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1324-073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榕村集卷十五
            大学士李光地撰
 论
  河图论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明于阴阳之运察乎日月之纪穷
乎鬼神祸福之徵究乎人事吉凶之兆故立象以尽意
衍蓍以极变使夫知其道者则知鬼神之所为而玩其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1324-0734b.png
占者亦足以获天之佑而动无不利然则圣人之于易
虽微河图其可无作乎盖图者天所以启圣人之心易
者圣人所以承天之意天人之际未有不相符而可以
有作者也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究其蕴则
曰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变化日行于天地之间凡夫
动静明晦开阖出入枯菀存化之杂然于吾前者皆是
也而其所以然之机则谓之鬼神夫天地之所以为天
地者以有鬼神变化也而河图具焉然则作易之精意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1324-0734c.png
亦舍图奚取哉仲尼既殁易道湮废自卦爻之词昭然
具存固已尽失其义又况乎天人授受之秘有在于语
言文字之表者无惑乎其不传也汉之儒者虽不能晓
畅精微而守之未失至于有宋经学为盛而异言转多
刘牧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比之旧传正为颠倒欧阳
修不信大传遂与河图洛书皆以为𧸛而并弃之惟朱
子表章发明而图书始显然元以来挟异见而滋群疑
者尚不胜其纷拿故四千馀年理义象数之宗书契文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1324-0734d.png
字之祖以至于今昧昧也愚学易十馀载既知返之图
书以求其端而窃疑夫为之说者何纷然其扰也于是
尽去五行生克之论独以阴阳奇耦之数纵横而推之
逆顺而播之然后始得不疑于图书之理与夫圣人所
以则之之由盖河图之半奇半耦者两仪之分也四方
者四象之判也一二三四六七八九互为内外者八卦
之交也中宫五十者太极元气之所居也此其大致也
以其分限言也则阳始于北而盛于东消于南而终于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1324-0735a.png
西故在图之奇数则北东居内而南西居外也阴始于
南而盛于西消于北而终于东故在图之耦数则南西
居内而北东居外也内者主之位也外者宾之位也得
位为主而用事则日进而盈失位为宾而不用事则日
退而虚夫自寒暑二气之所以升降日月明魄之所以
死生大而元会之所以循环细而呼吸之所以出入无
一非盈虚之变也无一非内外之交也君子小人之进
退天理人欲之消长学术之所以邪正世道之所以污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1324-0735b.png
隆无一非盈虚之变也无一非内外之交也甘苦之相
生忧乐之相因祸福之倚伏吉凶之反覆无一非盈虚
之变也无一非内外之交也以易而言之则乾龙之潜
藏而天地之心见矣姤豕之踯躅而永霜之势成矣内
阳而外阴则为泰交之盛矣大往而小来则为敛德之
时矣是故内外之位宾主之分进退之势盈虚之理图
者图此者也卦者画此者也以邵尧夫八卦之位观之
则自震之一阳历离兑之二阳以至于乾是左方之卦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1324-0735c.png
皆阳内而阴外无异夫河图之左方也自巽之一阴历
坎艮之二阴以至于坤是右方之卦皆阴内而阳外无
异夫河图之右方也然则所谓则图而作易诚如合符而
比节非天地不能开其先非圣人不能承其继也若夫
五行之义四象之文生克之变老少之交得乎此者其
于众说统之矣欲归夫易卦之本指其无先以众说乱
之而可哉
  先天图论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1324-0735d.png
自秦而后易图象之学不传其在传文可考者则出震
一章颇列八卦之位而终不究其说是故学者鲜用心
焉而但缘文生义以穿凿于文字之间盖易之迷所从
来也尚矣其偏为象数之学者又皆有单传别授非易
之正如京焦卦气之法有侯辟公卿之位推易配气始
于中孚此则扬子草元之所因历家之所用其在汉世
以象数言易者莫此为盛然终莫知其所自来也独后
汉方士魏伯阳作参同契之书言养生之要其首章纳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1324-0736a.png
甲之法以震为朔旦兑为上弦乾为正望巽为既望
艮为下弦坤为晦日其阴阳进退之候似颇与邵氏先
天之旨相契盖朱子所谓方外之流阴相付受以为丹
灶之术者其指此与然以愚考之纳甲之说盖以十干
始终之位推而得之(如乾为甲壬坤为乙癸盖甲乙壬/癸者十干之始终乾坤者八卦之)
(始终也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庚辛/为震巽戊己为坎离丙丁为艮兑也)伯阳又因月之朔
晦弦望之方以配合其说(如生明之月在庚上弦之月/在丙正望之月在甲皆以初)
(昏言之震兑乾之位也既望之月在辛下弦之月在/丁晦日之月在乙皆以平明言之巽坤艮之位也)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1324-0736b.png
与先天所以得图之法迥然不类然则自尧夫以前先
天之图其不传于世也审矣朱子又谓授受出自希夷
其必有考然而邵氏再造之功则实与伏羲始作相配
自邵氏殁后此图稍出闻者皆创获而莫之信杨龟山
曰八卦有定位而先天以乾巽居南坤艮居北卦气首
中孚而先天以复为冬至凡若此类皆莫能晓也陆象
山曰先天图非圣人本意有据之以说易者陋矣夫以
龟山象山之贤而其疑若此况其下者林栗袁枢考先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1324-0736c.png
天尤急盖当是时尊信而表章之者朱子一人而已自
朱子而来至于今翕然无复异议矣然往往新学小生
以为自孔子后真有是图而不知邵氏之功于此其大
朱子之传如彼其难也可胜叹哉或曰先天之图果伏
羲之本也与曰何为其不然也大传称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因而重之爻在其
中矣夫如是则一每生二者自然之理也阴阳交错者
变化之妙也其方位布列则虽古未见之然说卦所谓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1324-0736d.png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者则其对
待之礼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暄之艮
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则其流行之用
也其位与序昭然亦不可谓于古无初也以其数而论
之则在右二方者寒暑之运也阴阳太少者四时之交
也八卦者八节之分也二十四画者二十四气之判也
三百八十四爻阳爻为昼阴爻为夜二分之昼夜平故
积爻之算至于临遁之间阳四十八阴四十八犹春秋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1324-0737a.png
分之昼夜各四十八刻也二至之昼夜偏故自乾以前
积爻之算阳五十六分阴四十分犹夏至之昼五千六
刻夜四十刻也自坤以前积爻之算阳四十分阴五十
六分犹冬至之昼四十刻夜五十六刻也此其自然之
象自然之数不待牵合而自无不应以视后世规天纪
日之繁增除裁补之赘其相去不亦远乎况乎其道之
弥纶天地者不可以象数求也故君子之于先天殁身
焉已矣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1324-0737b.png
  后天图论
易有八卦因有八象其实则天地水火而已何则天地
定位则行乎其间皆水火也水火之精则为日月水火
之气则为寒暑水火之象则为晦明水火之变则为风
电雷霆雨露霜雪凡夫腾降上下往来聚散皆是物也
以易论之则天地水火之外为象者四风雷山泽也然
风则天气之行下交于地者山则地形之隆上交于天
者雷则火为阴所压奋而起者泽则水为阳所驱散而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1324-0737c.png
下者此四象者盖亦天地水火之交而已矣以卦画推
之乾之下爻变阴则巽也坤之上爻变阳则艮也离之
上爻变阴则震也坎之下爻变阳则兑也此造化之妙
八卦之精也是故易首乾坤中坎离而终以既未济或
曰邵氏所谓先天之图者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
右之门固也而其有始震终艮之图何也曰先天体也
后天用也体则以天地为尊用则以水火为主所谓雷
者火之方升者而已所谓泽者水之始降者而已阴阳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1324-0737d.png
始于春秋而极于冬夏故雷泽者水火之交也水火者
雷泽之极也天地则水火之气行乎四时凉燠寒暑惟
其所司焉风雨雷相薄火之势所以行也山与泽通气
水之润所以升也风之气本乎天山之形本乎地天地
之用寓于二物而天地无功焉故一在坎之后一在离
之前所以佐发生于东方而乾坤退处于西成之地也
或曰南北阴阳之正位也乾坤在焉尊也黜居偏也乌
乎可曰黜乾坤以尊乾坤夫辨方正位者分也分则不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1324-0738a.png
可易也若夫受事任劳者时也时则有少而出长之先
卑而踞尊之位于是乎乾坤有避而弗居者矣必也其
受成之时乎夫受乎其成者则必处乎其后也又何害
于尊乎哉然则大传言神妙万物叙六卦而不及乾坤
何与曰此所以为尊之至也前言其位故列之此言其
用故去之是以乾坤之在后天虽有位焉而无用也无
用之用用之主也
  乾坤诚明之学论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1324-0738b.png
乾虚而实坤实而虚何则天者清通而妙乎象故虚以
其与太极为一也故实地者坚厚而凝乎质故实以其
承天而无为也故虚在人则乾者心也坤者形也心者
神明不测可谓虚矣然具乎性之真则实形色皆天性
也可谓实矣然涵乎心之妙则虚虚实者诚明之学之
源也诚明者合德而殊名自其心之存存也其中有主
故乾谓之存诚也其中无物故坤谓之敬也虚心以顺
理故坤谓之义也无形则恐其离乎物故言心者主于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1324-0738c.png
性而曰诚诚者实而无不周贯之谓也有质则恐其滞
乎物故言体者主于心而曰明明者虚而无所滞碍之
称也
  离为明明德之学论
离者明明德之学也故曰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继明
即明明德照于四方则所谓明明德于天下也然明德
者何中庸所谓天命之性是已天命之性者明命也天
命孔明其在于人也亦孔明然而昏明之不齐者喜怒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1324-0738d.png
哀乐之变发于情交于物而不能皆中节之故也二爻
者中之发和之始于时则春也于日则昼也于情则喜
也故曰黄离言以中为明也浑然元气故曰元吉三爻
者和之溢中之过于时则夏也于日则昃也于情则乐
也故曰日昃之离言明已过中也乐极悲生故曰不歌
则嗟也四爻者中之反和之变于时则秋也于日则暮
也于情则怒也故曰突如其来如言其昏且暴也害于
物伤于已故曰焚如死如弃如五爻者归于中复于和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1324-0739a.png
于时则冬也于日则夜也于情则哀也故曰出涕沱若
戚嗟若言其哀且悔也哀则思悔则悟而夲心复明矣
故曰吉四者循环于人心故昏明由此生祸福由此变
治乱由此起初之敬者慎于始也上之出征克于终也
在人心则戒惧于事先克治于事后在国家则兢业于
平时攘拨于既乱中庸言喜怒哀乐致中和之功而以
戒惧慎独为要领者此也
  艮为不动心之学论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1324-0739b.png
艮者不动心之学也然不动者非枯槁其心而已寂然
不动而有以酬酢万变故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也始
也外不制则无以养其中此艮其趾所以无咎也既也
天君不定则制外亦徒然此艮其腓所以未快也孟子
曰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是制之于外之说乎又曰不得
于心勿求于气可是先立乎其大者之说乎虽然知求
之于心矣而又枯槁其心如告子之断言语绝心行而
谓其心不动之速是犹人之柴槁辟戾者不能俯仰屈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1324-0739c.png
伸而以为居者也名曰定之而使明而实遏之而使薰
其于苗也名曰助之而使长而实揠之而使枯是虽不
动而何足贵乎必也如六四之艮其身然后视听言动
必复于礼孟子所谓养气者也所谓配义与道者也必
也如六五之艮辅然后理远气和其言乃雍孟子所谓
知言者也所谓发政行事者也至于此然后可言敦艮
之道盖积累以厚之涵养以熟所存者仁义之心而非
虚所握者动静之机而非固其与曲学之言止者异矣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1324-0739d.png
苟不能厚终而要其成则又所谓五榖不熟不如荑稗
者也
  卦爻辞论
易之书为卜筮而作也而其精极于阴阳性命其赜包
于品物群形其繁周于日用感应盖自卦画既成而斯
三者傋矣后之圣人因其所蕴而系之以辞然易之辞
独与他经异者言出于象有象而后有言义以备占一
占自为一义言则不必其相属义则不必其相应非若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1324-0740a.png
诸经之文从字顺而义类贯通也神而明之则其言有
典常举而措之则其道有典礼又未尝不文从字顺而
义类贯通此易之为书所以至精至变至神而不可以
浅迹胶而私见滞也学易之至者无如孔子孔子之言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率辞揆方则有典常又曰原始
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也又曰初辞拟之
卒成之终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呜呼圣人之学易
盖如此京房焦赣数之贼也辅嗣康伯义之翳也邵氏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1324-0740b.png
出而泄图之秘程子生而阐道之微于是羲皇之所以
观察而作文周之所以忧患而兴孔子之所以假年而
学理义象数如日斯揭然是二子之书者微朱子亦孰
与尊信而表章之哉且邵子之书理精矣而主于推步
与卜筮异程子之书义备矣而主于论道与象占殊是
于作易之本学易之要盖犹有所未发焉者至于朱子
一以占筮举其槩所以释易者甚近且浅而至精之理
无不存也至变之用无不周也至神之机无不寓也使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1324-0740c.png
易之为言必根于象使易之于象必当于占片辞只字
该贯包含以为虚而可以尽天下之实也以为小而可
以穷天下之大也四圣不传之心至此而若合符节矣
虽然名之命也辞之系也盖确乎其不可易朱子之释
名辞略矣贲之中虚而含物何以不为颐噬嗑之往来
而交错亦可以为贲万物皆有常理何以雷风则为恒
万类皆无停机岂必火山乃为旅他若其名之可相易
义之可相通者盖未可一二数更圣越神之心思宜不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1324-0740d.png
若是其漶漫也朱子非不知之而以为未可臆乱故因
孔氏之旧而约略其旨以俟后圣意至深也愚以谓塞
宇宙亘古今一理而已矣理之所在伏羲所以创文王
所以修孔圣所以翼出乎理则非所以为圣人也苟能
穷理之至则其心与圣人通性命之理变化之妙万物
万事之几瞭然于心目所谓易者真吾心之圆神方智
而已然后铢而较之至于石而不差寸而累之至于寻
而不谬六十四卦之为质三百八十四爻之为物一一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1324-0741a.png
见其所以然而不可易真有所谓拟初辞而得其终观
彖辞而过其半者则虽圣人复生亦将可以质之而无
疑此又朱子所未尽而有待于后人者也非夫洁净精
微而不贼者其谁与望乎
  蓍数论
天地之体数八其用数七体数八者谓如河图洛书之
数虚其中央则四正四隅通为八面此则在天而有定
时在地而有常处是以谓之体也用数七者又以体数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1324-0741b.png
均为十分则用者常七不用者常三谓如夏至之日出
寅入戌加以晨昏可辨之色为昼七分而夜三分一年
一元之数皆开于寅而闭于戍是以谓之用也易之有
卦者体也故其数用八八八六十四而卦成其为物静
其为德方其在大传所称则体天地之撰而行四气之
行其有蓍者用也故其数用七七七四十九而用备其
为物动其为德圆其在大传所称则当期之日而纪闰
之算间尝即其说而推之四十九者一岁之弦数也一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1324-0741c.png
岁二气四时八节二十四气四十八弦四十八弦者以
三百六旬成数而论也并其五日四分日之一者为四
十九是故二以分之岁之阴阳判矣四以揲之月之望
晦二弦具矣一岁寒暑之运有十二月一变左右之策
有十二揲也挂一者在用不用之间也在用不用之间
者何也用之以分而不用之以揲也不用之以揲而又
用之以归也以蓍之理断之则亦用者七不用者三何
取乎用者七不用者三也准以一弦之数为五日四分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1324-0741d.png
日之一也盈者因气而见故分二之后遂除其一策以
为气盈虚者推朔而知故揲之而见有馀则为朔虚合
气盈朔虚而闰生焉合挂与扐而奇积焉综三岁之闰
则月成矣综三变之奇则爻见矣大传所谓五岁再闰
故再扐而后挂盖就一变之中而取其义耳实之三变
既成方应一闰之数是故策者以当日也爻者以当月
也卦者以当岁也二篇之爻三百八十有四其策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当三十二岁月日之数三十二岁之月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1324-0742a.png
三百八十有四其日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盖闰岁于是
而一终也是以易道应之愚按自易而下如焦京扬雄
卦气太玄之属以卦爻准历者多矣然皆增损其数不
符于自然如卦气则减震兑离坎之二十四爻太玄则
增踦嬴之二赞是皆人欲之私凿傅会之功是故识
者讥焉邵尧天经世除乾坤离坎以举成数未离乎卦
气之法蔡氏范数为九九八十一以纪气候司马潜虚
为三百八十五变而又减其二十则又太玄之支流耳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1324-0742b.png
彼此相非直以五十而笑百步也盖不知易者理义之
原象数之本其循环终始与天地同流不待于割截而
始配惟蓍法则乘除进退其于一岁盈虚之理实有取
焉而其算亦自妙合自唐僧一行以大衍命历以策应
弦以揲应月盖己得合大致然其前后之说尚多牵挽
又不知一月为三十之成数与挂一为气盈之闰分是
以推算不密而岁分尚馀于四十九策之外则其与参
摹四分之书相去直一间耳愚尝以大传蓍数覆逆推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1324-0742c.png
之至于颠倒烂熟然后阴阳变化之道日月赢缩之纪
跃然于布蓍之间始信古人所谓迎日推策者或得诸
此夫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后之谭易者虽复穷象之微
妙尽数之毫忽而不得孔氏以为之宗吾见其益漶漫
而无当也
  序卦论
易之有序卦何义也曰大传具之矣礼始于冠昏书始
于釐降诗始于后妃之贤春秋始于惠公仲子之事是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1324-0742d.png
故易之始于乾坤咸恒也明阴阳之际也坎离者乾坤
之交也既未济者又坎离之交也是故易之终于坎离
既未济也明阴阳之交也屯蒙以下中孚小过以上观
其所序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文中子曰大哉时之
相生也达者可与几矣天时之相生有相因者有相反
者人之乘时有因时而顺之者有因时而制之者以治
继治以乱继乱者谓之因以治继乱以乱继治者谓之
反将治而使之治巳治而持其治者谓之顺将乱而使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1324-0743a.png
无乱巳乱而反之治者谓之制斯义也近自一念天理
存亡之几远而国家政事治忽之大微而民用趋避吉
凶之细大而天地阴阳消长之常莫不有相因相反之
义焉莫不有顺之制之之理焉是故通乎序卦之说者
其于存亡吉凶则俱可知矣或曰序卦之说专主于义
而不及于象也与曰自乾坤十卦而至否泰则天地之
交也自咸恒十卦而至损益则山泽雷风之交也坎离
之前有颐大过焉既未济之前有中孚小过焉如此之类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1324-0743b.png
岂为于象无取焉又尝以大传九卦之说推之盖上下
篇对待之卦凡十有二在上篇则乾也履也谦也复也
在下篇则咸恒也损益也困井也巽兑也乾十卦而至
履履五卦而至谦谦九卦而至复复六卦而上篇终矣
咸恒十卦而至损益损益五卦而至困井困井九卦而
至巽兑巽兑六卦而下篇备矣上下相对以三十卦为
断以十五卦为限九十者天地之终始也五六者天地
之中数也数之极则必变数之中则必过过与变则忧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1324-0743c.png
患生焉是故惟除乾咸为之始兑为之终其馀则皆忧
患之卦也六十四卦皆忧患而有作得乎六十四卦之
理则皆所以审忧患之理而独九卦云尔者其意有深
焉神明其道而不凿则于易也几矣是故言易而局于
象数者其失也胶专于义理者其弊也泛
  十六卦论
邵子云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此十
六事者即六十四卦之中画而互成十六卦者也十六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1324-0743d.png
事又生于四象之交则四象者又即乾坤既未济之具
体而微者也夫天道之消息盈虚人事之吉凶善恶彝
伦之叙斁情伪之攻取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六十
四卦之称名取类备矣虽然乘运者察变知几未有大
于剥复夬姤者也明伦者造端谨始未有大于渐归妹
家人暌者也审势者度缓急权轻重未有大于蹇解颐
大过者也言乎其分之一定而不易则归于乾坤言乎
其变之迭运而不穷则归于既未济是故十六卦者六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1324-0744a.png
十四卦之枢要也学易者先识乾坤之大义以立其
纲明于既未济之枢机以善其用由是剥复夬姤
尚天行而见之微渐归妹家人暌谨人伦而辨之早量
时势而后动则蹇解其缓急之宜也守义理而不迁则
颐大过其轻重之则也
  互卦论
道之消息盈虚有人事之善恶当否故为用也其定理
则归于乾坤其变动则归于既未济而已故为纲也剥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1324-0744b.png
复阴极阳生阳之始也夬姤阳极阴生阴之始也渐归
妹阳卦与阴卦交交泰之象阳之中也颐大过阳卦与
阴卦判不交之象阴之终也蹇解三阳之卦阳之终也
家人暌三阴之卦阴之终也阳六卦皆主震艮始则交
于坤母孕男也中交于巽兑求其配也终交于坎从其
类也阴六卦皆主巽兑始则交于乾父生女也中交于
震艮求其配也终交于离从其类也探始则阴阳互根
而孕育之理明致用则男女相求而婚姻之道正辨物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1324-0744c.png
则以类相从内外之分严而礼义有所错矣剥复夬姤
以天道为人事之端渐归妹颐大过蹇解家人暌以人
事为天行之应剥而复则阳用事其既也交于阴有循
序而礼合有逆节而情动其䆒也为蹇为解治外者以
之夬而姤则阴用事其既也交于阳有役阳而致养有
疑阳而交争其䆒也为家人为暌治内者以之阳之道
始于体之正故乾坤统焉阴之道始于用之交故既未
济统焉此互卦之义也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1324-0744d.png
  十二卦时义时用论
易之用皆以趋时而举时以赞其大者凡十二卦称时
者四时而称义者五时而称用者三夫时者何也曰时
者天也有顺而播者有逆而成者义者何也曰义者宜
也有宜此而值其时者有值其时而宜此者用者何也
曰用者可施也有不可而用之以成美者有可而用之
以有功者颐大过解革何以称时也解以生之颐以养
之此天地之仁气所谓顺而播之也革以更之大过以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1324-0745a.png
固之此天地之义气所谓逆而成之也非无义也非无
用也而时为大豫随遁姤旅时而称义何也以致豫则
于顺动宜以致随则于贞宜此兼善之义也以明决者
宜于遁以见几者宜于姤以柔正者宜于旅此独善之
义也无时不有无用不然故称义焉坎暌蹇时而称用
何也坎非所用而于设险则固暌非所用而于男女则
别此不可而用之以成美者也止非常用而于见险则
智此可而用之以有功者也因其时当其宜故称用焉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1324-0745b.png
何以皆为大也曰时者天也终始万物之道大何加与
义者宜也不离道不失义大哉时之经也用者适也时
则用不时则不用大哉时之权也曰尽此乎曰举天地
圣人盈虚消息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悉之矣同此者以
此类之异此者以此通之皆时也皆义也皆用也故曰
易之用皆以趋时也
  闻乐知德论
礼乐二者皆圣人所以治天下之具然礼先而乐后礼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1324-0745c.png
以制治而乐以象成故曰于乐观其深矣言其本于性
情流乎德化其效至于沦肌浃髓而不自知故孝经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知政知德
之说也且夫政与德固相为表里之谓非政则德无所
施非德则政无所本德者人君所躬行而心得而礼乐
则皆政之属也今以政归礼以德归乐何哉盖本德以
数政则礼于是行而民以节矣以其先也故言政者归
之礼也政成而德洽则乐于是兴而民以和矣以其后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1324-0745d.png
也故言德者归之乐也虽然乐之所自作者非一有陈
祖宗之功德者则如啇之玄王相土成汤武丁周之后
稷公刘古公王季后嗣述而歌之者是也有象巳之功
德者则如韶乐作于舜大武作于武九成以象代尧六
成以象灭啇听其歌观其舞则知其当日之事与志者
是也若乃朝会燕飨征行恺还则叙其交欢之心致其
劝勉之诚道其闵劳尽下之意于以被之弦歌用之朝
廷学校至于民间乡党闾巷之乐则多采之谣俗之所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1324-0746a.png
得如周有二南邶鄘以下十五国之什汉有赵代秦楚
之讴而择其辞之美志之善可以语今可以道古于以用
之黎庶而以感民心以淑民身此则乐之大致然也然
此四者源流之所自不同而皆谓可以观德则又何哉
盖祖宗之德德也已之德亦德也上下交而志同德之
行也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德之至也故曰闻其乐而知
其德也汉氏以还四者之迹仅存而其意微矣故郊庙
宫庭闾巷之所用犹是也然班固谓汉郊庙诗歌未有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1324-0746b.png
祖宗之事则所谓陈祖宗之功德者无矣武帝天马之
歌汲黯之所不悦秦王破阵之乐魏徵之所不观则所
以象已之功德者悖矣君臣赓答之诗固多有之然颂
美相说之辞多而忠爱交勉之诚寡且又未尝叶管弦
示臣庶也则朝廷学校之声衰民间沉沔郑卫之俗千
年不变而卿党闾巷之音歇所以然者其立国根本既
无积德累仁之事而又礼法之不制教化之不修三纲
之不正九畴之不序太和之俗不成故雅颂之声不兴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1324-0746c.png
使其乐犹在也吾知不必季札子贡而知其德之凉矣
然则乐之道其终不可复乎曰亦视其德而己矣孟氏
有言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祖宗功德不可强矣诚能制
礼法修教化正三纲叙九畴其本正矣然后取郊庙朝
廷之乐润色其声音略论其律吕务使学士大夫皆能
习其文而知其意拊其节而通其道至民间之乐虽未
可以骤变然所谓默成于风俗而潜移于人心者其理
不可诬也风俗既成人心既移则即今俗乐而颇采姚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1324-0746d.png
江王氏之论取其有孝弟忠贞节烈之行而歌舞之以
兴善志以助淳风以为复古乐之渐礼乐之道夫岂远
乎哉此之不务而列代修文之主好古之儒方且役智
弊神于黍尺钟律之间似乎伶伦之筒不得而乐卒不
可兴者此刘向皋陶之刑之论可为三复而叹息也
  朱吕说诗论
朱吕说诗之义不同吕据思无邪之指曰三百篇皆性
情之正可以被之弦歌者也朱据郑声淫之训曰所谓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1324-0747a.png
雅郑者即二雅与郑诗也然则孰为得圣人之意曰朱
得之然则何以处夫无邪之说曰无者犹母也禁止之
也诗教如此非槩诗辞也然以愚观之郑卫之在诗也
不逾十之一淫者之诗之在郑卫也其灼灼著者亦十
之一耳然则悖于礼而伤于教必不可云无邪者才百
一也何害夫全诗之为性情之正而可被之弦歌乎圣
人于此何不并夫百一者而删之而犹存之曰俗化之
不知则劝戒之不明有桑中洧外之人则东门风雨所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1324-0747b.png
以贵也今欲旌显幽节必先列强暴者之罪状此数诗
罪状也其俗如此而犹有王泽民彝在马如晦而不辍
其音如云而不乱其意此所以为性情之正而可以观
可以兴者此也汉广之游女有求之者矣行路野𪊽之
贞人有诱之者矣幸而求之诱之无传诗耳设其有之
而兼载焉固所以形恶而彰善而又何讳乎曰是其说
与朱子少异曰无异也朱子不谓郑卫纯淫诗也但谓
有之而尽文以正者非尔然朱子之言无邪也为读者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1324-0747c.png
言也吾则以王泽民彝之犹在察其无邪焉似乎折朱
吕之中者此则末学僭妄之过也夫盖朱子晚年而雅
自信于易卜筮诗雅郑之说夫卜筮之为本义不可易
矣然象爻辞之根于理而用于占则相为本末不可偏
废后之君子必将折朱程之中以说易犹诗之志也曰
郑风之系以淫也己多曰此亦朱子之意而初不以为
定论也大旨立则此亦浅事尔区区辨此是亦不争于
室而噪于门也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1324-0747d.png
  天九重论
西人言天有十二重其三者不可考校可信者九重而
己曰月天也水星天也金星天也日天也火星天也木
星天也土星天也恒星天也宗动天也月天最近地渐
而愈远至于宗动极焉然又谓金水与日同天则直七
重而巳宗动者众动之宗也其行不息而有常恒星以
下皆随之而皆不如宗动之速故古者谓七纬东行以
退度为行度也今则谓恒星亦东行则古所谓岁差是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1324-0748a.png
也古者以恒星为天体故谓之岁差今也以宗动为天
体故谓之恒星行度其致一也凡九重者近内者西行
愈迟东行愈速近外者西行愈速东行愈迟东行者退
度也推算以之西行者行度也论天以之今置盂于此
自边而引之旋则近中者缓矣自中而引之旋则近边
者缓矣宗动之天急旋于外若或引之其弥近地心而
弥缓者势也地之凝而不动者非独形气清浊之分而
巳盖旋于外者必有其纽于中为两端之纽者南北二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1324-0748b.png
极是也为中间之纽者地心是也然二极为动宗故虽
不动而急旋旋于其所而不觉焉尔地不为动宗故直
凝而不动气则应焉而形则否矣要之则所谓九重者
皆非质也如层云焉叠涌而开如二水焉合流而逝今
观云之有背驰而水之有滞流者则明乎一气参差之
故矣
  岁分消长论
岁分消长之说元郭太史所立盖上考往古而百年长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1324-0748c.png
一是前之岁分愈多也下验将来百年消一是后之
岁分愈少也经今才三四百年而其说巳不效盖岁分
又渐多矣故今之知历者推䆒其根以为由于最高之
行最高者何日行最高处也行最高则见其迟而不及
一度所谓缩度也行最庳则见其疾而馀于一度所谓
赢度也自古历法皆定以夏至行缩度冬至行赢度而
亦未知岁分消长之根在于此也今推最高庳之度乃
不定在二至自至元辛巳以前则未及二至今又过二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1324-0748d.png
至六七度矣原夫行最庳之日应极疾而有赢度方其
正在冬至则未及时而晷景巳短行疾故也若未至冬
至或过冬至则晷景短之时分以渐而增行稍迟故也
凡言岁分者以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为率而郭太史
作历之时适当极疾之候未究其根由于最庳人未知
最庳之行不定在此故疑为岁分之消一往不复而推
之将来以百年消一为期也今最庳既过冬至则冬至
之日行以渐而迟岁分以渐而增可知矣然岁分非真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1324-0749a.png
有增减也以冬至之日直其迟疾之分而得名尔藉令
自今年夏至算至明年夏至以为岁分则岁分极少之
年乃其极多之年矣以彼补此岁之定分仍无稍长此
又不可不知也
  留侯武侯论
留侯武侯皆汉之杰也论者或以留侯出必于其机应
必于其会其事汉也若宾其避侯封以行其志若神龙
之变化于八纮之内而不可羁以豢也武侯者正志于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1324-0749b.png
结托之初自任以兴复之重忘乎时之不可为以卒其
躯于是乎疑二子者所术之学殊所趣之致异故其出
处终始大较不同若此虽然君子之于人盖莫大乎论
其世也留侯之君非汉也韩也虽识汉王于邂逅之间
知天授之主而韩国犹存则于汉有不纯臣之义及乎
韩亡而归汉而后主臣之交定矣前此之往来去就于
汉者盖古之君子拳拳故旧之心岂若战国之士朝暮
秦楚者哉九域巳一叛乱己除雄都巳建嫡贰己定时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1324-0749c.png
则谢成功远人事托意寓言导引避榖武侯处草庐之
中承二顾之谊投合之契厚许与之分明及乎托六尺
而专国命统戎行而兴汉室任重道远无有休时盖其
𥋏然也假令留侯生季兴而负重寄充其倾家报韩之
心鞠躬效死殆非所难而使武侯从容指顾之间大业
早就则躬耕之初服淡薄之本志其与飘然世外游者
意岂异哉论者又谓武侯弘毅忠壮慨然展布四体以
尽其心留侯优游谲諌每若有所怀而难发故一则有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1324-0749d.png
从容之论一则有正大之褒夫古之君子其出也所以
直巳行志也然亦将以顺时体变弘济于艰难是故外
度其主内度其身遇之不同而其应异焉况乎武侯晚
年阃外之寄而留侯初终帷幄之臣也在易坎之六四
近君以济险而曰纳约自牖无咎蹇之六二得其正应
居外平难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岂可以是疑坎四
之委蛇矜蹇二之亮节哉传曰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武
侯厉蹇二之节故在外而誉不亏留侯有纳约之心故
卷十五 第 33a 页 WYG1324-0750a.png
居中而事获济大哉二卦之义留侯武侯当之矣愚尝
尚论三代之下以合于三代之英以谓莫先于义利之
间莫大乎父子君臣之际良之功成汉室而不居亮死
之日家无馀蓄其高致同也良报五世相韩之恩亮追
先帝之遇其大节均也此其志如日月之光而行有冰
霜之洁岂区区功名之士赞世之流哉或者乃谓亮三
顾而出而良朱免于挟策干人以为优劣夫良有不共
戴天之怨于虎狼之秦有能报之者良所从也秦项灭
卷十五 第 33b 页 WYG1324-0750b.png
而良之志毕良岂区区功名之士哉故曰君子之于古
人岂苟焉而巳亦莫大乎有以论其世也
 
 
 
 
 
 榕村集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