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a 页
*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 卷第一
*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 卷第二
*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 卷第四
*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 卷第五
*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 卷第六
*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 卷第七
* 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 卷第十七
*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终)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b 页 X53-0001.png
俱舍论疏论本第一
大慈恩寺沙门 神泰 述
*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阿毗达磨俱舍论一部之通名分别界品第一部内
之别目阿毗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无流
忍智向观为功四谛涅槃轨持性尔境果并举故称
对法言俱舍云藏者此论一部具其二义一能摄藏
本藏胜义二为本藏之所摄藏具能所藏故称为藏
对法藏义如下文辨言玄像表理蕴于辞寄之宾主
故称为论剖折玄旨故云分别性持类别故称界品
此论一部品有其九此品建初故名第一言尊者世
亲造者本音云婆薮槃豆真谤师翻为天亲此录文
人谬也今奘法师译婆薮此云世槃豆此云亲谓西
方有天庙是婆薮天庙也其婆薮天像多为世人亲
近供养西方人呼为世亲天其世亲菩萨父母于世
亲天处祈请得于此子从所祈请处为名故云婆薮
槃豆本音云提婆此云天本音既不言提婆槃豆何
得翻为天亲也良由婆薮槃豆总是天之别名真谛
大慈恩寺沙门 神泰 述
*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阿毗达磨俱舍论一部之通名分别界品第一部内
之别目阿毗此云对达磨此云法俱舍此云藏无流
忍智向观为功四谛涅槃轨持性尔境果并举故称
对法言俱舍云藏者此论一部具其二义一能摄藏
本藏胜义二为本藏之所摄藏具能所藏故称为藏
对法藏义如下文辨言玄像表理蕴于辞寄之宾主
故称为论剖折玄旨故云分别性持类别故称界品
此论一部品有其九此品建初故名第一言尊者世
亲造者本音云婆薮槃豆真谤师翻为天亲此录文
人谬也今奘法师译婆薮此云世槃豆此云亲谓西
方有天庙是婆薮天庙也其婆薮天像多为世人亲
近供养西方人呼为世亲天其世亲菩萨父母于世
亲天处祈请得于此子从所祈请处为名故云婆薮
槃豆本音云提婆此云天本音既不言提婆槃豆何
得翻为天亲也良由婆薮槃豆总是天之别名真谛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c 页 X53-0001.png
三藏总云婆薮槃豆天多为世人亲近供养故录文
者总言天亲也此论一部始末九品奘法师依西方
传世亲菩萨判释云佛说诸经有三法印谓一切行
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经法为此三理所
印即真佛法就三印中一切行无常唯局有为涅槃
寂静唯无为少分诸法无我理通一切有为无为故
今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法印以造斯论就九品中
前之八品明诸法第九一品明无我就前八品明诸
法中法虽无边略就有漏无漏以明诸法以无漏慧
所简择法是四谛理苦集是有漏灭道是无漏故约
有漏无漏以明诸法故下论云何法名为彼所简择
因此传佛说对法耶颂曰有漏无漏法等就前八品
中初界根二品总明漏无漏后之六品别明漏无漏
就初二品中初之界品明漏无漏性以性义是界义
故第二根品明漏无漏用以增上胜用是根义故就
后六品中初世间业随眠品宗明苦集谛有漏之法
于中虽有无漏之法相从而来随眠品末明断烦恼
九遍知等寄明灭谛无漏之法以灭谛无相无别品
明圣者定品宗明道谛无漏之法于中虽有有漏之
法相从而来就初三品中初世间品明三界上下异
熟差别宗明苦谛设有业随眠相从而来就业随眠
中业为正集所以先明随眠缘集所以后说第二差
别相续别又业为差别集所以先明随眠相续集所
以后说又释初界根世品总明苦谛有漏果报设明
者总言天亲也此论一部始末九品奘法师依西方
传世亲菩萨判释云佛说诸经有三法印谓一切行
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经法为此三理所
印即真佛法就三印中一切行无常唯局有为涅槃
寂静唯无为少分诸法无我理通一切有为无为故
今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法印以造斯论就九品中
前之八品明诸法第九一品明无我就前八品明诸
法中法虽无边略就有漏无漏以明诸法以无漏慧
所简择法是四谛理苦集是有漏灭道是无漏故约
有漏无漏以明诸法故下论云何法名为彼所简择
因此传佛说对法耶颂曰有漏无漏法等就前八品
中初界根二品总明漏无漏后之六品别明漏无漏
就初二品中初之界品明漏无漏性以性义是界义
故第二根品明漏无漏用以增上胜用是根义故就
后六品中初世间业随眠品宗明苦集谛有漏之法
于中虽有无漏之法相从而来随眠品末明断烦恼
九遍知等寄明灭谛无漏之法以灭谛无相无别品
明圣者定品宗明道谛无漏之法于中虽有有漏之
法相从而来就初三品中初世间品明三界上下异
熟差别宗明苦谛设有业随眠相从而来就业随眠
中业为正集所以先明随眠缘集所以后说第二差
别相续别又业为差别集所以先明随眠相续集所
以后说又释初界根世品总明苦谛有漏果报设明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2a 页 X53-0002.png
无漏及业随眠相后而来于中界品明苦谛性根品
明苦谛用世品明苦谛位馀品判释与前无异所简
择法苦集灭道义次第也此论一部傍正总有六百
七颂于中初有三颂辨造论缘起义当序分次有六
百颂正明所简择漏无漏法义当正宗末后四颂谦
退造论劝求脱服义当流通于中前三后四非是正
明漏无漏法故名傍颂中有六百颂正明漏无漏法
名正颂也就初三行颂中复分为三初之一颂论主
归敬佛宝请求加力明造论缘第二行颂出对法体
释俱舍名第三行颂说对法意就初行颂中复有其
三初之两句先赞佛德第三一句自申敬礼第四一
句许当说释归敬意就初两句中复分为三初言诸
一切种冥灭显佛世尊灭一切种不染无知智德圆
满第二诸冥灭者显佛世尊四谛修道染污冥灭断
德圆满此智断二德自利德也第三拔众生出生死
泥者显佛世尊恩德圆满利他德也第三第四句如
下文释就论释中大文有二初总述颂意今欲我当
造对法藏论故此第四句意也先显自释迦本师其
体三德二德尊高超诸二乘圣众故先两句赞佛三
二德满第三句方申敬礼也第二诸言所表以下别
释颂本于中有四初释初句显自利德文复有五初
释诸字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永破染不染闇故
下言冥灭如其别言释迦牟尼佛一切种诸冥灭者
诸外道等咸起谤言世亲菩萨朋党巳师故偏叹德
明苦谛用世品明苦谛位馀品判释与前无异所简
择法苦集灭道义次第也此论一部傍正总有六百
七颂于中初有三颂辨造论缘起义当序分次有六
百颂正明所简择漏无漏法义当正宗末后四颂谦
退造论劝求脱服义当流通于中前三后四非是正
明漏无漏法故名傍颂中有六百颂正明漏无漏法
名正颂也就初三行颂中复分为三初之一颂论主
归敬佛宝请求加力明造论缘第二行颂出对法体
释俱舍名第三行颂说对法意就初行颂中复有其
三初之两句先赞佛德第三一句自申敬礼第四一
句许当说释归敬意就初两句中复分为三初言诸
一切种冥灭显佛世尊灭一切种不染无知智德圆
满第二诸冥灭者显佛世尊四谛修道染污冥灭断
德圆满此智断二德自利德也第三拔众生出生死
泥者显佛世尊恩德圆满利他德也第三第四句如
下文释就论释中大文有二初总述颂意今欲我当
造对法藏论故此第四句意也先显自释迦本师其
体三德二德尊高超诸二乘圣众故先两句赞佛三
二德满第三句方申敬礼也第二诸言所表以下别
释颂本于中有四初释初句显自利德文复有五初
释诸字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永破染不染闇故
下言冥灭如其别言释迦牟尼佛一切种诸冥灭者
诸外道等咸起谤言世亲菩萨朋党巳师故偏叹德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2b 页 X53-0002.png
故今论主不述巳师别名但言诸有九十六内外诸
师能灭染不染污诸冥灭我皆归敬是故但言诸有
一切种诸冥灭者我皆归敬显巳无有朋属之心然
九十六种内外师中以佛世尊灭二冥故诸言虽通
显无朋属然能别表谓佛世尊灭二冥也二言一切
种诸冥灭者牒颂六字三谓灭诸境冥者迷四谛修
道五门境染污冥故显佛断德故正理论云诸境界
冥亦永灭故断德圆满此释颂中诸冥灭也言一切
品冥者迷一切品类种别不染无知也正理论云一
切种冥皆永灭故智德圆满此释一切种冥灭也四
别释冥以诸染不染无知能覆理事实义及障理事
真见故说为冥五别释灭唯佛世尊得理事永对治
于一切四谛修道境一切品类种别法冥證择灭非
择灭不生法故称为灭二乘虽灭诸冥以五门染无
知毕竟断故非迷一切种不染无知断所以者何由
于佛法所明过去八万劫前未来八万劫后极远时
及三千世界外极远处及诸草木丛林等根茎枝叶
其体义类极微多少无边差别不染无知犹未断故
不称灭也上来虽有五文合为第一释初句也。
自下第二释第二句文中有四初结前生后二牒颂
本三由彼生死下释生死泥四众生于中下释拔众
生出虽有四文释第二句自下第三释第三句文中
有五初结前生后二牒颂本三释敬礼稽者至也屈
也首者头也世亲论主屈巳之首相接尊足故称敬
师能灭染不染污诸冥灭我皆归敬是故但言诸有
一切种诸冥灭者我皆归敬显巳无有朋属之心然
九十六种内外师中以佛世尊灭二冥故诸言虽通
显无朋属然能别表谓佛世尊灭二冥也二言一切
种诸冥灭者牒颂六字三谓灭诸境冥者迷四谛修
道五门境染污冥故显佛断德故正理论云诸境界
冥亦永灭故断德圆满此释颂中诸冥灭也言一切
品冥者迷一切品类种别不染无知也正理论云一
切种冥皆永灭故智德圆满此释一切种冥灭也四
别释冥以诸染不染无知能覆理事实义及障理事
真见故说为冥五别释灭唯佛世尊得理事永对治
于一切四谛修道境一切品类种别法冥證择灭非
择灭不生法故称为灭二乘虽灭诸冥以五门染无
知毕竟断故非迷一切种不染无知断所以者何由
于佛法所明过去八万劫前未来八万劫后极远时
及三千世界外极远处及诸草木丛林等根茎枝叶
其体义类极微多少无边差别不染无知犹未断故
不称灭也上来虽有五文合为第一释初句也。
自下第二释第二句文中有四初结前生后二牒颂
本三由彼生死下释生死泥四众生于中下释拔众
生出虽有四文释第二句自下第三释第三句文中
有五初结前生后二牒颂本三释敬礼稽者至也屈
也首者头也世亲论主屈巳之首相接尊足故称敬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2c 页 X53-0002.png
礼四释如是诸有具前自他利德故牒云如是五释
如理师世尊称机授法如实无倒教授诫勖名如理
师下重释如理师言重显世尊前利他德能方便善
巧说如理正教从生死泥拔众生出不由威力与愿
神通也轮王虽以轮宝威力降伏四方令修十善父
母深恩有愿于子独觉现通令暂生信但可暂益皆
不能拔众生出生死泥也虽有五文合释第三句。
自下第四释第四句文中有五初结前问后二举颂
本答释我当说三释论字教诫学徒舍有漏苦集取
无漏灭道故称为论四问其论者何五答谓对法藏
也。
上来一行颂论主归敬佛宝请求加力明造论缘自
下第二行颂辨对法名体释俱舍名于中初有两句
辨对法名体后有两句释俱舍名就初文中有三初
问何谓对法二举颂答于中初句四字及第二句辨
对法体初句中名对法三字结对法名三释颂本于
中有七初释慧谓择法以推求名见决断名智简择
诸法名慧故以择法释慧也二释净谓无漏简有漏
也三释随行即前净慧相应共有及无漏得随净慧
起名曰随行四释名对法如是净慧自性及随行总
说无漏五蕴名为对法此同杂心若取自相即觉法
是阿毗昙谓净慧也若取众具即五阴性谓随行也
此二对法皆是无漏故云此则胜义阿毗达磨五释
第二句若说有漏世俗阿毗达磨即能得此诸慧及
如理师世尊称机授法如实无倒教授诫勖名如理
师下重释如理师言重显世尊前利他德能方便善
巧说如理正教从生死泥拔众生出不由威力与愿
神通也轮王虽以轮宝威力降伏四方令修十善父
母深恩有愿于子独觉现通令暂生信但可暂益皆
不能拔众生出生死泥也虽有五文合释第三句。
自下第四释第四句文中有五初结前问后二举颂
本答释我当说三释论字教诫学徒舍有漏苦集取
无漏灭道故称为论四问其论者何五答谓对法藏
也。
上来一行颂论主归敬佛宝请求加力明造论缘自
下第二行颂辨对法名体释俱舍名于中初有两句
辨对法名体后有两句释俱舍名就初文中有三初
问何谓对法二举颂答于中初句四字及第二句辨
对法体初句中名对法三字结对法名三释颂本于
中有七初释慧谓择法以推求名见决断名智简择
诸法名慧故以择法释慧也二释净谓无漏简有漏
也三释随行即前净慧相应共有及无漏得随净慧
起名曰随行四释名对法如是净慧自性及随行总
说无漏五蕴名为对法此同杂心若取自相即觉法
是阿毗昙谓净慧也若取众具即五阴性谓随行也
此二对法皆是无漏故云此则胜义阿毗达磨五释
第二句若说有漏世俗阿毗达磨即能得此诸慧及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3a 页 X53-0003.png
论也慧谓能得此苦忍巳去无漏净慧即是暖顶忍
等有漏修慧以修慧通无漏故以有漏别之思慧是
总别念处闻慧是五停生得慧是七方便前及随行
是上四慧相应俱有及彼诸得是随行法此从无漏
慧向前数故故云修思闻生得慧也论谓传生无漏
慧教者阿毗达磨教也摄论释云择法因故亦可通
取十二部经故婆沙云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名生得
慧因生得慧传生闻思修苦忍净慧故言论谓传生
无漏慧教六重结初句名对法此诸四慧及随行并
论是彼无漏净慧资粮故从所资果为名亦得名阿
毗达磨自古诸师立五种毗昙一自性毗昙谓无漏
慧同此净慧二共有毗昙同此随行三方便毗昙同
此诸慧四名字毗昙同此传生无漏慧教此论总束
为二前二名胜义后二名世俗五境界毗昙谓四谛
境此论无文量由前四是对故文具有第五是法故
对中不论七释此对法名者一切诸法皆能持自相
故名为法于中若是善是常胜义法者唯是涅槃若
法相之法通四圣谛此无漏慧对胜义法以因对果
此无漏慧能对向涅槃断惑證灭从用及果为名故
称对法若对法相四谛之法以慧对境观四圣谛或
能对观故称对法真谛三藏云对有三种一如其相
起对无流忍智见分上有十六谛影像相如其谛本
性相起如眼识见分上有青等影像相如其青等本
性相起故名如其相起对二趣向至得对谓无碍道
等有漏修慧以修慧通无漏故以有漏别之思慧是
总别念处闻慧是五停生得慧是七方便前及随行
是上四慧相应俱有及彼诸得是随行法此从无漏
慧向前数故故云修思闻生得慧也论谓传生无漏
慧教者阿毗达磨教也摄论释云择法因故亦可通
取十二部经故婆沙云受持读诵十二部经名生得
慧因生得慧传生闻思修苦忍净慧故言论谓传生
无漏慧教六重结初句名对法此诸四慧及随行并
论是彼无漏净慧资粮故从所资果为名亦得名阿
毗达磨自古诸师立五种毗昙一自性毗昙谓无漏
慧同此净慧二共有毗昙同此随行三方便毗昙同
此诸慧四名字毗昙同此传生无漏慧教此论总束
为二前二名胜义后二名世俗五境界毗昙谓四谛
境此论无文量由前四是对故文具有第五是法故
对中不论七释此对法名者一切诸法皆能持自相
故名为法于中若是善是常胜义法者唯是涅槃若
法相之法通四圣谛此无漏慧对胜义法以因对果
此无漏慧能对向涅槃断惑證灭从用及果为名故
称对法若对法相四谛之法以慧对境观四圣谛或
能对观故称对法真谛三藏云对有三种一如其相
起对无流忍智见分上有十六谛影像相如其谛本
性相起如眼识见分上有青等影像相如其青等本
性相起故名如其相起对二趣向至得对谓无碍道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3b 页 X53-0003.png
能趣向至得得无为名为趣向至得对三至得对解
脱道起时同时有得得无为名为至得对且如见谛
十六心对八谛境皆是如其相起对比则对观故名
对法若以八忍八智对于灭谛于中具对不同如苦
集道三法忍比此忍以不缘灭故非如其相起对非
解脱道故非至得对以是无碍道故是趣向至得对
若苦集道三法智三比智以不缘灭故非如其相起
对非无碍道故非趣向至得对以是解脱道故是至
得对若灭法忍灭比忍以缘灭谛故得是如其相起
对以是无碍道故得是趣向至得对非解脱道故非
至得对若灭法智灭比智以缘灭谛故得是如其相
起对以是解脱道故得是至得对以非无碍道故非
是趣向至得对修道无碍道中以无碍摄方便以解
脱摄胜进四法四比智约四道分别具三对多少类
可知之依毗婆沙身作證慧见灭有两种四句初多
刹那四句云初句身作證非慧见灭谓见苦集道时
断见苦集道所断使修道以苦集道智等智断修道
所断使第二句慧见灭非身作證谓见灭时见苦集
道所断使第三句身作證亦慧见灭时断见灭所断
使修道中以灭智离欲第四句除上尔所事第二一
刹那四句者以灭法智得斯陀含果时初句身作證
非慧见灭谓色无色界见道所断使第二句慧见灭
非身作證谓欲界馀不断使第三句身作證慧见灭
谓欲界先所断使及今所断使第四句非身作證亦
脱道起时同时有得得无为名为至得对且如见谛
十六心对八谛境皆是如其相起对比则对观故名
对法若以八忍八智对于灭谛于中具对不同如苦
集道三法忍比此忍以不缘灭故非如其相起对非
解脱道故非至得对以是无碍道故是趣向至得对
若苦集道三法智三比智以不缘灭故非如其相起
对非无碍道故非趣向至得对以是解脱道故是至
得对若灭法忍灭比忍以缘灭谛故得是如其相起
对以是无碍道故得是趣向至得对非解脱道故非
至得对若灭法智灭比智以缘灭谛故得是如其相
起对以是解脱道故得是至得对以非无碍道故非
是趣向至得对修道无碍道中以无碍摄方便以解
脱摄胜进四法四比智约四道分别具三对多少类
可知之依毗婆沙身作證慧见灭有两种四句初多
刹那四句云初句身作證非慧见灭谓见苦集道时
断见苦集道所断使修道以苦集道智等智断修道
所断使第二句慧见灭非身作證谓见灭时见苦集
道所断使第三句身作證亦慧见灭时断见灭所断
使修道中以灭智离欲第四句除上尔所事第二一
刹那四句者以灭法智得斯陀含果时初句身作證
非慧见灭谓色无色界见道所断使第二句慧见灭
非身作證谓欲界馀不断使第三句身作證慧见灭
谓欲界先所断使及今所断使第四句非身作證亦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3c 页 X53-0003.png
非慧见灭谓色无色界修道所断使古德释云身中
有得得无为名身作證慧心缘灭理名慧见灭今改
身作證无碍道名趣向至得对解脱道名至得对慧
见灭名如其相起对于多刹那四句中约无碍解脱
有两种四句约一刹那无碍解脱亦有两种四句具
三对多少类以可知旧传梵音云阿毗昙真谛师以
来传梵音云阿毗达磨梵音具说皆云达磨汉听不
了总谓云昙也然诸经论解释不同有三十六释依分
别功德经有其二释一云阿毗昙者之大法也二云
阿毗昙者无比法也依杂心论亦有二释一云诸论
中胜二趣向解脱名阿毗昙若依旧婆沙有九大论
师约二十一复次释阿毗昙依今新译婆沙有十二
大论师二十四复次释阿毗达磨故婆沙第一卷云
以何义故名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论师言于诸法相
能善决择能极决择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于诸法性
能善觉察能善通达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于诸法
现观作證故名阿毗达磨复次法性甚深能尽源底
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诸圣慧眼由此诸净故名阿毗
达磨复次能善显发幽隐法性名阿毗达磨所知法
性无始幽隐离此无有能发故复次所说法性无有
乖违故名阿毗达磨若有能于阿毗达磨若有能于
阿毗达磨自相共相极善串习必无有能如法问难
令于法性有少达故复次能伏一切外道他论故名
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诸大论师邪徒异学无能敌故
有得得无为名身作證慧心缘灭理名慧见灭今改
身作證无碍道名趣向至得对解脱道名至得对慧
见灭名如其相起对于多刹那四句中约无碍解脱
有两种四句约一刹那无碍解脱亦有两种四句具
三对多少类以可知旧传梵音云阿毗昙真谛师以
来传梵音云阿毗达磨梵音具说皆云达磨汉听不
了总谓云昙也然诸经论解释不同有三十六释依分
别功德经有其二释一云阿毗昙者之大法也二云
阿毗昙者无比法也依杂心论亦有二释一云诸论
中胜二趣向解脱名阿毗昙若依旧婆沙有九大论
师约二十一复次释阿毗昙依今新译婆沙有十二
大论师二十四复次释阿毗达磨故婆沙第一卷云
以何义故名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论师言于诸法相
能善决择能极决择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于诸法性
能善觉察能善通达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于诸法
现观作證故名阿毗达磨复次法性甚深能尽源底
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诸圣慧眼由此诸净故名阿毗
达磨复次能善显发幽隐法性名阿毗达磨所知法
性无始幽隐离此无有能发故复次所说法性无有
乖违故名阿毗达磨若有能于阿毗达磨若有能于
阿毗达磨自相共相极善串习必无有能如法问难
令于法性有少达故复次能伏一切外道他论故名
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诸大论师邪徒异学无能敌故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4a 页 X53-0004.png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常能决择契经等中诸法性相
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于十二支缘起法性能善觉了
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以能现观四圣谛法故名阿毗
达磨复次善说修习八圣道法故名阿毗达磨复次
能證涅槃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于诸法以无量门
数数分别故名阿毗达磨大德说曰于杂染清净系
缚解脱流转还灭法以名身句身文身次第结集安
布分别故名阿毗达磨胁尊者言此是究竟慧此是
决断慧此是胜义慧此是不谬慧故名阿毗达磨尊
者妙音作如是说求解脱者修正行时能为分别所
未了义谓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灭此是趣灭道此
是加行道此是无间道此是解脱道此是胜进道此
是向道此是得果能正分别如是等义故名阿毗达
磨法密部说此法增上故名阿毗达磨化地部说慧
能照法故名阿毗达磨如契经说一切照中我说慧
照最为上首譬喻者说于诸法中涅槃最上此法次
彼故名阿毗达磨声论者言阿谓除弃毗谓决择此
法能除弃决择故名阿毗达磨何所除弃谓结缚随
眠随烦恼缠何所决择谓蕴界处缘起谛食及沙门
果菩提分等法尊者佛护作如是说阿毗者是助言
显现前义此法能引一切善法谓诸觉分皆现在前
故名阿毗达磨尊者觉天作如是说阿毗者是助言
显增上义如增上慢者名阿毗慢增上觉者名阿毗
觉增上老者名阿毗老者此亦如是此增上故名阿
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于十二支缘起法性能善觉了
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以能现观四圣谛法故名阿毗
达磨复次善说修习八圣道法故名阿毗达磨复次
能證涅槃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于诸法以无量门
数数分别故名阿毗达磨大德说曰于杂染清净系
缚解脱流转还灭法以名身句身文身次第结集安
布分别故名阿毗达磨胁尊者言此是究竟慧此是
决断慧此是胜义慧此是不谬慧故名阿毗达磨尊
者妙音作如是说求解脱者修正行时能为分别所
未了义谓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灭此是趣灭道此
是加行道此是无间道此是解脱道此是胜进道此
是向道此是得果能正分别如是等义故名阿毗达
磨法密部说此法增上故名阿毗达磨化地部说慧
能照法故名阿毗达磨如契经说一切照中我说慧
照最为上首譬喻者说于诸法中涅槃最上此法次
彼故名阿毗达磨声论者言阿谓除弃毗谓决择此
法能除弃决择故名阿毗达磨何所除弃谓结缚随
眠随烦恼缠何所决择谓蕴界处缘起谛食及沙门
果菩提分等法尊者佛护作如是说阿毗者是助言
显现前义此法能引一切善法谓诸觉分皆现在前
故名阿毗达磨尊者觉天作如是说阿毗者是助言
显增上义如增上慢者名阿毗慢增上觉者名阿毗
觉增上老者名阿毗老者此亦如是此增上故名阿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4b 页 X53-0004.png
毗达磨尊者左受作如是说阿毗助言显恭敬义如
恭敬稽首者名阿毗稽首恭敬供养者名阿毗供养
此亦如是此法尊重可恭敬故名阿毗达磨解云依
俱舍论有四种阿毗达磨一自性谓净慧二共起谓
随行三方便谓诸有漏慧四言教谓诸论毗婆沙中
诸论师释皆不起此四义释也初师名阿毗达磨论
诸师旧论名阿毗昙者即是萨婆多部古昔诸大师
谓造六足阿毗达磨师及迦多衍尼子造八蕴阿毗
达磨论身师等有八复次释一以方便自性释诸法
二以自性达诸法三以自性證诸法四以自性尽原
底五以自性净慧眼六以言教显幽隐法以言教推
问难八以言教制外道二尊者婆须密多罗此云世
友有六复次释一以言教决契经二以方便觉缘起
三以自性观四谛四以自性修八道五以自性證涅
槃六以言教数分别三婆檀陀此云大德即是萨婆
多部中达磨多罗此云法救萨婆多部敬重其人故
呼为大德大德说曰以言教名句文次第结集分别法
四尊者波奢此云胁其人年过八十方始出家时人
讥调老冒出家此何所益彼既闻巳三年修道胁不
至床第一年中修得初果颂得修罗多藏第二年中
修得第二果颂得毗奈耶藏第三年中修得第三第
四果颂得阿毗达磨藏时人号为胁尊者胁尊者说
曰此自性无漏慧是究竟慧等五尊者瞿沙此云妙
音作如是说以言教阿毗达磨分别所未了义等六
恭敬稽首者名阿毗稽首恭敬供养者名阿毗供养
此亦如是此法尊重可恭敬故名阿毗达磨解云依
俱舍论有四种阿毗达磨一自性谓净慧二共起谓
随行三方便谓诸有漏慧四言教谓诸论毗婆沙中
诸论师释皆不起此四义释也初师名阿毗达磨论
诸师旧论名阿毗昙者即是萨婆多部古昔诸大师
谓造六足阿毗达磨师及迦多衍尼子造八蕴阿毗
达磨论身师等有八复次释一以方便自性释诸法
二以自性达诸法三以自性證诸法四以自性尽原
底五以自性净慧眼六以言教显幽隐法以言教推
问难八以言教制外道二尊者婆须密多罗此云世
友有六复次释一以言教决契经二以方便觉缘起
三以自性观四谛四以自性修八道五以自性證涅
槃六以言教数分别三婆檀陀此云大德即是萨婆
多部中达磨多罗此云法救萨婆多部敬重其人故
呼为大德大德说曰以言教名句文次第结集分别法
四尊者波奢此云胁其人年过八十方始出家时人
讥调老冒出家此何所益彼既闻巳三年修道胁不
至床第一年中修得初果颂得修罗多藏第二年中
修得第二果颂得毗奈耶藏第三年中修得第三第
四果颂得阿毗达磨藏时人号为胁尊者胁尊者说
曰此自性无漏慧是究竟慧等五尊者瞿沙此云妙
音作如是说以言教阿毗达磨分别所未了义等六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4c 页 X53-0004.png
昙摩堀部或云昙模德部此云法密部法密部说此
自性无漏慧是增上法七弥沙塞部此云化地部其
人本国王能化国地后舍国出家修道得罗汉果善
知三藏化佛法地故名化地罗汉彼说自性慧能照
四谛法八譬喻者说于诸法中涅槃最上此自性无
漏慧是涅槃其次法同杂心论趣向解九学毗伽罗
论者名声论者言本音云阿此云除弃本音云毗此
云决择本音云达磨此云法谓此自性无漏慧法离
除弃决择故名阿毗达磨此依毗伽罗论释也十尊
者佛护说本音云阿毗此云现前非正目无漏慧但
是助言本音云达磨此云法正目无漏慧以阿毗言
助达磨故名阿毗达磨此云现前法谓此自性无漏
慧法能以一切善法皆现在前故名阿毗达磨十一
佛陀提婆此云觉天觉天说阿毗者是助言显增上
义此无漏慧是增上法故名阿毗达磨十二此云左
受此罗汉便用左手受取衣食等故名左受或名左
取彼说阿毗亦是助言非正目慧阿毗此云供敬此
无漏慧法尊重可供敬故名阿毗达磨若依世亲菩
萨摄大乘释论以四义释谓一对二伏三数四解若
依无性菩萨摄大乘释论以二义释一择法因故二
世共了故依今俱舍复有二义释一云对向二云对
观故称阿毗达磨奘法师云阿毗达磨名含多义义
有傍正皆无违也如分别功德经就义傍翻名大法
无比法杂心所云诸论中胜同无性摄论第二义世
自性无漏慧是增上法七弥沙塞部此云化地部其
人本国王能化国地后舍国出家修道得罗汉果善
知三藏化佛法地故名化地罗汉彼说自性慧能照
四谛法八譬喻者说于诸法中涅槃最上此自性无
漏慧是涅槃其次法同杂心论趣向解九学毗伽罗
论者名声论者言本音云阿此云除弃本音云毗此
云决择本音云达磨此云法谓此自性无漏慧法离
除弃决择故名阿毗达磨此依毗伽罗论释也十尊
者佛护说本音云阿毗此云现前非正目无漏慧但
是助言本音云达磨此云法正目无漏慧以阿毗言
助达磨故名阿毗达磨此云现前法谓此自性无漏
慧法能以一切善法皆现在前故名阿毗达磨十一
佛陀提婆此云觉天觉天说阿毗者是助言显增上
义此无漏慧是增上法故名阿毗达磨十二此云左
受此罗汉便用左手受取衣食等故名左受或名左
取彼说阿毗亦是助言非正目慧阿毗此云供敬此
无漏慧法尊重可供敬故名阿毗达磨若依世亲菩
萨摄大乘释论以四义释谓一对二伏三数四解若
依无性菩萨摄大乘释论以二义释一择法因故二
世共了故依今俱舍复有二义释一云对向二云对
观故称阿毗达磨奘法师云阿毗达磨名含多义义
有傍正皆无违也如分别功德经就义傍翻名大法
无比法杂心所云诸论中胜同无性摄论第二义世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5a 页 X53-0005.png
共了故西方世俗呼阿毗达磨论名为胜法世人皆
知言世共了故杂心第二义趣向解脱同俱舍或名
对向此正释也毗婆沙中二十四复次释约自性共
有诸慧及论四种阿毗达磨释如前分别世亲菩萨
摄大乘释云对者是法对向无住处涅槃故同俱舍
论或名对向二伏三数四解约教以释同杂心论诸
论中胜同无性释世共了故无性菩萨唯约言教以
二义释所云择法因故者同俱舍云论谓传生无漏
教故数与择法为因从果为名说教名阿毗达磨也
二云世共了故依西方世俗释阿毗达磨教名为胜
法世人皆知故云世共了故前云择法因故学者方
知非世共了俱舍二义唯约无流慧释故但云对向
或云对观不约言教释故不云诸论中胜世共了故
择法因故伏数解等诸义释也。
上来两句辨对法名体自下两句释俱舍名文中初
结前问后巳释对法何故此论名对法藏本音云俱
舍此翻名藏故问此论名对法藏所由次举颂答颂
中初句举二摄义第二句结立藏名后释颂本文中
有三初释颂摄彼胜义将释此文先列本藏及造论
人六足阿毗昙五人所造一摄门足舍利子造二法
蕴足大目犍连造三施设足大迦旃延子造此上三
人佛在世时造三论也四识身足提婆设摩造提婆
设摩此云天寂和须蜜多罗独造二足一名品类足
旧云众事分二名界身足此后二人佛去世后大阿
知言世共了故杂心第二义趣向解脱同俱舍或名
对向此正释也毗婆沙中二十四复次释约自性共
有诸慧及论四种阿毗达磨释如前分别世亲菩萨
摄大乘释云对者是法对向无住处涅槃故同俱舍
论或名对向二伏三数四解约教以释同杂心论诸
论中胜同无性释世共了故无性菩萨唯约言教以
二义释所云择法因故者同俱舍云论谓传生无漏
教故数与择法为因从果为名说教名阿毗达磨也
二云世共了故依西方世俗释阿毗达磨教名为胜
法世人皆知故云世共了故前云择法因故学者方
知非世共了俱舍二义唯约无流慧释故但云对向
或云对观不约言教释故不云诸论中胜世共了故
择法因故伏数解等诸义释也。
上来两句辨对法名体自下两句释俱舍名文中初
结前问后巳释对法何故此论名对法藏本音云俱
舍此翻名藏故问此论名对法藏所由次举颂答颂
中初句举二摄义第二句结立藏名后释颂本文中
有三初释颂摄彼胜义将释此文先列本藏及造论
人六足阿毗昙五人所造一摄门足舍利子造二法
蕴足大目犍连造三施设足大迦旃延子造此上三
人佛在世时造三论也四识身足提婆设摩造提婆
设摩此云天寂和须蜜多罗独造二足一名品类足
旧云众事分二名界身足此后二人佛去世后大阿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5b 页 X53-0005.png
罗汉也迦多衍尼子集前六足义造八犍度阿毗达
磨身以前六论为枝为分为足足与枝分者其义一
也此之七论是萨婆多本藏阿毗达磨论也由彼七
对法论中胜义入此俱舍论摄故此论得俱舍名也
阿毗达磨是本藏七论所摄论也俱舍是能摄论此
从所摄及用为名故云阿毗达磨俱舍论此云对法
藏论也二释颂依彼故或俱舍论依彼本藏七论从
彼七论引生是彼七论所藏故亦名藏此从能藏相
对受名也阿毗达磨是七论能藏俱舍是所藏故云
对法藏也三释第二句结名是故此论名对法藏正
理论云此就依士及多财释藏谓坚实犹如树藏对
法论中诸坚实义皆入此摄是彼藏故名对法藏即
是对法之坚实义藏或所依犹如刀藏谓彼对法是
此所依引彼义言造此论故此论以彼对法为藏名
对法藏即是对法为所藏释云此就依士及多财释
等者如言君之臣主之民提婆达多之物等类皆依
彼士夫名依士释或名依主释言藏谓坚实者如金
银等诸坚实物置库藏中故名为藏如草木等非坚
实物在外居停不名为藏犹如树心坚实在于树内
故名树藏六足阿毗昙及迦延经此七部论总名本
藏对法论对法论中诸坚实义皆入此末俱舍论摄
此末俱舍论是彼本论坚实义藏故此末论名对法
藏即是本论对法之藏名对法藏如提婆达多之物
故是依士释也言藏或所依等者此就多财释如多
磨身以前六论为枝为分为足足与枝分者其义一
也此之七论是萨婆多本藏阿毗达磨论也由彼七
对法论中胜义入此俱舍论摄故此论得俱舍名也
阿毗达磨是本藏七论所摄论也俱舍是能摄论此
从所摄及用为名故云阿毗达磨俱舍论此云对法
藏论也二释颂依彼故或俱舍论依彼本藏七论从
彼七论引生是彼七论所藏故亦名藏此从能藏相
对受名也阿毗达磨是七论能藏俱舍是所藏故云
对法藏也三释第二句结名是故此论名对法藏正
理论云此就依士及多财释藏谓坚实犹如树藏对
法论中诸坚实义皆入此摄是彼藏故名对法藏即
是对法之坚实义藏或所依犹如刀藏谓彼对法是
此所依引彼义言造此论故此论以彼对法为藏名
对法藏即是对法为所藏释云此就依士及多财释
等者如言君之臣主之民提婆达多之物等类皆依
彼士夫名依士释或名依主释言藏谓坚实者如金
银等诸坚实物置库藏中故名为藏如草木等非坚
实物在外居停不名为藏犹如树心坚实在于树内
故名树藏六足阿毗昙及迦延经此七部论总名本
藏对法论对法论中诸坚实义皆入此末俱舍论摄
此末俱舍论是彼本论坚实义藏故此末论名对法
藏即是本论对法之藏名对法藏如提婆达多之物
故是依士释也言藏或所依等者此就多财释如多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5c 页 X53-0005.png
财物皆能资人财物是人所依用七部对法为藏故
名对法藏如外道用解脱名天名解脱天也若依前
依士释对法之藏名对法藏藏是能依此下依多财
释以彼七部对法为藏名对法藏故藏亦是所依以
藏能依所依不定故言或也犹如刀藏者是刀鞘也
刀鞘名藏是刀所依也谓彼七部对法藏是此末论
所依引彼义言造此末论故此末论以彼对法为藏
名对法藏引彼对法藏言义资造此论如人以藏中
多财物资身名多财释即是用对法藏为所依义也。
上来第二行颂辨对法名体自下第三行颂辨对法
胜用及法主名文中有三初问生起二举颂答三长
行释问中有二一问所说择法有何胜用因缘须说
彼择法阿毗达磨二问此择法根本是谁先说彼之
择法若有胜用是胜人所说此可论主而今造论恭
敬解释若无此二义不应造论恭敬解释颂中有二
初有两句辨择法胜用答初问次有两句传佛先说
对法答第二问长行释中文亦有二初释初两句二
诸惑能令下释后两句于中有六初明诸惑能令众
生漂生死海释第三句由惑造业由业得报惑为根
本故三法相续无有边际如大海之无边众生无始
漂转生死海中二因此传佛下释第四句因此择法
是能灭诸惑胜方便故婆沙师去传闻诸佛先说彼
对法欲令世间弟子得择法故越生死海得涅槃彼
岸三反释若离佛先说对法弟子不能于诸法相如
名对法藏如外道用解脱名天名解脱天也若依前
依士释对法之藏名对法藏藏是能依此下依多财
释以彼七部对法为藏名对法藏故藏亦是所依以
藏能依所依不定故言或也犹如刀藏者是刀鞘也
刀鞘名藏是刀所依也谓彼七部对法藏是此末论
所依引彼义言造此末论故此末论以彼对法为藏
名对法藏引彼对法藏言义资造此论如人以藏中
多财物资身名多财释即是用对法藏为所依义也。
上来第二行颂辨对法名体自下第三行颂辨对法
胜用及法主名文中有三初问生起二举颂答三长
行释问中有二一问所说择法有何胜用因缘须说
彼择法阿毗达磨二问此择法根本是谁先说彼之
择法若有胜用是胜人所说此可论主而今造论恭
敬解释若无此二义不应造论恭敬解释颂中有二
初有两句辨择法胜用答初问次有两句传佛先说
对法答第二问长行释中文亦有二初释初两句二
诸惑能令下释后两句于中有六初明诸惑能令众
生漂生死海释第三句由惑造业由业得报惑为根
本故三法相续无有边际如大海之无边众生无始
漂转生死海中二因此传佛下释第四句因此择法
是能灭诸惑胜方便故婆沙师去传闻诸佛先说彼
对法欲令世间弟子得择法故越生死海得涅槃彼
岸三反释若离佛先说对法弟子不能于诸法相如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6a 页 X53-0006.png
理简择得择法故也四然佛世尊下明佛先散说后
弟子总集然佛世尊在世之时随诸方邑处处散说
阿毗达磨佛灭后三百许年大德迦多衍尼子等诸
大声闻总结集安置为八乾度阿毗达磨等言迦多
衍尼子者旧云迦毡延尼子者音讹也迦多此云剪
剃衍此云种尼是女声谓是上族婆罗门剪剃种家
女之子也其母族胜故以名焉婆罗门法七岁巳上
从父而学十五巳上从师而学受婆罗门小法如佛
法中受沙弥戒学至二十受婆罗门大法如佛法中
受大戒三十巳上方始取妻留其后嗣年至五十巳
上入山修婆罗门法其上古时有一婆罗门一如其
法入山多时须发皆长无人剃剪其婆罗门有其二
子入山看父须发皆长为父剪剃顶留少发以简道
俗山中多有众仙因请二子剪剃其大子不违所请
与众仙剪剃诸仙愿云愿汝种族于后世常尊贵其
第二子众仙请剃云非我父不能剪剃众仙瞋恨遂
为愿云愿汝种族生生贫贱二子种族至于今世如
仙所愿贵贱不同其迦多衍那是其大子与众仙剃
剪之贵种女故从母立名名剪剃种女之子也五举
颂释犹如大德达磨多罗此云法救所集诸经无常
义立为无常品等邬陀喃颂本音云邬陀喃此云无
问自说经云以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无常之
理散乱之人无定故不自觉知无人问佛佛多自说
故是无问自说经旧云优陀那经者音讹也六毗婆
弟子总集然佛世尊在世之时随诸方邑处处散说
阿毗达磨佛灭后三百许年大德迦多衍尼子等诸
大声闻总结集安置为八乾度阿毗达磨等言迦多
衍尼子者旧云迦毡延尼子者音讹也迦多此云剪
剃衍此云种尼是女声谓是上族婆罗门剪剃种家
女之子也其母族胜故以名焉婆罗门法七岁巳上
从父而学十五巳上从师而学受婆罗门小法如佛
法中受沙弥戒学至二十受婆罗门大法如佛法中
受大戒三十巳上方始取妻留其后嗣年至五十巳
上入山修婆罗门法其上古时有一婆罗门一如其
法入山多时须发皆长无人剃剪其婆罗门有其二
子入山看父须发皆长为父剪剃顶留少发以简道
俗山中多有众仙因请二子剪剃其大子不违所请
与众仙剪剃诸仙愿云愿汝种族于后世常尊贵其
第二子众仙请剃云非我父不能剪剃众仙瞋恨遂
为愿云愿汝种族生生贫贱二子种族至于今世如
仙所愿贵贱不同其迦多衍那是其大子与众仙剃
剪之贵种女故从母立名名剪剃种女之子也五举
颂释犹如大德达磨多罗此云法救所集诸经无常
义立为无常品等邬陀喃颂本音云邬陀喃此云无
问自说经云以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无常之
理散乱之人无定故不自觉知无人问佛佛多自说
故是无问自说经旧云优陀那经者音讹也六毗婆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6b 页 X53-0006.png
沙师传说如此者举执义人论主不皆信诸阿毗达
磨师所说悉得佛意故言毗婆沙师所传若传之有
谬则失不在我论主后破毗婆沙执故先置此言也。
上来二行颂是序分自下六百行颂是正宗于中界
品有四十四行根品有七十四行世品九十九行业
品一百三十一行随眠品六十九行贤圣品八十三
行智品六十一行定品三十九行就初界品四十四
行颂中初有二十五行总明漏无漏法蕴界处等后
一有见谓巳下有十九行诸门分别十八界故界品
从此立名就初二十五行颂中复二初三行颂总明
漏无漏法后二十二行别明漏无漏蕴界处法就初
文初问生起次举颂答后释颂本初问意前明择法
是对法体能净济慧相隐难知故问何法名为彼慧
所简择因此传闻佛先说对法也杂心诸师以见杂
心云问世尊说何法答有漏无漏如是一切即言杂
心论以有漏无漏法为宗者不然杂心云若取自相
即觉法是阿毗昙故知亦以慧为宗也有漏无漏慧
是所简择约所简择辨能简择与俱舍文同也成实
论师云成实论以四谛为宗者不然四谛亦是所简
择法但是诸论皆以慧为宗也故婆沙云分别慧一
云名阿毗昙就三行颂中初句总举有漏无漏次有
三句别明有漏后有八句引明无漏就八句中初一
句别明有为无漏后七句别明无为无漏于七句中
初句举无为数第二句列无为名后五句辨无为相
磨师所说悉得佛意故言毗婆沙师所传若传之有
谬则失不在我论主后破毗婆沙执故先置此言也。
上来二行颂是序分自下六百行颂是正宗于中界
品有四十四行根品有七十四行世品九十九行业
品一百三十一行随眠品六十九行贤圣品八十三
行智品六十一行定品三十九行就初界品四十四
行颂中初有二十五行总明漏无漏法蕴界处等后
一有见谓巳下有十九行诸门分别十八界故界品
从此立名就初二十五行颂中复二初三行颂总明
漏无漏法后二十二行别明漏无漏蕴界处法就初
文初问生起次举颂答后释颂本初问意前明择法
是对法体能净济慧相隐难知故问何法名为彼慧
所简择因此传闻佛先说对法也杂心诸师以见杂
心云问世尊说何法答有漏无漏如是一切即言杂
心论以有漏无漏法为宗者不然杂心云若取自相
即觉法是阿毗昙故知亦以慧为宗也有漏无漏慧
是所简择约所简择辨能简择与俱舍文同也成实
论师云成实论以四谛为宗者不然四谛亦是所简
择法但是诸论皆以慧为宗也故婆沙云分别慧一
云名阿毗昙就三行颂中初句总举有漏无漏次有
三句别明有漏后有八句引明无漏就八句中初一
句别明有为无漏后七句别明无为无漏于七句中
初句举无为数第二句列无为名后五句辨无为相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6c 页 X53-0006.png
就释颂中文有其九初释初句二有漏法云何下释
馀三句于中有五初问有漏法云何二举颂第二句
答三所以者何下以第三句释有漏义所以除道馀
有为是有漏者何以诸惑漏于馀有为中等皆随增
故故杂心云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四缘灭道谛
下释第二句中除道所以五不随增义下指同后说
虽有五文合为第二别释有漏。
自下第三别释无漏于中有九初结前问后二举颂
第五第六句答三何等为三下释颂第七句四此虚
空等下总结无漏五于略所说下释第八句虚空无
为六择灭巳下释第九句择灭无为即以离系为性
诸有漏法远离能系缚时随所系法量證得解脱无
为名为择灭下释其名择谓简择即慧差别忍智之
功能也推求名见决断名智简择名慧故也慧能各
别简择四圣谛境苦谛可知集谛可断灭谛可證道
谛可證道谛可修慧简择力所得灭法名为择灭譬
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法中略去力所得三言喻中
略去所驾两言故作是说七一切有漏法下释第十
句于中有七初问一切有漏法同一择灭耶二答不
尔三徵云何四举颂释随系事别谓随所系一一极
微等所系事量无为离系事亦尔一一极微色等一
一想受心心法等一一生住异灭不相应等各别得
无为也五若不尔者下萨婆多反难正量部若不随
所系事量离系事亦尔者于證见苦所断烦恼灭时
馀三句于中有五初问有漏法云何二举颂第二句
答三所以者何下以第三句释有漏义所以除道馀
有为是有漏者何以诸惑漏于馀有为中等皆随增
故故杂心云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四缘灭道谛
下释第二句中除道所以五不随增义下指同后说
虽有五文合为第二别释有漏。
自下第三别释无漏于中有九初结前问后二举颂
第五第六句答三何等为三下释颂第七句四此虚
空等下总结无漏五于略所说下释第八句虚空无
为六择灭巳下释第九句择灭无为即以离系为性
诸有漏法远离能系缚时随所系法量證得解脱无
为名为择灭下释其名择谓简择即慧差别忍智之
功能也推求名见决断名智简择名慧故也慧能各
别简择四圣谛境苦谛可知集谛可断灭谛可證道
谛可證道谛可修慧简择力所得灭法名为择灭譬
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法中略去力所得三言喻中
略去所驾两言故作是说七一切有漏法下释第十
句于中有七初问一切有漏法同一择灭耶二答不
尔三徵云何四举颂释随系事别谓随所系一一极
微等所系事量无为离系事亦尔一一极微色等一
一想受心心法等一一生住异灭不相应等各别得
无为也五若不尔者下萨婆多反难正量部若不随
所系事量离系事亦尔者于證见苦所断烦恼灭时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7a 页 X53-0007.png
应證一切馀四门所断诸烦恼灭以择灭是一故若
如是者修馀四门对治则为无用六正量部问离系
事别者灭有多体应有同类依何义故灭无同类七
萨婆多答依灭多体相望自无同类因义亦不与他
作同类因故经作是说非无多体同类灭也正理论
第七十二云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
体然三界体约假有异若就实事则无差别云何名
为约假有异谓离贪结名为离界断馀八结名为断
界灭馀一切贪等诸结所系事体名为灭界何缘三
界如是差别谓有漏法总略有三一者能系而非能
染二者能系亦是能染三者非二顺系染法断此三
法所證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馀师说唯断能
系别有无为断馀不尔彼说能系有缘八结有缘馀
事断此三种所證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馀师
说唯断能染别有无为断馀不尔彼师说受有缘八
结有缘爱结有缘馀事断此三种所證无为如次名
为断等三界随所系事别得择灭故三说中初说为
善释云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体随
所系事别得解脱无为如人被缚离缚之时但约所
缚人说得解脱不约能缚断说能缚解脱然三界体
约假有异若就实事一一无无上假说三界体即无
差别云何名为约假有异谓如一一极微等上离贪
系义边名为离界断馀八结义边名为断界灭馀一
切贪等诸九结所系体事义边名为灭界有馀第二
如是者修馀四门对治则为无用六正量部问离系
事别者灭有多体应有同类依何义故灭无同类七
萨婆多答依灭多体相望自无同类因义亦不与他
作同类因故经作是说非无多体同类灭也正理论
第七十二云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
体然三界体约假有异若就实事则无差别云何名
为约假有异谓离贪结名为离界断馀八结名为断
界灭馀一切贪等诸结所系事体名为灭界何缘三
界如是差别谓有漏法总略有三一者能系而非能
染二者能系亦是能染三者非二顺系染法断此三
法所證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馀师说唯断能
系别有无为断馀不尔彼说能系有缘八结有缘馀
事断此三种所證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馀师
说唯断能染别有无为断馀不尔彼师说受有缘八
结有缘爱结有缘馀事断此三种所證无为如次名
为断等三界随所系事别得择灭故三说中初说为
善释云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体随
所系事别得解脱无为如人被缚离缚之时但约所
缚人说得解脱不约能缚断说能缚解脱然三界体
约假有异若就实事一一无无上假说三界体即无
差别云何名为约假有异谓如一一极微等上离贪
系义边名为离界断馀八结义边名为断界灭馀一
切贪等诸九结所系体事义边名为灭界有馀第二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7b 页 X53-0007.png
师说唯断能系使缠垢等别有无为断馀不尔彼说
使缠垢等有缘八结有缘爱结有缘九结馀所系事
断此三种所證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馀第三
师说唯断能染爱结别有无为断馀不尔彼师说爱
有缘八结有缘爱结有缘馀事断此三种所證无为
如次名为断等三界后之二师皆随能系事别别得
无为三界体别今评家评取初师随所系事别别得
择灭一一灭上假说三界有异三界实事则无差别
故三说中初说为善然苦集遍使同一系缚断苦下
十使时虽为集下遍使所缚未断而说苦下使等得
离系者以自种系近离自种能系时所系得解脱如
人离自身上近枷锁时说人得解脱他种使远虽复
未离而说解脱如人狱中虽复未离狱门远锁而狱
中人巳离身上近枷锁故名巳解脱也修道门中九
品相缚亦尔断初品时自品近系离说得脱八品远
系虽复未断而初品染污说巳解脱得无为也其馀
八品例释可知唯染污色及馀不染污五蕴断九品
能系尽时所系之事方说解脱婆沙三十一云评曰
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系事
体有尔所离系亦有尔所体故问巳知择灭随所系
事有尔所量诸有情类證择灭时为共證一为各别
證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共證一云何涅槃名不共
法又若尔者若一有情得涅槃时一切有情亦应皆
得若尔则应不由功用自然解脱若各别證云何涅
使缠垢等有缘八结有缘爱结有缘九结馀所系事
断此三种所證无为如次名为断等三界有馀第三
师说唯断能染爱结别有无为断馀不尔彼师说爱
有缘八结有缘爱结有缘馀事断此三种所證无为
如次名为断等三界后之二师皆随能系事别别得
无为三界体别今评家评取初师随所系事别别得
择灭一一灭上假说三界有异三界实事则无差别
故三说中初说为善然苦集遍使同一系缚断苦下
十使时虽为集下遍使所缚未断而说苦下使等得
离系者以自种系近离自种能系时所系得解脱如
人离自身上近枷锁时说人得解脱他种使远虽复
未离而说解脱如人狱中虽复未离狱门远锁而狱
中人巳离身上近枷锁故名巳解脱也修道门中九
品相缚亦尔断初品时自品近系离说得脱八品远
系虽复未断而初品染污说巳解脱得无为也其馀
八品例释可知唯染污色及馀不染污五蕴断九品
能系尽时所系之事方说解脱婆沙三十一云评曰
应作是说随有漏法有尔所体择灭亦尔随所系事
体有尔所离系亦有尔所体故问巳知择灭随所系
事有尔所量诸有情类證择灭时为共證一为各别
證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共證一云何涅槃名不共
法又若尔者若一有情得涅槃时一切有情亦应皆
得若尔则应不由功用自然解脱若各别證云何涅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7c 页 X53-0007.png
槃名不同类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如来解脱与
馀阿罗汉等解脱无异答应作是说诸有情类證择
灭时皆共證一问若尔云何涅槃名不共法答涅槃
体虽实是共而约得说名不共以离系得一一有情
自相续中各别起故问若一有情得涅槃时诸馀有
情何故不得答若身中有涅槃得者名得涅槃无则
不尔故无一时一切有情得涅槃失有馀师说诸有
情类證择灭时各各别證问若尔云何涅槃名不同
类答遮同类因故作是说谓诸择灭无同类因名不
同类非诸有情无别择灭展辨相似问苦法智忍无
同类因亦应名为不同类法何故有为皆名同类但
说涅槃名不同类答苦法智忍虽无同类因而能与
他作同类因故亦名同类涅槃不尔复次诸有为法
同蕴界处三门所摄同随三世同有生灭同下中上
同有先后同从因生同能生果故名同类涅槃不尔
名不同类复次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馀不
尔故名不同类谓所馀法有善非常有常非善有二
俱非涅槃独具善常二义是故独名不同类法问契
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来解脱与馀阿罗汉等解
脱无异答三乘身中解脱虽异而善常同故说无异
复次此显示一相续中有三乘道同證解脱谓望他
身所證解脱各有异而一身中有三乘性同證解脱
随依何乘引起圣道望能證得此涅槃故评曰彼不
应作是说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
馀阿罗汉等解脱无异答应作是说诸有情类證择
灭时皆共證一问若尔云何涅槃名不共法答涅槃
体虽实是共而约得说名不共以离系得一一有情
自相续中各别起故问若一有情得涅槃时诸馀有
情何故不得答若身中有涅槃得者名得涅槃无则
不尔故无一时一切有情得涅槃失有馀师说诸有
情类證择灭时各各别證问若尔云何涅槃名不同
类答遮同类因故作是说谓诸择灭无同类因名不
同类非诸有情无别择灭展辨相似问苦法智忍无
同类因亦应名为不同类法何故有为皆名同类但
说涅槃名不同类答苦法智忍虽无同类因而能与
他作同类因故亦名同类涅槃不尔复次诸有为法
同蕴界处三门所摄同随三世同有生灭同下中上
同有先后同从因生同能生果故名同类涅槃不尔
名不同类复次一切法中唯有涅槃是善是常馀不
尔故名不同类谓所馀法有善非常有常非善有二
俱非涅槃独具善常二义是故独名不同类法问契
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如来解脱与馀阿罗汉等解
脱无异答三乘身中解脱虽异而善常同故说无异
复次此显示一相续中有三乘道同證解脱谓望他
身所證解脱各有异而一身中有三乘性同證解脱
随依何乘引起圣道望能證得此涅槃故评曰彼不
应作是说应作是说诸有情类普于一一有漏法中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8a 页 X53-0008.png
皆共證得一择灭体前说择灭随所系事多少量故
由此前说于理为善问于外物中为亦證得择灭体
不设尔何失若尔證得择灭体者既于外法无成就
义云何成就彼择灭耶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尊
者舍利子言我断诸爱得内解脱若外物中不得择
灭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
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答应作是说
于外物中亦得择灭问若尔既于外物无成就义云
何于彼得择灭耶答虽于外物无成就者而亦于彼
有得择灭如不成就过去未来命等八根即有于彼
證得择灭外物亦尔何所相违问契经所说复云何
通如说尊者舍利子言我断诸爱得内解脱答说于
内蕴得解脱故当知于外亦得解脱复次外物解脱
依内得故亦名为内谓内身中修道方得复次外物
解脱得是内故亦名为内谓得彼得是内蕴摄复次
断内烦恼而得彼灭故亦名内谓外物中所有择灭
断内能系烦恼方得是故经言得内解脱有馀师说
外物中无择灭可得唯断能系诸烦恼缚得择灭故
问若尔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名断界
乃至广说答彼经应说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乃至广
说不应言一切而说一切者当知彼说少分一切谓
一切有二种一少分一切二全分一切彼经但说少
分一切有作是说诸外物中虽有择灭而不可得评
曰彼不应作是说宁说为无不应说有而不可得既
由此前说于理为善问于外物中为亦證得择灭体
不设尔何失若尔證得择灭体者既于外法无成就
义云何成就彼择灭耶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尊
者舍利子言我断诸爱得内解脱若外物中不得择
灭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
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答应作是说
于外物中亦得择灭问若尔既于外物无成就义云
何于彼得择灭耶答虽于外物无成就者而亦于彼
有得择灭如不成就过去未来命等八根即有于彼
證得择灭外物亦尔何所相违问契经所说复云何
通如说尊者舍利子言我断诸爱得内解脱答说于
内蕴得解脱故当知于外亦得解脱复次外物解脱
依内得故亦名为内谓内身中修道方得复次外物
解脱得是内故亦名为内谓得彼得是内蕴摄复次
断内烦恼而得彼灭故亦名内谓外物中所有择灭
断内能系烦恼方得是故经言得内解脱有馀师说
外物中无择灭可得唯断能系诸烦恼缚得择灭故
问若尔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名断界
乃至广说答彼经应说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乃至广
说不应言一切而说一切者当知彼说少分一切谓
一切有二种一少分一切二全分一切彼经但说少
分一切有作是说诸外物中虽有择灭而不可得评
曰彼不应作是说宁说为无不应说有而不可得既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8b 页 X53-0008.png
不可得何须如是无用灭为应作是说亦有亦得所
以者何诸有漏法无始时来烦恼所系不得解脱若
断烦恼彼离系故便得解脱如人被缚后解脱时人
名解脱非谓绳等既于所系證得解脱故外物中亦
得解脱若不尔者与品类足所说相违如说云何得
作證法答一切善法若外物中虽有择灭而不可得
应有善法非得作證便违彼说故外亦有择灭可得
婆沙三十二云问择灭与非择灭何者为多有作是
说择灭多非择灭少所以者何择灭通于三世法得
非择灭唯于未来不生法得故有馀师说非择灭通
于有漏无漏法得择灭唯于有漏法得如是说者应
作是说非择灭多择灭少所以者何非择灭如有为
法数量择灭伹如有漏法数量故若不尔者诸可生
法若得不生应不得非择灭二灭自性多少虽尔而
依得者应作四句有法于彼得择灭不得非择灭等
问诸有情类于非择灭为皆共得不共得耶答此不
决定于共有法非择灭则共得于不共法非择灭则
各别得诸异生类各住一趣于馀趣法刹那刹那得
非择灭以色等境念念灭时缘彼眼识等毕竟不生
故如住一趣一界一地一处亦尔问由何善法诸修
行者于诸恶趣得非择灭答或由布施或由持戒或
由闻慧或由思慧或由修慧诸修行者于诸恶趣得
非择灭问三恶趣非择灭为一时得为别得耶有作
是说必一时得问若尔天授如何巳得二恶趣非择
以者何诸有漏法无始时来烦恼所系不得解脱若
断烦恼彼离系故便得解脱如人被缚后解脱时人
名解脱非谓绳等既于所系證得解脱故外物中亦
得解脱若不尔者与品类足所说相违如说云何得
作證法答一切善法若外物中虽有择灭而不可得
应有善法非得作證便违彼说故外亦有择灭可得
婆沙三十二云问择灭与非择灭何者为多有作是
说择灭多非择灭少所以者何择灭通于三世法得
非择灭唯于未来不生法得故有馀师说非择灭通
于有漏无漏法得择灭唯于有漏法得如是说者应
作是说非择灭多择灭少所以者何非择灭如有为
法数量择灭伹如有漏法数量故若不尔者诸可生
法若得不生应不得非择灭二灭自性多少虽尔而
依得者应作四句有法于彼得择灭不得非择灭等
问诸有情类于非择灭为皆共得不共得耶答此不
决定于共有法非择灭则共得于不共法非择灭则
各别得诸异生类各住一趣于馀趣法刹那刹那得
非择灭以色等境念念灭时缘彼眼识等毕竟不生
故如住一趣一界一地一处亦尔问由何善法诸修
行者于诸恶趣得非择灭答或由布施或由持戒或
由闻慧或由思慧或由修慧诸修行者于诸恶趣得
非择灭问三恶趣非择灭为一时得为别得耶有作
是说必一时得问若尔天授如何巳得二恶趣非择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8c 页 X53-0008.png
灭非地狱耶答彼于地狱唯除一生馀一切生与二
恶趣皆顿得非择灭问既除一生岂非别得有馀师
说施戒闻等若于恶趣得非择灭或别或总顺决择
分得必总得问天授岂不得顺决择分耶如是说者
忍位总得前位不定巳说恶趣得非择灭当说善趣
得非择灭增上忍时唯除欲界人天七生色界一一
处各一生于馀一切生皆得非择灭预流者趣一来
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若起
定者要至第六无间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一来
者趣不还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一生得非
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于欲一生得非
择灭尔时得欲界一切生择灭不退法者离初静虑
染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初静虑一生得非择灭
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于初静虑二生得非
择灭尔时于初静虑一切生皆得择灭若退法者离
初静虑染时若起定若不起定俱至第九无间道时
得初静虑一切生择灭不得非择灭可退生故乃至
离无所有处染应知亦尔不退法者离非想非非想
处染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非想非非想处一生
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于非想非
非想处一生得非择灭尔时于一切生皆得择灭若
退法者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
于八地生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
于八地生得非择灭尔时于一切生皆得择灭巳说
恶趣皆顿得非择灭问既除一生岂非别得有馀师
说施戒闻等若于恶趣得非择灭或别或总顺决择
分得必总得问天授岂不得顺决择分耶如是说者
忍位总得前位不定巳说恶趣得非择灭当说善趣
得非择灭增上忍时唯除欲界人天七生色界一一
处各一生于馀一切生皆得非择灭预流者趣一来
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若起
定者要至第六无间道时于欲六生得非择灭一来
者趣不还果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欲一生得非
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于欲一生得非
择灭尔时得欲界一切生择灭不退法者离初静虑
染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初静虑一生得非择灭
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于初静虑二生得非
择灭尔时于初静虑一切生皆得择灭若退法者离
初静虑染时若起定若不起定俱至第九无间道时
得初静虑一切生择灭不得非择灭可退生故乃至
离无所有处染应知亦尔不退法者离非想非非想
处染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于非想非非想处一生
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于非想非
非想处一生得非择灭尔时于一切生皆得择灭若
退法者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不起定者加行道时
于八地生得非择灭若起定者要至第九无间道时
于八地生得非择灭尔时于一切生皆得择灭巳说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9a 页 X53-0009.png
生处得非择灭当说烦恼得非择灭增上忍时于三
界见所断烦恼得非择灭至见道中随无间道得彼
择灭至于修道不退法者离欲染时不起定者加行
道时于欲界修所断烦恼得非择灭若起定者随至
彼彼无间道时得非择灭尔时得彼烦恼择灭若退
法者离欲染时若起定若不起定随至彼彼无间道
时得彼烦恼择灭不得彼非择灭乃至离非想非非
想处染随所应当说问诸退法者何时于修所断烦
恼得非择灭有作是说信胜解练根得见至时时解
脱练根得不动时于修所断巳断烦恼得非择灭评
曰应作是说若得决定不复退起彼烦恼时于彼烦
恼得非择灭巳说烦恼得非择灭当说圣道得非择
灭随信行者于随法行道得非择灭随法行者于随
信行信胜解时解脱道得非择灭信胜解者若决定
依信胜解道得无学果于见至道得非择灭见至者
于信胜解时解脱道得非择灭时解脱者若决定依
时解脱道得非择灭究竟者于不时解脱道得非择
灭不时解脱者于时解脱道得非择灭声闻种姓于
声闻道得决定时于佛独觉道得非择灭独觉种姓
于独觉道得决定时于佛声闻道得非择灭佛种姓
于佛道得决定时独觉声闻道得非择灭阿罗汉果
有六种姓退法种姓若依退道至究竟者于上五道
得非择灭思法种姓若依思道至究竟者于上四道
及下一道得非择灭乃至堪达种姓若依堪达至究
界见所断烦恼得非择灭至见道中随无间道得彼
择灭至于修道不退法者离欲染时不起定者加行
道时于欲界修所断烦恼得非择灭若起定者随至
彼彼无间道时得非择灭尔时得彼烦恼择灭若退
法者离欲染时若起定若不起定随至彼彼无间道
时得彼烦恼择灭不得彼非择灭乃至离非想非非
想处染随所应当说问诸退法者何时于修所断烦
恼得非择灭有作是说信胜解练根得见至时时解
脱练根得不动时于修所断巳断烦恼得非择灭评
曰应作是说若得决定不复退起彼烦恼时于彼烦
恼得非择灭巳说烦恼得非择灭当说圣道得非择
灭随信行者于随法行道得非择灭随法行者于随
信行信胜解时解脱道得非择灭信胜解者若决定
依信胜解道得无学果于见至道得非择灭见至者
于信胜解时解脱道得非择灭时解脱者若决定依
时解脱道得非择灭究竟者于不时解脱道得非择
灭不时解脱者于时解脱道得非择灭声闻种姓于
声闻道得决定时于佛独觉道得非择灭独觉种姓
于独觉道得决定时于佛声闻道得非择灭佛种姓
于佛道得决定时独觉声闻道得非择灭阿罗汉果
有六种姓退法种姓若依退道至究竟者于上五道
得非择灭思法种姓若依思道至究竟者于上四道
及下一道得非择灭乃至堪达种姓若依堪达至究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9b 页 X53-0009.png
竟者于上一道于下四道得非择灭不动种姓于下
五道得非择灭问若胜进时得非择灭此灭何故非
道果耶答不为此灭而修道故谓为涅槃及为离染
勤修于道以修道故于恶趣等得非择灭若为此灭
而修道者于恶趣等不得此灭非于生死不深厌患
可于恶趣得非择灭故非择灭不名道果。
上来虽有七文合为第七释第十句自下第八释第
十一十二句于中有三初结前巳说择灭二举颂本
永碍当来生法别得非择灭三释颂本谓非择灭能
永碍未来生法得灭异前名非择灭以得不因慧简
择但由阙缘下指其事如眼论助与意专取一色之
时馀所不取五尘谢往过去应缘彼过去五境五识
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缘定故不应馀境起又
由彼五识不能缘过去境以所缘境不具故于五识
等上得非择灭第九于有为法上得二灭应作四句
或于诸法唯得择灭谓诸有漏过现世全未来应生
法或于诸法唯非择灭谓未来不生法无漏有为或
于诸法俱得二灭谓未来不生诸有漏法以不生故
得非择灭以有漏故得择灭也或于诸法不得二灭
谓诸无漏过现世全未来生法以无漏故不得择灭
非未来不生故不得非择灭。
上来三行颂总明漏无漏法自下二十二行颂别明
蕴界处漏无漏法于中初两行颂总明五蕴第二色
者唯五根下别明五蕴就前两行颂中初一行颂总
五道得非择灭问若胜进时得非择灭此灭何故非
道果耶答不为此灭而修道故谓为涅槃及为离染
勤修于道以修道故于恶趣等得非择灭若为此灭
而修道者于恶趣等不得此灭非于生死不深厌患
可于恶趣得非择灭故非择灭不名道果。
上来虽有七文合为第七释第十句自下第八释第
十一十二句于中有三初结前巳说择灭二举颂本
永碍当来生法别得非择灭三释颂本谓非择灭能
永碍未来生法得灭异前名非择灭以得不因慧简
择但由阙缘下指其事如眼论助与意专取一色之
时馀所不取五尘谢往过去应缘彼过去五境五识
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缘定故不应馀境起又
由彼五识不能缘过去境以所缘境不具故于五识
等上得非择灭第九于有为法上得二灭应作四句
或于诸法唯得择灭谓诸有漏过现世全未来应生
法或于诸法唯非择灭谓未来不生法无漏有为或
于诸法俱得二灭谓未来不生诸有漏法以不生故
得非择灭以有漏故得择灭也或于诸法不得二灭
谓诸无漏过现世全未来生法以无漏故不得择灭
非未来不生故不得非择灭。
上来三行颂总明漏无漏法自下二十二行颂别明
蕴界处漏无漏法于中初两行颂总明五蕴第二色
者唯五根下别明五蕴就前两行颂中初一行颂总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9c 页 X53-0009.png
明漏无漏蕴第二行颂别明有漏蕴就前文中初结
前问后次举颂答于中初两句总出有为体下两句
列有为众名一世路二言依三有离四有事后释颂
本于中文别有八初释第二句二如是五法下释第
一句众缘聚集共所作故众缘所为故名有为无有
少法一缘所生故众缘作也未来世法虽未众缘所
生是彼过现类故未来世无妨如犊饮乳如薪火烧
名乳名薪未食未烧之时亦名乳薪是食是烧乳薪
类也三释世路此有为法亦名世路过去巳行现在
正行未来当行此有为法三世路中行之体性也正
理论云色等五蕴生灭法故未来现在过去路中而
流转故诸不生法众缘阙故虽复不生是彼类故立
世路名亦无失也或为无常所吞食故无常是世法
色等五蕴是无常世法所吞食路故名世路真谛师
云万里之路行行不巳终则尽极五蕴亦尔为无常
所吞食终则尽灭四释言依此有为法或名言依言
谓语言此言所依者即名与言俱起义以与言便起
法是言依故如是言依具摄一切十八界有为法若
不尔者应违品类足论所说彼论说言依十八界摄
正理论云或名言依言谓言音或谓能说此即语声
相续差别依得名俱义即具摄五蕴如经说言依有
三无四无五由此善通品类足论彼说言依五蕴所
摄岂不亦依无为起说何故彼义不立言依彼义与
名无俱理故如说言依谓名俱义若义与名可俱说
前问后次举颂答于中初两句总出有为体下两句
列有为众名一世路二言依三有离四有事后释颂
本于中文别有八初释第二句二如是五法下释第
一句众缘聚集共所作故众缘所为故名有为无有
少法一缘所生故众缘作也未来世法虽未众缘所
生是彼过现类故未来世无妨如犊饮乳如薪火烧
名乳名薪未食未烧之时亦名乳薪是食是烧乳薪
类也三释世路此有为法亦名世路过去巳行现在
正行未来当行此有为法三世路中行之体性也正
理论云色等五蕴生灭法故未来现在过去路中而
流转故诸不生法众缘阙故虽复不生是彼类故立
世路名亦无失也或为无常所吞食故无常是世法
色等五蕴是无常世法所吞食路故名世路真谛师
云万里之路行行不巳终则尽极五蕴亦尔为无常
所吞食终则尽灭四释言依此有为法或名言依言
谓语言此言所依者即名与言俱起义以与言便起
法是言依故如是言依具摄一切十八界有为法若
不尔者应违品类足论所说彼论说言依十八界摄
正理论云或名言依言谓言音或谓能说此即语声
相续差别依得名俱义即具摄五蕴如经说言依有
三无四无五由此善通品类足论彼说言依五蕴所
摄岂不亦依无为起说何故彼义不立言依彼义与
名无俱理故如说言依谓名俱义若义与名可俱说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0a 页 X53-0010.png
者立为言依以无为义与有为名不可俱说无俱义
故不立言依五释有离离谓永离一切有为法有彼
离故名有离也六释有事以有因故事是因义如下
五事中释七述执义人毗婆沙师传说如此八总结
如是等类是有为众名。
自下第二行颂明有漏蕴众名文中初牒前生起次
举颂本一名取蕴二有诤三苦四集五世间六见处
七三有后释颂本于中有八初释名取蕴文中初问
此有漏名于何所立次答谓立取蕴于取蕴上立其
取蕴以蕴通漏无漏故有漏取蕴亦得名蕴或有唯
蕴而非取蕴谓无漏行也后释取名烦恼名取润业
受生取自身故蕴从取生从因为名故名取蕴如草
糠火火非糠草从草糠生从因为名名草糠火同杂
心论从漏生故或蕴属取从所属为名故名取蕴如
帝王臣属帝王名帝王臣同杂心论漏处故蕴为惑
所使如因瞋欲等有杀等事即是蕴随于取如王臣
随王所使或蕴生取从果为名故名取蕴如华果树
树非华果从果为名名华果树同杂心论生漏故二
释亦说为有诤可解三释及苦违苦忍智圣心故涅
槃颂句无为无漏圣人常求故顺圣心有为有漏是
苦故违圣心四释集能招后苦故五释世间一念念
生灭性自可毁坏故二是有漏有对治道坏故具斯
二义故名世间道谛唯一坏无为无二坏故是出世
间六释见处正理论云或名见处萨迦耶见等五见
故不立言依五释有离离谓永离一切有为法有彼
离故名有离也六释有事以有因故事是因义如下
五事中释七述执义人毗婆沙师传说如此八总结
如是等类是有为众名。
自下第二行颂明有漏蕴众名文中初牒前生起次
举颂本一名取蕴二有诤三苦四集五世间六见处
七三有后释颂本于中有八初释名取蕴文中初问
此有漏名于何所立次答谓立取蕴于取蕴上立其
取蕴以蕴通漏无漏故有漏取蕴亦得名蕴或有唯
蕴而非取蕴谓无漏行也后释取名烦恼名取润业
受生取自身故蕴从取生从因为名故名取蕴如草
糠火火非糠草从草糠生从因为名名草糠火同杂
心论从漏生故或蕴属取从所属为名故名取蕴如
帝王臣属帝王名帝王臣同杂心论漏处故蕴为惑
所使如因瞋欲等有杀等事即是蕴随于取如王臣
随王所使或蕴生取从果为名故名取蕴如华果树
树非华果从果为名名华果树同杂心论生漏故二
释亦说为有诤可解三释及苦违苦忍智圣心故涅
槃颂句无为无漏圣人常求故顺圣心有为有漏是
苦故违圣心四释集能招后苦故五释世间一念念
生灭性自可毁坏故二是有漏有对治道坏故具斯
二义故名世间道谛唯一坏无为无二坏故是出世
间六释见处正理论云或名见处萨迦耶见等五见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0b 页 X53-0010.png
住其论中随增眠故岂不有漏一切烦恼皆随增耶
答虽有此理而彼诸见于有漏法一切种时相无差
别坚执无动随增眠故贪等疑痴则不如是以彼贪
等有一切种无一切时痴一切时非无差别疑无差
别而无坚执是故有漏不说见处释云五见具四义
一缘一切五种二一切时任运而起三唯有任运起
相更无差别四坚执无动具此四义随增眠故诸有
漏法但名见处贪等疑则不如是以彼贪等等取瞋
慢十缠六垢缘五种故有一切种义无一切时任运
起义故杂心论云贪恚慢不能不见不闻不思惟起
由方便故炽然痴虽有一切时任运者非无差别以
不共无明及五见俱相应无明于一切时任运而起
若与贪瞋慢十缠六垢相应无明则不一切时任运
而起有此差别故非无差别也疑虽一切时任运而
起无有差别犹豫不定而不坚执是故有漏不说名
彼贪等处也七释三有惑业是有因异熟等四无记
是有依皆三有摄也八总结如是等是有漏别名。
上来两行颂总明五蕴自下二十行颂别明五蕴及
处界于中初五行半颂别明色蕴及处界摄二受领
纳随触下一行半颂别明三蕴处界相摄三识谓名
了别下两行颂别明识蕴处界处相摄四总摄一切
法下一行颂以一蕴处界总摄一切法五类境识同
故下一行颂释眼耳鼻处二界一六聚生门种族下
一行颂释处蕴界义说三科所由七净根生死因下
答虽有此理而彼诸见于有漏法一切种时相无差
别坚执无动随增眠故贪等疑痴则不如是以彼贪
等有一切种无一切时痴一切时非无差别疑无差
别而无坚执是故有漏不说见处释云五见具四义
一缘一切五种二一切时任运而起三唯有任运起
相更无差别四坚执无动具此四义随增眠故诸有
漏法但名见处贪等疑则不如是以彼贪等等取瞋
慢十缠六垢缘五种故有一切种义无一切时任运
起义故杂心论云贪恚慢不能不见不闻不思惟起
由方便故炽然痴虽有一切时任运者非无差别以
不共无明及五见俱相应无明于一切时任运而起
若与贪瞋慢十缠六垢相应无明则不一切时任运
而起有此差别故非无差别也疑虽一切时任运而
起无有差别犹豫不定而不坚执是故有漏不说名
彼贪等处也七释三有惑业是有因异熟等四无记
是有依皆三有摄也八总结如是等是有漏别名。
上来两行颂总明五蕴自下二十行颂别明五蕴及
处界于中初五行半颂别明色蕴及处界摄二受领
纳随触下一行半颂别明三蕴处界相摄三识谓名
了别下两行颂别明识蕴处界处相摄四总摄一切
法下一行颂以一蕴处界总摄一切法五类境识同
故下一行颂释眼耳鼻处二界一六聚生门种族下
一行颂释处蕴界义说三科所由七净根生死因下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0c 页 X53-0010.png
一行颂释别立受想蕴八有半行颂释蕴不说无为
九随粗染器等下一行半颂释蕴处界次第十为差
别最胜下一行颂释处名通别十一牟尼说法蕴下
四行颂摄异名蕴处界就初五行半别明色蕴及处
界中有五初半行颂总列十一种色二半行颂辨五
根色三色二或二十下一行颂辨五境色四乱心无
心等下三行颂辨无表色五此中根与境下半行颂
以色蕴与处界相摄初半行颂总列十一种色如文
可解次半行颂明五根色文中初颂结前生起次举
颂本后释颂本于中有二复次释初复次云彼谓次
前文所说色等五境识即能缘五境识彼五境能缘
识所依五种净色如其次第应知即是眼等五根下
引经證五根是净色如文可解第二复次释或复彼
者谓次前文所说眼等五根识即能依眼等五识彼
五根能依五识所依五种净色名眼等五根是眼等
五识所依止义如是后复次释便顺品类足论如彼
论说云何眼根谓眼识所依净色为性故知彼者是
眼等所依眼识者五根能依识彼五根能依识所依
净色为五根性也次一行颂辨五境文中初结前生
后次举颂本后释颂本于中有六初释色境文中初
牒颂色二释一显二形显色有四谓青黄赤白为本
馀烟云尘雾影光明闇八显色是此四显色差别也
后之八色或青或黄或赤或白故后八色前四色收
离前四色为后八色故后八色是前四色差别色也
九随粗染器等下一行半颂释蕴处界次第十为差
别最胜下一行颂释处名通别十一牟尼说法蕴下
四行颂摄异名蕴处界就初五行半别明色蕴及处
界中有五初半行颂总列十一种色二半行颂辨五
根色三色二或二十下一行颂辨五境色四乱心无
心等下三行颂辨无表色五此中根与境下半行颂
以色蕴与处界相摄初半行颂总列十一种色如文
可解次半行颂明五根色文中初颂结前生起次举
颂本后释颂本于中有二复次释初复次云彼谓次
前文所说色等五境识即能缘五境识彼五境能缘
识所依五种净色如其次第应知即是眼等五根下
引经證五根是净色如文可解第二复次释或复彼
者谓次前文所说眼等五根识即能依眼等五识彼
五根能依五识所依五种净色名眼等五根是眼等
五识所依止义如是后复次释便顺品类足论如彼
论说云何眼根谓眼识所依净色为性故知彼者是
眼等所依眼识者五根能依识彼五根能依识所依
净色为五根性也次一行颂辨五境文中初结前生
后次举颂本后释颂本于中有六初释色境文中初
牒颂色二释一显二形显色有四谓青黄赤白为本
馀烟云尘雾影光明闇八显色是此四显色差别也
后之八色或青或黄或赤或白故后八色前四色收
离前四色为后八色故后八色是前四色差别色也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1a 页 X53-0011.png
若后八色所不摄四色是前四色摄也如十二部经
皆通名修多罗故经云修多罗者始从如是我闻终
至欢喜奉行故后十一部修多罗部之差别义若十
一部所不摄者唯是初修多罗部摄此中四八相对
亦尔形色有八谓长为初不正为后。
上来释颂色二自下释颂或二十于中有五初举数
二谓青黄下列二十名正理论云有说色有二十一
种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此即空界色之差别与此文
问有馀师说虚空中有一显色名空界色婆沙云昼
为明色所覆夜为闇色所覆非前二十色所摄故为
第二十一依下文空界色是前光闇色摄故但二十
也三此中正者巳下辨二十色相此中正者谓形平
等成业论云见面齐平起于正觉见面参差起不正
觉释云谓诸色面上平等名正面上参差不平等名
邪地水气腾说之为雾可解日炎名光月等炎名明
真谛师云光具二义一远照灼二带热触日炎具二
故得光名一月二星三火四药五宝珠六电炎等皆
不具二名明谓月星虽能远照而不带热触火虽带
热触而不远照四天下药等二义皆阙如云障日成
阴馀色于中由显现可见说名为影须弥障日成阴
馀色于中隐昧不复可见说名为闇馀色易了故论
不释问长与高何别短与下何殊答成业论云见一
面多便起长觉见一面少便起短觉见四面等便起
圆觉见中凸出便起高觉见中拗凹便起下觉释云
皆通名修多罗故经云修多罗者始从如是我闻终
至欢喜奉行故后十一部修多罗部之差别义若十
一部所不摄者唯是初修多罗部摄此中四八相对
亦尔形色有八谓长为初不正为后。
上来释颂色二自下释颂或二十于中有五初举数
二谓青黄下列二十名正理论云有说色有二十一
种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此即空界色之差别与此文
问有馀师说虚空中有一显色名空界色婆沙云昼
为明色所覆夜为闇色所覆非前二十色所摄故为
第二十一依下文空界色是前光闇色摄故但二十
也三此中正者巳下辨二十色相此中正者谓形平
等成业论云见面齐平起于正觉见面参差起不正
觉释云谓诸色面上平等名正面上参差不平等名
邪地水气腾说之为雾可解日炎名光月等炎名明
真谛师云光具二义一远照灼二带热触日炎具二
故得光名一月二星三火四药五宝珠六电炎等皆
不具二名明谓月星虽能远照而不带热触火虽带
热触而不远照四天下药等二义皆阙如云障日成
阴馀色于中由显现可见说名为影须弥障日成阴
馀色于中隐昧不复可见说名为闇馀色易了故论
不释问长与高何别短与下何殊答成业论云见一
面多便起长觉见一面少便起短觉见四面等便起
圆觉见中凸出便起高觉见中拗凹便起下觉释云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1b 页 X53-0011.png
长短据色四面外相高下据色处中中凸名高中凹
名下婆沙云火气名烟龙气名云地气名雾风吹细
土名尘四或有色处界下以显对形四句分别或有
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真谛师云如
天中琉璃地纯青色真金地纯黄色如此等天中四
宝色地犹如火明日光等伹有显色无长短等形或
有色处有形无显谓长等一分身表业性释云长短
等形中随有一分身表业非馀物中任运长短问此
业形色亦无离青黄等显色而言有形无显其馀长
短等亦不离青黄等何故有形必有显耶答馀非业
色长短等任运恒有与青黄等必俱生故有显有形
有表业形由心发起身业之性显非业性不必俱生
岂得为例或有色处有形有显所馀色释云馀非业
色形必与显俱生故具形显也婆沙云有色无形者
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有形无色者谓身有作色有
色有形者谓长短方圆好不好高下烟云尘雾等十
二种是也准真谛师解非业等长短等与青黄俱是
有形有显即应有形有显有十六种今既俱说十二
种故知一切青黄赤白皆是有色无形所摄今更释
三句前八种色相别显著故名有显无粗形质不能
鄣光成影故是无形如长短等鄣光则有长短影如
青黄等鄣光影无青黄等也身有作色有形质是方
圆等色鄣光则有方圆等影故是有形与报色俱不
可分相别名无显也馀十二种非业之色相显可知
名下婆沙云火气名烟龙气名云地气名雾风吹细
土名尘四或有色处界下以显对形四句分别或有
色处有显无形谓青黄赤白影光明闇真谛师云如
天中琉璃地纯青色真金地纯黄色如此等天中四
宝色地犹如火明日光等伹有显色无长短等形或
有色处有形无显谓长等一分身表业性释云长短
等形中随有一分身表业非馀物中任运长短问此
业形色亦无离青黄等显色而言有形无显其馀长
短等亦不离青黄等何故有形必有显耶答馀非业
色长短等任运恒有与青黄等必俱生故有显有形
有表业形由心发起身业之性显非业性不必俱生
岂得为例或有色处有形有显所馀色释云馀非业
色形必与显俱生故具形显也婆沙云有色无形者
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有形无色者谓身有作色有
色有形者谓长短方圆好不好高下烟云尘雾等十
二种是也准真谛师解非业等长短等与青黄俱是
有形有显即应有形有显有十六种今既俱说十二
种故知一切青黄赤白皆是有色无形所摄今更释
三句前八种色相别显著故名有显无粗形质不能
鄣光成影故是无形如长短等鄣光则有长短影如
青黄等鄣光影无青黄等也身有作色有形质是方
圆等色鄣光则有方圆等影故是有形与报色俱不
可分相别名无显也馀十二种非业之色相显可知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1c 页 X53-0011.png
名有显有粗形质十二种鄣光发十二种影故是有
形方圆等八种若是业色迄三性第二句摄若非业
色唯无记第三句收前八种一向是初句烟云尘雾
唯是第三句五叙馀师说唯光明色有显无形文中
有四初馀师立唯光明色有显无形以光明二色中
长短等形不可见故现见世间青黄赤白影闇色处
有长等故二论主责如何一质事具有显形三馀师
释由于此一质中俱可知故此中有者是有两智义
非有两境别质义四论主破若尔身表中亦应有显
形两智别起义非有两境别质义正理论云于显色
中青黄赤白影光明闇唯显可知于形色中身表业
性唯形可了馀色形显俱可了知如何一事有二体
者非宗所许故无此过辨业品中当更思择上来辨
色境。
自下第二辨声境文中有四初举数声唯八种二谓
有执受下列名三执受大种为因下辨相执受大种
为因声谓言手等所发音声正理论云执受大种谓
现在世有情数摄长养等流异熟地等与此相违名
无执受此中执受大种为因声有二种谓有情类加
行所生及馀不待加行所起其有情类加行所生复
有二种一者手等加行所生二者诸表业为自性此
语表业复有二种谓依名起及不待名依名起者复
有二种一者有记二者无记不待名者二种亦然是
有执受大种为因声相差别其无执受大种为因声
形方圆等八种若是业色迄三性第二句摄若非业
色唯无记第三句收前八种一向是初句烟云尘雾
唯是第三句五叙馀师说唯光明色有显无形文中
有四初馀师立唯光明色有显无形以光明二色中
长短等形不可见故现见世间青黄赤白影闇色处
有长等故二论主责如何一质事具有显形三馀师
释由于此一质中俱可知故此中有者是有两智义
非有两境别质义四论主破若尔身表中亦应有显
形两智别起义非有两境别质义正理论云于显色
中青黄赤白影光明闇唯显可知于形色中身表业
性唯形可了馀色形显俱可了知如何一事有二体
者非宗所许故无此过辨业品中当更思择上来辨
色境。
自下第二辨声境文中有四初举数声唯八种二谓
有执受下列名三执受大种为因下辨相执受大种
为因声谓言手等所发音声正理论云执受大种谓
现在世有情数摄长养等流异熟地等与此相违名
无执受此中执受大种为因声有二种谓有情类加
行所生及馀不待加行所起其有情类加行所生复
有二种一者手等加行所生二者诸表业为自性此
语表业复有二种谓依名起及不待名依名起者复
有二种一者有记二者无记不待名者二种亦然是
有执受大种为因声相差别其无执受大种为因声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2a 页 X53-0012.png
亦二种一者有情加行所起二者诸界扰动所生初
谓螺贝钟鼓等声后谓风林河等所发有情数者语
手等声馀声即是非有情数如是诸声闻生悦者名
可意声与此相违名不可意八中唯有初二应理以
有情数非有情数即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声
所摄故于色等中亦应可说可意等异何独在声色
等亦应说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理实应说然
由声处自性难知故但就因说有二种色等不尔是
故不说释无执受中此论但举诸界扰动所生故言
风林河等所发音声略不举有情加行所起螺贝钟
鼓等声言有情名声谓语表业以语表业必与有情
名味句合故也馀手等声则是非有情名声不同正
理论有情数声即有执受非有情数声即无执受大
种为因四叙有馀师说声通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
为因如手鼓等合所生声下论主破如不许一显色
极微二四大造声亦应尔正理论云岂不有声用有
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而得生起如手鼓等合所
生声无如是声二具四大各别果故二四大同得一
果为俱有因成过失故虽有执受与无执受二四大
种共相扣击而俱为因各别发声彼声各据自所依
故不成三体虽有执受与无执受手鼓大种相击为
因发生二声而相映夺随取一种其差别相不易可
知是故声处唯有二种。
上来释声处自下第三释味处文中有三初结前生
谓螺贝钟鼓等声后谓风林河等所发有情数者语
手等声馀声即是非有情数如是诸声闻生悦者名
可意声与此相违名不可意八中唯有初二应理以
有情数非有情数即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声
所摄故于色等中亦应可说可意等异何独在声色
等亦应说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理实应说然
由声处自性难知故但就因说有二种色等不尔是
故不说释无执受中此论但举诸界扰动所生故言
风林河等所发音声略不举有情加行所起螺贝钟
鼓等声言有情名声谓语表业以语表业必与有情
名味句合故也馀手等声则是非有情名声不同正
理论有情数声即有执受非有情数声即无执受大
种为因四叙有馀师说声通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
为因如手鼓等合所生声下论主破如不许一显色
极微二四大造声亦应尔正理论云岂不有声用有
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而得生起如手鼓等合所
生声无如是声二具四大各别果故二四大同得一
果为俱有因成过失故虽有执受与无执受二四大
种共相扣击而俱为因各别发声彼声各据自所依
故不成三体虽有执受与无执受手鼓大种相击为
因发生二声而相映夺随取一种其差别相不易可
知是故声处唯有二种。
上来释声处自下第三释味处文中有三初结前生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2b 页 X53-0012.png
后二举数三列名正理论云越次说者显彼境识生
无定故。
自下第四释香处文中有三初结前生后二举数香
有四种三列名正理论云等不等者增益损成依身
别故有说微弱增盛异故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
恶香及平等香若能长养诸根大种名为好香与此
相违名为恶香无前二用名平等香或诸福业增上
所生名为好香若诸罪业增上所生名为恶香唯四
大种势力所生名平等香此虽增上果而亦有差别
故唯大种势力所生亦是有情增上果摄释云微弱
者多名等增盛者少名不等如世人无智者多与众
人相似名等有智少越于众人名不等巳说香处当
说触处文中有四初结前生后二举数有十一三列
名四辨相此十一中四大种后文当说滑涩轻重如
文可解谓冷触所逼必欲得暖故约暖欲以释冷触
食欲名饥饮欲名渴此皆于因立果名故作如是说
者如人不食胀𦝩空虚火大动发生触触身起食欲
名食欲为饥如人不饮肺𦝩虚燥火大动发生触触
身起饮欲名饮欲为渴欲是心数不关触触为饥渴
因以于因立果名故呼触名饥渴如有颂言下引于
因立果名颂證诸佛出世体非是乐以能生乐故于
因立果名呼佛出世名乐馀亦如是正理论云食欲
名饥饮欲名渴岂不欲是心所法故违触相耶以于
因中立果名故无相违失馀所未说问力劣等摄在
无定故。
自下第四释香处文中有三初结前生后二举数香
有四种三列名正理论云等不等者增益损成依身
别故有说微弱增盛异故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
恶香及平等香若能长养诸根大种名为好香与此
相违名为恶香无前二用名平等香或诸福业增上
所生名为好香若诸罪业增上所生名为恶香唯四
大种势力所生名平等香此虽增上果而亦有差别
故唯大种势力所生亦是有情增上果摄释云微弱
者多名等增盛者少名不等如世人无智者多与众
人相似名等有智少越于众人名不等巳说香处当
说触处文中有四初结前生后二举数有十一三列
名四辨相此十一中四大种后文当说滑涩轻重如
文可解谓冷触所逼必欲得暖故约暖欲以释冷触
食欲名饥饮欲名渴此皆于因立果名故作如是说
者如人不食胀𦝩空虚火大动发生触触身起食欲
名食欲为饥如人不饮肺𦝩虚燥火大动发生触触
身起饮欲名饮欲为渴欲是心数不关触触为饥渴
因以于因立果名故呼触名饥渴如有颂言下引于
因立果名颂證诸佛出世体非是乐以能生乐故于
因立果名呼佛出世名乐馀亦如是正理论云食欲
名饥饮欲名渴岂不欲是心所法故违触相耶以于
因中立果名故无相违失馀所未说问力劣等摄在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2c 页 X53-0012.png
此中故不别说闷不离滑力即涩重劣在软暖轻性
中摄四于色界中下约界分别于色界中无饥渴两
触段食性故有所馀九触彼界衣服别无铢两则不
可称积聚众多有铢两故则可称也。
上来别释五处自下第六明五识取境总别文中有
四初结前此中巳说多种色处二明眼识取境总别
有时眼识缘一事生谓于尔时各别了别有时眼识
缘多事生谓于尔时不别了别如远观察军众山林
等三类应知耳鼻舌等诸识亦尔婆沙第十卷云问
为缘一色能生眼识为缘多色能生眼识若缘一色
能生眼识者此云何通如说眼识能缘五色若缘多
色能生眼识者云何不有二觉意有二觉意即有多
体答缘一种色能生眼识问若然者能缘五色云何
通尊者和须密答曰于缘据疾故佛说俱缘如旋火
轮而实不匝佛陀提婆说曰于色不决了故言俱缘
如观丛林复有说者如五色能生色见一色时名见
五色复次若诸色集聚则见多色生一识若诸色别
异则见一色生一识香入有四种问为缘一香能生
鼻识为缘多香能生鼻识若缘一香生鼻识者如今
一时能嗅百种和香若缘多香生鼻识者云何不有
二心答应作是说缘一香能生鼻识问若然者不能
一时嗅百种香耶答或有说者百种香能生一种香
生于鼻识如是说者好如多香聚集则嗅多香生于
一识若香别异则嗅一香能生一识释缘色有四师
中摄四于色界中下约界分别于色界中无饥渴两
触段食性故有所馀九触彼界衣服别无铢两则不
可称积聚众多有铢两故则可称也。
上来别释五处自下第六明五识取境总别文中有
四初结前此中巳说多种色处二明眼识取境总别
有时眼识缘一事生谓于尔时各别了别有时眼识
缘多事生谓于尔时不别了别如远观察军众山林
等三类应知耳鼻舌等诸识亦尔婆沙第十卷云问
为缘一色能生眼识为缘多色能生眼识若缘一色
能生眼识者此云何通如说眼识能缘五色若缘多
色能生眼识者云何不有二觉意有二觉意即有多
体答缘一种色能生眼识问若然者能缘五色云何
通尊者和须密答曰于缘据疾故佛说俱缘如旋火
轮而实不匝佛陀提婆说曰于色不决了故言俱缘
如观丛林复有说者如五色能生色见一色时名见
五色复次若诸色集聚则见多色生一识若诸色别
异则见一色生一识香入有四种问为缘一香能生
鼻识为缘多香能生鼻识若缘一香生鼻识者如今
一时能嗅百种和香若缘多香生鼻识者云何不有
二心答应作是说缘一香能生鼻识问若然者不能
一时嗅百种香耶答或有说者百种香能生一种香
生于鼻识如是说者好如多香聚集则嗅多香生于
一识若香别异则嗅一香能生一识释缘色有四师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3a 页 X53-0013.png
初和须密唯别缘第二佛陀提婆不了总缘了了别
缘第三师五色缘生异一色如成实论云青黄色合
缘生缘色是成实论义非萨婆多宗准下缘香中第
四师是评家义众色聚集则见多色生于一识若诸
色别异则见一色生一识若总若别俱通了不了是
评家正义初师唯别第二师不了总见了了别见第
三师缘生异色见一言见多并非正义今此文中同
毗婆沙第四评家正义四明身识缘境极多以有大
造不同故与前四境异有两师说初师说身识极多
缘五触起第二师说总缘一切十一触起论主难若
尔五识总缘境故应取共相境非自相境何故经中
说五识唯取自相非共相取下第二师救约十二处
自相故经中许五识身取自相境非约十一触事取
自相境斯有何失婆沙云问为缘一触能生身识为
缘多触能生身识答十一种触能生十一种身识复
有说者五触能生问若然者云何不名总缘境界答
同一触入故不名总缘境界评曰不应作如是说如
前说者好杂心云问几触能起身识答有说从涩至
渴有说五触能起四大与涩如是乃至饥渴复有说
者十一种起身识等是身识境界故无过空法师云
杂心俱舍唯有异说亦可杂心前略举者应是正义
今解诸论所以不同者婆沙为乘前问云为缘一触
能生身识为缘多触能生身识以先问为缘一触能
生身识故即答云十一触生十一种身识即是缘一
缘第三师五色缘生异一色如成实论云青黄色合
缘生缘色是成实论义非萨婆多宗准下缘香中第
四师是评家义众色聚集则见多色生于一识若诸
色别异则见一色生一识若总若别俱通了不了是
评家正义初师唯别第二师不了总见了了别见第
三师缘生异色见一言见多并非正义今此文中同
毗婆沙第四评家正义四明身识缘境极多以有大
造不同故与前四境异有两师说初师说身识极多
缘五触起第二师说总缘一切十一触起论主难若
尔五识总缘境故应取共相境非自相境何故经中
说五识唯取自相非共相取下第二师救约十二处
自相故经中许五识身取自相境非约十一触事取
自相境斯有何失婆沙云问为缘一触能生身识为
缘多触能生身识答十一种触能生十一种身识复
有说者五触能生问若然者云何不名总缘境界答
同一触入故不名总缘境界评曰不应作如是说如
前说者好杂心云问几触能起身识答有说从涩至
渴有说五触能起四大与涩如是乃至饥渴复有说
者十一种起身识等是身识境界故无过空法师云
杂心俱舍唯有异说亦可杂心前略举者应是正义
今解诸论所以不同者婆沙为乘前问云为缘一触
能生身识为缘多触能生身识以先问为缘一触能
生身识故即答云十一触生十一种身识即是缘一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3b 页 X53-0013.png
触生一识也次有师云如味中若味别异即尝一味
生一识今触中四大造色既不别异一所造触必有
四大故极少五触方能生识计不合理故评非之如
前说好如评家意触尚能生十一今生不待言也俱
舍论意乘前文云有时由多物眼识得生若是时中
无所分别应知耳等识亦尔以前四识明总缘故即
类身云身识若极多由五触能生此总极多计不合
理复有师说具足十一能生身识下会通总别合正
理故后总结云斯有何失俱舍据极多总缘故言十
一能生身识若据极少别缘亦十一种触生十一身
识故俱舍下云身尘不定或身缘四大或缘所造或
复俱缘能造所造既得别缘故知十一亦得别缘不
同前师能造所造不别缘故必缘五也杂心乘前问
云几触能起身识初师答云七所造触得别异故从
涩至渴一一能起四大不别异故不说第二师云所
造七触自得别异能造所造必不别异故五触能起
乘五触后第三师云若据诸触聚集即有十一种能
能起身识何但五也皆乘前文意异说不同据其道
理若多触聚集即十一触生一识若据别异即缘一
触生一身识与前四尘说不异也五明身舌二识取
境先后文中初问今应思择身舌二根两境俱至识
既不并何识先起下答随境强盛彼识先生两境均
平舌识先起无始久习食欲引身令相续故食中欲
味识强故先起舌识有声九微虽不相离色声离中
生一识今触中四大造色既不别异一所造触必有
四大故极少五触方能生识计不合理故评非之如
前说好如评家意触尚能生十一今生不待言也俱
舍论意乘前文云有时由多物眼识得生若是时中
无所分别应知耳等识亦尔以前四识明总缘故即
类身云身识若极多由五触能生此总极多计不合
理复有师说具足十一能生身识下会通总别合正
理故后总结云斯有何失俱舍据极多总缘故言十
一能生身识若据极少别缘亦十一种触生十一身
识故俱舍下云身尘不定或身缘四大或缘所造或
复俱缘能造所造既得别缘故知十一亦得别缘不
同前师能造所造不别缘故必缘五也杂心乘前问
云几触能起身识初师答云七所造触得别异故从
涩至渴一一能起四大不别异故不说第二师云所
造七触自得别异能造所造必不别异故五触能起
乘五触后第三师云若据诸触聚集即有十一种能
能起身识何但五也皆乘前文意异说不同据其道
理若多触聚集即十一触生一识若据别异即缘一
触生一身识与前四尘说不异也五明身舌二识取
境先后文中初问今应思择身舌二根两境俱至识
既不并何识先起下答随境强盛彼识先生两境均
平舌识先起无始久习食欲引身令相续故食中欲
味识强故先起舌识有声九微虽不相离色声离中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3c 页 X53-0013.png
知风吹微香独发鼻识故不须释触味二境俱合中
知起识先后以不定故须思择也。
上来第三一行颂辨五境色自下第四有三行颂次
辨无表色于中初一行颂正辨无表相后两行颂因
论生论辨能造大种文中有三初结前生后巳说五
根五境及五识取境总别先后相无表色相今次当
说二举颂本三释颂本于中有十初牒乱心释乱心
者谓此定心馀乱心也二牒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
尽定此二定中无表色行无想报中无表不行故不
说也三牒等言释显示乱心等取不乱定心无心等
取有心此四位中无表恒行四释随流无表一起前
后相似相续说名随流五释净不净无表不表无记
唯善不善名净不净六释大种所造性为简别诸得
亦相似相续是故复言大种所造得虽一起相似相
续非色性故非大种所造毗婆沙说造是因义谓作
生等五种因故如下文辨七释由此显立名所因故
言由此八释无表无表虽以身语色业为性如有表
身语业同是色性而无表业非表示令他人了知内
心善恶故名无表由此非表示令他了知是立名因
也身语表业表示令他了知内心善恶故名有表故
成业论云何故名表此能表示自发业心令他知故
为显此义故说颂言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彼
潜渊鱼鼓波而自表九释说说者显此是萨婆多师
宗言说也正理论云说者显此是馀师意经主不许
知起识先后以不定故须思择也。
上来第三一行颂辨五境色自下第四有三行颂次
辨无表色于中初一行颂正辨无表相后两行颂因
论生论辨能造大种文中有三初结前生后巳说五
根五境及五识取境总别先后相无表色相今次当
说二举颂本三释颂本于中有十初牒乱心释乱心
者谓此定心馀乱心也二牒无心者谓入无想及灭
尽定此二定中无表色行无想报中无表不行故不
说也三牒等言释显示乱心等取不乱定心无心等
取有心此四位中无表恒行四释随流无表一起前
后相似相续说名随流五释净不净无表不表无记
唯善不善名净不净六释大种所造性为简别诸得
亦相似相续是故复言大种所造得虽一起相似相
续非色性故非大种所造毗婆沙说造是因义谓作
生等五种因故如下文辨七释由此显立名所因故
言由此八释无表无表虽以身语色业为性如有表
身语业同是色性而无表业非表示令他人了知内
心善恶故名无表由此非表示令他了知是立名因
也身语表业表示令他了知内心善恶故名有表故
成业论云何故名表此能表示自发业心令他知故
为显此义故说颂言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彼
潜渊鱼鼓波而自表九释说说者显此是萨婆多师
宗言说也正理论云说者显此是馀师意经主不许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4a 页 X53-0014.png
如是种类无表色故十略说无表色一从身语表业
二及定心所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
上来一行颂正辨无表相自下两行颂因论生论辨
能造大种于中初一行颂辨实四大第二行颂辨假
名四大就初行颂文中有三初牒前问后二举颂本
三释颂本文中有六初释第二句二释谓四界能持
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三释大种如是四界亦名
大种一切馀所造色所依性故是种类正理论云种
与能生名差别故下以三义释大一体宽广故十种
所造色中一一极微皆有四大围绕一一四大极微
处不必有馀十所造色故四大体宽应也二于地等
增盛聚中形相大故世界初成时地大增盛遍满世
界地形相大后三灾起水火风增盛聚中水火风形
相大或起种种大事用故者于世间中有所营造大
事用皆由四大起初是体大次是相大后是用大正
理论云又于此中由大及种二言具故唯四义成虚
空有大而无种义与能生名差别故造色及馀有为
非色性能生故是种非大如前所说大种二义互不
相成故随阙一种不能生灭成所馀造色故大种唯
四不增不减毗婆沙者作如是言减即无能增便无
用如床座足四此四大种下释第三句长谓吹物增
盛或复吹水流引五业用既尔释第四句如文可解
六会释经论品类足论及契经问言云何名风界答
谓轻等动性以轻与动相顺相似故言轻等于动品
二及定心所生善不善色名为无表。
上来一行颂正辨无表相自下两行颂因论生论辨
能造大种于中初一行颂辨实四大第二行颂辨假
名四大就初行颂文中有三初牒前问后二举颂本
三释颂本文中有六初释第二句二释谓四界能持
自相及所造色故名为界三释大种如是四界亦名
大种一切馀所造色所依性故是种类正理论云种
与能生名差别故下以三义释大一体宽广故十种
所造色中一一极微皆有四大围绕一一四大极微
处不必有馀十所造色故四大体宽应也二于地等
增盛聚中形相大故世界初成时地大增盛遍满世
界地形相大后三灾起水火风增盛聚中水火风形
相大或起种种大事用故者于世间中有所营造大
事用皆由四大起初是体大次是相大后是用大正
理论云又于此中由大及种二言具故唯四义成虚
空有大而无种义与能生名差别故造色及馀有为
非色性能生故是种非大如前所说大种二义互不
相成故随阙一种不能生灭成所馀造色故大种唯
四不增不减毗婆沙者作如是言减即无能增便无
用如床座足四此四大种下释第三句长谓吹物增
盛或复吹水流引五业用既尔释第四句如文可解
六会释经论品类足论及契经问言云何名风界答
谓轻等动性以轻与动相顺相似故言轻等于动品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4b 页 X53-0014.png
类足论及契经复说轻性为所造色道理故应风界
动为自性然前经论答言轻等动性者举所造轻业
显能造动体故经论亦言轻为风界而实轻是所造
果也所造轻果七啭声中是是第二啭业声故说轻
为业也其七啭声如摄大乘论疏释正理论第四卷
云对坚等三动最难了故举轻果以显风因虽四大
种皆是轻因而就增强故作是说火虽增强而不决
定又轻与动相须相似故论经言轻等动性。
自下第二颂辨假名四大文中有三初问生起二举
颂本三释颂本于中有二初别释颂本如文可解二
何故此蕴下总释十一说为色义文中初问故此色
蕴十一种色眼为最初无表为后说为色耶下答有
二说初说由变坏故名色二有说变碍故名为色就
初文中有八初立宗由变坏故名色二如世尊说下
引经證三问谁能变坏四答谓手触故等五转释变
坏即是可恼坏义六故义品中下引经證恼坏七重
问色复云何欲所恼坏八答欲所扰恼变坏生故就
第二说中文有其七初萨婆多立宗有说变碍故名
为色二论主难若尔极微应不名色无变碍故三萨
婆多救此难不然无一极微各处而住众微聚集变
坏义成正理论云无一极微现在独住积集住故变
碍义成有说亦有独住极微然后变碍而不发识五
识依缘要积集故如立极微虽虽无方分亦无触对
而许极微有碍有对有障用故应知变碍义亦如是
动为自性然前经论答言轻等动性者举所造轻业
显能造动体故经论亦言轻为风界而实轻是所造
果也所造轻果七啭声中是是第二啭业声故说轻
为业也其七啭声如摄大乘论疏释正理论第四卷
云对坚等三动最难了故举轻果以显风因虽四大
种皆是轻因而就增强故作是说火虽增强而不决
定又轻与动相须相似故论经言轻等动性。
自下第二颂辨假名四大文中有三初问生起二举
颂本三释颂本于中有二初别释颂本如文可解二
何故此蕴下总释十一说为色义文中初问故此色
蕴十一种色眼为最初无表为后说为色耶下答有
二说初说由变坏故名色二有说变碍故名为色就
初文中有八初立宗由变坏故名色二如世尊说下
引经證三问谁能变坏四答谓手触故等五转释变
坏即是可恼坏义六故义品中下引经證恼坏七重
问色复云何欲所恼坏八答欲所扰恼变坏生故就
第二说中文有其七初萨婆多立宗有说变碍故名
为色二论主难若尔极微应不名色无变碍故三萨
婆多救此难不然无一极微各处而住众微聚集变
坏义成正理论云无一极微现在独住积集住故变
碍义成有说亦有独住极微然后变碍而不发识五
识依缘要积集故如立极微虽虽无方分亦无触对
而许极微有碍有对有障用故应知变碍义亦如是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4c 页 X53-0014.png
四论主难现在众微集变碍义可成遇未众微散应
不名为色立萨婆多救此亦曾当有变碍故及彼现
在种类故如所烧薪正被烧时可名为薪虽未烧巳
烧亦名薪者是烧薪种款故也六论主重难十色曾
当有聚集变碍义可成无表非极微三世无聚集诸
无表色应不名色。
自下第七有三毗婆沙师展转救此第六难文中三
师即为三别就初文中有二初毗婆沙师以法喻救
云表色有变碍故无表随彼表亦受色名譬如树动
影亦随动二论主破此释不然先破其法无表非极
微无变碍故何得无表随彼亦受色名若无表随表
亦受色名者无表随表应是极微变碍可见有对也
次破其喻若无表随表亦受色名譬如树动影亦随
动者有表灭时无表应随灭如树灭时影必随灭故
若影随灭可言影随树动无表既不随表灭何得无
表随表受色名耶正论云有释表色有变碍故无表
随彼亦受色名此不应理随心转色不从表生应非
色故次明第二婆沙师救文中五初述彼师救有第
二毗婆沙师释前第六难所依大种变碍故无表业
亦得色名定散无表皆依大种也二论主难若尔所
依五根有变碍故眼等五识应亦名色三彼师救云
此难不齐无表依止大种转时亲依大种生故迦延
经缘品云四大造色因增上新毗婆沙释云四大望
造色作生等五因造皆是因缘摄故新毗婆沙十因
不名为色立萨婆多救此亦曾当有变碍故及彼现
在种类故如所烧薪正被烧时可名为薪虽未烧巳
烧亦名薪者是烧薪种款故也六论主重难十色曾
当有聚集变碍义可成无表非极微三世无聚集诸
无表色应不名色。
自下第七有三毗婆沙师展转救此第六难文中三
师即为三别就初文中有二初毗婆沙师以法喻救
云表色有变碍故无表随彼表亦受色名譬如树动
影亦随动二论主破此释不然先破其法无表非极
微无变碍故何得无表随彼亦受色名若无表随表
亦受色名者无表随表应是极微变碍可见有对也
次破其喻若无表随表亦受色名譬如树动影亦随
动者有表灭时无表应随灭如树灭时影必随灭故
若影随灭可言影随树动无表既不随表灭何得无
表随表受色名耶正论云有释表色有变碍故无表
随彼亦受色名此不应理随心转色不从表生应非
色故次明第二婆沙师救文中五初述彼师救有第
二毗婆沙师释前第六难所依大种变碍故无表业
亦得色名定散无表皆依大种也二论主难若尔所
依五根有变碍故眼等五识应亦名色三彼师救云
此难不齐无表依止大种转时亲依大种生故迦延
经缘品云四大造色因增上新毗婆沙释云四大望
造色作生等五因造皆是因缘摄故新毗婆沙十因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5a 页 X53-0015.png
为因缘谓相应俱有等五因及生依等五因也譬如
影亲依树发光亲依宝生也眼等五识依眼等时则
不如是亲依而生五根望五识唯为能作增上助生
缘故五识不随疏依有变碍也四论主先破其喻此
影依树光依宝言且非符顺毗婆沙义彼毗婆沙宗
八微不相离影光等显色极微各自依止影光中四
大种故何得说言影依于树光依于宝次破其法假
设许汝影光依止树宝而无表色不同彼影光依树
宝彼毗婆沙宗许所依大种虽灭而无表色常相续
生不随灭故若无表色同影光依树宝者如树宝灭
影光随灭应四大灭无表随灭不相续也五结是故
如上所言未为释难次明第三毗婆沙师重救五识
随根应亦名色难文中有三初述复有第三毗婆沙
师别释彼所五识难言眼识等五所依根不定或有
变碍谓眼等同时根或无变碍谓无间灭意无表所
依则不如是唯依变碍二结前难是故前引五识所
难定为不齐三结本宗变碍名色理得成就正理论
云又理不应六识自性一法种类亦色非色无有无
表不依色生故应所依有变碍故能依无表亦得色
名又言色者如牛孔雀依少分类以立想名非无差
别不应为难释云西方呼水牛为地眠孔雀为地叫
如水牛在水非则不得眠要出在陆地方眠然在水
中亦名地眠者从少分立名孔雀飞时则不能鸣要
在地上方能鸣故呼为地叫此亦从少分立名依萨
影亲依树发光亲依宝生也眼等五识依眼等时则
不如是亲依而生五根望五识唯为能作增上助生
缘故五识不随疏依有变碍也四论主先破其喻此
影依树光依宝言且非符顺毗婆沙义彼毗婆沙宗
八微不相离影光等显色极微各自依止影光中四
大种故何得说言影依于树光依于宝次破其法假
设许汝影光依止树宝而无表色不同彼影光依树
宝彼毗婆沙宗许所依大种虽灭而无表色常相续
生不随灭故若无表色同影光依树宝者如树宝灭
影光随灭应四大灭无表随灭不相续也五结是故
如上所言未为释难次明第三毗婆沙师重救五识
随根应亦名色难文中有三初述复有第三毗婆沙
师别释彼所五识难言眼识等五所依根不定或有
变碍谓眼等同时根或无变碍谓无间灭意无表所
依则不如是唯依变碍二结前难是故前引五识所
难定为不齐三结本宗变碍名色理得成就正理论
云又理不应六识自性一法种类亦色非色无有无
表不依色生故应所依有变碍故能依无表亦得色
名又言色者如牛孔雀依少分类以立想名非无差
别不应为难释云西方呼水牛为地眠孔雀为地叫
如水牛在水非则不得眠要出在陆地方眠然在水
中亦名地眠者从少分立名孔雀飞时则不能鸣要
在地上方能鸣故呼为地叫此亦从少分立名依萨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5b 页 X53-0015.png
婆多宗四法非变碍一极微二过去色三未来色四
无表色而名变碍者亦从现在十聚集色少分立名
也。
上来第四有三行颂辨无表色自下第五以色蕴与
界处相摄如文可解。
上来五行半颂别明色蕴及处界相摄自下第二有
一行半颂别明受想行三蕴及处界相摄文中有三
初结前生后二举颂本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初
句受蕴谓三受领纳苦乐等三触行解即乐等受二
想蕴下释第二句如文可解三除前巳下释第三句
文中有六初正释颂本除前说色受想三蕴及后颂
说识蕴馀一切四十四心数及十四不相应行此五
十八法名为行蕴二会契经然经中说六思为行蕴
者由最胜故偏说三是故佛说下结经偏说造作名
行四若不尔者下萨婆多师反难经部如正理论有
经部别师心王之外唯立三数谓受想思故今反难
若不就胜说者馀四十四心所法及十四不相应非
蕴摄故应非苦集谛若非苦集谛则不可为苦谛应
知集谛应断应无能得罗汉果者五引经證遍知遍
断如世尊说若于一有漏果法未为无碍道达未为
解脱道證知我说不能作苦边际得罗汉果有漏因
义未为无碍道断未为解脱道灭故亦如是六是故
定应下总结虽有六文合释第三句四即此所说下
释馀三句可解。
无表色而名变碍者亦从现在十聚集色少分立名
也。
上来第四有三行颂辨无表色自下第五以色蕴与
界处相摄如文可解。
上来五行半颂别明色蕴及处界相摄自下第二有
一行半颂别明受想行三蕴及处界相摄文中有三
初结前生后二举颂本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初
句受蕴谓三受领纳苦乐等三触行解即乐等受二
想蕴下释第二句如文可解三除前巳下释第三句
文中有六初正释颂本除前说色受想三蕴及后颂
说识蕴馀一切四十四心数及十四不相应行此五
十八法名为行蕴二会契经然经中说六思为行蕴
者由最胜故偏说三是故佛说下结经偏说造作名
行四若不尔者下萨婆多师反难经部如正理论有
经部别师心王之外唯立三数谓受想思故今反难
若不就胜说者馀四十四心所法及十四不相应非
蕴摄故应非苦集谛若非苦集谛则不可为苦谛应
知集谛应断应无能得罗汉果者五引经證遍知遍
断如世尊说若于一有漏果法未为无碍道达未为
解脱道證知我说不能作苦边际得罗汉果有漏因
义未为无碍道断未为解脱道灭故亦如是六是故
定应下总结虽有六文合释第三句四即此所说下
释馀三句可解。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5c 页 X53-0015.png
上来第二有一行半颂明受想行三蕴及处界相摄
自下第三有两行颂别明识蕴及处界相摄就初颂
文中有三初结前生后二举颂本于中初句正辨识
蕴下三句辨处界相摄三释颂本文中有三初释初
句将释此文先述正理论第三卷云识谓了者是唯
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各各了别谓彼
眼识虽有色等多境现前然唯取色不取声等唯取
青等非谓青等亦非可意不可意等非男女等非人
杌等非得失等如彼眼识于其自境唯总取相如是
馀识随应当知释云谓如眼识缘青本性相时于眼
识上有青影像相现即此相现名为行相然此行相
无别体性即随见分蕴界处摄谓识蕴上现即识蕴
摄受想等上现即受想等蕴摄界处亦尔非是所缘
缘摄即当大乘相分然大乘相分若似色即色蕴摄
似受想等即受想蕴等摄界处亦尔随所似本性相
判蕴界处亦是所缘缘摄言识谓了者是唯总取境
界影像相义简受想等别取境相也谓六识各各别
缘六尘总取彼彼六尘境界影像相名了别各是各
别各别缘六尘影像相义了别是总取自境界义谓
彼眼识虽有色等六尘多境现前然眼识唯取色不
取声等四尘简异耳等四识唯取青黄等二十种色
义非谓青等名简异意识取青义亦取青名是各各
义若如受数总取青相别取违顺中容可意境想数
总取青义别取男女人杌等相思数总取青相别取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6a 页 X53-0016.png
得失等相皆有总别两解识即不尔唯总取青等相
不取可意不可意等受所取别相非取男女等非取
人杌等想所取别相非取思得失等所取别相如彼
眼识于其各自境唯总取青相等如是馀识随应当
知问想受等数若有总别二解云何无二体何故杂
心言无二决定答有二用无二体无二决定者无二
决定体也今文唯言各各了别者彼彼六尘境界六
识缘别释各各义总取自境影像相影像相现时各
为了别释了别义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可
解二应知如是下释馀三句可解三如是此十下总
结五蕴与十二处并十八界相即。
上来一行颂正辨识蕴与处界相即自下半行颂即
六识身说名为意文中有四初牒六识青异法意二
答更无异法三即于此无异法中与颂本由即六识
身无间灭为意故无异法也四释颂本如文可解。
自下半颂建立十八界文中有三初前为问二举颂
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三初释颂本如是所依六根
能依六识所缘六境应知各六界成十八二若尔下
难三不尔下释阙馀润生烦恼故后识不生。
上来第三有两行颂别明识蕴处界相摄自下第四
有一行颂以一蕴处界总摄一切法文中有三初牒
前问后亦可牒别问总二举颂答三释颂本文中有
四初释第二句由一色蕴摄十一色意处摄一切心
法界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三无为二应知总
不取可意不可意等受所取别相非取男女等非取
人杌等想所取别相非取思得失等所取别相如彼
眼识于其各自境唯总取青相等如是馀识随应当
知问想受等数若有总别二解云何无二体何故杂
心言无二决定答有二用无二体无二决定者无二
决定体也今文唯言各各了别者彼彼六尘境界六
识缘别释各各义总取自境影像相影像相现时各
为了别释了别义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可
解二应知如是下释馀三句可解三如是此十下总
结五蕴与十二处并十八界相即。
上来一行颂正辨识蕴与处界相即自下半行颂即
六识身说名为意文中有四初牒六识青异法意二
答更无异法三即于此无异法中与颂本由即六识
身无间灭为意故无异法也四释颂本如文可解。
自下半颂建立十八界文中有三初前为问二举颂
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三初释颂本如是所依六根
能依六识所缘六境应知各六界成十八二若尔下
难三不尔下释阙馀润生烦恼故后识不生。
上来第三有两行颂别明识蕴处界相摄自下第四
有一行颂以一蕴处界总摄一切法文中有三初牒
前问后亦可牒别问总二举颂答三释颂本文中有
四初释第二句由一色蕴摄十一色意处摄一切心
法界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三无为二应知总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6b 页 X53-0016.png
摄一切法尽释第一句三谓于诸处下就胜义摄自
非他释馀二句四若于诸处下就世俗摄他。
自下第五有一行颂释眼耳鼻处二界一文中初牒
眼耳鼻处各有二责十八界体非二十一此难非理
下举颂本答于中初二句正释前难颂释俱可解后
二句释眼耳鼻各二处所由文中有三初牒前为问
二举颂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五初叙古释二此释
不然下论主非古释三若尔下古师问论主四为所
发识下论主述今释五是故三根下结三根各二处
如文可解。
自下第六有一行颂释蕴界处义文中有三初结前
问后二举颂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聚义于
中有四初正释颂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二如
契经言下引经五门略为一聚證聚释蕴一三世二
内外三粗细四胜劣五近远三结由此经證聚义得
成四于此经中下述两师释释经五门初述毗婆沙
师释于此经中无常巳灭等释三世色可解次以三
义释内外初约念处门自身五根六尘色名内所馀
他身非众生数五根六尘色名外次约十二处辨内
外自他五根色名为内自他六尘及非众生数色名
为外故言或约处辨于中以内念处对内入处有一
种四句以外念处对外处复有一种四句思而可解
次二义释粗细门于中初约十色有对名粗无表无
对名细次约十色相待释粗细故言或相待力如以
非他释馀二句四若于诸处下就世俗摄他。
自下第五有一行颂释眼耳鼻处二界一文中初牒
眼耳鼻处各有二责十八界体非二十一此难非理
下举颂本答于中初二句正释前难颂释俱可解后
二句释眼耳鼻各二处所由文中有三初牒前为问
二举颂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五初叙古释二此释
不然下论主非古释三若尔下古师问论主四为所
发识下论主述今释五是故三根下结三根各二处
如文可解。
自下第六有一行颂释蕴界处义文中有三初结前
问后二举颂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聚义于
中有四初正释颂诸有为法和合聚义是蕴义二如
契经言下引经五门略为一聚證聚释蕴一三世二
内外三粗细四胜劣五近远三结由此经證聚义得
成四于此经中下述两师释释经五门初述毗婆沙
师释于此经中无常巳灭等释三世色可解次以三
义释内外初约念处门自身五根六尘色名内所馀
他身非众生数五根六尘色名外次约十二处辨内
外自他五根色名为内自他六尘及非众生数色名
为外故言或约处辨于中以内念处对内入处有一
种四句以外念处对外处复有一种四句思而可解
次二义释粗细门于中初约十色有对名粗无表无
对名细次约十色相待释粗细故言或相待力如以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6c 页 X53-0016.png
桃待枣名粗待瓜名细若言相待粗细无别体故不
成此难不然所待异故如桃待彼枣为粗未曾待枣
为细待彼瓜为细未曾为粗犹如父子苦集谤等亦
相待立杂心有对无对门与相待合释者谬也次释
胜劣远近门可解次类释馀四蕴故言乃至识蕴于
中亦然如粗细一门有差别四蕴俱无对故不可言
有对名粗等四蕴谓依五根名粗依意根名细或约
地辨欲界地四蕴名粗初禅地四蕴名细乃至以无
所有处对非想亦然毗婆沙师所说如是结执义人
次述法救师释五根所取五尘名粗色所馀意根所
取五根无表名细色非可意二十一名劣色可意二
十一名胜色不可见处色尘或十一色名远色在可
见处名近色过去等三世门内外门如自名显受等
四蕴亦然随所依力依自身名为近依他身名为远
粗细同前毗婆沙释虽有四文合为第一释颂聚是
蕴义。
自下第二释颂生门是处义谓六根六尘心心所法
生长门义是处义释名可解。
自下第三释颂种族是界义文中有九初法说诸法
种族义是界义二如一山中下举喻显三如是一身
下举法同喻四此中种族下重释种族是生根本义
如父母是生身根本名种族也五问如是眼等谁之
是生本六答谓自种类同类因是生本七难若尔无
为应不名界非同类因生根本故八释心心所法同
成此难不然所待异故如桃待彼枣为粗未曾待枣
为细待彼瓜为细未曾为粗犹如父子苦集谤等亦
相待立杂心有对无对门与相待合释者谬也次释
胜劣远近门可解次类释馀四蕴故言乃至识蕴于
中亦然如粗细一门有差别四蕴俱无对故不可言
有对名粗等四蕴谓依五根名粗依意根名细或约
地辨欲界地四蕴名粗初禅地四蕴名细乃至以无
所有处对非想亦然毗婆沙师所说如是结执义人
次述法救师释五根所取五尘名粗色所馀意根所
取五根无表名细色非可意二十一名劣色可意二
十一名胜色不可见处色尘或十一色名远色在可
见处名近色过去等三世门内外门如自名显受等
四蕴亦然随所依力依自身名为近依他身名为远
粗细同前毗婆沙释虽有四文合为第一释颂聚是
蕴义。
自下第二释颂生门是处义谓六根六尘心心所法
生长门义是处义释名可解。
自下第三释颂种族是界义文中有九初法说诸法
种族义是界义二如一山中下举喻显三如是一身
下举法同喻四此中种族下重释种族是生根本义
如父母是生身根本名种族也五问如是眼等谁之
是生本六答谓自种类同类因是生本七难若尔无
为应不名界非同类因生根本故八释心心所法同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7a 页 X53-0017.png
性类所缘缘生之本故九叙馀师有说界色表种类
义虽有九文合为第三释颂种族是界义。
自下第四重问答分别文中有二初述经部难萨婆
多若言聚义是蕴义者蕴应役有多实积集共所成
聚故如声聚如假我二述三毗婆沙师释难初师释
云此难不然一实极微亦名蕴故次述经部破若尔
不应言聚义是蕴义非一实物有聚义故正理论云
若以聚义释蕴义者蕴则非实聚是假故此难不然
于聚所依立义言故非聚即义义是实物之差别聚
非实故此释显经有大义趣论如言聚离聚所依无
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
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又
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折略为一聚蕴虽即聚而
实义故馀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别起法中亦
说蕴故定非假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馀说
如经于一切时和合生故蕴虽各别而聚义成第二
毗婆沙师有说能荷果重担义是蕴义由西方世间
说肩名蕴物所聚处故第三毗婆沙师释文中有八
初述彼释可分段义是蕴义故世间有言三分放钱
汝加三还我我当与汝钱然言汝三蕴还我当与汝
故知分是蕴义二此释越经下论主破三若谓此经
下论主重牒救非四故彼经言下论主引经略为一
聚释前非意五结是故如聚蕴定假有六毗婆沙师
反难论主若尔应许诸有色十处亦是假有眼等极
义虽有九文合为第三释颂种族是界义。
自下第四重问答分别文中有二初述经部难萨婆
多若言聚义是蕴义者蕴应役有多实积集共所成
聚故如声聚如假我二述三毗婆沙师释难初师释
云此难不然一实极微亦名蕴故次述经部破若尔
不应言聚义是蕴义非一实物有聚义故正理论云
若以聚义释蕴义者蕴则非实聚是假故此难不然
于聚所依立义言故非聚即义义是实物之差别聚
非实故此释显经有大义趣论如言聚离聚所依无
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
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又
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折略为一聚蕴虽即聚而
实义故馀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别起法中亦
说蕴故定非假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馀说
如经于一切时和合生故蕴虽各别而聚义成第二
毗婆沙师有说能荷果重担义是蕴义由西方世间
说肩名蕴物所聚处故第三毗婆沙师释文中有八
初述彼释可分段义是蕴义故世间有言三分放钱
汝加三还我我当与汝钱然言汝三蕴还我当与汝
故知分是蕴义二此释越经下论主破三若谓此经
下论主重牒救非四故彼经言下论主引经略为一
聚释前非意五结是故如聚蕴定假有六毗婆沙师
反难论主若尔应许诸有色十处亦是假有眼等极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7b 页 X53-0017.png
微要多积聚成生门故七论主非此难非理根境多
积聚中一一极微皆有因用故一一极微皆生成成
生门如一丝不能制象多丝聚集方能制象多丝制
象时一一丝皆有制象力极微生门亦然以聚义是
蕴义故要多极微方成聚一一极微不名聚故不可
以蕴例处也若不一一极微有因用尔者六根六境
相助共生识时别无因用者应不立别处是则应无
十二处别根境共生识和合有因用但应有六处虽
根境共生识别有因用故分为十二处故知眼等极
微聚生识一一极微有因用一一极微皆是处八论
主述毗婆沙义然毗婆沙作如是说六足对法诸师
云若形观总假蕴彼说极微是一界一处以界处非
聚故一极微是一假蕴少分若不形观总假蕴者彼
说极微即是一界一处一蕴如林是有分有众多树
分故树是分是林一分故极微对蕴亦尔亦假蕴是
有分有众多极微分极微实是分是假蕴一分故彼
说极微名一蕴者此应于极微分假说有分蕴如烧
少衣缕分假说烧衣有分言我烧衣也。
上来半行颂释蕴处界义自下半行颂说三科所由
文中有三初问三种说二举颂答三释颂本文中有
二初总举宗所化有三品故世尊说三科二传说有
情下释颂本或愚心所总执我者有诸众生于色心
不迷知色蕴众分所成说蕴有六非真实物但迷心
所法谓受苦乐分别异相能造善恶悉是我功能总
积聚中一一极微皆有因用故一一极微皆生成成
生门如一丝不能制象多丝聚集方能制象多丝制
象时一一丝皆有制象力极微生门亦然以聚义是
蕴义故要多极微方成聚一一极微不名聚故不可
以蕴例处也若不一一极微有因用尔者六根六境
相助共生识时别无因用者应不立别处是则应无
十二处别根境共生识和合有因用但应有六处虽
根境共生识别有因用故分为十二处故知眼等极
微聚生识一一极微有因用一一极微皆是处八论
主述毗婆沙义然毗婆沙作如是说六足对法诸师
云若形观总假蕴彼说极微是一界一处以界处非
聚故一极微是一假蕴少分若不形观总假蕴者彼
说极微即是一界一处一蕴如林是有分有众多树
分故树是分是林一分故极微对蕴亦尔亦假蕴是
有分有众多极微分极微实是分是假蕴一分故彼
说极微名一蕴者此应于极微分假说有分蕴如烧
少衣缕分假说烧衣有分言我烧衣也。
上来半行颂释蕴处界义自下半行颂说三科所由
文中有三初问三种说二举颂答三释颂本文中有
二初总举宗所化有三品故世尊说三科二传说有
情下释颂本或愚心所总执我者有诸众生于色心
不迷知色蕴众分所成说蕴有六非真实物但迷心
所法谓受苦乐分别异相能造善恶悉是我功能总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7c 页 X53-0017.png
执为我为破此执故说五蕴开心法为五色心不迷
故不开也或唯愚色执色为我谓见色闻声等皆是
我用佛为破此愚执故说十二处开色为十处心心
法不迷说意处法处显色是聚众分所成色非是我
或愚色心者有诸众生迷色及心谓见色闻声等了
别色声等皆是一我用为破此执故说十八界开心
为七开色为十不迷心法等故总立法界根三乐三
如文可解。
自下第七有一行颂释别立受相蕴文中初问何缘
世尊说馀四十四心所总置行蕴别分受想为二蕴
耶二举颂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诤根诤根
有二谓著诸五欲起爱分诤及著诸见起见分诤此
见爱二分烦恼诤受想二数如其次第为最胜因以
贪味受力故贪著诸五欲起爱分烦恼诤以倒想力
故贪著诸见起见分烦恼诤也二又生死法下释生
死因可解三由此二因释下释下两句由此颂中二
所以及后颂当说五蕴次第所以故应知别立四其
五蕴次第因邻次后两句当辨。
自下第八有半行颂释蕴不说无为所以文中初问
二举颂答三释颂本文中有三初释颂本无为不可
说在色等蕴中与色等五义不相应故谓体非色变
碍义乃至体非识了别义亦不可说为第六蕴与彼
聚义不相应故无为非如色等有过去等五门品类
可略一聚名无为蕴又第二师言取蕴为显染净所
故不开也或唯愚色执色为我谓见色闻声等皆是
我用佛为破此愚执故说十二处开色为十处心心
法不迷说意处法处显色是聚众分所成色非是我
或愚色心者有诸众生迷色及心谓见色闻声等了
别色声等皆是一我用为破此执故说十八界开心
为七开色为十不迷心法等故总立法界根三乐三
如文可解。
自下第七有一行颂释别立受相蕴文中初问何缘
世尊说馀四十四心所总置行蕴别分受想为二蕴
耶二举颂本答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诤根诤根
有二谓著诸五欲起爱分诤及著诸见起见分诤此
见爱二分烦恼诤受想二数如其次第为最胜因以
贪味受力故贪著诸五欲起爱分烦恼诤以倒想力
故贪著诸见起见分烦恼诤也二又生死法下释生
死因可解三由此二因释下释下两句由此颂中二
所以及后颂当说五蕴次第所以故应知别立四其
五蕴次第因邻次后两句当辨。
自下第八有半行颂释蕴不说无为所以文中初问
二举颂答三释颂本文中有三初释颂本无为不可
说在色等蕴中与色等五义不相应故谓体非色变
碍义乃至体非识了别义亦不可说为第六蕴与彼
聚义不相应故无为非如色等有过去等五门品类
可略一聚名无为蕴又第二师言取蕴为显染净所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8a 页 X53-0018.png
依染净二依蕴言所显以蕴通漏及无漏故无为于
此二义都无故不立蕴第三又师说如瓶破非瓶如
是蕴息应非蕴论主破云彼于处界例应成失处界
息得无为为应非处界摄正理论云经主难言彼于
处界例应成失谓处界息处应非处界便违所宗全
于蕴门众生计我入无馀位诸蕴顿息处界不然非
全生故唯取蕴起假说为生若诸蕴息亦立为蕴般
涅槃巳馀蕴应存众生畏蕴有多过患应于涅槃无
安稳想非处界中全有多过故无馀位处界犹随故
不应例彼成失此息言意非显断空择灭体非断故
此息言意显若于此处诸蕴相都无名为蕴息三无
为上聚义都无可名蕴息非门族义于彼亦无故不
应例。
自下第九有一行半颂辨蕴处界次第于中初半行
颂明五蕴次第文中初结前生后二举颂本三释颂
本文中有六初释随粗次第立色有对故诸蕴中粗
是故先说四无色中粗唯受蕴行相故世说我手等
痛言不说我手等想对行识二蕴想蕴最粗男女等
想先了知故行粗过识贪瞋痴等取别行相易了知
故识最为细总取境相难了知故二从无始下释随
染次第立此行及前色受想三皆染污识馀文可解三
或色如下释随器等次第立如世间饮食必须器置
故色如器为先有器须置饮食故受类饮食为第二
饮食不可单进必须𦵔肴想同𦵔肴助味故为第三
此二义都无故不立蕴第三又师说如瓶破非瓶如
是蕴息应非蕴论主破云彼于处界例应成失处界
息得无为为应非处界摄正理论云经主难言彼于
处界例应成失谓处界息处应非处界便违所宗全
于蕴门众生计我入无馀位诸蕴顿息处界不然非
全生故唯取蕴起假说为生若诸蕴息亦立为蕴般
涅槃巳馀蕴应存众生畏蕴有多过患应于涅槃无
安稳想非处界中全有多过故无馀位处界犹随故
不应例彼成失此息言意非显断空择灭体非断故
此息言意显若于此处诸蕴相都无名为蕴息三无
为上聚义都无可名蕴息非门族义于彼亦无故不
应例。
自下第九有一行半颂辨蕴处界次第于中初半行
颂明五蕴次第文中初结前生后二举颂本三释颂
本文中有六初释随粗次第立色有对故诸蕴中粗
是故先说四无色中粗唯受蕴行相故世说我手等
痛言不说我手等想对行识二蕴想蕴最粗男女等
想先了知故行粗过识贪瞋痴等取别行相易了知
故识最为细总取境相难了知故二从无始下释随
染次第立此行及前色受想三皆染污识馀文可解三
或色如下释随器等次第立如世间饮食必须器置
故色如器为先有器须置饮食故受类饮食为第二
饮食不可单进必须𦵔肴想同𦵔肴助味故为第三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8b 页 X53-0018.png
虽有可食之物又须厨人炊㸑调和故行似厨人第
四营之必有所拟食者故识喻食者第五四释随界
别次第立谓欲界中有妙五欲色相续了受修诸禅
色界受相显了想修无色三无色中取无边空相等
想相显了第有中思感八万劫行相显了前四即是
四识住识住其中识为第五显似世间田种次第四
识住如田识如种子五结是故诸蕴次第如是六以
后成前即由如是诸四义次第因离行蕴外别立受
想二蕴谓受与想于诸行中相粗是粗细门生染是
起过门受类饮食想同助味是器等门二界中强是
界别门故由此四义故前颂别立受想蕴。
自下有一行颂释处界次第文中初颂前举宗处界
门中应先辨说六根次第由斯六境六识次第可知
二举颂本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初句于六根中
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意境不定有三世无
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隐故后说二释第二句所言
四境唯所造者初句中前字流至此第二句中应言
前四唯所造五境之中前四唯所造色显故先说身
境不定或取能造大种或取七所造色或能造所造
二俱通取隐故后说三释第三句馀谓前四境中如其
所应用远速明是故先说就前四中眼耳二根取离
远境故在鼻舌二先说也眼耳二中眼用远耳故先
说眼如远见山阿耳不闻声故又眼用速耳先速见
人撞击钟鼓后耳方闻声故鼻舌两根用俱非远合
四营之必有所拟食者故识喻食者第五四释随界
别次第立谓欲界中有妙五欲色相续了受修诸禅
色界受相显了想修无色三无色中取无边空相等
想相显了第有中思感八万劫行相显了前四即是
四识住识住其中识为第五显似世间田种次第四
识住如田识如种子五结是故诸蕴次第如是六以
后成前即由如是诸四义次第因离行蕴外别立受
想二蕴谓受与想于诸行中相粗是粗细门生染是
起过门受类饮食想同助味是器等门二界中强是
界别门故由此四义故前颂别立受想蕴。
自下有一行颂释处界次第文中初颂前举宗处界
门中应先辨说六根次第由斯六境六识次第可知
二举颂本三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初句于六根中
眼等前五唯取现境是故先说意境不定有三世无
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隐故后说二释第二句所言
四境唯所造者初句中前字流至此第二句中应言
前四唯所造五境之中前四唯所造色显故先说身
境不定或取能造大种或取七所造色或能造所造
二俱通取隐故后说三释第三句馀谓前四境中如其
所应用远速明是故先说就前四中眼耳二根取离
远境故在鼻舌二先说也眼耳二中眼用远耳故先
说眼如远见山阿耳不闻声故又眼用速耳先速见
人撞击钟鼓后耳方闻声故鼻舌两根用俱非远合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8c 页 X53-0018.png
中知故先说鼻者由速明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
先得香舌后尝味先得香故速八微不相离细味中
香鼻明故先得细香中味香味故不得四释第四句
或于身中随所依处上下差别说根次第谓眼所依
扶根四尘最居其上次耳鼻舌身根多居下意无方
处是故第六有即依止五根生者是意根故云在后
说。
自下第十有一行颂释处名通别文中初问何缘十
处皆色蕴摄唯于一种立色处通名馀九立别名又
十二处体皆是法唯于一种立法通名馀十一处立
别名耶二举颂本三释颂本文中有八初释为差别
为令了知五境五根有境性种种差别故于色蕴就
差别相建立十处差别名不总为一色界之上若无
眼等九差别想名而体是色者从通立名名为色界
此一色界为眼等九名所简别眼等九种从别立名
唯色界一从总受称总名唯一不通馀九虽标总称
而即别名故十处名皆为差别立二释最胜又诸十
色中色界最胜故从通立名一由有对故手等触时
即便变坏显现二及有见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别三
又诸世间唯于此色界同说为色非眼等九由此三
义最胜故立通名四又为差别馀十一处立一法界
非于一切十一皆名为法如前色释虽标总称而即
别名应知最胜即是增上故不说也五释摄多法又
于此法界中摄受想等六十四种众多法故从多论
先得香舌后尝味先得香故速八微不相离细味中
香鼻明故先得细香中味香味故不得四释第四句
或于身中随所依处上下差别说根次第谓眼所依
扶根四尘最居其上次耳鼻舌身根多居下意无方
处是故第六有即依止五根生者是意根故云在后
说。
自下第十有一行颂释处名通别文中初问何缘十
处皆色蕴摄唯于一种立色处通名馀九立别名又
十二处体皆是法唯于一种立法通名馀十一处立
别名耶二举颂本三释颂本文中有八初释为差别
为令了知五境五根有境性种种差别故于色蕴就
差别相建立十处差别名不总为一色界之上若无
眼等九差别想名而体是色者从通立名名为色界
此一色界为眼等九名所简别眼等九种从别立名
唯色界一从总受称总名唯一不通馀九虽标总称
而即别名故十处名皆为差别立二释最胜又诸十
色中色界最胜故从通立名一由有对故手等触时
即便变坏显现二及有见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别三
又诸世间唯于此色界同说为色非眼等九由此三
义最胜故立通名四又为差别馀十一处立一法界
非于一切十一皆名为法如前色释虽标总称而即
别名应知最胜即是增上故不说也五释摄多法又
于此法界中摄受想等六十四种众多法故从多论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9a 页 X53-0019.png
文应立通名七释增上法又增上法所谓涅槃此法
界中摄故从胜为名独名法界八又馀师说下叙达
磨多罗释如文可解。
自下第十一有四行颂摄异蕴处界于中初一行颂
摄经法蕴第二行颂辨法蕴量第三行颂摄馀经中
诸蕴处界第四行颂因论生论释阿含经六十二界
中六界体相就初颂文中有五初举释经有馀蕴处
界名名从想发说名为想二问为即此蕴处界摄为
离此蕴处界耶三答彼皆此蕴处摄如应当知四且
辨摄馀经诸蕴名想故举颂本摄五释颂本依毗婆
沙有二师说诸初师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
色蕴摄诸第二师说佛教名为体彼说法蕴皆行蕴
摄自古诸师依萨婆多出教体性或言音声为体或
言名味句为体或言令取音声名味句为体今依新
译毗婆沙评家义唯取音声为体故新译毗婆沙云
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耶为名等耶若语
业者此后所说当云何通佛教名何法谓名身句身
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伽陀所说复云
何通欲为颂因文即是字颂依名转造者为依若名
等者此文所说当云何通佛教云何谓佛语言乃至
语表是谓佛教答应作是说语业名体问此后所说
当云何通佛教名何法谓名身句身文身乃至次第
连合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谓
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是佛教作用问伽陀
界中摄故从胜为名独名法界八又馀师说下叙达
磨多罗释如文可解。
自下第十一有四行颂摄异蕴处界于中初一行颂
摄经法蕴第二行颂辨法蕴量第三行颂摄馀经中
诸蕴处界第四行颂因论生论释阿含经六十二界
中六界体相就初颂文中有五初举释经有馀蕴处
界名名从想发说名为想二问为即此蕴处界摄为
离此蕴处界耶三答彼皆此蕴处摄如应当知四且
辨摄馀经诸蕴名想故举颂本摄五释颂本依毗婆
沙有二师说诸初师说佛教语为体者彼说法蕴皆
色蕴摄诸第二师说佛教名为体彼说法蕴皆行蕴
摄自古诸师依萨婆多出教体性或言音声为体或
言名味句为体或言令取音声名味句为体今依新
译毗婆沙评家义唯取音声为体故新译毗婆沙云
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耶为名等耶若语
业者此后所说当云何通佛教名何法谓名身句身
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伽陀所说复云
何通欲为颂因文即是字颂依名转造者为依若名
等者此文所说当云何通佛教云何谓佛语言乃至
语表是谓佛教答应作是说语业名体问此后所说
当云何通佛教名何法谓名身句身文身乃至次第
连合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谓
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是佛教作用问伽陀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9b 页 X53-0019.png
所说复云何通答有于名转有于义转此中且举于
名转者有说佛教名等为体问此文所说当云何通
佛教云何谓语言乃至语表是谓佛教答依展转因
故作如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依谓语起名名显义
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他所闻故问何故佛
教唯是语表非无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
解生但由表故又说佛教耳识所取佛语表业耳识
能了无表不能故非佛教又说佛教二识所取佛语
表业二识能了无表不能故非佛教又说世尊三无
数劫求佛语表今得成满非无表业。
自下第二颂辨法蕴量文中初问次举颂答后释颂
本有三释初师释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六足阿毗
达磨中大目犍连所造法蕴足论有六千颂谓彼
八万四千法蕴一一有六千颂如六足对法中法蕴
足说如来八万四千法蕴有八万四千六千颂今据
总数但言八万法蕴第二师说随所诠蕴处界等言
所诠法门一一差别数有八万四千故能诠法蕴有
八万四千今文中略举所诠一五蕴二十二处三十
八界四十二缘起五四谛六四食七四静虑八四无
量九四无色十八解脱十一八胜处十二十遍处十
三三十七觉品十四六神通十五无静智十六愿智
十七四无碍解等馀一切有八万四千所诠法门一
一能诠教名一法蕴故法蕴量有八万四千第三评
家如实说者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行别为对治
名转者有说佛教名等为体问此文所说当云何通
佛教云何谓语言乃至语表是谓佛教答依展转因
故作如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依谓语起名名显义
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意所说他所闻故问何故佛
教唯是语表非无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
解生但由表故又说佛教耳识所取佛语表业耳识
能了无表不能故非佛教又说佛教二识所取佛语
表业二识能了无表不能故非佛教又说世尊三无
数劫求佛语表今得成满非无表业。
自下第二颂辨法蕴量文中初问次举颂答后释颂
本有三释初师释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六足阿毗
达磨中大目犍连所造法蕴足论有六千颂谓彼
八万四千法蕴一一有六千颂如六足对法中法蕴
足说如来八万四千法蕴有八万四千六千颂今据
总数但言八万法蕴第二师说随所诠蕴处界等言
所诠法门一一差别数有八万四千故能诠法蕴有
八万四千今文中略举所诠一五蕴二十二处三十
八界四十二缘起五四谛六四食七四静虑八四无
量九四无色十八解脱十一八胜处十二十遍处十
三三十七觉品十四六神通十五无静智十六愿智
十七四无碍解等馀一切有八万四千所诠法门一
一能诠教名一法蕴故法蕴量有八万四千第三评
家如实说者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行别为对治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19c 页 X53-0019.png
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能对治行八万四千法蕴如
彼世尊所说八万四千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以
初师色蕴摄第二师行蕴摄二师合说故言二蕴摄
若依婆沙评家语业为性故唯色蕴摄亦可教体是
语业教用是名味句体用合说故二蕴摄故毗婆沙
云应作此说语业为体问此后所说当云何通佛教
名何法谓名身句身文身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
欲开示佛教自体。
自下第三行颂摄馀蕴处界文中初类摄馀蕴处界
次举颂本后释颂本文中有三初摄异名蕴于中有
三初释上三句二如此论中下释第四句三且诸经
中说戒等五蕴彼中戒蕴此色蕴摄彼馀四蕴此行
蕴摄若依婆沙无学道共戒是戒身无学空无相即
是无学定身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相应解脱数是
无学解脱身问慧身解脱知见身何差别答曰无学
苦集智是慧身此二智缘缚法故无学道智灭智是
解脱知见身缘无缚法故复次无学苦集灭智定慧
身此三智缘解脱不缘缘解脱无漏智故道智是解
脱知见身缘于解脱亦缘缘解脱无漏智解脱有二
种有为者苦集智所缘无为者灭智所缘道智是
解脱知见身以道缘三智故戒身在六地馀身在九
地依迦延有两义异初义云云何无学慧身答无学
思惟相应缘择法择观种种观分别是谓无学慧身
云何无学解脱知见身答尽智无生智第二义云复
彼世尊所说八万四千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以
初师色蕴摄第二师行蕴摄二师合说故言二蕴摄
若依婆沙评家语业为性故唯色蕴摄亦可教体是
语业教用是名味句体用合说故二蕴摄故毗婆沙
云应作此说语业为体问此后所说当云何通佛教
名何法谓名身句身文身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
欲开示佛教自体。
自下第三行颂摄馀蕴处界文中初类摄馀蕴处界
次举颂本后释颂本文中有三初摄异名蕴于中有
三初释上三句二如此论中下释第四句三且诸经
中说戒等五蕴彼中戒蕴此色蕴摄彼馀四蕴此行
蕴摄若依婆沙无学道共戒是戒身无学空无相即
是无学定身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相应解脱数是
无学解脱身问慧身解脱知见身何差别答曰无学
苦集智是慧身此二智缘缚法故无学道智灭智是
解脱知见身缘无缚法故复次无学苦集灭智定慧
身此三智缘解脱不缘缘解脱无漏智故道智是解
脱知见身缘于解脱亦缘缘解脱无漏智解脱有二
种有为者苦集智所缘无为者灭智所缘道智是
解脱知见身以道缘三智故戒身在六地馀身在九
地依迦延有两义异初义云云何无学慧身答无学
思惟相应缘择法择观种种观分别是谓无学慧身
云何无学解脱知见身答尽智无生智第二义云复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20a 页 X53-0020.png
次无学苦智集智道智无学慧身无学灭智无学解
脱知见身释云初以无学正见智为慧身以尽智无
生智为解脱知见身以尽无生在解脱身中故第二
义以苦集道智为慧身以不缘无为解脱故灭智是
解脱知见身以缘无为解脱故。
上来摄异名蕴自下第二摄异名处于中初摄十遍
处二摄八胜处三摄四无色胜处如文可解五摄五
解脱处长阿含经第九卷中亦说云何五难解法谓
五解脱入何谓五若比丘闻佛说法或闻梵行者说
或闻师长说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
巳便得法爱得法爱巳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巳则得
禅定得禅定巳得如实智是为初解脱入于是比丘
闻法欢喜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
思惟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六摄无想
非想二有情处如文可解又多界下第三摄异名界
中阿含第四十七心品多界经第十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
界无恚界无害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觉界想界行界识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无色界
灭界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妙界不妙界处中界善
界不善界无记界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有漏
界无漏界有为界无为界如经所引有六种三三种
六两种二一种四更加十八界故有六十二。
脱知见身释云初以无学正见智为慧身以尽智无
生智为解脱知见身以尽无生在解脱身中故第二
义以苦集道智为慧身以不缘无为解脱故灭智是
解脱知见身以缘无为解脱故。
上来摄异名蕴自下第二摄异名处于中初摄十遍
处二摄八胜处三摄四无色胜处如文可解五摄五
解脱处长阿含经第九卷中亦说云何五难解法谓
五解脱入何谓五若比丘闻佛说法或闻梵行者说
或闻师长说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
巳便得法爱得法爱巳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巳则得
禅定得禅定巳得如实智是为初解脱入于是比丘
闻法欢喜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
思惟分别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六摄无想
非想二有情处如文可解又多界下第三摄异名界
中阿含第四十七心品多界经第十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
界无恚界无害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觉界想界行界识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无色界
灭界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妙界不妙界处中界善
界不善界无记界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有漏
界无漏界有为界无为界如经所引有六种三三种
六两种二一种四更加十八界故有六十二。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20b 页 X53-0020.png
自下第四有一行颂因论生论释阿含经六界体相
文中有五初问且彼阿含经中所说六界四界前巳
说空识二界上来未说其相为即虚空无为名为空
界耶为一切漏无漏识名识界耶二答不尔三问云
何四举颂答五释颂本于中有五初释初句二如是
下释第二句文中初问次答婆沙传说窍隙即是明
暗非离明闇二显色窍隙可取故说空界明闇为体
应知此体不离昼夜昼以光明为体夜以暗色为体
即此明暗说邻阿伽色婆沙传说阿伽谓门窗口鼻
等积集粗色极能为障碍故名阿伽本音云阿伽此
云极碍此空界细明闇色与彼阿伽粗色相邻是故
说空界色名邻阿伽色有第二婆沙师说阿伽即空
界能邻色此空色明闇色为他所碍不碍于他此明
闇中无碍他故名阿伽色本音云阿伽此云无碍即
阿伽无碍色与馀门窗等碍色相邻是故说名邻阿
伽色前师释阿伽极碍色是所邻空界色是能邻空
界能邻阿伽故名邻阿伽色此师释阿伽是能邻色
阿伽能邻馀碍色故名邻阿伽色三诸有漏色下释
第三句四云何不说下释第四句文中初问云何不
说诸无漏识为识界耶次举颂答由许六界是诸有
情生所依故如是诸六界从初续生心乃至命终心
恒能持生故诸无漏法则不如是是断生故不取无
漏识五彼六界中下摄六入十八前四界即此十八
界中触界所摄第五空界明闇色即此十八界中色
俱舍论疏现存目次¶ 第 20c 页 X53-0020.png
界所摄第六识界即此十八界中七心界摄彼阿含
经馀五十六界如其所应皆即此十八界中十八界
摄。
俱舍论疏卷第一
经馀五十六界如其所应皆即此十八界中十八界
摄。
俱舍论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