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七十九卷目录
建昌府部汇考一
建昌府建置沿革考
建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建昌府星野考
建昌府山川考
建昌府建置沿革考
建昌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建昌府星野考
建昌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八百七十九卷
建昌府部汇考一
建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禹贡》扬州之域,春秋为吴地,战国楚地,秦并天下分属九江郡,汉改九江为淮南国,又分淮南置豫章郡领治有南城县,即今郡治也。后汉分南城,西北境置临汝县,三国吴分豫章,立临川郡复析南城为南丰、东兴、永城三县,晋仍以临川郡隶江州,南朝宋因之。隋初改置抚州,后复为临川郡。唐初复置抚州,又分南城,置永城东兴县寻省入邵武隶建州,后仍属抚州隶江南。西道已乃改临川郡,既而,仍改抚州所隶观察使、镇南军等不一。五季升为昭武军节度,南唐初置抚州,后乃以南城县。置建武军,宋改建武军为建昌军,后分南城之东为新城县,南丰之南为广昌县,焉元为建昌,路明为建昌府,隶江西布政使司。万历六年,因山溪险阻地远难治,乃割南城东北五十六都至七十二都地为泸溪县、领县五。皇清因之,领县五。
南城县〈附郭〉
汉本旧县地,以在豫章郡城南故名。高帝六年,命灌婴立洪州,分洪州立南城,以其地在郡城之南曰南城。后汉分西北境地,置临汝县。三国吴析本县地分置南丰、东兴、永城三县,晋改为新南城隋省三县。复入南城属抚州,治南唐为建武军县,附郭邑宋属建昌军,元属建昌路,明属建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二百八十四里。
南丰县
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分南城之南境析置,又以地产嘉禾,故名曰南丰,隋省入南城,唐复置为县,南唐仍为县,属建武军,宋属建昌军,元升为州,隶行省。明改为县,属建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三十九里。
新城县
宋绍兴八年,以南城县东五乡析置,属建昌军。缘境内有东兴永城,旧城因名新城。其县治即黎滩市,又号曰𥟖川。元属建昌,路明属建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六里。
广昌县
宋绍兴八年,以南丰疆境阔远,分其南三乡地析置,以其道通两广而属建昌军,故名广昌。境有平西台,又号曰平西。元属建昌路,明属建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泸溪县
宋元丰中,设都巡检使于泸溪,其地为泸水环流,故名即今县地。明万历六年,从知府王之屏议割南城五十六都至七十二都地析置县治,而改旧巡检司于伏牛市,属建昌府。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建昌府疆域考
《通志》建昌府疆域图本府
东至福建邵武府光泽县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抚州府宜黄县界,四十里。
南至赣州府石城县界,三百四十里。
北至抚州府临川县界,四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师,五千八百二十七里。
东西广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
南城县
南城附邑也,东至新城县界,九十里。
西至抚州府宜黄县界。
南至南丰县界,八十里。
北至抚州府临川县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新城县
府东南九十里为新城。东至福建邵武府杉关,七十里。
西至南丰县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福建邵武府泰宁县,七十里。
北至南城县,四十五里。
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南丰县
府南一百二十里为南丰。东至新城县界,六十里,
西至抚州府宜黄县界,八十里,
南至广昌县界,八十里,
北至南城县界,三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广昌县
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为广昌。东至南丰县界,四十里。
西至赣州府石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石城县界,一百里。
北至南丰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泸溪县
府东一百五十里为泸溪。东至广信府贵溪县界,二十里。
西至南城县界,七十里。
南至福建邵武府光泽县界,九十里。
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形胜附本府〈南城县附郭〉
《新亭记》:与两粤七,闽相犬牙。
《麻姑仙坛记》:地势殊异,江山炳灵。
宋陈起曰:据五岭之咽喉,控三吴之襟带,江西佳郡地界粤闽。
峦障联属,两溪合流。
《郑文宝志》:山清水秀,冠于江表。
《舆地纪胜》:左临旴水,右瞰麻源。
《清溪书堂记》:旴江上游,其地多佳山水。
新城县 福山禅岭,苞孕含灵,鸢水鹤源,澄空不竭。
南丰县 山绕石龙、湖名万岁,风气巩固,称望邑焉。
广昌县 金华为南方之镇,龙溪汇北面之流。泸溪县 竹山东峙,鱼山西横。
建昌府星野考
《通志》《府志》合载府属总《史记·天官书》: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并兼之。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其占为鸟衡。
《汉书·天文志》: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星经》:荧惑,主霍山扬荆交州,又主越楚吴。《晋书》: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
《唐书》:南斗、牵牛,星纪也。初,南斗九度,馀千四十二,杪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自庐江、九江,负淮水,南尽临淮、广陵,至于东海,又逾南河,得汉丹阳、会稽、豫章,西滨彭蠡,南涉越门,迄苍梧、南海,逾领表,洎韶、广以西,珠崖以东,为星纪之分也。
《府志》:建昌入南斗十度,按《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注云:斗、牛、女,扬州。《尔雅》:斗、牵牛,吴分野。《春秋·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淮南子》曰:须女,吴。《汉书》:斗,江、湖。牵牛、
婺女,扬州。《地里志》:吴地,斗分野。越地,牵牛婺之分野。《史记·天官书》:斗,江、湖,牵牛、婺女。刘向曰:吴、越属斗、牛、女分。《唐书》:南斗在军汉下流,当为吴分。牵牛去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
诸说建昌星野在斗。或曰牛、女之交,或曰须女。而《唐书》又以豫章为越分。天道辽邈,未敢意测。《正德郡志》云:据晋史州郡缠次豫章入斗十度。其引语曰:陈卓、范蠡、鬼谷、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夫陈卓,魏太史令,去汉未远。范蠡而下,多汉人也。建昌汉豫章属邑,故今所入宿度皆从晋史,而《嘉靖郡志》则又据《抚州志》云:南斗六星凡二十五度,其第四星主豫章则四度有奇。豫章之疆凡千里,约二百五十里有奇,而当一度豫章既入斗十度,则抚州去豫章二百里,将入十一度矣。今按南城去豫章三百馀里,则其入十一度,比之抚州似尤可据。故以为十一度。
建昌府山川考
《府志》本府〈南城县附郭〉高空山 在治南宋侍郎聂子述居之。一名黄家山,又名登高山。
郭家山 在治西南。
陈家山 在治西,今张宫保宅在其下。
麻姑山 在府西南十里,间胜概名天下,郡之镇也。按《通志》:周回四百里,即道书三十六洞天之一。山有五老、万寿等峰。山麓有桃源、寻真亭,半山有半山亭,其前第二谷,山水飞流而下,稍上二里许,有瀑布飞下三百馀尺,旁有双练、北流、涌雪、云间、垂玉、诸亭。山门榜曰:丹霞小有洞天门。内有忘归亭,旁有水帘岩、碧莲池、会仙亭,又有仙都观,观内有涧长流,世传麻姑于此山得道,故名。唐刘禹锡诗: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斗洞鹤归时。
大富山 在县东五里,宁道立有诗。
芙蓉山 在县东十里,联枝叠瓣,宛若秋江上芙蓉。张柏崖有诗。
东界山 在县东二十里,宋元祐中甘露降。席帽山 在县东五十里,上锐下阔,若席帽然。半山有石如人立,或曰:南唐保大间,范越凤择地于此,寘帽因名。
太平山 在县东五十里,势宽,平昔,刘仙师乘驴于此,今尚有迹。
鱼蜦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极斗峻。
剑山 县东八十里。
龙门山 在县东六十里,上有天井。
大旭山 在县东八十里,山高,日光先见,故名。禅山 在县东七十里,远坐端耸,若禅定者然。《旧志》云:山侧有金船,遇风雨夜光景著见。石笋山 在县东二百里,有石尖锐如笋,上耸天际,张孟琛有诗。
从姑山 在县东南五里,魁然,圆顶,若人踞而坐。登山缘石磴而上数百级,有双石峙如门,名铁关。又上数十级为灵峰寺,殿阁皆倚岩瞰坐为栈道左有小岩,名观音山。石泉声淙然,悬岩为井,清寒袭人,名玉井。又左有石洞,沓而深黑,一名伏虎洞。洞中窦名玉窦,洞横贯石中,石壁立而中裂。一裂痕若齿,名天梯。一山岿然,当空,名天柱。据天梯仰窥天小仅如线,名一线天。岐出稍上数十级可至绝顶,顶有石如枰,世传仙人奕于上。二江如双虹自天蜿蜒而下,胜概万状,真足为麻姑之从也。名人题咏甚富。
垛甲山 县西四十里,麻姑山岭之北,叠石层层,若垛甲然。
仙山 在县西五里,陈绎诗:佳山多在郡城西,草莽烟云路转迷。
铜山 在县西十五里。
雾应山 在县西十里,常有雾云覆顶而祷多应。
廪山 在县西十里。
杨公山 在县南十里。
虎头山 在县南四十里。
云山 在县南六十里,唐时,有虎岩师仙化于此。
凤凰山 在县北二里,世传凤凰尝翔于此,今重九日老幼扶携穷,日登览昉桓景登高之意。杨杰、凌云亭有诗。
女冠山 在县北五十里,又名七宝山。
章山 在县北五里,乔松修竹交荫。
云苍山 在县北二十里。
潭山 在县北六十里,有龙潭。
白马山 在县北九十里,上有出云峰,绝顶有龙潭。
铜斗峰 在县东北九十里,近石笋山。
逍遥楼峰 在县东七十里,宋时,峰鸣闻数里而泰伯生焉。今里名贤良里。
万寿峰 在县西南十里,麻姑山阳,上有元和院。
华表峰 在县西二里。
仙羊峰 在麻姑山。
葛仙峰 在麻姑山,昔葛仙翁炼丹于上。秦人峰 在麻姑山,相传秦人避乱于此,有樵者遇之,面色黧黑,追之则疾如飞鸟。
逍遥峰 在麻姑山。
五老峰 系仙都观对山。
飞炉峰 仙都观香火山。
丹霞峰
齐云峰 麻姑山绝顶。
飞鳌峰 即灵峰寺。
云芝峰
天柱峰 麻姑山绝顶。
钟台峰 在县西三十里,昔有闽僧怀震遇一虎蹲视。震叱之且咒曰:欲伴吾修行,可随吾所至。虎缓步随之至此。峰隐焉。他日以菜叶浮溪,有人寻水源而入,见僧踏虎而坐,遂创庵焉。石仙峰 在县北五里,有石仙在焉。
郭仙峰 在县北三十里,世传郭仙曾憩于此。梓木岭 在县东十五里,上有梓树干霄,下有崇觉寺。
望州岭 在县东二十里,巅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几席。
风快岭 在县西五里,不甚高而虚,旷洞达有乘风者必曰:快哉。快哉。
驼鞍岭 在县西十里。
华子冈 在县西十五里,世传华子期者,九江人,甪里弟子得《仙翔集》于此。
文秀岭 在寿宁坊。
黄家岭 在永丰坊。
程家岭 在旧红泉门内。
乌龟岭 在怀德坊,今金斗窝。
贲家岭 在富安坊。
门头岭 在清风坊。
罗家岭 在通泮坊。
邓家岭 在劲勇营。
脊冈 在县南十五里,贤良陈仲父居此,人赠有诗。
鬼岩洞 在县东二十五里,《旧志》巫者刘仙师持炬自前门抵后门出。宋时,亦有巫者为里人治病,率众驱祟,持炬入半洞,畏怖而反。
五藏岩 在县东五十里,岩上皆石,绝顶林木交蔽,人迹罕到。
水帘岩 在县西十二里,沈彬有诗。
二虎岩 在县南五十里,宋淳化中,僧慧政因旱于岩上曝身祈雨,时有二虎伏岩上。
秋泽岩 在从姑山,以岁旱,祷雨辄应,故名秋泽。
蛇舌岩 今失其处。
伏虎岩 在县南五里从姑山上,一名玉洞。丹霞洞 在县南二十里。
风洞 在丹霞观半山风,所出处草木不生,人迹罕到,虽三伏亦凛凛寒气。
三谷 第一谷在麻姑南,涧深邃,周回数里。第二谷在麻姑北,涧多奇花异卉。第三谷在麻源。左岳 在县西四十里。
右岳 在县西三十五里。
旴水 清映须眉,故名旴水。或谓:许真君斩蛟寻水源至此,故名旴。《说文》云:日始出。曰:旴,旦气清明之意也。南唐韩希载云:江南之旴村有老母生三子,挂五铢衣游于物外。久之,能变化母,喜食鱼。日于黎沮泽中取二鲤。数年,挈其子登洪西山而仙去。当时号旴姥江。
石头港 在县东五里,发源自梓木岭。
澳港 在县东四十里。一发源自日山,一发源为澳港。
杉港 在城东八十里,发源自泸溪,通贵溪县之仙岩渡。
石䃭溪 在县南五十里,傍有石䃭水流入其中,而不知其所注测之益深。或以木石坠而试之,竟不知所出,人咸异之。
龙溪 在县南八十里,发源自高陂,流入石门,迩汝川,山川佳胜,李山甫居之,故号龙溪钓叟
云。
岳溪 在县北三十里,发源自岳口。
龟湖 在县东五里,地谶云:龟湖冲破状元生。淳祐中张渊微及第状元,一名蟜湖。
师姑湖 在县东四十里,世传旧为尼寺,一夕大水,寺湮成湖。
天湖 在县东四十里,五藏岩之侧一石山如禾囷,仰高逾数百仞,攀蹑而上,至绝顶,有田数十亩,虽极旱而常稔,故曰天湖。
金龟湖 在县东五十里,湖中有石端伏如龟,旱则半露,人皆见之。
龙湖 在县东八十里,旧有龙游其间,人或见之。
蛤湖 在县西三十里,有石砌百丈飞瀑下入于湖,多产蟹蛤。
天井湖 在县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蓝碧,水浅则旱,溢则雨。里人以是为卜。谣曰:湖水浅,今年旱,水满湖,禾不枯。
鲤湖 在县南四十里,昔有双鲤游其间。其南为上湖,其北为下湖,故又名为三湖。
高枧湖 在县北十五里,旧名聚水湖。灌溉高枧庄官田,故易名。大源龙潭 在县东十里,昔为人居。一旦龙出陷为泽。
高志潭 在县东十五里,潭深莫测,宋元丰间,有渔者没潭捕鱼,信宿乃出,云潭中近驿路,有石岩广约四五丈,穴复高燥时阴晦直入岩底遂迷,所出三日乃霁。岩穴映光随处得,故道而出。治平中,大水,乡人见黄龙横于水上,壅涨高数丈,潭亦湮塞。
鼋潭 在县东二十五里,旧有鼋出于中,近有渔者云:潭深不可测,盛夏水冷如冰,其中有石穴,不敢近。潭侧有万民居。治平元年,堂甓偶发一窍,极深,多投铁器,并稿秸,畚土筑之,今履其上,犹珑珑有声,或以为鼋穴其下。
黄母潭 在县东四十里,上有云气滃翳,过者凛然。
谌母潭 在县东四十里,巨蛇间出,鳞甲烂然。岁旱,祷于潭者,初投纸疏必深没,随即复浮,屡有验。
石壁龙潭 在县东四十里,父老相传中尝有龙见。宋绍兴丙子,雷震晦冥,忽有物鸣闻数里如是者,月馀人以为龙吟。
天井潭 在县东七十里,世传欲雨则电光内,有龙蟠祷辄应。
鱼蜦山龙潭 在县东九十里,其深莫测,人呼为海眼,有龙居焉。侧有龙王庙,岁旱以铁投潭雨随如注。明成化间,有巫者主坛,命儿投铁符于潭,雷雨暴至。一黑犬迫儿甚急,随死焉。或曰:龙怒而伤之。
石虎潭 在县南半里许,地谶云:石虎潭填出宰相。宋绍兴中,果填后曾布拜相。
金龙潭 在县南十五里,麻姑山上旧志唐明皇投金龙于石池中,感黄龙见。
曾潭 在县南七十里,侧有龙王祠。
界潭 在县南八十五里,界在南城南丰之间,上有危全讽祖墓。
投龙潭 在麻姑山。
金潭 在县北四十里,每雷雨将作,则云气滃翳于上。
中洲 在通会门外,大江之中,草木葱茜,春水虽泛涨而洲不没,人咸异之。地谶云:洲生毛羽出翰林。后程钜夫官翰林。
麻源 在县西十五里,循溪而入,名茂林,修竹土田沃衍。
桃花源 在麻姑山。
洪源 在县南十五里,旧有小溪。宋至道元年一夕水暴发,有双鲤。
九曲陂 在县西南。
天井 在县东二里许,深不可测。
龙门山天井 在县东十里,泉涌。岁旱,里人取水祷辄应。
九龙井 在县南四十里,凡有久旱,辄祷此。汤塘泉 在县东八十里,有泉涌出如沸汤,至冬热尤甚。
灵泉 在县东北八十里,一名汤泉,一名法水。定应水 在县南五里秋泽岩侧。岁旱取水祷之。
神功泉 在麻姑山,味极甘洌,酿酒尤佳。虎跑泉 在麻姑山。
红泉 在县西十五里,麻源三谷。
龙池 在县东十五里。
瑞泉 在旧治内。宋知军事陈叔和将还朝,便坐之,侧泉忽涌,清冽异常,故名瑞泉。
应春泉 在旧治前。司民者施德如阳春,守俸如酒泉,故以取义。
凤山泉 在治西北。泉味甘冽,酿酒与神功泉并。
张公泉 在治西南。宋政和中旱,知军事张宏凿井得泉,郡人感而名之。
仙台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高台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金笼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有长生观。
鱼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其状如鱼。
屏山 在县西八十里,山形如列屏,上有巨人迹。
何塞山 在县北七里,形势耸直下,为鱼印山,山背有石壁立如人状。
象山 在县北三十里,山隤然横卧如象形。五龙峰 在县东四十里,高耸分脊,蜿蜒如五龙状。
白云峰 在县东五十里,山壁青峭,时见白云。螺峰 在县东五十里,上有仙都,观下有梵安寺。
鸟孤峰 在县东八十里,峰尖如笔,特出众山之表。
月台峰 在县东南二十里,旧有月台庵。大鸡小鸡峰 在县西七十里,两峰并列大小,形势如鸡冠然。
神童峰 在县西七十里,上有道观。
羊头峰 在县西八十里,山高陡绝,与福建为界。
小合岭 在县东二十里,上有陈霸仙墓。鹁鸠岭 在县东六十里,顶一小峰,如鹁鸠状。极高岭 在县东六十里,为江闽界。
飞鸢岭 在县东七十里,一名悲猿岭,谢灵运有诗。
东兴岭 在县西三十里。
昭君岭 在县西一百里,元人避乱,尝集义兵于此。
石峡岭 在县北三里许,邑之水口积石、巑岏两岩相对,一水中流,亦险胜也。
坐禅石 在县东南二十里,上有巨履塔。黄沙石 在县东南二十里,山涧中石,大五尺许。上有马跪膝一旁,有蹄迹五,世传有仙乘马过此。
会仙岩 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形如笔架,上有仙坛。
虎板砌 在县东七十里,高数百仞,形如虎,上有仙都观。
八大砌 在县西南五十里。明月砌 在县西北四十里。东山嶂 在县东南十五里。
黎滩水 在县西南,一名黎川。世传水自𥟖汾祖墓傍出,故名。
飞鸢水 在县东七十里,一名悲猿港。
九曲水 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流九折。
冰壶水 在县西四十里。
五福港 在县东二十里,发源自闽之杉关。沙溪 在县东南三十里,发源自岩岭,宋进士傅权居焉。
荀溪 在县东四十五里,发源自飞鸢岭下。西溪 在县西南十里,发源自流坑,宋儒吕南公家在焉。
桃溪 在县西南五十里,发源自丘家山。瑞溪 在县西八十里,其源一自南丰仙祠,一自上瑞溪,中有金星沙石。
龙池溪 在县西百里,发源自浒溪。
西湖 在县西四十里,上有龙王庙。
湖心 在县北五里,即黎滩水分流处。
象湖 在县北三十里,发源自金龙山。
尘落潭 在福山五里,相传有物如牛坠其中,钓引得之,博物者曰尘也。
石壁更鼓二潭 在县东南十里,发源自嵌头岭。
石板潭 在县东南十五里,中有石板,鱼人善入水者见之。
燕子潭 在县东南三十里,近建宁县界。䲡源潭 在县东南五十里。横石潭 在县东六十里。
九龙潭 在县西南十里,每云从此起,人谓龙居之。
隐泉 在县西北四十里,井有铜底,世传唐相郑畋凿者。
鹤源 在县北三十里,慈源寺前昔有灵鹤翱翔水上。
七佛涧 在县东四十里,发源自福山,唐广明元年,僧绍隆入山,有七佛见。
天心塘 在县西八十里,万山岭上。
濯缨池 在县治中。
南丰县
军山 在县西四十里丰之镇山也。旧传吴芮攻南粤,驻兵山下,其将梅鋗祭焉,礼成有云物如士骑麾甲之状,上有王母池、山茶洞、桃花源屏障山,景致清绝。
东华山 在县东三十里,上有仙祠。
南台山 在县南,上有浮图塔、许旌阳祠。灵峰山 有仙祠,在县一都。
青铜山 在九都,上有禅院。
旃坛龙口山 在五都,下有龙潭三穴。
宝应山 在十一都。与联珠峰相应,故名。圣场山 在三十七都。上有圣堂,旱祷辄应。福善山 在三十九都。宋元丰间禅师坐化。云盖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灵泉。
石云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
金嶂山 在县西五里。
龙口山 在县西三十里。下有龙潭三穴。旗鼓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右如展旗,左如仆鼓。
蕨冈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山产蕨,人多采之。杜家尖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有翠云峰。聂家尖山 在县西五十里。
紫云山 在县西五十里。其上时浮紫云气。华盖山 在县西七十里。一名金盖山。
石龙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有游龙缭绕之状。南山 在县南。与县治对峙。九日,士民游宴其上,又名登高山。
马鞍山 在县东十里。形肖,故名。昔潘禅师为曾密公家,葬荷石先茔。
金峰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势尖秀,名金华峰。密石山 在县南三十里。三石矗立,故名密石。仙人港口山 在县南七十里。上有卢圣仙坛。重石山 在县南七十里,一名紫灵山。
禅山 在县南八十里,昔有僧在山巅众鸟衔土蔽身者,半牧者,戏去其土,僧怒,去之闽界焉。茨湖壁立峰趺坐而逝,故山犹以禅名。
三峰 在县东三十里。何家峰、祝家峰、击鼓峰联秀并美。
鸡笼峰 在县东五十里。如鸡笼状,有窍如杯,以石投之则砻砻然,不知所止。或塞之,声愈怒而窍复通。
连珠峰 在县东六十里。群峰联属而一峰独高,取五星联珠之义名之。
顿旗峰 在县东六十里。世传有人顿旗于上,锥窍犹存。
武陵峰 在县东六十里。下有彭武溪循循绕山麓而流。
西华峰 在县东南八十里。世传唐僧结庐禅定跏趺而逝,里人祀之。香炉峰 在县西南八十里。有石圆耸如炉。饭罗峰 五都。上有仙祠下有寺。曰:兴福庙。曰:惠应。
何竺峰 十三都。邑之水口山也。
鹫峰 十九都。上有三仙祠。昔传李禅师于此尸解。
莲花峰 在县西北四十里。状若莲花,上有雷公石。
望仙峰 在县西北四十里。
罗汉峰 在县南十里。有石狮,口鼻额俱备。一名金华峰。
紫云峰 在县南七十里。宋绍兴初,有紫气腾于上。
白马岭 在县东十五里。山色凝白,形如伏马。弋阳岭 在县东四十里。
百丈岭 在县东南六十里。
捲岭 在县东七十里。险峻萦回,若风捲练带。大岭 在县东南八十里。径路宽展,又有湖若盘。一名盘湖岭。
仙君岭 在揖仙门外。曾致尧读书所。一日,忽羽衣人被发自外至环坐室中。或曰:仙君也。九子岭 在县西八十里。九峰相连故名。陈丰岭 在县西北八十里。世传陈平尝过此而息焉,故名。
望市岭 在县南一里许。
察银岭 在县南三十里。昔宋史体访银冶过此,不得而罢。
吉岭 在县北十五里。形势静好,故名吉。神龟冈 在县东北五里许。形若神龟,有仙人王文卿尸解之基在焉。
狮子冈 一在县东十里,一在县东三十里,一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在县东南六十里。
盐堆冈 在乌石冈,状若盐堆。
石门 在县东北三十里。内容百家,巨石为门,里人曾避寇于此。
雌雄狮岭石 在县东六十里。两石相对,一昂一伏若雌雄焉。
状虎岩 一在县东十里,一在县西七十里。甘仙师尝庐次左,一山不毛。世传仙师泼丹滓于此,故也。
读书岩 在县东二里。曾文定公读书处也。石仙岩 在县西十五里。即许真人委蜕之所。有汉张道陵十八世孙冢在焉。
紫衣岩 在县西五十里。山石皆赤,遥望如紫衣在日影中。
壶公岩 在县西九十里紫霄观。后世传悬壶先生委脱于岩。岩高峻,人迹罕到,留一榻坚若沉香,风雨不脆,丹灶犹存焉。月岩 在县北三十里。形如半月。
觉源洞 在县东六十里。有谢禅师藏骨塔。石牛洞 在县西南六十里。峻绝,中宽外固,人尝避寇于此。
龙湖洞 在县西二十里。内有龙潭。
山茶洞 在县西二十里。多产茶花,冬春开如簇锦。
白马洞 在县西北四十里。昔有白马自中出,故名。
金沙洞 在县西四十里。沙石如金。
桃源洞 在县西南五十里。昔传王郭二仙寅夜堆结,未就,闻鸡声罢去。至今叠石欲堕不堕。猪婆洞 在县西七十里。四面险峻,惟一狭径可通。里人常避寇于此。
梯云洞 在县西九十里。有石磴百馀级方至洞门。
旴水 在县南。源流与南城同。
沧浪港 在县东二十里。发源自新城县界,出杨家桥会于旴。
龙池九剧港 在县东十五里。发源自盘湖岭。菰荷港 在县西南七十里。
军港 在县西五里,发源自军山。
双港 在县北五里,发源自老虎窟。
彭武溪 在县东六十里,发源自何家峰。荷石百丈溪 在县西二十里。发源自二溪石。蔓翠湖 在县东一里许。湖口会旴水。
天井湖 在县东北三十里。深如井,清彻而天光上下,故名天井。
日月湖 在县南十里,形如日月。
黄龙潭 在县东四十里。世传有蛟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小姑潭 在县东南三十里,地名西源。有石锁江口如石门。门中又石横之,险类小姑商者惧之,因泛洞庭乞灵,于小姑山之神祀于潭上。梓潭 在县西北三十里。循溪而入,深不可测。鼓磉潭 湖口潭 蓑草潭
龙口潭 俱在军山下。
九龙潭 在县西五十里。岁旱水有声,必雨。人以是卜之。
擂鼓潭 在县西七十里。洞崖峭壁夹。溪中有一穴,深十馀丈,时见云雾腾空,世相传有龙穴在焉。
南台潭 在县南济川桥南。素称险隘。舟上下多预防之。
黄潭 在县南四十里。里人尝坠一木罂,次日出于京潭,隔二十里水乃相通。岁旱,潭上云生则雨。
京潭 在县南四十五里。与黄潭通。
相公潭 在县南六十里。上有伍子胥祠。义水井 一在济川桥头,一在濠头,一在中巷内,一在辛家路口,一在馆前,一在宜春门内,一在护法寺,一在黄泥巷,一在祝家港北,一在学背。岁极旱不竭,凡祷雨则十井皆祭。
莲花泉 在县学前川上亭左。昔人往浴闻莲花香气,故名。
温泉 在县西南甘露寺前。有泉三溜,里人以石砌为三池,冷池虽伏如冰,热池虽腊亦沸,惟
温泉可濯者,随意以和冷热。有人投牲体于热池,顷刻即烂,近泉数十步闻硫黄气。
丹泉 在县西迎旴门外三仙祠下。
响泉 在合塘崇冈峻岭间。泉流琮琤声可闻。或欲洪其声者,凿广石声遂不震。
大南涧 在县东南五里。绕南台下。
小南涧 在县南二里。发源自牛头坑。
广昌县
天堆山 在县东南溪中。按《旧志》:宋绍兴中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有山屹然高数丈。童谣云:天雷起石头,一夜成高丘,五十年内兴公侯。至淳熙十一年,何坦登进士,官学士,谥文定。东华山 在南上里。
中华山 在县东二十里。
西华山 在县西一里许。山侧有古桂一株。金华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
南华山 在县南三十里。
双龟峰山 在县南四十里。二山共脉而分支。翔凤山 在县南五十里。形若翔凤。
北华山 在县北五里。
金斗山 在牛角湾之下。形若金斗。
月凹山 在安上里。
望军山 在长上里。突兀万仞,俯视军峰,于其下上之石岩、石佛、石狮、石龟、石锡杖、石布袋、石棋盘、石水帘皆天然形象,分布左右。
莲花山 在兴城乡平原之中。形如莲花。金鸡山 在安二里。
盘峰山 在天授乡。形若盘。
武陵山 在吉祥里。下多桃花。
大小崖山 在金沙里。桂湖水绕之。
大湖山 在长上里。
松花山 在长上里。松花如莲。
云际山 在南村里。
双秀峰 在县东五十里。
仙人峰 在县西三十里。
龟峰 在新安里。
禅岭 在县七里。上有庵祀僧。
修岭 在县西南六十里。为宁都县界。
黄潭岭 在县西南。
血木岭 在县南百二十里。旴水发源于此。军营岭 在县北一里许。
梅岭 在新兴里。
横岭 在吴由里。
芹阳岭 在仁丰里。水田肥沃,多产药品。刘季尖峰 在千金里。世传汉高祖至此。岩塘岭 在南丰乡。
龙冈 在县后。
黄堂冈 在县南。
鹿冈 在吴由里。
凤凰冈 在文上里。
黄土岩 在天授乡。中有雷神,有人亵渎遂以震死。
宝陀岩 在文上里。内有灵泉,疫者饮之多愈。燕岩 在黄土岩。
圣栖岩 在吉祥里。
石乳岩 在吉祥里。
伏虎岩 在监南里。
西真岩 在兴城乡。
观峰岩 在揭坊里。
芭蕉洞 在文下里。
牙梳嶂 在长上里。
顺化坪 在揭坊里。
五湖坪 在文下里。
旴源 在县南百二十里。血木岭源流详见南城县。
学溪 自金嶂发源,经永兴寺。
米洲潭 在兴城乡。
石壁潭 在长下里。
郎君潭 在新兴里。发源自秀岭。
石狮潭 在千金里。发源自旴水。
龙龟潭 在仁丰里。发源自芹阳岭。
石龙潭 在新兴里。潭有雾起天即雨。
七星潭 在蕉畬溪。
斗角潭 在吉祥里。
石鼓潭 在吉祥里。石高三四丈,击之有声。牛眠潭 在文上里,一石似牛。
务军潭 在赤岸里,发源自旴水。
潴湖 在文上里。
桂湖 七曲回流至白水镇。舟亦可通,故又名桂湖七渡。
天井湖 在县西南三十里。高数十丈,山顶平
而有湖,约五亩。岁将旱则湖先涸,将雨则湖先溢。
洑洲 在县东南。竹木葱菁,为县治关钥。柏木石龙井 在县南二十里。祷雨辄应。石雩井 在县西五十里。旱祷应之。
金井 在塘坊西。尚书何乔新《金井山居记》:广昌西南九十里,有地,曰金井,多佳山水,若牙梳嶂,若飞来峰,巅崖雄秀,虎兕蹲而鸾鹤翥者皆环拱于吾居。而仙人井、七星潭含烟云而出,风雨者近在。东阡西陌可游也。
乾井 在天井里。满不溢旱不乾。
仙人井 在塘坊之乌石峰。古有井。有杨仙至此欲饮水,以杖拄其石,泉涌出。后有疾者饮即愈。
泸溪县
金竹山 在县东一里。
上沸山 在县东一里。
石马山 在县南一里。
鱼山 在县西一里。
平步山 登高山 驴骡山 俱在县北一里。
郑家坪山 在县东五里。
南华山 在县东八里。
刘家山 在县西南二里。
普济山 在县西一里。
古寨山 在县北半里。
石笋山 在县东二十里。
五凤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
莲花山 在县南十里。
方家山 在县南十五里。
笔架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
塔山 卢广山 俱在县东南十五里。驼头山 在一都。
金山 在二都。有五云庵。
芙蓉山 在二都。
阵云山 在三都。
五里山 在二都。
云姑山 在三都。有长福庵。
长山 在三都。
白马山 在二都。有瑞相寺。
里山 在四都。
岐山 在七都。
云溪山 在九都。
都溪山 在十都。
大竹山 在九都。
宝应山 在十都。
尖刀山 在十都。
鱼崙山 在十都。
长庆山 在九都。下有兴梵寺。
马鞍山 在十三都。
上山 在十三都。
福源山 在十二都。有寺。
东山 在十一都。
南山 旧山 在八都。
九龙峰 在县西南一里。支山九道。
妙高峰 在县北五里。有庵。
鹅峰 在县北八里。明嘉靖壬子,流徒百馀人结寨于此。
双螺峰 在县东北十五里。
铜斗峰 仙师峰 在县东十里。有庵。逍遥楼峰 在县东十八里。宋时峰鸣闻数里。鼓楼峰 在县东十八里。诸山龙祖有庵。双尖峰 在一都。
船岭峰 在一都。有庵。
金蝉峰 在二都。
出云峰 在二都。壁立千仞,绵亘百里,为金溪云林之祖。
上洋峰 在五都。
黄雀峰 在七都。
琵琶峰 在七都。有庵。
鸾头峰 在七都。
鸡鸣峰 在九都。
芙蓉峰 在十都。真如寺前。
十六峰 在十五都。
西华峰 在十四都。
篁竹峰 在十六都。
养老峰 在十六都。有庵。
银屏峰 在十六都。有庵。
双蛾峰 在六都。栋梁系金泸界。
蔓萝峰 星映峰 在四都。
大觉岩 在县东三十里。
高石岩 在十六都。
风岩 雷公岩 电母岩
燕子岩 在一都。
龙马岩 在六都。
南风岩 在南四都。
南港 在十五都。发源自福建。
彭田港 在十三都。发源自双畬。
岭村港 在十五都。发源自福建。
严槎港 在一都。发源自出云峰下。
大港 在八都系下乡。漕仓水次。
禁潭 善济潭 鹅公池潭
鸭公池潭 在二都出云峰。石壁四立,名曰石仓。从穴门入内有二潭。
鱼蜦山潭 在十都普仁寺。
牛耳泉 灵泉 在六都。
鱼塘井 在一都溪中。
龙井 在东坑自然观中。
灵井 在出云峰绝顶,味极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