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十三卷目录

 道教部汇考一
  周〈穆王一则〉
  秦〈始皇四则〉
  汉〈武帝元光一则 元鼎二则 元封二则 太初二则 天汉一则 宣帝神爵一则 成帝一则 哀帝建平一则 新莽始建国一则〉
  后汉〈明帝永平一则 桓帝延熹二则〉
  梁〈武帝一则 普通一则 元帝承圣一则〉
  陈〈宣帝太建一则〉
  北魏〈太祖天兴一则 世祖始光一则 太平真君二则 高宗兴光一则 显祖天安一则 又一则 高祖太和一则〉
  周〈武帝天和二则 建德四则 宣帝大象二则〉
  隋〈文帝开皇一则〉

神异典第二百十三卷

道教部汇考一

穆王十七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史记·周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始皇二十八年,遣徐市入海求仙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遂上太山,立石,封,祠祀,乃临于海。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按《封禅书》:始皇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始皇三十二年,使卢生韩终侯公石生,广求仙药。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始皇三十五年,以卢生之说,自称真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令乐人歌之。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武帝元光二年,初祠五畤,以李少君言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光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郊祀志》:上初至雍,郊见五畤。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郤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郤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常从武安侯宴,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从其大父,识其处,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少君言上:祠灶皆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久之,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
元鼎元年,起招仙阁于甘泉宫。
《史记》《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洞冥记》:元鼎元年,起招仙阁于甘泉宫西,编翠羽麟毫为帘,青琉璃为扇,悬黎火齐为床,其上悬浮金轻玉之磬。浮金者,色如金自浮于水上。轻玉者,其质贞明而轻。有霞光绣有藻,龙绣有连烟,绣有走龙,锦有云,凤锦翻鸿。锦阁上烧荃靡香屑烧粟,许其气三月不绝,进嵻细枣出嵻山,山临碧海上,万年一实,如今之软枣。咋之有膏,膏可燃灯,西王母握以献帝,燃芳苡灯光色紫有白,凤黑龙馵足来戏于阁,边有青鸟赤头道路而下以迎神女,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
元鼎四年,封方士栾大为乐通侯,使入海求神仙。按《史记·汉武帝本纪》:乐成侯上书言栾大。栾大,胶东宫人,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已而为胶东王尚方。而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毋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而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得,相危以法。康后闻文成已死,而欲自媚于上,乃遣栾大因乐成侯求见言方。天子既诛文成,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悦。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大言曰: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为臣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尔,不足予方。臣数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马肝死尔。子诚能修其方,我何爱乎。大曰:臣师非有求人,人主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于是上使先验小方,斗旗,旗自相触击。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金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印。制诏御史:昔禹疏九江,决四渎。间者河溢皋陆,堤繇不息。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乾称蜚龙,鸿渐于般,意庶几与焉。其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大为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万斤,更名其邑曰当利公主。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所给,连属于道。自大主将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献遗之。于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而佩天道者,且为天子道天神也。于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颇能使之。其夜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大见数月,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入海求蓬莱者,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候其气云。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侯,问于鬼臾区。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己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功,申功己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齐人也。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惟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太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馀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千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仙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无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积以岁乃可致。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按《汉书·武帝本纪》:元鼎四年夏,封方士栾大为乐通侯,位上将军。
元封元年,东巡海上,令齐人入海求蓬莱神人。
《史记·汉武帝本纪》: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己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一。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齐人丁公年九十馀,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常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公孙卿持节常先行候名山,至东莱,言夜见一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群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四月,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天子既已封禅泰山,既无风雨菑,而方士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乃复东至海上望,异遇蓬莱焉。奉车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宝鼎出为元鼎,以今年为元封元年。
元封二年,祠泰一遂幸缑氏城观神人,遣方士求神采芝以千数,又广作台观,以招来神仙之属。
《史记·汉武帝本纪》:天子既封禅,有司言以今年为元封元年。其来年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云。
太初元年,东临渤海,望祠蓬莱。又广作宫殿,置蓬莱、方丈、瀛洲、壶梁,以象海中神山。
《史记·汉武帝本纪》:武帝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十一月乙酉,柏梁灾。十二月甲午朔,上亲禅高里,祠后土。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馀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馀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馀丈,辇道相属焉。
《汉书·武帝本纪》:太初元年冬十二月,东临渤海,望祠蓬莱。
太初三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又以方士言,亲禅石闾。
《汉书·武帝本纪》:太初三年春正月,行东巡海上。夏四月,还,修封泰山,禅石闾。 按《郊祀志》:上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名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明年。上亲礼祠,上犊黄焉。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复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故上亲禅焉。
天汉二年,召方士言远国遐方之事,以东方朔所言,洞冥草为,泥而涂云明三馆。
《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洞冥记》:天汉二年,帝升苍龙阁,思仙术召诸方士言远国遐方之事。惟东方朔下席操笔跪而进帝曰:大夫为朕言乎。朔曰,臣游北极至种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龙衔烛火以照山之四极,亦有园圃池苑皆植异木异草,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仙人宁封常服此草,于夜暝时转见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帝令剉此草为,泥以涂云明之馆,夜坐此馆不加灯,烛亦名照魅草以藉足履水不沉。
宣帝神爵元年,修武帝故事,立仙人、玉女祠;以张敞谏,罢尚方待诏。
《汉书·宣帝本纪》:神爵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太畤。 按《郊祀志》:上始幸甘泉,郊见太畤,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时,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又立五龙山仙人祠及黄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于肤施。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议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大夫刘更生献淮南枕中洪宝苑秘之方,令尚方铸作。事不验,更生坐论。京兆尹张敞上疏谏曰: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后尚方待诏皆罢。
成帝  年,谷永说帝以方士言神仙诸术,皆诈伪宜距绝,帝善之。
《汉书·成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诏,祠祭上林苑中长安城旁,费用甚多,然无大贵盛者,谷永说上曰: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五经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兴轻举,登遐倒景,览观县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穫,与山石无极,黄冶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是以明王距而不听,圣人绝而不语。昔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郤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累,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揽,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其后,平等皆以术穷诈得,诛夷伏辜。至初元中,有天渊玉女、钜鹿神人、轑阳侯师张宗之奸,纷纷复起。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己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旷日经年,靡有毫釐之验,足以揆今。经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惟陛下距绝此类,毋令奸人有以窥朝者。上善其言。
哀帝建平元年,博徵方术士。
《汉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郊祀志》:哀帝即位,寝疾,博徵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官,凡七百馀所,一岁三万七千祠云。
新莽始建国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为黄门郎。按《汉书·王莽传》不载。 按《郊祁志》:王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台成万金,
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又种五梁禾于殿中,各顺色置其方面,先鬻鹤髓、毒冒、犀玉二十馀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以乐为黄门郎,令主之。莽遂崇鬼神淫祀,至其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用三牲鸟兽三千馀种。后不能备,乃以鸡当鹜雁,犬当麋鹿。数下诏自以当仙。
〈按莽篡位改元始建国〉

后汉

明帝永平八年,楚王英奉缣纨赎愆,诏以英学黄老令还赎。
《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 按《楚王英传》: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因以班示诸国中傅。英后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十三年,男子燕广告英与渔阳王平、颜忠等造作图书,有逆谋,事下案验。有司奏英招聚奸猾,造作图谶,擅相官秩,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不道,请诛之。帝以亲亲不忍,乃废英,徙丹阳泾县。
桓帝延熹八年,遣中常侍左悹管霸祠老子。
《后汉书·桓帝本纪》: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悹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
延熹九年秋七月庚午,祠黄老于濯龙宫。
《后汉书·桓帝本纪》云云。 按《祭祀志》: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按《襄楷传》:九年,楷上书曰:臣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书上,即召诣尚书问状。尚书请下司隶,正楷罪法,收送洛阳狱。帝不诛,犹司寇论刑。 按《西域传》:桓帝好神,数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

武帝  年,为王侯朝臣解释《老子》
《梁书·武帝本纪》:帝洞达儒元。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戊夜,尝作《老子讲疏》。王侯朝臣奉表质疑,高祖皆为解释。
普通 年,诏庾承先,学通黄、老,勒州县时加敦遣。
《梁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庾诜传》:普通中,诏曰:颍川庾承先,学通黄、老,该涉释教;并不竞不营,安兹枯槁,可以镇躁敦俗。承先可中书侍郎。勒州县时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
元帝承圣三年,述《老子》于龙光殿。
《梁书·元帝本纪》:承圣三年九月辛卯,帝于龙光殿述《老子》义,尚书左仆射王褒为执经。

宣帝太建十四年,后主即位,诏禁绝道士不依经律者。
《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夏四月庚子,诏:僧尼道士,挟邪左道,不依经律,民间淫祀妖书诸珍怪事,详为条制,并皆禁绝。

北魏

太祖又兴 年,始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
《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太祖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天兴中,仪曹郎董谧因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烝。令死罪者试服之,非其本心,多死无验。太祖犹将修焉。太医周澹,苦其煎采之役,欲废其事。乃阴令妻货仙人博士张曜妾,得曜隐罪。曜惧死,因请辟谷。太祖许之,给曜资用,为造净堂于苑中,给洒扫民二家。而炼药之官,仍为不息。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按《毗陵王顺传》:太祖好黄老,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在坐莫不祗肃,顺独坐寐欠伸,不顾而唾。太祖怒,废之。
世祖始光 年,始以寇谦之为天师。
《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世祖时,道士寇谦之,字辅真,南雍州刺史赞之弟,自云寇恂之十三世孙,有仙人成公兴。将谦之入嵩山。有三重石室,令谦之住第二重。历年,兴谓谦之曰:兴出后,当有人将药来。得但食之,莫为疑怪。寻有人将药而至,皆是毒虫臭恶之物,谦之大惧出走。兴还问状,谦之具对,兴叹息曰:先生未便得仙,政可为帝王师耳。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已来,地上旷职,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言:吾此经诫,自天地开辟以来,不传于世,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鍊。使主九疑人长客之等十二人,授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弟子十馀人,皆得其术。奉常八年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师李谱文来临嵩岳,云:老君之元孙,昔居代郡桑乾,以汉武之世得道,为牧土宫主,领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万里有奇,盖历术一章之数也。其中为方万里者有三百六十万。遣弟子宣教,云嵩岳所统广汉平土方万里,以授谦之。作诰曰:吾处天宫,敷演真法,处汝道年二十二岁,除十年为竟蒙,其馀十二年,教化虽无大功,且有百授之劳。今赐汝迁入内宫,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脩勤不懈,依劳复迁。赐汝《天中三真太文录》,劾召百神,以授弟子。《文录》有五等,一曰阴阳太官,二曰正府真官,三曰正房真官,四曰宿宫散官,五曰并进录主。坛位、礼拜、衣冠仪式各有差品。凡六十馀卷,号曰《录图真经》。付汝奉持,转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能兴造克就,则起真仙矣。又地上生民,末劫垂及,其中行教甚难。但令男女立坛宇,朝夕礼拜,若家有严君,功及上世。其中能修身服药,学长生之术,即为真君种民。药别授方,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皆有决要。上师李君手笔有数篇,其馀,皆正真书曹赵道覆所书。古文鸟迹,篆隶杂体,辞义约辩,婉而成章。始光初,奉其书而献之,世祖乃令谦之止于张曜之所,供其食物。时朝野闻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独异其言,因师事之,受其法术。于是上疏,赞明其事曰:臣闻圣王受命,则有天应。而《河图》《洛书》,皆寄言于虫兽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灿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昔汉高虽复英圣,四皓犹或耻之,不为屈节。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馀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浩事天师,礼拜甚谨。人或讥之。浩闻之曰:昔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吾虽才非贤哲,今奉天师,足以不愧于古人矣。及嵩高道士四十馀人至,遂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齐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
太平真君三年春正月甲申,帝至道坛,亲受符箓,备法驾,旗帜尽青。
《魏书·世祖本纪》云云。 按《释老志》:世祖将讨赫连昌,太尉长孙嵩难之,世祖乃问幽徵于谦之。谦之对曰: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真君三年,谦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世祖从之。于是亲至道坛,受符箓。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见谦之奏造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经年不成。乃言于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谦之欲要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财力费损,百姓疲劳,无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东山万仞之上,为功差易。世祖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赞成,难违其意,沈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无成,事既尔,何惜五三百功。
太平真君九年,葬寇谦之以道士之礼;是时方士至者前后数人,帝皆厚待之。
《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真君九年,谦之卒,葬以道士之礼。先于未亡,谓诸弟子曰:及谦之在,汝曹可求迁录。吾去之后,天宫真难就。复遇设会之日,更布二席于上师坐前。弟子问其故,谦之曰:仙官来。是夜卒。前一日,忽言吾气息不接,腹中大痛,而行止如常,至明旦便终。须臾,口中气状若烟云,上出窗中,至天半乃消。尸体引长,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已后,稍缩,至敛量之,长六寸。于是诸弟子以为尸解变化而去,不死也。时有京兆人韦文秀,隐于嵩高,徵诣京师。世祖曾问方士金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对曰:神道幽昧,变化难测,可以闇遇,难以豫期。臣昔者受教于先师,曾闻其事,未之为也。世祖以文秀关右豪族,风操温雅,言对有方,遣与尚书崔颐诣王屋山合丹,竟不能就。时方士至者前后数人。河东祁纤,好相人。世祖贤之,拜纤上大夫。颍阳绛略、闻喜吴劭,导引养气,积年百馀岁,神气不衰。𢘆农阎平仙,博览百家之言,然不能达其意,辞占应对,义旨可听。世祖欲授之官,终辞不受。扶风鲁祈,遭赫连屈孑暴虐,避地寒山,教授弟子数百人,好方术,少嗜欲。河东罗崇之,常饵松脂,不食五谷,自称受道于中条山。世祖令崇还乡里,立坛祈请。崇云:条山有穴,与昆崙、蓬莱相属。入穴中得见仙人,与之往来。诏令河东郡给所须。崇入穴,行百馀步,遂穷。后召至,有司以崇诬罔不道,奏治之。世祖曰崇修道之人,岂至欺妄以诈于世,或传闻不审,而至于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治之,是伤朕待贤之意。遂赦之。
高宗兴光元年春二月,帝至道坛受箓。
《魏书·高宗本纪》:兴光元年春二月甲午,帝至道坛,登受图箓;礼毕,曲赦京师,班赏各有差。
显祖天安元年春三月辛亥,帝幸道坛,亲受符箓;曲赦京师。
《魏书·显祖本纪》云云。
年,召东莱道人王道翼。
《魏书·显祖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东莱人王道翼,少有绝俗之志,隐韩信山,四十馀年,断粟食麦,通达经章,书符箓。常隐居深山,不交世务,年六十馀。显祖闻而召焉。青州刺史韩颓遣使就山徵之,翼乃赴都。显祖以其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给衣食,以终其身。
高祖太和十五年秋八月戊戌,移道坛于桑乾之阴,改曰崇虚寺。
《魏书·高祖本纪》云云。 按《释老志》:太和十五年秋,诏曰: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凑,非所以祗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乾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召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迁洛移邺,踵如故事。其道坛在南郊,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坛主、道士、高人一百六人,以行拜祠之礼。诸道士罕能精至,又无才术可高。武定六年,有司执奏罢之。其有道术,如河东张远游、河间赵静通等,齐文襄王别置馆京师而礼接焉。

武帝天和三年,帝御大德殿,集道士讲《礼记》
《周书·武帝本纪》:天和三年秋八月癸酉,帝御大德殿,集百寮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
天和四年,帝御大德殿,集道士讨论释、老义。
《周书·武帝本纪》:天和四年春二月戊辰,帝御大德殿,集百寮、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 按《沈重传》:重天和中,于紫极殿讲三教义。朝士儒生桑门道士至者二千馀人。
建德元年,幸元都观,亲御法座讲说。
《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元年春正月戊午,帝幸元都观,亲御法座讲说,公卿道俗论难,事毕还宫。降死罪及流罪一等,其五岁刑已下,并宥之。
建德二年,辨三教先后,以道教为次。
《周书·武帝本纪》:建德二年冬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建德三年夏五月初,断道教。六月,诏立通道观。按《周书·武帝本纪》:三年夏五月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六月戊午,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元。但岐路既分,泒源逾远,淳离朴散,形气斯乖。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道隐小成,其来旧矣。不有会归,争驱靡息。今可立通道观,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元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俾夫玩培塿者,识嵩岱之崇崛;守碛砾者,悟渤澥之泓澄,不亦可乎。
建德 年,诏严达至便殿,与论释道优劣。
《周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香案牍严达》:周武帝建德中,诏达至便殿时已,汰浮屠氏复,欲渐芟黄冠上问道,与释孰优对曰:主优而客劣。上曰:主客奚辨。曰:释出西方得非客乎。道出中夏得非主乎。上曰:客既西归,主无送耶。对曰:客归,则有损胡土。主在则无损中华,去者不追居者自保,又何送乎。上大笑,得免。
宣帝大象元年,数建大醮,复天尊像。
《周书·宣帝本纪》:大象元年夏四月壬午,大醮于正武殿。初,高祖作《刑书要制》,用法严重。及帝即位,以海内初平,恐物情未附,乃除之。至是大醮于正武殿,告天而行焉。冬十月壬戌,帝幸道会苑大醮,以高祖武皇帝配。醮讫,论议于行殿。是岁,初复佛像及天尊像。至是,帝与二像俱南面而坐,大陈杂戏,令京城士民纵观。
大象二年,静帝即位,复行道教。按《周书·静帝本纪》:大象二年五月己酉,宣帝崩。帝入居天台。六月庚申,复行佛、道二教。旧沙门、道士精诚自守者,简令入道。

高祖开皇二十年,诏坏天尊像者,以不道论;道士坏天尊像者,以恶逆论。
《隋书·高祖本纪》:开皇二十年十二月辛巳,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诚敬。其五岳四镇,节宣云雨,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