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邹补之
古城岩 宋 · 邹补之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依然雉堞古城基,开创由来自汉隋。
南北两门馀旧日,黔黎百岁话当时。
循山㶁㶁陈公堨,凿石岩岩令碑。
万丈悬崖如削玉,也应容我恣题诗(清马步蟾道光《徽州府志》卷二之一)
宋 · 邹补之
 押微韵
曲江丞相言不售,范阳烽火连京畿(题曲江墓)
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广南东路·韶州
古城汪王庙记 宋 · 邹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二
万安山在隋、唐间为歙州治所,旧有城曰故城,俗谈曰古城。
下有市,亦曰旧市。
予按乐史《寰宇记》,歙本《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其地属吴。
吴后属越,越为楚所灭,故又为楚。
秦并天下,置歙县,汉以隶丹阳郡
献帝建安中,歙帅毛甘屯乌聊山,乌聊即今之州治也。
吴孙权贺齐平之,遂分县置休阳,治灵鸟山。
后避孙休讳,改海阳,移治万岁山
晋平吴,改海宁,并隶新安郡
历宋、梁、陈,隶丹阳郡
隋平陈,置歙州,初治黟,后移海宁,又改海宁休宁
大业末,灵惠英济显灵王以海内俶扰,起义闾里,保有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实寓治兹土。
唐武德间归义封越国公,授歙州刺史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而歙又为都督府治所。
贞观初都督,后为州
天宝十三年,移休宁于邑西十三里,即今治也。
皇朝宣、政间,盗发邻壤,膻秽波及,始改歙为徽。
万岁山以语近指斥,故更为万安焉。
人杰地灵,神所凭依,虽将百世祀可也。
王后归朝,薨长安,归葬于绩溪之登源。
后世即葬所祀之,威灵日著,封纶狎至。
祥符二年,封灵惠公
政和二年,赐庙号忠显
七年,进封英济王
宣和加显灵。
至今宣、歙间民,十姓九汪,往往皆其裔胄也,祠祀殆几遍诸邑矣。
休宁旧无祠,前令吴君端智始即县东山祠之,然犹未广也。
故城以王所依凭,威灵萃辑,祠祀弗虔。
道人吴智诚始斥大而加新之,中严像设,翼以城隍五显之神。
经始于乾道壬辰,鸠工于淳熙己亥
土木壮丽,丹雘垩饰,金碧相辉,过其下者睢盱惊骇,叹所未有。
属予问公事外郊,饭山中,智诚砻石请记刻之。
予因叹今之官府每有所营建,动畏有扰,阻隔废去,宁坐败楣朽栋之下,若将压焉弗顾也。
智诚无禄于官,无赋于民,徒以蔬粝苦行于檀施信向,用能张空拳,成就如许事。
且又日养数十指,朝钟暮鼓,无以异于浮屠、老氏之宫,亦足以知智诚之裕于干也。
故为疏其颠尾,且以慰其志云。
按:道光《休宁县志》卷二一,道光三年刻本。
武进县重开后河 宋 · 邹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二、《南宋文录录》卷一二、《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四、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六、《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七二二、《常郡艺文志》卷二
毗陵郡城大抵西仰而东倾,漕渠贯其中,故水悉东下。
独南水门受荆溪流注之惠明河,道舜宜桥,并卧龙街,抵迎秋门,酾为二股:一自月斜桥以达于金斗桥,一自迎秋水门入,经状元桥,略州仓后,接于县桥,与金斗水汇。
地格势禁,不可前往。
庆历中李公馀庆国子博士守州,始穿顾塘河,经大市,益引惠明水东注之漕渠
郡人既以漕渠为前河,遂指顾塘为后河,以其枉互市閒,故亦曰市河云。
中稍填淤,崇宁元年太守给事朱公彦浚之
未几,复罹兵祸,夹河民居荡为瓦砾,悉推纳其中。
又继居者多冶铁家子,顽矿馀滓日月增益,故其地转坚悍。
繇是河之不浚治者馀四百甲子,间有勇于兴作,当官不为,去官而后太息者皆是。
淳熙十三年春太守四明林公实来,既视事,辄访民间利害,亟罢行之。
居复深念常为东南大州,富于文雅,顾今风俗不加于旧,而文士日逊焉。
他日肩篮舆,访井落,谓彼顾塘桥于州位为东南,势为喉襟,此殆《易》所谓「巽东南」也,文明以止者邪?
文明者不可使晦,喉襟者不可使壅,暇日合里居󲦤绅士道之。
后有出郡人道乡先生侍郎邹公所为开河记文,历道余公中、霍公端友所以魁天下状,益證前说。
道乡尝受《大学》于河南二程夫子之门,绍圣中御史,言宫掖间事,视死如归,宁媚此阴阳拘忌说邪?
于是益思所以为经纪之具。
踰一年,浮议摇摇,几为沮败者数矣。
夏六月,属时不雨,于浚治为宜,乃蒐卒之羡,㡿帑藏之遗馀,十月戒事,仍令晋陵武进丞四戒官护作役。
不淹旬,河复故道,袤三百丈,阔三十尺,深于旧为尺者五。
向之晦者日以白,向之壅者日以辟,煌煌乎继庆历崇宁循吏之懋绩,其不枉兹乎!
然君子谓是役也,公惠民之德四焉:以议论者尚其决,以力役者尚其神,以文学者尚其,以舟楫者尚其利。
兴一役而四德具焉,是宜特书大书,以无忘公德。
郡文学掾三衢邹补之执笔,睨其旁请书之,遂书以为《开河后记》。
公名祖洽,官为朝奉大夫
广东宪台先生祠记 宋 · 邹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二
淳熙十六年夏四月,新天子以宗丞公安陆政成出制书,俾廉问广南东路刑狱。
既下车,周览都厅壁记,熙宁中濂溪周先生尝庀是职,摩挲太息曰:「惟予不敏,幸以使事继先生于百二十年之后。
傥遗迹有纪也,则固不足法欤」?
三日,以令谒告祠庙之在祀典者,之学谒先圣殿,顾廊无间有先生,而曲江丞相侧又祠焉。
丰碑鼎峙,皆当世名公闻人所为,浓墨深刻,亦既知所向慕矣。
顾今台治,实先生弭节之所,出则以号令生杀十有四州之民命,入则存诚育德,以寿千岁之道统。
凡一堂一室,一阶一阈,皆先生所经行处,乃独无以自表,任是责者将谁诿哉?
咨尔帑吏毋靳费,咨尔匠吏毋讳劳,其即台治西偏,故会稽楼下大堂三间,端正面势,染饰楹桷,瓦甓之罅漏者补绽之,屋壁之漫漶不鲜洁者加垩之。
又为龛座其侧,以严像设,以时俎豆,杂植竹木,后前相为映蔽。
既毕工,议榜其所为宜。
公曰:「莫宜于『濂溪之堂』」。
更命其属邹补之记其概。
补之自惟末学謏闻,望道而未之见,焉足以发明先生之精微,而惧辱公命。
虽然,窃考先生设施之绪,藐不可得,而世独传其书。
今之所谓《通书》者,大都五六千言,首之以《太极》,以立天地混沌之根,播于五行四时之运,蕴于性命道德之奥,达于礼乐刑政之用,元元本本,始终条理,合于孔子之一贯,曾子之忠恕,子思之中庸,孟子之仁义,有秦、汉而下诸儒见识之所不到。
先生乃于舂陵之墟,濂溪之滨,独得其蕴奥,是濂溪先生之洙泗也。
其后传其学者,为二程伯仲,波之所及益远。
噫!
先生之学之书,岂无用之虚谈哉!
其达于礼乐刑政之用,皆其设施也。
惜其身不得立于朝廷之上,握化枢,运钧轴,与天下相安于太极和气盎盎中,洗冤泽物之功,独见于刑辟之末。
先生尝为南安士掾,以狱事争上官,不为屈。
其为提点刑狱,不以目指气使杀人于死决矣。
先生殆可敬而仰者耶?
故尝谓揭高阳之里,不若濂溪之名;
为道学之粹,榜郑公之乡,不若濂溪之堂。
知向道之方,名白公之渠,彼功利之微,曾何足书;
宝甘棠之茇,惟濂溪名与之不没。
先生之名氏可知之,兹故弗著。
宗丞公姓陆氏,名世良字君晋麻阳人,官今为朝奉大夫
所至以劝学崇化为政之本,于先生每知所宗仰云。
按:《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一二,正谊堂全书本。