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题古易音训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六、《鲁斋集》卷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一、《小学考》卷三五
暇日校正音训》,而有未能释然可疑久之,方悟成公之谨于缺疑也,善于复古也。
所谓古文者,今亡矣。
刘向尝以宫中古文《易》校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多有脱落,独费氏经与古文同。
郑康成王辅嗣固皆出于费氏,今之《易》即古文《易》也,今《易》之字则非古文之字也。
籀、篆既更,隶、正益异,转相传写之讹,岂能尽合于古哉?
晁氏既不见古文《易》,今所按古文不知何所据也?
姑以古文异同者言之。
今之「若」,古之「󶸸」字也,以为当从古也,凡经传皆书此「󶸸」宜也
自《乾》以下既更此「若」,独于《离》卦出此二「󶸸」,岂不可疑乎?
「趾」之为「止」,诚古也,或加足,或去之,亦岂有二义哉?
「拯」之为「承」,亦古也,而又不一于「承」,何也?
「娶」之为「取」,「鲜」之为「鲜」,未尝尽出于一。
如亨享、佑祐之类,尚多有之;
若「丧」之与「𠷔」,非有大异,特笔法互有得失耳。
成公岂不能订其是而归于一乎?
缺疑存古之道,不当若是,此成公所以一循其旧也。
其大不得已者,天一十章,移在天数五之上,此则存程子、张子之言,有不容不移者。
成公字音因晁氏之旧而增广之,异同之间不敢轻加一字,谨之重之,如此之至也。
乃于千载传袭不疑之书,锐然拨乱反之正,则其不可不复古也审矣。
晁氏先于复古者也,成公岂茍从者,志偶同也。
至于订古有未尽善者,则成公不得而尽从也。
古字,曰今字,曰籀字,曰篆字,曰隶字分别若甚精,订定若甚确,徐而考之,盖亦未能尽合乎法也。
至以卦气断其字之是非有无,此则不能不疑也。
抑尝思之,不有音训》类其同异则不知诸儒之得失
不见诸儒之异同得失则不伊洛以来传义之精也《音训》之有益后学如此,知其所以异而能察其所当同,而后可以谓之善观
大纲领既正,《音训》甫毕,而成公梦奠精神全在卷第之下分行注中,读者尤当留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