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二十七卷目录
处州府部汇考一
处州府建置沿革考
处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处州府星野考
处州府山川考
处州府城池考
处州府关梁考
处州府建置沿革考
处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处州府星野考
处州府山川考
处州府城池考
处州府关梁考
职方典第一千二十七卷
处州府部汇考一
处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处州,古扬州地。春秋战国属越。越亡,入楚。秦灭楚,以其地为闽中郡。汉孝惠三年,论助汉功,立越王后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是为东瓯国。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击东瓯,东瓯王望,举国内徙,其地遂空。始元二年,遗民始出,乃置回浦,治二县,属会稽郡。建武初,废回浦县,改治县为章安。兴平二年,析章安南乡,置松阳县。吴太平二年,分置临海郡,领章安、松阳二县。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临海隶焉。太宁元年,分立永嘉郡,领松阳县,而章安自属临海郡,别见台州。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统永嘉郡。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永嘉隶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陈永定三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改永嘉郡为缙州。天嘉三年,复为永嘉郡,更置东阳州,永嘉属之。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永嘉郡,置处州,析松阳之东乡,置括苍县。处州之领县二,曰松阳、括苍。十二年,改处州为括州。大业三年,改括州为永嘉郡,领括苍、松阳二县。唐武德四年,以松阳为松州,复以永嘉郡为括州,领括苍一县。八年,废松州为松阳县。贞观元年,括州隶江南道。圣历初,析括苍,置缙云县。景云二年,析括苍,置青田县,析松阳,置遂昌县,而括之领县凡五,曰括苍、松阳、缙云、青田、遂昌。开元二十一年,以括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括州为缙云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缙云郡隶东道。乾元初,改缙云郡为处州,析括苍,置龙泉县,而处之领县加一。后处州复为括州,时不可考。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复以括州为处州,避代宗太子适名也。括苍亦改为丽水。建中初,复分浙东西道。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处隶于东。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处属吴越国。四年,钱镠与杨行密仇,恶闻其姓,改松阳郡为长松。晋天福四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宋太平兴国二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处州领县六,曰丽水、白龙、缙云、青田、遂昌、龙泉。至道三年,处州属两浙路。咸平二年,改白龙仍为松阳县。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处隶东路。宣和四年,诏避龙字,改龙泉为剑川。绍兴初,复为龙泉县。二年又分浙为东西二路,东路治绍兴府,督处州。庆元三年,析龙泉,置庆元县,而处之领县凡七,曰丽水、松阳、缙云、青田、遂昌、龙泉、庆元。元至元十三年,改处州为处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曰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处州路属之。至正戊戌,明克处州路,改为处州府。洪武元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隶焉。领县七,仍宋旧。景泰二年,析丽水,置云和、宣平二县,析青田,置景宁县,而处之领县加三,凡十县,曰丽水、青田、缙云、松阳、遂昌、龙泉、庆元、云和、宣平、景宁。皇清因之。
丽水县〈附郭〉
隋析松阳,置括苍县,属处州,寻属括州,寻属永嘉郡。唐括苍县属括州,寻又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改名丽水县。后五代,丽水县属吴越国。宋,丽水县属处州。元,丽水县属处州路。明,丽水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青田县
唐析括苍,置青田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青田县属吴越国。宋,青田县属处州。元,青田县属处州路。明,青田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缙云县
唐析括苍,置缙云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缙云县属吴越国。宋,缙云县属处州。元,缙云县属处州路。明,缙云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松阳县汉析章安,置松阳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松阳县属临海郡。晋,松阳县属永嘉郡。宋、齐、梁、陈、因之。隋,松阳县属处州,寻属括州,寻属永嘉郡。唐改为松州,后州废,复为松阳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改为长松县,后以岁旱祷雨,有白龙见,改名白龙县,属吴越国。宋仍为松阳县,属处州。元,松阳县属处州路。明,松阳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遂昌县
唐析松阳,置遂昌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遂昌县属吴越国。宋,遂昌县属处州。元,遂昌县属处州路。明,遂昌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龙泉县
唐析括苍,置龙泉县,属括州,寻属缙云郡,寻属处州。后五代,龙泉县属吴越国。宋,龙泉县属处州。元,龙泉县属处州路。明,龙泉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庆元县
宋析龙泉,置庆元县,属处州。元,庆元县属处州路。明,庆元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云和县
明析丽水之元和乡,置云和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宣平县
明析丽水之宣慈等乡,置宣平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景宁县
明析青田之柔远诸乡,置景宁县,属处州府。皇清因之。
处州府疆域考
《府志》处州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台州府二百九十五里,
西至衢州府五百一十里,
南至温州府六百三十里,
北至金华府三百五十里。
东南至温州府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福建建宁府八百二十里,
东北至金华府二百七十八里,
西北至金华府三百二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五百八十里。
东西广四百四十里,南北袤五百八十里。
丽水县
丽水附邑也。东至青田县界二十五里,至县一百五十里。
西至松阳县界五十里,至县一百四十里。南至景宁县界一百一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北至缙云县界五十里,至县九十里。
东南至青田腊原寨六十里,
东北至缙云县八十里,
西南至景宁县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宣平县界四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青田县
府东一百五十里为青田,东至温州府永嘉县界三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
西至〈缺〉
南至瑞安县界一百里,至县一百五十里。北至缙云县界一百里,至县一百六十里。东南至瑞安县二百里,
东北至台州府仙居县三百四十里,
西南至福建政和县七百七十里,
西北至缙云县二百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缙云县
府北九十里为缙云县,东至台州府仙居县界八十五里,至县一百七十里。
西至丽水县界三十五里,至县九十里。
南至青田县界六十里,至县一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永康县界四十里,至县八十里。东南至仙居县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东阳县一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丽水县九十里,
西北至永康县八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松阳县
府西一百四十里为松阳,东至丽水县界七十里,至县一百四十里。
西至龙泉县界一百二十里,至县二百二十里。南至云和县界七十五里,至县一百二十里。北至宣平县界三十里,至县六十里。
东南至丽水县一百三十里,
东北至宣平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龙泉县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遂昌县六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遂昌县
府西二百里为遂昌,东至松阳县界二十里,至县六十里。
西至衢州府江山县界一百里,至县二百三十里。
南至龙泉县界九十里,至县一百八十里。北至衢州府龙游县四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松阳县七十里,
东北至金华县二百里,
西南至龙泉县二百四十里,
西北至衢州府西安县一百七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里。
龙泉县
府西南三百一十里为龙泉,东至云和县界八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
西至庆元县界七十里,至县一百七十里。南至景宁县界八十里,至县二百里。
北至遂昌县界九十里,至县一百八十里。东南至丽水县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松阳县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建宁府浦城县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遂昌县二百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里。
庆元县
府西南四百里为庆元,东至福建寿宁县界九十里,至县一百九十里。
西至福建松溪县界三十里,至县八十里。南至福建政和县界五十里,至县一百里。北至龙泉县界六十五里,至县一百七十里。东南至政和县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景宁县界一百里,至县二百里。
西南至政和县九十里。
西北至龙泉县一百五十里。
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
云和县
府南一百一十里为云和,东至丽水县界四十里,至县一百一十里。
西至龙泉县界四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南至景宁县界二十里,至县四十里。
北至松阳县界五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青田县二百里,
东北至松阳县一百里,
西南至景宁县三十五里,
西北至龙泉县一百七十里。
宣平县
府西北一百一十里为宣平,东至缙云县界一百里,至县一百四十里。
西至东阳县界三十里,至县六十里。
南至丽水县界八十里,至县一百二十里。北至金华府武义县界六十里,至县一百一十里。
东南至丽水县界六十里,至县一百一十里。东北至武义县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云和县一百七十里。
西北至遂昌县一百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景宁县
府南一百四十里为景宁,东至青田县界一百一十里,至县三百里。
西至庆元县界一百二十里,至县三百五十里。南至温州府泰顺县界一百五十里,至县二百里。
东南至泰顺县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庆元县三百里,
东北至青田县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丽水县一百二十里。
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
形胜附府属总
昔太史公曰:大荒内名山约五千,其中国则以五岳作镇,而以括罗浮等山为佐命。考之斯言,处之形胜,可知其概。
《元和郡县志》云:湍流险阻九十里间,五十六滩。宋杨亿之为州也,与章廷评书云:引领西目,群峰倚天。清溪南奔,浅深见底。又亿与李起居书郡斋,迥在霄汉,石磴盘曲。策马征登,岚霭滴衣。烟霞满目。其称于昔人如此,若夫东饮瓯江,西挽闽峤,大溪绕其南,层峰镇其北。虽东南名区,未必能甲于此。
处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旧志》:处州,天文属斗分野。《前汉·地理志》云:吴地斗分野,今之会稽等郡。《晋天文志》:自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野。
处州府山川考
《通志》本府〈丽水县附郭〉枣山 今郡治在其麓。
茭山 王宗茂诗,地迥双峰起,林幽翠色分。亭台依断处,花外度春云。
锦山 在府城内西北,与茭山相接,多莳桃,若锦绣然。
月山 海月初升,此山先得其光。
万象山 俯临城邑,城中山之最高者。
姜山 前为酒税局。
梅山 山上下皆何氏宅。
檡山 在府城内西南。
富山 古三皇岭。
寿圆山 为郡治镇山。
白云山 在府城北十里。
丽阳山 在府城北十里。
稽勾山 距城一百里,巅甚,崔巍盘绕二十馀里,与武义龙门山相峙。
刘山 明宣德间,温守何文渊郤金于此。大连云山 一名沙溪尖,巉岩陡绝,上连云霄,与青田小连云山相界。
大杉原山 跨丽水云和之间,山下有大杉、狐梯二潭。
木寮山 景宁接界。
石羊山 山如羊状。
天马山 山形如马,又如悫头,俗呼悫头山。南明山 在府城南七里。
大梁山 在县南二十里,北跨丽水,南跨青田。巾子山 在府城东南十里,山形如巾,其顶有塔,尝为雷击,俗呼为天嗔塔。
少微山 在府城东南十里。
高畬山 去郡西五十里。
雁鸟山 有三峰在高畬之南,上曰灵峰,中曰翠峰,下曰岑峰,俱有僧舍。林峦秀丽,为诸山冠。风门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上有二穴,深邃,风自中出。
石僧山 在府城西四里。
天王山 距府城二里,上建天王寺。
桃山 旧多产桃,去郡西五里。
小括苍山 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又名莲花山。佛头岩 下二十里为青田界。
天堂洞 距城三十五里,上有迎天堂,下有蛰龙洞,祈雨辄应。郡东山之最高者。
桃花隘 丽缙分界,守此则台婺之变可遏。丽阳溪 溪设二闸,旱则闸入溪之水以灌城,潦则闸入城之水以归溪。原有闸夫二名,以司启闭,不知闸夫革自何时。并旧闸基迹,俱不可考已。一遇乾溢,惟受其害,而不蒙其利。
浯溪 在太平,有渡。
洞溪 在东溪二里。唐贞元中,郡守李敬仲爱其林壑之胜,贸山筑室,为栖隐之地。赋洞溪十咏。官满,舍为寺。
大溪 有浮桥,又名官渡。庠生王应瑞造船拨租作义渡,当道旌其闾。
碧湖 乡人立市于此,以丑辰日集诸货物交易,邑西一都会也。
猫儿潭 昔有术者,檄龙于百尺潭以祷,龙奔,化为猫入潭,故名。
石牛潭 又名镜潭,为上游诸邑要津。有通济桥,维舟为浮梁,其法三年一修,五年一造,额设桥兵四十名,典守分坐。丽、松、遂、龙、庆、云、景七县,每名均徭编银五两,半给桥兵工食,半解府为修造费。
甘泉 在黄山前渡。
突星濑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名箭溪。晋王右军游此,叹其奇绝,遂书突星濑三字于石。后里人苦州县摹打之繁,推石堕水中。又名恶溪。柳滩 有渡。
水东 沈岸渡。
水障 用石砻甃坚固,水不为患,郡城赖之。按水障之设,所以障上流东冲,厥功甚大。
青田县
青田山 在县西北一里。
锦屏山 在县西三里许,端方如屏几,苍崖翠霭,犹锦绣然。
涌泉山 在县东一里。
东宝山 在县东十里,高耸数十仞,广倍之,俨如端冕正笏。
披云山 在县南五里,高数百丈,若云翔波涌势。
金田山 在县北十里。
大鹤山 为第十三洞天也。周回五百里。又《永嘉志》:青田有双白鹤,年年生子,子长飞去。又《道书》载:圆鹤洞天,在青田漳南。
文笔山 在县东十里。
巾子山 卓立如巾,为县第一高峰。绝顶一览,福台温处四郡,皆在目前。上有龙湫,祈祷辄应。石门山 在城南七十里,即《道书》所载石门洞天。临溪两峰壁立,高数百丈,对峙如门,深入为洞,可容数千人。飞瀑千仞,冬夏不竭。积瀑潆洄为潭,深数十丈。
南田山 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下有黄庄楼,百丈漈,右有吴阜桥。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山居其一。刘诚意族居此山,周回广袤二百里,多田土沃,宜稻,岁旱丰稔如常。
丁公尖山 在县西十里。
应台山 山自天台绵亘而来,故名。内有高湖。石盖山 二石峙立,中有大石横覆其上,下可容数十人,中有鹤升桥。
石佛山 在县西五里,滨溪有石,高二丈馀,其状如佛。按《一统志》:一日洪水,石佛失其首,夜授梦于渔人,网得之,告僧,安置如故。
大小连云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石楼山 在县西七十里,云雾拥结,若楼台状。《顾野王地志》:有石楼三山,并高数百尺,疑即此。中有鹤升大桥。
葱阳山 在县西五十里。
占阳山 在县西一百里。
芝溪岭 一名天梯岭,道路往来,莫可措趾,故崎岖险峻莫甚。且当冲要,人马难行。寺僧仁达募工改筑,因而往来称便。
浣纱溪 宋谢灵运游石门,入鹤沭乡溪,有二女浣纱,嘲以诗曰: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纱娘,箭从何处落。二女不顾。又嘲曰:浣纱谁氏女,香汗湿新雨。对人默无言,何事甘辛苦。既而二女答曰:我是溪中鲫,暂出溪头食。食罢却还潭,云踪何处觅。忽跃入溪中不见。
缙云县
翠微山 县之镇山。
云塘山 在县北朝京门外。
雪峰山 在县西五十里,悬崖百丈,飞泉如练。有二龙潭。
大小君子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二山相近,秀丽可爱。
吏隐山 在县左,即洼樽山。唐令李阳冰公馀游息于此,篆吏隐山三字于壁,凿岩为洼樽,其迹尚存。
金紫山 在溪南,与县相对。
仙都山 在县东二十三里,古名缙云山。按《道书》:洞天三十六,此第二十九也。为元都祁仙洞天。《图经》云:唐天宝七载六月八日,䌽云起于李溪源,覆绕兹山独峰之顶,云中仙乐响亮,鸾鹤飞舞,俄闻山呼万岁者九,诸山皆应,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敕改今名。
步虚山 在鼎湖东,轩辕炼丹于此。山巅平敞,有若坛墠。又有峰形如北斗,一名斗岩。
大象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其状似卧象。大姥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中有石室,可容数百人。
小蓬莱 在县东十二里,仙都山西,怪石奇树,峭立数刃。刘爚大书小蓬莱三字,多题咏镌于石。
姑妇山 在县东十五里。
初旸山 按《一统志》:在仙都山,隔岸临金华潭,石屋连环,玲珑虚敞。启明时,日光先受,故名。唐令李阳冰篆初旸山三字。相传有倪翁隐此,又篆倪翁洞三字。
万松山 在县东五里,山势盘旋,林峦森秀。括苍山 一名苍岭,仙居连界,《图经》十八洞天,此为第十,名成德隐真洞天,周回三百里。灵龟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石皆龟纹。
赤岩山 在县东六十里,岩色如赪,吴城镇之水口山也。
官山 在县东七十里,东接台州境。
大山 在十四都,上有七十二洞,界青田。黄龙山 施史君筑寨于此,以禦卢约,有石如台,传为史君拜台,亦耿再成驻师处。
历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有摧车坊,架鼓岩,舜庙、舜井、舜田、龙田可祷。
漦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传有龙遗漦于此,因名。
仁寿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瀑布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飞泉洒落三百馀丈。
葛竹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世传葛洪炼丹于此,遗笔化笋成行。人取其笋,可书数十字。大盘山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水源从此出与东阳界。
岱岭 在县北一里。岭左之水,流县前好溪,历丽水、青田以达温州,入海。岭右之水,流龟溪,历永康、兰溪,以达杭州,入江。
三岭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丽水界,高峻难陟。明耿再成筑寨于此。
茭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界于武邑之要害处。冯公岭 在县南,义士冯大杲所凿。宋杨亿比于蜀剑阁云。
谢公岩 在县南五里,谢灵运守永嘉时,尝游此。又名康乐岩。今有康乐侯庙。
仙榜岩 在县东十五里,峭壁千仞,色赪,一名小赤壁。
鼎湖石 在县东二十里许,曰独峰、曰玉柱峰,又名丹峰,即石笋也。前临练水,后迫步虚。谢灵运《名山记》:缙云山旁,孤石屹然,于云三百馀丈,三面临水,周回百六十丈。顶有湖,生莲花。《东阳记》云:昔轩辕乘车,于此上升,车辙之迹犹存。今顶上松柏常青,湖之深阔可知。《乾道括苍志》:黄帝铸鼎荆山下,既升天后,因名鼎湖。又谓黄帝披山通道,迁往无常,以兵师为营卫盖,东游至此。又云黄帝乘火龙飞升,小臣攀龙髯堕地。今山谷间有龙须草,有火龙墩。
金龙洞 在玉虚之后。《一统志》云:洞深不可测,道家所称洞天者,此也。《仙都志》:宋天禧四年,投金简于中。
桃花隘 在丽水界,南去县三十五里。
好溪 在县治前,源出大盘山,山横亘缙云、东阳、永康、仙居四县,源深流长,历丽水,达温州。《一统志》云:旧名恶溪。刺史李邕改今名。又云段成式所改。谢灵运云,水出恶江,至大溪,清如镜。《舆
地记》云:恶江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旧传多怪溺人。唐大中间,段成式为处州刺史,有善政,水怪潜消去。
筦溪 在县东七十里,源出官山顶上,清流急湍,云气隐隐,尝有龙潜于此。
百丈潭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有三潭,周围皆石,各百馀丈,水深莫测。岩瀑泻练,时有龙潜。两岸有二石窍,各高百馀丈,上窍通天,下窍通潭。窍上冬暖夏凉。昔周阇黎取雨于此,曾有神应。金花潭 在练溪旸谷洞前,世传鼎湖金莲花瓣落此,旁有鸂𪆟洞。赤壁潭 在县东六十五里,即岩门潭。碧波汹涌,游鱼如蚁。南旁有岩,壁峻百仞,广半里馀。岩窍巢鸟飞鸣不绝。下有茂林堪憩。宋人镌小赤壁三字于岩上。
松阳县
邵山 在县治北五里许。
玉旦山 三峰联合,状若笔架,县之镇山也。紫金山 石笋山 俱在县西五里。
射堋山 在县东十五里,形类射堋。
马鞍山 在县西四十八里,如马鞍状,横截水口,陟其巅,可远瞰郡城。中石龛,昔有僧示寂于此,每每见有衣紫衣出入山中,遂为立庙,祷旱有应。
七宝山 稍北,旧出矿,今绝。
南洲山 山下有渡。
独山 在县治南,《永嘉记》云:其山孤峙,旁无连接,故名。一名百仞山。
戴火山 即留明洞山,多奇胜,有戴火山庙。箬寮山 旧有银冶,今塞。
小苏山 旧有银冶,今塞。
蟾湖山 高四千仞,明正统间,乡之人筑寨于此。
石印山 有义和桥,凡四十八座。
道观山 中有丛石如林,有小桃源、桃核洞、卧云岩、浴丹井。
九芝山 南岩山 俱在县南十里。
横山 在县南十里,其状如云横空中,高三百丈,山顶宽平,可五百亩许。
西屏山 在县西二里,形若屏障,中有凌霄台。上方山 在县西七里,梁毛云龙好黄老,过戴火仙,遂隐于此。
卯山 时有怪石如松,有枝有叶,与酉山相对,各以方立名。上有天师渠,前临清溪,亦叶法善修真处。
石罂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山有圆石如罂。长松山 因以长松名县,一名牛首山,上有龙潭,有九云峰,叶法善解化于此。
南岭 最称峻险,西南一阨塞也。横溪之水出焉。
望松岭 在县治西一里,王右军望松于此,故名。下有东皋亭,上有王将军庙。岭之上为通衢,设市集,以一六日为期。
云岩 有上下石洞,洞口有楼台,有卧龙冈,有赵卖、雷潘自然修真道院。前有石釜,冬夏常清不竭。
南岩 幽胜甲于一邑,中有半山亭、妙高阁、石僧岩、马蹄泉、莲花洞、抱膝亭,又名小吴亭。亭右一石,孤峙四明,张即之扁曰:小峨嵋。
烈妇岩 明正统末,乡人避于此,守寨人何志福通贼,破之,妇女皆投岩死,故名。上有石棋盘,下有寺。
松阳溪 上有界首桥,及溪下有观口上下二桥,及观口渡,金梁渡。有响岩桥,至堰首会龙泉水,经郡城,达青田入于海。
白龙津 有浮桥,今废。续有二渡,一成化间邑人跋田建,一嘉靖间潘尚英建。
遂昌县
白马山 在邑西二十里,又名丁公山。
君子山 在县西南百步,山麓多士夫家,故名。妙高山 秀丽峻拔,盖县之近而尊者。麓有半山亭,今废。
屏风山 状如玉扆,宋太常周述有草堂四咏。曾山 在县西十里,名文笔峰,俗名尖山。塔山 与尖山相峙。
鱼袋山 在邑南溪浒象双鱼袋,故名。有神屡著灵异。
青城山 上有飞瀑、龙井、相公岩、玉女、芙蓉二峰。
唐山 在县北一十八里,有翠峰院,山北有虎跑泉、观音、罗汉二峰,山下有东梅岭。
瑞山 在县治南半里,昔有异人炼丹于麓,有紫云之瑞,其形如牛,俗名眠牛。
西明山 飞鹤山 俱在县东十里。
平昌山 在邑东十五里,与孟山并。两山前后如昌字,县古名平昌,本此。
孟山 前后相叠,形如昌字。
尹公山 在邑东三十里,与百丈相连。隋大业中,有尹姓者炼丹于此,因名。
牛头山 峰峦层叠有九,又名九云峰,与松阳接境。世传天师叶法善骑虎创庵于顶,至今雨旱祷之有应。
月山 瑞牛山 俱在县西四十五里。湖山 在邑西七十里,二水夹流称名乡。独山 在县西八十里,一名天马山,一名赤壁山。下临深潭,石壁如削。
金溪十峰
大楼岩 飞瀑四时不绝,冬则凝结倒悬如玉,浮图下为龙湫者三十六奇胜,为一邑冠。石姥岩 西去有梭溪坑,故有矿,今绝。
赤津岭 在邑北六十里,山势峻绝,两山如门。北至衢州龙游,惟一道可通。明正德间,知县张钺以江西姚源之变,因设寨焉。又名新岭隘。双溪 大抵遂邑之水,悉涧壑支流,汇为一川。源浅流迅,顽石磥砢,不可以通舟。
龙泉县
黄鹤岭 晋唐间龙泉,号黄鹤镇者,以此,乃县之镇山也。
九姑山 在县治北百馀步,昔县令某,九女葬此,因名。堪舆家谓有龙首像。宋邑令范纯孝建亭于上,扁曰最高。
石马山 山巅巨石如马,有文笔、秀才二峰。桃源山 在县西二里。
佛山 在县东南十里,又为石棋山,县治对之。豫章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
九漈山 在县南三十里,有水分九潭,龙常居之。瀑水自岩顶飞下似帘。宋宣和甲辰,祈雨投以所忌,龙怒,见于井,首如羊,顷刻水溢,漂流数百家。
匡山 在县西一百二里,与浦城为界。元章溢创庵于此。昴山 青壁耸削,四时云雾晦冥,顶有平石方丈,古刻云台二字,旁有石棺、石屏、石道士、石厨之类,各以肖形而名。宋真德秀生于斯,因号西山,示不忘本。
凤凰山 在县西四里,五代钱氏时,有鹤衣道人日醉山下,为里妇所辱,乃噀纸为鹤,乘之西去。后人因建祠,即今报恩光孝宫是也。
天台山 相传中有小涧,桃花片片流出。门北一墟,似石非石,莹白可爱。其山秀丽挺拔,为一邑胜概。顶有叠嶂亭,下有集福寺。
琉华山 在县南七十里,高出境内诸山,其巅平广,有长湖,深不可测。相传旧有古刹,龙兴云雨,没而为湖。下为琉田窑,久废。
石笏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
孝义山 在县西五十里,古传乡民有孝义者居此,又有孝童卢猛亦居此。
棋盘山 在县东一百里。
湖台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相传,梁时,邑人丘鼓采樵于山,忽遇澄湖橘林,杏非人间。见二叟对奕。及还,已期年矣。
龚村岭 敌楼设于此。
昌门岭 下有安仁乡,士多诵读。距景宁九十里而遥。
武溪岭 龙泉、云和分界于此。
白云岩 上有五显神庙,相传宋德祐中,幼主过此,日暮,屯兵其上,俾各负溪石为垒。管师复隐此。
秦溪 剑池湖在其阴。
稽圣潭 旧有桥亘县学水口,以故,有宋人才特盛,久废。
庆元县
松源山 在县治去郡独远,势若建瓴。
象山 在县治西北一里。
薰山 在县西十二里。
锦山 与薰山相对。
文笔山 仙桃山 俱在县西十五里。天马山 去城南二里近而尊者。
霞帔山 晨曦光射阛阓,辉映如金碧色。温阳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
百丈山 在城西三十里,悬崖孤峭,下有龙湫。相传为马氏女栖真所,丹成仙去云。
凤凰山 与认榜二山相峙,若飞翥比翼,高入云汉。
石龙山 西北数百步,蟠据若龙伏而再起,颖如卓笔,因名文笔。
横岭 在治东八十里,连亘云中,入于闽界。安溪 水出挂榜山下,东流过莲桥,经龟田溪,铜钵潭,出芸洲桥下,合槎溪之流,汇大溪水,其间有长田堰灌田四十馀顷,有永安桥、武定桥,又有六龟桥,今废。
云和县
鲤鱼山 在县北五十步许,状若鱼首,有石室如鱼口,最为秀拔。陟其巅,一境形胜可举目而尽。
龟山 象山 俱在县东二里。
娄狗山 在县北二十里,为县镇山。上有石屋石笋,下有清泉,旱祷向应。山之麓有阴岩坑,金封塞。
凤凰山 在县西北五里。
牛头山 山下有水渊,祷雨辄屡应。
大杉源山 西为云和,东为丽水。
白龙山 环拱县治,屹如屏嶂。顶有冷泉出石窍中,又有龙潭白云从山顶起,则天辄雨。武岱山 中建庵宇,有石窍出泉,冬夏不竭。大雄峰即山之巅,为黄家畬,通景龙庆三县。旧有银坑炉冶,今并废。
香火山 在县东三十里,昔人以山有灵应,往往埋炉以栖神。岁遇旱,寻炉以祈雨,辄应。安溪岭 两山丛峡,足以控禦,路通景宁。规溪潭 达丽水界,县北之襟带也。
宣平县
占鳌山 从县北二里而来。
台山 在县北二十里。
欧溪山 在县东五里,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楼台殿阁山 其状俨肖。
砻坑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墨山 高耸千仞,其色黟然。
栗山 白马山 俱在县西五里。
榅样山 在县西一十五里,山巅有唐葛周庙。俞高山 玉岭山 俱在县南六十里。竹客岭 又名寨头,可防禦松阳分界。
东岩 在县西五十里,四面陡绝,惟一径扪萝可入,一名赤石楼。
西岩 又西四十步,与东岩对峙丽水。何镗记海内称十大洞天,括苍居其一。环括苍千里内名山川以什数,惟青田之石门为最胜。缙云之仙都为最奇。穹窿崛起,中嵌洞穴,怪伟环峙,莫过于宣平之东西两岩。
白泄岩 一名云岩,高百馀丈,止一径可扳萝而上。明正统间,寇乱,乡人避难于其巅。
虎迹溪 在县南六十里,双涧合流,昔有人击虎于此,石上有虎迹存。
景宁县
桂山 在治北山,上有突石,方正如印,旁生奇木以荫之。自福建寿宁至此。
玉泉山 麓有泉滴岩,清莹如玉,故名。有洗心亭,邑人胡岳建。又曰鹤溪洞天。
香山 对县又为天马山,千岩竞秀,为一邑胜概。
豸山 麓有钓台古迹,世传浮丘伯隐钓于此。笔架山 在县北二里。
敕木山 高数千仞,积雪经旬不消。
石牛山 在县南二里,高百丈,顶有巨石,黑色,旋伏如牛,故名。
乌铁岩 在治东半里,时雨初霁,石色如铁,其第二峰尤陡绝。元末,民避难于此,皆获全。卢栖洞 唐道人卢敖栖其中,洞旁多笋,味甚佳,亦号为卢笋。岩畔生竹,无风自动,人异之。沐鹤溪 古浮丘伯沐鹤于此,故名沐鹤溪,为一县之胜。
大汇滩 东下五十里。
处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丽水县附郭〉处州府城池 据山为城,因溪为池,阻西北而独守东南。城高三丈有五,周围七百九十有二丈,为六门,北曰望京,东曰岩泉,东南曰行春,南曰南明,西南曰括苍,西北曰会通。城楼六所,每所三楹,雉堞三千有六,守舍六十有九,官厅六处,月城四区,望楼二所,敌楼四所,万象山八角楼一所,今废。初,府城在今城东七里,人称为古
城,即其地也。唐中和间,盗卢约窃据是州,徙今地。宋宣和间重修。元至元二十七年,处州路总管干勤好古、万户石抹良辅,创议修筑,因旧址之半,委丽水县尹韩国宝督役,东北掘地为池,因土为城,南以溪为池,壅堤为城,西就山为城,并溪为池。至明仍旧每加修筑。嘉靖四十二年,知府张大韶重修,加筑,随处包以石,颇称坚致。崇祯七年冬,行春门城楼倾倒,知府朱葵从新鼎建,扁其楼曰开泰楼。八年五月初十日,大水四围,城垣冲塌殆尽。括苍、南明、行春三门滨溪,被害尤甚。水从应星楼前冲城而入,淹没官民庐舍。知府朱葵、推官王明汲,亲往相视,重加修葺一新。按《通志》:皇清顺治十五年,增筑。
外县
青田县城池 城高二丈八尺,厚二丈,表以四门,东曰龙津,西曰锦屏,南曰行春,北曰丹山。明嘉靖三十五年,县丞熊缨筑。三十八年,知县丁一中改筑城门。万历三十七年八月,洪水冲塌。三十九年,知县方淡然改修。天启三年,洪水冲没民房,城垛倾倒几半。崇祯五年,东瓯寇至震邻,邑民徬徨无措。训导王炳翰率士民告急,知县翟士杰、县丞胡中龙严加防护,重新修葺。缙云县 无城,有关门三,东曰东门,南曰南门,北曰北门。
松阳县 无城,有关门四,东曰光华,南曰济川,西曰治平,北曰朝天。
遂昌县 无城,有关门四,东曰迎恩,南曰南明,西曰镇西,北曰朝天。俱属短垣,依山临溪。明万历丁未,知府郑怀魁移文本县知县辜志会,重加修葺,至今赖保障焉。
龙泉县城池 元季胡仲渊相地,将城之,欲南阻溪,西北跨天台、乌石、九始,历居云诸山,扺东垟而止。然三面阻险,惟东垟平坂,乃斜决大沟,通溪水蔓引为东城之壕,亦因壕以示城,筑当基之处,复先建四门,以标的之。未果。迄今,城门虽废,而其壕犹有存者。
庆元县城池 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陈泽始筑,高十八丈,厚十四尺,一千五百六十垛,门四,东曰丰仁,初名寿宁。南曰济川,西曰薰阜,北曰云龙。东北中建望京台。皇清顺治五年,燬西北界。知县张应亮从民请,增开小水门,名曰太平。西南倚山,西北临河,东南凿池,广二丈,深一丈,东流至北,与大溪水合。明嘉靖四十一年,署县事通判周绅改筑西城,于西山之巅,计六十馀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万历十六年四月,蜃水夜发,冲坏北城七十三丈。知县詹乘龙重筑。崇祯十五年,知县杨芝瑞重修,环增砖垛三尺,建城楼五。皇清顺治年,燬其四,窝铺一十二,东南敌楼台各一。
时寿宁山寇猖獗,不敢窥城而遁。邑人欢呼,称扬功德。康熙七年,知县程维伊重建城楼。四十一年,再建望京台。
云和县 城池无,止东关、西关,门楼各三间,以次民兵以盘诘,奸细俱明。嘉靖壬午,知县胡希铨重建。
宣平县城池 宣邑本村落署之西偏,为巡司旧址,邑后瞻峰带水,理经寻络,苟简为治。有关门四,东曰丽春,南曰迎恩,西曰太平,北曰拱北。景宁县城池 按《通志》:无城,有关门四,东曰行春,南曰统政,西曰毓秀,北曰拱辰。
处州府关梁考
《通志》《府志》合载本府〈丽水县附郭〉清香桥 通惠门西五十步。
张公桥 世传吕洞宾曾洗纸被于下。
濠头桥 梨园桥 槐花桥
广运桥 应星桥 黄灵桥
明秀桥 树德桥 以上俱在城内。
雨桥 丁桥 灵昭桥
行春桥 桑溪桥 太平桥
通济桥 济川桥 造舟为之,俱在城外。
青田县
永济桥 在上店,一名上店桥。
惠济桥 观桥 龙门桥
黄浦桥 小洋桥 鹤升大桥
百丈漈桥 在南田水口,其漈去桥一里。丽泽桥 在县南二里。
携仁桥 黄奥桥 谢桥
潘桥 黄店桥 毓秀桥
缙云县
朝京桥 济涉桥 张公桥
荆坑桥 雾坑桥
溶坑桥 在十六都,邑人丁世隆建。
双溪桥 清风桥 访溪桥
长澜桥 在二十二都,明万历间,邑人朱昌建。
溪头桥 桂香桥
猛将桥 在县东北六十五里,下潜地方。
岩潭桥 西坑桥
松阳县
光华桥 平济桥 龙衣桥
五福桥 青蒙桥 裕溪桥
通济桥 安乐桥
济川桥 在县南三里,旧有浮桥,今改板桥。响石桥 崙溪桥 中仙桥
仁济桥 夫人殿桥 回龙桥
仙人桥 在白云山上。
遂昌县
双溪桥 在县东一里,旧名迎恩。元至大元年,主簿杨某建。今圮。
三峰桥 永安桥 瑞仙桥
平政桥 安定桥 众安桥
好村桥 太和桥 香城桥
石印桥 盘溪桥 昼锦桥
垂虹桥 通驷桥 梭溪桥
龙泉县
稽圣桥 在县东一里。
积石桥 在安仁,邑人刘克光建。
永和桥 明万历五年,里人项训、刘凤韶、柳点建。
白雁桥 道泰桥 武溪桥
小梅桥 黄楠桥 豫章桥
济川桥 去县治三百步,米元章书额。
庆元县
太平桥 兴贤桥 大明桥
攀龙桥 连鳌桥 武定桥
安乐桥 芸洲桥 阜梁桥
蓬桥 驷马桥 关门桥
观音桥 登云桥 双龙桥
槎溪桥 在县西二十里,明万历二十二年,坏于蜃水,知县邓建邦重建,名曰通济。有缙云郑汝璧记。
云和县
县前桥 在县南。
对衕桥 在县东。
官舍桥 在儒学前。
石门桥 在县东五里。
宣平县
三元桥 通济桥 山坑桥
思恩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废。
景宁县
鹤溪桥 忠顺桥 乾坑上下桥
聚仙桥 梅洪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