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731-017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农政全书卷十三
            明 徐光启 撰
  水利
   东南水利(上/)
宋范仲淹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曰去年姑苏之水
踰秋不退某为民之长岂敢曲阻焉然初未甚晓惑于
群说及按而视之则了然可照今得一二而陈焉愿垂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731-0176b.png
钧造审而勿倦则浮议自破斯民之福也姑苏四郊略
平窊而为湖者十之二三西南之泽尤大谓之太湖纳
数郡之水湖东一派浚入于海谓之松江积雨之时湖
溢而江壅横没诸邑虽北压杨子江而东抵巨浸河渠
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惟松江退落漫流始下
或一岁之水久而未耗来年暑雨复为沴焉人必荐饥
可不经画今疏𨗳者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西北
入于杨子之于海也其利在此或曰江水已高不纳此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731-0177a.png
流其谓不然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下之岂独不
下于此耶江流或高则必滔滔旁来岂复姑苏之有乎
矧今开亩之处下流不息亦明验矣或曰日有潮来水
安得下某谓不然大江长淮无不潮也来之时刻少退
之时刻多故大江长淮会天下之水毕能归于海也或
曰沙因潮至数年复塞岂人力之可支某谓不然新𨗳
之河必设诸闸常时扄之禦其潮来沙不能塞也每春
理其闸外工减数倍矣旱岁亦扄之驻水灌田可救熯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731-0177b.png
涸之灾潦水则启之疏积水之患或谓开亩之力重劳
民力某谓不然东南之田所植惟稻大水一至秋无他
望灾沴之后必有疾疫乘其羸败十不救一谓之天灾
实由饥耳或谓力役之际大废军食某谓不然姑苏岁
纳苗米三十四万斛官司之籴又不下数十百万斛去
秋蠲放者三十万官司之籴无复有焉(玄扈先生曰宋/时岁纳之少如)
(此蠲放之/多如此)如丰穰之岁春役万人人食三升一月而罢
用米九千石耳荒歉之岁日食五升召民为役而赈济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731-0177c.png
一月而罢用米万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较彼之入孰为
费军食哉(何消如此计算力役者皆人/也不力役其人遂不食耶)或谓陂泽之田
动成渺瀰𨗳川而无益也某谓不然吴中之田非水不
植减之使浅则可播种非决而涸之然后为功也昨开
五河泄去积水今岁和平秋望七八积而未去犹有二
三未能播种复请增理数道以分其流使不停壅纵遇
大水其去必速而无来岁之患矣(此理通于天下/之水何必东南)又松
江一曲号曰盘龙父老传云出水犹利如总数道而开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731-0177d.png
之灾必大减苏秀间有秋之半利已大矣亩浍之事职
在郡县不时开𨗳刺史县令之职也然今之所兴作横
议先至非朝廷主之则无功有毁也守土之人恐非建
事之意矣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浙漕之任
及数郡之守宜择精心尽力之吏不可以寻常资格而
授之恐功利不至重为朝廷之忧且失东南之利也
元任仁发水利集曰议者曰古者吴淞江狭处尚二里
馀尤不能吞受太湖之水于是添浚三十六浦以佐之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731-0178a.png
且后时有渰没田畴之患今所开江二十五丈置闸十
座其能去水几何其利则未知也答曰所开江身二十
五丈置闸十座每闸阔二丈五尺可以泄水二十五丈
吴淞江缘潮水往来之故也(此必然/之画)古人论泄水之法
极详范文正公曰三分其时损居二焉谓如一日十二
时昼夜两潮四时辰潮涨八时辰潮落所设之闸昼夜
皆去水之时也所以终江面二里之宽不如十闸之功
(吴淞二里上海浦未大也黄浦既阔二里馀已代吴/淞泄水矣岂开江二十五丈遂足当二里之旧吴淞)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731-0178b.png
(哉任亦不达于水理亦不考于古今之故矣且闸止能/闭潮无入岂能昼夜皆去水而当二里馀之旧江也)
况今东南有上海浦泄放淀山湖三泖之水东则刘家
港耿泾疏通昆承等湖之水吴淞江置闸十座以居其
中潮平则闭闸而拒之潮退则开闸以放之滔滔不绝
势若建瓴直趋于海实疏通潴水之上策也与古三江
其势相劣若夫时水虽太湖汪洋瀰漫其涸亦可待矣
旱则闭闸潴水以灌溉乃一举两得其利也议者曰吴
淞江自古无闸今置之非也何不开阔疏通使江复故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731-0178c.png
道一任潮水往来岂不便易答曰治水之法先度地形
之高下次审水势之往来并追源溯流各顺其性古人
谓水归深源又曰沙泥随潮而来清水荡涤而去今所
往上海刘家港等处水深数丈今所开之河止二丈五
尺若不置闸以限潮沙则浑潮捲沙而来清水归深源
而去新开江道水性不顺兼以河沙约住河泥不数月
间必复浅塞前工俱废故闸不可不置也范文正公曰
新𨗳之河必设诸闸正此谓也若欲再复吴淞江之故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731-0178d.png
道须候诸闸启闭流深众水归源其汹涌之势孰得而
制禁当于此诸闸都闭挑开一处堰坝任潮水往来借
清水力东冲而洪自复成江矣(大谬无/此理)考工记曰善沟
水者水齧之之谓也议者曰吴淞江前时流通今日何
为而塞岂非海变桑田之说黄河日走千里非人力所
可为者欤答曰东坡有言若要吴淞江不塞吴江一县
人民可尽徙于他处庶使上流宽泻清水力盛沙泥自
不能积何致有堙塞之患哉(疏通清水以涤浑潮自是/正论后来东南治水宜仿)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731-0179a.png
(此意然潴水之处日淤日浅亦大地自/然之势不然宝带垂虹何自而立哉)归附之后将太
湖东岸水出去处或钉木为栅或用土草为堰或筑狭
河身为桥置为驿路及有湖泖港汉又虑私盐船往来
多行塞断所有水脉不通清水日弱浑潮日盛沙泥日
积而吴淞江日就淤塞今日江势正与东坡所见合如
曰海变桑田黄河奔突一时之谓(谓黄河非人/力可为亦谬)则圣人
手足胼胝尽力沟洫皆虚言也圣人岂欺我哉所当尽
人力而为可见也议者曰钱氏有国一百有馀年止长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731-0179b.png
盈年间一次水灾亡宋南渡一百五十馀年止景定间
一二次水灾今则一二年或三四年水灾频仍其故何
也答曰钱氏有国亡宋南渡全藉苏湖常秀数郡所产
之米以为军国之计当时尽心经理使高田低田各有
制水之法其间水利当兴水害当除合役居民不以繁
难合用钱粮不吝浩大又使名卿重臣专董其事富豪
上户美言不能乱其法财货不能动其心凡利害之端
可以兴除者莫不备举又复七里为一纵浦十里为一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731-0179c.png
横塘(或作五里/一纵浦)田连阡陌位位相承悉为膏腴之产设
有水患人力未尝不尽遂使二三百之间水患罕见钦
惟国朝四海一统人才毕集擢居重任者或未知风土
之所宜也以为浙西地土水利兴诸处同一例任地之
高下任天之水旱所以一二年间水灾频仍皆不谙风
土之同异故也(诸处何独不然盖天地之间/无一处不宜兴修水利者)议者曰苏
州地势低与江水平故曰平江故称泽国其地不可作
田必然之理也今欲围筑硬岸亦逆土之性耳答曰晋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731-0179d.png
宋以降仓廪所积悉仰给于浙西水田之利故曰苏湖
熟天下足若谓地势高下不可作田以为必然之理此
诚无用之论也浙西之地低于天下而苏湖又低于浙
西淀山湖又低于苏州此低之又低者也彼中富户数
千家于中每岁种植茭芦埋钉桩笆委埋封土围筑硬
岸岂非逆土之性何为今日尽成膏腴之田此明效之
验不可掩也既是淀山最低之湖经理尚可以为田却
说已成之田不可作田天下宁有是理也议者曰水旱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731-0180a.png
天时非人力所可胜自来讨究浙西治水之法终无寸
成答曰浙西水利明白易晓特行之不得其要何谓无
成大抵治水之法其事有三浚河港必深泻筑围岸必
高厚置闸窦必多广设遇水旱有河港深泻堤防而乘
除之自然不能为害(河港泄泻围岸/堤防闸窦乘除)倘有人力不至而
一切委数于天天下宁有丰年也东坡有言浙西水旱
此谓人事不修之积非时之数今之谓也昔范文正公
亲开海浦时议者阻之公锐意完具排浮议疏浚横潦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731-0180b.png
数年大稔乃谓终无寸利为是说者皆听受富家驱使
而妄为无稽之言也(何处水旱非缘人事不修人不讲/不做耳东南久做久讲所以有人)
(如此/说)议者曰吴淞江开之后自合浙西永无水害何为
大德十年自济以南直至浙西有水害甚深答曰且体
比年浙西所收子粒分数比之淮北数几十倍皆吴淞
江三闸并诸坝口出放涝水之力以未开吴淞江之前
大德七年亦遭水害所收子粒分数比大德十年不及
三分之一以此论之则水监岂为无功天灾流行水淹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731-0180c.png
为害人力之所致可不备禦堤防之若除一分之害则享
一分之利谓当永无水害乃不近人情之论为执政者
不当便听其言不察是否乃直谓无功而辄罢之正如
咽喉噎而废食也况自归附以来二三十年所积之病
岂半年工役之所能尽哉议者曰行都水监既是有益
衙门何谓众口一词皆谓无益而明议罢之答曰民可
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事之利害久而复明非高识远见
熟于世务通于水利者安知有久远无穷之利彼愚民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731-0180d.png
无知但见一时工夫之繁豪民肆奸有吝供输募夫之
费所以百般阻挠但为无益以败事殊不知浙西有数
等之水拯治方略皆不相同非专司不能尽力责其成
功使水监衙门真如无事古之有国者亦废而不举久
矣何谓周汉唐宋之世未尝不一日用心尽力经营水
利之事列之史传代不乏人故谚曰水利通民力松斯
言信矣并浙西水利低下之地不须水监拯治即今中
原高阜之乡安用水监河道司为哉然则高阜之处水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731-0181a.png
监既不可缺而低下之处乃谓不必置立何不思之甚
也议者曰水利不可不修今陇西唐宋二渠正是责于
有司疏浚田禾有收民便不扰浙西水利与陇西一体
责之有司兼管岂不便哉答曰陇西唐宋二渠长湖水
也浚成深渠水自下流何难拯治浙西地面有江海河
浦湖泖荡漾溪涧沟渠汊泾浜漕溇等名水有长流活
水潴定死水往来潮水泉石迸水霖淫雨水风决涨水
潮泥浑水南来交水风潮贼水海啸淫水等名水名既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731-0181b.png
异则拯治方略亦殊岂可以唐宋二渠长流水例之哉
略举浙西治水䃮堰坝水函石仓石囤蘧蒢土帚刺子
水管铜轮铁□木杴木井木木匝水车风车手戽桔
槔等器(闸窦碶/斗门)陇西未必有也今设为此策乃不知地
理之人如醯鸡井蛙岂足与议远大之事宋贤如范文
正公苏文忠公朱文公王荆公皆命世大儒经纶天下
之大材尚各各建策设官置兵尽力经营水利之事不
令有司兼管必有所见而为之当时有司兼管何往而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731-0181c.png
不败事为是说者未必长于苏范诸公之议也况浙西
地形高下水旱不均古人有言东州之官莫问西州之
利或利于此必害于彼(此事今于/畿辅最急)便有彼疆我界之分
若无水监通行管领一体整治何能用心协力于均水
利也哉
刘凤续吴录曰苏之三江曰吴淞江曰娄河即娄江曰
黄浦即东江昔嘉定尹龙晋以御史左官浚治吴淞百
年以来淤滞民大被其利名之御史河方凿地时获一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731-0181d.png
石上云得一龙江水通盖豫记之矣近巡抚海公复疏
之后乃专官以宪令督视者累手盖吴利水稻其丰穰
惟在水之节宣得其所昔单谔有书继则沈宪副[启-口+山]图
志尤详实不越禹贡所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二言也
玄扈先生曰淞江之侧有小聚落名三江口郦善长云
淞江自湖东北径七十里至江水分流谓之三江口吴
越春秋载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口入五湖皆谓此也
三江即禹贡所指者宜兴士人单锷著吴中水利书其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731-0182a.png
说谓苏松常三州之水潴为太湖湖之水溢于松江以
入海故少水患今吴江岸界于松江太湖之间岸东则
江岸西则湖江东则大海也自庆历二年欲便粮道遂
筑此堤横截江流五十里遂致太湖之水常溢而不泄
浸灌三州之田又睹岸东江尾与海相接之处茭芦丛
生沙沱涨塞而又江岸之东自筑岸以来沙涨今为民
居民田虽增吴江一邑之赋而三州之赋不知反损几
百倍矣今欲泄太湖之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731-0182b.png
沙村之民运其所涨之泥然后以吴江岸凿其土为木
桥千所以通粮运随桥谹开茭芦为港走水仍于下流
开白蚬安亭二江使太湖之水由华亭青龙入海则三
州水患必减元祐中东坡在翰苑奏其书请行之
吴恩吴中水利曰苏州之地北枕长江东表溟海而水
泉之势则与江平故曰平江郡然江水复高于海而平
江之水决之赴海则顺𨗳之出江则平是以禹开三江
于内地决震泽之潴由三江以入海而底定之功垂之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731-0182c.png
百代逮至有宋则因吴越钱氏旧议决湖水以入杨子
江而其地之高下不甚相悬所以易为通塞也唐人窃
见一时利害轻视禹迹不寻三江之旧而遂筑长堤横
截江湖之上凡四十五里以通漕舟今宝带桥一路是
也所赖以泄湖波之怒下通吴淞者则有松陵治东之
出耳而元人又有垂虹石梁之筑虽足以为公私病涉
之利而于东南经久之规殆未尝有深思远虑以及之
者矣故其桥洞虽设而梗寒日滋沙淤寖高而咽喉益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731-0182d.png
隘终不若宋时木桥之为得也今二桥不可去而三江
之上流实在于此今欲顺其归海之势而议者欲去二
桥两旁之塞大浚而扩清之使其深广峻发(湖不自浅/而清水果)
(盛则二桥之两/旁何由而塞)此一说也惟不得禹之故道而范文正
公乃欲𨗳之以出杨子江于是有开浚白茆之议盖因
唐郡守李人原开常熟塘借湖水以救旱而后人因之
以分太湖之水耳议者又欲分太湖之上流于是单谔
欲开浚百渎横塘以分荆溪之流又欲浚石堤江尾茭
卷十三 第 14a 页 WYG0731-0183a.png
芦之地改木桥以通壅苏文忠公独取其说上之于朝
乃谓虽增吴江一县之税顾二州之逋失者盖不赀也
独以开江又不能经久通利于是郏亶论其不便盖自
沿江东自江阴逶常熟太仓一路高阜之地谓之堈身
凡三百馀里阔厚亦不下数十里其土粗而高燥脉理
椎结此天所以限长江而奠生民者也其中则为低下
之田为围百万亩其南则有太湖之壅凭陵于上一遇
水涝则泛溢旁出以荡没低田无所于救民天所寄国
卷十三 第 14b 页 WYG0731-0183b.png
需所出遂为鱼龙之宫识治者盖所不忍而必欲为之
所者矣且水涝之年江水必涨今凿堈身以出湖波(堈/身)
(岂所以限长江/乃海之涯也)是引湖水以浸低田而出江之流又未
免为江潮之壅遏则倒流入田其势亦易见矣又江潮
之入也常速出也常缓不几岁月淤积泥沙其塞可期
而待也而其子郏侨复申其说识者又多采之今欲不
废已陈之堤桥而又欲疏通久长之利则必悉举众议
而于奋入芜湖之水限之不使东注复修常州十四渎
卷十三 第 15a 页 WYG0731-0183c.png
北出之防而下之江阴则于太湖之上流可以分杀矣
又于吴江江尾之壅决去不疑而下开淀山湖以便吴
淞江之入如是而始通白茆入江之路则可久得其益
也永乐中夏忠靖公开浚白茆通八十九年而今开凿
不过二十年而塞者得非人力有缺也如钱氏之撩浅
军欤得非堤防未至也如宋人之设闸留清驶以导之
欤得非浚法未详也如古之曲则深直则塞欤凡此皆
可细究而通谋尽利之方厚民益国之务莫有急于此
卷十三 第 15b 页 WYG0731-0183d.png
时者矣然置闸之法则不可比京口江阴之例盖京口
借江水以通漕不得不闸以禦其去江阴地居常熟之
上江水尤高其外潮之入也有时而内水之出也有限
故亦可闸非比白茆之口即今已一百馀丈矣若欲置
闸则必厚筑两旁厚筑两旁则内水之出也益隘将欲
疏之适以阻之矣(江阔而以闸束之可乎必如任仁发/之说江二十五丈则十闸乃可今言)
(两旁支港置闸亦妙但河身必与江/等深而闸口必与江容等例为是)然欲留清水以涤
淤沙则如之何谓宜大疏两旁支港使节节深浚横置
卷十三 第 16a 页 WYG0731-0184a.png
木闸大则石闸俟潮来即闭潮退则开庶可少得𨗳沙
之益矣然撩浅之夫则终不能废也其撩浅之法募人
为卒官为雇值设四指挥以督事今若用之则指挥不
必设而以各县治水县丞主之官为雇卒而又有本府
水利通判督之于上使忧勤相须以期事功事不有益
矣乎夫东南诸郡国家之外府也而苏之贡赋又半于
东南一遇旱涝至于逋亡者不知有若干人于兹矣堤
防之修旱暵之备实有不可缓焉者若救旱之法则必
卷十三 第 16b 页 WYG0731-0184b.png
先于近山高阜之地多为积水池如前人开凿穹窿支
沟潴蓄雨泉以待用而于堈身之地则使多穿陂塘而
又必官为之处上下提督则百钱石米之富可复见于
今日也不然则东南民事将不知其所终矣然此其大
略也来源去委并列于后
一太湖所受之水吴为泽国其薮具区其浸五湖又曰
震泽曰笠泽即今太湖也郦道元曰万水所聚触地成
川一自建康常润宜兴由荆溪以入一自天目宣歙临
卷十三 第 17a 页 WYG0731-0184c.png
安苕霅诸溪以入周围五百里浸泆三州而潴聚汪洋
盈溢东注则皆东南出吴江奔流分三道以入海谓之
三江禹治之旧迹也
一三江遗迹史记正义吴地记所载三江并难寻究唐
宋土人所称独指吴淞一江为存耳今考自吴县齾塘
即俗人所谓鲇鱼口北折经郡城之娄门者为娄江从
吴江县长桥东北合庞山湖者为淞其自大姚分支入
长洲县界汇淀山湖东出嘉定县界合于黄浦经嘉定
卷十三 第 17b 页 WYG0731-0184d.png
之江湾青浦东北行名吴淞江者为东江(此曲说也震/泽出海实无)
(三江禹贡所谓自/指大江为三江耳)
一太湖小肢其东出胥口与别流汇于石湖复东行抵
郡城折北至阊门娄东入常熟塘下入白茆浦其分水
墩北走观沟桥散出杨泾者皆入常熟塘其合沙湖者
入昆山至和塘直入太仓者归于海及分合于吴淞江
向东而行
一吴江右堤隔塞江路自唐元和中刺史王仲舒筑石
卷十三 第 18a 页 WYG0731-0185a.png
堤以达松江粮运长亘数十里横截江路堤外为江堤
内为湖虽桥洞仅通五十三处名曰宝带桥而宣泄细
涩终不轻快回流积淤渐盘芦苇而向所谓可敌千浦
之江遂为浅渚平沙之境矣当时经制权宜实为有益
不虞水道渐塞竟为诸郡良田之梗也
一垂虹桥复阻东流之势自石堤横截江路所恃以东
注者淞陵治东之泄也但湖水为石堤所拘湍怒流急
遂拆县治之旁为二于是风涛盛而公私隔矣庆历中
卷十三 第 18b 页 WYG0731-0185b.png
县尉王庭坚作木桥以利来往而吴淞江独眇然通利
至元泰定中州判张显祖遂构石梁而虚洞列至六十
之外仅如管窥盖不知前人立木之意也遂使流沙日
壅裹湖水而不得出而山源溪洞之来又成日至其泛
溢自恣瀰漫浸淫无怪乎其然矣
一淀山湖狭隘不能展舒吐纳吴中诸湖惟淀山为最
下而界昆山吴江长洲之间南属华亭而太湖之水入
淞江藉此以为传送者也元时尚有僧寺特立湖中今
卷十三 第 19a 页 WYG0731-0185c.png
则寺在良田之中则水路之隘可知议者欲复辟其故
道畅而通之则未易为力然此湖独为低下而吐纳之
机实在于此则其说或可采也(自古无浚湖受水/者不知浚法如何)
一白茆河形夫水性带东南则稍下𢃄北则稍高而今
之白茆则直向东北合亦从其下趋之势因其势而利
𨗳之古之善经也而近年开凿已非夏忠靖旧开之路
是以通塞久近为验较然矣其必于近江二三十里处
相其形便开向东南以从其性或可久得其利也
卷十三 第 19b 页 WYG0731-0185d.png
一夹浦桥不可立湖自大姚分肢一从柳胥港瓜泾而
北又一从吴江县北门委直北至夹浦桥而入以下吴
淞此仅一脉之存耳国初尚有石梁为水齧废而周文
襄公乃使造舟为梁锁两端而中贯之以通行者至今
为便而近者乡人又谋叠石此政不可许也
一疏通次第夫旱暵之年来源必少霜降水涸可以赋
功若使先疏上源则下流必壅合无先启白茆之路乎
其次则七丫浦又其次则吴江堤长桥之𨗳而又次则
卷十三 第 20a 页 WYG0731-0186a.png
理百渎以北以下江阴之江分荆溪之注又次则理宣
歙九阳江之水以入芜湖而中间各县堤渠水窦之设
则分投就近得利之家随宜开浚则施工之日遂为三
州有秋之望矣
一开江始末夫田租始加于汉唐而徵输遂极于后代
徵法愈倍则耕法愈详何者民之苦于不得已也故沿
江之民凿堈身以救旱而于其中低洼之处了不相涉
而水涝之年则太湖被堤桥之壅泛溢瀰漫而各县之
卷十三 第 20b 页 WYG0731-0186b.png
低田遂成巨浸于是内水高而江水下而见者遂欲决
之以入于江此开江之说所由起也暂时处置实为有
益及至江水复涨则内水高而不得出亦有时而然者
此皆一时所见而欲节宣不费永益良田以无失东南
之利者则人事之修不可以不详定也然禹治震泽则
分疏东南之流以归于海无纷纷多事而后人开江得
一益或生一事至纷纭补葺烦切而不可救而又不能
己者何也盖自井邑丘甸之设则必有卒两军师之制
卷十三 第 21a 页 WYG0731-0186c.png
水利之兴则江防不可不留意也一自江阴之江开始
以通鱼盐之利耳而竟开北兵窥南之路伪吴守之以
捍吴而国家得之以入金陵一自福山之江开为张士
诚袭苏之径而国家亦因之以取吴一自许浦白茆之
江开而金人每于此窥宋其后李宝破敌兵于此遂设
许浦军而白茆乃有制置节度之设宿重兵而恒恐其
不足一自刘家港之江开而元人以之通海运交六国
市舶而朱清张瑄之徒为患不绝其后二人招怀而海
卷十三 第 21b 页 WYG0731-0186d.png
边之军镇遂相望而列矣然永乐中尚有倭贼之寇又
设守禦千户所于崇明沙今纵不能如禹之行水而上
下烦劳则皆开江之利启之也然地维开张本为国家
之用而窃发时见未清消弭之源则其敦本厚民之实
力田务农之政诚不可漫为之说者矣但积沙既为涨
滩而富家因为已有是以客土恃势力以负国暴水纵
积怒以困民其害相因而不解也
 农政全书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