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1a 页 WYG1324-028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古欢堂集卷二十七   户部侍郎田雯撰
  序
   试牍序一
余来江南莅事于庚申之九月告竣于辛酉之七月故
事学使报政视计吏余承乏前使隘于期日于是奔走
大江南北间回复往来涂更水陆计里一万有奇岁时
之有事行省者不与焉校阅之勤凡十四郡四州诸生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WYG1324-0280b.png
计卷九万五千有奇漏下四刻即束带坐堂皇放诸生
入次第受卷为之点窜而甲乙之夜分篝灯申旦不寐
于是寒则手足冻皴夏则蚊蝇交嘬饮食失节寝兴易
宜往往成疾而一切案牍吏事不与焉其为劳且烦如
此昔柳子厚送韦七下第言有司一朝受千万言读不
能一二即偃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如
此而曰吾能不遗士者伪也余尝深叹其言为之推迹
其弊大抵好逸而恶劳凡在官者皆不可而学使尤甚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WYG1324-0281a.png
盖米盐钱榖簿书之会有司漫不孰何不过米盐钱谷
簿书之失知而改之亦须旦暮顷耳若学使不訾省事
则妍媸眩于前去取乱于中是非丧于外虽欲自悔其
所为而士子已传诵揣摩积为风气不可复改此昔人
所以致憾于文章也居官来时诵其言自谓慎毋类是
然彼时卒卒未敢自信也今既竣事居句曲署门庭萧
然宾客罕至吏人亦稍稍遁去因得静坐一室读书其
中取向时试士录披阅之辄欣然有当于余心者嗟夫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WYG1324-0281b.png
人之牵引世故昧轻重之衡则始信而终悔者有矣惟
处静以观动居閒以窥冗而后得失辨焉而今而后庶
几可以无悔矣因复重加删选载庋家塾以示后人之
从事制义者且使知余一岁来营营劫劫不为徒劳也
若云振颓靡还大雅则余谢未能矣
   试牍序二
昔欧阳公与荆南乐秀才书曰仆于时文天姿不好而
强为之然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余始读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WYG1324-0281c.png
其书而疑之以为公之文章固以浸淫乎六经齐眉于
两汉矣意其是非取舍当必卓然自异于世俗之外而
顾以顺时俛仰期之后进得无其谬论与既又读其序
苏氏文集也谓天圣间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
言语声偶摘裂号为时文相誇尚天子患之下诏书讽
勉学者以近古其风始息余乃晓然于公顺时之旨而
尝执是说以衡今之文盖时文取士前朝沿习二百馀
年岁久弊滋为浮薄于是束书不观之徒揣摩声句以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WYG1324-0281d.png
投时好当此之时侈谈六经两汉之文以求合乎有司
之绳尺固知其格格不相入也我
国家统一海内首崇儒术鼓励天下天下晓然皆知圣
贤仁义之说文章授受之源耳食剽窃争以为羞而学
者犹然守故习事穿蠹则其戻于时而穷于遇也不待
问矣余之奉命来江南也先集江宁镇江两郡士而校
试之告之以是说两郡之士翕然信余言而不疑也磨
光濯色出其所有以争胜于古人庶几欧阳子所谓顺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WYG1324-0282a.png
时者与夫两郡可信则江南之士皆可信也倘由此而
十二郡之士皆如两郡之信之而暴练缉织之不已则
其去六经两汉之旨渠为远哉余故取两郡之文拔其
尤者付诸剞劂使十二郡之士慨然有所兴起焉
   试牍序三
自江而北郡之𨽻江南之行省者扬为大直扬之西淮
为大其地襟河带淮以属之海而中多名山胜地怪伟
奇绝之观其所有则鱼盐菱苇果蔬水产之良甲江南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WYG1324-0282b.png
而馀及于旁州他省故其人多安乐无事不艰于生得
以其暇治诗书挟笔墨以著籍乎学宫岁之试有司者
率常千馀人而掇科第官中朝者前后相望其文章驰
骋赡逸之工亦往往传之四方盖自昔而然矣迩岁以
来江南旱涝不时而河淮相继为患溃决四出田畴屋
庐漫澜不见踪迹民或编茆以居或渔水以食或携妻
孥乞食道上盖数百里皆是也于是
天子累岁发大司农钱户赐家给而又诏河渠大臣察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WYG1324-0282c.png
民所最患者设为堤防以时巡视发卒数万塞河决使
者日夜率官吏督使中程而两郡之士亦时有负薪以
从者宜其愁居怵处无暇尽心于文字间矣及余之来
见其人皆聪明朴茂进退揖让盘辟甚有仪见其文章
刮磨时习證据六艺甚有体而可观也岂非俗化之美
累世不变而士之笃于自修者虽历饥寒困苦而终不
一动于心改于其昔耶夫然则
圣天子所以涵濡长养拊循其人至于如是者殆非一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WYG1324-0282d.png
日之故矣夫宣
上恩德以鼓励好修之士此学使者之责也故于其文
之首而序其大略如此
   试牍序四
今年春余渡江至滁自滁至安庆凡四郡而次第试之
得士数十人得文数十馀篇付诸剞劂而序以告之曰
余尝考古今图记江淮间号为三楚楚故都寿春其地
北走齐鲁西出三晋南通巴黔东瞰大江而彭城淮泗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WYG1324-0283a.png
陈掾其间所谓四塞之地楚以是四出争长中国中国
常避其锋自后每遇兵争而三楚间往往先有事至元
晚季郭子兴孙德崖先陷濠州刘福通据亳州徐寿辉
自襄阳出兵争安庆与余左丞阙力战经年及明高帝
崛起和阳入建康还徇濠亳又与陈友谅张定边转战
潜山江州间阅十数年而后定一时以武事立功名封
侯王者多在四郡之内故其风俗好阔达矜懻忮尚气
任侠不为握齱荷礼即有治诗书守章句不过取科第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WYG1324-0283b.png
而止未有焯然暴著如古人者故终明之世三百年而
四郡迄无闻人盖其渐摩濡染习以成俗非有圣人出
莫与易也我
国家诞受天命以有天下天下顿首请命无敢凭恃险
阻椎剽作奸于是不用兵革而晏然无事者二十年至

天子海内益臻乂安于是专以文教为务念江南三楚
间累代重困于兵加意拊循其民而大臣官行省治其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WYG1324-0283c.png
地者又能宣布
天子德意磨揉迁革使趋于善故今江淮诸郡之人皆
得化其雕悍武健之习而以儒术进其魁垒拔出者以
文章经济为
天子佐理侍从之人次亦挟笔墨入学宫以拟合乎
天子之尺度若数人者可谓有志之士也与然余惧其
怠而忘所自故为原本土风推崇
圣朝德意以告之俾其人有所兴感而无怠中止将见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WYG1324-0283d.png
四郡之士道德明秀蔚然为邦家光不徒变化其俗已

   学政条约序(附十五则/) (江阴示诸生/)
从来建学所以明伦储才在乎立教故风厉习俗振兴
文事皆学使者之专责也今
天子宣德意崇教化念江南为人才地寄任匪轻慎简
在廷使往视学遂诏大臣共举三人于是使者之名谬
登启事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WYG1324-0284a.png
召对至再特荷
上知来莅兹土受命之日且愧且惧不知所为退而自
惟使者自束发受书即补郡弟子员其中甘苦得失固
已遍历亲尝今日备官而忘之则负愧滋甚使者所以
俛仰今昔洗心自矢以教尔多士也夫人才之生广矣
求才于江南不啻挹水于河取火于燧矣使者何敢有
菲薄尔多士心但以士行之衰已非一日后生耳濡目
染转益流宕无复名检而时文俗学又足以锢蔽心思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WYG1324-0284b.png
遂使六经昧其章句子史迷其字画即有一二学臣用
意振兴多士又复视为具文恬不思改
朝廷之上亦有知其失者故特简使者来傥使者沿习
故事录录无所发明俾尔多士实行无闻问学衰落将
谓使者不教使然此又使者所大惧也故先折衷前贤
斟酌微尚釐为款则十有五条冀尔多士捐去故习与
使者更始使者所以报
天子知遇之恩副大臣推举之意俾东南风气蔚然为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WYG1324-0284c.png
天下先咸于尔多士是望多士其敬听使者言勿忽
   一则
 从来秀才一科原以待非常之士魏晋间尤重其选
 在九品中正之上有司奏举不称者坐之唐则用以
 名乡贡进士迄乎近代郡邑弟子皆得谓之秀才而
 第其高下特命使者主之其学业则责之郡县博士
 有司不得过而问焉可谓重也已乃者近岁以来秀
 才入长吏之庭胥役得以骂詈之令丞得以榜笞之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WYG1324-0284d.png
 井里小人得以揶揄而耻辱之又何其轻也岂风气
 之变日趋而日下与将长吏之折节下士闻于古而
 不闻于今欤抑尔多士束修自爱不及于古有以自
 致之也夫人不尽君子未始不知君子之可尚也人
 不尽免不肖未始不知不肖之足恶也多士果以孝
 弟自励廉节自将行诣学问斐然为儒者宗则有司
 将表闾之不暇而何轻之敢如其不然直是井里中
 寡廉鲜耻之徒耳而犹趋走郡县之庭踽偻吏胥之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WYG1324-0285a.png
 侧虽其父兄族党亦将深恶而摈斥之又何论于有
 司也多士当顾名思义求所以副秀才之实而为自
 重之事此使者所重望于多士也
   二则
 圣贤精义具在五经其日用之切于人若布帛菽粟
 之不可离矣然汉儒掇拾于秦火之馀其功似难而
 经术綦盛今人表章于全盛之后其力似易而经术
 反衰使者尝窃思其故矣汉之学者于五经专治一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WYG1324-0285b.png
 家后先师承井井不乱至于章句音释皆有传授故
 其守也固其得也深措之事见之言者无非是经所
 以称盛也晋宋之际经学失传师承无自其后又复
 崇尚博综不屑耑守一家故或择而不精语而不详
 而经学衰矣至宋儒始领独得之解洗训诂之陋迨
 元明而师承复乱今则等五经于陈言矣三传三礼
 不识其异同今文古文莫知其真伪即有一二秀出
 之士慨然思古其谁与取正哉盖天下之无师久矣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WYG1324-0285c.png
 学者当师古人多士自入里塾各有所习之经惟须
 专精一力博采诸家之说而约守之深之为性命浅
 之为文章大之为礼乐政事天文地理经世之业小
 之为山川草木官名象数车服之类无不究其本末
 晰其异同而后更治他经互相證据则所得自深是
 即尔多士之师也使者将于四书文字外各以五经
 疑义设问以观所答多士毋漠然置之
   三则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WYG1324-0285d.png
 经学既明次及史学史学之难昔人固尝言之然非
 独作史难也即读史亦难盖史家牢笼古今冥搜百
 代能使所书之事与所书之人是非善恶了然于心
 又复折衷古人发凡起例故其去取有法详略有体
 然而立言之旨引而不发或一人事迹互见他传或
 一事得失旁證他事故离其篇什不能寻其脉络摘
 其章句不能得其精微岂知班马何以异同陈范何
 以详略新旧唐书何者为劣欧阳五代何独为工宋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WYG1324-0286a.png
 史何以见讥于前人金史何以偏高于后辈缥缃堆
 案徒为引睡之媒卷帙盈前亦止障风之用故曰作
 史难读史亦难也昔者司马迁尝言之矣曰好学深
 思心知其意夫如是则二十一史前后贯穿乃能晓
 然于史家精微脉络之所在而可究其得失辨其体
 例始为善读史者耳多士研习八股岂暇旁及然不
 如此不足以言大儒而于五经四子之文亦全无所
 发明矣可不勉哉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WYG1324-0286b.png
   四则
 五经四子传注诸书不下数百家自马郑以后孔氏
 罗之注疏自程朱以后明儒纂之大全矣惟朱子集
 注其所自订立言尤醇近日功令遵之宜矣然微言
 未绝学士心思日出而日新其间议论亦自契合在
 读者之会心何如耳安可尽置之不观耶朱子之书
 或问最精向来止有大学中庸二书论语孟子近日
 始有刻本所载苏文忠之说皆人所不经见而大全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WYG1324-0286c.png
 语录有与全集问答诸条微不相合者至于诸家经
 解皆足发明朱子微意若信之而近于执与弃之而
 伤于固岂为善读书者哉多士果能无悖朱注不妨
 旁及诸家博观而约取之自然更有会心处也
   五则
 古人读书作文必先立志须为古人毋为今人为通
 儒毋为俗学此志一定则是非取舍便能自立于流
 俗之中一切荣辱得失不足以震撼其精神胸中廓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WYG1324-0286d.png
 然无复一事夫然则见之明见之明则守之固守之
 固则积之厚积之厚则其发之也沛然而有源郁然
 而有光以此为古人为通儒不难也今士子自幼学
 以迄白首其志不过拾科第以自豪耳故其所守者
 章句所习者时文所趋者风气宜其龌龊寡昧不能
 得当于有司也幸而得当于古今文章经世之业全
 未梦见每当一大事遇一疑义则舌桥口呿如堕云
 雾颜之推所谓有识旁观代其入地非使者所望于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WYG1324-0287a.png
 多士也
   六则
 其次贵乎有识夫识者所以驱驾古今挥斥八极岂
 可于语言文字求之哉今夫百物皆资之市者也而
 所以市是物者必于家焉取之苟徒手而入市则虽
 琳琅触目流离璀璨杂陈于吾前者举非吾物也今
 之五经子史百家之书亦犹百物之陈于前尔多士
 将何以取之耶其毋乃徒手而入市者也彼虽尽读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 WYG1324-0287b.png
 五经子史百家之言犹之未尝读也惟是好学深思
 则神识所注表里洞彻举凡五经子史百家之书皆
 为吾物惟吾所取之取之经可以植其根也取之史
 可以落其实也取之诸子可以畅其流取之百家可
 以极其变也总群言于一至挫万物于笔端乃可以
 言文章矣
   七则
 文章无奇正浓淡要于各自成家则无雷同无剿袭
卷二十七 第 15a 页 WYG1324-0287c.png
 而后可以抒自得之心思发独见之议论此古人之
 所以传世行远也自揣摩之术兴而士无实学于是
 循有司之尺度贸贸然句摹而字拟之一科之房书
 甫出而前科之文已束高阁一学使之试卷初颁而
 前使者之文等诸涕唾卷舌同声拟足并迹苏子瞻
 所谓弥望皆黄茅白苇真堪发一慨也多士不观诸
 古人乎古人之文传于今者有一言半辞相雷同剿
 袭者乎多士但须穷探力取则古人同异当实见其
卷二十七 第 15b 页 WYG1324-0287d.png
 独诣处而多士之所以自处亦必有道矣韩子曰自
 古于文必已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多士毋以不能自
 诿也
   八则
 八股沿习三百馀年其源流正变固自了然试为多
 士约略言之明初风气始开文近训诂乃有直写集
 注语成篇者至王文恪而能自出机法准之古人其
 变化离合骎骎乎昌黎矣荆川纡馀顿挫几入庐陵
卷二十七 第 16a 页 WYG1324-0288a.png
 之室昆湖深沉温雅酷似南丰方山出入经史其陡
 健直逼临川后人尊此四家号为文章正宗洵不诬
 也震川本文恪之派而出入于唐宋大家其说理则
 程朱也其行文则曾王也体大思精词流气达真制
 义中之豪杰矣思泉文近昆湖而加之以昌明博大
 临川取材晋宋标其名理复所独领微言超然自赏
 虽源本四家而体裁又一变矣自时厥后作者不一
 而其颖然迈于众人者若金正希之精深陈大士之
卷二十七 第 16b 页 WYG1324-0288b.png
 雄健包长明之隽永罗文止之澹宕黎左岩之幽曲
 杨维节之岸异愈变而愈奇矣多士须别裁伪体摆
 落凡近于古人中别寻一位置地使者所极赏心若
 徒拾其牙后慧又使者所必黜也
   九则
 文家工拙原不以得失论然先辈于场屋之文辄预
 处其名数之先后不失累黍夫岂有异术哉见理明
 而自信笃也今人奉一家言规模近似工者不知其
卷二十七 第 17a 页 WYG1324-0288c.png
 所以工也拙者不知其所以拙也夫彼不能自信而
 欲人之信之有是理乎然所谓自信者又非师心逞
 臆之谓也必于平日读书时澄心定气与古人相参
 吾之于文能驰骤上下如古人之雄健否能證据经
 史如古人之典则否能变化任心离合匠意如古人
 之法度否必使精神识力毫发无憾而后自出手眼
 独往独来与古人相上下则虽百世之远尚可信其
 必传区区遇合似又不足道也
卷二十七 第 17b 页 WYG1324-0288d.png
   十则
 自古文章皆人之精神所造其用功深者其收名也
 远非有一定之格也昔李学士怿曰吾少时举进士
 亦偶然耳倘今复试礼部未必不黜安能为天下英
 俊作准格乎古人若此使者亦何所言但以平日读
 书之自得者与多士略举大槩如此多士其善会之
 毋胶柱鼓瑟为识者所笑也
   十一则
卷二十七 第 18a 页 WYG1324-0289a.png
 文社之兴始于明季其初自一二荐绅先生聚徒讲
 学日以寖广而依附者遂借以求名于是入者谓之
 同类出者谓之匪人而朋党之势成矣朋党既成则
 朝廷之上彼此相倾至于颠覆而不悟论世者所以
 慨焉三叹也今
朝政清明群工稐恊从容礼让之风达于天下固宜无
 前明之所为者乃闻三吴士子竞倡文社各立名目
 此何为者耶将依附者假托以求名耶且多士亦乌
卷二十七 第 18b 页 WYG1324-0289b.png
 知名也以使者所闻古之名士其风尚气节文章经
 济卓然见于天下而天下信之乃可以言名士矣今
 多士之所为名何如哉不过聚浮薄少年酒食徵逐
 图一饷之乐耳目不识诗书之文口不道忠信之言
 心不知长幼之节私为坛坫互相诋毁甚至戟手骂
 詈不避尊亲譬如聚飞蝇于溷轩角群鼠于穴内尚
 不足供识者之一哂尔多士亦何取于此也郭林宗
 汉季高士不与清流刘景升三品下才亦列俊顾然
卷二十七 第 19a 页 WYG1324-0289c.png
 则世人是非不足相轻重多士亦审矣多士以使者
 所闻身体力行名将自至所谓金精美玉不即人而
 人即之亦安以求为也自今以往多士能潜修自立
 者上也改趋易虑化异为公者次也否则使者必以
 法绳其后矣
   十二则
 古人著书皆有所为即制义选本亦不苟且评骘昔
 艾东乡忧天下之阳奉孔孟阴归佛老也于是尊程
卷二十七 第 19b 页 WYG1324-0289d.png
 朱辟二氏屹然以斯道自任故定待二书凡文之稍
 背先儒者必涂乙而标识之其用意正而立言当矣
 他如郑峚阳之四十名家韩乌程之文室文在文闲
 陈溧阳之名家制义虽去取有法识者犹病其未醇
 盖选政之难如此后之学者于圣贤指归文家宗派
 槩未有闻而滥操选政至于䊵绔小儿自署先生之
 号巧作市侩亦标参阅之名倩学究为伪文冀他人
 之不识赂村童为弟子侈吾党之有徒取舍任心何
卷二十七 第 20a 页 WYG1324-0290a.png
 知难易妍媸随俗安问是非展转相承迷误后学政
 使者之所叹息而深恨者也今除先正大家文及当
 世大人先生所选外槩行禁止坊人有擅刻者必以
 罪罪之
   十三则
 国家取士二场用表三场用策所以观士子排偶之
 文考古今通达之识也奉行既久视为具文遂有四
 六不知何体策问不知何事非临场倩人即率意妄
卷二十七 第 20b 页 WYG1324-0290b.png
 作以为主司点策数判无事须此不知四书经义止
 试一场而表策独试两场其得土苴弃之乎夫排偶
 之文莫工于崔蔡次则为徐庾又次则为郑穆为眉
 山悉有法度可师多士能于平日作八股时加意及
 此则临时自閒与夫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者相悬万
 万也若夫策问之法于经史取之而已矣
   十四则
 世罕全才学有偏至有书破万卷而拙于文词者有
卷二十七 第 21a 页 WYG1324-0290c.png
 工为诗古文词而短于举业者但以风檐寸晷求之
 其途已隘今当
右文之代闳通淹雅正切旁求江南素号才薮诸生中
 有古学优长斐然述作者使者尤所敬重当于正考
 之馀别出诗赋等题以占宿学果有出群之才自当
 破格超奖如不命题亦无以溷扰为也使者向有杜
 韩白苏黄陆六家诗选容授之梓人与多士订正而
 细论之
卷二十七 第 21b 页 WYG1324-0290d.png
   十五则
 文武两途国家并重士之慷慨自命不屑章句思欲
 从事于马蹄间者固应有人而其委巷粗材未通武
 略以戏车扛鼎阑入其中亦不为少于是什百为群
 摴蒱作剧失意杯酒即手搏相向荡然无复名教之
 闲诗书之气故士子一列武生谓之异途而学使亦
 厌其然凡一切校阅下文生一等而先事约束之条
 目不与焉今使者为国家收异材拔奇士不复问所
卷二十七 第 22a 页 WYG1324-0291a.png
 从来文生武生视之一体无复异同但以自古豪杰
 未有不晓诗书不习礼让而可为名将者若粗中刚
 暴尚气陵忽不惟官途不至亦且临事无谋误人委
 任国家何取于此而𨽻之学校董之师儒哉昔戴若
 思少无行检陆机劝之就学遂折节自励为晋名臣
 岳飞性好野战宗泽授之以兵法乃屈首授书为宋
 贤将诸生有志功名须以古人为期循使者之教诲
 而力行之慎毋以武人自豪也
卷二十七 第 22b 页 WYG1324-0291b.png
   江阴示诸生
 举业一道原本六经出入子史折中于仁义礼乐之
 说而沉潜反复于唐宋大家之文章以求合乎圣贤
 之旨而卓然为一家之言未有雷同剿袭穿蠹饾饤
 而可为举业者也使者初莅江南颁示教条谆谆以
 此为言既而较试上下江各属所至即学宫谒多士
 又面命其如此则使者之所尚可知矣至于镌刻试
 卷所以鼓励作者亦虑多士沉溺旧习识见未定故
卷二十七 第 23a 页 WYG1324-0291c.png
 特选择其尤以示多士知使者所尚在彼不在此非
 欲多士句摹而字拟之也乃者行试各属见有剽窃
 试卷敷衍成篇甚至生割其字句强摹其声调天吴
 紫凤颠倒短褐之中冷炙残杯杂置大官之馔无论
 所剽窃者必不工也就令工矣正如既篘之糟已啖
 之蔗此中安得有滋味哉夫文心之变化譬之人面
 之不同人之有毛嫱西施也天下以为美者也然不
 能尽如毛嫱西施之美而终不至于可憎何也以其
卷二十七 第 23b 页 WYG1324-0291d.png
 各有真面目在也若以已之不美而为假面以貌于
 西施毛嫱焉虽其尽态极妍而人反憎之况所貌者
 之未必西施毛嫱耶所以使者考试以来此种文字
 尽置劣等此在上江诸郡皆然今行及下江矣下江
 文笔固高而苏松二郡又为下江之尤宜无有剽盗
 割裂为文字者然恐惑于听闻谓使者真好此种藉
 是希合此大不可也使者所遵者六经所学者子史
 所尽心而用力者仁义礼乐之说唐宋大家之文至
卷二十七 第 24a 页 WYG1324-0292a.png
 于雷同剿袭穿蠹饾饤不啻冰炭之不相入也多士
 其知之
   黔墨序
昔欧阳公之论文章也其序苏也则曰革五代之馀习
序郑荀则曰得其是者而师之至其序曾巩秀才则又
力诋有司之尺度不足以相天下魁垒拔出之材欧阳
公之论如此余曾持其说以校士于大江南北之间当
时试牍甫出四方观者谓风气一变而矫枉过正之讥
卷二十七 第 24b 页 WYG1324-0292b.png
亦遂起矣夫欧阳公以文章盛名知贡举所得皆天下
士尚不免于人言况如余者其何恤焉知我罪我大抵
悠悠之口亦各半耳独吾友西浙徐子华隐目明识定
不牵世俗趋舍数千里赫蹄往复房皇追赏与余说终
始有合自是而后鞅掌风尘亦遂收视塞聪不欲谈文
章事盖甚矣文章之难也虽然大江南北夙称才薮士
之治诗书挟笔墨而来者如入五都之市触目琳琅美
不胜收而以语于弹丸荒陬鸟言椎𩯶之黔则又难矣
卷二十七 第 25a 页 WYG1324-0292c.png
余之抚黔也两载已来每于劝农讲武之暇进多士而
课之复于武乡阳明二祠旁结茅葺屋为诸生下帷地
饮之食之甲之乙之见其人聪明朴茂进退揖让盘辟
甚有仪其文刮磨时习證据经史有体而可观也如管
子遴黄子之骖李子绅周子国栋许子文魁徐子时成
辈皆所称魁垒拔出之材振颓靡还大雅者以视大江
南北实不多让余尝举以示人曰黔士如是惜不令华
隐见之知余于夜郎天末蛮烟瘴雨之中又辄攘臂下
卷二十七 第 25b 页 WYG1324-0292d.png
车而侈谈文章也岁庚午华隐奉命典试事且与余同
年逊五李君偕来余乃深为黔之士幸榜发余平日所
拔者一收而尽苹鹿三阕之馀与先生握手大笑堂下
吏左右立从旁观之口眼盱睢正不解何谓也夫世俗
之论文章者大率薾靡浮薄积为风气束书不观之徒
揣摩时调以求合乎有司卷舌同声拟足并迹一望黄
茅白苇作者固龌龊寡昧而有司果以龌龊寡昧之识
取之无惑乎风气日下所关于世道人心不小况我
卷二十七 第 26a 页 WYG1324-0293a.png
国家平一海宇崇尚儒术虽万里山川无不家弦户诵
晓然于圣贤仁义之说学问授受之原非得其人以操
取士之柄断断不可今得华隐操柄以衡黔士而黔士
于是乎毕出
圣天子用人之明学士大夫古处之力岂偶然哉因思
余课士于黔不过采风问俗驱车牂牱江上非操有取
士之柄者珠玉兰茝平日在吾目中倘无人焉收之而
去斯亦已耳而今日之为黔士幸也则余与华隐之论
卷二十七 第 26b 页 WYG1324-0293b.png
文章始终有合能深思其故者自得之抚今追昔大江
南北之间坐皋比拥生徒忽忽如前日事持欧阳公之
说即有讥者余亦可以无憾矣
   江南武乡试录序
臣山左鄙儒恭膺
皇上不次之擢巡抚江南拜命之日单车到部宣谕
圣天子德意于所部吏民讫适会举丁卯武科乡试臣
例得主试事用是订期入省矢志冰渊夙夜匪懈盖为
卷二十七 第 27a 页 WYG1324-0293c.png
国家抡才不敢不详且慎也臣于是集学使录送武生
三千八百一十人于一场试马箭二场试步箭兼试技
勇三场试策论遵例额取合式者一百六十二人既撤
帘合策论题目武举姓名汇为一编臣当序如右盖臣
尝诵诗而有感于先王取士之盛也其乐与贤则有南
有嘉鱼之诗其乐得贤则有南山有台之诗其乐育才
则有菁菁者莪之诗其时在位得人风雅接迹矣而兔
罝之咏贤材者独称赳赳武夫为公侯千城何欤说者
卷二十七 第 27b 页 WYG1324-0293d.png
谓兔罝鄙事也武夫卒伍也鄙事而知敬卒伍而好德
然后为贤才之众多而教化之大成也古者取士之法
文武不分养之于庠序试之于泽宫教之以诗书歌诵
礼乐之大习之以献囚执馘射御之细故其人文足以
致治武足以戡乱所谓济济多士秉文之德盖言文也
武夫洸洸经营四方盖言武也先王养之有素教之有
方取之有法故其盛如此后世取士之法屡易而文武
分文则取之帖经墨义武则取之戏车扛鼎此人才得
卷二十七 第 28a 页 WYG1324-0294a.png
矢进退之所关不可不亟讲也我
皇上创制立法远迈三代设科取士最号得人而犹以
武臣不学终为粗才诏于军旅之暇挟册读书谙通经
史诵习
圣谕十六条使知忠孝大节而武生之𨽻学宫者咸能
感激自奋勉称
上意故臣等所取士子彬彬儒雅质有其文皆我
皇上涵濡长养鼓励之所致也顾臣何人得与兹盛惟
卷二十七 第 28b 页 WYG1324-0294b.png
有撰论
圣德播告远迩相与乐其已往而勉其将来亦臣职之
所宜事也臣庸陋不才曾以毛氏诗举进士矣窃比风
人之义诵兔罝之三章以为得人庆可乎
   贵州武乡试录序
岁在庚午例当举士于乡
国家制科之典与文并重也臣学浅识庸职司主试敢
不详慎恪恭仰副我
卷二十七 第 29a 页 WYG1324-0294c.png
皇上抡才远方至意臣惟贡士于乡遵循旧典鼓舞人
材也周礼所谓六德六行六艺升之乡学而军旅之事
不与焉迨其后人材日广士之治诗书挟铅椠莫不雍
容頖璧之宫周旋师儒之席而张弓挟矢赳赳洸洸者
亦皆得参错其间摩肩罗立非按籍以呼名则浑同而
莫辨文武之途合也惟其合故三年大比衡文取士文
事终而武事遂始文例上遣京朝官出典试事武则以
抚臣主之臣之得主黔武试者荣遇也臣请言夫射矣
卷二十七 第 29b 页 WYG1324-0294d.png
弧矢之制始于黄帝侯明之典见于虞书杜佑曰士之
志艺以射为首马融谓鹄在正内贾逵谓鹄在正外乡
射燕射宾射大射之不同驺虞狸首采蘩采蘋之有节
仅具文已乎夫射以观德所由兴贤能选良士根本之
论也诗曰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取其技之精又曰发彼
小豝殪此大兕取其力之强从来技精者中必多力强
者发必远今之试士骑之中增三矢为四步之设鹄以
步八十为衡职此故耳射事毕复试其生平之学所以
卷二十七 第 30a 页 WYG1324-0295a.png
求全才者在是焉学之未优而贯札饮羽终非通才学
之既成而说礼称诗无忝将略鹳鹅鱼丽阵法宜谙地
利人和战术必悉孙吴详于各家之注李靖耻为章句
之儒尉缭之说类乎商鞅穰苴之法沿诸司马三略言
本道德授自圮上老人六韬语多权谋传于渭滨尚父
士能淹贯群书博通经史神明而变化之深晰学问之
源流晓然忠孝之大义而后真才辈出贤路光昌试士
策论之意其在斯乎臣持此以衡黔士庶几其有当焉
卷二十七 第 30b 页 WYG1324-0295b.png
夫黔士何以有今日哉黔夜郎僻土介在荒服自兵燹
后蠲租赋宽徭役农勤于田贾安于肆士之以文章入
彀者彬彬济济而武生之著籍博士者靡弗感激思奋
观光利宾故文榜得士二十人臣得武士亦如之皆由

皇上仁渐义被绥柔涵濡之入人深也臣是以进多士
而告之曰尔多士勿徒以武人自豪也尔当磨光濯色
脱颖淬锋以名节自励以道德共淑以学问相箴规又
卷二十七 第 31a 页 WYG1324-0295c.png
复厚蓄才力娴习艺技期他日为儒将为名臣以上报
朝廷尔多士岂或忘之臣顾何人得与兹盛典亦且率
多士偕勉之而已
   会试录后序
岁丁丑例会试天下士
上命臣赐履臣英臣琠臣雯为正副考试官臣雯山左
鄙儒自顾荒陋贰司邦禁弼教怀惭重以抡才之任报
称滋惧受命之日橐笔以从臣之荣也恭逢盛典飏言
卷二十七 第 31b 页 WYG1324-0295d.png
简末臣窃幸焉此一役也臣之业在泰之初爻矣欣际
圣天子文明雍熙久道化成之会拔茅汇征其在今日
乎臣伏念今日之取士盖以文章也士所操为文章止
数寸牍耳毫芒篇幅之间因华徵实镜委讨源晰苍素
于须臾辨淄渑于指掌诚难言之臣何以无负任使敢
弗兢兢夫文章所以明经术也经术修明通达治体乃
可以谓之文章也汉世儒者专门一经立说至百馀万
言皆列于学官领之太常各抒其平生所学以行于当
卷二十七 第 32a 页 WYG1324-0296a.png
世故其为经也通而适于用后儒墨守成说经旨无异
同鞶帨其文迂阔其用明经之谓何取士者亦乌从而
鉴别之然而必有道矣今夫张乐洞庭之墟必合律吕
不然金石丝竹不可以谐音也较射矍相之圃必中正
鹄不然注彍如云不可以入彀也今日之所鉴别于多
士者依乎圣贤经传之旨本乎仁义礼智忠孝之说运
之以唐宋大家精湛沉雄之气发之为泰道光昌瑰奇
俊伟之观诚制科之律吕衡材之正鹄矣取士之道端
卷二十七 第 32b 页 WYG1324-0296b.png
不外是而多士之文章则拜献之先资服官者之仁羔
介雉也顾不重哉多士登名仕版可以出带方州入参
兰省功名之际必先择术定志老成持重晓知治体者
上也卓荦清节不流欺伪者次也喜事好名乖张浮薄
者下也今观多士之文章类能原本道德发明经学无
托于空言不入于迂阔以之用于当世必其议论通明
行能纯备兼之砥砺廉隅风示官方端心向公奉职周
密以治行收实效上报
卷二十七 第 33a 页 WYG1324-0296c.png
朝廷惟中惟孚出襄泰道皆于文章乎验之则是茅茹
汇征之典行于泰交之盛世为久而弥光也猗欤休哉
   李大司徒寿序
当世士大夫祝釐道誉多拾沈耳帣韝鞠𦜕设帨称寿
丝竹间作酒客酗醟竭蹶丐章缝家言侈夸诞虚槩用
䛕辞彼引洛社耆英绛县老人此云寿考无疆黄耇鲐
背甚至有以玉笥金简安期羡门之说进者堂上主人
无怍色堂以下宾从郎吏率横目二足之民识者为之
卷二十七 第 33b 页 WYG1324-0296d.png
扼腕抵掌掀髯猎缨而前曰寿之云乎吾不知其理也
凡齐物而论犹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且夫寿者福之
首也戛戛其难之挽近之士淟然载笔乌足以读书论
世耶昔汾阴之善筮也先人事而后说卦余于此可以
知其理矣余同年大司徒醒斋先生当敦牂之月四日
厥惟初度盖六十春秋矣颂长生者造门塞路先生处
之澹如𡰥然弗屑曰是宜用山䕬为文而寿吾也者其
诗孔硕其风肆好如尹吉甫之于仲山甫也繄惟先生
卷二十七 第 34a 页 WYG1324-0297a.png
江右名族陇西著姓直干自高渊源已远自父司马公
已来声华炳奕矣先生根蟠函谷秀钟石阳降太乙之
神下文昌之宿天地粹灵之气独萃于先生当其驹齿
未落豫章尚小人已目为骐骥梁栋既而深沉好书于
六经子史左国离骚嚅哜雕搜其为文章有振衣千仞
睥睨尘壒之槩洎夫际通显为史官锵洋
帝廷媻姗容与石渠典诰之文落纸腕下间作声诗含
英咀华曾为余序轘辕集于风雅一事反覆三致意焉
卷二十七 第 34b 页 WYG1324-0297b.png
其校士江左也以拯时文之弊为已任是时余适入吴
先生尊酒细论曰衡文譬审乐也古乐不传久矣万石
之钟灵鼍之鼓其中节奏安在作者已希赏音复寡筝
笛之耳喜闻郑卫吾肯听多士之靡靡乎时文与古文
无以异也今日取贾董班马以覆酱瓿而偏嗜淳于髡
郭舍人诙谐啁笑之辞何为哉诸生挟兔园册子不知
文章之大吾欲力追正始崇奖实学子其许之余为之
五体投地娓娓斯语几二十年余已老而先生忽六十
卷二十七 第 35a 页 WYG1324-0297c.png
矣余与先生有三同焉有五异焉庚子之秋策名权舆
此一同也大江南北皋比讲学寸心千古鸾胶凤髓此
二同也作领袖于长流之官统勾稽于度支之府此三
同也先生牵丝初仕立跻清华余濩落散吏失路无欢
此一异也先生既掌邦禁再掌邦教余乘韦在后屈宋
衙官耳此二异也先生公卿踵武簪绂连镳余少孤蹇
嵼弹铗歌鱼此三异也先生一登揆席黄阁宰相余遂
初未赋伏枥空嘶此四异也先生川岳姿神金石情性
卷二十七 第 35b 页 WYG1324-0297d.png
余壮不如人老将髦及声尘寂寞几同秋草此五异也
如是余何足以寿先生虽然四十馀年余习先生久知
先生深微余谁足以寿先生者先生之为人其度渊然
其体屹然喜不伤阳怒不伤阴遇一切蜗鸣蚁斗如浮
云之去来敦兮若朴旷兮若谷原于道德之旨神日全
而形日固寿之理也善乎汉阴丈人之言曰有机事者
必有机心夫机亦乌可用也鐬心鉥骨朝觚夕筹一瞬
息罔有遗策处事则儑其言与人则齁䶎其气当前
卷二十七 第 36a 页 WYG1324-0298a.png
亦自鸣得意而虚憍之态浮游之响旦暮间嗒然销歇
所谓菌槿也如先生则松柏也尚父八十卫武九旬其
于上寿直掇之耳昔人尝谓福犹水也德犹器也挈瓶
注水过勺焉则溢以川泽为卮汪泓渟滀宁有涯涘乎
先生之福犹酌瀛海而注之后此进为公孤退为更老
皤皤黄发巍然鲁灵光也者而先生之子若孙翩翩韶
彦接衽而起美矣盛哉余搦管制序非有绚章世之拾
沈者当咋舌而退也
卷二十七 第 36b 页 WYG1324-0298b.png
   寒绿堂读诗定本序
诗之道大矣汉魏齐梁而上休文彦和辈娭娭言之下
此唐宋元明千百年间如繁星俪天孤霞捧日曾无人
焉鳞次成书区别正变之声釐定升降之故诗道至今
日欲求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乌可得耶虽然钟嵘
一编皎然讥之郑笺光销匡颐响寂集千狐之腋以为
裘良工独苦成章匪易世有袁豹徒委之洛下咏已矣
尝试论之三百篇初自何来十九首抑云末矣世谓五字
卷二十七 第 37a 页 WYG1324-0298c.png
昉于行露沧浪歌行起于黄娥宁戚渊明本之应璩李
陵基自屈原裈虱井蛙之见宁有当哉唐太原公子年
少戎行堂堂摩垒或曰孙吴神授能然平阳柴氏主杂
遝奴客勒兵七万开幕府与秦王伐鼓张旗飙骇电掣
千祀下想见清渭照其军容神尧父子动色时此盖有
别才焉诗亦如是故其道大也予识方淟悴思涂猥局
言既无雅声未能文矧钝资下下夕镫彻诵侵晨失记
乃彊厕风人之列欲抽拔妙实于冥冥乙乙之中挽来
卷二十七 第 37b 页 WYG1324-0298d.png
不寸推去辄尺俯仰今昔言之伤已追惟三十馀年来
龟须兔角卷帙存者大致犹齐丘之于谭子郭象之于
向秀南箕北斗半出乎蜡泽栀黄是亦鞭贾之羞也吾
衰矣无复缒海凿山雕搜宝藏重录旧牍用代鼓吹卧
茅屋之青峰供老人之黄妳间一攘臂读诗非陶处士
则白香山乎秋清将游历下亦携缮本以行不妨与大
腹鸱𡰥托于属车也癸未七月题
 古欢堂集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