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马遵北宋 1011 — 1057
再入台作 北宋 · 马遵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连蹇多年心欲灰,厌为俗吏走尘埃。
岂知黄纸新书下,还送青毡旧物来。
武骑强为终不意,河南难问愧无才。
一麾早晚江湖去,相与持螯共酒杯(清黄家遴康熙饶州府志》卷三五)
论安危之几在于命相奏至和元年二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四、《右编》卷八
臣每读《唐书》,见宰相崔群宪宗开元天宝中事,未尝不废卷而叹,以为知言。
其略曰:安危存亡系所任,明皇姚崇、宋璟、张九龄则理,用李林甫、杨国忠则乱。
人皆以天宝十五年禄山范阳起兵是理乱分时,臣以为开元二十年贤相张九龄、专任奸臣李林甫,理乱自此已分矣。
其切至明白如此,岂不谓之知言乎?
盖人之用舍存乎前,国之安危系乎后。
譬犹养身,常须畏疾,不可以觉痛之日始为受病之辰,当审之厥初也。
窃闻弼臣累恳求退,或虑圣慈重违其请,则别须求之,以付大柄。
今山摧别都之镇,日食正阳之朔,大异仍见,多事可虞。
伏望陛下深惟三圣基业之大,四海生灵之广,采中外之公议,斥左右之私言,鉴开元天宝之理乱,戒林甫、九龄之用舍。
安危之几在此一举,间不容发,虽悔何追。
升下擢臣冗职之中,任之以言事之责,日夜惟念,无以补报。
若烦碎迂阔之论,不敢上烦天听,惟中书政本,命相用人,最为急务,与其后时而悔,不若先事而言。
在职所有,虽死无恨。
惟陛下留神省览,则天下幸甚。
论谏诤乃大臣之任奏至和元年二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右编》卷八
臣闻古者天子有诤臣七人,盖左右前后丞弼之任,故传曰公卿比谏。
汉制,国有过,则三公通议之。
平津侯不肯面折廷争,汲黯数之,且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唐太宗与房、魏、王圭辈议事,数往返,归当而后已,故能成太平。
李绛欲论采择一事,同列李吉甫曰:「此嗜欲间事,难言,从它谏官上疏」。
曰:「此难事,岂可推与谏官
且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何事而不可得论也」?
管仲曰:「大臣持禄而不敢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此害霸也」。
然则自古谏诤,乃大臣之任,不获已而后至于言责之人,盖事有本末,势有先后。
若大臣不能正之于前,而使小臣救之于已然之后,其难易不侔也。
又况王言如丝,出而渐大,国令如汗,下而不返乎?
以此见言责之难为也。
且为忠臣不若良臣,用直谏不如讽谏。
若无益事实,自取空名,岂爱君忧国之人哉?
伏惟陛下容覆如天地,照临如日月,言无不从,事无不察,然犹并列台谏,以广耳目,此尧、舜、禹、汤之用心也。
其如事关近司,禁防甚密,先事而言,或谓之轻发,后时而议,则谓之已行。
空言虽多,成效甚少,有台谏之名,无台谏之实,甚可惜也。
臣愚欲望陛下清闲之宴,召对执政大臣,以尧舜君臣相戒敕之义,丁宁宣谕,今后事有未便,理有未安,或踰祖宗之制度,或失先王之典礼,并须再三执奏,不得一切奉行,以归当为限。
如此,则诸妖不能胜德,大和可以致祥,万事不隳,太平可致。
臣以言事名官,不以全责自归,而敢扳援大臣者,岂为自安之计哉?
盖古义如此,时事当然。
臣言虽轻,于事甚切,惟陛下财择,臣不胜皇恐待罪之至。
内东门使臣藏挟女口阑入禁庭状至和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五
臣闻内东门使臣于车子内藏挟女口,阑入禁庭,事已彰露,未闻行遣。
窃缘东门密近御所,最是要切堤防之地,著籍出入,素有条宪。
用亲近使臣监掌,务在谨严。
至敢公然自犯,辄入外人,若置而不问,则启衅容奸,必兆于今日。
伏乞圣断指挥,付外所司根勘,重行朝典,所贵戒励后人,杜绝来患。
内东门使臣藏挟女口阑入禁庭第二状至和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五
臣近曾弹奏内东门使臣辄以女口阑入禁庭,至今数日,未闻处分。
窃缘宫门出入条约具存,峻为之防,犹惧不肃,而监掌之人,公然自犯。
法之不容,自近者始,而天下之所公也,陛下圣明,必不私于小臣,而屈天下之法。
或虑所司未禀宸断,使中外之议,日益喧然,所损不细,伏乞圣旨早赐施行。
论皇门禁奏至和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五、《大学衍义补》卷二八
臣闻古者常刑,宥过无大,至臣子之于君父,则义有所不容。
故舟船饮食之类,有不如法,皆不称误。
所以许世子止躬不尝药,《春秋》加大恶之名,唐长孙无忌入不解刀,校尉被诛死之议。
所责者重,所虑者深。
杜慢隙而消祸萌,理当然也。
尝闻太祖朝,内酒坊火,监官守卒并从极断,岂徒峻法,盖欲防患。
窃见朝廷法令素具,皇城门禁尤为谨严,而挟刃阑入,频年有之,虽常行遣,终不戒惧。
昭吉纀被入直,中有剑器,历诸门,抵便殿,曾无检察,略不觉悟。
若奸盗包藏而为之,何由而露哉?
公谩宪禁,无甚于此!
今昭吉虽已具狱,而诸门监官守卒未闻处置。
伏乞陛下察详事理,特出圣断,常法之外,更赐重行。
用谨大防,庶弭来患。
梁适(一 至和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六
光禄少卿向传师、前淮南转运使张可久,尝以赃废,乃授左曹郎中
又留豪民郭秉在家卖买,奏与恩泽。
张掞还自益州,赂适得三司副使,故王逵文德殿廷厉声言:「空手冷面,如何得好差遣」!
梁适(二 至和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六
盐铁判官李虞卿,尝推按贾李士宗负贴纳钱十四万缗,法当倍输。
士宗司门员外郎刘宗孟共商贩,宗孟与适连亲,适遽出虞卿提点陕西刑狱。
论宗室爵秩禄廪乞守旧制奏至和二年六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三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六
臣伏睹近日宗室中屡有除授,已是频烦。
复闻更有扳援体例希望恩泽者,上干宸听,相继未已。
国家秩叙,亲族至于爵秩禄廪,皆因祖宗旧制,循守施行,垂之经久,不宜过有优假,以隳后法。
伏乞圣断详察,特赐指挥
论欲用忠贤当去左右之私言奏至和二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四
臣闻自古人君,皆欲求忠以自助,求贤以自为。
然而,治少而乱多者,尽其所谓忠者不忠,而贤者不贤也。
故知人则哲,尧、舜其难。
今陛下至仁求治,尧舜之用心也,其于知人,亦不为易,必欲得忠贤而用之,莫若去左右之私言,采中外之公议,则其人可知矣。
知而用之,则朝廷无事而天下太平矣。
狂言圣择,或补万分。
论内降指挥台官张怀恩等事状嘉祐元年九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二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
臣窃闻有内降指挥,差台官吴中复澶州取勘张怀恩、李仲昌修河不公等罪,事从中出,不知所来,内外闻之,无不疑骇。
何则?
从来仲昌等妄违朝旨,轻坏河事,枉费财力,罪固不轻,朝廷虽行降责,而台官累有弹奏,乞寘重典,寻有指挥,止令今赦未叙而已,各人降官已经数月,未知今者陛下圣听得于何人,而有此特旨。
向者台官力言而不用,今以或者之言而行之,既差台官推勘,而又监以内臣,是台官未足取信于陛下也。
中书者,陛下执政之司,事无不总,疑则勿用,用则勿疑。
今差台官置诏岳,出于内降,而中书奉行文书,初不预议,执政之任,岂如是乎?
中书亦未能取信于陛下也。
中书者,升下腹心之地,台官者,升下耳目之司,所以倚责而成治也。
若陛下外疑耳目,内疑腹心,内外交疑而无所倚责,臣恐圣虑日劳,而多门之弊,或生于其间矣。
然则刊章飞语之事,或可缘间隙而兴,优游无为之治,未可以岁月期也,可不惜哉!
李仲昌等虽法外重行,正合台官前日之论,无可议者。
臣今所言,盖为国家政体,惟陛下财择。
论内降指挥台官张怀恩等事第二状嘉祐元年九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二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
臣近为朝廷差台官置狱,一出内降指挥,国柄动摇,物议腾沸,臣以当职,两具奏封。
寻以斋宿行事,未敢继陈章削,干黈旒之严。
如闻内臣传宣催促,继有降文字付吴中复等,中外闻之。
寖以喧骇,何则?
朝廷赏罚,自当公行。
《礼》曰:「爵人于朝,与士共之;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皆谓公也。
仲昌等二小臣犯法,非急切几事,若陛下闻之语言,见之文字,即宜付外施行。
若谓已经中书,则宜移之密院,何烦内降文字,骇物情而损国体哉!
缘内降之弊,害政之大者,皇祐明堂之后,尝有特诏止绝,天下歌舞,流为颂声。
今陛下享寿昌之庆,行恭谢之仪,肆赦改元,新天下之耳目,岂可却行弊事,坏皇祐之成宪,取吏民之深讥哉?
若习以为常,行之不已,臣恐时事日多,圣心日劳,非所以成简易之法,取康宁之福也。
然则威权可易,纪律可隳,自古乱阶,由此途出。
汉唐不远,厥鉴甚明,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熟虑。
伏望陛下博采公议,特出英断,追改前敕,以李仲昌等文字付外施行。
若谓已经中书,即乞改付密院
仲昌等茍有深犯,自存严科。
如此则狱合乎大公、而一代之典可用,权网归乎至正,而多门之弊不生,制治保安,实由此路。
乞加礼杜衍等奏嘉祐元年九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五
臣闻推隆耆年,则民德归厚
崇励高节,则薄夫以敦。
此前籍之通规,而先王之达礼也。
窃见皇祐中,明堂大赦,曾召两府旧臣杜衍、任布等陪位,虽各人辞疾不预侍祠之列,陛下降诏,礼遣使轺,赐予备厚,复恩其子,殊荣异礼,照耀一时。
陛下优贤养老之意,白于天下,而人知劝矣。
杜衍且八十,德望愈隆,使古礼复行,当在更老之位。
至如近侍致政而归者,张温之之公直,刘夔之清方,如此等皆谓良士。
今陛下享寿安之福,行恭谢之仪,凡在高年,正宜加礼。
臣愚欲乞,圣慈指挥中书,候将来大庆礼毕,检会明堂恩例,特赐施行。
使等黄发,复见太平之事,书之史册,足为美谈。
庶几冒荣越礼之人睹而知愧,化薄归厚,或出此涂。
宰相谏官乞与辨明状嘉祐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四
臣闻御史中丞张升累上殿论列,为赵抃等昨乞外任,奏章虽入,朝旨未从。
宰相刘沆独入文字,指言等朋党及罪恶条件,因此除出。
则是成命虽自朝廷,本意实由宰相,所以外议喧哗,皆谓宰相谏官,非厚诬也。
切观自古帝王皆以听忠为贤,拒谏为丑。
今频年出台官,非朝廷美政,损陛下圣德。
若因张升论列,特与辨明,四方闻之,皆知台官之出,非陛下本意。
正朝廷之体,全陛下之名,在此一举。
臣以当职,须合力言,为朝廷惜体,为陛下惜名,非特为诸臣而发之也。
臣无任区区纳忠之至。
宰相谏官乞与辨明第四状嘉祐元年十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四
臣闻御史中丞张升累上殿言,宰相独入文字,除出台官赵抃等不当。
若谓等素非善人,不当除为台官
既为台官,而后有过,亦当即时屏黜,不可久令在朝;
俟其求出而后言之,即当行降责,以正典刑,不宜尚带旧官,犹专民政。
如其无过,岂敢以空言止除小郡?
本末而言,皆为未允。
若谓奉行条贯当出,则中书条贯甚多,未必尽能执守。
只如宣徽使明有定制,不得过两员,今除四员矣。
如此之类,不可条陈,未闻别入文字,特有条陈。
以此而言,乃是意欲举行,即引为词耳。
张升再三辨明而不能已也。
自来台官多不为人所喜,而权臣尤甚,非权臣天性恶之,势使之然也。
若非圣君主张,尽令权臣处置,则谏垣宪省之中,求过避祸之不暇,岂复能为朝廷计哉?
陛下圣明,必照此事,伏乞英断,特赐旨挥。
两省两制官不得与两府大臣相见奏嘉祐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五
臣伏睹近制,两省两制官非公事不得与执政之臣相见,及台谏往来两地,大臣非休假不得接见宾客
徒彰陛下有疑臣下之名,而实无益于事,已曾论列,未奉指挥
臣历观前代以及汉唐之盛,小大之臣,往来相见,并不曾有禁止之文。
唐德宗之时,朝政多僻,臣僚或相过从,多令金吾伺察密奏,故宰相不得于私第见客,徒示猜嫌,无补奉天之难。
宪宗英断不疑,委任裴度,遂除其禁,得延英俊,卒立淮西之功。
乃知驭臣之体在于明听断,而不在于设防也。
陛下圣明,必照此理。
若谓新制已行,未欲便改,臣请以先朝故事言之。
淳化二年周右司王禹偁奏请,令两府大臣不得于本厅见客,以防请托。
时有左正言谢泌上疏,极陈其不可,太宗览奏,即追前诏,并令如旧。
知事茍未便,何惮而不改邪?
切缘此事,本为大臣,若非陛下特赐指挥中书避嫌,重于奏覆,伏乞早赐圣断,以释中外之疑。
议开浚汴河奏嘉祐元年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九
臣窃闻本朝旧制,每岁兴功开浚汴河,故水行地中而无滥溢填闭之患。
祥符中,巡护使臣韦继升表请罢修一年,以省物力,又请今后三五年一浚。
徒见目前茍简之利,而不能思患于久远,故近年以来,河底渐高,口地数易,水小则东南有漕运之阻,水大则京师有堤防之虞,岁习为常,人恬不怪。
夫祸固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者。
暴水可为寒心,虽使横流,仅纾大患,而所残无数,百姓可哀。
臣欲乞朝廷指挥,自今每岁农隙之际,检计开淘,以深快为限。
纵未能一切如旧,积功数年,可以济集。
李觏(一)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直讲李先生外集》卷二
遵顿首启:向吏京邑,日与权幸人为敌,趣了目前,力有不逮,千里修问,病未能也。
未几以罪逆,复丁家难,扶挽南归,备尝艰厄。
甫达里中,即襄大事,即日仅馀残息,无复生意。
忽辱来谕,承家居安甚,并为慰也。
知非久游钱塘,且有迂顾之意,何幸如之!
遵近得彼信,将来亦当一诣。
目即有私冗未干,兼本郡守尉故人同年累书相招,受代伊迩。
若舍饶而趋杭,不免去就厚薄之责,颇非人情,当暂谒之,不知行期迟疾近远,扫榻联镳,俱未敢必,灵隐西湖之会,当不蹉跌矣。
秋暑自爱。
仓遽草此,不次。
遵顿首,上答泰伯先生足下。
七月十一日手启。
李觏(二)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直讲李先生外集》卷二
遵再拜。
奉别数年,居常企咏,以家祸屏居僻左,无阶备问。
比见卿材,具得起居之实,所慰多也。
遵无他奇,区区徇禄食,当求南中一官,以便安舆。
旴江乃素心,未知所愿果否?
前月已被台移,明日上路,咫尺不克一趋师坐,少冀诲言,为恨甚深。
因风示字,欲知动止。
匆卒,聊此上谢。
夏暑,切自爱,倾谒倾渴,遵不胜私心。
不宣。
遵再拜泰伯先生书几。
十五日谨简。
李觏(三)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
遵悚仄。
遵到淮南二年矣,署而居者不数月,奔走之劳,不可胜道。
以故仅了目前,四方交游书问,阙如也。
或云先生居倚庐,闻问不审,有失陈慰。
人来得书,伏承孝履支裕。
先生未起,有识惋惜。
遵素性朴愚,上下窘困之际,乃佐此局,咎责日深。
先生有闻,无惜见教。
涉夏,勉抑自爱。
人回,聊此为谢,馀俟后信。
多悉多悉,不宣。
遵悚仄再拜泰伯先生大孝服次。
三月二十八日
按:《直讲李先生外集》卷二。(以上罗国威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