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蔡淑萍当代 1946 —
江城子白马山放风筝(1985—1995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押词韵第七部
难得浮生半日闲,上南山,放风鸢。
呼儿携女,踊跃竞登攀。
两鬓尚青豪兴在,时向往,返天然。

回首人寰天地宽。
五千年,逝如川。
长风浩荡,胸臆尘捐。
如画梯田明似镜,惊白鹭,又飞还。
江城子 故乡行 其一 除夕(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押词韵第三部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梅花满树染胭脂。
惠风吹,暖阳迟。
山乡院落,欢宴又年时。
阿母倚门凝望久,人不见,泪沾衣。

东邻传语忽相催,打工儿,电话回。
乡音初改,慰母展双眉。
学得脱贫真本领,归故里,报春晖。
后记:时农家有电话者少,在外的人往往将电话打至较近的乡、村办公室或有电话的人家,故有“东邻传语”之说。然当时吾乡农民外出打工尚不普遍,且多从事极艰辛繁重的体力劳动。旧邻罗家一十六七岁的大男孩,在外地煤矿务工,时回家过年,曾让我细看已钻入其手背皮肤内的煤屑。我甚惊忧,问他知不知道“矽肺”,他一脸天真的笑,说,不知道。对当时农民能从被绝对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中挣脱出来,我总体持欢迎态度,因此只写了“光明”的一面,后一直甚感惭愧和内疚。
江城子 故乡行 其二 除夜(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押词韵第六部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霓裳欲下壁生云,眼波横,佩环鸣。
农家除夜,红烛映华灯。
爆竹声惊梅蕊绽,药香杳,暗香轻。

垂髫黄发合家亲。
足鸡豚,酒盈樽。
兴来对客,犹叹昔年贫。
娇女嗔爷唯话旧,争屈指,说来春。
后记:山乡人家,喜贴古装戏曲人物画像于壁,首句所述即此。华灯,指电灯,除夕夜,电灯以照明,红烛以志喜,终生节俭度日的乡亲们,年节也要奢华一下。忆及1968年余离乡之时,连煤油灯都点不起,深为感慨。
江城子 故乡行 其三 春日即事(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押麻韵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溪桥那畔有人家。
径横斜,菜花遮。
新竹柔桑,绰约绕篱笆。
三点两株李树,红与白,满枝桠。

少妇园中正种瓜。
小娇娃,坐爬沙。
篱外人声,笑问:“崽他爹”?
“上月买来新‘解放’,‘疯’不够,肯还家”?
江城子 故乡行 其四 之子于归(1986—1994年 重庆 当代 · 蔡淑萍
 押词韵第六部
1987年春节,余回故乡小住数日,眼见耳闻,颇多新气象,与余1968年离乡时之惨淡境况,相去何啻天壤,记以小词。
夕阳轻笼小山村,挂鞭鸣,报佳音。
东邻嫁女,贵客早扎亲。
坐罢歌堂看电影,新风蔚,古风存。

红日鸡声催出亲。
父叮咛,母叮咛。
含羞带笑,却又泪光莹。
路转山回人不见,听宛转,唢呐声。
后记:山乡习俗,新郎(美称“新贵客”)可于迎娶前一天到新娘家住下,称“扎亲”;第二天新娘辞别母家出阁之仪式,称“出亲”;新娘出嫁前夜,附近年轻姑娘媳妇,齐聚新娘家唱歌以示祝福,称“坐歌堂”。此首用四川方音押韵。又,此词发表后,有诗友认为题目太“雅”,与组词语言氛围不统一,而此标题,恰是东邻大门楹联之横批,亦可见出当时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