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真性颂¶
真性颂¶ 第 5c 页
No. 1219
达磨大师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脩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
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
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
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
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
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
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
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
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
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
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经云。无乘为佛
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
处。当知此人解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
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
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
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
真性颂¶ 第 6a 页 X63-0006.png
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凡夫一
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名大坐
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
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
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
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
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
为彼岸。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
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
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巳得
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
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
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
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
行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
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是一
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
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
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
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
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闲处者。
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
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
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
真性颂¶ 第 6b 页 X63-0006.png
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
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
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
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
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
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色不自色。由心
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
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夫真见者。无所不
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何以故。无所见故。
见无见故。见非见故。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
见。始名真见。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
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
故。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
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见者。非直见
于见。亦乃见于不见。真解者。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
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
不解。俱非解也。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
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
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
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
法逐于人。则法皆真。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
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
真性颂¶ 第 6c 页 X63-0006.png
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众生心生则
佛法灭。众生心灭则佛法生。心生则真法灭。心灭则
真法生。巳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知心
不属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场。迷时有罪。将时无罪。何
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何以故。罪无处所故。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
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
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
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脩道人不外求道。何以
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
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
无佛无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脩道者。身灭道成。
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
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
不得妄想。则生證有馀涅槃。死入无生法忍。眼见色
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
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总而言。见色有见
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
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
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
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
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
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
真性颂¶ 第 7a 页 X63-0007.png
狱。历一地狱。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
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为
体非有非无。在凡即有。在圣即无。圣人无其心。故胸
臆空洞。与天同量。此已下并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
凡夫境界也。心得涅槃时。即不见有涅槃。何以故。心
是涅槃。若心外更见涅槃。此名著邪见也。一切烦恼
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
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
子。智慧为萠牙。如来喻于谷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树
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
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
即是佗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
毒者。是名国土清净。经云。若使国土不净。秽恶充满。
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此事。不净秽恶者。即无明
三毒是。诸佛世尊者。即清净觉悟心是。一切言语无
非佛法。若能无其所言。而尽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
言。即终日默而非道。是故如来言不乘默。默不乘言。
言不离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时而言。言亦
解脱。若不知时而默。默亦系缚。是故言若离相。言亦
名解脱。默若著相。默即是系缚。夫文字者。本性解脱。
文字不能就系缚。系缚自本来未就文字。法无高下。
若见高下非法也。非法为筏。是法为人筏者。人乘其
筏者。即得渡于非法。则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
贵贱。以道言之。即无男女贵贱。以是天女悟道。不变
真性颂¶ 第 7b 页 X63-0007.png
女形。车匿解真。宁移贱称乎。此盖非男女贵贱。皆由
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
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
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
水。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经云。
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
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亦
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
水。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巳见鱼者忘于
水。巳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
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
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
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
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
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
菩提同一性。亦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伹时节不同。
迷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为龙。不改
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
外。真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
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是知非无烦恼。
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
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
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
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左掌
真性颂¶ 第 7c 页 X63-0007.png
与右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
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
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
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
化身亦云应身。若众生常作善时即化身。现脩智慧
时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常现飞腾十方随宜救
济者。化身佛也。若断惑即是是雪山成道。报身佛也。
无言无说无作无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论至理。
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谓三身者。伹据人智也。人有
上中下说。下智之人妄奥。福力也。妄见化身佛。中智
之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
见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
而得佛智。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
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證菩提。
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不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
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
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今
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
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
无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
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
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
复安妄见业报。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
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
真性颂¶ 第 8a 页 X63-0008.png
名一阐提。解圣法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
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
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经云。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
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受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
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
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
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为病本也。凡
夫当生忧死。饱临愁饥。皆名大惑。所以圣人不谋其
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若来悟此大理者。
即须早求人天之善。无令两失。

夜坐偈云。

「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无馀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安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并皆同
真性颂¶ 第 8b 页 X63-0008.png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达磨大师悟性论(终)

* 真性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