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习凿齿东晋 ? — 384
(《诗纪》作灯。注云。一作咏灯笼。) 东晋 · 习凿齿
 押词韵第二部
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
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类聚》八十。)
道安 东晋 · 习凿齿
 押职韵
《晋书》曰:习凿齿释道安。值众增齐。皆舍钵敛衽。唯道安食不辍。凿齿曰:
大鹏从南来,众鸟皆戢翼。
何忽(逯案:或是物字之讹。)冻老鸱,腩腩低头食(○《御览》九百二十七。)
诸葛武侯宅铭 东晋 · 习凿齿
四言诗 出处:全晋文
达人有作,振此颓风。
雕欂蔚采,鸱阑唯丰。
义范苍生,道格时雍。
自昔爰止,于焉盘桓。
躬耕西亩,永啸东峦。
迹逸中林,神凝岩端。
罔窥其奥,谁测斯欢。
堂堂伟匠,婉翮扬朝。
倾岩搜宝,高罗九霄。
庆云集矣,鸾驾亦招(《艺文类聚》六十四,又《初学记》二十四,盘桓作龙盘扬朝作阳朝,亦招作三招。)
临终上疏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
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馀年。
今沈沦重疾,性命难保,遂尝怀此,当与朽烂,区区之情,切所悼惜,谨力疾著论一篇,写上如左,愿陛下考寻古义,求经常之表,超然远览,不以臣微贱废其所言(《晋书·习凿齿传》)
谢安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每省家舅纵目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终日矣(《水经沔水注》)
又与谢安书称释道安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数,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作义乃似法兰法祖辈(案《高僧传》五作法,简法道。)
统以大无,不肯稍齐物等智,在方中驰骋也。
恨不使足下见之,其亦每言思得一见足下(《释藏辇》八,又百五。)
谢侍中(案,谢安吴兴太守徵拜侍中孝武时复如侍中。)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此有红蓝,足下行知之否?
北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按其上英鲜者作烟支,妇人妆时作颊色。
作此法大用如小豆许,案令偏颊,殊觉鲜明,可爱。
吾小时再三遇邮燕支,今日始红蓝耳,后当为足下致其种。
匈奴名妻阏氏,言可爱如烟支也。
阏字音烟,氏字音支,想足下先亦作此读汉书也(尔雅翼三,案烟支事,复见与燕王书,盖本集两书皆及之。)
燕王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山下有红蓝花,足下先知之不?
北方采红蓝,取其花,染绯黄,挪取其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
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想足下先亦不作此读汉书也(《史记·匈奴传》索隐,《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五,《御览》七百二十引崔豹古今注,演繁露七。)
与桓秘书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吾以去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
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
东眺白沙,思凤雏之声;
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
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
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蹰,慨尔而泣,曰若乃魏武之所置酒,孙坚之所陨毙,裴杜之故居,繁王之旧宅,遗事犹存,星列满目。
琐琐常流,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
夫芬芳起于椒兰,清响生乎琳琅。
命世而作佐者,必垂可大之馀风;
高尚而迈德者,必有明胜之遗事。
若向八君子者,千载犹使义想其为人,况相去之不远乎!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焉知今日之才不如畴辰,百年之后,吾与足下不并为景升(《晋书·习凿齿传》)
释道安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兴宁三年四月五日,凿齿稽首和南,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宗虚者悟无常之旨,存有者达外身之权,清风藻于中夏,鸾响厉乎八冥,玄味远猷,何荣如之。
弟子闻天不终朝而雨六合者,弥天之云也。
弘渊源以润八极者,四大之流也。
彼直无为,降而万物赖其泽,此本无心,行而高下蒙其润。
况哀世降步,悯时而生,资始系于度物,明道存乎练俗,乘不疾之舆,以涉无远之道,命外身之驾,以应十方之求,而可得玉润于一山,冰结于一谷,望阆风而不回仪,措此世而不诲度者哉?
且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矣,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训,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藻悦涛波,下士而已。
肃祖明皇帝,实天降德,始钦斯道,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戒行峻于岩隐,玄祖畅乎无生,大块既唱,万窍怒呼,贤哲君子,靡不归宗,日月虽远,光景弥晖,道业之隆,莫盛于今(《高僧传》作“咸无以匹”)
岂所谓月光道寂,将生真土,灵钵东迁,忽验于兹乎?
又闻三千得道,俱见南阳,明学开士,陶演真言,上考圣达之诲,下测道行之验,深经普往,非斯而谁?
怀道迈训,舍兹孰降?
是以此方诸僧,咸有倾想,目欣金色之瑞,耳迟无上之箴,老幼等愿,道俗同怀,系咏之情,非常言也。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不胜延豫,裁书致心,意之蕴积,曷云能畅。
弟子襄阳习凿齿稽首和南(《弘明集》十二,《高僧传》五。)
晋承汉统论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
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
但绝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跱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
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俯眉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
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
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
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
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世说·文学篇》注此下有累世二字)之交争,开(《世说》注作廓)九域之蒙晦(《世说注》有大字),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
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
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
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
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
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
何者?
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于彼何有!
且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绝。
宣皇帝官魏,逼于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尧舜,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
定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
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
宣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
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
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
“夫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
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
是故汉高禀命于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
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
当阳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
况积累累功,静乱宁众,数之所录,众之所与,不资于燕哙之授,不赖于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荡累叶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
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
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比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
即情而恒实,取之而无惭,何与诡事而托伪,开乱于将来者乎?
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
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剪商之功;
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
然后稷勤于所职,聿来未以剪商,异于司马氏仕乎曹族,三宗之寓于魏世矣。
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
义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略;
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
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勋足以王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惭于有周,而彼道异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而不化哉?
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尧舜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
若由未悟,请于是止矣(《晋书·习凿齿传》)
论先主到当阳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蜀志·先主传》注)
孔明马谡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
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
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
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
且先主诫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
受诫而不获奉承,明之难废也。
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
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蜀志·马良传》注)
孔明卒使廖立垂泣李平发病死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
夫水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
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
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蜀志·李严传》注)
庞统谏先主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霸王者,必体仁义以为本,仗信顺以为宗,一物不具,则其道乖矣。
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虽功由是隆,宜大伤其败,譬断手全躯,何乐之有?
庞统惧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众中匡其失,而不修常谦之道,矫然太当,尽其謇蹇谔之风。
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
纳胜而无执,是从理也;
有臣则陛隆堂高,从理则群策毕举;
一言而三善兼明,暂谏而义彰百代,可谓达乎大体矣。
若惜其小失而废大益,矜此过言,自绝远谠,能成业济务者,未之有也(《蜀志·庞统传》注)
法正劝先主纳刘焉子瑁妻吴氏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夫婚姻,人伦之始,王化之本,匹夫犹不可以无礼,而况人君乎?
晋文废礼行权,以济其业,故子犯曰,有求于人,必先从之,将夺其国,何有于妻,非无故而违礼教者也。
今先主无权事之逼,而引前失以为譬,非导其君以尧、舜之道者
先主从之,过矣(《蜀志·先主穆皇后传》注)
费诗谏先主称尊号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夫创本之君,须大定而后正己,纂统之主,俟速建以系众心,是故惠公朝虏而子夕立,更始尚存而光武举号,夫岂忘主徼利,社稷之故也。
今先主纠合义兵,将以讨贼。
贼强祸大,主没国丧,二祖之庙,绝而不祀,苟非亲贤,孰非绍此?
嗣祖配天,非咸阳之譬,杖正讨逆,何推让之有?
于此时也,不知速尊有德以奉大统,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杖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案,此下有脱。)
可谓暗惑矣。
其黜降也宜哉(《蜀志·费诗传》注)
曹操不存录张松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于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
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
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
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蜀志·刘玮传》注)
曹操阎圃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鲁欲称王,而阎圃谏止之,今封列侯
夫赏罚者,所以惩恶劝善也,苟其可以明轨训于物,无远近幽深矣。
阎圃谏鲁勿王,而太祖追封之将来之人,孰不思顺
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谓与!
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仗力,干戈不戢矣。
太祖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虽汤武居之,无以加也(《魏志·张鲁传》注)
高堂隆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高堂隆可谓忠臣矣。
君侈每思谏其恶,将死不忘忧社稷,正辞动于昏主,明戒验于身后,謇谔足以励物,德音没而弥彰,可不谓忠且智乎!
《诗》云:“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又曰:“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高堂隆之谓也(《魏志·高堂隆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