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鲍彪宋 1091 — ?
乞休 宋 · 鲍彪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一纶长伴月娟娟,满岸芦花入短舷。
薜荔未堪华衮用,此身甘作老林泉清汤成烈缙云文徵》卷一)
洪皓谥议 宋 · 鲍彪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一○(第二册第一六六六页)
检书艺例,赐谥人起绍兴元年,自丰清敏、宗忠简而下二十九人并不载议文。
今索到洪尚书家行状,字数不少,难以具上,略疏如下。
公天资忠孝,性禀刚直。
吏治强明,发自初载;
学问渊博,拔于辈流。
状公行治者数千言,未易殚数也。
姑略其细,摭其大,得二美焉,曰忠、曰宣。
谨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善闻周达曰宣。
公之衔命出疆也,擢自上知;
辞不获命,则母子相勉以义,幼稚呱泣弗顾。
抗旗鼓行,滨死者数矣。
太原时,牢拒伪命之官,而以鼎镬自甘;
递冷山时,连拄悟室之怒,而以沉渊自分。
其来归也,天语褒之曰:「卿忠贯日月,虽苏武不过」。
复官之制又曰:「惟知忠力以卫上,不顾险夷之在前」。
是不曰「虑国忘家」者乎?
公之司嘉禾录也,会秋不雨,流冗塞途,毅然以荒政自任,所全活九万五千人,故郡人以「佛子」目之。
至云中时,粘罕之下称其忠,止剑以脱其死;
议遣归时,留守之副嘉其忠,易牍而护其行。
其二子中词科也,天语褒之曰:「父在远,能自立,此忠义报也」。
复官之制又曰:「诚贯日月,声震朔方」。
是不曰「善闻周达」者乎?
有此二美,故敢仰承明诏,谥之曰「忠宣」。
战国策校注序绍兴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宋 · 鲍彪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群书考索》前集卷一五、《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四
《国策》,史家流也。
文辩博,有焕而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
自汉称为《战国策》,杂以「短长」之号,而有苏、张纵横之说,学者讳之,置不论,非也。
夫史氏之法,具记一时事辞,善恶必书,初无所决择。
楚曰《梼杌》,书恶也;
鲁曰《春秋》,善恶兼也。
司马《史记》、班固《汉书》有《佞幸》等列传,学者岂以是为不正,一举而弃之哉?
矧此书若张孟谈鲁仲连发策之慷慨,谅毅、触詟纳说之从容。
养叔之息射,保功莫大焉;
越人之投石,谋贤莫尚焉;
王斗之爱縠,忧国莫重焉。
诸如此类不一,皆有合先王正道,孔、孟之所不能违也,若之何置之?
曾巩之序美矣,而谓禁邪说者,固将明其说于天下,则亦求其故而为之说,非此书指也。
起秦迄今千四百岁,由学者不习,或衍或脱,或后先失次,故「肖」、「立」半字,时次相糅,刘向已病之矣。
旧有高诱注,既疏略无所稽据,注又不全,浸微浸灭,殆于不存。
彪于是考《史记》诸书为之注,定其章条,正其衍说,而存其旧,慎之也。
地理本之《汉志》,无则缺;
字训本之《说文》,无则称。
犹杂出诸书,亦别名之。
人姓名多不传见,欲显其所说,故系之一国。
亦时有论说,以翊宣教化,可以正一史之谬,备《七略》之缺。
以之论是非,辨得失而考兴亡,亦有补于世。
绍兴十七年丁卯仲冬二十有一日辛巳冬至缙云鲍彪序。
按:《战国策校注》卷首,四部丛刊本。
战国策校注前记二则 宋 · 鲍彪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战国策校注》卷首
刘氏定著三十三篇,《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一、《中山》一。
今按,《西周》,正统也,不得后于《东周》,定为首卷。
校此书,四易稿而后缮写。
己巳仲春重校,始知《东周策》「严氏之贼,阳竖与焉」为《韩策》严遂、阳竖也。
先哲言,校书如尘埃风叶,随扫随有,岂不信哉?
尚有舛谬,以俟君子。
十一日书。
集福教寺钟铭 宋 · 鲍彪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
龙泉县集福教院重铸大法钟,知命老人鲍彪随喜作铭。
此方真教,体在音闻。
不有佛事,何警沉昏?
有集福敏,遵如来教。
范金出音,示无上道。
惟耳声识,非因缘然。
非外非内,不属中间。
咨尔人天,觉我清净。
以闻中入,续佛寿命。
按:《括苍金石志补遗》卷二,聚学轩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