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1324-076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集卷十七
              大学士李光地撰
 说二
  隐逸富贵君子说
花之表异于天地间曰香曰色菊之为物其色淡其香远隐
逸之风也牡丹之为物其色艳其香馥富贵之容也莲也者
其色洁其香清有君子之德特立而不孤丛居而不狎有君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1324-0766b.png
子之行出于深泽粪壤不近君子之志也结藕成房根华两
实君子之功也品既如此厥遇亦然菊之生也百卉腓万木
枯故诗人以兴乱离大易系其剥庐乃能对元亮霜下之酌
饱屈子日夕之蔬岂非所谓时之穷而节之显道之肥而身
之癯者耶牡丹之生也春物盛景风至前有桃李之蹊后有
芍药之戏足以恣倾国之遨游极乐园之靡丽斯又所谓得
志于时而光耀于世者也惟莲之生也方春而不华正阳而
始露序必岁中令必坤土律应于宫数会于五莲于是时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1324-0767a.png
其花始吐及乎秋风飒飒凉气凄凄兰桂方竞而未歇
而莲独翩其反而销沉摧折委翳离披渊潜泥蟠无所
寻窥其径与畦如蒹葭白露之伊人上下求之而路阻
且隮斯又非消息盛衰不失其时者乎温陵蔡介夫曰
菊隐者为高也牡丹仕者为通也莲则君子哉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斯亦善于名言可以继爱
莲之志
  五帝之世如夏说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1324-0767b.png
四时之序往而必复者也一治一乱之数亦无往而不
复是故每数百年而盛衰之变异亦如一岁之閒气候
惨舒草木楛菀之异其变焉尔若夫皇帝王霸之道则
有往而不复之势霸之末流极于秦氏未闻皇帝之复
兴也故王仲淹曰后之帝者非昔之帝也其杂霸王之
道而取帝名乎如是则运穷于霸冬不复春而康节之
说不行曰数百年而盛衰者小四时之运也皇帝王霸
者大四时之运也康节之意以为开辟以来道有升降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1324-0767c.png
而皇帝王霸分焉天将以极道德功力之变而启易书
诗春秋之学也易书诗春秋之学既兴道德功力之变
既定则天理具矣人事周矣圣人之经世道法备矣由
是则行皇道而皇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行霸道而
霸运之污隆迭乘也而致道有纯疵人之贤不贤迭生
也而取数有多寡要不能出乎四者以为盛衰治乱之
标而春夏秋冬之序乃相衍于无穷二者之说不相悖
矣然则帝道其可复乎曰奚为而不可自汉而后不专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1324-0767d.png
霸也盖有近王道者矣自是而纯王自是而帝自是而
皇其孰能禦之汉文帝之清静无为其有皇之心乎仁
厚恭俭其有帝之意乎唐太宗之纳言致治其有王之
思乎惜乎其致道也杂而取数者浅也后有作者承百
代之敝当穷变之势卓然而更始复古以乘天命则尧
舜之道甚易简而可行此叙书起唐虞之志也
  敬义说
自古圣贤相传心法之要大率不外乎两端虞书钦明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1324-0768a.png
钦其体也明其用也安汝止体之静而正惟几惟康用
之动而宜也禹作洪范九畴其要在敬用五事盖自一
身猊言视听之则以至万物万事之理无非事者然必
以敬为体而后五事之用可以各尽其职汤武因之是
以有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之诰有敬胜怠义胜欲之书
太甲成王反乎此而自怠故曰欲败度无义也纵败礼
无敬也维予小子不聪欲止亦此意也以及中宗之严
恭寅畏天命自度高宗之恭默思道皆是尧舜禹相传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1324-0768b.png
心法夫子特著其旨于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
立而德不孤不孤云者体用兼流其德不偏也曾子之
学独得其宗其述大学主于诚意以明明德于天下为
善去恶谨独之说虽若专以义言者然非敬则不能谨
非有本体之诚则亦不能随事而致其诚矣盖自养之
小学巳教以恭谨之道既入大学复进以穷究之功庶
几心存理明则遂使之谨独以诚其身盖包乎敬与知
而并进非截然而有彼此先后之殊也子思之作中庸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1324-0768c.png
自戒谨恐惧以致其中自诚明而尊德性以至大德敦
化而同乎至诚之归皆由敬而造之之事也自谨独以
致其和自明诚而道问学以至小德川流而极乎圣人
之盛皆由义而充之之功也孟子七篇多示人体验扩
充之要然非其心惕然而存则不能察仁义之端而充
广之必矣故其所谓操存得养求放心立大体存心养
性云者以为专以持敬言固不是以为有义无敬有察
识扩充而无操持涵养亦非也就其对举言之者则存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1324-0768d.png
其心以操持其心言也养其性以充长其仁义言也亦
敬义之说也周子通书首言存诚敬之事也下言谨几
慎动义之事也故后又合而言之曰君子乾乾不息于
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程子谓涵养须用
敬进学则在致知又曰敬则天理明又曰未有致知而
不在敬者又曰佛氏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无
也既无义则其直内岂有是处其论孟子之养气也以
为必先有事于敬然非集义则亦无事皆此意也朱子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1324-0769a.png
之言尤极剖晰盖曰致知不以敬则昏昧纷扰而无以
察理义之归力行不以敬则颓坠放肆而无以践理义
之实则敬与知行浑然合一相须并进亦可见矣今人
以为敬自敬知行自知行而不知其相为表里而未始
相离也其以中庸戒惧慎独两节俱言持敬而未及知
行者此固拘牵文义不通之说其或知省察之兼乎克
治矣亦未敢讼言谨独之即为行又复不知其中即有
穷理之功也且以首节属之静次节属之动静则用敬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1324-0769b.png
动则用谨自古圣贤相传夹持心法皆支离割裂而不
可寻矣原夫道不可须臾离之意则敬盖为义而存不
然则是异学之操其心不足尚也故不特念虑之起事
物之交义于是乎在而必敬以察之由之当乎万感不
至百虑未萌而此心昭然坐立必端举止必谨固即敬
与知行夹持之效而为应用之根历考朱子平日用功
之要及其章句或问之言微指精义可以推见惟其讲
贯详密而听问之下鲜能好学深思以意逆志者故语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1324-0769c.png
类所记时多出入使览者莫知一是之归而各以意为
说章句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两语骤观之似略
分晰然其意则以为既常存其心矣而凡善恶之几尤
必省之治之以致其谨正如周子所谓不息于诚又必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者得其意而读之其说固
无弊也或问之言读之亦如章句之指无不可通惟大
学谨独章句以意为心之所发学者不能无偏于动之
疑殊不知诚身工夫日用之閒一动一静无有欠阙非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1324-0769d.png
专就发处言也盖方其寂然未感之先而惺然之念自
在当此之时动容整猊而不使有惰慢邪僻之干亦即
所谓谨其独而诚其意者若必待其念之有所著于事
而后谨之则工夫有所脱漏而诚之本反失矣盖意者
心之用而主于心贯乎动静而常存非必其应事酬物
义利斗进之时而后有也观章句言欲自修者知为善
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则直以知为
善去恶之念当意字矣固不专就发处言也其以心之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1324-0770a.png
所发为训者盖即所谓心之用而主于心者耳以是而
推中庸两节知其皆包动静以立言盖自睹闻以至于
不睹闻无不敬自隐微以至于显见无不谨也或曰子
以敬义分属中和且以后章诚明尊德性道问学言之
矣今言一动一静敬义合一而不可分则中和者未发
巳发子思子固分之矣曰敬以直内而主心敬非中敬
而无失所以中也义以方外而主事义非和精义流行
所以和也且静之中非无义而主于心言则以敬为体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1324-0770b.png
故可属乎致中也动之时非无敬而主于事言则以义
为用故可属乎致和也诚明与尊德性道问学之说亦
如是而巳矣盖凡圣贤之言两端者如诚明敬义知行
之属若阴阳在天地閒虽一息未尝相无而亦各有迭
王之候默而识之无以执一而废百焉则其若相反者
正其所以相为发明而又何悖乎
  松柏后彫说
松柏非不彫也后彫耳旧叶未黄而新叶青人不觉其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1324-0770c.png
彫也故在诗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新旧承继则
虽谓松柏不彫可己君子之于世也遭治乱居显晦历
乎逆顺安危之位身之困者彫也道之否者彫也虽然
其随而生者未尝息盖绝于此而萌于彼塞于今而通
于后也易曰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大过之时泽不
润木于是乎枯矣而其下自生稊则芽蘖条肄之昌也
不犹老夫之能衍嗣续于无穷乎夫往而必复者天之
命彫而必生者物之性松柏之为万物贵者与物俱生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1324-0770d.png
不与物俱彫彫者有以待夫生者此其性之异而独足
以观夫命之无端也诗曰子宁不嗣音有音之可嗣者
其后彫之人也夫又曰尚有典型有典型之可继者其
后彫之人也夫
  同类说
物有相似者则类相同故日应天月应地昼从暑而夜
从寒马似龙也故均为乾之象蚕似马也故同为星之
精鸟羽如叶故依树兽毛如草故伏莽鱼鳞如波故川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1324-0771a.png
泳蠃蚌黾蟹之介如石故穴藏茜如血故滋血豆如肾
故益肾霜降而钟鸣者金气至也月上而潮来者水气
升也木火相生故燧取火而于日金水相涵故鉴取水
而于月男为尸者以阳求阳也女为巫者以阴求阴也
以气求魂故用香芗以味求魄故用鬯臭由此言之虽
上下四方之大古今去来之远类不变则其所以相感
者不变可以理推也已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又曰
服尧之服诵尧之言是尧而已矣夫人之为人者猊耳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1324-0771b.png
服其服诵其言事之浅者耳而以为圣人者尧者惟其
相似故同类同类故感通虽天地大矣而求其与人相
似者而似之则天且不违也况于其受血气而生者乎
如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而扬
子释之曰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速哉七十子
之肖仲尼也虽然仲尼不易肖也七十子比于众人则
肖颜闵之徒比于七十子则又肖故曰子夏子游子张
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夫或肖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1324-0771c.png
其全体而微或止肖其一体则等而下之有髣髴其影
响近似而不可得者矣如之何勿思哉
  观梅说
百花之格尤高者曰兰曰桂曰莲曰菊及梅而五虽然
语其开之令则梅最先语其实之成则梅最夥且五者
之香皆异梅则异而尤异者乎南岭之梅恒以冬月开
不俟春至故谓梅为寒花而争霜雪者有矣夫阳以至
日复而万物莫之知也梅则其知之者尔杰然于霜雪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1324-0771d.png
之中殆非气之强而神之灵也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
柏之后彫也等彫也何取于后盖谓新旧之叶相继而
不觉其彫所谓无不尔或承者是也世之极乱礼乐诗
书扫地而尽虽有起者而终不足徵也故守先王之道
以待来者斯后彫之节相继之义与诗曰风雨如晦鸡
鸣不已言守之坚也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言待之切
也又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则其守也长而待也远
矣夫松柏非能自为时也亦阳之无终绝而松柏知之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1324-0772a.png
尔故吾于梅亦云
  诗八病说
周颙沈约等言诗有八病之说解者多不能通今以意
解之曰平头者谓首字同韵也如唱句首字是东韵则
对句首字不当复用东韵也上尾者谓末字同韵也除
韵脚首两句相叶外馀联则末字当避蜂腰者谓五字
中四平夹一仄或四仄夹一平也鹤膝者谓下三字累
三平或叠三仄也大韵者谓犯韵脚字也如既以其字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1324-0772b.png
为韵脚则句中不可复用此字小韵者谓犯句中字也
如前句用此字则后句不可复用旁纽者谓四声相犯
也如以东为韵则句中不可叠用董送等韵字正纽者
谓本声相犯也如以东为韵句中复用东韵字者是也
周沈虽无明说以今律体推之当如此然休文有言惟
上尾鹤膝最忌古律诗亦唯避此二病最严馀则出入
者有矣
 解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1324-0772c.png
  春秋谨严解
韩子云春秋谨严深与孟子惧乱贼庄周辨名分之旨
合然他日诗云春秋书王法不诛其人身无乃谓圣人
犹有所含隐如答张籍书所谓深其文辞以避咎者而
与谨严之意异与曰答籍之书有为言之也若夫书王
法而不诛其人身则正所以为谨严之至也且如弑君
之贼州吁华督以下莫不大书而斥言之宗国有讳礼
然而不地不葬之类义例亦已明矣羽父共仲之绝罪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1324-0772d.png
人亦既得矣不斥言之者称国弑称人弑说者因谓罪
累上而圣人之有恕辞呜呼是可恕也孰不可恕也盖
春秋之为信史也从乎告讣而伸大义焉彼乱臣贼子
之戕其君父肯显然闻于诸侯哉弑不可掩也必将有
所诡其辞诿其罪者矣幸而国有南史董狐之直则已
非然未有不以微贱愚竖当之者也孔子于此将求其
实与非从讣之体也将从其讣与其为失贼大矣今州
县之中有杀人者而适为贵族桀大其力足自解脱因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1324-0773a.png
而委罪于微贱愚竖官吏甘为之掩覆者多矣将得其
大憝则无徵直以微贱愚竖充之则废法于是立疑案
曰某州某县有杀人者庶几大憝有时得而王法未尝
废称国弑称人弑春秋之疑案也疏而不漏之义也故
书王法而不诛其人身乃所以为谨严之至
 辨
  春王正月辨
春秋夏周正之事自朱子不能决虽然此四字者不明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1324-0773b.png
则全经不可得而读也释而不思置而不讲可乎哉盖
程子之说曰建子非春也假天时以立义耳意谓三伐
不改时而改正周之正月冬也而孔子系之春以寓行
夏之志云尔胡文定祖其说而又引商秦之书以谓月
亦不改此则朱子疑而辨之矣愚切思之则朱子所谓
并行者是也不独十二月数为周夏并行盖四时之序
亦周夏并行也行周者以改正朔示革命故书时事颁
列国则用之行夏者以殷天时存古制故作礼乐垂宪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1324-0773c.png
章则用之豳风一诗有一日二日矣是周正也有七月
九月矣又夏正也小雅之诗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是夏
正也孟子之书十一月成杠十二月成梁又周正也此
其月数并行之徵也周官冬日至圜丘夏日至方丘是
夏时也泰誓十三年春大会盟津又周时也此其时序
并行之徵也金縢秋大熟未穫说者以谓是夏之秋然
熟于酉戌者独今南方稻田然耳若北地之黍稷则大
熟未穫正在未申之月又何嫌其为周之秋乎由此观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1324-0773d.png
之则与大会盟津者又一證也盖泰誓金縢所谓书时
事者也孔子春秋所书所谓颁列国者也用周制焉所
以示革命而一正朔也周官祭祀所谓作礼乐者也豳
风农桑所谓垂宪章者也兼夏制焉所以存古法而殷
天时也吕氏月令固非经比然所述者多周典也此又
周人之礼乐宪章不改乎夏之一證也孔子作春秋以
尊王而大一统故不独月数不敢改乎周时序亦不敢
改乎周也盖自周先王之颁列国者则然而孔子从而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1324-0774a.png
因之若曰周不以建子为春而孔子春之以寓吾行夏
之志则不独与尊王之意从周之语相悖且以建子为
春是变夏时自夫子始也又何志之寓乎然则孔子之
书此也遂无意乎哉曰有之夫月王之月也则时亦王
之时也今于月而系以王明乎王朔可得而改也于时
而不系以王明乎天时不可得而移也王朔可得而改
则从周之义可见天时不可得而移则行夏之志又可
知以王正正天下此一经之名分所以定也以天道正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1324-0774b.png
王道此一经之大义所以起也故孔子之言曰殷因于
夏周因于殷及其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
可知也子思之赞孔子曰吾从周曰宪章文武又曰祖
述尧舜考诸三王而不谬周子亦曰春秋正王道明大
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然其志虽寓而事则不
可乱其实其义虽明而词则不可失其体其道虽为天
下万世之所折中而其分则为昭代臣子之所遵守故
通此四字而全经始可得而读矣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1324-0774c.png
  尚书古今文辨
古今文之辨多矣虽朱子亦疑之曰伏生背文暗诵不
应偏得其难而孔氏校对于错乱磨灭之馀不应反得
其易故吴幼清奋然断之曰四代之书分为二手是不
可信也近年学者则毁诟尤甚焉其语殆不足述余曰
果哉后学之疑古也世有辨古字古器者不论其法之
精工之良而必曰其纸墨非也其款识非也何以异于
是哉汉之儒者如董仲舒刘向醇矣博矣然而人心道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1324-0774d.png
心之旨太甲说命旅獒周官之篇二子岂能至之而况
魏晋以下六朝之閒乎若夫朱子之疑则愚尝窃思之
人之于书也其钩棘聱牙者则诵数必多诵数多者其
著心必坚牢而永久安知伏生之偏得其难者之非因
难而得乎哉至于孔壁之反易则有由也盖其甚难者
孔氏既以不可悉知而还之书府矣则其传者皆可知
者也此其所以易也又伏生之书其女口授有讹音而
晁错不敢改其书既行于汉代四百年则益莫之敢改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1324-0775a.png
也故难者愈难孔壁之书自其校出之时閒或增减以
通文意者有之而其书又藏久而后显安必传者之无
润色于其閒哉故易者愈易然则古文云者疑其有增
减润色而不尽四代之完文理或有之矣谓其纯为伪
书者末学之肤浅小人而无忌惮者也
  方正学释统辨
甚哉方氏之固也其言曰三代正统也汉唐与宋正统
之次也取之不以正如晋宋齐梁不可以为统戕虐乎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1324-0775b.png
生民如秦如隋不可以为统外国女后不可以为统其
不以为统奈何盖将不处以天子之礼而国号纪年称
名行事皆异其辞焉耳然则可行乎曰不可盖圣人之
为道也通而不穷故一可以顺天命一可以立人纪彼
其一四海为天下君或传世数百年而未改而吾不谓
之正统其将能乎且夫正也者非必其得之之正而后
谓之正盖异于割壤画地而偏焉而方氏以为正变之
义宜其惑也然则统之说何据曰一四海为天下君传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1324-0775c.png
世数百或数十年是之谓统也已莫与争统是之谓正
也已有统之始如汉高元年项氏犹未灭而与之统是
自其后而与之也有统之馀如蜀汉区区在吴魏之际
而与之统是从其初而与之也非此族也正统不存焉
此朱氏之所定虽圣人有作不能易也曰新莽周武一
天下矣何以不与之统也曰莽篡而汉诛之周僭而唐
讨焉则二代之贼也宜乎不与不与者有正其为贼者
也其幸而免及于子孙或起而诛之而非当代人彼已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1324-0775d.png
俨然为天下君则吾亦不得而正其为贼也然则大义
其废与曰不废彼其贼之实固在焉因而存之罪将不
没且夫偷一时之利者固将不恤万世之名也如以名
则彼知夫虽天子而罪迹且不泯固所以惧篡窃者之
道也奚必夺之乎且方氏之说曰正统者子孙虽愚不
肖必贵之尊以正统之礼非正统者子孙虽贤智而不
足掩其恶信斯言也其祖宗篡窃而有天下子孙知其
虽贤智无益也而不以君道自律而以天下恣睢其可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1324-0776a.png
乎又曰非正统者用兵不曰讨刑人不曰诛天下兵起
不曰反信斯言也天下奉之以为君而不得正其诛讨
之礼群起而叛之而不正其君臣之分或传世数百而
上下之谊蔑如可乎不可乎方氏之意始于欲正君臣
辨中外泽惠生民而不知说之弊祸之烈惟圣人为无
弊是故或去其名或存其实恶恶止于其身迁善广于
其路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抑
扬予夺而人心服后世安之吾故曰一以顺天命一以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1324-0776b.png
立人纪是其利民也至大而虑世也至深
  陈生说周礼辨
陈生之言井田也异哉未暇与之广徵而极辨也但其
曰高原之田无有沟洫则非矣彼徒见黍稷之异粳稻
而谓无以水利为也夫沟洫者非独备旱尔亦以泄淫
潦而限疆界也且田閒必有涂径其旁必有沟洫然后
可以避沮洳利蹄轮又况黍稷非能舍水者也何恶乎
井田之有沟洫而以意决之曰遂人匠人必有一误也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1324-0776c.png
谓孟子之国中为王城律以周礼邦中之云则亦不类
谓下湿之地田不可井然八夫同井既不可矣十夫同
沟则亦乌乎其可哉苟谓十夫百夫千夫万夫云者横
斜列之而非以方置之则下湿之地斥卤广莫未必不
可方也是先儒所谓避城邑道路市肆氓居者犹有理
而陈生专以湿地言之益非也其末连及兵制又似以
邻里闾党与井邑丘甸分中外者不思五家为邻与十
夫同沟法正同也盖倍五则十也兵有中外又何訾于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1324-0776d.png
田制以此攻先儒之说非柳子所谓谆谆佐予言而曰
不逮者欤则又文之曰邻里乡党之民即井邑丘甸之
民也在田与在乡之异也夫既以八联之而又以十联
之一以为井邑丘甸又以为酂鄙县遂古人之法比之
王莽荆舒倍为杂乱矣徒见陈生之自为抵牾而卒不
能通其意也
  朱陆折疑
有宋中叶运膺五百之期天显聚奎之象其所以绍绝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1324-0777a.png
学理遗经使圣人之道复明于斯世者岂偶然哉周邵
程张皆以先觉之资任道统之重又幸而相师相友讲
明其所未至其渊源所渐所以深造直达于圣人之蕴
者必有非后人之所能窥者矣虞廷群后邹峄诸哲以
来于斯为盛是以千馀年之芜翳堙塞启之辟之攘之
剔之圣人之道灼乎其可见坦乎其可循呜呼其功可
谓伟哉南狩以后而朱子出焉祖孔孟宗周程正六经
黜百氏躏中庸之堂而入其室虽圣人有作不能易也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1324-0777b.png
而在当时与象山陆氏其学终不能以相一后世随声
之徒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始也安于性之所近继遂执
为门户之见而不可回呜呼彼固不知朱子然亦何足
以知陆氏哉夫陆氏之论躬行必先于明理其言穷理
必深思力索以造于昭然而不可昧确然而不可移此
固与朱子知行之学同归而其心悟身安言论亲切虽
朱子亦且感动震矜而为之左次然则朱陆之道岂如
一南一北之背而驰哉其始终大致之所以不合者陆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1324-0777c.png
氏之反约也速收功也近其教人之法则径而多疏朱
子之用力也渐卫道也严其教人之法则周而无弊也
夫破末俗之陋传圣贤之心洗训诂之讹发精微之意
若是者固二子之所同心然惟其讹且陋也则必有以
矫而正之爬梳剔抉究其枝叶以达于本根使夫精微
之意圣贤之心学者有所望而至焉岂可谓是无益之
业而不复措意于其閒乎孔子圣人也问礼于老聃问
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假年学易至于韦编三绝而不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1324-0777d.png
能休叹夏商之文献不足足则吾将往而證焉仲尼亦
胡为是孳孳而事此无益之业哉所谓文武之道未坠
于地而天之未丧斯文者盖在乎此也经莫大于易易
莫大于先天先天之学不传久矣自尧夫发之而陆氏
以为非作易之意无极之妙主静之宗自濂溪启之而
陆氏以为是老子之旨性之所以善心之所以仁主敬
之要知行之方自程氏兄弟明之而陆氏以为与孔孟
之言不相似凡如此类皆可以见其讲学之疏而其议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1324-0778a.png
论举措之閒犹未免于精神用事而气不可掩不如朱
子之粹然平中有以极其规矩准绳于无憾也揆厥所
由陆氏盖见世之支离沈溺而不能以自振故刋落摆
脱直接乎孟氏之传然愚窃观夫孟子之时发明人心
而无述作者去圣未远群经大备故第启管钥示关津
以为当世人心对病之药而已自汉以来道丧文弊礼
乐诗书扫地而尽异端邪说诸子百家纷纷藉藉相乱
学者颠倒眩瞀于其中何由而见圣人之宗乎濂洛诸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1324-0778b.png
子扶持整顿者未几或疑或信若明若昧又绵延而将
绝是故朱子之矻矻著述以终其身殆有所不得已也
昔周之衰王道废而旧章乱邪说繁而大义乖于是仲
尼讨论坟典述帝王之道正雅颂之篇除九丘黜八索
修明礼乐之遗文使万世道术有所统一朱子之心孔
子之心也若以六经为注脚章句为俗学岂独足以病
朱子又上以为孔子病矣由此言之陆氏之学得无极
高明而失之过反说约而弊则疏者乎是故陆氏之学
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1324-0778c.png
吾儒之学也其闲道也犹谨其择言也犹精非若明之
中世儒墨老庄混为一途始也帅其意后也言其言靡
然遂入于二氏而不可反者也虽然追原其弊则谓非
陆氏为之端不可盖朱子之言曰今之以学自立者门
户衰塌唯陆子静精神启发其流祸未艾也呜呼贤者
之为虑岂不远哉窃观自朱子而后几四百年之閒守
其学者崇正经敦实履循循乎其不畔逮乎中明士大
夫自以其意为学于是乎章句不足守文字不足求甚
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1324-0778d.png
而典训不足用义理不足穷经术文字议论行检胥为
之一变而风声大坏矣传曰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又曰
不知其形视其影生今之世有欲为圣人之学者与吾
愿谨而择之其有世教之责者与吾愿审而思之
 对
  裕亲王问无极太极对
康熙壬午年五月端阳后裕亲王衔
命有事于恒山古郡职光地敬率属寮迎谒道左既而
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1324-0779a.png
拜觐于次王既幸进而宠接之又弘锡之以教言自当
官立身之道引而弥深遂及性命之要其说微妙高迥
盖有近代诸儒所未阐者焉职敬听之下初则茫然以
迷既有所动于中乃惕然以感终然后窃自敬叹知草
茅迂滞之学鄙吝丛积至老其身而不自悟也敬惟王
所谓无极太极之说精矣至矣非职之所能窥矣职所
反之于身参以历古贤哲之论而有省焉者盖王之言
曰有心为善虽善亦私我心而不求吉者还有凶乎职
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1324-0779b.png
思为善一也而以为有心焉者是张栻所谓有所为而
为者也有所为而为安得不谓之私心以私心为善是
图度以求吉者也命不可以倖徼福不可以回求故有
求吉而得凶者矣有虽吉而亦谓之凶者矣逐名而干
人之忌趋利而冒世之争既忌且争祸害将至非求吉
而得凶者乎幸而蒙尊荣以没齿席宠厚以终身然身
之荣名之辱生之厚行之薄非虽吉而亦谓之凶者乎
惟圣贤则无所为而为善无为为善者性也性之体寂
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1324-0779c.png
然不动有意于为者人心之动也人心动必有对故有
善则有恶有吉则有凶五性感动而善恶分故吉凶悔
吝生矣惟反之于不动以至于虽动亦静焉则其善也
无声无臭纯粹至善者也其吉也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者也王所谓一念不生一心不动先天之易无极之妙
职之蠡测诚未知有合与否而就其所见则所警于愚
陋良多此所谓如饮于河各充其量者也职曩者承乏
侍从每蒙
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1324-0779d.png
皇上开示理数之学今又从王启以无极先天之秘在
古贤人犹叹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职何幸而生
皇上之世治媲于尧舜道极乎羲轩而见而知之有如
王者又赞道德之光华而茂明之然领不传之奥而无
以扬微指仰撝谦之美而无以副德音所遇之幸不足
以掩所学之愧则职不胜惶惧
 
 榕村集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