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1324-080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集卷二十
              大学士李光地撰
 杂著三
  算法
周以六艺教士其曰九数云者一曰方田以御田畴界域二
曰粟布以御质剂变易三曰衰分以御贵贱廪税四曰少广
以御羃积方圆五曰啇功以御功程积实六曰均输以御远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1324-0806b.png
近劳费七曰赢朒以御隐杂互见八曰方程以御错糅正员
九曰勾股以御广远高深此圣人所以极数之用也然古人
精密之法不传而后世所用悉皆疏率故所谓径一围三径
五斜七云者不过约略之算而其方圆相求三分进益虚加
实退皆非真数也自汉至元惟刘徽祖冲之赵官钦为算学
之最故径七则圆围二十有二圆积十一则方积十四者是
其约法也至于今日而新法立焉其于方圆围径羃积之
算不爽纤毫矣而其书有所谓几何原本者则以点线面体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1324-0806c.png
为万数之宗盖点引而成线线联而成面面积而成体
自此而物之多寡长短方圆广狭大小厚薄轻重悉无
遁形自此而物之比例参求变化附会悉无遁理古所
谓勾股者举中之法耳今三角法即勾股也然而有直
角有锐角有钝角又其算也分周天为三百六十度而
角度对之故量角之度以为起数之根然则勾股有直
而无锐钝其数起于边而不起于角岂非有待子新法
以补其所未备者乎其用之则以八线之表八线者亦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1324-0806d.png
古人所谓勾股弦也今则变勾而曰矢且有正矢焉有
馀矢焉变股而曰弦且有正弦焉有馀弦焉其在圆外
之股则曰切且有正切焉有馀切焉变弦而曰割且有
正割焉有馀割焉八线相求互为正馀故举一则可以
反三穷三则可以知一举一反三穷三知一者则今之
三率法是也三率之法即古者异乘同除之法而其立
法加妙用之加广则非古人之所及也欲通新法者必
于几何求其原以三角定其度较之以八线算之以三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1324-0807a.png
率则大而测量天地小而度物计数无所求而不得矣
  历法
历象之法成周以前尚矣而其法之详不传自汉以下
作历者七十馀家要其立法之大端则定气也定朔也
步五星也推历元也盖气定则太阳之躔冬夏之晷不
差矣朔定则闰馀之分交蚀之度不失矣五星之步明
而迟留伏逆陵犯之期可覆而知历元正而七政交会
之本可坐而致此其立法之大端也然去圣既远道业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1324-0807b.png
残阙故其术以推测而弥精考究而弥密盖至于今而
历学无馀蕴矣定气之法古谓天周岁终而已不知所
谓岁差也至何承天始知之而立为岁差之率然其年
数则或以七十五年或以五十年或以百年迄无定论
惟郭守敬谓六十七年者近之今新历则不谓之岁差
而谓之恒星行度盖自有宗动之天万古不变而恒星
亦行乎其中故不能以无差也郭守敬有岁分消长之
法然非岁分之真有消长也日行有高卑有迟速冬至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1324-0807c.png
之日适直速度则是日之晷刻减故见为岁分消耳新
历推得最高之度不在一处自至元辛巳以后最高渐
过夏至而东故其岁又已自消而长此则郭太史之所
未知者已定朔之法古者案日月常行定为经朔而已
然月有本天高卑迟疾之行焉又有去日远近迟疾之
行焉其变尤多故新历之立法尤密步五星之法古者
以迟留伏逆别为段限王朴谓其迟速也须以渐故破
段限而立衰次之法当已然五星有本天高卑又有去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1324-0807d.png
日远近盖与月行无异故新历谓七政终古平行本无
迟速也但日则但有本天高卑月五星则有本天高卑
又有去日远近月则高卑远近之分微五星则高卑远
近之分大故日有赢缩而其迟疾不如月之甚月有迟
疾而无所谓逆与留者此则其所以同异之由参差之
变又古但有五星经度新历则并纬度有之凡皆古人
之所未讲也定历元之法自汉前后志始而历代沿焉
然历代之历皆数十年而遂差而能使万年之前千载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1324-0808a.png
之后入其轨辙乎故郭守敬破而不用而新历亦然此
岂非直捷简易不事支离之法哉至于里差之说具于
周髀而其学不传已数千载郭太史分方测候二十七
处其于里差详焉然终局于地平之说故其法不能通
于四远新历以地为圆体南北东西随处转移故南北
则望极有高下东西则见日有早暮望极有高下而节
气之寒暑因之矣见日有早暮而节气之先后因之矣
推之四海之外四方上下可以按度而得其算揆象而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1324-0808b.png
周其变其说与周髀合不独自汉以下为浑天之术者
之所未到而实则圣人之意乃千载而一明也然而法
既妙矣而神明之者存乎其人故随时修改损益求中
者人事固尔天道亦然今有三角八线诸法固已极测
算之精微又得其人而观候修正之钦天授时之功有
不超越前代者哉
  西历
新历有理奇而法者数事一曰天圆而地亦圆四方上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1324-0808c.png
下皆人物所居各以戴天为上履地为下也其说与周
合且浑天之术本谓如卵裹黄乌有卵圆而黄不
圆者乎一曰天有九重最近者月天也稍远则日天与
金水天又远则火星天又远则木星天又远则土星天
最远则恒星天其外则宗动天也楚辞天问曰天有九
重孰营度之然则九重之说旧矣一曰惟宗动天行有
常度不独日月五星右行恒星天亦右行也其说则历
代岁差之说是也一曰日月五星各有天而行皆有轮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1324-0808d.png
虽望之丽天而实循轮而行其理如珠逐盘旋漩随水
去虽急转长逝而复自作回环之势盖日月五星所以
有赢缩迟疾者此也一曰月与五星有本轮又有次轮
盖本轮以从天而次轮以法日在小轮之极远者月疾
而星伏在小轮之两际者月纡而星留在小轮之最近
者月迟而星逆盖日尊天月与五星尊天而又尊日也
一曰金水与日同天而其两轮包日盖二星之行异于
三星去日极远不过数十度耳不能与日相望也古人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1324-0809a.png
莫察其故今言其轮包日则理通而法得矣一曰月有
倍离盖五星一合日而迟疾一周月则一合日而迟疾
两周又五星之小轮跨本轮之内外月之小轮切本轮
之边其法皆以实测而得之凡此数事初若创见然或
符于古经或轨于自然之理数其说不可易已至于有
赤极又有黄极有最高又有最高之行理尤微妙事愈
难明愚尝妄意不独黄有极尔自恒星以至月天皆有
极也盖枢纽长系者惟宗动为然观极星之离枢渐远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1324-0809b.png
则恒星又有极可知矣日月五星则其明著者也最高
者古谓长在夏至而已然自至元辛巳作历之前实未
至夏至也今则又过夏至而东矣郭太史立为岁分消
长之法而亦未言其故愚又妄意夏至最高则冬至最
卑最高极迟则最卑极速今言岁分者断自冬至终始
其日之日轨速而周星易则见为岁分减耳非真有消
长也辛巳之前最高向于夏至而未至故郭太史以为
日消自时厥后至于今乃渐长盖最高又过夏至七度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1324-0809c.png
矣然则太史之术其疏乎不知消长之根在最高之行
故也
  记南怀仁问答
康熙十一年某月见西士南怀仁怀仁深诋天地方圆
之说及以九州为中国之误其言曰天之包地如卵里
黄未有卵圆而黄乃方者人以所见之近谓地平坦而
方其可乎天地既圆则所谓地中者乃天中也此惟赤
道之下二分午中日表无影之处为然怀仁与会士来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1324-0809d.png
时身履其处此所谓地中矣愚答之曰天地无分于方
圆无分于动静乎盖动者其机必圆静者其本必方如
是则天虽不圆不害于圆地虽不方不害于方也且所
谓中国者谓其礼乐政教得天地之正理岂必以形而
中乎譬心之在人中也不如脐之中也而卒必以心为
人之中岂以形哉读吴草庐土中之说因偶忆及遂记
于此
 愚又案天地度里不可穷极算术纷纭莫适为宗洛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1324-0810a.png
 邑土中之说固未可信然以历理推之地势差异晷
 景当殊南北之极潜见绝判西法称赤道之下二分
 午表无景是冬夏数均也昔人有至外国者熟一羊
 头而夜已曙是昼数常赢也今法南方四时昼刻每
 多于北又况乎其九州之外者乎昼夜不均非所语
 中然一岁之内绝无短永阴阳消息其序靡显揆之
 于理亦未为中也如此则惟中国之地晷刻赢缩与
 四时进退二至相除毫无馀欠而洛又其中之中谓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1324-0810b.png
 之中土理宜不诬以是知经所言天地四时之所交
 合阴阳风雨之所和会信乎其为至理而非虚说也
  圣人作历之原
圣人作历为顺天以授时而已天道之大在寒暑四时
而寒暑四时运于不可见于是而纪诸日月星辰之行
是故察日之出没而昼夜明焉察月之盈虚而朔晦明
焉察日之发敛而冬夏明焉书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
民时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寒暑昼夜者天道之纲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1324-0810c.png
民用之本其验系乎日星是故定四方候昏旦测晷景
望中星而分至启闭无所爽其候焉此所以历象日星
也朔晦望弦虽非民事之所关而圣人亦欲其参合而
无閒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此又所以历象月辰也盖历
理之精微未有过于尧典数言岂非万世事天者之法
欤其具必日历与象者说者曰历纪数之书也象观天
之器也有历而无象焉不可也所谓象者大略有四一
曰仪璇玑是也盖天体浑然日月五星经纬异道迟速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1324-0810d.png
异势其閒离合远近不可以目力齐也故为仪以窥之
立经纬之环列纵横之度转而望焉以知躔离进退之
详伏逆迟留之变则虽寻径之閒而天体无所遁其形
矣二曰管玉衡是也虽以仪窥天而人之转瞬难定故
复以管正之横于玑之上而凝眸焉则宿度星辰皆可
以不失其位矣三曰表土圭是也所以致日景而辨分
至定四方者也以长短之极察之则知二至以长短之
中裁之则知二分以二分出入之景揆之则知东西以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1324-0811a.png
午中之景正之则知南北故辨分至定四方皆由此也
四曰漏分日为若干刻而节水下漏以数其刻盖凡仪
管表晷之施于用者皆以是为测候之准焉四者互相
参质以求天验之详夫然后可以纪之于历而颁之于
天下盖唐虞三代之遗法其可考者如此
  规垣宿野之理
北极周回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南极七十二
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二规之中相去一百馀度其最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1324-0811b.png
中为天之纮带纮之内外三十度许为日月五星之行
谓之中规三垣者北极为紫微垣在尾者天市在翼者
太微紫微为宫寝位盖本居所之义太微为朝廷位盖
取向明之文天市为明堂位盖因出震之理此或其意
之可推者也若曰某星为相某星为将某星为后太子
则吾不知也二十八宿分四方者盖以云汉升降定之
云汉阴气也列宿天中也云汉之气与列宿始交于申
势极于亥降交于寅沉化于已潜明于午阴气循环于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1324-0811c.png
是为著故四维之限因以定焉阴气之升为西为北阴
气之降为东为南天之道也古今知列宿之分而不知
其所以分或者乃以日躔所次而目之不知轨辙东差
斗分易位即复南至长在虚危而祖冲之所谓春躔义
方秋丽仁域者亦不可得而强说也宿象分列则东者
发生之象南者文明之符西者兵刑之属北者空亡之
乡抑或其理之可求者也若曰某星为箕中之糠某星
为房中之键则吾又不知也星土之文见于周礼杂出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1324-0811d.png
于内外传诸书其说茫昧不可究穷至一行而始有两
戒河山之说盖水土之精上为云汉云汉之经乎天如
山河之经乎地也故以山河为限而后区域可分以云
汉为章而后分野可名列宿之在天中犹九州之在地
中也列宿者日月五星光曜经焉九州者礼乐五常人
文萃焉故列宿者九州之配也江河之首发于岷蜀秦
陇之墟尾没于渤碣扬吴之境故云汉升气交于井鬼
为秦蜀分云汉降气交于斗箕为燕吴野此又或理之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1324-0812a.png
可通焉者然至于晋鲁卫齐以负海而跨河得乎云汉
之升宋郑楚周以四达而宏衍位乎云汉之降语其凿
然者固不可得而尽知矣又况南疆日辟而宿度不移
河道既改而星土莫迁则分野之书吾又安敢以殚而
信之哉是故观察天地而为理之所不可推者君子阙
如也知为理之不可推而必随声附和莫自白其真伪
之所归其不反覆昡乱者几矣无乃非易简之旨与无
乃非穷理之学与举天壤可名之星为座数百为星数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1324-0812b.png
千或连络为体或单举成名各有攸司官曲具备是果
何从而定之又果孰从而察之与夫历数有常而步之
犹不免于差至于眇冥荒忽而莫之诘穷者则转相祖
述而传之以为信呜呼其亦与于惑世诬民之尤者与
  天人参合之道
圣人所以和同天人之际而使之无閒者协五纪念庶
徵而已五纪者天之所为庶徵者人之所为天运人从
不协则睽人感天应不念则乱然所以协之念之皆一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1324-0812c.png
因乎自然之理岂若末世之凌杂盐米而放于荒诞也
哉夫一岁之有春秋冬夏犹一日之晓午昏夜也日出
于寅没于戍岁开于寅闭于戍故行夏之时者所以儆
民之春生东作而惕其夙寤晨兴是以天事始于子而
人事始于寅夫昼刻每多于夜而阳功常溢乎阴故为
之法曰阳三而阴一此生物之心也自然之道也上下
四方各有辰次日之出卯入酉上下之辰然四方之辰
亦然其出寅入戍出辰入申亦如之此变应之妙也自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1324-0812d.png
然之道也出寅入戌为阳侵阴出辰入申为阴侵阳往
来交侵不越乎东西之三辰而不至于南北阴阳太少
之位也自然之道也阳进则昼长阴盛则夜永天变日
效不爽毫釐贞观贞明之极也自然之道也此岂人之
所为也哉皆天之所设焉尔若夫徵验之理则洪范亦
言其概矣王省惟岁为主气之柄也卿士维月师尹维
日为纪气之行也庶民维星为众多繁附而处气之中
也故王道失则天乱而寒暑易庶政失则日月乱而错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1324-0813a.png
行百姓扰则星辰变而示异故曰周末无寒岁秦世无
燠年王道反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诗人所以刺皇父
也民劳则星动民散则星稀史氏之言其必有考矣夫
列宿丽天因天之气而性质各殊或则好燠或则好寒
盖不但箕毕之于风雨而已犹之八方五土风气不通
民生其閒嗜欲不齐故政教之顺民而施如气候之应
节而至日月从星则气候得而天道正矣卿士师尹从
民则政教举而王道行矣天人相应故观夫庶徵之协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1324-0813b.png
否而乂之明不明贤之用不用民之安不安可省念而
知也盖圣人之意其可推者如此至于辨星土察星变
望云物纪祲氛各以类占用谨天戒抑亦理之所必然
若乃星占末学转为枝蔓则是溢乎正理而为术之流
譬之画野分地其物产风声之可纪者大略也家区而
户别之虽造化不如是之刻雕也故不能以无辨
  等韵皇极经世韵同异
等韵三十六字母沿习已久然其所以区别之源多莫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1324-0813c.png
能明其故吴人有强谓其方言备此诸母者察其口中
之音亦不过四声有清浊耳且仍不能具三十六之数
也至康节经世书分为二十四音析为四十八行通其
意者亦少今案字之音母皆止于二十四邵子分清浊
声不论有字无字皆存其位此所以有四十八也等韵
亦分清浊声而于平声有音无字者不载故或清浊兼
存或存其清或存其浊此所以止于三十六也二十四
母者影晓为㗋音见溪疑古云牙音今案当为鼻音端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1324-0813d.png
透泥为舌头音今案来字亦当附此知彻为舌上音精
清心为轻齿音照穿审为重齿音今案日字亦当附此
非微为轻唇音邦滂明为重唇音此二十三音者等韵
经世之所同也中閒清浊皆有平声字者影与喻晓与
匣见与群端与定知与澄精与从心与邪照与床审与
禅非与奉敷与微邦与并而已如溪透彻清穿滂则有
清而无浊疑泥来日明则有浊而无清此经世兼之而
等韵所以或存或阙者也然等韵则以舌上音娘字足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1324-0814a.png
为二十四经世则以重齿音日字比例轻齿音为二十
四此其微不同者要皆有浊无清之声也是故二十四
音之中清浊具者十二不具者十二不具之中有清无
浊者六有浊无清者亦六二书同异之故此其大端矣
其部居离合前后亦两有得失经世以疑字鼻音与晓
字㗋音为同类明字唇音与影字㗋音为同类不当合
而合此其所失也当以等韵为正来字本舌头音日字
本重齿音等韵以为半舌齿而别之于后不当离而离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1324-0814b.png
此其所失也又当以经世为优也至其前后之次则等
韵盖以鼻而舌舌而齿齿而唇以归于㗋深得贞下起
元之意亦非经世所及要之音之止于二十四而分清
浊者则一经世之釐为同类异行尤易寻别也
  榕村韵书略例
古韵书不可见而其散于经传者足徵也顾氏宁人之
论备矣后代益详于韵而等切之学兴虽其字音韵部
閒或与古差讹而其条理可寻其同异沿革可推何则
卷二十 第 18a 页 WYG1324-0814c.png
音生于人心今古不殊故也夫色不过五而五色之变
不可胜观味不过五而五味之变不可胜尝故音不过
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用也前世为韵书者未知五音
生生之法故虽区别有伦而迷其本始惟
国朝十二字头之书但以篇首五字使㗋舌齿唇展转
相切而万国声音备焉盖于韵部以麻支微齐歌鱼虞
为首于字母以影喻为首独得天地之元声故可以齐
万籁之不齐而有伦有要也从来为此学者部多首东
卷二十 第 18b 页 WYG1324-0814d.png
等多首见盖失其本矣惟邵子于声类以歌韵首列而
辞曲家每字收声皆归影母者乃为得其遗意然邵之
诸部既不尽合而度曲者只悟收声不知其为生生之
本故亦不能举而措之而皆通也然收声之法釐为六
部此则确为声乐本要而
国朝字头亦合焉神瞽复生不能易矣今谱亦区为六
部别为十二行以首五字宛转相生为百二十声于是
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得其位性术之变穷于此
卷二十 第 19a 页 WYG1324-0815a.png
焉韵有有声无字者等亦有有声无字者计韵之有声
有字者三十六就唐韵而增损改入之也母之有声有
字者亦三十六依等韵而分别论说之也然所据者皆
今日同文之音也考之唐宋閒则已别稽之于古则又
殊盖是编之意存乎明韵而已非随时则不通非谐俗
则不悟若夫究心小学者将以窥文字之初辨点画声
音之始则有诸家及宁人之书在此不能具也
  翻切法
卷二十 第 19b 页 WYG1324-0815b.png
自东冬江阳庚青蒸真文元寒山先佳灰萧肴豪尤侵
覃盐咸诸部皆可以合声为切法如都翁为东希阳为
香几莺为惊之因为真孤湾为官沙安为山低烟为颠
呼隈为灰西腰为箫溪忧为丘妻阴为侵他谙为贪之
类皆两声合成一声不用寻其等母韵部便可晓然但
上一字须检是首摄何字所生必以其字切之下一字
则归其韵之影母字乃得两声谐叶或上一字有音无
字则借其字之上去入字或下一字有音无字则借晓
卷二十 第 20a 页 WYG1324-0815c.png
母疑母字则声气犹相近若如古人切法则远矣惟支
微齐鱼虞歌麻七韵乃首摄之字生天下之万音者故
可以切他部而他部不能切七部盖七部之字皆天然
独音非两声合成故也中閒惟麻韵鸦哇等字可以支
虞部中字切歌韵字可以虞部字切则以鸦哇等元是
支虞反切麻部所生而歌与虞声韵开闭同类故也此
外凡七部中字皆应借本字之上去入为上一字而下
一字归本字影母切之影母乏字仍借晓疑可也
卷二十 第 20b 页 WYG1324-0815d.png
  南北方音及古今字音之异
等字三十六其本二十四清浊平声具者十二有清无
浊者六有浊无清者六合之亦十二故总为三十六音
也然就清浊具之中南北方言又不同惟影与喻晓与
匣心与邪审与禅非与奉敷与微其为清浊相配南北
尚相近若群定澄从床并则南音为见端知精照邦之
浊声北音为溪透彻清穿滂之浊声也故此具清浊十
二音之中南北同者六不同者亦六观历代韵书多从
卷二十 第 21a 页 WYG1324-0816a.png
南音所以知者以上去入三声叶之可见也至于知彻
澄娘之为舌音今存者娘字耳馀三字则皆入齿音不
知自何时而变惟闽广人则尚有之考邵康节经世以
知彻二字列于齿音之后而以娘字暗对日字则意其
时已略如今人音但不知轻重齿之外当作如何取此
声也又敷字今人读之只是非奉一类不与微字同类
在古音必当别故风字为方冯切丰字则敷冯切则是
非敷有两读而风与丰为两音也此类与世推移皆有
卷二十 第 21b 页 WYG1324-0816b.png
不可以时音概者
  卜书补亡凡例
洪范卜五占用二
 占书纪阴阳故用二卜书纪五行故用五
周礼太卜掌三兆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体
百有二十其颂千有二百
 玉兆瓦兆原兆者占龟之三书如连山归藏之类也
 卜之有体犹筮之有卦体之有颂犹卦之有繇书曰
卷二十 第 22a 页 WYG1324-0816c.png
 体王其罔害诗曰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即此百二十
 之体也史传所引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专之渝攘公
 之羭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如此之类即千
 有二百之颂也体所以有百二十者自五而乘之再
 倍为二十五又倍为一百二十五其中有五纯体焉
 体纯则无生克而不占故止于一百二十也颂有千
 二百者每体以十日占之吉凶各别故极于千二百
 也卜书在汉初犹存至京房辈并卜筮为一法故以
卷二十 第 22b 页 WYG1324-0816d.png
 五行布于六爻之閒而亦以十日起卦虽借易为用
 而其占决休咎悉卜法也王仲淹以京郭为乱常此
 其一端矣
洪范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
 此占龟之五兆也古人以火锲钻龟故诗曰爰始爰
 谋爰契我龟其所上之烟气有此五种雨者烟气浊
 暗水之兆也霁者烟气清明火之兆也蒙者烟气微
 濛次于雨者木之兆也驿者烟气断续次于霁者金
卷二十 第 23a 页 WYG1324-0817a.png
 之兆也克者烟气交争倏明倏暗土之兆也凡钻龟
 之法先傅以墨而燃锲加之故水火相薄而气升焉
 其或火过则焦水过则不食墨二者皆不能成兆主
 于其事不可为而不占也
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一事尔而卜三龟者卜必三钻犹筮之有十八揲也
 初钻得五之一再钻得二十五之一三钻乃得百二
 十五之一此时未开书何以知其吉也三钻皆不焦
卷二十 第 23b 页 WYG1324-0817b.png
 而食墨故曰一习吉也及开书而其颂辞又吉故曰
 乃并是吉也后人不悟三龟之义而以为使三人分
 卜者非矣洪范所谓三人占者既得体兆之后使三
 人互相参决如传史赵史墨史龟之比尔
春秋传晋卜救郑遇水适火
 此传證卜书之为五行尤最明著盖以两水而遇一
 火谓之水适火也水遇火则必灭火如两水相遇则
 不能相胜齐太皞之后火之祀也宋为子姓水之位
卷二十 第 24a 页 WYG1324-0817c.png
 也故曰利以伐姜不利于商
又筮短龟长
 古人重卜故周官虽兼立卜筮梦之法总以太卜之
 官而传又有筮短龟长之说夫阴阳五行其致一也
 然阴阳简以该而五行详以备自四时五方甲子分
 野物族事类莫不以五行求之而可见此其所以为
 长于筮也然易经四圣之后理义象数其发之也无
 馀而用之也无敝此所以列于经而孤行而卜法寖
卷二十 第 24b 页 WYG1324-0817d.png
 废
 论曰凡数皆起于洛书其四正者参天之数也故自
 一而三自三而九自九而二十七自二十七而复于
 八十一也其四隅者两地之数也故自二而四自四
 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复于三十二也其中宫
 者参两之合也故自五而仍得二十五自二十五而
 仍得一百二十五至于无穷而不变焉三者尽天地
 人之数是故先王之设官分职体国经野象之在朝
卷二十 第 25a 页 WYG1324-0818a.png
 象天故外则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之列内则有三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之
 职在野象地故有八家同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
 丘为甸一甸六十四井出车一乘之制国中象人故
 有五百家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以定民居五百
 人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出兵戎之法若其制
 作垂后则乐律者用天数者也易卦者用地数者也
 卜兆者用人数者也扬氏用天数而阴阳乱司马氏
卷二十 第 25b 页 WYG1324-0818b.png
 用人数而五行汨皆非其本矣
 一百二十五体除五纯体凡一百二十每体三变三
 百七十五变除五纯体之变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
 此与三乡之除里长三军之除卒长者其数相同也
 变止于三盖位之上下内外事之始终备矣五行参
 差相错有入体者有不入体者案其上下加临之位
 视其始终更代之序别其生克喜忌之情参之岁月
 日以辨王衰视其所占之人坐位以定宾主视其所
卷二十 第 26a 页 WYG1324-0818c.png
 占之事逢时以决休咎亦可以施诸民用矣
  诗选凡例
古者同书考文虽未闻有四声之说而韵部分明六经
秦汉以上书皆可见后世四声等母于韵学不为无功
然案其部分则自江左之末及唐人而既乱矣然唐人
律诗自守功令其古诗则凡所通用韵皆于古未远特
古今字声閒有出入者尔自宋及明所用全错上异诗
骚下反隋唐韵之既乖叶谐安在此大关节不可不正
卷二十 第 26b 页 WYG1324-0818d.png

古人诗平上去三声皆通用其入声则多转为去亦或
通用也今既有四声平仄分用亦自谐听然平声清扬
入声短速固与上去两声微别若上去两声相差至眇
今南北人多不能辨者作诗时须案韵本寻捡则古诗
韵脚两声固可通不独汉魏之閒唐诗閒亦有此也
近体诗句中每字平仄固有律令然五言倡句第三字
七言倡句第五字皆用平声者正也閒用仄字则下字
卷二十 第 27a 页 WYG1324-0819a.png
仄声必易以平若适当两平叠之倡句则此体不可用
又当变而通之于和句用平声为对可也然此体在唐
初亦不拘惟杜韩柳则极严谨至五言和句首两字七
言和句第三第四字遇下字应用平者上字必不可用

三百篇备诸体汉初乐府亦备诸体但乐府五七言者
多此即后来变体之渐矣安世诗甚古列国讴吟亦多
抑扬慷慨后代诗人转相规拟然古劲终不如也陆象
卷二十 第 27b 页 WYG1324-0819b.png
山有言康衢之谣击壤之歌高文大册有不能及中林
之夫汉上之女硕儒宗工有不能企性情之所濡俗化
之所渝时运之所驱是以君子论其世焉汉承秦后元
气肇淳故其诗文雄深雅健非后代所复及虽然侈荡
悲惋之音多而肃穆平宽之意少以彼霸心之存王泽
之竭固与雅南教化异也诵读之士可以观矣
古体无所不备然四言其大经也故以四言首之存古
也韦孟傅毅曹植张华陶潜王勃其志美其词文以嗣
卷二十 第 28a 页 WYG1324-0819c.png
风雅亦庶无愧
长短句体之杂也区为一部别于粹乎五言七言者也
内如退之琴操与古为化矣用韵则未离乎唐尔鲍明
远行路难苍劲奇峭词家之绝调
苏诗深厚李诗慷慨更号之首信乎不群其拟作者风
格并高也建安之诗气体疏宕张陆以下衰矣择其稍
耸拔者登之卑纤弗与也陶公为贤人君子所尊不可
改评鲍明远河汾病其哀怨然自诗人振笔之妙未有
卷二十 第 28b 页 WYG1324-0819d.png
如之者元晖子山可称时藻比之陶鲍筋束缓矣陈拾
遗张燕公以气雄李供奉以才敏若杜工部韩文公之
诗源远流长则千载之两人也其馀名家各自斐然然
清音俊笔则王孟标新深情雅裁则韦柳擅林皆此道
之能者故后世有述焉
两汉古诗比兴叙意或称引古人则直道其事不类后
人采摭涂附或至于连章累句以为工也且俳俪未兴
故其气能扬发辞则雄直而曲至建安犹存斯体及晋
卷二十 第 29a 页 WYG1324-0820a.png
宋之后始变
古诗不贵俳俪正为其伤气尔诗与文相表里皆自东
京魏晋以下而寖变也韩门论文则谓建武以还文卑
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俪花斗叶颠倒相尚
 
 
 
 
卷二十 第 29b 页 WYG1324-0820b.png
 
 
 
 
 
 
 
 榕村集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