动安能庇其
 身勇于不敢则慈仁得之安得不活其身此理之常也然天
 下事亦或以敢而反生或以不敢而反死世人疑之遂谓天
 道无知人之所以失欢于天而天之所以恶人者虽圣人犹
 难言之非难言难为人一一言也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
 知其已患天道之难知也虽然天岂终难知哉不与物争于
 一时而胜之以久不谆谆与人言而应之如响不待祷求请
 召歆然来格坦然平易不迫而其经营谋度之处非人思虑
 之所能及王法虽密犹有幸而逃诛者天网疏阔恢恢大矣
卷二 第 2p054a 页 CK-KZ_JY047_02p054a.png
 岂但漏吞舟之鱼然要于终而必胜之吉凶祸福毫釐不爽
 天岂不可知哉○复圭子曰此章是太上教人学道工夫始
 入门时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祖师云斩魑灭魅多长生
 故勇于敢则杀杀是杀妄念也及其有所得后专气致柔能
 如婴儿用力于知雄守雌所谓魄灭魂昌故勇于不敢则活
 活是神活也此两者一以刚为刚一以柔为刚或毫发不差
 则无往而不利或对境着境未免有伤而损害矣虽曰天道
 福善而忌盈然天之所恶孰知其故道之成与不成不敢必
 也惟有积功累行而己中人之难难于一刀两断圣人之难
 非敢也犹以勇于不敢为事所谓知之非难而行为难善始
卷二 第 2p054b 页 CK-KZ_JY047_02p054b.png
 非难而克终为难也况中人乎欲明人道先须识天道不争
 而善胜是不胜以人而胜以天吾法之而气化也不言而善
 应是不应以口而应以事吾法之而念化也不召而自来是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吾法之而神存也坦然善谋任用自然
 无所不克吾法之而神化也何物大于天虚空是也何物容
 乎虚空圣心是也故天网恢恢大也造化虽宏能包有形不
 能包圣人之无形疏而不失密也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
 役圣人之无气人生至此纵横自在升玉京朝帝阙方为大
 丈夫功成名遂之日也学道如是宁不快哉
  勇敢则杀常不畏死故次之以民常不畏死
卷二 第 2p055a 页 CK-KZ_JY047_02p055a.png
惑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此念不化此道不全○肆情逐妄)奈何以死惧之(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使民常畏死(只知贪生不知有死)而为奇者(死生亦大矣)吾得执而杀之(安能杀其
心哉)孰敢(其心使之自杀)常有司杀者杀(心为司杀能绝百念)夫代司杀者杀(我心与他
心虽同不可以我心代他心也)
是谓代大匠斲(绝生思维便成拟议)夫代大匠斲(事物之来情虑
之及)希有不伤其手矣(谨者不言言者不知)
 张耒曰夫人之生不杀于衽席饮食疾病则杀之于盗贼刑
 戮者过半矣是人之死实未尝知畏也而畏民者不过示之
 以死亦惑矣苟畏死耶则吾取奇邪者而杀之宜民孰敢为
 奇以取戮也然而为者不止则死之不足以惧民也明矣○
卷二 第 2p055b 页 CK-KZ_JY047_02p055b.png
 沈蛟门曰万物生于天而杀于天惟天司生亦惟天司杀人
 与人等耳无杀人之权也人而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代司杀
 者杀譬以拙工而代大匠斲鲜不伤其手矣乌能不杀其身
 哉○复圭子曰人生于天地间死其身者常有而死其心者
 不常有夫民非犯人道之患即犯阴阳之患而死者不畏死
 也吾奈何以死惧之凡学道者先须鍊已铸剑剑成万里诛
 妖一电光也若民果畏死而外道旁门是为奇者吾得执无
 刃锋芒剑而诛之然而不能杀其心也孰敢杀之哉此一剑
 也常有司杀者我心之天君是也自鍊而自杀其妄念则心
 死神活矣他人不能代我杀也如有代我杀者是代大匠斲
卷二 第 2p056a 页 CK-KZ_JY047_02p056a.png
 无益于我而反伤于彼矣○薛蕙曰朱太祖道德经序曰朕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问道诸臣人执我见一日
 试览群书有道德经一卷见其文浅意奥久之见本经云民
 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
 十人弃市暮有百人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
 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朕知斯经乃万物之至
 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但金丹之术也仁人之言其
 利溥哉老君之谓矣
  民不畏死起于饥寒故以民之饥次之
贪损章第七十五
卷二 第 2p056b 页 CK-KZ_JY047_02p056b.png
民之饥(人之不知道)以其上食税之多(以其心之欲念不已)是以饥(所以不知道)
之难治(人不得道)以其上之有为(以其心之事不停)是以难治(所以不得道)民之
轻死(人之不合道)以其求生之厚(以其心之情不尽○贪欲无厌)是以轻死(所以不合道○
不顾危亡)夫惟无以生为者(勇于忘我○不厚其生)是贤于贵生(所以得道○不自生故长
生)
 李息斋曰上多取则下贫上有为则下乱必然之理也我欲
 厚其生则不顾人之生我厚而彼薄安得不轻死圣人之于
 生盖不得已彼视其生若无以生为岂肯厚吾之生而夺人
 之生哉是之谓贤于贵生○复圭子曰知道之民虚其心实
 其腹今上以食税之多致民之饥则民心实而腹虚与我无
卷二 第 2p057a 页 CK-KZ_JY047_02p057a.png
 欲而民自富者异矣得道之民弱其志强其骨今上以其有
 为致民之难治则民志强而骨弱与我无为而民自安者异
 矣有道之世民安其居乐其业而无夭伤今为求生之厚而
 轻死是以形骸为重性命为轻与我好静而民自正者异矣
 盖以生养生反所以贼生善摄生者先要杀三尸斩六贼并
 世人厚生之事一切屏去所谓不求生而自长生其贤于贵
 生远矣
  民之难治轻死因上伤和气下多刚暴故以人之生也柔
  弱次之
戒强章第七十六
卷二 第 2p057b 页 CK-KZ_JY047_02p057b.png
人之生也柔弱(水结成冰○一团和气)其死也坚强(冰消即水○和气散)万物草木
之生也柔脆(水流原在海○和气全)其死也枯槁(月落不离天○和气绝)故坚强者
死之徒(死者生之本○刚暴杀身之本)柔弱者生之徒(生者死之基○柔和养生之根)是以兵
强则不胜(心离则道愈险○恃强则败)木强则共(念头不已心则愈杂○木刚则折)强大处
(谁使之念起心离○沉沦之本)柔弱处上(入道之基○升腾之象)
 苏子由曰冲气在焉则体无坚强之病太和存焉则事无坚
 强之累兵以义胜者非强也强而不义其败必速木自拱把
 以上必伐矣物之常理精者在上粗者在下其精必柔弱其
 粗必强大○复圭子曰此章总见大道无能生有积柔为坚
 积弱为强柔弱者有之初也坚强者有之终也有还归无人
卷二 第 2p058a 页 CK-KZ_JY047_02p058a.png
 物生死皆借有形者以喻无形之道学人当先究人物生死
 柔弱强大上下之理方知以柔弱为入道之基久之炼去坚
 强之重浊者尽化为轻清庶可以出有入无腾云驾雾长生
 而不死矣○严君平曰天地之理小不载大轻不载重故强
 人不得君王强木不得处上共音拱拄也拄音主荀子曰强
 自取拄兵强者则败亡常为弱小之所乘木强者则支拄常
 为众木之所压此说为是更得本文正意
  柔弱者谦之道也天道好谦故次之以天之道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心之性性之神)其犹张弓乎(有力○称物平施)高者抑之(省思虑)下者举
卷二 第 2p058b 页 CK-KZ_JY047_02p058b.png
(奋精神○损上益下)有馀者损之(绝嗜欲)不足者与之(养冲和○裒多益少)天之道
(心也)损有馀而补不足(生处使熟熟处使生○亏盈益谦)人之道则不然(亦心也○
反是)损不足以奉有馀(贪其所爱忘其自然○损人益己)孰能以有馀奉天下(要在
忘我○损己益人)惟有道者(忘心○仿天)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忘性○损)功成而
不居(忘神○损)其不欲见贤(忘忘亦忘○损之又损)
 沈蛟门曰弓人调适弓干使之和平则抑高举下损有馀补
 不足天道平等亏盈益谦故曰天之道犹张弓也人之道则
 不然裒聚贫贱之财以益富厚取之尽锱铢而不遗用之如
 泥沙而不惜损不足以奉有馀与天道异矣谁能与天合道
 损有馀以奉不足其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常出其身以任
卷二 第 2p059a 页 CK-KZ_JY047_02p059a.png
 事虽为而不恃其能虽成而不居其功此损之至也损己至
 故天下乐推而不厌虽不欲见贤不可得也谓我心本不欲
 见贤人自以我为贤矣○复圭子曰有一𡻕之天道有一月
 之天道有一日之天道修行人未明人道先须辨天道天道
 先要从一月日月盈虚消息上察起而后人身一阴一阳之
 升降可按也愚幸得遇真人与闻大道甫悟太上天道其犹
 张弓之说人间之弓必损有馀以补不足易知也天上之弓
 月出庚挂于庚酉之方一阳居下其弓张于月之初三日乎
 月见丁挂于丁未之方二阳居下其弓张于月之初八乎月
 盈甲挂于甲卯之方三阳象乾其弓引满挂于十五之日皆
卷二 第 2p059b 页 CK-KZ_JY047_02p059b.png
 为上弦之弓满则谓之有馀有馀则当损十八月挂于辛戌
 之方损一阳而初下一弦矣二十三日月挂于丙午之方又
 损二阳而弦下一半矣二十八月挂于乙辰之方微阳将尽
 以象坤卦其弓已弛而不张自望以至晦皆所以损此月之
 有馀以补来月之不足修鍊者能月月行持进阳火退阴符
 如天道之补损周而复始此之谓性命双修何忧不仙乎何
 为人道不然一身之中所不足者阳也有馀者阴也反以情
 识损元阳而长群阴孰肯损阴之有馀以奉不足之阳哉惟
 有道之圣人始而效天道之张弓有作有为而不恃其劳既
 而功成无作无为而不居其功所谓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圣
卷二 第 2p060a 页 CK-KZ_JY047_02p060a.png
 人殆一天道也○李息斋曰裒多以益寡者天之道也裒寡
 以益多者人之道也惟圣人能以己有馀而奉人不足故其
 能及万物而不恃其能功盖天下而不居其功利泽施于天
 下而不欲见其贤唯有道者而后如此
  不欲见贤谦柔之德也故以水德次之
任信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人之生也人之心也)而攻坚强者(欲不死者)莫之能胜(心无
生死○棒打不开)其无以易之(情念死矣○无物可比)故柔胜刚(心有力则情念自消○屈己者
胜)
弱胜强(心无为则天道乃见○软能蚀坚)天下莫不知(人人有此理)莫能行(人人昧此
理)是以圣人言(圣人知之)受国之垢(藏心于心而不见也○海纳百川)是为社稷主
卷二 第 2p060b 页 CK-KZ_JY047_02p060b.png
○受国之不祥(藏神于神而不露也○处众人之所恶)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苍天中更添𡨚苦○与物相反与道相合)
 河上公曰今夫水置之圆中则圆置之方中则方止之则止
 决之则行然而大者能怀山襄陵高陵为池深谷为邱者皆
 是物也其细则磨铁碾玉皆以水资是攻坚固者无以易之
 不可轻易也水能灭火弱胜强也齿先舌敝柔胜刚也天下
 莫不知柔弱长久刚强易折也莫能行耻谦卑好强梁也受
 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为
 一国主也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君能引过自任代民受
 不祥之殃则可以有天下而王也正言若反者正言合道而
卷二 第 2p061a 页 CK-KZ_JY047_02p061a.png
 反俗俗以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复圭子曰上善若
 水五行以水为本水能沉金漂木尅火荡土此天地之水也
 其攻坚强信莫能胜也若人身之水肾也肾水足则五脏皆
 不受侵肾水竭则心火炽尅肺金金尅肝木木尅脾土死矣
 故大修行人宝此肾水如宝金河车转运昼夜不敢暂留停
 所谓因烧丹药火炎下故使黄河水逆流水能上行则火自
 下降是柔胜刚弱胜强也人人皆能知人人不能行何也好
 坚强之故也而圣人不然宁为柔弱毋为坚强未得道时忍
 辱含污如王在石中何垢如之甘魔受难如金遭火试何不
 祥如之既得道后忽然真人出见小则不失本来之面目是
卷二 第 2p061b 页 CK-KZ_JY047_02p061b.png
 谓社稷主也婴儿积渐变化大则分为亿万之阳神是谓天
 下王也垢与不祥众人之所恶是以正为反惟有道者能直
 受之而不以为反也
  水之受垢众恶皆和故次之以和大怨
任契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嗜欲杀身)必有馀怨(情念不断)安可以为善(何以见)是以圣人执左
契(正念见前○诚信及物)而不责于人(不为物移不与物竞○一味克已)故有德司契(以心
契心以道契道○性静情逸)无德司彻(自非寂然何能混融○心动神疲)天道无亲(灵光独耀○迥
脱尘根)常与善人(无得无失○惟道是从)
 复圭子曰怨可和也必君父之仇方为大怨不当和而亦和
卷二 第 2p062a 页 CK-KZ_JY047_02p062a.png
 之怨虽解而心尚存不善者吾亦善之乃所以为德善和大
 怨而不免有馀怨安可以为善哉不如责已恩怨两忘契符
 合也喻至诚之能使人符信也圣人执左契于已而不责人
 之报我有德于人可忘也人有怨于我不可不忘也至诚而
 不动者有之矣然尽其诚而司契于己非有德者不能若无
 德则司彻彻明也怨德大明不以厚道自居也岂知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善人即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之人也○吴幼清
 曰执左契不责于人无心待物也契者刻木为劵中分之各
 执其一而合之以表信取财物于人曰责契有左右左契在
 主财物者之所右契以付来取财物之人王元泽曰史记云
卷二 第 2p062b 页 CK-KZ_JY047_02p062b.png
 操右契以责事礼记云献田宅者操右契则知左契为受责
 者之所执徵谓执左契者已不责于人待人来责于已有持
 右契来合者即与之无心计较其人之善否和怨者有心于
 为善人也不若无心待物如执左契而不责于人静中观物
 而任其自然也有德无心待物无德有心待物彻通也古者
 助法周改助为彻法恐八家私田所收之不均故八家私田
 亦令通力合作而均收之八家所得均平而无多寡之异司
 左契者任人来取无心计较其人故曰有德司彻法者患其
 不均有心计较故曰无德和大怨者恐善人受害有心为之
 亦如司彻者有心于为力弱之家恐其所得者寡耳
卷二 第 2p063a 页 CK-KZ_JY047_02p063a.png
  执左契谓以道感民则自然契合无争夺也故次之以小
  国寡民言知足而不贪也
独立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大圆镜中)使有什百(可养者也)人之器而不用(其国太平)使民重死
(一念不生)而不远徙(念兹在兹)虽有舟车(无去无来)无所乘之(实无去来)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不争善胜○六根清静)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是道之源○反朴)甘其食
(味道之腴)美其服(受道之庇)安其居(处道之安)乐其俗(乐道之和)邻国相望(心心相照○对
境无心)鸡犬之声相闻(照见五蕴皆空○外境不入内境不出)民至老死(灰心绝念○终身在
道)不相往来(如如自然○忘其彼此)
 复圭子曰人身首戴大圆大国也心君独处一腔小国也止
卷二 第 2p063b 页 CK-KZ_JY047_02p063b.png
 有君而寡民何也一身之中惟神气精而已神即心也内有
 精气外有耳目口鼻手足肢体屏而不用即使有什百人所
 造之巧器安足以役吾神哉真君高拱清静澹然寂寞无为
 之上故能役使百体从令护卫真君于方寸之中气不耗精
 不漏耳目口鼻手足不妄驰所谓重死而不远徙也夫有形
 之舟车其驾驭犹有限也无形之舟车瞬息千里万里而莫
 知操纵金刃之甲兵其挥霍犹易折也无刃之戈矛生于一
 掬倏忽诛夷兼并而莫能禁遏今真君既住无生国里虽有
 舟车能引人往来而实不往不来无所乘之也真君好静无
 为虽有甲兵以斩邪魔而实无邪无魔无所陈之也所谓心
卷二 第 2p064a 页 CK-KZ_JY047_02p064a.png
 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惟神游上古作葛天无怀之民
 复结绳之风所食者无味之味何其甘也所服者无色之服
 何其美也所居者空中之楼阁何其安也所同者太和之俗
 何其乐也○玄同子曰所比邻者彻上下周傍之国无不心
 心相照而无所往也所狎闻者鸡鸣犬吠之声无不耳耳相
 通而不滞于闻也盖吾真君五蕴皆空六根清静形如槁木
 心若死灰即至老死而其玄玄真湛之性如如自然之体已
 超乎靡丽繁华之外久矣安见其往来哉大哉真人无声无
 臭至矣
  以上八十章皆至道至言非徒悦视悦听故次之以信言
卷二 第 2p064b 页 CK-KZ_JY047_02p064b.png
  不美美言不信
显质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良药苦口)美言不信(不得动着○口头三昧)善者不辨○(○无分别
相)辩者不善(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妄生差别)知者不博○(○头头总是)博者不
(只在目前○物物有碍)圣人不积○(○不增不减)既以为人(贼来便打)己愈有○
(○用之不尽)既以与人(与物相接○客来须省)己愈多○(○普济无穷)天之道○(○生
生不已)利而不害(时清道泰○无所不利)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则天之行慈仁俭约)
 吕知常曰信实之言淡乎无味其犹水也淡而能久美好之
 言甘而悦人其犹醴也酌而易竭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卷二 第 2p065a 页 CK-KZ_JY047_02p065a.png
 善于心者尚行而不尚口守朴素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
 浊其渊巧言易于招尤取愆故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道
 者明于理而达于根得其一何必博乎博者通于物务于事
 所谓多则惑也故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积德不积财
 有德以教愚有财以及贫也庄子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
 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圣人演道德以为人人受
 其益而德愈彰如鉴之照而不疲分浮赢以与贫贫受其赐
 而财愈有若井之汲而不竭故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
 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地之大德曰生故曰利而不害圣人
 之守位曰仁故曰为而不争○复圭子曰此章结局以天道
卷二 第 2p065b 页 CK-KZ_JY047_02p065b.png
 圣道并言分明太上以天道自处累累五千言可不谓美乎
 不辩乎不博乎不为人乎不与人乎然人当察其孰为逆耳
 孰为悦心在信不信则美不美分矣察其孰为守中孰为尚
 口在辩不辩则善不善分矣察其孰为抱一孰为驰骋在博
 不博则知不知分矣凡人有一长必积而私之圣人有道公
 之于人是不积也然此道人人本有圣人特为一指点耳而
 未尝分我之所有也故曰既已为人已愈有此道个个圆满
 圣人特成人之美耳而其实不损我之故物也故曰既已与
 人已愈多亦有天道运而不积之意夫天道好生即有时而
 杀之而不害其生生之心故曰利而不害圣道不外慈俭不
卷二 第 2p066a 页 CK-KZ_JY047_02p066a.png
 敢为天下先之三宝即有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不敢为主而
 为客之诸说皆是信言真美不美真辩不辩真博不博未尝
 积大道而私之于一己其五千言皆以为人也与人也而太
 上之道何曾见其减乎迄今与天并高百姓蒙其利而无害
 道迈千古为
三教祖
百王师谁敢与之争道而驰乎学人有能得其旨趣之一二上
 则为圣为仙为佛次亦可以超凡解脱而不作尘埃中人矣
 况有苦志潜心太上之道又不惜资财不惮艰辛以求之者
 乎他日必遇龙华会上人同饮刀圭羽翰自生而为大丈夫
卷二 第 2p066b 页 CK-KZ_JY047_02p066b.png
 功成名遂之日也有志之士当念兹在兹而不顷刻忘矣
 清庵李祖曰信言不美忠言逆耳也美言不信巧言令色也
 真实之言淡薄虚妄之言华饰善为道者无分别故不辩善
 辩者致争之由故曰不善真知者光而不耀故曰不博广博
 者明见于外故曰不知圣人损其所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故曰不积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视之不
 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故曰为人愈有与人愈多天
 地大德曰生故曰利而无害圣人守位曰仁故曰为而不争
 只这末后一章总发八十章之蕴也经云可道非常道可名
 非常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希言自然淡乎无味进道若退
卷二 第 2p067a 页 CK-KZ_JY047_02p067a.png
 明道若昧广德若不足太白若辱曰希曰夷惟恍惟忽大音
 希声大器晚成正言若反已上等语虽不美听其中有信故
 曰信言不美可道可名可见可闻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
 满堂善之为善美之为美乐之与饵声味俱美以上等语虽
 美于听终不实也故曰美言不信若讷若拙若愚若朴若屈
 若昏不尚已贤不贵奇货俨兮若客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
 兮若浊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
 以上皆不辩之善也尚奇务货自高自大自见自是自矜自
 伐勇于敢嗜于欲不畏威不畏死不知足不知止强知前识
 昭昭察察以上皆不善之辩也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
卷二 第 2p067b 页 CK-KZ_JY047_02p067b.png
 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言而信
 不见而名无为而成以上皆知者不博之谓也知物知人知
 内知外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开其兑济其事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不知为知皆是妄知以上皆博者不知之义也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损之又损以至无为去甚去奢去泰无
 知无事无欲以上皆不积之义也至于曲全枉直洼盈敝新
 万物归之万民化之天地合之广施博济不穷不敝不殆不
 危用之不可既此为人愈有与人愈多之义也天之道生成
 运化利物平施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无
卷二 第 2p068a 页 CK-KZ_JY047_02p068a.png
 所不利至公无私惟德是辅不言善应不召自来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一切有情无不覆帱此
 利而无害也圣人之道守雌抱一处柔行谦和光同尘后己
 先人同于道同于德同于天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不责于人善贷且成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小国寡民自
 以为足使民返朴忘其彼此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皆不争之
 义也只这不争二字八十章之要也若是信得及的把这不
 争二字为日用久久纯熟则自然造至混元之境真常之道
 至是尽矣象帝之先妙明本体得矣且道不争二字作么会
 咦放倒门前名利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