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五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目录

 大洪山部汇考
  图
  考
 大洪山部艺文一
 随州大洪山灵峰寺记    宋张天觉
 大洪山部艺文二〈诗〉
  大洪山          明马龠
  洪山返照         冯士淑
  洪山道中         何宗彦
  游大洪山和伯兄韵     何宗圣
 大洪山部纪事
 荆门山部汇考
  图〈缺〉
  考
 荆门山部艺文
  荆门赋         明刘彦炳
 内方山部汇考
  图〈缺〉
  考
 紫盖山部汇考
  图〈缺〉
  考
 紫盖山部艺文
  游紫盖记        明袁中道
 仙女洞部汇考
  图
  考
 九嵏山部汇考
  图〈缺〉
  考
 龙山部汇考
  图
  考
 龙山部艺文
  补龙山文         宋苏轼
  龙山记         明钱希言
  落帽台记         胡克敬
 龙山部纪事
 龙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九卷

大洪山部汇考

水经注之大洪山

大洪山,在今湖广德安府随州城南一百八十里。其山四面陡险,绝顶有湖,湖旁景致甚多。
大洪山图大洪山图

考考

《水经》:涢水出蔡阳县。〈注〉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馀里,峰曰县钩。处平县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而穴内常有风。势火无能以经久,故也。涢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广厚。可以浮舟筏,巨川矣。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为涢山矣。
《寰宇记》:大洪山,在随州,四面陡险,绝顶有大湖。靖康间,土人避乱于此。
《方舆胜览》:京西路随州大洪山,在州西南隅,乃慈忍卢尊者道场。旧为奇峰寺。今为保寿院。山崛起一方,巉然云间,四面陡险,其绝顶峰峦,崖石中有大湖。常见云气在下。靖康,避寇之人,立寨栅自保贼。竟不能破,以陡绝不可跻攀也。
《三才图会·大洪山图考》:大洪山,在德安府随州城西一百二十里。其山四面陡险。绝顶有湖,湖旁有龙斗崖,又有明圣泉,硫黄池,仙女洞,佛儿岭,鹳子山,断足岩,皆此山之景也。
《潜确类书·区宇部》:大洪山,在承天府京山县。上多异迹,东安鄂西,襄郢南,江汉一览可尽。
《德安府志·山川考》:大洪山,在随州城南一百八十里,四面陡险,顶有大湖。
龙斗崖,在大洪山一名。太湖白龙池水潴而为湖,昔有二龙斗于其南,山崩而湖落其下,遂名落湖村。舍身崖,在洪山寺北,俗传张老随祖师入洪山修道。其妻寻之,不见。舍身投崖下,时有白云乘去。
仙人洞,在大洪山西北十里许。有石枕、石床、石田,昔知州伍纳言曾游其处,为数十炬,莫穷其源,遂还。知州祝以斗立石记之。
穿洞,在大洪山北二十里。为长冈通衢,河流绕其前,茂林拥其后,中通一窍,若有五丁开凿痕。
涢水,源出大洪山黑龙池。
黑龙池,在大洪山北,水极深,内有一青蛇出现。

大洪山部艺文一

随州大洪山灵峰寺记   宋张天觉


元祐二年秋九月,诏随州大洪山灵峰寺,革律为禅院。绍圣元年,外台始请移洛阳少林寺,长老报恩住持。崇宁元年正月,使来求十方禅院记,乃书曰:大洪山。在随西南盘基百馀里,峰顶俯视,汉东诸国,林、峦丘岭,犹平川也。以耆旧所闻考之洪,或曰胡。或曰湖。未详所谓。今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间,昔为大湖神龙所居,洪波洋溢,莫测涯涘。其后二龙斗,劈开层崖,湖水南落。故今负山之乡,谓之落湖乡。此大洪所以得名也。唐元和中,洪州开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灵济大师也。师从马祖密传心要,北游五台山,礼文殊,师利瞻睹殊胜,自庆于菩萨有缘。发愿为众生执炊爨三年。寺僧却之,师流涕嗟戚。有老父曰:子缘不在,是往矣。行焉逢随即止,遇湖即住,师即南迈,以宝历二年秋七月,抵随州远望高峰。问乡人曰:何山也。乡人曰:大湖山也。师默契前语。寻山转麓至于湖侧,属岁亢旱。乡民张武陵具羊豕,将用之以祈于湖龙。师见而悲之。谓武陵曰:雨旸不时,本因人心险僻,所感害命济命,重增乃罪,姑且勿杀。少须三日,吾为尔祈。武陵亦异人也。闻师之言,敬信之。师则披榛扪石,得山北之岩穴。泊然宴坐,运诚冥祷。雷雨大作,霁后数日,武陵即而求之。师方在定,蛛丝蒙面,号耳桎体,久之乃觉。武陵即施山为师兴建精舍。即命二子给侍左右,学徒依向,遂成法席。太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师密语龙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偿汝,汝可飨吾肉。即引利刃截右膝,复截左膝。门人奔持其刃,膝不克断,白液流出。俨然入灭。张氏二子立观而化山南东道。奏上其状,唐文宗嘉之,赐所居为幽济禅院。晋天福中,改为奇峰寺。本朝元丰元年,又改为灵峰寺。皆以祈祷获应也。自师灭,至今三五百年。而汉东汝坟之间,暨汝州之民,尊严奉事,如在汉南,金帛粒米,相尾于道,货强法弱。僧范乃革前此山峰,高峻堂殿,楼阁依山制形。前后不伦,向背靡序恩老。至此,熟阅形胜。辟途南入,以正宾主,镵崖垒间,铲嶬补坳。三门堂殿翼,舒绳直通廊,大庑疏户,四达净侣云集,蔼为丛林峨眉之宝灯。瑞相清凉之金桥。圆光他方,诡观异境,同现。方其废,故而兴新也。律之怀土而呶呶。会予谪为郡守,合禅律而诃之曰:律以甲乙禅,以十方而所谓甲乙者。甲从何来,乙从何立。我慈忍之子孙也。今取人于十方,则慈忍之后绝矣。乙在子孙,则甲在慈忍。乙在慈忍,则甲在马祖。乙在马祖,则甲在南岳。乙在南岳,则甲在曹溪。推而上之,甲乙乃在。菩提达磨西天四七,所谓甲乙者,果安在哉。又推而所谓十方者。十从何生,方从何起,世间之法。以一生二,一二为三,二三为六。三三为九。九者,究也。后归为一,一九为十,十义乃成。不应突然无一,有十而所谓方者。上为方耶,下为方耶。东为方耶,西为方耶。南为方耶,北为方耶。以上为方,则诸天所居非而境界。以下为方,则风轮所持非而居止。以东为方,则昆提诃人白如皓月。以北为方,则郁水单越寿命久长。以西为方,则瞿夜泥洲沧波浩渺。以南为方,则阎浮提洲象马殊国。然则,甲乙为定十方,无依竞律竞禅,奚是奚非,律之徒曰:世尊常居,给狐独竹林精舍。必如太守言世尊非耶。予曰:汝岂不闻,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说。乃是佛说。于是,律之徒默然而去。禅者曰:方外之士,一瓶一钵。涉世无求,如鸟飞空,遇枝则休。如龟游海,值水则浮。来如聚梗,去如灭沤。不识使君,甲乙之乎。十方之乎。予曰:善哉,佛子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不住四维。上下空虚,应无所住。而住持,是真十方住持矣。尚可言哉,尚可言哉,时崇宁元年之上元日记。

大洪山部艺文二〈诗〉

大洪山          明马龠


南都谒大狐,天封与之俱。俗老相传指,云是巘之区。别有大湖山,嵬然西南隅。讵应昔贤赋,舍大顾小图。僧人类蠢拙,唐宋溺浮屠。取此加诸彼,误狐以为湖。世道相舛讹,宁独兹已乎。

洪山返照         冯士淑

柴门寂寂对洪山,晓起看山到晚间。远树鸟栖樵子过,荒崖猿叫野僧还。湖光岚色连天薄,涧水溪云映日閒。天地旷然残照里,多情鹿豕共盘桓。

洪山道中         何宗彦

秋高气爽拥舆行,矗矗峰峦隐化城。环抱千山青霭合,划开一线法云明。笙簧绕路含风远,萝薜横冈带露清。愧我尘踪栖欲界,暂拚身世学无生。

游大洪山和伯兄韵     何宗圣

蹑石披荆顶上行,葱葱佳气绕香城。伫看万壑秋云淡遥望诸天慧日明。细雨涓涓尘自洗,野花脉脉境偏清来游幸有谢康乐,著屐追攀逸兴生。

大洪山部纪事

《德安府志》:慈忍卢尊者,唐时人。即浮屠善信,游于五台三年。寺僧遣之。有老父语曰:子行矣,缘不在是,逢随止,遇湖住。遂行。宝历二年七月,随州旱,师至,见高峰,问焉。人曰:大湖。乃窃喜。及湖旁,遇张武陵者,具羊豕祷雨。谓曰:旱因人召害物,济人可乎。请待之三日,吾为尔祷。武陵听之。既入阴岩独坐,而大雨。武陵乃从以二子,而即山居之。太和元年五月,师告湖神曰:向吾代牲,辍尔血食,今偿尔。引刃截膝,未殊,白液出而涅槃。张氏二子侍观,立化山南东道,上其状。天子嘉之,赐其所居之处为幽济禅院。今随之洪山是也。《梦溪笔谈》: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踰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拄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搒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卒不知鬻杖者何人。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荆门山部汇考

水经之荆门

荆门山,在今湖广荆州府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为楚之西塞,北与虎牙山对峙。中隔大江,故《水经》曰:荆门,虎牙之门。


《水经》: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门。〈注〉荆门,在南,上合下开。闇彻山南,有门像虎牙。在此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三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故郭景纯江赋曰:虎牙桀竖以屹,萃荆门斗竦而盘薄。图渊九回以悬,腾溢流雷,呴而电激者也。汉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大司徒,任满翼江王田,戎将兵万。〈当有人字〉据崄为浮桥,横江以绝水路,营垒跨山,以塞陆道。光武遣吴汉岑彭将六万人,击荆门。汉等率舟师攻之,直冲浮桥,因风纵火,遂斩满等矣。按《太平御览·西楚诸山考》:宜都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对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其荆门山在南,上合而下开,空彻有像门也。
《方舆胜览》:湖北路荆门军荆门山。《宜都记》云:即楚西塞。张式记云:峰峦对起厥,状如门。
《湖广通志·山川考》:荆门山,虎牙山,俱在荆门州南五里。
《荆州府志·山川考》: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大江南。与虎牙山相对。

荆门山部艺文

荆门赋         明刘彦炳


君山秋兮苍苍,洞庭寒兮欲霜。云流碧兮潦尽,木陨黄兮菊芳。白雁衔芦七泽冻,元猿号风三峡长。有佩明目之琳琅,翳凤凰而翱翔。缨茜飘兮绛彩月,莲吐兮雪芒。思揽辔于昭丘,爰弭节于荆扬。顾汉水之为池,眷方城之为隍。据轸翼之躔次,古熊绎之封疆。沅沱既导,朝宗于王。厥土惟泥,黍稷穰穰。驼马被野牛,羊弥冈缠组。灿烂金玉,铿锵菁茅。箘簬杶栝豫樟鸿,雁凫鹥鹄鹤鹙鸧。砂丹石翠椒红橘,黄元獐大龟赤鲤。青鲂羽毛翠革物,产之良实富国彊。兵之所利宜并吞,割据之相攘也。嗟乎,惟昔汉网解纽,炎灵中微旄头。夜蚀天狼昼垂赤,刀鸣于武库白鱼。雨于京畿士流板,荡党议横驰奸臣。窃命太阿倒持曹瞒。挟翠华以迁许董卓,积黄金而筑郿。六鳌扬尘于紫渤,九龙失水于瑶池。志士怀揽辔,澄清之嘅勤。王动枕戈兴,复之思通人。俯仰于形胜,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之陵夷也。东望夏口,蔚乎武昌。鳷鹊之观,抗神宫于双阙。黄鹤之楼,凌雉堞于中央。鹦鹉芳洲带草色,汉阳野树迷烟光。凄其赤壁,乌林淅沥。忆楼橹之如林,想旌旗之蔽日。殷动地之征鼙,列连云之战格。妖氛引于宛洛,杀气缠于郡邑。火星昼腾,烟炮夜击。樯连烽燧,岸走沙石。龙虎决于雌雄,成败等于呼吸。谋兴辅王业于万全,何土崩瓦解于瞬息。孙策周瑜之成美,曹操张辽之失计。事竟败于骄矜,身幸免于仓卒。致当时之扼腕,重来者之叹息。故垒萧条断壕,周遭江屯崩云。湍呼怒涛,杨柳嚬春。于别溆芦花惨雪,于残潮寄登眺,于草木付歌啸,于渔樵梦明月,于白鹤弄春风,于紫箫往矣。洒酒临江之概,伤其横槊赋诗之豪。所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者乎。南望则岳阳之区,云梦之墟。包罗潭沔喣,浮太虚衡岳。嶙峋朱陵,氤氲娥皇。遗庙粉钿,消香于春色苍梧。故隧深澄,沉彩于秋尘。玉鸾剥于宝鉴,金雁浮于海银。长沙之津,潇湘之垠。鸣夜雨于斑竹,卷西风于白蘋。因迁谪之贾谊,怅行吟之灵均。忠直之谏弗任,泣涕之书徒陈。天衢骋于驽骀,草泽閟于骐驎。楚人致怀沙之怅,汉文空宣室之勤。所谓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者乎。西望则白帝插汉,鸟道际云,滟滪霜沸,峨眉黛匀,龙湫虎牙尾闾吼,白盐赤甲虞渊昏。天府沃壤于以定霸而制国。铸山煮海于以济世而安民。启中山之帝胄,倡大义而奋身。结关张之英姿,同鱼水于君臣。起躬耕之高卧,枉三顾之殷勤。义旗渡于泸水,耕者杂于渭滨。运木牛与流马,生八阵于鼎分。誓鞠躬而尽瘁。痛呕血之酸辛。堕大星于前第,伤汉祚之邅迍。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者乎。北望则襄陵萦回,岘首崔嵬,汝颍曼衍,唐邓宏开。沙湮檀溪之浦,棘覆龙山之台。孟嘉芳躅,帽落斜阳于杞菊。庞公高隐,径迷断霭于蒿莱。高阳之酒徒零落,习池之歌舞谁来。更无金鞭换小妾,宁复铜鞮歌落梅。红剥鸬鹚杓,翠消鹦鹉杯。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所谓晋朝羊公一片石,龟龙剥落生莓苔者乎。吁噫兮风景不殊,山河如昔,慨战马之何在。消风云于倏忽,何三国之英杰。逞干戈于智力,措苍生于鱼肉。不能安一日于衽席,争腐鼠于饥鸢,致羊藩而脐噬。徒区区于井蛙,莫能混南北而为一。岂天运有常,抑非人力之所能致者乎。伟哉,我皇龙奔虎骧,雄剑一呼,囊括八荒。大明中丽,日月普光,四夷八蛮,析津扶桑。莫敢不屈服,莫敢不来降。干羽舞而献旅獒,箫韶奏而来凤凰。制国定都,分茅建邦。衍金枝于玉叶,颁宝牒于天潢。纪纲永世,本固支强。玉玺金券,鸾舆煌煌。昭圭璋于衮冕,画粉藻于衣裳。地控上游,履尽荆襄。以定社稷,以开明堂。宫殿丽于九土,旌节卫于五方。壮军容于万里,觐玉帛于梯航。图书之府,奎壁之章。卧金甲于绿沉,包虎皮于韬囊。仁以为纪,义以为纲。带砺之盟,永茂永昌小臣献赋,祈万岁而跻于虞唐也。

内方山部汇考

《禹贡》之内方
内方山,即章山也。有二,俱在今湖广境内。一在德安府城东四十里,一在汉阳府汉川县城西五十里。


《书经·夏书·禹贡》:内方,至于大别。〈传〉内方,山名。〈疏〉《地理志》:章山在江夏郡竟陵县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蔡传》《内方·地志》:章山,古文以为内方山。在江夏郡竟陵县东北,今荆门军长林县也。按《水经》:沔水自荆城东南流,径当阳县之章山东。〈注〉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时,所筑也。即《禹贡》所谓内方。至于大别者也。既滨带沔流,实会尚书之文矣。
《方舆胜览》:湖北路荆门军荆山,在长林县。《九域志》云:即《禹贡》所谓内方也。
《湖广通志·山川考》:章山,在德安府城东四十里。古云内方山。《左传》吴自豫章,与楚夹汉。《旧图经》云:豫章,即今章山。李白娶安陆白云许公女,逮流夜郎。寄内诗云:南来不得豫章书。亦言安陆之豫章也。
又在汉阳府汉川县西五十里。《禹贡》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即此。
《德安府志·山川考》:内方山,即章山古名。豫章山在府城北四十里。
《汉阳府志·山川考》:内方山,在汉川县治西南五十里。《旧志》云:禹贡内方即此。按《汉志》:章山在竟陵东北,即《禹贡》之内方。蔡沈注:内方,在竟陵县东北。《荆州志》又有内方山,在州东南汉水上。亦云即《禹贡》内方。一名马仙。而《九域志》名章山,是内方章山。尝互称,其实一山。但诸志所载不同,今详荆门内方,正当古竟陵境东北。汉川内方在东南。当以荆门为《禹贡》之内方。〈按:汉川西北皆平湖,以堤为垸,防水于外而田其中。云梦泽薮也,故西北无山,而山尽在东南,然皆发脉于仙女云。〉

紫盖山部汇考

《道书》第三十三洞天之紫盖山
紫盖山,在今湖广安陆府当阳县西八十里。即《道书》所谓紫元洞照之天。相传,汉刘纲夫妇升仙于此。


《洞天福地记》:第三十三洞紫盖山,周回八十里。名紫元洞照之天。
《广舆记湖广》:承天府紫盖山,在当阳县。《道书》第三十三洞、天林石,皆绀色,下出䌽水,香甘异常。
《潜确类书·区宇部》:承天府紫盖山,在当阳县。《道书》:第三十三洞天,有南北二峰,顶上四垂。若伞林石,皆绀色,下出䌽水,厥味甘馨。每遇晦日,辄有金牛出食。光照一山。汉刘纲夫妇上升于此山,有五帝仙祠,并葛洪炼丹井,又名倒攀井。〈安陆府明嘉靖年曾改为承天府〉《湖广通志·山川考》:紫盖山,在安陆府当阳县西八十里。昔称第三十三洞天。
《安陆府志·山川考》:远安县之鬼谷洞山,与当阳接壤。相传鬼谷子尝游此山之阴,沮水径焉。又南五十里,曰玉泉山。又西南九十里,曰紫盖山。《道书》称为第三十三洞天。《寰宇记》云:紫盖有南北二山,顶上四垂若伞状,林石皆绀色,下出䌽水,甘馨异常。上有丹井,下有古寺,沱水径其西。

紫盖山部艺文

游紫盖记        明袁中道


住玉泉,入春数日。走度门,商略游事。首紫盖度门,老不能从与。僧宝所偕,沿途多峻岭。回望玉泉,甚尊特。其后为青溪、茅平诸山。上带残雪,日光晃射。宝公云:大似晴云覆山峦。予曰:云色稍陈,不若雪色之鲜霁照人也。过圣水寺,相传葛稚川炼丹于此,取水。又数里,为吴王坟釜,隆隆起,吴王不应葬至此。岂五王之讹邪,楚都在沮漳间,宜此地有王家陵墓。所云昭丘者,皆相去不甚远也。此地望沮漳两岸之树,分行交樾,不可纪。极路从山溪,以达于寺。盖自太行、少室、伏牛、元岳诸山,蜿蜒而行至此。地忽立其前,平原千里。江雨诸山,皆不可指数。若天日晴明,可望见江上风帆。数月来,满眼峰峦,忽见平旷如掌,亦觉爽豁。往时,有客自玉泉青溪紫盖来者,吾即问:三山孰佳。答曰:皆佳,不能优劣。及予亲至,然后知品题烟云,非慧人不能。大都紫盖,宽博玉泉,尊特。青溪秀媚,紫盖门户也。玉泉堂皇也。青溪园囿也。游者以渐而入弥,深弥妍者欤。紫盖为青溪,是以亭台花木之娱,而置之悬。幡列戟之处,亦少蕴藉矣。此三山,为三十三洞天。以南北二山四垂如盖,林石皆绀。故名紫盖。予自山后岭上来,不见垂盖之美,而林石亦无绀者。所云䌽水甘馨,亦仅存眢井耳。山顶有仙祠,即葛稚川炼丹处。紫盖乃葛稚川祖葛仙公云,字孝先,非稚川也。孝先跣行,屈氏二女作履,施之后,分饵丹二女。皆仙去。至云山主为刘纲,樊夫人。刘纲为上虞令,亦非是中人,不应作山主。俱误。甚又道此寺,肇基于远,法师从荆州天皇寺移居此。往时,树木极茂,后尽伐去。今新栽松仅数株。云寺僧等颇严守护,不过十馀年。后又成佳丛林矣。夜宿于藏经楼下,晚送宝所归公安。予归玉泉。行岭上,复望见远山晴云,殊快甚。至圣水寺,从径路趋玉泉,舆中于诸山外。见玉泉屹立,有若久客望故乡。畅适不可言。喻岂非宿缘,过金家溪畔两水合流处,得一小庵,少憩,过此山峰,多茂树,无童者。踰光石,岭石,净滑不受尘,下岭即玉泉寺田矣。

仙女洞部汇考

京山县之仙女洞

仙女洞,在今湖广安陆府京山县西南三十里。其洞有三门,门内有石床等物。
仙女洞图仙女洞图

考考

《三才图会·仙女洞图考》:仙女洞在承天府京山县东南四十里。岩谷竞秀,泉脉交流,峭壁插天水纹纡。石如篆,洞有三门,中有石床,石枕,石镜台。宋时,有道者,秉烛入游。数日而出。即随州也。后有继之者,即遇迅雷暴雨,不可复入。〈承天府即今安陆府〉
《湖广通志·山川考》:仙女洞,在安陆府京山县西南三十里。
《安陆府志·山川考》:京山县潼泉山之东南二十里,曰:仙女山。峭壁插天,洞口有石床,石枕,石镜台。

九嵏山部汇考

孝感县之九嵏山

九嵏山,在今湖广德安府孝感县北六十里。一名九宗山。其山环阜叠嶂,林麓深杳,洵胜地也。


《方舆胜览》:湖北路德安府九嵏山,在孝感北。叠嶂深林,景物幽邃。范雍诗:山奇号九崚,名与雍州同。又长安,亦有此山。
《明一统志》:湖广德安府九崚山,在孝感县东北八十五里。又名九宗山。其山环阜叠嶂,林麓深杳。旧有团明寺。大溪横前,景物幽趣不减长安之九嵏也。《旧图经》云:唐大将王铁鎗所居,上有八镜,宝陀罗,汉三岩。
《湖广通志·山川考》:九崚山,在德安府孝感县北八十五里。
《德安府志·山川考》:九崚山,在孝感县东北八十里。

龙山部汇考

晋桓温九日与孟嘉同登之龙山

龙山,在今湖广荆州府城西北一十五里。相传晋桓温九月九日,与客孟嘉登此。时风吹孟嘉帽,今山上有落帽台。
龙山图龙山图

考考

《隋书·地理志》:武陵,郡武陵。〈注〉旧置武陵郡,平陈郡,废并临沅,沅南汉寿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陵郡,有望夷山龙山。
《三才图会·龙山图考》:龙山,在荆州府城西北一十五里。晋桓温九月九日,同参军孟嘉登此山。风落嘉帽,今有落帽台。唐李白诗: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广舆记》:荆州府龙山,在府城西北。桓温九日宴此。风吹孟嘉帽,嘉不觉,温令孙盛作文嘲之。嘉应声而答,四坐叹赏。
《湖广通志·山川考》:龙山,在荆州府治西北十五里。山上有落帽台。
《荆州府志·山川考》:龙山,南条荆山之属山也。

龙山部艺文

补龙山文         宋苏轼


丙子重九,客有言桓温龙山之会。风吹孟嘉帽落,温遣孙盛嘲之。嘉作解嘲文辞。超卓,四座叹伏。恨今世不见此文。予乃戏为补之曰:征西天府重九,令节驾言龙山。燕凯群哲壶歌,雅奏缓带轻帢。胡为中觞一笑,粲发楩楠竞秀。榆柳独脱骥騄,交鹜驽蹇先蹶。楚狂醉乱陨帽,莫觉戎服囚首。枯颅茁发维明,将军度量闳达。容此下士颠倒,冠袜宰夫扬觯。兕觥举罚请歌,相鼠以侑此爵。〈右嘲〉吾闻君子蹈常履,素晦明风雨不改。其度平生丘壑散,发箕踞坠车天全。颠沛何惧腰适忘,带足适忘履不知。有我帽复奚数流,水莫系浮云暂寓。飘然随风,非去非取,我冠明月,被服宝璐。不缨而结,不簪而附。歌诗宁择,请歌相鼠,罚此陋人,俾出童羖。〈右解嘲〉

龙山记         明钱希言

龙山,蜿蜒如游龙,径西北群峰而来,又东尽于落帽台。总之,皆龙山也。而龙山之西北隅,曰掷甲山。城头一培塿耳。相传关羽弃甲于此,后人庙貌其上,强名山焉。

落帽台记         胡克敬

自荆山迤逦而来,历纪山之东南,蜿蜒如游龙者,龙山也。而东尽于落帽台。参军高致事以人传,而我辈复登临焉。维时黄花应,节白雁惊秋。谢㳽迤以跻,攀抚轩楹,而遥瞩云矗城郭。珠贯川原,近则陶牧昭丘之弥。按远则吴会巴蜀之通。连吾土之信美,固不止云梦八九者矣。江山胜迹,游目赏心。而今昔相视,昔之君子感慨,系之盖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者。予之生也。已晚,犹记数十年前,君相以无事为福。其民至老死,不履城市,而贤士大夫暨素,封隐逸辈,选胜卜筑于若山之阿。若水之湄。茏荟可荫,芳津可漱。或耕钓而独往,或觞咏以公乐。禽庆何必五岳哉。近自秦晋,荐饥妖氛流,于豫楚,吾荆为案衍交错之区,四郊多垒屈指。辛未至今,十有馀载。而廛闬挂轊,林园错趾形。外庞而神中,瘠处堂以嬉,杞人窃为惴惴。自古乱离,斯瘼市邑。豺虎菁丛虺蜮,则无处问山深林密矣。桓温以永和兴宁间,都督荆梁万年为其参军,是亦进退,多故之秋。而晋代风流,于兹不坠。所谓:江山有待,非耶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每多秋,兴勿负良辰。陶潜盈把毕,卓持螯任糕。字之轻题解,霜裘以更换。归途数问,又安计夫千龄万代之沧桑陵谷者乎。

龙山部纪事

《太平广记》:荆州刺史桓豁所住斋中,见一人长丈馀。梦曰:我龙山之神,来无好意。使君既贞固,我当自去耳。

龙山部外编

唐·傅亮《灵录》:龙山有数军人修筑茶园,见一白蛇,大如拱。竞举锄击之。内一人,姓余者,劝不杀,众不从其言,遂毙之。来旦,一白衣女子携一篮下岭,皆见之。良久,放下篮子入林中,似回顾。众往夺之,姓余者亦不随。其篮内盛一颗蕈,光嫩玉色,女戟手曰:平时,此地有盗。垂泣而去。军人将归,暮以火烹之。方食之次,姓余者忽头痛不可忍。睡梦其女子云:此蕈有毒。君不害我,请莫食之。睡觉,众人各食讫,姓余者怪而疑之。旬日,众人相次呕血而卒,惟姓余者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